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东部盟市(精选3篇)
内蒙古东部盟市 篇1
一、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
一直以来“三农”问题是备受关注的问题, 其中农民的收入增长不仅关系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稳定, 还关系到我们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稳定的发展, 所以本文分析影响农民收入增长因素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对建设新农村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 研究背景
农民收入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构成及稳定增长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尽管近几年各界政府高度重视农业, 也实施了促进农业发展的各项政策以及补贴, 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但农业、农村和农民收入问题依然还很严峻。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来使农民的收入增收不仅是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 更是各级政府现阶段工作的重点。但是有诸多因素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 如何提高农民收入已成为农村经济社会的重要课题。
(三) 农民收入概念的说明
为了准确理解本文, 本节先对农民收入概念界定, 以保证对农民收入含义的明确、清晰、一致。
总收入=基本收入+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
基本收入=劳动者报酬收入 (工资性收入) +家庭经营收入
家庭经营收入=农业收入+其他非农业收入
纯收入=劳动者报酬收入 (工资性收入) +家庭经营纯收入+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
家庭经营纯收入=家庭经营收入-投入的物质生产资料的成本
净收入=家庭经营净收入+工作性收入+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
家庭经营净收入=家庭经营收入-投入的物质生产资料的成本-嘎查等基层组织收取的各项费用
(四) 研究目的与分析方法
1. 研究目的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围绕农民收入问题展开的, 以分析和研究内蒙古东部盟市影响农民收入增长因素为切入点, 分析限制农村农民收入增长的原因。其目的研究在于总结在农村经济中, 农民收入的增收有着哪些方面的影响因素, 找出还存在的问题, 然后给出相应的建议从而为解决农民收入缓慢, 农民收入不稳定及农村经济落后等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案。
2. 研究方法
⑴文献资料法。围绕论文的研究主题, 对所查文献和数据资料进行查阅、积累、整理和分析, 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使得该篇论文的内容更加丰富、科学。
⑵比较分析法。笔者对内蒙古东部盟市两个旗县的农民收入情况进行比较, 从而进一步分析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
二、内蒙古东部盟市样本地区的概况
(一) 地理位置
1. 新巴尔虎左旗
新巴尔虎左旗毗邻两国一盟四旗市, 西南与蒙古国接壤, 东北与俄罗斯隔额尔古纳河相望, 南接兴安盟阿尔山市, 西隔乌尔逊河、呼伦湖与新巴尔虎右旗、满洲里市相邻, 东与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族自治旗相连。边境线总长305公里, 其中中蒙边境线长207公里, 中俄边境线长98公里。全旗南北狭长, 东西宽约165公里, 南北长约309公里, 幅员面积22000平方公里。旗政府所在地阿木古郎镇距海拉尔地168公里, 距兴安盟阿尔山市205公里, 距陆路口岸--满洲里200公里, 距中蒙额布都格口岸22公里, 是全旗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2. 突泉县
1909年 (清宣统元年) , 于醴泉镇设置醴泉县。隶属奉天行省洮南府。中华民国成立后, 1914年1月, 因与陕西省醴泉县重名, 奉令更名为突泉县, 县址改称突泉镇。同年6月, 隶属奉天省洮昌道。1929年2月, 废止道制, 改由辽宁省 (奉天省改称) 直辖。东北沦陷后, 初隶奉天省, 1934年12月划归龙江省管辖。1937年3月, 又改称醴泉县。1943年10月, 划归兴安总省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 恢复突泉县名称, 划归嫩江省管辖。1946年3月, 划归嫩南行政区;5月, 复归嫩江省;6月, 改隶辽吉行政区。1947年1月, 划归辽北省管辖。
(二) 人口状况
1.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陈巴尔虎左旗全旗总人口58242人, 其中各苏木人口:巴彦库仁镇23992人、宝日希勒镇16968人、呼和诺尔镇3920人、乌朱尔苏木3072人、浩特陶海农牧场2516人、鄂温克民族苏木1755人、哈达图农牧场3381人、特泥河农牧场2638人。居住着汉、蒙古、回、满、朝鲜、达斡尔、俄罗斯、白、黎、锡伯、维吾尔、壮、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
2.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突泉县总人口292852人, 其中:突泉镇52839人、六户镇20964人、东杜尔基镇23768人、永安镇15900人、水泉镇20439人、宝石真23534人、溪柳乡15520人、太东乡20690人、学田乡19323人、巨力乡12025人、哈拉沁乡10000人、九龙乡14992人、太平乡22773人、太和乡17118人、牡尔基农场虚拟乡2968人。居住着汉、蒙古、回、满、朝鲜、达斡尔、俄罗斯、白、黎、锡伯、维吾尔、壮、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人口自然增长率低速增长。
(三)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情况
资料来源:《内蒙古统计年鉴》1995~2010年。
