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

2024-10-20

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共10篇)

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 篇1

Colles骨折是人体最常发生腕部关节损伤疾病, 占所有骨折发生的6.7%~11%[1], 处理不当常导致畸形或延迟愈合, 发生严重后遗症。该院自2008年12月-2011年3月对收治的193例Colles骨折患者行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93例, 男81例, 女112例, 年龄7~86岁, 平均 (56.8±2.4) 岁, 左侧92例, 右侧101例, 均有明确的外伤史, 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肿胀、疼痛、异常活动, 131例有不同程度的移位, 经腕关节正侧位X线检查确诊, 其中横形骨折67例, 斜形骨折91例, 粉碎性骨折波及关节面者35例;按Frykman分类, Ⅰ类50例, Ⅱ类44例, Ⅲ类31例, Ⅳ类29例, Ⅴ类18例, Ⅵ类21例。致伤原因:车祸伤28例, 坠落伤26例, 摔伤77例, 其他60例, 伤后至就诊时间位2 h~10 d。

1.2 治疗方法

1.2.1 整复方法

治疗前均给予X线检查了解骨折的程度和类型。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 患肘部外展屈曲90°, 前臂旋前, 掌心向下, 嘱助手握住患者前臂下段, 缓慢用力, 术者紧握手掌根部, 两拇指并列置于骨折远断端背侧, 其余四指置于骨折近端掌侧, 向上推及固定近折端, 拇指向下按压远折端, 同时向掌侧屈腕, 使之复位, 然后轻压尺桡关节, 恢复桡骨远端关节面的尺倾角。复位时注意要将断端牵开, 偏位移动时动作要轻柔, 避免因暴力损伤骨骺。

1.2.2 固定及处理

骨折整复后用小夹板外固定, 掌背侧板与前臂等宽, 以不妨碍腕关节作掌屈尺偏固定, 在骨折远端背侧和近端掌侧分别放一平垫, 用3道布带均匀缠绕捆扎夹板, 松紧度以保持布带在夹板上下移动1 cm为宜, 然后用三角巾悬吊患肢, 将前臂保持中立位, 屈肘90°, 固定3~5周。进行功能锻炼, 指导患者进行指间关节与掌指关节的伸屈活动, 做有效的握拳, 2周后进行肘、肩关节活动, 防止引起关节僵硬, 定时复查调整布带松紧度, 以免引起局部血流循环不足。随访3~6个月。

1.3 复位后效果评价

治疗后根据关节活动、疼痛、畸形等进行判定:腕部无畸形、疼痛, 无功能损害, 与健侧相比腕关节活动范围<10%, 握力与健侧比较减弱不明显, 为治愈;腕部无疼痛或有轻度疼痛, 有麻木感, 有轻微功能损害或畸形, 与健侧相比腕关节活动范围<10%~20%, 握力与健侧比较明显减弱, 但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为良;腕部关节功能差, 有明显疼痛和麻木感, 与健侧相比腕关节活动范围<20%以上, 握力与健侧比较明显减弱, 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减弱, 为差。

2 结果

本组1次复位成功162例, 2次复位成功31例, X线检查显示解剖对位与掌倾角及尺偏角均恢复正常, 随访3~12个月, 治愈103例, 良77例, 差13例, 优良率为93.3%。并发腕关节僵硬2例, 筋膜综合征1例, 肌腱功能障碍1例, 握力明显下降4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4.1%。

3 讨论

Colles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之一, 由于桡骨下端膨大, 是密质骨与松质骨交界部, 发生间接暴力时, 身体的冲击力与地面反作用功能作用于此处, 使肘部外伸, 前臂旋前, 造成桡骨下端骨折远断端向桡背侧移, 同时掌倾角和尺倾角也发生变化。由于此处血运丰富, 及时的手法复位和固定可有效促进腕关节功能恢复。

正常人桡骨远端的关节面掌倾角为10~15°, 尺偏角为20~25°, 桡骨茎突长于尺骨茎突约1~1.5 cm[2]。这些结构对腕关节的功能恢复起着重要作用, 手法复位时要尽量保持这些角度和关系的正常, 整复时先使骨折断端充分分离, 解除短缩畸形, 进行持续和缓慢的牵引, 恢复桡骨的有效长度, 消除骨折端的应力, 通过骨折端周围的韧带和骨膜的牵拉, 使之达到复位的目的。复位后小夹板外固定不仅能有效稳定骨折的对位, 维持桡骨远端的掌倾角和尺倾角, 还能有效借助周围肌肉运动中的韧带、筋膜纠正残余移位, 在骨折断端形成纵轴上的细微活动和间断的刺激应力[3], 促进成骨的愈合, 使腕部、手部在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有效活动, 促进静脉回流和肿胀消退。在行小夹板固定时要注意随时根据患肢的肿胀情况调整夹板的松紧度, 避免发生缺血和肌肉挛缩。固定后进行早期主、被动功能锻炼, 促进血液循环, 增强组织代谢能力, 最大限度的使腕关节活动, 减少关节内外组织粘连和萎缩, 预防关节僵硬, 促进骨折的愈合和功能恢复。经本组资料结果显示, 治愈103例, 总有效率为93.3%。

总之, 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可促进患侧功能恢复, 安全性高, 并发症少, 是治疗Colles骨折的有效方法, 但要注意了解腕部解剖结构和角度, 尽早进行整复, 从而提高患者治愈率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郑新民.Colles骨折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的治疗体会[J].中国健康月刊, 2011 (2) :132.

[2]叶浩杰.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Colles骨折98例报道[J].中国医药科学, 2011, 1 (18) :143.

[3]徐曙.手法复位后塑形夹板与直形夹板固定治疗Colles骨折的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 2:57-59.

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 篇2

【关键词】改良;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桡骨远端;屈曲型;骨折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089-02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上骨科的一种常见疾病,占所有骨科疾病的16.7%左右[1],桡骨远端屈曲型骨折是一种较为罕见的桡骨骨折疾病,该病多由暴力所致,临床表现多为骨折远端向掌侧移位,并向背侧屈曲成一定的角度。目前临床上采用的治疗多以手法复位结合夹板固定法,但是传统的手法复位多是依据医师自身的临床经验,无明确的规范化操作步骤,从而造成治疗效果好坏不一。基于此,笔者采用规范化改良手法复位结合夹板固定法进行了桡骨远端屈曲型骨折临床治疗的相关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9月至2014年2月来我院接受桡骨远端屈曲型骨折治疗的患者50例,年龄24~56岁,平均年龄33.8±5.1岁,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15例,50例患者随机平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法进行治疗,。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见表1、表2。

1.2 方法

1.2.1 临床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手法复位结合夹板固定法进行治疗,即对患者骨折部位进行局部麻醉,取肘关节屈曲90°,2名医师分别取前臂和手指进行持续对抗性牵引,操作者使用1手拇指按压患者的骨折近端处,另一手按压患者手腕部桡骨骨折远端处,反向挤压,于背侧使用双手拇指向下按压,剩下的手指将患者骨折部位远端上提,从而完成复位,确定患者骨折部位得到复位后,取适宜大小的方垫依次垫于患者桡侧骨茎突出处、患侧掌根大多角骨处和患者背侧骨折线近端1~2cm处,同时使用小夹板进行固定,保持患者腕关节的尺偏位和背伸[2],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手法复位结合夹板固定法进行治疗。

