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多伦县(通用3篇)
内蒙古多伦县 篇1
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土地利用变化, 对于了解区域乃至全球生态环境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通过对多伦县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提出土地利用中的问题和土地持续利用的调控对策及措施。
一、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2007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统计, 全县土地总面积387064.40公顷, 其中农用地363605.43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93.94%;建设用地8435.15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2.18%;未利用地15023.82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3.88%。农用地中, 耕地52094.02公顷, 占全县农用地总面积的14.33%;园地0.51公顷;林地65732.89公顷, 占农用地总面积18.08%;牧草地243746.10公顷, 占农用地总面积67.04%;其它农用地2031.91公顷, 占农用地总面积0.55%。建设用地中, 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4875.66公顷, 占建设用地总面积56.73%;交通用地1400.39公顷, 占建设用地总面积16.60%;水利设施用地2249.10公顷, 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26.67%。
未利用地中, 未利用土地14103.05公顷, 占未利用地总面积93.87%;其它土地920.77公顷, 占未利用地总面积的6.13%。
二、土地利用特点
(一) 土地面积广阔, 利用类型以牧草地为主
本区土地面积广阔, 人均占有土地3.79hm2, 草场面积分布很广, 占到整个区域的一半以上, 特别是天然草场面积很大。土地利用中以牧草地为主, 是国家草场资源重点开发地区, 也是畜牧业生产的重要基地, 畜牧业以牛、马、羊为主。近年来, 广大牧民围建草库伦, 人工种草, 积极进行着草原建设。
(二) 农业用地比重较大, 未利用土地利用难度较大
未利用地面积有14103.05hm2, 占土地总面积的3.88%, 大部分为沙丘、裸岩和石砾地。由于自然条件差, 土地质量差, 具有中等肥力的栗钙土和低肥力的风沙土为多数, 广泛分布于本区, 中下等地较多, 生产力不高, 限制因素较多, 利用难度较大。
三、土地利用中的问题
(一) 水资源短缺, 生态环境恶化
本区降雨量少且集中在7~9月份, 春旱威胁严重。全区农业生态系统功能差, 森林植被覆盖率低。干旱、风大沙多, 水土流失严重, 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 基础设施不完备, 抗灾防灾能力不高, 常常形成少雨成旱灾, 多雨遭涝害的被动局面。
(二) 生产以粗放式经营为主, 科技水平较低
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 生产方式粗放, 广种薄收, 资金、物质和技术投入不足, 农作物产量低。主要表现在:一方面, 适用性新技术应用较少, 如中低产田改造技术、旱作农业技术;另一方面, 引进、吸收、消化科技成果能力不高, 土地合理利用水平低, 种植结构单一, 资源利用没有以市场为导向, 进行优化配置, 形成大市场。
在畜牧业生产上, 存在着畜种、畜群结构不合理, 发展速度相对滞后以及超载过牧, 天然草牧场质量退化问题。
(三) 沙化面积大
由于干旱风沙影响, 耕地沙化面积比较大, 草场沙化面积6.19万hm2, 农田沙化面积1.53万hm2, 占农田总面积的20.9%, 砾质化土地在发展, 土壤贫瘠化趋势严重;农田基本建设差, 旱作稳产田和人工草地面积比重过小, 沙化土地继续扩大, 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并且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存和安全。
(四) 水土流失严重
由于自然因素和历史条件限制,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 大量开垦草地, 破坏了地表植被, 在干旱、风大, 生长期短的气候条件下, 农田沙化, 草场退化, 使得生产力水平日趋恶化, 加之, 广种薄收的耕作方式, 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导致水土的大量流失, 从而形成“愈垦愈穷、愈穷愈垦”的恶性循环局面。