从图中可以看出两个旗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情况有明显的差别, 陈巴尔虎左旗农牧民收入呈现明显增长趋势, 从1995年的2059元增长到2010的9057元, 高出将近4倍, 平均增长率达到40%左右, 2004年开始增长速度最快。而突泉县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波动比较大, 从2007年开始为稳定增长期。这点与机械化水平、政府补贴政策、自然灾害等之间的关系, 还需进一步分析。
资料来源:本人根据当地农户调查数据整理所得
资料来源:本人根据当地农户调查数据整理所得。
从表1、2中看出, 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占的比例最大, 因此这两个收入是农民收入增长的亮点, 两个旗县该收入贡献率分别达到了59.25%、55.61%和37.78%、36.27%, 家庭经营收入增加主要是由于第一产业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所致。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继续成为全年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的重要动力。因此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成为了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近年来, 随着城市范围的扩大和小集镇建设的发展、工业发展和经济开发园区规模的扩张等, 农村土地征用率提高, 以及农村社会保障机制的健全, 各级财政收入的增长和政府惠农政策实施力度的加大, 这些都促进了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的提高, 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将持续推进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的发展。
三、影响农民收入增长因素的分析
(一) 自然因素
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来说自然因素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 资本要素
有效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是农业生产过程的资本要素投入, 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很大影响。平均耕地面积增加后农民收入也有增加的可能性较大,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 化肥投入量对农业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有很大的贡献。
(三) 掌握信息的能力
农村缺乏有效的信息引导, 农牧民对生产缺乏预见性, 很多农民看见什么效益好就盲目地种什么, 但对在农产品供求关系变化显得束手无策, 对信息掌握少决策缺乏依据, 从而影响农民收入的增长, 掌握信息的能力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是长期存在的。
(四) 机械化水平
由于农村的机械大部分是农民分散经营的, 因此广大农民自身经济意识的高低是影响农业机械经济效益以及农民收入的一大因素。目前很多农业机械超龄服役, 所以功率、性率下降, 耗油、并维修费用在不断的上升。而且机械交通事故多, 有些机械往往因一次交通事故而严重损坏, 经营成本增高。在农村某些地方, 旋一亩地要收20元, 耕一亩地要20多元, 收一亩麦约10元, 再加上运输费等费用一亩地一年的机械费用就会高达60~70元甚至百元以上, 这些都加重了农民的农业支出。从而影响农业的收入。
(五) 各项政府补贴
农业补贴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农民收入的增加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投入与支持, 可以通过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来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 通过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增加非农收入。目前的各种农业补贴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农民的种田积极性, 对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四、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建议
要大力推广一些实用的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应用和节约成本、增收的新机具。同时, 要提高农民自身的经济意识。比如, 要重视农业机械的使用寿命, 一定要充分意识到农机老化给机器自身带来的功率、性率的下降、耗油、维修费用增加使提高经济效益成为其自觉行动。相关部门也应该高度重视农业机械推动农民收入增长的地位与作用, 提高人力资本水平, 深化各项制度改革, 加大政策补贴力度, 改善农村设施条件。
摘要:众所周知“, 三农”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 农业的快速、稳定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长关系到农村经济、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工作的一项重大任务。近几年来,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增加难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有很多种, 本文主要以内蒙古东部盟市的两个旗县为样本地区, 以当地农民收入情况来分析影响收入增长的因素, 寻找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
关键词: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内蒙古东部盟市
参考文献
[1]赵云平, 石国荣, 陈宝华, 徐蒙生.内蒙古农牧民收入增长因素分析及增收对策[J].内蒙古统计.2000 (03)
[2]薛宽和.浅论开拓农牧区市场增加农牧民收入的设想[J].内蒙古统计.2000 (01)
[3]孔德荣.鄂托克前旗农牧民收入现状[J].内蒙古统计.2003 (02)
[4]赵云平, 石国荣, 陈宝华, 徐蒙生.内蒙古农牧民收入增长因素分析及增收对策[J].内蒙古统计.2000 (02)
[5]Analysis and measures to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growth factors[J].Inner Mongolia statistics.
