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居民

2024-12-03

内蒙古居民(精选8篇)

内蒙古居民 篇1

一、内蒙古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速度不够协调, 经济与收入共同增长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城镇居民内部和农牧民内部收入、地区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三是城乡居民收入虽有较大幅度上升, 但是不够稳定。

四是城镇居民收入主体为工资性收入, 农牧民收入主体则为家庭经营性收入。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所占比重不高, 农牧民家庭经营收入主要依托传统农牧业。

二、影响内蒙古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的因素

(一) 受工业化进程和当前发展阶段制约, 我区经济增长方式属投资拉动型。高投资对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却带动不大。从投资来源看, 招商引资资金占有较大比重, 投资收益相当部分流向区外, 很大部分未通过分配和消费环节转化为区内城乡居民收入。从投资方向看, 建成和在建的能源、钢铁、化工等资金和技术密集的重化工项目多, 带动收入和就业的劳动密集项目相对较少。

(二) 产业发展水平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增长, 即农牧业的增长速度低于总体经济增长速度, 农牧民来自农牧业的收入很难实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工业发展对城乡居民增收的带动作用还不强, 由于国家资源性产品定价不合理等体制原因, 居民并未从资源开发中直接受益。

(三) 公共财政对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可支配财力不足, 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各类保险覆盖面较窄, 社会保障标准较低, 个人账户有待做实。只有分析把握并妥善解决以上在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才能有效保障我区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促进全区群众共同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三、促进内蒙古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建议

(一) 建立科学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 提高企业职工资水平。完善经营者年薪制考核办法, 调整工效挂钩基数和比例, 扩大工效挂钩企业面, 并在税收政策上适当倾斜, 鼓励和引导企业经营者增加职工工资。逐步实行工资集体协商办法。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 尽快解决好企业历史拖欠职工工资问题。建立健全工资支付监近代制度和工资支付诚信制度。切实落实全国劳动合同制度3年行动计划, 加强检查管理, 指导推动所有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劳动部门要根据经济发展情况, 适时调整并发布有毒、有害等特殊岗位及中、夜班津 (补) 贴的指导标准。加强劳动定额标准的研究, 对涉及职工工资分配的工时管理、定额确定、艰苦岗位津贴等问题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凡按指导标准执行的, 经劳动部门和税务部门核准可在税前列支。对贡献突出的技术人员和高级技术工人, 实得工资在不超过本企业职工工资一定程度内, 经劳动和税务部门核准可在税前列支。

(二) 密切注意提高居民收入的问题, 研究与此密切相关的就业与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问题, 尽可能提高群众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整合财政专项资金, 集中财力办大事。重点清理、归并部分功能相近的财政专款, 压减某些到期或效益不高的支出项目, 结合新增财力, 重点向“三农”倾斜, 向重点事业发展倾斜, 向社会保障和扩大就业倾斜, 向基层和欠发达地区倾斜。鼓励有经营能力的事业单位加快向企业转制, 提高竞争能力和职工收入水平。

(三) 我区就业面较窄, 加之人口结构因素, 导致劳动力抚养比较高。应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轻纺、餐饮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保持持续吸纳就业的能力。逐步完善政策法规, 健全服务体系, 鼓励劳动密集型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 在发展大企业、大集团的同时, 培育发展配套中小企业, 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加大改革力度, 进一步克服就业方面的体制性障碍, 落实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 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鼓励下岗、无业人员自谋职业和创业, 鼓励开发公益性岗位和社区就业岗位, 安置就业困难人员, 尤其是安排好“4050”人员就业, 消除“零就业”家庭。支持和规范发展就业中介组织, 帮助转为城镇居民的农牧民和下岗职工提高就业能力。在关注和扶持纳税大户的同时, 扶持和表彰就业大户。

(四) 积极推动劳动预备制度, 坚持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培训为就业服务的原则, 使“先培训、后就业”制度化, 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建立政府、社会、企业多渠道、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形成以技工学校为龙头、各级各类培训机构为骨干、政府投资的公共培训机构为主体、社会力量办学为补充、企业为依托的多元化技能人才培训新格局。各级财政根据就业结构变化和就业工作需要, 切实调整支出结构, 多渠道筹措资金, 加大就业创业、再就业资金投入。鼓励各类职业培训机构调整专业设置, 扩大培训范围, 优化培训内容, 加快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步伐。

(五) 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并调整支出结构及方向, 改变重城镇居民、轻农村居民的转移支付模式, 逐步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相互分工、各有侧重、互为配套、城乡一体的转移支付体系。突出政府转移支付重点, 一是对农牧业的转移支付, 通过对农牧业生产, 特别是种粮生产农民的补贴, 提高其收入水平;二是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转移支付, 通过对生态环境保护区的补贴, 弥补该地区居民因保护环境而损失的收益;三是对特殊阶层的转移支付, 通过建立相关社会基金, 对失业者和低收入者给予补贴或救济。

(六) 落实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 在投融资、土地、税收、市场准入、对外贸易等方面, 为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平等竞争环境。扶持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信誉好、吸纳就业多的非公有制企业。进一步制定优惠政策, 促进非公经济开发新的发展领域, 特别是社区服务业、公共服务业等城市劳动密集型第三产业, 提供更多的城乡就业岗位。建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社会服务体系, 为其提供政策咨询、法律事务、技术辅导、市场信息等中介服务。积极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把非公有制企业作为重要的服务对象, 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 努力解决非公有制企业融资难题。

(七) 依法强化社会保险费征缴, 积极调整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 不断加大社会保障支出规模, 特别是提高低收入者的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争取国家养老保险试点, 多渠道筹措养老资金, 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加大监管力度, 定期对相关企业养老保障基金缴纳情况进行审计, 将企业是否足额缴纳养老金纳入工效挂钩和企业工资审核。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积极开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 重点覆盖混合所有制、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加快研究制定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研究建立农村牧区社会保障制度的途径和模式, 重点实施老年农牧民社会保障工程, 逐步在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实现城乡统筹。完善社会救助、扶贫帮困机制, 建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同步调整机制。

(八) 努力提高资源开发与城乡居民增收的关联度, 一方面鼓励在资源采掘地发展部分深加工项目, 延长产业链条, 带动当地劳动力就业;另一方面, 落实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补偿机制, 按一定比例征收生态治理、塌陷补偿等费用, 作为当地居民利益和生态环境补偿专项资金。构建自治区土地资源利用宏观调体系, 严格限制耕地资源非农转向;理顺土地征用利益分配格局, 提高被征地农民的安置补偿费用;使用土地投资、土地作价入股等新型用地方式, 确保失地农民永久享有土地收益权。

内蒙古居民 篇2

我们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学生,应课程要求我们此次调查的目的在于对阿拉善盟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状况进行研究。本调查不署名,希望您填写时不要有任何顾虑,请按您的真实情况填写。谢谢您的支持。

1您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相关政策的了解程度()