四、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一) 土地利用总变化
土地利用变化存在三种主要的过程, 即数量变化过程、质量变化过程和空间变化过程, 这三种变化过程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三个方面。
根据调查数据, 得出多伦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 (表1, 2) , 从而可以看出研究区牧草地、林地面积的变化幅度较大;园地变化幅度最小。同时, 不同的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和变化方向不同, 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呈增长态势, 增加的面积分别为30631.35公顷、471.87公顷、481.73公顷、1570.57公顷, 相反, 牧草地和耕地呈减少趋势。
(二) 耕地面积变化
在近10年中, 多伦县耕地面积在持续减少, 和1996年相比较, 耕地减少了33299.32hm2, 减少了39.0%。
从图1可知, 1949年至1978年间耕地呈总体增长趋势, 1978年至1990年间耕地出现一个暂时性的转折, 耕地面积呈相对减少趋势, 但总体仍处于增长状态, 1990年至2007年变化速率较大, 呈明显的上升减少。
(三) 园地面积变化
由于本区自然条件等因素的限制, 制约了园地的发展, 直到1994年, 园地的分布依然很少, 几乎为零, 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四) 林地面积变化
全区林地面积呈增长趋势, 在各类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面积的变化幅度最大, 同1996年相比, 林地面积增加了30631.35公顷。
(五) 牧草地面积变化
在近10年中, 本研究区草地面积变化幅度最小, 和1996年相比较, 草地面积减少了7130.58公顷。
五、土地持续利用的调控对策及措施
(一) 建立可持续的农户生态经济系统
多伦县农民传统的广种博收、粗放耕作技术方式对生态环境影响极为激烈, 这种经济活动反映了农民的经济理性与环境理性的相矛盾。因此, 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是首要任务。另外, 市场的不完善等也会影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发展空间,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不是协调发展, 而是分离式的发展。在粮食需求、经济发展需求与生态保护需求的多重条件下, 本区农户必须认识到生态系统服务的功益, 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积极发展各类适合于农户生态经济系统的持续发展模式, 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更多转化为经济价值。
(二) 走科技创新的道路, 提高农民经济收入
既然人类经济活动是导致土地退化的主导驱动力, 为此任何成功的国土整治手段和措施都必须充分考虑区内农村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事关农牧民切身利益的就业与收入问题。根本的对策是要突破技术层面的限制, 把土地退化治理与农村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通过应用新技术和加大国家政策性投入力度, 进行农牧区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促进生态防护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随着本区人口负荷的加大,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是确保这一地带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的根本出路。因此, 要积极地创造条件发展以农、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 努力发展乡镇企业, 提高地区财政收入。同时要重视采矿业、交通运输等产业的开发, 发挥资源优势搞好多种经营, 发展区域经济。在土地沙漠化严重而又极度贫穷地区, 可考虑将居住分散的小村落合并到水土资源相对充足和环境条件相对优越地区, 以促进原居住地及其邻近地区的生态恢复, 逐步实现区域的生态良性循环。
(三) 以牧草地为主, 搞好草场、林地建设, 改善生态环境
多伦县草场面积大, 畜牧业有一定的基础, 有发展畜牧业生产的良好条件, 因此, 应搞好农牧结合, 大力发展畜牧业, 加强天然草场、人工草场的建设保护, 采取育封轮牧和扩大人工草场面积提高产草量, 改善草场环境。同时也要提高舍饲、半舍饲的比重, 充分利用农副产品, 延长舍饲时间, 减少草场压力, 提高地力, 加速牲畜周转率, 提高经济效益。本区风大沙多, 植被覆盖度低, 为有效的保护草场和农田, 改善生态环境要把发展林业放到重要位置, 加大造林力度增加森林面积。加强林地保护与管理、严格规章制度, 防止各种破坏, 加强本区的林草网络建设, 防风固沙, 改善生态环境。
