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通用8篇)
内蒙古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篇1
内蒙古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本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评定了937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表明:①有13.77%的中学生存在着各种中度以上的心理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躯体化、强迫、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症状;②中度以上心理不良反应的人数,男女生差异不显著,但在各因子上女生明显高于男生;③16岁是中学生心理不良反应的高发期.
作 者:黄中 作者单位:集宁师专,教育系,内蒙古,集宁,01 刊 名:集宁师专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NI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25(4) 分类号:B84 关键词:心理健康 SCL-90量表 中学生内蒙古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篇2
一、对象与方法
1.调查时间与对象。2008年11月~2009年11月,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四川地区12所高校共3600名大学生,大一、大二、大三各1200名。
2.调查问卷。采用艾森克性心理测试问卷,内容涉及性观念、性行为、神经症性反应、性心理障碍等方面。
3.资料的评价。发放36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527份,有效回收率为97.97%。被调查学生男女比例为1:1.2。年级之间男女比例无显著性差异。
二、结果与分析
(一)性观念
(1) 对贞操的看法。学生对贞操的看法,一是对婚前童贞的看法,二是对婚姻中忠贞的看法。调查显示,大学生的贞操观在性别之间存在差异,男生更看重女生的婚前童贞,女生比男生更认定婚姻中的忠贞;男生对自己的贞操要求相比女生明显低。被调查者中,有47.7%的男生和62.99%的女生选择“和一个失去童贞的人结婚,不会令自己烦恼”;有28.57%的男生和23.62%的女生赞同“对某个人绝对忠诚一生,就像独身一样愚蠢”;有45.85%的男生和8.66%的女生“希望有好多个性伙伴”。 (2) 对爱与性的态度。调查显示,在对爱与性的态度上,多数大学生依然保持传统的性爱观。被调查者中,有55.76%的男生和69.29%的女生赞同“没有爱情的性行为是很难令人满意的”,但同时,有21.2%的男生和15.75%的女生认为“性可以作为商品来交换,以获得各种利益”。 (3) 对自慰的看法。从性科学角度来看,自慰是人到了青春期以后,产生了性要求和一时不能实现这种性要求的矛盾的产物。如果觉得自慰是很肮脏或有害的事情,就会导致精神上不必要的压力和损害。在该调查中显示,84.79%的男生以及67.72%的女生赞同“只要方式得当,手淫是无害的”,7.6%的男生和12.6%女生对此持反对态度。 (4) 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当问及“在结婚前,人们该不该有性经验”时,男生认为应该有的占到77.42%,女生认为应该有的占62.99%,仅有8.53%的男生和19.69%的女生认为结婚前不应该有性行为。说明当前的大学生对待婚前性行为的态度与以前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大多数人对此持宽容态度,反对者较少。其中男生比女生更显开放。 (5) 对同性恋等性变态的看法。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对同性恋的看法上比较宽容,59.22%的男生和69.29%的女生表示对同性恋理解;但对其他一些满足性欲的方式,男女间显示出态度的差异性,有54.15%的男生表示接受,32.49%的男生对此不能接受;而女生中有48.82%对此感到厌恶,仅有29.92%表示可以接受。
(二)性心理健康
(1) 神经症性反应。具有神经症性反应的人,会明显地为性生活所苦恼,他们自觉很难控制自己的冲动,或难以恰当地表达出来,他们很容易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感到烦恼不安,为有关性方面的问题而担忧。该调查显示,大学生群体中,有1/4的学生被神经症性反应所困扰。被调查者中,接近三分之一的男生和14.96%女生为有关性的想法烦恼;有11.06%的男生和18.11%的女生为自己的性体验而感到内疚。 (2) 性心理障碍。本研究调查了大学生中的性偏好障碍和性取向障碍,主要是同性恋倾向、施虐癖和受虐癖。调查显示,11.23%的学生为自己对同性的性感觉所苦恼,可能存在同性恋或双性恋倾向。有5%左右的学生存在施虐和受虐倾向。
三、讨论
(一)大学生性观念发生较大变化
从对四川地区大学生的性心理状况的调查,我们发现,现代大学生的性观念较之以前明显不同,变得更加开放、更加前卫、更加多元化。1989年,黄希庭等的调查表明,2/3以上的大学生对贞操很看重;1993年,耿文秀的调查显示,同意“贞操是姑娘最珍贵的财富”的大学生占一半。而本次调查显示,对贞操很看重的比例进一步下降,且男女生又表现出明显的不同。在对自慰行为的认识上,现代大学生较少受到负面观念的影响,比以往显示出更高的接受度。对婚前性行为持宽容和认可态度的比例攀升,仅有8.53%的男生和19.69%的女生明确反对婚前性行为;发生性关系的道德准则已逐渐由婚姻关系转变为恋爱关系。在对同性恋的态度上更显得宽容和理解。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大学生受西方的性解放思想的冲击,对待性的态度变得随意、放荡,完全脱离了我国传统性文化、性道德和性价值观的影响。
(二)大学生群体的性心理健康值得关注
研究结果显示,对性的神经性反应以及同性恋倾向等性心理障碍在大学生群体中已经屡见不鲜。长期以来,由于家庭、社会和学校对性教育采取保守的态度,大学生的性心理成熟期明显推迟,与性生理成熟期的提前形成矛盾。而科学性教育的缺乏,使得大学生只能通过色情期刊、网络等渠道获取性知识,这种现象对于青少年、大学生性心理健康发展极为不利。性道德观念的新旧交替,加剧了学生内心的冲突,凸显出大学生们的性心理困扰,甚至形成性心理障碍。
(三)高校应加强大学生性教育
对于整个人类来说,性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在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必须会有青春期开始遇到性的冲动。在这前后,如果没有科学的、及时的性教育,性发育就很难自然地纳入正轨,容易误入迷津。大学生性生理发育已基本完成,社会成熟与心理成熟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因而他们有了与自己倾慕的异性谈恋爱的心理需要,并常付之于行动。高校应加强大学生性教育,使学生学习并掌握科学的性知识,了解青春期性生理发育和性心理发展规律,有与年龄和文化程度相吻合的性知识水平和性行为方式,形成符合社会道德和社会规范的性观念性行为,充分认识性冲动的自然性与合理性,对生理特征的变化采取比较达观的态度,冷静对待。性对于人类来说,是与情感紧密相连的,这就要求人们在性的发育过程中,文化的、人格的、情感的素质也应得到相应的发展。这些,也是性教育中应予强调的方面。
参考文献
[1]黄希庭, 徐凤姝.大学生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156-160.
[2]田书义.性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20.
[3]潘绥铭.中国性现状[M].上海: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5:489.
[4]霭理士.性心理学 (第一版)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42.
[5]张旭新.大学生性心理与性教育[J].健康心理学杂志, 1998, 16 (3) :321-322.
[6]耿文秀.当代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研究及性教育设想[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1991, (2) :87.
[7]马金耀, 孟宪鹏.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内容概述[J].中国健康教育, 2007, 23 (8) :638.