内蒙古东部盟市 篇2
(一) 问题的提出
近些年来, 化肥施用对农民高产量、稳产量有着积极作用, 是发展农业生产和提高粮食产量以及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 化肥的不合理以及过度施用, 会给人类生活带来各种的疾病和环境污染问题。但是, 化肥的合理使用已经成为在农业生产与环境发展当中必须改善的一个重大问题。
随着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农业化肥的施用量也在不断增加。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虽然人们已经认识到化肥的不合理施用情况对土壤和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以及对人体健康的损害, 但还没有有效的措施解决这样的损害。因此, 必须引导农民合理施肥, 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 有效地降低并且解决化肥过量和不合理施用所带来的环境、大气、人体等问题, 最终实现环境优化以及提高种植效率。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农民必须在固定的耕地面积上合理施肥, 同时要提高粮食产量, 还要保护和改善环境, 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以及质量。如何用好化肥, 充分发挥化肥的作用, 一来能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 二来也能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本研究主要是以农村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为目标, 在粮食产量中化肥起着重要作用的基础上, 根据呼伦贝尔盟、通辽市的化肥施用情况, 对化肥施用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建议。通过本次调查, 减轻因不合理施肥而造成的不利影响, 同时降低化肥成本, 促进农民的增收。
二、东部盟市化肥施用现状分析
(一) 陈巴尔虎旗
1.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与化肥施用量的关系
本文以东部盟的若干盟市一切入点, 运用1995-2010年内蒙古统计年鉴的数据来分析化肥施用与粮食产量关系。结果表明, 化肥施用量与粮食产量之间存在较强的正比关系。化肥施用是影响粮食产量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 以呼伦贝尔盟陈巴尔虎旗的数据来分析。
数据来源:1995--2010年内蒙古统计年鉴。
图1反映的是呼伦贝尔盟陈巴尔虎旗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与化肥施用量的关系。从图1可以看出,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逐年较强的增长趋势, 同时化肥施用量也具有增长的趋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由1999年的24658公顷增加到2010年的39613公顷。化肥施用量由1995年的2601吨增加到2010年的6266吨。数据统计结果显示, 该旗的化肥施用量随着耕地面积的增加而增加。
2. 粮食产量与化肥施用量的关系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粮食, 化肥又是粮食的粮食, 2010年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416805吨, 2010年化肥累计施用 (折纯) 为73310吨, 看看粮食与化肥的产量比例, 这表明两大问题:化肥为粮食的增产作出巨大的贡献, 同时人们每年不得不被动地间接吃掉大量的化肥, 这也危害着人类的健康。
数据来源:1995-2010年内蒙古统计年鉴。
粮食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从粮食产量的角度来看, 化肥施用量与粮食产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图2给出陈巴尔虎旗1995-2010年粮食产量与化肥施用量之间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 化肥施用量保持稳步增长的趋势, 相应的粮食产量也保持了较强的增长趋势。1995-2003年陈巴尔虎旗的粮食产量逐年下降, 化肥施用量比较稳定。2004年开始粮食产量都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 化肥施用量也由2004年的4850吨增加到2010年6266吨, 年均增长率为29.2%。粮食产量由2003年的7086吨增加到2009年的165178吨。随着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持续提高, 农业生产投入逐年增加, 每年每亩农作物的化肥折纯用量将继续上升, 但增长趋于稳定。这说明, 化肥施用量与粮食产量之间有着较强的相关关系, 化肥施用量越多, 粮食产量也越高。
