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业服务体系

2024-06-12

农牧业服务体系(精选11篇)

农牧业服务体系 篇1

现代畜牧业社会化服务包含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 包括科技研究与推广、市场信息、饲料生产与供应、疫病监测预防与治疗、畜产品加工和营销、信贷投资等, 贯穿整个畜牧业产业链的内容。

1 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产生的背景

1.1 产生的条件

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市场畜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畜牧业进入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和市场化时期, 产业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出现历史性变化, 表现出经常、稳定和量大的特点。畜牧业社会化服务开始具有体系规模, 并作为一个较完整的体系相对独立发展。

1.2 体系中经济部门的构成

畜牧业社会化服务所覆盖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 各有关经济部门都是逐步从畜牧业生产部门中分化出来的, 逐渐成为单独的部门机构。这些部门沿着整个畜牧业产业链产生的各项服务在畜牧产业的发展、壮大过程中逐渐形成和不断完善。

1.3 体系与畜牧业生产部门的相互关系

由现代畜牧业所体现出来的分工关系以及新型的市场关系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有一个巩固和深化的过程。随着畜牧业经济商品化不断加深、内部分工充分细化时, 才能最终形成稳固的分工关系和市场关系。

2 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现状

2.1 社会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表现为既有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服务, 又有畜牧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服务, 还有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参与服务, 省、市、县、乡四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体系健全, 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初步建立。

2.2 产品与服务有机结合

畜产品质量水平趋于同等化、平衡化, 各个畜产品生产企业, 尤其是大型企业市场竞争重点基本都在于服务。充分发挥资金、技术及市场优势, 通过提供资金支持, 加强技术指导, 着眼市场需求等形式, 帮助农户克服了分散饲养的诸多困难, 获取更好的养殖效益。

3 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面临的问题

3.1 缺乏配套政策, 资金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 由于缺乏与行业发展规划相配套的政策和资金扶持, 社会化服务业一直存在行业定位不准、效率较低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同时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和畜牧业生产成本上升等原因, 很难形成有效的服务手段与服务范围。服务范围常常仅限于统一饲料供应、技术服务和疫病防治等几个方面, 满足不了畜牧业再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的需要。

3.2 服务组织分散, 服务功能有待提高

不能有效地组织生产领域里的各项服务, 畜牧业生产领域组织化程度较低, 直接影响了畜牧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在服务方向选择上, 比较注重产前、产中服务, 忽视产后服务, 而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后服务才是核心内容;在组织结构上, 技术、物资、供销等服务部门基本是沿着计划经济时各自独立的系统与畜牧生产领域发生联系, 缺乏同其他服务组织的联系和为农民服务的主动性, 从而影响了服务的整体效益和规模效益。

3.3 从业人员文化水平和业务素质偏低

一方面, 高技能性人才比重太低, 另一方面, 畜牧兽医工作者大都只限于单一诊疗、阉割和动物疫病防治工作, 而忽视畜牧业生产和社会化服务工作。

3.4流通体系不健全

一方面国有商业、供销、外贸部门在畜产品流通中地位弱化, 以非公有制为主体的畜产品流通主渠道还没有成长起来, 没有形成主流。另一方面缺乏联络省内各大畜产品市场的专业信息网络, 更没有连接国内各大畜产品市场的专业信息网络。

4 完善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对策

4.1 加快推进畜禽繁育体系建设

应清醒地认识到畜禽繁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要兼顾宝塔式种畜禽繁育结构体系、人工授精体系、支撑及组织管理体系。严格按照“祖代场-扩繁场-商品场”繁育体系的要求, 建立层次分明、衔接紧密、比例合理的结构关系, 特别要加强祖代 (纯种) 场的管理, 严格审批。深入研究良种繁育体系的现代化管理、生产工艺、繁育新技术、质量监测体系和信息网络建设, 完善财政扶持和金融机构贷款政策, 将祖代场场内性能测定、扩繁制种场良种引进、人工授精站良种补贴、商品场标准化圈舍改造作为投入的关键环节。建立和完善祖代场、扩繁制种场、人工授精站等建设标准, 明确其业务范围和职责要求, 加强种畜禽质量检验监督, 保证供种质量。积极支持种畜禽生产性能测定、遗传评估和良种登记项目的实施, 努力推广选育新技术。

4.2 全面推进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准确把握疫病防治机构的职责职能。要加快推进监测预警机制建设, 着力提高疫情监测能力、分析评估能力、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测报体系工作能力。要加快开展省级兽医实验室考核验收, 建立和完善实验室内部质量管理体系, 加强各级实验室人员技术培训, 加快推进实验室能力建设。要加快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无规定疫病区和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法规制度建设和兽医信息化建设。

4.3 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要引导、鼓励并推动龙头企业一边发展精深加工, 增强竞争力和带动力, 一边参与基地建设, 尤其是畜产品出口加工企业, 更要参与到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中, 建立优质安全稳定的出口备案小区。要强化合作组织的机制创新, 特别是功能创新。不断深化完善, 促进其提升发展。在“龙头企业+养殖小区+适度规模养殖农户”的发展模式中, 要强化专业合作社的联结功能;在“六方合作+保险”机制运转中, 要强化专业合作社的纽带作用、促进各方发展的重要作用;在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中, 要强化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功能, 推进畜牧业向现代化生产方式转变;在化解市场风险时, 要强化专业合作社的载体功能, 增强畜牧产业化抗御市场风险能力。

4.4 树立全新市场观念

搞活畜产品流通, 发展市场畜牧业, 是关系到农民致富、农村经济繁荣的一件大事, 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新阶段, 要在指导思想、生产安排、畜产品促销等方面做出相应转变, 用新观念认识市场。要优化畜禽产品结构、畜牧业内部结构和畜牧产业结构, 凭新结构适应市场。要积极参与市场开发与经营, 逐步建立和完善信息网络, 经常性地开展跟踪调查, 以优秀的产品质量和出色的营销措施开拓市场。要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物资的综合利用率, 获取更大效益。

4.5 加强畜牧经济信息网络建设

信息的不对称和不透明长期以来制约着四川省畜牧业的发展。四川作为西部畜牧业大省, 应狠抓省、市、县、乡 (镇) 、村五级畜牧信息机构建设, 构建全省畜牧经济信息化体系主体网络。搭建互联网络、农民热线、政府决策“三个平台”, 提高畜牧经济信息化体系建设水平。着力构建畜牧经济综合数据分析、畜牧电子政务、畜产品价格动态监测、畜牧专家咨询、畜牧地理信息、重大疫 (病) 情预警监测和畜牧应急情况指挥和畜牧电子商务等“七个系统”, 强力推进四川畜牧经济信息化体系建设步伐, 整合畜牧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着力构建西部地区多层次、全方位的畜牧经济信息化体系, 大力提高畜牧优势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4.6 加大畜牧业社会化服务的资金投入

4.6.1 加强财政支持。

引导各级政府在省级投入的基础上, 积极筹措资金, 把服务体系建设资金列入年度专项计划, 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4.6.2 重视信贷支持。

在各级财政支持下实行低息贷款甚至是无息贷款, 尽可能降低服务组织的建设成本。

4.6.3

增加基建投资, 增加直接用于服务体系的大中型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多元化投资兴办服务组织的优惠政策。鼓励大型龙头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中介组织等多种投资主体创办服务组织, 合理吸收和运用社会资金。

