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

2024-10-29

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精选12篇)

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 篇1

一、美育渗透在健美操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有利于培养新型人才。

美育、体育、体育教育的有机结合所产生的社会功能,体现在全面培养人才,它从塑造美的心灵着手,使个体更立体。因此,这个有机体着眼的是整个人,是人的身心的健全发展,所以它能从更高的角度去体现人的素质和理想。体育美育可以提高体育实践者的理性形象。国外美学家提出人类自身美的三层次结构:外在美———性格美———心灵美。体育实践能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健美标准概念,改善精神面貌,使他们在思想、情感、情操方面得到陶冶,从而实现外在美和心灵美的统一。

美育教育在健美操课中的运用不但可以提高健美操运动技术机能的掌握能力,还有助于个人气质和修养的塑造,形成良好的体态,优雅的风度,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成为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有助于陶冶情操,追求动作美、心灵美的最高境界。

美是健美操教学追求的首要目标,也是搞好健美操教学的根本。人的行动总是受到一定的情感支配的,人的感情对人生具有重要的意义。美育不同于别的教育,情感的开发就在于它是一种自由的形态,通过“寓教于乐”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这是因为美与人的心灵是相通的。

用康德的话说:美是情感知识与道德的桥梁。欣赏和体验体育实践中的美, 需要感觉、知觉、联想、想象,也需要一定的理解,而“欣赏者的多种心理活动始终伴随形象可感的具体的特征, 而不只是抽象的思维”。体育美育能启迪学生由抽象思维指向直觉思维,由认识真理走向发明创造,体育美育中感性和理性的相融性,正是抽象的理性返回到感性世界的中介,即由智力认识走向智力创造的中介,将智力结构的逻辑思维模式导向自由直观,从而完善和充实智力结构,使人由素材达到形式, 由感觉达到规律,由有限存在达到无限存在。

(三)能有效塑造美的形体。

许多调查表明片面追求升学率轻视体育课,已对学生的身体发展造成严重的后果。例如近眼、脊柱侧弯等发病率增高,许多男生不挺拔,女生不丰满,给人委靡、迟钝、怯懦的感觉,所以学校健美操课程应在指导思想上参照美学研究的成果,制定出一系列具体的指标和措施 (包括家庭作业来保证广大学生的身体获得健与美的发展) ,这就是说,要通过系统科学的学校教育,使学生的器脏神经系统、身高、体重等发育良好,具备适应外界环境的生命活力,同时又在动作、形体和姿态上具有美的风度,从而显示出活泼、大方、矫健的青春朝气,体现出整个民族的身体素质和健康形象。

二、开展美育渗透的思路构想

(一)建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美学鉴赏能力。

建立正确的审美观是进行美育渗透的第一步,也是做好美育渗透的关键环节。体育审美教育对促进人的发展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对受教育者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上,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美的享受和感悟, 除了受制于审美对象和客体的存在状况外,更取决于主体的人所具有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自然受到人的社会条件、经济地位、文化素质诸因素的制约,但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是后天受教育的结果。而审美教育对于人的审美能力的造就和培养,则是最基本的一种教育形式。

教师在健美操教学和形体练习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技能美,不仅能使美育作为文化的科学价值和审美价值,通过健美操课的教学,使其得到一定程度的实现,而且能使学校体育教学达到美的境界。

(二)在教学环节中具体实施美育渗透。

1. 明确美育的目的和任务。

美育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格美,即培养具有完美个性的人,美育的中心任务是使受教育者掌握美的规律,形成感觉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2. 掌握美学基本知识。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对学生,在体育理论课中增加美学基本知识讲座;对教师,作为知识结构更新的内容之一,纳入教师高素质的培训活动之中。

3. 参加美育实践活动。

制定各项美育指标,进行各种培训活动,例如体育舞蹈就是体育与音乐(美育)相结合的最好活动之一。

4. 研究和开发体育中的美。

组织专题研究小组研究体育课程中的美育开发,在体育理论课中添加一些美学知识章节,使之逐步成为体育美学之学科体系。

三、结语

美育渗透在健美操教学中起着引领教学思路、融会教学目标、贯穿教学始终的作用。在健美操教学中进行美学渗透势在必行。通过建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美学鉴赏能力,然后在教学设计中加入美学内容来逐步加强美育渗透,使健美操的教学质量日益提高,课程形式灵活多样,不断丰富。

参考文献

[1]吴庆华.体育的美育功能[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4 (1) .

[2]曾宪刚.体育美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

[3]蔡仪.美学原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5.

[4]扬安仑.美学研究与应用[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7.

[5]王万莉.美育在体育教学中引发的几点思考[J].福建体育科技, 2004.

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 篇2

张琦(0920110304)

摘要:美育在语文教学中大量出现,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在小学阶段,通过语文教学实施美育,达到优质教育的目的呢?本文通过欣赏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意识;挖掘作品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指导学生朗读,激发学生发现美、创造美;创设机会,让学生展示美,体现成功喜悦这四方面来阐述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

关键词:小学;美育;语文;审美情趣;创造意识;审美想象力

现今教育的趋势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是今后教育的必然趋势,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美育作为五育中的一育,也忽视、马虎不得。

“美育”一词是德国启蒙时期的剧作家、美术家、历史学家席勒在其美学著作《美育教育》中首先明确提出并开始使用的。所谓美育,也称美感教育。席勒认为:“从感觉的受动状态到思维和意志的能动状态的转变,只有通过审美自由的中间状态才能完成。„„总之,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的途径。”教育家蔡元培更是美育的倡导者。1917年,他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在当时新形势的推动下,响亮地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鲜明地显示了他的美育思想的民主主义色彩。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小学语文美育是指以语文教育中美的因素去教育学生,陶冶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小学语文有着它独特的魅力,美育因素是极其丰富的,而小学生正处在长知识的时期,具有可塑性强、善模仿等特点,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时都应抓住以下四个特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展示美。

一、欣赏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意识

“审美心理的建构,人性的完整与自由的实现,这就是审美教育的实质亦既终极目的。”情感是儿童行为的发动者和鼓舞者。创设审美情景,指导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激发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意识,让他们通过感知,发现美、欣赏美,进而创造美。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分析,揭示文章的内在美,调动学生情感,让他们进入无我之境后,拨动他们情感的琴弦,让他们欣赏、感悟作家塑造的美,让作家的情感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一)欣赏作品的静态美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名篇佳作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如巴金所写的《鸟的天堂》,美的语言文字描绘美的景色,美的篇章结构构成文章的一大特色。“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特别生动,其中的“堆”字特别传神,它描绘出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景象:“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了树叶的色彩鲜明,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榕树描绘的栩栩如生,使人如见榕树那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形象。这一整节的语句,是作者对大自然的由衷赞美。可以让学生通过品读,细细欣赏榕树的静态美。

又如《第一场雪》中,下雪后的景色美不胜收,“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还连续用了好几个叠词,如“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来描绘大雪后柳树、松树、柏树的美丽景色。通过品味,学生能对静态的美如痴如醉,这时候如果能因势利导,让他们想想在身边有哪些静态美。

