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

2024-10-20

牧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通用15篇)

牧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 篇1

牧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创新教育的几点看法

――秋智乡加巧村寄校教师:多杰才仁

创新教育已成为了当今教育的主旋律,小学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是实施素质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要加强创新素质教育,首先要立足于课堂教学。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当今,从信息社会的角度看课堂教学,就是培养学生掌握、分析、运用、传递信息的综合能力。所以我们必须从小学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出发,抓住契机,深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在教学中扎扎实实落实素质教育,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而努力,以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那么如何在牧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我想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把自己培养成创新型教师

为了使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针对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我认为教师本人应是创新型的。要进行创新教学,关键要有创新型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改革课堂教学,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生的直接榜样。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及其创造精神,能为学生的创造行为提供示范,并渗透到一切教学活动中。只有教师本人是创新型的,他才会发现、重视并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那么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如何把自己培养成创新型教师?我认为教师要不断地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教师创新意识的确立,是一场教育思想的深刻变革,涉及到人才观、学生观、质量观、教学观等诸多方面——究竟是培养只会按指令行事的驯服而灵巧的工具,还是培养有独立人格、有鲜明个性、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创新型教育,是充满爱的教育。爱,不仅是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修养,而且是儿童身心发展、生命成长的原动力,是生命中一种创造性的整合力量。过去,我们强调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改变人,而今我们更强调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影响人。过去强调“灌输”,现在强调养成,主张尊重儿童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其实,这种教育就是将教育史上的两种主张融合起来,既主张“教育就是从内部将潜在能力展开”,又主张“教育是从外部进行塑造工作”。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计划,规范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的,选择教学方法,调节教学进程等等,无一不是在教师的领导和组织下进行的。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主导作用乃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作为整个生命活动的过程,并在其中诱发学生的创造潜质,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使教学活动升华为创新活动。

二、多思求异,意在创新

“多思求异”是在分析解决问题时不拘于一般的原则和方法,不满足已知的结论,而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标新

立异的提出自己新见解的一种方法。教学中,运用“多思求异”,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因此,教学不应求同过多,而应尽量引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多方位的审视文章的立意、题材、结构和语言,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体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强调在课堂中进行多元化思维训练,多元化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思维形式,鼓励学生针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别人的见解,各抒己见。另外,还要正确引导学生逆向思维,一些小学生不敢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新见解,为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敢于多问多想,要有逆向思维,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的进行探索,树立新思维,创立新形象,在思考问题时,不仅可以从正面去思考,也可以从反面去设想。让学生能突破原有的、前人的框架,形成独特的思维个性。

三、鼓励创新精神,激发创造兴趣

如果没有了求知欲,就没有学校。因此,教师要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的火花。要使学习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鲜艳色彩,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又富有吸引力的事情。增强孩子的信心,使他们获得取得成功的鼓舞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启发性原则,提问设疑,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思维,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

在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一灌到底的方法,让学生睁大眼睛发现,发现好的词语、好的修辞、好的句子、好的描写,每一个发现都是学生自己的收获。特别是对语文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更多关注些,尊重他们的人格,激励其上进,尽量捕捉其“闪光点”,给予激励表扬,使之振作精神,树立信心,学生从细微处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关怀。这样学生心情舒畅,课堂上学生敢于大胆开口,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师生在教学中产生和谐的共鸣,增进了相互的情感交流,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鼓励学生大胆幻想,以幻想目标激励学生,然后启发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架设通向幻想目标的桥梁。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科学的每一项巨大的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事物的未来大胆地幻想是创新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史上的许多事物的过去和今天都表明,“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未来大胆进行幻想,并以此幻想目标为导向,激励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寻找各种将幻想目标化为现实的途径,从而增进创新技能。

牧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 篇2

一、激发创造兴趣, 鼓励创新精神

我认为教学要使学习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鲜艳色彩, 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又富有吸引力的事情。增强孩子的信心, 使他们获得取得成功的鼓舞力。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坚持启发性原则, 提问设疑, 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 活跃思维, 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在课文教学中, 教师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一灌到底的方法, 让学生睁大眼睛发现, 发现好的词语、好的修辞、好的句子、好的描写, 每一个发现都是学生自己的收获。特别是对语文基础不太好的学生, 更多关注些, 尊重他们的人格, 激励其上进, 尽量捕捉其“闪光点”。这样学生心情舒畅, 课堂上学生敢于大胆开口, 畅所欲言, 师生在教学中产生和谐的共鸣, 增进了相互的情感交流, 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求异法

“求异”法是在分析解决问题时不拘于一般的原则和方法, 不满足已知的结论, 而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标新立异的提出自己新见解的一种方法。教学中, 运用“求异”法, 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因此, 教学不应求同过多, 而应尽量引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 多方位的审视文章的立意、题材、结构和语言, 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 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强调在课堂中进行多元化思维训练。另外, 还要正确引导学生逆向思维,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敢于“反其道而思之”。例如一些成语, 强调某一方面的道理, 意思比较固定, 但并不是没有可取之处, “狐假虎威”不好, 但狐“假”虎威对付老虎, 保全性命, 难能可贵。由此可见, 语文教学运用求异法, 学生能突破原有的、前人的框架, 使学生形成独特的思维个性。

三、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鼓励学生大胆幻想, 以幻想目标激励学生, 然后启发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 架设通向幻想目标的桥梁。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 “科学的每一项巨大的成就, 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事物的未来大胆地幻想是创新的起点, 从某种意义上讲, 科学史上的许多事物的过去和今天都表明, “只怕想不到, 不怕做不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我们应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未来大胆进行幻想, 并以此幻想目标为导向, 激励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 寻找各种将幻想目标化为现实的途径, 从而增进创新技能。

