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区小学(精选12篇)
农牧区小学 篇1
2000年和2001年教育部先后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试用) 》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两个文件, 将原大纲中的“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 将“听说能力”改为“口语交际能力”, 突出其交际功能, 明确了口语交际教学目标和理念, 为口语交际教学指明了方向。随着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 口语交际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广大农村地区, 尤其是老、少、边区小学的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 甘肃省甘南州农牧区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问题尤为突出。
笔者深入甘南藏区实地考察, 发现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学校口语交际教学普遍滞后, 其原因主要有: (1) 母语———藏语对口语交际教学影响较大。 (2) 学生的心理障碍影响了口语交际的顺利进行。 (3) 教师自身的素质影响了口语交际教学质量。 (4) 口语交际教材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除此之外, 教师在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缺陷, 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口语交际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针对以上问题, 学校和相关教师有必要深入思考和研究教学策略,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善这种现状。
笔者认为, 要改进当前状况, 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
一、更新语文教师的口语交际教学观念
思想决定行动, 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要搞好语文口语交际教学, 首先要做的就是更新教师口语教育观念。
第一, 教师要树立生本教育观, 即一切为了学生, 高度尊重学生, 全面依靠学生。在口语交际中, 为了把学生培养成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 教师必须抛弃那种培养“只会埋头读书、不懂人情世故、不善人际交往”学生的教育理念。应与学生平等交流, 使学生克服在课堂及师生交往中的恐惧心理, 树立起自信心, 在学生的口语交际实践中给予恰当适时的引导。
第二, 教师要树立素质教育观, 即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 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 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 从而形成人的健全个性。很多语文教师不重视口语交际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其实是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太深。因为升学考试不考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 所以他们认为与其花时间对学生进行与考试无关的口语交际训练, 不如让学生多做几道阅读题或写几篇作文。其实语文要想考出好成绩, 必须要有好的语文素养。在口语交际教学中, 教师应处理好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使它们两者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三, 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即语文教学的内容不应仅仅局限于教科书, 语文课堂教学也不应仅仅局限于单纯的语文学科。它的内容是无限的, 教学中也应注重跨学科联系。在口语交际教学中, 教师不应仅按照课程标准和现行教材的要求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而是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教材资源, 利用一切机会创设情境来进行口语交际的实践活动。如就阅读教学中的某一片段进行表演, 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相互批改作文, 还有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读书、看报, 之后让学生谈谈议议、争论辩驳等。
二、加强对农牧区学生的汉语普及, 创设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小学生的口语在很大程度上受语言环境的影响, 良好的语言环境对语文教学是一种促进。学校尽量配备专职汉语教师, 加强基础汉语知识的传授, 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听说训练, 提高学生的汉语技能。教师多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各种游戏与学生互动, 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 让学生敢于表达。在实行寄宿制的学校中, 让汉族教师担任学生的生活指导老师, 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 增强口语交际教学的针对性。除对藏族学生加强汉语教育外, 学校还应加强普通话的普及和推广工作, 要求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内外都说普通话, 为口语交际教学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积极开发利用教材资源, 挖掘口语交际教学内容
根据语文课程论专家王荣生博士的研究, 口语交际大致可以区分出“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交际活动”“组织中的口语交际活动”和“书面语的有声表达”这三大类。由此, 口语交际的课程内容可分为三类:反思性的课程内容、形成性的课程内容、技巧性的课程内容。与反思性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活动主要有游戏、讲故事、观看真实生活中交际情景的教学录像;与形成性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活动有即席表演、模拟采访;与技巧性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活动即“实战”, 如诵读、戏剧表演、介绍、演讲比赛、辩论赛等。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 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教材资源, 挖掘口语交际教学内容。首先, 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和情感。害怕说话不当、举止失措而当众出丑, 害怕一旦说错就被同学嗤笑、抬不起头来, 这些问题成为不少学生口语交际中的心理阴影。教师应想办法设置贴近学生生活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让学生有充分说话的机会, 引导学生对自己身边熟悉的人和事进行表达和描述。教师应多表扬和赞美学生, 增强学生对口语表达的自信心, 鼓励学生多交际, 教学会运用恰当的语言、神情和手势与人交流。其次, 教师应认真对待每次口语交际课, 挖掘现有的教材资源, 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和现场, 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语言实践活动中去, 在语言的交流中, 在经历、体验和感受中学会与人沟通, 培养学生在与人交往中主动性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拓展口语交际训练的新途径
口语交际重在实践, 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 除了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之外, 还得努力拓展口语交际训练的新途径。
第一, 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各类校园文化活动, 给学生创设口语训练的平台。如有意识地组织诸如唱歌跳舞、相声小品、诗歌朗诵、戏剧表演等各类文艺演出活动, 教师在对主持人培训指导、组织策划研讨活动等过程中, 要善于引导学生开展口语交际的锻炼, 这对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 邀请专家讲座。专家的讲座过程对学生来说, 是一个很好的口语示范学习机会。而讲座的最后都有一个自由问答的互动环节, 这是训练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好机会, 可以在与专家的互动中提高口语表达水平和应变能力。
第三, 开展形式多样的口语竞赛。班内或同级各班之间可进行诗文朗诵、讲故事比赛、成语接龙、辩论会、演课本剧等比赛, 在活动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并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
总之, 口语交际教学在甘南农牧区仍属新生事物, 它就像春天的甘露一样鲜活透亮, 又像秋天的原野一样蕴藏丰富, 笔者作为一名长期耕耘在藏区教育战线上的普通教师, 试着走进这片广袤的原野, 用自己的思考和探索, 以期为甘南的民族教育事业尽一份微薄之力。
农牧区小学 篇2
每位学员须在规定时间内认真按学习流程完成每个学习环节的学习任务。
一、各环节具体要求如下:
(一)课程学习
1.学习课程资源
认真学习规定课程、拓展资料及各类简报,建议每周学习时间不少于4小时。
