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发展的畜牧业

2024-09-08

物流发展的畜牧业(精选11篇)

物流发展的畜牧业 篇1

文水县位于山西省中部,是以农为主的县,干旱少雨的自然条件常常影响农民的收入。为了加快畜牧业发展步伐,对本县畜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考察,现将实际情况报告如下。

1 文水县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近年来,以发展养鸡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畜牧龙头企业和养殖小区,不断壮大专业村、专业户的养殖规模,畜牧业已占据了农业的半壁江山,呈现出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家禽饲养量2015万只。禽蛋总产67873吨。文水县畜牧业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1.1 规模饲养集中化

目前,全县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畜牧养殖小区存栏10万只以上的蛋鸡养殖小区4个,年出栏40万只以上的肉鸡养殖小区3个,年出栏百头以上的种猪场2个、肉牛养殖场2个。

1.2 经营模式多元化

集中经营,如大象禽业有限公司,是由个人投资兴办,目前已完成投资2100万元。

1.3 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一是加强了疫病防治体系建设。形成了以县畜牧部门为中心,县、乡、村三级畜禽疫病防治服务网络。二是加强了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成立了养鸡、养羊、养牛等专业协会。并以乡镇驻地为重点,规范建设了保贤等一批中小型畜禽产品交易市场。三是加强了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县、乡、村形成了较为健全的技术推广网络,对养殖龙头企业、养殖小区、养殖大户进行技术承包,切实解决了畜牧养殖技术方面的难题。

2 文水县畜牧业发展的基本做法和经验

2.1 抓结构调整,提高畜牧业整体效益

在深入考察、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了“以发展壮大养殖小区为切入点,稳定猪、鸡生产,重点抓好牛、羊生产,突出抓好禽业生产”的畜牧业发展思路,定位了畜牧业结构调整方向。不断优化畜禽品种,形成了家禽、猪、羊养殖全面发展的格局。

2.2 抓规模养殖,加快养殖小区建设

用龙头企业带动小区建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解决小区内产品的销售问题,促进小区健康发展。用优质服务推动小区建设,搞好良种服务,确保小区使用优质畜禽良种;搞好技术服务,指导小区实行标准化生产;搞好防疫服务,确保小区安全生产。多种模式加强小区建设,大象禽业有限公司,存栏种鸡分别达到2万余套、年孵化鸡苗300万只,带动周边1000余户从事养鸡业。

2.3 抓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

建立了一座设备先进的动物疫病监测化验室,推行动物“健康证”管理,开展动物健康检查,定期进行免疫,保证了全县畜牧业的稳定发展。加强饲草、饲料体系建设,依托玉米秸秆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林草间作、秸秆青贮,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饲草资源。加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成立了养鸡、养羊、养猪等各类养殖协会,组织规模养殖户定期召开座谈会,互通信息,协调解决产、加、销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建立了农业信息网,定期发布信息,帮助养殖户规避市场风险,提高市场竞争力。

3 文水县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产业化水平低

主要表现为畜牧业工业化、工厂化、规模化水平低。特别是能形成一定规模和带动效应的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少,畜产品生产、精深加工的产业链条还没有很好地形成,企业与农户利益联接不紧密,不能有效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造成市场竞争乏力,产销衔接不畅,直接影响了畜产品的附加值和综合效益,制约了畜牧业的快速长远发展。

3.2 科学饲养水平有待提高

在农村,沿用传统习惯饲养畜禽的现象还很普遍。饲养各阶段,不是根据畜禽需要什么喂什么,而是有什么就喂什么,运用生物技术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还很少。粗放经营、品种更新换代不及时,都影响了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4 文水县畜牧业发展的新思路

4.1 创新养殖模式,推动现代畜牧业发展

应该采取多种形式,推进规模化生产统一规划,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和规模饲养环境、提高养殖质量、促进环保畜牧业和清洁化生产的基础。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因地制宜,注重特色,突出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环境清洁、质量安全、效益明显的发展目标。

4.2 加快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建设

一是抓好养殖业基地建设,以加快小区建设和发展规模饲养场为重点,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合理布局、优化结构的原则,创立无公害品牌,形成区域性养殖优势,实现畜牧业发展规模化。二是抓好良种工程建设,从优良品种培育、改良管理入手,使良种化覆盖到全县所有养殖户。三是壮大龙头企业,发展优势产业,做到产、加、销一体化,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路线。

4.3 提高畜产品质量,增强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一是在规模养殖上求突破。引导和鼓励规模养殖场与加工企业开展畜禽产品的无公害认证,创建一批无公害畜禽品牌、名牌和精品。二是在全程质量控制项目上求突破。建立完善的畜产品质量全程监控体系,抓好生产领域,依法加强管理养殖企业的饲料、兽药、添加剂采购、使用休药期及养殖环境等主要环节,从根本上解决畜产品的内在质量问题,对重点养殖企业实施全程质量控制。

