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公共基础知识

2024-05-11

内蒙古公共基础知识(共8篇)

内蒙古公共基础知识 篇1

内蒙古军转干考试:公共基础知识 公共政策

1.公共政策分析的原则和方法

公共政策分析必须遵循系统性原则、预测性原则、协调性原则、信息化原则、科学性原则、民主性原则。

公共政策分析的方法包括系统科学方法、定性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预测方法等几种基本形式。

2.公共政策分析模式

(1)内容—过程分析模式

这是美国学者麦考尔与韦伯提出的分析模式。它强调公共政策分析应集中在内容与过程的分析上,主张使用规范性分析和描述性分析两种方法。

(2)系统分析模式

这是美国行政学家沃尔夫提出的分析模式。它强调政策分析既要重视对政策制定的分析,也应加强对政策执行的分析。

(3)信息转换分析模式

这一模式是由美国学者邓恩提出的。该模式认为,公共政策分析主要是事实、价值、规范三大问题,由此产生了经验方法、评价方法、规范方法三种分析方法。3.公共政策体系的结构

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向度来划分,公共政策体系的结构可以分为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

(1)纵向结构包括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

(2)横向结构包括政治政策、经济政策、文化政策、社会政策和对外政策。

4.公共政策决策思维模式

(1)经验决策模式:最传统的决策思维模式。指决策者依据个人决策实际经验进行公共政策抉择的思维方式。

(2)理性决策模式:二战后西方行为主义政治学家特别倡导的公共政策决策模式,又叫科学决策模式。指决策者采用科学实证的量化分析技术和严格的逻辑程序,对确定的公共政策问题作出最优的公共政策方案设计和政策决定的思维模式。

(3)非理性决策模式:指决策者依靠直觉、信仰、意志、感情等非理性因素对公共政策作出选择和决定的思维方式。

通辽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tongliao.offcn.com/

(4)渐进决策模式:该模式认为政策决定是人们根据政策经验,经过政治互动和渐进调试的过程,而获得共同一致看法的政策活动

(5)综视决策模式:综合理性决策模式和渐进决策模式的特点,即运用渐进决策模式方法从宏观角度找出重点政策问题之所在,运用理性决策模式方法从微观角度对重点政策问题作细微的分析决策。

5.公共政策决策过程模式

(1)政治系统决策模式:这一理论是由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提出的,他指出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统对全社会价值所做的权威性分配。政治系统的公共政策决策过程是一个包括环境、输入、要求、支持、输出和反馈等环节的有机整体。

(2)功能过程决策模式:政治科学的创始人哈罗德·拉斯韦尔最早提出了决策过程的七功能分析模式,认为公共政策活动过程的七个互相连续的功能活动环节是情报、建议、规定、行使、运用、评价和终止。在七功能分析模式的基础上,安德森提出五阶段功能过程决策模式理论。即问题的形成、政策方案的制定、政策方案的通过、政策的实施、政策的评价。

(3)制度程序决策模式:制度程序化决策模式理论,是西蒙提出的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理论,这一理论从动态的角度分析管理决策过程,积极倡导运用现代决策技术,提出可以运用手段—目的分析法来使非程序化决策转化为程序化决策。

(4)公共选择决策模式:这一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布坎南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实质就是对公共政策的研究。这一理论既想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又想实现公共选择公平合理,这种良好的主观动机却克服不了两者的内在矛盾。

(5)追逐决策模式:这是指在公共政策决定实施后,通过追踪信息反馈,决策系统对原政策方案进行补充、修正、使政策方案完善更新的决策模式。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追踪和反馈实现二次决策。6.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因素

(1)公共政策制定的体制因素

公共政策制定机构的设置及其权限设置,对政策设置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一般而言,公共政策制定体制有民主型和专制型两类。这两类体制对政策制定的质量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

(2)公共政策制定者因素

公共政策最终是由人来制定的,因此政策制定者的个人素质,对政策制定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一般来说,决策者个人的智力和能力的水平与政策水平是成正比的。

公共政策是调整和规范人的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它所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公共政策的制定。因此,政策制定者在制定政策之前了解社会成员的需要、利益和心态,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是非常重要的。

(4)公共政策制定的技术因素

公共政策制定中所使用的政策制定手段和方法,对政策质量和政策结果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7.公共政策执行的原则和手段

公共政策执行的原则:

(1)坚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2)实事求是与创造性相结合;

(3)注重整体性原则;

(4)强制执行和宣传教育相结合。

公共政策执行主要的手段包括行政手段、法律和法制手段、经济手段、思想教育手段。

8.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

(1)公共政策执行体制。这是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首要因素。

(2)公共政策执行者。这是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最直接因素。

(3)政策客体。政策能否达到目标与广大的政策对象有直接的关系。

(4)政策本身的问题。

(5)政策执行的资源。

9.公共政策评价标准

第一类是公共政策评价的一般标准,即公共政策评价活动中共用的和通用的标准。一般包括政治标准、生产力标准、公共利益标准、社会实践标准。

第二类是公共政策评价的特殊标准,即不同类型的公共政策行为的评价有自己的特殊评价标准。主要包括成本标准、效果标准、效率标准、效益标准。

10.公共政策评价方法

(1)比较分析法。政策评价中最为常用的方法。

(2)整体评价方法。运用系统方法,侧重于从整体上评价政策。

(3)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政策运行成本与政策实施效益加以对比的分析方法。

(1)政策评价主体自身素质的差异。

(2)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

(3)政策资源的混合。

(4)政策评价资源的稀缺性。

(5)政策评价的社会环境因素。12.政策调整的内容和类型

公共政策调整是对政策系统的调整,包括对其内部的各种要素、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调整。其主要内容有:政策目标的调整;政策方案的调整;政策实施措施的调整;政策效能的调整;政策关系的调整。