4.7 强化科技培训和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深化畜牧业科技体制改革, 培养高层次人才, 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制, 优化各级畜牧科技资源的配置, 稳定和完善畜牧科技推广体系。

4.7.1 加强畜牧科技推广体制改革。

将畜牧技术推广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 保证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支持, 调动畜牧兽医人员从事科技推广的积极性。

4.7.2

积极鼓励科技人员到生产第一线, 拓宽服务领域, 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 进一步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

4.7.3 加强科技推广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围绕项目产业的需要开展培训, 采取省、市、县、乡技术骨干逐级重点培训与“走村进户”战略相结合, 切实解决科技成果推广不到位、科学技术入户难的问题, 让养殖户真正享受到科技带来的实惠。

4.8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引入竞争机制和科学管理方式, 加快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 实行竞争上岗, 各级政府要将公益性服务人员纳入全额事业编制, 工资及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对村级防疫员除实行竞争激励机制外, 县、乡、村还要根据工作量给予适当补贴, 以保证村级防疫工作正常开展。对治疗、繁育等服务项目, 在予以必要扶持指导的同时, 应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采取各种政策措施鼓励科技人员走向生产一线, 采取技术承包、技术入股等办法, 把科技直接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4.9 提升科技服务水平

坚持多措并举的方针, 巩固和充分发挥畜牧兽医科技推广主渠道的作用, 建立健全省、市、县、乡四级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开辟新渠道, 通过开展公司化服务、技物结合的专业化服务和扶持专合组织开展自我服务等方式, 来加速畜牧兽医新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创新服务方式, 增强服务手段, 开展全面及时有效的科技服务, 大力提升服务质量。

农牧业服务体系 篇2

为了加强“三农”工作,贯彻自治区政府提出的“部门协作、整 合项目,重点抓好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与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紧密结 合”的有关要求,探索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有效方式,按照“部门协 作、整合项目、集中资金、突出重点、创新机制、提高效益”的原则,县在自治区财政厅、发改委、扶贫办、农牧厅、水利厅、林业厅 等厅局的帮助支持下,经充分调研论证于 年 9 月启动实施了泾 源县区域生态环境与农牧业生产体系建设项目。目前该项目实 施进展顺利,效果明显。(一、项目区概况)项目区概况)项目区总面积 61km 2,折合 91500 亩,占全县总面积的 5.4%。涉及六盘山镇、香水镇的 14 个行政村,总人口 3215 户 13600 人,占全县的 11.1%。其中六盘山镇涉及 47.8 km 2,占 78.5%,11 个个行政村,2500 户 10492 人;香水镇涉及 13.2 km 2,占 11.5%,3 个行政村,715 户 3108 人。项目区以泾什公路香水镇米岗路口至六盘山镇什字 312 国道丁字路口段为中心向周围辐射,是外界进入的第一印象区,也是形象区。项目建设以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农牧业基础设施建 设为切入点,以降雨集蓄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土地合理 1 利用为基础,以农、林、草、畜、药、旅游等产业开发和持续发展为 主攻方向。在总体布局上实行“林戴帽、林草、林药系带,坡改梯穿鞋,特 色种植下川道” 的格局。以泾什公路、乡村道路绿化、景观水利为带,以农田地埂防护林为网,以荒山造林、河滩造林为片,形成带、网、片相互交织的绿化效果,使流域内在短时间内达到四季长青、三季有 花。各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机交融,旅游观光带的格局基本形 成。真正把项目区建成“园林式生态园、产业结构优化的示范园、增 加农民收入的经济园”,达到综合治理,美化环境,提升旅游品位,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项目建设内容主要以基本农田、水土保持、造林、村庄绿 化、禁牧围栏、乡村道路建设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特色种植 业、草畜产业、生态能源项目为主的生产发展项目和农业实用技术推 广培训三部分组成。项目总投资 1541 万元,其中财政资金 932 万元,银行贷款 206 万元,县自筹 403 万元。按项目划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 749 万 元,占总投资的 48.6%,其中农田建设 88 万元,水保工程 139 万元,生态项目 499 万元,乡村道路建设 23 万元;生产发展项目 749 万元,占总投资的的 48.6%,其中种植业项目 124 万元,养殖业项目 455 万 2 元,生态能源项目 170 万元;科技推广及培训 24 万元,占总投资的 1.6%。项目管理费 19 万元,占总投资的 1.2%。(二、项目完成情况)项目完成情况)截止目前,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成情况是: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1、新修农田建设 500 亩。完成 4000 亩任务的 12.5%。

2、修建柳谷坊 68 座,栽柳桩 1 个,完成 4 座拦水坝及两 个人工湖的基础开挖,砌护基础浆砌石 350 方,开挖土方 1300 方。

3、完成退耕 15000 亩,其中林草间作 8000 亩,林药间作 7000 亩,完成任务的 100%。

4、完成荒山造林 4500 亩;河滩水保林 2500 亩;机修农田地埂 造林 800 亩;村庄、道路及庭院绿化 113560 株,折合 680 亩。完成 任务的 100%。同时,项目区完成农户危房改造 350 户。

5、新修乡村道路 2.4 公里,完成任务的 20%。生产发展项目完成情况是: 生产发展项目

1、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建立以柴胡、黄芪为主的 gap 生产示 范基地 亩。建立六盘山山地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 150 亩。

2、马铃薯高效生产基地建设。建立优质专用薯生产基地 1500 亩。脱毒种薯繁育基地 448.8 亩。

3、特色经济作物生产。建立优质蚕豆生产基地 1948.8 亩。

5、养殖业项目和家庭生态能源建设项目正在积极组织实施当中。3 农民实用技术推广培训 2500 人次。(效果)效果)项目实施中,各相关部门遵循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坚持 生态优先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使项目区域内的山、水、田、林、路、草得到综合治理,做到综合治理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密结合、与 整村推进、农民增收紧密结合。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 实 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做到了自然、人文的和 谐统一,美化了家园,促进了草畜产业、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我 县新农村建设打

新大牧业:五大体系助力企业发展 篇3

义马新大牧业生猪产业化集群的核心企业是河南新大义马养殖有限公司,该公司由河南省新大牧业有限公司(简称新大牧业)2008年投资建设,位于三门峡义马市。公司成立以来,始终秉承“创新、协助、共赢”的经营理念,不断追踪并使用世界上最先进的养殖技术,打造国内种猪最顶尖知名品牌,探索现代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精细管理,规范运作,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已经发展成为河南省优秀龙头企业、中央储备肉生猪活体储备基地、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场,国家级种猪、商品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

