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合手术复位

2024-09-29

闭合手术复位(共10篇)

闭合手术复位 篇1

肱骨近端骨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2006年3月至2009年3月, 我院闭合复位经皮内固定的手术方法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共24例, 取得较好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4例患者男15例, 女9例, 年龄33~72岁, 平均54.8岁;按Neer分型三部骨折18例, 四部骨折6例, 无严重影响骨折愈合的基础疾病。在同期就诊患者中随机选择复杂肱骨近端骨折24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3例, 女11例, 年龄30~69岁, 平均55.3岁。按Neer分型三部骨折20例, 四部骨折4例。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骨折类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

患者取平卧位, 患肢置于手术床外, C型臂机放置在患肩上方, 麻醉后常规消毒铺巾。观察是否有脱位现象, 若有则先整复脱位处, 按照骨折原始移位情况, 以内收型及外展型分别行手法整复。透视骨折对线良好后, 从三角肌上缘, 肱骨前外侧, 选用2.5mm克氏针, 与肱骨干成30°角方向, 透视下向肱骨头进针, 至肱骨头下约1cm处。正侧位透视固定针位置理想后依次再穿入1枚克氏针, 顺克氏针旋入6.7mm空心螺纹钉。在肩峰处由上向下, 旋入2.0mm克氏针1~2枚, 固定大结节粉碎骨块。透视后顺克氏针旋入4.5mm空心螺纹钉。

1.2.2 对照组

采用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 在C型臂机下间接复位后克氏针临时固定, 锁定钢板放置于三角肌止点前缘, 近端放置于结节问沟后方约5mm, 大结节近端下方5mm处。使用1枚拉力螺钉将钢板固定在肱骨近端骨折块上, 拧紧螺钉使骨折自动复位。使用带螺纹的导向器拧入钢板上的锁定孔, 钻孔后用锁定螺钉进行锁定固定。

1.2.3 功能恢复

2组术后第2天开始轻度被动功能锻炼, 2周后开始增加被动锻炼, 4周后X线证实骨痂出现, 开始要求患者主动锻炼, 术后2个月开始抗阻力功能锻炼。

1.3 随访

患者在术后4周、12周和1年复查照片, 评估肩关节功能、骨折愈合及肱骨头坏死情况。肩关节的功能评估采用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指数 (SPADI) 量表评分。

2 结果

术后4周复查, 治疗组疼痛评分50.3, 活动评分77.5;对照组疼痛评分78.4, 活动评分78.6。术后12周复查, 治疗组疼痛评分31.7, 活动评分51.3;对照组疼痛评分54.2, 活动评分64.2。术后1年复查, 治疗组疼痛评分17.2, 活动评分27.0;对照组疼痛评分37.6, 活动评分38.2。

可见, 治疗组的SPADI评分除术后4周活动评分外均优于对照组, 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2组均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滑脱。对照组中1例在术后2年随访时出现肱骨头坏死。

3 讨论

在骨科的临床上, 肱骨近端部位骨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类型。由于患者骨折Neer分型、年龄、骨质等方面个体区别不同, 即使经过同样的治疗方法, 其结果仍然会有很大区别。有文献报道发现[2], 当患者的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有移位的情况时, 采取保守的治疗方法的疗效与手术治疗方法相比有明显优势。其中, 手术治疗方法是指, 采用切开患处实行骨折处复位, 以钢丝进行环扎, 髓内钉、经皮克氏针固定。保守治疗固定的稳定性欠佳, 而手术治疗使暴露骨折端的血运遭到破坏, 2种方法都对手术最终效果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笔者在治疗组采用经皮加压空心螺纹钉固定的方法, 手术中以导针导入螺纹钉, 有效地防止螺纹钉在拧入骨内时方向偏差、定位不准等问题, 同时, 可靠保证了螺纹钉进入的方向与深度的精度。此外, 加压空心螺纹钉还能增强与骨质疏松部位的紧固程度, 满足了患处复位和固定的力学方面的需要。本组资料显示, 经SPADI评分, 治疗组在术后12周、术后1年的评分值均好于对照组, 且2组数据有显著性差异 (P<0.05) 。在患者疼痛方面, 因闭合复位经皮内固定术对患肢破坏组织少, 给患者带来的疼痛较小, 并有助于功能恢复。

总之, 闭合复位经皮内固定术可解决螺纹钉固定不稳的问题, 带给患者的疼痛较小, 可取得较为满意疗效,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荣国威, 翟桂华, 刘沂, 等.骨科内固定[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2]肖益明.36例肱骨近端骨折临床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 2009 (33) :95.

闭合复位交锁钉治疗胫骨多段骨折 篇2

关键词 交锁髓内钉 胫骨多段骨折 治疗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066

胫骨多段骨折是指胫骨两处或两处以上骨折,其治疗方法有多种,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可降低感染率及骨折不愈合率。2007年6月~2012年7月采用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多段骨折患者30例,疗效满意总结如下。

資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19~64岁,25例新鲜闭合性骨折,5例开放性骨折,所有患者均无血管神经损伤,有1例出现筋膜间室高压有行筋膜间室切开减压,本组患者中有2例行腓骨骨折切开复位1/3管形钢板内固定术。

手术方法:采用硬膜外麻醉,患者平卧位,两名助手,其中第二助手维持屈髋屈膝90位置,术者和第二助手对向牵引,术者触及胫骨前嵴和内侧面面根据解剖标志控制力线、旋转轴完成和维持骨折闭合复位,取髌韧带前正中纵形切口长约5cm,纵形劈开髌韧带,显露胫骨斜坡,用尖锥于胫骨平台前缘开口,扩髓钻由小到大依次扩髓,扩髓过程应根据骨折情况进行分段有限扩髓,扩髓钻扩髓时应沿胫骨嵴方向,同时注意骨折远端的对位对线,扩至骨折远端时应轻轻用手转动扩髓钻,感觉扩髓钻在干骺端的松质骨中产生“沙沙”感时应停止扩髓,防止穿破胫骨下关节面进入踝关节,继续扩髓至比主钉直径大1mm为止,置入合适长度和直径的髓内钉,当髓内钉尖穿过多段骨折处时应同助手维持骨折相对复位使主钉通过骨折处,最后置入远近端锁钉,拧入钉帽缝合各切口。

术后处理:术后抬高患肢,常规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并予消肿处理,术后1周内嘱加强足趾主动活动,肿胀消退后可主动行患肢膝踝关节无负重的伸屈功能锻炼。术后定1个月查1次X线片,3个月后根据X线情况,如骨折线模糊可逐渐下地负重练习行走。

结 果

术后骨折均获得较好的复位均达到功能复位,有不同程度的侧方移位,粉碎性骨折的骨碎块分离移位,但不影响骨折愈合,本组30例均得到随访6个月~2年,平均1年3个月,切口均Ⅰ期愈合,无伤口感染,无断钉、内固定失效、骨不连等,其中有2例3个月后仍无明显骨痂形成,拆除远端锁定螺丝钉将其动力化,2个月后骨折愈合。

讨 论

胫骨多段骨折闭合交锁髓内钉固定的优点:闭合穿钉不破坏已受伤的骨外膜的血运及周围软组织,能加快骨折愈合速度,提高骨折愈合率;闭合复位不切开暴露骨折,对骨折处血供破坏小,有利于骨折局部抗感染能力,感染率降低[1];髓内钉属中心性固定、弹性固定,骨折端有微小活动,在维持足够强度上能保持骨折愈合过程所需的生理应力,能够刺激骨痂生长促进愈合。

