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表现和教学途径论文(通用7篇)
浅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表现和教学途径论文 篇1
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审美情趣及感受美、欣赏美和表达美的能力的教育,它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能借助艺术形象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他们的智力;能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他们的修养。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既有较高的思想性,又有很强的艺术性。这些作品的教学无疑是一种有效的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自觉利用这些美育教材,积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水平,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追求生活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真理的情感,树立奋发向上的生活理想。如《海燕》所表现的那种昂扬奋发的精神,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及对丑恶势力的蔑视,就是一曲响彻云霄的生活之歌、斗争之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去奋斗,去追求美好的生活。《百合花》中新媳妇用新婚的被子装殓革命烈士,象征爱情的百合花尤为动人,产生一种震撼人心的崇高美。《与妻书》以真挚的感情、朴实的语言表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和纯美内心。学习这些课文,可以使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并能激励学生追求崇高理想和美好生活。
热爱自然美,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对祖国山川和绚丽多姿的大自然的热情。无论是古代的《望庐山瀑布》、《岳阳楼记》,还是现代的《雨中登泰山》、《天山景物记》,作者都以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用绮丽秀美的文字和形象逼真的描绘,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倾注了作者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这些作品以其精巧的艺术构思、丰富的艺术想象和生动优美的艺术语言,引起读者的共鸣,并使读者获得美的艺术享受。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学习,也会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感受艺术美,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生活情趣。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体态美、品质美、行为美,形成了一种整体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推己及人,希望建造很多“风雨不动安如山”的高楼大厦,“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真挚的情感,情与景构成了一种非常深沉而又优美的境界。
语文课本中的许多课文都是内容和形式结合的优秀之作,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对作品艺术美的感受和认识能力。就美育而言,笔者认为,教学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朗读。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是书面语言,当学生受语言文字的限制时,对课文艺术美的感受就会大打折扣。教师通过声情并茂、富有魅力的范读,可以更好地再现作品的神韵美,让学生借助听觉形象步入文章意境,舒心畅怀地接受美育;而学生通过朗读,不仅能理解文章的意境,还能提高语言能力。
以情动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作者寄托的情感化为自己的情感,或激昂,或肃然,或悲壮,或委婉,引导学生进入“无我境地”。这样,不仅能陶冶学生的心灵,净化学生的思想,使学生感知美,热爱美,而且也会使学生在美的欣赏中较扎实地掌握语文知识。
视听教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形象和画面,能通过视听教学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感其情,效果自然不同。这样的教学方法使艺术形象变得更加鲜明直观,既能使语文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能大大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内容是很丰富的,文学作品中的美感是随处可得的,只要教师充分发掘教材中的美育成份,就一定能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浅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表现和教学途径论文 篇2
一、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审美教育。
1.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任务决不是简单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要给学生指路、引路、送上路,让他们自己走路。否则,只能是教师简单地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起不到爱学语文,爱上美文的效果。其实,教师在平时多读书, 读好书,多积累素材,对自己的教学内容多熟悉,多渗透就能引起学生学习语文,爱上美文,理解文章的初衷和内涵, 也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主要是教师在对课文美文进行精辟分析的基础上,教给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帮助他们构词并完善思维框架,使学生从无知到有知,并最终能自如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课本中美文,掌握其中的精髓,将其转化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初步建立起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科学观和价值观。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正确、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正确引导学生辨别真假、善恶、美丑,逐步培养其美的情感,享受美文带来的喜、怒、哀、乐,从而完善美的人格。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加强自身形象的塑造和内在的修养:如板书的合理与美观、朗读的声情并茂、语言的规范化、态势语的自然运用,以及课堂艺术的不断提高等等,尤其要注意个人修养,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来教育学生,影响学生。不分时段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仅要在课堂内进行,还要在课外进行。因而对学生进行美育,应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知识与生活相结合,网络与现实相结合,让学生更加正确地热爱美、认识美、理解美、评价美,为今后进入社会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