2.教学设计与反思
通过学习课程资源,结合自己日常教学的某一堂课,进行教学设计,其中要体现课程学习中汲取的理念对自身的某个教学行为和习惯进行深入的反思。以上内容在“我的教学设计与反思”栏目中提交,要求至交2篇。
3.作业
紧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按时完成平台中发布的作业。作业要求反映自己的真情实感、真知灼见,不篇大论,杜绝抄袭。
4.在线视频
按照平台培训公告中的视频辅导答疑的具体时间安排,按时到指定分会场,通过远程方式参加2至3次辅导答疑。如因各种原因没有参加视频辅导答疑,可点播专家视频辅导答疑回放了解学习有关内容。
(二)研修活动
1.研修日志
在学习与研修的过程中积极发表研修日志,记录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要求学员在整个研修过程中至少8篇“研修日志。
2.主题研修活动
(1)请随时关注学科专家在平台中发布的主题研修方案(约2至3个),从中选定1个研修主题并确定的研修内容。
(2)编写课堂实施计划(主要有以下内容:学情调查、前测、教学设计、学案、后测、学生访谈、反思
结),并网上交流。
(3)课堂实施,积累片段成果,撰写研修日志,进行网上交流研讨。
(4)学员撰写教育叙事故事,(教育叙事故事撰写请参考本网站提供的案例)。并按时发表在“我的主
修成果”栏目中。
(5)学员和辅导教师共同讨论,由辅导教师评选出优秀的研修成果并推荐。
(6)参与省级优秀成果的展示交流活动。
(三)参与调查
关注网上发布的调查问卷,对远程培训课程及其服务做出评价反馈。
二、学习评价
1.作业等级的评价标准:
(1)合格的标准:需结合课程内容,联系教学实践、探讨如何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2)良好的标准:在作业合格的基础上,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方法较具体且字数不少于 400 字。(3)优秀的标准:要解决的问题具有普遍性,且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创新性。
2.综合评价考核办法
学员最终成绩分为合格和不合格。以上各考核指标项均在合格以上的学员,最终成绩为合格。
3.优秀学员基本要求
(1)积极参加学科课程的学习,按要求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2)踊跃在网上交流,发表的作业、研修日志,并积极点评他人的研修成果,作业的质量优良。
(3)主题研修活动的成果,即“我的教育故事”被班级推荐为优秀。
(4)作业、研修日志、教学设计与反思等研修成果(含评论)的引用数、被推荐数较多;
(5)在整个研修过程中热心服务,主动帮助他人。
优秀学员的评选由各地管理部门根据基本条件制定细则,辅导教师负责组织推荐上报至省级教育行
农牧区小学数学教学新思路 篇3
关键词:现状及问题;教学理念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249-01
一、农牧区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新课改已经实施了很长一段时间,在新课改下,农牧区的教育教学明显的得到了提高,学生知识面广了,课堂氛围活跃了,课堂教学模式得到了有效突破,教师也努力的把新课改的知识、理念、方法渗透到了日常的教学中,虽然教学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但与此同时,也发现了不少教学中的很多问题。
教师整体素质偏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效率。据调查,农牧区很多教师年龄偏高,40岁以上的教师占据了一大部门,30岁以下的教师非常少,教师队伍“老龄化”,缺少活力。这个年龄的教师教学理念都比较传统,虽然在新课改下已经改变了很多,但是仍然没办法跟上新一代的教学步伐,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教育教学的发展。
教师工作生活压力大,自我要求不严格。农牧区小学教师工资低,工作量大,课程排布的非常紧密,批改作业都要在家晚上加班,待遇低,致使很多教师没有工作的积极性。因此部分教师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向,不愿意主动的了解学生需求,并且仔细认真的制定教学方案,得过且过。很多教师忙于日常教学生活中,不注重自身文化素质的学习提高,对于一些培训不认真对待,日常生活中又太过于应付,没有把学习和生活进行有益的结合。教师自身素质不佳,精力不够,就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学校设备不完善,使用率低,阻碍教学前进发展。尽管现在国家级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经费改革,不仅减免了学生的学杂费用,办公费用也由国家级财政拨付,但是很多农牧区小学硬件设施十分的不完善,根本没有达到最基本的要求,跟城市小学差距很大。虽然国家近年也在设施方面进行了不小的投资,但是很多农牧区的设施并未真正的使用起来,只是为了应付检查的“摆设”,并未用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甚至部分教师对于一些高科技设备不会使用,这些情况使农牧区的教学没办法推进,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发展。
二、改变教学理念和方法,促进教育教学
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整合性,建立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科学人文性课程文化观;完善评价机制,特别是要求建立符合素质教育的新的评价机制。
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从根本上改变单纯的教师传授知识的落后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深层挖掘,动脑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一章节时,上课先给学生讲解概念,要学生明白什么叫做“角”,要学生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的观察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用尺子画角。然后要学生打开想象,找找现实生活中还有哪里有“角”,通过观察,学生纷纷回答问题:桌子、书本、椅子、瓷砖、荧幕、纸张等都有角……然后启发学生用纸张进行折角,然后进行引导,让学生理解折角的含义。学生经过讨论折角,然后自己动手折角,拿出自己的作品,说出折角的过程和角的位置,然后带领全班一起学习、比较。让学生用自己所折的“角”扎手心,要学生感知到角的顶点是尖尖的,莫角两边的线条,感知到角的两边的线是直的。从而向学生揭示出“角”的属性,建立概念。通过要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操作,发展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联系生活实际,开放教学内容。数学的学习不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是将数学活动与课程的有机结合。开放性教学,要抓住学生的心理活动趋势,以学生感兴趣的题材作为引导教学,难度适宜的放宽,要学生通过已学的知识自主的思考并解决问题。数学知识是源于生活的,生活事件,实践活动等都可以作为学习探讨材料,都可加以适当的引用。
在学“分数的意义”教学中,是要学生正确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但是很多学生对于“平均分”的概念还会存在一些误区,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实例来正确的引导。在举例子的时候,有的学生说:爸爸买来10个苹果,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5个。我家的兔子生下了4个兔宝宝,妈妈平局分给了张大爷和王奶奶家,每家两只。这两个例子其实是不符合平均分的概念的,苹果有大有小,刚生下来的兔宝宝也大小不一。这就需要教师予以疏导,要学生建立清晰的数学概念,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符合要求的例子。对的加以肯定,错的一定要及时的纠正。
建立小组,促进学习。学习需要互动才能有效的提高的,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小组的划分,4个为一组,这一个小组中有学习成绩好的和学习成绩差的,要学习好的带动、帮助学习差的,并定期的要学生自主评选小组中的优秀小组长,增强学生的上进心。小组之间互相的学习和比拼,班级之间定期的举行活动,评选出优秀的小组并给予奖励,小学生都是有“虚荣心”的,都想自己的小组可以出类拔萃,这就在无形中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氛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可以更好的促进教育教学。
农牧区小学 篇4
一、中小学英语衔接问题分析
1. 对小学英语学习的认识偏差
首先, 小学英语教学计划在广大农牧区实施几年来, 由于在较短时间内普遍展开, 大部分农牧区小学英语专业师资明显不足, 对英语学科教师的继续教育没能及时跟进, 师资力量无法完全满足英语教学的需要。此外, 多年来小学英语被很多学校和师生作为副科对待, 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另外, 对于小学英语的评价体系也未完全建立。
2. 教法差异, 学生难以适应
中小学英语教师教学方式的差异是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的直接原因。小学的英语课堂上听听、说说、唱唱、玩玩、练练、演演, 学生学习兴趣盎然。而中学的课堂以教师讲为主, 学生是听取汇报式的学习, 枯燥乏味的课堂使学生昏头昏脑, 学习兴趣大打折扣。
3. 中小学教材不衔接, 学生无法识别
近年来, 西藏农牧区小学英语教材使用的是冀教版教材, 从教材的版式设计和内容的构成上看, 都和现行的冀教版初中起始版初中英语教材有着很多的共同之处, 只是在对学生的要求上有所不同, 造成小学生升入初中后见到以前学过的内容重复出现, 降低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4. 试题变化大, 学生吃不消
小学英语只是作为综合卷的一个组成部分, 题量很小, 总分值也不大;而中学英语则是作为一个单独的重点科目进行测试, 题量大, 题型复杂, 卷面分值大, 一些小学从未出现的题型, 成为失分源头, 例如:语音辨析、完型填空、阅读理解、句型变换等。试卷的变化对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造成了一定影响。