(四) 加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实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是实施土地用途管理的重要手段。科学决策, 必须建立在全面系统地把握土地利用的基础上。土地利用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 及时更新资料, 保证调查成果资料的现势性。土地动态监测应以市、县和乡三级为主的监测网络, 特别是乡镇土地管理所要设立专职的土地监测员, 实施单位为乡, 逐村进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 及时的将调查数据输入计算机, 对土地利用信息网络管理, 为土地管理工作和应用研究随时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料。
内蒙古多伦县 篇2
一、露地蔬菜发展现状
2002~2014年以来, 该村从摸索蔬菜种植到实现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粗放播种到精细化管理、从广种薄收到持续稳定增收、从品种单一到品种多元化的发展历程。2008年以来, 各项惠农项目相继实施, 我县累计向农民发放各类补贴资金2000多万元, 引导农民自筹资金5600多万元, 建成日光温室610座、累计达到1347座;蔬菜大棚1752座、累计达到1984座;蔬菜保鲜库5座、累计达到18座;马铃薯贮藏窖360座、累计达到456座;水浇地12.76万亩、累计达到19.43万亩, 促进蔬菜产业快速发展。南部大北沟镇十五号村、十七号村抢抓有利时机, 形成了以露地蔬菜种植为主的产业带, 形成了“一村一品”“一品多种”的产业发展格局。今年该村种植蔬菜0.8万亩, 总产0.48亿斤, 实现销售收入0.19亿元, 蔬菜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二、发展潜力
多伦县日照时间长, 气候冷凉, 昼夜温差大, 非常适宜蔬菜生产, 且土壤、水、空气没有任何污染, 农民种植蔬菜的历史久远, 掌握了非常丰富的种植经验, 生产的产品品质优良, 深受外地客商青睐, 蔬菜生产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主导产业。而且多伦县处于农牧交错区, 有机肥源充足, 为发展蔬菜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4年我县被国家和自治区认证为蔬菜无公害生产基地。
多伦县位于锡盟南部, 公路四通八达, 交通非常便利, 2006年桑虎铁路正式开工建设, 为今后我县农产品的外销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十七号村是典型的农牧交错村, 畜牧业生产完全是为种而养, 所产有机肥全部用于蔬菜生产, 空缺有机肥源均来自我县大元牛业、超大畜牧业及绿满家牛业, 不仅保证了无公害蔬菜生产的足够肥源, 而且发展绿色、有机蔬菜前景也十分广阔。十几年来菜农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 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水平已初具端倪且后劲很足, 特别是所产蔬菜不仅产量高、品质好深受客商及消费者青睐, 经县植保站检测蔬菜农药残留低, 合格率高达97%以上, 基本实现了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
三、存在问题
1.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近几年, 多伦县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农民缺乏投入的主动性, 尤其是在后续产业的建设上, 一些水利配套设施跟不上, 致使灌溉质量下降;保鲜库建设滞后不能满足生产需要, 深加工项目尚属空白, 市场供大于求时蔬菜滞销, 不能就地深加工消化;加上农民自筹资金困难, 金融机构对农牧业贷款资金减弱等因素, 使得农民抵御自然风险特别是雹灾、水灾、市场风险的能力得不到保障。蔬菜作为高投入高产出的经济作物, 更需要特别的政策支持, 形成稳定的产业链条, 才能保证蔬菜的高产、稳产, 保证该基地的产业化、规模化。
2. 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较弱
该村蔬菜产业化龙头企业尚属空白, 没有龙头企业拉动效应, 远距离异地带动能力依然很薄弱。此外蔬菜加工、储运企业仍是空白, 造成蔬菜产业链条短、增加值低、销售渠道和销售手段单一, 并最终影响了菜农收益的提高和我县蔬菜产业化的进程。
3. 专业合作组织和经纪人发挥作用不强
