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区畜牧业(精选8篇)
发展农区畜牧业 篇1
一、乌兰察布市秸秆产业现状
乌兰察布市地处内蒙古中部, 现有耕地1130万亩, 农作物耕作面积900多万亩, 其中水浇地208.1万亩。粮食总产历年可稳定在20亿千克以上, 以粮草比例1:1折算, 每年可获干草20亿千克, 为畜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乌兰察布市目前利用秸秆发展畜牧业的主要方式是补充牲畜冬春饲草不足, 有近60%的作物秸秆被燃烧或丢弃, 其余的40%也大都是粗放利用, 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而且, 越是畜牧业发展落后的乡村浪费现象越是严重。
以农作物秸秆青贮、氨化微贮为主的畜牧业适用技术, 作为提高秸秆利用率、促进秸秆转化增值、降低畜牧业投入的有效措施, 近年来在本市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从全市的角度看, 农作物的秸秆转化利用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一些农民思想不解放, 对秸秆转化的认识不够, 对新技术的理解力差, 接受程度低, 影响秸秆转化技术的实施规模。二是技术落实不到位。一些乡村只重视任务落实, 不重视落实效果, 秸秆转化不按技术的规程操作, 造成窖贮秸秆腐烂变质, 降低了秸秆的利用价值。因此也对秸秆转化技术的扩大推广产生负面影响。
二、乌兰察布市秸秆畜牧业发展对策
根据乌兰察布市畜牧业的发展现状, 今后秸秆畜牧业应着重抓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进一步提高认识, 强化秸秆畜牧业的组织领导。
呼和浩特市畜牧业具有相对的比较优势, 畜牧业的效益将明显优于种植业。秸秆畜牧业是一种有效利用农副产品实现转化增值的有效途径。强化秸秆畜牧业的组织领导, 将秸秆畜牧业发展作为农区脱贫致富的重要措施来抓, 把工作重点放在农作物秸秆“三化两贮”上, 发动千家万户, 大搞秸秆转化, 并通过秸秆过腹还田, 变“粮少、畜少、田瘦、效益低”恶性循环为“粮多、畜多、田肥、效益高”的良性循环, 使广大农民在充分利用资源, 发展效益农牧业中脱贫致富。
2. 调整种植业结构, 树立“为牧而农、为养而种”思想。
长期以来,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观念在农民中根深蒂固, 农民“吃啥种啥, 种啥吃啥”, 把粮食的全部视为种粮, 逐渐形成了“唯农是种、唯种是粮、唯粮是食”的单一经济结构。发展秸秆畜牧业就应该在种植业上考虑作物秸秆的利用。近几年, 通过大力发展玉米、马铃薯种植, 有效地增加了可利用秸秆 (马铃薯是加工后的淀粉渣) , 为全市畜牧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饲草来源。上一些成熟的玉米品种推广, 为秸秆青贮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 扩大畜牧种群, 提高秸秆利用率。
在一些秸秆利用率不高的地区, 采取政府行为, 扩大秸秆饲用牲畜种群, 促进群众自觉利用作物秸秆发展畜牧业, 提高秸秆利效率, 减少资源浪费。
4. 增加科技含量, 加大秸秆畜牧业适用技术推广力度。
以秸秆“两贮”为主的饲草加工转化是保持或增加饲草营养成分, 增强牲畜适口性。低投入高效适用的技术, 成熟的畜牧业技术, 各地要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 增加新技术应用覆盖面。并针对历年“两贮”工作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深入广泛地开展科技培训, 提高基层科技人员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素质。
5. 加大资金投入, 保证秸秆畜牧业发展规模推进。
各地各级政府要协调财政、金融部门, 加大资金投入, 适度增加切草机、优良种畜、高标准窖地池建设补贴, 确保秸秆畜牧业发展的规模推进。
发展农区畜牧业 篇2
典型材料
皇宫镇人民政府
二0一一年十一月
乌苏市农区畜牧业发展先进乡(镇)典型材料
皇宫镇是乌苏市的农业大镇,距乌苏市21公里,全镇总面积154平方公里,全镇耕地面积7.3万亩,下辖11个行政村(19个自然村),总人口1.46万,居住着汉、哈、维、回等七个民族。2011年该镇完成工农业总产值32940万元,其中农业产值为20200万元,畜牧产值7021.2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4.7%,人均收入13345元,其中来自畜牧业收入3446元,占全镇人均收的25.8%。2011年全镇年未牲畜存栏15360头(只),出栏各类牲畜8907头(只),出栏率57.9%,肉类总产量298吨,牛奶产量154吨,全镇有畜牧养殖户789户,养殖专业户占本乡镇总户数的34.3%,养殖专业户牲畜数量达11265头(只),占全镇牲畜总量的72.5%。农区畜牧业的发展逐渐成为农牧民增收的新渠道、新途径。
一、以多胎性肉羊养殖为引领,出台优惠政策,稳步推进农区畜牧业的发展。
按照地区现代畜牧业“115”示范工程和市委提出的强力推进农区畜牧业发展的总体布署,该镇党委政府把推进农区畜牧业发展作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强力推进。以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良种扩繁、标准化养殖为抓手,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以合作社为纽带,组织养殖户规模化生产和经营,探索农区畜牧业发展的一条新路和农民增收的新渠道、新途径。
把发展多胎肉羊作为重点来抓。把肉羊养殖纳入了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并抓紧、抓好、抓落实。2011年,该镇在财力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对率先达到“132”肉羊养殖模式的100户多胎肉羊养殖户和率先达到户均10头牛以上的50
户育肥牛养殖户每户提供500元动力电工时费及1500元饲料粉碎机的扶持,资金达30万元。在镇党委、政府的引导下,阿克奇村利群多胎肉羊合作社规范运作。从山东引进小尾寒羊560余只,投放市场。使养殖多胎肉羊的养殖户迅速增加,全镇新增多胎肉羊养殖户50户,小尾寒羊5000多只。
根据该镇的农牧业发展现状,镇党委、政府积极鼓励农民发展农区畜牧业,计划在五年内实现人均5头生产母畜,人均增收3000元的目标。
二、以标准化养殖为抓手,动物防疫为重点,不断加强饲草料基地建设。
以标准化养殖为抓手,动物防疫为着力点。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和推进畜产品的质量。改变以前传统、粗放的养殖方式,转变养殖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规范化、标准化养殖,采取抓示范,以点带面;加强牲畜防疫,春雨计划为该镇培训乡土人才,培训村级防疫人员8名,进一步完善畜牧兽医体系。为提高防疫水平,全镇畜禽疫病防疫做到了村不漏户、户不漏畜,“五号病,禽流感”防疫密度达到100%,无一病例发生,全镇共有青贮池64个(其中新增11个),种植玉米8000亩,饲草料地2600,压青贮1070吨,畜牧机械一台(饲草料打包机)价值14万,阿克奇利群多台肉羊合作社有饲草料基地100亩(其中青贮玉米55亩,饲草料20亩,苜蓿25亩),储备饲草料400吨,压青贮150吨,这为我镇发展农区畜牧业奠定了坚定地基础,促进了农区畜牧业的发展。