内蒙古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篇3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体质测试法、数理统计法等科研方法,探讨了20年来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与环境的适应性及其变化的特点、规律、趋势及存在的差异和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学生;体质;健康
中图分类号:G804.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6-0796-04
1研究对象与方法
お
据教育部、体育总局2002年颁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和《检测细则》的要求,2005年在原1985年广西、贵州、四川、湘西、云南5个地区调研观测的点校随机整群抽取7-18岁的壮族、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羌族、土家族、白族、傣族(以下简称为壮、瑶、苗、布依、侗、羌、土家、白、傣)9个少数民族学生共计20 589人(其中男生10 461人;女生10 128人)进行测试,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并逻辑分析。
2结果与分析
お2.1西南少数民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特征分析
2.1.1身体形态发展水平西南地区9个少数民族学生20年来身高(土家族女生除外)、体重(土家族女生、布依族男生除外)平均增长均有较大幅度提高,胸围平均增长值上瑶族、布依族、侗族和羌族男生出现负增长,其它民族学生均有所提高。20年来,白族、羌族、苗族学生的身高生长速度的整体变化明显优于布依族和土家族学生,其中,提高幅度最大的是瑶族(男生6.77 cm;女生5.02 cm),身高生长发育有快速增长的趋势。体重生长速度的变化,白族、羌族、瑶族学生的体重发育生长速度明显优于布依族和侗族学生,其中,提高幅度最大的瑶族(男生4.73 kg;,女生3.46 kg),而布依族男生(-0.30 kg)和土家族女生(-0.19 kg)出现明显的减缓。胸围生长速度的变化白族、苗族学生的胸围生长发育速度明显优于布依族和侗族学生,其中白族(男生2.89 cm)和苗族(女生3.84 cm)提高幅度最大。为了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学生身体发育及营养状况的整体趋势和变化规律,本文选取克托莱指数指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羌族、瑶族、白族明显优于傣族和土家族,其中瑶族、白族学生提高幅度最大,布依族和土家族女出现下降。
2.1.2身体机能发展水平20年来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学生机能的发育程度,从肺活量指标来看,男生中提高幅度最大的是傣族(115.33 mL),下降幅度最大的是羌族(-488.92 mL),苗族由原来的第8位提高到第4位,为最大升幅。女生中提高幅度最大的是傣族(152.67ml),且排位提高了7位,下降幅度最大的是羌族(-661.14 mL)下降了8位。从肺活量/体重来看,男生除傣族(2.17 mL/kg)有所提高外,其它民族学生都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是羌族(-19.06 mL/kg),女生傣族(2.82 mL/kg)和壮族(0.37 mL/kg)有所提高外,其它民族学生都出现不同程度下降,降幅度最大的是也是羌族(表1)。
2.1.3身体素质发展水平
2.1.3.1速度素质(50 m跑)、柔韧素质(体前屈)在速度素质方面,西南地区9个少数民族男生速度素质除土家族和傣族学生出现下降外,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均出现提高,提高幅度最大的是瑶族(0.6 s);女生壮族、土家族、白族、傣族学生出现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土家族(-0.47 s),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均出现提高,提高幅度最大的是瑶族(0.62 s)。因2005年与1985年采取不同体前屈数据采集,故只按名次差进行比较,柔韧素质男生瑶族、苗族、布依族学生出现提高,提高幅度最大的是苗族、布依族学生,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均出现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土家族和壮族学生;女生瑶族、苗族学生出现提高,提高幅度最大的是苗族学生,下降幅度最大的是侗族、壮族和羌族学生。
2.1.3.2力量素质在力量素质方面,西南地区9个少数民族7~12岁男生斜身引体除羌族、壮族学生出现下降外,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均出现提高,提高幅度最大的是白族学生(20.5次)。13~18岁男生引体向上壮族、羌族、白族、傣族学生出现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傣族学生(-2.21次),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均出现提高,提高幅度最大的是土家族学生(1.72次)。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各少数民族学生均出现提高,提高幅度最大的是羌族学生(13.12次)。男生立定跳远各少数民族学生均出现提高,提高幅度最大的是瑶族学生;女生立定跳远除布依族学生出现下降外,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均出现提高,提高幅度最大的是瑶族学生(9.77㎝)。
2.1.3.3耐力素质在耐力素质方面,7~12岁男生50 m×8往返跑傣族、布依族学生均出现提高,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均出现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土家族学生(-11.79 s);13~18岁男生1 000 m跑各少数民族学生均出现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土家族学生(-29.79 s)。7~12岁女生的50 m×8往返跑除傣族、布依族学生出现提高外,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均出现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土家族学生(-12.65 s);13~18岁女生800 m跑各少数民族学生均出现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土家族学生(-40.12 s)。从西南地区9个少数民族7~12岁男生50 m×8往返跑排序来看,提高幅度最大的布依族学生。从13~18岁男生1 000 m跑排序来看,提高幅度最大的是白族学生。从女生50 m×8往返跑排序来看,布依族学生提高幅度最大。从女生800 m跑,瑶族和白族学生提高幅度最大。
研究结果表明,20年来,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身体形态发展水平整体多数有所提高,而身体机能发展水平多数有所下降,速度素质、柔韧素质和力量素质整体上多数出现提高,而耐力素质多数出现下降。速度素质、柔韧素质和力量素质的提高可能与当地经济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等因素有关,而耐力素质的下降,一方面与学生的机能水平的下降有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与学生生活方式的改变,耐力性劳动的减少,耐力性体育锻炼的缺乏等因素有关,这一点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2.2环境因素对西南少数民族学生身体发育水平的影响
2.2.1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环境因素与学生体质健康据林琬生等研究报道,生长发育水平与地球纬度、年日照时数、气温年较差呈高度显著性正相关(r=0.6~0.67,p<0.01),与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平均相对湿度呈负相关(r=-0.42~-0.53,p<0.05)。广西属亚热带气候,地球纬度在20°54′~26°23′之间,年日照时数1 300~2 250 h,年平均气温42.1℃,平均气温18.8℃,年降水量1 200 mm,平均相对湿度76%,四川位于亚热带范围内,地球纬度在26°03′~34°19′之间,年日照时数1 400~1 600 h,年平均气温57.0℃,平均气温5.6℃,年降水量659.7 mm,平均相对湿度58%,云南的地球纬度21°08′~29°15′,年日照时数1 800~2 500 h,年平均气温40.2℃,平均气温5.7℃,年降水量621.5 mm,平均相对湿度71%,这些适合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自然环境因素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三个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生长发育水平,使这三个地区的学生和西南其他地区学生生长发育水平相比,位于西南地区学生生长发育水平的前列。湘西和贵州的自然环境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这两个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生长发育水平,使这两个地区少数民族的生长发育水平落后于西南地区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广西的壮族和瑶族,云南的白族和傣族学生的生长发育水平所出现的差异,一方面是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有所不同,如广西的壮族主要聚居在南宁、百色、河池、柳州四个地区,瑶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与湘、黔、桂、粤、滇相毗连地带;云南的白族主要聚居在大理自族自治州,其他散居昆明、元江、丽江、兰坪等地,而傣族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德宏两州,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阿坝羌族藏族自治州。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民族变迁等因素有关。此外,一个地区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学生的饮食结构、学校的卫生状况等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基于国家国民体质相关数据的分析中发现,西南少数民族学生身体形态指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相对于全国气候而言西南地区属于炎热地带,在此环境中生活,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较快,相应的生命周期也就较短,在发育上就决定了其身高相对不高;同时,气候的炎热,必然加速体内酶的活性,体内营养物质积累少,因此,相对的体重就偏轻了。可见,人处于自然环境因素的变化,必然会影响人体的生理机能和体质变化。
