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东部地区

2024-10-19

内蒙古东部地区(精选10篇)

内蒙古东部地区 篇1

褐煤在总体上属低热值煤, 且易风化、破碎、不好洗选而限制了它的用途。目前多以直接燃烧方式为电厂和居民应用。对褐煤的加工利用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还没有完全开发出对褐煤的有效利用。我国褐煤储量较大, 产地比较集中, 如内蒙古东部地区的褐煤盆地群, 其中大部分是低灰、低硫煤, 若采用现代合理加工, 其用途是很广泛的, 不仅可兴建坑口电站, 同时还可选择开发水煤浆、气化、液化、碳素制品、制取腐植酸、褐煤蜡等新领域。

1 制备水煤浆

水煤浆是由煤、水、添加剂[包括分散剂、消泡剂和稳定剂]按一定比例, 通过物理加工处理制成的新型洁净代油燃料。水煤浆具有良好的流动性, 便于装、储、管道输运及喷雾燃烧, 与烧粉煤相比, 所产生的SO2及灰渣少, 可以在工业锅炉、电站锅炉等方面广泛应用, 可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超底灰水煤浆还可以直接用于柴油机和燃气轮机。

褐煤制备水煤浆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 通过热水干燥加工技术, 在较短的时间内即可将褐煤转化为高煤阶煤。如宝日希勒褐煤干燥后, 原煤全水分由37%降至21%以下, 因干燥过程中去掉水分中的含氧侧链, 使煤中碳氢含量相对提高, 发热量提高20%~30%, 挥发分保持不变, 煤的燃料比 (固定碳/挥发分) 从原煤的0.84提高到1.19。

经热水干燥的褐煤, 在贮运和加工过程中不再吸水分, 很少氧化自燃, 干燥煤仍然保持其反应性好、易燃和燃烧完全等特点。

这种低变质煤经干燥后制备的水煤浆可用于发电厂的常规燃烧系统直接取代燃油, 比高变质煤的燃烧效果更好。

2 液化性能试验 (加氢液化)

2.1 内蒙霍林河、伊敏河、宝日希勒褐煤

北京煤化所在1993年用霍林河和伊敏河褐煤在0.5t电磁搅拌高压釜内进行加氢液化试验。反应温度为420℃, 恒温30min, 氢初压70kg/cm2, 煤质基本特征分析和液化试验结果见表1, 其结果说明, 煤的液化特征以两矿的B煤样较好, 即同一矿区煤的液化性能是有差别的。

1994年华东华工学院对宝日希勒褐煤加氢液化的研究结论认为, 该褐煤是作为加氢液化的理想煤种。煤的基本性质为:Mad14.30%, Ad13.92%, Vdaf42.20%, St.d0.36%, H/C原子比为0.77, 灰中Fe2O3为17.90%。在0.5t电磁搅拌高压釜中, 反应温度400℃, 时间60min, 获得苯可溶物的转化率为89.1%, 油、气、水总产率71.2%, 沥青稀18.0%, 残煤6.2%。

2.2 内蒙平庄褐煤

把平庄褐煤在我国0.1t/d直接液化连续装置上进行试验。试样的基本性质:Mad5.85%, Ad12.68%, Vdaf51.38, St.d1.04, Cdaf70.89%, Hdaf5.46%, H/C原子比为0.92, 镜质组89.78%, 稳定组3.32%, R0.max0.296%。

试验结果表明:平庄褐煤催化加氢后反应活性较高, 工艺液化试验中转化率高达96.48% (daf基) , 液化油产率68.73%, 循环溶剂组成性质稳定, 溶剂供氢能力强, 是比较好的液化原料煤。

3 超临界萃取

把褐煤在小型连续抽提装置上, 以超临界气体抽提工艺进行条件试验, 用混合馏分一粗二甲苯作溶剂, 在400℃、14MPa以上连续运转一定的时间, 将能达到一定的油收率。抽出油可作为锅炉燃料。抽提过程中产生的煤气, 经除脱CO2后, 热值可提高, 是高热值气体燃料。还有少量的水生成可与溶剂一起循环使用, 全工艺过程不产生废水、废渣和废气, 有利于环保。但不同地区褐煤经抽提后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

4 固体热载体新法干馏

固体热载法干馏是近几年开发的一项低温快速热解新工艺。用低灰褐煤生产优质半焦, 反应性好, 燃点低, 具有多种用途, 煤气、焦油和半焦都是洁净能源。新法干馏是低热值煤综合利用的新技术, 工艺简单, 不用氧气, 常压生产, 热效率高, 成本低, 经济效益高。

5 气化试验与生产效果

平庄褐煤加压气化生产城市中热值煤气。沈阳加压气化设计研究所对平庄褐煤所作的加压气化试验结果如下:粗煤气产率1040Nm3/t煤, 净煤气产率675Nm3/t煤;粗煤气热值为11.69 MJ/Nm3。1993年北京煤化所在650mm内径的固定床固态排渣加压气化中试验装置上又作了验证试验, 所得粗煤气产气率980~1010 Nm3/t煤, 粗煤气低位热值为10.28~10.67 MJ/Nm3。其煤气成分见表2。

平庄褐煤为中灰、低硫煤, 经加压气化其产气率和煤气热值均较高, 煤气成分中CO较低, 适合城市用的中热值煤气。

6 制煤基本炭

用褐煤 (木质褐煤) 制成煤基本炭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从煤岩、煤化学特征上分析煤基本炭在形成过程和炭化过程中结构发生了变化, 是芳核化程度不断升高, 芳香微晶单元增大, 芳核向列程度不断增高的过程。

经过多方面的煤质考查, 认为木质褐煤灰分特低、硫分特低、化学反应性好, 是制备优质煤基本炭的好材料, 是理想的民用燃料和工业原料, 可替代木炭用于火锅、取暖和烤肉燃料, 引火材料, 冶炼铁合金的燃料和还原剂, 处理污水废气的吸附剂, 制备活性炭, 生产电石、烧碱、二硫化碳等化工原料。

7 从褐煤中制取腐植酸

褐煤加硝酸进行轻度氧化分解就可得到收率很高的硝基腐植酸, 在工农业上有着广泛的用途。如作为肥料、土壤改良剂、污水处理剂、钻井泥浆调整剂等。硝基腐植酸铵是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有机肥料, 是最好的腐肥品之一。

8 结论

褐煤加入添加剂后, 经过高压成型、炭化制取型焦、褐煤腊的萃取、制煤酸等方法都已经成型, 有些产品也已经用于生产实践中, 效果良好。总之, 褐煤不仅仅只适宜动力用煤、发电等用途。经过成熟的工艺推广应用后, 褐煤的科学利用将对今后有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袁三畏.中国煤质论坛[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1999.

内蒙古东部地区 篇2

关键词:蒙古族民歌;长调;短调;音调;旋法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221-03

在内蒙古东部的各民族——蒙古族、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中,以蒙古族人口最多,民歌最多,分为潮尔民歌、乌日图音道(长调民歌)、包古尼道(短调民歌)、安代民歌、浩德格沁民歌和博曲。而在赤峰地区主要以长调、短调和浩德格沁民歌为主,本文主要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所收集的昭乌达民歌为例,对其音调及旋法特征作简要梳理和探究。

一、长调民歌

长调民歌蒙古语称乌日图音道,它是草原游牧民族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和智慧结晶。长调,顾名思义,意为长歌,是相对短歌而言的。其旋律舒缓悠长,节奏相对自由,字少腔长,高亢悠远,常以“嗒咿”、“咿”为衬词,潇洒飘逸,不受约束。长调宜于叙事,又擅长抒情,一般为独唱歌曲。音乐除了旋律本身所具有的华彩装饰音以外,在演唱时也带有很强的即兴性。由于每位演唱者的爱好、素养及对作品不同的理解,因而每次演唱的风味也不尽相同。内容多以描写草原、蓝天、白云、骏马、牛羊、江河、湖泊等来表达祝福、赞颂、祭祀的情怀。音乐中那种独有的苍凉、旷远的感觉不仅反映了蒙古族人民游牧的生活生产方式及人们的豪爽大气、不拘小节的性格,同样也体现出一望无际“天苍苍野茫茫”的开阔意境,这也正是蒙古族特有的韵味体现。在昭乌达民歌中,长调歌曲虽相对较少,但内容丰富,有歌唱草原、赞美骏马、赞美生活的牧歌;有歌颂英雄人物、赞美家乡的赞歌;也有勇士出征,姑娘远嫁的思乡曲。

例一:

这是著名的长调民歌——《牧歌》,该民歌可以说是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典型代表,抒发了广大蒙古族牧民歌唱草原、赞美生活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幸福自由的美好情怀。全曲从音乐结构上来讲,是由上下两句组成的一段体,曲调优美悠长,抒情辽阔,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上句六小节在高声区围绕着“5”做上下回旋,下句六小节转入低音区以“1”为中心围绕进行;上句是蔚蓝的天空中飘着的朵朵白云;下句做了上句的下五度模进,是撒在草原上洁白的羊群,展现了草原的辽阔、壮美的美丽景色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调式上来讲,此曲是摈弃了以羽调式带来的柔美,而采用了明度相对高的宫调式来赞美草原,为草原增添了几分豪气。

例二:

《小鸿雁》是歌唱草原、赞美自然、展现小动物们自由自在幸福生活场景的一首长调民歌。全曲从音乐结构上来讲,是由平行乐句组成的一段体。不论是乐曲在音调、节奏及旋律线条上的重复,还是采用色彩比较柔和的商调式,均体现了“小鸿雁”与父母共同生活温馨美好的幸福生活。

例三:

《高高的山梁》则是一首儿女在外,不能常与父母团聚,思念双亲的思乡曲。全曲从音乐结构上来讲,是由上下句组成的一段体。节奏舒缓,没有大跳跃的旋律线条,加上深情而富有伤感的羽调式将音乐推向温暖感人的亲情氛围中。

二、短调民歌

短调民歌蒙古语称包古尼道,它是最早蒙古族先民狩猎、放牧劳作时创作的,主要在东部蒙古族中盛行。短调是指那些结构短小精悍,具有明确的节拍、明快有力节奏,句法整齐,情绪轻快活泼,音乐形象鲜明,曲调优美动听的民歌。常见的短调歌曲题材,几乎囊括了蒙古族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结构方整、曲调简短带有浓厚说唱性的叙事曲;有反映蒙古族男女青年追求幸福自由美好愿望的;有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行径,反映蒙古族人民反抗侵略革命斗争的革命民歌;也有反对宗教束缚,向往世俗生活的宗教歌曲。这些类型的歌曲一般由演唱者用四胡或潮尔、马头琴伴奏自弹自唱形式出现,用二拍子、四拍子的较多,三拍子和其他形式较少。音乐中旋律的音域大多较窄,但也有采用级进起向上六、七、八、九度远距离跳进及反向转位的手法。在昭乌达民歌中,短调歌曲相对较多,在《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的短调中,从音乐结构上来讲,这些民歌的曲式结构相对严谨,大多为单乐段,每段包括二至四个乐句不等。