5. 学生个体水平的差异
刚进入中学的学生, 英语水平不像小学生刚学英语时那样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此外, 环境、家庭、学校和个人等因素造成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初一英语教师对具体某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如何往往不够全面了解, 学生英语水平的个体差异使教师难以把握教学难易度, 造成教学过程中未能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 直接导致“两极分化”现象的加剧。
二、解决衔接问题的对策与方法
1. 注重学生学情的了解和针对性指导
由于生源的参差不齐, 升入初中的学生存在着“两极分化”, 而且学生有许多不良的学习习惯, 如书写不规范, 发音不准等, 要在学生入学时利用观察、访谈等方式, 对学生进行学情调查, 以明确学生的基本英语学习情况, 了解学生在小学阶段对英语的掌握程度。在明了学生学情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分小组进行课堂教学, 让学生在小组中互教互学, 从而使学生共同提高。
2. 注重情感的沟通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教师要创造宽松友好的教学环境,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排除师生情感沟通中的障碍, 同时, 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交朋友, 用真诚的态度去感化学生, 帮助他们克服英语学习中的心理障碍, 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
刚升入初中的学生仍然保持着小学生式的好奇、好动、好问, 对新鲜的事物容易产生兴趣, 因此,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认真把握好教材内容的趣味性, 营造各种直观、生动、互动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情景中学习英语, 享受英语学习的乐趣。
3. 注重中小学英语教学内容的衔接
中学英语教师要熟悉小学英语教材, 了解小学英语教材教法, 以便融会贯通, 达到新旧知识的自然过渡。教师可以经常去听一听小学英语课, 相互交流中小学英语教学信息, 以便掌握小学英语教学规律, 明确小学英语与中学英语的相同相异处, 以便找准衔接点, 包括词汇、语法项目和语言功能等。
小学生升入初中后, 初一教师要在开始教授初中课程前, 安排5-10天的复习期, 有计划地将小学3-6年级英语的重难点系统地复习一遍, 达到巩固、记忆、活用小学英语教学内容的目的, 为过渡到初中学习作好充分准备。
4. 注重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的衔接
初一第一学期的英语考试要求不宜太高, 题型尽量沿用小学时期的题型, 交叉使用, 同时逐步引入初中新题型;考试内容要避免过难;考试形式要综合考虑基础知识和能力训练;分值尽量合理, 考分不宜偏低, 否则, 容易打消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5. 注重教师交流, 加强教学研究
各地教研室要积极创造条件, 增加中小学英语教师相互沟通的机会, 要建立校级和县级英语学科组, 通过学科组的一系列教研活动, 互相交流、学习;要通过教师教学技能系列比赛, 以赛代培, 以《英语课程标准》理念为导向, 以教材、教法的研究为主, 用行动研究作为方法, 通过教师技能系列比赛, 促使中小学英语教师研究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并提升业务素质,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应遵循的的原则
1. 循序渐进原则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的程度, 有目的、有步骤地增加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提供新的信息, 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确保他们在进行下一步活动之前掌握所学的知识。
教师按教学内容的顺序逐步增加难度或复杂性, 按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有逻辑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此外, 有序地进行课堂提问是贯彻循序渐进衔接原则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进行一阶段的提问之前, 应把本阶段的问题同已经学过的内容结合起来。有计划、有步骤、有顺序地进行提问, 可以帮助学生系统思考, 从而获得对相关联内容的整体理解。
2. 连贯性原则
教师在组织英语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应当注意课与课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某一具体课文的前后之间、上下结构之间的自然连贯。要了解和熟悉小学的教学内容, 认真仔细地研究小学英语的内容, 组织系统地复习, 包括词汇、句子、语法和交际口语等。在系统复习的过程中, 教师既熟悉了小学的教学内容, 又可以了解学生对小学英语的掌握程度, 预测学生的口语能力和运用英语的能力, 然后调整教学计划, 更好把握英语教学中的详略难易。
四、结束语
解决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关键在教师, 同时, 还必须引起社会、学校、家长等各方面的重视和关注, 齐心协力, 共同解决。解决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 必须实事求是, 要循序渐进, 促进学生从小学向初中的顺利过渡,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为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摘要:长期以来, 中小学英语教育教学存在着严重的各自为阵、相互脱节的现象, 这一现象严重阻碍了英语教育教学的发展。如何解决好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是值得我们认真思索的问题, 本文就这个问题谈一谈看法。
关键词: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
参考文献
[1]侯有铭.新课程改革下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策略[J].西部教育参考, 2008, (4) .
[2]毛明亚.农村小学初中英语衔接过渡探析[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8, (7) .
[3]王晓清.浅谈初一英语分层教学实验[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 2009, (7) .
边远农牧区金融支农的调查与思考 篇5
——以玉树州为例
人民银行玉树州中心支行 武建龙
一、玉树州金融支农现状
(一)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投放情况
近年来,人行玉树中支提高货币政策的运用效能,充分利用支农再贷款,引导玉树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立足农村金融主力军地位,加大支农力度。自2010年至2012年6月末,累计发放支农再贷款7.9亿元,解决了玉树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支农资金不足的难题。
(二)金融机构支农情况
1、供给主体。一是金融机构情况。截止2012年6月末,玉树州有6家金融机构,共29个网点。但除州府所在县域外,其他县域仅有农行、农信社及邮储三家金融机构各1个网点,84.78%的乡镇处于金融服务空白;二是支农机构。在玉树州,建行与青海银行实行城市发展战略;邮储银行小额贷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农发行、农业银行及农信社成为了满足农村各群体金融需求的主力军,打破了农信社一社独大的局面。
2、服务对象。玉树州金融机构在支农方面开始由单一的支持农牧户向农牧户与农村企业并重转变。截止2012年6月末,全州涉农贷款37409万元,其中农户与农村企业分别占全州涉农贷款的36.33%和45.16%;但在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有所削弱,同比减少20.5%。
3、金融产品。玉树州涉农金融机构仍然经营传统的信贷产品,主要有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抵押贷款等,且金额小、期限短。以小额信用贷款为例,可贷金额为1-3万元,期限基本为1年,而根据调查显示农牧户对贷款需求量和期限分别在10万元和3年以上。
二、欠发达农牧区金融支农的制约因素
(一)农牧区金融体制改革滞后。目前,虽然我国发达地区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已初步形成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主,包括保险、证券、担保机构在内的农村金融体系。但在欠发达农牧区,股票、债券、基金、信托等业务几近空白,缺乏健全的金融供给体系,农牧民除民间借贷外,短期内无其他的直接融资渠道,从金融机构获得信贷资金的间接融资仍然是农牧民融资的主要方式。而玉树州每1.33万人才拥有一个金融网点;同时,由于欠发达农牧区经济水平低,受知名度不高、支付网络滞后等因素影响,玉树州称多县富民资金互助社长期处于亏损状态,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其他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望而却步。
(二)农村金融扶持体系不健全。一是我国农村金融政策缺乏整合,不同的政策之间相互分割,弱化了各项支农资金的政策效果和使用效果;二是金融扶持政策缺乏普惠性,有违政策设立的初衷。如农信联社改制农商行后,将丧失税收优惠政策,但其实力并未因改制而有实质性的突破,仍需要优惠政策的大力支持。
