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发展现代农牧业(通用12篇)
积极发展现代农牧业 篇1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从我区实际出发, 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区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定位、基本原则、奋斗目标、工作要求和支持政策、保障措施, 是我区今后发展的重要遵循。其中, 对我区的一个重要战略定位就是国家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强调“充分发挥资源丰富、靠近市场、基础较好的优势, 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加快构建多元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把内蒙古建设成为国家战略资源支撑基地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工作要求就是积极发展现代农牧业。这是国家对内蒙古农牧业在全国发展大局和自治区经济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准确概括, 也是对内蒙古农牧业发展的新要求。
现代农牧业, 是农牧业现代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如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 强调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即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 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 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 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 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这就是现阶段的现代农牧业。近年来, 我区按照中央“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 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 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的要求, 在一系列惠农惠牧政策的支持下, 加大现代农牧业建设力度, 农牧业现代化进程加快, 为自治区经济发展和国家农畜产品有效供给做出了巨大贡献。2010年, 全区粮食总产达到431.64亿斤, 牧业年度全区牲畜总头数达到1.08亿头 (只) 。我区农牧业已具备年产400亿斤粮食、230万吨肉类、900万吨牛奶、45万吨禽蛋、10万吨绒毛、10万吨水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2010年, 全区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3.7%, 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高, 多元化的产业格局正在形成。农牧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水平进一步提升, 农牧业科技贡献率达到48%, 农牧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8.3%。农牧民收入从“十一五”初的3000元, 达到2010年的5530元。
但是, 目前我区的农牧业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和制约因素也越来越多:农畜产品供求平衡趋紧、农牧业生产高成本、一产业劳动力不稳定、工农城乡联系更紧密的国情, 农牧业基础比较薄弱、生态环境依然脆弱、农牧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农牧民收入水平低“两弱”“两低”的区情, 对我区农牧业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必须按照中央十二五规划中“三化同步”的要求, 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 积极发展现代农牧业。
一、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
畜牧业是我区的重要的基础性产业, 牧民收入的70—80%来自于畜牧业。但是目前我区畜牧业发展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草原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棚圈、饲草料基地和水利等基础设施不适应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防灾减灾的需要。二是畜牧业生产方式比较落后。畜禽养殖仍以千家万户的小规模、分散饲养为主, 吸纳先进技术、抵御风险能力很差。三是缺乏强大的科技支撑及健全的畜牧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良种繁育场基础设施陈旧、老化, 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优良畜种供种能力不能满足生产需要, 主要牲畜品种个体产出水平低。基层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基本处于“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被动局面, 四是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和卫生隐患严重。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完善, 监管手段薄弱, 市场主体的准入机制尚未建立, 缺乏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在这种情况下, 我区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的具体措施和工作任务是:
首先, “在牧区、半农半牧区坚持以草定畜, 因地制宜发展草原畜牧业, 在农区大力发展设施畜牧业, 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支持百万头奶牛、百万头肉牛和千万只肉羊高产工程建设, 加强饲草料基地、储草棚、青贮窖等设施建设。”即在牧区、半农半牧区以草定畜, 农区扩大养殖规模。“以草定畜”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区开始实施的一项草原管理措施。是以核定草原的产草量为基础, 以草确定养畜数量, 达到科学合理的载畜量, 实现草与畜之间的动态平衡。实施草畜平衡制度, 可以有效缓解草原退化程度, 达到畜牧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在农区要发挥土地资源、饲草资源、环境和区域优势, 大力引进带动能力强的畜禽养殖和加工龙头企业, 加快舍饲圈养和标准化规模养殖步伐。“双百千万工程”高产创建工程是自治区2009年提出并开展试点的一项推进牲畜良种化进程的工作。该工程的主要内容是对百万奶牛、百万肉牛提供良种冻精进行人工授精, 为千万只肉羊基础母羊提供良种公羊和良种冻精开展人工授精。通过此项工程旨在进一步提高我区优势畜种的个体产出水平, 改善品质, 提高效益。该项工程已正式列入《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其次, 要“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畜禽良种繁育和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加大重大动物疫病和布病等人畜共患病防控工作资金投入。扩大牧区畜牧良种补贴范围, 在对肉牛和绵羊进行补贴基础上, 将山羊纳入补贴范围。”一要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畜禽良种繁育和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这个体系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支撑。从自治区成立之初, 就一直在自上而下努力构建这三个体系。但随着近年来改革力度加大, 这些体系的公益性投入大幅度减少, 工作人员、设备、手段远远不能适应畜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动物疫病防控体系, 全区16351名防疫员年平均工作量4万头只 (羽) 次以上, 年平均工作时间210天以上, 但年平均收入只有4000元, 工作量太大、经费严重不足, 防疫员队伍极不稳定, 防疫密度和质量难以保证, 公共卫生安全隐患非常大。解决的方法是增加基层防疫站经费。建立健全嘎查村级动物防疫室, 配套疫苗冷链、交通等基本工作条件, 增加防疫员补贴。要加大对畜牧业良繁体系和推广体系建设的投入, 突出其公益性。二要加大防控投入。近年来我区布病、结核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出现严重反弹, 布病在人间发病率呈上升态势, 占全国新发病人数的一半, 位居全国第一。由于国家现行的病畜扑杀补贴标准太低 (1800元/头) , 补贴范围小 (仅限奶牛) , 地方财政承担扑杀补贴压力太大, 致使病畜得不到全部扑杀, 疫点不能及时扑灭。此外, 对布病流调、溯源、诊断、消毒、病畜无害化处理等相关经费缺乏补贴, 地方财力不能全部解决, 严重影响工作开展。加大重大动物疫病和布病等人畜共患病防控工作资金投入, 是一项非常及时的政策, 必将推动我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三要扩大良种补贴。为了扩大畜牧业良种率, 提高牲畜的质量和效益, 加快畜牧业集约化、规模化步伐, 国家和自治区先后实施了畜牧良种补贴政策。国家畜牧良种补贴是从2005年开始实施的, 对国家指定项目旗县 (市、区) 使用良种精液开展人工授精的母猪、奶牛、肉牛养殖场 (小区、户) 以及存栏绵羊能繁母羊30只以上养殖户实施补贴。我区从2006年每年安排2720万元对项目区内肉牛、肉羊予以补贴。2010年自治区开始对牧区种公羊、肉牛冻精和肉牛母牛进行补贴。但牧区特别是边远牧区的主要畜种山羊不在补贴范围内。国家这次特意把山羊列入了牧区畜牧良种的补贴范围, 体现了国家对我区牧区农牧民的极大关怀。
再次, “对牛羊肉、羊绒、羊毛等大宗畜产品实施价格保护政策。”牛羊肉、羊绒、羊毛等畜产品是我区农牧民、特别是牧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直接关系着他们的生产和生活。近年来这些畜产品的价格一直处于波动状态, 直接影响了我区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也影响着畜产品的稳定供应, 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目前价格保护政策主要有最低保护价收购、价格补贴、国家收储等。
最后, “完善牧业机械补贴政策。”提高畜牧业机械化水平, 是实现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从2010年, 我区实施对牧区牧民购机累加补贴。即自治区33个牧业旗和21个半农半牧旗县的牧业苏木镇以及3个还草工程旗县的项目区苏木镇的牧民, 购买牧业机具, 在国家财政补贴30%的基础上, 自治区财政再补贴20%。同时自治区还对牧区牧民购买18-20马力直齿传动轮式拖拉机、18-24马力皮带传动拖拉机、装载机、太阳能饲养暖棚、储草棚、风光互补设备等急需机具、设备给予销售价30%的补贴。下一步牧机补贴政策要围绕牧区机械化发展重点, 按照草业生产、养殖环节、生产生活装备三大领域, 指导牧区机械化科学发展。结合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落实, 禁牧区重点补贴舍饲圈养模式和集中饲养模式, 单一禁牧模式和转产模式不予补贴;草畜平衡区重点补贴集中饲养模式, 转产模式不予补贴。突出扶持大型家庭牧场, 发展机械化现代装备;引导小型牧场与牧户联合, 发展联户、专业合作社经营模式;促进畜牧业规模经营与机械化规模作业相结合, 推动畜牧业现代化。
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农业现代化就是通过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 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 健全农业产业体系, 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其基础是科技进步和体系完备, 其目的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目前我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瓶颈问题日益突出, 实现农业现代化压力很大。一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 保持现有耕地数量和质量的压力不断加大;水土流失严重, 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低。二是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物质装备水平低, 社会化服务不配套, 基层农牧业推广机构不健全, 专业技术人员少。三是农业劳动者以“5060”人员为主, 素质不适应现代农业建设需要。
针对以上问题,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建设现代农业的任务和方向。
首先,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整治, 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和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种植业结构。”粮食生产能力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标志和目的, 土地数量和产出能力是基础。为此, 保护耕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目前我区实行的耕地保护制度是:划定永久基本农田, 建立保护补偿机制, 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从严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同时, 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改造中地产田和对土地进行综合开发, 也是保障和平衡生产用地和建设用地的重要方法。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般包括:农田水利建设, 农产品流通重点设施建设, 商品粮棉生产基地建设, 农业教育、科研、技术推广和气象基础设施等。当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意见》明确提出“开展农牧业高效节水示范, 加大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支持力度。”