注意事项:①术前应根据健侧肢体体表或X线片测量值选择合适长度的髓内钉,钉的大小应比最后扩髓的髓腔值细1mm。②胫骨全段位于皮下,解剖标志明显,术中保持膝关节屈曲位牵引下可通过解剖标志可达到复位,加之牵引下骨膜产生张力,借助骨膜和其他软组织的梳理和挤压,骨折也能得到复位。术前消毒及术中应持续牵引防止骨膜破裂更容易达到闭合复位。对于多段骨折闭合复位只求肢体力线正常,无短缩、旋转畸形即可不应强求骨折的解剖复位。③术中进行扩髓时应根据骨折情况进行分段有限扩髓,中间骨折段应不扩髓或有限扩髓,否则易致无支点的骨折块移位及骨折块去血管化,甚至损伤邻近的神经血管。④由于胫骨远端骨皮质薄且髓腔较大,因此骨折远端至少应有2枚锁钉固定,如果很靠近胫骨远端骨折,无法进行2枚锁钉交锁时,可用工业剪将主钉远端尖部斜面剪除并锉光滑。⑤因为交锁钉属静力锁定,可以抑制或阻挡有益的骨折负荷,若8~10周仍无明显骨痂形成,可将骨折端最远侧的锁定螺钉拆除,而将其动力化,随着活动和负重,骨折处可产生不断加压促进骨愈合[2]。对同时伴有腓骨远端骨折,可用一块1/3的管状接骨板固定腓骨以增加稳定性和保证复位是明智的[3]。⑥术中应注意开口的位置的选择,如骨折位于胫骨远端开口位置应尽量偏后,更容易闭合穿针。

参考文献

1 蔡克冬,何发胜.闭合穿钉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骨折体会.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6,10:849-850.

2 田伟,主编.积水潭实用骨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81.

闭合手术复位 篇3

2013年9月-2014年5月收治儿童闭合性尺桡骨骨折患者90例, 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5例, 男25例, 女20例;年龄6~14岁, 平均 (9.3±2.4) 岁;其中单处尺骨骨折18例, 单处桡骨骨折17例, 尺桡骨双骨折10例。对照组45例, 男28例, 女17例;年龄7~13岁, 平均 (10.2±0.7) 岁;其中单处尺骨骨折21例, 单处桡骨骨折15例, 尺桡骨双骨折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临床诊断标准:1两组患者均有明确外伤史, 经X线摄片检查后确诊为尺桡骨单骨或双骨骨折;2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压痛、肿胀以及肢体畸形, 并伴有骨擦音、异常活动或者前臂功能障碍;3排除>14岁, 具有开放、陈旧性骨折或者严重粉碎性骨折, 血管或上肢神经损伤, 心、肝、骨、肾以及造血系统方面的严重原发性疾病的患者与资料不全或远期疗效无法判定的患者。

治疗方法:1对照组采用手法复位:主要采用正骨手法进行整复治疗, 臂丛麻醉后在X线机的引导下对患者进行手法复位, 首先患者要进行5 min左右的对抗性持续牵引, 然后进行夹挤分骨整复术治疗。保持90°的夹挤分骨屈肘角度,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2名助手分别握住患者的肘上方与腕掌部进行对抗牵引, 达到纠正成角、重叠以及旋转移位的目的, 在复位固定达到标准后, 要对患者进行每周1次的定期复查[1];2观察组采用手术治疗:首先进行臂丛麻醉, 让患者保持仰卧, 对其患处进行消毒和无菌操作, 助手与术者应该采用对抗牵引的方法使尺桡骨骨折得到复位, 然后选择合适的克氏针, 适用于骨髓腔的直径。在治疗尺骨骨折时需要将尺骨鹰嘴后上方作为进针处, 沿骨髓腔将克氏针纵向插入达骨折近端处, 利用X线机使其沿尺骨干髓腔能够到达骨折的远端, 在这个过程中要避开骺板, 还要注意不可超过尺骨远端的骺板, 手法整复固定骨折, 将部分针尾留在皮外, 对其进行折弯后再敷料包扎。在治疗桡骨骨折时, 需要将桡骨远端的背侧Lister结节偏桡侧作为进针处, 在X线机的透视引导作用下将克氏针插入骨髓腔, 缓慢沿桡侧纵轴向近侧打入, 直至桡骨头下方, 手法整复固定骨折[2]。

观察项目和指标:根据Berton评定标准评定临床疗效[3]:1治愈:骨折愈合, 前臂旋转功能>正常的90%;2显效:骨折愈合, 前臂旋转功能>正常的80%;3有效:骨折基本愈合, 前臂旋转功能>正常的60%;4无效:骨折不连接, 前臂的旋转功能<正常的60%。Anderson前臂骨折功能评定:在治疗后的6个月与1年对患者进行跟踪随访, 复查X线片, 进行Anderson评分。优:80~100分;良:50~80分;差:<50分。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组有效率92.38%, 对照组83.6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Anderson评分优良率对比:两组在治疗后6个月与1年的Anderson评分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目前由于C形臂X线机的不断发展与广泛应用, 经皮穿针技术也成为一种治疗儿童闭合性尺桡骨骨折较为常用的方法, 这种治疗技术能够避免损伤骨折端周围的骨膜, 更不会影响到骨折端的正常供血, 有效促进了固定后的骨折端迅速愈合。

在本研究中, 采用手法复位与手术治疗儿童闭合性尺桡骨骨折都具有良好的远期疗效, 两组在治疗后6个月与1年的Anderson评分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不过手术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手法复位。因此, 两种治疗小儿闭合性尺桡骨骨折的方法在长期疗效上来说都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所以在临床应用时要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选用。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闭合性尺桡骨骨折手法复位及手术治疗后的远期疗效。方法:2013年9月-2014年5月收治儿童闭合性尺桡骨骨折患者90例, 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5例, 观察组采用手术治疗, 对照组采用手法复位, 比较两组治疗后的远期疗效。结果:经治疗, 观察组临床疗效 (92.38%) 高于对照组 (83.6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两组的Anderson评分优良率在治疗后6个月与1年无显著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手法复位与手术治疗对儿童闭合性尺桡骨骨折患者均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但后者的临床愈合率高于前者, 在临床上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用。

关键词:闭合性尺桡骨骨折,手法复位,手术治疗,远期疗效

参考文献

[1]邹戟.手法复位与手术方法治疗儿童闭合性尺桡骨骨折远期疗效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4) :757-758.

[2]简峰, 江涛, 周路羽, 等.两种方法治疗儿童闭合性尺桡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6) :66-67.

闭合手术复位 篇4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闭合复位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下肢复杂骨折的临床治疗疗效?方法:对2009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于我院的40例闭合复位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下肢复杂骨折的患者做出了回顾性分析,在手术前行常规牵引,入院后1周内进行手术治疗,术后进行消肿治疗和功能练习?结果:在40例患者的术后回访中,患者切口全部一期愈合,未出现钢板折断现象,未出现螺丝钉松动现象,愈合情况较好,无不良反应?结论:采用闭合复位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下肢复杂骨折,患者可得到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有利于疾病康复?

【关键词】闭合复位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下肢复杂骨折

对于下肢复杂骨折患者而言,其多是由于意外所致,如高能量车祸等,患者多为骨折粉碎,大部分位移较为显著?在传统钢板内固定治疗中,患者的手术切后较大,骨折端血供易产生较大损伤?未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本文采用了闭合复位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对其临床治疗效果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现分析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于我院的40例闭合复位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下肢复杂骨折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4例,患者的年龄平均为(75.5.5±21.5)岁?40例患者全部为交通闭合性损伤,在患者的骨折位中,有13例为胫骨下段,11例为胫骨近端,7例为股骨远端,6例为股骨近端,3例为股骨颈?在颈腓骨骨折AO分型中,有15例B型,10例C型,全部为关节外骨折;在股骨干骨折AO分型总,有8例为B型,6例为C型?