例四:

《特木勒》是赞颂英雄的一首短调民歌,歌颂了这位叫特木勒神枪手抗暴扶贫,救济穷苦人们的故事。全曲是由上下两句构成的单乐段乐曲。音乐采用清新明亮的徵调式,旋律用八度的跳进鲜活地塑造了这位神枪手勇敢、无畏、不怕牺牲的英雄形象。

例五:

《龙索德玛》和例六《菊花》(见下例)则是两首富有代表性反映男女青年追求自由向往美好爱情的短调民歌。《龙索德玛》全曲是由上下句构成,温婉柔和的羽调式表达出男青年在追求女青年时的真情告白。第一乐句(前六小节)旋律的大跳与前十六节奏型的结合是男青年勇敢表白的动力;第二乐句(后六小节)音调在低音区来回迂回,表达了男青年在等待女青年答复的忐忑心情。而徵调式的《菊花》与羽调式的《龙索德玛》虽为爱情歌曲,但味道不尽相同。

例六:

该曲(菊花)是由上下句构成的单乐段。此曲为两心相悦、情投意合的男女青年在分别后男青年对女轻年无尽的思念。第一乐句(前六小节)节奏上采用速度较快的十六分音符的旋律线条,来表现男青年回忆起两人在一起相处时快乐美好幸福甜蜜的时刻;第二乐句(后六小节)旋律线条上多选用大跳在高音区上表现出男青年对女青年菊花的撕心裂肺的想念。色彩亮丽炙热的徵调式将男女青年“今生今世永不分离”的誓言渲染到极致。

三、浩德格沁民歌

浩德格沁系蒙古语音译,是流传在赤峰市敖汉旗的萨力巴乡乌兰昭、喀喇沁旗等地的一种世代口头相传的综合了说白、舞蹈、歌唱,近似戏剧形式的民间歌舞艺术,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浩德格沁有“吉祥”、“祝福”之意,也有“丑角”或“闹腾”、“红火”之意。浩德格沁歌曲的内容较为丰富,包含甚广,有古老的传统民歌也有与当地人民的劳动生产、伦理道德和宗教信仰直接有关的近代民歌。有“吉祥”、“祝福”之意的与歌舞宗教仪式目的有关;有“丑角”或“闹腾”、“红火”之意的与演员化装扮演各种喜剧人物有关。这一歌舞活动主要在春节期间正月十三至十六之间进行,艺人们穿上行头,在村子里走街串户表演祝贺新年,祝福主人吉祥如意,一般是走到哪里,表演到哪里,就吃住到哪里。浩德格沁由三个部分组成:沿途歌舞、场院歌舞和室内坐唱。其中以坐唱为主,有独唱、对唱、齐唱,也有领唱和众人应和等形式;演出程序和内容有固定的套路和人物角色,典型的为《西游记》故事的表演。演出时带有面具,以锣鼓等打击乐器为舞蹈伴奏和作为演唱时的间奏。按照当地的习俗,浩德格沁有着祈福、求子、驱邪、送吉祥之意。

例七:

《祭火歌》就是一首典型的具有仪式功能的浩德格沁民歌,全曲是由三个乐句(每4小节一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各个乐句在呼应中求得平衡。旋律用二度、三度级进的手法衬托出音乐的安静;变化拍子的应用及色彩柔和的商调式表现人们祈福的虔诚。

例八:

《四季歌》是一首祈福、期盼幸福生活的浩德格沁民歌。全曲是由平行乐句(每4小节一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缠绵的A羽调式与旋律中三度四度音程表现出人们对美好爱情追求和幸福生活向往。

通过对几首具有代表性民歌的分析不难看出,在《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收集的九首长调民歌、十九首短调民歌和十四首浩德格沁民歌中,从音乐结构上来讲,以上三种民歌大多是以两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居多。不同的是长调民歌节奏相对“自由”,乐句较长,因而演唱者可以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来演唱,使音乐更具有个性化的抒情性;短调民歌结构短小,节拍明确,句法整齐,音乐形象鲜明,使音乐更具有明快的节奏性;浩德格沁民歌,有的歌曲像朗诵调,节奏单纯,音调平稳;有的歌曲类似安代,句逗短促,节奏鲜明。从音阶上来讲,这些民歌均采用五声音阶,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从调式上来讲,长调民歌以羽调式居多,宫商角徵调式较少;短调民歌以徵调式和羽调式居多,宫角调式较少;浩德格沁民歌以商调式居多,宫角徵羽调式较少。总之,上述三种体裁类型的民歌是内蒙古东部区乃至整个内蒙古地区蒙古族民歌的典型代表和音乐主体,对其音调及旋法特征的梳理和探究,对于深入学习和了解蒙古族民间音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内蒙古卷》编辑委员.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内蒙古卷)[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2〕潮鲁.蒙古族长调牧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

内蒙古东部地区对外开放情况研究 篇3

一、对外经贸合作成效显著

(一) 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2007-2012年, 蒙东地区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257.9亿美元, 占全区5年累计进出口额的47%。其中, 出口52.9亿美元, 占全区5年累计出口额的25.4%;进口205亿美元, 占全区5年累计进口总额的59.4%。2012年, 实现进出口50.5亿美元, 占全区进出口总额的44.8%, 同比增长5%, 其中, 出口13.9亿美元, 同比增长16.8%, 高于全区出口增幅30个百分点, 进口36.6亿美元, 与2011年基本持平。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进口商品由畜产品、木材等附加值较低的产品逐渐向铁矿石、锌精矿、基础油、燃料油等矿产资源型商品转换, 出口商品由生活日用品和农副产品逐渐向机械设备、机电产品及工业原料转换。

(二) 利用外资水平逐步提高

2007-2012年, 蒙东地区累计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92家, 占全区38.7%;合同外资金额1 9.2亿美元, 占全区23.0%;实际利用外资12.5亿美元, 占全区6.6%。引资领域涉及制造业、电力、能源、服务业等。外资主要来源地包括香港、日本、英属维尔京群岛、美国等国家和地区。2012年实际利用外资1.99亿美元, 其中呼伦贝尔市、通辽市实际使用外资保持较快增长, 分别达到了10752万美元、6500万美元, 同比分别增长11%、34%。

(三)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实现新突破

2007—2012年, 蒙东地区新批境外投资企业77家, 约占全区新设境外投资企业的1/2;项目投资总额16.73亿美元, 占全区18.3%;中方协议投资总额11.25亿美元, 占全区35.8%。投资国别打破了传统投资蒙古国、俄罗斯的局面, 开始向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拓展。投资领域不仅限于传统的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森林采伐及木材加工、农业种植、进出口贸易等, 也开始涉足商业地产、医药研发、综合服务等领域。6年来, 蒙东地区累计完成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营业额2.24亿美元, 占全区的66%;外派劳务25011人次, 占全区的94%。合作国别仍集中在俄罗斯、蒙古和日本。2012年蒙东地区新批境外企业32家, 占全区的65.3%, 中方协议投资总额5.65亿美元, 占全区的46.5%;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签订合同额7.7亿美元, 完成营业额7972万美元, 外派劳务4919人, 这几项均占全区的90%以上。

二、沿边地区对外开放进程加快

内蒙古东部地区在国家实施向北开放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 蒙东地区共有12个口岸 (全区19个) , 对俄6个, 对蒙6个。其中, 满洲里是我国对俄最大的陆路口岸, 二连浩特为我国对蒙最大口岸, 我国境内通往俄罗斯与蒙古国的铁路分别经过满洲里和二连浩特。口岸不仅承担着自治区本身与俄蒙的货运和客运任务, 还承担着国内其他省市与俄蒙的运输任务, 发挥着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 是我国与俄蒙发展经贸合作的重要窗口。

(一) 口岸建设不断完善, 过货量不断提升

蒙东地区各口岸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如满洲里口岸新建国际货场、旅检大楼、滨洲铁路海满段复线和满洲里至俄罗斯后贝加尔斯克宽轨复线, 二连浩特公路口岸新建口岸报关楼和扩建货运通道, 满都拉等口岸新建联检楼等。口岸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推进, 开放口岸均架设了海关专网、配置了X光机、安装了电子地磅, 远程电子报检终端软件, 相应建设了一批执勤现场、验证通道、验证台和各类服务性设施。2007-2012年, 东部地区口岸进出境货运量累计达2.05亿吨, 占全区71.7%;进出境客运量达2157.6万人次, 占全区87.6%。2012年进出境货运量为4124.3万吨, 同比增长9.3%。进出境客运量为405.8万人次, 同比增长12.5%, 其中满洲里口岸进出境货运量2817.3万吨, 同比增长5.9%;二连浩特口岸进出境货运量1160.4万吨, 同比增长12.6%;这两大口岸进出境货运量占全区口岸进出境货运总量的59.11%。

(二) 以口岸为依托的边境贸易发展迅速, 运输、旅游、工程承包等服务贸易项目初具规模

截至2011年底, 蒙东地区共有边贸企业1454家, 其中呼伦贝尔市 (不含满洲里) 72家, 锡林郭勒盟 (不含二连浩特) 42家, 满洲里市776家, 二连浩特市564家。2012年, 满洲里边境贸易进出口20.83亿美元, 占全市外贸总额的95%, ;二连浩特边境贸易进出口18.52亿美元, 占全市外贸总额的95.8%。

进口商品主要以能源和原材料为主, 出口商品以建材、农副产品、机电产品、日用品为主。虽然服务贸易总体额度较小, 但是通过近几年大力发展口岸货运、客运、边境旅游和边民互市贸易, 运输、旅游、工程承包等项目初具规模, 成为我区服务贸易发展的主体项目之一。