此外,研究发现阿坝羌族藏族自治州学生住居在2 500~3 200 m海拔高度情藏高原,是9个少数民族学生居住地海拔最高的,2005年肺活量、肺活量/体重数据显示明显低于其他少数民族学生,20年来下降幅度最大,这一方面说明肺活量大小与海拔高度有关,而且是海拔高度越高肺活量越小,另一方面说明羌族学生虽在身体形态有所提高,但缺乏有氧方面的锻炼。
2.2.2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环境因素与学生体质健康西南少数民族地区90%为农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农、林、牧、渔及外出打工。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大多生活在远离城市的乡村,再加上这一方面的研究报道资料较少,本研究参照2005年农民纯收入、农民消费性支出、食品类消费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广西、四川、云南的农民的纯收入相对于其他地区的农民高,分别为2 770元、3 013元和2 048元,消费性支出也相应的增大,分别为2 413元、2 395元、1 789元,特别是恩格尔系数都在50%左右(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说明这几个地区的农民正在由温饱向小康过度。农民消费结构持续改善,食品消费下降,用于文教娱乐、居住等方面的消费明显增加,这对于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是有利的,所以这几个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的生长发育水平优于西南地区其他少数民族学生,且有加速发展的趋势。而贵州和湘西地区由于农民的生活水平比较低,食品支出比重较大,饮食结构还未发生大的改变,用于体育、卫生方面的消费更是明显不足,导致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生长发育,使这两个地区学生的生长发育水平滞后于西南地区其它少数民族。可见,发展地区的经济,是改善学生生长发育水平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表2)。
2.2.3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人文环境因素与学生体质健康西南地区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使得该地区少数民族表现出独特的人文特点,各民族在继承并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与相近族群在不同程度上相互渗透相互吸收,形成了种类繁多、多姿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各少数民族有着自己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体育活动方式,各种神话、舞蹈、婚礼和宗教活动中展现出的传统文化对青少年起着重要的教育功能。少数民族学生生活在这个环境中,从小就能歌善舞,习得本民族传统的体育活动方式,从而对西南少数民族学生的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然而不同的社会人文环境发展水平对学生体质水平的影响强度不同,与发展水平较高的沿海城市相比较,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相对落后,入学率低,辍学率高,各年龄层次的文盲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对该地区的良好社会人文环境建设有抑制作用,恶劣的居住环境(有些地方仍是人畜混居),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缺少良好的体育活动环境,对西南少数民族学生的体质健康具有影响。特别是贵州的布依族和湘西的土家族学生近20年在身体形态发展水平上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此问题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2.2.4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传统体育环境因素与学生体质健康西南地区众多的体育项目和丰富的内容构成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该地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共有470余项,占全国民族体育项目总数的48%,其中代表性的项目有70余项。西南少数民族有着悠久民族传统文化,在长期征服自然、杀伐争战、宗教祭祀等活动中,创造了以强身键体娱乐生活为主要目的的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活动。由于西南少数民族生活的自然环境多为山地,所以登山运动十分盛行。白族的登山运动称为“松花会”,土家族有“争江山”等活动。土家族的撑杆越沟实际上也是一种撑杆跳高。赛跑是西南少数民族青少年经常开展的活动,如苗族的穿针赛跑等。西南少数民族投掷方式多种多样,土家族的打碑、飞石子等。摔跤在西南各少数民族中几乎都有此项运动。抢花炮也是一项竞技十分强烈的体育运动,在侗族、壮族、土家族等民族中盛行。西南少数民族在娱乐休闲活动中,创造了许多球类运动,如苗族的鸡毛球、布球,瑶族的毛莱球,侗族的草球,傣族的藤球,土家族的棉花球。西南少数民族的武术也多种多样,有射弩、射箭、刀术、棒术(棍术)、拳术等,花样繁多,,套路各异。西南少数民族的水上运动主要有龙舟竞渡、游泳、划独木舟、猪槽船、牛皮船,还有捉鸭比赛、潜水抓鱼、闷水等。在这些水上运动中,犹以龙舟竞赛场面最为热烈。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山高坡陡,地形复杂多样,加上原始宗教信仰普遍,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许多技巧性的运动,如爬杆、爬绳、高脚马、顶竹杆、推杆、走竹杆、溜绳、倒挂金钩、过独木桥、上刀梯、滚火海等。西南少数民族中马术运动也很普遍,苗族、白族、彝族的赛马,羌族的骑射箭。西南地区是我国民族文化最为富集的地区,其中不少活动都有明显的健身性质,如舞狮、舞龙等。
西南少数民族有诸多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发展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素质,从而达到增强体质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正面临着生存发展方面的严峻挑战,西南许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现代化的冲击下正面临着衰退的境遇,一部分弥足珍贵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因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现代体育的冲击等原因而处境维艰,濒临消亡。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的传统体育知者逐渐减少,参与甚微,学校因场地器材及师资力量等原因大多也没将民族传统项目纳入日常体育教学,故民族传统体育对学生体质的影响力度越来越小。
3结论
お1) 20年间,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生长发育水平有一定的提高,发育速度除布依族和土家族学生外,均已步入长期趋势中的快速增长阶段,身体发育的充实度有所改善。
2) 20年来,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学生身体机能的绝对值除壮族学生、傣族学生、苗族男生、侗族女生外,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均出现下降,其中白族、壮族、傣族学生的身体机能整体发展水平较好,位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前列,且有向好的方向发展的趋势,而羌族学生身体机能发展水平下降幅度最大,且有继续下滑的趋势。身体机能发展水平提高较快的是傣族学生。
3) 身体素质方面,20年来,西南少数民族学生的速度素质和柔韧素质多数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力量素质大多数出现明显的提高,而耐力素质除布依族和傣族小学生外均出现明显的下降。
4) 广西、四川和云南地区的自然环境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三个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生长发育水平,使其生长发育水平位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前列,而贵州和湘西地区的自然环境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这两个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生长发育水平,使其生长发育水平落后于西南地区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少数民族地区人均纯收入与消费性支出是造成该地区各少数民族学生的生长发育水平出现差异的原因之一。落后的文化教育环境,对各少数民族学生的生长发育水平有一定影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对学生体质的影响力度越来越小。
お
参考文献:
[1]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编.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1499-1689.
[2]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编.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叶广俊.现代儿童少年卫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2-27,62-79,442-477.
[4] 李效基.我国少数民族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综述[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82,16(1):59-61.
[5] 胡虞志.中国17个少数民族18岁青年体格发育的地域差异及其动态[J].中国校医,1997,11(1):3-6.
[6] 张天成,等.1985-2000年湘西、青藏高原学生体质状况的动态分析[J].体育科学,2004,24(3):43-44,50.
[7] 张天成,等.湘西、青藏高原少数民族学生生长速度变化的动态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5):642-644.