其次, 加强科技保障措施。“完善技术推广体系,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强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专业统防统治, 发展现代种业,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提倡保护性耕作, 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推广体系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纽带和桥梁。要创新推广体制机制, 整合技术资源, 改善乡镇区域站的条件和装备, 提高其服务水平。现代种业就是用现代技术进行育种和生产, 形成科研分工合理、产学研相结合、资源集中、运行高效的育种新机制。发展现代种业, 就是要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 建设一批优势种子生产基地, 打造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 健全种子管理体系, 显著提高优良品种自主研发能力和覆盖率。测土配方施肥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 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 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 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我区从2005年开始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 截至2009年已覆盖全区所有旗 (县、市、区) 和农牧场。病虫害专业统防统治是指具备相应植物保护专业技术和设备的服务组织, 开展社会化、规模化、集约化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的行为。通过这两种技术手段, 可以显著提高施肥效果、病虫害防控效果、降低农药使用风险, 是促进粮食稳定增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的有效途径。保护性耕作是以机械化作业为主要手段, 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 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 减少风蚀、水蚀, 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这种耕作方式可以改善土壤的可耕作性, 增加土壤有机质, 锁住土壤水分, 提高水分利用率, 减少土壤侵蚀, 提高水的质量。旱作节水农业是综合运用农艺、生物和工程等技术措施, 以优化水资源配置为核心, 合理安排农业布局和种植业结构, 应用节水保墒技术, 采取防旱抗旱措施, 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 保障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再次, “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 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设施农业和都市观光农业。支持赤峰、通辽、乌兰察布等地区建设绿色、有机蔬菜基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集食物保障、原料供给、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市场服务等产业于一体的综合系统, 是多层次、复合型的产业体系。构成:一是农产品产业体系。二是多功能产业体系, 包括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生物能源等密切相关的循环农业、特色产业、生物能源产业、乡村旅游业和农村二、三产业等。三是现代农业支撑产业体系, 包括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加工、市场流通、信息咨询等为农服务的相关产业。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可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农产品产业体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 推进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设施农业是采用具有特定结构和性能的设施、工程技术和管理技术, 改善或创造局部环境, 为种植业、养殖业及其产品的储藏保鲜等提供相对可控制的最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度等环境条件, 以期充分利用土壤、气候和生物潜能, 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而进行有效生产的农业, 是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 走向现代化工厂化农业生产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区设施农业发展迅速, 2010年设施蔬菜面积129.8万亩, 设施马铃薯179万亩。都市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 它是利用农牧业景观资源和生产条件, 发展观光、休闲和旅游的一种新型农牧业生产与经营形态。观光农牧业在我区刚刚起步, 到目前有规模不等的企业1495家。赤峰、通辽、乌兰察布等地区具备建设绿色、有机蔬菜基地的条件, 气候条件适宜, 光照充足, 日照时间长, 空气相对湿度低, 病虫危害少, 生产区水源、土壤、空气符合国家绿色标准, 具有独特的生产无公害、绿色蔬菜的条件。适宜发展设施蔬菜的坡地和荒地也较多, 后续发展的空间较大。这几个地区与北京、天津、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大城市距离较近, 劳动力资源丰富, 运输成本较低, 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蔬菜集中上市时间与沿海及南方广大地区果类菜生产季节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另外, 这几个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 农牧民增收渠道窄, 也需要发展绿色、有机蔬菜等高效农业增加农牧民收入。需要支持的重点是温室、大棚建设, 绿色、有机蔬菜生产的技术指导和设施蔬菜种植农业保险等环节。
最后, 通过鼓励措施发展现代农业。一是“把马铃薯列入国家良种繁育补贴范围, 逐步扩大马铃薯原种生产补贴规模, 对种植马铃薯脱毒种薯给予良种补贴。”二是“对粮油生产大县 (旗) 加大奖励性扶持力度。”良种补贴是国家、自治区对广大农民使用优良品种、配套先进栽培技术措施, 实现技术累加效应, 实行财政补贴的一项惠农政策。国家良种推广补贴项目从2002年开始实施, 已经由推广项目变成了国家的惠农政策。2009年实现了大豆、玉米、小麦、水稻、棉花全覆盖。同时, 对马铃薯原种扩繁进行补贴, 原种生产补贴的规模为20万亩, 补贴资金2500万元。但马铃薯良种繁育、脱毒种薯种植不在补贴范围, 原种生产补贴的规模也很小。这次国家扩大了我区马铃薯良种的补贴范围和规模, 必将提高马铃薯生产水平, 促进马铃薯产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为把我区打造成全国的马铃薯种薯生产基地、商品薯生产基地、专用加工薯生产基地起到积极的作用。对粮油生产大县 (旗) 是国家已经实施的一项奖励性扶持政策, 我们要积极进行争取。
三、深化农牧林业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解放了农村牧区生产力, 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生产积极性, 为我区其他领域的改革奠定了理论和物质基础。但随着农牧业现代化的日益推进, 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体制出现了许多不适应, 也难以与大市场有效对接, 制约着现代农牧业发展和农牧民收入提高。而实现规模经营, 是农牧业实现现代化的基本条件。
首先, 仍然要“稳定农村土地和草原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 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制度基础。巩固家庭承包经营基础地位, 核心是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要做好土地延包后续完善工作, 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 切实加强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管理。
其次, 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规范引导农村土地、草牧场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 稳妥推进农牧业规模化经营。”“鼓励农牧区集体和个人以土地、草场使用权入股等方式参与当地资源开发建设, 增加农牧民财产性收入。”在稳定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 允许土地经营承包权合理流转, 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土地向具有资金、技术、管理等优势的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企业等经营主体集聚, 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可以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 促进了农牧业增产和农牧民增收。在流转中要充分尊重农牧民的主体地位。土地草牧场流转必须坚持市场机制为主、政府政策引导为辅的原则。要充分认识到, 农牧区集体和农牧民对自己的土地、草牧场有经营权和收益权, 采取多种形式增加土地、草牧场等财产的收益, 是农牧民的经营自主权。建立资源开发企业与农牧民利益共享机制, 是整顿矿山开发秩序、维护群众利益的迫切需要, 更是实施富民与强区并重、富民优先战略的内在要求。农牧民以土地、草场使用权入股, 增加财产性收入, 是建立企业与农牧民利益共享机制的有效举措。增加财产性收入, 也是调整收入来源构成的有力措施, 有利于调整农牧民收入来源构成。目前规范引导土地流转, 需要全面落实土地流转合同制和备案制, 以基层经管部门为依托, 搭建土地流转服务平台, 健全土地流转市场体系。
再次, 农垦系统改革是农牧业经营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农垦系统具有管理上的区域性特征。国家和自治区经济较大发展后, 推出了一系列惠及“三农”的政策, 农牧场在许多方面享受不到。如目前国家在实施“以工补农”政策, 农垦还在“以农补企”、“以农补社会”。虽然农垦的经营体制有较大的先进性, 但在沉重的社会负担面前, 也显的无能为力。因此,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化农垦体制机制改革, 建立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经营管理制度, 将国有农牧场纳入强农惠农政策范围, 逐步实现垦区与地方的资源共享, 支持垦区企业集团和国有农牧场发展。”下一步工作一是理顺国家和自治区的政策通道, 充分享受惠及“三农”的政策。特别是未由乡镇管理的农牧场, 要实行计划单列, 解决因体制问题造成的政策障碍。二是社会负担由政府承担, 给农牧场彻底减负。在农牧场区域设立农垦管理区, 与国家各职能部门对接, 完善国家在农垦的管理体制。
四、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产业
发展资源深加工产业是自治区经济建设的首要任务。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 有利于加快农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 提高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 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是构建多元化农牧业产业体系、加快建设现代农牧业的突破口和有效途径。要“依托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 做大做强乳品和羊绒生产加工业, 加快培育肉类、粮油、果蔬生产加工龙头企业, 打造一批绿色知名品牌。”“鼓励龙头企业在农牧区建设原料生产加工基地。”要“加强原产地产品及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做大”就是扩大经营, “做强”就是提高竞争力、掌握话语权。对产业发展已经成型乳业、羊绒加工, 要依托这两个产业的加工优势和品牌效应, 继续大力开拓市场、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工能力和产品档次, 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培育”就是通过引导、扶持, 对肉业、粮油和果蔬具有生产优势的产业, 扩张加工规模领军企业和知名品牌, 加快形成竞争能力。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现代农牧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强化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建设, 对企业按照农业牧标准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 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的, 给予扶持。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 经专门机构认定, 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它涵盖农产品及其加工的各类食品。打造绿色农畜产品品牌是我区的优势, 也是我们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原产地产品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特定地方的地理名称, 用于标示产于该地的产品, 这些产品的特定的质量或特征完全或主要是由地理环境所致, 包括自然的和人为的因素。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是指标示农产品来源于特定地域, 产品品质和相关特征主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 并以地域名称冠名的特有农产品标志。原产地产品和地理标志既是农产品产地标志, 也是农产品品质和质量标志, 它既包涵了地域, 也标识了产品独特的品质。通过对原产地和地理标志产品的登记保护, 从源头解决品质趋同、生产遍地开花、品牌杂乱的困局, 以适应农畜产品国内外市场竞争和消费多样化的需求。