政策调整的类型,主要有增扩型和缩减型的政策调整;合并型和分解型的政策调整;激进型和渐进型的政策调整;终结型和延续型的政策调整。

13.政策终结的内容和方式

政策终结的内容包括政策目标、政策计划、政策执行、政策组织和政策功能五个方面的终结。公共政策的终结有五种具体的方式:政策废止、政策替代、政策分解、政策合并和政策缩减。

更多相关信息:

内蒙古公共基础知识 篇2

一、内蒙古农村、牧区基础公共产品的供给现状分析

第一,农村、牧区基础设施供给状况。自2000年以来,内蒙古实施了以游牧民定居、扶贫搬迁、生态搬迁和农房危房改造为重点的农牧民安居工程以及水、电、路等为主要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牧区面貌发生了极大变化。截至2009年底,内蒙古农牧民人均住房面积达22.2平方米。农村、牧区自来水受益村5574个、通汽车村10764个、通电话村10799个,分别占农村、牧区总数的45.48%、87.84%、88.12%。农牧区实施电网改造工程,但电力价格比城镇要高出50%-150%。全区6万多公里农牧区公路中,等级路仅占总里程的43%多,且以四级路为主,没有稳定的养护队伍和养护资金。

第二,农村、牧区基础教育供给状况。内蒙古2009年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12.64%,比2008年低1.55%,而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教育经费中对农牧区的基础教育投入更少。农牧区办学条件和质量与城镇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另外还存在着校舍危房面积大、教育水平低、公共经费不足、师资队伍薄弱等问题。

第三,农村、牧区基础社会保障供给状况。社会保障是一个包含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三个层次的制度体系。2009年底,内蒙古农村、牧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五保户救济、传统救济、临时救济的人数为144.14万,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00万,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参合人数为1202万,老年福利机构590个。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人数占农牧区总人口的比例不足10%,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为97.36%,但是支出额仅为13.39亿元,仅占全区医疗卫生总支出的13%。保障能力弱、水平低、覆盖面小是农牧区社会保障的基本特征。

第四,农村、牧区基础医疗保障供给状况。内蒙古农牧区基础医疗保障的供给远远落后于城镇居民,2009年底,政府约有60%的医疗卫生支出流向了城市地区,仅有40%用于占全区人口总数59%的农牧区。2004年,内蒙古实行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可人均筹资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补偿水平也较低。大多数农牧区卫生院普遍基础设施条件落后,农牧民看病难、确诊难、治愈难、买药难的现象还比较突出。

二、内蒙古农村、牧区基础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解决途径探析

第一,拓展筹资渠道,建立和完善“三位一体”的农村、牧区基础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建立农村、牧区基础公共产品多元化供给体制。需要中央政府、自治区政府、民间组织的共同努力,政府可引入激励机制、竞争机制,使民间组织等各类社会资本有机结合,共同参与到基础公共产品供给之中,从而逐步建立主体多元化的资金筹集制度。应明确中央和自治区政府供给主体的供给职责,按比例合理负担农牧区基础公共产品供给成本,而且要明确引入民间组织过程中的政府职能,既可减少基层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时还能保证供给效率和质量。

第二,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政府财政对农村、牧区基础公共产品的供给力度。政府财政对农牧区公共产品的供给首先要保障生存、稳定,要加大对基础公共产品,特别是农牧民急需的基础公共产品的供给力度。一是将《农业法》中“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落到实处,将新增基础设施、教育、卫生支出主要用于农牧区,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通过增量调整和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保证基础公共产品资金需要。二是整合各种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开发资金,转变财政支农的方式和结构,调整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向,将有限的财政资金更多地投入到农牧民急需的基础公共产品的供应上。

第三,加强民主建设,建立双向的农村、牧区基础公共产品的需求表达和供给机制。积极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建立基础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进一步拓宽农牧民参与基础公共产品的需求渠道。首先,全区各级政府在制定农牧区基础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时要从注重农牧民自身需求出发,建立完善需求表达机制,提供农牧民真正需要的基础公共产品。其次,要增加公共资源使用的透明度,定期将收支情况公之于众,赋予农牧民对决策者和实施效果的监督权力;同时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农牧民的主人翁意识,要求农牧民要承担对于已建好的基础公共产品维护的义务。最后,我们必须认识到,农牧民在全区是庞大的弱势群体,只有建立健全农村、牧区基础公共产品供给的相关政策法规,从根本上保障农牧民合法权利,才能切实保障农村、牧区基础公共产品的有序供给。

摘要:长期以来, 农村、牧区基础公共产品供给滞后严重地制约着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全面发展。文章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具体分析全区农村、牧区基础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现状、原因及存在问题, 并根据内蒙古地区实际情况, 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内蒙古农村牧区,基础公共产品,供给

参考文献

[1].黄恒学.公共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保罗·A.萨缪尔森, 威廉·D.诺德豪斯著;胡代光等译.经济学[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6.

[3].李盟, 孙凯民.内蒙古自治区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供给状况初步研究[J].区域经济, 2008 (6) .

[4].杨焕玲, 孙志亮.山东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和产业, 2009 (11) .

[5].哈斯.内蒙古农村牧区公共管理探析[J].北方经济, 2010 (6) .

[6].内蒙古统计年鉴2010年版[Z].