1.2 方法

在40例患者入住医院后,如在患者的局部软组织中,有出现严重肿胀的情况,则立即进行常规牵引治疗,令骨折初步复位,其对消肿较为有利?在患者伤后的1周之内需进行手术治疗,40例患者全部采用硬膜外麻醉,如患者为颈腓骨骨折,则采用常规止血带?在进行手术时,首先在骨折线的两侧,即近远两侧,分别做一小切口,切口的长度为4㎝左右,为了使患者的骨折区软组织避免受到损伤,其血运受到保护,应最大限度防止骨折区处于暴露,避免骨膜被剥离?对患者行X线透视,如牵引复位满意,则在两侧的切口之间,做出肌肉下隧道,插入接骨板?对锁定钢板进行选择,其长度应适合患者本身?对骨折远端进行固定,首先进行临时固定,采用普通螺钉,使钢板和骨干相贴附,同时与骨干保持距离,约为2㎜左右?对患者进行X线透视,如骨干复位满意,则进行锁定螺钉固定?同时对临时固定螺钉进行替换,使其换成锁定螺钉,进行接骨板的固定?对患者再次进行X线透视,如骨折对位满意,固定较为稳妥,则对切口进行冲洗,进行常规的引流管放置,完成上述操作后关闭切口?在患者进行手术后,对其患肢进行抬高,并采用弹力绷带进行包扎,包扎时间为14d,在患肢消肿后采用对症治疗,4d后进行功能练习,如膝关节和裸关节等?在患者进行手术后的7周左右,对患者摄X线片,以骨折愈合的实际情况为依据,进行扶拐部分负重?在术后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15个月左右?

2 结果

在40例患者的术后随访中,患者的切口全部是一期愈合?未出现钢板折断现象,未出现螺丝钉松动,未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所有患者愈合情况良好,未出现骨折延迟愈合,未出现骨折畸形愈合,患者愈合的时间为7.5~14.5周,平均为11.5周?

3 讨论

在复杂下肢骨折的患者中,大部份为车祸伤所致,往往为骨折粉碎,并且多为位移明显,因为骨折位和干骺端距离较近,因此并不适合交锁髓内钉内固定?在以往的钢板内固定治疗中,多强调解剖复位,大部份也强调坚强内固定,如进行解剖复位,患者的手术切口则通常较大,暴露范围较为广泛,骨折端血供也有较大损伤?如进行坚强内固定,则会对生物学因素缺少重视,大部分情况会导致忽略,因为会出现应力遮挡效应,对于患者的骨折块而言,其多会丧失活力,进而导致骨坏死?由此可见,如采用传统的治疗方式,患者较易出现延迟愈合的情况,或者出现不愈合情况,严重者可能导致再骨折,且无法阻止感染扩散?

本文对闭合复位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其做为手术技巧之一,可使侵袭达到最小[1],使生理干扰为最小[4],进而获得满意的外科疗效?在内固定支架的选择中,则使用了骨折髓外接骨板,其可对骨折部位加以保护,避免其直接暴露,并对骨折周围血运加以保存留取?与传统的钢板内固定相比较,锁定钢板内固定有较多优点?如其在获得稳定时,对骨折端的活力没有损失,不会使其导致牺牲?在锁定钢板和骨皮质之间,其没有加压力,患者的骨膜没有产生压力,进行使骨膜血运得到保护,最大限度避免医源性损伤[2],并无需进行植骨?其未内固定支架弹性固定,如存在荷载,在骨折块之间,则有应力刺激产生,其对骨痂形成有较大作用,对骨折愈合起到促进作用?在进行锁定钢板固定之后,会导致应力分散,可避免出现应力集中,进而使骨板疲劳折断,在骨折区域的范围内,未有螺钉拧入?如锁定钢板在骨量正常的情况下,则可进行单皮质固定[3],对于锁定钢板而言,其未成角固定,因此其抗拔除力较强,较适合骨质疏松患者?对于锁定钢板内固定而言,其经皮操作创面小,如伤口未能产生愈合,钢板外率机率较低,较为适合皮肤条件差的患者?其以解剖型设计,其锁定孔使用范围广,如锁定及普通的螺钉,两者可以同时进行使用?

闭合复位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下肢复杂骨折的对象较多,如干骺端的骨折患者,假体周围骨折再修复的患者,也适合骨质疏松的患者?手术的重点为间接复位,其对手术效果有决定作用?在手术后不建议早期负重,可进行被动功能训练,以使患者更好康复?

参考文献

[1] 杨磊.闭合复位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关节松动术治疗下肢复杂骨折康复效果探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2,3(12):397-397.

[2] 闫英杰,程战伟,冯凯等.双侧锁定钢板结合植骨治疗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J].中国骨伤,2012,25(7):557-560.

[3] 李劲松,徐振宇,吴珊等.有限切开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人复杂股骨转子间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3,15(2):171-172.

闭合手术复位 篇5

关键词:切开复位,闭合复位,桡骨远端骨折,治疗

桡骨远端关节面2~3 cm的部分发生的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被称为桡骨远端骨折, 占所有骨折总数的25%左右。如果病情不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 腕关节病变发生的可能性会非常大, 起初会表现为腕关节僵硬, 然后逐步变为腕关节功能失灵[1]。本文对患有桡骨远端骨折疾病的老年患者应用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两种方式治疗的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患有桡骨远端骨折的老年患者96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48例。对照组中男28例, 女20例;年龄62~87岁, 平均年龄 (70.9±1.4) 岁;桡骨骨折发病时间1~19h, 平均发病时间 (4.1±1.5) h。治疗组中男29例, 女19例;年龄61~85岁, 平均年龄 (70.8±4.3) 岁;桡骨骨折发病时间1~18 h, 平均发病时间 (4.3±4.4) 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采用闭合复位方式实施治疗, 治疗时患者取仰卧位, 使臂丛神经能够始终保持通畅状态, 在进行麻醉处理前, 一定要对患者的10个手指分别进行屈伸处理。采用利多卡因进行麻醉。在闭合复位处理的50 d左右, 采用X线光对闭合及复位情况进行检测, 如愈合情况已经达到预期效果, 即可以将固定的石膏拆除并拆线。嘱咐患者在恢复期阶段要对患肢勤加锻炼。

1.2.2治疗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方式实施治疗, 通过麻醉神经方式实施创口手术, 麻醉的神经通常情况下选择臂丛神经, 这样不仅可以使麻醉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 还可以保证患者的身体其他部位的生理机能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切开骨折的位置, 将骨折骨充分暴露, 实施整体复位手术, 使用牵引钳对骨折的部位进行复位处理。对于手术情况相对复杂的患者, 可以在X线光的辅助条件下进行治疗操作, 以使复位效果达到最佳状态。在骨折的位置至少固定3枚螺钉。骨折程度较为严重的患者, 可以实施人造关节植入操作, 在手术结束操作结束后, 要对关节活动情况进行检查, 直到满意为止。在手术拆线前要用石膏进行封闭处理, 拆线后应该接受系统的锻炼, 这样才能使关节的生理功能在最大程度上得以恢复[2]。

1.3 疗效判定标准[3]

优:骨折复位达到很满意的程度, 关节和患肢的弯曲和正常的运动都不会产生任何的疼痛感, 握力的水平也已经达到正常状态, 掌屈能力表现正常;良:骨折复位基本满意, 腕关节在正常运动或弯曲的过程偶尔会出现一定的疼痛感, 握力基本达到正常水平, 掌屈程度的减少幅度>15%;可:骨折复位程度一般, 在腕关节在进行弯曲的时候经常会有明显的疼痛出现, 掌屈程度的减少幅度>30%;差:骨折复位不满意, 腕关节仍有剧烈的疼痛感, 握力水平明显减少, 掌屈程度的减少幅度>50%, 患者基本或完全没有工作能力。及格率= (优+良+可) /总例数×100%。

