开放复位内固定手术(共7篇)
开放复位内固定手术 篇1
近年来, 胸腰椎骨折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该症状主要由病人胸腰椎受到外力作用引起。患病期间往往会伴随出现神经损伤, 若治疗不及时, 可能导致病人出现活动功能障碍、不同程度的疼痛感等, 直接影响其正常生活质量[1,2]。目前, 临床上主要采用开放复位进行临床治疗, 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笔者对医院近两年收治的胸腰椎骨折病人病历资料作综合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0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病人36例, 对病人的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纳入标准:符合胸腰椎骨折临床诊断标准;伤后入院时间≤4d;行手术治疗者;自愿加入本组研究。排除标准:骨质疏松者;腰肢复伤者;凝血功能障碍者;意识不清者。本组36例病人, 其中男21例, 女15例;年龄19岁~51岁 (36.81岁±2.86岁) ;致伤原因:车祸伤19例, 高处坠伤11例, 其他5例。临床症状:胸腰段存在出现肿胀情况、大小便失禁、疼痛等。本组病人入院后均行开放复位内固定术治疗。
1.2 护理
1.2.1 术前护理
(1) 心理护理:受到原发疾病和临床症状的影响, 病人在发病期间往往会出现临床不适感, 担心会对未来的正常生活影响, 往往会出现紧张、抑郁、恐惧的情绪, 直接影响着病人的手术质量。因此, 护理人员应认真倾听病人的主诉, 加强对其动态心理的检查, 根据其心理状态进行心理护理[3], 讲解手术治疗的安全性, 鼓励病人积极配合临床治疗。加强对病人心理护理, 不仅有利于缓解病人的紧张情绪, 还能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消除陌生感。 (2) 加强对生命体征的监察:病人往往因重大的外力作用出现胸腰椎骨折, 会引发病人出现神经受损等症状。护理人员应每天定时测量观察病人的脉搏、体温、心电图等。同时, 教会病人正确咳嗽的方法, 即咳嗽期间可对患部适当施加压力, 避免牵扯伤口。对于无法自行咳嗽的病人应及时予以吸痰处理, 避免痰液中的细菌随呼吸道进入肺部, 造成病人出现肺部感染。 (3) 饮食护理:病人胸腰椎受损后, 往往会伴随出现肠胃蠕动功能下降、大小便失禁等症状。应根据病人的病情制订饮食计划, 尽量提供高蛋白质、高营养、易消化的食物, 控制饮食量, 避免其出现便秘症状。若供给的食物中无法满足病人身体所需的营养, 可行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该方式不仅能够避免病人出现营养不良的症状, 还能提高其手术耐受力。
1.2.2 巡回护士配合
(1) 术前准备:通过阅读病人的病历资料、与病人交流等方式了解病人的病情以及合并症状。对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病人, 应及时服药进行针对性治疗;术前应加强对病人的饮食控制, 向病人简单介绍手术流程、术前注意事项以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让其提前做好准备。交流期间, 若病人存在疑问, 应耐心解答, 缓解其紧张情绪;术前对病人手术部位的皮肤进行彻底消毒, 降低术中感染的几率。 (2) 体位护理:病人行开放复位手术治疗期间, 巡回护士应配合麻醉师注射麻醉药物, 待病人意识昏迷后, 辅助其取俯卧位;搬动病人期间, 动作应轻柔, 保证胸腰椎在同一水平线上, 避免出现二次损伤;辅助病人取合适体位后, 应将头部放在U型圈上, 并使其偏向一侧, 保证病人能够正常呼吸。观察其面部受压情况, 若出现眼球受压等情况, 应及时予以调整, 降低临床不适感;腹部长期受压可能导致病人出现呼吸异常的症状, 护理期间应取合适支架置于病人的腹下, 保证其处于腹部悬空的状态;加强对男性生殖器官和导尿管的护理。一方面, 治疗期间男性生殖器官处于受压状态时, 容易增加病人的不适感, 影响术后治疗。护理人员应尽量保证其处于悬空状态。另一方面, 受到病人大小便失禁的影响, 容易污染手术器械、床单等, 需常规设置导尿管, 保证手术的正常进行。 (3) 术中配合:开放复位内固定术的难度较大, 手术时间相对较长, 巡回护士应加强对病人生命特征的检查, 定时测量体温、血压等, 若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告知医生, 并进行针对性处理。加强对输液管道的护理, 避免其出现弯折、受压的情况。行手术治疗期间, 病人大部分皮肤会暴露于空气中, 若手术期间手术室温度过低, 易导致其出现感染症状, 降低机体免疫力;若室内温度过高, 可能导致医生大量出汗, 使得汗水滴落于手术台或手术伤口上, 易增加术中感染几率。因此, 巡回护士应合理调节室内温度, 术前尽量保持手术处于恒温状态。同时, 根据手术需要连接手术设备。加强手术配合, 不仅能够保证手术正常进行, 还能缩短手术时间。手术结束后, 应先辅助医生帮助病人进行止血, 处理手术伤口, 并滚筒翻转的方式将病人从手术台转移到手术车上。告知病人家属手术情况, 并指导其护理病人的方法。