内蒙古公共基础知识 篇3

(一)充满活力,适宜创业。随着西部开发战略的启动,内蒙古将成为重要的西部开发支持基地,即将迎来新的发展历史机遇期,有望形成新一轮大发展的热潮。自治区规划,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人均生产总值按2005年价格计算达到29500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就业机制较为完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二)以人为本,生活殷实。我们要把社会事业的发展作为重中之重考虑,一切工作最终都要落实到以人为本的社会进步上。让全体人民在经济特区建设中共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多方面的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得到满足。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生活质量达到全国一流水平;全区统一的覆盖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布局合理的公共卫生网络日益完备,基础教育落后面貌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关系全体居民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三)文明法治,安居乐业。经济生活市场化、政治生活民主化、社会生活文明化,法治、诚信、安定、文明的经济社会生活新秩序逐步形成。全区政治安定、经济安全、社会稳定,企业平安经营,人民安居乐业。全自治区社会控制体系日益健全,社会健康运行,各种社会矛盾及时得到有效化解。社会文明程度大为提高,全区居民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四)环境良好,最佳人居。利用好生态环境优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内蒙古的最大特色。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前提是保证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对内蒙古这样一个资源相单一和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内陆区来说十分重要。内蒙古从1999年在全国率先开展生态区建设,目前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下一步的发展,要把建设生态区、保持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与产业规划结合起来,把循环经济作为努力的方向。让人民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住健康型住宅,喝干净清洁水,呼吸清新空气,吃放心食物。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最优,由国家森林公园、园林城市和文明生态村为主体构成的草原生态旅游特色日益突出。

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加快政府改革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进一步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由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于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尤其在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反差将越来越大,政府对老百姓多方面诉求的回应能力还相当薄弱。随着利益主体和结构的日益多样化,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还会继续扩大,社会结构将进一步分化,社会矛盾将更加复杂。这些矛盾和问题如果处理不好,极易引起部分社会成员的心理失衡甚至利益冲突,将不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进一步改进政府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当前,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之中,计划经济的弊端仍然没有完全消除,市场经济还不成熟、不完善,尚未形成有序的运作机制。从政府运作看,中央和地方的职能和权限有待进一步规范,部门之间职能配置不尽科学,还存在层次过多、职能交叉、权责脱节和多头执法等问题。内蒙古虽然在建区初期,实行了“小政府、大社会”的政府机构改革,但改革不彻底的问题仍然存在,又面临新的改革任务。

(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勤政高效、清正廉洁,不断提高政府的行政能力。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各级政府公务员应进一步提高思想理论水平、依法执政能力和解决复杂矛盾的本领。同时,要进一步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端正思想作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群众,对社会现实状况进行充分调查研究。重点是加强对社会结构发展变化的调查研究,加强对社会利益关系变化的调查研究,加强对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调查研究,使政府的决策建立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三、按照構建和谐内蒙古的要求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一)在政府工作的指导方针上,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事业和人的全面发展。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基,发展不足是当前内蒙古面临的最大矛盾。既要把发展作为构建和谐内蒙古的第一要务,又要把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贯穿到发展的全过程。科学发展观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可持续发展,还应该包括社会、城乡、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也包括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对内蒙古未来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将直接决定内蒙古能否抓住新一轮发展机遇。而投资环境的好坏,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我们能否建设一个责任政府,能否有效地提高政府执行力和行政效率,能否提高政府的公信力。目前我们在政府执行文化建设方面下了很大的力气,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自治区政府把2005年确定为“投资环境建设年”,争取用3年左右时间,使内蒙古的投资环境得到明显改变。

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内蒙古整个经济社会环境,将是我们下一步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重点规划的领域。今后内蒙古财政建设性投资主要用于社会事业发展,推进社会事业的投入、建设和管理体制创新,建立较为发达的公共教育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和文化事业体系,尽可能地解决老百姓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全面普及农村牧区九年制义务教育,完成“两基”攻坚计划。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加大资助力度,扩大资助范围,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大力改善贫困落后地区的办学条件,建立农村牧区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保障新机制,实施农村牧区寄宿制建设工程,新增寄宿学生17.3万人。我们将继续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文体基础设施建设,还将安排专项资金彻底解决农村“饮水难”、“看病难”、“看电视难”等问题。

(二)在发展的推动措施上,坚持以深化改革、扩大民主和推行法治为动力。目前,内蒙古存在的不和谐现象和因素既有全国共性的、历史遗留下来的,更有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不断显现的。比如,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平衡、中部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与沿海地区发展不协调、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同步、收入和利益分配不公、政府效能不高、发展环境不优等。这些不和谐问题的解决,要靠改革来找出路,靠民主来推进,靠法治来规范。

(三)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围绕公正、公平和正义的目标,抓好社会稳定、社会保障和社会矛盾化解三大社会支撑。社会稳定、社会保障和社会矛盾化解是加强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没有社会的稳定,就没有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就没有公平正义的社会基础;没有社会矛盾的及时化解,就没有和谐社会的顺利推进。内蒙古作为一个边疆地区、边防地区和经济大区,维护稳定的任务极其艰巨。必须建立横到边、纵到底的稳定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维护国家安全机制、社会治安防控机制、市场经济秩序机制和处理突发事件机制。

建立健全覆盖全区的统一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全区社会保障的整体功效和合力,特别是要关注农村基层农民、城市务工人员和下岗人员等弱势群体的生活问题。

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的化解机制。针对内蒙古目前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较低,农村土地纠纷较多,经济泡沫遗留下来的包袱较大,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保护不够,各种改革显现出来的利益冲突等主要社会矛盾,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等手段。理顺利益关系,有效解决矛盾。

内蒙古公共基础知识 篇4

2014选调生公共基础知识:行政篇 ——行政给付

一、行政给付的概念与特征

(1)行政给付是指行政主体对公民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等情况或其他特殊情况下,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赋予其一定物质权益或与物质有关的权益的具体行政行为。

(2)行政给付的特征有:①它是行政主体作出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②给付的对象是特定的公民。③是以法律、行政法规为依据而实施的行政行为。④其内容是赋予特定公民以一定的物质权益或与物质相关的权益。

二、行政给付的内容和形式

(1)行政给付的内容不同于行政奖励,不具有精神上和职务上的权益,一般只具有物质上的权益和与物质有关的权益两部分。

(2)行政给付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安置;②补助;③抚恤;④优待;⑤救灾扶贫。

三、实例分析

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答案中选出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是()

A.行政系统内部的公务员 B.行政行为相对方的公民

C.特定公民 D.作出重大贡献的人

【答案】C。解析:根据行政给付的特征中第二条:给付的对象是特定的公民。可知正确答案为C项。

内蒙古公共基础知识 篇5

在选调生考试公共基础科目中,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包含在整个劳动法体系之中,集中体现劳动法的本质和基本精神,贯穿于各项劳动法律制度之中,贯穿于劳动法的立法、执法、司法的全过程的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准则。