(二)欣赏作品的动态美

景物的静态固然很美,但如果有景物的动态加以衬托,就更加美不胜收了。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欣赏作品的静态美外,还可以让他们欣赏其动态美。如《鸟的天堂》一文中,让学生随作者第二次游经“鸟的天堂”,“起初周围是静寂的„„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那热闹的情景,与第一次看到的寂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美。

(三)欣赏作品的语言美

许多作品都会运用语言这个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塑造小学生的人格。现在的语文课本中,文质兼美的课文比比皆是,其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内容。如当我们随作者一起放舟《长江三峡》时,似乎“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那激流澎湃的三峡,那万千气象中优美动人的传说,不仅让我们领略大自然的旖旎风光的意境美,更感受到母亲河流长江美育了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雄奇和伟大。

语言的真正的美,是由于言辞的准确明朗和响亮动听而产生出来的。如《金色的雨钩》中,老班长为了让“三个病号”能顺利走出大草地,用缝衣服的针弯成鱼钩,钓鱼煮汤让“我们”吃,自己却啃“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当“我”发现这事后,老班长的语言更让人感动:“一路上,我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你们带出草地。”直到老班长支持不住,倒下了,也不肯浪费仅有的粮食。“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见着指导员,告诉他,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看,你们都瘦得„„”老班长的话,没有诗人吟诗那种意境,没有作家写作那种修辞,平平实实的语言就能突出他那舍己救人的精神。可见,语文课本是一本多么得天独厚的美育教材。

二、挖掘作品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教师只有通过审美,以自己的眼光认识和发掘教材的美,契合融进自己的情感,对教材的美产生发自内心的喜悦和热爱之情,才能启发学生探求这些作品所蕴藏的意境、情趣。有意识地从启迪学生审美意识入手,引发学生发挥想象,在欣赏作品各种美的同时,挖掘作品的想象空间,是培养学生审美想象力的最佳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通过两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一)进入角色中想象

小学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佳句和感人的故事,但有时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远,使学生难以深受感动。因此,我把现代教学技术和语文学科整合起来,让学生进入角色中,使他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例如教《桂林山水》中桂林的山那一段,可以先通过电脑软件把桂林一座座形状不

一、各不相连的山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再通过局部动画展示山的姿态万千,在声像并茂的课堂中,学生定会身临其境,接着可以让学生想象这些山的外貌。

(二)身处现实里想象

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可以让学生身处现实里想象: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小学生们大多都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所以答案也肯定多彩多样,课堂上处处闪烁着创造性的爱的火花。

三、指导学生朗读,激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

优美动人的诗文应反复朗读,于诵读中感染熏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心灵所起的塑造作用,要比说教大得多。因此要通过课文内容、课外阅读、格言警句的反复诵读、默想回味来进行美的熏陶感染。朗读的形式很多,有范读、齐读、自由读、个别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领读、合作读等。通过朗读,使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平平无奇的文字“活”起来,“火”起来。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使学生产生了不吐不快之感,于读中表现美、创造美,并把自己体念过后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

比如在《再见了,亲人》教学中,可以先向学生交代故事的背景,把整个课堂都渲染成中朝两国人民离别时伤感的氛围,教师可以饱含感情地朗读了全文此时同学们定能有所撼动。就在这时教师可以及时提问“你想说什么”同学们都会把抑压在心中的感情表现出来,纷纷赞扬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然后顺势让学生品读全文,找出最令人感动的地方再细读,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中朝人民那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真挚感情。

又如,在教学《最后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 韩麦尔先生的脸色惨白,他的声音哽住了——‘我,我„„’转身在黑板上用尽全身力量写下了‘法兰西万岁’!”每个人都会为那荡气回肠悲壮的爱国主义精神而震撼,那是一种崇高的精神,而这种崇高所产生的精神美便会在学生们幼小的心灵中深深地植下了爱国主义的种子。

美育的最终目的是创造美,创造更多美好的事物。创造是使学生将前人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成果进行分析,并按自己的审美观点去创造美。

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中,当“我”钓到一条大鲈鱼时,十分高兴:“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在指导朗读这句时,可能会有同学就把“啊”这个字读成惊喜的语气,老师这时候可以问原因,并指出:朗读的语气没有约定俗成的格式,只要你觉得合适,就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读。

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启发学生把握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体会到作者的所见所感,体验作品所传递的美感,并明白美所具有的时代性、共同性的道理。学生朗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也逐步得到了提高。因此,朗读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四、创设机会,让学生展示美,体验成功的喜悦

心理学认为,儿童有与生俱来的尝试的需要,获得认可和被别人欣赏的需要。因此,我把握每一个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美,并及时予以表扬,使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促使其审美情操的进一步发展。

(一)在课堂实践中展示美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渠道。教师应该从课堂入手,为学生创设多种机会让他们大胆展示自己的美,树立起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注重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即使有的学生说得结结巴巴,都应给予肯定的赞扬,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愉快下感受自信美,直到过渡为迫切要求展示的表现美。

如在教完《小珊迪》后,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前提下有感情的叙述,并结合课文内容在课堂上即席开展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帮帮小珊迪》的演讲大赛,让他们把小珊迪催人泪下的故事讲给别人听,让所听者感怀身世,予以帮助„„

(二)在课外活动中展示美

社会之大,无处没有语文。语文美育无处不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懂得用独特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对生活美好的事物倾注感情,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并用美的语言表达出来,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占领学生深处阵地,为练笔作文打下基础。

另外,老师还可以经常在班上举办形形色色的比赛活动,如:书法比赛、朗读比赛、演讲比赛、作文比赛„„通过这些活动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以多种形式展现语文教材中蕴含的美,从而发展自由展示美到创造美。

将美育融合到课堂教学当中,让学生在“乐”中学、在“趣”中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观点和能力,而且对养成学生积极、乐观、活泼、勇敢、坚毅的性格和美好的情操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就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持之以恒,大胆探索教改新路,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中增长财智。

参考文献

[1]席勒:《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116页 [2]《蔡元培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0页

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 篇3

关键词:地理教学;美育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0-001-01

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就要讲究美,美的事物人人喜欢,所以在教学中,渗透美育,就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力,这对于培养“四有”新人非常重要。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主要研究地球表面各地理要素的特征、相互关系及发展变化规律。地理事物种类繁样、姿态万千,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挖掘这些地理事物的美感,同时还要兼顾其他方面的美育。通过美育,使学生喜欢上地理课,提高其审美能力,培养其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对地理学科的种种美做了概括,归纳如下:

1. 色彩美。大千世界,色彩斑斓。红、橙、黄、绿、青、蓝、紫及其它们的不同组合,构成了这个五彩缤纷的大世界。不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我们都能遇见很多色彩美的事物。春天的百花绿草、夏天的红粉荷花、秋天的枫叶漫飞、冬天的白雪飘舞;七色的彩虹、彤红的朝霞、蔚蓝的海洋、金黄的麦田等,这些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2. 形态美。世界上的事物,形态各异,互不相同。有的形态,栩栩如生、有的形态,规规整整,还有的形态,诡异无常,让我们不得不感叹自然界和人类的造化多么神奇!比如:象鼻山的逼真、故宫的方正、河流的蜿蜒等,这些难道不美吗?