1.2.3 器械护士的术中配合
病人入手术室前, 器械护士应先清理手术台, 清点手术器械, 核对器械的数量、包装情况, 核对无误后, 按照手术需要摆放手术器械;检查手术器械的运行情况, 避免手术过程中出现运行不畅的现象, 直接影响着手术质量;常规铺设消毒床单, 保证床单表面整洁;术中为医生传递手术器械, 例如:剪刀、止血钳、扩张器等。术中使用克氏针腰椎弓根, 在C臂机的辅助下合理调整固定深度部位。内固定技术后根据其固定情况, 递送合适长度的FJ棒、螺钉等;使用生理盐水冲洗手术部位, 常规设置引流管;手术结束后清理手术器械, 并进行详细记录, 常规缝合手术切口。
2 结果
经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后, 本组36例病人的手术均取得成功, 无一例病人出现并发症, 术后成功率为100%。治疗一段时间后, 病人均痊愈出院。
3 讨论
胸腰椎骨折病人入院期间, 往往会伴随多种临床症状, 直接影响着病人的生存质量[4]。因此, 病人入院后必须及时行手术治疗。临床研究表明, 开放复位内固定术的手术较为复杂, 必须加强护理人员的术中配合, 该方式不仅能够提高手术质量, 还能降低术中出血量。术中配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5]:即巡回护士的术中配合和器械护士的术中配合。虽然配合内容存在差异, 但是均对手术质量造成影响。为提高术中配合的质量, 护士还用注意以下几点: (1) 加强与病人沟通。现阶段, 医疗事故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且与护理人员的沟通质量存在直接关系[6]。因此, 治疗期间, 护理人员应加强对病人的健康教育, 增加其对疾病的了解。同时, 告知病人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必要性, 在得到病人允许的情况下, 尽快安排手术时间, 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若治疗前病人存在疑问, 护理人员应耐心解答, 鼓励其积极配合临床治疗[7]。 (2) 严格无菌操作程序。加强无菌操作程序, 能够降低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行手术治疗前护理人员应帮助病人对术部皮肤进行彻底消毒。术前器械护士核对手术器械后应使用无菌纱布覆盖。基于病人病情的严重程度[8], 术中需延长手术时间时, 可覆盖暂时不使用的手术器械, 若暴露时间过长则不予以使用。综上所述, 胸腰椎骨折病人入院后, 行开放复位内固定术治疗, 并加强术中配合, 能够提高手术成功率, 降低病人并发症发生几率。
参考文献
[1]侯社荣.胸腰椎骨折AF钉内固定术中配合及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 2010 (33) :983-985.
[2]李海波.股骨干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术的术中护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 (24) :172.
[3]张子江, 刘丽妹, 张艳英.控制性降压联合自体血回收在腰椎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的应用[J].中外医疗, 2012 (16) :38.
[4]冼敬锋, 谭毅.胸腰椎骨折的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2 (06) :571-576.
[5]郭仙.胸腰椎爆裂骨折后路手术的护理配合[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 (24) :105-106.
[6]王毕兰.23例胸腰椎骨折病人行内固定治疗的围术期护理[J].全科护理, 2013 (28) :2625-2626.
[7]崔运红.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76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4) :153-155.
[8]吕婉秋.胸腰椎骨折并多发肋骨骨折血气胸的临床护理[J].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0 (5) :382-383.