(二) 阿鲁科尔沁旗
1. 阿鲁科尔沁旗农业生产经营特点
⑴农民人均收入动态分析
阿鲁科尔沁旗也是一个以牧业为主型的经济发展地区。而如今收入来源为多样化的阿鲁科尔沁旗的大多部分苏木、嘎查的农村以种植业为主。所谓的农民人均收入是指在农村常住的农民在一定时期内的总收入当中, 扣除在生产、经营中所使用的全部支出费用之后剩余的一部分收入。阿鲁科尔沁旗的农民人均收入增长情况如图:
数据来源:1995-2010年内蒙古统计年鉴。
从图3可见, 阿鲁科尔沁旗的农民人均收入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5-1999年间农民平均收入不稳定, 在此有种种原因:受自然条件的影响、灌溉问题、化肥施用问题等等。
第二阶段:2000-2010年间农民收入呈现出快速增长得趋势。平均收入从1995年的975元猛增到2010年的4251元。
⑵农业生产基本情况
(1)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与化肥施用量的关系
化肥不仅保证粮食产量的增加, 也能保证农民农产品品质的营养水平大幅度提高。下面用阿鲁科尔沁旗1995-2010年内蒙古统计年鉴的数据来分析化肥施用与粮食产量的增长。结果表明, 化肥施用量与粮食产量之间存在较强的正比关系。
数据来源:1995-2010年内蒙古统计年鉴。
图4反映的是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与化肥施用量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 从1999年开始粮食作物播种面积逐年较强的增长趋势, 但2006年明显下降, 2007年又迅速增加直到2010年。2007年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由97165公顷增加到2010年的110737公顷。化肥折纯量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 1995-2000年之间逐渐减少, 1995年的2361吨减少到2000年的1020吨;第二阶段, 2000年开始迅速增加。化肥施用量由2000年的1020吨增加到2010年的19989吨。数据统计结果显示, 该旗的化肥施用量随着耕地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同时化肥施用量也具有增长的趋势。
(2) 粮食产量与化肥施用量的关系
化肥施用对我国粮食安全起到着不可代替的保障作用。本文以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来分析化肥施用与粮食产量增长之间的关系, 运用1995-2010年内蒙古统计年鉴的数据来测算化肥施用与粮食产量的增长。在粮食产量的进程中, 很多因素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中最直接影响粮食的播种面积、单位产量的是化肥施用、农业技巧农业机械化等。其中, 化肥的功劳作用非常明显。粮食总产量由1995-2010年的49372吨增加到286600吨, 增长480%, 同期化肥施用量从2361吨增加到19989吨, 增长747%。
数据来源:1995-2010年内蒙古统计年鉴。
图5给出阿鲁科尔沁旗1995-2010年粮食产量与化肥施用量之间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 1995-2010年化肥施用量保持稳步增长的趋势, 相应的粮食产量也保持了增长趋势。最明显的是, 在2000年由于化肥施用折纯量突然地减少, 导致了粮食产量的递减。虽然粮食产量的波动较大, 但是最终粮食产量也达到了高点, 2010年增加到286600吨。这说明, 化肥施用量与粮食产量之间有着较强的相关关系, 化肥施用量越多, 粮食产量也越高, 所以化肥的作用很明显影响着粮食产量增长。
结合陈巴尔虎旗和阿鲁科尔沁旗的化肥施用量情况, 可以看出, 化肥在农户的粮食产量增加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化肥施用量逐年有所上升, 粮食产量也逐渐上升, 两者之间形成了正比关系。
三、化肥施用对环境影响分析
(一) 化肥施用和环境污染
从上述的结果可以看出, 近些年来, 化肥施用量的增长速度非常快, 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 从而不断增加了粮食高产量, 逐渐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对土壤来说, 施用化肥不仅能提高土壤的肥力和土壤的性状, 而且还能对植物创造生长的环境, 从而提高农产品的高产, 这是化肥所带来的好处。但是, 化肥也有它的不足, 化肥施用量并不是越多越好。一般来说, 各种作物对化肥的平均利用率, 氮为40-50%、磷为10-20%、钾为30-40%。任何事物必须要适度。化肥施用量过高, 不仅对种植没有好处, 而且对环境的影像也很大, 从而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程度越来越严重。化肥、重用轻养, 会导致耕地质量、农作物的抵抗能力下降和环境污染等不良后果。必须让农民了解现有的施肥结果不合理、肥料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生产成本较高的现状;改变传统的观念, 提高生态意识, 增强环保观念, 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二) 化肥对人体的影响