内蒙古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篇4
张晓娜
2013-7-9
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
摘要本调查以宝山中学部分初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初中三个年级学生采用心理健康测试,目的在于了解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特别是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本文侧重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将康的分析,研究青少年心理发展。在初中学生心理问题中,单亲家庭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家庭学生。初中单亲家庭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依次是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学习焦虑、冲动倾向。其中焦虑、孤独、过敏和恐怖在我校单亲家庭学生身上表现为主要问题。冲动不是单亲学生的主要问题。不同性别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各个分量表和总量表上均无显著差异,不同家庭结构的学生在对人焦虑和孤独倾向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对有问题学生的指导上应注意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需进一步重视家庭教育尤其是对单亲家庭学生的关怀。
关键词: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种文化、价值观的冲击,特别二零零一年新婚姻法颁布以后,我国的结婚率没有提高,离婚率迅速上升。单亲家庭正逐年呈成上升趋势。据“民政部统计资料表明,2002年,我国离婚人数为117.7万对,比1987年的58.1万对翻了一番,是1980年的34.1万对的3倍多。如此看来,平均每天约有3225对夫妻离婚,也意味着3225个家庭破碎。我们不愿给“单亲”孩子贴上另类标签,但不容小觑的是,自杀,自暴自弃,用暴力报复亲人、报复社会,越来越多的恶性事件与单亲家庭子女联系在一起。与日俱增的“单亲”孩子,被视为青少年犯罪的“重点嫌疑”群体、需重点关注的“问题”少年。”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关系到每所学校整体教育教学的稳定、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目标。作为初高中的教师研究单亲子女教育问题,更有其独特价值,做到防患于未然,是这项研究的价值所在。针对单亲学生的问题的研究,不仅应从思想、行为习惯和社会不良影响等层面入手,更应从心理学视角分析单亲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采取相应的教育干预措施。
为了与双亲学生(正常家庭学生)比较,本研究中使用了“单亲家庭学生”概念。本文单亲家庭学生是指:(1)是指父母离异或一方死亡所形成的单亲家庭的学生。(2)或因父母长期两地分居而造成的“单亲”家庭学生。(3)近些年来,在扑面涌来的商潮下,许多家庭因贫穷所迫,不得不实行“一家两制”。父母一方远离亲人,背井离乡到外地打工。在一定的程度上,这些家庭也成了实际的单亲家庭。在较长的时间里,学生在家中所受的教育也仅仅只有父亲或母亲的。本研究中所提到单亲家庭学生包括上述三种学生,不单单指(1)中所述情况。本研究中之所以对“单亲家庭学生”这一概念加以界定,是因为(2)和(3)种情况目前在宝山镇1/3以上。这种家庭形成了事实单亲家庭。
对人焦虑是我校单亲家庭学生首要心理问题,单亲家庭学生存在对人焦虑。对人焦虑即人际交往障碍表现为:与他人讲话脸红,受到老师和父母责备时一直放在心上,担心朋友在背地里说自己坏话,因而经常感到焦虑。分析这些单亲家庭学生的对人焦虑问题的产生,一定要考虑到他们的“单亲”这个环境。根据谈话了解到单亲学生人际关系不好主要有如下原因:父母离异,觉得在同学中抬不起头;常常因为一点小错误遭到父亲或母亲严厉惩罚,因此提心吊胆,唯恐有什么做不好;儿童时期没有建立适当的游戏伙伴;一个人在家里玩又受到父母过分娇惯等等。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一方面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强化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单亲学生对人焦虑产生的家庭环境,针对单亲学生家长开展必要的心理辅导。从这个方面来看,我校定期向广大家长开展的家教讲座是很有帮助和有必要开展下去的。
孤独倾向单亲家庭学生村在孤独倾向。是我校单亲学生反映出来的重要心理问题。这也是我们在以往的调查和班主任反映的情况以及前来心理咨询的初中年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此类倾向的学生表现为很少与同学来往,总爱一个人呆着。而且,人际关系一般。通常情况下独立意识和自我中心意识增强被认为是产生孤独倾向的理由。但本调查研究始终不能离开“单亲家庭”这一生活环境。据调查个案发现,孤独倾向中有50%学生有自卑的因素。
过敏倾,恐怖倾,是单亲家庭学生反映出来的比较重要问题。过敏倾向表现往往一点儿小事就放心不下,过分关注外界对自己的评价。过敏倾向大多是家庭原因造成的,而且它没有明显的性别倾向。这与本研究的目的不谋而合。本调查研究就是研究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恐怖倾向如果遇到未经历过的对人的生存有威胁的问题,无论是谁都会感到害怕和焦虑,这是正常的。病态的恐惧表现是客观上一点都不必要恐惧,主观上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恐惧,然而却体验到某种恐惧。例如只要蹬上高处就害怕的不能站立,无缘无故恐惧黑暗以至于不得不打开灯睡觉等。经访谈个案,找到造成恐怖倾向的原因主要有:孩子从小受到父母溺爱和过分照料,因为单亲家庭中父亲或母亲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到子女身上,过分溺爱和包办更为显著,形成了较强的依赖,缺乏独立的人格;另外,接触恐怖文化对孩子也容易产生恐惧体验,如鬼故事,恐怖片等,孩子经常接触,由于心理尚未成熟,容易产生类似的恐惧体验;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单亲家庭学生50%以上恐怖来源于没有安全案,感觉自己的生存生活没有依靠。经常处于被父母双方推来送去的境地。总感觉无家可归,自己是多余的。
自责倾向是心理问题里第四位反映的问题。所谓自责就是责备自己,自责是种有良心的表现,一种自我管束,自我批评的方式。但是,自责走向极端就会过低评价自己的行为,产生自卑、自贱等不良心态。自责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爱的不安,由于需要被别人爱的欲求过强,出点小事情就会感到“自己不被爱了”。有这些问题孩子往往有较强的依赖性。自责倾向在单亲家庭学生调查中占到
8.19%,恰恰反映出缺失父爱或者母爱的单亲家庭学生心理问题。
与以往的调查结果不同的是,学习焦虑倾向没有成为初中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因素。这应该是和我们学校现在的减负措施有很大程度的联系,这与我校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各项教学措施密不可分的。
单亲家庭学生在对人焦虑和孤独倾向两个因素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家庭结构健全学生。单亲家庭孩子的父母容易在离婚前因夫妻感情不和心情不好迁怒于孩子,特别是孩子考试没有考好时更严厉的批评孩子,甚至打骂孩子,长期如此,学生就容易增强对人焦虑和人际关系紧张,形成孤独、恐惧和自责情绪。单亲家庭孩子往往还有自卑心理,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怕别人提及自己父母而受到刺激,不愿意与同学玩耍交往,长期如此,也容易形成人际交往技术和经验的不足。
对策
对人焦虑、孤独、过敏和恐怖在我校单亲家庭学生身上存在主要问题。鉴于此,结合工作实践,我们认为,对单亲学生开展专题心理健康辅导是非常必要的;对单亲家庭学生的家长开展专题家教讲座也是势在必行的。因此制定相关对策:
(1)有针对性地开展单亲家庭学生团体辅导课程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我校单亲家庭学生人际关系方面存在很大问题。因此制定我校心理健康校本课程为“人际关系团体辅导”,内容主要涉及“亲子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通过这些专门的辅导课,这些单亲学生释放了内心的孤独和压抑。在一节节生动活泼的心理活动课上,彼此打开了心结。积极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调整身心状态,全面提高自己。
(2)有针对性地开展家长心理健康辅导讲堂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单亲家庭学生之所以心理问题高于正常家庭学生,其主要原因不在学生,而是在于家庭,在于学生的家庭环境。单亲家长由于自己生活的不幸,容易把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表现出对孩子粗暴或冷漠,或者过分的溺爱、包办。因此有针对性地为单亲家庭的家长们开设心理健康知识大讲堂,就非常必要。我校在坚持“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单亲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维护,是非常有必要的。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业内人士经常说“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必然有一个问题家庭”。我们就是本着治标又治本的工作目标,即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也注重单亲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维护。
(3)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进行个性化关怀
全校教师无论在素养,教学水平、教育能力等方面还是在对待学生的一言一行等小事方面都是都是我县一流的。对单亲家庭的学生更是给娱乐很多理解和关怀。教师们经常给没钱吃饭的学生买饭,给没钱买衣服的学生送大衣。这市单亲学生们更多地感受到了生死父母的关爱。此外我们学校还开展了个性化的关怀活动,讲究科学方法,促进学生建立自己的人际支持网络。例如在我校的党员中
开张三心(责任心、爱心和耐心)活动。要求每名党员至少联系4名单亲学生,用
责任心、爱心和耐心帮助他们。这增加了师生、生生人际互动的频率,让学生有更多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机会,提高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4)加强青春期教育,关注全体学生成长