如《藤野先生》首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表达了作者不满和失望的情绪,“也”、“无非”两个副词使全句含蓄地表露这种情绪,具有含蓄美。《有的人》首节总写感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从而概括了两种水火不相容的人生观,形成强烈而鲜明的对比,既通俗又深沉,既简明又含蓄,即耐人寻味,又具有哲理美。 教师要在学生体会的基础上进行讲解,在讲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体会文中的意境,感受文中情感,从而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教师深沉而富有情感的语言,教师优美的肢体动作和美文写作背景,作者的情感抒发都会成为打开学生进入美育世界的金钥匙。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操。
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要做到这样,就应当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操出发,从学生内心需求出发,寻找学生感兴趣,信息量丰富的相关资料。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便利条件,广开思路,做好上课前的充分准备。
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多媒体、投影、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视觉、听觉的审美,以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去触动学生的心灵,拨响情感的心弦。这样会使学生愉快地进入审美天地,从而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
比如,讲授《三峡》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影片中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富有情感的语言,使学生情趣盎然,迅速进入情境,随着音乐让学生自觉感受畅游三峡美景。这样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感,而且使美育深入学生心灵,真可谓一举两得。讲授《孔乙己》时,影片中孔乙己的形象,风雪交加的场景,咸亨酒店的世故,给人直观、深入的印象,使影片与文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学生迅速进入作者创作情感世界和时代背景,让学生能走近课文,走进人物的内心去理解,去感受。从而达到水乳交融的佳境。
三、多读精读,在读中寻找与作者的心灵感应。
浅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表现和教学途径论文 篇3
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审美情趣及感受美、欣赏美和表达美的能力的教育,它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能借助艺术形象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他们的智力;能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他们的修养。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既有较高的思想性,又有很强的艺术性。这些作品的教学无疑是一种有效的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自觉利用这些美育教材,积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水平,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追求生活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真理的情感,树立奋发向上的生活理想。 如《海燕》所表现的那种昂扬奋发的精神,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及对丑恶势力的蔑视,就是一曲响彻云霄的生活之歌、斗争之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去奋斗,去追求美好的生活。《百合花》中新媳妇用新婚的被子装殓革命烈士,象征爱情的百合花尤为动人,产生一种震撼人心的崇高美。《与妻书》以真挚的感情、朴实的语言表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和纯美内心。学习这些课文,可以使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并能激励学生追求崇高理想和美好生活。
热爱自然美,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对祖国山川和绚丽多姿的大自然的热情。 无论是古代的《望庐山瀑布》、《岳阳楼记》,还是现代的《雨中登泰山》、《天山景物记》,作者都以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用绮丽秀美的文字和形象逼真的描绘,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倾注了作者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这些作品以其精巧的艺术构思、丰富的艺术想象和生动优美的艺术语言,引起读者的共鸣,并使读者获得美的艺术享受。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学习,也会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感受艺术美,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生活情趣。 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体态美、品质美、行为美,形成了一种整体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推己及人,希望建造很多“风雨不动安如山”的高楼大厦,“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真挚的情感,情与景构成了一种非常深沉而又优美的境界。
语文课本中的许多课文都是内容和形式结合的优秀之作,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对作品艺术美的感受和认识能力。就美育而言,笔者认为,教学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朗读。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是书面语言,当学生受语言文字的限制时,对课文艺术美的感受就会大打折扣。教师通过声情并茂、富有魅力的范读,可以更好地再现作品的神韵美,让学生借助听觉形象步入文章意境,舒心畅怀地接受美育;而学生通过朗读,不仅能理解文章的意境,还能提高语言能力。
以情动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作者寄托的情感化为自己的情感,或激昂,或肃然,或悲壮,或委婉,引导学生进入“无我境地”。这样,不仅能陶冶学生的心灵,净化学生的思想,使学生感知美,热爱美,而且也会使学生在美的欣赏中较扎实地掌握语文知识。
视听教学。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形象和画面,能通过视听教学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感其情,效果自然不同。这样的教学方法使艺术形象变得更加鲜明直观,既能使语文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能大大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内容是很丰富的,文学作品中的美感是随处可得的,只要教师充分发掘教材中的美育成份,就一定能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作者单位 青海省西宁市第五中学
中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 篇4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审美教育,因此语文教学的过程,就不仅是一个认识实践的过程,同时也是借助语文所包涵的美的.因素,教育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过程.要集中而有效地实施中学语文教学的美育,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必须根据语文教学的审美特征,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性,在发挥把握中学语文教学中美育内容的基础上,寻求正确的方法和途径.
