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

2024-12-27

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精选7篇)

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 篇1

锁骨骨折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骨折, 约占全身骨折的5%~10%[1]。由于暴力作用的大小及方向不同, 骨折可发生于锁骨外侧段、中段或内侧段, 但以锁骨中段骨折较为常见, 也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我们采用切开复位顺行及逆行穿刺克氏针内固定术对锁骨中段骨折进行治疗, 通过两组共36例病例的分析, 对两种穿刺内固定的效果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07年2月至2012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锁骨中段骨折患者36例, 男31例, 女5例, 年龄17~72岁, 平均年龄34岁。按手术方法随机分为两组, 顺行克氏针穿刺组18例, 逆行克氏针穿刺组18例。

1.2 手术方法

臂丛阻滞麻醉生效后, 患者仰卧位, 肩下垫枕, 以骨折处为中心缘锁骨中段作3~4cm皮肤切口, 逐层切开, 显露骨折端。顺行穿刺克氏针内固定术:将2mm克氏针向肩峰方向穿入骨折远断端, 经肩峰后穿出, 随后以持骨钳提起骨折两断端复位, 克氏针反方向穿入骨折近断端骨髓腔内4~6cm, 并能刚好穿透表面骨皮质, 斜型不稳定型骨折及粉碎型骨折可用1-0可吸收线捆扎固定, 肩峰后方克氏针尾剪断后折弯埋于皮下。逆行穿刺克氏针内固定术:将2mm克氏针逆行从骨折近断端骨髓腔穿入, 经锁骨的胸骨段穿出, 复位骨折两断端后, 将克氏针反方向穿入远断端骨髓腔内4-6cm, 并穿透表面骨皮质, 斜型骨折及粉碎型骨折同法用1-0可吸收线捆扎固定, 克氏针尾剪断后折弯埋于锁骨胸骨段皮下。术后前臂吊带悬吊患肢。

1.3 数据处理

使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用卡方检验两组患者之间数据资料, 如P<0.05, 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病例均获随访3~4个月, 无一例克氏针松脱及骨不愈合发生。采用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法对两组病例术后30d、60d及90d的肩关节恢复情况进行评分, 分别取两组病例的平均分进行比较;结果两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P<0.05。逆行克氏针穿刺组在三个阶段的评分均高于顺行克氏针穿刺组。详见表1。

3 讨论

根据锁骨骨折的受伤机制和骨折特点, 按ALLman和Neer分型, 可将锁骨骨折分为:Ⅰ型骨折 (锁骨中1/3骨折) , Ⅱ型骨折 (锁骨外1/3骨折) 和Ⅲ型骨折 (锁骨内1/3骨折) 。锁骨中段骨折 (Ⅰ型骨折) 在临床上较常见, 其治疗可分为: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两个方面。

保守治疗有“8”字绷带固定、“工”字型夹板固定、石膏背心固定等, 保守治疗具有能通过手法使骨折基本复位、创伤小、操作简便, 费用低廉的特点;缺点是固定体位不能可靠持久, 骨折易移位, 容易造成畸形愈合, 绷带长时间压迫, 可引起皮肤溃烂、肢体缺血以及肩关节活动受限等问题。对于关节功能及外观要求较高的患者往往选择手术治疗, 原因是手术治疗可以使骨折达到良好的解剖复位及更加可靠的固定, 不易造成骨折移位引起畸形愈合, 患侧上肢及肩关节在早期可以得到较好的功能锻练。

成人锁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有克氏针内固定术, 接骨钢板、螺钉固定术, 重建接骨板内固定术, 微创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术, 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术, 锁骨钩接骨板内固定术[2]等。但上述手术均存在需要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材料的问题, 对此有些学者采用异种皮质骨内固定材料用于锁骨骨折手术治疗, 避免了二次手术的问题, 可是异种皮质骨内固定材料价格较昂贵, 目前不可能大范围在基层医院推广运用。而克氏针内固定术用于治疗锁骨中段骨折具有创伤小、手术简便、费用较低、内固定取出简便的特点, 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对于锁骨中段骨折采用较多的方法是顺行法, 而采用逆行克氏针内固定的方法则相对较少。倪国骅[3]等报道采用微创纵行切口逆行髓内穿针治疗30例锁骨骨折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正是采用了逆行法。本文比较分析了顺行法与逆行法两种克氏针内固定的方法, 同样得出逆行法优于顺行法的结论。逆行穿刺克氏针内固定术使克氏针针尾留在胸前皮下, 避免了针尾留置在肩胛后方影响肩关节活动的不足, 有利于肩关节功能的恢复, 其临床疗效优于顺行法, 具有临床运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4版.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768-769.

