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共12篇)
课堂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篇1
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 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寓德育于思想政治课堂, 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 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本人就提炼思想政治教材中道德因素融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谈几点体会。
一、导入环节开启德育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 优美、精彩的导语常常能把学生投入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这时如果巧妙地渗透德育,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把学生引入课堂的意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适时进行道德教育, 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教学环节渗透德育
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 采取多种方式教学,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 理论分析中渗透德育。
2. 事件分析中渗透德育。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课本的具体事件中所包含的德育思想,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 崇尚美好品德, 端正人生道路。在良好品德的熏陶下, 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应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 从而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
3. 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是思想政治德育教育宏观载体, 也是实施德育渗透的主要途径。采用有效的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热情, 摆脱学生被消极“灌输”的状态, 让学生参与实践, 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从而达到发挥德育功能的作用。
三、课后作业巩固德育
课外作业、课后作业布置是课堂教学延伸的一个关键环节, 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巩固、强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不应该是课堂知识的简单重复, 不再是枯燥的练习。教师应该设计出富有“感情”的题目, 根据不同内容, 可将题目设计为不同的形式, 让学生理论与实际联系结合起来, 把所学知识能真正地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课后作业对巩固德育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思想政治课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真正将德育渗透到本学科中, 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祖国培养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材。
课堂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篇2
课程改革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次改革,在“以学生发展为主”的理念指导下,进行新课程的实施,在实施中,要求教师构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把教师的主导作用落实在导学上,变教材为例材,变讲堂为学堂,使教与学和谐发展;这次改革,使我们经历了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从被动到主动、从单纯模仿到自身再创造的探究过程。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体育课程也出现了不能适应教育改革和时代发展的问题。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已成为体育工作者深入探讨的问题。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们不仅要把育人视为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处理好教学与育人的关系,而且要做到教中有育、育中有教,两者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充分发挥德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功能;在教学中,结合教学的目的及其特点,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发展特异个性,陶冶美的情操,培养文明行为以及坚强的意志和创造性。在此,本人就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浅谈几点认识和想法。
一、明确体育课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体育课中进行德育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的教育,因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动力的心理因素。正确的学习动机,不仅使学生迅速地掌握体育的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身体,增强体能,而且是培养学生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前提条件。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德育,并使学生明确上好体育课、锻炼身体是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振兴中华的要求,是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是人们在事业上有所造就的物质基础。德育的具体教育内容有以下几点:①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为实现小康社会服务的情感和意识;②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③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④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勇敢顽强、刻苦耐劳、机智果断的优良意志品质以及情绪开朗、活泼、愉快的良好性格。
二、结合教学,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季节天气情况,合理地选择教法。在室内课中,可介绍我国的体育发展史、体育成就和为振兴我国体育事业奋斗的运动员、教练员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一是我国具有悠久的体育发展史,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体育文化,形成了中华民族辉煌的体育发展史。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内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二是从旧中国国力衰败,蒙受“东亚病夫”之辱,到新中国成立后,国富民强,积极倡导和大力发展体育运动,各个竞技运动项目都在向世界顶峰冲击,使得我国在国际各项体育大赛中日益显示出东方巨人的崛起。利用这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在新中国、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体育事业才能蓬勃发展,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三是用中国体育健儿在各大型国际比赛中取得的成绩、北京成功举办亚运会、申办奥运会成功等历史和事迹去教育学生,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三、结合教学活动,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
