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牧业厅厅领导

2024-10-22

内蒙古农牧业厅厅领导(通用9篇)

内蒙古农牧业厅厅领导 篇1

【发布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 【发布文号】内农牧法发[2006]127号 【发布日期】2006-09-22 【生效日期】2006-09-2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农业部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关于贯彻落实“内蒙古党委、政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实施

意见”的意见

(内农牧法发[2006]127号)

各盟市农牧业(农机、渔业、农管、产业化)局、办,厅属各单位: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内蒙古党委、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内党发[2006]6号),把中央、自治区的重要决策落到实处,推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提出如下贯彻落实意见。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1)整体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是农牧业部门的重要职责,各级农牧业部门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内蒙古党委、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内党发[2006]6号),结合中央一号文件和农业部的贯彻意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牧业、城市支持农村牧区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三化”互动战略,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和发展现代农牧业的中心任务,创新工作思路,找准位置,选好切入点和突破口,紧紧把握“发展、提高、建设、培育”四个关键环节,强化措施,扎实稳步地开展工作。

(2)工作重点。农牧业部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推进农牧业产业化,提高农牧业机械装备水平,发展循环农牧业和高效特色农牧业。以调整农牧业结构为主线,加快推动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提升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发展能力,结合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实际,大力实施“特色、绿色、生态”农牧业发展战略,实现农畜产品增产、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三增”目标,努力使全区农牧业和农村牧区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加快农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

(3)调整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突出提高“三个”比重。坚持不放松粮食生产,大力发展畜牧业,积极发展特色农牧业,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以构建农牧业区域特色优势和产品优势为基础,以发展农牧业产业化为措施,以提高畜牧业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特别是提高农区畜牧业的比重、提高优质高产高效作物的种植比重、提高农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比重为重点,深化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优化农牧业内部结构,促进农牧业产业升级,推动农牧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到2010年,全区畜牧业产值占第一产业的比重达到55%,主要农作物中优质高产高效品种的种植比重达到65%,全区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5%。

(4)加快现代畜牧业的发展。以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养殖、集约化经营为目标,以推进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建立完整的畜禽良种、饲草料、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的产业体系为重点,以提高牲畜质量、提高个体产出为手段做大做强一大批优势畜产品产业带和产业区。草原畜牧业要在加强草原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强化人工草地、高产饲草料基地和棚圈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产能力。推行划区轮牧、季节性休牧、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制度,转变生产经营方式,逐步由季节性出栏、靠天养畜向四季均衡出栏、以建设求发展的经营模式转变。农区畜牧业要以集约化、规模化养殖为重点,加强农副产品饲用开发,推广青贮养畜和秸杆过腹还田,以现代养殖为先导,推进标准化饲养、集约化经营,实现较快发展,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到2010年全区肉、乳、毛绒、禽蛋等畜产品产量分别达到400万吨、1500万吨、10万吨和50万吨。农区、半农半牧区肉、奶、蛋等主要畜产品产量占全区总产量的比重分别达到70%、90%、80%以上。牧区每头过冬畜有高产打草场或配套草库伦1.5亩以上,棚圈化程度达到95%(暖棚占40%以上)。农区秸杆加工转化利用率不低于70%,养殖户达到户均1个标准化青贮窖。

(5)努力提升种植业水平。按照稳定面积、优化结构、主攻单产、节本增效的要求,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继续优化种植业结构,优先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优质玉米、高油大豆、强中筋小麦、专用马铃薯等优质专用作物生产,推广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稳步扩大设施农业面积,增加优质饲草种植面积,抓好蔬菜、瓜果、中药材、杂粮杂豆、花卉等具有较强区域优势和竞争力的特色种植业发展。突出提高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作物在种植业中的比重,有效提升种植业的综合效益。确保2010年全区基本农田稳定在9000万亩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350亿斤,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作物品种的种植比重提高到65%。将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和损失下降到5%以内。推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下降。强化种子工程、植保工程和沃土工程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

(6)强化农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推进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突出抓好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加工程度深、产业链条长、增值水平高、出口能力强、符合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要求的产品和加工业。从我区农畜产品的资源禀赋出发,大力发展乳、肉、绒、玉米等产品的精深加工,提高加工档次,增加花色品种,形成品牌优势,实现加工增值。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储藏、保鲜和运销,提高农畜产品生产经营效益。到2010年,全区牛奶加工率达到90%,肉类综合加工率达到85%,粮食综合加工转化率达到70%,油料综合加工率达到83%,马铃薯加工转化率达到25%,蔬菜瓜果加工转化率达到23.5%。

三、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推进农牧业产业化

(7)切实转变农牧业增长方式。以农牧业现代化为目标,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产业化生产经营为手段,优化生产经营机制和服务机制,优化生产方式,走产业集约、技术集约、资源合理利用,经济环境资源和谐共赢的发展道路,推进农村牧区经济转型,实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

(8)发展循环农牧业。推进低消耗、高效率的农牧业生产,以节地、节水、节肥、节种、节能和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为中心,以保护性耕作、精量播种、测土施肥、节水灌溉等措施为重点,大力推广应用节约型耕作、播种、施肥、施药、灌溉与旱作农业、集约生态种植养殖、沼气综合利用、秸秆综合利用、农机节能等技术,促进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

(9)大力发展农牧业产业化。把农牧业产业化作为发展现代农牧业的主攻方向,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坚持培育和引进相结合,通过市场引导、政策扶持和项目带动,整合资源、资金、技术、人才、品牌等要素,开展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与联合,扩张规模,形成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立足大宗、主要农畜产品产地和集散地,发展一批农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物流园区,搞活农畜产品市场流通。实施品牌战略,创立一批在市场叫得响、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到2010年,全区规模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和增加值平均增加30%,分别达到2000亿元和600亿元。并且在原有的13个驰名商标品牌的基础上培育更多的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

(10)加强农畜产品基地建设。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紧紧围绕我区乳、肉、绒、粮油、马铃薯、饲料饲草六大主导产业,积极推进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不断提升基地生产规模,做大做强一批优势农畜产品产业带和产业区,形成区域优势和地域优势,有效保证龙头企业对原料的需求。重点是巩固和提高中东部肉牛优势产区,中西部牛奶、羊绒优势产区,中东部肉羊优势产区,东部家禽优势产区,西辽河流域优质玉米优势产区,大兴安岭岭东南优质大豆优势产区,阴山北麓优质马铃薯优势产区,河套、土默川平原优质小麦优势产区等。

(11)大力发展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按照“引导不参与,支持不干预,服务不包办”的原则,培育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加强对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服务和政策扶持,不断完善组织制度、利益联结机制和运作模式,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推动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牧户之间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合作共赢的关系,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健康发展。到2010年,力争使农牧业各主导产业和各优势农畜产品都建立起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使60%的农牧户进入产业化经营领域,农牧民人均从产业化经营中获得的收入占同期农牧民人均收入的46%。

四、强化基础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牧民培训

(12)加强农牧业基础建设。大力推进牧区草原改良、人工草地、围栏、棚圈、饲草料加工、动物防疫、鼠虫害防治等基础建设;扩大农区农田水利、水土流失治理、土壤改良、基本农田建设规模;大力推进农牧业机械化,提高关键生产环节、重点作物、农畜产品集中产区的机械化装配水平、专业化水平和作业水平,不断提高和改善农牧业的生产条件,增强农牧业的发展后劲,推进农牧业现代化进程。确保2010年农田、饲草料基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50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150万亩,三化草原治理面积达到1.5亿亩,农牧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5%以上。