A十分了解B较为了解C很少了解D完全不了解

2您对贫困原因的认识()

A由个人造成B由社会造成C个人和社会的双重因素D没有认识 3您对贫困解决途径的认识()

A由个人解决B由社会解决

C以个人解决为主,社会解决为辅

D以社会解决为主,个人解决为辅

4您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的公平性,公开性和透明度的看法()A十分公平、公开、透明B较为公平、公开、透明

C很少公平、公开、透明D完全不公平、公开、透明

5本地最低生活保障金为每月519,您认为是否合理()

A过高B过低C适中D无看法

6您认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生活困难的实际帮助是()

A很有帮助B较有帮助C帮助十分有限D完全无帮助

7您认为最低生活保障申请程序()

A十分繁琐B较为繁琐C较为简洁D十分简洁

8您认为本地政府在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时的办事效率()

A很高B较高C较低D很低

9您认为本地最低生活保障金发放是否按时足额()

A完全按时足额B基本按时足额C经常不能按时足额D几乎不能按时足额

内蒙古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研究 篇3

关键词:消费,消费结构,消费水平,城镇居民,内蒙古

投资、消费和出口被称作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其中消费受经济影响相对较小, 因此是最具稳定性的一项指标, 同时消费也是国民经济循环、发展的重要环节。而消费结构是消费的核心内容, 它既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又是制约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本文根据内蒙古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资料, 对内蒙古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并提出促进内蒙古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建议, 从而促进内蒙古经济的发展。

1 内蒙古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现状

1.1 消费支出分析

根据内蒙古统计年鉴2008~2014年的数据, 整理计算得到2007~2013年内蒙古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各项消费支出情况 (见表1) [1]。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 内蒙古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7年为12377.80元增长到2013年增长到25496.70元, 增长了1.06倍, 年均增长率为12.8%, 表现出较快的增长态势。同期内蒙古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2007年为7643.43元增长到2013年增长到19249.1元, 增长了1.52倍, 年均增长率为16.6%, 同样增长较快。从整体上看, 内蒙古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在逐步提高, 消费结构在不断升级。

城镇居民消费支出项目大体可分为八类, 分别是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居住及杂项商品与服务。从表1中数据可以算出城镇居民消费支出这八类项目从2007年到2013年间, 除了在2013年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1233.40元, 降低9.24元, 其他消费支出都是持续增长, 而且分别增长了1.67倍、1.38倍、1.66倍、1.52倍、1.94倍、1.01倍、1.44倍、1.55倍, 增长幅度较大, 其中增长最大的是交通通讯。总体来说是表明内蒙古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1.2 消费支出比重分析

从总体情况来看, 内蒙古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速度加快, 各类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变化不一, 有升有降 (见表2) 。

食品消费支出总额占总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联合国粮农组织根据恩格尔系数的大小, 对世界各国的生活水平有一个划分标准, 即一个国家平均家庭恩格尔系数大于60%为贫穷;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属于相对富裕;20%~30%为富足;20%以下为极其富裕[2]。从表2中可以看出, 内蒙古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在30%和33%之间, 按照联合国根据恩格尔系数划分标准, 内蒙古城镇居民基本可以达到相对富裕。2007年到2008年恩格尔系数为30.31%上升至32.82%, 上升了2.51个百分点, 说明内蒙古经济同样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 导致城镇居民收入下降, 生活水平明显降低。而在2009年又下降到30.50%, 下降了2.32个百分点, 说明城镇居民收入有所提高, 生活水平也显著提高。2010年到2013年,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维持在31%左右。2013年恩格尔系数是31.78%, 而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0%,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22个百分点, 说明内蒙古城镇居民生活水平高于全国水平。从横向看, 在2013年的恩格尔系数基本上都高于云南、广西、四川等省的同期水平, 表明内蒙古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在西部地区居中上水平。

衣着、家庭设备用品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居住支出比重会有一定的波动, 但是总体上是上升的。其中, 衣着从2007年的12.56%上升到2013年的14.43%, 上升了1.87个百分点;家庭设备用品服务从2007年的4.99%上升到2013年的6.41%, 上升了1.42个百分点;医疗保健从2007年的5.96%上升到2013年的7.25%, 上升了1.29个百分点;交通通讯从2007年的9.97%上升到2013年的14.13%, 上升了4.16个百分点;居住从2007年的8.62%上升到2013年的10.14%, 上升了1.52个百分点。说明内蒙古城镇居民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而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支出比重有一定的波动, 但是总体上是下降的。从2007年的11.31%下降到10.97, 下降了0.34个百分点, 说明城镇居民的文化生活水平呈现下降趋势, 而这与经济发展水平逐年提高形成反差, 体现出城镇居民消费的不合理, 也反应了城镇居民对教育投入减少, 同时城镇居民的娱乐文化生活比较单一不够丰富。

1.3 边际消费倾向分析

边际消费倾向 (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MPC) 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之间的比率, 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3], 根据2007~2013年数据, 得到内蒙古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 (见表3) 。

从表3可以看出, 2007~2013年内蒙古城镇居民总边际消费倾向有升有降, 其中, 在2008年边际消费倾向大于1, 说明增加的消费大于增加的收入。从近五年的情况来看, 内蒙古城镇居民总边际消费倾向呈下降趋势, 从2008年的1.088下降到2012年的0.653, 从而说明现在的城镇居民的消费趋于理性、谨慎的特征。

从消费结构来看, 各项的消费支出的边际消费倾向在2007年到2012年都会有一定的波动。其中食品、衣着、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居住、杂项商品与服务均是有升有降, 但是其数值均是介于0与1之间的正数, 说明消费是随收入增加而相应增加的, 但消费增加的幅度低于收入增加的幅度, 即边际消费倾向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的。而家庭设备用品服务和医疗保健的边际消费倾向均是下降的, 而城镇居民在家庭设备用品服务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004小于0, 说明消费者对这类产品的消费额与消费者的收入变化方向相反, 即当消费者的收入增加时, 对家庭设备用品服务会相对减少。从横向看, 2013年各项消费支出的边际消费倾向中, 最高的是食品, 其次是居住, 最低是家庭设备用品服务。以上说明当城镇居民收入增加时, 消费还是做为居民生存、发展和沟通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1.4 平均消费倾向分析

平均消费倾向 (Average propensity to consume, 简称APC) 又称消费倾向, 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可支配收入中的比率[4], 如用公式表示则是:APC=C/Y (其中APC表示平均消费倾向, C表示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 Y表示可支配收入) , 是从根本上反应当期消费和未来消费的关系的指标。根据2007~2013年数据得出内蒙古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 (见表4)

