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林业技术合作项目

2024-10-20

中德林业技术合作项目(共4篇)

中德林业技术合作项目 篇1

山西省中德林业技术合作项目即山西省金沙滩速生树种造林项目、杨树育种项目, 从1984年开始实施, 是山西省改革开放以来, 最早引进国外专家、先进技术、外援资金的一个林业建设项目。项目连续运作了3期共12年, 是我国中德林业技术合作实施时间最长的一个项目。项目实施期间, 利用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主要进行了杨树引种育种造林、防护林建设、土地综合利用规划等诸多领域的科研试验, 建立起国内最大的杨树基因库, 引进了众多优良品种;营造了大面积稳定性较强的防护林分, 提高了半干旱地区杨树人工林营造与经营水平。其项目成效显著, 得到了中德两国政府的肯定和赞扬。

1 项目任务、目标

1.1 项目任务

广泛收集以杨树为主的林木基因资源, 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 积极开展培育抗寒、耐旱、优质、生长稳定的杨树新品种;研究半干旱地区杨树人工林和混交林的造林与经营技术, 最大限度地利用荒地和贫瘠土地, 提高林分质量和防护效益, 最终改善山西北部的生态环境。

1.2 项目执行期及目标

1984年10月~1989年12月为第一期工程;1990年1月~1994年12月为第二期工程;1995年1月~1996年12月为延长期。第一期目标:在山西省怀仁县金沙滩林场大面积营造速生杨树林;选择和培育适用于当地条件下的新的杨树品系。第二期目标:提供具有优良遗传品质, 适于营造稳定林分, 满足不同营林目的的造林材料。第三期目标:利用项目测试过的杨树品种进行造林, 继续进行其他树种的测试。

2 项目组织管理及实施方法

这个项目虽以杨树育种为主, 但涉及育种、造林、森林经营、气象、土壤、森林病虫害等多种学科领域。在组织领导方面, 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 中德双方各设项目经理1名。双方分别成立项目专家组, 由参与项目工作的专家组成, 各设组长1名。为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 在项目内部实行课题负责制, 经费自主, 人员自由组合。通过学习培训、出国进修, 提高研究人员的业务素质、政治修养。由山西省桑干河杨树丰产林实验局负责项目的后勤保障工作。

3 项目实施成效

3.1 建立起全国最大的杨树基因库, 良种选育进度加快, 范围扩大

3.1.1 基因资源收集、保存和利用

第一批国内杨树的收集范围包括云南、四川、新疆、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等10多个省 (区) , 共选择毛白杨、新疆杨、中国山杨、辽杨、欧洲黑杨、胡杨等优良类型树种60余个, 优良单株300多个。入选优树采集枝、根进行扦插、埋根和嫁接等方法繁殖。第二批收集的材料包括我国培育的、在北方地区生长表现较好的群众杨、合作杨、北京杨、小黑杨等青杨派和黑杨派之间的派间杂交种。第三批从国外主要是德国, 收集欧洲黑杨、美洲黑杨、欧洲杨、欧洲山杨、银灰杨等品系, 共213个系号。用收集到的种质资源, 建立滚动式基因库。除杨树外, 还扩大收集了油松、樟子松、欧洲赤松的种源, 共收集到国内外针阔乔灌木树种近50种, 无性系、种源及优树达150多种。这些丰富的种质资源, 对林木改良和稳定林分贮备了宝贵的后备资源。

3.1.2 引种

杨树引种和其他树种引种与资源收集同时进行, 仅从国外引进的杨树品系就达200多个, 从河南、江苏、山东、甘肃等省引进的柳树、榆树、刺槐、泡桐等树种经过苗期筛选、扩繁以后, 已在山西省的不同气候区和立地条件下营造品种测试林近50 hm2。同时, 还把其中比较优良的试验品种分别引种到甘肃、宁夏、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等省 (区) 。