[2]陈勇.锁骨骨折的治疗进展[J].右江医学2012, 40 (2) :265-268.

[3]倪国骅, 明立功, 明立山, 等.微创纵行切口逆行髓内穿针治疗锁骨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0, 25 (9) :817-818.

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20例跟骨骨折患者。其中男83例, 女37例;年龄46.3±8.6岁;外伤至手术时间5.6±2.3d;根据Sanders分型:Ⅰ型8例, Ⅱ型76例, Ⅲ型36例。术前经患方知情选择同意, 分为观察组69例和对照组51例。将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均采用硬腰联合麻醉, 单侧骨折健侧卧位, 双侧骨折为俯卧位。观察组:取足跟外侧入路, 以距下关节为中心, 在外踝下方作3~4cm的水平切口,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 显露距下关节和跟骰关节, 探查骨折线和移位塌陷情况, 确定手术方法。用3.5mm克氏针从后结节外侧向前下方钻入, 深度不超过骨折线, 用力向下撬拔;再用骨膜剥离器自骨折线处伸入, 推拔撬顶移位塌陷的关节面, 纠正BB.oo...hler角、Gis-sane角和外翻畸形;术者双手握住足跟, 向中心挤压, 跖屈前足, 拇指向足背方向挤推, 将足跟后部向跖侧牵拉, 恢复关节面平整。C臂机检查复位情况, 将原先的克氏针继续钻入越过骨折线, 进入骰骨内;在关节面下方沿跟骨纵轴向前上方交叉钻入3.0mm克氏针, 截去多余针尾, 妥善处理残端。对照组:采用外侧8~12cm的L形切口, 钻钉撬拔复位后, 选择形状合适的跟骨锁定钢板或解剖型钢板, 避开骨折线拧入螺钉进行内固定。

1.3 临床观察指标

(1) 术后支具外固定, 8w后拔除克氏针, 进行踝关节背伸和内外翻锻炼;均为12w后视恢复情况, 逐渐负重行走。 (2) 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治疗总费用, 、Gissane角, 切口感染、皮瓣坏死、异物反应、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随访10~12个月, 进行Maryland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用t检验,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全组均手术顺利, 均有少数切口皮瓣坏死、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将两组的治疗和随访资料进行比较, 在BB..oo..hhler角、Gissane角、Maryland评分方面比较, 无显著差异 (P>0.05) ;在手术时间、并发症、治疗费用方面比较, 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3 讨论

跟骨是足部最大的一块跗骨, 与距骨构成跟距关节, 在人体负重和行走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跟骨主要为松质骨, 遭受外伤暴力时易致骨折, 且大多波及跟距关节, 形成跟距关节面塌陷、骨质缺损、跟骨变宽[1]。特别是距下后关节面, 最容易发生塌陷, 约占70%, 一般非手术治疗难以获得解剖复位, 易发生跟骨畸形愈合和创伤性关节炎等, 严重影响患者的站立、负重、行走和跳跃等功能, 降低生活质量。临床上对涉及关节面的和有明显移位的跟骨骨折, 根据其生物力学及病理机制, 常采取手术切开复位后, 最大限度恢复跟骨解剖形态、高度、宽度和关节面平整, 再予锁定或解剖型钢板和克氏针等内固定, 辅以术后功能锻炼, 常能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采用足外侧的L形切口, 长度一般为12~14cm, 创面暴露清楚, 能在直视下进行撬拔复位和行钢板螺钉内固定;但是术中切开和缝合时间较长, 解剖分离的组织较多、创伤较大、出血相对较多, 术后易造成切口感染或皮瓣坏死, 钢板有异物反应的可能;骨折恢复后还需要二次手术, 取出钢板和螺钉, 显著增加患者的痛苦和治疗费用。我们采用外侧小切口只有3~4cm, 近似微创, 已能满足跟距后关节面外侧的暴露;术中在C臂机的指引下, 灵活采用克氏针、骨膜剥离器等工具, 结合挤压、推移等手法, 均能较好的恢复关节面的平整, 恢复和Gissane角, 矫正跟骨体的宽度;经C臂机证实复位成功后, 从后侧分别向内上方和内上方转入克氏针, 进行内固定。该术式因切口较小, 切开、分离和缝合的时间较短, 创伤较轻, 术后恢复较快, 一般无切口感染和皮瓣坏死之忧。术后予支具外固定, 早期行踝关节的功能锻炼, 减少了创伤性关节炎的几率;一般8周即可在门诊拔除克氏针, 无需二次住院, 显著降低了治疗总费用[2]。