开放复位内固定手术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 医院骨折收治的三踝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临床确诊;②闭合性骨折, 未合并其他部位骨折;③以Lauge-Hansen标准分类, 为移位性骨折, 符合手术治疗指征;④未合并其他严重系统性、器质性疾病, 可影响研究疾病, 如原发运动功能障碍;⑤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不符合纳入标准;②合并其他踝关节严重损伤, 如复合性骨折。共纳入患者60例, 其中男44例、女16例;年龄18~61岁, 平均 (35.7±6.8) 岁。其中Ⅰ型旋后内收型17例、Ⅱ型旋后外旋型15例、Ⅲ型旋前外展型17例、Ⅳ型旋前外旋型11例。据入院顺序, 采用随机队列插入法, 将患者分为A、B、C三组, 每组20例, 三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方法:术前进行凝血系列、乙型肝炎五项等检查, 必要时进行会诊, 控制血糖、血压, 部分患者择期手术, 术前2~4 h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采用切开或闭合复位内固定。硬膜外麻醉, 手法复位骨折端, X线透视下完成服务。远端小切口入路, 拉力螺钉固定, 撬拨复位骨折端, X透析确定固定效果。切开复位者, 需清除外踝骨折断端凝血快、坏死以及无修复价值软组织, 以钢板固定, 合并处理韧带、关节囊病变, 清除血肿、碎骨屑, 检查踝关节活动度、稳定度, 确认复位固定效果后缝合, 放置引流条。A组依次复位内固定外、后、内踝, B组依次复位固定后、外、内踝, C组依次复位固定内、后、外踝。持续心电监护、吸氧, 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最后骨折稳定性、固定情况、软组织损伤情况, 在医护患共同商议下制定个体化康复锻炼方案, 一般术4 d可开展下肢被动活动, 无痛情况下可适当增加训练量, 术后10 d, 可进行床上主动训练, 2周后可在辅助下开展下床活动, 6~7周复查X线, 可进行负重训练。
1.3 观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临床愈合时间、末次随访AOFAS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WPS收集录入数据资料, 以SPSS18.0软件包统计处理, 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计量资料, 采用t检验, 以P<0.05表示检验水平。
2 结果
A组手术时间 (50±7) min、术中出血量 (144±12) m L低于B组 (59±8) min、 (152±10) m L, C组 (62±10) min、 (156±14) m 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B组、C组住院时间 (16±2) d、 (15±3) d、 (15±3) d, 临床愈合时间 (6±2) 周、 (6±2) 周、 (6±2) 周, 末次随访AOFAS评分 (92±5) 分、 (91±6) 分、 (93±7) 分,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踝关节解剖结构、生物力学机制复杂, 前文提到骨折严重程度、周围软组织损伤程度是影响伤情以预后的关键因素, 切口与内固定顺序可能影响医源性损伤程度, 在进行一个部位骨折切开复位时, 失血、压迫性、牵拉等操作, 必然会影响另外两个部位稳定性、血液流变学情况, 进而影响后续治疗。所以, 此次研究显示先外、后、内踝方法进行复位固定, 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这种顺序, 可有效缩短后、内踝开放与血管阻断时间, 同时对后、内踝力学稳定性影响较小, 在对外踝进行操作时, 后、内踝可能失去来自于上方的力学压迫。研究称外踝移位时, 距骨会随之移位, 但相对较小, 可避免其他部位骨折短短缩、重叠。而先对内踝进行操作, 则可能恰恰相反, 可能因伤后力学稳定性被破坏, 在重力作用下, 其他部位组织方式代偿性位移, 导致外、后踝骨折端端短缩、重叠, 引起新的损伤。需注意的是, 这种微量变化对预后影响可能并不明显, 研究中三组住院时间、临床愈合时间、末次随访AOF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医源性创伤对患者预后影响较小, 是否开展康复训练、骨折愈合条件、原发伤情才是决定功能恢复的关键因素[3]。
综上所述, 采用外、后、内踝方法进行复位固定, 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 但不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对于极度不稳定、需分期手术、耐受较差患者, 采用外、后、内踝方法复位固定效果更好。
摘要:目的 试对比不同固定顺序对手术以及疗效的影响, 总结治疗经验。方法 以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 医院骨折收治的三踝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筛选患者60例, 随机分为A、B、C三组各20例, 切开或闭合复位内固定, A组依次复位内固定外、后、内踝, B组依次复位固定后、外、内踝, C组依次复位固定内、后、外踝, 统计对比相关指标。结果 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低于B组、C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B组、C组住院时间、临床愈合时间、末次随访AOF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采用外、后、内踝方法进行复位固定, 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 但不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三踝骨折,复位,内固定,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梁羽, 方跃, 姚相雨, 等.踝关节骨折的治疗现状及进展[J].华西医学, 2014, 29 (1) :172-178.
[2]李毅, 王虎, 梁晓军, 等.分期手术治疗严重开发性踝关节骨折的疗效观察[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4, 29 (3) :189-190.