3.1.3 杨树杂交育种

针对山西省北部自然气候特点, 该项目把培育抗寒、耐旱、抗逆性和适应性强的新品种作为主要育种目标, 共完成杂交组合500余个, 繁殖杂种苗近6万株, 营造子代测试林10hm2, 并注意从抗病虫、干形和材质改良等方面进行研究。这些杂交品种, 除在山西省建立了定位试验, 还分别被引种到各适应省 (区) , 有些杂种有比较强的适应性和优良性状。

3.2 加强了国际交流, 提高了科研技术水平

3.2.1 加强了国际交流

项目实施期间, 加强了与国际学术机构交流科技信息和技术成果。意大利、加拿大、美国、日本、德国、奥地利等国的林业专家和学者, 相继对项目访问考察。第十八届国际杨树会议也把本项目作为学科考察的地点之一。通过国内外的交往, 既扩大了项目影响, 又提高了自身研究水平。

3.2.2 提高了研究水平

项目在引种、育种的基础上, 针对性地进行了造林和营林技术的试验研究, 先后探索和总结出杨树丰产林不同苗龄栽植技术、人工钻孔深栽技术、杨树短轮伐栽培技术、杨树丰产林经营和更新技术、针叶树抗旱造林技术、混交林营造技术、林业生态示范村建设等技术和经验, 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了推广应用。项目“杨树基因资源收集、保存、利用系列工程技术研究”课题经过7年的努力, 在德方专家的帮助下, 完成了研究任务, 其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1992年通过山西省科委组织的鉴定, 获林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3.3 引进了先进设备, 夯实了科研基础

项目实施以来, 先后引进了世界先进的林木组织培养实验室、林木种子检验室、病理检验室、杂交房、自动化控制温室等现代化林业科研设施;林业机械和教学仪器及相关技术;建成了集教学、培训、科研、生产于一体的全方位科研基地。这些设备和设施, 对完成各项科研任务、培养科技人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 项目实施对山西和“三北”地区林业发展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4.1 对林业发展的作用

4.1.1 提供优良品种

为了推广培育出的速生、抗旱、抗虫等系列品种, 项目建立了包括中国长江以北12个省市的试验推广网络, 山西省的网点较密, 达到20多个县。为各点提供品系500余个, 许多品种生长良好。

4.1.2 提供技术

项目采用各种措施, 及时为这一地区提供了杨树萌芽更新、低产林更新改造、抗旱造林、无性繁殖、杨树丰产林栽培等技术。

4.1.3 为重点工程提供相应模式

如黄花梁小叶杨低产林更新改造模式、胡宅林业生态示范村模式、薛家庄林场杨树丰产林经营模式等。这些技术和模式, 对山西省和“三北”地区的林业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实现了项目开始时制定的“立足雁北、面向全省、覆盖“三北”的目标。

4.2 项目的科学价值和它产生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4.2.1 科学价值

项目收集了极为丰富的林木种质资源, 引进了大量的树种和无性系, 培育出了多种目的和用途的杂交品种和无性系, 营造了不同类型的试验林, 培养出一批专业技术人才, 这些都是极其宝贵的科学贮备。

4.2.2 社会影响

项目的发展, 已在项目地、大同、朔州地区和山西省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通过优良品种推广、试验林和示范林的营造, 为各地树立了样板, 提高了营林技术水平;通过已经建立起来的科技推广网络, 项目培育出来的新品种被引种到长江中下游以北的12个省 (市、区) 。

4.2.3 经济效益

由于林业建设是长期性的项目, 关系到子孙后代, 尽管当前的直接经济效益还比较小, 但在项目地, 广大群众已通过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地受益于中德林业技术合作造林项目。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提高了收入, 德方提供的机具广泛参与农民的农事活动, 为农民服务。据不完全统计, 项目实施期已创下各类产值150万元, 出售各种良种苗木约60余万株, 收入100余万元。而各类优良树种和品系、试验示范林等产生的社会生态作用, 将比这些大许多倍,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其效益会更加明显。