在蔬菜产业上, 成立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然而合作经济组织不健全, 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导致大市场与农民分散经营小流通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 要解决这一矛盾, 必须发挥中介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所以, 建立起规范的专业合作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已成为发展蔬菜规模化生产的当务之急。
4. 农民市场意识淡薄, 贮藏设施建设滞后
由于传统种植观念的束缚, 农民不能主动的与市场对接, 更不能准确掌握和了解市场行情, 在选择品种上存在着盲目性, 只图省事, 不考虑销售市场, 更没有贮藏增值的概念, 在贮藏设施建设上不能加以投入。
四、发展思路
1. 推进标准化种植, 实现“一村一品”
在蔬菜产业上, 要大力推进绿色、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建设, 通过绿色蔬菜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 推广蔬菜标准化种植, 同时, 立足村实际, 确定适合该村发展的优势蔬菜品种, 以大北沟镇十五号村、十七号村蔬菜种植为示范点, 辐射带动周边村组相关产业的发展, 实现“一村一品”。
2. 加强专业合作组织建设
在蔬菜产业发展中, 应积极引导和支持广大农民自愿建立中介组织, 实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推广“支部加协会”、“能人领办协会”等形式, 增加专业合作组织的覆盖面。鼓励营销队伍建设, 开展市场营销知识培训, 形成人人都参与蔬菜流通的局面。
3. 提高蔬菜质量, 打造绿色品牌
该村蔬菜生产环境完全符合有机、绿色蔬菜的生产, 关键在于引导广大农民实施标准化蔬菜生产, 打造自己的品牌, 控制和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 大力推广有机肥和生物菌肥的使用, 争取通过几年的努力, 建成绿色蔬菜生产基地, 提高蔬菜产品的知名度, 只有这样才能占有市场, 农民在这项产业中获得的收入才能稳步提高。
4. 完善蔬菜市场体系建设
加快蔬菜批发交易市场建设步伐, 加强市场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建设, 提高和完善服务功能, 规范交易行为, 充分发挥市场功能, 提高蔬菜知名度。
5. 加大投入
积极引导农民建设储藏窖、保鲜库, 两条腿走路, 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县内外有识之士投资建设, 二是鼓励农民联合投资建设, 县财政给予适当补贴。
五、结论
内蒙古多伦县 篇3
关键词:低碳理念,总体规划,多伦诺尔镇
1 引言
城镇作为世界约55%以上人口的聚集地, 集中了主要的产业、科技和文化, 同时也是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环境污染的绝对主力。我国在过去三十多年的高速城镇化过程中, 伴随着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快速机动化过程, 城镇碳排放不断增加。据统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率每年大约提升1%, 全国碳排放约增加2.16亿吨, 人均碳排放约增加0.04吨;特别是2002年以来, 城镇化率每增加1%, 碳排放增加4.14亿吨, 如果持续下去, 我国和世界的经济和环境都将无法承受[1]。有鉴于此, “生态文明”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强调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健康的城镇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 低碳生态模式成为我国城镇化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小城镇作为“城市之尾、乡村之首”, 其低碳发展在城乡统筹和新型城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2 我国低碳小城镇研究概述
根据知网的统计数据, 我国学术界对低碳城市的研究始于2004年, 2010年达到顶峰。伴随着低碳城市理念普及和研究热潮的到来, 有关低碳小城镇的研究也在2010年前后逐渐开始, 随着我国于2011年将北京古北口镇、天津市大邱庄镇等7个城镇确定为第一批试点示范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 全国各地因地制宜, 开始积极探索低碳小城镇建设路径。但总体而言, 我国对低碳小城镇的关注还是相对较为欠缺。而且对小城镇的关注重点也主要集中在建筑技术、能源技术、低碳产业、低碳社区等建设发展路径上, 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 缺乏针对内蒙古等相对落后地区客观现实的系统规划控制引导[2,3,4,5] (见图1) 。