(三) 不断推进与俄蒙的经贸合作

1. 与俄罗斯合作情况

俄罗斯是内蒙古最大的贸易伙伴, 内蒙古也是俄罗斯与中国进行经贸合作的前沿大通道和重要窗口。蒙东地区与俄罗斯有长达1010公里的边境线, 在对俄经贸合作中占据着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 目前, 已开通对俄罗斯的满洲里口岸 (包括铁路、公路和航空口岸) 、黑山头口岸、室韦口岸和海拉尔航空口岸, 初步形成了以边境口岸连接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和俄罗斯腹地市场的格局。满洲里对俄贸易额占全区的四分之一左右, 以2012年为例, 我区对俄罗斯贸易额为27.3亿美元, 其中满洲里对俄贸易达20.27亿美元, 占全区的74.2%。对俄主要出口商品有水果、蔬菜、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玻璃及制品、钢铁制品、机电设备、车辆及零件、建材等, 主要进口产品为原木、矿产品、石油及成品油、化工产品、塑料及制品、橡胶及制品、木浆、板材等。目前我区对俄经贸合作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与俄罗斯的经贸合作方式呈现多元化特点。由过去的单一贸易向多样化经贸合作发展, 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加工贸易、互市贸易等经贸合作方式日趋灵活多样并趋于成熟。上世纪90年代初双边经贸活动以边境小额贸易为主, 其他贸易方式所占比例极小, 使得双边经贸合作层次低、经贸额难以大幅提高。经过多年努力, 目前包括金融服务、投资合作、科技合作等多种高层次合作方式已经成为双边经贸合作的重要方面, 有效地促进了合作层级的提高和双边经贸额的显著增长。

二是双边经贸合作结构已经发生较大变化, 贸易结构呈逐渐优化趋势。单从贸易产品结构来看, 过去双边贸易主要以食品、轻纺、木材、矿产品、能源、钢材、纸浆等进出口为主, 逐渐发展到机电产品和其他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比例逐步提高的趋势, 双边在投资、教育、科技等领域的合作日渐加强。

三是双边经贸合作有所起伏, 但总体保持良好态势。尽管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除2009年双边贸易额出现急速下滑的情况外, 双边经贸合作总体保持正常发展态势, 到2010年以后, 双边贸易额下降的局面得到有效扭转。经过多年努力, 内蒙古依托地缘优势, 积累了与俄罗斯进行经贸合作的经验, 双方的合作兴趣点日益增多, 特别是呼伦贝尔市和满洲里市与俄罗斯邻近州市关系非常密切, 建立了良好的公共关系。各种产业园区、合作中心、合作基地、边境城市的互市贸易区等经贸合作平台日趋成熟, 对促进和活跃双边经贸关系发挥着关键作用。

2. 与蒙古国合作情况

蒙古国是我区第二大贸易国。我区与蒙古国的贸易互补性比较突出, 进口主要以煤炭、铜矿砂、成品油等资源性产品为主, 出口则以机电产品、服装、建材、日用品等为主。蒙古国一直是我区企业“走出去”的主要国别地区。在蒙投资合作项目主要涉及能源、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建材、木材加工、农畜产品加工、有线电视、餐饮业以及国际贸易等领域。二连浩特是我国对蒙开放的最大铁路、公路口岸, 承载着中蒙两国间70%以上的进出口货运量, 其对蒙贸易额占全区的70%以上, 2011年二连浩特进出境货运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目前我区对蒙经贸合作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合作领域更加广泛。我区与蒙的经贸合作已从最初的蔬菜种植、建筑装潢等普通合作领域扩展到了矿产资源勘探开采、石油化工、电力、冶金、木材深加工、农畜产品加工、水利工程、房地产开发等领域。

二是合作方式更加多样化。从单纯的贸易、劳务、工程和投资方式发展到投资与贸易相结合、工程承包与生产合作相结合、资源开发与深加工相结合等多种合作方式。

三是合作思路更加完善。把对蒙的资源开发作为战略重点, 加大扶持力度。我区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已在蒙古国投资合作开发煤炭、铁矿、铅锌矿等能源资源, 并取得积极进展。

三、切实采取有效措施, 推进外向型经济发展

(一)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加强农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

蒙东地区农畜产品资源丰富, 按照自治区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的整体部署, 蒙东积极建设各具特色的农畜产品出口基地。锡盟重点建设活羊、冻肉和冷鲜肉出口基地, 赤峰重点建设肉禽出口基地, 通辽重点建设有机农产品和活牛、肉牛出口基地, 兴安盟重点建设脱水蔬菜出口基地, 满洲里面向俄罗斯东部地区重点建设菜果集散基地。

(二) 充分发挥地缘优势, 加强与俄蒙的经贸合作

东部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和锡林郭勒盟与俄蒙毗邻, 俄蒙与我区经济既有相似点, 又有互补性, 是我区企业对外经贸合作的主要地区。近几年, 东部盟市积极鼓励企业加强与俄蒙在矿产资源开发、冶金化工、农业种植、食品加工等重点领域的合作。利用国家领导人互访频繁, 中蒙、中俄国家间进一步发展友好关系的有利时机, 建立了地方间的协调联络机制, 通过定期会谈会晤商谈解决双方经贸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推动互利双赢目标的实现。满洲里市还成立了俄蒙市场研究中心, 设立驻外办事机构。

(三) 借助展洽活动, 大力推动企业“走出去”

近几年, 东部盟市政府积极组织企业参加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吉林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哈尔滨投资贸易洽谈会、厦门投资贸易洽谈会、内蒙古·香港经贸合作活动周、莫斯科中国国家展、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俄罗斯赤塔州边境地区投资合作展洽会、伊尔库茨克展洽会、乌兰巴托中国商品展洽会等国内外重要展洽活动。同时, 积极与其他地区共同举办展洽活动, 如呼伦贝尔市政府与蒙古国东方省政府共同主办的中蒙毗邻地区商品展销会暨经贸洽谈会, 满洲里市政府承办的中俄区域合作论坛暨中俄经贸洽谈会, 二连浩特市政府承办的中蒙俄经贸合作洽谈会, 等等。通过这些展洽活动, 进一步增强企业“走出去”意识, 提高“走出去”能力, 对推动企业“走出去”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寻求经贸合作机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 加强软硬件建设, 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近几年, 蒙东加强城市、乡村及口岸的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注重提高对企业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政策法规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在有关部门的大力配合和共同努力下, 投资环境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 增强了国内外企业的投资信心。

(五) 实施贸易多元化战略, 优化贸易结构

虽然目前蒙东地区在对外贸易中, 边境贸易仍占很大比重, 但是近几年东部盟市一直在积极探索, 努力构建多元化的贸易格局。一是继续扩大边境贸易, 充分利用口岸和地缘优势, 提升边境贸易的层次和水平;二是积极扶持加工贸易发展。加强对加工贸易企业的服务和指导工作, 努力扩大加工贸易规模;三是努力推动旅游贸易增长。

(六) 参与区域经济合作, 扩大与周边地区和国家的经贸往来

深化区域合作, 对于实现区域内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具有深远意义。蒙东充分认识到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并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如辽西蒙东经济区联合体已由成立初期的5个成员市发展成为地跨辽蒙两省区, 涵盖朝阳、赤峰、锡林郭勒盟等12个市 (盟) , 总人口超过2700万的大规模城市联合体。“九市一盟”区域合作组织由2007年成立初期的“三市一盟”发展到今天的“九市一盟”, 成为辽冀蒙相邻区域深化合作交流发展的有效平台。2010年, 自治区政府与黑龙江、吉林、辽宁省政府共同签署了《东北四省区区域合作框架协议》, 主要就东北三省一区加强合作提出了一系列措施。2011年10月, 锡林浩特行署、辽宁省锦州市政府联合承办了中蒙八地区经济交流会, 中蒙双方签署了《中蒙八地区经济合作交流会会议备忘录》, 通过中蒙八地区经济不断加强合作交流, 完善合作机制, 开拓发展空间。兴安盟积极参与“大图们江倡议”国际区域发展, 2011年首次疏通了十几年来兴安盟为推进“两山”铁路建设与中央政府主管部门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图们秘书处的沟通渠道, 密切了与东北亚各地方政府和国际发展援助机构的联系。

(七) 加强口岸建设, 大力发展口岸经济

蒙东以建设现代化口岸为目标, 努力提高口岸资源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一是不断加强满洲里、二连浩特、珠恩嘎达布其、阿日哈沙特、室韦等口岸的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蒙东口岸经济发展环境。二是积极创建跨境经济合作区和口岸经济园区, 提高大宗进口商品的落地加工比例。从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角度出发, 通过创建跨境经济合作和口岸经济园区提高大宗进口商品的落地加工比例, 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重要的工业原材料。三是建设口岸物流大通道, 打造口岸进出口资源加工区、贸易区服务平台, 为边境合作区服务。

四、下一步扩大开放的思路

(一)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8337”发展思路, 立足于蒙东地区产业发展基础条件, 继续实施“科技兴贸”和“以质取胜”战略, 加快引进适用先进技术和设备, 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 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 提高其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 形成以传统骨干产品为基础, 以高新技术产品及机电产品出口为引领, 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扩大出口效应。

(二) 加快培育和建设进出口基地, 扩大对外贸易规模

蒙东根据自身外贸发展基础和产业特色, 培育和建设出口基地。重点支持满洲里进口木材加工园区、通辽肉牛出口基地等较为成熟的进出口基地建设, 鼓励优势企业入驻基地, 形成规模集聚效应。结合各地区产业发展实际, 在具备条件的口岸及泛口岸地区, 围绕煤炭、木材、铁矿砂、铜精矿等进口资源建设落地加工基地。

(三) 推动加工贸易升级转型

借助于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有利实际, 借鉴东南沿海地区发展加工贸易经验, 依托蒙东资源、劳动力、区位优势, 积极承接符合国家及自治区产业政策的机电、高新技术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 形成独具我区特点的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农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集聚区, 大力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加工贸易, 推进我区价格贸易转型升级。

(四) 推进边境贸易的发展

边境口岸城市政府利用好国家扶持政策, 支持边境贸易企业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切实提高企业进出口加工增值能力, 形成“以贸带工, 以工促贸”的发展格局, 提升发展空间。加强口岸练剑部门协作配合, 继续创新通关举措, 提供通关便利, 增强工作合力, 提升口岸通关服务水平。进一步扩大出口企业绿色通道、直通放行范围, 为优秀企业提供便捷服务。加强和规范口岸边境经济合作区和边民互市贸易区的建设和管理。

(五) 培育壮大对外经贸合作主体

一是根据蒙东地区产业结构和出口贸易商品结构, 重点鼓励和支持能源、有色金属、农畜产品、物流和旅游企业积极开展对外经贸合作。二是鼓励经营范围相近的企业组成企业集团, 形成规模和合力。三是倡导生产企业和外贸企业打破部门和条块分割, 以股权的形式实现联合。四是进一步加大蒙东地区招商引资和“走出去”力度, 使蒙东地区企业能真正充分地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接受市场考验, 起到示范作用。

(六) 不断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按照《自治区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 进一步明确招商引资重点, 不断拓展引资领域, 提升引资水平。在当前内外部环境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 东部盟市要更加关注项目跟踪落实工作, 协调相关部门解决企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保证项目尽快落地。鼓励外商投资农产品加工业、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逐步形成具有东部地区特色的利用外资产业结构。