5 项目的后续发展

5.1 成功地召开了“半干旱地区造林成果及前景展望”国际学术会议

在1997年6月召开的“半干旱地区造林成果及前景展望”国际学术会议上, 有13个国家的93名专家参加 (外国专家27人) , 共收到论文48篇, 大会宣读20篇, 涉及杨树新品种选育、无性繁殖、生物防治、林木基因资源收集利用等7个方面, 得到了与会代表好评和极大关注。会后出版了《中国黄土高原北部地区造林技术———山西省金沙滩中德合作项目12年成果论文集》, 扩大了项目的影响。

5.2 科研项目得到鉴定, 优良品种通过认证

由项目经理任建中同志主持的“半干旱地区杨树抗逆性新品种选育及遗传规律的研究”课题组, 在项目实施期间开始研究试验, 选育出适合半干旱、高寒地区生长的杨树新品种9个, 在选育方法上都具有独创性。1999年通过省科委鉴定, 赶超了世界林木遗传改良发展水平。所选育的优良品种, 可作为“三北”地区主栽品种, 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2001年7月, 该批5个品种通过了省级林木良种审定。

5.3 杨树新品种得到推广应用

1) 项目结束后, 印发了5个杨树新品种简介和育苗造林技术资料进行宣传, 扩大了影响。

2) 上报实施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山西省中金、群改系列杨树新品种繁育、示范推广基础建设”;山西省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怀仁) 防沙治沙科技支撑示范项目“杨树新品种在防沙治沙中的应用”3个项目。

3) 建立了山西省金沙滩林木良种繁育示范苗圃, 通过组培室及大田苗圃育苗, 继续繁育、培养杨树新品种苗木。

中德林业技术合作项目 篇2

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校企合作协议书

甲方: 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盖章)

乙方:(盖章)

校企合作协议书

甲方: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乙方:

为了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具有服务意识、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充分酝酿的基础上,经友好协商,建立制度化的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双方各自优势,实现校企互利共赢,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达成如下协议:

一、合作原则

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校企双方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

二、合作机制

双方共同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由双方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校企合作委员会实行定期会议制,每年召开一次校企合作会议,讨论双方合作中的重大问题,确定合作意向等。双方各指派一名管理人员负责日常联络和协调各项合作事宜。

三、合作方式及内容

在双方合作委员会领导下,甲方与乙方采取对口合作、一事一议、签订具体项目协议的方式,推进双方的全面合作。合作项目采取义务服务和有偿服务两种。

(一)互认挂牌、就业推荐、员工培训合作

1.甲方在乙方挂牌设立“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乙方根据需要在甲方挂牌设立“***公司培训基地”。且双方均同意在对外发布信息中使用共建基地的名称,并开展管理、实习、培训、科研等方面合作。

2.作为甲方的校外实训基地,乙方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用甲

方毕业生;甲方每年邀请乙方用人单位参加甲方组织的校内毕业生供需洽谈会,优先为乙方输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3.作为乙方的人力资源培养基地,甲方应利用学院的软、硬件教学资源,根据乙方要求,为乙方提供包括各类员工职业培训、技能考证等在内的人才培训服务。同时乙方向甲方提供本企业各职业岗位要求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等级,为甲方制订相应专业培养目标提供依据。

(二)订单培养、合作办学

1.根据乙方需要,本着学生自愿的原则组织一定数量的学生为乙方定向培养、输送人才,并根据乙方企业发展状况,按照企业人才规格要求设置课程、组织教学,保证乙方人才培养质量。

2.甲方根据乙方发展需要,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和所掌握的先进理论与方法,为乙方提供战略规划、企业文化建设、经营与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和专项研究服务。乙方根据甲方要求及时提供最新实践技能与经验,帮助甲方进行专业建设和开发工学结合课程。