作 者:王慧琴 作者单位:河北省崇礼县第三中学,076350 刊 名:金山 英文刊名:GOLD MOUNTAIN 年,卷(期): 1(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
浅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表现和教学途径论文 篇5
有人曾说:“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作为学校教育当中的数学学科来说,它虽不同于其它文学艺术,没有浪漫的情调,没有英雄的壮举,也没有伟人的豪情,更没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柔风温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境、“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的朦胧秀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神奇和万里长城巍巍不倒的雄风、广袤大漠苍茫悠远的情怀……然而,数学课堂中的“美”确实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我们的学生学习数学觉得非常枯燥无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真正体会到数学之美、之奇、之快乐也。同时,他(她)们也不懂得怎样去欣赏数学美或缺少欣赏数学美的能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充分挖掘数学教学中的美育因子,适时渗透生命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数学美的教育。这样,定能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光彩,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一、深挖教材,发现美 。
美,到底是什么呢?现代汉语词典上解释:1、美丽;好看(跟“丑”相对)。2、使美丽。3、令人满意的。4、得意。数学之“美”应是数学中能带给人愉悦的东西,满意的效果。它有助于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潜能,在学习中获得愉悦感、成就感。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就要善于挖掘教材,善于在教材中去发现美、认识美和运用美,从而赋予数学课堂“美”的生命,给人以“美”的启迪。那么,数学美表现在什么地方呢?数学美是简单、对称、完备、统一和谐奇异的美,是深刻而丰富的内在美。
1、奇异而简洁的灵巧美。
数学中简洁与灵巧的美到处可见。如通行当今世界的阿拉伯数字符号,可以说是世人共识的最简洁的文字,用这种文字写出来的数和算式,不仅全世界的儿童都能认识,而且它的妙处还在于用10个有限的符号能表示出无限多的数。这与绘画时利用3种原色可以绘出众多色彩缤纷的图画,与作曲中凭7个音符能谱写出各种令人心醉的乐章一样,是多么令人惊叹的简洁美!又如在学生中间传为佳话的高斯问题:1+2+3……+98+99+100=(1+100)+(2+99)……+(50+51)=101×50=5050,更是令人为这种构思的巧妙和方法的简捷而拍案叫绝。这样巧妙的解题思路,无疑是一种美的享受。
1、统一而对称的和谐美。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对称与和谐的美比比皆是,简单几何图形中的等腰三角形、正方形、圆等都是具有对称美的直观而浅显的例子。对称美不仅表现在一些运算和数表中。如平均分具有和谐匀称的美。分数的初步认识通过对图形的平均分这种和谐的美所引起的形象思维,来指导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相反,任意分就会产生不和谐、不匀称,这又从反面强化了分数的概念,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分数概念平均分的意义。
3、深刻而丰富的内在美。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数学不仅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数学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应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着探索与创造、观察、实验、模拟、猜测和调控等等,如今已经成为人们发展数学、应用数学的重要策略。正是由于有上述特点,构成了数学中的这种内在美。数学中的这种美,不是以色彩、线条、旋律等形象语言表现出来,而是把自然规律抽象成一些概念、法则或公式,并通过演绎而构成一幅现实世界与理想空间的完美图像。如在分数运算中,由于倒数的建立,除法可以转化为乘法、乘法可以转化为除法,乘和除这一对矛盾于是达到了辩证和统一,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内在美。数学中的内在美在于它的本身,更重要的是它表现了人类在数学创造活动中所显示的智慧、意志和才能。当我们看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矢志不移地追求,这不正是数学美的力量的真实写照吗?