公司按照现代企业要求,在分子育种技术、空气过滤技术应用、母猪液态料饲喂技术、猪舍通风技术与应用、多胎次分点布局技术与应用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公司着重建立健全五大体系:一是优良种猪培育销售体系。种猪产品销售已经覆盖河南、山东、四川、西藏等10多个省份。二是规模化商品猪养殖体系。按照“公司+养殖小区+示范场”模式,在义马市、偃师市、林州市、伊川县等地建设高标准养殖小区和示范场13个;按照“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养殖专业合作社12个,农户23210户。三是营养研究与饲料供应体系。公司的两家配套饲料企业采用自主研发饲料配方,生产高效营养料,统一供应。四是生猪科研开发体系。与法国生猪研究院合作,成立宜阳中法合作研究中心,为科学养猪提供技术保障。五是废弃物无害化治理体系。通过建设大中型沼气和引进全自动有机肥生产设备,生产沼气和有机肥,使养殖场废弃物得到充分利用,促进了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目前,新大牧业在豫西和豫北拥有4家分公司,2条大型种猪生产线,核心母猪群已达20万头,年产育肥猪150万头。新大牧业生猪产业化集群内配套企业7家,关联养殖小区9个,协助农民专业合作社12家,带动农户23210户。(三门峡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供稿)

农牧业服务体系 篇4

1.1 青海农牧区经济发展的现状

第一, 农牧区人均收入水平低, 贫困率高。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 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 被誉为“江河源头”、“中华水塔”, 是我国和亚洲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 气候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 是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据统计, 目前青海省有25个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县, 占全省44个县 (市) 的56.8%;2453个贫困村, 贫困人口145万人, 分别占全省行政村总数和农牧民总人口的59.35%和38.3%。如果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 农牧民收入绝对差有逐渐拉大的趋势, 从2000年的762.51元增加到2010年的2056.3元, 同时消费支出不能因收入水平低有所减少, 影响了农牧民的实际资本积累率, 进而影响青海农牧区经济发展。

第二, 农牧民人均收入较低, 影响信贷资金发放。从青海农牧区实证资料来看, 农牧区经济总量份额较小, 存在着产量低、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不高的现象, 影响了农牧民的实际资本积累, 进而影响了农牧区信贷发放。如2009年, 农牧区从各级金融机构获得的贷款仅占青海省信贷余额的3.76%, 而同期农牧业 (包括乡镇企业) 总产值占全省GDP的29.02%。也就是说, 3.76%的农牧区贷款支撑着超过全省29.02%的社会财富创造。

1.2 青海农牧区金融基本格局和运行状况

(1) 青海农牧区金融市场存在明显的金融啄序现象。2010年末, 青海省各类银行金融机构共计963家, 从业人员为13066人, 资产总额3322亿元。分地区看, 占全省GDP83.6%的西宁、海西、海东地区聚集了全省76.7%以上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还聚集了我省四大国有商业银行、9家上市公司, 农业发展银行的绝大部分机构、国家发展银行和青海银行, 而其他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数占全省的23.2%, 拥有1家上市公司。截至2011年9月, 尚有金融机构空白乡镇156个, 占乡镇总数的43%, 主要分布在青南藏区, 涉及人口约95万人。

(2) 农牧区储蓄资源的利用率较低, 资金大量外流。农牧区资金外流的渠道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第一, 通过商业银行上解资金。四大商业银行商业化改革以后向城市收缩, 县及县以下金融机构大幅撤并, 并将主要业务放在吸收存款上, 贷款业务却越来越少, 藏区中小企业获得金融支持极为困难。第二, 通过资本市场流出资金。从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现状和居民的金融资产安排结构来看, 除了储蓄存款外, 可供农牧民进行资产选择的主要途径就是国债、股票、债券和投资基金。对青海玉树、黄南等地实地调查中发现, 2006年以来的证券基金热中, 约有10%的藏区居民和部分家境较好的农牧民, 都购买投资基金, 甚至有的农牧民从银行想尽办法贷出资金后, 也投进证券市场, 结果由于市场变化较大, 又没有专门金融知识, 受损严重。既浪费了金融信贷资源, 造成稀缺的资本资源配置不合理;又客观上形成了资金的流失。

2 青海农牧区金融服务体系诉求

2.1 农牧区金融服务体系的供给诉求

第一, 商业金融支农支牧作用弱化。由于青海广大的农牧区优质客户稀缺, 投资环境差, 致使具有“逐利”性质的商业金融不放弃“市场”原则, 仅针对公路建设、水力发电、有色金属、石油天然气等技术起点高、生产规模大、效益好且具有国债制成的基础设施或能源开发项目进行配套贷款。“钱”的这种“嫌贫爱富”特征使得富饶但贫困且对全国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的青海省农牧区难以通过商业金融获得发展资金。不仅如此, 商业金融, 不论是间接金融的存款竞争导致青海农牧区的存贷放大, 还是直接金融的全国性融资系统虹吸农牧区资金, 两种渠道都在致使本就贫血的农牧区由于失血过多而更加营养不良。

第二, 农村合作金融支农作用弱化。农村信用社难以满足农牧区日益增多的资金需求量大、投入期较长、跨区域项目的资金需求。

2.2 农牧区金融服务体系的市场诉求

第一, 农牧区金融市场缺乏竞争。农牧民由于缺乏足够的抵押品而缺乏抵押贷款能力, 农信社“一社支三农”的格局, 自然形成了农牧区金融垄断, 形成较高的价格, 导致贷款成本增加, 信贷需求减少, 使农信社无法长期承担农牧区金融“主力军”的作用。

第二, 农牧区金融市场存在分割现象。由于青海省金融机构主要集中在城市, 加上农牧民居住分散, 交通条件差, 造成农牧区金融市场的信息障碍, 限制了金融机构分散风险, 使广大农牧民难以得到银行贷款, 加剧了农业资本的稀缺。多年以来, 农牧区资金“补血”渠道狭窄, “抽血”渠道多, 农牧民始终处于“贫血”状态, 形成严重制约农牧业综合生产力提高的瓶颈。

第三, 农牧区金融生态环境较差。主要表现在:农牧区经济发展滞后, 自我发展能力弱;金融发展的基础设施差, 法律、信用、市场等各种制度体系不健全;银行信贷方式落后, 信贷期限短, 信贷额度小, 与农牧区生产的长周期、季节性特点不相适应。

2.3 农牧区金融服务体系的信息诉求

农牧区金融市场上, 农信社对农牧民的信贷用途比较了解, 因为农牧产品结构单一, 农牧民经营规模小, 贷款规模也比较小;相反, 农牧民对信用社则缺乏了解, 主要是对金融政策不了解, 缺乏金融知识, 对农信社内部经营管理、财务状况更缺乏了解, 容易造成农牧区卖方金融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 致使农牧民未能正确理解农户小额信贷的实质, 同时容易造成金融市场秩序混乱, 诱发金融风险。

2.4 农牧区金融服务体系的制度诉求

由于信贷投向的逐利性加上农牧经济固有的风险, 存在着银行信贷资金向其他产业转移的问题, 农牧区金融体制改革与农牧区经济发展不配套, 使农牧民贷款出现“断层”;农牧区公共配套服务少, 地方财政投入不足, 农牧业价格机制缺失, 直接影响农牧民增收;农牧区基础建设需要长期性的资金支持, 而银行对农牧区信贷的计划一般都设定为短期, 民间的相互借贷, 基本上也是一种短期融资行为。

3 青海农牧区金融服务体系发展的政策回应

3.1 重塑竞争与合作的农牧区金融服务体系

优化青海农牧金融服务体系, 通过寻求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耦合来实现农牧区金融服务体系的创新。因此, 整合金融资源, 形成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和民间金融互为补充、相互竞争, 适应农牧区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特点的农牧区金融服务体系就显得非常重要。