3.甲乙双方互派代表参加对方工作会议和战略发展会议,互派专家参加对方发展战略的研究与制订。

(三)实习、实训合作

1.甲乙双方应从符合教学规律、切合企业实际、适应企业生产周期的角度,制订学生实习期间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以保证实习期间工、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2.乙方作为甲方的实习实训基地,为甲方提供学生实习和实训的条件,并配备实践指导教师,对实习学生酌情发放实习补贴。

3.甲方选派指导教师、班主任老师定期下企业协助乙方做好学生实习实训的各项工作。

(四)互派挂职交流合作

1.甲方每年定期派遣一定数量的专业骨干教师到乙方挂职锻炼,通过兼职或调研方式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提高“双师”素质和实践技能。

2.根据甲方需求,乙方每年派遣管理和技术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参加学院的专业教研和教学活动。

3.双方派出的挂职、培训人员应严格遵守对方的工作和教学的行为,严格遵守保密制度和各种管理规章,确保各方的正常工作、生产和教学秩序正常。

(五)教学、科研及产学合作

1.甲方聘请乙方相关专业的中高层领导为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进行企业文化与管理实务等方面的讲座,并参与甲方的教育教学工作。

2.乙方聘请甲方高层(院领导)担任乙方企业发展顾问,并定期进行系列讲座。

3.甲乙双方合作开展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科技项目、教学改革、教材编写等研究。

四、其他

1、未尽事宜,双方另行协商解决并签订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效力。

2、本协议一式四份,甲乙双方各持二份。

甲方(章):乙方(章):

代表(签字):代表(签字):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滨河东地址:

路(北段)78号

电话:0351-3439415电话:

中德林业技术合作项目 篇3

中德财政合作河南省农户林业发展项目2007年5月正式启动实施。该项目总投资为1 200万欧元, 合1.2亿元人民币;其中, 德方赠款600万欧元, 合6 000万元人民币;中方配套资金6 000万元人民币。建设内容包括营造林30 817 hm2, 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示范、解决林牧矛盾、加强机构能力建设和培训与技术推广等。该项目涉及嵩县、鲁山县、南召县和卢氏县的38个乡镇。截至目前, 项目各项建设任务进展顺利, 共完成营造林28 924hm2, 占计划总任务的94%, 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

2 项目主要的管理模式

2.1 确定明确的项目目标, 建立完整的制度体系, 构建了项目实施的基本框架

项目实施伊始, 我国政府与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签署了《中德财政合作河南省农户林业发展项目财政协议》, 明确了项目的目标, 形成了项目实施的纲领性文件;围绕项目目标, 制定出了具体的项目执行计划, 对项目活动做出了具体的计划与安排;为规范项目实施程序, 出台了中德财政合作河南省农户林业发展项目《项目实施管理办法》、《项目财务管理指南》、《档案管理办法》、《设备物资管理办法》、《项目造林指南》、《项目监测办法》、《参与式土地利用规划手册》等规范性文件和管理办法, 加强对项目实施的过程管理。这一系列的协议、计划、文件、办法等构建了完整的制度体系, 形成了项目实施的基本框架, 只有严格按照框架规定内容去开展项目相关活动, 才能得到德方的认可, 才能真正意义上得到德方的财政支持, 才能确保项目目标的实现。

2.2 开展参与式规划, 充分尊重林农意愿, 体现了项目对参与者的公开、公正、公平

与传统林业项目“自上而下”地层层分解落实造林任务不同, 德援项目采用“自下而上”的参与式土地利用规划方式。参与式规划重视当地人的参与, 注重当地人对项目的决策和选择, 使他们对项目具有责任感, 并对项目的成功做出一定的承诺, 让他们在项目过程中分享到利益, 这样农民的参与不再是一个被动、被迫的过程, 而是一个利益引导下的自愿参与过程。通过参与式规划, 让农民能够充分认识和了解项目的意义、目标、内容、活动与要求, 真正参与自主决策, 从而调动他们参与项目的积极性。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 由农户确定自己在自己的土地上种什么树, 造什么林。参与式规划充分考虑农民的利益, 及时签订土地使用权合同, 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3 重视部门合作, 加强沟通与协调, 共同推进项目顺利实施