首先,体育教学是在严密的组织和纪律的约束下进行的活动,各项运动项目,有的要求快速,有的要求持久,有的动作复杂惊险,有的练习变化多样,需要集体配合。个人项目的成绩影响集体的成绩或荣辱,只要教师善于启发引导,都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思想品质以及团结奋斗的集体主义精神。体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竞争性强,凡是比赛都要夺冠军、争第一,可以培养学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荣誉感。因而在教授球类、拔河和接力等项目时,教师应在讲战术和技术配合的同时,向学生强调集体配合的重要性,不失时机地进行德育。
其次,根据教材的性质和特点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如游戏,大都有主题思想,教师要利用游戏特有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团结友爱、互助合作、自觉遵守规则的教育;对于消耗体力的内容,如耐久跑、越野跑等,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顽强精神;障碍跑可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单杠、双杠等项目,可培养勇敢、果断、机智的优良品质。在这些活动中用毛泽东、邓小平等伟人的思想和优秀运动员坚持锻炼、磨炼意志、创造伟业佳绩的事迹启发学生,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在人生的旅途上必须具备这些优良的意志和品格,才能勇往直前,不断进步。
再次,体育也是一门艺术,在许多运动中豪迈、奔放、节律恰当的庄重之美,尤其在教舞蹈、韵律操、健美操等内容时,美的表现力更直接,给人以美的体验和享受。因而教师应挖掘、揭示美的内容。在调队、集合时,要求学生动作迅速,培养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通过组织学生布置场地,收拾器材等活动,培养学生爱劳动、爱公物等优良品质,并在课中抓住突发事件,表扬先进行为,制止不良倾向,提倡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精神,形成团结和谐的教学环节。
浅析数学课堂中德育的渗透 篇3
【关键词】人格魅力;教材挖掘;教学过程;数学活动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在习惯养成方面非常稳固的时期,终生都能起作用。知识需要道德的引导,良好品格的养成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孔子说:“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而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因此,学校应按照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因地制宜的开展各种富有趣味性的课外文化体育活动、怡情益智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和力所能及的公益性劳动,培养劳动观念和创新意识,丰富课外生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积极寓道德教育于生活实践中,把道德学习与道德行为融为一体,坚持“学”与“行”相统一的原则,引导学生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自觉地把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一、充分发挥教师人格魅力的德育功能
众所都知: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精神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直接的。
首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记得在教一年级新生学写数字时,为了让孩子们的书写更加标准,我每次在黑板上示范都力求让孩子们赞不绝口,我最爱说的话是:“看看谁写的比老师写的还好”“ⅩⅩ同学写的真棒,比老师写的都好”在我的示范——鼓励——树典型一系列过程中,孩子们的书写标准规范。
其次,宽容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班中有位学生,父母在外打工,只靠爷爷一人照料,在学习上经常遇到很多困难。每每遇到学习中的困惑,我都会耐心地讲解,尽力使他学会、学懂。记得一天课堂上,我提问了一道很简单的题:“4+3=?”,他信心满满地大声回答:“4+3=6”,本想让他在全班面前树立信心,可却引来了一片笑声……我赶忙解围:“同学们要学会包容别人的错误,如果有一天你也出错,大家都笑你,你会怎么想呢?”教室顿时安静下来,我接着说:“ⅩⅩ刚才回答问题声音响亮,同学们应该向他学习!他刚才回答问题错误,是因为太着急了,其实他是会的,我们在给他一次机会好吗?”同学们用期待的目光注视着他,他用更加洪亮的声音回答:“4+3=7”,教室里掌声连连……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前进的不是奖品,往往是教师在面对学生错误时宽容的态度,在课堂中用宽容的态度面对学生,这正是优秀老师在德育方面高明的地方。
再次,教师的仪态仪表、语言表达、处理教材的灵活程度以及对学生的态度等都可以无形中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和态度。比如,当上课铃声响起,代课老师衣冠整洁,面带微笑的走进教室,学生也会觉得心情愉悦,那么这一节课的课堂反映也会很好;另外,代课老师课前的备课详细与否,对所讲知识的熟悉程度,教学方式的灵活程度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因此,老师必须身体力行,处处做学生的表率,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言论感化学生,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数学教材中,思想教育方面的内容并不占主要地位,但对于德育的教育普及要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讲解分析中。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读数时候,列出学校的占地面积、绿化面积、师生总人数、获奖总数等数据让学生练习读数,在读数过程中既让学生掌握了读数方法,又可以使他们对学习环境了解深入,从中体会学校取得的辉煌成绩,对学生进行爱校教育;在教学时分秒的时候,通过设计寒暑假生活作息时间表,渗透合理安排时间,珍惜每分每秒的惜时观念;在教学认识图形时,利用交通标志牌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在教学安排房间时,出示:旅馆收费标准(2人间40元,3人间50元,4人间60元)这个班有男生10人,女生8人,房费最少要用多少元?我让学生自主探究,独立解决问题,交流方法,发展其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其优化策略的思想,渗透珍惜金钱,合理话费的思想。
三、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学的方式方法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取教学方发,吸引学生目光,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渗透式德育教育。例如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采取讨论式学习和合作式学习,因为数学教学中会遇到很多规律和定律,仅仅依靠老师在课堂上的枯燥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也起不到多大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做,不但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队合作的精神,提出到团队的力量。对于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来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约翰逊等人曾明确指出:“仅仅把学生分到小组,并让他们进行合作,这本身不能保证一定就能产生合作。”也就是说,小组合作学习是要小组成员之间取长补短,互相协作,相互配合,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目的。