三、以金融信货为平台,优惠政策为杠杆,促进农区畜
牧业的健康发展。
该镇为保证农区畜牧业健康发展,镇党委、政府积极协调市信用联社、畜牧、财政等部门,为30户多胎肉羊提供贷款200万元,贴息50%两年期贷款扶持,调动了养殖户的积极性。截止目前,共为全镇265户牛羊育肥户,提供1000余万信贷支持,不但缓解了养殖户购买牲畜、饲草料、完善基础设施、疾病防疫等所需资金,调动了农民发展农区畜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农民来自畜牧业的收入占人均收入的25.8%,养殖户的牲畜占全镇牲畜的72.5%,共计11265头(只)。
四、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着力提升养殖水平。
一是加大品种改良力度,提高良种覆盖率和良种推广,以优良品种改良为重点,及时与市畜牧局联系引进萨福克肉羊与寒羊杂交,进一步提高寒羊肉质和产肉率。今年新建配种点1个,良种牛改良步伐不断加快,全年完成牛冷配702头只,引进种公羊35只,提高了牛羊产奶、产肉及质量。二是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努力探索和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畜牧业技术推广新机制。加强技术培训和推广示范,提高技术服务水平。加大对养殖大户和农村致富带头人的培训,切实增加农牧民的收入,2011年举办培训班4次,培训350人次。
五、以提高组织化程度为基础,积极培育新的市场主体。不断鼓励、引导农民和其他经营者以资本、技术、管理和劳动自愿联合组成的合作社,鼓励组建各层次的畜牧业协会,发展畜牧业中介服务组织。目前,该镇成立5个牛羊合作社,尤其阿克奇利群多胎肉羊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发挥了积极地
作用;鼓励和引导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发展多种形式的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事业,特别是发挥流通方面的作用,不断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积极建设产地专业批发市场,推广产销直挂、连锁经营及网上交易等新流通方式。同时,加强对农民经纪人的培养。培育了一批农民经纪人,定期组织培训、交流、外出参观,为经纪人队伍的发展壮大创造良好的环境。他们走农户,跑市场,购销产品,传递信息,架起了农户连接市场的桥梁,大大缓解了产品买难卖难问题,合作组织的不断发展壮大,有力地推动了新技术的推广,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拓宽了农民致富的途经。
总之,皇宫镇在农区畜牧业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今后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工作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在农区畜牧业工作中大胆尝试,不断创新,以此促进农民增收。
对农区草食畜牧业发展的思考 篇3
2012年以来, 猪、禽价格一路走低, 让多数养殖户损失惨重, 究其原因主要是供大于求, 养殖量过多。然而反观草食畜禽, 特别是牛、羊肉和奶产品, 价格一直稳定, 养殖利润较高。多年来, 农区草食畜禽业逐年下滑, 在不少地区下降幅度还比较大。该文分析农区草食畜牧业发展缓慢的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以促进农区草食畜牧业的发展。
1 农区草食畜牧业发展缓慢的原因
相对于牧区, 农区发展草食畜牧业有其先天不足之处。但是随着现代畜牧科技的发展, 完全可以克服先天不足, 而大有作为。蒙牛、伊利等大型企业纷纷挺进内地, 也正是为了开拓农区草食畜牧业发展的潜力。目前农区草食畜牧业发展不快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缺乏政府引导。虽然各级政府都比较重视畜牧业的发展, 但在农区, 政府更多倡导和重视的仍然是生猪和家禽, 对草食畜牧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既没有规划, 也缺少具体的措施, 草食畜禽养殖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状态。二是资源利用率低, 农区虽然没有牧区广袤的草原, 但有大面积的荒山草坡和冬闲田, 只是这些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 植被稀疏, 产草量很少, 载畜量很低。三是缺少技术支撑。首先是品种杂乱, 退化严重。南江黄羊、黄淮白山羊、皖东黄牛、江淮水牛等优良种质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盲目引种和乱交配, 产生很多“四不像”, 普遍表现生产性能低下, 体格小, 生长慢, 产肉少, 养殖效益不突出。其次是缺乏养殖技术, 多数养殖户没有像养猪、养鸡那样去重视、去研究、去学习, 更多的是凭传统经验在养殖, 畜牧科技部门在新型农民培训中关于草食畜禽讲的也比较少、内容粗浅。青贮氨化、种草养畜、配合饲料、短期育肥、胚胎移植等实用技术很少得到宣传和推广应用, 养殖水平普遍偏低, 缺少科技含量。四是缺少龙头企业带动。由于农区草食畜牧业发展规模小, 发展水平低, 才更加凸显龙头养殖企业示范带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1,2]。有了龙头企业的牵引, 广大养殖户才能在良种的引进和推广、技术的示范与应用、市场的研究与把握等各层面得到更多指导。五是缺少政策扶持。不论是在宏观政策还是在具体扶持政策方面, 农区草食畜禽养殖者得到的扶持和优惠政策较少。再加上, 草食畜禽的饲养周期长, 投入多, 回报慢, 导致多数养殖者无法扩大养殖规模, 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2 加快农区草食畜牧业发展的措施
随着规模化、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我国生猪和家禽的养殖总量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 加之国家扶持政策的刺激和引导, 越来越多的资本还在投向养猪业和家禽业, 猪、禽产品的结构性过剩已日益突出, 养猪业、养禽业已经进入微利时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有必要把注意力转移到草食畜牧业发展上来[3,4]。为振兴农区草食畜牧业,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开展调查研究, 摸清发展现状 (包括品种结构、养殖数量、资源状况、养殖习性、发展潜力等) , 为制订草食畜牧业发展规划和出台具体的发展措施奠定基础;二是因地制宜制定规划。根据各地实际情况, 有目的、有选择地拿出长远发展规划和近期发展计划, 找准突破口, 分年分步实施;三是制订具体发展措施, 包括地方畜禽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荒山草坡和冬闲田的开发利用、养殖人员科技培训、引种与改良计划等;四是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和示范引导。