创新教育已成为了当今教育的主旋律,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是实施素质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所以我们必须从小学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出发, 抓住契机, 深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通过自身素质, 在教学中扎扎实实落实素质教育, 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而努力, 以迎接21世纪的挑战。当然创新教育的实现需要改革的因素还很多, 比如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等诸因素都将影响到创新教育的实现。

牧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教育;实施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374-01

语文作为培养小学生基本能力的学科,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分析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工作,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分析并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推动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小学语文创新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课堂效率低

课堂效率低下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重要的问题,通常情况下,老师讲解一篇课文的需要三到四个课时,然而大部分时间学生们都在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并没有真正的参与到学生课堂的学习当中去。而讲课节奏的拖拉,最终就会导致学生的语文创新教育成绩的不理想。此外,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出于各方面的考虑,讲评习题时,常常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殊不知这样做反倒会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

2、课堂讲授密度太高

三年级的语文课上,在采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老师针对一篇课文独自累计讲了两个小时,课后调查者发展,课堂效果其实并不好。受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的影响,语文老师往往更强调课堂知识的密度,课堂上学生一直老师牵着鼻子走,没有自己的思考空间,这是我们应该着力避免的。

3、教师的注意力过于集中与某部分学生

当前的课堂上,老师的注意力过于集中,更关注少部分学生。往往是少部分学生回答了大部分问题,普通学生没有在语文创新教育课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成长。无论从教师还是学生的角度看,当前的这种教学模式都应该有所改变。在教学实践中,“老是喜欢好学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情感倾向,但是从教师的职业道德出发,在实际教学中则应该重视全体学生的利益,帮助学生在小学语文课的课堂上收获更多的知识和能力,而这,也正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和强调的。

二、进行小学语文创新教育教学的几个有效途径

1、增强课堂效率,改进教学方法

所有的创新都应当依据学生的接受规律和教学的一般规律展开。如果老师的教学方法不按规律办事,则小学语文的教学活动只能事倍功半。在教学实践当中,教师应该重视观察学生的需求,以学生的具体需要为导向,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具体操作上,教师应该更有平等意识,与学生平等交流,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节奏和讲授知识的密度。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不断接受鼓励和肯定的同时,才能不断获得成绩的提高和个人能力的增加。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植学生创新教育兴趣

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是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还增强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的一个过程。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要尝试启发学生去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创新教育方式,并培养学生好的创新教育习惯。由于人性中本身存在的好奇的因素,多数学生其实是具有创新教育的内心需求的,在语文创新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能不能帮助学生挖掘创新教育本身存在的乐趣。在错误教学方法的引导下,很多教师发现学生的创新教育兴趣正在不断丧失,由此,启迪学生的创新教育兴趣其实是破解当前学生创新教育成绩不好问题的必由之路。为解决当前的困境,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切实加强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学生的创新教育兴趣,应该重视运用鼓励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不要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避免造成南辕北辙的局面,应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更多的关注和鼓励,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和创新教育给自己带来的乐趣。

3、重视向学生传授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应试教育体制的制约之下,考试成绩依然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准。素质教育其实并不是不要成绩,而是要在强调成绩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应该帮助学生找到应对小学语文创新教育题目的方法,帮助学生总结和完善已有的知识和技能,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当前,学生们的语文创新教育题目的得分不高,原因并不在于知识储备不够,而在于学生没有掌握答题的好方法。因此,作为小学阶段的语文老师,应该下大力气,帮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掌握答题的技巧。

三、结语

随着人教版新课程标准的深入践行和广泛铺开,当前,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教师教学的题中之义了,应该引起我们更多的重视和支持,让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得到知识成长的同时,也得到能力的提高。归根到底,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是围绕考试展开的,这就要求学生掌握很好的考试技巧和方法,这对于小学语文创新教育也是旨在帮助学生提高创新能力,更加投入地去思考和钻研语文学科,以达到更加好的学习效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曹 章.对小学语文创新教育课堂教学的反思与对策[J]. 中国教育,2013年,(35)

[2] 麦 梅.探究式学习的相关研究 [J].教育从业者,2014,(2):175-177

牧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 篇4

蓝田县洩湖镇宋庙小学 贺园园

【内容摘要】语文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呢,问题教学是一条极为有效的途径,本文将粗略地谈一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性。学以致用帮助学生把知识很好的应用到生活中去。

【关键词】创设 教学情境 问题 【正文】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教学情境就其广义来说,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从狭义来说,则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它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传统教学也注重情境创设,新课程从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大大丰富了情境的内涵,并对情境创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情境创设因此成为了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

一、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性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一教育理念已经被广大一线教师广泛认可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应用,然而,在课改的今天,我想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塘。这里的“授之以鱼塘”即创设教学情境。

我经常问孩子们“学习知识是为了什么?”孩子们经过思考讨论告诉我“为了用。”对啊,学习所有的知识都是为了在生活中去运用它。新的教学课程标准中也说到数学要来自于生活,更要运用到生活中去,各科教材的教材目标里也总是提到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足以见当代社会“学以致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可是,虽然道理是这样明显,但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广大的学生把“学”和“用”分离了开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迫切需要做的是帮学生把“学”和“用”联系起来,让他们把学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到身边的点滴事件中去,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创设教学情境”就可以很好的起到这种作用。

去听听课,和同事们讨论研究,发现大部分课堂上数学老师们都不是直入主题,他们会很重视“创设情境,导入课题”这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不光可以调动学生有效地学习情感,更可以很好的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生活中有这样的知识,需要这样的知识,所以我们才来学习这一课的。那么下一次,如果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情境我就可以运用这样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了。相反,如果没有创设教学情境,而是很直接的展示给学生一些知识,学生就会感受到这些知识只是学学而已,考试时也许会考它,但生活中不会用到它。这样的话,也许学习效果会很好,可是学生对它的运用意识便会下降很多。

纵观各科教材的题目和内容也可以看到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性。就单拿五年级的语文《鲸》来说吧,《鲸》全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分别讲了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初读课文首先要让学生了解鲸的这些特点,而从鲸的形体发生变化和经历了漫长的环境变化这两方面的关系来理解鲸的进化过程又是教学的难点。在学生理清课文层次的基础上,我创设情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鲸的生活习性。我有板有眼地说:“我向大家透露一个最新消息,为了发展我们威海的旅游事业呀,我市打算在孟海小区和刘公岛之间修建海上走廊,听说过吧?不仅如此,刘公岛管委会还有个更大的设想,在刘公岛的东海域建设海底世界。有人提议把鲸也请进海底世界,大家觉得这个想法行不行?”