(13)加强以草原为重点的农牧业生态保护和建设。强化生态保护,切实落实“五个严格”,即对国家重点生态工程项目区和自然保护区、生态移民工程迁出区和封育区、严重沙化退化和生态脆弱区、农区严格实行禁牧,对草原牧区严格实行草畜平衡制度,全面推行禁牧休牧轮牧。充分利用国家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基本草牧场保护和建设等项目,加快以草原为重点的农牧业生态保护和建设,不断巩固和扩大建设成果。严厉打击乱开、乱垦、乱挖、乱占、乱伐等破坏草原、农田的违法行为,依法保护好农牧业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到2010年,草原建设总规模、划区轮牧面积分别达到1亿亩以上、禁牧休牧面积达到7亿亩,实现农牧业生态明显好转。

(14)推进农牧业信息化建设。以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农牧业,拓宽农畜产品市场流通渠道。加快“金农工程”建设,形成上下贯通、直达乡村的农牧业信息服务体系和网络,加强农牧业门户网站建设,建立农牧业各专业、各地区的网站群。强化农牧业综合信息资源的开发、整合和交流。建立健全农牧业市场信息服务系统、农牧业科技推广信息服务系统、农牧业宏观调控辅助决策系统、农牧业政务管理服务系统和农村牧区公共事业管理服务信息系统。

(15)加强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开发。配合有关部门,搞好农村牧区水、电、路、迅等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牧区人畜饮水安全,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农村牧区苏木乡镇及有条件的嘎查村基本通油(水泥)路,能上网。大力开发农村牧区清洁能源,发展以生物质资源开发为主的农村牧区新能源、新材料和清洁生产生活方式,建设农村牧区家园清洁、水源清洁和田园清洁的生态家园。结合改圈、改厕、改灶等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治理,加快推进沼气建设步伐,到2010年,全区沼气池保有量达到40万户,占适宜建池户数的12%。在农区大力推广“四位一体”(沼气池、猪圈、厕所、日光温室)能源生态模式;在集约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在牧区与草库伦建设结合,积极推广“两池(沼气池、青贮池)两灶(太阳灶、省柴节煤灶)两棚(暖圈棚、蔬菜大棚)”模式。

(16)加强科技推广与服务。加强种养业良种体系、农牧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农牧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等“七大体系”建设。切实提高农牧业的科技含量,提高自主攻关和创新能力。推进科技入户,完善技术指导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到场、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牧业科技推广机制。加快农牧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开发、引进、组装配套与推广,实施种养业良种工程,以良种繁育、测土配方平衡施肥、节水灌溉、模式化种养、人工授精、动植物疫病综合防治为重点,扩大农牧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体培训的实施范围,增强辐射示范、带动能力。2010年,农作物的良种率稳定在95%以上。奶牛、细毛羊、绒山羊、肉羊种畜特级、一级比重达到90%以上,肉牛达到60%以上。水产养殖良种覆盖率达到40%以上。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5个百分点。

(17)加强农牧民培训。构建政府项目引导、主管部门统筹、培训机构实施、农牧民自主参与的新型农牧民培训机制。实施新型农牧民科技培训工程,加大绿色证书培训和农牧民学历教育力度,加强先进实用技术培训和农牧业科学知识普及,提高农牧民生产经营技能,促进科学种田、养畜,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扩大农村牧区“阳光工程”的实施规模,提高农牧民培训的补助标准,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农牧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全区每年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10~15万人次,到2010年引导农牧民非农非牧就业达到100万人。

五、强化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标准化生产

(18)大力发展无公害农畜产品生产。按照“无公害、绿色、有机”的理念推进农牧业生产源头洁净化、质量安全监督制度化,保证食品和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坚持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以控制蔬菜、瓜果以及水产品等鲜食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和抗生素污染、畜禽饲养过程中药物滥用和畜禽产品药物残留超标及动物疫病等问题为切入点,围绕产地和市场两个环节,强化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积极推进无公害农畜产品生产。加强饲料、肥料、农药等为重点的农牧业投入品的监管,确保农牧业生产资料供给安全、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动植物食品安全和农牧业生态安全,推进“绿色农牧业”和“生态农牧业”发展。2010年基本实现食用农畜产品无公害化,保证农畜产品安全消费;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等鲜活农畜产品无公害生产基地质量安全水平达到国家标准;盟市所在地城市的农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的鲜活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达到95%以上。

(19)全面提升动物疫病防控水平。加快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推行官方兽医制度和执业兽医制度。以强化基层防疫工作为重点,在苏木乡镇普遍设置畜牧兽医站、在嘎查村设置防疫员,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以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五号病等重大动物疫病为重点,建立防疫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按照“政府保免疫密度,业务部门保免疫质量”的要求,严格“二个强化”(强化疫情报告、强化监督管理)、“五个强制”(强制免疫、强制检疫、强制消毒、强制封锁、强制扑杀),认真落实各项制度和措施,确保免疫质量和效果。加强动物卫生监督和兽药监管工作,从源头上控制动物疫病传播,确保农牧业稳定、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

(20)推进农牧业标准化生产。根据农业部制定的“无公害农畜产品标准”、“绿色食品产品标准”和“有机食品产品标准”,配套完善我区无公害、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不断健全和完善农牧业生产标准体系,并尽快组织实施。建设一大批农牧业标准化示范区、示范基地,推进标准化生产。做到产前抓好投入品的标准化,产中抓好农牧渔机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管理规范的标准化,产后抓好加工、分级、包装、储运、贸易的标准化。

六、强化基层组织和制度建设,落实各项惠农政策

(21)深化农村牧区综合改革。稳定和完善以土地、草牧场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健全在依法、自愿、有偿基础上的土地、草牧场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有条件的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对被征地农牧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健全对被征地农牧民的社会保障。清理核实嘎查村债务,妥善处理历年农牧业税尾欠。深化国有农牧场税费改革,逐步剥离农牧场办社会的职能,转变经营机制,大力推进农垦产业化、集团化和股份化,充分发挥农垦企业在现代农牧业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参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建立产销区稳定的购销关系。

(22)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配合各级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加强嘎查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不断规范嘎查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制度。将农牧业普法、执法、监督工作向农村牧区延伸,积极推进农牧业综合执法,扎实开展农村牧区“五五”普法教育。配合有关部门,发展农村牧区文化事业,丰富农牧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农村牧区金融体制改革,做好农牧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促进苏木乡镇机构、农村牧区义务教育体制和旗县苏木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农村牧区公共卫生和合作医疗体系建设,建立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积极探索和推动农村牧区养老、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23)认真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各项护农惠农政策。加快建立和完善“反哺”机制,健全对农牧民直补机制,切实落实好对农牧民的“三减免、三补贴”和退耕退牧补贴等政策。强化重大农牧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贴政策,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范围和规模。促进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完善和落实,保持合理的粮价水平,保护种粮农民利益。落实化肥、燃油等生产资料的直接补贴制度,完善对农牧业和农牧民的支持保护体系。落实减轻农牧民负担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加强农牧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坚决纠正侵害农牧民利益的行为。