单亲家庭学生与其他学生存在差异,但也有共性,即青春期问题。初中时期正是学生由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学生么生理发展迅速,而心理发展却相对滞后,这种身心的不平衡性会使他们在与人交往时矜持、闭锁、羞怯。针对这些现象,学校开展了专题讲座、课堂、宣传橱窗和广播等途径,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自己的身心规律、情感特点;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丰富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和体验,引导他们恰当的处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冲突与矛盾,使他们能够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业上。
综上所述,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来自多方面的,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作用一直非常薄弱,特别是单亲家庭的家长更应注意家教的科学性。事实证明:只有学校和家长密切配合,改进陈旧观念,既重养育又重教育,既中身体也重心理,彻底改变“智育中心论”,协同教育好子女,才能培养出素质全面,适应未来社会的合格人才。
在本研究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专家和教师的大力支持,再次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试析学生心理素质特征结构.教育研究与试验,1999,(4)52—56
[2]王卫红等.重庆市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及教育对策。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
[3]葛大放.马鞍山市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与分析。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1(7)
[4]陈世平.766名中小学生焦虑状况调查。教育理论与实践,1995(6)
[5]<印> 克里西纳木梯.重新认识自己.群言出版社,2004
[6]俞国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任重道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4)
[7] 边玉芳等.杭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杭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4)
[8]沃建中.中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特点的研究.心理学,2002(3)
内蒙古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篇5
周平
(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中学)
摘 要: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发育的旺盛期,是其由儿童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当代初中生进入青春期后,身高、体重等生理指标大多都有明显的变化,而且心理也日趋成熟。清朝末年梁启超所作的散文《少年中国说》中写到“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所以健康,特别是青少年的健康状况对于一个国家是十分重要的。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要求促进青少年茁壮成长,增强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但是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却日益严峻。以江苏省常熟市初中阶段学生为例,通过多个方面研究体育课程设置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可实施的对策。
关键词:体育课程设置;学生体质;课程标准
一、当今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由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物质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当今的青少年身高普遍有所增长,而且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发病率也有了较明显的下降,这都是生活水平的提高所带来
的。但是同样也给学生体质健康带来了许多问题。特别是身体素质上不少指标下降,比较突出的是柔韧性和耐力的下降。在中国举行的中、日、韩三国青少年学生体能对抗赛定向越野赛的比赛中,日韩学生表现优秀,而中国学生却体力不支,有的甚至在比赛中中暑而退出比赛;在攀登居庸关长城时,日韩学生中间休息的情况较少,而许多中国学生则气喘吁吁,中途不停地休息。从中我们也能看出中国学生运动的耐力水平和恢复能力都远远低于日韩学生。
从最新的调查报告上看:初中毕业生在近两年的征兵中因体检不合格而被淘汰的比率高达60%以上。通过对常熟市中学生~的健康调查我们发现,学生肥胖率比2007~上升了1.2个百分比。因此肥胖问题已经成为学生面临的一大问题。我们还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幅度增大,特别是耐力素质、速度素质、力量素质、柔韧性素质、爆发力素质等。在调查中,有一大部分学生认为体育是不重要的。其原因是运动场地差、体育器材不足。在教学上老师先组织教学,之后由学生自由练习,这样的“放羊”式教学在实际中仍然存在。
二、初中阶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影响因素
中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出现问题是显而易见的,而且这样的问题没有得到改善。那么影响体质健康的因素有哪些呢?首先是家庭教育的因素。现在的家庭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将巨大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家长的思想观念中,文化成绩优秀就代表孩子是优秀的。这样的观念偏离了教育的方向,与提倡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相背离。而且这样的观念让学生一心扑在学习上,让他们慢慢脱离了社会生活。另一个由家庭引起的问题使现在开展家庭体育活动大大减少。因为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家长都没有时间精力去陪孩子运动。
其次是学校的因素。现如今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学校一般只重视理论学习,体育锻炼在学校的执行并不强。虽然国家出台了提高体质健康的政策,但是效果并不明显。而且在许多初中,特别是初三的学生,由于学业紧张,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经常被文化理论课占用。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原因,比如生活方式的改变造成了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时间减少,更多的孩子深受网络影响,沉迷于网络世界;学校体育硬件设施缺乏,运动场地不足,无法满足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体育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单一,缺少创新,难以调动学生上体育课和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三、体育课程设置对常熟市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影响
1.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影响
因为体育课程内容是为了配合体育目标而制订的,所以其制订依据不同目标和不同层面的需要。首先是课时的安排,根据国家的规定,初中体育课程至少要三节。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这个要求还是没有达到。而且体育健康的理论课往往被其他文化课占用,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课时数。
在课程结构上,体育课程一般都是由体育课、课外活动和体育理论知识课构成的。
对于课程的制订,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本土特色,在大纲规定教材的前提下进行课程结构的制订。通过对常熟市初中阶段学生的调查,我们了解到学校的体育课程结构更倾向于体育课,而课外活动和理论活动所占的比率较少,特别是在体育心理课程的安排上。在教学中,教师更多注重的是运动项目的`开展,而在理论上注重的比较少。国家要求开展一小时的体育活动,这活动在实际中是有开展的,而且也达到了一小时,但是这一小时的活动质量却不尽如人意。
体育课程教材对于学生的体质健康也有着一些影响。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载体,不管是对教师教学计划的制订还是学生的预习、复习都有重大影响。所以教材是否体现时代性,是否符合教学实际和实用性对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影响很大。而这也间接影响学生的上课质量,从而影响学生体质健康。
在教学方法上,体育教师对于不同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吸引学生眼球,引起学生兴趣,带动学生更投入地参与体育活动。
2.体育课程评测方法设置的影响
体育课程评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体育课程的学习目标,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在体育课程评测中,应该以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习进步的水平和努力的程度为前提,理性又不失感性地进行评价。然而,在实际的调查中教师一般都是以一个统一的标准进行评测的。因为受国家体质健康标准和体育中考的影响,选拔性地评价学生成了教师的评测方法。由于这样的方法很少考虑到学生的发展状况,所以容易挫伤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积极性和兴趣。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许多学生都不喜欢上体育课。在过去的课程评测中,老师往往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所以教师与学生经常站在对立面,这也让学生感觉到对体育评测的恐惧。学生对体育课程产生恐惧,又怎么可能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呢?