在把优质牧草种植、青贮饲料、秸秆氨化、人工授精、短期育肥、疫病综合防控等实用技术普及到每个养殖户的同时, 扶持具有代表性的科学养牛、科学养羊、科学养鹅示范户, 让先进技术看得到、摸得着、学得会、用得好, 真正让科技为草食畜禽的发展提供根本支撑;五是引进或培植大型养殖企业, 通过招商引资或重点扶持等措施, 树立各种类型的养殖典型。通过“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方式, 把畜禽良种推广到千家万户, 淘汰劣质种畜禽;把技术送到千家万户, 彻底摒弃传统落后饲养方式;把收购合同送到千家万户, 让广大养殖户养的放心, 以充分调动他们发展草食畜禽的积极性;六是加大扶持力度, 国家在研究或出台草食畜禽扶持政策时, 对农区和牧区同等看待。在起步阶段, 甚至应对农区有所倾斜, 特别是对大型企业、生态型企业、科技型企业, 能够给予足够的帮扶;七是关注产业链的链接。不能仅仅关注“养”的问题, 更要关注市场、产品开发问题。因为目前牛、羊肉等市场价格较高, 消费群体相对狭窄, 要充分考虑在草食畜禽产品大幅增加的同时, 市场价格会有什么变化。要研究如何才能拿得出, 销得掉, 赚到钱, 走得稳。由于草食畜禽生产周期的特殊性, 一旦受到市场冲击, 跌入低谷, 其恢复或反弹的周期会更长。要加大草食畜禽产品加工的研发力度, 精心打造和包装, 把更为丰富、更有营养、更具特点的草食畜禽产品奉献给消费者, 引领肉食消费新时尚。
草食畜禽是未来畜牧业发展的希望, 草食畜禽产品特别是牛、羊肉由于其较高的营养价值、较高的卫生安全程度以及其特有的风味而深受消费者的青睐。随着人民生活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 草食畜禽产品必将更加受到消费者的追捧, 虽然不能完全替代猪肉、禽肉, 但消费量大幅增长是大势所趋。对于农区来说, 从现在开始, 要真正把草食畜牧业的发展摆上议事日程, 特别是在良繁体系建设、荒山草坡等资源的开发利用, 养殖科技的培训和推广及产业化开发等方面要早打算, 早落实, 早起步, 早发展。在猪、禽市场不景气, 举步维艰的情况下, 另辟蹊径, 努力开辟草食畜牧业发展的新天地, 为畜牧业经济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以及进一步丰富市场供给做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毛剑.加快乐山市农区草食畜牧业发展的对策[J].四川畜牧兽医2001, 28 (12) :11.
[2]李建军.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草食畜牧业调查分析[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2, 33 (2) :70.
[3]高学明.浅谈昌宁县草食畜牧业的发展对策[J].中国畜禽种业, 2012, 8 (2) :5-8.
发展农区畜牧业 篇4
农区畜牧业是以农作物秸秆和农工副产品为主要饲草料而发展的舍饲养殖畜牧业,农作物秸秆和农工副产品的生产量并决定着农区畜牧业的发展。近年来,尤其是自治区党委召开畜牧业工作会议以来,各地认真贯彻会议精神,立足本地优势,因地制宜,大力调优农村经济结构,突出了农牧结合,农区畜牧业出现好的发展势头。
但因长期受种植业结构不合理、农作物秸秆和牧草加工利用单一而粗放等问题的长期困扰,发展步伐仍较缓慢。这种不科学的发展方式是造成农区畜牧业严重缺草并制约着农区畜牧业稳定发展的首要因素。
当前农区畜牧业缺草的主要问题:一是种植业结构不合理。农区耕地面积一般相对稳定,年种植面积的变化不大,因此农区种植业的结构调整力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着饲草料的生产。二是饲草料作物种植面积少。如喀什地区在畜牧业“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到2007年苜蓿和青贮玉米种植面积各达100万亩的目标,以确保草畜平衡,但实际上落实难度较大,仅分别完成计划的70%和2%。三是忽视饲草料作物的品种优势。苜蓿和青贮玉米是高产优质饲草料作物品种。只有科学种植、科学管理才能发挥品种高产优势。当前喀什地区苜蓿种植面积虽然不少,但因受种当地植品种生产新能和田间管理水平低的影响,不能真正发挥苜蓿优质高产优势作用,年产干草量仅为每亩750公斤-950公斤的低产水平。四是饲草料的加工利用水平比较低。2007年喀什地区约产470多万吨(干重)各类饲草料作物秸秆,其中148万吨玉米秸秆,采取青贮及铡短粉碎加工技术,苜蓿、麦秸、稻秸、树叶和收集的各类野草等饲草料基本仍采取传统的粗放饲喂方式。五是畜增草不增问题日渐突出。喀什地区2007年末存栏畜、出栏畜、最高饲养量分别与上年相比增长1.01%、1.03%、1.02%。而年产可利用饲草总量仅为716万吨,与上年相比减少3万吨左右,缺草量与上年相比增加1.1%。六是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干部思想观念保守,对发展畜牧业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没有把大的精力放在抓畜牧业上,“等、靠、要”思想严重,工作缺乏主动性;甚至一些干部仍然把畜牧业当作“兼业”、“副业”,不认为是发展畜牧业是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依然延续着重存栏、轻出栏,重规模、轻效益的落后生产方式,加之科技含量和经营水平较低,畜牧业的发展仍处于粗放、低效态势。为确保农区畜牧业健康发展、尽快缓解缺草问题,特提出如下对策措施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切实促进农区畜牧业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优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畜牧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从机遇上看,农区畜牧业具有发展的独特优势和良好条件,广大农牧民喜好养殖业,群众基础广泛,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抗灾保畜能力较强,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为畜牧业的转化创造了条件;从市场前景来看,随着人民收入、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城乡居民膳食结构中动物性食品的消费大量增加,且肉奶价格见涨,这些都蕴藏着畜牧业的广阔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因此,我们务必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决纠正重农轻牧、把畜牧业当作副业的错误思想认识,改变重数量、轻质量、重存栏,轻出栏的观念,重新认识和定位畜牧业,把发展农区畜牧业摆在“四大支柱产业”的重中之重的地位,作为事关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举措和广大农牧民能否持续有效增收的决定性大产业来抓。
二、坚持立草为业,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