从表4中可以看出内蒙古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从2007年到2010年成上升趋势, 共上升了17.3个百分点。持续上升2年后出现反弹, 也就是从2010年到2013年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就呈现下降趋势, 下降了3.6个百分点。说明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用于消费的比例整体出现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是因为受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影响, 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加大, 因此, 城镇居民消费倾向会上升。而在2010年后城镇居民消费倾向下降是因为尽管近几年可支配收入在不断增加, 但是居民对未来预期收入不足, 同时受到中国传统储蓄的影响, 因此大多数居民不敢大胆消费。此外, 最近几年, 房价和医疗费用持续攀升, 同时商贷办理越来越困难, 导致许多居民纷纷持币存款, 以备购房和医疗服务。

2 促进内蒙古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建议

通过上文分析, 虽然内蒙古城镇居民生活明显提高, 而且在西部地区生活水平属于中等偏上, 但是自身内部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改进, 比如虽然居民收入持续增加, 但是消费者消费支出越来越趋于谨慎,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2.1 提升城镇居民收入水平

收入是消费的前提, 收入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消费能力的高低, 并直接影响居民消费信心、消费欲望和消费潜能。同时收入是消费的来源和基础, 是影响消费的最重要因素[7]。因此,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5], 会促使居民进行消费。2013年内蒙古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25496.70元, 虽然在西部地区已处于中等偏上, 但是仍比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26955.1元少了1458.4元。因此为了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水平, 首先,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加大对就业和创业的支持力度, 建立健全促进就业和支持创业的长效机制, 以创业带动就业。其次, 要建立稳定的工资增长机制。应把握好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货膨胀的平衡点, 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稳步增加中低收入居民的工资水平, 提高其对物价上涨的承受能力[7]。

2.2 刺激消费欲望

从消费支出比重分析, 恩格尔系数在30%左右变动, 而且波动范围不大, 说明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缓慢, 只有恩格尔系数下降, 其他项目消费比重才会上升[5]。在食品结构不断改善, 食品消费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改善。而且消费支出比较集中在食品、衣着、交通通讯、住房和娱乐教育文化事业等。但是从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消费支出比重、边际消费倾向和消费倾向分析, 可以看出内蒙古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不高。虽然可支配收入在增加, 但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支出不增反降, 因此, 消费结构仍需要不断升级。首先, 要加强文化教育事业建设, 积极发展技工教育, 让居民有一技之长, 可以增加收入。加强师资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 鼓励有意向居民进人“草原英才”工程[6], 为内蒙古整个经济发展做贡献。其次, 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产业和服务性消费, 促进娱乐消费。随着近几年假期的增多, 使城镇居民闲暇时间加大, 特别是近几年内蒙古不少地区居民消费观念转变, 旅游和体验服务不断丰富人们的闲暇生活。最后, 通过各种媒体, 如广告、电视、网络等引导人们的消费思想, 把消费者向国家或地区倡导的消费方向和热点来引导。比如国家现在提倡健康消费, 健康饮食。在一些媒体上都会做相应的宣传, 而且食品消费品种的丰富多样化。所以现在消费者粮食的消费持续减少, 购买量下降, 肉、蛋、奶及其制品类的消费增长, 呈现多样化、营养化的趋势[8]。

2.3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可以让居民消费没有后顾之忧。首先就是要构建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8]。提升住房公积金金额, 多建造周转房, 让低收入人群可以有房可住。其次就是完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尽量多地将从业人员纳入到社会保险制度中来, 切实解决城镇居民的后顾之忧。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要把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保障范围, 做到应保尽保;同时提高最低生活保障金额[9]。

2.4 增强消费便利性

现在网购盛行, 像湖北这样的中部地区可以免邮, 但像内蒙古这样的西部偏远地区要另加邮费, 会无形的增加城镇居民的消费负担。另外快递到其它地区一般3~5天但是到内蒙古就要5~7天左右, 这无疑是增加了居民的等待时间, 不利于消费。因此, 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载体, 鼓励商业企业通过连锁经营和物流体系等现代流通方式对传统实体店进行改造, 使商品营销网络向边远城镇延伸。积极培育发展城市区域商业中心, 提升商圈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建立健全现代消费品营销体系, 积极推动物流、电子商务的发展, 为城镇居民提供最大程度的消费便利[10]。

参考文献

[1]内蒙古统计局.内蒙古统计年鉴2008~2014[Z].

[2]恩格尔系数标准[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k CDVL4BBb AUZ4BQnt JJEIYvrh Tu H4fc6r Ykr0z6_AHi7Dd ETtbcq A-8pmkh Ax WA5bc N7Gzs8Xy UTf Xum34wr Wa.

[3]边际消费倾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18216.htm.

[4]平均消费倾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60864.htm.

[5]彭必源, 黄宏磊.湖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分析[J].消费经济, 2009 (2) :55-58.

[6]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1]21号[EB/OL].http://www.gov.cn/zwgk/2011-06/29/content_1895729.htm.

[7]周静.咸宁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分析[J].科技信息, 2009:144-145.

[8]在改善消费结构中扩大居民消费[EB/OL].http://www.dss.gov.cn/News_wenzhang.asp?Article ID=326187.

[9]石云峰.内蒙古城镇居民收入现状及地区间差距简析[J].热点透视, 2013:13-15.

内蒙古居民 篇4

(一)城乡居民消费支出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区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普遍提高。2005-2013年,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从6929元上涨到19249元,增加12320元,年均增长13.6%;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从2446元增长到7268元,增加4822元,年均增长14.6%,年均增长率高于城镇居民1.0个百分点。但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绝对增长额仍比农村居民多1.6倍。

(二)城乡居民消费结构

1. 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质量明显优于农村居民

从恩格尔系数的变化看,2010-2013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在30.1%-30.8% 之间,说明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已进入富裕阶段;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比城镇居民高很多,在35.6%37.5% 之间,说明农村居民生活正在向富裕阶段迈进。

从绝对量来看,城乡居民人均食品消费都是在增加,但城乡差距越 来越大。2010-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从1675元增长到2584元,而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从4211元增长到6118元,两者差额由2536元涨到3534元。

从相对量 来看, 城乡居民人均食品消费差距也较大。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占同期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的39.8%,2013年为42.2%。

2. 城乡居民衣着消费支出总体呈现持续增长趋势

2010-2013年, 城镇居民人 均衣着消 费支出从2204元增长到2777元, 增长573元,所占比重由15.7% 降到了14.4%;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从318元增长到565元,增长247元,所占比重由7.1%持续上升到7.8%。总的来看,城镇居民衣着消费支出和比重都高于农村。

3. 城乡居民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变化不大

2010-2013年, 城镇居民人均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从949元增长到1233元,增长284元,所占比重由6.8% 下降到6.4%;农村居民人均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从178元增长到302元,增长124元,所占比重由4.0% 增长到4.2%。

4. 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比例下降

2010-2013年, 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由1126元增加到1395元,增长269元,但所占比重由8.0% 持续下降到7.2%;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从468元增加到831元,增长363元,所占比重由10.5% 增加到11.4%,呈现波动态势。

