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五读(教学论文)

2024-11-06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五读(教学论文)(精选5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五读(教学论文) 篇1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五读(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听”、“读”是信息的吸收,“说”、“写”是信息的运用。吸收和运用是密切相关的。我以为语文教学要想真正获得大面积丰收,首先应强调读,下面主要就一堂语文课中如何运用泛读、听读,感读,美读,展读这五种方法作一浅析。

一、范读领路

泛读领路,摹仿入境。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范读。摹仿是孩子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也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形成了。例如,我曾听到一位特级语文教师上《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位教师的范读,他读课文时,声音时而低沉,时而高昂……当场所有的学生和听课教师都鸦雀无声,伴随着她的朗读,每个人都仿佛感受到了大堰河这个人的形象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当学生读课文时,他们也能初步地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教师的范读不容忽视。

二、听读感悟

听,其实也是读,是读的另一种形式。读接触的是无声的语言,听接触的是有声的语言。读的对象是直观的书面语,听的对象是抽象的口头语。两者形式不同,实际上是殊途同归,最后的目的作用是相同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听也就是注重读。听诗文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而听美好的配乐诗文更能让人陶醉。例如:在上高尔基的《海燕》时,教师首先放朗读录音泛读,同学们闭上眼用心听读课文一遍,边听边展现画面,同时感受散文诗的一些特点。听完后让学生展示听到的内容:文字粗犷,气势磅礴,色彩厚重,情感激越的这种特点。这说明学生在听读时已经初步感受到课文的情感和气势,这一点教师一定要重视,

三、感读探究

感读是一种文字与心灵初撞的过程,需视之以目,感之以心,动之以情,发之以口。让同学们在听读感悟的基础上,直面课文,通过直观的文字去查找学生初读感知的画面。如:在教鲁迅先生的《雪》一文时,老师让同学们在听范读之后自己感读。首先感受江南和朔北两幅雪景图。然后再感受江南雪景和北方雪景的不同。同学们感受到: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互相粘连,蕴含着生命的活力和青春的温馨,江南雪的色彩丰富:他有着一个色彩斑斓的环境。

北方的雪,冰冷坚硬,如粉如沙,腾飞的朔雪有着横扫千军,锐不可当的气势,使同学自然感悟到作者在那黑暗的岁月里艰苦卓绝又令人神往的战斗。

四、美读品味

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美读能够使学生精力专注,走入诗文的意境,体悟诗文中良好的情韵,恰当运用朗读技巧,用声音加以传达。收到美的熏陶。美读教学特别能够尽情的展现古典诗文的美感。语文教材中体现自然之美的诗句:“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古诗文的文字排列组合和音节的和谐让人赏心悦目。美读古诗文,无疑会在学生的心灵种下美的种子。现在多数教师还是津津乐道于讲授专家的赏析,学生只有“听欣赏”的份儿,是到了改弦易辙的时候了。

五、展读评价

注重展读评价。展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多给予恰当的表扬,多一些微笑和鼓励。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们评价时经常爱说的是:“你读得非常好”,“你读得真不错”之类的话,其实,教师应用心聆听学生的朗读,切实发现他们朗读中的优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都给予肯定。学生们在教师的鼓励中会树立自信心,读的兴趣就会高。

展读评价时,使学生读中求新。当一名学生展读完后,另外让一些学生公正的给予评价。如:教学《海燕》一课,当一名学生读完第一自然段时,我让其他学生当小老师,评一评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有个学生站起来说:“她读课文时声音很大,也很流利,但没有感情”。这时教师追问一句,“你能有感情的把这一段读给大家听吗”?这位同学欣然同意了,当她读完后请其他同学再点评,有位学生说“老师,她读这一段时,读得非常有感情,声音响亮,还加上了动作,我觉得很好”。然后,教师让其他同学模仿这位学生的语气读一读这段,效果很好,由此可见,如果将展读评价训练到位,朗读能力会不断提高的。

当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读法,以上五种读法只是比较常用,所以我列出来做一浅析,不妥处望大家批评指正。

王棣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五读(教学论文) 篇2

范读领路, 摹仿入境。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难, 但要达到有感情, 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范读。摹仿是孩子的天性, 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 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也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 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 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形成了。例如, 作者曾听到一位特级语文教师上《大堰河, 我的保姆》一课, 给作者印象最深的是这位教师的范读, 他读课文时, 声音时而低沉, 时而高昂……当场所有的学生和听课教师都鸦雀无声, 伴随着她的朗读, 每个人都仿佛感受到了大堰河这个人的形象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当学生读课文时, 他们也能初步地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由此可见, 教师的范读不容忽视。

