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民的微笑

2024-09-27

农牧民的微笑(精选6篇)

农牧民的微笑 篇1

青海省祁连县位于青海省的东北部, 有“青海北大门”之称, 是全省重要的草场畜牧业生产基地。全县天然草场面积约117.6×104 hm2, 总人口5万人, 其中农牧民占72.26%。畜牧业是祁连县的主导产业, 如何促进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是发展县域经济的核心问题, 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

1 农牧民收入现状

近年来, 祁连县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牧民增加收入若干问题的意见》, 大力调整农牧业经济结构, 积极发展高效畜牧业, 促进农牧区经济健康发展, 农牧民收入不断提高。2009年全年预计完成生产总值81 904万元, 同比增长22.6%;县属固定资产投资84 730万元, 同比增长132.0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 444万元, 同比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 648万元;同比增长2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 563元, 同比增长17.9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1 794元, 同比增长12.4%。

2 存在的问题

(1) 农牧民文化程度低, 思想观念落后。

受文化限制, 农牧民适应新思想的能力差, 对新技术、新方法接受慢, 新科技难以及时转为现实生产力。

(2) 自然条件差。

全县境内山地多, 居住环境恶劣, 信息闭塞, 农牧民增收的基本条件差。

(3) 农牧业结构矛盾仍然突出。

农牧民基础设施薄弱,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特别是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迟缓, 形不成规模, 仍未摆脱靠天吃饭、靠天养畜的局面。农牧业产业化格局尚未完全形成, 缺乏带动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农畜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弱。

3 发展措施

3.1 利用气候特点, 发展高效畜牧业

(1) 结合祁连县实际, 因地制宜发展畜禽业, 调整畜群结构。重点抓母畜比例和良种畜比例的提高。提高仔畜繁活率, 增加出栏率, 实现“三高带三高”的发展局面, 抓畜牧业生产布局调整, 大力发展藏系绵羊和牦牛。在牧区五个乡镇初步形成以央隆、野牛沟、默勒为依托的优质“祁连大白毛”和优质牛羊肉商品生产基地。

(2) 加快构建有利于农牧民增收的产业体系和利益机制。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区域特色优势, 选准有实力的省内外重点企业, 积极引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运销龙头企业。积极扶持牛肉加工企业, 培育和扶持牛羊育肥大户, 重点开发当年牛、当年羔羊肉, 作为本县的特色产品。通过招商引资和政府扶持对初级产品进行精深加工, 既可以扩大就业, 又可以增加收入。

(3) 大力发展市场中介组织, 建立羔羊生产, 牛奶的生产, 牛羊育肥等专业协会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加快规划建设与优质农畜产品生产紧密联系, 区域特色突出的交易市场。

3.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人员素质

强化草地生态保护治理和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重大生态项目的实施, 采取封育、封禁、休牧和补播改良综合措施。强化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抓好“草、水、棚”重点工程, 建设发展冷季暧棚饲养。采取“项目争资、招商引资”等办法, 加快建设小城镇, 提高劳动者素质, 加大对农牧民的实用技术培训力度。

3.3深化农牧区改革, 加大农牧业投入

(1) 积极推进土地、草场适度规模化经营。

继续稳定家族经营, 积极发展规模化经营。按照有条件适度、自愿、有偿的原则, 鼓励牧户对草场经营权依法转包、出租、入股、抵押, 促进草场向养殖能人、养畜大户和畜产品加销龙头企业相对集中, 发展规模适度的家族牧场, 实现草场规模化经营。

(2) 做好农牧民的减负工作, 以减负促增收。

继续广泛深入地宣传中央关于减轻农牧民负担的方针政策。切实提高农牧民的政策环境, 大力推行乡镇政务公开、村务公开、民主理财、村帐乡管、乡村会计审核制度, 增强农牧民负担监管的透明度。

农牧民的微笑 篇2

同志们:

2012年卓尼县第二期砌筑工职业技能培训暨阿子滩乡第一期农牧民砌筑工技能培训班经过精心筹备今天正式开班。在此,我代表乡党委、政府对培训班的正式开班表示祝贺,向对此次培训班给予大力支持的县人社局,县扶贫办及县职业技术学校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各位领导及各位农牧民参训学员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参加此次培训学习的同志,都是来自基层的广大农牧民群众,乡党委、政府对你们此次培训寄予厚望。举办这次培训班,其目的是加强新型农牧民科技培训、增强农民致富本领,拓宽他们的增收渠道所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深入思考,学以致用,为我乡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贡献。今天,借开班仪式的机会,我简单讲几点的意见。

一、统一思想,切实增强学习培训的紧迫性和自觉性 一是实施新型农牧民培训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要求。新型农牧民科技培训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农牧业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首先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科学、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农民。

二是实施新型农牧民培训是农牧民增收的需要。实施新型农牧民培训是新时期建立和完善农牧业技术推广新机制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长效机制的重要着力点。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做好农牧民培训工作,提高

广大农牧民掌握和应用科技技术的能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生产技能高,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和辐射带动能力的高素质新型农牧民。2012年我乡农牧民人均收入2724元,到2020年农民人均收入要翻一翻。这是一个十分繁重的任务,要实现这个增收目标,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别无良策。

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我们在座的各位一定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深刻理解开展新型农牧民科技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定要珍惜机会,安下心来,集中精力把培训搞好,担当起村政策宣讲员、技术推广员的角色,全面提高全乡农牧民整体科技水平。