第一, 延伸金融机构的营业网点。在巩固和稳定农牧区现有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基础上, 逐步将商业银行的营业网点延伸到农牧区, 尤其是在果洛、玉树、黄南等藏区无金融机构的乡镇, 逐步恢复和建立政策性金融机构或者是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营业网点。充分发挥青海银行的作用, 鼓励青海银行面向农牧区开设分支机构, 培育农牧区特色产业。

第二, 给予农牧区金融机构更大的信贷自主权。现行高度集中的信贷管理模式不利于金融机构支持农牧区经济发展, 金融机构的信贷决策权主要集中在省分行和州地市行, 县支行没有基本的信贷权, 基层银行只有申报推荐权, 却承担收贷收息和组织资金平衡的责任, 影响了基层金融机构的积极性, 又不利于农牧区紧急的发展。因此, 在有效控制金融风险的前提下, 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性, 如青南藏区和东部农业区就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 给予农牧区基层金融机构更大的信贷自主权, 制定出符合农牧区实际的信贷管理办法和信贷制度。

第三, 充分发挥农信社支农支牧主力军作用。青海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公布的资料显示, 从2005年5月至2008年5月, 青海省农信社累计投放农业贷款80.5亿元, 余额达56.4亿元, 增幅为35%, 农业贷款占贷款总额的74.72%, 占全省金融机构农业贷款总额的93.50%, 其中农牧户贷款33.33亿元, 占全部农业贷款发放额的63.2%。可见, 农信社已经成为青海省农牧区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 成为“地方的银行、农牧民的银行、社区的银行、中小企业的银行”。因此, 必须在政策上给予更大的支持, 建议参照西藏的政策, 对青海藏区给予特殊扶持, 如提供长期的或无息支农再贷款, 藏区信用社的改革上实施分类监管指导等政策;完善小额信贷机制, 根据自然条件、民族习惯、经济发展状况等实际情况, 应地制宜, 确定不同的贷款期限和利率, 使小额信贷适应当地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需要。

3.2 完善多元化的农牧区金融市场

第一, 创新金融服务品种。金融机构要“面向三农”, 不断推出与农牧区实际相符合, 而且符合市场需求的金融服务品牌。如根据青南藏区牧民长期游牧生活特点, 家家户户擅长粘羊毛, 黄南热贡盛产唐卡的实际情况, 推出相应的信贷品种;根据国家“三江源”生态移民政策而搬迁到牧民定居点的牧民, 根据他们适应市场能力弱、文化程度低、对资金的要求量少而频繁的特点, 开办各类创业贷款。

第二, 建立农牧区资金回流机制。一是建立资金回流农牧区的激励机制。通过财政、利率等手段, 使资金回流受到税收减免、优惠利率等机制激励, 鼓励资金支持农牧区经济建设。二是通过立法的形式保证农牧业的资金投入。通过强制性的法律措施, 积累农牧区经济发展的资金, 资金外流实行限额管理, 避免农牧区资金外流。

第三, 优化农牧区金融生态环境。一是推进“诚信工程”, 完善农牧区征信体系。加强对金融知识的宣传和信用环境的培育, 使诚信观念深入人心, 根据青海农牧区群众普遍信教以及宗教文化在农牧区的特殊性, 把宗教教育和社会信用教育相结合, 增强农牧区群众的信用意识, 为农牧区金融服务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完善农户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积极探索实行宅基地抵押、林权抵押等多种担保方式, 采取措施帮助银行收回贷款, 使银行资金敢于大胆投资到经济比较落后的农牧区。

3.3 完善对农牧区优惠的金融政策

第一, 对农牧区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青海农牧区货币与信用化水平没办法和经济发达的地区比较, 国家统一的制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青海农牧区尤其是藏区的效果小于发达省份。建议对农牧区给予一定的存款准备金率浮动权限和再贷款权限, 提高银行可用资金的投入。

第二, 改进农牧区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国有商业银行要强化其支持农牧区经济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改变信贷授权授信方式, 适当下放涉农企业流动资金的贷款权限, 给予农牧区县级支行一定的信贷审批权限, 增加信贷额度, 适当提高各商业银行贷款呆坏帐准备金提取比例, 加快呆账核销, 并根据农牧区经济、信用、银行经营水平, 在信用评级中适当降低一些刚性指标。

第三, 放松农牧区金融机构准入条件。降低新开办金融机构在农牧区的实收资本限额, 对农牧区的金融机构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鼓励更多金融机构进入农牧区。对支持农牧区经济发展的政策性贷款和专项贷款实行更加优惠的贷款利率, 或加大贷款贴息力度, 以减轻农牧区利息支出。

参考文献

[1]李明贤.重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研究[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农牧业服务体系 篇5

一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农牧业服务中心在各业务单位的指导下圆满完成了二00九年各项工作任务。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干部职工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全面学习实践和落实了科学发展观,促进了我镇经济、文化、社会各项事业向着又好又快方向发展。现就本农牧业服务中心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政治思想业务学习

坚持政治理论学习,统一认识,统一思想,是我们常抓不懈的工作理念。积极向上,锐意进取,必须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形成扎实的政治理论思想基础和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深刻领会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加强业务学习,不断创新,严格执法,形成合力,才能找准工作方向。为此,我们坚持每周星期二政治理论及业务学习,经常收集一些业务及政治思想方面的资料,供干部职工参考学习。坚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党员干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学习,加强法律、法规知识学习,重抓队伍建设,坚持反腐倡廉,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教育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服务农牧民群众的大局意识,大力倡导惠农思想。提高个人文化道德素养,增进友谊,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

二、密切配合业务部门做好各项服务性工作

农牧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由于长期与广大牧民同甘共苦,结下了浓厚感情,群众基础好,开展工作相对顺利,上级许多部门来到我镇开展工作,镇党委政府基于对我中心的信任与支持,安排我们配合工作,交给我们的各项工作任务都得到圆满完成。

1、禁牧区的监管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一年来,我中心由草原监理人员带队,经常组织干部职工深入禁牧区,摸底牧户偷牧现象,抽查累计达180多天,清理禁牧区牲畜3000头(只)。同时查出禁牧区各类违规案件33起,处罚金额7万元,禁牧区工作得到明显改观,偷牧现象明显减少,牧户思想意识不断提高。除此之外,配合旗农业局完成乌巴公路两侧22户78人休牧工作,完成率达100%,受到上级领导的好评。协调乌日音图雅嘎查塔塔沟牧户与中盐公司草场纠纷,化解草场纠纷8起,灭虫面积6万亩。

2、配合旗社保局完成对乌日音图雅、芒乃和嘎拉布斯太嘎查人员养老保险的登录工作。

3、配合镇政府顺利完成盗采、乱挖清理整顿工作,取缔非法采矿、采沙行为20余起,遏止了盗采、乱挖现象,使企业正常运行,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平稳发展。

4、协助旗水务局对镇区水质、水量等水资源情况进行了详实的摸底调查。

5、积极配合镇党委、政府完成了乌日音图雅嘎查下田搬迁工作,在时间紧、任务重的形势下,全体干部职工齐心协力,全力以赴、尽心尽力、深入牧户,积极应对,一切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树立了大局意识,提高了工作质量,圆满的完成了下田116户牧民搬迁任务。