现代社会, 一边是高速运转的农药市场, 几乎不用农药, 化肥就无法运转。农药的毒素在人体内流入后, 各种各样的怪病就会普遍爆发, 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癌症等疾病几乎成为常见病;而另一边是化肥、农药会给人类带来困境是必然的。
(三) 施用与土壤生态环境
长期施用化肥对土壤的酸度有较大的影响, 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使土壤的胶体分散, 土壤结构被破坏, 最终导致土壤板结。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成本以及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生产力也慢慢降低。由各种不同盐类组成的尿素、二铵、复合肥等肥料, 进入土壤之后, 就会使土壤溶液的浓度越来越增加, 从而产生土壤形状的破坏, 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的根从土壤溶液中不能吸收水源的, 将细胞质中的水分倒流入土壤溶液中, 直接导致农作物的“烧苗”, 从而影响作物生长。
(四) 化肥施用与大气环境
化肥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氮肥上。随着化肥的大量施用, 大气中氮氧化物含量不断增加。在种植农作物上施用氮肥之后, 一部分的氮肥直接从土壤表面上挥发成气体, 进入大气。另一部分氮肥以无机或有机氮肥形态进入土壤, 在土壤的微生物作用下会从难溶态、吸附态和水溶态的氮化合物转化成氮和氮氧化物, 进入大气, 使空气质量恶化。
四、结论
本文主要是以1995-2010年的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的陈巴尔虎旗以及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为例分析了化肥施用现状以及化肥施用量与粮食产量之间的关系。调查结果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 农业耕地面积持续加大,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也迅速上升。同时, 化肥使用量慢慢增加。直到现在, 化肥在农户的粮食产量增加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巨大作用。化肥施用量逐年有所上升, 从而粮食产量也逐渐上升。化肥对农作物、粮食产量的作用特别明显, 两者之间成了正比关系
总得来说, 虽然化肥对粮食生产、粮食增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对环境、人体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随着化肥施用量的增加, 流失到环境中数量也就越来越多, 环境的污染程度越来越高。对人体来说, 跟环境的遭遇其实一样的。如果想改变这种现状, 必须从价值观做起, 正确全面地认识化肥。
摘要:化肥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物资, 是农业生产、粮食产量的重要保障, 在粮食的增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化肥施用量的不断增加, 粮食供给也具有逐渐增加的倾向, 但增加粮食生产和保护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民较低的文化程度、环境意识, 导致化肥施用量不合理、化肥利用率较低等问题并增加了农户的农业生产成本, 也对土壤、大气、人体、环境造成了污染。本文主要是采用数据统计的方法, 与统计年鉴和文献资料相结合, 对内蒙古东部盟市的农业生产和粮食产量以及化肥施用状况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同时总结了化肥施用对环境的影响;最后针对农民不合理施肥行为, 提出了注意化肥的施用量, 以及提高农民的环境问题的保护意识等。
关键词:东部盟市,化肥施用,环境影响
参考文献
[1]鲍先碗.化肥、环境与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J].统计与决策, 2007 (1) .
[2]林葆, 林继雄, 李家康.长期施肥的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变化[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6.
[3]王圣瑞.陕西省和北京市主要施肥状况的评价[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 2002.
[4]屈宝项.农业中的化肥使用与环境影响[J].环境保护, 1994 (8) .