积极发展现代农牧业 篇2
以保障农畜产品供给和确保生态安全、粮食安全为目的,将工作重心放在加强自主创新、服务好三农三牧上,把农牧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难题作为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研发出了农牧民急需、企业渴望、科技含量高、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同时强化了农牧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积极争取各类推广项目,从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着手,解决技术应用,“最后一公里”问题,开展了大量科研示范推广工作。
依托项目,结合自治区“万名科技人员下基层”活动,深入全区10个盟市200多个乡镇,建立科技示范基地与科技示范户,做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新技术直接到田。重点推广了优质专用玉米、小麦、马铃薯、高油大豆、向日葵、小杂粮等新品种,使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0%。加强了成熟技术的集成、组装和配套,推广了优势农作物高效规范化生产、旱作节水农业优化配套、保护性耕作丰产高效、无公害农畜产品生产、不同区域家畜标准化养殖、动植物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控防治等技术,为促进自治区粮食连续十一年增产和畜牧业稳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项目管理及合理措施
始终把服务“三农三牧”作为全院科研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项目为载体,促进成果的快速转化,达到节本增效,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土地生产力,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起到技术支撑作用。
(一)强化项目的针对性,注重项目的实用性
紧密围绕项目区的优势主导产业,全面把握项目区现有的种植业结构,用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理念指导和确定项目课题。同时注重项目的通俗性、实用性。科技推广的对象是千家万户的农牧民,文化水平、科技知识基础 参差不齐,所以我们的科技人员将推广的技术轻简化、本土化、实用化,使更具可操作性。
(二)强化项目的领导和组织管理
加强项目领导和管理,有效地组织有关部门及广大农牧民参与项目的具体实施。成立由行政部门和技术部门人员组成的项目领导小组、由主持单位的科技人员和当地技术部门的技术人员组成的项目实施小组,协调项目的进展,负责项目各项技术的指导。按照责任到课题组、工作到人的要求,明确工作分工和责任,细化工作方案,明确责任人和参加人,在各自的职责内负责相关工作。
(1)项目实施方案论证管理
为了保障项目落实到实处,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分批分期召开了各类项目实施方案汇报会,组织专家、领导和财务人员,对项目实施方案进行了严格把关。
(2)项目动态跟踪管理
在项目实施期间,成果推广处将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中期检查,重点检查项目落实情况。年终对各项目的执行和任务完成情况、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在检查验收基础上,视任务完成情况安排下一年项目。
项目实施要做好“三区”建设,即核心示范区、生产示范区和技术辐射区。核心示范区集中连片,主要进行核心技术展示;生产示范区主要开展成熟技术组装集成示范推广;技术辐射区主要推广普及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装备。
项目采取标识化管理,标牌注明实施单位、目标任务及技术要点,方便农牧民学习,接受社会监督。
(四)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农民培训
1、每个项目组织召开现场观摩会1~2次,培训会2次以上,采用分级培训方法,对科技推广人员、示范户、辐射带动户进行培训;编制印刷宣传资料发放给农牧民。技术指导和培训活动要保存影像资料,作为考核验收依据。
2、加强媒体宣传作用,利用广播电视、电台、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及时将我院自主创新成果送到农民田间地头。
3、加强农牧业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农牧业技术数据库,应用专家服务系统,把生产中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快速送达农民手上。
4、通过参加农牧业博览会、绿色农畜产品博览会、农畜产品交易会等,扩大我院在国外、国内的影响,宣传我院的科技成果。
二、转化推广力度加大,示范效果显著
始终把服务“三农三牧”作为全院科研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项目为载体,积极发挥地方政府和广大农牧民在科技推广中的重要作用,将政府主导,农牧民、企业主体,科研单位支撑三个作用结合一起,合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同时整合全院科技力量和资源,结合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自治区财政支持农业技术示范推广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依托科技示范区辐射带动,建立专家大院,派科技人员入村,送科技入户等途径,加快了自有成果的转化。
三、加快成果转化的一些做法
(一)深入生产调研,在生产中选题立项
组织科技人员深入调研,了解情况,准确选择推广示范的成果,快速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将我院已有的单一成果进行集成组装,形成科技含量高、先进适用的综合应用技术进行推广,为农民增收、农业增 效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多渠道争取成果转化经费
推广项目经费除了来源于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自治区财政支持农业示范推广及自治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我院还积极争取其他各级各类示范推广项目的支持。通过项目实施,联合当地科研和推广单位共同研发,成果共享,实施地政府按照一定比例配套经费,加大了成果转化推广力度。
(三)确保项目有效实施
围绕自治区粮食主产区建设,蔬菜种子工程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问题,认真组织实施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自治区财政厅农业科技推广示范等项目,在全区粮食、蔬菜,畜牧业主产区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大面积示范推广,同时加强项目进展工作检查,确保项目有效实施。
(四)开展科技服务,加大宣传力度
积极开展科技服务,技术培训工作,组织科技人员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宣传,组织相关课题组在示范基地召开现场观摩会,充分利用广播、报纸、电视台进行宣传报道,进一步提升我院的社会影响力和专家知名度。组织科技人员积极参加各类成果展览展示、交流交易等活动,大力宣传、展示我院新品种、新技术。
(五)加强院地合作、院企合作,搭建推广平台
进一步加强院地、院企合作的力度,形成科企联动与互利双赢的格局,积极与企业合作,重视企业的科技需求,引导科技人员服务企业,加强与地方政府,农民合作社的合作与联系,切实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力度,扩大农业科技的社会贡献,提升我院的社会影响力。
浅析现代畜牧业的发展 篇3
关键词:自然生态 各个环节 注入活力
我盟总面积20.3万km2,可利用草场面积18万km2。草原自然生态保护较为完整,有我国惟一列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的国家级草原自然保护区,草原畜牧业经济占全盟畜牧业经济的主导地位。
1、现状
1.1草原生态条件
我盟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日均温度2℃左右,无霜期90~110 d。东西长600km,由西向东以荒漠、半荒漠草原逐步过渡为典型高山草原,由于自然条件恶化及超载放牧,草原退化、沙化日趋严重。
1.2畜牧业发展水平
①20世纪80年代初,畜牧业生产进入以草畜双承包为主的家庭畜牧业经营,草原畜牧业从数量上出现前所未有的增长速度。
②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有一定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③依靠市场,自主调整了畜种结构,但从整体上看畜种畜群结构仍不合理。
④科技投入不断加大,畜牧业生产科技含量较高。以该盟为例,改良牛由1985年的3.6%上升到2004年4月的82.3%。
⑤全盟围栏草场达11万km2,其中28%实施了划区轮牧技术,实施围封转移面积8.3万km2。
全盟大力推广“机、电、林、水”四配套草库仑,7 hm2以上者826处,高产饲料作物种植面积达8万km2。
⑥社会化服务体系比较完善,防疫、改良队伍初具规模。
2、发展思路
2.1转变思想观念,改变传统经营方式
家庭经营由追求数量型向追求效益型发展,经营模式由“小而散,大而全”向以嘎查或苏木乃至旗县为单位的专业化方向发展。经营方式由放牧型草原畜牧业向舍饲、半舍饲及工厂化方向发展。
2.2合理布局畜种及畜群结构
由于草原围栏技术的实施及市场因素的影响,该地区马匹数量呈急剧下降趋势,山羊数量由于20世纪末羊绒价格的上涨而急剧上升,21世纪初虽有所下降,但已从根本上反映出宏观调控畜种结构能力弱的机制。许多专家为此呼吁,担心我盟草原因山羊的超限饲养而变成中国的第2个毛乌素。故此,在实践中,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政策为依托,以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困地制宜,合理布局畜种及畜群结构,这是实现现代化畜牧业的前提。
2.3加大改良地方品种力度,培育发展地方优良品种
牲畜品种改良是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的一条根本路子。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地区对当地品种牛的改良已很有成效。夏洛来、西门塔尔等多个品种肉用牛已普及全盟各旗县。黑白花奶牛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饲养规模,畜牧业经济出現了一个新的增长点。
今后应注意在优良品种保护的基础上,实施本品种选育,合理提高其生产性能。在饲养管理上,建立2个品种的饲养管理标准,创立品牌,进一步与国际市场接轨,从而为实现畜牧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2.4从“围封转移”为契机,加大草原生态建设力度
良好的草原生态是畜牧业现代化的关键,在草地改良方面,加大对荒漠、半荒漠化草原实施人工降雨、飞播牧草的力度,使我盟西南部地区植被在较短时期内得以有效的改善。
在水资源充足的小片区域内,大力推广草地灌溉技术和“四配套”草库仑推广技术,确保投入一点,见效一片。
在草场保护方面,加大对退化草场的治理力度,做到沙化的围起来,退化的保护起来,有条件的建设利用起来。建立起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使国家、集体及个人的投入得以充分利用。建立林水配套的饲料基地,确保开发一小片,利用一大片。
2.5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积极发展现代农牧业 篇4
会议首先进行了培训讲座, 顾传学总畜牧师宣讲解读了冀政【2011】135号文件, 全体参会人员学习了此文件精神, 省畜牧站苗玉涛副站长、石家庄市畜牧行政综合执法支队赵振宇支队长、省动物卫生监督所陈东来副所长分别为大家讲解了《畜牧法》、《畜产品监管若干法律问题》、《动物防疫法法律责任》。
随后张钰局长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在过去的一年中, 全省各级畜牧兽医部门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 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和农业部的方针政策, 全面落实农业厅党组的安排部署, 紧紧围绕促进畜牧业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两大任务, 突出产业发展、保障体系、疫病防控等各项重点, 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目标, 畜牧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张钰局长指出了2011年全省畜牧工作三件可圈可点的大事:一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二是圆满实现“三个努力确保”目标;三是出台了重大政策措施, 包括《关于促进半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意见》, 召开了全省现代畜牧业发展工作会议, 为加快河北省现代畜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全省畜牧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张钰局长强调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 一定要准确把握畜牧兽医工作形式和任务, 第一, 要准确把握畜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优、市场潜力大、产业基础好的良好机遇;第二, 要正确认识畜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这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畜牧业进入资源和环境约束“双紧”时期, 畜禽养殖进入高成本、高风险的“双高”时期, 畜牧生产进入有效供给和确保安全的“双压”时期, 全省畜牧业发展自身还面临着饲养方式不新、生产效益不高、产业链条不长、保障能力不强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第三, 要紧紧把握全年工作的重点环节, 牢固树立起大产业、大发展意识, 加快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畜牧业, 认真落实各项扶持政策, 紧紧抓住国家即将实施的“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及出台支持肉牛、肉羊产业发展措施的重要契机, 认真谋划, 努力提升产业素质。同时还要调整防疫工作思路和重点, 加快构建兽医社会化服务体系, 提高行业自主服务水平;第四, 要明确今年畜牧兽医工作的思路与任务, 深入贯彻省委提出的“一产抓特色”发展战略和全省现代畜牧业发展工作会议精神, 努力推动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