话一出口,同学们就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我也加入了其中:“到底行不行,咱们得从书中找依据。大家认真读书,根据鲸的特点考虑考虑,找到依据了多读几遍。”

五分钟静心读书、思考之后,我们开始了交流。为了使学生说话有条理,有说服力。我对学生进行了说话的指导:“老师提醒你,讲话要有理有据,先摆明观点,行还是不行?再谈谈自己的理由,最后读读从课文中找到的依据。亮观点,说理由,找依据,清楚了吗?谁先来?”

同学们争先恐后,跃跃欲试。当学生说从“鲸的体形大”可以看出鲸不能入住海底世界时,我就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学习。有的学生说:“作者拿鲸和象作比较,更突出了鲸的大”。有的学生说:“我从16万公斤重,体会到鲸的大。”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把16万公斤与自己的体重进行比较,学生目瞪口呆:“哇,一头鲸是我们的4000倍!”从数字中体会,也启发了更多的学生,大家纷纷找出──“从最小的也有2000公斤,可以看出鲸大。”“还有4万公斤”“17米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但深入理解了鲸的大,品尝到了掌握抓重点词句理解的甜处,而且也渗透理解了列数字写法的好处。还有的学生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也能看出鲸的大。”我进一步引导学生用舌头舔舔自己的上腭,再站起来摸摸鲸的上腭。最后,我播放了鲸的录像,让学生亲眼观看鲸的大。在充分感受大的基础上,我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学生纷纷读出了自己的个性体验。

当学生说从“呼吸”这一部分能看出鲸不能入住海底世界时,我引导学生观察须鲸和齿鲸喷水的图片,让他们判断出哪头是须鲸,哪头是齿鲸,并从课文找出依据。从而进一步学习“不同种类的鲸,喷出的气形成的水柱也不一样:须鲸的水柱是垂直的,又细又高;齿鲸的水柱是倾斜的,又粗又矮。”并通过反复诵读,积累课文中的这一规范语言。

还有一些学生说从“睡觉”这一部分可以看出鲸不能入住海底世界时,我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出鲸睡觉的样子,从而明白鲸是群居动物,不适合单独饲养。

这时,有一个学生说,从“生长”这一部分也可以看出鲸不能入住海底世界,他的发言激起了学生热烈的讨论:“养一头小鲸不就行了。”我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辩论,最后大家明白了,鲸的生长速度太快,养小鲸也不行。还有的学生从“吃食多”来说鲸不能入住海底世界。

不知不觉中,课堂学习在轻松愉快中结束了。纵观课堂,学生的参与度、课堂的生成性明显提高,创设情境让学生学得更实、更活。

二、创设教学情境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这一个任务的完成。要创设有效地生活情境,这样才能保障教学的有效性。创设的教学情境要紧紧以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中心。我们可以直接运用教材上的插图来创设情境,也可以稍加改造,还可以联系日常生活中类似情境进行加工。

2、教学情境要有时代性。

例如,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课文导入时创设情境,联系伊拉克与美国的战争局势,以幻灯片的形式播放伊拉克战争有关画面,让学生对战争带来的危害有了初步认识,学完文章后再联系当前中国与日本有关钓鱼岛争执的问题进行讨论。作为老师,创设的情境应该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学生们及时了解当代社会的大事,关心国家的发展。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年龄特征。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故事情境、问题情境、设疑情境、活动情境等等。情境的创设应该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来设计。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猜谜语、做游戏、讲故事、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用设疑、实验、活动等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的形式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效果和影响是广泛的、深远的。无论哪个年代的课程改革,“学以致用”是我们广大教师对学生的终极要求。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不光要让学生知道“鱼的鲜”,让学生学会“怎么渔”,更要致力于创设一个个良好的像“鱼塘”一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把“渔”能够在现实生活中用的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2002年印刷出版的《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牧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 篇5

一、本课题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创新性是人的开拓精神的实质,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是数学教育始终的奋斗目标。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我们正在努力构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的课程体系。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将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更加注重数学的趣味性,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态度等。因此,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找到切入点,一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目前,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大多数学生表现思维单一,定式和从众心理缺乏创新性,缺乏自主性。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绝大部分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缺乏创新意识,教学中不知不觉地以教材为中心,不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有意或无意的扼杀了学生地创新萌芽,导致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只是纸上谈兵。当前的学生创新能力一般比较弱,他们习惯老师讲,自己听。满足于听懂课,会做题,不会提出自己的见解或意见。这种被动地学习方式,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面对这种情况,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这一主题,努力探索创新教学模式,从而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二、内容与目的本课题研究的是创新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的方法和途径。目的在于探索和构建创新性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的渠道和手段,总结出具有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课堂教学是主要教学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重要途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长期坚持启发式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把学习和思考问题,提出新见解联系起来,给学生提供更多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机会,能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审视、观察、解决知识经济时代中所遇到的大量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性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精神和创新性能力,为21世纪培养,创新性人才,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三、研究操作的措施

(一)、数学是各学科的基础,其他学科都离不开它。知识是学生发展的基础,但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能力的发展。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把一些数学中的思想方法渗透到具体的知识中去,渗透到课堂中,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无痕迹”,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数学。教学中应构建生活数学的教学体系,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使学生具体的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教育。