1.劳动权利义务相统一原则

我国《宪法》第4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这一规定被确立为劳动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它表明,有劳动能力的公民从事劳动,既是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又是履行对国家和社会所承担的义务。

2.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

这一原则体现在我国《宪法》第2章“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一系列规定中,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更是在第1条就明确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宗旨。

3.劳动法主体利益平衡原则

劳动法主体主要包括国家、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相应的,劳动法主体利益包括国家的利益、用人单位的利益和劳动者的利益。劳动法主体利益平衡就是要求尽量实现这三方利益的平衡。劳动法的立法宗旨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实现劳动法主体三方权益的平衡,劳动法的具体条文也是在充分考虑、衡量了主体三方利益之后确定的。

内蒙古公共基础知识 篇6

1新录用的公务员试用期半年。。B解析:1年。

2.公务员非领导职务最低股员B解析:办事员

3.公务员基本工资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A

4.内蒙临近省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新疆。B解析:无新疆

5.阶级斗争是区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标准B

6.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确定性,而没有不确定性。。B

7.公平、诚实、信用原则是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A

解析: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民法及其经济基础的本质和特征的集中体现,是高度抽象的、最一般的民事行为规范和价值判断准则。包括一)保护民事主体合法民事权益的原则(二)民事主体地位平等原则(三)自愿原则(四)公平原则(五)等价有偿原则(六)诚实信用原则(七)遵守国家法律和政策原则(八)社会公益原则

8、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是依据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A9、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实现人民当家作主A

10.社会保障具有分配功能,体现在对收入再分配上A11、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是股份制A

解析: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11、“三农”问题从根本上讲是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A12、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是互相依赖关系。但不能说生产的直接就是消费,消费的直接就是生产。A13、社会保障具有分配功能,他的分配功能主要体现在国民经济收入再分配 中。A14、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居住地方实行区域自治。。B

解析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15、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所以对于享受宪法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所有公民都相同。A16、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的情况,在不违宪的和法律的原则下,有权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A17、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又好又快发展经济。B18、我国独立自主和和平外交政策的根本目标是同世界各国人民交朋友B19、渎职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B20、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

2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只要和难点在于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2、坚持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证。A23、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关键是市场活动自身的独立性。A24、民族问题与民族存在相伴生,只要有民族和民族差别就有民族问题存在A25、人权最终是法律概念.B26、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A27、坚持共产党领导是我国政治制度的最高原则

28、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由粗放型向效益型转变B29、劳动和语言促进了意识的产生B

30人力资源问题主要是控制人口数量。B

二、单选40题 每题1分

31、我国国家权利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

32、我国政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解析:我国的政党制度是: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不同于西方两党制、多党制,也不同于一般的一党制,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33、我国主席副主席任期5年

34、我国宪法规定在丧失劳动能力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解析: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35、我国国家机构实行的原则是:首长负责制、民主集中制

解析: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机构的基本组织原则,也是党和国家的根本领导制度。民主集中制原则普遍使用于各类组织,包括各级各类国家机关。我国宪法规定我国的行政机关实行首长负责制,以首长负责制作为行政机关的领导制度。

36、我国少数民族有55个

37、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38、少数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39、我国最早成立自治区;内蒙古40、2008年内蒙古财政收入完成1100多亿元

41、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

42、十七大指出加快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43、十七大指出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0二0年比二000年翻

44、我国建立宏观调控模式:(C)

A.直接的调控模式 B.直接与间接调控平行结合的模式 C.以间接调控为主的调控模式 D.以直接调控为主的调控模式

解析:我国的改革开放,始自于十一界三中全会,即1978年,但起初来自各方面的阻力重重,投入实施是在1980年开始。改革开放也分为两个阶段,1978-1995年是以行政手段政策调控为主,1996年以后以间接调控为主。

45、十七大指出拥有:财产性受益

46、现代企业制度最根本最基础在是:产权制度

47、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通过:(C)A.延长工作日实现的B.提高本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实现的C.提高本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实现的 D.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48、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指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制度

49、商鞅变法发生在;秦朝

50、科举制度始于:隋朝

51、古典文学中,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最好的是:《红楼梦》

52、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时间:1945年8月15日

53、答复下级机关请示的公文:批复

54、记载会议精神的文件:会议纪要

55、用于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循或周知的事项的公文是:通告

56、真理和谬误的区别:真理正确反映 谬误歪曲反映

57、人类社会实践活动首要基本的形式是:物质生产活动

58、客观唯心:理在事先

59、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

60生产力反映: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6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问题

62一刀切错误:否定矛盾的特殊性

63真理和谬误相互贯通的含义: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64函属于:商洽性公文

65不属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是:电力工业和石油

解析: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标志

66高速铁路列车行驶速度:200

67克隆生物技术中属于:细胞工程

68、信息高速公路”是指采用多媒体技术的数字化、大容量光纤信息网69两弹元勋的科学家是:邓稼先

70政府机构改革的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

三、多项选择 30题 每题1分

71公务员法规定符合(ACD)纳入公务员范围

A依法履行工职的B使用事业单位编制C纳入行政编制的D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72我国公务员制度与外国制度的特点:(ABCD)A坚持党的基本路线B为人民服务C德才兼备D分类管理

解析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与外国公务员制度相比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必须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国的国家公务员不存在“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

73公务员法规定在退休患病(ABD)情况下,获得帮助补偿A工伤B生育C辞退D失业

我国公务员法第七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国家建立公务员保险制度,保障公务员在退休、患病、工伤、生育、失业等情况下获得帮助和补偿。

74、公民监督权包括(BCD)

A调查权B批评建议权C控告检举权D申诉权

解析:宪法第四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工作者,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工作者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关于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75、我国公民的宗教自由的含义:(ACD)A B C公民有信不信宗教自由D公民有信那种宗教的自由

宗教信仰自由的主要含义是: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其次是坚决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既不利用