(三)分险分担机制不到位。一是农牧民缺乏有效担保资产。农牧民除自己的房屋外,基本没有其他可供抵押的资产,但由于欠发达地区房屋交易不畅,且多属于保障房,执行上比较困难,致使金融机构不热衷于办理房屋抵押贷款;二是缺乏专业的涉农担保机构;三是贷款风险补偿比例低。按照《玉树藏族自治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风险补偿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对于农牧民的各类贷款,按照银行业金融机构损失类贷款的2%给予风险补偿,单户补偿最高金额不超过0.2万元”,按照此比例,农牧民一旦违约,金融机构将自行承担98%的损失,这与金融机构的资本逐利性相违背,难以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杠杆作用。
(四)金融生态环境不佳。金融生态环境是影响金融机构信贷投放信心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人民银行玉树州中心支行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以信用建设为引擎,开发了“人行+政府+银行+信贷协管”、“人行+政府+学校”“信用建设+信贷激励”等信用建设套餐,对增强农牧民信用意识、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有显著成效。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整体状况还有待优化。一是玉树州农牧区信用建设起步晚、农牧民信用意识底子差,信用村、信用户推动比较缓慢,截止2012年6月末,玉树州评定信用村9个,占总行政数的3.49%;评定信用户4557户,占全州农牧户总数的6.51%。大部分区域仍属于信用高危区,金融机构仍面临较高的信贷风险;二是金融生态环境内涵比较广,但目前大部分边远农牧区尚未同步进行,主要集中在信用建设,其他方面尤其是保护金融机构债权的司法建设方面还未起步,导致金融机构面临成本高、难执行的难题。
(五)金融产品创新受约束。玉树州除农村信用联社外,其他金融机构均无经营自主权,信贷产品、信贷条件均按上级行要求执行,无因地、因时开展业务的权限。加之,玉树州金融机构受以上存资金换生存经营理念的影响,自身创新信贷产品或向上级行争取授权授信的主动性缺乏。
三、对策建议
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对金融存在着强大的依赖性。其中冉光和等(2006)和胥嘉国(2006)对西部地区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表明:金融是引导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单向长期因果关系。因此,破解西部欠发达边远农牧区金融支农梗阻,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是促进当地发展的现实要求。
(一)健全农牧区金融供给体系。加大金融支持农牧区三农力度,需要完善现有金融架构,形成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一是参考国有商业银行在当地的盈利情况,以法律的形式强制其在农牧区乡镇设立网点,并规定用于当地的贷款比例;二是地方政府可建立优惠政策支持与网点设立相挂钩制度,引导地方性金融机构增加网点的设立;三是对欠发达农牧区新型金融机构的设立实行差异化的政策,降低设立条件,并给予费用补贴,吸引新型金融机构的加入。
(二)完善农牧区金融和财政扶持政策。一是针对农牧区自身经济落后,财政资金有限的实际,国家应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将“三农”贷款纳入财政贴息范围,减轻农牧民负担,;二是对农牧区金融机构实行差别化的货币政策,通过实行降低支农再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加大支农力度;三是按照普惠制原则,对发放涉农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金融机构实行税收优惠政策,通过税收杠杆作用,激发金融机构放贷热情。并对欠发达农牧区农商行给予农信社的优惠待遇,提高支农实力。
(三)建立涉农信贷风险分担机制。一是世界上解决小农户,涉农企业特别是贫困农户的贷款担保难题的成功经验是成立专门的担保公司。鉴于农牧区财力不足的实际,建议由中央、省、州三级财政共同出资,建立专业的涉农担保机构;二是积极推行农业保险,建立一种政策性农业保险支持和商业性农业保险相结合的保险模式,充分发挥保险体系在分散农业风险中的作用。同时考虑到推广阶段,成立单独机构成本大等因素,可采取由县域金融机构代理等方式,等得到普遍推广后,另行成立专业机构全面负责。
(四)多部门联合,引导金融环境优化。信用环境的优化,需要多部门齐心合力,根据自身的职责采取不同的措施。
1、政府及人民银行。作为信用建设主导部门的政府,应做好工作量化和督导工作,努力形成信用建设齐抓共管的局面,确保思想重视、行动一致、配合有力。同时,由政府聘请信贷协管员、大学生村官及青年信用示范户为金融知识宣传员,由人民银行负责对宣传员进行金融知识的培训工作,宣传员定期对所在乡镇农牧民、中小企业开展宣传,以构建征信宣传常态机制,扩到金融知识覆盖面和提高成效。
2、金融机构。一是金融机构应本着互利共赢的理念,加大对信用农户的让利力度,根据农牧户的信用等级在利率、期限、担保、额度等方面实行差别化的信贷政策。通过让农牧户得到实实在在的优惠,树立珍爱信用的意识,并发挥其对周边群众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要我讲信用向我要讲信用”转变;二是针对目前信用户、村镇由金融机构分片推进的实际,金融机构之间应建立统一的信用户评定办法、统一的优惠政策和对失信农户的共同惩戒制度,实现一家金融机构评定的信用户全部金融机构认可、并给予同等优惠政策的效果;三是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建设步伐,强力推进信用企业的评定工作,为涉农企业融资提供支持。
3、司法部门。边远农牧区应将法治建设作为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环节。一是结合当地实际,加快保护金融机构债权的立法工作,以提高执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司法部门在不违背原则的基础上,简化金融机构维权程序,降低其维权成本。同时,加大执行力度,解决胜诉容易执行难的问题,切实保护金融机构的合法债权。
农牧区小学 篇6
[关键词]农牧区小学英语;问题;教学现状;改进对策
一、农牧区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问题
1. 师资力量不足。尽管小学英语日益受到关注,然而在经济欠发达的农牧区小学中依然存在着英语学科师资力量不足的现象。首先,在教师数量方面。农牧区小学中往往一个英语老师同时教几个年级或身兼数职,既教数学语文,又教英语,还担任学校的各种职务,这样教师很难将自己全部的精力投身于小学英语教学中,而学生一天至少会有4~5 节课的时间面对同一个老师,这对于小学生来说必然会带来视觉上的疲劳和精神上的厌倦。其次,在教师素质方面。研究表明,农牧区小学英语教师多数是非师范英语专业出身,不具备小学英语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现任的很多教师都是其他专业转行改教英语,或是略懂一点英语的其他学科教师被调任教英语,他们通过短期的培训后直接上任,稍落后的学校甚至数语外均由一个老师来教。而这样的教师没有专业学习过英语教学的相关知识,那么他们的语音面貌、口语、语法等都必定达不到小学英语教师的标准,而且未经过专业训练的教师,他们的教学方法无非是采用教授其他学科的方法来教授英语,这就必然会带来是否适用的问题。
2.学习英语兴趣欠缺。英语学习是一个由简到繁、由浅到深的过程。知识容量的增加、学习难度的加大,使得他们兴趣度也逐渐减低。而基础差的学生就会产生自卑感,渐渐失去自信心,课上出现了“跟不上”、“听不懂”的现象,久而久之学习英语就没有了兴趣,于是就放弃了英语学习。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更可以增加学习英语的乐趣。而现在的学生拥有过多的不良习惯,例如单词全是死记硬背;朗读英语不是大声地读,而是在小声地读或默读;学习生词不是按音标去拼读,也不是模仿录音或老师的读音,而是用汉字注音等等
3. 教学保障匮乏。农牧区学校落后的教学条件导致英语教学缺乏基本的保障。首先,现代化教学设备的缺乏。在这里很少有多媒体、语音室及相关的英语图书等,学生只能通过教师进行机械地模仿和操练,却无法理解语言的真正含义。因此,硬件设施的缺失极大地影响了英语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不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及农牧区小学英语教学的发展。其次,外语学习环境的缺乏。学习一门语言的最佳方法便是在尽可能真实的环境中运用语言。而在农牧区小学中,英语的教学条件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教师素质上都使得英语教学环境中式化,没有外教课、口语课,亦没有生动的外语活动课,学生只进行简单的单词及用法的学习,却不敢开口与人进行交流。而且,非专业化的英语教师专业素质低,他们多数发音不准确、英语基础知识含量少、基本功薄弱,加之缺乏英语独特、新颖的教学方法,使得他们难以给学生创造学习英语的优越环境。可见,外语环境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学习。
4. 现英语一周课时量少。英语的教学是循序渐进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现在小学英语教学课时量较少,在许多落后的农牧区或经济不发达的偏远地区,多数家长对英语的认识仍不全面。他们认为孩子到了初中再学习英语也不迟,小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好数学、语文这样的主科,而对于英语这样的副科,只要上课听老师讲课,对英语有最基本的了解就足够了,课下缺少对孩子英语学习的关心和支持,也不会像对数学、语文那样对学生进行督促和鼓励,尤其对于寄宿制的孩子来说,更加没有应有的关心和照顾。这样孩子课下不及时巩固、不练习使用,仅凭课上 40 分钟所学远远达不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改进对策