开放复位内固定手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60例,在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30~50岁,平均38.5±2.8岁;致伤原因:跌伤18例,坠落伤7例,打击伤5例;左侧骨折14例,右侧骨折16例。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5~55岁,平均38.7±2.9岁;致伤原因:跌伤19例,坠落伤6例,打击伤5例;左侧骨折16例,右侧骨折1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
采用经皮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具体如下: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用腰椎管内麻醉或全身麻醉;以骨折端为中心进行骨膜外剥离,及时复位断端骨折;用螺钉固定,以保证骨折连续性重建;在切口处与骨膜间进行分离术;根据骨折的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钢板置于骨膜表层,用动力对钢跨越骨折线进行加压,最后用螺钉固定;确定骨折复位后,为患者进行缝合并放置引流条。
1.2.2 对照组
采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具体如下:首先,患者取仰卧位并进行切口,分离三角肌和胸大肌以保证充分暴露骨折端,采用克氏针临时固定大小结节,以避免复位时对骨折附近的软组织造成损伤;其次,用X射线辅助照射以观察骨折复位效果,复位达标后用固定钢板固定,并用螺钉固定结节部和肱骨头;最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冲洗伤口,并放置引流管、缝合伤口。
1.3 疗效标准
结合肩肘外科功能评定法[3]和Neer评定法[4]拟定疗效标准:骨折解剖复位,无疼痛,运动无受限,正常臂力,上臂功能完全恢复为优;骨折解剖复位,肩周偶有疼痛,主动外展>140°,正常臂力为良;近似解剖复位,中度疼痛,主动外展>100°,基本正常臂力为可;骨折断端移位>1cm,成角>45°,持续性疼痛,肩关节主、被动活动明显受限,活动受限主要表现为外展和后伸两个方向为差。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有序分类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分析,由DPS 15.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观察组优良率为90.0%,对照组优良率为70.0%;两组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3 讨论
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主要治疗目的为充分缓解患者的疼痛,从而促进患者肩关节功能的恢复[5]。作为一种较常见的骨折类型,国内外已有很多文献报道[6]。尤其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高龄人群日益增多,若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未得到及时、正确的处理,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具有一定疗效,能从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疼痛状况和肩关节的部分功能,但总有效率不高。由于该术式需要大范围切开软组织,才能更好地进行骨折对位,因此容易给患者造成严重的手术损伤,且需要较长的手术时间、出血量较大,骨折复位效果不理想;还容易出现诸多并发症,如术后疼痛、骨折再移位、肱骨头坏死等。因此,需要一种效果更好、并发症更少的手术方式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
经皮钢板内固定手术作为一种微创手术,能够有效克服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的缺点,符合现代生物学微创化的治疗理论,几乎不会对骨折端内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同时,该术式不仅能对骨折端的血运进行充分保护,还能牢固地固定骨折端,以促进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知,经皮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具有显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世丞.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与经皮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疗效比较[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2):73-74.
[2]吴昊,查振,林宏生,等.人工肱骨头置换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对比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30(3):560-564.
[3]Rees J,Hicks J,Ribbans W.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three-and four-part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J].Clin Orthop Relat Res,1998,(353):18-29.
[4]Neer CS 2".Displaced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I.Classification and evaluation[J].J Bone Joint Surg Am,1970,52(6):1077-1089.
[5]陈路遥,黄俭,吴玮伟,等.切开复住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J].当代医学,2014,(8):21-22.
开放复位内固定手术 篇4
关键词: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移位性跟骨关节内骨折,效果
移位性跟骨关节内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关节内骨折类损伤, 发病率逐年上升。据不完全统计, 其发生率在关节内骨折类损伤中高达64.7%, 且以青壮年发病较多[1]。若不及时治疗, 会引发严重关节功能障碍, 直接影响患者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近年来, 手术疗法逐渐获得骨科医师的认可。为分析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移位性跟骨关节内骨折效果, 本研究对天水市第四人民医院86例移位性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移位性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86例, 男53例 (56足) , 女33例 (35足) ;年龄24~51岁, 平均 (34.41±6.64) 岁;病程1~5 d, 平均病程 (2.41±1.32) d。类型:关节塌陷损伤61足, 舌型骨折30足。按入院先后顺序编号, 单号为对照组43例 (45足) , 双号为研究组43例 (46足) ,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保守手法复位治疗:取俯卧位, 在助手协助下, 主治医生按住胫骨内侧内踝骨折线处, 牵引并复合外踝骨, 纠正胫腓骨下端移位, 背伸踝关节, 复位距骨, 结束后用石膏固定, 1个月后根据恢复情况拆除石膏, 随访2个月。研究组患者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单足患者取健足侧卧, 双足患者取俯卧位, 硬膜外局部麻醉后, 采用跟骨外侧L形切口, 垂直跟骨面切开至跟骨外侧与足底皮肤相交处距离第五跖骨基底部近侧约1 cm处, 在骨膜下锐性剥离, 以整块皮瓣形式向上拉起, 并将3枚克氏针 (直径为2.0 mm) 置于腓骨远端、距骨颈和股骨交汇处。然后, 用刮匙清理跟骨外侧软组织及骨痂, 定位骨折线, 在塌陷至跟骨内侧的关节面, 对塌陷骨块进行复位, 并使距下关节面恢复平整, 用2枚克氏针临时固定, 接着将向上拉起的跟骨外侧骨块放回原处, 并用跟骨钢板对跟骨外侧面塑形固定, 最后解下止血带, 放置引流管, 并全层缝合皮肤。术后48 h拔除引流管, 对患足跟部进行加压包扎, 并应用广谱抗生素5 d, 同时适量锻炼足趾和踝关节的屈伸功能, 2周后拆线, 逐渐负重行走。治疗后对患者随访2个月。
1.3 观察指标
随访2个月, 比较两组患者跟骨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采用Mazur评分进行评价, 分为优、良和差3个级别。Mazur评分>92, 跟骨关节肿胀消失, 关节活动正常, 则为优;Mazur评分65~92, 跟骨关节轻度肿胀, 关节活动轻度障碍, 则为良;Mazur评分<65, 跟骨关节明显疼痛, 关节活动严重障碍, 为差。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用n/%表示, 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随访2个月后, 研究组患者跟骨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7.8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11%, 差异显著 (P<0.05, 表1) 。
3 讨论
跟骨属于松质骨, 血运量较大, 骨折后在跟骨关节断端间、距下关节等处迅速形成血肿。由此产生的大量骨痂、模糊的骨折线和塌陷的关节面等被紧密包裹在跟骨关节内部, 为跟骨关节复位带来极大困难。采用L形切口对患者跟骨关节部位进行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手术疗法, 在骨膜下锐性剥离, 皮瓣克氏针折弯显露, 对切口干扰少, 术后切口正常愈合。有效清理跟骨外侧的软组织和骨痂, 找到骨折线, 将跟骨外的骨块掀开定位塌陷在跟骨内的关节面是手术的关键[2]。跟骨关节复位后, 先对患者采用克氏针临时固定, 再根据跟骨缺损程度确定是否植骨, 以防负重后跟骨关节面再次塌陷, 最后将向上拉起的跟骨外侧骨块放回原处, 并用跟骨钢板对跟骨关节进行塑形固定, 使患者跟骨关节准确复位, 有效固定。本研究表明:较保守复位疗法, 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疗法的患者跟骨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明显提高, 且临床治疗效果好, 可明显改善患者跟骨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值得在临床治疗上进一步应用。
参考文献
[1]何久盛.移位性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中期疗效观察[J].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4, 7 (2) :152-156.