1.2.2 临床观察指标 以两组患者治疗后的Cooney评分作为评价指标,优:患者经治疗后骨折部位愈合,对位效果满意,出现连续性骨痂但未出现肿胀、畸形,无疼痛感,患者患侧功能基本恢复,或活动范围受限<15°,Cooney評分≥80分;良:患者经治疗后骨折部位愈合,对位效果欠佳,出现轻度的畸形,活动范围受限≤45°,局部出现轻微疼痛,Cooney评分≥65分;差:患者经治疗后骨折部位未愈合,存在明显的压痛,活动障碍明显,Cooney评分<65分,优良率=(优患者数+良患者数)/总患者数×100%。

1.2.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软件包对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非等级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等级计数资料进行秩和检验,α=0.05

2.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Cooney评分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总体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的比较结果见表3。

3.讨论

目前临床上对桡骨远端屈曲型骨折主要还是采用保守治疗法为主,即采用手法复位结合夹板固定法,其中手法复位多依据我国古代医书所记载的方法,缺乏科学、规范化的操作步骤[3],这就造成临床医师因为自身临床经验以及对医书的理解不同,手法复位的效果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手术效果重现性较差,手法复位的效果直接影响着患者固定后关节功能的恢复,因此,制定科学、规范化的手法复位操作步骤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改良手法复位即是在传统手法复位的基础上,对其原操作方法进行了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处理,从而形成实际临床可操作的手法复位操作流程。本次临床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说明通过复位手法进行规范化,有效的提高了不同患者间手术复位优良效果的重现性,同时也说明了改良手法复位结合夹板固定法可有效提高桡骨远端屈曲型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

改良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治疗法可有效规范了手法复位的操作步骤,明显提高了治疗效果,对于患者骨折部位的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杨德福,张功林.桡骨远端骨折术后短缩的原因及对策[J]. 中国骨伤,2010,23( 8) : 581.

[2] 陈轶强,孙斐予,黄志俭.改良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治疗桡骨骨折的临床疗效[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21):116-118.

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5年8月天津医院收治的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的4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 其中男7例, 女33例, 年龄50~83岁, 左侧27例、右侧13例。按AO分型[2]:A型15例 (A2型8例、A3型7例) , B型6例 (B1型3、B2型1例、B3型2例) , C型19例 (C1型10例、C2型6例、C3型3例) 。均为初次就诊的闭合骨折, 受伤至就诊时间≤6h, 致伤原因主要为不慎摔伤。

1.2 诊断标准

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规定的诊断标准, 具体为: (1) 有外伤史, 多为间接暴力所致; (2) 临床表现:伤后腕关节周围肿胀, 疼痛, 前臂下端畸形, 压痛明显, 腕臂活动功能障碍; (3) X线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

1.3 治疗方法

1.3.1 复位前准备

(1) 可调式骨伤塑料夹板:4块。由天津医院与天津圣得康泰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式合作开发的专利产品, 板壳由ABS工程塑料和全面衬垫制成, 分别为内侧板 (125mm×25mm×4mm) 、外侧板 (145mm×25mm×4mm) 、前侧板 (125mm×60mm×4mm) 、后侧板 (145mm×60mm×4mm) ; (2) 纸压垫[4]:2个。横档, 一般长6~7cm、宽1.5~2cm, 厚约0.3~0.4cm, 以健臂中立位时桡尺二骨下端背面高度差为准;方垫, 长宽约4cm, 稍厚于背侧横档; (3) 3条长约1m的布带、绷带、薄棉衬。具体见图1。

1.3.2 治疗过程

复位前对患者统一采用局部浸润麻醉, 以减轻疼痛, 麻醉起效后, 患者统一取仰卧位。 (1) 伸直型骨折:患者屈肘90°, 前臂旋前位, 助手握住患肢肘部, 术者握住患肢腕部, 双拇指并拢于骨折远端背侧, 两者持续对抗牵引足够时间, 术者以尺偏、屈腕的顺序纠正骨折移位, 固定时患肢前臂裹一薄棉衬, 再用绷带包缠, 横挡平尺骨茎突置于骨折远端背、桡侧, 平垫置于骨折掌侧近端, 以防止夹板固定后骨折远端向桡侧、背侧移位, 前臂中立位绑夹板固定; (2) 屈曲型骨折:患者肘关节伸直位, 前臂旋后位, 肩关节外展至约45°, 助手握住患者肘关节, 术者双手握住患肢腕部, 双手大小鱼际并拢于掌侧骨折远端, 两者持续对抗牵引足够时间, 以尺偏、背伸的顺序纠正骨折移位, 横档平尺骨茎突置于掌、桡侧, 前臂旋后位夹板固定。桡骨远端骨折复位的标准已基本得到公认, 如掌倾角应该在0°以上, 桡骨短缩不大于3mm, 关节面的分离和塌陷不应该大于2mm[5]。复位后拍X线片, 查看骨折复位情况, 若复位满意, 将患肢用三角巾悬吊于胸前 (屈肘90°, 伸直型前臂取中立位, 屈曲型为旋后位) 。

嘱患者密切观察患肢末梢情况, 若有青紫、苍白、皮温发凉及疼痛难忍等不良反应, 随时来院处理。对夹板固定带及时作出调整 (以固定带在夹板上下活动1cm为度) , 嘱患者从夹板固定开始即刻进行握拳练习, 伤后第3天、2周、4周、6周于我院复位门诊复查, 查看是否有复位丢失。通常6周时拆除夹板, 指导患者进行腕关节功能锻炼, 对于愈合情况差者, 延迟至8周拆除夹板。于最后一次随访时依据Jakim评分标准[6]评价患者的临床疗效。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在3个月内愈合。末次复查时采用Jakim评分标准:主观 (疼痛和功能) 30分;客观 (活动度、握力及畸形) 30分;X线片 (尺偏角、掌倾角、桡骨茎突长度、关节改变) 40分。优 (90~100分) , 良 (80~89分) , 可 (70~79分) , 差 (70分以下) 。结果优良率分别为:86.67% (A型) 、66.67% (B型) 、57.90% (C型) 。具体数据见表1。

(n)

3 典型病例

患者陈某, 女, 61岁, 因“摔伤致右腕部肿痛、活动受限2h”来诊, 查体:右腕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无开放伤口, 桡动脉搏动可触及, X片:右桡骨远端骨折, 诊断:右尺桡骨远端骨折 (B2型) , 采用本方案治疗。影像资料见图2~图4。

4 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是骨科常见的骨折, 其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7]。临床医师应掌握桡骨远端的基本解剖, 以评估腕部X线片上得到的3个重要测量数据:掌倾 (X线侧位片上正常桡腕关节的掌倾角范围为1°~23°) 、桡偏 (腕部正位片上、下尺桡关节正常的角度为15~30°) 、桡骨高度 (腕部正位片, 从桡骨茎突尖端到尺骨远端关节面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正常高度为12mm) [8]。桡骨远端是组成腕关节的重要部分, 骨折治疗关键是要尽可能恢复腕关节功能, 即恢复桡骨远端正常骨性结构。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是祖国传统医学的宝贵遗产之一, 历史悠久, 经验丰富, 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取材方便、疗效可靠且价格低廉等优点, 深受广大患者及医生的欢迎。

本临床观察采用天津医院复位科特色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疗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 治疗40例患者, 治疗后末次复查时采用改良Shea评定法进行评分, 结果:A型 (15例) 优良率为86.67%, B型 (6例) 优良率为66.67%, C型 (19例) 优良率为57.90%。由数据可见, 运用此治疗方案对于A型骨折效果较优 (86.67%) , 而B、C型优良率相对较低, 说明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外骨折 (A型) 效果较好, 而涉及关节面的骨折效果相对较差。在对桡骨远端骨折采用此方案治疗过程中需要强调的是: (1) 牵引的力量需因人而异 (根据不同年龄、体格、患肢肿胀程度、骨折移位情况等) ; (2) 施术力量应适中, 对于皮肤韧性较差或长期服用激素的患者 (易发生皮肤脱套伤) , 复位时应避免使用暴力, 尤其对于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整复力度不宜过大, 以免引起新的骨损伤; (3) 功能锻炼很重要, 一般从固定开始即要嘱患者进行患腕握拳练习, 促进血液循环和防止肌腱粘连, 为后期功能锻炼做准备; (4) 配合天津医院院内制剂苏氏接骨胶囊、舒筋定痛胶囊 (舒筋活血、续筋接骨) 效果更优。