(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使新知识在操作中产生,创意识在操作中萌发,课堂上应给学生提供大量观察,实验,活动的机会,注重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注重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体验,自己产生问题意识,自己去探究,尝试、总结,从而主动获取知识。在进行例题,习题教学时,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或采用“一看二做三想”即:先让学生看题,再让学生独立做,最后让学生讲解自己的方法,让他们的思维发散出去,最后在让他们的答案与课本答案对比,进行优选,集中最佳答案。

(三)、在数学教学中要走出教学模式误区,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大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要培养21世纪新人才,必须改变教学模式,只有“教无定法”才能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中,在主动参与过程中,探索、发现,使学生能力、个性、创新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例如:在进行学习概念公式等,可采用“发现模式”;对例题可采用“自学模式”;对整理复习可采用“结构模式”等等。

(四)、在教学中要积极利用有利条件创设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火花”。可以把数学课改为“创新课”“动脑筋课”“思维课”“信息课”“数字课”等,充分利用课之中地“你知道吗?”“做一做”“想一想”等材料。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不同于别人的讲解、说法、方法,要给予肯定及恰当地点拨方法,鼓励学生。

四、步骤与任务:实验分三学期完成,每学期为一阶段

第一阶段(2007.3-2007.7)主要任务是(1)制定完善地研究方案拟定计划,确实对象,及任务初步着手实践研究。

(2)搞好实验动员。

(3)预期成果:完成实施方案地设计,总结第一阶段成果进行对比,调整实验方案。

第二阶段(2007.9-2008.2)

(1)对实验班教师地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依据第一阶段调整后地方案,采取有效

措施加大实践力度

(2)积累有效实践材料进行对比,争取实验成功。

成果:形成数学课堂教学的论文、体会、总结。

第三阶段(2008.2-2008.6)

(1)总结前两阶段的经验找出不足,进行补偿。

(2)巩固前期成果,写出总的试验报告等。

成果:案例分析、论文、总结、模式等。

五、试验对象:二(1)、四(1)、六年级全体学生。

六、试验评估方式

主要从学科知识、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三方面着手,把创新性能力作为评估学生的主要内容。

第一阶段各方面比重为4:4:2

第二阶段各方面比重为3:4:3

第三阶段各方面比重为3:3:4

五、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各位老师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教育方针。

2、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是一批年轻骨干教师,具有创新精神,教学成绩优异能胜任课题研究工作。

3、学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及有利的教学资源,保证课题方案在课堂中的实施。

4、课题组分工明确,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张艳主持课题研究的全过程,撰写论文研究报告

陈志华负责准备与启动阶段的工作及理论的研究

刘静构建教学模式

叶剑强调查实验结果及时调整实验方案

刘会敏搜集整理有效资料形成成果

牧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 篇6

白山市第六中学 宋立凤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创设一个有效的语文教学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给学生提供广泛的语文实践机会,还能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语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怎样才能创设一个有效的语文教学情境呢?根据课文情节的发展,内容的需要,我们创设的情境要有意识地把孩子们一步步地带入课文描写的相关情境,让孩子们有一种感觉,“我即在情境之中”,使课文中描写的人物一个个栩栩如生地再现在孩子们面前,课文中描写的一个个场景让孩子们涉足其中,仿佛进入了其人可见、其声可闻、其景可观、其物可赏的境地。优化的情境将孩子们吸纳其中,产生热烈的情绪,更愉快轻松地去体验、感受和理解。因此我注重结合生活展现情境,即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对象,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6课《爬山虎的脚》第四自然段:“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读到这个自然段,有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爬山虎的脚巴住墙的时候,为什么细丝要由直变弯呢?”我们成年人阅读能力强,联系生活实际和后一句“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可以明白,细丝由直变弯是为了更牢地 巴住墙,然后将嫩茎往上拉一把。可是如何引导学生去弄懂这个问题呢?我们可以请学生走进生活,注意观察和思考:当你走在较滑的地方,你的脚趾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学生经过观察体验和思考,他们会弄明白:走在较滑的地方,我们的脚趾会本能地弯曲起来,想抓住地面,好稳固地往前走,不摔跤。爬山虎的脚巴住墙的时候,细丝为什么会变弯曲呢?由此及彼,孩子们就容易明白:爬山虎的脚巴住墙的时候,细丝变弯也是为了牢牢地巴住墙,好把嫩茎往上拉一把。于是学生就真切地感受到:“爬山虎真聪明。”“作者观察很有耐心,也很仔细。”我们把孩子带入生活,生活中的万事万物能给我们的孩子带来无穷的信息和灵性,所以我们应该从一年级的语文学习开始,就应该引导孩子学会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周围的世界联系起来。再比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30 课《棉花姑娘》,课后作业有一题填空题:碧绿碧绿的(),雪白雪白的()。刚开始,大多数同学走不出课文或者走出课文只到室外,他们填的是:碧绿碧绿的(树叶),碧绿碧绿的(草地),雪白雪白的(墙壁),雪白雪白的(棉花),思路打不开。如果我们引导孩子走进超市、走进社区,走进大自然,许许多多的景和物引入眼帘,他们的眼界打开了,他便能惊喜而又轻松地写出许多新颖的词语搭配来呈送给老师,雪白雪白的(大米),雪白雪白的(婚纱),雪白雪白的(汤圆),雪白雪白的(椰子肉),碧绿碧绿的(油麦菜),碧绿碧绿的(花瓶),碧绿碧绿的(长裙),碧绿碧绿的(小飞虫),碧绿碧绿的(翡翠手镯)…… 可见,社会、生活、大自然是多么丰富充盈的大课堂,把我们的孩子带到这个大课堂去,它会给我们的孩子带来才思泉涌的灵感,让他们的语言充满生命的气息。所以,创设情境教学首先应青睐于我们身边的生活世界。

其次我还结合图画再现情境。图画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内容 形象化。除了课文插图、挂图,我觉得剪贴画、简笔画也是最形象、方便的再现课文情境的方法。