术前要仔细分析影像资料, 了解跟骨骨折的分型、程度和粉碎缺损等情况, 掌握手术适应症, 对严重粉碎性和ⅢC型等骨折应慎重选择。术中先从后结节外侧向前下方钻入克氏针, 但不能超过骨折线, 可以适当牵引增加关节间隙, 将骨剥伸入骨折线内撬拔, 借助手法多方位挤推牵拉进行复位。复位时注意纠正后足外翻畸形和跟骨水平轴向外侧成角畸形等, 跟距下关节面一定要复位平整, 不能留有台阶;如果关节面塌陷和骨质缺损严重, 复位后应适当植骨[3]。由于小切口有一定的弊端, 有时暴露不太清楚, 应在C臂机指引下进行操作。术后需要行外固定, 指导患者早期正确行功能锻炼, 但也要防止骨折再移位。

综上所述, 采用外侧小切口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 创伤小、恢复快、疗效佳、花费少, 可获得良好的复位和固定, 操作简便、安全有效, 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和开展。

参考文献

[1]魏文鹏, 杨志.跟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J].山东医药, 2011, 51 (42) :95-96.

[2]张志刚, 姜宏, 朱利民, 等.小切口撬拔植骨斯氏针内固定术治疗移位跟骨骨折30例[J].湖南中医杂志, 2013, 29 (2) :60-61.

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接受治疗的20例肱骨踝上骨折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2例,女8例,平均(7.21±3.15)岁。伸直型骨折15例,屈直型骨折5例。Gartland II型肱骨踝上骨折6例,Gartland III型14例。所有患儿均为闭合性损伤,无血管神经并发症。

1.2 方法

患儿于入院后24h之内进行全身麻痹。取仰卧位,患肢外展。在C型臂机透视下,观察患儿骨折移位情况,两名助手屈肘30˚~50˚对患儿进行纵向牵引以整复位,手术者先矫正桡偏、尺偏位,再矫正患儿正前后移位。复位满意后,对患儿皮肤进行消毒和铺巾。在C型臂X线透视下,外侧克氏针穿入外踝,方向与肱骨干纵轴成45˚。后内侧克氏针穿入内上髁前方,直至骨折近段对侧皮质处。于骨折线以上固定克氏针交叉点位,针尾于皮外放置。活动肘关节,观察固定骨折点的稳定程度,稳定之后,用石膏托将肘关节固定,保持3~5周。三周后去除石膏,检查患儿复位情况[3]。对于恢复良好的患儿,骨折愈合后,拔出克氏针,遵循医嘱进行肘关节屈伸训练。

1.3 评价标准

根据Flynn评定标准[4],观察肘关节功能和外观,进行疗效评价。优:肘关节伸屈不受影响,外观与对侧肘关节比较无改变。良:肘关节伸屈受限<10%,肘内翻<5%。可:肘关节伸屈受限10~30%,肘内翻6~15%,肘关节弯曲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差:肘关节伸屈受限>30%,肘内翻>15%,肘关节弯曲受到严重的影响。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2.结果

所有患儿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4.6个月。20例患儿在手术治疗后,3~6周,骨折全部愈合,无Volkmans痉挛、肘外翻和肘内翻畸形愈合、血管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肘关节功能和外观评估结果中,患儿获优者11例(55%),良7例(35%),可2例(10%),差0例(0%),优良率90%。

3.讨论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常见多发性骨折,多发生于运动损伤、生活损伤、交通损伤等等[1]。肱骨髁上骨折处理不当极易引起多种并发症,如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肘内翻、肘外翻、神经血管损伤等[2]。根据病情治疗方式多样,包括青枝骨折、有移位的骨折、牵引治疗、手术治疗、缺血性痉挛治疗等[3]。然而无论哪种方法,均有引起上述并发症的可能,影响儿童发育和美观[5]。闭合克氏针内固定术则具有损伤小、内固定稳定、恢复快等多项优点[2]。