七、扎实推进新农村新牧区试点建设

(24)加强对新农村新牧区试点建设的领导。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试点建设,按照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办事,充分考虑各地的资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牧民的承受能力,十分珍惜土地、草牧场,不急于求成,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形象工程。始终把发展生产作为着力点,把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着眼点,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切入点,把农牧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作为落脚点,强化产业富村(嘎查)、科技兴村(嘎查)、生态建村(嘎查)、人才强村(嘎查)四个重点,加快建立“盟市厅局共建、主抓靠旗县、行动在村(嘎查)、实惠到户”的工作机制。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类指导、规划先行、稳步推进的原则,抓好自治区100个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试点嘎查村和农业部3个省部共建新农村建设试点嘎查村。科学编制试点建设规划和实施计划,全力搞好指导和服务。及时总结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和典型经验,培育一批做得实、学得了、推得开的典型,为不同资源条件、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提供典型示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25)积极开展为农牧民办实事活动。把解决农牧业、农村牧区、农牧民实际问题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切入点,全力抓好自治区农牧业厅2006年为全区农牧民办的10件实事:一是为30万户农民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服务;二是示范推广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1000万亩;三是开展百万优质奶牛增产技术推广;四是为33个牧业旗县农牧户实行草畜平衡提供技术服务;五是扶持8个重点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六是培育1万个农牧民科技示范户;七是建设143个可再生能源沼气嘎查村;八是在20个旗县开展“三电合一”信息传递服务;九是培育1000个农机大户;十是在20个旗县开展送水产良种下乡活动。要抽调骨干人员,组成精干队伍,周密安排部署,建立考核考评机制,自治区、盟市农牧业部门协同工作,切实抓好10件实事的落实,并取得农牧民满意的实效。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内蒙古农牧业厅厅领导 篇2

为深入贯彻中央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1号文件精神, 切实加强农牧业基础建设、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促进农牧业稳定发展、保障农牧民持续增收, 努力促进全区农村牧区经济、农牧业以及农牧业机械化平稳较快发展, 2009年, 自治区农牧业厅继续为农牧民办10件实事, 其中, 将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1100万亩列为之一。

2009年以改善农牧业生态环境, 促进农牧业持续发展、效益稳步增长、农牧民收入不断提高、资源合理利用为主要目的, 以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为重点, 综合应用机械化秸秆还田覆盖、精少量播种、化肥深施、深松改良土壤等项技术, 在全区范围内实施1100万亩, 增产粮食2.2亿公斤, 节本增效4亿元。实现农牧业生态与生产协调、效益与发展统筹、国家与个人双赢、当前与长远兼顾的发展目标;同时在玉米、大豆、马铃薯等主要农作物上重点推广机械化收获技术, 提高全区机械化综合水平。

实施方式以国家和自治区设立的试验示范区为重点, 整合相关项目与资金, 依托项目支撑, 发挥示范区的带动作用, 加强分类分区指导, 进一步熟化技术应用模式与生产工艺, 规范技术应用规程, 完善配套作业机具系统, 加大对农牧民的宣传培训和技术示范应用的指导, 提高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水平。

内蒙古农牧业厅厅领导 篇3

这次由自治区、市农牧局和县农牧业局领导参加的国家级龙头企业检测工作历行一天,对我公司进行了认真检查,先是听产业运营管理委员会秘书长杜春祥、品牌发展部部长高翠英的汇报,然后到车间看生产,再看企业运行帐目、税收完成情况。我公司顺利通过了此次检测。

这次国家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检测和以往不同点有三:一是此次检测比以往要严格的多,陈处长还从自治区带来了内蒙古会计事务所注册会计师,对企业近两年来的运行帐目和税收情况进行了严格审计;二是此次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检测实行一票否决,就是每个企业检测四项指标(总资产5000万元、固定资产2000万元、销售收入6000万元、完成税收)中有一项指标达不到要求就一票否决;三是自治区领导走到哪就把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宣传到哪,认真和企业负责人座谈,询问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内蒙古2012年畜牧业工作要点 篇4

各盟市农牧业局: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区农村牧区工作会议和全区农牧业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做好 2012年畜牧业各项工作,我厅制定了《内蒙古2012 年畜牧业工作要点》(见附件),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实际,积极配合,共同做好工作任务的落实。

附件:内蒙古2012年畜牧业工作要点

二○一二年三月九日

主题词:畜牧业 工作 通知

抄送:自治区党委曹征海常委、自治区政府王玉明副主席、农业部畜牧业司、党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党委农牧办、厅领导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办公室 2012年3月9日印发

共印40份

附件:

内蒙古2012年畜牧业工作要点

2012年,认真贯彻落实全区农村牧区工作会议和全区农牧业工作会议精神,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着力发展规模养殖,着力强化监测预警调控,着力加强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努力实现草原增绿、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抓好惠牧政策落实工作

(一)认真落实各项补贴政策。突出做好自治区政府一号文件涉牧三项补贴和国家畜牧业良种补贴政策落实工作。严格执行牧民直接受益和普惠性原则,专题开展畜牧业生产性补贴政策督察工作,跟踪监督政策执行效果,确保政策发挥最大效应。

(二)全力抓好重点项目落实。实施好“菜篮子”畜产品生产项目,推进肉牛肉羊生产;落实中央稳定生猪生产和发展奶业的各项政策,推动奶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和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等扶持政策的落实;启动“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工程,提高牛奶质量,提升奶业整体素质;完成2012年内蒙古奶牛、能繁母猪和育肥猪保险保费补贴落实工作。

(三)强化生猪等主要畜禽生产监测和预警。密切跟踪和监测生猪、奶牛、肉牛、肉羊、山羊、禽蛋等主要畜种生产发展动态,重点监测草原补奖机制实施后,草原牧区肉牛、肉羊等主要畜产品的存、出栏情况,牛羊肉等主要畜产品价格走势和养殖成本效益分析。抓好农业部在我区设立的37个主要畜产品生产及15个主要畜产品价格监测旗县(区)的定点监测点工作,定期做好牧情快报报送和监测信息发布,试行定期开展畜牧业经济运行分析并发布有关报告。开展数字畜牧业建设,促进畜牧业行业统计数字更加科学、合理、实用,数据查询更加快捷。

(四)坚持不懈地抓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坚定不移地抓好以水、草、料、棚舍为重点建设内容的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推动牧区建立以户储为主,旗县、乡镇储备为补充的饲草料应急储备体系。积极扶持人工种草,提高秸秆利用率,加大打贮草力度,确保牲畜安全过冬度春需要;继续完善畜牧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和技术指导方案,加强灾情调度,及时发布灾害预警,提高应对畜牧业灾害管理的能力。

(五)组织召开全区家畜改良工作会议和季度畜牧业生产形势分析会。

二、推进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

(六)牧区启动“生态家庭牧场建设示范工程”。引导牧民以联户经营,组建牧民合作社,合理流转草牧场等方式,扩大草牧场经营规模,大力推动家庭牧场建设。鼓励和扶持牧户建设棚圈、人畜饮水井、饲草料基地、储草棚等配套基础设施,提高养殖规模,加快畜群周转,增强防灾能力。制定生态家庭牧场建设标准,实行挂牌制度,年内创建不同模式的生态家庭牧场示范场500个。

(七)农区、半农半牧区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充分利用农区土地资源、粮食及秸秆等农副产品资源优势,推进奶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肉牛、肉羊高效集中育肥。利用半农半牧区农牧结合和种草养畜优势,在水源条件较好地区,大力开展节水灌溉饲草料基地建设,加强棚圈、青贮窖等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肉牛、肉羊规模化舍饲养殖,提高自繁自育能力。农区、半农半牧区重点推动适度规模场(户)的改造升级,年内新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500个。

(八)继续开展国家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组织好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继续遴选40个国家级示范场;强化已挂牌示范场监管,完善示范场生产信息数据库,落实地方责任,淘汰不合格示范场。

三、加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九)全力抓好种羊场建设。加强种羊场建设,年内建设和完善60个旗县级以上种羊场,推进种羊生产市场化,做好供种、用种有效对接,提高供种能力,提升供种质量,保证补贴种羊需要。

(十)全面推进“双百千万高产创建工程”。“双百千万高产创建工程”要制定自治区、盟市和旗县三级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责任目标。做好补贴畜种生产性能测定工作,跟踪评估畜牧良种补贴项目实施效果。

(十一)制定完善优势畜种改良计划。着手开展全区荷斯坦奶牛、肉牛、肉羊、细毛羊、绒山羊和生猪改良规划,推动种公牛培育和后裔测定,推进肉牛、肉羊、细毛羊、绒山羊和生猪联合育种工作。