5. 交通通讯消费支出比例显著提高

2010-2013年, 城乡居民交通通讯支出在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中增长幅度极为明显。城镇居民人均交通通讯消费支出从1769元增长到2720元,增长951元,所占比重从12.6% 上升到14.1%;农村居民人均交通通讯消费支出从599元增长到1107元,增长508元,所占比重从13.4% 上升到15.2%。说明我区交通环境日益改善,通讯方式日益现代化,城乡居民生活更加方便与快捷。

6. 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支出呈现上升趋势,但占比下降

2010-2013年, 城镇居民人均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支出从1641元增长到2111元,增长470元,但所占比重由11.7% 下降到11.0%,降了0.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从374元增长到555元,增长181元,但所占比重由8.4% 下降到7.6%,降了0.8个百分点。

7. 农村居民居住支出比重显著增加

2010-2013年, 从居民居住支出看,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支出由752元增长到1112元,增长362元,而城镇居民由1384元增长到1951元,增长567元;从居住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比重来看,农村居民居住支出比重高于城镇,2010年高7个百分点,2013年高5.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农村居民居住支出增幅小于城镇,但占生活消费总支出比重远高于城镇。

8. 城乡居民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

2010-2013年, 城镇居民人均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从710元增长到944元,增长234元,但所占比重由5.1% 下降到4.9%,降了0.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从97元增长到213元,增长116元,所占比重由2.2% 增长到2.9%,增长0.7个百分点。总体上看,城镇居民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的绝对增长额和比重大于农村居民4.4倍和2.0个百分点,与其它项比,城乡居民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增长幅度最小。

(三)城乡居民平均消费倾向

近几年我区城乡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有着不同的变化趋势。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呈下降趋势,由2010年的79% 降至2013年的75%;而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呈上升趋势,由2010年的81% 上升为2013年的85%,说明农村居民消费欲望大于城镇居民。

二、城乡居民消费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较大

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并受城乡居民消费观念、消费能力、消费规模、消费档次等方面的影响,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呈现进一步拉大的趋势。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相差9534元;2013年相差11981元。

(二)城镇居民消费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

居民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经济增长对居民消费有着推动作用。据统计,2010-2013年,我区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为12.5%,而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的年均增长率为11.2%,可见,亟需提高居民消费。

(三)城镇居民消费绝对量增长,但结构变化不大

2010-2013年, 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中食品和衣着消费支出较高,其所占比重从45.8% 上升到46.1%;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娱乐教育文化及服务、居住、杂项商品与服务等五项指标所占比重由41.5% 下降到39.6%,唯独交通通讯消费支出比重的上升较明显,由12.6% 上升到14.1%。这表明城镇居民生存型消费支出比重偏高,享受发展型消费支出比重偏低,需优化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着力提高享受发展型消费支出的比重,使城乡居民消费质量不断提升。

(四)农村居民消费层次低于城镇

一是农村居民生存型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大于城镇。2013年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中食品、医疗保健和居住等三项生存型消费支出的比重较高,而且该三项指标消费比重高于城镇,分别比城镇高3.9、4.2、5.2个百分点,说明农村居民仍处于低级的消费层次。二是农村居民享受发展型方面的消费支出低于城镇。2013年农村居民的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和杂项商品与服务等四项指标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分别比城镇低6.6、2.2、3.4、2.0个百分点,说明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相对较差,亟需提升。

三、对策建议

(一)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强消费能力

首先,提高城乡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促进消费水平。目前,城乡居民消费的共同特征是生存型消费所占比例较大,说明城乡多数居民收入水平仍然较低。因此要尽快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尤其加快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多数人群的消费能力。其次,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步伐,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收入差距是缩小城乡消费差距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中,一方面进一步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形成农村居民进城务工的有利政策环境,即为农村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

(二)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城乡居民消费负担

首先,优先解决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为城乡居民减轻消费压力。一是进一步完善城乡的养老保险问题。在城镇,要健全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并且将农民工逐步全部纳入。在农村,要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高保障和服务水平。二是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保障水平和质量。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当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尤其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保障水平和层次不高问题,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保基金支付水平与实际住院费用报销支付比例有明显的差距。这可能会造成城乡居民心放不下、钱不敢花的现象,因此健全医保体系也是扩大消费的当务之急。其次,加强农村金融体系服务的范围和力度。针对目前农村贷款难问题,采取合理措施,适当扩大金融服务范围和力度,引导资金向农村流动,保障农业长期发展的资金投入。一是建议农村信用社多增设在农村苏木嘎查的服务网点,扩大覆盖面;二是农村信用社要进一步增大政策性支农信贷资金总量。三是建议农行、中行、建行、工行等大商业银行拓宽在农村营业网点业务范围,增加一定比例的支农信贷业务,最终实现更加有效地解决农村贷款难问题,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三)改善城乡居民消费环境,引导消费倾向

首先,积极做好城乡道路、通讯、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居民消费不便利的问题,推动消费市场快速健康发展。其次,加大重点文化娱乐设施建设力度。规划建设城乡群众文化生活基础设施,提升多元化、自我发展型消费的物质承载力。再次,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商品价格调控,保持城乡居民生活必需品和服务价格的相对稳定。最后,大力发展各类消费信贷产品的同时培养城乡居民的消费信心,鼓励城乡居民树立新型的、科学的、文明的现代消费观。

(四)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促进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

内蒙古居民 篇5

关键词:内蒙古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恩格尔系数

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 对实现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一直是各级政府部门经济工作关注的重点。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和投资的大幅增加, 内蒙古自治区得到了快速发展, 经济增速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 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较大提高。但是, 在投资持续增加、投资率大幅提高的同时, 最终消费率却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在逐年降低。2010年内蒙古最终消费率由2000年的56.8%下降到39.5%, 降幅达17.3个百分点 (详见表1) 。

消费结构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 人们各种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消费在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消费结构及其变化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 它反映了居民的消费特征及消费趋势。本文拟通过对最终消费率持续下降背景下内蒙古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深入分析, 找到制约其结构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为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一、内蒙古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状况分析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年鉴的统计口径, 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共分为八项, 即食品支出、衣着支出、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医疗保健支出、交通和通讯支出、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支出、居住支出、杂项商品和服务支出。从表2中可以看出, 2004-2010年内蒙古城镇居民家庭人均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性总支出的比率呈下降趋势, 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2004年的32.6%降低到2010年的30.1%。与此同时, 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等支出所占比重呈现上升趋势。从消费金额看, 居民用于食品消费支出的绝对额大幅上升, 居民膳食结构趋向营养型、科学型, 肉食结构趋向多样性;用于医疗保健、交通通讯上的消费迅速增加, 说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等因素使得城镇居民的保健意识不断增强。值得注意的是: (1) 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 人们开始追崇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各类通讯工具和汽车等大额消费品开始进入居民家庭。 (2) 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消费比重呈上升趋势, 闲暇娱乐开始成为城镇居民的消费热点。 (3) 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日益提升, 城镇居民在子女教育上投入不断加大, 人们在接受各类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方面的费用也有所增加。