日常生活中,教师除了教给学生课本上的知识外,最主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在学习中,要教会学生不仅诚实守信,还要言而有信。也就是说,既然答应别人的事情,就应尽力做好,如果做不到,就不要轻率的答应,并给与别人承诺,所谓忠言逆耳,就是当同伴犯错或是有不对的地方,要及时提出并纠正,不要冷眼旁观,自己出错也是如此,要虚心接受;课堂讨论交流时,要学会倾听,接纳与自己不同观点主张……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口算接力比赛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里的每一位成员都必须团结协作、配合默契。培养的就是学生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只有加强这些团队精神,团队意识,合作学习才能真正的有效进行。
四、利用课外实践活动和其他形式的数学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之中,而应与课外实践活动学习有机结合,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例如,在教学一吨有多重时,“知道1吨水大约有多少吗?”我为学生讲解:(用三根米尺在角落里撘一个1立方米的正方体),如果你们家里的水龙头不关严,让它一滴一滴地流,那一个月就要浪费掉大约3吨水,而这3吨水可以解救很多旱灾中的灾民的性命。把环保知识融进课堂,深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又如,学完100以内加减法后,让学生开展“今天我当家”的活动,通过模拟活动“买菜”,在教室中布置了一个超市(各种食品图片),3人一组分别扮演一家三口,让孩子们“当一回家”。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关心家人,使学生得到爱劳动和出处节约的教育思想。
总而言之,数学课堂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是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若能巧妙和智慧的运用,就会使学科教育与德育相得益彰,使学生各方面和谐发展。将成为学生人生画卷中最绚丽多彩的部分,帮助他们走向健康的未来!走向健康的人生!
【作者简介】
物理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篇4
一、合理规划, 实现德育的有机渗透
德育贵在有意, 重在有机。物理教学中, 应制订一个可行的计划, 使德育能够有步骤、分层次、有机进行。初中教学中可重点进行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形象思维的教育。初中物理知识的应用, 与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实用技术和生产建设联系较大, 根据这些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可收到良好效果。教学中还要适时向学生介绍有关最新成就及物理学的最新发展, 培养爱国主义, 激发他们为祖国伟大复兴顽强学习的精神。对一堂课来说, 哪些德育内容该在课前完成, 哪些该在课堂上或课后完成, 也要做到心中有数, 有计划、有落实。
二、依托学科特点, 实现德育的自然渗透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 本身充满了辨证唯物主义的生动题材, 正负电荷、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 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表现和反映。它有为数众多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如《墨经》中对力学、光学的论述;“四大发明”等, 这些都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它重视实验和观察,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实验的操作, 现象的观察, 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依据的观念。
三、立足教材, 实现德育的有效渗透
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关键是要紧扣教材, 注重有效渗透。对于德育因素比较突出和集中的内容, 可多花一些时间集中进行思想教育, 对于思想教育因素并不明显的内容, 可将德育融贯在对知识的分析之中, 点到为止。教师还要重视下力气挖掘教材中蕴含着的德育价值。我国的物理科学史历史悠久, 德育素材相当丰富, 将这些素材条分缕析, 可以从中发掘出爱国主义、辩证唯物思想、科学作风等方面的德育价值。
四、多种形式, 实现德育的快乐渗透
在现实生活中, 道德教育要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中, 完成从知到行的转化, 就要采取多种德育形式, 使学生在快乐中受到有效教育。要寓德育于实际活动中, 比如可以开展一些课外实验、物理竞赛、参观访问等活动来进行德育教育, 增强德育的趣味性、可接受性,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还可以培养他们合作团结的能力。
在小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论文 篇5
摘要:小学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能将德育教育全面贯彻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中, 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 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有效地把握时机, 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教育, 并逐步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 让学生在无形中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本文就小学德育教育的渗透展开论述, 并希望笔者的建议能为广大教师进行德育教育提供有效的借鉴, 进而为小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德育; 小学教学; 渗透;
在小学教学中, 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育品格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 而是需要教师长期的坚持, 需要所有教师的共同努力。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进而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 还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德育水平的提升及全面的发展, 为学生未来的道路奠定良好的基础。路既漫长而修远, 更需要我们上下而求索。