谈物理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 篇7

在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课堂教学依然是教师讲、学生听,热衷于“题海战术”,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新课改要求初中物理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一、营造和谐氛围,培养师生情感

兴趣总是与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紧密相连,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患,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打成一片,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教学活动是教者和受教者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营造民主宽松的心理氛围,使学习过程变成一个愉快而充满挑战的过程,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鼓励学生质疑,培养挑战精神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民主自由权利,使学生远离来自外界权威的管束和压制。教师要通过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积极创设物理教学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往往对一些现象不加思考就下结论,如讲完平面镜成像规律后,教师可追问:“我们照镜子时,离镜子越来越近,像会变大吗?”大多数学生认为会变大。教师接着问:“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像与物体大小相等,难道我们自己会变大?”提出质疑后,学生会进一步思考,然后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帮助学生解释这一现象。在这样的思考和质疑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开阔实验思路,克服教学困难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概念、规律、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基础上,那么我们所说的实验也就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中的学生分组实验、演示实验和课外活动。实验教学也可以在课外上,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器材,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品。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学生认识到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

四、开展探究活动,培养综合能力

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强调观察、实验、探究、运用,因此,在教学中应突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上除重视课本中的探究活动外,还可以就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探究,比如调查当地的环境污染来源等,这样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获取信息的能力。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学会学习尤为重要。我要求学生多阅读,注意精读和泛读相结合,引导他们通过互联网,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还启发学生做学习上的有心人,利用剪报、摘录等方法,把资料分门别类,只要与物理知识有关的资料、信息都注意收集,最终达到厚积而薄发的目标。

2. 提问能力。

学问,要学必有问。陶行知先生说过:“学问千千万,关键在一问。”要进行探究活动,必须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有时提出的问题要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形成课堂教学高潮。

3. 科学探究能力。

新教材要求学生学会科学探究,就是模仿科学家的探究方法来探究未知的知识,重点是探究的过程、方法和步骤。例如,探究影响单摆摆动时间的因素、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探究物质的密度等。开展这些活动时,要求学生写出探究报告或总结,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牧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 篇8

一、积极鼓励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先导。自古以来,只有敢问、善问、善求之人,才会有学业的进步,认识的提高,知识的丰富,才能为人类的文明与发展作出不凡的业绩。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问”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停留在教师的提问上,在学生回答的层次上,教师更多考虑的是怎样问才更巧妙,而很少思考如何去促使学生敢于提问和善于提问。

教学中,教师通常对学生的发问,有“两怕”:一怕打乱自己的教学思路,二怕拖延教师的教学时间,因而导致不敢激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因此,要彻底摒弃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要更新教育观念,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具有民主气氛和探索氛围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敢想敢问,让问题走进课堂。

引入竞争激励机制,进行合理评价是培养学生树立信心的钥匙。在同等条件下,让学生比试谁提出的问题数量多、质量高、有代表性,这样,既能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又能使“我也能问”的信心得到激发和强化。让问题自觉走进每个学生的头脑,给学生提供自我思考、自我探索、自我创新、自我表现、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认真引导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源头。提问并不容易,尤其是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提问,要让他们明确提问的重要性,让他们逐步明白,提问是怀疑的外在表现,怀疑能够引起反思,反思可以引起探索,探索自然促成创造。提问,需要教师的示范和认真引导,提出问题是搞好学习的一种基本方法和基本活动,能不能提出问题,提出多少问题,是否标新立异,这都是反映出学生学习的思维深度和能力水平。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让学生在事先预习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材各个方面进行提问。

一是启发学生从应用题词义的比较、数量的不同、线段图标的长短、数学语言的变换、结构分析、句式特点等方面提出问题。

二是在进行概念、法则、公式的教学时,就同一概念、法则、公式提出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应用。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不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三是鼓励学生就题中的材料取舍、结构安排、表达方式、计算方法的选择等方面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反复深入思考,从常规、常式的环节中去生疑,也可以从无疑之处生疑,由提出单个问题逐渐过渡到提出系列性问题,逐渐提高提出问题的能力。

学生找出的疑难问题越多,学生的参与性也就越强。一旦把学生提出的诸多的问题作为自己教学的源头活水,这将会使教学永远充满诱惑力和生命力。教师还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分类,如:(1)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讲课引用;(2)稍有不足的问题,修补剪接的引用;(3)暂时不宜回答的问题,课后讨论;(4)突出性或唐突的问题,进行转借或冷处理。

在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时,要及时给予表扬,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多思、深思、爱思、会思。

三、努力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中的核心要素,是学生创新素質中的最高体现。通过鼓励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提问,使学生敢问、善问。强化了问题意识,养成了提问的习惯,使学生在思维中提问,在提问中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掘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根据不同条件、不同角度和不同方法,引发不同思路,甚至采用多种对立的思路去解决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根据一定需要,依据必然规律,灵活多变地组合相关因素,独立提出新的设想,问题的答案可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甚至是开放的。

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实施策略论文 篇9

一、深入挖掘教材信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有效实施创新教育,首先需以教材内容为立足点,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创新素材和资源,为实施创新教育提供优质资源。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需认真研究教材内容,利用教材中蕴涵的创新信息实施创新教育,让学生在学习汉语知识的同时接受创新教育,引领他们借助教材内容形成创新能力,并学会举一反三将创新意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真正实现学以致用。例如,在进行《司马光》教学时,这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砸破水救就出落水小朋友的故事。当学习完课文之后,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开放性问题:同学们,当在花园里玩的一位小朋友掉进水缸时,别的小朋友都慌了,假如当时你也在场,除课文中司马光使用的方法之外你会用什么办法救人?然后让学生认真思考和自由讨论创新性的解决问题。有的可能会想到大家一起将水缸推倒,水自然就流出来;有的则说大家都跳进水缸里面将水溢出来。这样,学生受到教材中司马光砸缸救人方法的启发,探索出其他方法,并知道遇到困难时要沉着冷静才会想出好办法解决问题,以此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实施创新情感教育,提供创新动力源泉