1.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养为提高小学英语教学效率,首要任务就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首先,农牧区学校应聘用一些师范类英语毕业生,因为她们既具备做教师的基本素质又具有专业的英语知识;同时,教师数量的增加也将缓解农牧区小学英语教师的压力,为她们提供充足的时间备课。其次,学校可以组织英语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包括英语基本功和教学方法的培训,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第三,学校可以每周或每月开展公开课,开展公开课的目的不是为了表面的示范,而是让每位老师相互借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第四,教师自身还应该坚持自学,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课下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进行远程学习进修,同时在课余时间加强自己的科研能力,改变不问“为什么”,只问“怎么办”的局面,不断进行教学反思,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2. 利用适合学生的各种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语言的学习往往会很枯燥。教师可以利用游戏,英文歌曲或者竞赛来调节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对有些枯燥的内容,可以采用适当的教具或肢体语言或者编些顺口溜将其趣味化。教师应经常使用多媒体,并且从报刊、互联网或音像制品中开发出学生感兴趣的课程资源,这样才能使课堂活动多样化、新颖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度和参与度,这种方法的实施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增强教学保障,改善教学条件。为了更好地促进农牧区小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更有效地提高农牧区小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教育部门应该首先从硬件设施上满足学校发展的需求,为相对落后的农牧区小学配备相应的教学设备,如电视、多媒体及相应的课外图书等,这些资源的运用会使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形象起来,给学生带来更多听觉和视觉上的盛宴,從而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其次,应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教师应灵活使用教学方法,创设相对真实的语言学习情境。比如,教师可以使用教学挂图、自制教具等,也可以将课文内容进行分角色表演,这样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运用能力。同时,应加强农牧区小学与城市小学在英语上的沟通与交流。城市小学生多数能说一口标准流利的英语,他们在一定意义上成了农牧区小学生的“偶像性重要他人”,增加双方的沟通交流会增加农牧区小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一方面使他们觉得小学生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不是遥不可及的事,另一方面也会使他们意识到完全可以通过努力达到城市小学生的英语水平,这样便逐渐实现城市小学生对于农牧区小学生来说的偶像性重要他人,到互动性重要他人的转变,从而使农牧区小学生因同伴群体的影响逐渐提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总之,农牧区小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有赖于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任何单一的个体都无法有效地促进英语教学的发展。因此,农牧区小学英语教学的发展应更多的得到重视,尤其是农牧区小学自身应该高度重视起英语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强烈欲望,真正改善小学生的英语语言面貌,有效提高农牧区小学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农牧区小学 篇7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发展的需要:和意愿,在民族地区的学校开设双语教学课程,是我国民族教育政策中的一项基本政策。双语教学是双语现象在教学领域中的集中表现,它不仅是一种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手段,更是双语环境下的一种特殊的教学形式。在诸多民族的双语教学形式当中,藏汉双语教学是最主要的一种双语教学形式。但是研究者在一次调研过程中发现,目前的藏汉双语教学,特别是藏族牧区小学的双语教学存在很多问题。
二、研究目的
本文通过质性研究的角度、结合实证调研,解读藏族牧区小:学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期盼更多人关注藏汉双语教学,进:而使问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和实物收集法。(1)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就所发现问题、疑惑对学生、教师、长进行随机访谈。(2)通过日常校园所发生事件进行观察,听课并进行课堂观察。(3)对有关资料进行实物收集,并结合访谈和观察进行分析。
四、研究发现
1. 教师组成结构不合理
笔者所调研的三所牧区小学教师共59人,其中回族教师2人,汉族教师6人,其余51人都是藏族教师。而回族教师和汉族教师教龄不超过5年,其中有6人的教龄不到两年。这种教师结构形式不只是在这三所学校存在,在其他的牧区学校都很普遍。教师民族结构单一,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藏汉双语教学的发展。
2. 双语教师数量不足
目前藏族中小学藏汉双语教师数量不足是制约双语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在调研过程中笔者了解到在三所牧区小学59名:教师中,能自如使用双语进行教学的教师只有5人。所以对于藏族牧区小学来说,双语教师的不足是目前比较严重的一个问题。目前,全省民族学校的师资队伍结构有所改善、学历层次有所提高,但学科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员结构不合理,这种状况很难适应各级各类藏族学校开展双语教学的需要。
3. 汉语文教师水平不高
一个学校教师水平的高低程度会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影响着学校的培养目标。而对于藏族牧区小学来说,藏汉双语教学质量的高低是由汉语文水平决定的,汉语文教师的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了双语教学的质量。近年来,国家加大了藏语文师资的培养力度,中小学藏文教师逐渐满足了需求。但藏汉兼通的复合型教师仍然紧缺,形成一种普遍存在的“两张皮”现象,汉语课成绩仍然不理想,导致双语类学校双科或三科合格率不高。
4. 没有双语言环境
在藏族牧区小学中,学生几乎没有说汉语的机会。在调研过程中,研究者发现,除了汉语文课,其余时间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很少使用汉语。
5. 教师对双语教学的意识不够
由于很多藏族小学的教师都是本地人,而且都是藏族,他们从小学到大学都没有离开过本地州,自身对外面的世界不是很了解,部分老师存在“学好藏语就可以”的思想,所以他们自身不注意学习汉语,对学生的教育也是学好藏语就可以了。
6. 汉语教师自身的发展意识不够
目前藏族牧区小学大部分教师满足于现状,没有发展的迫切需求。他们中一部分教师还存在教师岗位目前还是“铁饭碗”的思想,没有提高专业水平的意识和迫切愿望。
7. 培训体制不能满足教师的需要
培训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首先,双语培训形式单一化,侧重于HSK等级水平培训,而对专业知识的培训较少。
就相同的几个问题研究者访谈了几个老师,他们所参加的所有培训都几乎没有针对藏汉双语教学的而进行的培训。
其次,校内培训机会分配不公平。研究者了解到在很多学校,有的教师一年内参加了很多培训,有的教师几年内也没有一次机会。
五、结束语
义务教育阶段,具有相当健全的双语教学体系,这类学校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藏汉双语教学模式;农村学校义务教育阶段也进行双语教学,但是双语教学的时间较短,体系并不十分健全,牧区学校没有双语幼儿园,只有小学才进行双语教学,但是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双语,除了汉语文课外,其他科目全用藏语讲授。同时牧区小学还存在很多问题丞待解决,其中双语师资,双语教师质量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大胄.甘肃甘南藏区藏汉双语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琼州学院学报,2007(8)
[2]余惠邦.双语研究[M].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
论牧区小学校园管理策略新发展 篇8
一、在农牧区小学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农牧区学校数量不多
与其他地区进行比较,农牧区小学学校数量不是非常多,学生想要上学需要走很远的路,甚至其中还有很多的大山阻隔。这些对年幼的学生来讲是非常困难的,并且家长也较为担心。这也是农牧区小学教育落后的原因。因此,孩子在成长中不能得到良好的教育。
2. 农牧区没有先进的教学设施
农牧区不但学校少,其教学设施也较为落后。在农牧区课上根本没有多媒体,不具备优秀的教学工具,部分教室在冬天都没有暖气。农牧区通常都处在高海拔地区,冬天非常寒冷,这些都严重的阻碍了学生准时到校上课。
3. 农牧区没有足够的教学师资
教师可以推动一个地区教育的发展,我国虽然在进行西部大开发时, 将很多教师资源输送到西部,可是针对农牧区来讲,教师资源依旧不充足。 这些地区一般情况下教师的教学水平都不是很高,这些就导致农牧区小学教育质量一直不能提高。
4. 家长不够重视孩子的教育
农牧区通常情况下都以农业和木业为主,家里每天有较多的农活,家长通常情况下会领着孩子去放牧。农牧区的家长通常情况下都是本地的居民,他们自身就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不能清晰的了解外面世界,所以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这样就导致农牧区入学率不足,也阻碍了农牧区小学教育的发展。
二、农牧区小学教育管理发展的途径