张钰局长强调指出今年要着力做好的十项工作, 包括大力推进畜禽生产方式转变、积极发展优势畜产品生产、加快畜禽良繁体系建设、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狠抓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快畜牧产业化步伐、壮大饲料兽药产业、推动半牧区畜牧业健康发展、加强监督执法强化工作落实。
现代畜牧业发展工作汇报 篇5
关于贯彻落实省市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意见的工作汇报
按照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意见》要求,我市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研究部署“十二五”期间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重点工作,确定了“一种五化”和“四大体系”的建设任务,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落实精神 加强组织推动
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真正把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摆在重要位臵,紧紧围绕转变畜牧业发展转变方式,结合我市实际,研究部署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重点工作。成立领导小组,建立督导制度,负责督导工作进展,各有关部门科室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成立了组织机构,明确了责任,从各个层面确立目标以及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关键环节和政策措施。
二、抓好关键环节 健全体系建设
为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我市农牧局健全完善了“四大体系”。
1、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成立了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为全额事业单位,原畜牧兽医工作站编制17人全部纳入疫控中心。今年动物防疫经费预算30万,现已落实20万。
2、畜产品质量监管检测体系2009年7月建立畜产品质量监测站,编制人员10 名,每年5万工作经费。监测站建筑面积100多平方米,设有办公室、仪器室(天平室)、前处理室、收样室(留样室)等,购臵全自动酶标仪、紫外线分析仪等配套设备30台(套)。自建站以来已开展了生鲜乳、肉品、饲料等三聚氰胺、瘦肉精类违禁品、水产品孔雀石绿和药残类磺胺二甲嘧啶等速测工作。监测工作实现联网实时监控。
我市申报的农产品综合质检项目将于近期招标,项目建成-1-
后主要承担我市及周边县市农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
3、饲料兽药保障体系2011年,根据(新机编[2011]2号)文,成立了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2012年6月与畜牧执法人员合并共11人,其中自收自支事业5人,全额事业人员6人。
4、良种繁育体系生猪良种方面:建立了县级畜禽良种服务站1个、集中供应点4个、村级配种站点31个,有效解决了生猪精液配送问题,提高了全市生猪良种覆盖率。奶牛良种方面:现有奶牛配种站点19个,2012年规范提升县级配送中心,达到《石家庄市配种服务网络标准化建设的要求》的标准要求;10个乡(场)配种站点达到《石家庄市改良站点鉴定验收标准》的要求。目前建成省级标准化的配种站点1个,3个正在整改当中,年底完成4个省级标准化站点改造验收工作,2013年争取达标6个省级标准化站点。
三、全面推进工作进展确保取得实效
1、根据《新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编办等部门关于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意见的通知》(新政办[2004]125号),2004年底,组建了“新乐市动物防疫监督站”,下设区域性分站,为市动物防疫监督站的派出机构,垂直管理,具体实施辖区内的动物防疫、检疫、疫情监测和动物防疫监督工作。由市畜牧水产局统一管理,人员编制共32名;县级技术推广机构现有编制3人,动物防疫监督基层分站同时承担畜牧技术推广职能。按照要求,完成了县、乡畜牧技术推广机构定性、定编、定员工作;落实了基层畜牧推广技术人员工资倾斜和绩效工资政策,并按养殖规模和服务绩效安排推广工作经费;实行了村级防疫员、技术员、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员“三员合一”,村级防疫员补贴年补贴金额1500元,按时发放落实。
2、示范养殖场、企业创建工作:一是召开了专门会议,研究了我市示范场创建工作,二是制订了实施方案,三是通过摸底,筛选上报示范场创建名单。到目前为止,我市已按照相关标准要求确定了标杆示范养殖场5家,市级示范场6家,县
级示范场15家。正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创建标准,查漏补缺。建成兽药经营示范企业1个,即:“新乐市牧达兽药店”,已通过GSP验收,取得《兽药经营许可证》。饲料生产示范企业是新乐市友好饲料厂,经营示范企业为绿海之舟和通辽岳泰饲料门市,到目前,正按创建标准整改到位,准备迎接市局验收。
3、龙头企业建设、产业化链条升级和畜牧专业合作社建设:通过紧紧围绕畜牧主导品种,筛选生产势头好、市场潜力大、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重点培育建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截至到目前,我市取得市级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的企业分别为新乐市飞腾肉类加工有限公司、河北省新乐市清真肉类有限公司和河北双杰肉类食品有限公司3家企业。我们积极按照龙头企业抓项目、养殖基地抓规范、利益联结抓机制、组织程度抓强化、终端产品抓名牌的思路,完善和升级生猪和肉牛肉羊业两大产业链条。在生猪产业方面,重点解决生猪养殖基地与我市飞腾肉类加工企业的对接问题,重点发展规模养猪,建设标准化养殖场。规范建设9个养猪专业合作社,搞好疫病防控,严格投入品使用。在肉牛肉羊产业方面,大力发展规模养殖,新建、扩建大规模、高标准的肉牛羊养殖场3个,加强投入品管理,确保畜产品安全。坚持一手抓规范提高,一手抓扩大规模,大力发展畜牧专业合作社组织。截至到目前,我市已发展24家畜牧专业合作社组织。
4、村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室建设情况:目前,我市农牧局下设区域站,负责所辖区域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对200名村级防疫员开展了农牧渔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培训,已能承担牧渔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宣传、服务、协管等工作。下一步我们将设立村级监管工作室,把监管工作做得更细范围更广。
5、奶站建设情况:我市19个奶站已经完成“四统两分”建设,完成率100%;每个奶站都配备驻站监管员,加强对奶站的日常工作监管;由于设备故障等原因前段时间开机比例不
足70%,继续强力推进奶站视频监控网络系统规范运行和升级改造工作,提高开机比例,充分发挥对奶站的监管功能,选择新乐市鸿运奶牛合作社生鲜乳收购站和兴牧奶牛专业合作社生鲜乳收购站做为视频监控网络系统提升项目试点,督促其进行前端设备升级改造,全部更换红外线高清摄像头,增加可视对讲设备,提高了图像传输质量和监管水平。兽药、饲料统一招标工作正在进行中,将鸿运奶牛合作社生鲜乳收购站和兴牧奶牛专业合作社生鲜乳收购站做为统一饲料兽药试点,督导他们共同进行饲料兽药招标采购,加强对奶牛用药执行休药期的管理,严厉打击奶牛养殖场使用违禁药物、假劣兽药和不执行休药期以及无证行医等违法行为,确保了投入品安全,为生鲜乳质量安全奠定了扎实基础。
6、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情况:我市建立了市、乡、村三级“三位一体”强制防疫体系,春防中以乡镇为单位,组织若干免疫小分队,逐村固定免疫日并公开,基层站人员携带防疫物资按照免疫时间表带领免疫小分队到村,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开展强制免疫,既保证了免疫密度、又确保了免疫质量。同时自主设计、开发了“动物防疫管理系统”软件,防疫工作实行电子化档案管理。5月份开展了集中消毒月活动,累计消毒达158.15万平方米,使用消毒药6.9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免疫抗体监测,监测高致病性禽流感、鸡新城疫、猪瘟、口蹄疫(O型)血清样品分别为240份、240份、160份、340份,免疫抗体合格率分别为92%、96%、86%、90%,全部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我市兽医实验室已于去年一次性通过省级考核验收,并发放证书,顺利开展各项工作。我市奶牛“两病”净化工作采取由疫控中心牵头,动监所、质管办、畜牧科等相关科室协管的综合治理方式,于每年的10、11月份集中开展。
7、基层所站规范化建设情况:基层站已实现动物卫生监督、畜产品质量检测、畜牧技术推广“三站合一”,严格按照省市文件要求进行建设,落实了“四统一、六化”。其中邯邰站、马头铺站等3个基层站建设标准高,布局合理,结构与功
能相适应,对照创建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所规范化建设项目示范所要求正在进一步规范中。
8、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和全员轮训活动开展情况:优质奶牛和生猪冻精人工授精技术已经得到推广。“全员轮训年”活动中,农牧局制订了专门的学习培训计划,多形式开展宣传培训工作,依托“阳光工程”培训服务对象500人,年初对基层站人员进行为期两周的业务、法律知识培训、考试,春防前对200名村级防疫员进行了培训等。截至目前,对内部人员以及管理相对人普遍进行了一次培训,培训近2000人次。
9、执法规范化建设情况:农牧局对所有行政执法人员进行了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和考试。完善了宽立案严销案、证据优化等八项制度,内部执法衔接配合,逐步完善农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已经成立移送案件预审小组,主动加强了与工商、商务、质监、公安的沟通与执法协作。建立执法人员管理档案、日常执法检查工作档案、行政处罚案卷档案,严格做到“六项规范、二十八个统一”。进一步加大了农畜产品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10、牧渔业信息化应用情况:自主设计、开发了“动物防疫管理系统”软件,免疫工作实行电子化档案管理,免疫、检疫、饲料、兽药等信息实现共享;畜禽生产和价格分析工作有专人负责,设立了监测点,通过软件定期直接上报;奶站视频实现实时监控;按照全省农业系统视频会议系统项目建设要求,我局已经投资近10万元建立了视频会议系统,已经通过省农业厅测试。
我市的畜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如:经营粗放向集约式发展、加大保障资金、增强抵御市场波动能力等。我们将继续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推动作用,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进程。
积极发展现代农牧业 篇6
1. 建立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制度,保障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畜禽遗传资源是培育畜禽新品种和配套系、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是世界上畜禽遗传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约占世界畜禽遗传资源总量的1/6,有畜禽品种、类群576个。长期以来,由于单纯追求畜禽产品数量增长,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致使畜禽品种骤减。通过立法保护畜禽遗传资源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普遍做法,通过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对畜禽产品的多样化、提高畜牧业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畜牧法规定国家建立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制度,其主要内容:一是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以国家为主。二是在畜禽遗传资源调查工作基础上,公布经国务院批准的畜禽遗传资源目录,该目录就是本法的调整范围。三是确定畜禽遗传资源分级管理制度,明确中央和省级政府在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工作中的责任,并规定基因库、保种场、保护区作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主要手段。四是对畜禽遗传资源进出境管理作了规定,境外机构和个人取得列入两级保护名录的畜禽遗传资源必须经我国政府批准同意,并提出共享惠益方案;从境外引进畜禽遗传资源需要报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评估论证后批准。
2. 加强种畜禽管理,提高种畜禽质量
种畜禽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是畜牧业生产力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畜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国务院颁布的《种畜禽管理条例》,对培育的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实行推广前二级审定制度,对种畜禽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实践证明,这两项制度有助于保障和提高种畜禽质量。但是,《种畜禽管理条例》有关种畜禽生产经营行为的规定过于原则,难以遏制无证和超范围生产经营现象。
2.1新品种、配套系审定制度 将原来的二级审定改为一级审定,规定培育的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和新发现的畜禽遗传资源在推广前,应当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或者鉴定。