(十二)加强对种畜禽场监管。完善种畜禽管理平台,开展种畜禽质量安全监督检验,加大畜禽品质资源保护力度,完善国家级场区(库)保种机制。做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项目申报工作,加大地方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力度。

四、加强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

(十三)强化生鲜乳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对出现过生鲜乳质量安全问题的地区要落实整改措施,加大执法检查,坚决打击添加违禁物质的违法行为。积极应对和妥善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确保不发生重大生鲜乳安全事故。

(十四)全面抓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工作。落实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加大生鲜乳收购、运输环节的抽检力度,扩大抽检范围;加强生鲜乳收购站和运输车辆日常监管,加强生鲜乳生产收购记录、进货查验制度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推进生鲜乳收购站标准化建设与管理。

(十五)全面落实旗县农牧业综合执法大队承担生鲜乳收购站和运输车辆的执法责任。建立和完善行政监管、执法监督、质量安全检测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生鲜乳收购环节质量监管工作水平。开展盟市间交叉执法检查,总结交流好的经验和做法。

五、加强自身建设

(十六)加强畜牧业调研工作。深入开展肉牛肉羊产业发展战略调研,重点是实施草原补奖机制后对肉牛肉羊发展研究,促进肉牛肉羊稳定发展,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扶持性政策措施。积极与自治区人大农牧委员会、自治区政府法制办沟通协调,抓紧出台《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办法》。

(十七)做好宣传和信息工作。会同有关媒体制作《内蒙古发展现代畜牧业宣传片》,通过与新闻媒体、政务信息和《农牧业情况》,着力宣传党和国家促进畜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充分报道畜牧业发展的新进展、新成效和新亮点,努力营造促进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舆论环境;做好信息收集整理工作,及时报送有价值的信息。重点宣传牧区生态家庭牧场、农区标准化规模养殖等方面成功做法和先进典型。

(十八)强化重大项目监督管理。继续强化在建项目监管,跟踪评估项目实施效果,促进项目顺利实施和资金安全使用。组织开展中央投资项目进度季报工作,加快中央投资项目执行进度;突出抓好畜牧业财政项目支出进度,做好年终总结工作,促进财政资金高效安全使用。

内蒙古农牧业厅厅领导 篇5

人民网包头5月3日电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农牧局局长张凯峰2日从其办公的华茂大厦17楼跳楼身亡。

据了解,2日14时30分许,华茂大厦的保安正在巡视,忽然听到门前有沉重的撞击声,接着传来人们惶恐的尖叫声。保安出门查看,只见一具男性尸体落在门前,到处都是鲜血,路过的市民尖叫着四散跑开。保安急忙拨打报警电话。事后经包头市农牧局等多方证实,死者为包头市农牧局局长张凯峰。

内蒙古农牧业厅厅领导 篇6

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工商(社会)资本”进入农牧业生产领域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为切实掌握好“工商(社会)资本”进入农牧业生产领域的基本情况,引导和规范其服务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我市对“工商(社会)资本”进入农牧业生产领域情况进行调研,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扎兰屯市行政区总面积1.69万平方公里,设4乡、8镇、7个街道办事处。其中:4乡、7镇、4个街道办事处有126个行政村,1009个村民小组,耕地297万亩。

截止到2013年12月31日,扎兰屯市经营范围涉及农牧业领域的企业有30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49个。

二、“工商(社会)资本”进入农牧业生产领域情况

(一)“工商(社会)资本”进入农牧业生产领域的方式

根据调查,我市“工商(社会)资本”进入农牧业生产领域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是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取得农村土地,直接从事生产经营。2014年,蓝林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与大河湾镇暖泉村签订协议,通过农村土地流转方式,长期租赁荒山1000余亩,种植黄太平沙果,既有效开发了“五荒”资源,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企业的原料供应,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吴昊万寿菊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转让和租赁方式取得耕地153余亩,建大棚温室,为万寿菊种植农户培育种苗,推动了蘑菇气镇和周边地区万寿菊产业的发展。

二是“工商(社会)资本”通过领办或参与合作社的创办进入农牧业生产领域。2008年,润田农资经销部作为“工商(社会)资本”与大河湾镇金星村52户农民实行股份合作,创办富裕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方式,承包耕地5000亩,通过集中连片经营,获得了很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三是“工商(社会)资本”通过订单农业方式进入农牧业生产领域。鸿巍公司以创办利民杂粮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方式,与达斡尔民族乡、卧牛河镇及周边地区的农民建立了长期的杂粮订单合作关系,通过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杂粮,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也保障了公司生产原料的供应。

四是个人资本进入农牧业生产领域。一些闲置的城市个人资本通过与农户个人协商,租赁或转让农村土地的方式进入农牧业生产领域,从事种养业生产。这种模式在各乡镇不同程度地存在,但相对分散,没有形成规模,对当地农牧业生产推动作用不明显。

(二)“工商(社会)资本”进入农牧业领域的特点

从总体上看,我市的“工商(社会)资本”进入农牧业领域有以下特点:

一是规模小。从调研情况来看,我市“工商(社会)资本”还没有在农牧业生产领域形成较大的规模,直接进入农牧业生产领域的企业数量很少,个别企业虽然租赁了土地,但是规模不大。

二是自发性。我市的“工商(社会)资本”都是从企业生产经营需要出发,自发产生的行为。由于这种现象很少,政府尚未制订推动“工商(社会)资本”进入农牧业生产领域的相关政策。

三是投资方式原始。我市的“工商(社会)资本”为了保障本企业生产原料的供应、降低生产成本或是寻求新的投资方向而进入农牧业生产领域,受投资规模限制,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上的突破,对农牧业生产的促进作用尚不明显。

(三)“工商(社会)资本”进入农牧业生产领域的原因

从我市的情况来看,“工商(社会)资本”进入农牧业生产领域,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是积极的政策导向。中央连续多年出台的一号文件搭建起农业支持保护的政策体系,各种强农惠农富农措施不断加强,营造了建设现代农业的良好氛围。这些使得工商资本看到了投资农业的希望

二是企业原料供应和生产成本压力的原因。我市的农牧业生产有分散性、自主性的特点,种什么、种多少、卖给谁都是由农户自己作主,受市场环境变化因素的影响,部分农副产品的产销量和价格不够稳定,对企业生产的原料和成本形成压力,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部分企业将资金直接投入到农牧业生产领域。

三是城市闲散资金寻找新投资方向的需要。由于宏观经济影响,二、三产业内多数行业竞争激烈,投资效益不稳定,而农牧业生产领域市场环境相对稳定、投资规模要求不高、投资安全系数较高,成为一些城市闲散资金投资的优先选择。

四是农牧业市场前景的良好预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副产品的市场需求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农牧业正在步入高价时代,优质、安全、方便的农副产品需求旺盛,只要能生产出好的产品、创造出好的品牌,不愁销路,而且利润相对丰厚和稳定。

五是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不断巩固、农村土地流转的不断规范和规模的不断扩大,为“工商(社会)资本”通过土地流转进入农牧业生产领域提供了契机。

三、“工商(社会)资本”的进入对农牧业生产领域的影响

虽然我市的“工商(社会)资本”进入农牧业生产领域规模不大,但是对农牧业生产的一些影响已经初露端倪:

(一)“工商(社会)资本”进入农牧业生产领域的积极作用

一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牧业生产投入不足的难题。分散经营的农户依靠原始积累,很难解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问题,“工商(社会)资本”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

二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村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工商(社会)资本”投资农业,通常要求土地连片经营、集中管理,直接推动了农村土地流转,农户成为了流转的受益者,既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又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三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农牧业生产经营水平的提高。通过企业生产的示范带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广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理念、优良品种和先进的种植技术、推广使用的先进农业机械设备,提高农牧业生产经营水平。