二、把握重点,进一步明确学习培训的目的和任务 这次培训班时间不长,主题集中,内容丰富,如何搞好学习,达到培训的目的。我讲两点:

第一,要学到真功。各位学员我们要学什么,我认为要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学政策。主要是了解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实质,掌握新形势下省州县关于农牧村改革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二是学技术。学习农牧业生产中的新技术,增加农牧民收入,要重点学好此次培训的实用技术。

第二,要学以致用。在此次培训中,大家学懂学深学精是前提,用好用精用活是关键。一是联系实际学。各位学员要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做到学以致用。二是对照经验学。把一些好的做法和技术学懂弄通,加以借鉴和推广。三是带着问题学。结合群众在生产遇到的实际问题,达到学习知识,指导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的目的。四是严格要求学。各位学员在学习期间,自觉遵守学习纪律,做到不迟

到不早退,沉得下身,静得下心,坐得下来,学得进去,入心入脑,真学真懂。大家要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言传身教、搞好新型农牧民的培训工作,逐步构建起“专家培训农牧民”、“农牧民示范户带动农牧民”农牧业科技技术推广示范新体系。

同志们,这次培训班,时间虽短,但内容丰富,希望大家集中精力,刻苦学习,学有所成,学有所获,能认真按照新型农牧民科技培训工作的有关要求,更好地履行职责,为全乡的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最后,预祝培训班取得圆满成功!

农牧民的微笑 篇3

一文献回顾与评述

国外关于农业合作社的正式的经济学研究, 始于1942年Emelianoff出版专著《合作经济理论》, 其有效的合作组织分析方法推动了农业合作经济理论的发展。近年来, 合作社理论融入新经济学、交易费用和博弈论等内容, 从不同侧面论证了合作社存在的合理性及其制度缺陷。从1990年后, 国内如张晓山 (2002) 、褚保金 (2004) 、黄祖辉等人 (2002)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产生的客观必然性及其特征、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等多个方面进行了不断深入的研究。但国内外对民族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缺乏系统的理论。本文立足民族贫困地区—赤峰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特殊性, 从农牧民和政策环境等多角度对其分析, 以期对民族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理论和实践有所贡献。

二研究方法

本文调查中采用了深入访谈法、问卷法和文献法, 分析中运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访谈样本设计为市、县和乡镇三个层次, 共设计9人;问卷调查共200人 (其中合作社负责人40人, 农牧户主160人) 。

三结果分析调查结果统计

本次调查发放调查问卷200份, 回收问卷200份。其中, 问卷1共发放160份, 142份有效;问卷2共发放40份, 38份有效。

1. 农牧户的基本概况

第一, 农牧户户主的文化程度和年龄构成。调查得知, 被访问者的文化程度集中在初中以下和中专水平, 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合作社负责人38人, 其中初中、中专和高中文化水平的为23人 (见图1) 。

第二, 农牧户户主的文化程度对入社意愿的影响。本文将142份有效问卷1, 按高中和大专及以上分为文化水平一组, 按中专和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分为另一组。前者共42份, 后者共100份 (见图2) 。

由图2可知, 大多数小学、初中或中专学历的农牧民 (100人) 有82%愿意入社, 对合作社的需求较大;高学历的农牧民 (42人) 有12%愿意入社, 这种需求并不强烈。

第三, 农牧户入社初衷的影响因素。影响农牧民入社初衷的首要因素是受到已入社农牧户致富的吸引 (50%) , 其次是对合作社牵头人的信任 (22%) 或和政府的宣传作用 (17%) 。

第四, 农牧户入社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影响程度。在问卷1中随机抽取100份, 可以看出, 农牧民在入社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生产资料价格、产品销售渠道和资金问题, 次之是技术 (见图3) 。

第五, 农牧户入社后其主要问题的解决程度。统计四个样本旗县已经入社的农牧户共57户, 其入社后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产品销售渠道、生产资料质量和价格的问题, 技术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的解决, 但资金问题仍是农牧户生产中最大的困难。

第六, 农牧户入社前后纯收入的变化。选择2009年入社的13户农牧户, 其2008年家庭纯收入平均为8254元, 2010年为11230元, 入社后收入增长36%, 净增长27%。

第七, 农牧户对合作社提供服务的满意程度。抽取100户农牧户对合作社服务评价结果得出, 在合作社为农牧民提供的生产资料购买、产品运输、产品销售、技术指导和信息支持五项服务中, 前三者的解决程度明显好于后两者。

第八, 农牧户的经营规模对入社的影响。养殖肉牛和肉羊的农牧户为112户, 其中大户 (年出栏肉牛10头和肉羊50只) 共37户, 85%愿意入社;散户 (年出栏肉牛3头和肉羊15只以下的农牧户) 共34户, 38%愿意入社。可见养殖规模越大的农牧户对合作社的态度越积极。

2. 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概况

第一, 合作社负责人身份统计。有效问卷2为38份, 其负责人中, 农民为24人, 占59%, 企业代表10人, 占25%, 两者占84%, 可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牵头人还是以农牧民中的能人和与农畜产品生产企业的代表为主。

第二, 合作社建设和发展中政府的作用。问卷1和问卷2共180份, 有145份认为在合作社建设和发展中政府的作用很重要或重要, 35份认为不重要, 认为不重要的人中, 有29人来源于不愿入社的那55人。

第三, 合作社发展过程中政府给予的支持。有效问卷2的38个合作社均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政府部门的支持, 总体在土地物质和税收的支持为主, 资金和贷款方面的支持薄弱。