3 低碳理念再解析
低碳理念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而提出来的, 其本质是指实现“节能减排”的发展, 低碳城市的基本特征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和高效率、高效益、高效能”。为在城市规划编制中恰当践行低碳理念, 笔者以为有必要从针对性、综合性和相对性等角度充分理解低碳理念在规划实践中的复杂特征, 方能因地制宜的综合多方因素, 采取综合措施追求切实可行的相对低碳发展。
3.1 低碳理念的因地制宜观
每个城镇因在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发展阶段、规模大小、产业构成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差异, 其碳排放的强度和构成各不相同, 面临的主要问题千差万别, 因此其低碳发展的目标和规划策略也必然不同。从自然气候条件来看, 内蒙古等冬季寒冷漫长地区, 需要适当利用城镇热岛效应, 更加关注冬季采暖能耗需求, 而夏热冬暖地区需要关注的是夏天空调降温的能耗需求, 而夏热冬冷地区则需要两者兼顾;从发展阶段来看, 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工业化过程基本已经完成, 低碳发展具有充足的经济和先进的技术支持, 而西部地区目前更需要解决发展的问题, 因此低碳发展的目标需要适当降低, 减碳的时限需要适当后延, 而且应采用相对较低的投入和地域性的方式和策略;从规模来看, 大城市由于资源紧缺, 更容易高耗能高排放, 需要关注的重点是如何解决交通拥堵、职住分离、生产生活效率低下等问题, 而对中小城市则更需要关注中心聚集力提升, 规模效益的发挥;从产业构成来看, 工业型城镇应突出强调产业结构优化和技术改造的低碳策略, 资源型的城镇尤其要注重发展循环经济, 旅游城镇更需要强化自然碳汇能力和绿色交通。
3.2 低碳理念的综合观
城镇碳排放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 不仅受到城镇经济产业活动、能源供应、空间布局、交通系统、绿色碳汇网络等的综合影响, 同时还与城镇建设模式和标准关系密切, 是政府的政策导向、企业的生产方式和强度、市场的引导、个人的生活消费行为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 规划应综合采取多种策略以求城镇低碳发展。需要注意的是, 由于城镇是一个复杂巨系统, 每一项规划策略对碳排放的作用量不同, 而且作用方向也并不一致, 甚至本身具有双向性, 还彼此关联, 使得在城镇规划各种策略的综合作用下, 碳排放系统变得十分复杂。比如城镇人口和经济总量的增长会带来城镇建设活动的增加, 从而增加碳排放, 但是可以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对传统产业的低碳化改造来减少碳排放;随着城镇规模扩大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必然会带来城镇客货运交通量的增长, 但是通过空间布局的优化和绿色交通出行策略的实施也可以有效减少交通周转;城镇热岛效应增加夏季空调负荷使得碳排放增长, 但是对于北方寒冷地区却可以一定程度的降低冬季采暖负荷从而使得碳排放减少。同时规划人员也要清醒的认识到, 规划虽然是城镇低碳发展的重要引领性文件, 但是关键还是在于多方主体能够采取协调的共同行动, 既要充分重视规划在低碳城镇发展中的控制和引导作用, 同时也要避免过分夸大低碳规划的作用, 甚至流于口号的盲目热炒。
3.3 低碳理念的相对观
根据《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的研究, 碳减排存在明显过程性规律和发展阶段特征, 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碳减排会先后经历“碳排放强度高峰倒U型曲线”“人均碳排放高峰倒U型曲线”及“碳排放总量高峰倒U型曲线”[6]。零碳是不现实、不可能的, 因此规划的低碳理念应该是满足一定目标的相对低碳。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还需要持续一定的时期, 预计通过多种措施在2030年才能达到“碳排放总量高峰”, 而由于我国幅员辽阔, 东西部发展的不平衡, 内蒙古等西部地区的碳排放峰值还会滞后一段时间。因此各个城镇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可能动态制定切实可行的相对低碳发展目标和策略, 循序渐进。
4 多伦诺尔镇特质及碳排放特征
4.1 多伦诺尔镇地域特征