从消费占比看, 各项消费支出构成比例虽有所变化, 但变化幅度并不大。变化最大的是食品消费, 最大变化幅度只有2.5个百分点;其他消费支出中衣着支出变化幅度为1.3个百分点;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变化幅度为1个百分点;医疗保健支出变化幅度为0.5个百分点;交通和通讯支出变化幅度为1.3个百分点;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支出变化幅度为1.2个百分点;居住支出变化幅度只有0.2个百分点。这说明在城镇居民消费绝对额增长的同时, 内部消费结构变化幅度有限, 除生活必需消费以外的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支出等消费比例增长较慢, 致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限。

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内蒙古统计年鉴》2001-2011年计算整理得到。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内蒙古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整理计算得到。

二、内蒙古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优化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 收入水平不高

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形成一定消费结构的最基本约束条件, 直接影响着基本需求与发展和享受需求的比例, 从而决定着人们的消费结构。当收入水平较低时, 人们的消费就主要集中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上;当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时, 人们消费的选择能力增强, 基本需求在生活消费中所占的比重将不断下降, 而发展和享受消费就会不断上升, 消费结构就会不断优化升级。2004年以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内蒙古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 2010年达到了17698元, 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0%左右, 人们的生活得到了较大改善, 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 仍处于较低水平 (见表3) , 严重地制约了内蒙古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发展进程。

单位:元

资料来源:根据各年《内蒙古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得到。

(二) 边际消费倾向较低

消费分为自主消费和引致消费两个部分。自主消费是维持人们基本生活需要的部分, 它与人们的收入水平无关。而引致消费是扣除对所有商品的基本需求支出后的消费部分, 它与收入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并且与消费者的偏好有关。二者可以用边际消费倾向①来反应。

利用扩展线性支出模型和内蒙古城镇居民2004-2010年的相关消费流计数据可得到各年城镇居民在各消费项目上的边际消费倾向 (见表4) 。

从各类消费项目的边际消费倾向看, 2004-2010年内蒙古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食品的边际消费倾向最高, 但呈逐年递减态势;而交通及通讯项目、衣着、居住、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的边际消费倾向总体呈上升态势, 说明生活必需品消费偏好逐渐变小, 人们越来越偏好于发展娱乐方面的消费。从各年总消费倾向来看, 内蒙古城镇居民的消费倾向呈逐年递增态势, 说明人们的消费意识在逐渐增强, 但最高的2010年总消费倾向仅为0.619, 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0.70-0.75的水平, 说明内蒙古城镇居民消费意识仍然较弱, 收入对消费的拉动力不够, 影响了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 收入差距明显

消费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行为和过程, 是收入的函数。收入水平决定着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不同收入水平的人群, 他们的消费水平、消费行为也不尽相同。城镇居民家庭收入主要由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个部分构成。2010年, 内蒙古城镇居民最高收入组家庭人均工资性收入为26 128元, 人均经营净收入20 794元, 人均财产性收入4 053元, 人均转移性收入12 720元, 分别是最低收入组家庭的5.7倍、7.7倍、84.4倍、9.2倍, 高低收入家庭分化明显 (见图1) 。

根据不同收入的城镇居民分组, 每组平均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分配比例如表5所示。统计数据表明内蒙古城镇居民消费层次分化明显, 高低收入家庭存在较大差距。2010年城镇居民中最高收入户人均消费性支出为36136.92元, 最低收入户为5820.05元, 相差6.2倍;最高收入户的恩格尔系数为23.3%, 最低收入户为35.8%, 相差12.5个百分点。这揭示出如下的格局: (1) 城镇居民中低收入困难户刚刚解决温饱问题, 无力消费; (2) 中等收入家庭处于消费转型期, 在为将来实现高消费做前期储蓄; (3) 高收入家庭开始转向高档住宅、奢侈品消费领域, 但其在总体居民中的比重较低。不同收入阶层的居民消费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对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有较大差距, 对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资料来源:根据《内蒙古统计年鉴》 (2011) 的相关数据整理计算得到。

(四) 物价增长较快

消费品价格是影响居民消费结构的另一关键因素。价格水平的变动不外乎有两种情况, 即各种商品的价格同幅度改变或者不同幅度变动。当所有商品的价格同幅度改变时, 在居民名义收入不变的情况下, 势必会影响居民的实际收入, 从而通过收入水平的变动影响居民的消费结构。当各种商品之间的价格不同幅度变动时, 一方面会引起居民实际收入的变动, 另一方面还会引起消费品间相对价格的变动, 从而影响到居民的消费结构。近几年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内蒙古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了大幅提高, 但同时也要看到, 食品、住房等物价水平也在快速增长。2011年, 内蒙古自治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达5.6%, 高出全国平均涨幅0.2个百分点。物价增长增加了人们的生活成本,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居民实际收入的增加, 严重影响了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调整。

三、优化内蒙古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对策建议

(一) 提高居民收入, 缩小收入差距

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消费需求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因素, 决定着居民的消费层次和消费结构。稳定的收入增长会带来稳定的消费增长, 拓宽人们消费的选择机会, 使消费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因此, 提高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是关键。各级政府应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不断提高就业水平, 有效提升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 从而能够在不断提升居民消费能力的同时优化消费结构, 目前, 内蒙古国民经济正处于高速增长期, 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 以城镇化为突破口, 以优势产业为主导产业, 以“一区两带” (“呼包鄂”黄金三角区、赤峰通辽经济带、海拉尔满洲里经济带) 为经济增长极, 保持内蒙古经济的快速发展势头, 从而为居民收入增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 还要进一步调节居民收入差距。一方面要对国有垄断行业工资标准进行合理调整和控制, 缩小不同收入来源的群体之间、行业之间不合理的收入差距;另一方面要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尤其是高收入人群的税收征管。

(二) 引导居民合理消费, 稳定物价水平

内蒙古城镇居民目前平均消费倾向较低, 未来消费市场广阔。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 消费观念也在逐步提升, 教育、医疗、保健、娱乐等享受型消费支出日益成为人们的消费热点。人们追崇绿色健康的消费品, 喜欢性价比高的高科技电子产品, 喜欢旅游休闲度假, 而这些市场的日益完善必将成为优化消费结构的有效途径。因此, 政府应在政策上予以支持, 鼓励企业科技创新,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旅游产业, 规范家政服务行业和稳定价格水平, 带动居民消费需求稳健增长, 为居民提供健康放心的消费环境, 增加居民的消费意愿。此外, 要在引导广大居民进一步转变消费观念的同时, 完善消费信贷, 不断开拓新的消费领域, 刺激居民消费的积极性。政府部门要考虑合运用的杠杆, 引导金融机构扩大消费信贷的范围, 除住房、汽车消费信贷外, 还要逐渐向医疗、旅游、助学、保险、通讯等方面拓展, 放宽信贷条件, 降低贷款利率, 从而提高居民的消费率。