政权来推行某种宗教或禁止某种宗教,也决不允许利用宗教来干预国家行政、司法、教育和社会生活等事务。无论信教或不信教,都应该而且必须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执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党和政府要求宗教界坚持爱国主义和独立自主的原则,不受外国势力的干涉和支配。

76、辨证的否定是(ABCD)A自我否定B发展的环节C联系的环节D扬弃 辨析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自我否定.辩证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其一,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其二,否定是连接的环节.作为发展与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

77、割裂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会导致()

A绝对主义B教条主义C经验主义D诡辩论

割裂二者的关系会犯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错误。

78、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ABC)A细胞学说B达尔文进化论C能量守恒定律D爱因斯坦相对论

79、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主要内容()A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CD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80矛盾解决的方式(ABCD)A矛盾的一方客服一方B矛盾双方同归于尽C调和D双方融为新事物81、81矛盾解决的方式(ABCD)A矛盾的一方客服一方B矛盾双方同归于尽C调和D双方融为新事物

8货币的职能(ABCD)

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贮藏手段、D支付手段

解析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职能 82广义的政府是指国家的(ABC)A行政机关B立法C司法D外交机关 83十七大奋斗目标(ABCD)

A增强发展协调性B扩大社会主义民主,C加强文化建设富D建设生态文明 84十七大报告提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ABCD)

A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B保证人民当家作主C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D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8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BCD)A毛泽东思想概论B邓小平理论C三个代表D科学发展观

86非公有制经济包括(ABC)A个体经济B私营经济C外资经济D集体经济 87十七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ABC

88十七大社会保障体系(BCD)为重点

A 社会保险B基本养老C基本医疗D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89生产资料市场的主要特点()A需要主体市企业B属于引申需求C可替代性D相对稳定性

90人的本质说法正确的有(ABCD)A抽象的B社会历史的产物和生产物质资料和生产劳动的结构C由自然和社会相互作用而形成和法制起来的D 91公文开头(CD)A渲染气氛C表明目的根据D阐明基本观点

92公文转发的对象包括(BCD)A.上级文件B.下级文件C.平级文件D.不相隶属机关的文件

93可用来发布规章的公文(ACD)A命令B决定C通知D 通报

94既是行政正式公文又是上级行文(AC)A请示B C工作报告D工作汇报 95行政行为无效行为有(ABCD)

A受胁迫B重大违法C导致相对人犯罪D没可能实施

96、太阳中心产生能量向外辐射两种方式(BC)

A紫外线辐射B电磁辐射C微粒辐射D光辐射

97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技术(BCD)A航天 B能源C信息D材料

98知识产权的基本内容包括(ABD)

A、商标权 B、版权 C、地理标志权 D、专利权

99我国航天技术在以下方面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ABC)

A 卫星回收技术B多级火箭分离技术C载人航天技术D一箭多星技术 100我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点是(BCD)

内蒙古公共基础知识 篇7

内蒙古地区共有101个县,其中21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17个县、49个旗、3个自治旗。内蒙古自治区现有乡镇苏木641个,文化站848个,嘎查村12215个,农村牧区人口约1360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59.1%。全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县域公共文化服务是完善的关键层面。

(一)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近年间内蒙古地区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制度、项目工程以及运行机制等各方面得以实施运转,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在自治区自上而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旗县的公共文化建设也获得了一定发展。

(二)公众公共文化生活日益改善

随着地区经济文化的深入发展,县域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进步,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过程中注重服务内容的多样性、提供主体的多元化和提供方式的创新性,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草原(农家)书屋、农村牧区电影放映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重点文物保护、基层两馆建设等一大批重大文化工程和项目得以推进。区内各类表演团体面向基层也开展了大量的文艺演出。从地方来看,公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县本地在传统节日组织开展规模较大的庆祝活动,也举办一系列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以及举办旨在打造地方文化品牌的特色节庆活动。从公众个人来看,文化需求日益变化,文化诉求及参与文化活动的意愿都在不断提升。

二、内蒙古县域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困境

县域公共文化服务对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提升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肯定内蒙古公共文化服务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县域的公共文化服务上存在的不足。

(一)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经费投入不足

近年来,尽管全区各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逐年增加,但由于财政投入总量不多,文化事业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仍相当普遍。由于经费缺乏制度性保障,大多数旗县的文化单位处于低水平的维持状态。全区人均藏书量和购书费均低于人均全国平均水平,多个旗县图书馆没有专门的购书经费。还有,大多旗县文化馆 ( 站 ) 由于业务经费欠缺,每年只能在春节开展一次元宵文化活动;有的乡镇文化站基本活动有时都难以保证。

(二)公共文化各类设施设备还不够完善

国家对于图书馆和文化馆场所的面积标准最低是1500平方米和2000平方米,全区62个图书馆和58个文化馆的场所面积不达标。全区11224个嘎查村有文化室6850个,但面积达到100平米以上的仅有1253个。旗县剧场缺乏,全区只有8个旗县有剧场、影剧院,大部分旗政府所在地都没有专业的演出场地,文艺演出活动受到演出场地的限制。目前73支旗县级乌兰牧骑,现有办公和排练场所面积不足2000平方米的有17支,不足1000平方米的有18支。

(三)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低

文化机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不强,人员专业素质低,工作方式保守落后,文化创新意识弱,难以满足公众文化需求。如乡镇文化站专职人员及有特长人员少,缺乏专职管理人员,高素质的具有领军能力的专业人才尤其匮乏。同时,缺乏有效的培训机制,培训资金匮乏,难以提供专业培训。一些基层服务人员长期受编制和薪资待遇问题困扰,影响正常的工作和服务水平。

(四)城乡间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均衡

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公共文化发展不平衡。城市聚集着大部分的公共文化资源,而一些偏远的、经济发展较差的农村牧区,缺乏最基本的文化服务,农牧民基本文化权益无法保障。呼和、包头和鄂尔多斯地区公共文化资源拥有量占全区一半以上,再除去各盟市政府所在地占有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留给县级政府和乡镇基层的就更少了。由此导致城镇与乡村牧区文化发展差距不断拉大。