6、我中心经营管理工作也和其它各项工作一样顺利有序的进行,每月按时记帐,建立健全财务规章制度,对各嘎查财务认真审核监督,尽量节省开支,让集体资金发挥更大作用,受到旗经管站的一致好评。并荣获2008年全旗农牧民经济调查统计报表三等奖。为旗委、政府提供了真实、确凿的理论依据。

7、农机工作是农牧民生产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中心响应党的号召,充分落实国家对农机具的补贴政策,全年发放补贴资金3.2万元,发放宣传资料150份,审验农用车52辆,驾驶证60本。

8、认真做好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理清了思路,明确了方向,初步形成了林权制度改革方案,深入牧区,走访调查摸底,进一步核实了公益林面积及商品林地权属,为下一步林改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今后的工作思路

总体思路是: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拼搏,开拓创新,重点抓好草原建设和管护工作,进一步加大禁牧区的管护力度,着实做好本地区水资源调查测量工作,做好农牧区经营管理和农机具管理工作,总结经验,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力争使各项工作跨上新的台阶。

二00九年即将过去,回首去岁,我们无比自豪,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为宗别立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而努力奋斗。

宗别立镇农牧业服务中心

农牧业服务体系 篇6

关键词:畜牧兽医;法律法规;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D922.1;S8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08.054

畜牧兽医体系所包含的范围广泛,其中不仅仅包括着畜牧兽医技术方面以及服务方面的一些体系,还包括着政策法规体系以及法律法规体系。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接触的就是畜牧兽医技术以及服务方面的体系。但随着现代动物疫病的不断出现,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及健康,国家政策已经对畜牧兽医的发展上给予了非常大的支持,以保证畜牧兽医体系更好的发展。

1 我国畜牧兽医法规体系的现状

畜牧兽医所从事的有关畜禽饲养管理技术工作,饲料厂从事化验员、产品销售和技术服务工作,各级兽医站从事地区畜禽疫病防治工作,各级卫生防疫站或监测站从事畜禽防疫和检疫工作,宠物医院从事诊疗、美容等工作可以保障人们的健康及食品安全,并且能够保障农牧业的良好发展。在畜牧兽医的法规体系之中,有着规章、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地方性法规等诸多的法规,其中畜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有数十部之多。这数十部的法律法规,还对畜牧业相关的工作人员制订了工作规范,对一些相关的部门制订了日常的畜禽养殖、饲料兽药、动物防疫以及质量安全等所需要去履行的各项职能。但由于我国畜牧兽医业起步较低,发展较慢,工作人员的素质也普遍较差,所以这些法律的实施就比较困难,从而暴露出这些法律法规中的一些不完善之处。

2 我国畜牧兽医法规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2.1 行政执法困难

目前,虽然我国畜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总数已有了数十部之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首先执法主体上的问题,在我国,若是发生突发事件或是重大疫病时,动物防疫部门、食品安全部门以及卫生部门等都会运用自身的行政执法能力解决问题,但是根据《动物防疫法》来说,行政执法的能力只存在于动物防疫监督机构,但在处理事件时,许多部门的加入就导致了执法主体的分歧。这样一来,就会降低各部门的行政执法效率,若是事件处理不当,相关部门之间就可能互相推卸自身的责任,最为严重的就是延误了受害群众的救治及保护时间,后果不堪设想;其次,执法规范以及执法人员的素质问题,就我国目前的一些相关法律法规来说,其中对一些执法规范的要求非常的不严谨,这就会使得执法人员在执法中没有一个参考标准,导致对执法把握不准从而导致一些严重的问题发生。

2.2对畜禽产品的检验检疫以及监管力度不够

在近年来,由于畜禽产品安全而导致的问题,使得人们的生命财产健康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也证明了畜禽产品的检验检疫以及监管方面力度不够。造成这类问题的最主要因素就是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让不少的畜牧产品经营者有空子可钻。

2.3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在畜牧兽医方面法律虽多,但还有着诸多的不完善之处,一些法律的实施细则也并不能及时地对外公布,这就使得一些法律法规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实行。我国在兽医以及动物屠宰方面,只有相关的规范进行约束,这些规范从根本上说并不能算作是法律,故而也就缺少了法律所带来的威慑力,导致人们对这些规范视而不见,这些问题都制约了我国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3 我国畜牧兽医法规相关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完善畜牧兽医法律法规

一是要去对已有法律进行完善以及细化,及时出台更有针对性的法规或是实施细则;二是要使我国目前的畜牧兽医法规与国际相接轨;三是要去填补一些畜牧兽医领域的法律法规空白,从而使得畜牧兽医的法律法规能够更加的完善。

3.2 严格执行畜禽产品检验检疫以及监管制度

目前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对检验检疫的标准比较宽松,故而就导致了我国近几年来食品安全事故的频发,所以说必须要严格畜禽产品的检验检疫标准。《动物检疫法》以及《兽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要对官方的兽医制定更加明确的标准,才能实现真正的专业化。

3.3 加强畜牧兽医相关的行政执法能力

目前我国畜牧兽医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在其执法的过程中更是困难重重,所以必须要加强畜牧兽医相关的行政执法能力。一是改变多方执法的缺点,统一执法部门;二是提高相关执法人员的素质;三是要加强对畜牧兽医相关的行政部门的管理。

参考文献

[1]包玉华,贺艳,张博.我国畜牧兽医法律法规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12):1-3.

[2]张辅.试论当前畜牧兽医行政执法中的问题及对策[J].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0(01):26-28.

农牧业服务体系 篇7

1进一步完善农田防护林

主要用于通风或疏透结构的成过熟林带及应更新林带, 以不大幅度地降低防护效益为基准。

a.带内更新 适用于两沟一台, 原带株行距较大, 保存率低, 林相不齐, 郁闭度低, 耕地紧缺, 网络较小, 枝下偏高等条件的林带和应更新的林带。林下更新一般多选用耐阴和常绿树种, 如红皮云杉、红松等, 可先隔行去行或隔株去株间伐老林带制造更新空间, 然后选用同龄壮苗, 大坑断根, 用移植桶定植更新, 株行距为1m×3m (落-水混交带可0.5m×3.0m) , 待成林后 (3~4年) , 再逐渐分2~3次伐去老林带树木, 以不降低防护效益为基准。

b.带间更新 适用于网络较大, 农防林占耕地面积比例小于5%的风、沙、旱灾和水土流失较重的三北、三江平原及丘陵漫岗地区, 进行带间更新 (即在两带中间插带造林) , 便于营造, 好管理, 易成活成林, 带间更新多采用“双重接班式”设计造林, 即阳与阴及常绿与落叶相结合, 常用方法是用“三根二干”良种杨苗与5~6年苗龄的红皮云杉行式混交营造, 混交林株行距可设计为1.5m×1.5m, (纯林林带株行距可设计为1m×3m) , 进行精栽细管, 合理间作, 待更新林带成活成林后 (3~4) 年, 分2~3次伐去老林带;再待新成林带杨树成材, 红皮云杉达成防护效益后, 可再伐去杨树, 保留红皮云杉树种, 以不降低防护效益为基准。

c.半带更新 半带更新难度大、费用高, 工作台强度比较大, 多用于老林带为多行紧密结构或疏透结构的林带更新, 目的是为了节省耕地, 又不间断或降低防护效能可采用此法。即先按不降低老林带防护效益的要求伐去老林带的1/2或1/3, 再采用大坑断根, 老伐根浇盐水或喷洒药剂促腐除萌, 再用移植桶移栽大苗营造混交林带或纯林林带, 待更新树种成活成林后 (3~4年) , 再分2~3次伐去保留的林带;如更新林带不够, 达不到防护效能, 应在后伐半带的位置续造常绿或混交树种, 达成带状混交林带, 进而提高更新成效。

d.全带更新 适用于老林带残破、病虫害严重、缺苗断条、品种不适、冻害严重、树势低矮等一次性处理的林带。全带更新是伐去老林带, 原地更新造林, 也可伐去老林带后在原带位置一侧造林, 具体方法可参照带侧更新和半带更新, 以防止出现严重的风沙旱灾及水土流失。