创新教育的实施需要兼顾多个环节,教师不仅需对学生智力方面进行创新,还包括情感教育,以及学习兴趣、探究新知识和寻求新的解决问题方法。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实施创新情感教育,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热情,使其积极踊跃地参与到学习中,为创新教育的实施提供动力和源泉。而且利用情感创新教育,可有效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比如,在《七月的天山》教学实践中,天山对于大部分小学生来说都没有亲眼见到,七月的天山他们也没有身临其境感知。对此,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音乐,在背景音乐和图片展示下引领学生倾听课文朗诵,让他们闭上双眼感受天山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流,天山密林幽静的美景,天山深处五彩缤纷的景象。如此通过音乐、画面与朗诵的结合,能够让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轻松起来,天山美景逐步立体起来。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学生不仅能够创新地理解和认知课文内容,认识到七月的天山美丽寂静又充满生机,还可以产生深刻的审美体验,让他们在积极思维和创新情感中,获得思想启迪与享受审美乐趣。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基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出发,尽可能让课堂充满活力、欢乐和趣味性,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学习语文知识和接受创新教育。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结合具体课文灵活运用多种多样、新颖别致的教学方法,从多个环节和角度渗透创新教育,引导他们创新地学习、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教师可借助歌唱、绘画、表演、辩论、对话等方式实施创新教育,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构建高效课堂。举个例子,在学习《望洞庭》这首古诗时,教师可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洞庭湖的图片资料,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介绍洞庭湖:最大特点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鸥鹭翔飞,春秋四时之景不同,一日之中变化万千。让学生通过对洞庭湖美景图片的欣赏,从视觉角度对他们产生强烈冲击。接着,教师可要求学生自由诵读古诗理解和想象诗中描述的画面,思考诗人描写的是什么情况下的洞庭湖景色?有哪些景物?联想到什么?并以绘画的方式展现出来。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边读边画,不仅可深化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对新知识的创新性学习和掌握。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实施创新教育,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要求,还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需求。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清晰意识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不断优化和完善教学方法与手段,将创新教育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全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董永华.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中华少年,,18:72-73.

小学音乐教育中创新教育研究论文 篇10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为了提高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创新教育质量,深入分析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创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的进行总结,完善创新教育的方案,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及探究学习能力,促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般情况下,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创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教育观念的更新仍流于浅表层次;应试教育的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很深等内容。

2.1教育观念的更新仍流于浅表层次:当前,在小学音乐教育活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创新教育,仍是创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教育观念的更新仍流于浅表层次,音乐教师的教学观念没能及时的转变过来,导致其在日常教学中,忽视了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以及深入探究如何实施创新教育活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创新教育,要求音乐教师采用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教育观念的更新仍流于浅表层次,直接导致音乐教学效率较低。

2.2应试教育的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很深: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试教育的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很深,也是音乐创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应试教育的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很深,直接导致音乐教研活动质量较差,加之忽视音乐教育活动的有效性,致使学生的学习效率较低。此外,由于应试教育的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很深,音乐教学活动的功利性较强,教师很少真正的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

小学语文教育中创新教育的尝试 篇11

一、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自信

以往传统教育中的“师道尊严”让教师坐在“神坛”上,下不了台,这种居高临下的心态严重阻碍了师生之间交流,紧张的课堂气氛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有言而不敢言,这种现象显然极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发挥。心理学告诉我们,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的关系,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树立学生的自信,放手让学生的思维在自由的空间里遨游,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思敢言、潜能得到最大发挥,从而树立自信。

二、激发兴趣,合理提问,引发思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众所周知。兴趣从何而来,又如何对待,怎样发挥其作用,确实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单纯的教授,而应该适当地运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增加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如在学习《水上飞机》这一篇课文时,其实题目就是一个可以展开的兴趣话题。天上飞的是飞机,水里行的是船,飞机怎么会到水上呢?那到底是船还是飞机?在学生满怀兴趣去解开了这个疑问的时候,教师的教学就可以顺利开展。而在这个学习任务结束后,让同学们去讨论,还有哪些东西有如此多用途的功能?如何实现这个功能?经过同学们的相互合作、讨论,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鼓励独特见解,诱导学生的求异思维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发展水平、思维类型、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的差异,对同一篇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寻求不同的答案,允许学生张扬个性,让学生充分思考,各抒己见,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司马光》中的司马光之所以能在紧要关头用“砸缸”的办法救出落水儿童;《田忌赛马》中的孙膑之所以能帮田忌在弱势中反败为胜,正是由于他们的思维有异于普通人,即求异。为此,教师一定要抓住求异点,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求异中创新。

四、积极、及时评估,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愉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作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富有创新意识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你的理解是个创造”“你有独立见解”“老师还没有想出来,你已经想出来了,真了不起!”……这一声声的赞扬像一股股暖流流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创新教育是无所不在的。教师要做有心人,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在组织学生进行读、写、听、说等实践活动中,使语文成为培养儿童创新能力的一片沃土,让埋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种子早日生根、发芽、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牧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 篇12

笔者深入甘南藏区实地考察, 发现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学校口语交际教学普遍滞后, 其原因主要有: (1) 母语———藏语对口语交际教学影响较大。 (2) 学生的心理障碍影响了口语交际的顺利进行。 (3) 教师自身的素质影响了口语交际教学质量。 (4) 口语交际教材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除此之外, 教师在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缺陷, 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口语交际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针对以上问题, 学校和相关教师有必要深入思考和研究教学策略,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善这种现状。

笔者认为, 要改进当前状况, 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

一、更新语文教师的口语交际教学观念

思想决定行动, 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要搞好语文口语交际教学, 首先要做的就是更新教师口语教育观念。