本研究针对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术,对2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进行治疗,结果中,所有患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4.6个月,骨折于术后3~6周全部愈合,患儿肘关节功能评估获优者11例(55%),良7例(35%),可2例(10%),差0例(0%),优良率达90%。自从Swenson于1948年推行使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术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以来,因其创伤小、恢复快、固定时间段、固定稳定等多种优点而被广大专家推崇[1]。本研究与李鸿鹏[5]、李海华[6]、张志春[7]、陈勇[2]等专家共同获得了较高的治疗优良率,说明该方法疗效显著。此外,本研究中所有患儿均无Volkmans痉挛、肘外翻和肘内翻畸形愈合、血管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说明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术治疗小儿肱骨踝上骨折安全而有效,与传统的切开复位治疗比,损伤小,并发症发生率小,不影响患儿皮肤外观[8]。虽然参与本研究的所有患儿未出现并发症,但据文献报道[3],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术也有引起医源性尺神经麻痹,Volkmans痉挛等严重的并发症的可能。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自身经验,采用准确有效的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术,一次性成功治疗,避免多次复疗,增加患儿损伤[9]。此外,还需注意及时治疗,尽量在伤后24内行手术,减少感染可能性[10]。在行内侧针时,要注意推进方向,避免损伤尺神经,行针后固定需牢固,此时患儿肘关节不宜过度弯曲,避免患儿发生痉挛[3]。

综上所述,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优良率高,愈合时间短,伤口创伤小。其在临床治疗上的操作简易,是治疗肱骨踝上骨折的可靠有效的较佳方法,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应用效果。方法: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以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0例肱骨踝上骨折患儿为研究对象,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骨折术进行临床治疗,术后用石膏托外固定,并给予患儿康复护理,手术结束后随访12~24个月,观察患儿骨折治疗效果。结果:20例患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3.6个月,治疗3~6周后骨折全部愈合,无Volkmans痉挛、肘外翻和肘内翻畸形愈合、血管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肘关节功能和外观评估结果中,患儿获优者11例(55%),良7例(35%),可2例(10%),差0例(0%),优良率90%。结论: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优良率高,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肱骨踝上骨折,小儿

参考文献

[1]陈昭炎.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踝上骨折的疗效[J].《实用临床医学》,2012,13(8):61-62.

[2]陈勇.手法复位与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11):85-86.

[3]陈拓,滕立初,温科伟,等.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疗效分析[J].《海南医学》,2011,22(16):82-83

[4]Flynn JC,Matthews JG,Benoit RL.Blind pinning of displaced supracondylar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in children:Sixteen years’experience with long-term follow-up[J].J Bone Joint Surg Am,1974,56(2):263-272.

[5]李鸿鹏,马文升,戎英军,等.经皮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38例临床观察[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3,7(2):86-87

[6]李海华,陈岗.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76例分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0,10(2):54-55.

[7]张志春,李欣,杨长山.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27例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19):2394.

[8]蒙树岳.经皮穿针和切开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分析[J].微创医学,2007,2(5):489-490.

[9]Colaris JW,Horn TM,Van DE,et a1.Supracondylar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in children.Comparison of results in two treatment periods[J].Acta Chir Belg,2008,108(6):715-719.

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 篇4

关键词: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手法复位,经皮穿针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最常见的肘关节损伤, 多见于5-10岁儿童。如果治疗不当, 易发生肘内翻畸形和骨化性肌炎等, 甚至前臂Volkmann挛缩, 手部功能丧失, 造成终身残废。治疗方式有手法复位外固定, 切开复位内固定, 交叉克氏针内固定等, 治疗效果各有优缺点。2004~-2009年, 我院采用C型臂X线机透视下手法闭合复位经皮两枚细克氏针外侧放射状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86例, 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86例中, 男性58例, 女性28例, 年龄2~13岁,

伸直型79例, 屈曲型7例, 按Gartland分型[1], II型27例, III型49例, 其中22例在外院手法复位失败, 伤后时间为1h~3d, 合并桡神经不全损伤症状3例, 尺神经损伤1例, 肱动脉损伤1例。

1.2 治疗方法全部患儿均采用臂丛或静脉全麻, 患肢用安尔碘常规

消毒, 铺巾于C型臂X线机的"射线接受器"上, 患儿躯干注意射线防护后, 先对抗牵引, 正侧位透视, 再次明确骨折分型移位情况, (以伸直型为例) 先水平位对抗牵引, 纠正尺偏或桡偏, 纠正Baumann, s角, 正位透视见Baumann, s角在75°左右, 术者一拇指顶住尺骨鹰嘴, 余四指压住骨折近端作手法折顶, 另一手牵引患肢前臂作屈肘位 (约120°) 固定, 通常能使骨折端复位或近似解剖复位, 与助手同时翻转患肢90°, 使桡侧在上, 如再次透视侧位满意, 则由助手双手固定患肢, 术者用先装好1.5mm克氏针之手摇钻 (露头约8cm) , 从肱骨远端外侧斜向内上方向钻入, 并通过对侧皮质 (侧位可注意方向) 。同法, 呈放射状在第一枚克氏针进钉点旁0.3cm处钻入第二根克氏针, 处理钉尾, 露于皮外。小心被动活动患肢肘关节, 透视下确认骨折对位满意, 内固定位置妥当, 并扪及桡动脉搏动良好, 予前臂旋前位屈肘80°~90°石膏托固定4周, 约6~8周后拔除克氏针, 功能锻炼2周。