三、完善和加强内蒙古县域公共文化服务的现实途径

(一)增加政府经费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专项发展资金,解决旗县图书馆、文化馆没有独立财务的问题。切实将新增文化经费主要用于基层,不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牧区的范围,逐步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投入机制。加大对县域地区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和文化室的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文化设施建设的覆盖率和达标率,形成具备各种功能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根据苏木乡镇服务人口数量,建设符合其标准的综合文化站,并且配备相应的技术服务设备以及图书、报刊、棋类、球类等文体游艺设备。

(二)加大重大文化工程实施力度,增加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总量

推进农村文化建设重点工程,发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草原书屋、农村牧区电影放映等多项惠农工程的独特作用,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差距。吸纳各方力量,改善、提升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水准,增加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总量。

1. 推进实施文化共享工程

以内蒙古地区民族特色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以贫困基层服务网点建设为重点,依托各级图书馆以及县域地区的文化站,形成具有丰富资源、先进技术、便捷服务的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并努力实现“村村通”。提高共享工程的利用率,让更多的基层群众可以通过基层服务点使用文化信息资源及享受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的资源服务。

2. 鼓励农民自办文化

支持农民群众通过自筹资金,兴办农家书屋、民间剧团、电影放映队、文化大院等,实现自我管理,对业绩突出的民办文化机构,政府予以资助、表彰和奖励。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在发展农村文化方面成为带头人。把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村作为重点,积极开展健康的传统集体文化娱乐活动,发展适宜地方的现代文化项目。

3. 推进流动文化服务工程

为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配备多功能的文化服务车和电影放映车,以利于提供开展政策宣传、影视放映、文艺演出、展览、图书销售和借阅、科普宣传、科技宣传为一体的流动文化服务,为县域群众提供生产和生活中需要的文化服务内容和形式。

(三)完善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作机制

1. 实现公共文化活动内容和方式的多元化创新

在举办文化活动时,应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区域特色,挖掘和培育有特色的地区文化,树立地区文化形象。高度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内蒙古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提供过程中,充分利用已有的文化资源,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实现“以需定供”的文化配送机制,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以不同的方式和主体提供公共文化服务;针对不同的人群,提供不同的服务活动项目,从而满足不同特点地区和人群的需求。

2. 吸收多方的力量,形成城乡区域间优势互补的互动促进机制

在政策和投入等方面向农村倾斜,优化资源配置,缩小地区间公共文化发展差异。建立城乡共同发展和互利双赢的统筹机制,以城市辐射带动城镇和农村的发展。要注重城区文化设施的延伸功能,市区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等文化设施的开放要向乡村拓展,加快文体设施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同时要改进“三下乡”办法,实现送文化下乡活动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文化下乡应与公众需求对接,确保实效。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城乡之间结对帮扶、共建,使城市文化下乡,农村文化进城,双向助推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发展。

(四)转变政府文化职能,健全相关文化制度

1.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随着中国政府整体的转型,自治区政府应该整合各级政府部门的文化职能,提高文化服务的创新意识,改善文化行政部门管理和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切实扭转文化管理部门职能“错位”、“缺位”和“越位”的问题,把政府传统的以行政管理职能转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建立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团体积极参与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2. 完善文化法规体系,推进文化事业发展

要明确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职责,不断完善文化政策法规体系,促进文化事业的顺利发展。尤其要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制定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相关规划、政策和措施,为当前经济条件下文化的发展提供各项法律保障。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规范执法行为,切实把文化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深入开展文化法制宣传教育,提高依法行政、守法经营和维护文化权益的自觉性,为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事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 建立健全县域公共文化服务覆盖考核办法

制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估机制,有利于研究制定统一的管理办法及服务标准,对于地方各级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和设备建设的具体标准,以及其应提供的服务项目和内容等,都可以做出明确详尽的规定,这种做法的益处是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便于基层落实执行,并引导政府及文化单位逐步建立正确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观。如浙江在2010年推出了首个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指标体系;山东省建立了县域公共文化服务覆盖率考核表,类似做法的地区还有上海、浙江嘉兴等。所以,内蒙古可以在当前国家和地区已有的考核标准基础上,借鉴其他地区的成熟做法,将县域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体系化,分别制定考核标准进行考察。

(五)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内蒙古公共基础知识 篇8

关键词:增殖的知识;公共知识;关系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1A-0047-04

知识增殖是指由一种知识引发出多种新知识的现象,是课堂创新的重要表现形式。增殖的知识是指学习过程中生成的有价值的个性化知识。公共知识是指学习过程中大家都能接触到的知识。由公共知识的界定可知,教材知识是最主要的公共知识。但公共知识不仅包括教材知识,还包括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切有价值的共识。知识增殖需要公共知识的引燃和促进。可见,增殖的知识与公共知识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一、增殖的知识与公共知识的联系

(一)公共知识是增殖知识的基础

学习是建构公共知识的过程。在建构过程中需要明确知识存在条件,明晰知识使用范围和情境,还原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理清知识内涵与内在关系,开发知识的多维价值,预测知识的未来发展趋势等。其间产生的许多新体验和新发现都属于增殖的知识。因此,知识增殖离不开公共知识的引燃和促进。如学习苏科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下)细胞的有关内容后,学生增殖的知识:细胞是一个统一整体并能感受外界刺激,感受刺激是通过细胞膜进行的;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还会有更微小的结构,促使细胞完成一些生理活动。这就为细胞知识发展与延伸奠定了基础。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但复杂的功能单个细胞是无法完成的,这样就能对“肺泡是肺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和“肾单位是肾脏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等知识进行深刻理解和透彻解读。在理解和解读知识过程中,还会增殖一些新知识。增殖的知识不仅包括概念、观点、规律的生成,也包括策略方法的优化,还包括思想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改变等。公共知识都是集“事实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和教育性知识”于一体的。学习不是简单记住知识本身,而要弄清其来龙去脉。这样不仅对公共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有深刻认识和理解,也会对隐含其中的知识进行充分挖掘,进而使心灵得到荡涤,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正向发展。增殖的知识从不同层面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促使他们由“知识人”向“智慧人”转化。