1.4 观察指标

选择住院治疗总时间和骨折愈合总时间、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效果等作为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桡骨远端骨折疾病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2.2 住院治疗总时间和骨折愈合总时间

对照组共住院治疗 (15.38±2.79) d, 术后 (124.92±13.06) d骨折愈合;治疗组共住院治疗 (11.46±2.17) d, 术后 (92.06±13.59) d骨折愈合。两项指标组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小结

由于人类生活及劳动习惯的实际特点, 在实际生活中桡骨远端发生骨折发生可能性会远远大于身体的其他部位。如果在治疗的过程中不能够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 或所选择的治疗方法不够合理, 或完全忽略病情不进行任何有效治疗, 病情进一步发展就会出现导致局部畸形等病理学现象, 病情更严重者甚至还会出现永久性的残废。所以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对于一些桡骨远端骨折患者, 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及时的治疗[4]。由于人体的腕关节位置主要由桡骨负责力的传导, 桡骨发生骨折的时候, 导致桡骨缩短或桡骨掌倾角、尺偏角变小等不良现象的可能性较大, 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方式对该类骨折疾病患者实施治疗, 可以使腕关节生理结构的完整性在最大程度上得到恢复, 与闭合复位比较更具优势。

参考文献

[1]赵洪, 瞿玉兴, 郑祖根.桡骨弓尺骨弓与前臂旋转功能的实验研究.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1, 22 (1) :28-30.

[2]施俊武, 任加津, 陈国华, 等.Sanatmetal前臂髓内钉微创治疗尺桡骨骨干骨折.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8, 23 (5) :368-370.

[3]顾昕, 楼列名, 李少华.钢板内固定与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疗效比较.中华创伤杂志, 2009, 25 (2) :141-142.

闭合手术复位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纳入标准: a) 年龄大于等于18 岁; b) 闭合性单侧跟骨骨折,且为Sanders Ⅱ型跟骨骨折者; c) 患者于2007 年5 月至2012 年5 月在我院手术者; d) 随访时间大于24 个月者。排除标准: a) 存在足部畸形者; b) 同一肢体存在其他骨折者; c) 随访资料不全者。患者术前一般资料见表1,两组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1. 2 手术技巧闭合组: 所有患者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麻醉起效后患者取健侧卧位,大腿上充气止血带。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了解骨折形态,决定克氏针进入和撬拨点,一般从跟骨结节上方打入第1 枚克氏针至距下关节面下方骨折处,再由跟骨内侧面向外侧面横穿第2 枚克氏针。第1 枚撬拨复位关节面,恢复跟骨高度以及跟距关节结节角。第2 枚克氏针向下牵引,同时手法挤压复位膨隆跟骨外侧壁,恢复跟骨长度和宽度。透视确认复位满意后,自跟骨结节外侧向跟骨前突方向置人2 枚或者多枚克氏针,穿过骨折线至跟骰关节固定。再次行C型臂X线机透视确认复位及固定情况,满意后,沿克氏针拧入合适长度的螺钉,包扎创口,跖屈位短腿石膏管型固定制动。

切开组: 所有患者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麻醉起效后患者取健侧卧位,大腿上充气止血带。采用“L”形外侧切口,切口垂直部分起于腓骨尖端稍近端、跟腱的前方。切口水平部位于由跟骨外侧动脉供血的淤紫皮肤的远端,止于第五跖骨基底部,两部分在足跟部相连,形成一个略呈弧形的直角。全层切开外侧皮瓣,并通过固定在距骨、外踝上的克氏针牵开; 根据骨折形态,掀开外侧壁,暴露后外侧关节面骨块,复位骨折块,克氏针临时固定,透视观察骨折复位效果,满意后,安放外侧跟骨钢板及螺钉,冲洗切口,放负压引流管1根,逐层关闭切口,包扎。

1. 3 术后处理两组患者术后均预防性静脉使用头孢唑啉2. 0 g,Bid,共2 d; 患肢抬高,并且高于心脏水平1 ~ 2 周; 术后6 ~ 12 个月,避免对跟骨有撞击性活动。所有患者要求于术后1 个月、3 个月、6 个月、1 年,以后每年随访一次。

闭合组: 石膏固定6 周,固定期间嘱咐其活动未制动的髋关节、膝关节、足趾关节,6 周后拆除石膏,逐渐在助行器下非负重行走,加强踝关节、足内外翻等功能锻炼,术后8 ~ 12周根据X线片检查骨折愈合情况,逐渐负重行走。

切开组: 患肢用支具维持足于中立位,术后2 d拔除引流管。视切口愈合情况,术后2 ~ 5 d可行踝关节功能锻炼。负重锻炼则视骨折愈合情况,一般于术后8 ~ 12 周进行。根据临床症状,活动度应逐渐加强。

1. 4 疗效评价临床评估: 比较两组患者外伤至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切口愈合问题( 切口裂开、皮缘坏死、感染) 、临床功能( 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评分系统评定) 。

影像学评估: 所有患者术前均摄跟骨轴位X线片以及水平和冠状面CT扫描,以明确骨折分型; 术后X线片评估Bhler角及Gissane角。

1. 5 统计学分析所有资料采用SPSS 18. 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临床功能、影像学结果等均以末次随访时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定量资料若符合正态性,则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否则采用Chi-square检验。定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水准取双侧a = 0. 05。

2 结果

闭合组随访时间24 ~ 68 个月,平均( 38. 7 ± 16. 9) 个月;开放组随访时间26 ~ 66 个月,平均( 38. 7 ± 14. 5) 个月。两组患者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500) 。

闭合组患者从外伤至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天数均显著低于切开组( P < 0. 05) ,而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121) 。两组患者均无深部感染,但切开组患者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闭合组( P = 0. 027,见表2) 。切开组6 例切口并发症患者,4 经换药治愈,2 例在内固定去除后治愈,均未出现骨髓炎。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术后Bhler角和Gissane角均较术前有明显的改善( P =0. 000) 。术后两组患者之间Bhler角( P = 0. 493) 及Gissane角( P = 0. 794) 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2) ; 两组患者间美国足踝外科协会( 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 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624,见表2) 。

典型病例一为56 岁男性患者,因高处坠落伤,致SanderⅡ型跟骨骨折,伤后6 h收治入院,术前行X线及CT等检查,采用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术后骨折解剖复位,随访临床功能优( 见图1 ~ 3) 。

图 1 术前 X 线及 CT 示骨折移位关节面不平整

典型病例二为48 岁男性患者,因高处坠落伤,致SanderⅡ型跟骨骨折,伤后5 h收治入院,术前行X线及CT等检查,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后骨折解剖复位,随访临床功能优( 见图4 ~ 5) 。

3 讨论

跟骨骨折治疗的目的是恢复跟骨的解剖形态,即恢复跟骨的长、宽、高,使跟距、跟骰关节获得匹配[8],国内外学者研究表明跟骨解剖形态恢复与否,直接与临床疗效相关[2,6,9]。为使跟骨骨折能够恢复其解剖形态,一些学者提倡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10],并且认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的跟骨骨折,临床疗效确切,且优于保守治疗。但是切开复位内固定,常导致一系列切口愈合问题,且发生率高达8.8%~25%[11]。因此另一些学者认为,可根据不同的跟骨骨折类型,采用不同的经皮内固定方法,可避免因切开复位内固定导致的切口并发症[12]。为了进一步阐明经皮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优劣,本研究对我院采用经皮撬拨复位螺钉内固定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对于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经皮螺钉固定可以明显降低跟骨骨折的切口并发症,而不影响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结果。