二、听读感悟

听, 其实也是读, 是读的另一种形式。读接触的是无声的语言, 听接触的是有声的语言。读的对象是直观的书面语, 听的对象是抽象的口头语。两者形式不同, 实际上是殊途同归, 最后的目的作用是相同的。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听也就是注重读。听诗文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 而听美好的配乐诗文更能让人陶醉。例如:在上高尔基的《海燕》时, 教师首先放朗读录音范读, 同学们闭上眼用心听读课文一遍, 边听边展现画面, 同时感受散文诗的一些特点。听完后让学生展示听到的内容:文字粗犷, 气势磅礴, 色彩厚重, 情感激越的这种特点。这说明学生在听读时已经初步感受到课文的情感和气势, 这一点教师一定要重视。

三、感读探究

感读是一种文字与心灵碰撞的过程, 需视之以目, 感之以心, 动之以情, 发之以口。让同学们在听读感悟的基础上, 直面课文, 通过直观的文字去查找学生初读感知的画面。如:在教鲁迅先生的《雪》一文时, 老师让同学们在听范读之后自己感读。首先感受江南和朔北两幅雪景图。然后再感受江南雪景和北方雪景的不同。同学们感受到:江南的雪, 滋润美艳, 互相粘连, 蕴含着生命的活力和青春的温馨, 江南雪的色彩丰富:他有着一个色彩斑斓的环境。北方的雪, 冰冷坚硬, 如粉如沙, 腾飞的雪有着横扫千军, 锐不可当的气势, 使同学自然感悟到作者在那黑暗的岁月里艰苦卓绝又令人神往的战斗。

四、美读品味

所谓美读, 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能够使学生精力专注, 走入诗文的意境, 体悟诗文中良好的情韵, 恰当运用朗读技巧, 用声音加以传达。美读教学特别能够尽情地展现古典诗文的美感。语文教材中体现自然之美的诗句:“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四围山色中, 一鞭残照里”。古诗文的文字排列组合和音节的和谐让人赏心悦目。美读古诗文, 无疑会在学生的心灵种下美的种子。

五、展读评价

注重展读评价。展读评价, 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 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聆听, 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 多给予恰当的表扬, 多一些微笑和鼓励。在我们的教学中, 教师们评价时经常爱说的是:“你读得非常好”“你读得真不错”之类的话, 其实, 教师应用心聆听学生的朗读, 切实发现他们朗读中的优点, 哪怕是一个词, 一句话都给予肯定。学生们在教师的鼓励中会树立自信心, 读的兴趣就会高。

展读评价时, 使学生读中求新。当一名学生展读完后, 另外让一些学生公正地给予评价。如:教学《海燕》一课, 当一名学生读完第一自然段时, 然后让其他学生当小老师, 评一评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有个学生站起来说:“她读课文时声音很大, 也很流利, 但没有感情。”这时教师追问一句, “你能有感情地把这一段读给大家听吗”?这位同学欣然同意了, 当她读完后请其他同学再点评, 有位学生说:“老师, 她读这一段时, 读得非常有感情, 声音响亮, 还加上了动作, 我觉得很好。”然后, 教师让其他同学模仿这位学生的语气读一读这段, 效果很好, 由此可见, 如果将展读评价训练到位, 朗读能力会不断提高的。

当然,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读法, 以上五种读法只是比较常用, 所以作者列出来作一浅析, 不妥处望大家批评指正。

摘要:语文教学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听”“读”是信息的吸收, “说”“写”是信息的运用。吸收和运用是密切相关的。作者认为语文教学要想真正获得大面积丰收, 首先应强调读, 下面主要就一堂语文课中如何运用范读、听读, 感读, 美读, 展读这五种方法作一浅析。

谈语文教学中的五读 篇3

【关键词】语文 教学 朗读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 “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读是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教学方式,甚至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没有正确读就会减少文章的感染力,不能领悟文章的深刻内涵。因此,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训练内容,读的好坏直接体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读能力的培养。