(二)增殖的知识可以转化为公共知识

增殖的知识与公共知识之间没有绝对界限。众多公共知识在产生之初,都是以个性化知识形式存在的。那些具有很高价值的增殖知识会逐渐发生质变而最终成为公共知识,这种转变要具备一定条件。首先,增殖的知识要在一定范围具有公共影响力,并被多数人理解和接受。其次,增殖的知识要有科学性和概括性,科学性保证知识的正确,概括性体现知识的浓缩。第三,增殖的知识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实践检验。不经历检验过程的增殖知识,是不可能成为公共知识的。检验时间长短不一,少则几小时,多则几个月甚至若干年,这与增殖知识的公共程度和影响力大小有关。一般来说,增殖知识的公共程度和影响力越大,检验时间越长,反之则越短。科学界的每一项重大发现,都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检验。如孟德尔的“遗传规律”,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其最初都属于个人增殖的知识,经过漫长时间检验逐渐成为人类的公共知识,并最终进入教材成为浓缩的知识精华。因此,学习过程离不开知识的检验与论证。检验与论证会拓展思维、开阔视野、全面体现知识的价值,必然引发知识增殖。对学生来讲,师生公认的增殖知识就可以成为小范围的公共知识了,需要检验的时间也不长,一般为几小时、几天,最多也就几周。增殖的知识转化为公共知识,增加了公共知识的数量,提升了公共知识的质量,丰富了公共知识的内涵,扩充了公共知识的精神能量。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为增殖知识的转化创设各种有利条件。这种转化既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途径,也是提高学习质量的有效措施,还是鼓励学生的最佳方式。一般来说,多数增殖的知识都不具备转化为公共知识的条件,仅是为理解和建构公共知识服务的。否则,教材知识就不再是浓缩的知识精华了。少数价值很高的增殖知识的转化,既促进教材知识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又提升学生的成功感和自豪感,使其学习兴趣越来越浓。

二、增殖的知识对公共知识的作用

(一)丰富公共知识内涵

一般来说,公共知识的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多而不断丰富。知识经验的增多一方面源于主动接受的新知识,另一方面则源于增殖的知识。后者对公共知识内涵的丰富要比前者更及时。学生在校学习是按照固定的课程知识编排顺序进行的。如果没有学到相关的知识,公共知识的内涵就只能局限在学生现有的认知领域,很难及时得到丰富与发展。而增殖的知识则不然,它完全不受课程知识编排顺序的时空限制,伴随着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学生随时都可能产生一些新知识来丰富公共知识的内涵。这些新知识时常会超越课程规定的范畴,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在一定程度上讲,学习就是知识增殖的过程。没有增殖知识的支持和促进,有时甚至连公共知识的最基本内涵也很难被准确理解。所以,公共知识内涵的及时丰富基本都是通过增殖知识来实现的。增殖的知识对公共知识的诠释、补充、修正、完善、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在理解和建构过程中,几乎每一个公共知识都会增殖一定数量的新知识。随着学习深入进行,增殖的知识还会进一步增多。增殖的知识、通过课程资源获得的知识、已有的知识经验,共同构成了丰富的背景知识。随着背景知识增多,公共知识的内涵会越来越丰富。这不但会提高建构公共知识的效率和质量,还会进一步拓展其价值,实现更深层次的知识增殖——在增殖知识基础上进行再增殖。endprint

(二)透彻解析公共知识

解析知识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透彻理解与合理建构是解析知识的前提和基础。没有透彻理解与合理建构,对知识的解析必然是肤浅的、片面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公共知识的来源、发展、内涵、内在关系、发展趋势和价值等都是解析的内容,在解析过程中往往蕴含着论证与检验。解析有“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后者是前者的升华,是解析的更高层次。从“想”到“说”是思维的一次飞跃,从“说”到“写”是思维的又一次飞跃。“想、说、写”是思维递进发展的过程,会促进思维不断深化,促进知识被更深地理解、建构和运用。针对所学知识,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课堂辩论、公开讲述或演说等都属于口头解析,这种解析比“单纯阅读与理解”要深刻得多、高效得多。口头解析能促进思维碰撞与合作共享。撰写知识的解析报告、实践运用报告、学习论文等形式属于书面解析,能够清晰地理清思维,促进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同时也能有效避免排他性的恶性竞争,实现更广范围内的资源共享。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有效地解析知识,不仅能透彻地理清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为教师有针对性的点拨提供依据。

学习是思维递进发展的过程,既能促进学生对公共知识的多元理解与建构,又能激发创新灵感,诱发知识增殖。教师对知识解析得再好、再透彻,也不可能代替学生对知识的解析。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引导和促进学生主动解析知识,同时还要准确地分析学生的解析过程与结果,以便及时提供必要的帮助。师生对公共知识的解析是有一定差距的,差距的大小决定着教师点拨指导的多少。差距越大,点拨指导就越多,反之则越少。教师对公共知识的解析应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否则,即使解析得再好,依然很难被学生接受。教师的解析必须是在学生解析基础上的深化与拓展,否则就很容易造成对学生思维的侵扰,而成为一种强制的灌输,既不利于思维发展,也不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传统课堂对知识的解析基本都被教师独自把控,学生对知识的解析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其原因就是认为学生不具有解析知识的能力,其目的就是想让学生完全接受教师一元的思维结果,以提高所谓的课堂效率。岂不知这不但不会提高效率,反而会严重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思维发散和知识增殖。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没有增殖的知识作基础,就很难全面解析公共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讲,增殖知识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也决定着学习的创新水平。增殖的知识越多,对公共知识的理解和建构就越深刻、全面、高效,越富有创造性,越能促进学习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充分体现公共知识的价值

