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鄂温克旗

2024-12-16

内蒙古鄂温克旗(精选6篇)

内蒙古鄂温克旗 篇1

1 地质背景

研究区处于西伯利亚板块东南缘, 兴蒙造山带的北部, 额尔古纳地块和兴安地块的交接部位。其大地构造位置, 在古生代属天山-兴蒙造山系, 大兴安岭弧盆系, 跨扎拉屯-多宝山岛弧和海拉尔-呼玛弧后盆地两个构造分区, 为陆缘增生带。 (图1) 。

F1-塔源-喜桂图断裂;F2-贺根山-黑河断裂;F3-西拉木伦-长春断裂;F4-赤峰-开源断裂.

区内发育一条较大的近东西向的韧性剪切带, 主要存在于乌其哈锡岩体中南部, 向西延伸至古生代变质岩中。致使古生代区域变质岩及侵入岩叠加了韧性变形作其乌其哈锡岩体受到韧性变形作用和碎裂作用较为强烈。根据野外调查资料和显微构造特征表明韧性剪切带的剪切运动方向为右行剪切 (图2) 。剪切带早期是韧性变形为主, 形成各种糜棱岩, 晚期变形作用是浅部发生的破裂机制为主, 形成各种碎裂岩。

(据辽宁省地质勘查院内蒙古1:5万头道桥等四幅区域地质调查[2], 2012)

2 岩石类型及特征

依据宏观构造为基础, 结合显微组构特征, 本区的糜棱岩分为三种类型 (表1) 。

2.1 糜棱岩化花岗岩

原岩为黑云母花岗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经受最轻微变形作用, 形成的糜棱岩化花岗岩质岩石, 基本保持了原岩矿物成分和花岗结构特征。

斜长石双晶已有弯曲变形现象。有些黑云母已细粒化, 可见扭折带构造出现。基质中见细小片状变晶绢云母略显定向排列, 是长石经压碎后退变质产物。

2.2 花岗质初糜棱岩

花岗质初糜棱岩是随着韧性剪切作用的加强, 岩石中碎斑和糜棱岩基质数量明显增多。糜棱基质一般20-40%, 多者可达50%, 由微细粒长英质矿物和绢云母, 绿泥石等组成, 局部地方可见细粒长英质矿物重结晶呈细纹状, 同糜棱基质构成剪切面理。

斜长石和钾长石碎斑裂隙较发育, 由绢云母充填, 并发生同构造弯曲变形现象, 斜长石碎斑经退变质作用已不同程度绢云母化。黑云母退变质已发生绿泥石化。

2.3 花岗质糜棱岩

本区花岗质糜棱岩, 是该韧性剪切带中韧性变形程度最强的构造岩。碎斑数量明显减少, 粒径也相应变小, 基质含量也随之增加, 平均含量为60%。在糜棱岩露头和标本上, 矿物碎斑和基质呈明显的塑性流动构造。糜棱基质集合体环绕着长石碎斑定向分布, 显示剪切带面理方向 (C) , 构成塑性流动构造主体。长石旋转碎斑长轴显示了糜棱岩内面理 (S) 方向。

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1 常量元素地球化学。

从全岩主要氧化物含量表 (表2) 上看, 弱变形花岗质初糜棱岩和强变形花岗质糜棱岩与未变形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相比, 化学成分含量基本没有明显变化, 只有Si O2含量有减少趋势, Fe2O3和K2O+Na2O均有增加特点。表明花岗质初糜棱岩和花岗质糜棱岩的化学成分含量变化特征与韧性剪切带岩石的变形强度和退变质程度有关。

3.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从韧性剪切带岩石微量元素含量表 (表3) 显示, 强变形花岗质糜棱岩中Li富集率183% (为33.7ppm) , Sc富集率64% (为7.2ppm) , Rb富集率8% (为220.1ppm) , Sr富集率121% (为56.8ppm) , Ba富集率231% (为202.0ppm) , Cs富集率32% (为11.4ppm) 。稀有碱金属Li、Sc、Rb、Sr、Ba、Cs丰度特征表明, 强变形花岗质糜棱岩比弱变形花岗质初糜棱岩的含量明显偏高, 变形岩石与未变形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相比, Sc、Rb、Cs的含量相对偏高, Li、Sr、Ba的含量则相对偏低。