图 2 术后侧位、Broden 20°位及轴位片示解剖复位,内固定佳

图 3去除内固定后 X 线及 CT 示骨折愈合,关节面恢复满意

经皮撬拨复位螺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方法由来已久,早在1938年,Goff就描述了经皮复位螺钉固定跟骨骨折的方法。随着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切口并发症未根本解决,目前多数学者建议对于关节塌陷不严重的跟骨骨折,应采用经皮复位固定[3,5,6]。Pan等[13]报道22例(26足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患者采用经皮固定,平均随访2年,AOFAS评分82~100分,优良率100%,无伤口并发症。张青山等[3]比较了经皮撬拨复位内固定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发现前者在取得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相同复位质量的同时,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Tornetta回顾分析46例采用经皮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患者,其中41例(SandersⅡC型36例、SandersⅡB型5例)获得解剖复位,平均随访3.4年,优良率85%。Woon等[14]等报道22例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在透视下行经皮固定治疗,均获得解剖复位。本研究与既往学者报道相似,闭合组患者术后Bhler角和Gissane角均恢复满意,无一例发生切口并发症和感染。另外,本研究也表明,闭合组患者从外伤至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手术创伤(出血量、手术时间)均显著少于切开组。我们认为可能正是由于经皮撬拨复位螺钉固定跟骨骨折降低软组织的损伤,因此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图 4 术前侧位、冠状位、矢状位 CT 示骨折移位、关节面不平整

图 5 术后侧位、轴位 Broden 20°位片示骨折解剖复位内固定佳

既往一些学者认为,尽管经皮撬拨复位螺钉固定跟骨骨折具有较多的优点,但是适应证较狭窄,对于严重的关节内骨折,关节面塌陷严重的患者,建议选择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15]。另外,学者认为经皮撬拨复位螺钉固定跟骨骨折,对跟骨宽度恢复比较困难,术中要注意牵引方向,并配合透视检查确认,如果不能恢复正常的宽度会遗留跟骨外侧壁外膨,导致外踝下方与跟骨外侧壁撞击、腓骨长肌腱移位或卡压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15]。本组研究表明,对于Sanders Ⅱ骨折,配合术中牵引、透视,均可恢复满意的跟骨解剖形态。

闭合手术复位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2015年2月本院86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均经X线检查确诊,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恶性肿瘤、精神疾病及神经血管合并损伤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3例。研究组男27例,女16例;平均年龄(70.71±6.54)岁;平均病程(2.55±0.26)d;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者17例,砸伤者10例,高处坠落摔伤者16例;左侧21例,右侧22例。对照组男25例,女18例;平均年龄(70.34±6.26)岁;平均病程(2.42±0.30)d;交通事故伤者18例,砸伤者11例,高处坠落摔伤者14例;左侧20例,右侧2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研究组:入手术室监测生命体征,行1%利多卡因臂丛阻滞麻醉,采用桡掌侧或背侧切口,充分显露骨折端,借助复位钳达解剖复位,使用T形钛钢板固定骨折近端,有明显骨缺损的患者,同时行植骨填充缺损,行X线透视,检查骨折稳定情况、腕关节屈伸及旋前旋后活动范围满意后,逐层关闭切口,术后第1 d行腕手功能锻炼。

对照组:入手术室监测生命体征,行1%利多卡因臂丛阻滞麻醉,取仰卧位,患肢外展,术者采用牵拉提压曲腕的方法复位,X线透视下达解剖复位,保证关节面平整,按照骨折类型给予石膏固定,中立位三角巾悬吊固定患肢,1周后更换石膏并复查X线片,4~6周可拆除石膏,进行腕关节功能锻炼。测量术后3、6及术后12个月患者掌倾角及尺偏角,并进行组间比较。

1.3 评价标准

疗效标准:优:骨折对位满意,无疼痛,握力同对侧,掌屈或背伸减少不超过15°;良:腕关节偶尔疼痛,活动受限,掌屈或背伸减少达15°~30°;可:腕关节经常疼痛,活动轻度受限,掌屈或背伸减少达30°~50°;差:腕关节持续疼痛,工作能力差,掌屈或背伸减少超过50°。

骨折愈合标准:局部无压痛,无纵向叩击痛,X线照片显示骨折线模糊,局部无异常活动。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20.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研究组的骨折愈合时间为(11.20±1.33)周,与对照组的(10.96±1.04)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3,P=0.175)。

2.2 两组患肢掌倾角及尺偏角比较

两组术后3个月的桡骨远端掌倾角及尺偏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研究组的桡骨远端掌倾角及尺偏角较对照组优(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优良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95.3%,较对照组的79.1%高(χ2=5.11,P=0.041),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常见的上肢骨折类型,多见于60岁以上人群。临床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方法较多,对于是否需要切开复位内固定尚无定论[3]。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可进行直接复位,视野清晰,固定可靠,可最大限度恢复腕关节功能,但组织创伤较大[4,5]。蒋世杰[6]研究指出,闭合复位治疗操作简便,患者容易接受,但其不易达到解剖复位,不适用于关节面的粉碎性骨折,术后易发生骨折再移位,功能恢复受影响。早期选取合适的治疗方式,恢复腕关节正常的解剖结构,对于避免桡骨短缩、掌倾角及尺偏角的改变,促进腕关节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7]。不稳定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采用单纯的闭合复位治疗难以达到关节面良好的对位,易引起桡、尺关节骨性关节炎,造成腕关节疼痛,恢复不佳。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可维持骨质完整,固定更为可靠,可早期进行腕关节功能锻炼,达到比较满意的功能恢复[8,9]。本研究选取本院86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旨在探讨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疗效差异,结果表明:研究组的骨折愈合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研究组的桡骨远端掌倾角及尺偏角均较对照组优(P<0.05),研究组的治疗优良率较对照组高(P<0.05),与王剑等[10]研究结果一致,证明了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有明确疗效,安全可行,与闭合复位治疗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在促进腕关节功能恢复方面效果显著,尤其适用于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

综上所述,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疗效突出,可达到满意的结构复位和功能恢复,优于闭合复位治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忠伟,金格勒,杨德盛,等.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治疗后腕关节屈伸及旋转活动的Meta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17):2770-2776.

[2]陈凯,樊健,袁锋,等.锁定钢板在老年桡骨远端C2,C3型骨折中的应用[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3,28(1):53-54.

[3]千建荣,胡向军,安志军,等.闭合手法复位石膏托外固定与切开复位T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21):115-116.

[4]司卫兵,陆国海,秦卫.外固定支架结合闭合复位有限内固定微创治疗桡骨远端AOC3型骨折的比较研究[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3,13(1):59-62.

[5]金粉勤,薛锋,徐雪荣.外固定支架与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3,15(1):87-89.

[6]蒋世杰.不同固定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比较[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21):77-77.

[7]张小兆,杨杰山,尚大才,等.两种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比较[J].实用骨科杂志,2014,20(2):121-122.

[8]陈凌云,胡勇斌,卢伟民,等.外固定支架结合手法复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17(52):9083-9088.

[9]孙连录.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现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3):311-312.