第四, 合作社的发展速度 (见表1) 。

第五, 合作社帮助农牧户脱贫致富的情况统计。喀喇沁旗的四个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在带动本地区农民脱贫致富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 锦山绿色养鸡合作社辐射全旗5个乡镇, 91个行政村;康地养殖合作社成立了6个分社, 覆盖5个乡镇 (见表2) 。

3. 赤峰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整体情况

赤峰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社2010年已达到2661家, 合作社数量占内蒙古总数的24%, 平均每个嘎查村有1家。全市入社的农牧户达到13.6万户, 占全市农牧户的15%。合作社带动农户64万户, 占全市农牧户总数的65.7%。赤峰从2009年组织了示范合作社建设活动, 2010年9月成立了“宁城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中心”和“林西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学校”, 开展合作社基础知识、政策法规、内部管理规范、合作社与市场对接等各类职业技能培训, 为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提供保障。

四调查结果分析

1. 文化水平影响着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

赤峰市中专或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农牧民愿意入社的人数达82%, 高中或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农牧民愿意入社人数只有12%, 究其原因, 文化程度高的农牧民在农牧区占少数, 他们更愿意从事如乡镇企业、第三产业等方面的工作。

2. 合作社自身的优越性吸引了农牧民入社

第一, 促进了农牧民增收。合作社实行统一采购和销售等方式, 降低了生产成本。例如, 锦山绿色养鸡合作社的“五统一”方式, 使每只鸡节约饲养成本0.80元;每只雏鸡采购成本降低0.20元, 收益增加70%, 户均增收2500元。

第二, 促进主导产业发展, 打造了特色品牌。合作社利用利益联结的方式把各类生产要素整合起来, 围绕主导产业的发展, 打造特色品牌。比如, 2009年成立的巴林左旗北方笤帚制品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1000多户, 订单种植10万亩, 加工各类笤帚1000万把, 形成了笤帚产业, 打造了“敖包”特色品牌。

第三, 有效破解了一些制约和影响生产发展的难题。合作社初步解决了家庭小规模分散经营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合作社作为共同代表, 与供应商和销售商谈判, 依靠批量的优势, 争取优质优价。

第四, 有利于现代农牧业的建设。如某县通过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占全县土地流转总面积的56%, 这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农业的“集约化”发展趋势。合作社在多环节上实施的“保姆式”服务, 其服务质量和水平大大提升, 提高了产业化经营水平。

3. 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不足

第一, 缺乏发展整体思路, 运作和管理不规范。赤峰市部分旗县没有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规划、章程制度等, 管理不规范, 合作环节简单, 没有解决进入市场的问题, 销售与生产脱节, 生产者利益得不到保障。

第二, 组织化程度不高, 抗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部分合作社仅是几个种植或养殖大户简单地联合组成, 其运行效果差, 规模难以扩大, 合作社自身风险基金等保障措施不够完善, 抗风险能力差。

第三, 支持因素乏力, 制约了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赤峰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弱势地位, 自有资金有限, 财政支持不足, 信贷资金获得困难, 农牧户入社后仍缺乏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五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农牧民与合作社负责人的文化程度直接影响着合作社的规范管理运行。合作社促进了农牧民增收致富、解决了农牧民生产中的基本困难、促进了农牧业产业化建设等优势作用, 成为促使农牧民入社强有力的因素。但是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缺乏发展整体规划、运作和管理不规范、组织化程度不高、抗御风险能力差、政策和服务支持乏力, 这些方面是当前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 建议

第一, 制定长远规划, 推动规范有序发展。政府要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 制定长远规划, 认真落实好扶持和优惠政策, 围绕地区特色产业和市场需求, 按照边发展、边规范、边提高的思路, 积极推进多模式、多层次、大规模的合作社建设。

第二, 强化政策扶持, 促进快速健康发展。合作社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如建设初期应给予资金支持, 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合作社运行一段时间后, 遇到风险或成效不满意的情况下, 政府应积极主动提供多方面的服务, 帮助解决生产、销售、信息和技术等各方面的困难, 必要时政府主动买单, 以降低农牧户的风险。

第三, 加强辅导培训, 提高带头人的素质。目前, 赤峰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者的素质很难跟上现代农牧业发展的节拍。要花大价钱、使大力气、下工夫对合作社负责人和经纪人进行培养。同时, 可以引进大中专毕业生、农技人员加入合作社创业, 提升合作社经营和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提高合作社的发展潜力。

摘要:本文是基于赤峰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的调研, 总结了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提出促进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赤峰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现状,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农业部.2004中国农业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

[2]张晓山等.联接农户与市场:中国农民中介组织探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3]褚保金、戴国海.加强政府扶持引导促进农村合作组织发展——对江苏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调查与思考[J].现代经济探讨, 2004 (9)

农牧民的微笑 篇4

关键词:农牧交错带,三农三牧,农牧民收入,增收途径,阿鲁科尔沁旗

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指从草原牧区向农耕区的过渡地带。南北纵跨10多个纬度,东西横跨20多个经度,面积62. 1万km2[1]。农牧交错区因开垦草地、过度放牧造成草地沙化退化,农业发展缺乏后劲,农牧民增收困难等问题突显。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我国北方的生态脆弱区,阿鲁科尔沁旗( 以下简称阿旗) 位于典型的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口主要包括从事种植业为主的农民和从事养殖业为主的牧民。加快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是解决“三农三牧”问题的根本途径。农牧民收入问题是“三农三牧”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农牧民收入水平影响农村牧区经济的发展和边疆地区的和谐稳定。