第一, 教师要树立生本教育观, 即一切为了学生, 高度尊重学生, 全面依靠学生。在口语交际中, 为了把学生培养成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 教师必须抛弃那种培养“只会埋头读书、不懂人情世故、不善人际交往”学生的教育理念。应与学生平等交流, 使学生克服在课堂及师生交往中的恐惧心理, 树立起自信心, 在学生的口语交际实践中给予恰当适时的引导。

第二, 教师要树立素质教育观, 即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 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 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 从而形成人的健全个性。很多语文教师不重视口语交际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其实是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太深。因为升学考试不考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 所以他们认为与其花时间对学生进行与考试无关的口语交际训练, 不如让学生多做几道阅读题或写几篇作文。其实语文要想考出好成绩, 必须要有好的语文素养。在口语交际教学中, 教师应处理好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使它们两者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三, 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即语文教学的内容不应仅仅局限于教科书, 语文课堂教学也不应仅仅局限于单纯的语文学科。它的内容是无限的, 教学中也应注重跨学科联系。在口语交际教学中, 教师不应仅按照课程标准和现行教材的要求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而是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教材资源, 利用一切机会创设情境来进行口语交际的实践活动。如就阅读教学中的某一片段进行表演, 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相互批改作文, 还有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读书、看报, 之后让学生谈谈议议、争论辩驳等。

二、加强对农牧区学生的汉语普及, 创设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小学生的口语在很大程度上受语言环境的影响, 良好的语言环境对语文教学是一种促进。学校尽量配备专职汉语教师, 加强基础汉语知识的传授, 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听说训练, 提高学生的汉语技能。教师多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各种游戏与学生互动, 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 让学生敢于表达。在实行寄宿制的学校中, 让汉族教师担任学生的生活指导老师, 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 增强口语交际教学的针对性。除对藏族学生加强汉语教育外, 学校还应加强普通话的普及和推广工作, 要求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内外都说普通话, 为口语交际教学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积极开发利用教材资源, 挖掘口语交际教学内容

根据语文课程论专家王荣生博士的研究, 口语交际大致可以区分出“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交际活动”“组织中的口语交际活动”和“书面语的有声表达”这三大类。由此, 口语交际的课程内容可分为三类:反思性的课程内容、形成性的课程内容、技巧性的课程内容。与反思性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活动主要有游戏、讲故事、观看真实生活中交际情景的教学录像;与形成性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活动有即席表演、模拟采访;与技巧性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活动即“实战”, 如诵读、戏剧表演、介绍、演讲比赛、辩论赛等。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 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教材资源, 挖掘口语交际教学内容。首先, 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和情感。害怕说话不当、举止失措而当众出丑, 害怕一旦说错就被同学嗤笑、抬不起头来, 这些问题成为不少学生口语交际中的心理阴影。教师应想办法设置贴近学生生活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让学生有充分说话的机会, 引导学生对自己身边熟悉的人和事进行表达和描述。教师应多表扬和赞美学生, 增强学生对口语表达的自信心, 鼓励学生多交际, 教学会运用恰当的语言、神情和手势与人交流。其次, 教师应认真对待每次口语交际课, 挖掘现有的教材资源, 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和现场, 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语言实践活动中去, 在语言的交流中, 在经历、体验和感受中学会与人沟通, 培养学生在与人交往中主动性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拓展口语交际训练的新途径

口语交际重在实践, 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 除了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之外, 还得努力拓展口语交际训练的新途径。

第一, 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各类校园文化活动, 给学生创设口语训练的平台。如有意识地组织诸如唱歌跳舞、相声小品、诗歌朗诵、戏剧表演等各类文艺演出活动, 教师在对主持人培训指导、组织策划研讨活动等过程中, 要善于引导学生开展口语交际的锻炼, 这对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 邀请专家讲座。专家的讲座过程对学生来说, 是一个很好的口语示范学习机会。而讲座的最后都有一个自由问答的互动环节, 这是训练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好机会, 可以在与专家的互动中提高口语表达水平和应变能力。

第三, 开展形式多样的口语竞赛。班内或同级各班之间可进行诗文朗诵、讲故事比赛、成语接龙、辩论会、演课本剧等比赛, 在活动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并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

浅谈语文教学中创造思维的训练 篇13

商水县汤庄二中

刘海霞

浅谈语文教学中创造思维的训练

商水县汤庄二中

刘海霞

内容摘要 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阐明了我们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究竟要培养学生什么素质这一核心问题。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何谓创新呢?其英文是INNOVATION,从广义上讲是指凡是产生新颖的而且有个人意义或社会意义的成果或活动。其中我认为它最重要的是强调“有个人意义”,这一点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很重要。因为对学生个人来讲,创新不必是原创造,可以是再创造,只要对于学生个人来说是新颖的、首创的就可以了。创新精神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创新的动力系统,由创新需要、创新动机、创新兴趣三部分组成;二是创新的执行系统,由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技能组成;三是创新的保证系统,以创新性格为核心的人格特征。而我们目前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创造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形成创新性格。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呢?简言之就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不同于一般思维活动,其主要特点是:第一,创造思维包括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而且更多地表现在发散性上。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求异思维。它是根据己有的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可能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的特点。集中思维又叫聚合思维、求同思

维。它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收敛性思维。第二,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性、首创性、独创性的特点,它是一个人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第三创造性思维与想象紧密联系。创造想象是人运用己有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参与创造思维之后,能够结合过去的经验,在想象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提出新的假设,使创造性活动顺利开展。

二十一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的人才,创新的人才需要创新的教育。因此,培养人才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一、鼓励求异法。