(七) 大力推动服务贸易领域引进外资

蒙东地区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口岸优势, 在发展生态旅游和口岸经济的同时, 带动外商投资相关服务贸易领域, 力争在服务贸易领域实现利用外资的新突破, 从而提升东部地区服务贸易的水平和层次。

(八) 进一步改善东部地区的投资环境

商务、发改、工商、土地、税务等部门加强联系合作, 推进外商投资便利化, 保护外商投资企业的合法权益。加快利用外资载体建设, 对满洲里、二连浩特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予以重点扶持。

(九) 加快推进境外投资合作

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 积极运用国家财税、金融等手段, 支持东部地区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 特别是到俄蒙投资办厂, 合作开发和利用境外资源, 鼓励餐饮、中介、旅游等中小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支持企业在境外建立营销网络、营销服务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 支持企业在境外开展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承包工程企业, 带动成套设备出口。在重点开展对俄蒙投资合作的基础上, 不断开拓其他国家和地区市场。

(十) 加强与俄蒙的经贸合作

进一步加强东部盟市政府与俄蒙毗邻城市政府间沟通与协调, 增进互信和了解, 不断巩固国家和自治区主要领导与俄蒙高层互访取得的各项成果, 落实《中蒙经贸合作中期发簪纲要》和《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 以重大项目合作为抓手, 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 发挥各自比较优势, 拓展对俄蒙经贸合作领域, 进一步加强与俄蒙在矿产资源开发、冶金化工、农业种植、食品加工等重点领域的合作, 提高合作层次和规模, 提升内蒙古在我国与俄蒙经贸合作方面的战略地位。

(十一) 加强区域合作

充分发挥地缘优势, 大力推进与东北三省、京津冀地区间的合作, 主动推进与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哈大齐工业走廊、长吉图开放开发试验区的合作, 共同推动满洲里-绥芬河沿边开放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主动接受京津冀等区域的辐射带动, 以园区为载体, 积极承接发达地区资金技术密集型、高新技术等产业转移, 延长、扩展、补齐产业链条, 实现区域合作向更深层次、更广泛领域发展。积极参与图们江区域合作, 大力开拓东北亚市场, 扩大对外合作渠道。重点利用东部盟市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 吸引东部发达省市资金、技术和人才到内蒙古开展对俄蒙投资合作。支持区内外企业依托蒙东各类园区和俄后贝加尔工业经济园区、赤塔州华商贸易加工合作园区、阿金斯克工业经济园区以及蒙古国扎门乌德的经济区投资建厂, 发展面向俄蒙的对外贸易和多外投资。

(十二) 继续推进口岸“大通关”建设

加大口岸建设的投入力度, 重点加强口岸现场通关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 电子口岸和先进查验设施建设, 提高口岸通过能力和信息化水平。优化口岸发展环境, 加强与各联检部门的沟通和联系, 继续创新通关模式, 提供通关便利, 增强工作合力, 提升口岸通关服务水平。加强与俄罗斯和蒙古国地方口岸管理部门的沟通和联系, 发挥双方地方口岸管理部门之间的协商会晤机制作用, 解决双方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和通关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三) 大力推动泛口岸经济发展

内蒙古东部地区 篇4

【摘要】 主要从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分析,提出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对策,从而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关键词】 承接;产业转移;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东部沿海产业集聚过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逐渐出现了土地、能源、原材料紧张和价格上涨的现象,劳动成本也随之增加,一些产业已经失去了比较优势。为了保持东部的竞争优势,东部沿海也需要进行产业转移。在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条件下,西部地区应利用本地区优势,加快产业环境建设,抓住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做好承接产业转移,促使西部经济又好、又快的向前发展。

一、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分析

首先,西部地区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力资源总数达到2.28亿人,从业人员有1.83亿人,劳动力的平均成本只有沿海地区的40%左右,发展资源加工和面向附近市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条件较好。

其次,西部具有显著的资源优势,西部地区水能资源占全国的80%以上,天然气储量占70%以上,煤炭储量占60%左右。我国已发现的170种主要矿产中,西部地区均有相当储量。

西部地区合理地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能够促进西部的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能够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合理地进行产业转移对东西部地区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都有好处。在现实经济中,产业转移一旦实现,将会对企业、转入区和转出区的竞争力产生不同的影响。对西部来说,产业转移其实又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承接了高新技术产业,就能带动当地原有产业升级换代。如果承接了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就必然加重当地的资源负担,恶化当地的生态环境,延缓新型工业化的步伐,从而牺牲长远的利益。因此,西部地区应理性地、因地制宜地应对产业转移。我国产业转移其实主要是西部和东部的政府、西部和东部的企业四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这个多利益主体、多层次的动态搏弈,从根本上说,是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经济利益的博弈,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博弈,也是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博弈。需要根据西部的具体情况,更深入地研究西部地区面对东部产业转移的应采取的对策,从而为西部更理性地应对产业转移提供一些指导,使西部经济得到更好地发展,实现整个社会的资源优化配置和利益最大化。

二、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对策

1.西部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为承接深加工产业提供了条件

在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水电、钒钛、天然气等资源,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突出优势。目前对资源、能源依赖较强的上游产业西移的趋势日益明显,利用资源共享优势,积极承接深加工产业,从而改变加工水平低、缺乏深加工的现状,提高资源转化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此外粮油、生猪等农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也应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发展。相对廉价的生产要素成本优势,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入创造了驱动力。

2.观念创新是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基础

西部地区不少地方的“本土”利益观念严重,这就造成了资源流通不畅,企业在政府提供的“市场”中被动经营的局面,从而阻碍了其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实际上,西部地区可逐步形成一些集生产、流通、研发资本经营功能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这些企业集团能够发挥企业群体优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从而成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主体。只有树立开放的观念,努力吸引资本、劳动、管理等各种要素并进行合理配置,西部地区才能真正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3.制度创新是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前提

优化产业转移注重投资环境的综合实力。投资环境硬实力包括基础设施、要素资源等优势,软实力包括政府办事效率、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要加快产业转移的步伐,顺利实现产业对接,西部地区必须通过加强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提升招商引资水平。

在硬件建设上,应制定激励措施鼓励国内外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建设综合性交通枢纽为目标,大力发展铁路运输、高速公路、航运、河运,同时构建功能齐全、高效安全的现代物流体系,为产业转移中各种要素流动提供便捷的通道,提高产业转移的效率。在软件建设上:一是要提高政府的服务效率。要树立开放合作观念、效率观念、信用观念,加强法制环境和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建设,对转移企业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审批效率,促进通关建设,如建立便捷的通关通道,延长通关工作时间,简化企业搬迁和设备转移手续以及在出入境检验检疫环节实行电子监管;二是各地方加大政策创新力度,制定促进产业转移的全方位的支持政策。促进政策主要应包括财政扶持、税收扶持、金融促进、要素支持等政策,其中财政政策应在规费减免、国企改造、品牌建设、自主创新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税收政策要强调对技术创新、节能减排和扩大融资渠道等方面的扶持。

4.以市场为依托,发展工业园区

招商引资要专业化,依托园区实行专业招商、网上招商、中介招商、委托招商等多种招商方式,积极构建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招商网络。着眼于充分发挥重大项目的带动作用,围绕基础设施建设、传统产业改造、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和新兴产业发展,按照大产业链策划一批大项目,以大项目吸引大资金、配置大资源、发展大产业、打造大集团。对重大项目实行分级跟踪负责,对项目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项目成功率,实行绩效进行评价。建立招商引资网络信息平台,将一些重要国家、地区的知名企业名单、市场信息、投资项目、投资意向面向社会发布,促进双方合作交流。设立专门的招商引资机构,组建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的专业招商队伍,推广专业小分队招商方式,实行专业化招商,并在一些重点国家和地区建立专门的招商引资机构。充分发挥政府驻外办事机构招商引资作用,帮助提供招商引资信息,为投资合作牵线搭桥。在财政预算中列出招商引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组织招商活动、搭建招商信息平台、建立项目库、扩大对外宣传等。

5.工业园要集约、同步化建设

按照项目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功能集成的思路,以工业园和各级开发区为载体,提高项目承载能力和投资强度,促进优质资源、先进要素向功能区聚集。鼓励园区承接带动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发挥以商招商作用,以大项目、大企业带动产业链的转移,引进与之配套的中小企业和关联机构,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对有利于形成产业链和明显集聚效应的开发园区,优先纳入市重点产业发展规划中,在重大项目推荐和配套项目安排上给予重点支持;对推动形成产业链的关键企业或产业集群的核心企业,土地按规定公开出让,根据外资到位额或注册资本大小给予优惠或补助。鼓励区县兴办特色开发园区,在基础设施及功能配套设施工程项目上给予支持,培育支柱产业,形成特色经济板块。积极探索新办法、创造新优势,吸引东部沿海地区各类投资主体来渝兴办产业园区。通过政策扶持和生产要素倾斜配置,努力承接产业链或产业集群整体转移。

6.加强东西部合作

西部地区的各级政府要把加强与东部的合作作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点,增强主动性和自觉性。通过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勇于走出本区域与发达地区、沿海开放城市建立各种经济联系,积极为企业间合作“搭台”,促使东西合作领域不断扩大,更富成效。加强投资合作,做到东投西产;加强人才、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就东部地区而言,应把向西部地区转移高技术和人才、发展科技信息交流作为参与西部开发的重要内容。坚持技术、人才的引进与输出相结合,积极组织本地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高技术企业到西部地区进行考察研究,通过技术转让、技术承包、合资和合作生产等多种方式,加快具有相对优势的技术和科技成果在西部地区的转化、推广和应用。同时,拓宽人才交流与合作的渠道,根据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推荐本地各类技术人才到西部进行技术指导,帮助和培训当地农民和企业职工。

参考文献

[1]朱宜林.我国地区产业转移问题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2005(9)

内蒙古东部地区 篇5

1 内蒙古东部地区喷灌灌溉的必要性

我国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地域辽阔,地处在温带,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少雨,冬季寒冷干旱,每年平均降水量约为440ml,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内蒙古东部地区灌溉水的实际利用效率仅为30%,从这一数据比例可以看出,当地走喷灌灌溉之路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特别在近几年,当地自治区政府已经深刻认识到东部地区实施喷灌灌溉技术的重要性,虽然采取了多种措施进行改进,但收效甚微。于是,本文通过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实际工作实践,以期制定科学的改进对策。本文认为,充分做好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喷灌灌溉制度工作,需要将喷灌灌溉技术作为一种核心措施来对待,只有按照“两改一提高”的具体指导思想进行科学实施整改,才能达到预期的喷灌目的。