1数据来源

基础数据来源于2010—2013年《阿鲁科尔沁旗统计年鉴》,2008—2013年内蒙古赤峰市阿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有关部门的研究报告和发表的期刊论文等。

2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查找数据并进行整理分析,了解阿旗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构成、差距及变化趋势。

2) 实际调查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依据调研数据得出调查结论,找到阿旗农牧民的增收途径并进一步分析稳定提高农牧民增收办法。

3典型研究区环境概况

阿旗位于内蒙古赤峰市东北部。全旗有14个镇 ( 乡、苏木) ,1个办事处,245个村( 嘎查) 。总人口30万人,其中牧业人口10万人,农业人口15万人, 其他人口5万人,是典型的半农半牧区。草原总面积94. 53万hm2,可利用草原87. 8万hm2,耕地面积12. 92万hm2。阿旗地处科尔沁沙地西部,处于干旱、 半干旱地带,年平均降 雨量300 mm、年蒸发量2 800 mm。农牧业处在十年九旱、年年春旱的困境之中,干旱的气候条件表明,水资源缺乏是制约阿旗农牧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阿旗地处我国北方生态脆弱带,由于多年干旱和超载放牧,草场退化、沙化十分严重,草畜供求矛盾日益明显。在大旱之年,旱地的农作物几乎是颗粒无收,对粮食生产影响很大。

4典型研究区农牧民收入现状

4.1阿旗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与内蒙古自治区和全国的差距

据统计,2005年阿旗农牧民纯收入与内蒙古、全国平均水平分别相差605元、877元; 到2012年相差数字增到1 301元、1 607元,翻了近1倍。近两年有进一步扩大趋势,见图1。

4.2阿旗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构成及变化趋势

农牧交错带农牧民收入多数从农牧业中获得,家庭收入一般由农业和畜牧业两大部分组成,见表1。

从表1分析得出,2010—2012年间,阿旗农民与牧民工资性收入总量与增速明显不同,其中农民工资性收入稳步增长并且高于牧民,差距在扩大。牧民工资性收入不高且不稳定,甚至出现减少情况。期间, 农民工资性收入增 长稳定,分别增长 了14. 35% , 28. 90% ,18. 09% ; 牧民工资性收入出现负增长,分别增长了40. 30% ,- 24. 47% ,- 34. 96% 。

工资性收入主要来源是农牧民外出打工的收入。 阿旗受自然灾害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常年外出务工,推动农民工资性收入稳定增加。牧区牧民由于居住分散、专业技能和语言交流等方面存在问题,造成转移就业渠道狭窄,牧民工资性收入有所降低。

2010—2012年间,农牧民家庭经营性纯收入增长很快,其中农民分别增长了14. 60% 、20. 03% 、 22. 50% ,有加速增长趋势; 牧民分别增长了15. 05% , 23. 57% ,15. 48% ,增速有波动。

2009—2012年间,农民家庭经营性纯收入占人均纯收入比例分别为59. 45% ,59. 41% ,60. 35% , 64. 26% ,比例增加明显; 牧民家庭经营性纯收入占人均纯收入比例分别为74. 83% ,72. 25% ,78. 97% , 78. 61% ,牧民家庭经营纯收入及占人均纯收入比例明显高于农民。农牧民人均一产纯收入占家庭经营收入95% 左右,家庭经营纯收入增加主要是由于第一产业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所致。

家庭经营性纯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占农牧民纯收入的90% 左右。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主要来自农村土地征用、土地流转、各种惠农惠牧补贴,所占比例不大。牧民收入结构单一,增长后劲乏力。受特殊自然环境的约束,牧区牧民居住分散,牧民转移就业渠道狭窄,牧民增收渠道单一,主要依靠牧业经营收入。

5现代农牧业对农牧民增收实施效果分析

阿旗不断调整农业结构,发展“高效、优质、特色”农业。因地制宜,巩固肉牛、肉羊、杂粮优势产业,加快发展蔬菜、饲草等特色产业,促进农牧民增收。

5.1现代节水农牧业发展

阿旗属水资源匮乏地区,水资源开发量已占水资源可利用总量58% 。农牧业用水量占水资源开发利用量92. 4% 。农牧业属高耗水行业,且节水灌溉率仅为50% 左右,大部分为原始的大水漫灌,水资源浪费严重。在水资源约束下,现代节水农牧业是阿旗农牧业发展方向。

5. 1. 1膜下滴灌技术推广带来了良好的增产增收效益据统计,通过实施膜下滴灌技术,省水效果显著。 平均用水量是大水漫灌的12% ,是喷灌的50% ,是一般滴灌的70%[2]。同时实现了“水、肥、药”一体化。

阿旗实施以膜下滴灌、渗灌、喷灌和管灌为主的节水工程,建立多处 节水灌溉 示范区,已经建设6. 67 hm2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区3处,建设3. 33 hm2示范方200处,建设66. 7 hm2以上核心示范区13个, 建设666. 7 hm2玉米全膜覆盖示范区。通过示范方、 示范区建设,辐射带动2. 33万hm2玉米增产增收。 阿旗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中,玉米是当地主要粮食作物。2012年新增玉米膜下滴灌0. 65万hm2,每公顷增产6 t玉米,按玉米市场价格计算增收7 000万元以上,仅玉米一项2012年全旗农牧民平均每人新增280元以上。