(三)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扩大转移支付

科学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能够有效地调节收入分配和再分配过程, 是缩小社会生活水平差异的最有效措施, 对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内蒙古自治区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 社会保障体制未能建立健全和有效运作, 广大居民为防范未来养老、医疗风险, 将过多的可支配收入用于储蓄, 当期消费转入远期消费, 致使当前消费需求不足, 对发展型、享受型消费结构的影响尤为严重。相对来说, 如果居民的教育、养老、居住、医疗等有了保障, 他们就会将更多的收入用于当期消费, 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如此一来就会推动消费结构的升级, 加快经济的发展水平。在政策选择方面, 要在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 切实发挥社会保障体系的功能。一方面, 要改革财政支出结构, 增加社会保障资金的预算安排, 提高社会保险费征缴率, 确保社会保障基金专款专用;另一方面, 要逐步建立完善社会保障管理和社会化服务体系,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让城镇居民对未来的利益保障心中有数, 从而增强居民的即期消费行为。

参考文献

[1]尹世杰, 蔡得容.消费经济学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2]陈享光, 谢富胜.中国城镇居民消费变化的实证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1 (5) .

[3]李明桂.扩大居民消费——马克思按劳分配视域下的居民消费[J].内蒙古社会科学 (汉文版) , 2010 (4) .

[4]余明江.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实证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2004 (10) .

内蒙古居民 篇6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 PI) 是以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宏观经济指标。运用其可观察、分析消费品零售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对城乡居民实际生活费用支出的影响程度。同时这一指标也影响着政府制定货币、财政、消费、价格、工资、社会保障等政策。所以, 对该指标的分析与预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1994年1月至2013年4月内蒙古消费价格指数的月度数据构建SA R IM A模型, 分析内蒙古消费价格指数随时间推移的变化规律并对其未来走势进行预测, 为制定有效物价调控政策提供数量依据。

二、S A R IM A模型的建模概述

时间序列分析就是对时间序列进行观察、研究, 找寻它的变化规律, 预测其未来的走势。时间序列是依赖于时间t的一族随机变量, 构成该时序的单个序列值虽然具有不确定性, 但整个序列的变化却有一定的规律, 可以用相应的数学模型近似描述。在许多实际问题中, 时间序列会显示出周期变化的规律, 对于此类序列人们通常用SA R IM A乘积季节模型来进行实证研究, 达到最小方差意义下的最优预测效果。

三、实证分析

以内蒙古1994年1月到2013年4月最新月度C PI数据为研究对象

(一) 原始数据平稳性检验

如图1所示, 价格指数随着时间的推移具有明显的波动变化趋势, 初步判断是一个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进一步由单位根检验表1可知A D F检验值为0.336954, 明显大于1% (-3.460173) , 5% (-2.874556) , 10% (-2.573784) 的临界值, 认为数据不平稳。所以, 内蒙古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非平稳时间序列, 需要通过差分变化将其转化为平稳的时间序列。

(二) 平稳化处理

对原始数据进行1阶12步差分处理, 得到如下时序图:

从图4可得, 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条件下, P值基本上小于0.05, 所以该差分序列不能视为白噪声序列, 即差分后序列还蕴含着不容忽视的相关信息可供提取。由表2可知A D F检验值为-8.741913, 明显小于1% (-2.576181) , 5% (-1.942368) , 10% (-1.615679) 的临界值, 拒绝原假设, 认为数据是平稳。

(三) 模型建立

根据自相关和偏自相关的特点, 进行模型定阶。由图3知自相关图中只有延迟12阶和24阶的自相关系数显著大于2倍的标准差, 所以考虑构造多个A R IM A (p, d, q) (P, D, Q) S模型, 并利用A IC准则对模型进行比较, 确定最优模型为.模型结果为:

(四) 残差检验

残差序列为随机的情况下, 拟合统计量的P值除个别外全部显著大于显著性水平0.05, 可以认为该残差序列是随机的, 表明残差中不存在有用信息未被提取得情况。所以, 用SA R IM A模型对原序列建模是很合适。

四、模型预测

(一) 模型内预测

采用1994~2012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时间序列, 预测2013年1月到4月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并与真实值比较, 观察模型拟合效果。 (第二列是真实值, 第三列是预测值) 如表3所示:

从上表可得2, 3, 4月的预测值与真实值较相近, 而1月相差1.1。总之, 预测结果的误差不算很大, 说明该模型对内蒙古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预测比较有效。但是由于该模型只考虑了时间序列本身的特性, 而对于其他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没有考虑, 这些因素主要通过SA R IM A模型中的随机误差项来反映, 所以该模型仅适合短期预测。

(二) 模型外预测

利用1994年-2013年4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时间序列, 预测2013年5月、6月、7月的C PI指数。预测值在95%的置信区间内, 2013年5月的C PI为119.1244, 6月的C PI为118.4096, 7月的C PI为117.9269。

五、结论

本文以内蒙古1994年1月至2013年4月最新的月度C PI作为研究对象, 构建并选取了最优模型A R IM A (1, 1, 1) × ( (1, 2) , 1, 1) 12, 经残差检验, 其拟合较好。因此运用该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和预测内蒙古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变化规律, 对现实的经济发展情况有一定的预警作用。从模型预测结果来看, 2013年内蒙古的物价指数虽然略有下降, 但依然需要采取一定的相应措施对其进一步调控, 将物价变动的幅度严格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的运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内蒙古居民 篇7

一、伊金霍勒矿区概况

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地处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 东经108°58′至110°25′, 北纬38°56′至39°49′之间, 总面积5600km2, 辖7个镇, 总人口15.9万人, 其中少数民族1.1万人。境内资源富集, 是国家重要能源重化工基地之一。现已探明的有煤炭、天然碱、泥炭、石英砂、石灰岩及粘土等。煤炭总储量139.15亿t。是神府—东胜煤田的主要产区, 矿点主要分布在本旗的布连、布尔台格、新庙、纳林陶亥4个乡, 已产为国家重点开发建设地区。过去伊金霍洛旗生态良好, 环境优美, 植被覆盖度达到87%, 森林覆盖率达到38.08%近年来由于煤炭的大规模开采, 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二、调查方法

1. 条件价值评估法

采用价值评估法 (CVM) 揭示在收入水平和环境意识水平提高的基础上, 人们为治理煤炭矿区生态环境质量、减轻污染水平的需求, 而且愿意为实现这一目标放弃一部分个人消费 (表现为支付金额的多少) 用于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 (WTP>0) 。支付意愿的存在与否和支付意愿大小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

2. 问卷设计

本次调研采用的CVM问卷由3个部分组成, 一是矿区居民对当地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态度;二是为改善本地区的生态环境, 当地居民的支付意愿调查;三是矿区居民的社会经济信息, 如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家庭人口数等。