二、创新教学,运用美。
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挖掘出教材中美的资源,创新教学,在教法上体现美的因素,在活动中发挥美育效应,做到以美激趣,以美益智,以美育德,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追求美,从而创造美的能力。
1、创设情景,以美激趣。
鲜艳美观的图案,简洁大方的板书,亲切生动的语言,活泼有趣的故事,悠扬动听的音乐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妙方”。因此,在教学时,应经常创设一些美丽动人的情境来导入。如一位在教学《认识平面图形》时,先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欣赏“阳光明媚的早晨”画面,再通过学生边观察边欣赏,“说说漂亮在哪里”,把冷冰冰的知识与美结合起来,这样导入,瞬间就触动了学生的心灵。接着让学生通过动手描一描,拼一拼,画一画等一系列活动来获得知识并从中受到美的陶冶。
2、联系实际,以美促智。
许多数学知识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平面图形”这部分知识源于现实生活,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具有一定的感性积累。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安排学生合作、交流,寻找生活中物体的图形这一活动,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生活积累。在讲到众所周知的黄金数0.618时,在明确它是现实世界中美的表现后,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许多著名的建筑,广泛采用0.618的比例,好给人以舒适的感觉;生理学家认为,当气温23摄氏度时,人感到最舒服,这时人的体温(37度)与气温之比正好是1∶0.618;一些名画的主题大都在画面的0.618位置;乐曲中较长的一段等于总长度的0.618……这都能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3、积极评价,以美育德。
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句不随意的表扬、一手不经意的抚摸……教师的每一次动作,或是动情的评价对于学生来说,多会记忆犹新,激情高潮。大多数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爱表扬是他们的天性。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应及时,评价的方式应多样化:如掌声、小红花、智慧星等。应多鼓励,少责怪,多表扬,少批评,以无声、有声的方式对学生及时评价,营造舒心、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情感和持久的学习兴趣。
中职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篇6
中职语文教材是很好的美育载体, 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一资源, 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 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美育素材, 选择适当的方式, 让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之美,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进而达到“以美育人”的目标。
如何引导学生品味作品中的意境美、自然美、人格美、社会美, 进而培养学生能发现美, 创造美, 以美育的渗透, 促进中职学生语文学习, 这是当前中职学校语文教学急需解决的一个难题。笔者对此做了一些研究, 抛砖引玉, 借“砖”之力, 击中职语文教学美育渗透的“千层浪”。
一、提炼作品中的人格美
高教社语文基础版第二册《世间最美的坟墓》, 是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一篇精美游记散文。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学生要理解托翁的坟墓为什么是最美的, 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托翁人格的闪光点, 提高对“美”的判别和认识能力。托尔斯泰出生在贵族家庭, 而且是一个享有盛誉的大作家, 完全有条件过奢华的生活, 建造气派宏伟的坟墓。但他没有这么做, 他崇尚朴素, 追求朴素美。他曾说过:“朴素, 这是我梦寐以求的品质。”正是这种高尚的品质, 映射出托翁伟大的灵魂, 这种朴素美就是超越时间的人间大美。如此引导挖掘, 紧扣主旨, 充分展现了教材丰富的内涵, 体现了文本与美育的“无痕”渗透, 提升了学生的审美品位。
二、品悟作品中的意境美
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朗读的过程, 就是学生发现美, 感受美的过程。
以高教社语文基础版第一册《再别康桥》为例, 反复地读, 美读, 成为达成教学中美育目标的重要手段。徐志摩是难得的诗人, 康桥, 在他的笔下, 已经够美, 多一句都嫌污了颜色。如何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体悟、品味这种美, 就成了教师授课的关键。诗人徐志摩的经历是我们解读《再别康桥》的一把钥匙, 我们可以借助文字或者视频去了解诗人和剑桥的渊源。诗人把“康桥”视为“难得的知己”“生命的源泉”“精神的依恋之乡”。这时, 我们再体悟诗歌中的意象、结构, 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这首《再别康桥》在艺术上值得称道, 因为它集中体现了诗歌创作的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学生读到了其中的“美”, 背诵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欣赏作品中的自然美