2 结果

本组病例中随访83例 (3例外地患儿因回老家失访) , 随访时间为8周~2年, 平均3月。随访时摄肘关节正侧位X线片, 临床检查双侧肘关节屈伸功能、携带角、损伤神经恢复情况。83例全部骨性愈合;1例肱动脉损伤复位后立即恢复, 4例神经损伤均在术后2~6周左右恢复;随诊观察, 无Volkraan缺血性挛缩及迟发性尺神经炎、骨化性肌炎、无进钉点及钉道感染。参照Flynn肘关节功能评价标准[2], 丢失携带角和丢失伸屈功能在0°~5°为优, 5°~10°为良, 10°~15°为可, 大于15°为差。83例结果优79例, 良1例, 可2例, 差1例。优良率为96.4%。

3 讨论

3.1 肱骨髁上骨折, Gartland分型I型及部分II型未经他人暴力反

复多次整复者, 一般内在稳定机制存在, 即有新鲜骨叉及后方骨膜完整, 经门诊手法复位, 屈肘90°~120°左右固定后, 一般无须穿针固定。但严重移位的II型及全部III型骨折, 一般前后骨膜均断裂, 内在稳定机制差, 加之高能量损伤, 软组织损伤严重, 周围组织较肿胀, 甚至出现张力性水泡, 即使能够解剖复位, 也难以维持, 如强行屈肘到120°左右, 更易引起volkman挛缩, 因此需行内固定。目前手术方案有多种:闭合复位石膏固定、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加石膏外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3]。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 由于损伤较大, 家长不易接受, 皮肤疤痕影响美观, 并且并不能减少肘内翻发生率[4], 可能出现感染、关节僵硬、骨化性肌炎等并发症。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 由于肱骨内上髁较小, 操作困难, 并且容易损伤尺神经。而我们采用手法闭合复位经皮两枚细克氏针外侧放射状固定操作简便, 固定可靠, 可避免大部分手术并发症。

3.2 理论认为肱骨髁上骨折肘内翻发生原因与骨骺损伤有关, 而细克氏针 (1.

5mm~2.0mm) 对骨骺影响较小, 不会造成骨桥形成, 有利减少长期并发症。据我们对术后长达2年以上病例随诊, 无骨骺损伤长期并发症发生。

3.3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复位固定后表现为:

1) 骨折愈合快, 2) 关节僵直少, 3) 有巨大可塑性, 4) 在生长愈合过程中矫形能力强。因此, 我们处理这一类骨折时, 只要手法得当, 手摸心会, 患儿就能以最小的痛苦而获得最佳的疗效, 而不必强调解剖复位。

3.4 在C型臂X线机射线采集器上, 直接铺巾操作, 节约手术时间, 同时避免无效透视, 减少射线副作用, 获得最佳图像, 值得推广。

3.5 通过对严重肘内翻病例探讨, 我们发现克氏针打入方向过大, 因

针细沿髓腔滑动未穿过对侧皮质, 术后固定不牢再次移位, 是其主要原因, 因而笔者认为克氏针一定要穿过对侧皮质, 必要时可用电钻。

3.6 实际操作中, "矫枉过正"[5] (即复位略桡偏) 也是可用之法。

参考文献

[1]Gartland JJ.Management of supracondylar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in children[J].Surg Gynecol Obsetet, 1959, 14:190-192.

[2]Flynn JC, Mathews JG, Benoit RL.Blind pinning of displaced supracondylar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in children:sixteen years'expeirence with long-term fol-low-up[J].J Bone Joint Surg (Am) , 1974, 56 (2) :263-272.

[3]S.TERRY CANALE.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卢世壁, 王继芳, 王岩, 等.译.第l0版.济南:山东科学出版社, 2006:1360-1368.

[4]徐华梓, 李也白, 池永龙, 等.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切开复位术后肘内翻畸形.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1995, 16 (1) :28-29.