首先是与财政部门的合作。林业部门全面负责项目实施的技术工作和日常管理, 财政部门负责项目的资金账户管理。财林两部门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责, 积极工作, 通力合作, 在各类管理办法的制定、项目物资招标与采购、配套资金落实、报账提款及项目日常管理等诸多方面, 本着服务大局、一切为了项目实施的目的, 共同开展了大量工作, 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组织保证。其次是与畜牧、水利等部门的合作。项目除林业方面的内容外, 还涉及牧场改良、流域治理等方面的内容。林业部门与畜牧、水利等部门通过签订合作合同等方式, 将林业部门、其他参与部门的责任、义务和权利确定下来, 各司其职, 确保了项目的实施质量和进度。

2.4 严格质量控制, 实行三级监测管理, 实现了以管理促质量

项目实施的质量, 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成败, 对项目质量的控制贯穿项目始终。从项目实施前的准备工作开始, 经过可行性调查研究和参与式规划, 科学进行造林地选择、树种选择和造林模型的确定, 制定了详细的技术操作规程, 确定了造林的混交方式、造林密度、整地规格等各项技术措施。在项目实施期间, 按照确定的技术规程, 省、市、县、乡各级项目管理人员做好技术指导和技术把关, 坚持上一道工序不合格不准进行下一道工序的质量跟踪检查制度, 确保各项技术指标得以落实。项目实施后, 执行严格的县级自查—省级复查—国际专家检查三级检查验收制度, 开展质量监测与评估。县级自查分三次进行, 第1次在造林后4周左右开展, 第2次在一个完整生长季后开展, 第3次在三个完整生长季后开展;省级复查在每次县级自查结束上报结果后开展;国际监测在省级第3次复查提交报告后开展。同时坚持检查验收不合格不予报账提款的经济杠杆调节制度, 有效地保证了营造林质量的全面提高。

2.5 创新资金管理方式, 规范资金发放, 项目款及时足额兑现到农户手中

德援项目在资金筹措、发放程序和资金监管三个方面不同于以往任何林业外资项目的资金管理。在资金筹措上, 专门设立了德援项目的省级人民币中心账户, 规定省、市、县三级的配套资金和德方的赠款都必须汇入该账户, 根据工程进度和工作进展情况, 再分别拨付至各项目县。有效地杜绝了配套资金不到位或虚到位, 省级调控手段得到进一步强化。在发放程序上, 确定了通过农村信用社的服务网点直接向农户支付劳务费, 实现了资金统一管理、统一发放, 农信社在7个工作日内拨付至农户账户上, 同时将发放的明细记录表反馈至县项目办, 作为劳务费的支付凭证入账。在资金监管上, 利用广播、村务公开栏等, 公开项目的劳务费发放时间和支付标准, 对自查结果和每户的补助金额进行了张榜公示, 设立了举办电话, 接受群众监督, 保证了劳务费的及时足额发放到农户手中, 防止了冒领、代领和截留挪用等现象的发生。同时各级审计部门积极参与, 及时对项目资金进行跟踪审计, 确保了项目资金真正用于项目实施上。

2.6 组建专家团队, 开展技术服务, 为项目实施提供了坚强的技术保障

项目确定由德国GITEC公司和DFS公司为咨询机构, 负责组建高质量的专家团队, 开展项目咨询和质量评估服务。项目实施以来, 开展咨询的国际和国内专家涉及造林、森林经营、蓄牧、小流域治理、社会经济学、参与式规划、财务、数据库等多领域, 累计完成了41.9个工作月的咨询活动。他们在开展咨询活动的过程中带来了许多先进的理念, 以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态度和丰富的经验来指导项目实施。一是坚持咨询专家对项目开展技术培训, 主要是针对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在施工现场讲解技术要求和要领, 确保了工程技术人员全面掌握技术标准。二是坚持咨询专家编写培训教材, 咨询专家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将国内外成熟的造林技术和经营模式组装配套形成教材, 培训基层林业技术人员, 应用于林业项目生产。