目前, 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法很多, 比如手法复位小夹板或石膏外固定、经皮穿针、外固定支架及切开复位内固定等, 因其各有优缺点, 在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时, 我们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及主观要求实施个体化治疗。

摘要:目的:观察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4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 评价其疗效。结果:治疗后, 依据Jakim评分标准, 优良率分别为:86.67% (A型) 、66.67% (B型) 、57.90% (C型) 。结论: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效果较优, 尤其是对关节外骨折, 风险较小, 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较佳,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关节外骨折,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

参考文献

[1]HANEL DP, JONES MD.Trumble the treatment of complex fractures, wrist fractures[J].Orthopedic Clincs of North America, 2002, 33 (1) :35-57.

[2]FERNANDEZ DL, GEISSIER WB.Treatment of displaced articula fractures of the radius[J].J Hand Surg (Am) , 1991 (16) :375-384.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61.

[4]李汉民.中国接骨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180.

[5]李绍良, 贡小英.对保守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稳定性的评价[J].中华医学杂志, 2006 (11) :759-762.

[6]JAKIM I, PIETERSE HS, SWEET MBE.External fixation for 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radius[J].J Bone Joint Surg (Br) , 1991, 73:302-306.

[7]郭世明, 石玲玲, 郭志民, 等.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比较研究[J].中医正骨, 2015, 27 (4) :15-20.

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 篇4

关键词:小夹板固定 桡骨远端骨折 护理 体会【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44-02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之一,尤其对于中老年人,跌倒后多易发生骨折。虽然目前医疗技术不断进步,治疗方式多种多样,但手法复位固定仍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主要手段,特别是有些老年人由于多种原因而不愿意接受手术[2]。桡远部位属松密质骨交界处,是骨质疏松的好发部位,因此,在遭受外力或者跌倒致伤时,是力学薄弱点,容易损伤。对于老年患者而言,若能通过非手术治疗获得大部分(80%)的功能恢复,已经完全可以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不必一味追求解剖对位[2]。临床上大多数患者均能通过闭合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并取得良好的疗效。

1 资料

58例均为闭合性新鲜骨折。来自我院2010年9月—2011年4月的门诊患者,男17例,女41例,年龄21—76岁,平均年龄62岁,小夹板固定时间4—6周,平均时间4.5周。采用腕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评定疗效:优48例,良7例,可2例,差1例,总优良率94.8%。

2 护理

2.1 麻醉及手法整复的护理配合。58例患者均仰卧位,护士耐心向患者解释输液的目的后在健肢输注0.9%生理盐水250毫升,持续心电监测生命体征以确保患者安全。患者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方可麻醉。麻醉方式采用神经阻滞麻醉,15分钟麻酔起效后即可手法整复。手法整复时,一护士需密切观察患者神志、面色、疼痛等情况,另一护士协助包扎小夹板和中立板。整复完毕护士向患者交待注意事项。

2.2 情志护理。患者多为意外伤,思想上毫无准备,不但骨折引起疼痛,活动障碍,而且担心手腕是否会致残,表现为焦虑,恐惧,心理处于失衡状态。护士及时了解患者心理,向患者讲解中西结合治疗骨折具有动静结合、损伤小,骨折愈合快的特点,引导患者进入角色,鼓励患者参与治疗,发挥患者主观能动性。护士通过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

2.3 小夹板的护理。桡骨远端骨折手法整复后,用小夹板配合中立板固定,患肢屈肘90度,用三角巾将其呈中立位悬挂于胸前。护士密切观察患肢是否肿胀,夹板及绷带包扎的松紧是否适宜,以及患肢皮肤颜色,温度和感觉的变化。扎带的松紧度上下移动1cm为宜。一般整复固定后3—5天,局部组织呈现反应性肿胀,夹板内压力增大,应根据情况适当调整。如发现患者手部肿胀严重、肤色苍白、皮肤温度降低,并伴有疼痛,感觉麻木时,提示危象的发生,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并检查扎带并放松。个别患者因肢体局部肿胀严重,皮肤面出现不同程度的张力性水泡,忌自行处理。护士在无菌技术操作下,消毒创面后用注射器抽尽水泡中的液体,无菌纱布覆盖,以免感染。

2.4 用药护理。按骨折三期用药原则进行。早期患者饭后半小时口服我院自制中成药,如:七味三七口服液、创伤消肿片、玄胡伤痛宁片,以利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中期饭后温服归香正骨丸、双龙接骨丸以活血化瘀、接骨续筋。后期饭后温服血藤当归胶囊、强筋丸以养气血,壮筋骨、补肝肾。解除夹板固定后配合以郑氏舒活酊按摩和各类洗药熏洗患肢。

2.5 饮食护理。根据患者体质和疾病的不同时期,选择不同的食物。早期可食活血化瘀之食品、药膳,中期可食滋补脾胃之食品、药膳,后期可食补益气血、肝肾、壮筋骨之食品、药膳。大便秘结者饮食宜清淡,可选择易消化,含有粗纤维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米粥之类,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2.6 功能锻炼。复位固定后鼓励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可取得良好的效果[3]。恰当的功能锻炼有推动气血流通和加速祛瘀生新的作用,可改善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促进血肿、肢体肿胀的吸收消散。早中期积极做手指与握拳动作并做肩肘关节活动,以防肌肉废用性萎缩,为日后腕关节功能康复奠下基础。解除固定后做腕关节屈伸,前臂旋转等活动,配合按摩治疗。

3 治疗效果

本组随访58例,随访时间1—4个月,平均时间2个月。疗效优48例,良7例,可2例,差1例,总优良率94.8%。

4 体会

4.1 有效减少了并发症。桡骨远端骨折是常见骨折之一,好发于中老年人。复位桡骨远端骨折的关键在于保持桡骨与尺骨相对长度、关节面的平整以及尺偏角和掌倾角的恢复。采用传统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可以行早期功能锻炼,若出现骨折移位可以随时调整小夹板的位置,具有操作简单,痛苦少,费用低廉的优点。但采用小夹板固定因固定易松动,腕关节制动欠佳,故我科采用小夾板中立板固定,整复后3天、11天、18天、25天、31天进行复诊,每次复查根据放射照片结果作骨位调整、皮肤清理、张力性水泡处置、更换缓冲垫与骨位垫片。护士经常检查固定情况,保持有效固定,以免骨折再次移位或压迫血管神经。断端有骨痂者4—5周后可解除夹板。恢复腕关节适应性及稳定型,从而为早期功能锻炼创造条件,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获得了较好的关节功能。