2加快水田防护林建设

进一步完善水田防护林体系, 使其在防水稻倒伏、落粒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a.新开水田 以建三江管理局为主的水田要结合灌渠设计出造林条台, 形成两沟一台或三沟一路一台, 在台上营造防护林, 树种以杨柳为主, 云杉、樟子松、落叶松、水曲柳为辅, 根据台宽度设计出3~5行, 要给灌渠留出清淤道, 台、路、渠相配套, 除在台上造林外, 要在路肩栽上一行护路林。渠堤造林以乔木为主, 林随渠走, 主带间距300m, 副带间距800m, 网格面积26.67hm2。

b.“旱改水”田 对原有防护林的水田要尽量保护原有防护林, 在原有防护林两侧距边行1.5m外挖排灌水沟, 一侧沟土填入农防林根部, 实行高培林台, 促进树根上移, 一侧沟土在排灌水沟外筑育秧台, 形成林、水、育秧台和水田的格局;对原没有防护林的水田要按两沟一台或三沟一台一路的要求, 按照新开水田防护林设计要求设计, 营造水田防护林。

c.原有水田 对老水田地已有防护林的要进一步配套, 不断完善, 对防护林两侧无排、灌水渠的要挖排、灌渠道, 使常年水面尽量低于树林根分布。对原有水田没有防护林的要结合灌渠重新规划设计造林台, 可结合实际设计主带300~500m, 副带800~1000m, 每条林带2~3行, 树种以杨、柳、落叶松、水曲柳为主, 实行落水混或杨柳混。

3推进草牧场防护林

a.以打牧草为主的草原 打草区防护林与农田防护林非常相似, 所不同的是农田防护林受垄向、垄长的限制, 而打草场防护林则按立地条件和井灌设置, 为便于机械种草和割草应以带和疏林为主。 (1) 东部地区草场:林网网格一般按500m×500m或500m×1000m, 主林带垂直主害风, 带宽10~12m, 株行距3m×2m, 乔木3~4行, 边行株混灌木, 树种以落叶松、水曲柳、红皮云杉、杨树和榆树为主。 (2) 西部一般风沙区:林网一般按300m×300m或300m×500m, 主林带走向与主害风方向垂直, 带宽12~15m, 3~5行, 株行距2m×2m, 乔灌结合, 树种以杨树、樟子松、椴树、柳树为主。 (3) 西部严重风沙区:实行带和疏林结合, 带状的可按300m×300m, 带宽20~30m, 株行距3m×3m, 疏林可按株行距20m× (30~50) m营造, 并形成直行规则化, 林草混植, 便于机械作业, 乔灌混交, 树种以杨、柳、胡枝子、沙棘、樟子松等为主, 治沙与护草相结合。

农牧业服务体系 篇8

在农牧业系统干部职工队伍自身建设方面, 尽管近些年我们在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建设、业务能力建设、机关作风建设、干部队伍建设、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职能转变不到位、基础工作不扎实、创新意识不强、工作效率不高等问题。解决这些发展中的问题, 必须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体制机制创新和工作方法创新为根本出路。

第五, 扎实开展“科学发展农牧业, 更好服务农牧民”主题实践活动。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农牧业, 更好服务农牧民”为主题, 开展系列实践活动。要按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紧密结合当前工作实际, 针对发展实践和自身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把厅系统各项重点工作纳入到主题实践活动中来, 并根据形势和工作任务的发展变化, 及时充实活动内容、完善活动形式。通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 要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去。要拿出调研成果, 解决重大问题, 完善制度规定, 为推动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支撑保障。厅属各单位, 厅机关各处室局要从自身的职能和实际出发, 围绕主题开展各具特色的实践活动, 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本行业、本单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通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 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引向深入。

三、确保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明显成效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当前全党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意义重大。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自治区党委的部署和要求, 在厅党组的统一领导和自治区指导检查组的指导下, 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改革创新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 精心组织, 扎实推进, 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 落实责任制,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为组织开展好这次学习实践活动, 厅党组成立了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负责我厅系统学习实践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我们组成4个指导检查组, 对各参学单位进行指导检查。厅党组充分发挥核心领导作用, 党组书记负总责。厅党组成员参加党组中心组学习和所在党支部的活动的同时, 按照自治区要求, 还要建联系点, 发挥好以点带面作用。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担负起本部门、本单位学习实践活动的领导责任, 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责任, 把学习实践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抓紧建立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确保认识到位、工作到位, 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农牧业服务体系 篇9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 农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 农畜产品供给状况持续好转, 农牧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其中农牧业科研部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牧业科研人员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现阶段, 农牧业农村牧区发展对科技进步的要求明显提高, 对科技进步的依赖明显增强。维护粮食安全, 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必须把农牧业科研创新与推广作为根本出路;加快建设现代农牧业, 持续增加农牧民收入, 必须把农牧业科研创新与推广作为关键支撑;突破资源环境约束,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必须把农牧业科研创新与推广作为首要选择;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 提高农牧业国际竞争力, 必须把农牧业科研创新与推广作为核心依托。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建院以来, 整合科技资源, 突出区域优势, 强化人才实力, 调整科研方向, 拓宽科研领域, 增强了科研创新实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逐步走上了一条具有内蒙古特色的农牧业科研创新之路。

1.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 大力研发具有前瞻性、方向性和实用性的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和突破性的科研成果, 全面提高农牧业的科研实力。

2.加强与地方政府和农牧业推广部门的紧密配合, 积极建立科研与生产推广紧密结合、科研成果迅速转化的有效机制。

3.加快推进农牧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 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科研队伍, 研发出一批先进实用的科技新成果新技术。

4.积极争取各方面和各有关部门的农牧业科研投入, 比较好地保障了科研重点工作所需研发资金。

5.打破部门、区域和学科界限, 加强跨省区市科研项目合作, 强化同国外研究机构的科研交流与合作。

6.加强农牧业科技宣传载体建设, 逐步完善院属各科技期刊建设, 拓展网站的创建和管理, 充分利用这些载体, 营造好的学术交流平台, 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良好服务。

今后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将继续沿着创建现代农牧业科研体系之路, 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和新农业科技革命的挑战, 为发展现代农牧业做出新的贡献。

农牧业服务体系 篇10

赤峰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生产大市, 总人口460万人, 其中农牧业人口350万人, 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农畜产品供应基地。为更好服务本地方农牧业, 服务“三农三牧”通过十年的不断努力探索, 赤峰市农牧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不断深入并完善, 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一、不断发展壮大的网站群模式