2.7 运用激励机制, 实行奖优罚劣, 调动了基层项目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德援项目涉及面广, 工作量大, 技术要求高, 多数工作要依靠县、乡两级林业技术人员的辛勤努力来实现, 基层林业技术人员对项目的实施质量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为充分调动基层林业技术人员在项目宣传、推广和实施监督等基础工作中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确保项目的实施质量, 项目设置了专项的资金, 引进了激励机制, 针对县、乡两级项目管理人员的工作绩效开展评价, 鼓励先进、鞭策落后。激励机制的运用, 成为了项目实施的推动力, 很大程度地调动了基层林业工作者参与项目的积极性, 显著地提高了工作的成效。

2.8 引进先进理念, 注重项目细节, 确保了项目实施成效

德援项目引进了国际先进和全新的项目管理理念和方法, 一是要求新造林必须营造混交林, 混交的重要性在于对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都能起到减缓的作用, 对土壤肥力起到改善作用, 还可以增加生物多样性。二是要求造林后要开展锄草活动, 及时的进行除草将有利于仍然还处于幼苗时期的苗木的生长, 实施除草将减少杂草的竞争以及保证小班的成活率。三是明确造林地间作标准, 严禁间作高杆作物或过密农作物间作, 减少对幼苗生长的影响。四是项目实施期间开展社会经济监测和生态监测, 动态地监控项目的影响和目标的实现。五是实行项目管护制度, 把项目营造的防护林划分护林责任区, 承包给专职护林员, 并根据管护效果拨付资金用于项目造林的管护费用, 实现了造林有造有管。

3 启示与思考

中德林业技术合作项目 篇4

本工程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滨河南路99号“丽水湾”小区G区(见图1)。拟建被动式超低能耗住宅17层三个单元,采用筏板基础,剪力墙结构。地下1层、地上17层,每层层高均为3m,建筑高度为51.45m,总建筑面积为15592m2。

建筑主朝向为南向,充分考虑了冬季利用阳光辐射。建筑设计紧凑,外立面简洁,体形系数(A/V)<0.4,符合被动房设计要求。

户型为三室两厅一厨两卫及两室两厅一厨两卫2种,一梯两户板式结构设计,南北通透。大套户型建筑面积为143.00m2,小套户型建筑面积为132.00m2。

该项目截止目前已由德国能源署完成设计及施工培训,初步设计也已完成,目前正处于施工图设计阶段。计划于2015年3月开工建设,2016年底建成。该项目建成后可提供被动式超低能耗住宅102套。

2 项目所在地的气候条件(30年)

为准确计算被动房新风、采暖、热水、保温的需求,我们收集了青海海东市乐都区30年的气象资料,为被动房的设计提供准确详细的气象数据。

1)室外温度30年的年平均温度7.8℃;极端最高温度38.4℃;极端最低温度-20.9℃。

2)室外空气相对湿度30年年平均相对湿度56%;30年月平均最低相对湿度45%(2月);30年月平均最高相对湿度70%(9月);30年月平均相对湿度范围45%~70%。