高教社语文基础版第二册选取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 作品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素淡、朦胧、和谐、宁静的荷塘与月色。作者朱自清先生写月下荷塘, 从荷叶写起, 写到荷花、荷香、河波以及荷下的流水, 逐一写来, 层次井然。不仅色彩鲜明, 使人如见其形态, 而且有色、有香, 也有声, 使人如临其境, 得到美的享受。这是月下荷塘所特有的景色。作者在写荷塘上的月光时, 先用“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句直接写月光, 再通过荷塘中的雾气、月光映照下的荷叶、荷花和树影等侧面, 写了有着“淡淡一层云”时的月色, 最后直接写“月色”是不均匀的, 但光和影却和谐统一。凡此种种, 都是此时此地所特有的月色。这“朦胧”的月色, 与荷塘的美景构成了一种“静穆美”。因此, 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荷塘、月色, 在读中体会作者情感, 在读中品味语言之优美是教学的重点。朗读贯穿学习始终, 教师指导贯穿朗读始终, 让读成为与品美、赏美、悟美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与作品的对话中, 学生联想的天空更广阔, 对生活的解读更丰富, 对自然、人生会有更深刻的领悟。
四、挖掘作品中的社会美
高教社语文基础版第三册选取的《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短短的一章, 寥寥315 字, 却为我们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四子侍坐、与夫子共言其志的故事。这个故事究竟是生活实录还是艺术再现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 我们能够从中体会到孔子对其弟子的才能、性格的真实了解, 从而给他们恰如其分的评价和指导, 孔子对弟子们严格要求, 从而让他们做到人尽其才。同时, 故事还深刻地表现了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核心——礼与仁。本篇语言的简练、精辟、含义深刻, 也是值得我们认真细致品味。作品穿越千年的时空, 折射出的“美”却是大美、新美。在授课结束, 我安排了这样的结语:《论语》的确是一部了不起的书, 其中包含了儒家思想的“修齐治平”之精髓, 表现了儒家思想积极奋斗、努力进取而又顺应自然的思想, 以及“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己欲立则立人, 己欲达则达人”的东方智慧。作为一个中国人, 我们或许还没有意识到《论语》的伟大价值, 而美国作家威尔·杜兰特却非常羡慕我们, 他在《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一书中这样写道:“我很羡慕中国的儒生——他们被要求记住孔子的每一句话, 因为我发现他的每一句话都深刻而精当。有时我认为如果这些格言在我记忆中沉淀20 年, 我或许会变得心态平和、举止庄重、思绪沉稳、个性深沉、彬彬有礼, 这些我能在中国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身上找到。”今天这堂课只是学习《论语》的开始。希望同学们回去之后, 继续阅读《论语》, 真正地去领会《论语》的精神实质, 用《论语》的智慧丰富自己的思想, 让自己成为一个受过教育的智慧之人。
五、弘扬作品中的亲情美
颂扬母爱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高教社语文基础版第四册选取了史铁生的作品《合欢树》, 像作者的许多作品一样, 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和愧疚。这篇散文以母亲种植的一棵合欢树为象征, 写当年母亲聪慧的天赋, 写母亲为残酷现实打击的经历, 写母亲为儿子的病知其不可为而为的努力, 写作者对母亲当年的行为理解不够的遗憾。合欢树在文中出现虽然晚, 花费的笔墨也不多, 但却是全文的结构枢纽和主题核心。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体会作品平淡朴实的文字下饱含的母子深情, 是我们教学时的重点, 也是这篇散文的美学突破点。母亲种的合欢树, 是绝望中的希望, 是对儿子健康的殷殷期盼之情。儿子从开始的不愿见树到后来难见合欢树, 表达了对母亲曾经的不理解、对过去生活的伤感, 对无法慰藉母爱的愧疚。睹物思人, 朴素文字中蕴含着深沉的感情, 物是人非, 平淡琐事所映射出的世间大爱, 正是对学生开展亲情教育最好的范本之一。
语文是生活的教育, 更是审美的教育。以教材为范本, 借助美育的渗透, 扩大语文学习的外延, 细化语文学习的内涵, 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工具性特点, 以美启德, 以美育德, 达到“以美育人”的最终目标。这是我们每一位中职教育工作者期待的最美收获。
参考文献
[1]李吉鸿.语文教学渗透的尝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6) .
[2]朱自清.论诵读[M].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 1985.
浅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表现和教学途径论文 篇7
[关键词] 创造美 宁静美 情景美 感受美
如果说世界上到处都充满着美,那么,语文课本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美的世界。语文教学的课堂,是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优美的文学作品,我们语文教师可以而且必须借助它们对小学生进行生动有效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教育,在作品阅读教学中先引导学生感受美、鉴别美,进而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去创造美。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创造美呢?