内蒙古东部盟市 篇3
产业结构作为一个经济学范畴, 表现为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早在1652年, 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就发现了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指出世界各国的国民收入水平差异和其形成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 关键在于产业结构的不同。配第的这一发现为探求经济增长因素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确立了各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及产业结构转移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根本机制, 开辟了产业结构这一重要的研究领域。1940年, 克拉克在《经济进步的诸条件》一书中指出, 随着全社会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进一步向第三产业转移。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在继承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利用现代经济统计方法, 对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彻底考察, 精确地说明了产业结构变动的总方向。钱纳里运用库兹涅茨的统计归纳法, 通过构建标准产业结构模型, 对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趋势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钱纳里的研究对于揭示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变动方向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成为观察分析各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常用的方法。
本文立足内蒙古, 面向全区12盟市, 选取2001—2010年作为研究时限, 全面考察内蒙古12盟市10年来的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演变, 并利用偏离—份额法研究各盟市产业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本文数据来源于2002—2011年《内蒙古统计年鉴》。
1 内蒙古各盟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图1~图3为2001年与2010年内蒙古12盟市各产业所占比例对比图。分析图1可以看出, 2010年, 除兴安盟外, 其余各盟市的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均比2001年有较大幅度的降低。该比重最小的3个盟市依次为乌海市 (0.95%) 、鄂尔多斯市 (2.68%) 以及包头市 (2.7%) , 反映出以上三盟市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取得的成效, 致使其整体经济发展情况走在全区前列;该比重最大的3个盟市依次是兴安盟 (34.81%) 、巴彦淖尔盟 (19.73%) 和呼伦贝尔市 (19.57%) 。兴安盟2010年第一产业比重比2001年提高了3.05%, 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缓慢。巴彦淖尔和呼伦贝尔第一产业比重比2001年降低了将近50%, 但仍然走在全区各盟市前列, 产业结构调整空间很大。
图2的结果显示, 2010年, 呼和浩特、包头和鄂尔多斯市的第二产业比重为36.39%、54.11%和58.69%, 分别比2001年降低8.78%、5.59%和1.01%, 一方面反映出以上城市工业特征正在逐步像其他盟市转移, 另一方面说明建筑业在以上地区的发展空间逐步缩小。阿拉善盟、乌海市和锡林郭勒盟的第二产业比重位于前3位, 分别为81.08%、71.68%和67.37%, 且均比2001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图3的结果表明, 2010年, 呼和浩特、包头和鄂尔多斯三市的第三产业比重比2001年分别提高15.84%、10.4%和12.15%, 达到58.71%、43.19%和38.63%, 均高于同期内蒙古第三产业比重 (36.1%) , 与世界低收入国家水平 (46.99%) 大体相当[1]。比重最小的3个盟市分别为阿拉善盟 (16.14%) 、锡林郭勒盟 (22.56%) 和巴彦淖尔盟 (23.97%) , 均低于内蒙古同期该比重, 且分别比2001年降低26.34%、8.4%和12.74%。由此反映出内蒙古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和层次较低, 总量严重不足的现状。
2 内蒙古各盟市就业结构现状分析
图4~图6从各产业从业人员结构角度分析内蒙古各盟市2010年与2001年产业结构演变。图4表明,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上升的有呼伦贝尔市、通辽市、兴安盟和乌兰察布市, 以上四盟市第一产业产值比重除兴安盟外均大幅度降低, 反映出这些地区第一产业生产效率极其低下, 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没有能够有效转移和释放。其余八盟市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均有所降低, 降幅最大的三盟市分别是鄂尔多斯市 (31.3%) 、呼和浩特市 (18.1) 和包头市 (14.6%) , 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出“金三角”呼包鄂地区城镇化步伐的加快,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图5显示, 除呼伦贝尔和乌海市以外, 2010年内蒙古各盟市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均有所增加, 增幅最大的是呼和浩特 (12.7%) 和鄂尔多斯 (11.9%) 。