一、指读

指读的关键在于评析,评析可以由教师单独操作,但发动全班学生一起来做,效果会更好。这样既可以探究疑难、发扬教学民主,又可以调动学生听读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对同学朗读表现的比较、分析、探究,进一步使学生明确朗读的方向而提高朗读能力。而对于被指名朗读的学生来说,通过群众性的一分为二、实事求是的评价,既可以得到正面激励,又有助于了解自己朗读中的不足或不良習惯,找到努力的方向,同时此同学的示范朗读也为其他同学起到了榜样作用。

二、笔读

一种用卷面形式检测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为语文教师所广泛采用。现在语文测试中的阅读题,即提供一篇或段落阅读材料,让学生按要求圈划,并完成各种书面练习(如选择读音、根据语境释词、揣摩句意等),从中测出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何,就是一种检测性的笔读。笔读能有效地测出学生的默读水平和全面的阅读理解能力,它包容量大、覆盖面广。采用笔读一定要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避免过难或过易。这就对教师提出比较高的要求,教师对问题的设计与提出目的在于给学生一个范例,使学生明确“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的道理。让学生在航灯的指引下顺利的、有步骤地航船,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进一步分析、讨论,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同时也是学生创新意识的启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创新是在吃透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这里进行的问题设置,是帮助学生思考分析,并不是为了限制学生的思维,所以,允许学生甚至激励学生独立地、自由地、大胆地进行思考,讨论或小组进行探究。习题的设计要符合年级的阅读要求,题意明晰,题型既科学又多样。教师对笔读卷要认真批改,仔细分析,答案也不要求“一刀切”,使学生自己对阅读能力作出正确评析,获取反馈的信息,从而明确进一步提高的目标和方向。

三、答读

答读是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以较快的速度找出可以作为答案的部分课文内容以朗读形式作答。答读是一种比较“实惠”的测读方法,从学生对答案的寻找速度的快慢和回答的准确度,可以测出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理解能力,而答读中又可充分显示学生的朗读水平。答读运用的关键在于教师要设计好能够以读代答、难度适中、有较高检测效度的问题。学生答读后也可以让学生民主讨论评议,各抒己见,论长道短,从而可以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四、改读改读是通过改变课文原型来加深理解课文内容的一种阅读方法

在改读过程中,可以看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阅读能力,所以也具有检测价值。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改读,常用的有更换词语、转换句式、变换人称、改换叙述顺序、变换体裁(如诗歌改成故事、散文)等。运用改读法阅读是作为理解课文的一种手段而采用的,因此,“改”不是目的,课文原先的基本内容不能随意改变。同时,教师要明确不同的改读有其不同的目的,如改词语,是为了使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改人称,是为了使学生体会人称代词的正确用法和作者对叙述角度的选择;改叙述顺序,是为了使学生理解课文的顺叙、倒叙、插叙之间的区别和作用;改体裁,是为了使学生明白不同体裁的特点。只有知道了这些,教师在指导学生改读训练时,才能明确目标,收到实绩。

五、议读

物理教材教学中的五对矛盾的反思 篇4

学生学习的可利用时间是个常量(定量),扩大本学科的可利用时间,石壁减少其它学科的可利用时间,因而用这样的方法提高本学科教学质量不可取。被利用的时间是个变量,是可以通过教师的努力,增加这个变量,所以要通过提时间利用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为被利用时间包括无关时间和无效时间。无关时间是进行与教学无直接关系的活动所化去的时间,如在上课讲一些与教学无关的话,处理一些与教学无关的事。无效时间是指在这时间里似乎进行教学活动,但没有带来教学效果,如上课在黑板上抄题目,(不会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又如教学目标订得过高,或过低,以致学生学生无法接受或无效益;再如教学过程设计不合理,以致多次重复讲解,使部分时间无效;也有课外作业布置不恰当,多数学生无法解答以致使学生进行无效学习。为减少未被利用时间,我采取的措施是,严格控制可利用时间,上课的节数按课程教学计划办,决不任意加课时,课外作业量也给以控制,一节所布置的作业量约需半节课来完成。这样的自我约束就会增强珍惜可利用时间、提高时间利用率的观念,上课也不会做与教学无关的事。为了减少无效时间,课前了解和分析学生准备的知识水平,制定合理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及时收集反馈信息,调整教学过程,使教学活动有效地进行。课外作业的挑选在针对性上下功夫,减少学生无效的学习活动。