开放复位内固定手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08年5月-2012年6月的55例Pilon骨折患者分为A、B组,A组27例,B组28例。A组中男16例,女11例;年龄19~59岁,平均年龄(36.45±5.39)岁;开放性骨折2例,闭合性骨折25例。致伤原因方面:交通事故伤8例,高处坠落伤9例,重物压伤7例,摔倒扭伤3例。根据Ruedi-Allgower分型有Ⅰ型5例,Ⅱ型16例,Ⅲ型6例。B组中男17例,女11例;年龄20~62岁,平均年龄(37.34±5.13)岁;开放性骨折3例,闭合性骨折25例。致伤原因方面:交通事故10例,高处坠落8例,重压扭伤6例,摔倒扭伤4例,根据RuediAllgower分型有Ⅰ型6例,Ⅱ型15例,Ⅲ型7例。所有患者均确诊为Pilon骨折,术后均行X线摄片及CT检查显示患者胫骨远端干骺端呈粉碎骨折,并波及胫距关节面,有的还伴有腓骨骨折。肉眼可见小腿远端与踝关节处明显肿胀、畸形,存在压痛。两组在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及类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A组:对本组开放性骨折者及时行常规清创,合并腓骨骨折则先行腓骨复位固定。然后取胫骨下段内侧切口进行骨折整复。闭合性骨折于伤后3~7d,踝关节周围肿胀还未消退时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B组开放性骨折与A组方法一致,闭合骨折则于7~21d后待局部肿胀明显消除后再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两组Ⅱ型、Ⅲ型患者均进行植骨,术后应用石膏托外固定,并给予抗生素避免感染,早期均进行踝关节功能锻炼。
1.3 临床观察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是否有切口裂开、伤口感染、内固定物外露、骨髓炎等现象,统计骨折愈合时间(患者去拐行走时间超过3min,X线显示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骨折线模糊),并进行术后踝关节功能的评价。
1.4 评价标准
踝关节功能评价标准:依据Bourne对骨折愈合进行评价,优:75%踝关节运动恢复,愈合完全,步态正常;良:50%踝关节运动恢复,双踝无内外方向移位,无距骨拖尾,大骨块发生后移2~5mm。行走时较痛,不妨碍生活与工作。差:踝关节运动恢复少于50%,足踝畸形,肿胀明显,存在外踝后移或后踝移位超过5mm。
1.5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情况
经对两组患者术后随访发现,A组患者愈合平均时间为(18.7±3.1)周。术后出现切口裂开和浅表性感染各3例,固定物外露和骨髓炎各1例。B组患者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15.4±2.4)周,只有2例患者发生浅表性感染。两组患者在骨折愈合时间与伤口愈合情况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术后踝关节功能评估情况
统计两组进行踝关节功能评价结果后发现,B组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Pilon骨折属高能量的骨折,常伴随骨折周围软组织的严重损伤。临床上常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其进行治疗,但目前对于Pilon骨折手术时机的选择还存在争议[4,5,6,7,8]。本研究结果显示:于伤后3~7d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A组,愈合平均时间为(18.7±3.1)周;并发症方面为切口裂开和浅表性感染各3例,固定物外露和骨髓炎各1例,踝关节功能评价方面11例优,9例良,7例差。延期于伤后7~21d再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B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15.4±2.4)周;只有2例患者发生浅表性感染;踝关节功能评价16例优,9例良,3例差。B组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A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踝关节功能恢复状况也优于A组。这就表明,分步延期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可一定程度减少术后愈合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促进踝关节功能的恢复。
Pilon骨折的治疗应充分考虑和估计骨折周围软组织的损伤程度,而软组织损伤的临床表现多存在滞后性。若在未对损伤软组织有充分认识的前提下过早进行手术,就可能对软组织造成再次损伤,不利于骨折愈合[9,10]。在临床治疗Pilon骨折时必须兼顾骨折周围软组织损伤情况,不宜盲目提早手术,应待软组织肿胀后得到明显消退时才再能择期手术。但手术时间不宜超过伤后3周,否则容易导致肉芽组织增生、血肿机化,增加手术难度,引起复位困难[11,12]。
总之,Pilon骨折手术时机的选择对手术效果具有关键的影响,分步延期手术可以缩短骨折愈合进程,改善愈合效果,促进踝关节功能的进一步康复,应加强在临床中的应用力度。
摘要: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Pilon骨折的手术时机选择,寻找最佳手术时间。方法:选择2008年5月-2012年6月的55例Pilon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A组27例和B组28例,A组患者于伤后37d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B组分步延期,在伤后721d待软组织肿胀消退后再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观察两组创面与骨折的愈合状况,并对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A组愈合平均时间为(18.7±3.1)周,并发症方面为切口裂开和浅表感染各3例;固定物外露和骨髓炎各1例;踝关节功能评价方面11例优,9例良,7例差。B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15.4±2.4)周;只有2例患者发生浅表感染;踝关节功能评价16例优,9例良,3例差。两组患者在骨折愈合时间、伤口愈合情况和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lon骨折手术时机的选择对手术效果具有关键的影响,分步延期手术可以缩短骨折愈合进程,改善愈合效果,促进踝关节功能的进一步康复,应加强临床中的推广力度。