饲草料是发展畜牧业的物质基础,适当扩大饲草料面积,增加饲草料产量,是保证草畜平衡,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目前,在农区人多地少、畜多草少的情况下,要确保口粮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粮、经、草的“三元”结构,专门安排一定面积的耕地用于发展苜蓿、青贮玉米,不适宜种粮棉的低产田也可退种苜蓿和饲料玉米,利用田间副林带、弃耕地、宜草荒地等扩大饲草料面积;要有机地综合考虑种植业结构调整与草场建设,实现农牧优化组合,降低牲畜饲喂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要根据农区耕地资源有限、不能连年扩大种草面积的实际,加强农田林带或周围天然草场建设与保护,引导畜牧业大户解决草料地短缺问题。
三、实施“科技兴牧”战略,提高饲草料利用率
(一)青贮饲料:青贮饲料是比其他饲草料生产、加工、发放容易,操作简便、营养价值高、成本低的畜用产品,农区可大力发展与加工利用。
(二)微贮:微贮饲料成本低、效益高,能提高消化率和营养价值。经实验,麦秸微贮饲料的干物质消化率和有机物质消化率可分别提高43.77%、29.4%,其代谢能与消化能分别为8.73、9.84兆焦/千克,其总能几乎没有损失。实践证明,3千克微贮秸秆相当于1千克玉米的营养价值。
(三)氨化:氨化饲料是一种提高秸秆消化率和营养水平的秸秆饲料化学处理方法。氨化饲草料与未氨饲草料相比,反刍家畜的采食量与消化率可提高20%以上,粗蛋白含量可提高1倍以上,1千克氨化秸秆相当于0.4-0.5千克燕麦的营养价值。另外,有条件的还可采取秸秆碱化、EM菌液、热喷处理等饲草加工技术。这些方法虽然成本比青贮和微贮高,但是也可以提高饲草利用率。
四、切实转变畜牧业的传统饲养方式
发展农区畜牧业 篇5
1 乡土人才的概念与特点
乡土人才又称农村实用人才, 是指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 能够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 为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并得到群众认可的农村劳动者。广泛地指是在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的大批会经营、懂管理的“土专家”和“田秀才”。其评价尺度应该是:有一定的文化基础, 拥有一技之长, 富有创新精神, 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践中作出较大贡献, 并得到社会认可。主要包括三类人:生产能手, 如种植、养殖、捕捞和加工能手等;经营能人, 如企业经营人才、农村经纪人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等;能工巧匠, 如技能带动型和文体艺术类人才等。
乡土人才的主要特点体现在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实践能力强、带动能力强。在农区发展的实践调研中发现, 乡土人才在农村社会管理和生产经营实践活动中不断增长知识、积累经验和提高技能。土生土长决定了其意识和观念与当地人文背景的适配性和适用性。他们是农民中的普通分子, 同样的区位条件, 同样的资源环境, 不一样的发展业绩, 身边的群众看得见、信得过、学得来。可以发挥一户带十户, 十户带一村, 带出特色、带出产业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作用。
2 农区现代畜牧业发展中乡土人才的重要作用
科学配置草食畜牧业生产资料, 促进以草业为基础的草食畜牧业的绿色发展是农区畜牧业向现代饲养方式转变的重要基础。在实现“科学配置”与“转变方式”的过程中, 乡土人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发展现状中, 突出表现为以下两种形式。
2.1 建立农牧民合作组织
农区畜牧业中, 以家庭为饲养单位, 在饲料喂养、圈厩搭建、疫病防治、加工销售和信息获取等方面散户养殖模式存在劣势。农民承担的风险很大, 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 畜牧业基本上是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 成本高, 劳动生产率低, 难以与专业化生产相匹敌;在农牧产品营销方面, 由于服务体系不健全, 基本上是分散经营, 不少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脱节;在质量品牌方面, 由于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低, 难以实行统一的标准和品牌, 科技含量低, 加工增值能力不强, 畜牧业综合效益不高。大多数乡土人才通过不断探索和总结, 通过组织创新, 改变畜牧业经营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模式, 建立农牧民自愿参加、自主决策、自我服务、自我约束、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的新型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来解决农民和市场之间的问题。
2.2 形成种养大户带动模式
乡土人才大多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 种养结合, 培育家庭农 (牧) 场新型市场主体。有一定规模的种养大户成立家庭农场, 农民以土 (林、草) 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入股联户经营, 种养基地引进专业种养大户或专门生产经营的管理人员, 有效地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能力、有魄力的一些种养大户引进新品种、新技术, 作为示范给周围的农牧民看, 让他们学着干、照着办, 带动了周边农牧业的发展。
3 乡土人才培育中存在的问题与机制思考
在农区现代畜牧业发展中, 对乡土人才的重视和其作用的发挥, 以敖汉旗为例进行思考和分析。敖汉旗地处赤峰市科尔沁农牧交错区, 主要以发展农业和农区畜牧业为主。近年来, 敖汉旗在发展农区现代畜牧业的过程中, 实施“能人”带动战略, 探索出一条人才培育, 发展现代畜牧业经济的新路子。大力开发培养自己的“永久”牌乡土人才, 在农牧民身边建立起稳定的人才库、智囊团, 为农民开展零距离服务。
目前, 全旗登记的乡土人才近3万人, 他们直接或间接创造的社会产值占全旗农村社会总产值的20%以上, 其人均收入是普通农民的10~15倍。但是目前因队伍规模较小、管理松散、引导不到位, 乡土人才一直处于自生自长自我发展的状态, 较少得到社会的认同。
调查发现, 目前乡土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农村实用人才总量少, 整体素质不高。农村实用人才分布不平衡, 多数人才集中在一些发展起步较早的村落, 有的是集中在一个或几个比较单一的领域, 从事种植、养殖业的占70%以上。乡 (镇) 、村级农业科技人员从事的工作繁杂, 多数时间参与行政工作, 人才流失严重。由于一些地方经济落后, 信息闭塞, 人才管理体制不完善, 一大批头脑灵活、有技术专长和等级证书的农村青年无用武之地, 只能到外地经商或打工。
二是培训人才, 留住人才。敖汉旗立足实际, 以农业适用技术和新产品开发为主要内容, 按照“农民点菜, 政府埋单”的思路, 实施“一户一技”按需培训模式。为此, 全旗投资1000多万元建立完善了以农民培训学校为龙头, 乡镇技术学校为主体, 农民学校为延伸的三级培训网络。为提升培训层次, 从县农业、畜牧、科技等部门抽调100余人组建了培训服务队, 聘请30余名区内外农林专家深入到全旗29个乡镇举办知识讲座。为了更好地留住人才, 让农民有“位”有为, 全旗按照“编制跟产业走, 人跟编制走, 经费跟人走”的原则, 每年择优招聘一批县、乡、村级农技员, 让他们享受国家工作人员待遇。对于优秀乡土人才, 优先列入村后备干部队伍, 激发了乡土人才服务生产和发展经济的热情。