3.体育课程目标设置的影响
学生对于体育课程有一定的目标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从而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对于教师而言,体育目标设置有利于教师把握课程安排的内容和方向。教师在体育课程目标的设定上应该以学生为主,引导学生在其目标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目标。通过研究调查发现,现在许多中学生将体育课程目标定为完成考试项目,这样的情况在女生中尤为明显。学生上课的目的是完成考试,这样的想法让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程,甚至会产生厌倦。
四、改善体育课程设置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影响的对策
1.转变观念,注重对学生体育健康状况评测的多样化
一些学校认为:体育成绩再优秀,也不能在升学中起到太大的作用。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宣传体育价值,提高学校和家长的体育意识,从而改变教师、学生的体育观念,让其充分认识到体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进行体育健康评测时因人而异,注重学生的发展状况,不应该仅仅根据死板的数据进行衡量,而应更多地考虑学生在学习中的进步和健康成长。采用多样的方法综合而全面地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表现,让学生改变以通过考试为目的的学习目标。
2.加大体育硬件设施的配置
在许多学校体育器材的质量和数量都存在问题。由于体育器材的使用频率高而且更新换代的时间长,导致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器材供应不足,许多体育活动无法开展。针对学生数量大而器材少的情况,相关部门和学校应该增加体育器材的配置,满足学生的要求。购置质量较好的器材,对器材进行日常维护,以延长器材的使用寿命。努力开放校内外的场地,因地制宜地开展体育课程,让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有充分的场地。
3.改善教学方法,完善体育课程内容,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热情
加大体育课程内容的开发力度。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现有运动项目从降低难度、简化规则、简化技术等方面进行改造,挖掘中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引入课堂,通过改造使其更加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还可以增加富有趣味性的民间体育项目,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特色,但最终都是为达到学生锻炼身体的目的。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更多地与学生进行互动,避免过去学生在流汗,老师在旁边看的情况。让教师与学生在一些体育项目中共同互动完成,增强学生对课堂的归属感。
在中考问题上,处理好体育课程与中考之间的关系。初中阶段体育课程开展的目的不是为了体育中考,而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避免在体育课程中过分强调中考成绩。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发育的旺盛期,是其由儿童阶段走向成熟
的过渡阶段,当代初中生进入青春期后,身高、体重等生理指标上大多都有明显的变化,而且心理也日趋成熟。常熟市初中阶段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是较好的,但是在速度、耐力和力量上存在不足。这样的不足是中国青少年普遍存在的。而教材运用的不充分和对体育课程的不重视也是比较明显的。体育课程内容的不完善影响着学生对体育课程的积极性。还有场地和器材不足的问题等。通过这次调查研究,我们清晰地发现了包括上述问题在内的一些问题,同时我们也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相信这些对策对于学生体质健康的提高是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李小莉。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侯乐荣,张艺宏,秦朗,等。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2010.
[3]于道中。体质健康概念与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4.
[4]王坦,张志勇。现代教育科研[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5]魏俊民。体质与健康关系的定性分析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蒙古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篇6
课题研究基点校总结报告
阿城区双丰中学:张涛
一、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是人体的健康水平和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包括身体形态发育水平;生理功能水平;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发展水平;心理素质发展水平;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体质的形成受先天、年龄、性别、精神状态、生活及饮食条件、地理环境、疾病、体育锻炼、社会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肉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包含了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但没有身体疾患,而且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测试是指通过仪器及其它手段考查人的知识和技能,进而得出一定的结果。
二、课题的提出
21世纪,国家高速发展、社会快速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有人形容:“当今社会是高科技、高速度、高集中的三高社会”,现代文明在带给人们充分的物质享受的同时,也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新的威胁。现代的电脑、网路、汽车的普及,科技发展与速度冲击着人们生活,也产生了一些生活病态、网络病态、封闭病态、竞争病态。由于精神紧张、营养过剩、运动不足、环境污染等因素所引发的非传染性疾病在不断蔓延,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不断地扩大。对于我市中小学生来说,不良的教育观念;繁重的课余学习负担,学校体育的缺位;不良的卫生习惯、生活习惯,正成为影响他们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同时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热量、脂肪等摄入过多及食物结构的不尽合理,加之营养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滞后,特别是沉重的升学压力使学生余暇锻炼时间在不断减少,导致了肥胖发生率、近视率的不断增加,学生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柔韧素质持续下降;超重及肥胖学生明显增多,已成为我市中小学生重要的体质健康问题。这部分孩子已经成为体育教学中的学困生。如此严峻的社会现象,我们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体育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把提高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当作一项紧迫任务放到我们教育教学的工作日程上来。
为此本课题组将立足于现代教育理论,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以科学严谨的态度,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研究,通过对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及得出数据的分析结果,形成丰富完善的科学理论依据,找出有效对策,真正达到增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目的,进一步促进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同时也为学校体育工作起到指导性作用。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当今社会正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高科技的出现、互联网的普及,竞争力不断增加,都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阻碍了学生体质健康地发展。本课题的研究坚持“健康第一”的现代健康理念,全面推进《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与监测,在确保数据测试的真实性、准确性,科学性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分析。通过开展多维度监测和对比分析,及时、全面、准确掌握哈尔滨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发展、变化趋势,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程提供佐证,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有利于对学生体质进行及时诊断,找准对策,加强指导与干预,逐步改善和提高我市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进一步完善我市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增强青少年儿童身体素质提供宏观的科学决策与依据;全面推进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程的实施,建立具有哈尔滨市特色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体系,指导学生科学健身,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进一步改善和促进学校体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为学校体育及体育科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有助于建立一套科学评价学校体育工作的评价体系,为客观评价学校体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提供科学依据,促进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进一步发展; 有助于形成科学的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服务的理论依据。
四、课题研究的背景与价值
青少年学生是民族和国家的未来,他们的体质与健康水平是一个国家未来国民体质的坚实基础,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体育工作一定要把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摆在突出位置”;同时也为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的精神;落实好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下发的关于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通知,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青少年是关键,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仅关系个人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而且关系整个民族的健康素质和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现在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和对科技的掌握要想保持国家良好的发展势头,必须要有强健的青少年主人,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却不容乐观。为此通过科学地对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对找出有效对策,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努力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是当前迫切需要的。
五、课题研究面临的主要现实问题
1、在思想观念上有误区:教育观念产生了不良影响,并没有学生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这也与现行教育的功利主义有关,只注重学生的片面发展,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文化素质发展割裂,只注重文化知识、书本知识的教育,而忽视学生身体、心理和道德素质的培养。
2、由于升学压力层层下压,学生体质健康和学校体育工作遭遇冷落,学生缺少体育锻炼的时间和空间体育课的课时大量用于补课,学生睡眠时间明显不足。学校以升学率作为唯一的指标,把升学率指标层层下压,致使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不堪重负。不少初