4.2 积极做好健康宣教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桡骨远端骨折是常见的上肢骨折,良好的复位是获得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关键。在良好的复位和小夹板固定基础上,做好患肢观察、情志护理、饮食护理及合理的功能锻炼,能使患者得到满意的疗效。工作中护士应该多关心体贴病人,多与病人沟通,了解其心理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情志护理,及时为其缓解疼痛。手法整复后,让桡骨远端骨折病人在麻醉消失后,即可开始练习伸屈掌指关节活动,以帮助肿胀更快消退。对老年患者应嘱咐要尽早开始活动肩、肘关节,以免发生肩关节僵硬并发症。护士指导患者尽早开始功能锻炼,使局部及全身的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对于增强机体抵抗能力,预防并发症发生起到积极的作用[4]。腕关节僵硬,创伤性关节炎是其常见的并发症,护士应在骨折复位小夹板固定后向患者交待注意事项,嘱患者遵医嘱复诊,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就诊。护士积极做好健康宣教,使患者对自身疾病相关知识有较清楚的认识,调动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取得良好的合作和满意的疗效,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患者满意度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张世民,李海丰,黄轶刚.骨折分类与功能评定.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2]于治涛,余俊东.不同分型桡骨远端骨折保守治疗疗效分析[J].中国骨伤,2010,23(1):60~61

[3]南国新,候继寿.缩短固定时间早期功能锻炼治疗colles骨折[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4,19(3):236

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 篇5

20世纪后期以来,地震、海啸、洪涝、火灾、意外伤亡等突发性灾害频繁发生。这些灾害不仅给人民群众的财产带来了重大损失,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突发灾害性事件的不确定性、突发性,以及造成灾难性后果的难以预料性等特点给伤员救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1]尤其是在地震这样的重大灾害中,抢救生命成为重中之重。这其中就有大量的骨折伤员需要第一时间救治。

1 骨折与西医疗法

骨折是指在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强直拉力和慢性劳损等外力伤害作用于人体的情况下,骨的连续性或完整性发生破坏,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功能障碍、急性异常活动和骨擦音等。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多发性、损伤性疾病。西医治疗骨折,偏向于固定而忽略运动,“广泛固定,绝对休息”。认为骨折主要是一个局部问题,骨折愈合主要依赖整复和维持整复的手段。整复越好,断端间相距越小,骨折面接触越大,骨折固定越彻底,骨折愈合的速度也越迅速。因此,西医主张骨折应解剖对位,并有坚强的固定。不可否认,西医的治疗方法也确有可取之处,但治疗的实践中存在问题却是不容忽视的。比如:由于坚强固定的器械的功能替代骨折端缺乏生理应力性刺激,导致骨质疏松,骨折愈合迟缓或再骨折,并且对手术条件和器械要求高,患者需要长期静养。

2 中医治疗骨折理论

长期以来,中医治疗骨折已经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和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在骨折整复手法、夹板固定、功能锻炼和中药治疗方面独具特色、疗效显著。手法复位,即采用非手术方法,治疗者通过指、掌、腕、臂或者身体其他部位的力量,随证使用各种手法技巧,对骨折端施加不同的作用力,使其恢复到原解剖位置,重建骨的支架作用。适用于骨折、脱位、筋伤等损伤疾患。正骨基础手法包括:(1)拔伸牵引;(2)旋转;(3)折顶;(4)回旋;(5)端提;(6)捺正;(7)分骨;(8)屈伸;(9)纵压。手法复位的特点是不必切开创面,不受严格的环境所限,减少了伤口感染的机会,同时使迟延愈合和骨不连的发生率降低。[2]小夹板做骨折外固定是我国骨伤科的独创方法。是利用具有一定弹性的柳木板、竹板或塑料板制成长宽合适的小夹板,在适当的位置加固定垫,绑在骨折部肢体的外面,外扎横带,来固定骨折。它适用于四肢长骨骨折,尤其是前臂骨折、肱骨骨折、稳定的小腿骨折,或结合牵引用于股骨骨折。牵引结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好。骨折是采取手法复位还是手术复位,多数中外学者认为如果非手术疗法能取得同样效果,还是以非手术疗法为宜,不应当因为经济利益的原因做不该做的手术,即不去做那些你能做或想做的手术,手术会破坏骨折部的血运,减低骨折的自然愈合能力,总会带来一些合并症。中医有“诸筋从骨,联续缠固,手之所以能摄,足之所以能步,凡厥运动,罔不顺从”的解释。连续缠固,不仅是肢体运行的基础,对骨折的复位固定也非常重要。利用夹板固定的血运和骨盐代谢水平均较石膏和内固定方法高,有利于骨痂形成及改造。《内经》早就指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血气旺盛则筋骨坚强,气滞血瘀是骨折的病理核心,《疡医大全》就提出“有跌伤骨折,宜以活血化瘀为先,,血不活则瘀不去,瘀不去则骨不能接也”。西医学也认为,骨折愈合的两个重要因素是血供与固定。因为血液供应是维持生命器官的活力及组织修复的关键。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时代的要求,国内中医学者在手法复位和传统小夹板固定基础上,汲取西医之长,研制出许多简便实用的固定器械,已故中医骨科专家尚天裕为代表的临床专家就总结出一套手法复位,小夹板纸压垫局部固定的方法,在骨折治疗过程中充分发挥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的优势。

3 中医治疗法应用实例

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和“4.14”青海玉树地震中,我校附属医院派出的专家医疗组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专家组,在地震伤员急救过程中,发挥了中医治疗的特长,尤其是针对骨折人群采用手法复位和小夹板固定术,高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受到广泛赞誉。

4 结语

目前,在一些中医医疗机构可以看到小夹板治疗技术的重新运用。但是,在大多数医疗机构几乎没有它生存的空间。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不能给医院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伴随着国家新医改对中医药的重视,尤其是201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正式出台,从政策层面对医务人员的技术和劳务价值给予肯定与支持。特别是伴随着中医“治未病”工程的大力开展,相信中医手法复位和小夹板固定技术等我国传统医学技法也将逐步在临床过程中发挥它应有的优势与作用。

摘要:骨折是一种常见和多发性的伤害,尤其在公共灾害事件中更为多见。西医通过手术治疗,不仅恢复时间长,而且对施术环境要求高,容易产生后遗症。而中医手法复位和小夹板固定术方法简单,疗效好,愈合快,恢复时间短,适用范围广,特别适用于不具备手术条件和紧急救治情况下的骨折治疗。我们应该大力推广和发展中医手法复位和小夹板固定术,使其在应急、抢险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时为军事行动中紧急救治伤员发挥独特的作用。

关键词:骨折,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急救

参考文献

[1]薛国星,樊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现状与发展.中国应急救援,2008(01):18-19.

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42例, 其中男性患者84, 女性患者58例, 年龄60~81岁, 平均年龄 (67.5±5.5) 岁, 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X线或是MIR扫描结果明确诊断均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 随机分为两组患者, 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征等情况无显著性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均排除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和严重肝肾功能障碍。

1.2 治疗方法

1.2.1 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

甲组患者70例, 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进行治疗;首先采用1%的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在骨折的断端血肿内进行局部麻醉, 达到麻醉效果后采用左手扶持上端患肢, 右手握持下端患肢进行, 闭合性手法复位, 在X线的扫描下确定复位效果满意后, 采用小夹板进行两侧加固固定, 伸直型骨折先在骨折远端背侧和近端掌侧分别放一平垫, 然后放上夹板, 夹板上端达前臂中上1/3, 桡背侧夹板下端应超过腕关节, 限制腕的桡偏和背伸活动;屈曲型骨折则在远端的掌侧和近端的背侧各放—平垫[1], 桡掌侧夹板下应超过腕关节, 限制桡偏或掌屈活动, 扎上三条布带, 最后将前臂悬挂胸前, 保持固定4~5周。分别于术后3d、l周、4周复查X线片, 调整夹板的松紧度[2]。用绷带进行绕扎固定, 同时应用吊绳固定患肢于胸前, 嘱患者不进行过大的动作, 防止骨折部位复位后移位发生错位。