亲硫元素丰度变化显示, 强变形花岗质糜棱岩中Cu富集31% (为13.6ppm) , Zn富集26% (为55.2ppm) , Au的富集率相对偏高, 可达376% (平均为2.0ppb, 其中P8GP14单点样高达3.67ppb) , As富集率113% (为4.9ppm) , Sn富集率高达958% (为12.7ppm) , 而其它元素含量变化一般不明显。表明花岗质糜棱岩的Cu、Au、As、Sn丰度值比末变形二长花岗岩相应元素丰度值有所偏高。

稀有元素丰度变化说明, 强变形花岗质糜棱岩与弱变形花岗质初糜棱岩及未变形二长花岗岩相比, 其Nb、Ta、Th含量逐渐增高的特点, 其它元素未有显明变化。

3.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强变形花岗质糜棱岩、弱变形

花岗质初糜棱岩和未变形二长花岗岩的轻稀土总量均高于重稀土总量, LREE/HREE分别为2.17、7.63和2.96。从系统的REE配分模式图上 (图3) 清楚地表明, 未变形岩石, 弱变形岩石和强变形的花岗质糜棱岩具有类似的REE组成, 稀土元素出溶程度, 随着变形强度增高而增加的特点。铕异常程度表现, 未变形二长花岗岩δEu=0.24, 为较强的负铕型, 弱变形岩石和强度形岩石δEu均为0.58, 表明为中等负铕异常[4]。 (表4、5) 。

4 结论

内蒙古鄂温克旗头道桥地区韧性剪切带中糜棱岩的原岩均为花岗岩, 通过对该韧性剪切带中的糜棱岩化花岗岩、花岗质初糜棱岩以及花岗质糜棱岩的单矿物化学特征分析、对比, 发现单矿物化学特征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岩石变形强度增大和退变质作增强有着密切的关联, 他们都表现出了一定的规律性:①随着糜棱岩化作用加大, 即韧性剪切变形作用和退变质作用增强, 斜长石的牌号会明显降低。②随着糜棱岩化作用的增强, 白云母有向多硅白云母过渡的趋势。③糜棱岩化作用的加大会导致K、Mg大量流失, 致使黑云母逐渐过渡以致全部转变为绿泥石, 呈现出黑云母的假象。④糜棱岩化作用的增强对花岗质岩石的常量元素变化影响较小, 但会导致稀有碱金属元素Li、Sc、Rb、Sr、Ba、Cs以及稀有元素Nb、Ta、Th含量的含量升高, 稀土元素出溶程度也出现随着变形强度增高而增加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刘军, 等.大兴安岭北部岔路口斑岩钼矿床岩浆岩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学报, 2013, 87 (2) .

[2]张庆奎, 关培彦, 等.内蒙古1:5万头道桥等四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R].2012.

[3]王林昌, 等.内蒙古1:5万塔班温多尔等四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R].2012.

[4]夏斌, 等.2006.云南大平糜棱岩化碱性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讨论[J].地质学报, 2006 (02) .

内蒙古鄂温克旗 篇2

(2012年5月)

根据全国第四次荒漠化普查结果,我旗沙地总面积为363.83万亩,占呼伦贝尔沙地总面积的18.6%。其中:流动沙地1.83万亩,半固定沙地8.05万亩,固定沙地195.05万亩,露沙地158.9万亩。与第三次荒漠化普查结果对比,重度沙化土地和极重度沙化土地面积明显减少。

一、鄂温克旗防沙治沙工作的开展有两个特点

1.开展时间早,持续治理时间长。鄂温克旗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开展了防沙治沙工作,至今30多年来从未中断过。