5. 1. 2节水灌溉优质牧草基地阿旗草原实施封育禁牧后,草畜矛盾一直是影响牧民增收关键因素。从2008年开始搞节水人工紫花苜蓿种植,2013年阿旗现已配备指针式自走喷灌设备900台套,优质牧草种植面积达到4. 05万hm2,到“十二五”期末,全旗优质牧草面积达到6. 67万hm2,见图2。阿旗的优质牧草基地是目前全国最大的苜蓿草生产基地,2013年,阿旗被中国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命名为“中国草都”。 在沙化的草原上,利用节水灌溉种植优质牧草,亩 ( 1亩≈667m2) 产可达1 t以上,是当地天然牧场产草量的15倍,而水的灌溉量却只有传统灌溉量的1 /3。

从2012年农牧民增收亮点来源看,当年新节水灌溉牧草1. 47万hm2,总面积达到2. 47万hm2,每公顷产草10. 5 t,牧民纯收入4 440万元。全旗农牧民平均每人增收178元。项目区内,由于节水灌溉草产业发展,牧户草场每公顷流转租金上升1 500元左右,增加了牧户的收入。仅流转土地一项,项目区内牧民人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2012年末,全旗牧业产值126 936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0. 2% ,草产业发展直接促进草原畜牧业发展。

把优质牧草基地建设作为牧草产业链条第一步, 阿旗开始发展规模化奶牛养殖业、规模育肥牛养殖业、规模育肥养养殖业、草产品精深加工、肉食品精深加工、奶产品精深加工、动物饲草料加工、化肥农药生产加工、草种生产与加工、机械制造与维修、人工草地旅游业、特色餐饮业、综合配套服务业等产业,逐渐演变成链条完整的草产业集群。2014年,全旗草产业直接惠及牧户1. 43万户,惠及牧民3. 7万人,有近5万人直接或间接从事草产业相关工作。

“十二五”末,阿旗“百万亩优质牧草工程”实施后,每公顷均纯收入1. 95万元,年平均可实现利润13亿元,阿旗牧民人均将增加纯收入1万元[3]。

5.2设施农业发展

阿旗干旱、低温、霜冻、大风等气象灾害频繁,设施农业是避灾农业、节水农业和高效农业,大旱等自然灾害对设施农业影响不大。阿旗大力发展瓜菜产业,坚持以设施农业为主,种植反季节瓜菜,增加农牧民收入。日光温室主要种植硬果番茄、果树及瓜菜类,种植户的 经济效益 较好。2012年全旗新 增200 hm2设施农业,达到0. 1万hm2,新增产反季节蔬菜1. 2万t,每吨按2 000元计算,增收2 400万元,全旗农牧民平均每人增收96元。

5.3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带来收入

阿旗农牧业产业化企业与农牧户联结机制由原来简单的订单关系向合同契约关系、合作制、股份制等企业组织形式演变。出现了龙头企业以租赁的方式取得农牧民土地直接开办种养基地或示范基地的 “公司 + 基地 + 农户”模式,龙头企业通过协会、合作社、经纪人等中介组织将农户与自己紧密联结起来的 “公司 + 合作社 + 农户”模式,有力地推动了农牧民增收。目前,全旗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农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达到38家,年销售收入18. 5亿元; 流通企业26家,年交易额24亿元。带动农牧户近8万户,龙头企业带动农牧户比重达95% 。全旗农牧民仅从肉牛产业中可人均增加纯收入1 000元以上,占农牧民纯收入的20% 以上。“十二五”末,农牧民来自产业化经营的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50% 以上。

5.4畜牧业结构调整

自从阿旗肉 牛产业被 农业部列 入《2008— 2015年全国肉牛优势区域布局规划》以后,再加上脆弱生态环境影响,提出了“山羊向绵羊调,小畜向大畜调,大畜向优质肉牛调”的畜牧业结构调整发展思路,把发展肉牛产业作为全旗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2010年起实行肉牛免费冻精配种,每年完成冻配9万多头,品种改良率达到98. 83% 。2005年以来,全旗累计淘汰劣质公牛26. 8万头,冻配母牛73. 9万头,仅此一项每年为全旗的农牧民增加收入7. 3亿元。全旗优质牛存栏数由2008年的29. 86万头增加到38. 1万头,全旗绒山羊存栏由2008年的140只多万只减少到20万只,初步实现绒山羊从放牧到圈养的转型,全旗绵羊存栏从2008年的63. 6万只增加到140多万只。

2012年阿旗肉牛存栏比2011年增加3万头,总计增收6 000万元。全旗农牧 民平均每 人增收240元。“十二五”末,规划实施存栏50万头肉牛、 220万只肉羊的计划将成为现实,年均可实现利润13亿元,实现牧民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

另外,劳务输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以及国家惠农政策补贴等也增加了农牧民收入。

6典型研究区制约农牧民收入的主要因素

6.1脆弱的生态环境

气候干旱、降水少、水资源短缺严重影响到牧区草产量以及农区粮食产量,直接决定农牧民收入多少。牧区草原“三化”现象严重,在天然草原上,仍然超载100多万个羊单位,单靠增加牲畜数量来增加牧民收入已不可能。阿旗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粮食产量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还不稳固,还未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2014年夏季大旱已造成受灾面积10. 71万hm2,农作物绝收面积1. 39万hm2,受灾草场面积61. 98万hm2。

6.2禁牧舍饲增加了牲畜饲养成本

2003年阿旗在牧区开始实施禁牧休牧政策后, 牧民饲养成本增加,主要加大围栏、圈棚、饲草料等方面投入。每头牛成本增加102元,每只山羊成本增加93元,每只绵羊成本增加21元[4]。