1.2.2 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加局部中药外敷治疗

乙组患者72例, 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加局部中药外敷进行治疗, 手法复位和小夹板固定方法同甲组患者, 但在进行小夹板固定前, 进行中药止痛消肿膏药进行外敷, 主要成分:生草乌、生川乌、苏木、制乳香、红花、制没药、丁香、血竭、马钱子、自然铜各取5g进行研磨为细末状态, 用凡士林搅拌均匀, 涂抹在纱布上, 敷贴在骨折部位, 采用纱布进行包扎, 在背侧、桡侧、掌侧、尺侧进行夹板, 背侧、桡侧夹板超过腕关节部位, 进行纱布绕扎固定, 方法同甲组患者。

1.3 临床治疗效果评估标准

治疗2个月后参照腕关节的Dienst功能评估标准评价其腕关节功能情况。优:无疼痛, 活动不受限, 功能无损伤, 握力同对侧, 掌屈或背伸减少<15°[3]。良:偶尔疼痛, 剧烈活动受限, 功能及握力接近正常, 掌屈或背伸减少15°~30°。可:经常疼痛, 工作时活动轻微受限, 功能及握力减弱, 掌屈或背伸减少30°~50°。差:持续疼痛, 正常活动受限, 功能及握力明显减弱, 掌屈或背伸减少>50°[4]。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分析选用SAS8.0统计软件, 以χ—±s表示计量资料, 应用t检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

乙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显著优越于甲组患者, 差异性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2.2 对比两组患者的腕部功能恢复情况和临床不良反应

乙组患者腕部功能恢复情况显著优越于甲组患者, 差异性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因治疗导致严重不良后果发生。详见表2。

3 讨论

伴随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 老年人数在不断的呈上升趋势增长,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逐渐出现骨质疏松症状, 由此发生骨折的概率呈上升趋势增长。桡骨远端骨折 (包括桡骨远侧端3cm以内) 。在临床上十分常见, 患者常不愿住院, 进行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 并采取定期复查的方法就医[5]。但患者治疗后均进行消炎抗感染治疗, 对于骨折部位的愈合帮助甚微, 骨折愈合时间较长, 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的困扰。

近期我院为更好的进行治疗, 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基础上, 加用局部中药外敷治疗, 结果显示, 加用中药局部外敷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腕部功能恢复情况, 均显著优越于, 单纯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的方法治疗, 差异性显著。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均为发生因治疗导致严重不良后果发生。

综上所述, 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加局部中药外敷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临床效果好, 能有效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有效改善患肢腕部功能恢复, 无不良反应, 适宜临床广泛应用治疗。

参考文献

[1]柳海平, 王承祥.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并桡骨远端骨折[J].中国骨伤, 2009, 15 (6) :326.

[2]刘云鹏, 刘沂.骨与关节损伤和疾病的诊断分类及功能评定标准 (骨科医师必备手册) [S].北京:清华大学出版杜, 2002:207.

[3]李镜, 胡学清, 李中才.外同定治疗colles骨折临床疗效评价[J].中国骨伤, 2003, 16 (2) :97-98.

[4]刘启明.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06, 12 (6) :554-555.

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 篇7

关键词:柯雷氏骨折,小夹板,早期活动

柯雷氏骨折系指发生在桡骨下端3cm内的骨折, 是松质骨与密质骨交界处, 该处应力薄弱, 容易发生骨折[1], 骨折后由于三角软骨及下尺桡关节韧带的损伤, 桡骨断端的压缩, 骨折粉碎相对缩短, 如果不及时纠正, 容易造成下尺桡关节脱位, 愈合后遗留关节僵化、疼痛, 前臂旋转功能障碍, 甚至发生肩手综合征[2]。笔者总结了我院自2003年至2007年以来成人柯雷氏骨折68例, 采用手法复位, 小夹板外固定于掌屈尺偏位,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68例中男16例, 女42例, 年龄35~76例岁, 平均53岁。全部为新鲜骨折, 诊断标准参考岑泽波COLLES骨折诊断标准[3]。治疗时间4~12周。

2 方法

患者端坐或平仰卧位, 患肢肩外展90°、屈肘90°、前臂旋后掌心向下。术者握住患者掌根部, 助手握住患者肘臂部, 持续对抗拔伸牵引, 在牵引的同时术者用一拇指扣压住患者远折端桡侧向尺侧挤压纠正桡偏畸形, 纠正后同时在拔伸牵引下以近折端掌侧为支撑点, 双手2~5指重叠协同用力向背侧、拇指用力向掌侧, 迅速拔伸极度掌屈尺偏, 保持该位置, 术者腾出一手触摸骨折端, 桡背侧都平整后提示复位成功, 选择合适的桡骨远端夹板, 背侧板超桡骨下端关节面, 并垫0.5cm薄垫, 掌侧板平桡骨下端关节面, 桡侧板超桡骨茎突, 尺侧板平尺骨小头, 三道绵绳缚扎捆绑, 松紧度以缚带能向上、下移动1cm为宜。固定好后术者用一手夹持前后板, 一手用力牵拉患手腕及各指, 理顺关节、肌腱, 防止软组织嵌于折端内。并立即嘱患者行握拳伸指活动, 前臂悬吊于胸前中立位, 摄X线片了解复位效果, 确定复位良好后小夹板维持4周, 适时调整松紧度, 前臂悬吊胸前中立位, 避免前臂旋转运动。早期行握拳伸指运动, 大云手、小云手功能训练。

3 结果

治疗4周后解除夹板, 行腕关节功能训练, 约12周功能完全康复, 前臂旋转功能正常53例;桡骨远端轻度餐叉畸形, 腕关节曲伸功能正常, 尺偏部分受限, 关节无疼痛12例;腕关节、指间关节僵化, 前臂不能旋转3例。

4 讨论

4.1 病因

柯雷氏骨折是一种多见于中老年人骨质疏松, 跌倒时腕背伸手掌着地引起的骨折, 骨折发生于松质骨与密质骨交界处, 此处为力学上的弱点。其它年龄段的人主要是直接暴力发生桡骨下端骨折, 如在儿童则发生骨骺骨折。

4.2 柯雷氏骨折的合并症

柯雷氏骨折早期可有正中神经受压, 组织肿胀, 手指远端血运障碍;晚期失治误治可有骨折畸形愈合、关节僵化;sudeck骨萎缩伴有肩手综合征;正中神经受压, 约1.1%患者在骨折数周发生伸拇长肌腱断[4]。

4.3 拔伸牵引整复小夹板掌屈尺偏位固定柯雷氏骨折及早期功能活动的优点

正常人的腕关节, 桡骨下端尺偏角20~25°, 掌倾角10~15°, 符合人的正常生理功能需要, 骨折后由于远端背侧移位, 桡偏畸形, 造成掌倾角、尺偏角的改变, 在骨折端明显压缩者, 尺偏角消失, 甚至负角, 下尺桡关节脱位, 桡骨相对缩短, 行经的肌腱、神经、血管扭曲, 布局异常, 这也是晚期合并症发生的主要原因。笔者采用拔伸牵引小夹板掌屈尺偏位外固定该类骨折, 并早期功能活动治疗的68例, 除3例有并发症外, 均达到良好效果。掌屈尺偏位能够维持桡骨下端尺偏角、掌倾角, 通过夹板的外固定防止再次移位, 并控制前臂旋转造成再次移位。及时调整夹板松紧度, 能很好的维持一定的压力下的固定, 不同于石膏固定消肿后有移位的风险, 也不需要反复的摄X线片了解骨折有无移位及更换石膏的麻烦。一般来说, 复位后经过早期的抓握拳、伸指运动, 有利于理顺伸、屈指伸肌腱, 防止粘连, 并能促进手的血液回流, 促进消肿;通过肌肉的舒缩可使骨折端加压, 促进骨折愈合。大约7d后部分病例可完全消肿, 4周后可去除夹板。桡骨远端骨折为松质骨与密质骨交界处骨折, 4周后多数已有内骨痂形成, 外固定既使不牢靠也不会造成骨折的再移位, 而且有轻度的移位不会造成关节屈伸功能障碍, 固定4周解除夹板不会造成不良后果, 可以用护腕及避免撑掌运动是安全的。本组病例中3例腕关节、指间关节僵化, 前臂不能旋转活动, 系年老患者, 不能按期要求配合功能康复训练, 医患配合协作存在一定的的因素而并非固定本身的问题。12例部分畸形存在, 但功能未受限, 系骨质疏松, 骨折端压缩, 虽经拔伸牵引复位, 但治疗后因骨折压缩不能人为纠正所致。在68例中, 除3例有比较严重的晚期并发症外, 关节都恢复了正常的功能。因而笔者认为小夹板掌屈尺偏外固定, 配合早期功能训练治疗柯雷氏骨折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手段。