2.领导重视,资金有保障。鄂温克旗历任领导班子都十分重视防沙治沙工作,把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付诸行动,至今为止,共为沙地治理投入2300多万元。正是由于旗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使我旗的防沙治沙工作得以及时开展,有效控制了沙化土地的扩展趋势,减缓了沙地形成的速度,为后期积累经验实施大规模治理沙地争取了时间,避免了草原大面积沙化后才开始治理的局面。

二、在防沙治沙的管理方面有“五化”

1.资金保障制度化。除正常的治理工作所需资金外,旗

1政府还设立了专项资金,列入旗财政预算,形成制度化。而不是空喊口号不见行动。

2.治理规范化。依靠现代科技手段将旗境内沙地进行分区分类,按照不同的立地条件,分期分批有序进行治理。

3.设计科学化。根据多年的治沙经验和技术成果总结,逐步选择科学合理的治沙方式方法,减少不必要的治沙植物种子配比,简化操作程序,降低治沙成本,使治沙技术逐步实现简单化,易推广应用。

4.队伍专业化。我旗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培养、锻炼了一批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加上招录进来的大中专毕业生,使我旗的技术力量逐步加强。旗林业局现有高级工程师6人,工程师8人,助理工程师20余人,治沙队伍有技术熟练的技术工人200余人。

5.生产科研一体化。这是我旗沙地治理的一大亮点。旗委、政府十分重视防沙治沙的科技支撑工作,鼓励林业部门在开展防沙治沙工作的同时,先后与中国林科院、北京林业大学、内蒙古林科院、内蒙古林业大学、呼伦贝尔市林研所、呼伦贝尔市草原站等科研院所共同研究呼伦贝尔沙地的治理技术和模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解决了我旗在治沙工程中所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也使我旗的沙地治理模式逐步获得成熟。

三、在沙区综合治理具体实施中有七个第一

1.我旗林业技术人员设计制作的治沙播种机于2006年通过自治区农牧业机械鉴定站鉴定成为我市第一个治沙定型产品;

2.根据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要求第一个成立了旗县防沙治沙监测管护站;

3.根据国家《防沙治沙法》、自治区及呼伦贝尔市《防沙治沙管理办法》,第一个经旗人民代表大会通过、颁布了《鄂温克旗防沙治沙管理办法》;

4.经旗政协调研、旗人大批准,第一个通过由旗县地方财政投资千万元以上的沙地治理规划,即《鄂温克旗防沙治沙管理办法》;

5.为鼓舞全旗人民防沙治沙的信心,2006年第一个提出“消除沙害”的奋斗目标,在沙区产生极大的影响;

6.为巩固沙地治理成果,第一个提出利用固沙植物加工颗粒饲料,增加沙区牧民收益,提高牧民参与防沙治沙积极性的建议。此建议在我旗已初见成效。

7.林业科学研究成果、科技论文数量第一,使我旗的沙地治理技术始终保持领先。

四、防沙治沙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由于呼伦贝尔沙地属沙漠化潜在发展区,再加上其特殊的地质结构,脆弱的草原植被下沙层厚度在几米至几百米之间,地表植被一旦因自然或人为因素遭到破坏,沙化恶化趋

势将难以控制。我旗158.9万亩露沙地和150多万亩明显沙化趋势土地成为草原沙化的最大隐患,而治理过的沙地也可能重新活化。我旗人民政府旗长色音图曾指示林业部门“要把防沙治沙工作当作一项长期任务来抓,而不仅仅是一个或几个十年规划,防沙治沙应常抓不懈,这是我旗治理沙地30多年来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五、今后工作任务

1.各部门全力合作,全民参与,防沙治沙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2.继续研究有利于提高沙区牧民收益的激励政策;