三是搭建载体完善机制。如何让乡土人才成为推动农村经济腾飞的“领头雁”, 敖汉旗的做法是找准一个突破口, 即找准让农民“变身”人才的突破口, 把种养专家、农民企业家和经纪人等一起培养、一起开发, 变“单打独斗”为“抱拳出击”, 形成了人才集体效应。积极探索新的活动载体, 以应用型、技艺型科技培训为主要内容, 通过聘请上级农业专家、专业技术人员授课和种养大户现身说法等形式, 增强了农村乡土人才的技术吸纳和推广能力。要充分发挥乡土人才的示范带动和辐射效应, 突破传统观念束缚, 完善用人机制, 实现人才管理新的延伸。
4 建议
4.1 多请乡土人才上讲台
新农村建设中, 各地开展的农技培训、科普咨询、科技讲座等活动大多是由专业技术人员授课或解答问题, 他们授课或解答的内容理论层次较高、专业特点强、名词术语多, 具有较高的指导作用, 但是由于农民文化层次低、理解差,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效果。然而, 乡土人才在种植、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等方面, 既有成功经验, 也有失败教训, 还积累了一定的实用科技知识, 若请这些人走上讲台, 或到实地现身说法、传授经验, 他们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讲解可能农牧民更易于接受, 把乡土人才的实践经验和科技人员的理论辅导有机结合起来, “土洋”并举, 培训的效果一定会更好。
4.2 多帮“庄稼汉”变成“领头雁”
在现代农牧业发展中, 要完善培育和提升机制, 充分发挥农业广播学校、远程教育等阵地, 定期组织农村基层人才集中培训, 系统学习产业政策, 生态科技等理论知识, 提高综合素养。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邀请各级专家、学者对农村基层人才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和交流, 定期组织他们外出考察学习, 是乡土人才的只是由“土”变“洋”, 不断提高他们的实用技能水平。同时注重他们的视野开拓能力, 让他们的智慧在农村发挥带领、引导和指导的作用。
4.3 多投入, 加强乡土人才的培养
发展农区畜牧业 篇6
1 大通县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
据统计,截止到2011年7月底,大通县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47家。带动农民1万余人,培训农村经纪人84人。年经销和加工牛、羊等畜产品7 045头(只),年人均纯收入2 096元左右。现有龙头企业3家。
2 大通县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特点
2.1 主体呈多样性
按牵头主体分,主要有三种:一是龙头企业依托型,其特点是充分利用企业(公司)的优势,在连接基地和市场等服务功能上,发挥合作社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结成紧密的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体系。二是农民合作创办型,其特点是依托养殖大户的管理经验及资金、技术、销售等优势进行带动,全体成员合作经营,共同受益。三是农业、行业协会等单位牵头引办型。其特点是发挥有关部门场地、设备、经营管理及市场销售等优势,在统一生产、统一品牌、统一营销、统一服务等方面作用较为明显。
2.2 品牌意识强
大通县47家合作经济组织已拥有“绿草源”、“绿杰”“张氏”3个注册商标。通过品牌建设,提高了当地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2.3 农民增收明显
专业合作社遵循“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以合作的方式,将农户的小生产组织起来,共同抵御大市场的风险,以对内服务、对外追求最大经济效益为宗旨,一方面壮大了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了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为牧业增产、农民增收开辟了新的途径。
2.4 合作层次提高
随着产业的发展、成员的增多,有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市场为基础,以产品为依托,实行跨区域发展。
3 大通县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启示
3.1 生产方式上的转变
把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善生产条件、转变经营方式、积蓄发展后劲的抓手,引导群众改变粗放的传统经营方式,变靠天养畜为建设养畜、科技养畜。
3.2 组织方式上的转变
为提高群众组织化程度,把农民组织到畜牧业社会化大生产的各个环节中,按照自愿组合、适度集中的原则,组织成立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为农区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3.3 经营方式上的转变
根据经营责任主体、产权关系、经营规模等划分,主要有龙头企业依托型、农民合作创办型、单位牵头引办型等不同类型的经营模式。从而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实现自我循环、适应市场经济、符合农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趋势。
3.4 分配方式上的转变
由以往按劳分配的旧格局开始向劳动、土地、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新格局转变。在推动畜牧业组织经营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探索出以用工按劳取酬、利润按股分红为主的分配模式。这种分配模式的优点不仅在于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而且还能调动各经营主体的积极性,激发一切有利于畜牧业发展的活力和源泉。
4 对青海农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思考
4.1 以发展业主为主, 在提升养殖规模上取得新突破
目前, 青海农区畜牧业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 一是要集中精力培育一大批养殖业主,大力培育本地养殖能手和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业主,把养殖业主、养殖大户培育成畜牧产业化建设的科技示范者、生产的引导者、市场的开拓者、服务的提供者、农民利益的实现者;二是突出适度养殖规模。养殖业是一个高风险、很难在短时间内凸显经济效益的行业,养殖业主和大户要根据基础条件、资金、技术、市场来确定其养殖规模,适度规模成功率高。
4.2 以建设养殖小区为突破口,在提升养殖水平上取得新突破