2 内蒙古东部地区喷灌灌溉的具体策略分析

2.1 东部地区喷灌灌溉总动员,强化民众的喷灌意识

水资源的节约与管理,需要不断强化民众的喷灌意识及积极宣传节约用水的重要性,使农民在思想深处树立节约用水理念,从“要我节约”变为“我要节约”,从而扭转传统水资源管理过程中“被动管控与约束”的不良局面。在此过程中,需要积极利用经济杠杆与行政杠杆合理调控水资源,监督民众的不规范用水行为。在喷灌过程中,当地水资源管理机构需利用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借鉴和吸取我国其它地区的灌区喷灌灌溉实践经验,对本地区水资源漏失及浪费严重的区域进行综合整治与管理,加大土地的平整力度,通过修建畦田,从而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2.2 东部地区喷灌灌溉中要加大力度兴建各种配套基础设施

除了上述措施外,在喷灌过程中必须引入新的技术、新的设备及新的管理方法。通过不断完善传统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相关基础水利设施,兴建喷灌增效基础工程。相关工程维护人员不仅要对当地的配套水利工程设施进行定期维护与除险加固,更要充分重视支干渠衬砌防渗设施建设。通过申请国家和地方财政补贴,发挥地方在水资源节约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通过承包以及租赁和拍卖、股份制合作等资本运作形式筹集社会闲置资金,利用PPP模式进行上下联动,构建全方位的农田水利喷灌灌溉体系[2]。对于主干工程及年久失修的水利工程段,要着重进行综合治理,通过更换相关设备及增加节流技术装置,提高内蒙古引黄灌溉区的喷灌灌溉技术水平。

2.3 东部地区喷灌灌溉中要合理调整水价

通过调查了解到当地东部地区的灌溉水价较低,不仅影响喷灌工程的正常运行与维护,而且导致水资源严重浪费。因此,在具体调整改革过程中,本文认为可分为两个不同的改革阶段,鉴于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相对落后与国家对少数民族农业发展政策倾斜与保护这一现状,当地的水价调整改革需要坚持“小步进行、全面提高”的调整优化原则[3]。首先需要结合农民补偿成本的合理收益及“公平负担”和“节约用水”原则,建立科学的用水定价机制;其次,要针对以往的水费计收办法与水量计量办法进行适当改革,供水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计量进行收费,改变传统水资源管理中按亩收费的做法。此外,由于单一的水价能够科学反映当地灌区水资源的稀缺性和实际供需情况。所以,在喷灌过程中需采用“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以及“超计划用水加价”、“季节浮动水价”等相关改革管理制度,有效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2.4 东部地区喷灌灌溉中要加强灌溉用水管理

实践证明,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喷灌工作中,为了进一步强化灌溉用水管理工作,首先需要建立科学的用水管理制度。比如,当地水资源管理部门需积极制定科学的喷灌管理法规,对水环境监测系统收集记录的数据进行全面分析与预测,通过微观与宏观两个层面对当地的灌溉用水进行合理调配;采用定额管理与水资源总量控制两种方式不断提高内蒙古地区的喷灌效率。其次,当地东部地区的供水管理部门需严格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管理与调节。根据当地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及水资源的资源承载能力,制定灌溉用水定额标准;充分通过科学的数据计算、分析,将具体的用水方案及供水指标下达给每一个农户,从而使当地民众结合灌溉水资源调配方案开展农业以及畜牧业生产,特别要做好农业种植安排工作[4]。

再者,需要大力开展用水户民主参与决策管理的基层管理活动,克服传统水资源管理过程中“管水不用水、用水不管水”这一体制错位的管理弊端。从实践研究中得知,我国其它地区为了积极开展喷灌灌溉技术,建立了农民用水管理协会[5]。因此,内蒙古自治区通过基层人民自管自用水资源,能够积极发挥民众的喷灌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带动其他民众参与到灌区喷灌工作中。实践证明,实施这一制度之后,以往的水资源浪费现象得到有效监督与制约,跑、冒、滴、漏的不合理用水现象得到有效改善,从而使当地东部地区喷灌的效益显著提升。

3 结束语

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喷灌灌溉潜力很大,重在实践、重在真抓实干。因此,只有将喷灌工作作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长期的发展事业来管理,才能将喷灌实施计划与当地喷灌行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但是,喷灌灌溉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不仅需要当地相关管理部门积极配合,更需要不断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理念,从而全方位实现喷灌灌溉的总体工作目标,提高农作物产量,不断促进我国内蒙古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摘要:内蒙古东部地区一直都因灌溉制度的问题存在农作物单产不高、总产量不稳定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立足于此研究视角,重点以内蒙古东部地区为例,对当地农业发展现状及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当地喷灌灌溉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全面分析论述。在此研究分析基础上,提出相关问题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喷灌,灌溉制度,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沈广会,李兴,李志刚,刘季骢.内蒙古西辽河灌区不同灌溉技术条件下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分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版),2014(04):418-421.

[2]任玉忠,王水献,谢蕾,董新光.干旱区不同灌溉方式对枣树水分利用效率和果实品质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2(22):95-102.

[3]沈冰,韩会玲,梁素韬.不同灌溉方式下坝上高寒地区错季蔬菜种植的经济效益分析--以尚义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01):556-559.

[4]袁寿其,李红,王新坤.中国喷灌灌溉装备发展现状、问题、趋势与建议[J].排灌机械工程学报,2015(01):78-92.

内蒙古东部地区 篇6

1 品种选择

棚内所选品种均为适宜在本地栽培的品种, 例如玫瑰香、玫瑰红提、维多利亚、老品种巨峰、森田尼无核等品种。避雨设施栽培的条件下, 巨峰系列葡萄大多数品种产量稳定, 商品性好, 经济效益高, 适合避雨设施栽培。

2 整地与定植

采用条状整地的方法, 在定植前期的一个季度进行耕种。主要是要挖定植沟, 深宽各0.5m, 挖完之后要及时在沟底施有机肥, 大约20cm厚, 此步骤为回填, 上部也要进行回填, 选用有机物沙土混合表土。两沟之间要留有底土, 不可回填沟内。

定植苗木要选用较好的一级苗, 在栽种前期要进行24h的浸泡, 之后进行消毒处理, 使用的是5波美度石硫合剂, 栽培完成后要进行浇水处理, 把苗木枝条用土埋45cm以上, 使其顺利进入冬眠。

3 枝蔓管理

到第2年平均气温在10℃左右时, 地下根部温度大约在7~10℃, 此时的温度使枝条开始萌芽。这时可从土中取出之前栽的葡萄苗, 上面萌发的新梢会随着气温的增高加速生长, 此时在葡萄绑蔓搭架处理上要进行预留新稍的对比, 这样才能更容易对枝蔓进行有效管理。在每个主蔓的前端部分要选择一个新梢以用来继续延长生长, 此部分的处理同上一年。位于延长梢长度下面的新生部分, 应提前剪掉靠近地面30cm内的萌芽。其他的新梢可留下一个枝用以结果, 在始花期留营养枝2~3个, 花序前留4~6个做过摘心处理的叶片。在对葡萄枝蔓后期的管理过程中保证在副梢部分保留2个子叶, 主要用于叶片的摘心, 保留大部分的花蕊。在冬剪过程中也要进行全方位的管理, 其中主蔓长度要保留在2m左右, 并且后期母枝每米保留5个枝蔓。葡萄整形至此结束, 之后的管理方法基本相同。

花序整形包括疏散果粒, 去掉穗尖副穗等, 穗尖1/4要掐去, 另外分化出来的副穗也要及时去除。在葡萄花谢去10d左右要进行疏果粒处理, 此时果粒如黄豆大小, 要对果粒进行清理, 对其中含有病以及硕果小的果粒进行及时疏除。

4 土、肥、水管理

土壤管理:在葡萄园区灌溉完毕后, 要对土层进行及时的松动, 增加土壤中的含氧量, 松动土壤的深度要适中, 一般保证在10cm左右。

施肥部分:对土壤进行施肥主要增加的矿质元素为氮磷钾, 主要以有机肥为主。在葡萄花蕊绽放前施肥1次, 在成熟前期施肥1次, 施肥约1t/667m2。

每隔15d要浇1次根, 在种植期间浇根在3次以上, 用量为1000m L/667m2, 浇根使用的肥料主要以华帅生物肥为主。

水分管理:在葡萄上架后要灌透1次水, 时间应尽早, 之后可根据土壤的实际情况适当灌水。此外还应对大棚的修建位置进行确定, 找到最佳位置, 自北向南偏西大约6~11m, 跨度长达10m, 脊高度可到3~4m。

避雨设施栽培有明显的优点, 它有效地改善了葡萄生长的小环境, 对果实授粉受精的进行十分有益, 同时还降低了发病率, 使果实的品质大大提高, 实现了高产稳产。此外, 还能延长葡萄的供应期, 可以控制果实上市的时间, 调节淡季供应, 满足了市场需求, 扩大了优良品种葡萄的种植面积。由于是避雨栽培, 使农药的使用量大大减少, 降低了生产成本, 减少了农药残留, 有利于葡萄的无公害栽培, 生产出放心食用的葡萄。

5 温度管理

5.1 增温时间

塑料大棚内的葡萄要进行增温处理, 根据现有增温时间, 一般选取的时间段在3月中旬左右。在大棚内添加小拱棚, 一般增温区间可提前半个月, 这样有利于葡萄苗的发育。要注意棚内一旦进行恒温处理后, 便要保证棚内的温度不低于0℃, 以防止冻伤葡萄苗。

5.2 增温后温度管理

萌芽前控制日温在22℃左右, 夜间温度5~10℃, 不能低于0℃;萌芽期间日温控制在20~25℃之间, 不可低于3℃;在开花期之前, 日温在25~28℃之间较好, 不可低于6℃;开花期间日温保持在30℃左右, 夜温15~18℃, 不能低于10℃, 期间应注意增加保温措施。

6 防治病虫害

前期注意防治灰霉病, 在新梢35cm时打保护剂。在葡萄萌芽前打一次石硫合剂与敌敌畏乳剂的混合液防治效果较好。

7 越冬防寒

在上冻之前及时将大棚盖好, 葡萄蔓上盖好塑料膜, 灌透水, 上边用土压实, 这样就可安全过冬了。

摘要:文章综合考虑了内蒙古阿荣旗地区的气候条件, 对使用塑料大棚避雨的栽培葡萄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 包括这项技术的特点, 如何进行具体实施操作等方面。根据内蒙古阿荣旗地区的地理和经济条件, 通过对葡萄避雨设施结构改良和栽培技术研究, 总结出一套包括品种选择、棚膜管理、温度湿度和光照调节、花期管理、保花保果、果实套袋、病虫害综合防治、葡萄整形修剪、土、肥和水的综合管理等葡萄优质高效避雨栽培技术, 为葡萄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葡萄,避雨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1]张顺吕.宽顶立架避雨覆盖栽培巨降系葡萄的经验[J].落叶果树, 1993 (01) :39.