内蒙古鄂温克旗 篇3

1 温度

1.1 气温

紫花苜蓿生长的适宜温度是日平均气温15~21℃, 在发芽-返青期、苗期对气温的要求相对较高。种子在4~5℃时即能发芽返青, 在6~9℃时可保证其种子正常萌发和开始出苗, 最适发芽气温为25℃。苜蓿种子在5~35℃范围内均可发芽, 当气温高于35℃时发芽受到影响[2]。鄂托克旗此期间平均气温4~11℃, 种子可正常发芽和返青, 如果上年冬季土壤墒情好, 加之气温回升快, 紫花苜蓿返青及生长的速度还要更快。

苗期气温是影响紫花苜蓿幼苗出土的主要因素, 幼苗生长和发育的适宜气温为25℃, 当白天平均气温和地温近25℃时, 幼苗出土最快;地温和气温高于35℃时, 幼苗出土和生长发育降至最低程度。鄂托克旗5—6月平均气温18℃左右, 平均最高气温25.1℃左右, 月平均地面温度23.9℃左右, 月极端最高气温高于35℃出现概率极低 (近30a只有在2005年6月22日和2006年6月16日出现过2次) 。鄂托克旗气温环境适宜紫花苜蓿发芽-返青期、苗期的温度需求。

1.2 累积积温

紫花苜蓿进入6月中旬开始第一茬刈割, 此时需要生长发育所需≥5℃累积积温800~1000℃, 鄂托克旗从返青到刈割第一茬≥5℃累积积温1115℃;8月中下旬开始第二茬刈割, 生长发育所需≥5℃累积积温为1600~2000℃[3], 鄂托克旗从6月中旬到8月中旬≥5℃累积积温1569℃。热量条件均可满足刈割期对热量的需求。

2 降水

苜蓿是一种特别喜水的植物, 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水分, 在水分适宜, 生长旺盛时叶片颜色通常为淡绿色, 当土壤水分缺乏时, 颜色会变暗。紫花苜蓿所需年降水量为500~800mm为宜[4], 需水是一般农作物的1.75倍左右, 鄂托克旗年降水量260mm左右, 蒸发量大, 降水时空分布不均, 苜蓿所需水主要来自灌溉。

3 光照

紫花苜蓿为喜光物种, 在充足的光照条件下才能生长健壮, 日照不足会引起株型结构差, 叶面狭窄[5]克旗在整个生长季 (4—9月) 中, 日照时数一般年份都会超过7500h, 日照百分率达到70%以上, 各地日照时数条件均较好, 从时间上看5—7月日照时数均可达到2700h以上, 远远高于紫花苜蓿对光照条件的需求, 晴朗天气促进营养物质运转和积累, 获取优质的紫花苜蓿。

4 结语

紫花苜蓿生长期对光、热、水等环境条件有一定的要求, 鄂托克旗在紫花苜蓿发芽-返青期间平均气温4~11℃, 种子可正常发芽和返青, 苗期平均气温18℃左右, 月极端最高气温高于35℃出现概率极低, 整个生长季 (4—9月) 中, 日照时数一般年份都会超过7500小时, 日照百分率达到70%以上, 从时间上看5—7月日照时数均可达到2700h以上, 有利于紫花苜蓿对光热条件的需求。鄂托克旗年降水量260mm左右, 蒸发量大, 苜蓿所需水主要来自灌溉。

参考文献

[1]康爱民, 龙瑞军, 师尚礼, 等.苜宿的营养与饲料价值[J].草原与早坪研究, 2002 (3) :31-33.

[2]张鹤山, 刘洋, 田宏, 等.19个紫花苜蓿品种的耐热性研究[J].中国草地学报, 2008, 30 (6) :19-20.

[3]耿华珠.中国苜蓿[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5:43-44.

[4]彭玉梅, 崔鲜一.紫花首借生育与气象条件的研究[J].内蒙古气象, 1996, 16 (3) :24-25.