2.2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分级管理制度 规定国务院和地方二级管理,生产家畜卵子、冷冻精液、胚胎等遗传材料的生产经营许可证,由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其他种畜禽的生产经营许可证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发放。
3.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
发展适度规模养殖,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是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畜牧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的迫切需求,是提高畜禽产品竞争力的关键措施。一方面要推进畜禽养殖的规模化、标准化,另一方面要对农户散养给予必要的引导和规范;对于草原牧区,要注意优化畜禽结构,逐步实现畜草平衡,改善草原生态。遵循规模养殖和农户散养分类指导原则,畜牧法主要对规模养殖进行了规定:一是支持养殖场、养殖小区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这些规模养殖用地按照农业用地管理。二是根据各地饲养水平不平衡的实际,授权省级人民政府制定畜禽养殖场的规模标准和备案程序。三是建立畜禽标识管理和养殖档案制度。四是对畜禽养殖投入品的使用、环境污染控制进行了规定。
4. 落实质量追究制度,提升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乌兰察布市现代农牧业发展探讨 篇7
1.1 种植业
乌兰察布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承东启西, 南连北通。东经109°16′~114°49′, 北纬39°37′~43°28′, 全市总土地面积5.45万km2, 约占自治区国土面积的5%。光能资源丰富, 日照充足, 但热量偏低, 无霜期短, 昼夜温差大。冬季寒冷漫长, 春季干燥多风, 夏季温凉短促、降水集中, 秋季降温剧烈、霜冻较早。年日照时数2 750~3 250 h, 平均海拔1 300~1 400 m, 年降雨量260~420 mm, 年蒸发量2 500 mm,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600 m3左右, 不足全国人均水平的1/3, 是全区人均水平的1/6。≥10℃积温2 228~3 033℃, 无霜期平均在105~138 d。气候优势为雨热同期, 适宜多种牧草生长, 适合一年一熟农作物栽培, 是优质的冷凉蔬菜生产基地。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每年稳定在66.67万hm2以上, 粮食作物53.33万hm2左右, 正常年间粮食产量125.0万t。2014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68.35万hm2, 其中粮食作物54.18万hm2, 预计粮食总产量146.5万t。
1.1.1 马铃薯产业蓬勃发展。
乌兰察布市马铃薯播种面积每年稳定在26.67万hm2, 鲜薯产量400.0万t。种植面积和产量占自治区的40%以上, 占全国的6%, 是国家重要的种薯、商品薯和加工专用薯基地。2014年全市播种马铃薯27.00万hm2, 预计鲜薯产量455.0万t。
1.1.2 冷凉蔬菜产业稳步发展。
全市蔬菜总播种面积发展到4.00万hm2, 其中设施蔬菜1.01万hm2, 培育了察右中旗红胡萝卜基地、商都县西芹基地、化德县甘蓝和大白菜基地、兴和圆葱和甘蓝基地等特色蔬菜产业园区, 蔬菜产量达到225.0万t, 产品远销俄罗斯、蒙古国、韩国、北京、广东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2014年新建了以卓资县为核心, 辐射带动凉城、丰镇、前旗等周边地区的166.67 hm2草莓生产基地发展[1,2]。
1.2 畜牧业
全市牧业年度家畜总头数每年稳定在800万头 (只) 左右, 肉类、鲜奶产量分别为40万t和95万t。2014年全市牧业年度家畜存栏801万头 (只) , 完成任务100%。其中牛存栏84.2万头, 同比增加105.37%;奶牛存栏25万头, 同比减少4.0%;羊存栏609万只, 同比增长6.83%;猪存栏108万口, 同比增长21.37%;鸡存栏331.44万只, 同比减少17.15%。预计全年出栏生猪200万头, 完成任务的100%;出栏肉鸡1 300万只, 完成任务的65%;出栏肉羊800万只, 出栏肉牛19万头。预计肉类总产量34万t, 牛奶产量81万t。
1.3 绿色农畜产品
根据中央领导视察内蒙古时的讲话精神和自治区党委提出的“8337”发展思路, 乌兰察布市全力打造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全市通过“三品一标”认证企业65家, 产品192个, 其中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3个, 即乌兰察布马铃薯、察右中旗红胡萝卜和四子王杜蒙羊肉。产品远销北京、上海、韩国、日本、港澳等地区。被誉为“草原人参”的红胡萝卜、“水漩绿韵”的蔬菜、“老马清真”肉食品、“卓资山熏鸡”等品牌闻名全国, 效应显现。
1.4 农牧业产业化
全市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40家, 实现增加值65亿元。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有53家。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42.1%。有市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82家, 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 自治区级龙头企业23家。辐射带动40万农牧户加入到产业化链条中, 农牧民人均从产业化经营中获得经济利益占总收入的50%以上。全市已注册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社3 273个, 其中国家级示范社5个, 自治区级示范社15个, 带动农户10万余人, 正在初审评定的市级示范合作社70个。全市共有农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20个, 年交易量137万t, 交易额13亿元。其中农业部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5个, 年交易额达4.08亿元。乌兰察布马铃薯电子交易平台已于年初正式上线运行。
1.5 科技支撑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市、旗县、苏木乡镇三级科技服务体系, 完善考评激励机制。大力开展培训工作, 重点培训基层农技人员、示范户、种养能手、农民经纪人以及市场营销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公司负责人和技术人员。每年培训不低于50万人次。通过开展系统培训和连续教育, 争取培养一批以农牧业为职业, 具有较高素质, 具备现代产业发展理念和管理能力, 拥有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和投入能力的新型职业农牧民。为了进一步发挥乌兰察布市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的作用, 将现有的远程可视化服务平台、12396服务平台和科技特派员队伍进行资源整合, 对乌兰察布市农牧业产业典型区域进行定点跟踪服务, 提高服务效率, 示范带动农牧业产业的发展, 为乌兰察布发展现代农牧业产业提供科技支撑[3]。
2 乌兰察布市现有农业物联网和智慧农业发展情况
2.1 提升和扩建乌兰察布科技信息服务站
乌兰察布科技信息服务站是在原有的农村信息户联网工作站 (2004年市科技局和移动公司合作引进农牧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 服务热线为96256, 为解决农民“最后一公里”问题服务, 2005年1月正式开通运行。2005年10月全区开通96048科技信息服务热线, 2009年11月全国开通星火科技12396服务热线) 的基础上提升扩建的。主要职能有星火科技12396服务热线和远程科技信息服务平台2个部分。
星火科技12396是科技部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全国统一开通的农村科技信息公益服务热线电话, 是由乌兰察布市科技局主办, 面向全市农牧业四大主导产业以及农村牧区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畜牧业的综合科技服务信息平台, 是乌兰察布市农村农牧民获取信息的便捷有效的途径。可为农牧民免费提供农牧业生产实用技术和相关科技信息服务[4,5,6]。
2.2 建成远程可视监控科技信息服务平台
远程可视监控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实现农业生产基地的基本现状和信息实时传送到信息中心, 并通过信息中心传送到相关服务部门, 进行可视分析后, 再通过各种技术手段 (包括电话解答、网上解答或现场解答) 指导基地生产。目前, 监控的站点有乌兰察布市院士工作站蔬菜基地、商都绿娃公司蔬菜基地、集宁区霸王河蔬菜基地、察右中旗胡萝卜生产基地等。远程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主要有以下职能:一是通过信息平台对冷凉蔬菜生产基地进行可视化跟踪。二是及时反馈冷凉蔬菜基地的基本信息, 包括基地实况、温湿度、病虫害发生情况等。三是将冷凉蔬菜示范基地的数据、图像传送到科技特派员创业联合会、中国农科院专家的可视平台, 经过联合分析后, 由专家提供技术指导方案。四是远程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可以直接联接商业市场终端, 使农产品可以被消费者进行实时监督, 对农畜产品进行溯源, 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的有机绿色农产品[7,8,9]。
3 乌兰察布市农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自治区党委提出的“8337”发展思路, 提出了“更加注重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要紧紧围绕十八大精神和内蒙古自治区的“8337”发展思路, 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大局, 着力调整产业结构, 壮大县域经济,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做好“三农三牧”工作, 创新科技服务方式, 提高科技服务质量。
(1) 创新科技服务方式和内容。积极与涉农部门、市联通公司等与科技有关的部门开展合作, 根据优势互补的原则, 做好专家服务、信息服务、政策支持、舆论宣传等方面的工作;鼓励各级科技部门及12396承担单位与当地联通探索更多、更加有效的宣传、推广方式;涉农部门提供科技特派员等人才和技术支持, 在每个基层服务站选派1~2名科技特派员做好当地的科技服务工作。例如, 农民需要采购胡萝卜种子, 要积极为其提供采购、品种质量、生产技术需求和产品销路等信息。
(2) 在全市建立农牧业基层科技服务站, 分为以服务胡萝卜特色产业为主;以服务保护地冷凉蔬菜特色产业为主;以服务冷凉蔬菜和马铃薯特色产业为主;以服务膜下滴灌马铃薯基地建设为主。实现国家科技12396管理中心、自治区科技12396管理中心、市科技12396管理中心、农村科技12396管理站、农户的5级互动, 既可以网上视频对话, 也可以用电话方便快捷地与专家对话。
(3) 精心维护服务站的各类设施设备, 确保所有线路安全畅通运行。积极联系农产品经纪人、农资企业、农村合作社和涉农企业, 为全市农牧民提供科技服务, 示范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民发展现代农业。
(4) 树立品牌意识, 构筑特设服务体系。努力打造“12396科技信息服务体系”, 一手连政府, 一手连科研院所, 一手联企业, 一手连农户, 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充分利用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资源, 在农牧业企业和农户中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 建立试验示范基地, 做到先行先试的科技服务。为马铃薯产业、冷凉蔬菜产业和小杂粮产业提供科技信息服务。
(5) 加大12396科技服务体系宣传力度, 积极与乌兰察布电视台、广播电台和各旗县电视台等各类媒体合作, 宣传12396的科技信息服务品牌。利用墙体广告和深入生产一线散发宣传单的方式, 加大12396服务品牌的宣传。
(6) 建立专家服务团队。为了聘请专家长期有效地服务全市科技事业, 充分调动引进人才和当地人才的积极性, 结合科技特派员工作制定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 建立起展示人才才华的事业平台[10]。利用科技信息服务站把科技人才的事业与基层工作有效地结合起来。
以乌兰察布市科技信息网为门户, 以网站、短信、视频、语音、微信五大信息服务平台为依托, 以农业生产过程的农资供应、信息服务、技术指导、产后销售、农业保险、农村金融等为服务支撑, 通过建设运行市级管理中心、县级服务中心站、乡村基层服务站管理体系, 可把简单、粗放的农业化的生产过程转变成一种融合组织化、标准化、信息化、电子商务化的产业服务链条和新兴服务业形态。为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目标, 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提供科技支撑。
参考文献
[1]郭晓杰.西北地区发展现代农牧业的对策——以锡林浩特市为例[J].经营与管理, 2013 (5) :117-120.
[2]郝玉莲, 杨立新, 张胜英.进一步发展壮大乌兰察布市蔬菜产业的探讨[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1 (1) :96-98.
[3]张霞.乌兰察布市农牧业产业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6 (S1) :20-22.
[4]汤爱军, 罗志虎, 白向群, 等.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努力构建和谐内蒙古[N].内蒙古日报:汉, 2007-08-30 (3) .
[5]孙新章, 张新民.新时期黔东南农牧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思路[J].贵州农业科学, 2011 (2) :222-225.
[6]关树森, 巴果, 刘国一.西藏农牧业发展的障碍因素及解决办法[J].西藏农业科技, 2011 (2) :49-52.
[7]孙芳, 王堃.农牧交错带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农牧业经济关系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7 (2) :95-98.
[8]王关区.内蒙古现代农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北方经济, 2008 (7) :10-14.