自2003年建立赤峰农牧业信息化核心网站-“赤峰农牧业信息网”以来, 网站始终坚持以“服务政府宏观决策, 引导农牧业走向市场”为服务理念, 网站栏目由最初的的十余个增加到四十余个, 主要栏目包括:农牧概况、三农动态、信息公开、网上办事、政策法规、队伍建设、应急管理、规划计划、项目管理、信息建设、价格行情、市场供求、质量安全、农业科技、农业标准、农事指南、农业气象、数据统计、特色产业、招商引资、农牧业资源、在线服务等, 栏目设计更加合理, 信息内容更加丰富, 服务方式更加完善。2009年开通了赤峰市县两级网络一体化平台, 平台承载了全市12个旗县区、部门农牧业网站13个, 并逐步形成了以赤峰农牧业信息网为主干, 旗县区、部门网站为分支的农牧业综合网络服务体系, 实现了农牧业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 大大降低人力物力, 避免了数据库重复建设。同时增强数据的开放性, 对网络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共享后的农牧业数据可进行区域间分析、对比。现已完成的共享数据栏目包括价格行情、供求信息、农牧业气象、农牧业视频、特色产业等。经过统计分析, 汇总后数据呈爆炸式增长趋势, 网站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在赤峰市政府部门网站服务评比中, 赤峰农牧业信息网位列第一。

二、价格体系建设推动农牧民增收

价格动态由赤峰市农牧业信息网整合资源, 统一规划, 围绕农牧民增收、繁荣农村市场、提高农牧业市场流通, 在各旗县区的乡镇村等基层建立原始价格数据采集监测点, 旗县区各网络一体化分支网站主管部门每周对价格采集并上报, 由赤峰农牧业信息网进行数据汇总, 各分支平台可单点调用或多点调用数据发布, 同时分析子系统可进行数据分析并产生动态图表, 对赤峰地区农畜产品价格走势预测提供可靠依据, 价格采集种类涵盖粮油、蔬果、畜产、农资、药材等11个大类, 140个小类。通过数据的汇总及分析处理, 使公众能够对近几年的赤峰地区的农畜产品价格及走势有所了解, 提高农牧民的“投资合理性”, 同时为降低交易风险, 提高农牧业市场流通效率起到重要作用。

三、供求信息打开农畜产品销售渠道

建立全市农畜产品市场供求大平台, 可及时准确的发布地域覆盖全市及周边省市的产品供需信息, 信息发布有农牧户自行发布、一体化网站代发、12316热线代发、基层信息点代发等多种方式, 使信息能在最短时间内发布到互联网, 保证了信息的时效性。用户发布的供求信息, 系统采用严格的信息来源审核制度, 避免虚假信息上网, 提高农牧业产品交易安全性。建立农畜产品产、销、收大户数据库, 为大户长期发布稳定的供需信息。建立农畜产品应急数据库, 对滞销、促销的产品提供销售渠道, 打开销路。

四、12316三农服务热线为农牧民排忧解难

自2009年10月开始投入运行以来, 以“维护农牧民权益、指导农牧业生产、促进农村牧区发展”为宗旨, 按照“面向三农三牧、有问必答、有难必帮、有诉必查、优质快捷”的服务要求, 主要为农牧民提供农牧业技术咨询, 惠农政策解读, 农畜产品市场价格查询和农资打假投诉举报等方面的服务。热线平台在设计开发上注重便民和时效, 在运行维护上, 注重工作宣传、值机队伍和咨询专家团队建设。

热线组建了由全市农牧业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种植、养殖、农机、种子、土壤肥料、政策法规、草原生态保护等不同领域专业技术人员的专家团队, 为社会各界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农牧业信息服务, 同时对专家的服务工作进行考核与奖励, 有效激励专家的工作热情。

五、农牧业气象为农情农事提供保障

农牧业气象数据是研究和推广农牧业生产活动的重要条件, 自2013年, 赤峰农牧业信息网主干平台通过网络技术采集全市12个旗县区的未来五天气象信息, 对全市提供更加适应农牧业生产的气象指导服务, 系统除提供日常的天气情况、温湿度、风向等数据外, 增加气象预警预报, 关注重大天气变化和极端天气, 数据集中采集后发布到网络一体化各平台, 同时提示预警, 预警信息会以短信提醒方式发送到各手机终端, 为农事生产保驾护航。

六、农牧业视频为农牧业信息化提供新的服务方式

2013年, 为完善信息化服务方式, 提高服务水平, 赤峰农牧业信息网组建成立农牧业宣传视频摄制组, 配备专门的主持、摄影摄像、后期剪辑人员, 利用当前先进的流媒体技术, 拍摄录制政务公开、病害防治、技术主导、农业文化宣传、农业致富等视频10余部, 图像素材及视频采集容量大小共计20Tb, 拍摄内容主要有当前国家惠农政策宣传, 本地主导品种推介、主推技术、病虫害防治、企业风采、农业文化宣传等。其中病虫害防治视频录制需要带领相关行业专家下到田间地头对农牧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指导培训。农牧业视频宣传方式改变了往常的静态化宣传, 由静到动, 由无声到有声, 使农牧业信息化向多元化服务方向发展。

七、手机短信使信息化服务贴近农牧民

手机, 现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离不开的通信工具, 通信技术结合网络技术, 为农牧业信息化服务开辟新方向, 为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最后一公里”问题提供新手段, 通过手机短信服务的优势, 带动全市农牧业信息化发展走上新台阶。2012年, 赤峰市农牧业信息网开通短信服务平台, 针对全市各农牧业部门、普通农牧户进行即时短信推送, 推送内容包含政务信息、工作通知、技术指导、农情农事、病虫害预警、农业气象预警、供求信息等。

平台对服务对象, 既普通农牧民的基础信息进行了分类, 分类信息包括所处行政村和所从事的行业, 行业可多选, 由进行信息服务的基层组织收集, 县级信息工作部门负责录入, 较为合理的确定了服务对象。用户级别设立市、县、乡、村、合作社多级用户, 各级用户可对本辖区服务对象随机组群发送服务信息, 各级用户除向公共数据库中的农牧民发送服务信息外, 还可自行建组发送个性政务类信息。平台兼顾了共性和个性化的需求。“赤峰市农牧业系统移动信息化平台”的开通应用, 实现了服务信息的精准推送, 也推动了办公移动信息化的进程。

英国畜牧业信息体系建设 篇11

英国畜牧业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的2/3。英国的畜牧业主要是农场主式经营, 生产模式以种养结合为主。农场经营规模大, 集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高, 实行机械化、自动化作业。英国的畜牧业以饲养牛、羊、猪和家禽为主, 而养牛业产值占畜牧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主要产品是牛肉、牛奶、黄油和奶酪。

(1) 奶牛奶牛是英国养牛业中最重要的部分。目前奶牛存栏约有180万头, 主要品种有荷斯坦牛、娟姗牛、爱尔夏牛等, 还有当地的红荷斯坦牛。采用放牧或舍饲的饲养管理方式, 普遍实行人工授精技术, 并通过建立良种繁育体系扩大高产牛群, 不断提高个体产奶量。近十年来受疯牛病的影响, 英国奶牛牛群逐渐减少, 但牛群规模却不断扩大, 目前英国将近一半的鲜奶产自于100头以上的牛群, 使总产奶量能得以保障达到自给自足。