分析上述存在在农牧区小学教育中的问题,表明农牧区小学教育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困难。基础教育不够扎实,也就不能落实教育发展。解决这些问题是实现公平教育的必经之路。否则,就会丢掉很多小学阶段的学生,丢失了基础教育,更谈不上全民素质教育。所以,一定要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改变农牧区教学环境,强化薄弱的教育环节,这就需要政府增强农牧区的教学设施,建立强大的师资队伍,落实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严禁教师实施走过场教学[2]。带领农牧区小学走向教育之路,打下良好的教育基础,让农村教育可以持续的发展下去。
1. 增加农牧区小学学校的数量
学校较少,成为农牧区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难题,所以,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在这些地区加大投入办学经费,多途径筹备教育费用,对这些学校进行物质援助。将教学条件提上来,没有足够的教学条件和设施,根本就无法提升教学质量。政府财政部门可以将教育经费通过银行直接划分给乡村学校,这样就不会发生教育经费截留在各个中间环节,也促使农村教育经费更可靠、更稳定、更平均。同时,一定要对小学危房注重改造,购置一些教学设备、图书资料,这样才能提高乡镇办学的管理水平、师资条件、教学质量等。
2. 提升农牧区的师资力量
农牧区小学教师素质水平整体较低,再有这些地区少数民族居多,因为风俗习惯的不同,汉族老师部分都不愿意到农牧区教书,导致农牧区教育水平落后,因此,此地区不能走出很多高素质人才,更有很少人才回到农牧区进行教学,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良循环。想要避免这种现象,各地政府一定要将教师工资政策明确落实,尽可能改变教师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因为教师只有具备个人素质、知识技能、工作动力的基础上才能够达到社会需求。在对农牧区小学教师的素质进行提高过程中,政府和教育部门一定要培养教师的素质,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小学教师可以进行继续教育。教师在培训学习的过程中就会了解现代化教学方法,不断进行知识的完善,提高教师素质,推动农牧区小学教学的管理发展。
3.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观念要改变
现在是知识经济发展阶段,没有足够知识就不能很好的在社会上生存,所以,农牧区家长一定要注重教育孩子,使孩子可以跟得上时代的发展脚步。政府一定要对家长进行引导,让家长知道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孩子只有掌握了足够的知识,才能跟好的步入社会。
4. 对农牧区小学实施素质教育
传统教育主要关注的就是学生分数,时代发展过程中教育的主流就是素质教育,在农牧区一定要加强素质教育。小学生处在可塑性较强的阶段,素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全面的发展,从而促进农牧地区教育的发展。农牧区教师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随时与学生进行交流, 及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应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可以积极主动进行学习。因为农牧区学校与学生家距离一般都非常的远,并且小学生年龄都比较小,再有农牧区的交通非常的不方便,学校可以进行住宿管理,使学生的安全得到保障,让学生可以得到更多的教育。
三、结语
教育是地区的发展基础,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它在个人成长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农牧区小学教育管理发展,比其他地区面临的教育困难更多,不仅有物质方面的困难,也有精神方面的困难,想要使教育能够均衡的发展下去,一定要加强对农牧区教育的支持。农牧区小学教育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很多方面一同努力,在政府和国家的支持和关注下, 农牧区小学教育的管理发展一定会持续地发展下去。
摘要:目前,我国经济在飞速地发展,想要经济能够持续地发展下去,需要人才的支持,这就要对人才进行培养,也就涉及到了教育和教师。教师一定要做好校园管理工作,建立和谐校园是时代发展的必经之路,学校要推陈出新,跟紧时代脚步,强化文化构建,建立起良好校园文化,以人为本,保证校园教育一直发展下去。
农牧区小学 篇9
小班化教学的本质是面向学生个体, 不在是对学生“一刀切”, 根据每个牧区学生的特点特征, 对作业进行多元化的布置。每个牧区学生都是独立特别的存在, 就像世界上没有相片完全一样的树叶一样。每个牧区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状态、智力水平、优势都是不一样的, 对于学生要取长补短。一般的教师布置作业大都是统一的, 内容统一、要求统一、难度系数统一, 优秀学生做起来感觉很简单, 但是差生就是明显的感觉吃力, 在作业方面就会音符, 甚至出现抄袭的现象, 不实事求是, 为了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
进行牧区小班化教学, 教师应具体的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状况, 然后制定针对于每个学生的作业计划。
对于一些学习优异的学生, 可留一下拓展性比较强的课后作业,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开拓能力、创造能力, 全面的锻炼学生综合素质。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 作业方面应环环紧扣, 与以前的一些知识点相链接, 多要学生做一些基础题型, 要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掌握字词, 学会分析文本内容, 会正确的运用词句, 逐步的推进, 从基本抓起, 从而达到全班学生的整齐划一。
这种牧区因材施教的方法, 不仅能够提高牧区学生的学习能力, 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促进每个牧区学生根据自身素质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二、牧区小班化要自主设计内容
新课改倡导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充当引领者的角色。在作业方面, 牧区教师要学生进行自主设计, 根据课文内容, 要牧区学生多阅读相关的课外读物, 开拓视野。然后要牧区学生根据自身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 选择作业模式和题型。
基础稍差的学生, 可多选择基础类的题型进行习作, 使自己对基础的知识能够熟练的掌握和灵活的运用, 再次基础之上, 自行选择拓展类题型, 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 逐步提高自身水平;基础好的学生, 教师可给学生多制定一些开发性强的题型, 开放学生的思维, 使之敢于大胆创新, 语文学科本来就是一门灵活多变的学科, 一个意思, 可以用很多种表达方式进行表达, 这种布置作业的方式, 不但能使学生基础牢固, 还更大限度的发挥出了学生的能力。但是, 有一点需要注意, 在牧区学生选择作业和完成作业的时候, 教师一定要进行观察和适时的点播, 以免有的学生投机取巧, 舍“难”存“易”。
通过长时间的坚持, 慢慢的改变牧区学生间的差距, 提升整体水平。
三、牧区小班化要精选样题作业
为了使牧区学生能够应付考试, 很多牧区教师采取“题海”战术, 要学生做很多样题, 一种形式的样题往往也要做很多遍, 各种卷子不断接踵而至, 很多学生对做题已经产生了恐惧心理, 从内心就开始抵触, 这样学习, 怎么能够取得好的成绩呢?
牧区小班化教学教师, 一定要认清这点, 精选样题, 把重点、难点的题型进行总结筛选, 要学生把基本的样题全部学精学透。在布置作业的时候, 把重点难点渗透进去, 量少但一定要“精”, 以后遇到同样类型的样题, 学生就会自己进行举一反三, 轻轻松松的就能完成。然后根据牧区学生的状况, 组织一些扩展性的题型, 要学生多动脑, 锻炼思维活动能力, 学生能力提升上去, 学习起来就会很轻松, 吸收知识就会快, 学生就会乐学、好学。
四、建立牧区小班化的评价体系
1.分层评价, 鼓励为主。牧区学生由于基础不一样, 接收知识快慢存在着差异, 一些差生在跟不上的情况下就会产生自卑的心理, 继而很可能自暴自弃, 放弃学习。牧区教师在这种情况下, 要和学生进行交谈, 站在朋友的角度进行倾听, 从而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针对其心理, 做出正确的引导, 鼓励学生, 使之不会自暴自弃, 能够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 明白自己的不足, 正确认识自己, 并能明确自己学习的目标。牧区教师的鼓励性语言会对学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学生就会有克服困难的力量、源泉。
在评价中, 要尊重每个牧区学生, 尤其是尊重他们的学习成果。要捕捉学生作业中的亮点。对于书写工整, 全部做对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一个五角星;错一两个的学生给一个笑脸;错的较多的学生则写一些评语, 指出应该注意的方面和掌握的知识点不足的方面;有进步的则写画一个小红花以资鼓励。这一颗颗五角星、一张张笑脸、一句句富有期待、鼓励的话语, 使学生产生成就感, 更加喜欢做作业, 也使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不足。
2.多元化评价。牧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很重要, 学生之间的评价也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可要学生间、小组间进行相互的评价, 使学生能够全面的认识自己, 了解自己在同学心目中的形象、优点和不足。学生在乎自己在同学心中的形象, 会更加认真的倾听, 并加以改正。也可使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 以免一些学生过于高傲或者过于自卑, 影响心理的成长。
参考文献
[1]何玉晶.小班化教学中作业设计初探[J].现代教育科学.2012.