内蒙古鄂温克旗 篇4

一、基本情况

(一)、地方政府全力支持奶牛养殖业。支持牧民奶牛养殖,调整牧区产业结构,实现牧民增产增收,集约化经营。几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发展奶牛养殖业是实现农牧业良性循环的正确之路。当地政府在政策上给予了积极的扶持,优先解决奶站用地,在发展奶牛养殖业初期,地方财政为贷款农户进行了利息补贴,协调畜牧、财政、保险、乡镇等有关部门全力为奶牛事业服务。2004年全旗鲜奶产量计划在2003年9万吨的基础上,增长33.3%,达到12万吨。主要依据是在80公里奶牛带引进高产奶牛2000头,在大雁矿区(含煤业公司)培育奶牛养殖户100户,新增奶牛达到5000—6000头,再就是龙头企业扶持带动奶源基地建设,努力增加奶牛头数,提高奶产量等,都将有效促进指标任务的完成。

(二)、群众养牛积极性空前高涨。鄂温克旗有7个乡镇的奶牛养殖业已初具规模,现有奶牛8.5万余头(其中:纯种高产奶牛5,300头),全旗牧户4,214户,户均奶牛17.9头,现在相当一部分牧户已还清了购买奶牛贷款本息。通过三年的奶牛养殖,使原来一贫如洗的牧户拥有了4万元左右的奶牛资产,尝到甜头的牧户纷纷要扩大饲养规模,过去等待观望的牧户也不再犹豫,贷款购牛需求旺盛,其它乡镇农民养牛积极性也非常高涨。养奶牛,走致富路,已成为广大群众的共识。

(三)、奶牛养殖初具规模。截止2003年末,全旗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奶牛贷款5,845万元其中:外购高产奶牛1,463头,共有大小奶牛8.5万余头,奶牛小区发展到10个,涌现出新科牧场、巴彦托海嘎查奶牛新村、巴彦塔拉乡奶牛小区等众多的典型养殖场和奶牛小区,各地前来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引进高产奶牛5300余头,奶牛单产达到2.37吨; 鲜奶产量由4.3万吨增长到9万吨,年均递增15.9%;全旗70%的奶户集中在奶牛带,80%的鲜奶出自奶牛带;液态奶项目的投产,优化了乳制品结构,提高了产品附加值。日产鲜奶 7.5万吨(其中:商品奶7.5万吨),建立奶站 12个,发展奶牛专业户100户,奶牛养殖已形成一定规模。通过三年奶牛养殖,牧户积累了许多养奶牛经验,养牛效益有了显著提高,为进一步扩大奶牛养殖规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奶牛养殖的促进作用

(一)、养殖户的收入明显增加。据调查,一头奶牛平均日产鲜奶牛18公斤,全年每头奶牛净收入可达3,000元,加上每年生产的牛犊可变现收入,公牛犊可出售500元,母牛犊可卖3,000元,一年一头奶牛纯收入可达3,000—6,000元,如果牧民将种植的玉米转化为奶牛饲料能提高40%的收入,目前,牧区奶业收入占牧民总收入的60-70%,可见发展奶牛养殖业是牧民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条捷径。

(二)、农村信用社的盈利能力提高。奶牛贷款业务的开展,使所在地农村信用的经营效益有了明显提高,尤其联社营业部、大雁华融信用社、伊敏农村信用社效益最为明显。以前这些信用社有的由于历史包袱沉重、有的由于固定资产占比高、有的由于信贷资产质量低,出现了连年的亏损,经营举步维艰。2001年以来,人民银行、信用社大力支持牧区发展,截止2003年初,六苏木共投放支农再贷款5300万元,据不完全统计牧民牧民用于发展奶牛近3,400头,目前这些信用社支农再贷款利息收入占其全部贷款利息收入的50%左右。从2001年起全旗农村信用社实现了整体盈余,2001年盈利4.6万元,2002年盈利46万元,2003年盈利14万元,奶牛贷款业务的开拓,使信用社的盈利能力明显增强。