3. 动态美。动态的事物不会显得那么木讷、呆板,它们能显示出活力、迸发出激情,给人以向上的力量。如:万马奔腾的壶口、随风飘舞的柳枝、婉转歌唱的飞鸟、日月星辰的运转等。

4. 意境美。很多事物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能构成一幅幅美好的画面,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谁能不流连忘返,谁能不依依不舍?如东北雪乡的银装素裹、内蒙古草原的辽阔无垠、喜马拉雅山的雄伟高大、海南三亚的椰风海韵等。

5. 理性美。在自然界,很多事物都有其规律,如八大行星的公转和自转、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以及由此引起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我国锋面雨带的季节推移、主要气候类型及自然带的分布等;同样,在人类社会,也有规律性的现象,如城市中心一般是商业区,郊区往往是工业区;市场园艺业和乳畜业往往布局在交通便利的市场附近。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些规律,就能游刃有余地利用规律去为我们服务,难道这不美吗?

6. 素养美。从古到今,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著名地理学家,这些人从事科研的坚忍不拔和不怕困难的精神激励我们也要刻苦钻研。如我国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经40年考察撰成的260多万字的《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进入云南丽江,因足疾无法行走时,他仍坚持编写《游记》和《山志》。

以上这些美如果不能充分地展示,那就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那么,应该如何去实施美育呢?笔者经过思考和实践,总结了如下几种方法:

1. 寓美育于课堂教学中。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充分发挥地理教材的美育职能,寓教于乐,轻松愉快的不知不觉的使学生接受教育。当讲授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时,把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沙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寒带苔原、寒带冰原的景观通过幻灯片展示出来时,学生一下子震惊了,看的十分仔细,这么多景观各有特点、又有规律可循,看后,自然而然明白了地理环境的纬度地带性规律。除了我课前准备图片或视频外,有时也刻意让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图片或视频或优美的文字)。当他们在课上将这些资料展示出来时,一个个很高兴,因为这是他们的劳动成果,这样的课堂效率能不高吗?除此之外,有时在课堂,也让学生自己绘图,说明知识之间的联系。如当讲授完地球的圈层结构时,让学生手绘地球的内部圈层图,他们有人绘平面图、有人绘立体图,不管哪种图,都很好地说明了地球内部的同心圆结构。这样的手绘图,也是很美的。

2. 寓美育于实践活动中。有很多地理现象及原理需要通过实践才能很好地理解。实践活动也是美育的一部分。通过实践,学生理解了其中的奥妙,心底自然会流露出一种美的滋味。如我们想让学生理解空气热胀冷缩的特点,就让学生晚上去放孔明灯,结果学生都很兴奋地说:“我将孔明灯放上天了,我明白了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的道理”。再比如我们想让学生理解太阳的视运动规律,就选择晴天让学生在操场的空地上立一根长杆,每个课间都去观察日影的方向,据此去绘制太阳的视运动轨迹图。通过这个活动,学生明白了北半球冬半年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或夏半年日出东北、日落西北的道理。

3. 寓美育于旅游观光中。众所周知,我们在旅游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的地理现象或问题。所以我在节假日前或学期末会给学生布置一项任务:出去旅游的同学多留意身边的地理景观或地理问题,用手机或相机将所见所闻拍录下来,对于不懂的问题,自己上网解决或寻求老师帮助。此举使学生在旅游时不再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而是带着大脑去欣赏、去思考,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也使他们懂得了生活处处有地理、生活处处有学问的大道理。

4. 寓美育于书籍阅读中。很多地理书籍,如《中国国家地理》非常受高中生欢迎,里面的图片或文字都十分优美。所以我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多看多想。学校的书吧也正好提供了这些书籍。现在学生阅读的热情非常高,地理知识面和眼界也大大地拓宽了。

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 篇4

关键词:美育,体育教师,教学方法

美育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广泛开展, 渗透在德、智、体各个方面的教育中, 所以体育教学中也应该实施美育。然而在体育教学中美育往往被许多教师所忽略, 如何才能积极地启发学生的审美意识, 分析和认识运动中美的因素, 鼓励学生去积极地发现美、尝试美和体验美是每个教师面临的一道新的课题。需要不断地探索, 以下就是笔者在体育教学过成中对实施美育的一点认识:

一、教师要有良好的美学修养和丰富的美学知识

教学是师生共同参加的双边活动,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 他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美学修养和丰富的美学知识是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基础, 也是运用美的魅力感染学生的前提, 只有体育教师能够首先感受美、理解美, 才能在塑造美、体现美中感染学生, 只有较好的美育才能给学生以“审美的眼睛”。因此, 体育教师在提高本专业水平的同时, 应研究关于美感产生的生理、心理基础和社会根源, 从科学上了解美, 培养审美意识, 把健康、高尚的美育贯穿于体育教学之中。

二、深入挖掘体育教材中美的因素

教材是实施教学的根本依据, 因此教师首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 不仅要真正弄懂教材中所涵盖的体育科学理论和知识, 还要深入挖掘其中美的因素, 发现美、提炼美, 并在教学中把体育与美育有机结合起来, 真正发挥体育的美育功能。如:教学中教师应使教学的内容 (技术动作) 形象化、具体化, 使学生真正地感知到美的存在, 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配合教师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 提高教学质量。如:跑体现力量美、速度美、幅度美、节奏美等。要很好地挖掘美育的因素, 从美的方面分析教材, 找出不同项目的审美特点及要求, 因材施教, 使学生乐于接受。

三、努力创造体育课堂的氛围美

在教学中, 学生直接感知的对象是教师, 而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的教师相比, 其榜样的作用尤为突出, 这是体育教师的工作特点决定的。因此, 除了从自己优美的语言、整洁的衣着、端庄的举止、饱满的热情等感染熏陶学生外, 还应保持高昂的情绪, 以优美准确的示范动作, 给学生留下轻松自然、精神饱满、威武健美的印象, 成为学生形体美、动作美的楷模。另外场地器材构成了体育教学的重要因素, 这一特点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 精心对运动场进行设计和布置。要把运动场设计得美观大方, 路线要清晰, 器材的布置要有美的观念, 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四、讲究语言美和示范美

准确精练的语言能激励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提高他们对技术动作要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促使学生进行思维活动, 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使其记得牢、想得到、联系得上、积极性高。同样体育课中教师运用示范动作传授知识技能, 是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显著特点。准确、优美、规范的示范动作是无声的语言, 它既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最直接的途径, 也最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使学生在学习动作一开始就建立起正确的完美形象, 跃跃欲试, 由欣赏———羡慕———向往———积极理解———决心实践, 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韵律体操教学中, 教师以自身协调、优美的动作, 使学生体会身体的美, 使其经常注意自身的形体美, 提高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五、讲究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和谐美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确定和教学手段的选择, 必须符合教材本身的结构特点和运动规律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 新颖多样、丰富多彩, 既有针对性又有艺术性、趣味性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会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如今许多学校都把多媒体课件引入课堂, 使其贯穿体育课的全过程。这种教法使体育课更富有生机, 让学生心情愉悦地完成练习。俗话说:“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青少年尤为突出。男生都希望自己的身体强壮, 风度翩翩;女生都希望自己的身姿匀称健美、亭亭玉立, 这正是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 也体现了创设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和谐美。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篇5