闭合手术复位 篇8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腰桥,改良,过伸闭合复位

胸腰椎骨折复位常用方法为垫枕复位法、两桌法、双踝悬吊法、手法顶推复位法及术中器械复位法。2005年9月至2008年9月, 笔者采用改良过伸闭合复位法治疗31 例胸腰椎骨折, 疗效较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1 例, 男19 例, 女12 例;年龄21~63 岁, 平均38 岁。车祸伤11 例, 坠落伤9 例, 塌压砸伤5 例, 滑倒跌伤6 例。伤后至复位时间1~9 d, 平均4 d。损伤节段:T113 例, T1210 例, L1 13 例, L2 6 例, L3 2 例;其中同时损伤2个椎体3 例。椎体附件均无骨折。有骨块后突者13 例。骨折类型按Denis分类, 屈曲压缩型17 例, 爆裂型14 例。按Pircen分类, 脊髓神经无损伤26 例, 不完全性损伤5 例。合并脏器伤或其他部位骨折9 例。保守治疗13 例, 其中佩带过伸矫正器2 例;手术内固定18 例。手术患者, 未行椎管减压8 例, 单纯椎管减压6 例, 椎管减压同时椎管内骨块锤击复位4 例。

1.2 影像学资料

手术前后全部行胸腰椎正侧位X线片检查, 观察脊柱序列, 测量椎体前后缘高度及Cobb′s角。术前全部行CT检查, 有骨块后突者, 术后补查CT, 测量椎管矢状径。爆裂骨折中13 例行MRI检查, 椎间盘后纤维环及前、后纵韧带均无完全断裂, 脊髓神经硬脊膜受压10 例。

1.3 复位方法

连续硬膜外麻醉下, 行胸腰椎骨折改良过伸闭合复位术。患者仰卧在有腰桥及配套软床垫的多功能手术床上, C型臂X线机对病椎体表定位。保持病椎正对手术床腰桥部, 一人向上拉住两腋下, 另一人握两足踝部向下作对抗牵引, 维持力量均衡, 缓慢摇起腰桥约10~12 cm高, 同时降低头端和足端各约20°~30°, 保持3~5 min。透视病椎压缩高度已基本复位, 然后佩带复位前预制的胸骨-胸腰病椎-耻骨联合三点腰椎过伸矫正器, 或胸腰病椎下垫宽约6~8 cm, 高约8~10 cm棉卷枕垫, 回病房保守治疗;或俯卧于胸部加高的“U”型软垫及骨盆大腿抬高的软垫, 行胸腰椎骨折手术内固定治疗。

2 结果

本组31 例获得随访4~17个月, 平均12个月。据X线片测算椎体高度, 椎体前缘复位术前平均高度48%, 术后92%;后缘术前93%, 术后98%, 椎体高度明显恢复。Cobb′s角术前平均15°, 术后5°, Cobb′s角明显改善。据CT测量椎管矢状径侵占率, 术前平均31%, 术后8%, 椎管明显扩大。随访结束, 2 例椎体高度稍下降, Cobb′s角稍增大, 其余椎体高度、Cobb′s角及椎管矢状径无明显变化;不完全性脊髓神经损伤除1 例恢复不全外, 均完全恢复。

3 讨论

3.1 过伸复位理论基础及改良复位机理

胸腰椎骨折最常见类型为屈曲压缩性和爆裂骨折。影像学为椎体前方楔形变或同时有后方压缩畸形, 骨块突入椎管。人体解剖学及MRI影像学研究提示, 胸腰椎单纯屈曲压缩和轻度爆裂骨折, 前、后纵韧带常保持完整, 纵向撑开后纵韧带对椎体后壁骨折具有复位作用[1]。爆裂骨折复位主要机制为轴向撑开和恢复脊柱生理弧度2个要素[2]。轴向撑开力和恢复脊柱生理前凸的合力才能达到满意的脊柱骨折复位, 使骨块达到满意间接复位, 恢复椎管的有效容积, 椎管得到间接减压[3]。过伸复位主要张力来源于前纵韧带和纤维环, 过伸可有效整复骨折脱位[4]。笔者改良复位, 符合过伸复位理论基础。腰桥对病椎形成后部为支点的顶压力, 前、后纵韧带将垂直顶压力转化为沿脊柱弧度的张力;头足端重力及头足端对抗牵引的水平分力, 依靠椎体的传导, 分别作用在伤椎上下, 通过韧带、椎间盘的等张形成韧带紧张。以上顶压力及水平分力形成了恢复脊柱生理前突和轴向撑开力的合力, 保持韧带紧张, 从而牵张恢复椎体高度, 恢复椎管的有效容积及脊柱生理前凸。

3.2 复位的安全可控性

a) 麻醉能很好地松弛椎体周围组织, 帮助前纵韧带达到最大伸展程度, 从而更好地传导复位力量, 提高复位效果[5]。笔者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以达到无痛麻醉下复位, 并利于术中追加镇痛药, 术后安装镇痛泵。麻药注入后约10~15 min, 浸润胸腰部而止痛, 约30 min再阻滞肢体感觉及运动。故强调约10~15 min, 麻醉较浅时复位, 利于询问观察患者下肢感觉运动的变化, 以调节复位床升降高度, 防止医源性脊髓神经损伤, 也就提供了麻醉下复位的安全可控性。b) 复位时腰桥过宽, 易致支点集中力不足;过窄易过度前推病椎, 加重韧带应力和后关节互相顶压而损伤。胸腰椎相邻3个棘突间距一般约8 cm, 常用腰桥宽约8 cm, 呈曲率较小弧形, 既满足复位要求, 又保障复位安全。c) 郑平等[6]研究表明, 胸腰段在极度过伸达35°状态下, 前纵韧带的应变也只是最大应变的2/3, 强大的张力和良好的拉伸特性, 能满足过伸复位的需要。常用腰桥升高10~12 cm, 过伸高度达 (26±4) °。本组最大过伸30°, 因此利用腰桥过伸复位, 具有临床安全可控性。

3.3 复位注意事项

a) 选择好主要适应证及禁忌证。新鲜胸腰椎屈曲压缩性骨折及爆裂骨折, 下胸段椎管狭窄小于30%, 腰段椎管狭窄小于40%, 椎体附件无骨折, 且无完全性脊髓神经损伤者为主要适应证。有严重复合外伤, 尤其严重胸脑外伤者;身体状况极差, 不能耐受麻醉复位手术及久卧者;MRI检查有椎间盘纤维环、前后纵韧带完全断裂者为主要禁忌证。b) 外伤后复位时机, 在伤后72 h内, 利于侵入椎管的骨块复位, 改善椎管狭窄, 最终利于受损神经的康复[7]。洪家模等[8]认为最佳复位时间为1周内。我们同意此观点, 认为有椎管狭窄并脊髓神经压迫症状者, 宜早不宜迟, 72 h内为佳;其他患者为避免加重腹胀并发症, 宜伤后5~7 d为佳。c) 麻醉后复位时机在麻醉10~15 min, 胸腰部无痛而下肢感觉运动存在时再复位, 利于控制下安全操作;也防止复位时体位改变, 麻醉平面上升, 影响呼吸血压, 危及生命。d) 腰桥部宜正对病椎, 利于复位时弧形顶点发挥顶推支点作用。头足端对抗牵引力量均衡, 利于病椎及周围韧带承受轴向均衡拉应力。e) 腰桥抬高小于12 cm, 头足端降低小于30°, 保持身体呈弧形, 利于病椎受力均匀, 恢复生理弧度;也防止伸展过度, 损伤关节, 呼吸困难或医源性神经损伤等。f) 为维持复位效果, 枕垫不能过宽, 因曲率半径越小, 患处张力越大, 过宽易影响支点集中力不足[8]。1 例复诊椎体高度及Cobb′s角部分丢失, 可能因私自加宽降低枕垫相关。临床期望利用过伸矫正器保障患者早期负重行走。1 例复诊椎体高度和Cobb′s角丢失, 可能与佩带矫正器过多过早负重有关, 笔者建议复位早期尽量不使用矫正器, 或尽量卧床使用。