(2) 肉牛肉牛业仅次于奶牛业, 肉牛存栏约有170万头, 品种较多, 有海福特牛、安格斯牛、哈罗牛以及一些杂交牛。牛肉自给率89%, 其他的主要从新西兰和澳大利亚进口。

(3) 养羊业英国羊肉产量居欧共体国家首位, 养羊业产值约占畜牧业产值的15%。有山羊和绵羊, 主要产品是羊肉、羊毛和羊绒, 羊肉除满足自给自足外还大量出口。

(4) 养猪业养猪业产值约占畜牧业总产值的22%, 是仅次于养牛业的畜牧产业, 饲养方式有舍饲也有放养, 主要产品是鲜肉、腊肉和火腿。目前年出栏约为1 500万头, 自给率只有56%, 鲜肉可以自给, 但咸肉、腊肉和火腿尚需进口, 主要是从丹麦进口。

(5) 养禽业养禽业是畜牧业中集约化程度最高的一个产业, 主要是肉鸡、蛋鸡, 其次是火鸡和鸭。饲养方式有舍饲也有放养, 目前存栏种鸡和产蛋鸡约5 000万只, 年出栏肉鸡1亿只, 自给率为87%, 产蛋接近100亿枚, 自给率83%。

近年来, 英国畜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牛、羊、禽比例提高, 猪的地位略有下降, 呈现农场数量减少而规模增大的现象。

2. 英国加快畜牧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做法

英国或欧盟制定的农业发展指导政策首先是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其次是在保护动物福利的前提下制定相关政策。在这两个制约发展的条件下, 运用科学技术指导农场主提高产能。

英国政府职能部门对畜牧业信息化系统的发展是在欧盟的框架下, 依托大学、社会相关咨询机构和相关行业协会来不断完善畜牧业信息化系统, 也就是政府出钱买服务。信息化系统主要服务于:一是在有疫情的情况下帮助政府快速有效地控制疫情;二是为农场主提供经过分析的数据信息;三是为政府和欧盟共同联合体提供数据。

目前英国的信息系统基本是网络化的, 任何人上相关的网站都可以查到对公众开放的信息 (按照保密的原则) 。如:消费者可以查从市场上买来的商品是哪个农场生产的等情况, 企业可以查全部或本行业的汇总数据和平均数据, 很方便就能对比自己的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等情况。英国畜牧业信息化系统是各地区各自为政, 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把上报欧盟的数据报给英格兰, 英格兰再把四个地区的数据汇总统一上报欧盟。由于英国政府用财政的资金 (纳税人的钱) 需事先对项目进行严格审核, 所以各地区的畜牧业信息化系统建设是从实际出发, 不断完善信息化系统已是常态化。建设好信息化系统的最终目的是为大众服务。

3. 英国畜牧业信息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

英国畜牧业信息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做的非常好。各相关部门的数据相互衔接可以共享, 只要农场主报给某个部门的相关数据, 其他部门也可以利用, 农场主不需要填重复的表格, 只填没有报过的数据即可。科研机构和咨询公司利用现有数据进行分析, 从数据分析对比跟踪可以看出养殖生产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通知农场主, 农场主受益后也会积极认真提供数据。英国有一个农业和园艺委员会, 代替政府负责征收牛奶产量税, 这个机构将收到的资金用于研究奶牛的肢蹄病和乳房炎项目, 农场主和他们签合同就可以参加到此项目中, 项目组定期派人到农场收集每头牛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从中能及时发现问题, 帮助农场主解决。政府职能部门也委托科研机构对生产经营数据进行分析, 把主要经济指标取平均值做成比较模式, 农场主可以按公式填全部或部分数据, 这样就知道自己农场的经营状况是属于哪一档水平。

4. 英国畜牧业信息数据建设及发布和服务方式

英国畜牧业数据建设刚开始是从牛做起的, 到现在所有畜种基本上都建立了基本的资料库。如:每头牛从出生开始就有唯一的标识号, 该标识号一直伴牛终身;生猪和羊也类似;家禽是按群标识。畜禽的基本信息从生产到产品出售都可以追溯, 在哪一环节出问题马上就可以追溯。这一链条的信息跟踪系统保证了畜产品的安全。

英国的信息发布机构是统计监查局。各地区都有统计监查分局, 归总局管理。统计监查局是独立机构, 它负责所发布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并对议会负责。发布时间和具体内容由统计监查局决定, 政府不能干扰发布的数据。

统计数据服务于政府决策者、农业研究者、农业联合会和大众。因为统计数据的保密性原则, 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有区别。有关于统计数据任何人不得用于商业行为的规定。统计监查局定期出版统计资料汇编书或小册子, 每个人都可以向统计监查局免费索取, 统计资料汇编书也可以在书店里购买。

5. 英国畜牧业信息采集和服务的方法

英国畜牧业信息采集的方法按报表的种类而定的。大多数报表统一邮寄给每一位农场主, 农场主可以把报表填好后寄回, 也可以在网上直接报。报上来的报表有专职人员进行审核, 有疑问的地方通过打电话询问农场主。一般网上填的报表质量比较好, 因为电脑录入系统对数据的平衡关系和上年比较差异大的部分都会提示。有些调查表是调查员上门采集的, 如研究奶牛肢蹄病和乳房炎项目的数据是调查员上门采集的。每个具备资格的调查员条件是:大学本科, 懂财务方面知识, 由老调查员带二年, 第三年才能独立工作。他们的报表报告期基本上是在6月1日和12月1日。报表种类有:一是报欧盟的报表, 包括:农业普查 (每十年一次) 、全面的抽样调查 (每三年一次) 、部分的抽样调查 (每年一次) ;二是英国各地区的报表, 包括:农业调查 (6月1日) 、抽样调查 (下半年有生产的农场主, 12月1日) 、乳制品企业调查 (部分地区, 月报) 、其他某一方面的抽样调查。

6. 英国畜牧业信息采集的借鉴意义

(1) 英国农业部对农业信息网进行资源整合, 实现了大区间的信息共享, 一套较为完善的网络体系已经建成, 引导农场主积极参与, 使生产者、分销商、加工商、供应商实现网上交易, 降低了生产成本, 提高了商品效益, 提高了农场的收入。我们也应充分利用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和农民的投入和参与, 实现资源整合, 使现有的信息服务平台真正为民所用, 信息共享, 发挥应有的作用和效益。

(2) 英国的信息共享做的非常好。相关部门在采集数据时对其他部门已经要求填过的数据可以免填, 减轻了被调查单位重复填报表的工作量和差错率。而我们的有关部门各自独立统计各自所需的数据, 有时还有同一指标不同的报告期, 更增加了被调查单位的工作量。要改变这种状况一定要实现信息共享, 同时要解决不同软件系统的数据共享问题。

(3) 英国的统计信息用于服务做得很到位, 上至政府部门下到个人都可以得到可看信息, 为农场主提供高效服务, 由科研机构和咨询机构将分析结果提供给农场主, 用于指导农场主生产。

上一篇:参与互联网金融投资下一篇:对公允价值计量应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