四是有助于推动农牧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企业直接从事的农牧业生产,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其组织化程度更高,通过更合理的分工和更有效的协作,提高生产效率和收益水平。这势必会对提高农牧业生产组织化程度起到典型示范作用。

总之,“工商(社会)资本”进入农牧业领域,对农牧业健康有序发展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允许“工商(社会)资本”进入农牧业领域,并对其加以规范,是农牧业生产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关于“工商(社会)资本”进入农牧业领域的建议

1、建立和完善“工商(社会)资本”流转或租赁农村土地的准入机制。要对“工商(社会)资本”在农牧业领域的生产经营能力、履约能力进行审核,并指定相关部门对其备案,把好“准入关”。

2、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风险防范机制。建立土地流转风险补助金制度和村级土地流转保障金制度,在企业无法履约时,对转出耕地的农户进行补助,降低其损失。

3、建立和完善“工商(社会)资本”从事农牧业生产的监测机制。加强对企业从事农牧业生产的动态监测,重点监测流转土地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如流转土地500亩以上),防止企业改变土地使用用途,或变相圈地。

4、建立和完善“工商(社会)资本”进入农牧业领域的引导和扶持政策。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项目扶持,引导“工商(社会)资本”向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农产品精加工、农牧业生产性服务业和基础设施建议方向引导,带动本地农牧业生产又好又快发展。

内蒙古农牧业厅厅领导 篇7

(内劳社字[2007]5号)

根据劳动保障部、财政部《关于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劳社部发〔2006〕21号)、《关于做好2007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工作的函》(劳社养司函

[2007]37号)的精神,经自治区人民政府研究,现就2007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调整范围。2006年12月31日前按规定退休的人员。

二、执行时间。调整增加的基本养老金从2007年7月1日起执行。

三、城镇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月调整标准。

(一)缴费年限(包括按规定实行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以前的连续工龄,下同)每满1年增加2元(不满1年的按1年计算)。

(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和不同时期参加工作的人员,按本条

(一)款调整的基础上,再按下列标准调整:

1、具有相当于正教授级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按原劳动人事部劳人险[1983]3号文件规定领取100%退休费的老工人,每人每月增加90元;

2、具有相当于副教授级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含具有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人员、1953年12月31日以前参加工作的退休人员,每人每月增加80元;

3、1960年12月31日以前参加工作的退休人员,每人每月增加70元;

4、1961年1月1日以后参加工作的退休人员,每人每月增加35元;

(三)按本条

(一)、(二)款调整后的基本养老金低于490元的,每人每月可再增加30元,但调整后的养老金不得高于490元。

四、城镇企业退职人员按照每人每月60元的标准调整退职生活费。

五、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农垦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实施办法》(内政办发[2003]41号)纳

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垦企业退休、退职人员,分别按本通知第三条第(一)、(二)款和第四条调整标准的80%调整基本养老金和退职生活费。

六、军队转业干部按上述标准调整养老金后,低于当地企业退休人员平均养老金水平的,补齐到当地企业退休人员平均养老金水平。

七、调整基本养老金所需资金。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统筹的,由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

险统筹基金承担。对困难地区,中央财政和自治区财政将给与适当的补助。各地区要通过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加强基金征缴,提高统筹层次,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养老保险的补助等措施,提高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能力,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不得发生新的拖欠。

八、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广大退休人员的亲切

关怀。各地区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认真组织实施,务于2007年8月底前将调整的基本养老金发放到退休人员手中。

二○○七年八月十四日

发布部门:内蒙古自治区其他机构 发布日期:2007年08月14日 实施日期:2007年07月01日(地方法规)

内蒙古自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2008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

(内劳社字〔2008〕1号 2008年1月24日)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各大企业:根据劳动保障部、财政部《关于2008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劳社部发〔2007〕43号)精神,经自治区人民政府研究,现就2008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调整范围。2007年12月31日前按规定办理退休的人员。

二、执行时间。调整增加的基本养老金从2008年1月1日起执行。

三、城镇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月调整标准。

(一)按缴费年限调整。缴费年限(包括按规定实行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以前的连续工龄,下同)每满1年增加2元(不满1年的按1年计算)。

(二)按参加工作时间调整。按原劳动人事部劳人险[1983]3号文件规定领取100%退休费的退休老工人,每人每月增加100元;1953年12月31日前参加工作的退休人员,每人每月增加80元;1960年12月31日前参加工作的退休人员,每人每月增加60元;1961年1月1日以后参加工作的退休人员,每人每月增加35元。

(三)按年龄调整。2007年12月31日前年龄达到70周岁的退休人员,每人每月增加20元;2007年12月31日前年龄达到80周岁的退休人员,每人每月增加30元。

(四)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含具有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人员,每人每月增加40元;原工商业者,每人每月增加30元。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原工商业者,按40元增加基本养老金。......【正文】

【打印预览】

内蒙古自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2009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

发文文号: 发文部门: 发文时间: 编辑时间: 实施时间: 失效时间: 法规类型: 所属行业: 所属区域:

内劳社字[2009]1号

内蒙古自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2009-1-7 2009-11-26

2009-1-

1社会保障

所有行业

内蒙古

阅读人次: 评论人次: 页面功能: 发文内容:

837 0

【字体:大 中 小】【打印】【关闭】分享到:

同意,现就2009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调整范围。2008年12月31日前按规定办理退休的人员。

二、执行时间。调整增加的基本养老金从2009年1月1日起执行。

三、城镇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月调整标准。

(一)普遍调整。

1、企业退休人员每人每月增加60元。

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2009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人社部发〔2008〕102号)精神,经自治区人民政府

2、按缴费年限调整,缴费年限(包括按规定实行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以前的连续工龄)每满1年增加2元(不满1年的按1......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2010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各大企业:

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2010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人社部发(2009)185号)精神,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就2010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调整范围。2009年12月31日前按规定办理退休的人员。

二、执行时间。调整增加的基本养老金从2010年1月1日起执行。

三、城镇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月调整标准。(一)普遍调整。

1、企业退休人员每人每月增加100元。

2、按年龄调整,2009年12月31日前年龄达到70周岁的退休人员,每人每月另加30元;2009年12月31日前年龄达到80周岁的退休人员,每人每月另加50元。

3、按缴费年限调整,缴费年限(包括按规定实行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以前的连续工龄)每满1年增加2元(不满1年的按1年计算)。

4、根据国务院国发[1978]104号文件规定,因工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办理退休手续的人员,按上述三项调整的养老金低于160元的,按160元调整。

(二)特殊群体倾斜调整。

1、按参加工作时间倾斜调整。按原劳动人事部劳人险[1983]3号文件规定领取100%退休费的退休老工人,每人每月另加150元;1953年12月31日前参加工作的退休人员,每人每月另加50元。

2、对具有高级职称的企业退休科技人员倾斜调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每人每月另加150元;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每人每月另加100元;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含具有高级技师职业资格),每人每月另加70元;原工商业者,每人每月另加60元。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原工商业者,按高级技术职称人员调整标准增加基本养老金。上述人员中,同时具备1、2款条件的,可以累加调整。

内蒙古农牧业厅厅领导 篇8

一、第三小学是全旗唯一所蒙汉合校的寄宿制学校,现有22个教学班,学生550人。其中蒙语授课9个班,学生182人,汉语授课13个班,学生368人,其中非本旗县蒙古族农牧民工子女20人。

二、在我校蒙古族农牧民工子女与非农牧民工子女接受同等义务教育,享受自治区“三免一补”政策(免杂费、免书费、免住宿费、补助生活费),同时享受我盟免收“学生作业本费并补助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学习用品费,享受义务教育”四免两补“政策。