创造性思维训练要结合课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可重点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使学生得到新的认识或新的看法。例如,在寓言《蚊子和狮子》教学中,在讲到蚊子打败了狮子却又被蜘蛛网粘住时,可启迪学生思维:它的结局会怎样?是不是只有给蜘蛛吃掉这一种可能?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蚊子正要被蜘蛛吃掉之时,树上掉下一颗松脂裹住了蜘蛛,并把网打破,蚊子得救了;有的说正在此时,气急败坏的狮子赶来报仇,一抓捣烂了蛛网,反而让蚊子脱网而逃;有的说„„这些看法都跳出了教材,具有新颖、独特的特点,同时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创设情境法。

培养创造性思维素质,必须具有创造性的情境和气氛。在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中,形式应是灵活多样,或个体,或小组,或口头,或笔头„„练得活,练得巧,训练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训练中,还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探求,获得成功的喜悦,领悟到发现的甘甜,品尝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乐趣。

三、引导质疑法。

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鼓励他们对一些现成的理论和传统的观点从不同的方向,甚至相反的方面进行大胆质疑,探索求异。只有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在饱满的学习情绪和热烈的讨论中,发现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问题,从而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诱导想象法。

创造离不开想象,想象是创造的灵魂。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通过想象和幻想的方法,进行创造性阅读、续写故事和想象作文等,这些训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拓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教完《皇帝的新装》一文后,我要求学生续写游行大典结束后的故事,以半命题《××的皇帝》的形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讨论,活跃其思维,激发创作热情。学生能补出《不敢穿新装的皇帝》、《谈衣色变的皇帝》等富有新意的文题,写的文章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阅读后,让人忍俊不禁。

五、归类比较法。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可打开思维的闸门,点燃创新的火花。经常采用比较法可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对夏日暴雨的描写极为精彩,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味作者写雨的精妙,我让他们将本文中的“夏雨”与朱自清《春》中的“春雨”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们明确了:①写景要抓住特征才能写得逼真。②写景是为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服务的。这种比较法会在学生头脑中产生丰富的思维内容,他们可以从异中见同、从同中见异,其创新思维必将迸发出灿烂的火花。

牧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 篇14

关键词: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教育创新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行,也就要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化工原理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其具备有涉及面广、结构复杂以及设备类型多等特点,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需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满足现阶段化工行业的人才需求,从而取得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

1现阶段化工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牧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 篇15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情景教学法,应用思考

随着对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和新的要求, 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中也开展了许多的新方法和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的情境教学法为现在的小学生创设了关于语文学习的情境, 使小学生对语文教学产生了新的认识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利用自身在小学语文教学情境中完成对语文的学习和理解。经过对创设的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应用中, 充分地体现了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和实际的教学价值。

一、创设情境教学法和教学价值

1.创设小学语文的情境教学法

通过对情境教学法的创设, 利用适当的语文内容的学习进行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使用这种创设情境教学的方法使学生自身完全地走进和融入小学语文学习的情境, 切合实际地去感受和体验语文情境教学, 能够不断地培养小学生的人格魅力和对语文情操上的熏陶和陶冶, 创设情境教学法培养学生之间具有团结合作的精神与意识。创设情境的教学法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很多领域, 其中应用在教育行业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价值和意义最大。

2.创设情境教学法的教学价值

将音乐融入语文的情境教学中有效地提高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利用优美的音乐充分地表达人类在生活中对语文的情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教学法能够培养小学生对语文教学的鉴赏意识, 学会鉴赏语文在生活中的美丽与独特的情感, 利用生活中的情境拉近小学生与语文文化之间的距离。例如, 小学生可以在早晨醒来的时候聆听小鸟的叫声以及大自然中小河流水的声音, 与大自然的情境相结合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创设情境教学法培养了小学生对语文的鉴赏意识, 使他们具有更多的体会与感受。在很多方面也培养了小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利用创设情境教学的游戏进行小学语文教学, 将小学生进行分组分别融入游戏中进行对语文游戏的沟通与团结合作, 利用情境教学法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意识。例如, 老师选取具有代表性意义的课文片段展开学生之间小组的表演比赛, 既培养了小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又提高了小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兴趣与关注。

二、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在语文教材中引入情境教学法

小学语文老师在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教学时, 例如, 进行《论语》和古诗的教学时, 运用情境教学法加强小学生对传统文化教学的兴趣和理解, 通过情境教学法映射到小学语文的教学, 使学生和老师共同创设出语文教学的情境, 拉近语文生活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进行对语文更深入的鉴赏层次。使学生学会对情境教学法进行语文与生活的体验和思考, 在体验和思考中实现和达到对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目的。老师运用一定的方法对学生加以引导, 学会对语文情景教学的理性和原则性的思考与探究, 达到对语文知识有独立的理解和思考意见的高度。

2.激发和挖掘小学语文知识

在中华传统文化下, 语文是知识海洋的象征, 语文是具有值得世人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知识的价值。在小学语文课堂进行创设情境教学法的教学, 能够激发和挖掘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探索。对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情境教学法进一步深层次地从生活中挖掘情感, 使语文在现在的教学中发挥现实的意义与价值。例如, 在学习《金色的草地》的文章时, 老师可以借助有关金色的草地的图片对学生展开提问, 对《金色的草地》的图片有什么联想进行一些相关的提问。通过对图片的联想提高对知识的思考与探究的能力, 可以对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深刻的研究和体会, 间接地激发和挖掘小学生的语文知识。这些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 使学生在体验和思考的基础上对小学语文知识进行深层次的激发和挖掘。

总之, 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很大的价值, 将创设的情境教学引入到小学语文教材中。引导小学生对语文情境教学在体验中进行理性、原则性的思考分析与探索, 再进一步地激发和挖掘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情感层次。创设情境教学法不断地培养小学生对传统教学的鉴赏兴趣与理解能力, 从而拉近学生与语文生活情感之间的距离, 使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多方面的应用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麻建芬.浅谈创设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化, 2012, 5 (9) :159.

[2]梁钟欣.创设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 2015, 1 (302) :105-106.

上一篇:一份关于爱情的调查问卷下一篇:压实度的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