内蒙古东部地区 篇7

(一) 问题的提出

一直以来“三农”问题是备受关注的问题, 其中农民的收入增长不仅关系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稳定, 还关系到我们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稳定的发展, 所以本文分析影响农民收入增长因素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对建设新农村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 研究背景

农民收入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构成及稳定增长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尽管近几年各界政府高度重视农业, 也实施了促进农业发展的各项政策以及补贴, 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但农业、农村和农民收入问题依然还很严峻。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来使农民的收入增收不仅是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 更是各级政府现阶段工作的重点。但是有诸多因素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 如何提高农民收入已成为农村经济社会的重要课题。

(三) 农民收入概念的说明

为了准确理解本文, 本节先对农民收入概念界定, 以保证对农民收入含义的明确、清晰、一致。

总收入=基本收入+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

基本收入=劳动者报酬收入 (工资性收入) +家庭经营收入

家庭经营收入=农业收入+其他非农业收入

纯收入=劳动者报酬收入 (工资性收入) +家庭经营纯收入+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

家庭经营纯收入=家庭经营收入-投入的物质生产资料的成本

净收入=家庭经营净收入+工作性收入+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

家庭经营净收入=家庭经营收入-投入的物质生产资料的成本-嘎查等基层组织收取的各项费用

(四) 研究目的与分析方法

1. 研究目的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围绕农民收入问题展开的, 以分析和研究内蒙古东部盟市影响农民收入增长因素为切入点, 分析限制农村农民收入增长的原因。其目的研究在于总结在农村经济中, 农民收入的增收有着哪些方面的影响因素, 找出还存在的问题, 然后给出相应的建议从而为解决农民收入缓慢, 农民收入不稳定及农村经济落后等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案。

2. 研究方法

⑴文献资料法。围绕论文的研究主题, 对所查文献和数据资料进行查阅、积累、整理和分析, 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使得该篇论文的内容更加丰富、科学。

⑵比较分析法。笔者对内蒙古东部盟市两个旗县的农民收入情况进行比较, 从而进一步分析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

二、内蒙古东部盟市样本地区的概况

(一) 地理位置

1. 新巴尔虎左旗

新巴尔虎左旗毗邻两国一盟四旗市, 西南与蒙古国接壤, 东北与俄罗斯隔额尔古纳河相望, 南接兴安盟阿尔山市, 西隔乌尔逊河、呼伦湖与新巴尔虎右旗、满洲里市相邻, 东与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族自治旗相连。边境线总长305公里, 其中中蒙边境线长207公里, 中俄边境线长98公里。全旗南北狭长, 东西宽约165公里, 南北长约309公里, 幅员面积22000平方公里。旗政府所在地阿木古郎镇距海拉尔地168公里, 距兴安盟阿尔山市205公里, 距陆路口岸--满洲里200公里, 距中蒙额布都格口岸22公里, 是全旗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2. 突泉县

1909年 (清宣统元年) , 于醴泉镇设置醴泉县。隶属奉天行省洮南府。中华民国成立后, 1914年1月, 因与陕西省醴泉县重名, 奉令更名为突泉县, 县址改称突泉镇。同年6月, 隶属奉天省洮昌道。1929年2月, 废止道制, 改由辽宁省 (奉天省改称) 直辖。东北沦陷后, 初隶奉天省, 1934年12月划归龙江省管辖。1937年3月, 又改称醴泉县。1943年10月, 划归兴安总省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 恢复突泉县名称, 划归嫩江省管辖。1946年3月, 划归嫩南行政区;5月, 复归嫩江省;6月, 改隶辽吉行政区。1947年1月, 划归辽北省管辖。

(二) 人口状况

1.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陈巴尔虎左旗全旗总人口58242人, 其中各苏木人口:巴彦库仁镇23992人、宝日希勒镇16968人、呼和诺尔镇3920人、乌朱尔苏木3072人、浩特陶海农牧场2516人、鄂温克民族苏木1755人、哈达图农牧场3381人、特泥河农牧场2638人。居住着汉、蒙古、回、满、朝鲜、达斡尔、俄罗斯、白、黎、锡伯、维吾尔、壮、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

2.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突泉县总人口292852人, 其中:突泉镇52839人、六户镇20964人、东杜尔基镇23768人、永安镇15900人、水泉镇20439人、宝石真23534人、溪柳乡15520人、太东乡20690人、学田乡19323人、巨力乡12025人、哈拉沁乡10000人、九龙乡14992人、太平乡22773人、太和乡17118人、牡尔基农场虚拟乡2968人。居住着汉、蒙古、回、满、朝鲜、达斡尔、俄罗斯、白、黎、锡伯、维吾尔、壮、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人口自然增长率低速增长。

(三)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情况

资料来源:《内蒙古统计年鉴》1995~2010年。

从图中可以看出两个旗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情况有明显的差别, 陈巴尔虎左旗农牧民收入呈现明显增长趋势, 从1995年的2059元增长到2010的9057元, 高出将近4倍, 平均增长率达到40%左右, 2004年开始增长速度最快。而突泉县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波动比较大, 从2007年开始为稳定增长期。这点与机械化水平、政府补贴政策、自然灾害等之间的关系, 还需进一步分析。

资料来源:本人根据当地农户调查数据整理所得

资料来源:本人根据当地农户调查数据整理所得。

从表1、2中看出, 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占的比例最大, 因此这两个收入是农民收入增长的亮点, 两个旗县该收入贡献率分别达到了59.25%、55.61%和37.78%、36.27%, 家庭经营收入增加主要是由于第一产业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所致。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继续成为全年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的重要动力。因此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成为了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近年来, 随着城市范围的扩大和小集镇建设的发展、工业发展和经济开发园区规模的扩张等, 农村土地征用率提高, 以及农村社会保障机制的健全, 各级财政收入的增长和政府惠农政策实施力度的加大, 这些都促进了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的提高, 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将持续推进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的发展。

三、影响农民收入增长因素的分析

(一) 自然因素

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来说自然因素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 资本要素

有效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是农业生产过程的资本要素投入, 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很大影响。平均耕地面积增加后农民收入也有增加的可能性较大,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 化肥投入量对农业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有很大的贡献。

(三) 掌握信息的能力

农村缺乏有效的信息引导, 农牧民对生产缺乏预见性, 很多农民看见什么效益好就盲目地种什么, 但对在农产品供求关系变化显得束手无策, 对信息掌握少决策缺乏依据, 从而影响农民收入的增长, 掌握信息的能力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是长期存在的。

(四) 机械化水平

由于农村的机械大部分是农民分散经营的, 因此广大农民自身经济意识的高低是影响农业机械经济效益以及农民收入的一大因素。目前很多农业机械超龄服役, 所以功率、性率下降, 耗油、并维修费用在不断的上升。而且机械交通事故多, 有些机械往往因一次交通事故而严重损坏, 经营成本增高。在农村某些地方, 旋一亩地要收20元, 耕一亩地要20多元, 收一亩麦约10元, 再加上运输费等费用一亩地一年的机械费用就会高达60~70元甚至百元以上, 这些都加重了农民的农业支出。从而影响农业的收入。

(五) 各项政府补贴

农业补贴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农民收入的增加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投入与支持, 可以通过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来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 通过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增加非农收入。目前的各种农业补贴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农民的种田积极性, 对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四、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建议

要大力推广一些实用的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应用和节约成本、增收的新机具。同时, 要提高农民自身的经济意识。比如, 要重视农业机械的使用寿命, 一定要充分意识到农机老化给机器自身带来的功率、性率的下降、耗油、维修费用增加使提高经济效益成为其自觉行动。相关部门也应该高度重视农业机械推动农民收入增长的地位与作用, 提高人力资本水平, 深化各项制度改革, 加大政策补贴力度, 改善农村设施条件。

摘要:众所周知“, 三农”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 农业的快速、稳定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长关系到农村经济、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工作的一项重大任务。近几年来,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增加难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有很多种, 本文主要以内蒙古东部盟市的两个旗县为样本地区, 以当地农民收入情况来分析影响收入增长的因素, 寻找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

关键词: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内蒙古东部盟市

参考文献

[1]赵云平, 石国荣, 陈宝华, 徐蒙生.内蒙古农牧民收入增长因素分析及增收对策[J].内蒙古统计.2000 (03)

[2]薛宽和.浅论开拓农牧区市场增加农牧民收入的设想[J].内蒙古统计.2000 (01)

[3]孔德荣.鄂托克前旗农牧民收入现状[J].内蒙古统计.2003 (02)

[4]赵云平, 石国荣, 陈宝华, 徐蒙生.内蒙古农牧民收入增长因素分析及增收对策[J].内蒙古统计.2000 (02)

内蒙古东部地区 篇8

(一) 问题的提出

近些年来, 化肥施用对农民高产量、稳产量有着积极作用, 是发展农业生产和提高粮食产量以及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 化肥的不合理以及过度施用, 会给人类生活带来各种的疾病和环境污染问题。但是, 化肥的合理使用已经成为在农业生产与环境发展当中必须改善的一个重大问题。

随着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农业化肥的施用量也在不断增加。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虽然人们已经认识到化肥的不合理施用情况对土壤和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以及对人体健康的损害, 但还没有有效的措施解决这样的损害。因此, 必须引导农民合理施肥, 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 有效地降低并且解决化肥过量和不合理施用所带来的环境、大气、人体等问题, 最终实现环境优化以及提高种植效率。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农民必须在固定的耕地面积上合理施肥, 同时要提高粮食产量, 还要保护和改善环境, 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以及质量。如何用好化肥, 充分发挥化肥的作用, 一来能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 二来也能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本研究主要是以农村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为目标, 在粮食产量中化肥起着重要作用的基础上, 根据呼伦贝尔盟、通辽市的化肥施用情况, 对化肥施用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建议。通过本次调查, 减轻因不合理施肥而造成的不利影响, 同时降低化肥成本, 促进农民的增收。

二、东部盟市化肥施用现状分析

(一) 陈巴尔虎旗

1.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与化肥施用量的关系

本文以东部盟的若干盟市一切入点, 运用1995-2010年内蒙古统计年鉴的数据来分析化肥施用与粮食产量关系。结果表明, 化肥施用量与粮食产量之间存在较强的正比关系。化肥施用是影响粮食产量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 以呼伦贝尔盟陈巴尔虎旗的数据来分析。

数据来源:1995--2010年内蒙古统计年鉴。

图1反映的是呼伦贝尔盟陈巴尔虎旗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与化肥施用量的关系。从图1可以看出,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逐年较强的增长趋势, 同时化肥施用量也具有增长的趋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由1999年的24658公顷增加到2010年的39613公顷。化肥施用量由1995年的2601吨增加到2010年的6266吨。数据统计结果显示, 该旗的化肥施用量随着耕地面积的增加而增加。