3)室外空气大气压30年平均大气压802.3kPa;30年月平均最高大气压806.3kPa (10月);30年月平均最低大气压798.6 kPa (7月)。

4)太阳能日照时数30年年平均日照时数2618.4h;30年月平均最高日照时数238.5h (7月);30年月平均最低日照时数191.2h (9月)。

5)太阳能日照率30年年平均日照率60%;30年月平均最高日照率69%(11月);30年月平均最低日照率52%(9月)。

3 被动房设计指标

根据项目所在地的气候条件,设置了被动房能耗指标、室内环境指标、房屋气密性指标、外围护结构传热系数指标作为该项目的预期指标。

3.1 能耗指标

1)采暖指标房屋单位面积的热负荷满足qh≤10W/m2;房屋单位面积的年采暖需求满足Qh≤15kW·h/(m2·a)。

2)制冷指标夏季不考虑制冷负荷及外窗遮阳措施。

3)房屋采暖总一次能源需求应≤120kW·h/(m2·a)。

3.2 室内环境指标

室内温度20~26℃;围护结构内表面的温差≤3℃;超温频率≤10%;室内二氧化碳含量≤1 000ppm;外围护结构无冷(热)桥,室内墙面及外门窗的室内一侧无结露现象;室内相对湿度40%~70%;室内噪声30dB,有空调设备的房间35dB。

3.3 房屋气密性指标

房屋气密性在室内外压差50Pa的条件下,每小时的换气次数不超过0.6次。即N50≤0.6/h。

3.4 外围护结构传热系数指标

1)非透明外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外墙传热系数K≤0.15W/(m2·K);屋面传热系数K≤0.15W/(m2·K);地下室顶板传热系数K≤0.15W/(m2·K)。

2)透明外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外窗K≤1.0W/(m2·K);入户门K≤1.0W/(m2·K)。

4 被动房关键部位设计

4.1 非透明外围护结构保温设计

1)外墙保温材料选用EPS石墨聚苯板设计厚度为250mm,双层错缝粘贴,采用无热桥锚栓固定;传热系数K≤0.032W/(m2·K);密度为18kg/m3,室外地面以下采用密度为30kg/m3;防火燃烧等级为B1级。

2)防火隔离带材料选用岩棉板防火隔离带厚度250mm,高度≥300mm,双层错缝粘贴,采用无热桥锚栓固定;传热系数K≤0.038 W/(m2·K);密度为100kg/m3;防火燃烧等级为A级。

3)屋面保温材料选用耐压性的EPS石墨聚苯板设计厚度为300mm,采用无热桥锚栓;传热系数K≤0.032 W/(m2·K);密度为30kg/m3;防火燃烧等级为B1级;屋面女儿墙安装铝合金压顶,防止雨水流挂现象发生,保护保温墙体。

4)首层地下室顶板及墙面保温材料选用EPS石墨聚苯板设计厚度250mm,采用无热桥锚栓;传热系数K≤0.032W/(m2·K);密度为18kg/m3;防火燃烧等级为B1级。

4.2 透明外围护结构被动式外窗设计

4.2.1 被动窗玻璃设计方案

被动窗玻璃采用“真空+中空”复合玻璃,玻璃的关键指标传热系数U值、太阳辐射总透射比g值、玻璃选择性系数S值均符合被动窗的要求。“真空+中空”复合玻璃参数如表1所示。

4.2.2 被动窗玻璃加工方案

1) Low-E玻璃采用金晶公司生产的产品,镀膜技术为从美国PPG公司引进的成熟技术。

2)真空玻璃由北京新立基真空玻璃技术有限公司加工,使用寿命50年以上。

3)中空玻璃由于北京与青海地区的空气大气压不同,真空复合中空玻璃只有在青海加工,中空玻璃间隔条采用暖边条。中空玻璃无需充氩气,主要用来调整玻璃厚度,满足型材安装尺寸要求。中空可提高隔声等性能,对玻璃整体的U值影响不大。

4.3 被动窗设计及安装

4.3.1 被动窗型材设计方案

1)被动窗采用82mm系列的塑料型材,为断面不少于7个节能腔室的多腔结构塑料型材。该型材可装配厚24~52mm的玻璃,且具有深25mm的高嵌入度。

2)窗框型材传热系数Uf≤1.0W/(m2·K)。

4.3.2 被动窗整窗设计方案

82mm系列塑料型材“真空+中空”复合玻璃整窗U值计算如表2所示。由表2可见,整窗U值最高0.91W/(m2·K),最低0.78W/(m2·K),均符合被动房设计标准要求。