一、明确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让学生明确学习动机是保证小学教学效果的关键。当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动机以后, 才能有效摆脱以前盲目学习的状态,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学习方向,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与高年级的学生存在明显的差异。就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 他们刚刚从幼儿园转入小学学习, 可能会对小学校园中的一切感到比较陌生, 进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够明确。但是, 伴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会发生变化。学生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并拥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同时, 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进一步明确学生的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有位学生在一次作文中写到, “爸爸妈妈每天都早出晚归,平时将所有的好东西都给了我, 我感受到爸爸妈妈对我深深的爱, 等我长大了以后, 我一定会好好地回报爸爸妈妈, 挣大钱, 让爸爸妈妈安度晚年”。这时候, 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渗透德育教育, 引导学生积极努力地学习文化知识, 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让学生明确学习动机, 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只有自己努力学习, 父母才会宽心欣慰, 这也是报答父母的一种方式。这样, 我们不但能引导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学会用长远的目光看待问题, 而且“家、国、天下”等教育也顺理成章了。
二、在实践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过去, 传统的小学教学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 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 却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觉得培养德育是没有用的, 甚至觉得德育品质的培养不切合实际, 它对于学生的成长没有一点好处。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强调素质教育, 教师应当注重德育的渗透, 积极地鼓励学生参与实践, 让学生在自主实践的过程中, 自觉培养良好的品质, 进而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现在比以前更特殊的是学校中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在家中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比较自私。因此, 这就更需要我们教师经常鼓励学生, 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例如, 在校园中, 很多学生没有环保意识, 经常会出现乱扔纸屑的行为, 进而影响了整个校园环境。针对这样的现象,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地开展卫生监督, 让学生相互监督, 对于乱扔纸屑、垃圾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如此便可在有效提高学生环保意识的同时, 还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也可以为学校贡献一份力量, 让学生在学校中获得良好的生活体验, 进而促进学生形成“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等良好品质。
三、开展自我认识活动, 培养学生的公德心
对于小学生而言, 自我认识一般包括几个方面, 现实中的自我、理想中的自我。因此, 我们教师在让学生参与自我认识的活动过程中, 也应当从这两方面入手。现实中的自我, 一般是建立在学生自我认识的基础上, 是学生实际的学习能力。理想中的自我, 是学生想象中的自我, 以及学生对于自己的期望。以上两方面的认识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学生很难理解。因此,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自己的相关经历, 利用丰富的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认识自我, 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反思, 让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建立关于自我认识的相关概念。
例如,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对学生有全面的认识, 然后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 尊重学生个性, 维护学生的自尊心,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与学习态度, 让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能够以“日日行, 不怕千万里;常常做, 不怕千万事”的积极心态去解决问题, 进而养成良好的德育品质。
四、总结
综上所述, 在小学教育中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不应当局限于课堂, 而应转变教学观念, 解放思想,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并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的德育品质与理论知识同时增长,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 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进而促进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如此方可“胸怀祖国, 放眼天下”!
参考文献
[1]任学明。关注道德养成。塑造人格品质:小学生德育研究[J].中华少年, (18) .
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德育
自从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对于初中历史的教学而言,要求学生掌握的并不是熟记每一个谨小慎微的历史事件的各个要素,在考试中取得高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在学习的历史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而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该如何渗透德育,使二者合二为一呢?
一、对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部分。想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共产主义接班人,爱国主义精神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否则的话,即便学富五车,身怀绝技,如果不热爱祖国,对社会存在的危害和风险反而更大。爱国主题是历史教学中永不褪色的主题,中华文明的起源以及发展演变让学生明确自己作为炎黄子孙的由来,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我国古代各个朝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让学生穿越时空的隧道,漫溯政治风云;近代的屈辱与反抗让学生胸中升腾起一股浓烈的爱国热情,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爱国主题渗透于历史学科知识的点点滴滴,无法抹灭。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更要懂得言传身教,成为正义与责任的担当,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学生人格的塑造者,努力向学生传达出一种正能量的信息,帮助学生顺利渡过青春期,为他们指点迷津,使学生成长为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作贡献、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四有青年”。