调查对象为长期居住于矿区, 对煤矿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具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和切身的感受的居民。在调查问卷中, 进行开放式引导, 为了保证支付意愿的准确性, 特别设计了煤矿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背景介绍。展示预先准备好的图片, 介绍生态环境污染的危害、支付费用的意义以及使用情况。然后让受访者填写“愿意支付”和“不愿意支付”的选择。如果受访者选择了“愿意支付”, 则进一步提问:“每年最多支付多少?”, 如果受访者“不愿意支付”, 那么, 再询问不愿意的原因是什么。

3. 数据采集

调查采用随机入户访谈的方式, 共发放问卷580份, 问卷全部收回, 得到有效问卷536份, 问卷有效率为92.41%

三、调查结果

1. 受访者的基本信息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的年龄最小17岁, 最大68岁, 平均年龄33.6岁, 受访者主要集中于30-50岁之间;男性比例为73.32%, 女性26.68%为;受访者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占6.37%;初中占36.82%;高中及中专占46.56%;大专和本科占26.18%;研究生及以上占5.78%。文化水平以高中为最多, 其次分别为初中及大学, 小学文化及研究生文化者较少;职业以矿工最多, 商人、农民、干部也有很大的比重;平均家庭年收入大部分集中在80000~100000元, 占有效样本量的56.89%。

收入情况:

70000元以下占3.68%;

70001~80000元的占9.48%;

80001~100000元的占56.89%;

100001~120000元的占18.57%;

120001~150000元的占6.72%

150001~20000元的占4.66%

2. 受访者对当地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

调查的有效样本中, 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本地区生态环境亟需治理, 只有很少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当地生态环境的治理不急迫, 其中:认为本地区生态环境治理非常急迫的有314人, 占有效样本量的和58.6%;而认为不急迫的196人, 有占有效样本量的31.4%。认为不必改善的有人26人点有效样本的8.9%。

在被调查的536份有效样本中, 对环境政策非常了解的有371人, 不足有效样本量的70%;对环境保护政策部分了解, 但了解不多, 一知半解的人有133人, 占效样本24.6%。而表示自己对环境保护政策一点也不了解人有33, 占有效样本量的6.2%。受访者对环境政策的了解程度如表1。

3. 受访者的支付意愿 (WTP)

536份有效问卷中有385人表示“愿意”参与支付, 占有效样本66.98%, “不愿意”支付的有151人, 占有效样本的33.02%。根据对受访者社会经济情况的统计, 样本家庭的平均年收入水平大约在100000元 (2013年元) 左右, 支付金额在500-800元的占42.57%。支付金额占问卷数量比例如表2所示。

四、对调查结果的讨论

通过调研和数据的实证分析, 我们认为:

(1) 由于人们的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对环境政策的了解度及满意度等不同, 支付意愿不同。其中, 收入多少是支付金额的主要因素。对环境政策的了解度越低支付愿望越高, 对环境满意度高的支付愿望低。“愿意支付”的原因:身居矿区, 切身感受到了环境恶化造成的危害和影响, 所以对治理环境的意愿要求较为迫切。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对支付金额影响不大。

(2) 人们对煤炭矿区生态环境改善的支付意愿大小相差较大。并且0支付意愿的人占33.02%, 高支付意愿的人较少。支付意愿主要集中在500-800的占有效样本人42.57%。支付范围在家庭年收入的0.5%~0.8%占“愿意支付”样本的27.79, 0.8%~1%占“愿意支付”样本的25.19%。也就是说支付范围在家庭年收入的0.5%~1%占“愿意支付”样本数的一半以上。

(3) 受访者“不愿意”支付的占有效样本的33.02%, “不愿意”支付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家庭收入水平较低, 没有支付能力;二是没有充分认识到环境质量改善所带来的效用, 因居住地距矿区较远, 没有切身感受到环境恶化造成的危害和影响, 对治理环境的意愿要求不迫切;三是认为生态环境治理应由国家出资, 或者由开发矿产的企业承担相应的责任;四是担心资金不能用于生态环境治理, 被挤用、占用、挪用等, 况且目前还没有成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督导管理居民支付资金及工程建。

参考文献

[1]郑玉歆.环境影响的经济分析——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2]Venkatachalam L.The 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a Review[J].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2004, (24) :89-124.

[3]Jones A M.A Note on Computation of the Double-Hurdle Modlewith Ependce with An Application to Tobacco Expendediture[J].Bulletin of Economic Research, 1992, (44) :67-74.

[4]李莹.意愿调查价值评价法的问卷设计技术[J].环境保护科学, 2001, (12) :25-27.

[5]李国平, 郭江.榆林煤炭矿区生态环境改善支付意愿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 (22) :137-143.

[6]李莹, 白墨, 杨开忠, 等.居民为改善北京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支付意愿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 2001, 14 (5) :6-9.

[7]赵军, 杨凯.上海市河流生态系统服务的支付意愿[J].环境科学, 2005, 26 (2) :5-10.

内蒙古地区居民的生态进化构思 篇8

生态建筑是人类对自然界生态平衡的重视,是在建筑领域的延伸,它反映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水乳交融相互依存的关系。20世纪末期,以建立在生态学意义和仿生形态基础的设计不断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如果把建筑比作一个处在进化过程中的生命体,那么,建筑的每一个细胞都可以被看作一个生命系统中的维生结构,认识和科学的模拟,参与到生态运动的过程中。

1 生态建筑与进化式建筑

生态建筑的设计是保护自然环境、保护自然资源、节约材料和劳动力;循环使用水、空气、土壤、废物和建筑材料;保护能源和使用无毒无污染的,利用诸如风、阳光、水和土壤等当地资源的自足能源生产系统。

进化式理论的核心就是具有自然的思考力。进化式建筑就是人类以冒险、无畏、大胆创新和大自然智慧力量的精神去寻求生活中的规律。

进化论的思想则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这个范畴。如我们在进行一栋建筑的设计时除了关注生态方面的问题,进化论的设计则在生态设计的基础上,加之有效的方式来解决结构上的难题,有效利用能源、采暖和制冷、空气动力学、防虫害、防水防火等问题。进化建筑不会轻易受到自然灾害的损坏,使得建筑的建造更加经济、省时和简单。

2 进化式建筑实例分析——沃溯中心国际学校

沃溯中心国际学校是一所特殊的按摩学校,按摩是在水中进行的,特点是用木制的5个直径为8.5 m~10 m的圆球,外覆灰浆水泥和防水乙烯基合成物。在圆球里有教室、商务厨房、办公室、休息室、住宅和一间三层楼高的工作室。防火方面是一系列的室外洒水装置,位于每个圆球的中央屋顶。发生火警时圆球立刻被浸在水中,变得难以被点燃。在每个圆球的底部是充满了流动冷水的水槽,将圆球周围的空气自然冷却。管状的小洞有太阳能风扇,将经水冷的空气吸入,经屋顶的小洞将热空气排出,创造了一种自然的连续的空气交换系统。