多伦诺尔镇是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南部多伦县政府所在地, 地处内蒙古高原南南缘, 阴山山脉的北坡, 海拔高度在1200m左右 (见图2) 。大陆性气候显著, 冬季严寒而漫长, 春季干旱多大风, 夏季不热多雷阵雨, 秋凉霜雪早, 光照充足。近十年年平均气温3.2℃, 年平均降水量347.13mm, 全年主导风向西北西风, 夏季南风。多伦县属滦河源头, 河流水系发育, 半农半牧, 风光秀丽。县境内蕴藏有丰富的煤、珍珠岩、萤石、沸石、玛瑙石等多种矿产资源。2015年全县人口10.7万人, 城镇化率51.2%, 较内蒙古全区平均城镇化水平低9.1%。全年生产总值为82.05亿元, 三次产业比重为11.1:69.2:19.7, 工业主要为铁和原煤等矿产资源开发和煤化工业。
4.2 多伦诺尔镇的碳排放特征
城镇碳排放的来源可以分为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建筑建造和运行使用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其碳排放具体情况受自身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决定, 并与所在区域的环境条件密不可分。多伦诺尔镇在2002年以前是一个以传统农牧业为主的小城镇, 基本没有工业, 碳排放相对较少。2002年以后, 伴随着对外交通条件的改善, 城镇化开始加速, 以资源开采和加工为主的工业开始起步并快速发展, 碳排放急剧增加。综合分析, 现状多伦诺尔镇的碳排放最多来自工业生产, 其次是建筑建造和运行使用, 其中冬季采暖碳排放较多, 再次是来自交通运输 (见表1) 。
5 低碳理念下多伦诺尔镇总体规划实践
5.1 低碳产业支柱化, 传统产业低碳化
针对目前多伦诺尔镇过于依赖第二产业, 尤其是以资源开采和煤化工业为主的重化工业的现状, 同时考虑到多伦诺尔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可逾越性和当地人才和技术条件, 规划提出要在经济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情况下, 以建设锡盟南部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 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充分利用优美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名镇和毗邻世界文化遗产元大都遗址的优势, 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教育会展和健康养老产业;利用传统农牧业资源发展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业;主动承接京津冀等发达地区产业转移, 创造各种可能积极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适度发展新型能源化工业;配套发展商务金融、旅游酒店、特色餐饮和地产租赁等产业, 到2030年, 将三次产业结构逐步调整至3:52:45, 使得低碳型第三产业和新型产业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 同时下大力度发展循环经济, 使传统产业低碳化发展。
5.2 相对紧凑的低碳化空间布局
集中紧凑的城市布局可以节约土地资源, 缩减各项基础设施的敷设距离和损耗, 减少交通距离, 是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低碳理念下紧凑的城市布局首先体现在城市用地规模的有效管控上。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少数民族地区人均建设用地规模可以控制为150m2, 内蒙古自治区旗县政府驻地基本按这个标准控制, 显然是不符合低碳城镇集约紧凑要求的。规划结合多伦诺尔镇的实际情况确定人均建设用地按135 m2控制, 预计建设成锡盟南部区域中心城市人口规模达到22万人, 远期2030年城市建设总用地控制在30km2, 结合城镇空间弹性增长和远景发展需求, 划定城市空间增长边界。其次是尊重自然生态格局, 构建开放式组团布局结构, 促进组团内部紧凑发展。由于多伦诺尔镇北受煤炭采空区和德胜山阻隔, 东受新型工业园区的限制, 南受S308改线、南沙梁限制, 因此城镇只能向西带状发展。规划形成“一城三区”的结构, 即分为老城区、古城区和西部新城区, 每个城区又划分为几个相对独立组团, 通过TOD模式促进土地利用与公共交通的结合, 引导组团内部紧凑发展 (见图3) 。再次是强调土地的混合利用, 塑造城市的综合功能。每个组团虽然各有特色, 但居住、产业和服务等各类日常功能均齐全, 多种用地比例较为均衡, 从而可以保证较高比例的组团内职住平衡, 减少长距离的交通出行 (见图4) 。
5.3 公交优先、鼓励慢行的低碳交通系统