(三)、促进了牧区经济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稳定。养殖高产奶牛可以有利于改善草原土壤结构,减轻草场超载的退化压力,为开展绿色农业保护、自然环境创造了条件。养殖奶牛可以吸纳广大牧区的剩余劳动力,按每人饲养3头奶牛计算,全旗现有奶牛至少可吸收3,500人就业,加上为奶牛养殖提供服务的饲料加工、奶站、兽医、保险等行业吸纳的人员,就业人员将更多。2003年全旗优良奶牛发展到2万头,安置牧区城镇剩余劳动力6,500多人。奶牛养殖使牧民由半年忙变为全年忙,现在养奶牛的嘎查、乡(镇)赌博、打架闹事的人少了,学养殖知识技术的人多了;搞迷信活动的人少了,崇尚科学的人多了。养奶牛为铲除牧区陋习,树立新风尚,稳定社会创造了条件。

三、存在的问题

(一)、奶牛质量偏低。统一、规范、有序的奶牛市场尚未形成,奶牛来源主要由个体牛贩子贩运,奶牛一旦出现问题,牛贩子就溜之大吉。一些乡镇组织牧户外出购牛,由于信息不灵,购牛把关不严,经常出现价格偏高,质量偏低,坑害牧户的现象。现在全县奶牛质量整体水平不高,大部分奶牛平均日产鲜奶在15—20公斤,有的奶牛日产鲜奶不足10公斤。奶牛质量低劣,既给购牛户背上沉重的包袱,也给信用社资金造成风险,同时也影响了全旗奶牛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养奶牛风险大。2003年全旗牧民人均纯收入为4190元,购买一头奶牛的价格在12,000元左右,奶牛一旦死亡,牧民用3年的纯收入才能偿还一头奶牛欠下的债务,风

险远远超出牧户的承受能力。

(三)、奶牛养殖户缺少科学的饲养方法和管理经验。大部分农户没有很好地掌握养奶牛的知识和技能,饲料搭配不当,牛棚卫生条件差,无保健措施,这种现状直接影响了奶牛的成本和产奶量,最终减少了养殖户的经济收入。

(四)、贷款期限短。由于农村信用社自有资金有限,奶牛贷款绝大部分来源于人民银行的支农再贷款。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最长期限为一年,而奶牛贷款正常周转一般在2—3年,贷款期限的不匹配,加重了养殖户的负担。

四、建议

(一)、建立竞争、有序的奶牛市场。政府要出台优惠政策,建立固定的交易市场,严厉打击出售、贩运假奶牛的不法商贩,维护合法商贩的正当权益,营造一个公平、有序的“牛市”,让牧户有充分选择奶牛的空间,花钱能买到放心牛。政府要摆正位置,尽量减少用行政手段参与组织购奶活动,少做费劲不讨好的事,多在规范市场和养殖奶牛技术服务上做文章。

(二)、大力推广科学养殖知识。畜牧部门应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兽医知识培训,在奶牛集中地区设置兽医站、增加兽医数量,提高其医疗水平,普及广大农民的养殖知识,减少奶牛疾病,提高养殖效益。

(三)、农村信用社应区别对待农业种植业贷款与奶牛养殖业贷款的还款周期,合理确定奶牛养殖业的贷款期限,减轻农民的利息负担和还款压力。

(四)、建立和完善奶牛保险,降低奶牛养殖风险。2000年以来,鄂温克旗财险公司因奶牛保险理赔出现亏损,从2002年开始不再为奶牛养殖保险。无保险措施,加大了养殖户的风险,不利于牧民脱贫致富和奶牛事业的健康发展,建立和完善奶牛保险已迫在眉睫,地方政府要在认真做好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组织有关部门建立互保机构,合理确定保费和最高理赔金额,有效分散养殖户的风险,现在一头高产奶牛市场价一般在10,000—15,000元,保险赔偿金应确定在7,000元左右,这样一旦出现奶牛死亡,养殖户不会因此一蹶不振,信贷资产也不会出现较大的风险。