建设畜禽养殖小区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发展青海农区畜牧业的主攻方向和重点。一是在布局上要有特色。要打破长期存在的“多而杂,小而全”的畜牧产业布局,根据青海农区的资源和发展优势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逐步把养殖小区建设成为畜牧业经济发展的特色示范区。二是在建设模式上要有创新。结合青海农区各地实际情况和养殖特点,推行“连线成片,分户饲养”,“集中建圈,联户饲养”,“业主建圈,租赁饲养”,“股份合资,合伙饲养”等多种模式,灵活多样,通过提高养殖小区养殖水平,增加畜禽饲养总量,达到辐射和示范带头作用。
4.3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在提升养殖效益上取得新突破
一是要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力度,围绕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进步,大力推广以动物疫病防治、良种繁育、饲料资源开发利用、资源节约、畜产品精深加工等为重点的实用技术,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同时,建立高原现代农区畜牧业示范区,使群众更加直观、便捷地看到科学技术给畜牧业生产带来的好处,引导畜牧业科技成果的梯度转移,充分发挥示范区在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带动、辐射作用。二是依托新型农牧民培训工程和阳光工程,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术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加大政策、文化知识、法律法规的学习培训,着力提高农民素质,特别是根据青海农区不同地域产业发展重点,有针对性地加强畜牧业生产实用技术培训,培养家庭经营“明白人”和科学养畜的带头人,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
4.4 以标准化生产为前提,在提升市场竞争力上取得新突破
用标准化统揽规模养殖的各个环节。一是建设无公害畜禽生产基地。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无公害畜禽生产基地的规划和方案,划定区域,落实措施,监督实施;二是推行畜禽产品生产标准化。首先良种选择要标准,有了良种才能形成成本优势、价格优势;其次,良料规范要严格。抓紧修订和完善畜产品标准化体系,使养殖业的各个生产环节按规程有序进行。三是要加大无公害畜产品、绿色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标志、无公害畜产品基地建设和认证工作,强化大品牌理念,扩大畜产品的知名度,打造农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软实力,努力提高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逐步把青海农区建设成为青海省最大的绿色畜产品生产、外销和出口基地。
4.5 以壮大龙头企业为重点,在提升加工增值能力上取得新突破
一是做大做强加工型龙头企业。围绕肉类、乳业、绒毛及皮革、草业等主导产品,在改造提升现有龙头的基础上,着力培育引进一批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搞认证、创品牌、提高畜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订单畜牧业”,形成企业+基地,基地带农户等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二是逐步培育壮大流通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和支持经纪人队伍建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市场化程度。三是加大畜牧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引导发展力度,重点要突出区域优势和产品特色,进一步推动养殖小区(基地)建设,围绕畜牧业积极探索尝试以加工业为主线、流通为手段、市场化为内容,采取优惠政策,广泛吸引社会闲余资金,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租赁制、承包制等运作模式,进行产业化经营,延长畜牧业产业链,提高畜牧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4.6 以加大政府扶持为保障,在转变政府服务职能上取得新突破
浅谈农区畜牧业结构调整 篇7
一、养殖结构多元化
1. 突出发展草食牲畜。
既可挖掘饲草资源,促进节粮,又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现代化生态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农区应当花大力气发展牛、羊、兔等草食畜禽,积极开展奶牛养殖、高床养羊、集约化养兔,将资源优势变为商品优势。
2. 努力发展小家禽。
家禽个体小,占地少,耗料低,生长快,效益好。农区应充分利用房前屋后、桑园、果园、水田、塘堰、溪河等,养殖鸡、鸭、鹅等小家禽,积极推广田上养鸭、机械化养鸡,实行规模养殖。
3. 开发观光型畜牧业。
在有条件的地方,适当引进、繁育、养殖珍稀动物,开发观光型畜牧业。
二、畜禽品种优质化
近年来,部分大宗畜产品出现的阶段性、结构性、地区性过剩,是低消费水平下的过剩。实现畜牧业生产从数量型、温饱型向质量型、营养型转变的核心是品种优化。
1. 大力引进国外优良品种。
强化良种意识,瞄准世界动物育种高新技术成果,不断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尽快改造、取代低劣品种,进一步推广杂交改良技术,实行良种良法配套,充分利用外血良种的增产增收潜力。如聊市推广生猪已取得明显效益。
2. 保护优良地方品种。
农区不少优良地方畜禽品种,其含金量颇高。在引进外血品种的同时,保护好优良地方品种,加强选育工作,保护其遗传资源。
3. 规范良种公畜配种业务。
农区种公畜的引进、饲养、配种业务,应在县主管部门的统一布局、监控下,由基层畜牧兽医站专营,实行统一供精,做到品种优质化,供精有序化。
三、牧草种植规模化
必须教育、引导广大农民转变观念,在加强秸秆等农副产物加工利用的同时,变粮、经二元种植为粮、经、饲三元种植,推行种草养畜。
1. 种植牧草的好处。
一是经济效益可观。农区大田种植优质牧草,其产值是种植小麦、玉米、油菜等农作物产值的3~12倍。二是生态效益好。牧草根系发达,能因水保土,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三是产量高,营养价值高。四是可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增加后作物产量。
2. 农区种草,是种、养业调结构的最佳切入点。
以地种草,以草换肉、换蛋、换奶、换毛、换皮,既提高了土地的利用价值,又实现了种、养业优势互补、互促,延长了产业链条。持之以恒,完全可以成为农区经济的新增长点。
3. 引进牧草种籽应注意的问题。
应经权威机构鉴定合格,先作小区试种,证明适合当地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又高产优质,再大面积推广种植。
四、技术推广日常化
牧业技术推广、普及工作,应做到程序化、日常化、长期化。