2. 粮食产量与化肥施用量的关系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粮食, 化肥又是粮食的粮食, 2010年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416805吨, 2010年化肥累计施用 (折纯) 为73310吨, 看看粮食与化肥的产量比例, 这表明两大问题:化肥为粮食的增产作出巨大的贡献, 同时人们每年不得不被动地间接吃掉大量的化肥, 这也危害着人类的健康。

数据来源:1995-2010年内蒙古统计年鉴。

粮食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从粮食产量的角度来看, 化肥施用量与粮食产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图2给出陈巴尔虎旗1995-2010年粮食产量与化肥施用量之间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 化肥施用量保持稳步增长的趋势, 相应的粮食产量也保持了较强的增长趋势。1995-2003年陈巴尔虎旗的粮食产量逐年下降, 化肥施用量比较稳定。2004年开始粮食产量都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 化肥施用量也由2004年的4850吨增加到2010年6266吨, 年均增长率为29.2%。粮食产量由2003年的7086吨增加到2009年的165178吨。随着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持续提高, 农业生产投入逐年增加, 每年每亩农作物的化肥折纯用量将继续上升, 但增长趋于稳定。这说明, 化肥施用量与粮食产量之间有着较强的相关关系, 化肥施用量越多, 粮食产量也越高。

(二) 阿鲁科尔沁旗

1. 阿鲁科尔沁旗农业生产经营特点

⑴农民人均收入动态分析

阿鲁科尔沁旗也是一个以牧业为主型的经济发展地区。而如今收入来源为多样化的阿鲁科尔沁旗的大多部分苏木、嘎查的农村以种植业为主。所谓的农民人均收入是指在农村常住的农民在一定时期内的总收入当中, 扣除在生产、经营中所使用的全部支出费用之后剩余的一部分收入。阿鲁科尔沁旗的农民人均收入增长情况如图:

数据来源:1995-2010年内蒙古统计年鉴。

从图3可见, 阿鲁科尔沁旗的农民人均收入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5-1999年间农民平均收入不稳定, 在此有种种原因:受自然条件的影响、灌溉问题、化肥施用问题等等。

第二阶段:2000-2010年间农民收入呈现出快速增长得趋势。平均收入从1995年的975元猛增到2010年的4251元。

⑵农业生产基本情况

(1)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与化肥施用量的关系

化肥不仅保证粮食产量的增加, 也能保证农民农产品品质的营养水平大幅度提高。下面用阿鲁科尔沁旗1995-2010年内蒙古统计年鉴的数据来分析化肥施用与粮食产量的增长。结果表明, 化肥施用量与粮食产量之间存在较强的正比关系。

数据来源:1995-2010年内蒙古统计年鉴。

图4反映的是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与化肥施用量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 从1999年开始粮食作物播种面积逐年较强的增长趋势, 但2006年明显下降, 2007年又迅速增加直到2010年。2007年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由97165公顷增加到2010年的110737公顷。化肥折纯量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 1995-2000年之间逐渐减少, 1995年的2361吨减少到2000年的1020吨;第二阶段, 2000年开始迅速增加。化肥施用量由2000年的1020吨增加到2010年的19989吨。数据统计结果显示, 该旗的化肥施用量随着耕地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同时化肥施用量也具有增长的趋势。

(2) 粮食产量与化肥施用量的关系

化肥施用对我国粮食安全起到着不可代替的保障作用。本文以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来分析化肥施用与粮食产量增长之间的关系, 运用1995-2010年内蒙古统计年鉴的数据来测算化肥施用与粮食产量的增长。在粮食产量的进程中, 很多因素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中最直接影响粮食的播种面积、单位产量的是化肥施用、农业技巧农业机械化等。其中, 化肥的功劳作用非常明显。粮食总产量由1995-2010年的49372吨增加到286600吨, 增长480%, 同期化肥施用量从2361吨增加到19989吨, 增长747%。

数据来源:1995-2010年内蒙古统计年鉴。

图5给出阿鲁科尔沁旗1995-2010年粮食产量与化肥施用量之间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 1995-2010年化肥施用量保持稳步增长的趋势, 相应的粮食产量也保持了增长趋势。最明显的是, 在2000年由于化肥施用折纯量突然地减少, 导致了粮食产量的递减。虽然粮食产量的波动较大, 但是最终粮食产量也达到了高点, 2010年增加到286600吨。这说明, 化肥施用量与粮食产量之间有着较强的相关关系, 化肥施用量越多, 粮食产量也越高, 所以化肥的作用很明显影响着粮食产量增长。

结合陈巴尔虎旗和阿鲁科尔沁旗的化肥施用量情况, 可以看出, 化肥在农户的粮食产量增加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化肥施用量逐年有所上升, 粮食产量也逐渐上升, 两者之间形成了正比关系。

三、化肥施用对环境影响分析

(一) 化肥施用和环境污染

从上述的结果可以看出, 近些年来, 化肥施用量的增长速度非常快, 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 从而不断增加了粮食高产量, 逐渐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对土壤来说, 施用化肥不仅能提高土壤的肥力和土壤的性状, 而且还能对植物创造生长的环境, 从而提高农产品的高产, 这是化肥所带来的好处。但是, 化肥也有它的不足, 化肥施用量并不是越多越好。一般来说, 各种作物对化肥的平均利用率, 氮为40-50%、磷为10-20%、钾为30-40%。任何事物必须要适度。化肥施用量过高, 不仅对种植没有好处, 而且对环境的影像也很大, 从而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程度越来越严重。化肥、重用轻养, 会导致耕地质量、农作物的抵抗能力下降和环境污染等不良后果。必须让农民了解现有的施肥结果不合理、肥料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生产成本较高的现状;改变传统的观念, 提高生态意识, 增强环保观念, 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二) 化肥对人体的影响

现代社会, 一边是高速运转的农药市场, 几乎不用农药, 化肥就无法运转。农药的毒素在人体内流入后, 各种各样的怪病就会普遍爆发, 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癌症等疾病几乎成为常见病;而另一边是化肥、农药会给人类带来困境是必然的。

(三) 施用与土壤生态环境

长期施用化肥对土壤的酸度有较大的影响, 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使土壤的胶体分散, 土壤结构被破坏, 最终导致土壤板结。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成本以及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生产力也慢慢降低。由各种不同盐类组成的尿素、二铵、复合肥等肥料, 进入土壤之后, 就会使土壤溶液的浓度越来越增加, 从而产生土壤形状的破坏, 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的根从土壤溶液中不能吸收水源的, 将细胞质中的水分倒流入土壤溶液中, 直接导致农作物的“烧苗”, 从而影响作物生长。

(四) 化肥施用与大气环境

化肥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氮肥上。随着化肥的大量施用, 大气中氮氧化物含量不断增加。在种植农作物上施用氮肥之后, 一部分的氮肥直接从土壤表面上挥发成气体, 进入大气。另一部分氮肥以无机或有机氮肥形态进入土壤, 在土壤的微生物作用下会从难溶态、吸附态和水溶态的氮化合物转化成氮和氮氧化物, 进入大气, 使空气质量恶化。

四、结论

本文主要是以1995-2010年的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的陈巴尔虎旗以及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为例分析了化肥施用现状以及化肥施用量与粮食产量之间的关系。调查结果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 农业耕地面积持续加大,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也迅速上升。同时, 化肥使用量慢慢增加。直到现在, 化肥在农户的粮食产量增加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巨大作用。化肥施用量逐年有所上升, 从而粮食产量也逐渐上升。化肥对农作物、粮食产量的作用特别明显, 两者之间成了正比关系

总得来说, 虽然化肥对粮食生产、粮食增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对环境、人体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随着化肥施用量的增加, 流失到环境中数量也就越来越多, 环境的污染程度越来越高。对人体来说, 跟环境的遭遇其实一样的。如果想改变这种现状, 必须从价值观做起, 正确全面地认识化肥。

摘要:化肥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物资, 是农业生产、粮食产量的重要保障, 在粮食的增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化肥施用量的不断增加, 粮食供给也具有逐渐增加的倾向, 但增加粮食生产和保护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民较低的文化程度、环境意识, 导致化肥施用量不合理、化肥利用率较低等问题并增加了农户的农业生产成本, 也对土壤、大气、人体、环境造成了污染。本文主要是采用数据统计的方法, 与统计年鉴和文献资料相结合, 对内蒙古东部盟市的农业生产和粮食产量以及化肥施用状况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同时总结了化肥施用对环境的影响;最后针对农民不合理施肥行为, 提出了注意化肥的施用量, 以及提高农民的环境问题的保护意识等。

关键词:东部盟市,化肥施用,环境影响

参考文献

[1]鲍先碗.化肥、环境与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J].统计与决策, 2007 (1) .

[2]林葆, 林继雄, 李家康.长期施肥的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变化[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6.

[3]王圣瑞.陕西省和北京市主要施肥状况的评价[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 2002.

[4]屈宝项.农业中的化肥使用与环境影响[J].环境保护, 1994 (8) .

黑龙江东部地区建筑抗震设计要点 篇9

关键词:抗震分析方法

建筑抗震这个课题具备知识面广,构造要求繁多的特点,在现今的学科体系下教学过程中一一详细介绍给学生,容易造成学生不明主次,主线不清的结果,然后导致从事建筑施工的学生,在工作中容易分不清施工要点。因此,在在学校的讲授中应突出重点内容,而将大量文字性内容交由学生自学。作者在施工和设计实践中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抗震设计包括三个层次概念设计、抗震验算及构造措施等内容,重点是概念设计、抗震验算,应作为重点,而构造措施的内容把国家规范、规程、标准图集对各种建筑工程的要求介绍给学生就可以了。

一、高等院校教学方式方法

结合布置作业,把书中例题的重点给学生提出来,其余由学生自己解决;同时把国家注册结构工程师考试的相关资料介绍给学生,由好奇心来提高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在讲到各种结构体系的抗震设计时,重点就是各种结构计算参数如何取值、考虑哪些地震作用的影响及用什么计算方法、内力组合等内容,其它其余由学生自己解决。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是与建筑施工中抗震内容关系最密切的一门学科。课程内容按教学性质主要可分为以下3种类型:(1)知识认识型,包括地震的基本知识,工程结构的抗震设防目标和方法,场地和场地土的分类,地基与基础的抗震验算,液化土的判别及抗震措施,工程结构水平地震作用分析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底部剪力法,各种工程结构的震害现象和特征,震级、地震烈度、反应谱等各类专业基础名词、术语和概念等。(2)技能型,例如根据各种震害现象及破坏特征所采取的抗震设计要求和抗震构造措施等。(3)逻辑推理和综合分析,例如根据建筑功能和造型的要求,结合所选结构材料和结构形式的特性,进行结构的概念设计并综合分析其受力性能,确定合理的抗震结构方案和形式等。这三种课程内容放在各教学章节里,构成整个教学内容。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向学生强调课程知识的分门别类,始终将上述知识主线贯穿于教学当中。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的内容,不仅与我国设计规范密切相关,而且课程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因此实践教学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根据教学内容,本课程实践环节采用震害调查、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生产实习等教学方式来完成。