让畜牧业健康发展的根源 篇2

我国是一个畜牧养殖大国,同时也是一个肉制品消费大国。畜产品质量安全重于泰山,保证畜牧业健康发展就是保证肉制品安全。河南省邓州市从动物疫病防控做起,大力发展肉牛、生猪、奶牛、肉鸡优势产业,从源头上保证畜产品质量安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邓州市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成效明显。应免畜禽免疫密度达100%,免疫抗体合格率达80%以上,超过了国家规定70%的标准。在动物检疫工作上,全面推行电子出证,产地检疫开展面100%,规模养殖场和散养畜禽产地检疫率分别达100%、90%,检疫监管工作在河南省排名第一。

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通过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教育,抓安全生产,开展“瘦肉精”、兽药、饲料、生鲜乳专项整治,培育无公害畜牧养殖企业等工作,有效地打击了不法经营行为,保护了消费者利益。累计组织无公害畜产品专项整治1次,生鲜乳专项整治2次,饲料、兽药等畜牧业生产资料市场整顿6次。检查屠宰加工企业26家、饲料生产企业3家、饲料经营企业169家,检查奶牛养殖场46个、兽药门店51家、养殖场户322家,检查集贸市场69次,立案11起,结案9起。现场抽检生猪尿样6328批次,均未发现阳性。

特别是去年“3·15”以后,邓州市广大干部职工迅速行动、全力以赴、昼夜奋战,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瘦肉精专项整治大行动”。强化领导,加强监管力量,明确监管责任,各乡(镇、街、区)、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相关业务部门分工协作的工作体系,反复开展拉网式大排查。全面加强畜产品质量监督,大张旗鼓地打击添加“瘦肉精”等违禁药物的犯法行为,消除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当年邓州市未发生一起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工作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

邓州加强基础设施、机构队伍“两项建设”,完善应急管理、疫情风险评估“两项制度”,突出免疫、监测、检疫监管、消毒灭源、源头防控“五个重点”,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整体水平。

在具体措施上,他们一是建设乡镇动物卫生监督分所,组建基层防检疫执法体系。加强队伍的法制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二是组织好春秋集中免疫大会战。按照“各级政府保密度,畜牧部门保质量”的原则,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组织好春秋集中免疫大会战,落实好各项措施,强制免疫动物做到“应免尽免,不留空档”。三是全面抓好检测预警和检疫监管。进一步完善检测网络,全面做好预警监测。完善应急工作体系,提高应急物资储备保障能力,增强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能力。强化防疫监督和检疫监管,严格执法,做好产地检疫、市场检疫和屠宰同步检疫。

“四个强化”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一是强化“三关”措施。严格落实产地检疫和“瘦肉精”检测同步相关规定,严把生猪“出栏关”;实行领导带班和车车抽检“瘦肉精”制度,严把生猪“出境关”;严格屠宰同步检疫和“瘦肉精”检测,严把生猪“屠宰关”。二是强化监督检查。加大检查执法力度,进一步深化“瘦肉精”、生鲜乳、饲料、兽药、鲜肉等专项整治行动。三是继续强化“五个一”宣传措施。要求养殖场必须在显要位置刷写“添加‘瘦肉精’就是犯法”的警示标语,设立举报电话,设置教育警示栏,签订不饲喂“瘦肉精”的承诺书,举办宣传教育活动等。四是强化对活畜收购贩运经纪人的监管。对他们登记备案,加强教育管理。同时抓好无公害畜产品生产企业认证工作,对已经获取无公害产地和产品认证的企业加强培训和管理。2012年,组织20家以上符合条件的畜产品养殖企业申报无公害畜产品认证。

强力发展肉牛、生猪、奶牛、肉鸡四大优势产业

邓州市发挥优势,强力打造现代肉牛、生猪产业。同时,依据市场需求,抓住建设六和肉鸡屠宰加工企业的机遇,积极发展奶牛、肉鸡产业。

一是抓示范带动。着力培育肉牛、生猪、奶牛规模养殖龙头企业,全力推动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引导现有的肉牛场上满装足,满负荷生产。二是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场(区)。积极引导有热情、有实力、有技术的农民和外出务工挣到钱的人员以及其他人员积极建设畜牧养殖场(区),壮大产业。实施场加农户、龙头企业带农户,发展规模养殖,带动农民致富。各乡镇培育龙头,引导加快发展。三是着力建设优势产业集聚群。围绕“一乡一业 一村一品”工程,抓好畜牧示范乡镇、示范园区建设。