6.3基础设施落后

阿旗是国家级贫困县,农业基础设施还相对比较薄弱,农牧业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在牧区,为饲草料地准备的机电井因水位下降及年久失修已不能正常使用,造成饲草料地产草量因缺水而下降; 在农区,已建灌溉工程维护资金不足、老化失修,灌溉面积及灌溉效益逐年衰减和下降,并且有20% 左右的节水灌溉面积为20世纪80—90年代建设的防渗渠道, 年久失修,水资源浪费严重。农区棚圈以及饲喂设施绝大部分由饲养驴马耕畜的棚圈改造而成,满足不了规模饲养牛羊的需要。落后的基础设施,导致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低。

7加快农牧民增收建议

7.1加快农牧业产业化发展

内蒙古农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牧业产值之比仅有1. 1 ︰ 1,远低于全国2. 4 ︰ 1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更是相去甚远[5],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有着广阔的前景。农牧业产业化是解决“三农三牧” 问题必经之路,龙头企业是农牧业产业化关键链条。 阿旗龙头企业存在数量少、规模小、年加工能力弱、科技含量低、产业链条短、加工增值少、市场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生产的产品大多是初级产品,精深加工产品少。今后应更加注重龙头企业发展: 一是重点培育和扶持与农牧户利益关系密切、带动面广的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使其真正带动农牧户增收; 二是加快龙头企业培育生态、有机、知名品牌步伐,以牛羊肉、 杂粮、牧草为主推产品,制订农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 三是加快有机、绿色农畜产品基地建设,把农畜产品基地建设与农牧业主导产业的形成和龙头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7.2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牧业

阿旗家庭经营性纯收入主要来自第一产业快速发展,而水资源短缺成为阿旗发展农牧业主要制约因素,高效节水农业成为今后发展农牧业的一条重要途径。阿旗中低产田面积达7. 94万hm2,占耕地面积的61. 0% 左右。干旱缺水耕地占53. 1% ,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是改造中低产田最关键、最有效的措施之一。目前高效节水面积仅3. 62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7. 9%[6]。阿旗节水灌溉优质牧草面积也只有5. 3万hm2,仅占草原总面积不足5% ,高效节水灌溉在阿旗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新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资金短缺,特别是配套资金往往不到位,达不到应有发展规模,建议国家和地方财政给予支持。

7.3加大劳务输出与生态补偿力度

随着农村牧区经济不断发展,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将不断增多,要解决这部分人就业问题,就要开展农牧民劳务输出,劳务输出可促使农牧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实现农牧民劳务输出,可减少人口草原、耕地的压力,从目前看,劳务输出是农牧民增收较快途径。 阿旗农民工资性收入一直高于牧民,但是与自治区、 全国相比普遍偏低。牧区牧民居住分散,不了解周边信息,再加上专业技能和语言交流等方面的问题,劳务输出比较困难,牧民收入还是以家庭经营收入为主。在经济发展中,政府更要关心牧民就近就业问题。和农民相比牧民补贴一直偏低,应加大对牧民生态补偿力度。笔者建议: 1) 建立劳务输出中介机构, 组织农牧民转移就业; 2) 加大劳务输出力度的同时还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投资发展经济,否则会出现农牧业劳动力“高龄化”、农村牧区人才“空心化”等“新三农三牧”问题[5]; 3) 农村牧区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人员较少,应加大培训力度使劳动者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

7.4扶持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

要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及其他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及其他合作经济组织是企业与农牧户的利益联结的纽带,其使分散的农牧户组织起来,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据赤峰市农牧业局统计,农牧民加入合作社后的收入平均提高了近25% 。 近年来,合作社数量增加很快,阿旗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84家,其中肉牛、 肉羊专业合作社160家,数量剧增。但目前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存在规模小、管理不规范、抗风险能力和资金自筹能力较差等问题,一般只在生产环节上进行合作,很难形成“产供销、农工贸、产学研”一体化的模式[7]。建议加强对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扶持,增强农牧民合作意识,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

参考文献

[1]刘军会,高吉喜,韩永伟,等.北方农牧交错带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对策[J].中国发展,2008,8(2):89-94.

[2]阿努赫.水资源短缺条件下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以通辽市、赤峰市为例[J].北方经济,2012(8):45-46.

[3]闫大川,王树金,范明树.生态畜牧业园区建设融资机制探析——以阿鲁科尔沁旗为例[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3(1):34-37.

[4]萨如拉,苏利德.对牧区牧民收入增加难的调查——以赤峰市为例[J].北方经济,2010(2):37-39.

[5]毕力格.“新三农三牧”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北方经济,2013(10):11-12.

[6]达瑞夫.阿旗高效节水灌溉发展现状及潜力分析[J].内蒙古水利,2013(4):95-97.