例如,在讲授《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一单元时,大多数教师注重向学生传达的是“勿忘国耻”,在授课结束后,每个学生都满脸愤怒,摩拳擦掌。我认为这节课讲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因此接着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纪念抗日胜利七十周年胜利大阅兵的盛况,今昔对比,令学生热血沸腾。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值青春年少,我不希望在他们年轻的心中种下仇恨的种子,在提醒他们勿忘国耻的同时告知他们怎样做才是正确的,不要让仇恨伴随着我们的一生。勿忘国耻固然重要,但是在耻辱的基础之上一雪前耻则更加重要。并不是一提到日本咬牙切齿地拒绝日本货就是爱国,这是片面且偏激的,希望接受过系统理论的教育后,学生能够理性思考,健全人格。
二、对学生诚信品德的培养
墨子曰:“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诚信乃为人之本,其实每个人的力量有限,对社会所做的贡献也是有限的,很多时候,只要每个人都做到最好的自己,我们的国家自然而然就会变得更加强大,也就是“我的梦,中国梦”。诚信是中华传统优良美德,在历史上,就曾有很多佳话流传至今:曾子杀猪、韩信报恩、皇甫绩守信求责等等。诚信是一种自律,一种约束,没有明文规定,却像是一条隐形的鞭子鞭策著你,人与人之间很多矛盾的出现往往都是因为失信于人,因此,培养学生养成诚信的品德习惯尤为重要,因此要在历史教学中进行诚信教育的渗透。
例如,《伐无道,诛暴秦》这一课所树立的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本课就是最好的反面教材。另外,还可以利用学生都喜欢听历史故事的心理,讲一些正面、反面的故事给学生听,无形之中渗透诚信的思想品德,让学生自己总结出道理,而不是口耳相传的道理,反而令人生厌,提不起兴趣。
三、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都处于迅速发展时期,也是各种心理问题的高发时期:厌学、打架……一旦无法及时处理,很容易酿成大错。“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漫漫历史长河就像是一面镜子,前人的故事无时无刻都在激励着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引我们前行。
例如,在讲授《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课时,我设身处地地创设情境进行课堂导入:“你是否会因为受到了某一位老师的严厉批评而索性自暴自弃他所教授的学科?你是否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顿时觉得人生如此昏暗,甚至不想回家?但是,请同学们试想,如果你是长征路上的一名红军,这些烦恼,还算得上是烦恼吗?”这节课中,我搜集了很多长征路上不为人知的小故事讲给学生听,弘扬乐观主义精神,学生受益匪浅。
总而言之,知识的传授与德育的渗透同等重要,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甚至后者更加重要。人可以没有知识,但万万不能没有品德。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能够陪伴他们一起渡过,并且将传授历史学科知识与渗透德育的重担扛在肩上更是三生有幸,希望我和诸位同仁的共同努力,不断改进,所教授过的学生都能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为国家、为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赖远芳.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28).
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篇7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可见, 德育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作为语文老师, 我们就应该把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 以优秀作品的真实情感熏陶学生, 以文章中散发的浩然正气陶冶学生, 以其深刻的哲理启迪学生, 进而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那么,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呢?
一、在字、词、句教学中渗透德育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汉字不仅美观, 而且音韵和谐, 富有表现力, 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育学生正确使用汉字, 增强运用语言文字的荣誉感和紧迫感。
此外, 文章的思想感情是包含在词语和句子之中的。教学中要善于抓住那些能表达思想感情的词语, 仔细地分析、品味、体会, 从而达到教育学生, 激发情感, 使其受到熏陶的目的。如教学《一夜的工作》一文时, 让学生找出描写周总理审阅稿子时动作的词语, 然后通过朗读, 体会这些词语所体现出的周总理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从而感受周总理工作的劳苦。
二、在朗读训练中渗透德育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一些文质兼美的散文,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加强朗读, 在朗读中激发感情, 在朗读中加深理解, 使学生越读越身临其境, 越读越感情充沛, 使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越融合, 从而陶冶学生情操, 培养学生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如教学《鸟的天堂》时, 可指导学生反复地、多种形式地朗读课文, 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的准确、生动, 体会语言所蕴涵的感情。“到处都是鸟声, 到处都是鸟影。大的, 小的, 花的, 黑的, 有的站在树枝上叫, 有的飞起来, 有的在扑翅膀。”学生在感情朗读中充分感受到这里的鸟数量多、种类多、千姿百态, 感受到鸟的天堂的热闹。从而把学生带入大自然美的境界中,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 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在分析人物形象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 写人、记事的文章很多, 这些文章中的人物所具有的崇高的道德情操、美好的心灵和伟大的人格, 正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好内容。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 可指导学生先抓住写鲁迅先生的几件事, 找出描写鲁迅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 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 讨论理解重点语句, 认识鲁迅先生, 体会鲁迅先生为自己想的少, 为别人想得多, 爱憎分明的高尚情操, 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此时, 教师的“要你们学鲁迅”已变成“我们要学鲁迅”。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篇8
一、德育理论的缺乏
教育是一个必须慎重对待的事业, 教师的行为和教育的核心理念将会影响几代人。这里面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德育。品德修养的培育在于潜移默化的影响, 现实中, 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 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许多学生在中学时代就寄宿在学校, 因此, 与他们每天朝夕相处的就是老师、同学, 在学校这样一个单纯的环境里, 他们的日常行为都会受到来自学校方方面面的影响。但是现在的情况是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处于一种无序的自发的状态, 究其原因就在于缺乏系统的理论依据。那么, 如何将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发挥出来, 并且使之在正确的轨道上影响学生呢?其关键就在于要有一个系统的理论指导。古代教育与科举有着密切的联系, 科举对人才德行的要求也就决定了教育的标准所在。因此, 科举的要求, 实际是一种原始的德育理论。由于整个德育教域都没有一个系统的指导体系, 作为教育事业一部分的英语教育, 更由于缺乏足够的经验, 而使得如何在具有异域文化背景的语言教学中进行本土道德修养的培育就像盲人摸象。由此可知德育理论的建立还处于一种探索阶段。