墙上敞开的构造洞被喷上混合着基胶的可回收的纸浆,效果非常好。球体表面积最小但所覆盖的体积和结构强度最大,经证实,即使在室外温度超过42 ℃且没有使用隔热材料的情况下,这种体形仍可保持室内气温的凉爽。圆球体形使风的流动加快而进一步冷却建筑。同时,球体是自然界中强度最大且最有效的形体,耐用、坚固且易于抗震。

3 结合进化式建筑浅谈内蒙古地区特有居住形式——蒙古包

3.1 蒙古包特征

蒙古包是内蒙古草原民居中使用历史最长、最具有代表性的房屋。一般内部空间的直径在5 m~8 m,中央高2.18 m,门高1.4 m~1.8 m,采光与通风除顶部的圆形天窗外,还有周边可以灵活开启的局部毡片。

固定式蒙古包多建造在半农业半牧区或是定居轮牧的沙丘活动区,具有蒙古包的基本形态与空间形式,平面为独立圆形或圆形与长方形组合形,采用生土、石材、草木等建筑材料建造,又称为“独贵”。此类房屋由于不具备传统蒙古包的灵活优势,同时作为长期定居的房屋室内空间突显出其既单一又狭小的缺点,所以作为居住建筑使用的固定式蒙古包的延续时间不足百年。

3.2 进化式建筑的十四条基础性原则

1)实行自给自足的循环系统、净化系统和动力系统;2)在任何可能的地方使用再生材料;3)使用无毒性的材料,并在建筑内消除污染;4)高标准地进行防火、防水、防震和防虫害设计;5)选择有效的结构体系来均匀分布和传递内力;6)让建筑表达其居住者自然的循环模式;7)去除所有多余的构件和构造措施;8)不断探寻科学和技术上的先进方法,并将其贯彻到建筑和基地中;9)将建筑视为一个能对气候及其内部变化做出反应的活的有机体;10)将建筑的“脚印”减少到最低程度,跨越在基地上方或在竖直方向建筑,从而保护自然环境;11)结构特征统一,而且其表达方式应与设计合一;12)认识并表达结构、形式和材料的效率;13)将空间视为多层次的、有活力的、运动的连续体,而不再有静止的平面网格;14)尝试发现新的可能性,并对假设、预期和状况提出质疑,敢于揭示未知事物,使那些看起来似乎不可能的变为可能。

3.3 蒙古包的进化式生态构思

3.3.1 固定式蒙古包的进化式生态技术构思

蒙古包的民居建筑是以适宜技术为先导,以可持续发展为战略,体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地方特色、民族文化,创造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以人、畜和草原能长期和谐共生为总则。

在适宜技术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尽可能的创新建筑。在建筑形体上,我们要保持蒙古包建筑的原有体形。这一体形能够使风的流动加快而进一步冷却建筑。同时,它十分耐用和坚固,且易于抗震。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蒙古包建筑的民族特色。在色彩上,仍以蒙古族的白色蓝色为主要色彩元素,配以传统的民族符号(见图1)。

建筑材料上,以创新的观点来建设,可以遵循沃溯中心国际学校的设计。应用专门设计的蜂巢板来隔热,并能防止虫子进入建筑。这种板能够裁成任何形状。墙上敞开的构造洞被喷上混合着水基胶的可回收纸浆,隔热效果非常好。同时在沃溯中心国际学校的设计上我们看到的球上叶脉状的浮雕是用来冷却内部的冷气管道。形成了一种运动、凸起有波浪形图案和蛇形浅浮雕的表面。依据这样的应用原则我们可以在固定式蒙古包的图案符号上做成浮雕式,浮雕下面隐藏的是管道,绕固定式蒙古包一周来布置,与在蒙古包顶端安装简易的闷晒式太阳能热水器相连接,可以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用水需求,同时这一装置造价极低,不会给当地居民带来经济负担。

同时,在经济较富裕地区,室外可安置太阳能光电板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并储存起来供住宅所用。

屋顶天窗,采用双层的玻璃纤维顶,可以漫射阳光,使整个室内沐浴在阳光中。同时配以圆形铁窗棂来起到结构上的支承作用,屋顶凸缘的搭界边做防渗水措施。外窗采用典型的球状造型,可实现能够看到建筑的左右外景,并能够获得充足的阳光和一定的抗风能力。冬天,较低的太阳高度角可使得阳光照射充足,保持室内的温度,并使整个房间沐浴在阳光下;夏天,较高的太阳高度角使得阳光很难射入室内,于是可以保持室内凉爽并有很好的采光。

3.3.2 完全进化式蒙古包

目前,未来派蒙古包被形象地称之为“活豆荚”,它们称得上最为另类的度假之所,它们是带有异国情调的微型度假屋。“活豆荚”装有可变形的“脚”,能够征服各种各样的地形,甚至可以悬在半空,将周围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很显然,这种未来派结构无疑是一种减少“生态足迹”的有效方式。在设计上,“活豆荚”可谓将简约发挥到极致,里里外外无不彰显它的这种个性。除此之外,它的整体结构也超级“强壮”,这要归功于采用堪称艺术级的工程技术,让坚固耐用性实现最大化。整体结构的经久耐用也间接提高了“活豆荚”的可持续性。

也许蒙古包可以完全的进化成另一种形式,那么就要迎合自然,发挥自然的魅力。做到最小限度地使用材料,通过选用合适的形式来分散和有侧重地分布内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强度,用最小的表面积来创造最大的容量,联系构造的目的用途来选择颜色、尺度和质感,在所有细部保持形式的连续来达到均匀分布内力的目的,并创造出尽可能高的强度质量比,形态中的空气动力学原理极大地辅助了其自身的冷却、升温和温度调节,形式与外界环境的自然力和居住者的需要直接相连,并且以大体上使栖居地和环境同时收益的方法共生。这也就是我们的进化式生态的蒙古包。

4结语

内蒙古地区生态技术不应仅仅局限于眼前已有的生态技术,我们应更多的从自然中寻找千百万年以来的自然规律,通过自然的演变找到适合我们当今真正的生态建筑技术。体会大自然神奇的力量,创造出坚固、健康、舒适、富有创造、具有代表性的草原生态民居。

摘要:以创新建筑为出发点,分析了国外进化式建筑的实例,通过此来论证在蒙古包中可应用的进化式生态措施,也就是在原有生态技术策略上更应该结合自然,如材料的充分利用、有效的形式和构造、能源功效、牢固性等。

关键词:进化建筑,生态建筑,固定式蒙古包,基础性原则

参考文献

[1]崔悦君.创新建筑——崔悦君和他的进化式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7.

[2]刘铮,巴特尔.内蒙古草原传统民居的生态智慧[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

[3]任国栋,刘铮,王卓男.草原生态民居的基本特征与设计框架——绿色建筑与绿色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0.

[4]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芮经纬,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7.

上一篇:湖南一师下一篇:暖通空调安装施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