[9]高迎军, 张祥云, 李云廷, 等.强化草畜平衡推动鄂尔多斯市畜牧业可持续发展[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 (2) :113-114.
积极发展现代农牧业 篇8
1“十一五”期间农牧业经济大幅度提升
“十一五”期间, 呼和浩特市农牧业经济发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实现农牧业持续增效、农牧民持续增收为目标,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 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逐年提高, 生产结构不断调整优化, 重点发展了奶牛、蔬菜、马铃薯、肉羊四大产业, 并通过加大农牧业科技推广、普及和应用力度, 农牧业法制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日趋完善, 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长。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746元, 比2005年增加4169元, 年均增长13.7%。
1.1 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
2010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达到675.8万亩, 比2005年增加65.7万亩;蔬菜播种面积17万亩, 较2005年增加5.66万亩。2010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125万吨, 同比增长8.9%;蔬菜产量达70万吨, 较2005年增长25.2%。
1.2 牲畜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畜产品产量稳中有升, 水产品产量连续增长
2010年牧业年度, 全市牲畜总头数达411.5万头只, 较2005年增长24.5%;牛奶、肉类总产量分别达到428万吨和9.9万吨, 较2005年分别增长87.9%和19.3%, 年均增长13.4%和3.6%, 禽蛋产量为3.3万吨, 与2005年持平;2010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为10083吨, 比2005年增长23.7%, 年均增长4.3%。
1.3 科技支撑作用日益显现
2010年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率、家畜改良率分别达到95%和92%, 较2005年分别提高15个百分点和10个百分点;全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小科技园数量达到200个, 基本形成了大园区集中展示, 小科技园分别示范的推广网络;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率水平达到67.8%, 较2005年提高23个百分点;奶牛规模化养殖比例近50%;全市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8%。
1.4 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
“十一五”期间, 全市9个旗县区完成了兽医体制改革任务, 总体上实现了“重大动物疫情稳定, 畜产品卫生安全”。全市现有无公害农产品获证企业40个, 较2005年增加32个, 认证产品118个, 较2005年增加了67个;绿色食品有效使用绿标企业5个, 认证产品25个;有机农产品获证企业7个, 较2005年增加了5个, 认证产品54个, 较2005年增加了43个。
1.5 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 经营体制不断创新
“十一五”期间, 全市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68.18万亩, 占总承包土地面积的13.07%。全市共有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678个, 共有入社成员1.4万人, 带动农户5万多户。
2“十二五”总体发展思路和目标
2.1 发展思路
“十二五”期间, 我们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按照自治区政府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一流首府城市、建设一流首府经济”的发展战略和“一核双圈”一体化发展规划要求,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总目标, 以建设都市型农牧业为主攻方向, 以设施农牧业为抓手, 以科技推广为支撑, 以品牌打造为动力, 以抓精细农牧业为措施, 切实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进一步提升乳业、蔬菜产业、马铃薯产业和肉羊产业四大主导产业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牧业, 稳定发展生猪、家禽生产;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农畜产品质量安全, 切实关注民生, 努力促进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 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2 发展目标
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
农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675万亩, 粮食产量达到150万吨。菜田面积将达到30万亩, 其中设施菜田20万亩、露地菜田10万亩, 蔬菜总产量达到200万吨。
牧业年度牲畜存栏达到600万头只, 其中肉羊存栏达到400万只, 生猪存栏达到52万头, 奶牛存栏100万头。全年肉羊出栏达到350万只。肉类总产量达到16万吨, 绒毛产量达到4000吨, 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5万吨, 努力将呼和浩特市打造成为国家级畜牧业示范基地。
农牧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
同时, 为充分发挥地域、资源和市场优势, 进一步明确畜牧业发展的优先领域、主导品种和优势区域, “十二五”期间要努力建设一批具有地区特点的农畜产品产业带, 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格局。
(1) 设施农业
立足全市人口不断增加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现状, 大力推进生产基地和农贸市场的建设进度, 扩大种植规模, 提高本地菜供应量和供应水平, 特别是冬季的供应能力。根据呼市城市发展规划, 按照规模化、产业化和科技化的要求, 设施蔬菜基地在绕城高速外建设有利于集中管理、统一销售。新建的蔬菜保护地要以1000亩为单元, 每个单元的距离不能超过一公里, 鼓励发展蔬菜种植专业村和专业乡, 对专业村和专业乡要适当加大补贴力度。2012年-2015年全市新建蔬菜保护地16万亩, 每年建设3万亩以上。同时, 新建5处蔬菜标准化育苗中心和15处农贸市场。
(2) 奶牛规模化养殖
继续提升“中国乳业之都”地位, 将呼和浩特市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奶源基地和优质奶牛集散地。以土左旗、和林县、托县、赛罕区为发展重点, 计划到2015年奶牛规模化养殖水平达到100%, 基本取消散养户。今后的四年中, 以千头以上牧场为建设重点, 每年纯增入区奶牛不低于7万头, 加上原散养奶牛继续入区, 4年共入区饲养奶牛40万头。年平均单产提高到7吨, 年产鲜奶达到455万吨。
(3) 休闲观光农业
根据首府的特点, 加大休闲观光农业的建设力度, 为城市发展增加新的亮点, 为调整农业结构找到突破口, 为提高农民收入拓宽领域。一是大青山前坡到高速公路以北的区域建成生态公园, 要重点打造成农业休闲观光区;二是9个旗县区都要建设农业休闲观光试点, 特别是市四区要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建设区域以原有旅游景点为依托, 沿大青山、沿黄河、沿公路等有旅游条件的地区建设农业休闲观光项目。市四区要整村推进, 打造休闲小村镇。要按照当地的资源和区位条件, 科学规划, 分步骤实施。
(4) 马铃薯产业
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种薯生产企业的科研优势, 努力将呼和浩特市打造成为全国的种薯繁育和供应基地, 重点在武川县、和林县和清水河县实施。新建设马铃薯脱毒种薯网室0.3万亩。整合现有马铃薯种薯生产企业的技术和资金资源, 至少建设2处高标准的现代化组培室, 不断加强呼和浩特市的种薯供应水平。
(5) 肉羊产业
积极发展现代农牧业 篇9
目前老农牧区主要是旱作农业植物,产值较低,而且对气候的依赖性强,单靠传统种植业不能适应农牧区经济发展的需求。要加快农牧区种植业的发展就要建设好农业基础设施,打破靠天种植的局面,加快种植业多样化发展,建立以农促牧、以牧带农、农牧发展的产业局面。具体资源管理分配时,既要缩小旱作农业的种植面积,又要实行退耕还草,即将不适合或产量过低的土地还原为种植牧草等。转化资源利用方式,为发展畜牧业提供资源优势,提高耕地的经济效益。加快发展畜牧业的饲料生产加工产业,种草立业,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无污染的饲料资源[1]。还可加大农牧区的荒废土地种草等,既可改善牧区自然环境,又可为畜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资源。
2 推进农牧业产业化
2.1 建设优质农畜产品产业带和生产基地
依托农牧区的资源特色,根据市场需求,统筹规划农牧业生产,着重建立种植养殖专业户、村和乡镇,将零散养殖户的小规模养殖业发展成相对集中的大规模养殖产业。促进种养业的地区专业化,扩大一种或多种农畜产品的规模生产,改变农牧区农畜产品的种类与质量,着力打造精品产品规模发展,提升地区种养业的能力,带动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2.2 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
农牧民由个体生产经营模式转变为集体模式是实现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传统农牧区要着重引导帮助农牧民成立牧民经济联合公司,并通过专业化的中介组织帮扶作用,形成有行业规划的竞争机制,实现公司和农牧个体户共赢的经营模式。牧区政府应有详细的帮扶政策手段,激励农牧区有专业科学技能人员、种植养殖专业户等带头创建牧区经济联合公司,组织牧区的各种劳动生产力,积极开展合作化生产经营,提升牧区整体生产经营的专业能力,增进农牧民应对市场竞争的抵抗力。
2.3 发展“公司+农牧户”等组织形式
农业生产经营的农牧业中农牧民要承受自然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压力。为了缓解农牧民的这种生产压力,地方政府要加大帮扶力度,可制定详细帮扶制度,优先支持重点产品加工企业,引导加工企业与农牧民保持固定的合作关系,形成利益结合体,制度利益分配方法,实现农牧民与企业共赢。另外,各种牵头组织单位要负起企业与农牧户合作的职责,真正实现分担风险、分享利润,促进牧区农牧业生产经营的快速发展。
3 调整产品结构
3.1 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
促进农畜产品标准化进程,制定统一的农畜产品质量标准、农畜产品安全标准、质量审核和质量监督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农畜产品的质量标准、品牌标准等,持续提升核审水平和标准。改进产品生产环境,倡导生产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等并制定相关的生产流程。通过技术交流、规范生产标准、提高生产质量,执行农畜产品生产全程管控制度,确保农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发展牧区特色农畜产品分片建设、外贸产品的出产认证等,扩大牧区产品标准化模式,形成规模较大的原料出产基地。
3.2 推动产品创新
因为传统农牧区的产品加工设施和技能等较差,所以其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因缺乏加工工艺而不能形成品牌效应,产品延伸值低。因此,应改进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原有设备或更新设备,创新产品加工技术,尤其是要更新农畜产品的生产、采集、加工、包装等设备和技术,研发农畜产品再加工技术和设备。优化企业产品加工技术和市场,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不断研发新产品,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品牌知名度。邀请相关科研单位为农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提升产品再加工技术,将科研单位的科研技术转化为企业生产力,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
摘要:我国要发展畜牧业,必须基于畜牧区现有的资源特色,充分整合自然资源,重点调整畜牧区的产业构成,优先发展畜牧区的特色产业,促进我国畜牧区农牧业的产业发展,特别加大自然绿色食品产业化的进程,从而实现我国老畜牧区农牧业的现代化,促进农牧民经济收入不断增长。
关键词:畜牧业,现代农牧业,优势资源
参考文献
积极发展现代农牧业 篇10