二、德育教育的缺失
学生时代校园生活的丰富程度反映了德育的深度。然而, 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 导致许多农村地区、贫困地区都不具备进行德育的硬件条件, 一方面, 应试教育使学校的培养目标更趋向于单一化, 即对本科过线率的追求。中国各地的高考工厂的出现就从另一个侧面反映着中国德育的缺失。作为文化的窗口, 语言是在本土学习异域文化的工具, 这种学习本身就是德育的一种良好途径。然而, 如前面所述, 英语成绩在高考中的分量使得不少学校在教学中过分关注学生的英语成绩, 忽略了学生的德育。这种状态下, 学校德育的开展, 完全依赖教师自己的道德水准。这样的背景下, 道德教育实践也就成了有名无实的口号。另一方面, 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 德育工作被大家理所当然地归于思想政治教育, 2011 年, 高中政治课仍旧沿用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的划分方式, 而思想教育这种世界观、人生观的德育领域的内容仅占一小部分, 而且是专属于政治教师的任务。这实际是一个巨大的误区。英语教师认为德育是政治老师的任务, 这种想法也是目前德育渗透的一大问题所在。
三、加强德育渗透的关键
如何加强德育是目前教育界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也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然而这种改革却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针对上面所谈的问题, 我们提出以下解决策略:首先是教育工作者要有一套成熟的德育理论体系作为指导, 为德育的方法、目标指明方向, 如此才能事半功倍。其次是改变对德育的认识, 培养德才兼备的人, 才是教育的目的, 学校在关注学生成绩的同时必须加强德育, 教师应以身作则,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同时也应认识到德育并非某一个人的任务, 它是所有教育者的任务, 正所谓“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 传道才是首要任务。
谈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篇9
一、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道德认识
语文教材 中的课文 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对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 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热情洋溢。这些文字都能让学 生感受到 祖国语言 的文字美, 激发学生热爱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用活动创设情境,用画面再现情境, 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似亲身经历,似言出己 口 ,似情出己心, 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做到入境悟情。教师创设道德 情境让学 生入情入 境 ,能够使学生 自主地感 受和体验 ,感受情境主体的喜怒哀乐, 学会羞愧、同情和怜悯 ,陶冶情操 ,形成不泯的 良知及一 定的道德 认识。
二、切中德育渗透动脉,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
1. 文眼是第一条渗透德育的动脉。文眼,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因此,抓住文眼,揭示文眼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 ,还能激发 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习作水平。
2. 剖析词句是第二条渗透德育的动脉。文章的形成是作者反复推敲的结果, 字字句句隐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 要努力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甚至咬文嚼字,引导学生品味,感悟其中的美好品德,领会课文的思想内涵。每篇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总是隐含在词句之中的,教师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剖析和品味课文的词句, 借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 较好地渗透品德教育。
3. 指导朗读是第三条渗透德育的动脉。古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朗诵一些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佳作,有利于他们感受祖国文学的音韵美, 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理解,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教师还可以借助范读、赛读和感情读等不同的形式,读出不同的语调,读出句子之间的抑扬顿挫, 轻重缓急,读出文中的内在感情,体会文中的“道”之所在 ,从而实现 德育渗透。
三、抓住一切教育资源,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1. 利用经典 著作渗透 德育。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 对人类的发展 作出了巨 大的贡献 ,它推动了重大历史事件的形成和著名历史人物的诞生。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 深重灾难 和不畏强 暴、英勇抗争的历史, 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人民进行 英勇斗争 ,取得胜利的过程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积极利用经典著作,渗透德育,培养学生爱共产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2. 通过诚信教育 , 培养学生做人的道德准则。诚信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 教师要教育学生从小立志,成为讲诚信、讲道德的人。在诚信教育方面,培养学生以诚待人, 严格要求自己, 言行一致,考试求真务实 ,不抄袭 ,不作弊。在守信教育方面,要培养学生守时、守信、有责任心 ,承诺的事一定要做到,言必行 ,行必果 ,遇到失误勇于承担责任,知错就改。
3. 培养科学精神 , 树立崇高理想。只有从小提倡科学精神,才能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习惯,形成敢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精神。教师经常向学生介绍科学家的事迹和知识性的文章,能够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献身人类事业的崇高理想,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谈音乐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篇10
一、增强德育意识 ,充 分 挖 掘 音 乐 教 材 中 的 德 育 因 素 ,寓德育于歌曲教学中