农牧民的微笑 篇5

一、围绕一个目标, 明确开发方向。

近年来, 随着土地改革、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不断加快, 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支持力度也不断加大, 农业综合开发支持现代农业建设显现出独特的经济优势和社会优势, 得到广大农牧民的认可和青睐。今后一段时期, 鄂尔多斯市农业综合开发将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这一目标, 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根本任务, 着力解决好制约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一方面, 通过农田整治,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改造中低产田, 建成一批优质、高产、高效的基本农田和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基础。通过农业综合开发, 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逐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提高农业抗御灾害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促进农业生产的增长。“十一五”末 (2008-2010年) , 鄂尔多斯市农业综合开发共完成中低产田改造10.63万亩, 草原建设38.64万亩, 改良草场27.01万亩, 营造防护林1.027万亩, 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 方便了农民生产, 而且降低了生产成本, 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完成后, 项目区土壤得到了改良, 水电设施得到了改善, 真正做到大地方田化, 林路网格化, 用电安全化, 浇地防渗化, 地下电缆和防渗管道成网连片。“十一五”末 (2008-2010年) , 我市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837.45万千克, 新增油料生产能力68.82万千克, 新增干草7757.09万千克, 新增农业产值9124.59万元, 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8.9万亩, 年节水3222万立方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 改善了项目区基础设施条件, 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 增加了农产品产量, 实现了增收。

二、坚持两手齐抓, 做大开发项目

依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的政策规定和产业导向, 突出种养业和加工业两大主导产业, 进一步搞好项目规划, 完善项目库。在此基础上, 多争取项目, 多争取资金。在安排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时, 一般要充分考虑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优势农产品的要求, 对能够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优势农产品项目, 要加大扶持力度。要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布局, 充分发挥农业比较优势, 培育优势农产品, 努力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 稳步提高我市农业的竞争力。因此,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体现了政府的导向, 在资金上给予了财政扶持, 使项目区的农民和干部开拓了思路, 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增加了农民收入的来源渠道。“十一五” (2008-2010年) 以来, 鄂尔多斯市农业综合开发坚持以龙头企业为突破口, 实施农头带动战略, 把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项目和优势农产品加工项目作为农业综合开发扶持的重点, 共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72个, 其中:财政补助项目56个, 贴息项目16个;总投资22318万元, 其中:中央财政资金4925万元, 地方财政配套资金1840万元, 自筹资金15553万元。这些项目的实施, 为我市大力发展畜牧业优势主导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 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导向作用, 围绕落户本地的农业招商项目, 安排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促进快建设、快见效。另一方面, 通过扶持重点龙头企业,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 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三、抓好三个结合, 提升开发水平

第一, 与扶持主导产业相结合。鄂尔多斯市是牧业之乡、养殖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鄂尔多斯市市委、市政府在分析鄂尔多斯基本立足条件和自然规律的基础上, 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出发, 于2000年提出了建设“绿色大市、畜牧业强市”的目标, 把禁牧休牧、划区轮牧、以草定畜、舍饲养殖作为转变农牧业生产方式的根本措施来抓, 确立了“立草为业、为养而种、以种促养、以养增收”的思路, 变革农牧业生产方式, 对农牧业生产“区域布局、种养结构、养殖方式、人口布局、产业化发展、资金使用”方式进行“六大调整”, 同时把变革农牧业生产方式、实施禁牧休牧作为改善生态、增加收入的根本措施, 在全区12个盟市中率先整体实施禁牧休牧轮牧, 发展舍饲半舍饲畜牧业。通过生产方式的变革,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近年来, 畜牧业成为我市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截至2010年, 牲畜头数稳定在1300万头只左右。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60.6亿元, 增长5.2%。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新的提高, 成为牧民致富的新亮点。我市农业综合开发结合市委市政府的目标, 仅2008年一年扶持项目, 达到新增养殖牛羊18710头只, 新增肉类86.87万千克, 新增产值4867.65万元, 带动农户11300户, 安排农村劳动力265人, 受益农民年收入增加总额3288万元。

第二, 与科技开发相结合。鼓励立项单位采取技术入股、有偿服务等形式, 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互惠互利的协作关系, 共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加大培训宣传力度, 根据不同产业的技术要求, 向农民宣传新技术、新品种。通过“内选外引”, 进行品种结构的优化。鄂托克旗农业综合开发办在做好已立项工程建设的基础上, 培植新的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同时, 将可持续农业建设与农业示范、生态村建设、农业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 较好地解决了农田生态环境失衡, 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问题。特别是对大量的作物秸杆和农家肥等作物资源摸索了多层次的循环利用, 向节约资源、尽量减少废弃物对环境污染的要求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并将这一农业循环经济纳入农业综合开发扶持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如鸡粪经过发酵处理以后作为牛羊的优质蛋白饲料, 再用牛羊粪养昆虫作为鸡饲料, 而牛羊粪养虫子以后还可以作为农作物的有机肥料使用。这样的循环产业成本低, 一年能取得一百多万的收入。几年来, 鄂托克旗农业综合开发办先后扶持310多家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投入资金约340万元, 为发展农牧业产业化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 完善了螺旋藻、羊绒、水产、饲草料、畜禽等产业服务, 预计这些产业五年后可实现产值一个亿。

农牧民的微笑 篇6

一、全市农牧民负担现状

(一) 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到位

近年来, 包头市抓住国家、自治区支农惠农力度不断加大的有利时机, 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 切实减轻农牧民负担。

一是如期拨付农业“四项补贴”。粮食直补、综合补贴和良种补贴全部实行“一卡通”管理, 每年均如数拨付到农牧民手中。

二是不断完善农牧民的政策保障措施。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农牧民养老保险政策;农村牧区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等落实到位。进一步加强转移支付资金的监督管理, 确保五保户供养、村干部报酬和村级办公经费方面的支出, 做到专款专用。