农牧业是民族地区主导产业,现代农牧业建设是民族地区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生活的必由之路。内蒙古位处北疆,地域辽阔,地广人希,多民族聚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农牧业资源,农牧业是主导产业,同时也是弱质产业,近年来经济获得飞速发展,但相对东部沿海地区等依然落后。内蒙古“十二五”规划绘制自治区农牧业经济新蓝图,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使现代农牧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2013年内蒙古提出“8337”的发展思路,诠释今后内蒙古建设工作的“8个建成”“3个着力”“3个更加注重”与“7个重点工作”,其中每一个方面都与农牧业有关。这些均表明现代农牧业建设是今后内蒙古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由于区位地理、生态环境及人力资本方面均不具优势,内蒙古现代农牧业建设过程中存在巨大的障碍,正确评价内蒙古农牧业发展进程与质量,进而清醒认识与判断内蒙古现代农牧业建设中的障碍与难点问题,对其寻求实现目标的解决方法与对策实现农牧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区域农牧业现代化综合评价体系
农牧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因而推进现代农牧业建设是一个浩大而复杂的工程,评估农牧业现代化进程与水平需要通过指标体系量化表示。一个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反映区域农牧业现代化所包含的核心内容和要达到的目标,并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以便找出研究区域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牧业现代化差异,为农牧业宏观调控起指导作用。因此构建符合内蒙古现实的农牧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正确评价农牧业现代化程度,是加快现代农牧业发展过程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
1.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科学可行的指标体系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和可信,因此在构建现代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时,要充分理解现代农牧业内涵与特征,结合内蒙古农牧业的具体实际,遵循如下原则:(1)全面性。现代农牧业相对于传统农牧业而言,内涵和外延较为丰富,现代农牧业评价指标体系要包含体现农牧业现代化程度的各个方面。(2)代表性。力求指标的设置既能反映农牧业现代化某一方面的本质特征,又能本着体现全面准确和简明扼要。(3)可比性。要从我国国情出发,使指标设置既符合实际需要,又要体现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和历史性的过程,使指标具有相对可比性,从而提高指标体系的使用范围。(4)动态性。现代农牧业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时代特征是现代农牧业的基本特征,其评价指标的选取应识别不同时期发展的特点,体现指标体系的时代特征。(5)可操作性。评价指标体系应体现简单明了,且便于计算,同时还要注重指标数据的可获取性。
2.农牧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深入理解农牧业现代化的内涵,参阅前人研究的成果,充分考虑内蒙古农牧业发展的现实与潜力,为全面客观体现内蒙古农业与牧业现代化综合水平构建的指标体系具体包括农村牧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牧业投入水平、农牧业综合产出水平、农牧民素质以及农牧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质量五大指标,每个子系统下设置的二级指标,共22个二级指标,见表1。
实现农牧业现代化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农牧业现代化提高农牧业生产力、增加农牧民收入、繁荣农村牧区社会经济,进而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因此农牧民的富裕程度与农村牧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既是实现农牧业现代化的具体环境条件,又反映了农牧业现代化的实际效果,故首先选择“农村牧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作为一级指标。农牧业投入水平指标反映现代农牧业的综合生产力,是现代农牧业评价的核心指标,而较高的产出水平是现代农牧业的主要标志之一,我国的特殊国情又决定了提高农牧业产出水平的特殊重要性,故选择从“农牧业投入水平”与“农牧业产出水平”两方面说明农牧业现代化的成果。农牧民素质指标反映农村牧区劳动使用科学技术以及农牧业的机械化、产业化的程度,于是设置了反映“农牧民素质”的指标。内蒙古生态环境较差,农牧业持续发展的压力很大,加之内蒙古在农牧业生产中的粗放经营、短期行为以及缺乏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机制,不断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农牧业生产资源急剧减少,又给内蒙古农牧业的持续发展造成了更大的威胁,于是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注重农牧业生产与环境的协调,从而保证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这是内蒙古农牧业现代化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
3.农牧业现代化目标值的设定。
将内蒙古农牧业现代化阶段性目标定位在2020年这一时间点,主要是考虑我国以及内蒙古现代农牧业已经建设了几十年,与2020年对比说明现代农牧业建设取得的成就,同时选择2020年设定各指标目标值时有大量数据可以参考与借鉴,避免了目标设定太高或太低,影响现代农牧业建设的信心与决心。而2020年各指标目标值的设定既考察目前内蒙古发展状况,又注意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内蒙古未来规划,同时不忘参考Inkeles的现代化指标标准。
三、现代农牧业发展的综合评价方法改进
通常选择综合指数法对区域农牧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与质量进行评价与分析,于是农牧业现代化目标测评模型为
其中,S表示农牧业现代化综合评分,wi级指标相对于目标层的权重,zij表示二级指标的标准化值;vij表示二级指标在子系统中的权重。
综合评价的关键是权重的确定。层次分析法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提出的系统化、层次化分析方法,其通过专家打分方式对系统的有关因素进行比较评判,构造比较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后对矩阵作归一化处理计算各权重。目前国内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多层次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其优势体现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可以根据研究区域实际确定各指标的重要性,而劣势则表现于需要不断调整比较矩阵保证其满足一致性,而这对于多阶矩阵来说计算难度很大,尤其指标体系通常包含多个多阶矩阵,无疑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
但是低阶矩阵的求解问题很容易解决,于是基于这点考虑,笔者这里尝试改进这种方法,其基本思想是考虑原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包含二级指标较多,且通常相关性比较高,于是借助合并高相关指标的聚类分析,根据每一类中指标的复相关系数筛选出代表指标代表这一类,简化指标体系。然后,在筛选出的简化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再使用层次分析法分别赋予一、二级指标权重,这样可以极大简化综合评价的计算过程,又使评价结果不失全面性,具有很高可信度。
四、内蒙古现代农牧业发展的评价与研究
1.数据处理。
选择2000—2012年内蒙古各指标的数据,数据来源于历年《内蒙古统计年鉴》与《中国统计年鉴》,其中“初中文化程度以上人口占6岁以上人口比重”只有2000年与2010年是通过普查数据计算,其余年份均由人口抽样数据计算而成的,水土流失总面积由文献资料推算得到。同时为消除原始数据量纲差异和数量级影响,选择标准值法对数据标准化处理。选择农牧业现代化的目标值为标准值,如果该指标达到这一标准值可以被视为该指标值达到了现代化水平,即若个体指标为xit,标准值为xi0,则标准化公式为zit=xit/xi0。如果评价指标为正指标,则该数值越大越好;如果评价指标为逆指标,标准化处理的公式为zit=xi0/xit。
2.聚类分析筛选简化指标体系。
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对原指标体系的5个一级指标运用聚类分析程序模块,采用欧式平方距离的Ward系统聚类法对22个指标进行筛选。
对“农村牧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一级指标中各指标的聚类结果,见图1。可以看出,“农村牧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中各指标分成两类比较合适,其中X2,X4,X3,X5为一类,X1为一类,说明每一类内指标间相关性比较高,而各类之间相关性较弱。于是对于第一类X2,X4,X3,X5,分别计算每个指标对于其他指标的复相关系数。首先计算X2对其他指标的复相关系数,用RX2表示,得RX2=0.997。用同样的方法计算X4,X3,X5的复相关系数RX3=0.991,RX4=0.913,RX5=0.922。可以看出,X2指标的复相关系数最大,因此将X2入选,即将作为第一类指标的代表。而对于第二类X1,由于只有一个指标,因此直接将该指标入选。同样方法,对其余4个一级指标进行筛选,因此,对5个一级指标共22个二级指标通过聚类分析方法筛选出的指标包括X1,X2,X7,X8,X10,X11,X12,X16,X17,X18,X21,X22,共12个指标。
3.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
基于简化指标体系,通过多位专家对这些指标比较、评价与打分,得到比较矩阵,采用方根法计算判断矩阵中各指标的权重系数。构建一级指标C1,C2,C3,C4,C5,的判断矩阵C,确定各指标权重,然后构建简化二级指标体系的判断矩阵,分别确定二级指标的权重,结果如表2所示。这样可以看到,二级指标的比较矩阵最多也只是三阶矩阵,这样为随后比较矩阵的构造与计算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之处。
测算各指标体系的一致性比率值,其中一致性指标为CI=λmax-nn-1和一致性比率为CR=CIRI,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其数值是与矩阵阶数有关的常数 (谭爱花等,2011)。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AW)i是向量的第i个元素。从表2可以看出,各矩阵CR=CIRI=0<0.1,所以认为所有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认为计算结果可以接受。
4.内蒙古农牧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与水平的评价与分析。
根据简化指标体系以及各指标权重计算各年份内蒙古现代化发展水平测评结果,如表3所示。
依据测算结果及图2可以看出,内蒙古农牧业现代化综合水平逐年提高。世纪伊始农牧业现代化综合评价值就已达到0.4626,依据农牧业现代化阶段的划分标准(徐贻军,任木荣,2009),表明相对于2020年内蒙古农牧业现代化在2000年进入现代化起始阶段。在这个时期,内蒙古在农牧业投入更大,更加重视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质量,但是由于农牧民素质低,导致农牧业劳动生产率较低以及农牧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质量有所反复。到2005年农牧业现代化综合评价值达到0.5971,达到农牧业现代化的初步实现阶段,也就是说2005年内蒙古农牧业发展已初步具备现代化特征:农牧业投入、产出水平比较高,但农牧业经济发展水平与目标值相差较远。到2010年农牧业现代化综合评价值达到0.7154,达到农牧业现代化基本实现阶段,也就是说内蒙古农牧业发展现代化特征十分明显,农牧业现代化处于快速成长时期。这一阶段农牧业生产投入物已经处于较大规模、较高程度的发展阶段,资金对劳动和土地的替代率已经到较高水平,现代农牧业发展已经逐步适应工业化、商品化和信息化要求,农牧业生产、农村工业现代化和农村社会现代化已经处于较为协调的发展过程。
从测算结果及图3可以看出,过去十几年间内蒙古农牧业现代化整体上呈快速增长趋势。5个农牧业现代化一级指标均呈逐年增长趋势,年增长速度分别为7.3%、2.7%、8.9%、7%、2.1%,其中农牧业综合产出水平增长最快,主要得益于粮食单产这个指标的大幅提高,可见近年来内蒙古优势产业发展迅速。2012年农牧民素质评价值最低,但是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7%,表明内蒙古开始重视农牧民素质的提高。内蒙古农牧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质量评价值整体上处于较高水平,平均增速最低,仅为2.1%,这一方面说明内蒙古重视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质量问题,另一方面也可能和我们选定的目标值的大小有关。
从2012年内蒙古农牧业现代化发展情况来看,(1)一级指标“农牧业投入水平”中“机耕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评价值最高,达到0.9162,几乎接近目标值,说明内蒙古机械化水平发展速度很快。(2)指标“城镇化水平”与“有效灌溉面积比重”评价值超过了0.85,表明近年来内蒙古农村牧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农牧业投入较大。“森林覆盖率”与“治理水土流失面积比重”评价值也在0.85以上,说明内蒙古森林资源比较丰富,森林生态环境较好,这与内蒙古地貌有关。同时治理水土流失的力度很大,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积极发展现代农牧业 篇11
关键词:现代畜牧业;新农村建设;荆门市