摘要语文是最具有美育特征的人文课,被视为纯艺术的文学作品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家的心血和独特风格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自然的美,社会的美,人文的美,生活的美都汇集在这里,因此,语文教学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阵地。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美育渗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应特别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需要理论”中也认为,“审美需要”是人生的高层需求。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五育并重”的观点,已经在教育界达成了广泛的共识。而语文是最具有美育特征的人文课,被视为纯艺术的文学作品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家的心血和独特风格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自然的美,社会的美,人文的美,生活的美都汇集在这里,因此,语文教学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阵地。在美的朗读中,感受美

就初中语文教材而言,所选的文学作品均是经典之作,各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其中许多华美的诗篇,精妙的散文都是极理想的朗读材料,非读不能领悟其美。因此,要让学生感受语文材料的美,就必须实施叶圣陶先生所说的“美读”(美读既指老师富有魅力的范读,也包括学生自己在掌握朗读技巧后的表情朗读)。美读能够把文章美的思想,感情用“原法原味”的美的声韵传达出来,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朱自清语)。因此,语文教师应充分地利用好这些朗读材料,并采取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使学生在语言的流动中充分感受课文各种形式的美,以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音,心同其情,耳醉其声”的艺术效果。在美的素材中,发现美

空洞的讲解不如形象的现身说法,强行灌输的知识哪比得水到渠成的自然。同时,美文教会学生欣赏,美物引导学生爱惜,美趣指领学生高雅,至理促使学生聪睿。由此,我们应该选择美的素材,对学生更好地进行美的教育。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章数不胜数。这当中,有着无数美仑美焕的意象,有着风流倜傥的气质,羽扇纶巾的神韵,有着挽雕弓、射天狼的豪迈,也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寒,有着“夜阑卧听风吹雨,尚思为国戊轮台”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大义,还有无数让人终身受用的治学、做人的哲理„„这些素材或让人神往,或使人心仪;可叫人豪情万丈,亦可催人潸然泪下,让你倍感“慷慨悲凉为家国,雀跃沉思缘诗文”„„这些材料无不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良好载体,让学生从中发现美,欣赏美,意识到自己无时无刻不生活在美之中。在美的形象中,鉴赏美

文学作品中典型的人物形象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评价人物形象是美育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因此,通过课文中美的人物形象、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审美心里的诱因,中学阶段学生的情感不够稳定,情绪极易冲动。因此,以美育人,以美冶情,培养高尚的品德和高雅的情趣,是语文学科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例如:《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醉翁亭记》中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谈骨气》中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白杨礼赞》中白杨树的伟岸、正直、严肃、不折不挠的坚强意志;《有的人》中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光辉形象;《勇气》中法国妇女坚信世界和平的大无畏精神。上述课文中这些美的人物形象对学生会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润物无声的感染,学生在感受美的形象和理解美的内涵中,不断领悟,同时产生共鸣,使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同时也提高了审美的鉴赏力。在美的语言中,品味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是借助生动、优美,凝练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文学语文有别于生活语言和理论语言,其形象性、生动性、概括性令人惊叹。因此,只有通过对文学语言的细致品味,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驾驭语言的技能,如果不理解文学作品中语言的真正内涵,便不可能真正把握作品的艺术精髓,更不可能和作者情感产生共鸣,那么,就更谈不上艺术感染和美的享受了。

例如《荔树蜜》中有这样一句话,“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单从表象上看,“仅仅是作者做了个梦而已”。殊不知,如果深层揣摩语言,前后关联,学生就会通过自身的想象力,在脑海里浮现“梦境”。然后进一步的理解到对蜜蜂的热爱,作者卒章显志,赞颂劳动人民的情感也就无疑了。再如《选场》一文中,只要对黄世仁的语言“我家自有谷满仓,哪管他穷人饿肚肠”细加品味,就不难理解战争年代曾有一位战士向演“黄世仁”的演员开枪的情境了。这样,学生就能把作者欲表达的思想领悟得深透。从而也把握了作品的言外之意,自然地培养了学生语言鉴赏和审美能力。在美的活动中,创造美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语文教师可通过综合性学习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校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在校内课外活动中可组织语文课外兴趣小组,办手抄报、黑板报、举行演讲比赛、书法比赛、作文竞赛等活动,学生自然会在各种活动中表现美,创造美。在校外课外活动中可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实践实习,观看电影,演出或文体比赛等,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开阔学生的审美领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创造美的能力。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篇6

一、通过识字教学使学生感受中国文字之美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它是我们运用书面语言交流思想的工具。认好字、写好字,是儿童阅读写作的重要基础。今天的汉字形美、音美、意美,积聚着我国文字美的魅力。要想学生体会到中国文字之美,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根据汉字的造字原理、利用汉字的结构、凭借课文的情境,来创设学生易学、易懂、易掌握汉字的情境。这样可使抽象的汉字符号形象化,又可让学生领略中国文字的古代美与现代美。笔者在教学“日、月、水、火”这四个汉字。如教学“日”时,在黑板上出示彩色画面。于是便像讲故事似的,边讲边画,边演示,把对字形、字音与字义的感知结合在一起。

如:教学“日”,先画一个太阳如图(1)。提问:这是个怎么样的太阳?(圆圆的太阳)古时候我们就根据太阳的模样,创造出了表示太阳的这个字。起初就是这么写的,如图(1)。后来慢慢地变得越来越像今天的“日”字了。如图所示。然后再教学“日”的读音及笔顺。教学“月、水、火”三个汉字也用同样方法。这样教汉字,表形、表意的特点就充分显示出来了。儿童识字的难度在创设的情境地中减小了。更能让学生体会到中国文字的形美、意美。汉字外在的形态,使其具备了一种超越具体形象的抽象意味,即字形美。汉字内在的字义,可以引发儿童无尽的想象和联想,在脑海中形成具体形象,即意美。如看见“日”字便可想像太阳,它的光与热。

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教师更要注意汉字的形美、音美、意美三者相结合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这更能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字的热爱之情,从而感受和认识到汉字既是传情达意的工具,又是集形态美、音韵美和意蕴美于一身的文字系统。

二、通过识字教学使学生感受身边到处都是美

识字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这更促使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朝着美的方向发展,从而提高了他们鉴别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形成健康高尚的情趣,逐渐塑造出美的灵魂。

1、让学生领略自然之美

自然界的事物纵有万千情态,它的美总让人陶醉。对小学生来说,可以通过识字教学中的美育,使他们真正去体会自然界的美。我们中国的汉字有一大部分指称的是自然界的具体事物,特别是象形字更是“画成其形,随体诘屈”直接以自身的形体概括而抽象地描绘自然界的景物。笔者认为教师可针对汉字的这一个特点,大胆地去尝试。在识字教学中有意制造汉字与学生脑海中有的自然景物联系起来,进而体会自然界的美。

如笔者在教学“山”时,围绕“山”这一自然景物,引导学生想象、联想或出示有关图片。使“山”这个字具体到雄伟壮阔的泰山,高大挺拔的黄山,让学生感受到动人心魄的力量;可以把它具体到延绵不断地群山,此起彼伏的山陵,让学生感受到山的淋漓酣畅通、活泼跳宕的情态;或者可以具体化为高低不平的丘陵,农家大小不一的土堆,体验到山的清纯活泼。在这样的细致品味中,自然界山的万种情态灵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认识“山”字。来感受到强烈的自然之美,从而掌握“山”字。