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选取我院自2009年至2012年中肱骨髁间骨折患者60例, 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做过详细的询问和检查, 均无尺神经受损, 无合并尺骨鹰嘴骨折和绕骨头骨折等, 治疗时间在1 h或2 d后, 其中儿童患者40例, 成人患者20例, 儿童患者年龄在5~12岁, 成人患者年龄在25~45岁, 女性患者15例, 男性患者45例。60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中, 右手肱骨髁间骨折有35例, 左手肱骨髁间骨折有25例。根据肱骨髁间骨折分型原则和影像学检查显示, 其中Ⅰ型骨折患者10例, Ⅱ型12例, Ⅲ型32例, Ⅳ型8例。其中开放性骨折有5例, 闭合性骨折有55例, 而Ⅰ度开放性骨折3例, Ⅱ度开放性骨折2例[2]。

1.2 方法

将60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每组患者30例, 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运用传统的切开复位法对肱骨髁间骨折患者进行治疗, 观察组运用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法对肱骨髁间骨折患者进行治疗, 每组具体的治疗操作方法如下: (1) 对照组:首先, 对30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的骨折部位进行消毒, 消毒范围要超过骨折范围的5~12 cm, 开放性骨折患者还必须进行伤口清理;其次, 对骨折部位进行手术切开, 仔细分离组织, 充分暴露骨折骨;再者, 利用内置钢板或螺丝钉对骨折骨进行固定;缝合伤口;最后, 对患者术后进行随访。 (2) 观察组:首先, 对30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实施手法复位;其次, 对骨折部位进行消毒, 消毒范围必须超过施治范围的2~3 cm, 对于开放性骨折必须进行伤口清理和伤口缝合;再者, 确定进针部位, 利用交叉克氏针固定法固定复位后的骨折骨;最后, 对患者进行术后随访观察。

1.3 统计学分析

通过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 采用χ2检验, P<0.05具有差异性, 统计学有意义。

2 结果

为了观察运用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法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 本文将其与传统的切开复位治疗法的治疗疗效进行了对比, 见表1。

3 讨论

肱骨髁间骨折是临床外科常见的骨折病症之一。根据外科临床分型, 可将肱骨髁间骨折分为4型, 即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 针对不同的类型, 其手法复位方法是不同的, 医师要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 把握其手法复位方法, 进行有效的手法复位[3]。

传统的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方法是切开复位法, 目前, 其治疗疗效上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 例如对患者造成的手术创面大, 带来的痛苦大, 术中出血量多, 术后发生感染的概率大, 术后并发症多 (如果由于手术不当, 造成神经的损伤, 将导致不可逆性术后并发症) , 及恢复所需时间长等。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 另一种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方法在临床上正被广泛使用, 即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法[4]。针对其治疗效果的调查研究, 我们发现运用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法进行肱骨髁间骨折的治疗, 其治疗效果远胜于传统的切开复位法, 弥补了传统切开复位法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不足。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法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优势在于它对患者造成的手术创面小, 给患者带来的术中疼痛少, 术中出血量少, 而且术后感染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切开复位法, 术后所需恢复时间也比较短[5]。

综上所述, 本文经过对运用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法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研究, 表明:利用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法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明显比利用传统的切开复位法治疗疗效好, 在临床上可以广泛运用。

参考文献

[1] 陈昭炎.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J].实用临床医学, 2012, 13 (2) :56-57.

[2] 侯抗洪, 马月勤, 曹卫云.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间骨折[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09, 15 (2) :15-16.

[3] 原小磊.切开复位外侧两枚平行克氏针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儿童肱骨髁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J].硕士学位论文, 2009 (9) :6.

[4] 李相民, 洛长河, 张兴指, 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9, 24 (4) :228-229.

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 篇6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内固定术,护理干预

肱骨髁上骨折多伴有肘关节损伤, 是儿童时期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 3~10岁为高发年龄段, 易并发肘内翻畸形、肘关节功能障碍、严重时可发生缺血性肌挛缩等并发症。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其中临床护理干预为确保预后的关键[1]。该次研究选择该院2009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肱骨髁上骨折患者80例, 随机分为两组, 均采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 对照组40例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40例行针对性护理干预, 就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患者80例, 男49例, 女31例, 年龄3~15岁, 平均 (6.5±2.5) 岁。致伤因素:交通意外伤4例, 跌伤76例。右侧43例, 左侧37例;合并桡神经损伤1例, 骨折距手术时间为3 h~6 d。依据Garland分型标准, 均为Ⅲ型。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静脉全麻, 在C臂机透视下行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术后于肘关节功能位行石膏外固定。对照组40例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40例行针对性护理干预,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 心理干预

多给予患儿表扬及鼓励, 以增强其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可用讲故事、看图片等方式使患儿注意力分散, 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同时做好家属的疏导和解释工作, 以免家长焦虑、紧张情绪影响患儿, 应尽量保持乐观情绪, 并将其传递给患儿, 为手术的成功开展提供保障。