二、“教过”和“教会”

教学过程中必有教师“讲”的环节,“教过”是指教师已完成这个环节,如果教师已向学生讲解、分析过有关知识,我们就说这知识是“教过”的。“教会”是指教师不仅讲解、分析过有关知识。而且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使学生掌握并能运用有关知识。有一种说法,有没有教过是教师的责任,学不学得会是学生的责任。这种说法显然是曲解了教师的责任。教学活动的结果要引起学生的行为改变,如果只教,而不负责会不会,学生的行为并没有真正改变,就谈不上教学的效能。“会”才是教学的有效成分。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都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的程度”。也就是说,评价教师的教学,并不是指教师讲得好不好、多不多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老师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要真正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必须在“会”字上做文章。

为了使学生“会”,笔者认为应该抓两个环节:一个是练习,一个是检查。练习才能巩固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习运用知识的方法。课内有讲有练,并且注意练习题的设计,以达到好的训练思维的效果,课外再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使学生有充分的练习机会,以达到“会”的境界。检查则是落实“会”的重要手段,作业是检查的一种形式,认真逐本地批改作业,并且进行讲评是很有必要的。考试是检查的另一种形式,通过考试所获得了反馈信息后,一定要设法给以矫正。

三、“学知识”和“做题目”

学习知识和做题目的关系应是:做题目是知识的应用,通过解题练习,可以巩固、拓宽知识,增长能力。但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把做题目作为学习的目的,认为会解题,就能取得考试的好成绩,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于是颠倒了两者的关系。有的教师也认为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学会解题,这是对教学目的的曲解,也会导致对教学质量的误解。因为不同学生解出同一个题目,思想的层次各不相同,有的可能是再生性思想,而有的可能是创造性思想,解出题目并不能唯一反映教学质量。这想法的滋长,会使学生化时间大量解题,并以解题题目为满足,于是解题、对答案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由于盲目地解题,使解题的巩固知识功能大受损伤,习题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我反对学生大量地解题,要求学生用好每道题,发挥它巩固知识的作用,在用题上要给学生以指导;在上课解完例题后,与学生一起分析例题所联系的知识和方法;不盲目要求学生购买习题集之类的参考书;提倡学生在完成作业后,写一点作业体会以扩大作业的作用。

四、“即时效应”和“长远效应”

一个教学过程中,有些目标是可以直接达到的,例如使学生认识一个概念,一条规律,这种效应是即时效应。但有些目标在一节课或一段较短时间内不能达到,如:能力培养的目标,思想修养的目标,科学素养提高的目标等,这些目标为发展目标,这些教学效应应是长远效应,也是教学效果的一部分。教学效果也要着眼于学生全面成长,着眼于长远效应,单纯追求即时效应,会影响学生全面成长。当然,两种效应不是对立的,即时效应的积累会促进长远效应的产生,而注重长远效应的形成,会缩短即时效应获得的过程。

我在教学中通过两个途径促使长远效应的产生,一个途径是有意识地进行渗透,如思想教育的渗透、科学方法的渗透、科学态度教育的渗透等;

另一个是以自身的素质对学生施加影响,如工作态度、法学方式、思维方式等等,都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五、“多数”和“少数”

我们的教学效益,应该指被教育对象整体的效益。但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总是存在的。分化也是不可避免的。在教育对象的整体中一般会有多数的“中间”和少数的“两头”。教学既要面向中间,也要抓好两头。只抓“两头”不管“中间”虽然不对,但对“两头”也要充分重视,不处理好“两头”,也会影响到整体的质量。如“上头”的少数学生学习能力强,不会满足于课本知识的要求水平,如果不引导他们拓宽课本知识,会损害他们的学习能力。他们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使教学效益有所损失,同时也因为他们学习过于轻松,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以致影响整体的学风。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五读(教学论文) 篇5

1.“引读”——故事引路, 激发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学生对文言文产生的陌生感, 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最大障碍。课堂教学必须首先解决如何降低学生的陌生感。在教学中, 我发现小学生有爱听故事这一特性和小学文言文素材故事性强这一特点, 于是我在课始的“引读”环节创设了“故事引路”模式, 在课始就有效地降低了学生对文言文的陌生感, 大大地激发出学生的阅读兴趣, 形成强烈的阅读期待, 为下面的学习积蓄力量。例如教学《杨氏之子》, 导入环节老师就讲:“在梁国, 有一户姓杨的人家, 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 他非常聪明。有一天, 父亲的朋友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 恰巧他父亲不在家, 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 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 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你们猜猜, 那孩子会怎么回答呢?”一石激起千层浪, 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 争先恐后地猜想。接着老师话锋一转说:“读完课文你自然明白。”孩子们都踊跃地阅读书本, 哪还有陌生感和畏难情绪?