2、学生感到社会之美

自然美通过具体的自然界景物形象地表现出来,更多地表现为形式美。而中国的汉字也有一大部分所内含的是一种审美价值。在识字教学中的美育,是要让学生看到某个汉字,脑中反映的不仅有它的字表意义,还有它所蕴含的精神内容即审美价值。如“松”作为一种树的指称;但是通过教学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它内在的审美价值:(1)可以想到松树的挺拔与遒劲;(2)生活环境的恶劣;(3)生命力强;(4)具有奉行精神……等等。又如“鸟”本是一种天空中飞翔的动物,但是通过识字教学中的美育,就可使学生想到轻快灵捷、春天、欢乐等。这样,一方面汉字的意义清爽透彻,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汉字的审美把握有自己的意愿、情感。这就要让学生通过识字美育,来体会整个社会带给的美。

三、通过识字教学使学生感受到课文之艺术美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它所选定的基调,不管是欢快的,还是悲伤的;是雄壮的,还是轻柔的;是幽默讽刺的,还是赞美歌颂的。都包含着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或说明的道理。都有它所存在的艺术美。如《司马光砸缸》中的纯朴美;“低头思故乡”中的思情美等等。但是这些蕴含着的艺术美,要让学生去体会,必须理解字、词的含义。那就有必要加强识字教学的力度。

四、通过识字教学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识字教学的审美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文字美的启迪,感情上得到文字美的陶冶,还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口来表现文字美,用自己的笔来模仿文字美和创造文字美,这是美育过程的归宿,也是形成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

从美育的角度来讲,学生说话的过程,应该是再现文字美的过程。学生再现文字美的要求,则来源于对文字的感知美和鉴赏美的体验。因此,这个实践不是枯燥乏味地认读生字,强记字形,而是令学生倾心、愉悦的趣味活动。如教学了《鹅》这首古诗,就让学生自己配乐读,看圖读,画画读等,这就是让学生用口头表现文字美的极好形式。

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篇7

一、语文教学与美育的关系

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是文艺作品中社会生活的再现过程,也是教师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在文艺作品中社会生活的再创造的过程,它属于文艺的范畴,又属于科学的范畴。而美学是和文学艺术息息相关的。文艺是依据美的法则创造的,它是从美的角度上把握实现的。无数伟大的文学艺术家所创造的不朽典型无一不是从美感出发反映现实生活的,因此,可以说没有美也就没有文艺。

文艺与语文教学有如此密切的关系,那么美学与语文教学的关系也就非常密切了。可以说,语文教学的全过程都贯穿着美育的因素。而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因素,又融化于全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不难想象,没有美感的语文教学会在学生的精神上发生效力。美育与语文教学,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二、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内容

那么,什么是美育呢?美育就是审美能力的教育,它应该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社会生活和艺术的正确审美观点,对美的兴趣爱好以及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而小学语文教材中是有很丰富的美育内容的。

1. 自然美

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活条件,为文学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审美教育的内容。在自然界中,不论是生机勃勃的春色,花木繁茂的盛夏,还是果实累累的秋天,白雪皑皑的严冬,都给人以美的感觉。教材里美与自然环境的描写,因经作家的审美处理,比自然美更精致、更完美、更细腻、更激动人心、更给人以美感。如,郦道元的《三峡》是一片脍炙人口的山水散文,作者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然亭午时分,不见曦月。”等语言,再现了巫峡的壮美,它具有明显的美育内容。教师应该使学生在掌握字、词、句等知识的同时,领会祖国山川的壮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 社会生活美

文艺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它比现实生活更典型、更集中,具有巨大的认识、欣赏和美感作用。因而,文艺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美对于人们的感染和熏陶更强烈。如,《边城》一文中,所描写的风光秀丽的湘西,生活着相依为命的祖孙两人,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3. 艺术美

作为自然美、生活美集中表现的艺术美,是语文教学美育因素的主要内容。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之所以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就是因为文章有缜密精巧的构思,玲珑剔透的结构,质朴凝练的语言,绵密真挚的情致,通篇贮满诗意。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在听、读、说、写的语言实践中,使其感受、领悟、创造这些美。同时要把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放在重要的地位,把培养学生的健康的志趣、高尚的情操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三、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审美教育

美育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那么,如何进行审美教育呢?笔者认为,首先要求教师要有善于发现美、感受美和利用美的才能和素养,另外要善于安排教学内容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师要随时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愉快地参加学习,并使之接受美育。

其次,要把学生带进作品的艺术境界里去。文学之所以美,主要就体现在一个“情”字上。因此,语文教学就应该从感情二字入手,让学生的感情与教师及作者的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

中职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篇8

中职语文教材是很好的美育载体, 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一资源, 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 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美育素材, 选择适当的方式, 让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之美,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进而达到“以美育人”的目标。

如何引导学生品味作品中的意境美、自然美、人格美、社会美, 进而培养学生能发现美, 创造美, 以美育的渗透, 促进中职学生语文学习, 这是当前中职学校语文教学急需解决的一个难题。笔者对此做了一些研究, 抛砖引玉, 借“砖”之力, 击中职语文教学美育渗透的“千层浪”。

一、提炼作品中的人格美

高教社语文基础版第二册《世间最美的坟墓》, 是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一篇精美游记散文。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学生要理解托翁的坟墓为什么是最美的, 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托翁人格的闪光点, 提高对“美”的判别和认识能力。托尔斯泰出生在贵族家庭, 而且是一个享有盛誉的大作家, 完全有条件过奢华的生活, 建造气派宏伟的坟墓。但他没有这么做, 他崇尚朴素, 追求朴素美。他曾说过:“朴素, 这是我梦寐以求的品质。”正是这种高尚的品质, 映射出托翁伟大的灵魂, 这种朴素美就是超越时间的人间大美。如此引导挖掘, 紧扣主旨, 充分展现了教材丰富的内涵, 体现了文本与美育的“无痕”渗透, 提升了学生的审美品位。

二、品悟作品中的意境美

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朗读的过程, 就是学生发现美, 感受美的过程。

以高教社语文基础版第一册《再别康桥》为例, 反复地读, 美读, 成为达成教学中美育目标的重要手段。徐志摩是难得的诗人, 康桥, 在他的笔下, 已经够美, 多一句都嫌污了颜色。如何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体悟、品味这种美, 就成了教师授课的关键。诗人徐志摩的经历是我们解读《再别康桥》的一把钥匙, 我们可以借助文字或者视频去了解诗人和剑桥的渊源。诗人把“康桥”视为“难得的知己”“生命的源泉”“精神的依恋之乡”。这时, 我们再体悟诗歌中的意象、结构, 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这首《再别康桥》在艺术上值得称道, 因为它集中体现了诗歌创作的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学生读到了其中的“美”, 背诵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欣赏作品中的自然美