1.2.2 患肢及肿胀干预

在患儿入院时固定上肢, 避免因患儿好动引起的血管神经损伤, 可给予软枕在患肢屈肘位时垫置, 使损伤的组织于无张力下保持, 两手在搬动患儿时将肩、肘关节托起, 患肢尽量不行输液和应用止血带, 以免引起缺血缺氧, 对功能的恢复造成影响。围术期均需用石膏行前臂中立位固定, 屈肘90°。创伤发生后3~5 d为高肿胀期, 故需对患肢肿胀情况加强观察, 防止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石膏固定需松紧度适宜, 若有患肢末端知觉或血循环变化, 需立即报告医生处理。

1.2.3 克氏针及神经损伤观察

防止克氏针感染、脱落, 加强保护, 对克氏针钉尾外露的长度注意观察, 将石膏托打开的次数尽量减少, 并在每次打开时注意针眼处皮肤有无组织液渗出、红肿, 保持针眼引流通畅。同时多倾听患儿主诉, 及时了解不适并发现异常。同时加强神经、血管损伤观察, 骨折发生时, 骨折端易刺伤血管、神经, 或未及时处理受压部位, 导致前臂肌肉缺血, 引起缺血性肌挛缩, 预后较差[2]。故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的当天应每隔15~30 min巡视1次, 观察手指感觉, 患肢桡动脉搏动情况, 有无剧烈疼痛, 采取有效措施处理, 可使神经功能得以恢复。

1.2.4 饮食干预

因恐惧疼痛, 患儿多在术后不能行自主活动, 可有厌食现象存在, 护理人员需和家长交流, 制定患儿感兴趣的食谱。创伤早期, 骨折局部疼痛肿胀, 饮食宜易消化、清淡为主, 如紫菜汤、米粥、蔬果等, 少食油腻及刺激食物。创伤中后期, 骨折愈合, 易食含钙高、高维生素、高蛋白食物, 如虾皮、骨头汤等, 为骨折愈合创造条件。

1.2.5 功能锻炼

因患儿自控力较差, 需提高家长的重视和配合度, 指导家长掌握功能锻炼的方法, 以监督患儿完成。术后功能锻炼在麻醉消失后即可进行, 做腕关节屈伸、握拳、肩关节提肩运动等, 禁止强力牵位和手法按摩, 以促进骨折康复及愈合进程。功能锻炼应以主动锻炼为主, 可对患儿行趣味引导, 循序渐进, 渐渐增加锻炼时间[3]。

1.2.6 出院指导

外固定通常在出院时尚未拔除, 需指导家长让患儿患肢坚持行功能锻炼, 掌握注意事项及方法, 按时回院复查, 并说明延期复查会有意外事件发生, 强调复查的重要性。石膏在骨折初步愈合后可去除。在外固定物去除后, 受损关节可行主动的不负重运动活动范围渐增加, 对关节内外粘连进行松解[4]。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 计量资料行t检验,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40例中, 优良率为97.5%, 对照组为80%, 两组优良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术后并发肘内翻畸形1例, 对照组并发肘内翻畸形3例, 肘关节功能障碍2例, 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目前, 传统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医学模式已向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制模式转变, 加之人们对医疗服务有更高的要求, 故提供优质的、个体的、创伤性的服务是临床护理工作的核心内容[5]。儿童肱骨踝上骨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采取有效医护措施对改善患儿的远期预后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在围术期加强心理干预护理、饮食护理、患肢护理、功能锻炼及并发症预后护理等, 显著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 降低了不良事件发生率,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故肱骨髁上骨折内固定术中加强护理干预, 可明显提高手术质量, 为患儿的生命健康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孔建中, 史建靖, 翁益民, 等.Baumann角在儿童肱骨髁E骨折经皮固定术中的临床应用[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05, 26 (5) :249-252.

[2]Shams u d din S A, Pena fort R, Sharaf I.Crossed-pin Versus Lateral-Pin Fixation in Pediatric Supra con dylar Fractures[J].Med J Malaysia, 2001 (56) :38-44.

[3]朱超, 沈海琦, 候明夫, 等.预防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内翻的康复锻炼[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7, 15 (14) :1104-1106.

[4]Rose R E, Phillips W.latro genic U ln ar Neuropathies Post pinning of Displaced Supra con dylar Hum erus Fractures in Children[J].West In-dian Med J, 2002, 51 (1) :17-20.