内蒙古鄂温克旗 篇5

1.1 地理概况

鄂温克族自治旗(以下简称鄂温克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端、呼伦贝尔草原东南端、大兴安岭西侧。全境东西宽173.25 km,南北长187.75 km,土地总面积19 111 km2,全旗拥有草原128.9万hm2,占全旗总面积的68.9%。鄂温克草原是闻名世界的呼伦贝尔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地类型多样、物种资源丰富,是我国北方最具有代表性的草地类型,也是开展草地资源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场所[1]。草地畜牧业是维护草地生态系统平衡的关键要素,与草地的其他功能紧密联系[2]。

1.2 气候特点

鄂温克旗属于中温带亚干旱型气候区。其主要气候特点是:冬季漫长严寒,夏季温和、降水集中,春季干燥风大,秋季气温骤降、霜冻来得早。年平均气温为-0.9℃,1月气温最低,平均-26.3℃;7月气温最高,平均为20.1℃。年较差为13~16℃,最大日较差34.6℃,极端最高气温为40.1℃,极端最低气温为-46.5℃。年平均降水量为327.8 mm,年最大降水量为1990年的494.2 mm,年最少降水量为1986年的180.0 mm,最大日降水量70.4 mm出现在2004年8月3日。降水多集中在6—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9.4%。年平均积雪日数为151 d,年最多积雪日数为1966年180 d,最少积雪日数为1963年115 d。

2 鄂温克旗干旱频率及危害

2.1 干旱的频率

干旱是该地区发生最频繁、影响最严重的气象灾害。受地理位置和气候类型的影响,该地区降水少、变率大、季节分配不均,加之蒸发量大,因此干旱灾害经常发生。干旱按发生季节不同,分为春旱、夏旱和秋旱。由于鄂温克旗主要以畜牧业为主,所以春旱和夏旱是影响鄂温克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具有春旱发生频率高、夏旱影响严重的特点。对1961—2010年干旱发生的频率进行分析统计,无旱年气候频率为58%,轻旱年气候频率为18%,中旱年气候频率为8%,重旱年气候频率为2%。每5年出现一次旱年。对1961—2010年干旱频率数据以10年为单位进行分析得出:20世纪出现旱情频率为25%,进入21世纪出现旱年有所增加的趋势,旱情频率为40%,且以中旱为主。

2.2 干旱影响及危害

干旱对鄂温克旗草原植被生产的危害最为严重。对牧草而言,鄂温克草原光热条件较好,且比较稳定,基本能满足牧草生长需要,不稳定因素主要是生长季降水。春季降水少,返青的牧草得不到及时的水分补充,减缓了牧草的长势。遇有春旱的年份,牧草返青后常会凋萎、黄枯甚至死亡,造成植被覆盖度降低。夏季是牧草生长最需水分的季节,因此,夏季降水是影响牧草产量的主要因素。夏季干旱造成牧草减产,严重时草籽不能成熟。冬季干草量低,牲畜采集困难。如1987年3—5月,由于冬春两季降水特少,加之大风日数多、蒸发量大等原因造成大旱,使整个草场受到严重影响,受灾牲畜11万头(只)。由于干旱低温,牧草返青推迟1个月,致使大量牲畜发生疫病。

3 减灾对策

3.1 合理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

根据气候和草地植被状况,对各生态区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和改善措施。如在退化沙化严重地区或沙地边缘实行禁牧;中度退化草原以休牧为主,适度禁牧;实行划区轮牧制度是减轻草原过渡利用和保护的有效手段。对干旱荒漠地区实施围封转移战略,禁止放牧牲畜,并进行人工舍饲;干旱季节和干旱地区禁止放牧或缩短放牧时间,减少放牧牲畜,以保护草地植被生长。

3.2 大力开发空中水资源

进一步完善人工影响天气系统,大力开发空中水资源,增加有效降雨量。

3.3 强化节水意识

加大工矿企业特别是农牧区工矿企业的废水利用回收率,减少对地下水资源的掠夺式抽取,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

摘要:分析了1961—2010年干旱灾害分布特征和干旱灾害对鄂温克旗畜牧业生产的影响,并提出了气象灾害的防御对策,对该地区畜牧业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干旱,草原植被,影响,对策

参考文献

[1]布和敖斯,朗巴达拉呼,蒋立宏,等.鄂温克族自治旗草地资源与评价[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1-3.