参考文献

[1]陆裕朴, 胥少汀, 葛宝丰, 等.实用骨伤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1:51~56.

[2]胡永文, 吴云刚, 沈权, 等.综合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后肩手综合征60例[J].实用中医杂志, 2005:21 (5) :267~267.

[3]岑泽波, 朱云龙.中医正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115.

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2012年1月-2014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老年人Colles骨折患者300例, 男138例, 女162例;年龄60~78 (66.3±1.5) 岁。随机分为A、B、C 3组各100例, 3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 纳入标准: (1) 患者年满60岁, 经X线检查确诊为Colles骨折; (2) 患者符合上述三项治疗适应证; (3) 患者及家属了解研究风险, 同意研究。 (2) 排除标准: (1) 患者存在全身性多发创伤骨折或病理性骨折、骨质代谢异常等疾病; (2) 患者存在心肺肝肾不全等疾病[2]。

1.3 方法

所有患者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和密切护理, A组给予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 做好整复前检查和准备, 患者平卧位, 以两人整复法矫正, 待畸形消失复位成功后以小夹板固定;B组给予外固定架固定, 手法复位步骤同前, 复位成功后以外固定架固定复位;C组给予T形板内固定治疗, 完善术前检查, 患者仰卧位, 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掌侧入路切开复位后T型形板内固定[3]。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评价指标包括骨折愈合时间, 复位程度, 腕关节活动评价及临床疗效。显效:骨折症状和体征消失, 解剖复位良好, 腕关节运动完全恢复, 握力正常;缓解:患侧手腕有轻微肿胀, 疼痛、压痛感弱, 解剖复位基本正常, 腕关节活动略受限, 握力稍下降;无效:患侧手腕持续肿胀或畸形, 解剖复位欠佳, 关节僵硬, 腕关节活动障碍, 握力下降[4]。总有效率= (显效+缓解)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 多组间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多组间两两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C组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A组、B组, 腕关节活动评价优于A组、B组, 总有效率高于A组、B组, 骨折复位程度显著优于A、B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与B组骨折愈合时间、腕关节活动评价、总有效率及骨折复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表2、表3。

(±s)

注:与C组比较, *P<0.05

注:与C组比较, *P<0.05

(±s)

注:与C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老年Colles骨折是我国老年人最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 多由低能量跌伤所致, 目前其治疗方法较多, 主要包括传统治疗方法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 及外固定架固定、T形钢板内固定治疗等, 但各种治疗方法互有优劣, 疗效参差不齐, 缺乏充足有效的科学论证。故本文针对目前常用的三种治疗技术进行研究, 探讨其骨折复位程度, 腕关节功能恢复特点和治疗效果, 为临床治疗提供决策指导[5]。

随着手术内固定技术研究的深入, 生物力学研究发现良好的腕关节功能恢复取决于完整的解剖复位, 非解剖复位具有导致关节疼痛、关节不稳、关节退变导致活动度丢失和功能障碍的风险。因此, 尽管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损伤较大, 但因其可靠的解剖复位日渐成为治疗的首选, 本研究结果亦表明T形钢板内固定的解剖复位效果远高于手法复位外固定[6]。

然而由于老年Colles骨折患者腕关节活动和功能要求低于中青年人群, 结合老年人创伤愈合差, 手术要求高的特点, 手术内固定技术的应用受到患者及家属甚至临床医师的排斥和拒绝, 更倾向于患者耐受性高、治疗风险低的手法复位内固定或外固定架固定等非创伤性治疗。但是研究结果数据科学证实T型钢板内固定解剖复位完美, 治疗效果优越, 值得应用。因此, 应积极向患者解释该技术的优越性, 消除过多的风险担忧, 并大力推广该技术的应用[7]。

摘要:目的 探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外固定架固定及T形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人Colles骨折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 将300例老年人Colles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各100例。所有患者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和密切护理, A组给予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 B组给予外固定架固定, C组给予T形板内固定治疗。治疗后统计3组患者愈合时间、骨折复位程度、腕关节活动度及疗效评价。结果 C组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A组、B组, 腕关节活动评价优于A组、B组, 总有效率高于A组、B组, 骨折复位程度显著优于A、B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与B组骨折愈合时间、腕关节活动评价、总有效率及骨折复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T形钢板内固定具有良好的解剖复位, 腕关节功能和疗效均优于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及外固定架固定。

关键词:Colles骨折,手法复位,外固定, 小夹板,内固定, T形钢板,老年

参考文献

[1] Young BT, Rayan GM.Outcome following nonoperative treatment of displaced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in low-demand patients older than 60 years[J].J Hand Surg (Am) , 2012, 25 (1) :19-28.

[2] 王卫明, 赵德伟, 王铁男, 等.小切口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J].中华医学杂志, 2013, 86 (7) :486-488.

[3] 闫宏伟, 王坤正, 赵小魁, 等.非骨水泥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中青年晚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临床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 2012, 34 (3) :267-269.

[4] 何本祥, 檀亚军, 夏万荣.平法复位小夹板联合中立板双重外固定治疗Colles骨折[J].中国骨伤, 2012, 25 (6) :496-498.

[5] 冯翔宇, 冯经旺, 尹憬欣, 等.掌侧支撑钛钢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1, 8 (3) :272-273.

[6] Kreder HJ, Agel J, Mc Kee MD, et al.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with metaphyseal displacement but without joint in-congruity:closed reduction and casting versus closed reduction, spanning external fixation, and optional percutaneous K-wires[J].J Orthop Trauma, 2012, 20 (2) :115-121.