开放复位内固定手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三踝骨折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 运用随机分组的方法, 将患者平均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0例患者中, 男患者12例, 女患者8例, 患者年龄为20~61岁, 患者平均年龄为 (31.5±2.32) 岁, 其中, 6例患者为左腿三踝骨折, 24例患者为右腿三踝骨折, 根据Lauge-Hansen对患者实施分类:13例患者Ⅲ度损伤, 7例患者Ⅳ度损伤。实验组20例患者中, 14例男患者, 6例女患者, 患者年龄为20~46岁, 患者平均年龄为 (32.38±2.35) 岁, 其中, 左腿三踝骨折患者8例, 右腿三踝骨折患者12例, 根据Lauge-Hansen对患者实施分类:Ⅲ度损伤患者14例, Ⅳ度损伤患者6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包括性别、年龄、损伤程度等, 均不具备统计学差异, P>0.05, 可比性很强。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法:为对照组患者进行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方法实施治疗, 患者采取仰卧位, 对患者实施向下对抗引牵, 医务人员进行背伸活动, 直到患者的踝穴正常。完成复位以后, 运用超踝塑形夹板对患者实施外固定。术后指导患者开展足趾关节等相关运动。
1.2.2 实验组患者治疗方法:实验组患者运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实施治疗, 患者腰硬联合麻醉, 并且采取仰卧位, 为患者使用气压止血带, 在患者外踝后做切口。固定后踝以后, 进行外踝的处理, 运用重建钢板以及腓骨远端解剖型钢板对患者外踝进行固定, 作内踝直切口, 和外踝切口保持一定的距离, 距离合适为宜, 避免产生皮缘坏死的情况。与此同时, 对后踝骨折运用拉力螺钉实施固定, 显露内踝骨折后, 实施复位。运用腓骨远端锁定钢板实施固定以后, 先固定内踝和后踝, 为患者运用石膏托实施固定, 时间为7周, 并且运用冰敷进行消肿, 运用静脉滴注抗生素, 时间为4 d, 指导患者实施负重功能锻炼, 逐渐加大负重功能锻炼的强度。一年后患者复查, 治愈患者骨折以后, 将内固定取出。
1.3 医疗评价指标:患者骨折愈合良好, 关节没有疼痛现象, 并且功能恢复到骨折前, 则判定为治愈;患者骨折愈合情况良好, 关节疼痛已基本消失, 并且功能恢复与骨折前接近, 则判定为显效;患者关节疼痛有一定减少, 功能恢复比较差, 则判定为进步;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 甚至症状加重, 则判定为无效。患者治疗总有效率= (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所有数据均运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实施分析和统计, 计量资料运用t检验, 技术资料运用卡方检验。P<0.05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对比:实验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为 (7.63±0.46) d, 对照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为 (13.65±3.38) d, 实验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比对照组患者短, 两组比较,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实验组患者11例痊愈, 痊愈率为55%, 3例显效, 显效率为15%, 5例有效, 有效率为25%, 1例无效, 无效率为5%, 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患者7例痊愈, 痊愈率为35%, 3例显效, 显效率为15%, 6例有效, 有效率为30%, 4例无效, 无效率为20%, 总有效率为80%。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 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 两组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人体负重最大的关节就是踝关节, 在人们行走、站立、弹跳以及负重等活动过程中, 都需要整个踝关节对人体所有重量进行支撑[5], 所以, 踝关节是人体十分关键和十分重要的组织结构, 必须要保证踝关节完整无缺, 避免踝关节受到损伤。
近些年来, 踝关节损伤发生的情况不断增多, 三踝骨折是十分常见的关节内骨折疾病, 三踝骨折的手术指征为:后踝骨折块、内踝骨折块以及开放性骨折块超过四分之一位于矢状面[6]。虽然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的方法比较方便, 并且简单, 但是, 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并发症发生概率比较高, 并且延长了患者的骨折愈合及康复时间[7]。因此, 临床中逐渐运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治疗三踝骨折。
本研究通过选取40例三踝骨折病例, 并且运用随机分组的方法, 为对照组患者实施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的治疗方法, 为实验组患者运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方法,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研究结果为, 实验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少于对照组患者, 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表明, 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三踝骨折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综上, 为三踝骨折患者运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 能够对患者痛苦的程度进行有效缓解, 降低患者发生皮缘发黑、皮下血肿等并发症的情况, 对患者预后情况进行改善, 有效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摘要:目的 观察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有效性。