分析图6可知, 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以及乌兰察布市四盟市第三产业比重均有所降低, 反映出以上盟市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 从业人员不是从第一产业游向第三产业, 而是反其道而行之, 这种现象如果不能够有效解决, 将直接导致上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长时间落后于其他地区。
3 内蒙古各盟市产业结构效益的偏离—份额分析
偏离—份额分析法 (Shift-Share Method, SSM) 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丹尼尔·B·克雷默于1942年首先提出, 后经过E S邓恩和埃德加·M·胡佛发展, 20世80年代初Dumn集各家之长, 总结成现在普遍采用的形式[2]。该方法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动态性, 目前在分析产业结构效益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3.1 模型介绍
根据偏离—份额分析法 (SSM) , 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 (G) 可以分为3个部分:份额分量 (N) 、结构分量 (P) 和竞争力分量 (D) 。即:G=N+P+D, 总偏离分量X=P+D。设各盟市GDP用ej (j=1, 2, …, 12) 来表示, 内蒙古GDP用E表示。各时期期初均设为0, 期末设为t, 用eij, 0, eij, t, (i=1, 2, 3, j=1, 2, …, 12) 分别代表内蒙古各盟市三次产业部门在期初和期末的增加值;相应地Ei, 0, Ei, t (i=1, 2, 3, 下同) 分别代表内蒙古期初和期末三次产业的增加值[3]。
同时, 以rij, Ri分别代表和各盟市及内蒙古相应产业部门经济增长率, 即。以rj和R分别表示各盟市和内蒙古GDP增长率, 即
(1) 份额分量N
式中, Nij (份额分量) 为假定各盟市第i产业按内蒙古GDP增长率增长所应实现的增长份额;Nj为各盟市各产业均按内蒙古GDP增长率增长所应实现的增长份额之和。
(2) 结构分量P
式中, Pij (结构分量) 表示各盟市第i产业按内蒙古第i产业增长速度所应实现的增长额与按内蒙古GDP增长率所应实现增长额的差额。若Pij>0, 表示该盟市第i产业具有结构性增长优势, 使区域经济总量较快地增长;反之, 若Pij<0, 则表示该盟市第i产业存在结构性阻碍因素, 产业结构素质较差, 使区域经济总量增长缓慢。
(3) 竞争力分量D
式中, Dij (竞争力分量) 表示各盟市第i产业按该地区第i产业增长速度所应实现的增长额与按内蒙古相应产业增长速度所应实现的增长额的差额。若Dij>0, 表示该盟市该行业相对于内蒙古而言, 具有更强的区域产业竞争优势;反之若Dij<0, 表示该盟市该行业相对于内蒙古而言, 不具有区域产业竞争优势。
3.2 数据来源、计算及结果分析
本文选取2004-2010年作为考察区间, 并把各年增加值换算为以2000年为不变价计算的实际数据。相关数据均来源于2001-2011年《内蒙古统计年鉴》。计算结果见表1、表2。
单位:亿元
(1) 整体偏离状况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 从2004-2010年各盟市GDP增量 (G) 大于按内蒙古增长率计算得出的增量 (N) 的有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锡林郭勒盟、乌海市、包头市和呼伦贝尔, 说明相对于内蒙古而言, 以上各盟市在2004-2010年7年间经济总量增长较快, 增长速度快于内蒙古的增速, 而首府呼和浩特的增速略低于内蒙古。由表1最后一列也可已看出相同结论。
(2) 结构偏离状况分析。从结构分量可以看出, 内蒙古各盟市总体结构分量大于0的有包头市 (181.76) 、鄂尔多斯市 (98.09) 、呼和浩特市 (92) 、乌海市 (44.81) 、阿拉善盟 (11.2) 和锡林郭勒盟 (4.02) , 说明相对于内蒙古而言, 以上各盟市产业结构素质较好。其中, 全部12盟市的, 说明在2004-2010年7年间内蒙古各盟市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与内蒙古整体相比处于相对弱势地位, 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产业结构单一, 产业化滞后, 多种经营和特色农业未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第三产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仓储、批发、零售业、餐饮、旅游、邮电业等在国内已相对饱和的传统服务业, 在内蒙古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2010年, 以上各项占第三产业比重为53.7%;而金融保险、房地产、咨询、技术服务、教育文化艺术, 科学研究等现代服务业仍然供给不足, 特别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服务业的发展尤其不足。传统第三产业的突出特点就是具有较强的就业吸纳力, 市场化程度高、竞争充分, 自主发展能力强, 但是其服务产品老化, 难以适应快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 这也是严重制约内蒙古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说明各盟市的第二产业与内蒙古整体相比具有增长优势, 从而带动内蒙古整体经济快速增长。