三、高三年级学生为了准备升学考试,陷入日以继夜的题海战,基本没有休息日,严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近视率也在不断提高。
3、家庭教育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对孩子培养方向的偏离,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为了所谓“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对孩子培养不顾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拔苗助长”,热衷于早期“智力开发”,参加各种辅导班、考证班,剥夺了孩子玩耍的权利、锻炼身体的权利。
4、社会发展,物质极大丰富,高脂肪、高蛋白食品的过度摄人,学生运动时间在不断减少,“小胖墩”在逐渐增多,影响身体健康。
5、学校体育教师配备不足,教师专业能力适应不了学生的需要。
6、需要探索出一套有效果提高学校体育教学及增强学生体质健康锻炼方法的有效教学模式。
7、体育设施和体育场地少,影响了学生体育锻炼的,限制了学生体质健康发展。
8、找准有效对策,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关爱生命的意识。
六、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原因
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关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强盛兴衰。近几年,我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学校体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中小学生的体质有了明显好转。但是,在学校的军训和学校的集会上,越来越多地出现学生晕厥现象,上课请病假的学生逐年增加,另外家长在上课时给孩子送药的情景也越来越多。为什么学生的体质一年不如一年?从实际情况来看,影响学生体质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运动不足,而这些问题又有着广泛的学校教育、家庭、社会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下面我就调查的情况及现象与大家探讨。
一、学校教育造成的学生身体素质下降
1、学校教育的总体思路影响了学生的素质发展。学校的教育方针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但在过去“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体育教育未能得到全面的贯彻和落实,学生的身体素质未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与提高。另外学校的体育课程改革,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偏差,人们更为关注的是兴趣、娱乐、休闲、舒适,一些费力气、拼毅力的运动练习,不受学生青睐。在教学上很难开展一些有难度有强度的运动,从而使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现在的学生意志信心和品质变弱了,怕苦怕累,碰到困难时容易服输,心理素质极其脆弱。
2、体育教学的安全问题,也是造成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之一。由于过分强调安全责任,一些体育项目无法在体育课上正常开展。安全重于泰山,是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前提条件。加之一系列的安全责任追究制度的落实。因此,有相当数量的体育教师由于过分担心学生在体育课上受伤,怕受到学校和家长的指责和承担一定责任,于是体育课小心谨慎,不敢让学生放开进行活动。
3、体育竞赛、活动缺少也是造成学生素质下降的原因。组织各种体育比赛和活动是促进学生体质提高的有力手段,它可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但是现在学校的体育竞赛参与面少,而且班主任还横加阻挡不让参加。另外活动缺少集体参与的项目,大多数活动比赛都只是一些体育能力强的学生参加,而真正需要体育锻炼的学生却没有机会参与,这样不仅抹杀了他们的运动机会,也使他们的运动热情受到打击。
二、家庭造成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
1、独生子女的原因。由于父母非常溺爱自己的子女,使不少独生子女表现得脆弱、缺乏毅力、没有恒心,不愿意进行艰苦的体育锻炼。在现今的社会里,学生家长往往过分看重孩子的文化成绩,忽视体育的重要性,存在重智育、轻体育,重营养、轻锻炼,重技能、轻体能的倾向。而有的父母甚至打压孩子参加体育活动,这在学校的田径队等训练上表现尤为明显。这些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都造成了损害。如碰到天气炎热或者寒冷时,甚至叫自己的孩子不要上体育课,或是找个借口请病假。
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人们健康地生活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但是也让学生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现在的学生养成了不好的饮食习惯,导致营养过剩和营养结构不合理,因而,引起学生的肥胖症或营养不良。独生子女在家活动少,做家务劳动更是几乎没有。再加上现在社会电视、网络日趋普及,许多学生沉迷于此,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这些也都减少了身体活动的时间。学生锻炼身体的时间越来越少,特别是对学生的视力影响尤为严重。从我任教的各年级每个学期的视力检查来看,能双眼达到5.0以上的不足十分之一。另外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拥有家庭轿车、摩托车或者电动车,学生从以往走路上学的习惯转换成坐车上学。表面上看节省了学生上学的时间,但是却减少了学生走路锻炼身体的宝贵时间。我在初一年级的800米跑测试时,发现现在很多学生800米都跑不下来。将这几年的学生成绩对比,发现现在的学生耐力素质明显呈下降的趋势。
三、社会、自身造成的学生身体素质下降
社会的影响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从多年的社会情况来看,虽然目前健身流行,参与运动的人也大大增加,但是社会对成人的健身活动和对青少年的活动重视程度差距太大,对青少年的更多想法还是以学习为主健身为辅。学生有时间再去运动,读书没时间就别运动了。条件好,吃得好点就可以增加体质,这是普遍的观点。多数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没有形成体育运动的氛围。这样,中学生就失去了进行体育锻炼的良好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广大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设施的匮乏也影响了学生的锻炼。
来自学生自身的原因也不可忽视。现在的学生惰性越来越强,很多学生并非不是对体育活动不感兴趣,而是懒得去参加。碰到有一定难度和强度的运动,更是想着办法逃避。列如体育课常上跑的内容,学生对短距离跑兴趣十足,练习积极,而耐力跑由于枯燥无味多数学生不喜欢上,就是跑也是跑跑停停。由于没有强度和耐力的培养,学生在这种跑跑停停的练习中,学生的耐力能力如何提高?现在的中学生顽强意志的信心和品质变弱了,碰到困难时低头服输现象十分普遍,有的学生甚至小小年龄就出现了啤酒肚。
内蒙古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赣南地区南康唐江镇、于都罗坳镇、赣县江口乡的3所乡镇初级中学共300名留守学生为对象, 发放问卷300份, 收回有效问卷255份, 有效率为85.0%, 其中男生126名, 女生129名。
1.2 方法
采用心理测验量表SCL-90, 共90道题目, 分为F1 (躯体化) , F2 (强迫) , F3 (人际关系敏感) , F4 (抑郁) , F5 (焦虑) , F6 (敌对) , F7 (恐怖) , F8 (偏执) , F9 (精神病性) , F10 (其他) 等10个因子。每一项因子实行5级评分制度, 1分:无症状;2分:轻度;3分:中度;4分:偏重;5分:严重。
采用团体测试的方法, 抽样完成后, 集中组织, 使用统一指导语, 按测验的标准程序实测。剔除无效问卷, 运用SPSS 11.0统计软件对有效问卷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留守学生与国内中学生常模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由表1可知, 留守学生躯体化、强迫、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等6个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国内中学生常模[1]。提示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较为内向, 情绪较不稳定, 对外人存在不信任感。
2.2 男女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由表2可知, 男女留守学生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留守女学生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得分显著高于留守男学生。说明留守女学生更容易出现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方面的心理问题, 表现为焦虑和躯体上的一些不适感, 显得忧郁、不信任、悲观、多虑、喜欢独处、缺乏自信。
3 讨论
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中出现的盲区是影响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研究表明, 在个体的早期发展中, 父母的关爱、支持和鼓励容易使个体建立起初始接触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信任感和安全感的建立保证了子女成年后与他人的顺利交往[2]。而个体信任感和安全感的缺乏, 会随着个体的发展逐渐产生一种孤僻、无助的性格, 难以与人相处, 易产生心理异常, 特别是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留守学生的父母长期在外, 平时很少联系, 只是偶尔打电话回家, 忽视了孩子的内心感受, 难以与孩子及时沟通交流。因此, 留守学生由最初对父母信任感和安全感的缺乏, 转向了对外界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 从而给他们今后的成长造成了影响。
调查显示, 留守学生的代养人多数是祖辈和亲戚, 文化程度和知识水平较低, 教育观念陈旧, 方法简单, 对学生的照顾往往局限于生活, 难以给学生学习和心理成长上的帮助和疏导。代养人的教育方式也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直接影响, 许多代养人对留守学生的不良表现过于宽容、溺爱, 一味迁就, 在这种家庭环境的熏陶下, 留守学生常表现得固执和倔强, 遇事争强好胜, 不讲理, 不服输, 任性, 孤僻, 内向, 骄横, 脆弱;或由于不是自己的孩子, 在教养过程中有所顾忌, 不敢严格管教, 放纵学生;或代养人的教育责任心不强, 对学生放任自流;有些代养人对学生采取专制的态度, 压制学生的个性发展;还有的为了避免学生受伤, 限制学生的活动, 使学生心理的发展受到影响, 如胆小、懦弱、不敢尝试新事物, 交往能力差[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留守学生这一群体还正在扩大, 留守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现状既是一个家庭问题, 也是“三农”问题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 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关注。为此, 笔者建议: (1) 代养人转变观念, 重视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 (2) 家长与学生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和沟通, 在沟通时间上, 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联系1次, 以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 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3) 学校多给留守学生一些关爱, 在感情上关怀他们, 在心理上疏导他们, 在学习上帮助他们, 在生活上体贴他们, 有针对性地为他们解决思想、心理、学习、生活上的困难[4]; (4) 学校对“留守学生”的情况开展细致调查[5], 对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活动中的表现及健康状况进行登记, 并将他们父母的通讯地址、电话、务工地点以及临时监护人身体状况和文化程度等有关资料进行归档, 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 使其家长或临时监护人员及时了解“留守学生”在各方面的发展; (5) 学校成立心理咨询机构, 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 专设心理教育教师, 在课内外教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6,7], 学校、代养人、父母应加强沟通与联系, 关心学生的心理成长, 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中遇到的各种心理烦恼, 做好心理疏导和教育工作, 使留守学生身心在良好的环境中得以健康、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PES Tool Box使用手册.Insight Group, 1999:225-228.