4.3.3 被动窗安装设计方案

1)被动窗必须采用洞口外墙挂式安装方法,窗内侧粘贴完整连续不间断的气密层,也为防水隔气膜,外侧也要粘贴完整连续不间断的防水透气膜。

2)被动窗应安装在保温层内,嵌在保温层的1/3处,保证外侧保温层厚度。保温层应盖住窗框,最多留10~15mm在外。

3)被动窗室外窗台必须安装金属窗台板,在窗框下部再安装窗台延伸型材(见图2),其作用如下:①室内连接木制或大理石窗台板;②室外连接铝合金窗台板;③可以将排水腔体直接打穿到底部,实现垂直排水,将雨水完全排到室外铝合金窗台板上,保护保温墙体,防止流挂现象发生。

4.4 太阳能新风+热水+采暖复合系统设计方案

因该项目处于太阳能资源较丰富的青海地区,为了充分利用太阳能可再生资源,有效降低被动房能耗,经过多方努力,确定如下空气式集中预热分户新风加热设计方案。

1)选用空气式PCM太阳能集热器,通过建筑一体化设计将集热器安装在屋面上,并与安装在屋面上的气/水热交换囊式水箱连接,形成集中式的太阳能热空气循环系统(该系统集太阳能集热、蓄热为一体),将气/水热交换囊式水箱中的水加热用于新风预热。当新风进入安装在屋面上的气/水热交换盘管后,将新风第一次预热至0℃以上,通过集中新风风道,送至分户安装的气/水热交换与新风加热一体机,形成集中式新风预热系统。

2)在每户朝南外立面上通过建筑一体化设计,安装空气式PCM太阳能集热器,并与安装在室内的气/水热交换与新风加热一体机连接,也形成集中式的太阳能热空气循环系统(该系统集太阳能集热、蓄热为一体),该一体机利用白天进入室内的太阳能热空气,将太阳能转换成热水储存在一体机内的气/水热交换囊式水箱中(一部分解决生活热水,另一部分用于新风加热),形成分户新风进入系统。

当屋面第一次预热至0℃以上的新风进入分户安装的气/水热交换与新风加热一体机后,通过一体机内的全热交换器换气回收室内空气热量(热回收率可达75%),进行第二次新风预热;当进入一体机内的新风经过第二次预热后,再进入一体机内的气/水热交换盘管,将新风第三次加热至20℃以上送入室内,实现通风换气与室内热量补充。

3)在出现极端天气或进入室内的空气温度低于20℃或太阳能集热水箱热水温度低于55℃的情况下,采用气/水热交换与新风加热一体机内的电辅助加热系统将热水加热至60℃,确保进入室内的空气温度不低于20℃。

4)室内空气质量也完全实现自动化控制。当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通过探测器自动感应超过1000ppm时,新风系统自动启动开始换气;室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低于600ppm时,新风系统就自动停止换气。

该系统采用空气式太阳能集热器,集热器传热介质采用循环空气,从根本上解决了太阳能供热系统在寒冷地区可能出现的冻裂、渗漏、腐蚀、过热等安全隐患问题,同时集热/蓄热一体化,大大简化了太阳能供热系统,降低了太阳能供热系统成本,确保了太阳能供热系统的使用寿命。其原理如图3所示。

5 被动房节能计算

5.1 外围护结构传热系数

1)非透明结构外墙传热系数计算结果为0.12W/(m2·K)。

2)屋面传热系数计算结果为0.10W/(m2·K)。

3)地下室顶板/首层地面传热系数计算结果为0.12W/(m2·K)。

5.2 采暖能耗指标计算结果

1)房屋单位面积的采暖热负荷qh=6.90kW·h/m2,满足qh≤10W/m2要求。

2)房屋单位面积的年采暖需求Qh=9.59kW·h/(m2·a),满足Qh≤15kW·h/(m2·a)要求。

5.3 制冷能耗指标计算结果

因夏季不考虑制冷负荷及外窗遮阳措施,故制冷能耗为零。

6 结语

上一篇:铁氧体法下一篇: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