1. 加强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基层畜牧兽医站是农区畜牧科技的直接推广机构,也是畜牧系统直接面向农户的服务组织,肩负着防疫灭病、品种改良、技术推广、物资供应、销售服务等多种职能,在农民增收增效中功不可没。
2. 努力提高牧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素质。
加大对畜牧技术推广人员,尤其是中青年推广人员的政策、法规、技能等诸方面的培训力度,促使其知识不断更新,能力不断提高。不断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县畜牧局和乡 (镇) 畜牧兽医站。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牧业技术推广队伍,以增强畜牧科技推广的后劲。
五、防疫灭病规范化
1. 健全法制。
进一步广泛、深入、持久地宣传、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其配套法规、政策,让全社会都来支持、配合搞好动物防疫检疫工作。
2. 制定规划。
制定一个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消灭当地畜禽主要疫病,建立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具体规划,由行政首长负责组织,以动物防疫部门为主力军,其他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协同作战,实施计划免疫和强制免疫。
3. 标本兼治,全面落实综合防疫措施。
发展农区畜牧业 篇8
平原农业区是指我国中部包括黄淮平原、华北平原及东北平原在内的广大地区,从行政区划上看包括安徽北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河北中南部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的中西部地区[2]。本文所要研究的传统平原农区主要是指那些地形以平原为主,经济以农业(主要是种植业)为主,人口以农民为主的地处我国中西部内陆的传统农业地区。这些地区既是农业资源、生物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又是全国商品粮、加工专用粮和饲料粮生产基地,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资源优势。但是,由于这些地区大都身处内陆,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人口众多但思想相对封闭,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依旧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借鉴耿明斋教授对传统农区(平原农业区)的划分标准,本文选择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四川、陕西12个省市作为研究的样本省区。
1 传统农区畜牧业产业集聚程度分析
随着产业集聚理论的发展,有关产业集聚程度的测度方法也不断发展与完善。目前用来测度产业集聚水平的方法主要有:行业集中度指数、区位商指数、赫芬达尔指数(H指数)、空间基尼系数、空间集聚指数(EG指数)等[3]。本文借鉴区位商指数和空间基尼系数来测度畜牧业生产的区域专业化程度和生产集聚状况。
本文研究的是传统农区畜牧业产业集聚,笔者用各子产业的产量和畜牧业产值代表子产业的经济水平和畜牧业经济水平,并在此把畜牧业进一步细分为五个子产业,即猪肉、牛肉、羊肉、奶类(牛奶)、禽蛋类分别进行分析。并根据中国农业出版社分别在2007年和2008年出版的《中国畜牧业年鉴2007》和《中国畜牧业年鉴2008》列出的样本省区各子产业的产量和畜牧业产值等相关数据,通过整理分析计算2007年和2008年各地区各个子产业的区位商及空间基尼系数,以此来分析测定传统农区畜牧业的区域专业化程度和集聚程度。
1.1 区位商指数分析
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某一部门产值在本地区的比重与全国同一部门在全国的比重之比。其计算公式[4]为:
式中Rij表示i地区j类产业的区位商;eij为i地区j类产业的产量,ei是i地区畜牧业总产值;Ej为全国j类产业的总产量,E为全国畜牧业总产值。一般来讲,Rij>1时,i地区j类产业的区域专业化水平比较高,j类产业在Rij地区的集聚水平较高,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越大,则表明区域优势越明显(生产的区域化程度越高);Rij=1时,i地区j类产业处于均势,该产业的优势还不明显;Rij<1时,i地区j类产业区域专业化水平低,类产业在地区的集聚水平较低,该产业不具备比较优势,竞争能力弱。
根据区位商指数的原理和计算方法,计算出2006年和2007年农区各地区市畜牧业以及农区总体的区位商Rij(表1),从而考察畜牧业各子产业主要集聚在那些省市以及各子产业的区域专业化程度。
按照表1的数据,2006年农区总体猪肉、羊肉、牛奶的区位商都小于1,在农区,这些产业发展还处于劣势,竞争力较弱。2007年,农区猪肉和牛奶的区位商都有明显增加,并且牛奶的区位商已接近于1,羊肉的区位商基本没变。说明猪肉和牛奶在农区的区域专业化程度不断增强。从各样本省区的角度看,相较于2006年,2007年猪肉产业已出现了区位商大于1的地区:天津为1.01、安徽为1.19,江苏、河南、陕西也有大幅度增加,已接近于1;羊肉产业中山东的区位商增幅很大,已经大于1且仅次于陕西跃居第二位,反之河南却有大幅下降,由1.01降为0.80;各省市牛奶的区位商都有所增加,总体分布形势没变,大于1的省区依然为:北京、天津、河北、黑龙江和陕西。
在农区,牛肉和禽蛋类产业的区域专业化程度较高,在大部分省市都有较强的竞争优势。2006年牛肉生产在农区处于均势,该产业的区位优势不是很明显,到了2007年农区总体的区位商已大于1,处于较高集聚水平,竞争优势凸显。2007年禽蛋产业较2006年集聚水平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吉林、黑龙江和陕西原有的禽蛋产业竞争优势不再显现。
1.2 空间基尼系数分析
空间基尼系数是衡量产业地理集中的常用指标,它描述了产业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欧美国家的学者利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的原理和方法,对产业的集聚程度进行了较多的实证研究[5]。经济地理学和集聚经济学说的代表人物克鲁格曼用来测定美国制造业集聚程度的度量方法就是空间基尼系数,即比较某个地区某一产业的总产值占该产业总产值的比重,以及该地区全部产业产值占该经济体总产值的情况。其公式[6]为:
空间基尼系数值在0~1之间变化,取值为0表示产业地区分布完全均等;若取值为1,则表示该产业所有的生产活动集中在一个地区。
在本文研究中,G为基尼系数,Si是i地区某类畜牧业产量占全国该类畜牧业总产量的比重,Xi是i地区全部畜牧业产值占全国畜牧业总产值的比重,系数越高(最大值为1),表明集聚值越大,即产业在地理上愈加集中。
根据空间基尼系数的公式,计算了2006年和2007年农区样本省市畜牧业各子产业的空间基尼系数和全国畜牧业各子产业的空间基尼系数(表2),对畜牧业各子产业的区域集聚程度进行测度。