农牧区小学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于2015年4—5月,在新疆伊犁州新源县、特克斯县的全部寄宿制学校中各随机整群抽取3所寄宿制学校,共调查6所寄宿制学校一~六年级全部哈萨克族小学生3 273名,收回有效问卷3 142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00%。其中男生1 642名,女生1 500名;一年级学生512名,二年级学生541名,三年级学生518名,四年级学生547名,五年级学生472名,六年级学生552名。平均年龄(9.46±2.18)岁。
1.2 方法
调查采用自编问卷和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进行[4]。自编问卷包括人口学基本信息,以及父母关系情况、文化程度、养育方式等,还包括孩子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内容。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由48个题目组成,分为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问题、冲动—多动、焦虑等5个因子,从“无”到“很多”分别计0~3分。根据问卷中相应10道题目的得分计算多动指数,多动指数高于1.5即判定为阳性,表示可能发生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5]。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问卷由经过培训的哈萨克族教师指导学生家长进行填写,调查前向家长讲明调查目的及要求。调查问卷翻译为哈萨克语进行调查。
1.3 统计分析
数据采用Excel录入,并对数据再次进行核对,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所用统计学方法包括t检验、方差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等,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寄宿制学校哈萨克族小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
3 142名哈萨克族小学生中,存在行为问题的有331名,检出率为10.53%。各因子方面,品行问题学生89名,学习问题学生124名,心身问题学生108名,冲动—多动学生71名,焦虑学生77名,多动指数>1.5学生86名,检出率分别为2.83%,3.95%,3.44%,2.26%,2.45%,2.74%。男、女生行为问题总检出率分别为11.63%(191/1 642),9.33%(140/1 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581,P<0.01)。
2.2 不同年龄哈萨克族小学生PSQ得分性别间比较
6~8岁年龄段哈萨克族男生与女生在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多动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除焦虑因子外,其他因子男、女生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
2.3 哈萨克族小学生多动指数异常的多因素分析
以多动指数异常与否作为因变量(异常=1,非异常=0),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forward:LR法将自变量纳入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性别、父亲文化程度、父亲经常打骂孩子、母亲偶尔或经常训斥孩子、父母关系不和谐、经常吃零食等因素均为导致哈萨克族小学生多动指数异常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见表2。
注:性别以女为参照,父亲文化程度以大专及以上为参照,父亲打骂孩子、母亲训斥孩子以从不为参照,父母关系以和谐为参照,经常吃零食以否为参照。
3 讨论
随着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全国部分省市对口援建新疆,对新疆的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改观[6]。边远地区牧区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大幅度改善,医疗条件有了很大提高,身体上的疾病能够及时得到医治,然而心理上的问题不是短时间可以解决的问题,当前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新疆牧区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7]。本次调查显示,新疆牧区哈萨克族小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0.53%,高于我国其他省市小学生(7.20%)[8]。牧区哈萨克族男生在多数因子上得分高于女生,与刘瑞湘等[9]的研究结果一致,也符合男生行为问题多于女生的规律。笔者认为,可能与男女生性格倾向、行为表现以及社会对不同性别角色的期望有关。
本研究结果显示,新疆牧区哈萨克族6~8岁、9~11岁年龄段小学生在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和多动指数等因子得分高于范娟等[10]研究的全国常模数据,特别是在学习问题上显得更为凸显。究其原因,首先生活在边远牧区的学生未来唯一出路就是上学,走出牧区,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和要求较高,过分关注他们的学习,从而给哈萨克族小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负担。其次,这一阶段的孩子多数是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学习转变阶段,因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学习存在较大差异,对于学生正处于转变阶段,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等行为的出现。另外,本研究与全国常模研究调查时间不同,同时父母对学生行为问题评价也存在差异。这些原因都可能导致本研究结果在部分因子上得分高于常模。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新疆牧区哈萨克族小学生心身问题男女生得分均低于常模,与杜建娥等[11]的研究存在差异,可能与研究对象的年龄范围不同有关,同时可能与心身问题稳定性差也存在一定关系。调查结果显示,牧区哈萨克族小学生多动指数异常检出率为2.74%,与我国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总发病率(5.70%)相比较较低[12]。多因素分析显示,父母经常训斥、打骂孩子、文化程度低和家庭不和谐等因素都会对哈萨克族小学生多动指数产生一定影响。孩子长期生活在类似负性环境中,极易导致自尊和自信心受到影响,出现情绪忧虑、矛盾、退缩等不良心理问题[13,14]。另外,生活在牧区的学生家庭,父亲主要承担白天的放牧工作,母亲在家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父母长期繁重的劳务导致与孩子沟通交流时间较少,从而影响心理健康,间接影响小学生的行为发育。本研究调查结果还显示,哈萨克族小学生经常吃零食也是导致多动的危险因素,与刘嘉运等[15]的研究结果一致。零食中含有大量的色素和防腐剂,大量食用不利于学生的身体生长发育,尤其是对神经系统发育带来一定影响,可能是造成学生多动及注意力不够集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农牧区小学 篇11
关键词: 农牧区小学 汉语文教学 教学效率
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改革,农牧区小学要根据相应的教育要求,制定明确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有效保障农牧区小学整体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在西藏阿里改则县察布乡小学中,教师要提高对汉语文教学的重视度,建立良好的教学模式,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汉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汉语交流能力,有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从根本上提升农牧区小学汉语文教学水平,并有效提高农牧区小学汉语文整体教学效率。
一、农牧区小学汉语文教学的现状
对现今农牧区小学汉语文教学效果进行研究后发现,农牧区小学汉语文教学的效果相对较差,有些农牧区小学在进行汉语文教学时,只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形式相对比较单一,教师只是简单地在前面讲文中出现的生字和生词,却欠缺在课文中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只能运用“死记硬背”的形式记住所需的生字,而且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不会分析和理解课文内容,导致只能学习表明知识,其文章深刻含义却没有掌握,并且由于学生欠缺良好的阅读练习,导致汉语阅读水平相对比较差。并且农牧区小学都是在农村,其教学环境相比城镇教学环境相对较差,农牧区小学生很少接触外界的环境,只能在汉语文教学时才能接触到汉语文,这样对于提升学生汉语文水平有着较大的阻碍。在农牧区小学中,小学院校一定要提高对汉语文教学的重视度,设计良好的教学模式,有效提升学生汉语文整体水平,有效保障学生未来良好发展。
二、提高农牧区小学汉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
(一)在农牧区小学汉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景教学法,创造丰富的教学氛围。
在农牧区小学汉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建立有效的情景教学模式,有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汉语文教学氛围,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接受汉语文知识,并有效提高学生汉语文能力。在农牧区小学进行汉语文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多讲、多说汉语,运用汉语表达想法和意见,调动学生学习汉语文的积极性,有效提高农牧区小学汉语文教学效率。教师要有效培养学生汉语文阅读能力,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汉语言表达能力,更好地运用汉语文,增强汉语文能力。例如,西藏阿里改则县察布乡小学中,教师在进行汉语文教学时,可以运用有效的情景教学模式,并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感受教学内容、体会教学思想,并有效理解语文教学内容。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流,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汉语言交流的能力,并且有效提高农牧区小学汉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有效推动我国农牧区小学稳定发展。
(二)融入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小学汉语文的兴趣。
农牧区小学教师一定要设计灵活的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个性特点,设计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模式,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对汉语文知识的认识,并鼓励学生学习汉语言,增强学生学习汉语文的能力。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技术结合到农牧区小学汉语文教学中,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汉语文的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语文知识,有效提高学生汉语文整体水平。例如,农牧区教师在讲授区编第六册教学内容时,可以在课前制作多媒体课件,有效将汉语文中的重要内容结合到多媒体软件中,并播放。多媒体技术通过丰富的图片、视频和有趣的声音,有效将汉语文知识传递给学生,通过这一形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汉语文的兴趣,也能有效加深学生对汉语文知识的记忆力,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汉语文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汉语言的能力。教师在教学时,要不断鼓励学生,有效增强学生学习汉语文的信心,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汉语文的积极性,通过这一形式增强学生学习汉语文的能力,有效提高农牧区小学汉语文整体教学质量和效率,有效推动我国农牧区小学的稳定发展。
在农牧区小学汉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进行汉语文教学,并且要保障汉语文教学模式的灵活性和丰富性,有效培养学生学习汉语文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汉语文的能力,增强学生汉语言交流的能力,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农牧区小学教学整体水平,也能有效提高农牧区小学汉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春梅.浅谈如何提升农牧区小学汉语文教学的效率[J].课程教育研究,2013(11):181-183.