高教社语文基础版第二册选取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 作品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素淡、朦胧、和谐、宁静的荷塘与月色。作者朱自清先生写月下荷塘, 从荷叶写起, 写到荷花、荷香、河波以及荷下的流水, 逐一写来, 层次井然。不仅色彩鲜明, 使人如见其形态, 而且有色、有香, 也有声, 使人如临其境, 得到美的享受。这是月下荷塘所特有的景色。作者在写荷塘上的月光时, 先用“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句直接写月光, 再通过荷塘中的雾气、月光映照下的荷叶、荷花和树影等侧面, 写了有着“淡淡一层云”时的月色, 最后直接写“月色”是不均匀的, 但光和影却和谐统一。凡此种种, 都是此时此地所特有的月色。这“朦胧”的月色, 与荷塘的美景构成了一种“静穆美”。因此, 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荷塘、月色, 在读中体会作者情感, 在读中品味语言之优美是教学的重点。朗读贯穿学习始终, 教师指导贯穿朗读始终, 让读成为与品美、赏美、悟美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与作品的对话中, 学生联想的天空更广阔, 对生活的解读更丰富, 对自然、人生会有更深刻的领悟。

四、挖掘作品中的社会美

高教社语文基础版第三册选取的《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短短的一章, 寥寥315 字, 却为我们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四子侍坐、与夫子共言其志的故事。这个故事究竟是生活实录还是艺术再现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 我们能够从中体会到孔子对其弟子的才能、性格的真实了解, 从而给他们恰如其分的评价和指导, 孔子对弟子们严格要求, 从而让他们做到人尽其才。同时, 故事还深刻地表现了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核心——礼与仁。本篇语言的简练、精辟、含义深刻, 也是值得我们认真细致品味。作品穿越千年的时空, 折射出的“美”却是大美、新美。在授课结束, 我安排了这样的结语:《论语》的确是一部了不起的书, 其中包含了儒家思想的“修齐治平”之精髓, 表现了儒家思想积极奋斗、努力进取而又顺应自然的思想, 以及“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己欲立则立人, 己欲达则达人”的东方智慧。作为一个中国人, 我们或许还没有意识到《论语》的伟大价值, 而美国作家威尔·杜兰特却非常羡慕我们, 他在《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一书中这样写道:“我很羡慕中国的儒生——他们被要求记住孔子的每一句话, 因为我发现他的每一句话都深刻而精当。有时我认为如果这些格言在我记忆中沉淀20 年, 我或许会变得心态平和、举止庄重、思绪沉稳、个性深沉、彬彬有礼, 这些我能在中国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身上找到。”今天这堂课只是学习《论语》的开始。希望同学们回去之后, 继续阅读《论语》, 真正地去领会《论语》的精神实质, 用《论语》的智慧丰富自己的思想, 让自己成为一个受过教育的智慧之人。

五、弘扬作品中的亲情美

颂扬母爱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高教社语文基础版第四册选取了史铁生的作品《合欢树》, 像作者的许多作品一样, 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和愧疚。这篇散文以母亲种植的一棵合欢树为象征, 写当年母亲聪慧的天赋, 写母亲为残酷现实打击的经历, 写母亲为儿子的病知其不可为而为的努力, 写作者对母亲当年的行为理解不够的遗憾。合欢树在文中出现虽然晚, 花费的笔墨也不多, 但却是全文的结构枢纽和主题核心。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体会作品平淡朴实的文字下饱含的母子深情, 是我们教学时的重点, 也是这篇散文的美学突破点。母亲种的合欢树, 是绝望中的希望, 是对儿子健康的殷殷期盼之情。儿子从开始的不愿见树到后来难见合欢树, 表达了对母亲曾经的不理解、对过去生活的伤感, 对无法慰藉母爱的愧疚。睹物思人, 朴素文字中蕴含着深沉的感情, 物是人非, 平淡琐事所映射出的世间大爱, 正是对学生开展亲情教育最好的范本之一。

语文是生活的教育, 更是审美的教育。以教材为范本, 借助美育的渗透, 扩大语文学习的外延, 细化语文学习的内涵, 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工具性特点, 以美启德, 以美育德, 达到“以美育人”的最终目标。这是我们每一位中职教育工作者期待的最美收获。

参考文献

[1]李吉鸿.语文教学渗透的尝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6) .

[2]朱自清.论诵读[M].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 1985.

美术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篇9

在教学中注重启发, 引导教学方式。用启发教学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在教学中避免灌输式, 教师包办。传统教学中教师先是上课就很长的导课, 这样学生们会产生厌倦情绪, 我们可以尝试音乐导入, 在动听的旋律中放松的情绪欣赏作品导入, 由猜谜导入, 分组讨论导入, 竞赛导入。这都会给学生极大的自信心。教学中不能学生没有画完美术作品就妄加评论, 伤害学生自信心。启发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由于教师的个人兴趣爱好左右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发展。教学中要给极大空间让学生自己思考, 学习选择, 判断,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内容的多样性。课堂教学内容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或学校课程安排, 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因地制宜的制定, 安排适合学生的课程。我们美术课本上更多的是情况我们要挖掘本土的文化, 例如生活在内蒙古的孩子没有见过真正的草原, 这是有我们美术教师责任的, 我们可以通过图片让学生感受身边的文化, 最好是教师身体力行, 自己有亲身感受再和学生交流。美术教师不能固步自封, 要心怀对美术教学的虔诚之心, 对生活的热爱情绪, 才能把美育带给学生们。教师要有探究新材料, 引导, 安排上新材料的课程, 小学阶段的学生探究意识很强, 接受新事物能力也快。例如我们这个地区的土壤很黏, 而且细腻很适合捏制一些造型。于是我要求学生自己带土壤, 我们课堂上学习捏制蒙古包, 这节课的效果很好, 因为孩子们一定是自己或者和家长去野外挖了土壤, 有了一次户外活动的机会。再者通过学习孩子们还了解了蒙古包的结构, 以及相关知识。并且有了动手的机会。课后我们多作品进行了评比活动, 大大促动孩子们学习美术的同时还给学生们上了一堂了解家乡, 爱家乡的课。所以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 就要根据学生自己的喜好选择自主的课程。让单调的美术课真正丰富起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

美术教学要立足学生为主体挖掘本土资源, 我们的学校处于农林牧交接的地区, 有着辽国的痕迹, 蒙古文化气息熏染, 能闻到森林的清香, 田野的花香。所以可画, 可看的资源很丰富。我们深秋去树林里捡来各种树叶, 冬天时用于树叶组合贴画。也可以用树枝, 野花野草甚至苔藓等资源。我们可以作各种透视效果的, 包括国画散点透视, 甚至是抽象画面。因为我们会捡树叶, 所以很多同学受到了启发, 把捡来的树根依势造型。做成了根雕。

那达慕大会时会提前给孩子们布置作业, 拍摄蒙古人竞技的精彩瞬间, 并在校内进行评比。现在很多孩子都会用手机照相, 太多学生们拍的照片放在手机里得不到交流整理。

但在专业角度和收集整理方面来看还是需要提高的。例如构图, 孩子们都会用却不知怎样的构图更好。所以我们把照片都收集上来利用投影仪器大家一起来看, 师生共同分析每个画面。夏天, 我们引导孩子把在小河边拾来的石子上画画。同学们发挥了想象力。这样既提高了美术方面的知识, 也渗透了家乡美的教育。