三、存在的问题

1、因随父母长期外出打工,不断变换环境,使得大部分学生学习成绩偏低。

2、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少关爱,使得孩子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心。

3、有少数学生7周岁便开始住校,生活自理能力差,给学校管理造成一定困难。

四、建议

1、有关部门在调研的基础上,加大对寄宿制学校的投入,进一步提高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条件,改善寄宿制学校的学生生活环境。如:建设洗浴室、活动室等等,让这部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2、加大对寄宿制学校阿姨的配置,按照现行每150名住宿生配备一名阿姨的标准,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

内蒙古农牧业厅厅领导 篇9

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

2011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强力推动“三农三牧”工作,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继续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主要农畜产品产量继续位居全国前列,农牧民增收步伐加快,水利建设明显提速,生态建设不断加强,农村牧区民生持续改善,扶贫攻坚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扎实推进,农村牧区社会和谐稳定。

我区是国家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做好2012年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工作,稳定发展农牧业生产,确保农畜产品有效供给,对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有效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加快富民强区进程至关重要。实现我区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确保农畜产品长期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为此,自治区决定将2012年确定为农牧业科技创新年。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坚持科教兴农兴牧战略,把农牧业科技创新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幅度增加农牧业科技投入,推动农牧业科技跨越式发展,为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农村牧区繁荣注入强大动力,力争在高起点上实现新突破、再创新佳绩。

2012年全区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的决策部署,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围绕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进一步加大强农牧惠农牧富农牧政策实施力度,继续保持农牧业稳定增产、农牧民持续增收、农村牧区面貌不断改善,确保农村牧区社会和谐稳定。

一、推进农牧业科技创新,引领支撑现代农牧业建设

1、深化农牧业科技体制改革。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要求,深化农牧业科研院所改革,健全现代院所制度,扩大院所自主权,努力营造支持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的环境。以现有农牧业科研机构和涉农涉牧高等学校为基础,建立农牧业科研基地、产业综合研究中心和区域农牧业科研中心,构建农牧业科研体系;推动一批科研机构由科研开发向科技服务转型,构建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推动农牧业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转制为农牧业科技企业,构建农牧业科技产业体系。坚持公益性和市场化双轨并进,自治区级基础性、公益类农牧业科研机构按非营利机构运行和管理,打造具有面向市场能力的农牧业科研机构并逐步转变为科技型企业;盟市、旗县的农牧业科研机构区别公益性和非公益性性质,逐步发展区域性、专业性研发中心或科研成果示范基地。公益性农牧业科研活动实行全成本核算,逐步推行科技人员竞争上岗、全员聘任制和首席专家制,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科技体制。

2、把握农牧业科技创新方向。着眼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切实加强农牧业瓶颈技术和基础研究,力争在农牧业特别是在畜牧业科技方面走在全国前列。面向农牧业产业发展需求,着力在农牧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上实现突破。立足我区基本区情,把保障农畜产品有效供给和生态安全、食品安全作为中心任务,把提高土地产出率、牲畜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目标,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要求,促进农牧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牧业发展要求的新型技术研发、转化、推广体系。

3、确立农牧业科技创新重点。加强农牧业基础性科技研究,重点在生物技术育种、分子育种、乳品生物技术、生物多样性保护、动植物抗逆机理、农业生态资源与水土资源高效利用、草原生态修

复、沙地沙漠治理、生物安全、农畜产品安全等方面取得突破。加快推进前沿技术研究,重点开展优质、高产、抗逆性作物和牧草育种材料创新研究。开展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在农牧业勘测、环境监测、农畜产品产量预报、灾害预警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力争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加强农牧业发展技术瓶颈研究,重点推进玉米、马铃薯、大豆等优势粮油作物和抗旱牧草新品种选育及高产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开发,肉牛、肉羊、奶牛、绒毛用羊等地方优良品种选育提高及标准化规模养殖技术攻关,动物重大疫病、农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攻关,主要优势农作物优质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不同生态类型旱作区节水农业优化模式与配套技术集成、盐碱地中低产田改良与综合增产技术集成研究,力争取得一批重大实用技术成果。

4、完善农牧业科技创新机制。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整合精干科研力量,形成稳定的科研团队,联合攻关,协同创新。实行定向委托和自主选题相结合、以定向委托为主,稳定支持和适度竞争相结合、以稳定支持为主,完善农牧业科研立项机制。改变重论文轻发明、重数量轻质量、重成果轻应用的状况,完善农牧业科研评价机制。设立专项经费,大力推进玉米、马铃薯、向日葵、设施园艺、绒毛用羊、肉牛养殖、肉羊养殖、奶牛养殖、草牧场保护建设、旱作农业10个现代农牧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逐步启动建设小麦、大豆、杂粮杂豆、大宗蔬菜、饲料、生猪、家禽、大宗淡水鱼8个现代农牧业产业技术体系。完善新型农牧业科技资源组合模式,充分发挥技术创新、试验示范、辐射带动的积极作用。落实税收减免、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优惠等政策,支持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升级,鼓励企业承担各类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培育以企业为主导的农牧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涉农涉牧新兴产业。加快农牧业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加强农牧业知识产权保护,稳步发展农牧业技术交易市场。

5、改善农牧业科技创新条件。加大各类科技计划向农牧业领域倾斜支持力度,提高公益性科研机构运行经费和科研经费保障水平。建立自治区农牧业科技创新基金,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信贷、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参与农牧业科技创新创业。继续实施新品种培

育科技重大专项,加大涉农涉牧公益性科研专项实施力度。加大农牧业科研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建立与国家配套的自治区级农牧业科技创新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和试验示范基地。搭建盟市、旗县农牧业科技应用推广平台,组建示范推广团队。加强与国内外农牧业科研部门的交流与合作,推进加拿大农业部与内蒙古农业大学可持续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农牧业技术。

6、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加大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投入力度,创新育种理论方法和技术,加大玉米、马铃薯、大豆、苜蓿等优势作物和牧草新品种选育研发力度。支持自治区级种畜禽原种场和扩繁场发展,推动场户联合育种,提高供种能力。切实保护纳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的畜禽品种,安排专项资金建设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基因库,以保护促开发,以开发促保护。重大育种科研项目要支持产学研、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化育种新机制。建立种业发展基金,优化调整种子企业布局,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推动种子企业兼并重组,鼓励大型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进入种业。大力实施动植物良种工程,加强区内优势种子繁育基地建设以及海南、云南等南繁育种基地建设,鼓励种子企业与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建立相对集中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在农畜产品生产大县(旗建设新品种引进示范场。强化种子生产经营管理,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

二、提升农牧业技术推广能力,强化农牧业社会化服务

7、加强基层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按照科学合理、集中力量、上下衔接、实际实效的原则,健全和完善县乡两级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科学核定人员编制。加强苏木乡镇动植物疫病防控、基层水利、基层林业、牲畜改良等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健全农牧业标准化服务体系,明确公益性定位,根据产业发展实际设立公共服务岗位,人员工资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中专业技术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不低于80%,在苏木乡镇一线工作的农牧业

技术推广人员不低于全旗县农牧业技术人员总数的2/3。全面实行聘用制度,严把人员入口关,落实岗位责任制,推行旗县主管部门、苏木乡镇政府、服务对象三方考评机制。对扎根农村牧区、艰苦奉献的农牧业技术推广人员,要切实提高待遇水平,落实工资倾斜和绩效工资政策,实现科技服务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平均水平相衔接。