创造教学氛围的宁静美
我们发现如今不少新课程标准的研讨课,与以往沉闷的课堂气氛想比,现在的课堂学生动口,动手的机会显然多了,很多时候,充塞语文课堂的是学生琅琅的读书声,七嘴八舌的讨论声,热情四射的演讲声,间或还可以看到合作伙伴间的热烈谈论。一句话,我们的课堂生动了起来,活泼了起来,这是令人可喜的。但是在小学生语文阅读课堂中,我认为在活泼的同时,还需要一种宁静的美丽,一种叫思考的美丽。
自主学习时需要一份宁静,一份深思
自主、合作、探究是《小学语文新课标》极力倡导的语文学习方式,其目的在于“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给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空间,使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途径和方式”。反观我们的课堂,无论是学生自主读书,还是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过少。这种现象在研讨课中表现更为突出,即使是面对一个挺有深度的问题,学生难得用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往往稍加思考后就匆匆地进入下一轮活动——讨论与交流。很多时候,我们惊奇的发现,虽然学生发言踊跃了,但仔细倾听,这些发言只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在一些问题上兜圈子。为何?一言而蔽之,学生自主学习没有充足的独立思考,讨论过程中如果又缺少老师必要的点拨与引导,学生的讨论和发言就只能陷于一种低层次,低水平的重复与循环。因此在课堂阅读教学环节中,要还学生一份宁静,还他们一片思考的空间。
倾听时需要一份宁静,一份深思
在我们课堂上,不难发现这样的情景,当一个问题提出后,不少同学高高举起手,有的单腿跪在椅子上举手,有的干脆站起来举手,嘴里不时嚷嚷:“我来!我来!”当一个学生在发言时,总有个别学生随意高声打断这位同学,更有甚者,有的同学干脆置同学的发言而不顾,索性与周围同学大声“交流切磋”起来,根本没有倾听他人的发言。很多时候,我们老师总是微笑着注视这一切,对随意打断发言,交头接耳的现象,一句暗示的话语也没有。这样的课堂气氛固然活跃,我们也提倡小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意识,但是我们是否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善于表现自己并非坏事,然而一个缺乏倾听的习惯,没有倾听美德的学生又怎么能发现别人谈话中的亮点或者不足呢?因此,我们认为,我们的课堂还缺少一份用心倾听他人的宁静,一份分享他人学习成果的美德。
内化需要一份宁静,一份深思
要把知识内化为能力,同样需要一份宁静。很多时候,我们要么
用朗读的方式结束课文;要么用增大课堂容量,加快课堂节奏来拓展迁移,但我们很少留足时间让学生回味,咀嚼,让学生在宁静中理清思路,内化能力。所以,很多情况下,我们学生学得轻松,也遗忘得非常快。因此,我们在课堂环节中间,或课堂结尾时,要还学生思考和内化的一份宁静。
感情升华时需要一份宁静,一份深思
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老师要以课文为载体,适时创设氛围,
将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环境及浓郁的语言环境中熏陶感染。当然,老师要依据课文内容,巧妙地调节情绪,设置氛围,或让学生兴高采烈,或让学生情绪激昂,或让学生如沐春风。因此,许多时候文学作品的教学,在教学高潮中戛然而止,让学生的情感浸润在文学作品的情感世界比老师的说教更有感染力,更有说服力,可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创设教学手段的情景美
运用音乐创设美的情境
音乐与语文有相通之处,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来,
教学就真正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在这种联觉通感中,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用歌曲导入新课
在教《我们的民族小学》时可以播放表达赞美民族的歌曲,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在教《月光曲》时,也可以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钢琴曲,让学生欣赏乐曲时,体会主人公当时的心境。
2.配乐朗读
例如在朗读《猴子种果树》时,以儿童歌曲《泉水叮咚响》之类欢快的音乐为背景,烘托气氛,创设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
3.学唱或创作歌词
教完课文《放小鸟》后,可以让学生学唱歌曲《真善美的小世界》,有利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教完课文《三打白骨精》后可以指导学生对课文中某些片段进行改写,为故事编写歌词,陶冶了情操,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引进表演创设美的情境
通过扮演角色体会情境,有四种方法,即进入角色,分角色朗读,直接表演,改编课本剧。教《丑小鸭》时,可以针对本文故事性强的特点,课前向全班布置预习任务——自行组合表演队。在课上请同学展示,并进行点评及对课文内容进行释疑,解惑和勘误。
运用语言创设美的情境
课堂上,教师通过语调,音量,节奏等处理,使语言富于变化,富于感染力。这时,再辅以相应的表情,往往能使学生身临其境,耳闻目睹,从而心领神会,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以《烟台的海》为例。课堂上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你们看过海吗?听到过关于海的故事吗?回忆一下你们在电视,电影,书刊报纸中看到的海的形象,列举一些词语来形容它的情状。情境创设后,再以启发性的语言:“那么今天,让我们跟着课本来一睹烟台的海。”将学生带入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效果会大为改观。
nlc202309041151
借助图画创设美的情境
曾经我看到一位老师在教《三亚落日》时,展示了许多三亚落日的照片,以及其他不同地方落日的图画。此时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学效果会不一样,并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这种借助模拟实物的情境创设,有助于促进学生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营造学生身心的感受美