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 篇9

关键词 孟氏骨折 手法整复 夹板外固定

资料与方法

1984年以来,收治孟氏骨折患者87例,其中男71例,女16例;12岁以下(含12岁)54例,12岁以上33例;受伤机制,76例为间接暴力所致,11例为直接暴力所致;受伤至就诊时间,49例为受伤当天,28例为伤后第2天,10例为受伤3天以后就诊。伸直型59例,屈曲型22例。

伸直型复位手法:复位时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可行臂丛麻醉或者不麻醉,一助手握住患肢之上臂中段,术者一手握住患肢之腕部,另一手环握肘部,拇指抵于患肢桡骨头之前外方,肘伸直做对抗拔伸牵引3~5分钟,前臂旋后同时,拇指按压桡骨头向内向后挤压,同时迅速将患肘极度屈曲,桡骨头即复位。因桡骨头复位后屈肘时顶住肱骨小头,故不能再向前脱出而稳定。桡骨起到支撑的杠杆作用,借上、下尺桡关节及骨间膜的作用,前臂各肌肉得以恢复平衡,从而使尺骨骨折自动复位,回到平行的位置。倘若残留尺骨骨折端部分的前后错位,术后稍加提按手法即可达到满意的对位。

屈曲型复位手法:复位时患者仰卧,肩外展70°~90°,肘伸直,前臂旋前,一助手握持上臂下段,另一助手握腕部,两助手进行拔伸牵引,持续1~3分钟,以矫正重叠移位。术者两手握患者前臂,两拇指置于尺骨骨折向背侧成角突起部,向掌侧按捺,以矫正成角畸形,然后术者双手在尺桡骨间隙进行挤捏分骨,以矫正桡侧移位,然后拇指按压整复脱出之桡骨头。

固定方法:将桡骨头前外侧放置厚薄适宜的葫芦形纱压垫,掌侧放置分骨垫,用胶布将其固定在局部皮肤上,然后放置掌背侧夹板,用绷带包绕数圈后再放置尺桡侧夹板。桡侧夹板需够长度,并有塑性,以抵压住桡骨头处的葫芦垫。绷带缠绕后再用3条寸带扎缚。伸直型采用肘关节屈曲90°前臂中立位固定;屈曲型采用肘关节伸直100°~120°前臂中立位固定,2周后改屈曲位屈肘90°固定。

结 果

疗效评价标准[1]:①优:不痛,可从事正常体育活动,X线片复位满意,桡骨头发育正常,肘伸屈,前臂旋转正常,本组52例。②良:剧烈活动和劳累后不适桡骨小头半脱位(小于1/2),活动正常,本组27例。③可:活动时痛,不影响正常生活,复位仅达1/3以下前臂旋转功能小于50°~100°,本组6例;④差:经常痛,少用或不用患肢,复位失败,前臂旋转功能不到50°,本组2例。优良率达90.8%。

讨 论

孟氏骨折为意大利学者Montaggia在1814年首先报道2例尺骨上1/3骨折并桡骨头脱位故而命名。本病病情复杂,手法复位难度大,成功率低。

孟氏骨折指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的一种联合损伤。Babo氏以桡骨头脱位方向分为:Ⅰ型(伸直型)、Ⅱ型(屈曲型)、Ⅲ型(内收型)、Ⅳ型(特殊型)。临床上Ⅰ型、Ⅲ型多见于小儿。

伸直型比较常见,多发生儿童。肘关节伸直或过伸位跌倒,前臂旋后掌心触地。作用力顺肱骨传向下前方,先造成尺骨斜形骨折,残余暴力转移于桡骨上端,迫使桡骨头冲破,滑出环状韧带,向前外方脱位。骨折断端向掌侧及桡侧成角。成人直接暴力打击造成骨折,骨折为横断或粉碎型。

孟式骨折病情复杂,临床上容易发生漏诊。原因多为年轻医师对本病认识不足,体检时马虎和小儿因疼痛哭闹对体检不配合;加上摄片时X线球管中心线未以肘关节为中心或体位不正,以致于骨折和桡骨小头脱位不明显。另外小儿桡骨骨骺尚未出现,肱桡关系难以看清,读片时未加注意,而造成误诊。有的病例尺骨骨折已临床愈合,而桡骨头脱位仍未得到诊断及治疗,因肘关节功能障碍,进一步检查才发现脱位,而延误了治疗。我们认为对儿童的尺骨上1/3骨折必须仔细检查桡骨头是否同时脱位,凡有明显重叠或成角移位的尺骨上段骨折,摄X线片必须包括肘关节,以免遗漏。

正常情况下桡骨头与肱骨小头相对,桡骨干纵轴向上延长,一定通过肱骨小头中心,应仔细查体和观测桡骨头纵轴延伸线是否通过肱骨小头中央,必要时加拍健侧肘部X线片加以对比,如有向外或向上偏移,应诊断为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如X线片上仅有尺骨上段骨折,而无桡骨头脱位者,应详细询问病史,认真检查桡骨头处有无压痛。注意,对桡骨头脱位后,由于伤后的活动检查,致桡骨头自行还纳者,也应按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处理。闭合复位时,应根据骨折线及骨折移位的具体情况而决定先整复脱位,或先整复骨折。一般原则是先整复桡骨头脱位,后整复尺骨骨折,但若尺骨骨折为稳定性骨折,或尺骨骨折为斜形骨折、螺旋骨折向背侧移位者,则应先整复尺骨。因背向移位的尺骨抵住桡骨,以及变位的骨间膜的牵拉,使脱出的桡骨头难于复位,故应先将尺骨骨折复位,消除阻碍后,桡骨头才易于复位。

手法整复时,拔伸牵引要充分,因骨折的重叠及桡骨头不同方向的脱位,大部分伴有环状韧带撕裂,肱桡关节囊撕裂和尺桡关节脱位。只有充分的拔伸牵引,才能矫正骨折的重叠移位,在拔伸牵引的同时旋转前臂,使嵌插在桡骨头处的软组织还纳,才能将桡骨头顺利复位。关于肢体的位置,我们将前臂固定于中立位,这是利用内在平衡相互协同的办法,防止骨折的再移位和桡骨头的再脱位,增加其稳定性,再加上分骨垫和外固定使其处于外在的平衡状态,符合CO系统生物力学基础及动静结合原则[2]。

本组无1例桡骨头再脱位,而尺骨骨折均达到功能复位标准,且无1例转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总之,我们认为本方法是治疗孟氏骨折的较好方法。

参考文献

1 武文臣.孟氏骨折伴橈神经骨间背侧支损伤的治疗.中国骨伤,2002,15(5):268-269.

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 篇10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门诊护理,手法夹板固定,效果,小儿

肱骨下端较扁薄,髁上部处于松骨质和密骨质交界处,后有鹰嘴窝,前有冠状窝,两窝间仅有一层极薄的骨板,故髁上部比较薄弱,易发生骨折。肱动脉、肱静脉及正中神经从肘窝部经过肱二头肌腱膜下进入前臂,髁上骨折时上述血管和神经易受损。肱骨髁上骨折患者的护理报道多,但门诊肱骨髁上骨折的护理报道少,我院门诊患者行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术,并加强门诊护理,获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门诊2012年4月~2014年12月肱骨髁上骨折患儿398例,其中男267例,女131例,伸直型327例,屈曲型71例,年龄4~13岁,平均7.4±5.2岁,病程31~67天,平均49±18天。

1.2 方法

1.2.1 手法复位夹板固定

患者仰卧位,先纵向牵引纠正重叠移位,再侧方挤压纠正侧方移位,最后纠正前后移位,桡侧侧方移位不必完全纠正,尺侧侧方移位应矫枉过正以免出现肘内翻畸形;屈曲型骨折复位后应固定肘关节于半屈伸位40°~60°两周,以后逐渐将肘关节屈曲至90°。伸直型骨折复位后固定肘关节于屈曲位90°~110°三周,早期固定时肘关节角度应适当增大,以利于局部循环,早日消肿,用备好的自制树皮夹板,内、外侧夹板超肘关节,后侧夹板下达(超过)腕关节,为防止骨折远端后移,可在鹰嘴后方加一梯形垫,外板把塔形垫放在外髁上方,内板把梯形垫放在内髁部,分三段绑扎,中段和上段用叠瓦式绷带绑扎,下段用超肘关节“8”字交叉绑扎固定。前臂中立位或旋后位悬吊胸前,3~5天换药1次,定期复查X片,有移位者及时纠正。注意包扎的松紧度,随肢体肿胀程度随时调整夹板的系带松紧度,一般系带上下移动1cm为宜,过紧影响远端血液循环,过松可能使夹板松动而失去固定作用,引起骨折再移位;注意观察患肢皮肤有无灼痛感,必要时解除夹板进行相应处理,防止压迫性溃疡。