8、强化基层公益性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充分发挥各级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作用,着力增强基层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能力,大力推广能较快提高农畜产品竞争力的新品种和实用配套技术,加快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集成和应用。切实改善基层农牧业科技推广工作条件,按种养规模和服务绩效安排推广工作经费。2012年基层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旗县项目基本覆盖农牧业旗县(市、区、场、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苏木乡镇。大幅度增加农牧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良法补助。加快把基层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经营性职能分离出去,按市场化方式运作,探索公益性服务多种实现形式。改进基层农牧业科技推广服务设备和服务手段,充分利用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为农牧民提供高效便捷、简明直观、双向互动的服务。

9、引导科研院校等社会力量开展农牧业科技服务。制定相关政策,完善激励机制,引导涉农涉牧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研教学人员深入基层从事农牧业科技推广服务。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承担农牧业技术推广项目,把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绩效纳入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工作考核,推行推广教授、推广型研究员制度。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建立农牧业试验示范基地,推行专家大院、校市联建、院县共建等服务模式,集成、熟化、推广农牧业技术成果,实现农牧业技术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形式多样化、推广行为社会化。大力实施科技特派员农村牧区科技创业行动,鼓励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和技术合作组织。发挥老科技工作者作用。发展小农户科技园。

10、大力发展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化服务组织。按照强化公益性职

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总体要求,逐步建立起以公益性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牧区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牧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涉牧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服务体系。扶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专业服务公司、涉农涉牧企业等社会力量开展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推进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支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或参股龙头企业。鼓励有条件的基层站所创办农牧业服务型企业,开展科工贸一体化服务的企业化试点,由政府向其购买公共服务。全面推进农牧业和农村牧区信息化,着力提高农牧业生产经营、质量安全控制、市场流通的信息服务水平。整合利用农村牧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网络资源,搭建三网融合的信息服务快速通道。

三、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牧业和农村牧区人才队伍

11、振兴发展农牧业教育。实施卓越农林教育培养计划,加强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星火培训基地和星火学校建设。推进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农业部共建内蒙古农业大学,支持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建立的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业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内蒙古教学基地、中国农业大学武川旱农教学基地建设。进一步提高涉农涉牧学科(专业生均拨款标准。加大励志奖学金和助学金对高等学校涉农涉牧专业学生倾斜力度,提高涉农涉牧专业生源质量。鼓励和引导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农村牧区基层工作,对符合条件的,实行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深入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因地制宜实施“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等计划。全面推行中等职业免费教育,落实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牧区的职业教育,鼓励涉农涉牧行业兴办或参与职业教育,努力使每一个农村牧区后备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实用技能。

12、加快培养农牧业科技人才。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继续实施“草原英才”工程,积极开展“科普惠农惠牧”工程,落实“百名农村

牧区高层实用人才计划”,努力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精、乐于奉献的农牧业科技人才队伍。继续实施科技下乡活动,组织和引导农牧业科技人员服务基层。继续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和农牧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重大人才工程要向农牧业领域倾斜。进一步完善农牧业科研人才激励机制、自主流动机制。制定以科研质量、创新能力和成果应用为导向的评价标准。完善基层农牧业技术推广人员职称评定标准,注重工作业绩和推广实效,评聘职数向苏木乡镇和生产一线倾斜。开展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特岗计划试点,选拔一批大学生到苏木乡镇从事特岗工作。积极发挥农牧民技术人员示范带动作用,按承担任务量给予相应补助。

13、大力培养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加大各类农村牧区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力度,扩大培训规模,提高补助标准。加快培养嘎查村干部、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到嘎查村任职大学生等农村牧区发展带头人,农牧民植保员、防疫员、水利员、信息员、沼气工等农村牧区技能服务型人才,种养大户、农牧机大户、经纪人等农村牧区生产经营型人才。建立由政府组织、涉农涉牧部门主导、农牧科教结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农牧民教育培训网络,加强培训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培训条件。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造就一支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职业农牧民队伍。对未升学的农村牧区初高中毕业生免费提供农牧业技能培训,对符合条件的农村牧区青年务农创业和农牧民工返乡创业项目给予补助。

四、提高市场流通效率,切实保障农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

14、加强农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农畜产品流通设施布局,落实《内蒙古自治区粮食行业“十二五”总体规划》,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农畜产品流通网络。加大资金投入,对“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确定的农畜产品双向流通网络、“新网工程”农畜产品市场购销网络、大中型农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予以扶持,重点支持农畜产品交易场所、电子结算、信息处理、检验检测等设施建设。把农畜产品批发市场、城市社区菜市场、旗县和苏木乡镇集贸市场建设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和城乡商

业网点建设规划。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投资入股、产权置换、公建配套、回购回租等方式,建设一批非营利性农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继续推进大宗农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加快建设盟市所在地粮油仓储设施,支持拥有全区性经营网络的大型商贸企业、供销合作社、邮政物流企业、粮食流通企业等参与公益性农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菜市场及仓储物流体系的建设经营。加快发展鲜活农畜产品连锁配送物流中心,支持建立一体化冷链物流体系。全面推进国家农户储粮专项建设工程。扶持产地农畜产品收集、加工、包装、贮存等配套设施建设,重点扶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初加工和贮藏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和管护。

15、创新农畜产品流通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发展农畜产品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打造全区统一的农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联合组建或自营电子商务平台。扶持“万村千乡”农家店、供销合作社、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等发展联通城乡市场的双向流通网络。开展现代流通综合试点。继续扩大订单农牧业规模,培育发展农牧民经纪人、农村牧区农畜产品流通专业合作社,提高农牧民在农畜产品流通中的组织化程度。

16、降低农畜产品流通成本。探索建立生产与消费有效衔接、灵活多样的农畜产品产销模式,合理调整农畜产品批发市场结构,推进农畜产品流通少环节、低成本、标准化连锁配送经营,大力推广“农商对接”、“农超对接”和“农贸对接”。推进生产者与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宾馆饭店、学校企业食堂等直接对接,支持农牧业生产基地、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在城市社区增加直供直销网点,形成稳定的农畜产品供求关系。免征蔬菜批发和零售环节增值税,争取国家农畜产品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严格执行鲜活农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清理和降低鲜活农畜产品市场进场费、摊位管理费,管好“菜摊子”。

17、确保农畜产品市场稳定。完善农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机制,启动建设自治区粮食监测预警系统,准确发布农畜产品供求及价格信息,确保主要农畜产品有效供给和市场稳定。认真

落实主要农畜产品最低收购价政策,切实保障农牧民利益。进一步健全农畜产品收储调节机制,完善储备制度,调整储备品种,增加自治区粮油储备。认真落实冬春蔬菜储备制度,根据消费需求和季节变化,建立大宗农畜产品商业收储机制。建立健全农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和采购商数据库,开展农畜产品产销网上对接并建立长效机制。完善农畜产品供应应急调控体系,加强盟市所在地市场应急投放网络建设,不断提高应急保障能力。

五、改善设施装备条件,不断夯实农牧业发展物质基础

18、坚持不懈加强农田草牧场水利建设。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改变农牧业灌溉方式,全面实施农牧业高效节水战略。加快实施新增“四个千万亩”节水灌溉工程,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和更新改造。大力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项目,争取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覆盖农牧业大县(旗。积极推进重点水源工程前期工作,实施山丘区“五小水利”工程,加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农田草牧场水利建设。加快发展牧区水利,实施牧区饲草料基地节水灌溉工程。扩大节水设备购置补贴范围和贷款贴息规模,完善节水灌溉设备税收优惠政策。创新农田草牧场水利建设管理机制,继续深化国有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落实好公益性、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基本支出和维修养护经费。

19、加强高标准农田草牧场和畜牧业设施建设。加快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启动耕地保护补偿试点,积极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规划建设。加强草原沙化、退化、盐碱化治理,提高草地生产能力。坚持以水定规模,以发展优质多年生牧草为重点,大力发展节水灌溉与旱作人工草地,逐步建立以苜蓿为主,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草业生产体系和牧草良种繁育体系。鼓励和扶持现代化家庭牧场、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对牲畜棚舍、饲草料基地、青贮窖、储草棚、机井、农机库等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补贴。