教学中发现孩子的美, 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 只是个性特征不同而已。所以我很注意对学生的赞美。赞美孩子时我用恳切的语言, 和蔼的眼神。尊重的情绪。让每个孩子感觉到老师的鼓励和信任, 尤其是面对别人眼里的后进生, 更加关心, 美育是给孩子一个眼神, 一个微笑, 让他快乐的学习生活。这样他也会带给别人正能量的同时自己也获得力量。教师的赞美要有重点, 不要忽视体态语言的赞美方式。赞美的同时要抓住机会启发学生绘画思路。

教学中注重活动性。能更好的培养学生个性, 激发其创造能力, 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活动, 尽可能少干涉。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们无拘无束的开展, 例如可以带孩子们去博物馆, 工厂参观。回来画履行日记式的连环画。开展展览和竞赛都能训练孩子的直觉, 想象力, 观察力。甚至创造力。我会安排每个班级主办一次画展, 或者由哪个班级组织承办全校的画展, 孩子们会考虑如何收取绘画作品, 如何布置展览, 怎样装裱作品。甚至招贴广告的设计。自己班级小型画展我会带着学生们自评, 再由学生们自己分组讨论, 组内评比, 再组合组之间评比。自评中可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并对自身创作过程作一个回顾。互评中一副小画孩子们会各抒己见多方面多角度的进行讲评。这样的教学中放手不是不管, 而是给孩子独立的思考空间, 最后教师进行讲评, 这是和学生沟通探讨的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让学生总结评价绘画作品, 提高学生欣赏水平。例如我们给学生们时间分组进行废物改造。制作新的适合的工具材料。旧物改造中学生们就会有很多发现, 会思考做什么怎样做, 材料的组合和穿插, 平面和立体的思考方式的过渡。学生们在重新赋予旧物生命的同时也会感受到旧物的新旧程度。这样多少会给同学们一个艰苦教育的机会。同学们在动手动脑中接受美育, 我认为学生能力的培养都是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实现的。教师给学生提供社会与生活的的情景, 提供多元的文化氛围, 提供多样的材料, 媒介的创作工具, 发挥学生的个性, 媒介的创做工具, 发挥学生的个性, 引导他们大胆实践, 大胆创造。

美术课上的改画很重要, 教学中很多孩子会有不会画的情绪。这时教师的鼓励很重要。还有不要轻易的给学生改画, 如果真的需要改, 要和孩子沟通好他的画面思路才能进行画面的整理。要在学生的画面找闪光的地方, 引导学生大胆地构图, 造型, 涂色。对学生的作业也要认真讲评的同时要及时收取, 并给评价。我会在学生的作品后面写上。OK, 或针对画面的某方面有点写生一句话。例如, 构图很饱满, 颜色搭配大胆。

谈历史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篇10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美育, 使美育与智育、德育相辅相成, 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又能够促进他们认知能力、思想道德品质的发展。作为一名历史教师, 应积极地探索渗透美育的方法和手段。

一、从教材中挖掘美育因素

1. 自然美。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 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美的认识和感受也在不断地深化。那些符合自然规律, 能带给人类精神享受的事物越来越多地成为审美的对象。教师可从教材插图或文字内容中挖掘出自然美的因素, 如, “造化钟神秀”的泰山、“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庐山瀑布等, 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2. 建筑美。

历史教材中选用了许多极具文化价值和观赏价值的建筑图片, 如, 世界闻名的万里长城、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秦始皇兵马俑、气势宏伟的故宫与富于浓厚宗教色彩的布达拉宫, 以及壮观的埃及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巴黎圣母院、伦敦塔和古罗马斗兽场等, 其都表现出震撼人心的美。

3. 艺术美。

我国是“艺术之邦”, 我们的祖先创作了无数的艺术精品, 唐诗、宋词、元曲及明清小说等, 佳作如云, 影响深远。我国古代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及书法等艺术, 在世界艺术殿堂中也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4. 社会美。

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是历史教学的核心内容。体现在历史人物身上的美, 是社会美的集中反映。历史教师有责任把这种内在的美挖掘出来, 引导学生从审美的视角认识这些历史人物。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数不胜数, 教师形象生动地讲述有关人物的事迹, 凸显他们身上的审美价值, 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间受到美的感染。从古至今, 中国曾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思想家、科学家、政治家与文学家, 以及伟大的民族英雄和革命领袖等。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历史人物及与其相关的事件, 可以帮助他们领会社会美的深刻内涵, 使其总结出评价人物美的标准。

二、探索实现美育的手段

1. 展现语言艺术美。

语言是交流思想、传播知识的重要媒介之一。在历史教学中, 如果教师的语言准确优美、形象生动, 语调抑扬顿挫, 则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的情绪, 把学生引入到美的意境之中, 使其感受到历史的魅力。

2. 彰显板书设计美。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教师倘若能够设计出优美醒目、简洁明快的板书, 不仅能使学生获得视觉上的美感, 而且还能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对于提高教学效率也具有积极意义。

3.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审美是先从对形象的感受开始的。教师为学生呈现具体可感的形象, 有利于他们审美能力的提高。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要, 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发挥幻灯片、录像及动画等的作用, 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及触觉等多种感官, 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 加深他们对相关形象审美价值的认识。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美育, 无论是对于学生的历史学习还是美术学习来说, 都有很大的帮助。在渗透美育的过程中, 教师应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一课教学前, 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该课的有有关关课课件件。。经经过过一一周周的的努努力力, , 他他们们制制作作出了画面色彩绚丽并配有详细解说词的课件, 并且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配了一幅水墨画。在这幅水墨画中, 既有宁静幽远的乡村风景, 又有无忧无虑的农夫形象。整个画面清新自然, 朴实优雅。在教学中, 我结合课件讲授相关内容, 并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整节课教学效果非常不错。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与体验, 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历史包罗万象, 涉及古今中外, 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进行讲解, 学生在课堂上总是感到意犹未尽。为此, 教师可适时地组织他们开展课外活动, 通过课外活动来渗透美育, 调节学生的情绪, 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 使其在更为广阔的天地中学习历史, 提高审美能力。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语文教学 美育

一、以美的情感,陶冶学生美的心灵。

高尔基说过:“美是人自己从他的灵魂深处创造出来的。”因此,美的发现者要有美的眼睛,美的寻求者要有美的心灵,美的创造者要有美的生命,美的教育者要有美的情感。在审美过程中,人的情感是最丰富、最活跃的,因此,记叙文教学要体现出美学的“感染性”的特征,注重一个“情”字,做到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用自己的情感体验,正确的审美观点,精当准确的语言,引发学生一起去体验品味作品的感情,与作者一起同感受、共情怀。还应把课讲得生动、丰满。悲的地方要讲得学生想掉泪,乐的地方要讲学生忍俊不禁;美的地方要讲得学生心神向往;丑的地方要讲得学生憎恶讨厌。总之要富于情感性、形象性、新颖性,字字句句都落入学生的心田,深深印在学生脑中。如《一面》一文,文章短小精巧,作者以十分细腻的笔触,描叙了在内山书记与鲁迅偶然见了一面的动人情景,娓娓道来,真挚朴实,自然流畅,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教师必须抓住“层层推进,以情动人”这一点,首先进行有表情的范读。第一个层次交待时间、地点、事件、人物,这一层主要用陈述语气,语调较平缓;在读到书店后面长台子旁边有两个人用日本话谈笑这一节时,语调宜活泼开朗。第一次对其中描绘,读时要读得清楚、平实、有浮雕式的感觉。此时,学生随着情节的发展,人物的活动,体味到了作者真切激动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心中充满崇敬的感情,从而逐步把握了本文的感情基调。总之,“情”是美育的主线、灵魂,突出“情”,并使之贯穿于记叙文教学的始终,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一个“美的氛围”,加深学生对美的理解,并引起共鸣。