方法 选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三踝骨折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 运用随机分组的方法, 将40例患者平均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 为观察组20例患者应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的方法实施治疗, 对实验组20例患者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实施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性及骨折愈合时间。结果 实验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比对照组患者短, 两组比较, P<0.05, 差异统计学意义显著。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两组比较, 差异统计学意义显著。结论 为三踝骨折患者运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的骨折愈合, 对患者预后情况进行改善, 临床效果良好, 因此, 应在临床中推广以及应用。
关键词:三踝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疗效
参考文献
[1]侯汪洋, 成永忠, 程灏, 等.组合式踝关节三维骨科牵引固定架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5, 13 (10) :11-14.
[2]朱丹青, 巨荣.内固定与外固定手术治疗三踝骨折临床效果对比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5, 13 (28) :54-56.
[3]李爱兴.正骨手法配合外固定器顶针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疗效观察[J].中国处方药, 2015 (6) :125-126.
[4]张俊, 沈燕国, 尹伟忠, 等.不同手术入路与体位在三踝骨折内固定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4, 29 (6) :565-567.
[5]胡江华, 陈中.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研究[J].浙江创伤外科, 2014, 19 (5) :727-728.
[6]齐静静.外固定支架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4.
开放复位内固定手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84 例研究对象均为整群选取的该院2013 年1月—2015 年1 月期间急诊科收治的开放性胫骨Pilon骨折患者, 所有患者经CT、MRI等检查均符合开放性胫骨Pilon骨折诊断标准[3]。
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6 例, 女性患者16 例, 年龄21~72 岁, 平均年龄 (42.8±3.6) 岁。 骨折原因:交通事故伤19 例, 高空坠落伤12 例, 运动伤7 例, 打击伤4 例。根据Custilo分型:2 型患者14 例, 3a型患者13 例, 3b型患者15 例。 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8 例, 女性患者14例, 年龄20~76 岁, 平均年龄 (42.6±3.8) 岁。 骨折原因:交通事故伤18 例, 高空坠落伤10 例, 运动伤9 例, 打击伤5 例。 根据Custilo分型:2 型患者12 例, 3a型患者12 例, 3b型患者18 例。 两组患者上述资料 ( 性别、 年龄、骨折原因以及分型) 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入急诊后6 h内手术, 患者术前常规抗生素治疗, 腰硬联合麻醉, 局部实行清创手术, 采用碘伏、双氧水及生理盐水清洗伤口, 将坏死组织由浅到深去除, 修复损伤血管及神经。
清创结束后, 对照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进行治疗, 先固定腓骨, 后恢复胫骨远端骨折, 尤其注意前外侧、内踝以及后唇3 处骨折。 若出现骨折缺损, 则进行植骨操作。 若骨折粉碎, 则使用克氏针或松质骨螺钉简单固定, 并结合石膏外固定。
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治疗, 缝合筋膜组织不留死腔。 选择适合缺损大小的VSD材料 (规格:5 cm×5 cm×1 cm;5 cm×15 cm×1 cm;10 cm× 15 cm×1 cm) , 将之与中心负压吸引连接, 调至300~450 mm Hg, 0.9%氯化钠冲管, 若出现引流管轮廓, VSD材料明显下陷, 薄膜无液体聚集, 则负压成功。术后每周换1 次VSD, 出现新鲜肉芽时植皮。
1.3 疗效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踝关节功能、 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情况等。 踝关节功能采用Mazur评分[4], 优:>92 分, 行走自如, 无疼痛, 不影响日常生活;良:87~92 分, 踝关节有轻微疼痛, 活动程度为正常情况下的75%;可:65~86分, 踝关节疼痛较重, 活动度仅为正常的50%, 需要止痛药镇痛;差:<65 分, 行走疼痛, 活动度仅为正常的50%, 踝关节肿痛。 恢复情况包括皮瓣愈合、伤口感染、骨折愈合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中的所有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用[n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踝关节功能
对照组、 观察组优良率分别为85.71%、95.24%, 观察组明显较高, P<0.05。 见表1。
2.2恢复情况
两组患者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皮瓣愈合率结果95.24%高于对照组结果76.19%, P<0.05, 观察组骨折愈合率结果97.62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83.33%, P<0.05。见表2。