由于抗震结构设计涉及学科较多,综合性较强,且结构材料复杂,一般工程力学的计算公式和概念不能直接应用于结构或构件的抗震承载力计算,故需借助震害调查、实验、概念设计和构造等手段来解决。为了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和理解结构或构件从开始加载到最终破坏的全过程,特别是各种结构或构件的主要震害现象、抗震受力机理和抗震破坏特征等,震害调查和实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

二、建筑设计单位对于建筑抗震的研究

随着建筑结构抗震相关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结构抗震设计思路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最初,在未考虑结构弹性动力特征,也无详细的地震作用记录统计资料的条件下,经验性的取一个地震水平作用(0.1倍自重)用于结构设计。结构抗震设计思路经历了从弹性到非线性,从基于经验到基于非线性理论,从单纯保证结构承载能力的“抗”到允许结构屈服,并赋予结构一定的非弹性变形性能力的“耗”的一系列转变。

1 现代抗震设计思路及关系

在当前抗震理论下形成的现代抗震设计思路,其主要内容是:合理选择确定结构屈服水准的地震作用。一般先以一具有统计意义的地面峰值加速度作为该地区地震强弱标志值(即中震的),再以不同的R(地震力降低系数)得到不同的设计用地面运动加速度(即小震的)来进行结构的强度设计,从而确定了结构的屈服水准。制定有效的抗震措施使结构确实具备设计时采用的R所对应的延性能力。

2 保证结构延性能力的抗震措施

合理选择了结构的屈服水准和延性要求后,就需要通过抗震措施来保证结构确实具有所需的延性能力,从而保证结构在中震、大震下实现抗震设防目标。这一系统的抗震措施理念已被世界各国所接受,但是对于耗能机构却出现了以新西兰和美国为代表的两种不完全相同的思路。首先,这两种思路都是以优先引导梁端出塑性铰为前提不需要被塑性力学的机构概念所限制,只要能在大震下实现以下的塑性耗能机构,就能保证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①以梁端塑性铰耗能为主;②不限制柱端塑性铰出现(包括底层柱底),但是通过适当增强柱端抗弯能力的方法使它在大震下的塑性转动离其塑性转动能力有足够裕量;③同层各柱上下端不同时处于塑性变形状态。

我国的抗震措施中对耗能机构的考虑也基本遵循了这一思路,采用了“梁柱塑性铰机构”模式,而放弃了新西兰的基于塑性力学的“理想梁铰机构”模式。

抗震设计中我们为了避免没有延性的剪切破坏的发生,采取了“强剪弱弯”的措施来处理构件受弯能力与受剪能力的关系问题。

三、我国抗震设计思路中的部分不足

我国在学习借鉴世界其他國家抗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较为先进的抗震设计思路。其中大部分内容都符合现代抗震设计理念,但是也有许多考虑欠妥的地方,需要我们今后加以完善。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与国外规范相比,我国抗震规范在对关系的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欧洲和新西兰规范按地震作用降低系数(“中震”的地面运动加速度与“小震”的地面运动加速度之比)来划分延性等级,“小震”取值越高,延性要求越低,“小震”取值越低,延性要求越高。

从现代抗震设计思路提出至今,世界各国的抗震学术界和工程界又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果,比如进行了大量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抗震性能试验;通过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编制了准确性更好的非线性动力反应程序;在设计方法上也不再拘泥于以前单一的基于力的传统抗震设计方法,开始尝试基于性能和位移的新的抗震设计理念。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国的抗震设计思路也应该在完善自身不足的同时,不断向前发展。

中国东部地区流通力研判 篇10

一、流通力的概念

经济是由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组成的庞大系统。生产是起点, 消费是终点, 流通是中介力量, 联系着生产和消费, 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流通力是社会把产品转移到消费领域的能力。具体来说, 就是在一定时期内花费在流通领域中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同已经转移到消费领域的产品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活劳动与物化劳动花费越少, 产品被转移到消费领域的数量越多, 就表明流通力越强, 反之则越弱。

流通力表现为流通领域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益, 是流通领域劳动者在流通中创造和实现价值的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核心竞争力是生产力与流通力的统一。生产不仅取决于消费需求, 同时也取决于流通规模、流通速度和流通创新。只有生产力, 没有流通力, 商品和服务销不出去, 不仅导致生产力的闲置, 而且影响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流通对生产的决定作用日益凸现, 流通与生产地位发生了战略性的变化, 流通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对国民经济发展发挥先导与带动作用的决定性力量。因此, 衡量国家和地区核心竞争力不仅要考量生产力, 还要考量流通力。

流通的进一步分工, 使流通力涵盖的内容更加丰富。一般认为, 流通包括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 则包括批发零售、交通运输、邮政电信、对外贸易、金融业等。如果用“力”的概念来进行描述, 可以分为商流力、物流力、信息流力、资金流力。

二、流通力评价指标体系

近年来, 一些学者对流通力评价指标体系作了研究, 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设置了评价流通力的指标体系。但其中大多数指标体系对流通业的界定较窄, 只包括商流和物流, 有的只包括批发零售, 未考虑资金流和信息流, 故不太全面。少数包括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评价指标体系又把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信息通讯、金融等行业分割开来进行比较, 未把流通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评价, 其结果的准确性有待研究。此外, 大多数评价指标以总量指标为主, 包含各地规模大小的差异, 不具有可比性, 评价准确性值得斟酌。

笔者认为, 对一个地区流通力强弱的评价应包括流通业的全部内容, 基本融合成一个整体, 且应以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为主, 消除规模大小影响的不可比性, 才能反映地区流通力的全部真实的状况, 评价结果也才能科学、准确。故笔者拟建立以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为主体, 涵盖商流、物流、资金流

和信息流的全方位指标体系, 比较研判地区流通力状况。该指标体系考虑到流通基础、流通水平、流通条件、流通效益、流通现代化等诸多方面, 也考虑到资料获取的可能性, 共有25个指标: (见表1)

三、中国东部地区流通力研判

根据上面设计的地区流通力评价指标体系, 能较为科学、准确地综合评价地区流通力的强弱程度, 衡量流通力的现状和潜力, 为地区流通业今后发展提出建议。但是, 25个指标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 且逐一分析也有一定难度, 。本文拟通过因子分析法进行降维, 达到评价地区流通力的最终目的。

因子分析法的主旨在于浓缩信息, 降低指标维度, 简化指标结构, 在尽可能少损失主要信息的前提下, 避免变量间多重共线性问题, 使指标体系的分析更加简单有效。它根据相关性大小进行变量分组, 使同组内的变量相关性较高, 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较低。每组变量构成一个因子。这些低维的综合指标又称主因子, 可以根据所研究的专业知识解释主因子反映的独特含义, 因子反映事物或研究对象的本质。

(一) 搜集数据。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本文从《中国统计年鉴 (2009) 》、《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 (2009) 》中搜集、计算了10省 (市) 流通力相关指标的资料, 作为研究依据。

(二) 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

1、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即进行标准化处理。

2、采用SPSS.15软件对标准化数据进行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 每一个变量的共性方差均在0.7以上, 根据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选入四个公共因子, 公共因子的贡献率表示该公共因子反映原指标的信息量。从分析中可以看出四个公共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到88.278%, 因此, 上述25项指标可以综合成公共因子F1、F2、F3、F4。

(三) 进行因子分析。从得到的初始因子载荷矩阵中发现, 载荷矩阵结构不够简单, 各因子的典型代表变量不很突出, F3、F4在原始变量上的载荷值不太好解释。为此, 对因子载荷矩阵实行四次最大正交旋转, 达到简化结构的目的, 使各变量在某单个因子上有高额载荷, 而在其余因子上只有小到中等载荷。

根据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 公共因子1在X1、X2、X3、X5、X7、X8、X10、X11、X12、X16、X17、X21有较高的载荷量, 反映了流通业发展的规模、环境、基础、条件等基本方面, 可称为综合因子;公共因子2在X18、X19、X25有较高的载荷量, 反映了流通业的发展程度, 可称为发展因子;公共因子3在X9、X22有较高的载荷量, 反映了流通业运转的现代化程度, 可称为现代化因子;公共因子4在X20有较高的载荷量, 反映了流通效益和效率, 可称为效益因子。:

(四) 因子得分及排名。用回归法计算各公共因子得分, 分析各地区流通力的强弱程度。 (见表2)

由表2可见, 东部各省市流通力排序为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山东、河北、海南。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江苏、广东这前六位的得分均为正值, 说明其流通总水平高于平均值;而福建、山东、河北、海南四省 (市) 的流通总水平为负值, 低于平均值。

(五) 简要分析。在综合因子方面, 上海、北京、天津居于前三位, 七个主要指标均高于十省 (市) 平均水平, 说明这三个直辖市的基础流通力较强, 这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三市的人均GDP也列前三位。浙江、江苏、广东属于中游, 在七个主要指标上与平均水平比较接近, 也与其人均GDP的排位高度相关。其余四地则在多数指标上低于平均水平, 故处于后位。

在发展因子方面, 江苏、山东、浙江、上海居于前四位, 说明长三角地区流通业发展很快, 也正印证了近年来长三角经济社会突飞猛进发展的现实。天津由于滨海新区的开发, 交通、物流业迅速发展, 流通力有了很大提升。广东流通业历来比较发达, 但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大, 流通发展受到一定制约, 故排名中游。北京在2008年全力以赴举办奥运会, 在基本建设上加大投入, 使流通受到一些影响;奥运会前和举办期间对流通也进行了一些控制, 故当年的流通发展不是很快, 其排名并不靠前。

在现代化因子方面, 广东、上海和浙江毫无悬念地居于前三名。三地民众一直以擅于经营、创新争先著称, 故现代化程度较高。北京、福建、江苏紧随其后, 也都有不俗的表现。山东、河北列于末位, 与其流通条件不够配套、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不高和创新不足有一定的关系。

在效益因子方面, 由于只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利润率这一指标上有较高的载荷量, 故只概括地代表流通业的效益情况。该项下天津、福建、浙江居于前列, 说明三地流通业效益较高;而上海、广东、江苏则沦为中游, 需要进一步分析流通业中相关行业的经营情况, 探索影响流通效益的因素。

上一篇:科学管理与公共管理下一篇:统计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