公共知识中的教材知识都是浓缩的智慧经验,通常表现为概念、公式、原理、判断、结论等。知识的浓缩性决定其增殖性,浓缩性使知识拥有很大的增殖潜能。学习过程中,许多浓缩掉的知识往往需要在学习过程中还原回来,因为这部分知识对启发思维、引燃创新依然有比较重要的作用。之所以学习过程中对某些知识的理解和建构比较困难,一方面是由于背景知识不足,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没有充分还原浓缩掉的知识造成的。知识增殖不仅表现为数量的增殖,还表现为价值的增殖。数量增殖的结果是知识量的增加,价值增殖的结果是知识价值的拓展与延伸。不同背景下,知识价值表现形式往往是不同的。价值增殖会使课本知识价值呈现多样性。一般来说,公共知识通过其自身体现出的价值往往是有限的。要实现其价值增殖,除了与其它知识广泛融合外,还必须借助增殖知识的价值来促进。增殖知识的多样性使公共知识的融合范围更广。融合范围越广,涉及知识就越多,知识相互作用就越复杂,对思维影响就越深刻,思维就越发散,创新灵感就越多,实现价值增殖就越容易。另外,增殖知识的多样性也决定着价值的多样性,这同样会在不同层面丰富教材知识的价值。知识数量增殖必然促进价值增殖。一般来说,增殖的知识数量越多、质量越高,教材知识价值被开发得就越充分、越全面。

不同学生对同一知识价值的认识和实践是不同的,这一方面是由对公共知识的理解和建构不同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由增殖知识的数量和质量不同而造成的。公共知识的价值既有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传统课堂往往过分注重知识的物质价值而忽视其精神价值,而过分追求物质层面的价值很容易导致急功近利,这是教育缺乏人文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实,知识精神层面的价值有时反而更重要,它与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密切相关,关乎学生的综合素养与一生。没有高尚道德情操的支撑,心灵是污浊的,思想是空虚的,灵魂是低俗的,即使物质再丰富也很难有精神的幸福依托。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导致道德滑坡,损人利己的事频频发生。知识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价值都要充分重视,不能偏重任何一方。许多公共知识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能量,对策略方法、思想意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重要引领作用。公共知识对精神品质的影响,对人文品质与道德修养的提升等,属于增殖知识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公共知识与价值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为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缩短或消除这个距离,一般都是通过增殖的知识或实践来实现的。实践是检验知识价值正误的唯一途径。其实,通过实践检验的不仅仅是公共知识的价值,更多的则是增殖知识的价值。因为公共知识价值的很大一部分,都是通过增殖的知识来体现的。增殖的知识是学生思维的产物,能够全面而又透彻地解释、说明和补充公共知识的价值,是公共知识的细化与延伸,能够更直接、更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增殖的知识比公共知识更有亲和力与创新力。纵观古今中外的创新发现,大都是在增殖知识基础之上进行的。也许有人认为这是智力运动的结果,当然不可否认智力的作用。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在相同条件下,智力好的人增殖知识的速度、数量和质量等方面,明显优于智力一般的人,从而决定其创新力优于一般人。智力再好,如果不能实现知识增殖,依然很难有创新成就。

(四)及时补充和修正公共知识

公共知识不断发展,促进其自身的完善和价值拓展,这就为知识创新与增殖提供了充分条件。随着生物学、物理学、化学、考古学、天文学等学科研究的发展,新的知识会不断涌现,一些知识从其进入教材开始就已经落后了,需要增殖的知识及时补充或修正。如初中教材关于“动植物细胞区别”表述为“是否含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等”,学生通过分析思考,认为并不是植物所有细胞都含有叶绿体,只有那些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才具有叶绿体。于是,他们就把动植物细胞主要区别修改为“是否含有细胞壁、液泡等”。增殖的知识会涉及教材知识的方方面面,甚至包括其最新发展区域。如苏科版八年级(下)生物教材“人体的免疫防线”,学生利用加拿大科学家拉尔夫·斯坦曼研究的成果“树突细胞在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发挥的作用”来补充教材的知识。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在搜集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的过程中获得的,通过教材免疫知识的引燃而呈现在学习过程中。再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理论被八大行星理论所代替。增殖的知识对公共知识及时补充和修正,既能充分提升公共知识的价值,又促进高质量的知识增殖,还能为增殖的知识转化为公共知识提供“量”的积累。endprint

(五)促进公共知识向更深处增殖

增殖的知识会从不同维度来解析和建构公共知识,使其内涵更丰富、价值更多元、融合更广阔、创新更自然。知识内涵的丰富会拓展思维,促使学生在更多领域里展现公共知识的价值,进而产生更多有价值的新知识。增殖的知识会不断补充或修正教材知识,使其更完善,与学生的思维更接近,进而引发一些价值更高的新知识。在创新思维的引导下,建构知识会在更广的领域里进行,使公共知识与更多知识产生联系,促使知识融合领域不断扩大,产生一些更高质量的新知识。这一切都会促使公共知识引燃功能不断增强,促使知识增殖向更高层次发展。这就形成了公共知识和增殖知识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态势。这种态势会促使知识增殖向更深处发展。

总之,没有增殖知识的多维促进,公共知识的价值就很难充分显现出来;没有公共知识的充分引燃,课堂就很难实现丰富的知识增殖。明晰增殖的知识与公共知识之间的关系,对促进知识创新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丁伟红、石萍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liferated and Public Knowledge

LI Shi-wei

(Tongshan Weiji Middle School, Xuzhou 221120, China)

Abstract: Public knowledge refers to that everyone can get access to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whereas proliferated knowledge indicates new knowledge triggered by public knowledge. Both of them are closely related to each other. That is, public knowledge is the basis of proliferated knowledge and the latter may convert into the former. Proliferated knowledge is important for public knowledge, including enriching the connotation, completely interpreting, embodying the values, rectifying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knowledge.

上一篇:小学生清明节日记200字下一篇:考研前的四个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