2.“诵读”——文白对照, 理解文言文的言语之意

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能更好感性而立体体验文言文语言简洁的魅力, 就必须注重朗读。在理解文言文文意这一环节, 我创设“文白对照阅读”模式, 即先读一句文言文, 再读一句相对应的白话文;或先读一句白话文, 再读一句相应的文言文。为了避免枯燥, 在对读形式上采用“师生对读”、“同桌对读”、“指名对读”、“小组对读”等丰富多彩的形式, 以激励学生诵读。学生只有在文白对照朗读中才能感受到文言文的抑扬顿挫、铿锵有力、韵味绵长, 培养文言文的语感。通过不断的重复朗读优秀的文言文作品, 学生一定能心领神会文言文语言简洁背后的无穷韵味。从而, 苦尽甘来, 消除对文言文学习的抵触心理, 还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受到这种简洁文风的影响, 提高自己的表达水平。还避免了“逐字逐句分析”的枯燥和“满堂灌”的乏味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积极性的伤害。

3.“品读”——细读品悟, 感悟文言文的精神内涵

品读就是精读、深读, 就是对文章的赏析、体味, 就是从不同的角度, 或选点, 或铺面, 对文章进行品评赏析, 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 看出文中的美点妙要, 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文言文的品读教学尤为重要。例如教学《伯牙绝弦》, 为了让学生感悟伯牙与钟子期知音般的深厚友谊, 我这样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词句进行品悟。

师:谁读懂了这句话——“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

生:伯牙所想到的, 钟子期就能感受到。

师:还不够具体, 最重要的字不能丢掉。

生:伯牙在弹琴时心中所想到的, 钟子期必定能从琴声中感受得到。

师:伯牙在弹琴时都想到了什么?钟子期能听到吗?

生①:他想到了巍峨的泰山, 钟子期就从琴声中感受到泰山的高大。

生②:想到滔滔的江水, 钟子期就从琴声里仿佛看到奔腾的江水。

……

师:那就是说只要“伯牙所念——

生 (齐声答) :——钟子期必得之”

师:那在文章的表达上, 这句话中哪个字最为重要?

(学生陷入沉思, 一会大部分学生得出答案。)

生①:“必”最重要, 因为从这个字上我体会到他们之间的友谊很深厚。

生②:我也认为“必”字重要, 《伯牙绝弦》这个故事就是讲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的, 这个字正充分说明他们之间的友情。

生③:伯牙会弹琴, 钟子期会听, “必定”听得懂, 这才是知音。

教师在教学中要能深入浅出、进退自如、游刃有余地引领学生穿越语言的丛林, 领略文化的魅力。

4.“吟读”——低吟浅唱, 领略文言文的魅力

文言文的组词、造句、达义讲究凝练、音韵与节奏、气势, 有着独特的文采之美、音韵之美、意境之美, 引导学生反复吟诵, 不仅可以充分领略文言文的音韵之美,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更能领略文言文的魅力。

吟诵是学习方法, 还是培养道德情操的有效手段。文言文中蕴涵中国传统的文人品格, 其正直、高尚、关注生命、投身社会, 先天下而忧, 后天下而乐的精神, 只有通过吟诵才能深刻体会得到。只有动情地, 忘我地, 反复吟诵文言文, 才能深刻领略到文言的语言魅力、文化魅力。

5.“背读”——背诵记忆, 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

荀子在《劝学篇》中说:“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可见, 语文学习成绩的优劣与积累关系重大。因而, 引导积累已经成为学习语文的重要任务。小学课本中的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短篇, 非常适合学生积累。经过前四个板块学习的铺垫, 大部分学生此时已经能够背诵出来, 安排各种形式的“读背”训练, 只是为了引导学生内化知识, 实现永久记忆, 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夯实基础。

上一篇:九年级化学《氧气的制取和性质》教案下一篇:纸箱生产应杜绝哪些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