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 篇7

关键词:尺桡骨干双骨折,放射,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

尺桡骨干双骨折较为多见, 约占全身骨折的6%左右[1], 青少年多数。可由直接暴力、间接暴力、扭转暴力所造成。我院自2004年6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45例尺桡骨干双骨折的患者行放射下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 效果良好, 随访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 5例尺桡骨干双骨折患者中, 男性3 1例, 女性1 4例, 年龄12~82岁, 平均年龄36.5岁。粉碎性骨折8例, 横行骨折23例, 斜行骨折6例, 螺旋骨折8例, 其中开放性骨折6例。车祸伤16例, 跌倒伤2 9例。有心肺功能不全者3例。所有患者行放射下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

1.2 手术方法

臂从阻滞或局部麻醉, 肩外展90°, 屈肘90°位。视骨髓腔大小选择直径为1.5~4.0mm的克氏针。若先复尺骨, 则从尺骨鹰嘴顶端距尺骨后缘约1.0cm处皮肤切开一小口, 并略偏外侧打入一克氏针通过尺骨骨髓腔至骨折端后停止;若先复桡骨, 则在桡骨结节内侧皮肤切一小口打入一克氏针通过桡骨骨髓腔至骨折端停止, 然后再沿前臂纵轴向远端牵引, 肘部向上作反牵引, 经过牵引取消旋转、短缩及成角移位, 术者再应用各种扣挤分骨、内外推端、扩折反拔、提按升降、碰撞摇动等陈氏正骨手法将骨折复位[2], 并在手提X光机或是X光透视下立即将克氏针打入骨折的另一端, 然后将克氏针尾部折弯、剪断成伞柄状埋入皮下。同法处理另一骨折。

术后石膏夹固定2~3周, 口服抗生素, 并辅于中医活血化瘀等治疗, 早期行功能锻炼, 3个月后拔除克氏针。

2 结果

45例患者均能顺利完成手术, 术后有1例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 经切开减压后, 如期恢复。有1例骨不连, 予切开复位植骨及钢板内固定后恢复, 所有病例随访0.5~1年, 均功能恢复满意, 无并发症。

3 讨论

3.1 牵引时, 若为桡骨在旋前圆肌止点以上骨折, 此时应在旋后位牵引;

若骨折线在旋前圆肌止点以下, 应在略旋后位牵引[3]。复位原则:先复容易复位的骨折, 再复另一较难复位的骨折。如是开放性骨折, 软组织损伤不严重的, 先给予清创缝合, 变开放为闭合。克氏针要足够长, 抗旋转能力才坚强。

3.2 本手术的优点

(1) 较开放手术费用大大减少, 住院时间大大缩短, 有利于节约医药资源; (2) 闭合穿针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等优点, 可以在局麻下进行, 对患者打击小, 从而减少医源损伤, 树立微创观念, 顺应领悟AO、BO思想 (强调力学固定的观点向生理的、合理的、生物力学的观点) 过渡[4]; (3) 患者可以是高龄病人, 适合心肺功能差者无法耐受开放手术的患者; (4) 尺桡骨因有较多肌肉牵拉, 如采用手法复位夹板固定, 恢复过程中骨折容易再移位, 而本方法固定后骨折不会再移位, 保证固定的稳定性和早期功能锻炼的效果, 减少骨折愈合期的并发症, 防止粘连性僵硬和肌肉萎缩, 促进淋巴液流通, 使韧带和关节固有的机能尽早恢复[5], 通过“控制性细微运动”来刺激骨痂生长, 促进骨折愈合[6]; (5) 如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 对骨膜及骨折端血运的破坏较严重, 创伤大、恢复慢是开放术式的最大缺点[7], 较易引起骨不连, 且不适合难以耐受开放手术的老年病人; (6) 术后拆除内固定方便、简单、费用小, 不遗留大疤痕, 具有美容医学的特点。本方法还适合基层无开放手术条件的医院开展。

3.3 注意事项和需解决的问题

由于该手术是在放射线下完成, 术者虽做好防护, 相对于开放复位内固定术, 患者及术者受辐射的累积量较多[8]。

参考文献

[1]沈康平, 谭军.实用骨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448~449.

[2]徐志强, 潘国铨, 陈衍尧.陈渭良骨伤科临证精要[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194~195.

[3]杨志明.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775~776.

[4]天津医院.骨科疗效标准 (草案) [J].天津医药·骨科副刊, 1998, (试刊号) :30.

[5]宋西正, 王文军, 廖英, 等.多节变形固定板在此肢创伤外固定治疗的应用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 2005, 21 (6) :419.

[6]Goodship AE, Norrodin N, Francis M.The stimulation of prostagland is synthesis by micromvement in fracture healing.Micromovement in Orthopaedics[J].London:University of Oxford, 1992, 31.

[7]赵平, 王成锋.微创外科与恶性肿瘤[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2, 2:73~74.

上一篇:移动抽放系统下一篇:杭州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