3.4 改良复位优缺点

优点:a) 能在可控麻醉下无痛安全复位。b) 适应证广, 传统复位适于单纯椎体屈曲压缩骨折;改良方法不仅适用于以上患者, 而且适用于压缩爆裂骨折有骨块后突, 保守或手术治疗前复位。c) 复位快, 本组3~5 min均已达良好复位。d) 操作简便, 只需适当牵引下, 在一定高度、角度范围内升降手术床即可。e) 效果好, 骨折后骨形态复原是功能康复的前提[9]。恢复椎体高度、Cobb′s角和椎管矢状径是骨折椎体形态学和解剖学恢复的重要依据。本组均达良好恢复。f) 利于手术操作, 体位复位是胸腰椎骨折复位的主要力量, 器械复位主要用来维持复位[10]。单纯器械复位因器械预应力的增加及螺钉对松质骨的切割, 常导致矫正效果的丢失[11]。且器械改进变化快, 操作不当可致复位不完全。即使之后行胸腰椎经皮椎体成形术, 内窥镜下经椎弓根内固定术或开放减压内固定术, 良好复位是手术成功的前提与需要。改良复位术中不需再复位, 方便对椎弓根定位, 创伤小, 手术时间短, 复位良好, 是手术复位有效的必要补充。缺点:a) 该方法只是一过性复位, 维持复位还需持久胸腰部垫枕或手术内固定治疗。b) 椎管明显狭窄者, 考虑到脊髓神经安全性, 不宜采用本方法。

参考文献

[1]Bertram C, Prescher A, Furderer S, et al.Attachmentpoints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andtheir importance for thoracic and lumbar spine frac-tures[J].Orthopade, 2003, 32 (10) :848-851.

[2]阮狄克, 巫发祥, 沈根标.经后路椎管间接减压与神经功能恢复[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1999, 6 (10) :729-731.

[3]Panjabi MM, Oda T, Wang JL.The effects of pediclescrew adjustments on neural spaces in burst fracturesurgery[J].Spine, 2000, 25 (15) :1637-1643.

[4]王小斌, 贾国庆, 李宏涛, 等.三维动态牵引复位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J].颈腰痛杂志, 2007, 28 (4) :341-342.

[5]刘四通, 廖怀章, 孙江波.麻醉下复位、骨盆牵引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53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 2005, 11 (3) :36-37.

[6]郑平, 宋青安, 吕安锋, 等.过伸复位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J].解剖学杂志, 1998, 16 (4) :270-272.

[7]施鑫, 赵建宁, 吴苏稼, 等.重建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椎管矢状径的手术时间效应[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1, 16 (4) :302-303.

[8]洪家模, 周满意, 吴东明, 等.悬吊复位法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Cobb氏角的改变及远期疗效观察[J].中医正骨, 2006, 18 (11) :7-8.

[9]于建农, 祝智军.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中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36例评价[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0, 5 (6) :12-13.

[10]邵强, 曾兵.AF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J].浙江创伤杂志, 2006, 11 (5) :21-23.

闭合手术复位 篇9

【摘要】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经内外髁皮肤穿针?石膏托外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在C型臂X光机透视下采用手法闭合复位满意后,经内外髁部闭合交叉穿针内固定,石膏托外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24例?结果 愈合时间4~6周,随访时间6~12个月?全部愈合,无针孔感染,无肘内翻畸形,无Volkman挛缩,按照HHS评分系统评价肘关节功能,优21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95.7%?结论 闭合复位,经内外髁部闭合交叉穿针内固定加石膏托外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骨折,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操作简单可靠?

【关键词】 闭合复位; 儿童 肱骨髁上骨折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osed reduction by condylar skin puncture, plaster clinical method of fracture external fix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pediatric supracondylar humerus in type C arm X ray fluoroscopy with manual closed reduction and satisfactory,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dyle closed cross Kirschner wire fixation, plaster external fix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humeral supracondylar fracture, 24 cases. Results the wound healing time was 4 to 6 weeks, followed up for 6 ~ 12 months. All healed, no pinhole infection, no cubitus varus, no Volkman contracture, according to the HHS scoring system to evaluate the elbow joint function, excellent in 21 cases, good in 1 cases, 1 cases,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was 95.7%. Conclusion closed reduction,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dyle with closed cross pin fixation with plaster external fix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fracture of the humerus in children, small trauma, fewer complications, faster recovery, simple operation and reliable.

【keyword】 closed reduction; supracondylar fracture of humerus in children

肱骨髁上骨折(Supracondylarfractureofthehumerus,SFH)是常見的一种儿童骨折,约占儿童四肢骨折的3%~7%,占肘部骨折的55%~80%,其中伸直型占98%~99%,若治疗不当,早期易出现缺血肌挛缩,中期易出现骨化性肌炎,晚期可出现肘内翻畸形等并发症,根据外伤史?体格检查及摄片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单纯采取闭合复位加石膏制动,易再移位,而留下后遗症,切开复位,创伤大,患儿家属不易接受,且并发症多?我院2008年3月~2012年3月采用C型臂X光机透视下闭合复位,经内外髁部闭合交叉穿针做有限内固定,外加石膏托制动治疗24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疗效满意可靠,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24例,男18例,女6例?年龄2-10岁,平均7岁?致伤原因:摔伤20例,车祸伤4例,均为闭合伤,伸直型19例 按Gartland把伸直型分为III型,I型:骨折无移位,II型:骨折远端后倾或同时横向移位,后侧骨皮质仍完整,III型:骨折端完全移位,骨皮质无接触?I型1例 II型6例,III型17例, 尺偏17例,桡偏7例,其中3例伴尺神经损伤症状?

1.2 治疗方法 将患儿置于骨科手术床,采用全麻,常规消毒?置巾, 仰卧位,将患肢置于手术床边以便牵引复位及术中透视,术中需3人配合,首先由二助手作牵引纠正短缩,术者首先纠正侧方移位,然后嘱二助手减少牵引力度,采取折顶法纠正前后移位,由助手维持屈肘120°位,在C型臂X线机透视正侧位见位置满意为止?术者触摸外上髁顶点近侧偏后进第1根克氏针,进针方向与肱骨干纵轴约成45°角,向内上方进针,逐渐推进并体会克氏针阻力,致脱空感后,透视针位方向及深度,也可边透视边进针,但术者所受射线损伤较大,不建议持续透视?第1根针完成后保持患肢体位不变,于肱骨内上髁顶点近侧偏后处进第2根克氏针,进针方向使与肱骨干纵轴约45°角逐渐推进,突出对侧皮质,二针头突出对侧皮质不超过3 mm?术毕活动肘关节见内固定稳定后,将针尾剪断置于皮下,无菌包扎后,屈肘90°,将前臂置于中立位,用石膏托制动,3周后去除石膏,功能锻炼至术后6周,复查摄片后,拨除克氏针?

1.3 治疗结果术后?术后3周?术后6周3次摄片,解剖复位23例,1例出现肱骨髁前倾角减少,随访6~12月,3周见明显骨痂生长,骨折线模糊,去除石膏托,嘱肘关节屈伸功能锻炼,术后第6周骨折线消失,功能恢复接近正常,取出克氏针?本组未发生骨不连?针孔感染?Volkman挛缩及肘内翻畸形,3例伴原创伤所致尺神经损伤者,均于术后半年恢复?

1.4 疗效标准

按HHS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肘 伸屈受限10°以内,携带角减少5°以内?良:肘伸屈受限11~20°,携带角减少5~10°?可:肘伸屈受限21~30°,携带角减少11~15°?差:肘伸屈受限30°以上,携带角改变15°以上?本组优21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5.8%?