2.3 并发症发生率
两组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内固定松动以及内固定断裂等, 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6.19%、4.76%, 观察组明显较低, P<0.05。 见表3。
3 讨论
Pilon骨折是一种严重的骨折类型, 多数为粉碎性骨折。 尽管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 开放性胫骨Pilon骨折在临床上也较为多见, 临床手术经验充足, 但由于Pilon骨折多累积胫骨远端软组织, 周边血供较差, 因此骨折难愈合, 治疗难度大。 多数患者会出现皮肤坏死、骨髓炎、 关节功能障碍等多种并发症, 如何增加Pilon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成为临床骨外科较为棘手的问题之一[5]。
目前临床上对于开放性胫骨Pilon骨折有较多治疗方法, 其中包括外固定支架、切开复位内固定、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等,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是以往临床上最常用的治疗骨折的手术方式, 其可切开骨折部位进行骨折复位, 然后以内固定螺钉或克氏针进行加固, 外加绷带固定, 促进骨折愈合。 而多数骨科学家也认为, 内固定是较好的治疗骨折的方式, 不仅具有良好的复位, 且可进行早期功能锻炼, 最大程度避免了踝关节功能障碍[6]。 但在实际效果中却发现, 单纯使用内固定治疗容易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情况, 使治疗难度进一步增加。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 近年来人们发现, 内固定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效果显著, 成为近年来报道最多的治疗开放性胫骨Pilon骨折的方式之一。研究表明, VSD不仅对患者创面起到隔离效果, 使创面减少对外接触, 减少污染的发生;也由于其负压冲洗的特点, 使局部组织避免坏死和血肿, 促进骨折以及皮瓣的愈合, 使患者早日康复, 与学者陈仲育[7]研究结果一致。
该文对该院患者进行上述方式治疗, 结果发现, 观察组患者裸关节功能优良率高达95.24%, 并发症发生率仅为4.76%,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5.71%、26.19%, P<0.05。表明切开复位内固定联合VSD治疗效果确实较好, 并发症显著减少。 而观察组骨折愈合以及皮瓣愈合均优于对照组, P<0.05。 也说明了联合治疗的效果优于单纯内固定治疗。 这与学者毛兴敏[8]的研究结果一致, 其认为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开放性胫骨Pilon骨折效果最佳。
综上所述, 对于开放性胫骨Pilon骨折患者来说, 切开复位内固定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效果最佳, 促进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 并发症较少, 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摘要:目的 研究开放性胫骨Pilon骨折患者采用开腹为内固定与负压封闭引流 (VSD) 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整群选取临床84例该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急诊科收治的开放性胫骨Pilon骨折患者, 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2例。其中42例患者单纯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进行治疗作为对照组, 另42例患者在上述基础上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作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情况等。结果 对照组、观察组优良率分别为85.71%、95.24%, 观察组明显较高, P<0.05。观察组患者皮瓣愈合以及骨折愈合明显多于对照组, P<0.05。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6.19%、4.76%, 观察组明显较低, P<0.05。结论 切开复位内固定与负压封闭引流治疗效果显著, 有效提高了踝关节的恢复共能, 骨折及皮瓣愈合情况也较好, 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关键词:开放性骨折,胫骨Pilon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负压封闭引流,疗效
参考文献
[1]刘宗超, 华强, 王振龙, 等.开放性Pilon骨折2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比较[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4, 29 (1) :88-89.
[2]张炜剑, 毛瑞君, 黄峰, 等.Pilon骨折的诊疗研究进展[J].海南医学, 2015, 26 (9) :1231-1233.
[3]赵荣财, 邵林.后Pilon骨折的诊断与治疗进展[J].创伤外科杂志, 2015, 17 (4) :373-375.
[4]李朝晖.切开复位解剖型锁定钛板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J].中医正骨, 2013, 25 (9) :63-65.
[5]田大为, 熊敏, 何宏生, 等.一期植骨结合VSD治疗严重开放性Pilon骨折的疗效分析[J].国际外科学杂志, 2014, 41 (8) :521-524.
[6]陈圣, 李增春.Pilon骨折的治疗进展[J].实用骨科杂志, 2014, 20 (6) :530-531.
[7]陈仲育.切开复位内固定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开放性胫骨Pilon骨折的效果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 2015, 37 (3) :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