理清思路,欣赏结构美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我们许多老师都非常重视字词句篇的教学,努力培养学生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倘若我们使其与培养审美能力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结构,就能培养学生欣赏结构美的能力。这种在自主阅读教学中培养起来的欣赏结构美的能力,不仅对发展学生的美感和思维颇有裨益,而且对爱好写作的学生来说,他们必然会迁移到写作过程之中,提升写作层次。
品味词句,鉴赏语言美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诗歌用词精炼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推敲,欣赏,从使用语言的角度去发掘美,从而得到美的熏陶。通过对文章优美词句的赏析,学生一方面能感受语言表意的美感作用,另一方面还会了解语言在表达上丰富而严密的特性,提高鉴赏语言美的能力。
1. 琢磨传神的词语
传神的词语,其精妙之处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如《望庐山瀑布》中“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疑”字,为什么不用“真”“像”?学生通过品味,认识到“银河落九天”是不可能的,是作者自己“疑”而已,诗人把情境说得恍恍惚惚,这种似假似真的写法能给人留下无尽的遐想,从而真正理解用“真”太实,用“像”太露,用“疑”才精当,品味用词美之所在。
2. 体会优美的句子
教材中有许多情文并茂的散文,它们往往以优美的语言取胜。而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子来表现。如《雷雨》描写雨后初晴的一段:“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一条彩虹挂在天空。蝉叫了,蜘蛛又坐网上了。池塘里水满了,青蛙也叫了起来。”把雨后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仔细体味这些句子,学生自会有身历其境之感。
3. 赏析寄情的篇章
寄托情感是文章最具美感,魅力之处。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整体着眼,赏析作者流露的真情实感,领悟字里行间的真善美。如《桂林山水》,作者描绘了一幅“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优美画卷。对景色奇美的描绘,流露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无限热爱和倾心的赞美,“景含情语,情寓景中”。细细赏析,还能将学生热爱桂林山水的情感升华为大好河山的激情。
披文入境,领悟理性美
如果说生情是文章的意内之旨的话,那么悟理则是意外之意,是深层的意蕴。语文课文有的寓意深刻,蕴含着人生哲理,能给人以启迪与教育。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只让学生生情还不够,还要引导学生悟出道理来。如由赵州桥,长城悟出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由桂林山水悟出自然界的力量是无穷的;由登鹳雀楼悟出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哲理等等。这样审美就升华到一定的高度,具有一定的深度,能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使其健康成长。
相信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美育的渗透,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丰富语文学习的内涵,增强语文教学效果,而且有利于学生德育、智育、智能的发展,高度体现“教书育人”的教学原则,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灵魂。
参考文献:
[1] 徐忠宪.原形阅读理论与语文教学[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
[2] 张连元.让学生与文本共鸣的诵读教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 龚如君.让语文教学有趣简单高效[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 孙素英.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鄢月钿.教师的语言艺术,[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
6.俞玉姿,张援.中国近现代美育论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7.董远骞.教学的理论与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8.谭好哲,刘彦顺.美育的意义,[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9.申继亮.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0.王晓春.教育智慧从哪里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浅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表现和教学途径论文】推荐阅读:
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10-29
化学教学中美育的渗透07-29
数学教学中美育的渗透12-11
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12-21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思考和实践06-01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的分类07-03
语文教学中美育12-05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五读(教学论文)11-06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高一语文如何教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