20、加快推进农牧业机械化。开展大宗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切实提高畜牧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拓展农牧业机械作业领域。以成套农牧业生产工程技术和装备为核心,将玉米、马铃薯、牧草等作物的生产关键环节工程技术和实用高效成套技术装备进行智能组装示范。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畜牧业机械装备。积极推广机械深松整地、精量点播、化肥深施、保护性耕作等先进农机化技术。建立农机农艺技术融合示范基地,开展机械化、集成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强化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的公益性定位,创新运行机制,改善推广手段,提升服务能力。加大信贷支持力度,落实农机化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种养大户和农牧业机械合作社购置大中型农牧业机具,推动农牧业机具服务市场化和产业化。研究建立农牧业机械保险制度。

21、搞好农村牧区生态建设。完善草原保护法规规章,加强草原监管体系建设,完善草原管护员制度。进一步加大对非法开垦草原的查处力度,加强征占用草原监督检查。强化草原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努力遏制草原鼠虫害大面积发生。继续推进“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落实好林木良种、造林和森林抚育补贴项目,加强自然保护区、林地、湿地、沙地保护。支持发展木材深加工、林下经济、森林旅游、林木生物质能源建设等林业产业。加大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实施力度,加快坡耕地整治步伐,加强水土保持监测预报和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落实国家“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政策,推动农村牧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加强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继续开展农村牧区沼气工程建设,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开展农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加大外来入侵生物防治力度,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建立原生态保护区。

22、切实加强气象为农牧业服务的能力建设。加快苏木乡镇气象观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干旱、暴雨(雪、冻害等农牧业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力争使农村牧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准确率接近城市水平。加快建设农村牧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不断扩大防灾减灾信息传播覆盖面,确保至少有一种手段将气象灾害预警信

息传递到农牧民手中。完善苏木乡镇、嘎查村气象助理员、信息员队伍,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形成各级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各负其责、有效联动的农村牧区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开展气候变化对农牧业生产、生态环境影响研究和农牧业气象研究试验工作,强化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设施和科技能力建设,提高农牧业气象服务和农村牧区气象灾害防御科技水平。

六、加大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持续推动农牧业稳定发展

23、继续抓好粮食生产。以转变种植业生产方式为主线,按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优化结构、节本增效、提升能力的要求,依靠科技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普及推广旱作农业节水技术,不断提升农业抗御旱灾的能力。组织实施“稳粮增效工程”,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产和效益。利用好国家粮食奖励资金,继续推进粮油糖高产创建。深入开展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工作,保护种粮农牧民利益,保持我区保费收入、承保比例和财政补贴比例全国第一的位次。

24、稳定增加畜产品产量。启动畜牧业转型升级工程,以扶持生态家庭牧场和标准化养殖场为重点,加快推进畜牧业产业带建设,提高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牧区启动“生态家庭牧场建设示范工程”,农区、半农半牧区实施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项目。加大生猪、奶牛、肉牛、肉羊、绒毛用羊规模养殖场新建和改扩建力度,提升规模化、设施化、标准化生产水平。全面实施“双百千万高产创建和提质增效工程”,进一步提高优势畜种个体产出效益。抓好畜牧业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在牧区建立以户储为主,旗县、苏木乡镇储备为补充的饲草料应急储备体系。制定和实施动物疫病防控规划和方案,加大口蹄疫、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特别是布病和炭疽等人畜共患病的防控力度,完善应急处置机制。

25、狠抓蔬菜基地建设和城市“菜篮子”产品供给。结合国家新一

轮“菜篮子”工程建设项目,大力发展特色、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建设呼包鄂等大中城市周边蔬菜生产基地和百万亩环京津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对符合国家标准的节能日光温室、冷棚、集约化育苗设施给予补贴。强化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综合协调,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和追溯体系建设。大力推广高效安全肥料、低毒低残留农药,严格规范使用食品和饲料添加剂。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显著提高大中城市蔬菜自给能力。加快研究建立蔬菜保险制度,完善菜农利益保护机制。

26、加大农牧业投入和补贴力度。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三牧”的支出,持续加大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固定资产投入,持续加大农牧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发挥政府在农牧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保证财政农牧业科技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牧业研发投入占农牧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按照增加总量、扩大范围、完善机制的要求,继续加大农牧业补贴强度,新增补贴向主产区、种养大户、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倾斜,加大惠农惠牧政策性补贴落实督查力度,确保各项补贴及时足额到位。加大对牧业、牧区、牧民的支持力度,落实和完善公益林补偿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加大嘎查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积极引导农牧民和社会资金投入“三农三牧”。切实加强“三农三牧”财政投入和补贴资金使用监管,坚决制止和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27、提升农村牧区金融服务水平。大力推进农村牧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引导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强化农村牧区信贷服务。完善涉农涉牧贷款贴息、税收、奖励等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种养大户、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县域小型微型企业和农村牧区基础建设的信贷投放力度。加大对科技型农村牧区企业、科技特派员下乡创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探索开展农村牧区土地草牧场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积极支持地方性银行设立村镇银行,鼓励和引导农牧民组建信用互助协会和资金互助社。鼓励农牧民和产业化龙头企业合资设立小额贷款公司。有条件的旗县和苏木乡镇探索建立农牧民信用担保基金。积极扩大转账电话、支付结算终端设

备等在农村牧区布放范围,推广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新型电子支付业务。

28、稳定完善农村牧区土地草牧场政策和基本经营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牧区土地草牧场政策,推进包括农牧户宅基地在内的农村牧区集体土地草牧场确权登记工作。加快落实半农半牧区草原“双权一制”制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推进土地草牧场经营权流转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和支持农牧民以股份合作等形式开展联户经营。加强土地草牧场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牧区土地管理制度,建立土地草牧场承包经营纠纷调处仲裁工作体系。加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力度,全面完成集体林地确权和发证任务。搞好国有林场、国有林区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农村牧区综合改革,加强农村牧区改革试验区工作。

29、启动和实施新农村新牧区示范嘎查村建设工程。按照示范带动、点面联动、梯次推进、整体提高的工作要求,高起点、高标准编制新农村新牧区示范嘎查村布局规划、民居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综合确定铺面示范点、重点示范点和整乡推进示范点,加大政策扶持和组织实施力度,加快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努力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自治区对新农村新牧区示范点规划和建设给予适当的经费补助,盟市和旗县积极配套支持。从2012年开始每年选择300—500个嘎查村作为示范点,力争用五年时间使不同类型、各具特色、标准较高的新农村新牧区数量达到全区嘎查村总数的一半以上。

30、推进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牧区基层组织建设。继续推进“三级联创”活动,加强苏木乡镇、嘎查村两级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提高嘎查村民委员会主任党员比例。加强农村牧区党员发展工作,着力解决农村牧区党员队伍老化问题。建立稳定规范的基层组织建设经费保障机制,切实解决部分嘎查村活动场所设施老化、功能不全,党组织开展活动困难等问题。深入落实“一定三有”政策,创新嘎查村干部任用、晋升、考录、退出管理机制。加强农村牧区

党员培训教育工作,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三牧”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不断加强对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工作的领导,切实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大力发展农村牧区社会事业,加强农村牧区文化建设,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保障和改善农村牧区民生,把扶贫开发作为头号民生工程来抓,切实提高贫困农牧民收入水平。加强和创新农村牧区社会管理,做好嘎查村公共服务和村民自治工作,确保农村牧区社会和谐稳定。

上一篇:田湾核电站vver介绍下一篇:巧妙回答开放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