[2]林崇德, 主编.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270-272.
[3]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上海教育科研, 2002 (9) :25-26.
[4]周丽.关注“留守学生”促其健康发展.湖北教育, 2003 (3) :24-26.
[5]罗定, 周得群.关爱“留守少年”.青少年犯罪问题, 2001 (3) :8-9.
[6]朱科蓉, 李春景, 周淑琴.农村“留守子女”学习状况分析与建议.教育科学, 2002 (4) :21-22.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篇8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SCL—90
中图分类号:R3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7-156-002
一、引言
大学期间虽然学生生理发育已经成熟,但他们的心理还在不断发展着。为了解大学生而不仅仅是大一新生的健康状况,研究通过横向及纵向的数据分析,全面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首先对大学生整体以及各因子分析得出大学生普遍的心理健康状况,然后对大学生的性别进行差异性分析。接着通过三个年级的比较以及研究生、在校教师和大学生的比较,得出大学生独有的问题,以及具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二、方法
2. 1研究对象
使用心理测试软件获得1910个样本,去除38个无效样本,得到的有效数据共有1872个。其中包括中学生,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大学教师,其中男性728名,女性1144名。详细的被试情况见表一。
2.2仪器
本心理测验共90个自我评定项目。心理测验的九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
此量表采用五分制。在1-5评分制中,粗略简单的判断方法是看因子分是否超过3分,若超过3分,即表明该因子的症状已达到中等以上严重程度。
2.3 程序
调查采用 SCL - 90 项自觉症状评定量表进行电子问卷调查。 施测时, 对他们讲明调查目的, 打消同学们的顾虑, 让调查得以顺利进行。待同学们都完成了测试后,使用心理测试软件进行数据统计, 电脑筛查和分析。
三、结果
3.1 本科生SCL—90 各因子得分分析
采用SPSS19.0的描述性统计进行分析,本科生各因子得分及中度以上症状者所占比例见表2。
从表2中看出:得分最高的因子是强迫症状,其次是敌对、抑郁、人际关系、躯体化,得分最低的是恐怖,其次是偏执和精神病性和焦虑。不过总体上在1210名个体中中度以上的症状者并不多。
3.2 本科生SCL—90 阳性项目数(有症状项目数)的分析
使用SPSS19.0统计绘图,本科生阳性项目数的情况见右图。
从右图可见,被调查者的阳性项目过半的约占34%,而完全没有症状的只有七个人,结合表2可见,虽然大学生心理状况不是很严重,但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心理问题。
3.2 本科生SCL—90 各因子得分与全国常模的比较
将被调查的总体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本科生的所有因子都显著高于正常成人常模。
3.3 本科生SCL—90 各因子得分在性别上的差异
用SPSS19.0软件包对不同性别的本科生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在九个因子中,本科生明显存在男女性别差异,男生的得分明显高于女生的得分。特别是在敌对因子分上,男生的平均分远高于女生,其次是精神病性和躯体化。
3.4 不同年级的本科生在各因子上的差异
通过对四个年级的本科生各个因子分的方差分析,从而得出大一(N=137)、大二(N=175)、大三(N=438)和大四(N=460)在各因子间有显著差异。
结果显示:本科生的各种因子分在四个年级中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大一的学生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这些因子中得分明显高于大二、大三和大四的学生。此外,大三学生在躯体化,抑郁和敌对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大一、大二和大四学生。3.5 本科生和硕士生及老师在各因子上的差异
使用SPSS19.0软件包对本科生、硕士生和教师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本科生、研究生和老师在SCL—90的各因子中的差异极其显著,而且在各因子中本科生都明显高于老师和研究生。
四、讨论
4.1 本科生整体状况的结果分析
因为绝大部分本科生都会有各自得以交流的朋友以及解决心理烦恼的小经验,所以心理问题虽时常有,但总体上并不严重。然而正是时代不断的发展,人们所接受的信息及价值观等都与常模时期展现的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本科生的因子分明显高于常模。当然也有很少的因素是由于本科生自己错估自己的健康水平。而对于男生和女生在各因子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一方面是因为男生被社会给予了坚强等形象,致使他们很少吐露自己的心理问题,从而集腋成裘。而女生恰恰相反,她们总是可以寻求倾诉对象,甚至哭诉等。这有利于快速解决她们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绝大多数男生的攻击本能远高于女生,再加上遇到一些矛盾、不顺心的事,他们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4.2 本科生在不同年级的差异结果分析
同大二大三和大四的学生相比,大一学生远离了父母家人以及以前的朋友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学校和人群,他们总会有一定的适应阶段。在这期间大一学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处理不当便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而大三的学生是学习压力和对未来选择压力最重的时期,因为大一我们可以懵懵懂懂,大二我们依旧糊涂,但大三我们必须考虑将来,考虑大四我们是工作还是继续读研。因此本科生在大三也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正如结果显示,大三学生在躯体化、抑郁和敌对因子上明显高于大一、大二和大四的学生。
4.3不同学历中本科生的健康状况结果分析
【内蒙古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推荐阅读:
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分析07-03
内蒙古蒙药产业发展研究12-10
内蒙古硕士研究生报考点08-17
内蒙古社会保障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论文08-24
内蒙古大学生论文08-22
游内蒙古大草原小学生作文06-06
山西内蒙之旅小学生作文10-08
2015内蒙古大学生村官结构化面试模拟题08-30
内蒙古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团总支学生会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