(二) 农村牧区没有违规收费现象

包头市在农村牧区义务教育、农牧民建房、殡葬、计划生育、外出经商办证、专业合作社没有发现向农民乱收费、超标准收费情况。

(三) 农牧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制度落实较好。

包头市各苏木 (乡、镇) 、嘎查 (村) 全部推行了涉农 (涉牧) 收费公示制, 设立了公示牌, 将涉及农牧民负担的收费项目、标准、依据等全部进行公示, 确保了农牧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嘎查 (村) 级报刊征订均控制在1000元以内。涉及农牧民负担的恶性案件实行了责任追究制, 未发生加重农牧民负担案件。

二、存在的问题

(一) 多数干部在农牧民负担认识方面出现滑坡。

税费改革后, 特别是各项支农、强农、惠农政策实施以后, 农牧民负担大幅度减轻, 从而导致了多数农村干部甚至县级领导干部产生了盲目乐观的思想, 放松了对农牧民负担的监管。认为农牧民已经没有什么负担了, 即使是出现点小问题也不算什么大事, 农牧民负担问题从以前的重要位置被慢慢地转移到了次要位置。

(二) 农牧民隐性、间接的教育负担较重。

实行义务教育“一费制”后, 各学校在执行政策方面比较到位。但个别地区也存在以学生自愿缴费名义向学生收取补课费、试卷费等教育收费问题。增加了农牧民隐性的教育负担。由于撤乡并镇, 大部分村的教学点因生源少而撤销, 只在乡 (镇) 政府所在地设立一所中心小学, 有的乡 (镇) 政府也无小学, 需到旗县政府所在地住校上学。因孩子年龄小, 生活不能自理, 多数父母不放心孩子住校, 只好搬迁到学校附近租房陪读, 从而增加了生活成本。也可以说间接加大了农牧民教育负担。

(三) 城郊结合地区因征占地补偿款发放而上访案件较多。

据调研, 农村80%~90%的信访案件都是因为征、占地款引发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新老村民无法界定, 有些村以一轮土地承包为分界, 有些村二轮承包为分界, 还有的村以村里大多数人意见为分界等, 由此引发的矛盾难以协调解决;二是二轮土地承包后, 部分农民因各种原因没有承包地, 因此享受不到征占地补偿, 如果以现在的户籍进行分配也不尽合理;三是地价没有统一规定, 按国家《土地法》测算的价格, 农民不接受, 补贴标准只能与农民进行商议, 一般很难达成一致。

(四) 指定医疗机构报销制度为参合农牧民带来了一定不便。

目前, 农牧民必须到指定的医疗机构就医才能报销医疗费用。一些指定的医院存在以药养医现象, 农牧民反映医院开出的药比药铺购买的药贵, 伤害了广大参合农牧民的利益。另外, 目前报销比例从乡镇级到省级医院递减, 但受基层医疗机构的设施及医疗水平的限制, 稍重一点的病农牧民只能去市级、省级医院就医, 负担重却报销比例低。

(五) 农机具补贴程序复杂, 覆盖面较小。

一是由于补贴资金的限制, 补贴享受不全面, 一些急需购买农机具的农牧民当年买不到。二是启动时间晚, 每年春季, 正是春播大忙, 使用耕种农机具之时, 但因农机具补贴一般是初夏之际开始启动, 影响春播工作的进行。

(六) 参保农作物品种少, 启动时间不合理。

农业保险开展以来, 农民的参保积极性逐年提高, 参保农户从中得到了实惠。调研中农民反映, 参保的农作物品种较少, 当地的主导优势农作物不在参保的范围, 对农民种植业生产难以起到保护作用。农业保险启动时间较晚。

(七) 村级公示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 全市普遍存在农村牧区财务公示方法简单, 公示制度执行不到位的问题。村民对财务公开的重视程度降低。部分地区由于公示手段不得当, 公示内容保留时间短, 公示栏中长期没有财务公示内容。还有的村财务公开内容归类简单, 只有几大项, 农牧民看不明白, 失去了民主监督管理的效果。

三、建议

(一) 完善体系, 加强协作。

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农牧民负担工作, 要做到税费减免后, 思想不松懈, 势态不缓解, 工作力度不减。要把减负工作重点由减负的监督管理转移到农牧民收益和维护农牧民合法权益监督管理上来。在农牧民负担监管的工作布局方面, 建议成立苏木 (乡、镇) 农牧民负担监督管理办公室, 村组联络员要认真履行职责, 形成省、市、县、镇、村责任体系, 开展联合办公, 建立联席制度。

(二) 强化教育收费管理。

严格执行义务教育“一费制”。因地制宜, 在几个邻近的村设一所小学, 在乡镇级设立中学。减轻农牧民的隐性教育负担。

(三) 妥善解决好城郊结合地区因征占地补偿款发放而上访案件。

对二轮土地承包后, 因各种原因没有承包地, 享受不到征占地补偿的部分农民, 建议在养老、救济、福利分配等方面给予适当的补贴。

(四) 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 提高报销比例。

加强乡镇医疗机构的设施投入力度, 配备具有较强业务水平的专业人员充实到基层, 提高报销比例和范围。

(五) 简化手续, 调整农机具补贴启动时间。

简化农牧民购机申请手续。启动的时间应为当年的秋收后至第二年的春播前, 以保证在春耕、春播时, 农牧民购买的农机到位。

(六) 农牧业保险增设主导特色参保品种。

建议以村为单位, 主导特色品种增加1~2个作为参保农作物, 把农业保险的启动时间改为当年的秋收至第二年的春播之前。

(七) 继续强化村务公开工作。

上一篇:会员卡营销策略下一篇:运动队专项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