中图分类号:S8-1 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12-0086-02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畜牧业首当其冲现代畜牧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生产动力、产业支撑和环境保障,其“环境友好、资源节约、持续高效、质量安全”的本质特征,契合新农村“生产发展、村容整洁”等建设要求,也符合自然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就发展现代畜牧业对荆门市新农村建设的作用进行了阐述。
1 现代畜牧业为荆门市新农村建设提供生产动力
当前,畜牧业已成为多数农区的主导产业之一,且随着种养结构的不断调整,畜牧业在服务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中不断发展。
1.1 促进农民增收
相对于种植业,畜牧业受气候、环境等因素影响较小,比较效益较高。尤其是在山区发展畜牧业,可利用现有的草地、灌木、林地等资源发展草食畜禽,也避免了耕地较少、交通不便等限制,畜牧养殖促增收效果明显。2012年荆门市农民人均畜牧业产值 5 973元,同比增长9.4 %,畜牧业为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705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7.51%。如荆门市京山县钱场镇通过发展畜牧业充分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2012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 500元,比全市水平高113元,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60%以上,牧业占农民纯收中贡献比达22.7%,畜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1.2 推进农村“两转”
据不完全统计,荆门全市通过发展规模养殖带动农民工就地转移15万人。同时,规模养殖的迅速发展也有效推动了土地流转。如钟祥牧原200万头生猪产业化项目,按照1 500元/(km2·年)的价格租赁农民土地,目前已流转土地8 389 km2,项目建成后将就地转移农民工2 000人以上。
1.3 活跃农村经济
从2000年至今,荆门全市共落实生猪标准化改扩建、菜篮子补贴、良种繁育补贴等畜牧相关项目资金6.8亿元,拉动社会投资70多亿元投向农村。这些资金的注入极大地推动畜牧业发展的同时,也极大地活跃了当地农村经济,推动了道路交通、环境整治等基础建设,助推了新农村建设。
2 现代畜牧业为荆门市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
2.1 产村互融,助推新村建设
产业是新村建设基础。通过发展畜牧业助推新村建设,早已成为绝大多数村推进产村互融的现实选择。如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彭墩村集体投资建成了存笼南特和樱桃谷种鸭10万套、年孵化繁育鸭苗2 000万只的种鸭场及1个10万只标准化蛋鸡养殖基地,转化粪污生产的生物肥发展了1 334 km2有机蔬菜种植。2012年全村畜牧业年总产值达到7 000万元,占到村集体经济收入总量的30%。钟祥市胡集镇湖山村、京山县罗店镇马岭村等新农村建设先进村均选择将肉羊养殖场与新农村居民集中点同步规划、同步建成、同步受用。
2.2 产业互动,拓展发展空间
近年来,以“体验农牧作业,享受乡土情趣”为主题的观光旅游畜牧业迅速发展。现代畜牧业所涵盖的观光休闲、感知体验、健身养生、传承文化等功能被逐步拓展,与乡村旅游互动进一步加强,极大地增强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空间。京山县钱场镇朱山村近年大力发展孔雀养殖,已成为湖北省孔雀养殖第一村,孔雀养殖为该村人均增收300元的同时,围绕"孔雀谷"开发的乡村旅游以及餐饮、标本饰品等产业的吸附效应不断扩大。
2.3 产品互链,承农启工带动
畜牧业是一个承农启工的中轴产业。在新农村建设中,既能承接利用豆粕、菜子粕等粮食或油料加工副产品,开发廉价饲料资源,实现农产品质材的链式利用,也可带动农民发展农产品及饲料的运输、物流、销售等,促进农民增收。
3 现代畜牧业为荆门市新农村建设夯实环境保障
积极发展现代农牧业 篇12
1 翁牛特旗现代农牧业发展现状
翁牛特旗人均土地占有面积0.02km2, 高于全国人均0.007km2的水平, 开发潜力巨大, 拥有丰富多样的农业资源, 为发展农业多样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4年全旗粮食产量达10.1亿kg, 牧业年度牲畜存栏256万头 (只) 。全旗种植蔬菜27.5万亩、马铃薯25万亩、甜菜5.4万亩、年出栏肉牛18万头、肉羊95万只、生猪50万口。目前, 全旗已建成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30万亩, 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畜产品35个, 成为全国有机食品认证时间最早、认证品种最多的地区。全旗的有机大米、有机小米、有机荞麦、有机中草药等有机农产品, 远销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大超市。目前已有10多家龙头企业在翁旗开发有机或绿色无公害农产品, 通过市场化运作、品牌化包装、规模化生产及公司化运营, 把有机产品的品牌推向国际市场。 近几年, 翁旗持续建设现代高标准农业示范园3处, 涵盖设施农业、膜下滴灌种植、大型喷灌种植等多种种植模式, 种植作物品种多样, 对全旗的设施农业、露地蔬菜等发展都起到了示范带头的作用。在综合产出上, 翁牛特旗具有“农牧业大旗、经济弱旗”的特征。
2 翁牛特旗现代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基础设施建设仍显薄弱
“十一五” 以来, 翁牛特旗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了很大的人力、 物力和财力, 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较大的完善, 但仍然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农田水利建设依然比较薄弱, 现有的一些水利工程多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所建, 年久失修, 带病运行。 新建水利工程中, 配套不尽完善、效益不能很好发挥的问题仍然存在, 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待提高。 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难以有效发挥其基础性作用。 旗域财政收入水平较低, 基础设施建设基本需要转移支付, 国家和自治区的投入是主要来源。 三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筹规划与科学管理。 由于土地分户经营、地块分散, 规模小、效益低, 给规划和管理带来了较大困难。
2.2 农业生产成本快速增加抑制了农牧民积极性
近年来原材料、 能源价格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农资价格逐年上涨, 造成农业生产成本增加。 虽然国家和自治区政府落实“一免五补贴”政策措施, 农畜产品价格较以前有所上涨, 但大宗农产品, 尤其是粮食、猪肉比较效益低的状况仍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蔬菜、马铃薯、水果等区域性新型农牧产业价格波动剧烈, “价贱伤农”的现象时有发生, 弱化了各级政府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好处,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牧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2.3 农牧业产业体系不完善, 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
农牧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特色产业布局不够集中, 生产基地相对分散, 缺少覆盖面大的专业化生产基地。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 加工规模和整体水平还比较低。 初步估算, 翁牛特旗农牧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加权平均值的比值约为0.35∶1, 低于全国的0.5∶1, 而发达国家为2~4∶1。 另外, 拉动力大的龙头企业少, 产业集中度不高, 处于低水平循环。 目前以专业化产地批发市场为主的市场载体辐射带动能力还不强, 以龙头企业和各类经济合作组织为主的市场主体发育程度还不高, 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还不强, 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4 小规模分散经营阻碍现代农牧业发展
翁牛特旗农牧民兼业化、老龄化、妇女化的问题十分突出, 并且文化程度不高, 严重影响了先进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成为区域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在隐患。 土地流转缓慢, 使种植业在统一供应优良品种、统一机耕机播机收、统一浇水、统一测土配方施肥、 统一技术指导、 统一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发展滞后, 养殖业规模化养殖小区占总养殖规模比例低。 这种小规模分散生产, 在发展现代农牧业中不利于机械化的实施, 更不利于集约、产业化发展。
2.5 农牧业产业融资渠道狭窄
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而旗财政资金短缺, 对农业支持力度有限。 尽管旗政府和广大群众有加大投入、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 但现有的农村信用制度难以激励农民的投资欲望, 不完善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无法满足农业和农民市场化需要, 制约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2.6 全旗生态系统脆弱, 对全球变化响应敏感
气候变化背景下, 翁牛特旗过度开发资源, 使生态保障功能区生物多样性锐减, 物种濒危程度加剧, 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栖息地遭到破坏, 水源涵养功能下降, 新的沙源地和盐渍化土地, 植被退化和土地沙化严重。 目前翁旗的1 042万亩草场中, 正常草场才占15%左右, 轻度的退化草场48%, 中度或重度的退化占37%, 治沙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3 翁牛特旗现代农牧业发展对策
3.1 科学发展, 战略转型
贯彻十八大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积极转变传统粗放的农牧业增长方式, 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生态农牧业。全旗积极推进农牧业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
3.2 创新模式, 打造精品
企业化经营、品牌化运作、规模化生产, 探索农牧交错带生态化、低碳化、循环型农牧业开发模式, 依托政策扶持、招商引资、科技进步等方式, 大力发展生态种植业、生态畜牧业、生态园艺业、生态林果业及绿色食品加工业和生态观光农牧业, 建设一批“农-工-金-技-商-旅”循环产业链, 重点培育有机水稻、有机荞麦、有机牛羊肉、有机禽蛋、有机蔬菜、优质马铃薯、优质食用菌、绿色水果、中药蒙药品、功能食品等十大名牌产品。
3.3 深化改革, 创新机制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 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3.4 园区示范, 优化布局
以农业科技为支撑, 积极建设杨家营、乌敦套海镇二节地、 桥头镇元宝山洼农业示范园区和一批生态农牧业示范基地, 使之成为区内顶尖、国内一流的生态农牧业示范园区, 辐射带动其余地区现代农牧业发展, 打造农牧交错带生态农牧业样板, 优化全旗农牧业布局。
3.5 城乡互动, 一体发展
贯彻十八大关于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及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战略。 积极探索翁牛特旗农牧业产业化、 农牧业现代化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 全面改善农村牧区生产生活条件。 着力促进农牧民增收, 保持农牧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带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农村牧区现代化,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以五个重点乡镇、苏木为先导, 率先建成杨家营村、 哈日敖包村和格日僧苏木新农村建设样板, 带动全旗新农村建设。
3.6 夯实基础, 改善生态
【积极发展现代农牧业】推荐阅读:
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势积极发展现代农业10-20
积极发展旅游新业态07-04
积极推动发展方式转变09-17
积极发展党内民主06-28
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07-26
现代化畜牧业发展11-09
发展入党积极分子情况汇报内容07-28
立于改革开放前沿,积极发展揭阳经济05-11
创新发展 积极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09-14
积极分子继续发展党员申请书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