教师应树立牢固的德育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小学音乐教材中,有不少作品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尤其对于歌曲教学,教师可以以其优美的旋律、丰富的演唱形式来触动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让音乐课堂不仅成为提高学生演唱能力的阵地,更成为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生活态度的主途径。如,《卖报歌》是一首三十年代脍炙人口的儿童歌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除了让学生了解曲作者聂耳是一名伟大的人民音乐家,为革命创作了许多进步的音乐作品外,更应该让学生了解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学生通过对歌曲的学习,知道了这首歌曲深刻描述了旧社会报童的苦难生活,以及他们对未来光明生活的渴望。通过今昔生活的对比,从而教育学生要学会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和学习机会,为祖国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学习。
二、把握音乐要素,寓德育于欣赏教学之中
欣赏教学是以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感知及联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对作品形成一种全身心的审美体验的活动。教师应紧紧抓住乐(歌)曲的旋律、节奏、音色等要素塑造音乐形象,引导学生进入乐(歌)曲的意境,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美妙的音乐海洋里。优秀的音乐作品具有强大的感染力,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还能加深学生对祖国悠久文化的自豪之情,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如,歌曲《游子吟》是一首对母爱的赞歌,堪称千古绝唱。学生在听赏时仿佛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在灯下正为远在他乡的儿子缝制衣裳的场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歌词朴素自然,亲切感人,既没有华丽的语言,也无巧琢雕饰,更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听者的心弦,催人泪下。通过欣赏,使学生懂得母爱的无私与伟大,进而教育学生要感恩父母,感恩社会。
三、渗透情感因素,寓德育于艺术活动之中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阵地,那么课外活动则是育人的广阔天地。音乐第二课堂能满足学生好动、爱美的需求,他们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音乐活动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望。如,鼓乐队、合唱队的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以及严守纪律的良好品质。因此,在鼓乐队的训练中,教师要经常让学生去感受整体声音协调性及和声效果所带来的美感,让学生感受整体的凝聚力,认识到自己是整体中的一员;并经常通过对比提高学生的鉴赏力;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获得美的声音。通过刻苦努力的训练,使学生知道美的声音是经过不懈努力换来的,从而培养学生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
四、率先垂范,寓德育于教师的自身形象之中
教师的人格在学生品德形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作用。要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的人,音乐教师就必须具有高尚的情操、远大的理想、扎实的教学功底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师整洁大方的衣着、自然端正的教态、形象生动的语言、富有激情的歌唱、准确娴熟的指挥、工整认真的板书会时刻影响着学生。特别是教师的师爱品质、道德行为对学生的一生都将产生影响。因此,音乐教师在各方面都要率先垂范,用自身良好的形象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真正做到以情动人、以爱育人、以德育德,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德育渗透的实效。
总之,“学艺先学做人。”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德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应充分利用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恰当处理好教育与教学的关系,并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获得良好的教育。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篇11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德育 课堂教学 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2-022-01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是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他把德育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学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养。《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仅是德育处、班主任的事情,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德育是教师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的教学经历中,我深深体会到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这是完成德育任务的重要渠道之一。就拿语文教学来说,这是一门德育与智育联系密切的学科,每一课都应有一定的德育教学目标,这就必须把德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在各个学科中都蕴含着德育材料,尤其是语文学科,德育材料更是丰富而生动,因此,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智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本人认为,要在语文学科中较好地实现德育渗透,关键就在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两个重要环节上下功夫。
首先,应抓住课堂教学这一重要环节。教师要把握好教学大纲和德育大纲,使两者有机结合,熟悉《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明白各学段各年级的德育任务,理清各段各级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从宏观上具备驾驭语文教材德育因素的能力,才能在课堂四十五分钟里进行渗透。《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老师备课时要多角度思考,在备教材的同时要备德育目标,根据课文实际寻找二者渗透的最佳结合点。如在学习《岳阳楼记》一文时,引导学生理解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国忧民思想,体会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发学生身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在司马迁的《陈涉世家》、杨振宁的《邓稼先》等大量人事记中,可以让学生从接触的一个个人民英雄、民族英雄中,从中受到感染和鼓舞。在学习《邓稼先》一文时,从被誉为“两弹元勋”的邓稼先放弃优厚待遇,只身报效祖国,为祖国的国防工业事业贡献毕生精力的事迹中,教育学生应从小树立爱我中华、卫我中华、兴我中华的坚定信念。总之,中学语文教材中可作为德育教育素材的内容比比皆是,教师只要善于抓住时机,完全可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实现“文与道”的统一与共进。