二、选择“情感”作为突破口,实现美感认知。

情感是审美过程的动力因素。作家写作伴随情感,读者领会内容也同样伴随情感。作为主导者的教师,更应具有丰厚的感情,以情唤情,最容易引起共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例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选材平凡,语言朴实,学生自渎可能体会不深。但在课堂上,如果教师利用录音机或用包含感情的语调去朗读唤起学生与父母、亲人的感情,在这样的情感驱动下,就会仿佛看见一位父亲正在艰难地爬上爬下为儿子买橘子的情景,此情此景之下就会如同身受,精神倍受感染,心灵也会因此受到撼动。很快地感悟到亲情原来是那样的崇高而伟大,也会很快地体会那平凡语言里包含的父子深情和字里行间隐含的淡淡哀愁,那旧社会下一个衰败家庭惨遭祸不单行后的那种无奈之情,也最容易引起读者感情上共鸣。我所教的学生中有一位叫黄小华,全家五口人,三个姐弟读书。家庭景况不好,父亲赌博成性,经常酗酒,有时很长时间不回家,家中一切全靠妈妈。不久母亲进城打工会老的路上被车撞了。黄小华就以她深挚而凄苦的感情写了一篇题为《我的母亲》的习作,诉说了自己家庭不幸和对母亲欲助无能的悲苦之情。在讲评时我特意叫她到讲台上诵读自己的文章,她那深沉而凄苦的语调立即引起了同学们的心灵震动,等她把文章读完,全班同学无不为之掉泪。事后,同学们都发扬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经济上纷纷慷慨解囊相助,与黄小华同学一起共渡难关,而且在同学的帮助下,小华的父亲也闻讯赶回来,并保证以后改邪归正,从新做人。

三、通过语言美进行审美教育

高尔基曾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在领略其语言美中获得美的享受。语言的表现力是无限的,阅读的本质就是对语言的感知。有的作品语言庄重、风趣、雄奇、绮丽,有的作品语言句式别致、变化多姿。不同的语言风格,体现出不同的美感特征。雄浑豪放的,使人激奋昂扬;朴实平易的,则显得情真意切;含蓄清新的,则耐人咀嚼、令人回味。

如聞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整篇讲演的语言爱憎分明,慷慨激昂。“为什么要打要杀,而又不敢光明正大的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的来暗杀!”“无耻啊!无耻啊!”“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句中有愤怒的控诉,辛辣的讽刺,也有对人民力量的赞颂,对光明前途的展望,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战斗力。读来使人热血沸腾,进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再如《散步》语言平易朴实,然而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句式的整齐与错杂,寓意的对举与反衬,似乎都是信手拈来,无丝毫的刻意雕琢。像“他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他的话一样;”“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两个句子看来熟悉的字眼很多:无非就是“我的话”“他的话”,“前面”“后面”,“妈妈”“儿子”,读来却能撩起几多愁绪,几多羡慕:慈母与孝子爱得深沉,和睦家庭的宁静温馨……羡慕之余却又悟出:生命原本这样,代代相因,生生不息。“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描摹母亲和儿子的口吻,加之运用顶真辞格,读时格外真切,琅琅上口,富有韵感。“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此种对举在文中是常见的,它构成了句式的对称美,同时也为文章的内容服务。

四、引导学生感受美

例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篇12

在笔者近十年的执教经历中, 发现很多教师在语文课上大多落实于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情感说理, 至于美育一词, 很少提及。语文课堂是教师带领学生“美学散步”的最好场所, 而一部分教师为了传授知识, 将美育淡化, 甚至忽略。美育, 作为教育的一个分类, 被归类到美术、音乐等学科中, 以笼统地对待。殊不知, 作为人文性最强的语文学科, 是落实美育最好的去处。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丑小鸭》一文, 节选自安徒生童话。课文删减后篇幅不长, 简单概述了故事情节, 将丑小鸭由“丑”变“美”的历程较完整地叙述出来。但是, 作为读者, 初读之后总是有种意犹未尽之感。究其原因, 主要是读者没有深入理解文本, 没有体会到文章中的“美”。下面, 笔者就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感受文本内容

往往, 最先打动读者的是文本内容, 故事情节才是最初吸引读者的地方。《丑小鸭》一文中, 一个“四处讨嫌”的“鸭子”历经磨难, 最终成为了高贵的天鹅。围绕丑小鸭的成长, 事件的发生曲折多变, 读者的感受也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起伏跌宕。这个故事在几代人儿童时代的阅读经历中留下痕迹, 是因为它有“幻想”, 读者的想象被装上了翅膀, 不受自然力的限制。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我设计了以下填白补充。如, 赶鸭的小姑娘一边用脚, 一边骂道:“!”赶鸭的小姑娘用棍子, 把谷粒撒。

让学生想象赶鸭的小姑娘对待丑小鸭的态度, 进行补白。通过做上面的拓展练习, 不仅训练了语言, 还让学生感受了童话故事中的场景, 促使学生体验到这只无人疼爱的丑小鸭处境悲凉, 境遇悲惨, 增加对它的同情之心。

二、带领学生体验语言描写的魅力

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来感受文本的情感, 是教师最常用到的教学方法之一。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 提高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感受力, 是语文教师深思的课题。

在教学《丑小鸭》时, 我尝试带领学生走进作者描绘的场景之中, 体验丑小鸭的情感历程, 感受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魅力。文本很简单, 删减后的文字更显单薄。如何披情入境, 是教师要做的首要之事。诗人和艺术家都有“设身处地”和“体物入微”的本领, 教师也需要有体悟查意的能力。在教学第二、三自然段时, 为达到此意, 我设计了以下环节: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一只丑小鸭, 受到那么多白眼和不公, 并谈谈自己的感受。之后让学生将课文的第三人称变换为第一人称再读课文。

三、朗读中感受美的历程

语文课离不开朗读。不读或者少读都不能真正理解文章内容。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 要看自己的文字表达是否通顺、流畅, 都要大声疾读。在朗读的过程中, 便可知自己的文章是否流畅, 也能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在教学《丑小鸭》时, 朗读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在教学高潮部分时, 对于丑小鸭变天鹅的惊喜, 只有通过朗读才能体会。可以采用大声诵读、同桌互读等方法, 各种形式的朗读, 皆是为了体验惊喜, 体验来之不易的幸福。读, 是情感的宣泄, 是一节课酝酿下来情感的迸发。这里, 美的感受唯有通过朗读才能体现出来。

四、鼓励学生体会美

每个人对于美的感受是不同的, 对于同一种事物体会到的感受也往往不尽相同。

上一篇:云计算的分析与研究下一篇:栲胶脱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