(3) 竞争力偏离状况分析。从竞争力分量来看, 各盟市中, 鄂尔多斯市显示出强大的竞争力优势, 竞争力偏离分量 (237.35) 远远大于其他盟市, 分行业来看, 鄂尔多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竞争力分量大于0, 但第一产业竞争力分量小于0, 体现出该市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该分量大于0的还有通辽市 (73.11) 、呼伦贝尔盟 (50.45) 、赤峰市 (42.92) 、锡林郭勒盟 (29.22) 、巴彦淖尔盟 (27.87) 和阿拉善盟 (5.03) 。其中赤峰市、呼伦贝尔盟和巴彦淖尔盟的竞争力优势体现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 而通辽市、锡林郭勒盟和阿拉善盟的竞争力优势则体现于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竞争力分量大于0的为“金三角”鄂尔多斯 (125.82) 、包头市 (16.08) 和呼和浩特市 (1.04) , 其余则全部小于0。这表明, 基于基础薄弱以及地理位置所限, 虽然呼包鄂地区第三产业比重仅相当于世界低收入国家, 但与2001年相比, 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且有较大的竞争优势尚待挖掘。
4 结论及建议
由以上分析, 根据产业结构发展特点, 我们有以下结论及建议:
(1) 分析内蒙古农业主产区呼伦贝尔、兴安、乌兰察布、通辽等盟市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表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向第一产业移动, 而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却在下降, 反映出以上各盟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逆向实施, 因此应该尽快扭转这种调整方向, 有效释放大量剩余劳动力从事第二、三产业, 并通过增加这些地区农业财政支出等措施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提高第一产业生产效率。
(2) 内蒙古各盟市第二产业比重过大, 近年来呈增加趋势, 资源、能源消耗大, 污染严重, 导致产业结构高碳化, 第二产业内部轻重工业结构比例失调, 导致工业结构重型化。
(3) 呼包鄂地区显示出较为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产值比重降低、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升高, 且竞争力分量均大于0。因此, 对于以上地区, 应该继续加大调整力度, 特别是进一步优化各产业内部结构, 使其成为带动全区各盟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但其他盟市第三产业比重偏小, 吸纳就业困难, 第三产业中传统服务业比重过大, 现代服务业比重过低,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
(4) 鄂尔多斯市、通辽市、呼伦贝尔盟、赤峰市、锡林郭勒盟、巴彦淖尔盟和阿拉善盟等具有较强的产业竞争力, 产业优化空间较大, 应充分挖掘。
总之, 优化内蒙古产业结构, 应该以内蒙古区情为出发点, 以科技创新为支撑, 以资源、要素、环境的约束为前提, 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优先。结合内蒙古实际, 内蒙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宏观层面应选择“自主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路径, 在产业层面应选择产业内优化升级为主的路径。加快内蒙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应充分发挥政府推动力, 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构建生态产业体系,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步伐[4]。
参考文献
[1]郭亚帆.基于全国视角的内蒙古产业结构效益分析与评价[J].未来与发展, 2012 (2) .
[2]张继英.偏离份额分析法空间模型及其应用[J].统计研究, 2009 (4) :33.
[3]姚丽霞, 赵俊平, 董金涛.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东北三省产业结构竞争力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1 (6) .
【内蒙古东部盟市】推荐阅读:
内蒙古东部地区10-19
【内蒙古师范大学专业】内蒙古师范大学招生网站-内蒙古师范大学分数线07-21
内蒙古民歌05-18
内蒙古口岸06-02
内蒙古高校08-28
内蒙古现状05-23
内蒙古大学团委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10-17
内蒙古高职院校10-22
内蒙古课题申请08-07
内蒙古教师招聘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