其次,还要利用课外阅读实施德育教育。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和性格,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当今社会,书籍十分之丰富,但也良莠不齐,教师应有选择地让学生去读,并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课外读物,列出书目给予指导,教会他们读书方法,使阅读有成效。例如针对有些学生沉迷于武侠和言情小说的情况,教师应该分析这些小说书的利弊,引导学生学习了解古今中外的名人事迹,让学生了解这些名人的作品,分析名人的成功与失败,进而引导他们去读名著,教育学生在阅读名著同时,不要只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更要重视作品的思想和内容,分析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和教育。
另外,进行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有利用课外阅读实施德育教育。学校通常是以课堂教育为主,实践教育为辅。因此,语文老师可以组织和开展一些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生进行作文比赛;鼓励学生写每周在国旗下的讲话稿;指导学生编辑学校手抄报、黑板报和墙报等。通过这些与生活、与语文都相关的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又能锻炼学生的语文的写作能力,还能够进行德育渗透。
总之,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相辅相承,学生在学习课文、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必会有所感悟。这样,使学生自觉地反向思考,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教师才能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我们的教学才算成功。
[ 参 考 文 献 ]
[1] 《论语》中华书局,2008年版.
[2]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修订稿).
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篇12
一、利用数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教学中适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举个实例, 在指导学生阅读 《有关几何的一些知识》《中国最早使用负数》《勾股定理》 《关于圆周率》等阅读教材后,告诉学生,我国自古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辉煌的成就。如,祖氏公理的发现早于世界其他国家一千多年,杨辉三角的发现先于其他国家四百多年,祖冲之对圆周率 π 值的计算、负数的使用、 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州早一千多年, 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瞩目。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二、利用教学内容的辩证关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方式”。这就意味着数学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观点。例如,在讲授数轴、函数等概念时,对它们的本质进行透彻理解并能运用,会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辩证观点。再如,从讨论整数运算产生了分数,整数是分数的特殊情况,以及运算、等式、方程、函数等一系列数学概念都是以一个概念发展成为另一个概念,让学生从一个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掌握概念,大大有利于学生辩证观点的形成。
三、利用数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世界观教育
数学教育的客观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数学内容及其发展的辩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联系的观点和运动发展的观点。从有理数的加法运算统一小学的加减运算、 零不能作除数及分式分母不能为零, 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发展与统一;从图象变换与从标平移反映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从两圆的外离、外切、相交、内切的性质,使学生从量变中认识质变。数学课程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得到张扬,国际意识和爱国主义得到合谐统一。数学教学中,揭示蕴藏在数学中大量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形象地领会事物发展规律,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四、利用数学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
数学并不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它实际包含着许多美学因素。数学美的特征表现在和谐、对称、秩序、统一等方面。举个实例,圆是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图形,它的完美不仅在于它的完全对称性(轴对称、中心对称),而且在于它体现着一种伟大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因为圆本身就是把无数零散的点,有秩序地、对称地、和谐地、 按统一的规律 (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排列而成的封闭图形,就像一个和谐的大家庭,每个成员都有本身的位置和作用,同时也遵循着集体的纪律。 由此笔者启迪学生,你们个人就像圆上一个个孤立的点,你们所处的班集体乃至于整个社会就好比一个圆,集体的形象与荣誉与你们本身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若个人不遵守集体的纪律, 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就会像不在圆上的点一样,游离于集体之外,也就得不到集体的温暖。 用这样形象生动的语言将集体主义教育自然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五、利用数学课外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 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应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在教学中,笔者常常综合考虑学生所要学的知识内容,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使学生在开放的实践空间中, 学习数学,应用数学。如,结合笔者所在学校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把垃圾丢到垃圾桶里,爱护环境。笔者积极组织学生义务扫街。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同时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
【课堂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推荐阅读:
化学教学中美育的渗透07-29
小学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11-02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双模式科技教学06-27
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10-10
浅谈在音乐课堂中的地方戏曲的渗透教学07-20
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10-29
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09-12
课堂礼貌的德育渗透06-06
在课堂中渗透经典诵读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