[2]王茜茜.浅谈农牧区小学汉语文教学[J].课程教育研,2013(5):148-150.
农牧区小儿烧伤的治疗体会 篇12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自2005-2010年共收治小儿烫伤278例, 男性166例 ( %) , 女性112例 ( %) 。年龄最大10岁, 最小7月。Ⅰ度烫伤59例, Ⅱ度烫伤196例, Ⅲ度23例。烫伤面积2%TBSA-25%TBSA。
1.2烫伤类型 (见表1)
明显热液烫伤以热水壶烫伤较多, 掉热水锅内烫伤比率较内地高。2岁以下低龄儿童, 其中1岁幼儿烫伤风险最高。合并症以感染为高。
2治疗结果
本组278例小儿烧伤病人, 经治疗, 有效控制创面感染, 使创面得到一期修复, 疗程最短10d, 最长7周, 混合创面在大部分浅度创面保守治愈后, 对残余创面行肉芽创面植皮。残余创面面积仅为 (1.17±0.52) %TBSA。其中2例 (功能部位) 植中厚皮, 4例植刃厚皮。2例手足烫伤病例发生瘢痕挛缩, 行瘢痕松解术。各度创面愈合后皮肤表面光滑, 无肌肉挛缩、无瘢痕、无功能障碍, 达到创面生理性愈合的目的。
3讨论
3.1事故原因分析
小儿烧伤主要发生在0~2岁低龄儿童, 其中1岁幼儿的烧伤风险最高, 和有关研究一致[1]。随年龄的增长, 热液烧伤的发生风险逐渐降低。婴幼儿由于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健全, 活动稳定性差, 反应迟缓, 自我防护意识差, 农忙时节, 家长看管疏忽等造成年幼儿童更易发生烧伤。随着年龄增长, 儿童各项生理机能逐渐发育成熟, 3岁以后对危险判断能力提高, 自控力加强导致年长儿童烧伤发病率明显下降。男孩由于性格活拨好动, 好奇心强, 模仿能力强等, 其烧伤发病率明显高于女孩, 与国内外研究结果一致[2]。
热液烧伤多发生于年龄较小的儿童[3], 随着年龄增长, 热液烧伤的发生率也逐渐降低。在天气转暖的4~8月热液烧伤发生较多, 可能是天气转热儿童所穿衣物减少, 热液倾倒接触身体的机会增加所致。热水、热粥、热汤、热牛奶是热液烧伤的最主要原因。儿童抓取、打翻热液使液体泼溅到自身, 或是跌落至热水中, 是发生热液烫伤的常见方式。同时, 热液具有流动性, 因此其导致的烧伤多发生在四肢和全身多个部位。热液烧伤因为致伤热力相对较低, 烧伤深度相对浅, 因而多致伤较轻、中度烧伤, 重度、特重度烧伤发生率比例低。
甘肃甘南地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部, 境内平均海拔3100m。由于高原寒冷, 小儿常处于火旁, 家中常备用开水, 家家都有的连锅炕无护栏等原因使烫伤几率明显高于内地。特定的地理环境:低气压、寒冷、干燥, 机体长期处于低氧环境下, 红细胞、血红蛋白增高, 但血氧饱和度下降;血液中无效血红蛋白增高, 携氧功能减少;血液黏稠度增高, 机体代谢缓慢;小动脉收缩, 毛细血管痉挛等进一步加重了创面低血供、组织缺氧等一系列病理变化, 使烫伤创面治疗比低海拔地区治疗更为困难。
3.2治疗体会
3.2.1 加强院前救治
在牧区, 院前急救几乎为零, 由于草原地区地名比较模糊, 牧区群众院前急救意识差, 加之牧区住所较零散, 交通不便等原因, 病人及时入院者治疗较少。大多数病人来院时已经是一到两天。由于院前处理不当, 使诊治变得更加困难。在这提倡院前急救, 重视现场以最短的时间到达现场, 展开迫切有效的院前急救。包括将伤员立即脱离危险场地, 清除呼吸道异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 减少死亡率, 正确包扎, 减少创面感染及肢体粘连等。本组病例有多数病人来院时, 伤口未正确包扎, 简单用被单包裹, 致使大多发生创面感染, 容易发生败血症、菌血症, 给抢救带来困难。多数病例未及时补充水、电解质等使之发生平衡紊乱, 增加死亡率。故对病人于急救现场即应给予正确及时包扎, 减少感染, 有助于防治感染休克, 补充水、电解质;为入院后的进一步治疗奠定基础。
3.2.2 创面处理
对于I度烧伤患者, 创面保持清洁, 防止再损伤, 创面冷湿敷或外涂MEBO, 无菌纱布外敷。II度烫伤患者, 首先按正规皮肤原位再生医疗操作规范进行清创, 水泡低位放水引流, 保留疱皮, 面积较大者, 采用暴露疗法, 用压舌板将BEBO均匀涂于创面, 厚度1mm, 创面暴露。以后根据创面药物情况每3~4h涂药一次。患儿好动, 单纯四肢II度烫伤一般采用包扎疗法, 清创后, 外涂MEBO, 将干纱布及敷料外敷, 然后以绷带包扎, 给予均匀加压 (勿过紧) 。一般一周更换敷料。III度烫伤患者, 先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及创面污物, 若创面有苍老水肿的肉芽组织时, 先用耕耘刀刮除, 然后用BEBO重油纱布直接展敷于创面上, 同时用无菌纱布3~4层覆盖包扎, 每日1次。更换药时, 常规清除创面液化物及残留的MEBO药膏。
3.2.3 全身疗法
1) 抗休克治疗。根据烫伤面积, 创面深度及全身状况实施液体复苏治疗, 对有可能发生或已发生低容量休克者, 积极进行补液治疗,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酸碱平衡。2) 抗感染。烫伤面积较小者 (Ⅰ度、浅Ⅱ度5%以下) , 不使用抗生素治疗, 以局部外用药膏治疗为主。其余使用广谱抗生素, 体温在39℃以上, 应考虑加用抗厌氧菌药物及抗绿脓杆菌药物, 或两者联合使用。3) 其他治疗。包括吸氧、保护脏器功能、加强营养支持、预防并发症、确保内环境稳定, 防止创面进行性加深。
总之, 牧区小儿烫伤患者应尽量及时收住入院, 指导正确的院前包扎及简单处理, 尽量减少并发症;在治疗过程中应用MEBO能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徐建宏, 姚远.3682例小儿烧伤住院患者病因特征分析[J].中国烧伤疮疡, 2011, 23 (1) :53-57.
[2]Rimdeika R, Kazanayicicus M.Kubilius D.Epidemiology of burns in Lithuania during1991-2004.Medicina- (Kaunas) .2008, 44 (7) :541-547.
【农牧区小学】推荐阅读:
农牧区小学语文教学07-26
农牧区中小学美术教育11-30
农牧区教育政策08-01
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12-17
特色农牧产品06-15
兵团农牧团场06-17
农牧村学校11-18
杜热乡中学农牧区学生营养改善工作总结06-09
交警大队开展农牧区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活动10-13
规划局召开农牧区规划工作会议.第三期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