2 讨论

肱骨髁上骨折为小儿常见骨折,以伸直型最为多见,在解剖上,肱骨向下由圆柱形逐渐移行为三棱形,肱骨髁上又处于松质骨和密质骨交界处,在儿童仅为一薄片,为应力弱点,故容易发生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多为直接暴力所致,根据暴力方向和受伤机理不同,可分为伸直型?屈曲型和粉碎性三型?随着对肱骨髁上骨折治疗的认识,发现Volkmann缺血性挛缩是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早期重要并发症 ,它可导致严重残,,病人中远期疗效影响最大的是肘关节畸形,主要为肘内翻畸形及肘关节活动受限等问题 ?对于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 传统上常选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但存在不稳定,易再次错位,需要多次手法复位 ,因骨折整复对骨折断端本身就是一种损伤?我们采用C臂X线机下闭合复位经内外髁皮肤穿针?石膏托外固定,优点:(1)避免对骨骺和软骨的损伤?(2)有X线监视可达到解剖对位;(3)进针点准确,创伤小; (4)无切口?无手术疤痕?不破坏骨折端血供,因而骨折愈合快;(5)有限的克氏针内固定,辅以石膏托固定后,牢固可靠;(7)无需将肘关节固定于过屈位,减轻神經血管的压迫,有利于肿胀消退,减少了Volkman挛缩发生的几率,且术后关节粘连?韧带及肌肉挛缩轻微,利于术后康复?总之,采取经皮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加石膏托外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既达到解剖复位,又取得了牢固可靠的固定目的,而且有效的预防了医源性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操作简单,损伤小,并发症少,患者经济负担轻微,疗效确切,易于接受,且能早期功能锻炼,促进关节功能恢复,获得理想的复位质量和疗效?

参考文献

[1] 刘 强,史啸星.经皮钢针撬拔复位及穿针内固定治疗肘部难于复位和固定的骨折[J].中国中医骨伤科,2

[2] Korner J,Lill H,Muller LP,et al.Distal humerus fractures in elderly patients:results after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J].Osteoporos Int,2005,16(2):73.

闭合手术复位 篇10

资料与方法

3年来收治患者124例, 男86例, 女38例, 成人118例, 儿童6例, 年龄7~72岁, 单纯胫骨骨折103例, 伴腓骨骨折21例, 胫骨中下段112例, 上段12例, 所有患者均无血管、神经损伤症状, 患足末梢血运、感觉及活动正常。

治疗及手术方法: (1) 患者入院后对非开放性骨折, 立即给予局部冷敷两小时, 患肢置于勃朗氏架抬高, 静滴消肿药物, 同时运用中药活血化瘀、消肿定痛, 严重粉碎性骨折, 软组织挫伤较严重的, 行跟骨牵引1周, 待肿胀基本消退后行手术治疗。 (2) 手术方法:患者腰麻后, 仰卧位, 常规消毒铺无菌巾, 手法牵引复位, 一人足部牵引, 一人膝关节上方对抗牵引, 术者行手法复位, “C”型臂下透视, 见骨折对位对线好, 同时将外固定架固定针位置定好, 依次将固定针钻孔拧入, 将针管架及横杆放植, 横杆距离皮肤约2cm, 活动上下关节无阻碍, 再次在“C”型臂下透视, 骨折对位对线良好, 拧紧各个螺钉, 若腓骨骨折在距踝关节10cm以内, 则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 10cm以上者, 行手法复位。

手法复位:手术中行手法复位时, 患侧髋、膝各屈曲30°~45°, 近端助手双手抱握患侧膝关节上方, 远端助手两手分别握患肢前足及足跟部, 对抗牵引, 在持续牵引下术者双手环抱远端, 将骨折远端向内旋转, 纠正外旋移位;然后术者双手环抱远端后侧, 令助手用力向后按压骨折近端, 术者向前提骨折远端, 纠正前后方移位, 存在内外侧方移位者, 用双手掌相对挤压骨折处, 使之复位, 对横断形、锯齿形等骨折, 纵向叩击足跟, 使之嵌合精密。复位过程中要完全较正旋转及成角畸形, 若有成角, 可导致膝、距小腿关节面一侧过度负重;若有旋转, 将使膝、距小腿关节活动不协调, 最终导致膝、距小腿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1]。

结果

术中及术后情况:本组124例患者中, 术后3天出院113例, 院外每天用75%酒精滴针孔, 无1例发生针孔严重感染, 其中行腓骨切开复位内固定11例, 术前、术后给予抗炎治疗1天, 1周出院, 14天拆线, 均无感染。

术后功能变化及骨折愈合情况:本组124例患者术后膝关节、踝关节功能均正常。术后1个月扶双拐逐步负重行走, 2个月后弃拐行走, 3~6个月后均达到骨性愈合, 6个月后全部取出外固定架, 无1例发生骨不愈合。

讨论

胫骨骨折的治疗, 传统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和开放复位内固定, 手法复位多采用石膏和小夹板固定[2]。石膏固定虽然应用方便, 固定作用牢靠, 但多需固定患侧膝关节、踝关节, 限制关节运动, 长时间固定可引起临近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甚至严重影响关节功能障碍。但固定时间太短, 范围不够, 又影响治疗效果, 过早拆除石膏还会发生骨折移位或致骨折延迟愈合, 甚至骨不连。

小夹板固定的松紧度需根据伤肢的肿胀程度随时调整, 管理比较麻烦, 常由于患者不能自己调整, 容易导致骨折错位, 或致缺血性挛缩的病例似较其他方法多而严重, 故小夹板固定治疗应由技术熟练者操作, 而且术后必须严密观察, 随时调整。

开放复位可采用钢板螺钉固定或髓内针、外固定架固定, 钢板和髓内针均需切开复位, 且待肢体肿胀基本消退后方可治疗, 手术本身较闭合复位出血更多, 软组织损伤更多, 有时有一定的感染机会, 而且容易导致伤口周围皮肤坏死, 会给伤员增加一定的感染机会和痛苦, 手术时分离软组织和骨膜, 必然损伤骨折处的血液供应, 比闭合复位愈合时间更长, 更容易造成胫骨骨折不愈合。鉴于上述因素, 我们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 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胫骨骨折, 避免上述缺点, 既可以使患者及早下床, 早期活动关节, 同时又不破坏骨折周围血运, 使骨折能早期愈合, 达到治疗目的, 避免二次手术, 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但是外固定架固定有许多缺点: (1) 固定针容易松动, 既失去了控制骨折端对位的作用, 也会使骨折移位影响愈合, 所以固定针一定要通过双侧皮质, 避免松动。 (2) 钢针固定夹与连杆的松动。有一些万向固定架, 功能多, 活动度大, 易于松动, 因此要教会患者及时将松动的拧紧。 (3) 针孔感染, 感染比较多见, 必须特别重视。若发生严重感染将被迫拔针而终止治疗。我们采取每天用75%酒精滴针孔, 很好地预防了感染。 (4) 医生容易受放射线伤害, 需要很好的防护措施。

摘要: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外固定架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方法:3年来收治胫腓骨患者124例, 其中单纯胫骨骨折103例, 伴腓骨骨折21例, 手术中均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架治疗, 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时间。结果:124例患者3~6个月后均达到骨性愈合, 6个月后全部取出外固定架, 无1例发生骨不愈合。结论: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胫骨骨折既能维持骨折对位, 又不妨碍临近关节活动, 手术创伤小, 愈合率高, 并发症少, 疗效较满意。

关键词:胫骨骨折,闭合复位,骨折,外固定器

参考文献

[1] 彭太平.中医骨伤科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275.

上一篇:音乐考古学下一篇:信访制度的法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