多伦诺尔目前正面临机动化的冲击, 因此本次规划赶在小汽车大量进入家庭的档口建立公交优先、鼓励慢行的低碳交通系统显得尤为迫切且意义重大, 否则一旦小汽车成为交通的主要方式, 将被“高碳锁定”而难以更改。规划与城市用地布局相适应, 建立外环路疏解对外交通, 城内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组成的结构清晰的路网系统, 打通城市“微循环”;新城区采用TOD的开发方式, 发展以公共交通为主的交通模式;构建与公共交通良好衔接的慢行交通系统, 引导慢行+公交的出行方式。具体在城区建立“1环线+5放射线”公共交通格局, 公交线网密度在中心区达到3~4km/km2;边缘地区达2~2.5km/km2, 城区公交站点300m半径覆盖率不小于50%, 500m半径覆盖率不小于90% (见图5) 。规划期公共交通线网应覆盖城市全部主干路和大部分次干路, 并利用城市支路开辟公交支线, 增加公交的可达性, 方便居民出行。同时, 积极开辟城乡公交线路, 建立方便、快捷、经济的城乡公共客运体系。结合组团布局划分慢行单元, 依托主次干路设置纵横成网的慢行通道, 并重点依托山水空间和汇宗寺等古镇遗存打造“一横两纵”慢行休闲道。
5.4 低碳基础设施支撑系统
低碳基础设施支撑系统主要体现在能源供应和利用上, 规划提出要高效率利用常规化石能源, 充分利用当地的风能等清洁能源, 风电和火电适当配比, 风火打捆, 提高清洁能源的比例。冬季取暖采用热电联产集中供暖的方式, 逐步取消分散的小型燃煤锅炉。大力推广绿色建筑, 鼓励尽可能使用当地建筑材料建造低耗能被动式建筑。保护城市“山、水、林、田、湖”, 以海绵城市理念建设集“防洪、排涝、景观、生态”为一体的多功能城市河湖水系, 尽可能少扰动城市自然蓄排水和生态修复条件, 减少市政工程建设投资。
5.5 绿色碳汇网络系统
各类绿地组成的碳汇网络极大的增强城镇的生态效益。规划采用景观都市主义和低碳生态城规划设计方法, 贯彻“生态优先, 环境入手”思路, 从非建设用地着眼, 由湿地、水系、自然林地和山体界定生态绿化空间, 环绕和划分城市功能组团, 形成“显山露水, 山水入城”的开放式带状结构, 促进城市总体健康合理持续发展。
规划严格保护组团之间的生态绿化廊道, 重点加强三河七湖滨水地区和山林绿地系统的建设, 增强城市公园和生态湿地的生态、景观、旅游度假等功能。生态廊道渗透到城市建筑密集区与城市中社区公园连接。城市中的湖泊、河流、湿地、防护林带构成城市的开放空间和生态廊道, 这些生态空间把城市和周边生态系统联系起来, 形成“绿廊、绿网、绿环相交融”的均衡、可达的绿地系统布局结构。其中“绿廊”即组团间生态绿化廊道, “绿网”即林荫下的网络状绿色慢行交通系统;“绿环”即环绕中心城区外围的防护林带。规划到2030年, 城市功能区实现绿地率50%以上, 森林覆盖率达到25%以上, 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4m2以上, 城市居民由社区任意点出发, 步行500m可达邻里公园, 步行1000~2000m可达城市大型公园, 城市郊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 实现稳定较强的碳汇能力, 成为生态环境建设的典范 (见图6) 。
6 结语
城镇低碳发展是实现我国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的关键, 但是由于城镇本身是一个复杂动态的巨系统, 每个城镇所处的地域环境条件不同, 发展阶段不同, 城镇规模、形态、产业构成千差万别, 因此, 其低碳发展的目标和路径必然不同。低碳理念下的总体规划应充分考虑每个城镇碳排放的阶段性特征, 因地制宜地从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交通系统、基础设施支撑系统、绿色碳汇网络等多方面, 采取综合性的措施追求切实可行的相对低碳发展目标。本文结合多伦诺尔镇总体规划实践, 探讨了内蒙古小城镇的低碳规划思路, 希望能对类似规划实践有所借鉴。
参考文献
[1]齐晔.中国低碳发展报告 (2014)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2]宋方亮.我国低碳小城镇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石油大学, 2013.
[3]王楠.总体规划中如何落实绿色低碳小城镇建设要求[J].小城镇建设, 2014 (6) :41-45.
[4]唐相龙.低碳小城镇建设策略[J].小城镇建设, 2011 (1) :37-39.
[5]李宪莉, 林国真, 李超.天津市小城镇居住社区低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绿色科技, 2015 (4) :267-270.
【内蒙古多伦县】推荐阅读:
【内蒙古师范大学专业】内蒙古师范大学招生网站-内蒙古师范大学分数线07-21
内蒙古民歌05-18
内蒙古口岸06-02
内蒙古高校08-28
内蒙古现状05-23
内蒙古大学团委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10-17
内蒙古东部地区10-19
内蒙古高职院校10-22
内蒙古课题申请08-07
内蒙古教师招聘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