由表2可见,我国畜牧业区域集聚程度较高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羊肉和牛奶两个子产业,农区畜牧业区域集聚程度较高的行业主要是牛奶和禽蛋。奶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乳品是重要的“菜篮子”产品,奶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畜牧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7]。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观念逐步转变,牛奶的消费量呈上升趋势,其生产成为很多省市的重要产业,使得牛奶具有较高的产业集聚度。西北地区是我国传统的肉羊产区,特别是内蒙古和新疆两省,由于其养羊历史悠久,肉羊产业基础较好,户均饲养规模较大,2007年羊肉产量分别占全国羊肉总产量的21%和16%,传统平原农业区由于养殖规模小,难以实现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产业集聚度较低。华北地区是我国禽蛋生产第一大区域,这些地区都是畜牧生产条件好,距离大城市和消费市场比较近,能保持基本利润,竞争力比一般省市高,因而成为我国禽蛋生产基地[8],禽蛋生产具有较高的集聚度。
全国畜牧业中猪肉的空间基尼系数最小,且2007年比2006年还有一定幅度的下降。长期以来,我国肉类产品市场消费结构中,猪肉比重较大,因此在猪肉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的省份较多,空间分布较为均匀,导致猪肉生产的分散和产业集聚度的降低。
全国及农区的牛肉空间基尼系数较小,这应归因于牛肉生产在很多省份都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导致了牛肉生产的分散性。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居民对牛肉的消费不断增加,我国牛肉产量增加也较快,牛肉生产集聚程度也趋于提高。我国农区的肉牛产区大多同时也是粮食的主产区,农作物副产品资源丰富,为肉牛养殖提供了大量饲料资源,加快推进农区肉牛养殖的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进程,其区域专业化程度会不断提高,区域集聚程度也会呈上升趋势。
2 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计算样本省市畜牧业各子产业2006年和2007年的区位商指数和空间基尼系数,对农区畜牧业的生产集聚状况进行测度和分析,得出了以下研究结论及建议。
2.1 我国传统平原农区畜牧业产业集聚还处于初级阶段,不同畜牧业产品的生产集聚状况呈现不同的态势
猪肉和羊肉的集聚水平不高,集聚区域较少,没有竞争优势;牛肉和牛奶的集聚优势也不很明显。充足的饲料资源供应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饲料粮每年缺口在4000万t以上,严重制约着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广大农区自然环境适宜发展种植业,农民从事种植业有着悠久传统,是国家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因而农区畜牧业主要以粮食作物为饲料,粮食通过畜牧业转化升值,人畜共粮现象十分普遍,且由来已久,结果必然形成饲料资源的有限性约束,不利于农区畜牧业的持续发展[9]。因此,农区要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包括饲料作物的现代种植业,形成以经济作物、粮食作物和饲料作物为三大产业的种植业结构,从而实行种养有机结合,打破饲料资源制约瓶颈,大力发展畜牧业及相关产业,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
2.2 传统平原农区畜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
天津、河北、黑龙江、河南、陕西5个省市有较强的集聚优势,区位商指数大于1的子产业基本上都超过了3个。目前散养农户仍是农区畜牧业的主体,要加快农区畜牧业从传统散养方式向现代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方式转变,以发展标准化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为重点,依托资源禀赋,引导畜产品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并根据当前农区各地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和差异性,突破传统的“资源空间”视角,合理规划农区畜牧业产业区域布局,以提高农区畜牧业综合实力。
2.3 人们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和畜牧业产品的消费需求增加,拉动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和农区畜牧业集聚趋势逐渐增强
畜牧业产业集聚的竞争优势除依托资源禀赋外,还依赖于龙头企业的发展,要大力引进扶持并培育具有竞争力和发展前景的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中心,在周边建立龙头企业生产基地,扶持、培育家庭养殖大户,以大带小,促进养殖水平提高,提高农区畜牧业生产专业化水平,逐步增强畜牧业集聚优势。
参考文献
[1]宋燕平,王艳荣.茶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J].茶叶科学,2008(05):380-382.
[2]宋伟.传统农区工业化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2009(05):83-86.
[3]宗成峰.产业集聚水平测度方法及实证研究——以中国纺织产业为例[J].软科学,2008(03):49-50.
[4]高拴平.西部地区制造业结构变动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4(06):69-70.
[5]朱珠.江苏省制造业集聚程度变动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07(05):65-66.
[6]罗勇,曹丽莉.中国制造业集聚程度变动趋势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5(08):23-24.
[7]佚名.全国奶牛优势区域布局规划[EB/OL].http://www.rouni-u360.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00,2009-02-25.
[8]葛翔,石有龙,刘诺,等.我国蛋鸡业区域化进程及其商品生产预测[EB/OL].http://www.cdnj.gov.cn/hyxx/fxyc/detail3.php?id=1050971982,2008-04-22.
【发展农区畜牧业】推荐阅读:
新疆农区畜牧业缺草问题及应对措施10-18
河南农区08-03
西部传统农区08-07
农区支柱产业05-21
农区规模养羊的几点建议05-20
在全县落实农区草原“双权一制”及禁牧舍饲项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1-18
畜牧业保险发展05-25
乡镇发展畜牧业10-29
加快畜牧业发展05-30
低碳畜牧业发展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