1.2.2 观察

肘关节周围损伤后局部多严重肿胀,手法复位夹板固定后密切观察患肢远端的血循环及感觉活动情况,皮肤颜色、温度,桡动脉搏动,手指感觉,自主运动有无异常。若出现剧痛,桡动脉持功减弱或消失,末梢血液循环差,手部皮肤苍白、发凉,被动伸屈手指引起剧痛等症状,需及时报告医生处理。观察是否有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损伤症状,.正中神经损伤见拇指对掌动作丧失,拇、示、中指末节屈曲功能丧失呈“裙子”状,患肢大鱼际肌群萎缩,拇、示中及环指一半掌面及诸指末节背面感觉消失;尺神经损伤见小指、环指间关节不能伸直,典型“爪形”畸形;桡神经损伤可出现垂腕,伸指及拇指外屈功能丧失,骨背面皮肤感觉消失;需及时报告处理。是否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肘关节部位和前臂高度肿胀或有前臂皮肤表面大量水泡者应重点观察患肢肢端血运情况及手部温度、感觉、运动、患肢指甲床颜色和充盈情况,软皮尺测量最肿胀段臂围并标记,注意手指活动后前臂有无疼痛加重。我院自制理伤膏可涂擦患者前臂及上臂近端,减轻肿胀,肘部和前臂高度肿胀或前臂缺血者及时报告医生,并做好患肢切开减压和血管探查术前准备工作。是否出现缺血性肌挛缩:前臂缺血性肌挛缩是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最严重的并发症,多因骨折后肱动脉损伤、受压或外固定包扎过紧所致,如不能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可引起前臂肌肉坏死、纤维化,继而形成疤痕挛缩,严重影响手部功能,造成残废[1]。密切观察患肢皮肤温度和颜色、末梢血循情况等,特别注意有无肢端发凉,皮肤苍白、紫绀;观察患肢皮肤感觉、动脉搏动、腕关节及手指的运动功能,是否有肢体麻木、感觉异常、活动障碍及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一旦出现此情况,需立即住院观察处理。

1.2.3 心、理指导

允许患儿哭闹发泄,不要训斥;护士可以用语言和非语言沟通技巧与患儿交流,转移其注意力,缓解疼痛,如抚摸、呵护患儿,交谈时注意声调、音量及速度并富有童趣,提供玩具、画板、少儿图书等转移其情感与注意力到游戏、绘画等活动。患儿治疗时,家属需避免惊慌或使用不恰当语言增加患儿恐惧感觉。

1.2.4 行为指导

骨折早期(1~2周):伤后即可开始手部主动握拳练习,每日200次左右,及腕关节屈伸活动,配合手指、手腕轻柔抚摸或按压、推压消肿,促进伤肢肿胀消退;卧床患儿可行三点支撑法下抬臀练习,每日50次左右,预防褥疮并活动下肢。骨折中期(2~4周):继续加强手部主动握拳练习,每日300~400次左右,配合伤肢前臂轻手法抚摸、揉捏,以期舒筋活络、改善局部血循环;在病情许可的前提下行床上耸肩活动,以恢复肩关节功能;可增加抬臀练习强度,每日100~200次,促进下肢肌力恢复。骨折后期(4周以上):在医生指导下以肘关节为中心行肘关节屈曲和前臂旋转练习,以患儿不过度疼痛、能耐受为度。

1.2.5 饮食

①骨折早期(骨折后1~2周):饮食以清淡为主,如蔬菜、蛋类、豆制品、水果、鱼汤、瘦肉等,忌食酸辣、燥热、油腻食物,不可过早予以肥腻滋补之品,如骨头汤、肥鸡、炖水鱼等,否则瘀血积滞难以消散,拖延病程,使骨痂生成迟缓,影响日后关节功能恢复;此阶段食疗宜活血化瘀、清淡易消化,如田七瘦肉汤、鱼片汤、金针木耳汤,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热象患儿宜凉血清热的食物,如莲藕汁、马蹄水、苦瓜排骨汤。②骨折中期(骨折后3~4周):饮食由清淡转为适当高营养,以满足骨痂生长需要,初期食谱可加骨头汤、田七煲鸡、动物肝脏之类,补充维生素A、D,钙及蛋白质;食疗宜补气和血、接骨续筋,如续断猪脚筋汤、桂圆红枣鹌鹑汤、北芪乌鸡汤。③骨折后期(骨折4周以上):可解除饮食禁忌,宜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之品,如杜仲、枸杞子煲乌鸡、兔肉、鹿筋花生汤、冬虫草炖瘦肉、杜仲牛膝猪骨汤等。

1.3 疗效标准

参照Flynn标准评价肘关节功能,优:提携角及伸屈功能丢失0°~5°;良:提携角及伸屈功能丢失6°~10°;可:提携角及伸屈功能丢失10°~15°;差:提携角及伸屈功能丢失>15°。

2 结果

35例手法复位失败,出现神经、血管损伤及其他并发症,及时住院接受手术治疗;其余患者继续手法治疗,肘关节功能优282例,良59例,差22例,优良率为85.69%。

3 讨论

我院门诊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主要以手法复位及小夹板固定为主,获得良好效果,陈素文等[2]提出及时、有效的治疗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关键,一般应在骨折后4小时内行手法复位外固定,此时肿胀较轻,骨性标志明显,避免大量骨痂生长增加治疗难度[2,3]。手法整复失败或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的肱骨髁上骨折,经门诊护理及时发现,立即建议手术治疗,最大限度减少缺血性肌痉挛、关节畸形、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但儿童生理心理适应能力差,病情变化快,与医护沟通能力受限,不能及时准确描述疼痛、麻木等不适感觉变化,创伤后应密切观察是否合并血管断裂、痉挛、栓塞或有无假性动脉瘤形成,并通过肢体的感觉运动功能了解相应神经的损伤程度,及时正确治疗和护理是挽救肢体、保存功能的关键[4]。只有通过综合观察分析、准确有效的护理,才能防患于未然,而门诊护理需比住院护理更细心观察、具备更专业的临床知识。加强门诊护理有利于减少肱骨髁上骨折的住院率,提高手法复位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据王少玲等[5]报道,现今“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服务延已伸到患者家庭。社区延续护理使骨折患儿治疗具有全面性、延续性、合作性、协调性、有效性,为骨折愈合、肘内翻预防提供有力的后续保障,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施人文关怀,同情患儿,主动关心,理解家长,使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有效治疗及功能锻炼[6,7],以亲切和蔼的语气哄逗患儿,尽快取得患儿信任,使每天的练习充满趣味和娱乐性,从而改善患肢血液循环、减轻组织水肿、提高组织氧含量、防止肌肉萎缩、关节粘连而促进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Morin RJ,Swan KG,Tan V.Acute forearm compartment syndrome secondary to local arterial injury after penetrating trauma[J].J Trauma,2009,66(4):989-991.

[2]陈素文,高姚,彭卫红.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复位后的康复锻炼[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7(7B):8-11.

[3]卢家灵.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相关问题的国内研究进展[J].实用骨科杂志,2004,10(3):235-237.

[4]陈述荣,陈昕.鼓励性功能性活动对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康复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3):304-306.

[5]朱超,沈海琦,侯明夫,等.预防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内翻的康复锻炼[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15(14):1104-1106.

[6]曾裴,戴祥麒,张质彬.儿童间隔综合症早期诊断与治疗[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96,17:80-82.

上一篇:中德林业技术合作项目下一篇:杓型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