内蒙古鄂温克旗 篇6

一、射猎运动的特点

射猎是鄂温克旗少数民族普及面极为广泛的传统体育项目, 具有丰富的趣味性、竞技性、技巧性和健身性, 深受鄂温克人民的喜爱, 也被达斡尔族、蒙古族等兄弟民族喜欢和接受。

1. 场地器材的简易性

射猎的场地比较简易, 只需场地平坦, 在高6米范围内无障碍、箭靶后面有安全措施即可, 比赛时一般采用传统弓和使用传统箭, 娱乐时可做简易弓或用木、竹做的简易箭。箭靶计分独具特色。比赛可随意选择在空地、草地等进行, 也不受地面质地的限制, 也就是说只需一片空地就可进行比赛, 但需注意做好箭靶后面无障碍, 简单容易。

2. 射猎比赛的竞技性

射猎比赛的技术动作与射箭技术动作相类同, 它由持箭、取箭、搭箭、勾弦、开弓、瞄准、撒放等基本技能所组成。射猎除具有射箭竞赛特点外还具有自身独特的比赛风格, 突出了少数民族传统特色, 在比赛中, 箭的射法顺序不限, 但不同的靶心其环值也不同, 趣味性和技巧性较强, 竞技性和健身性良好。

3. 具有一定的思想性与教育性、娱乐性和观赏性

通过射猎的学习, 掌握射猎的基本知识、技术与技能, 增强体能素质, 提高水平, 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 并结合国家动物保护法的规定, 向射猎队员进行法律法规、爱国主义教育, 使他们懂得保护生态环境。目前, 这项运动已被鄂温克旗旗委、旗政府列为鄂温克民族传统体育比赛项目, 在鄂温克旗进行推广普及与发展。

二、开展射猎运动的意义

1. 竞技运动与射猎运动的开展

射猎运动在我国北方呼伦贝尔草原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民间基础。射猎流传民间数百年, 通常在鄂温克民族“敖包”“那达慕”等盛会上, 同摔跤、赛马、抢枢、围鹿棋、抓嘎拉哈等体育活动一起开展。在旗委、旗政府的关注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形成了有固定比赛场地、器材、比赛方法、规则及程序的现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技比赛项目, 并得以推广。

(1) 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体育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和谐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具体体现。它能够传承少数民族体育项目, 丰富, 民族地区业余文化生活。

(2) 加强地区民族中小学校体育课程建设, 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交流。随着民族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民族特色产业和民族特色体育得到推广, 这项运动也被鄂温克中学列入体育校本课程, 在提高课堂内容的选择性和调动学生兴趣的同时, 也渗透了民族精神教育和传统教育, 促进了民族的传承和发扬, 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2. 全民健身与射猎活动的开展

长期以来, 鄂温克传统健身体育中许多项目都有健身的功能, 都是通过漫长的过程, 与大自然进行不断的抗争演变而来的, 而人们为了在竞赛取胜, 就必须具有较强的体魄、敏捷的反应和稳定的心理素质。

三、结论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地区全民健身的主要手段, 符合现代社会对娱乐、健身、休闲的要求, 我们应在全民健身的背景下, 对鄂温克旗传统体育进行全面客观地思考, 重新认识和审视传统体育, 探讨其作为健身手段的发展途径和方法, 进而更好地为少数民族地区全民健身服务。在竞赛方面, 随着射猎活动的开展, 比赛规模和竞技水平越来越高, 特别是在学校体育中, 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 随着民族地区学校逐渐实现民族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学校已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机构, 促进了校园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协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夏冬, 李丽, 谭兆风.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特征探讨[J].体育文化导刊, 2010 (09) :140—142.

上一篇:螺旋铣削下一篇:脑血管偏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