实施项目带动,提升畜牧业标准化生产水平

物流发展的畜牧业 篇3

1 我国饲料工业的发展现状

1.1 产量不断增长

根据统计数据得知, 2013年我国饲料产量达到14704万吨。其中, 配合饲料产量为9700万吨, 增长6.3%;浓缩饲料为3400万吨, 增长9.5%;添加剂预混料为1604万吨, 增长36.1%[1]。

1.2 产品结构逐步调整优化

饲料产品结构逐渐优化, 高附加值的添加剂预混料和浓缩饲料产量不断增长。2013年添加剂预混料和浓缩饲料占饲料产品的比重分别达到5.1%和18.2%, 分别比2000年提高3.1和9.1个百分点[1]。配合饲料的产品结构中, 猪饲料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45%下降到2013年的30%以下, 水产饲料由6.8%上升到12%以上, 家禽饲料大体一致。猪饲料产品不断丰富, 乳猪料、仔猪料等产品近几年发展迅速, 填补了以前的空白。另外, 为了满足特种动物养殖的需求, 特种动物饲料以及宠物饲料产品日益丰富。饲料产品结构的完善不仅满足了养殖业产品结构调整的需求, 而且也推动了养殖业迅速发展。

1.3 饲料行业的竞争加剧

近几年来, 养殖业发展较缓, 饲料市场产量过多, 逐渐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另外由于自配料的影响, 饲料产品价格越来越低, 饲料企业运营艰难。2013年饲料产品价格整体上大幅下降, 平均下降约9%。为了抢占有限的市场份额以求生存和发展, 很多饲料企业不断通过加强管理、减少生产成本、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水平、注重售后服务和打造品牌建设等手段, 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

1.4 饲料机械制造业取得长足发展

最近几年, 饲料机械制造企业重视新产品的开发和新技术的引进, 新产品不断涌现, 改变了以前纯粹依赖进口的局面。有些饲料机械制造企业的生产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机械设备已经基本配套, 粉碎机、制粒机和饲料电控设施运行较好。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 逐渐胜出了正昌、模样等一批生产效率快、产品质量高、技术成熟的大型企业, 这代表了我国饲料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水平。

2 饲料工业对畜牧业发展的影响

2.1 饲料工业的发展推动了畜牧业升级和农牧民收入的提高

饲料工业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和助推产业, 是调整农牧业生产结构的关键。一直以来, 影响农牧民生产效益的主要因素是农牧业转换效率较低。要想高效转化畜产品, 就必须调整产业结构, 将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牧业转变为以畜牧业为主的现代农牧业。加快饲料工业发展, 将饲料逐渐取代粮食, 推动养殖业的发展, 增强粮食转化速度, 控制粮食需求和价格, 促进农牧业增收增产。

饲料行业作为农牧业中工业化程度最高的产业, 直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我国以畜牧业生产为主的地区农牧业一半的现金收入和1/3的纯收入均来源于畜牧业, 饲料则是发展畜牧业的关键。牧民要想提高收入, 就必须高度重视饲料工业的发展。另外, 饲料工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种植业从“二元”种植结构转化为“三元”结构, 加大土地使用效益[2]。

2.2 饲料工业在食物安全及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饲料工业是加强养殖业建设、改变人们膳食结构、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的重大产业, 直接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发展饲料工业对于调整农牧业生产结构、提高农牧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饲料工业在确保食品安全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饲料工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与食品安全工业有关行业的发展, 提升了畜牧产品品质和安全性。另外它能够把我们难以利用的饲料产品高效地转变为我们能够利用的美味佳肴。而且逐渐将人们以粮食为主的传统食物消费理念, 改变为以植物性食物和动物性食物合理搭配的现代消费理念。

饲料工业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它是连接种植业和养殖业的中轴产业。粮食增产和种植业结构优化都需要饲料工业加工转化, 养殖业稳定发展需要饲料工业提供保障。提高饲料科技水平, 促进饲料工业发展, 对于发展农牧业经济、提高农牧民收入和建设和谐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摘要:随着动物营养学、饲料学以及畜牧养殖科技的迅速发展以及作为新兴产业的饲料工业不断发展壮大, 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饲料工业的发展现状并阐述了饲料工业对畜牧业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饲料工业,畜牧业,发展,影响

参考文献

[1]农牧业部畜牧业司 (全国饲料工作办公室) .建设节约型和谐社会, 饲料工业大有可为[N].中国畜牧兽医报, 2013.

加快信阳畜牧业发展的思考 篇4

其次是加快信阳优质禽业的发展。固始鸡、固始白鹅、淮南麻鸭、樱桃谷鸭在全省饲养量第一,是信阳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要充分发挥“两鸭一鸡一鹅”的优势,通过龙头带动、养殖小区等方式,建立信阳优质禽业生态生产加工基地。一是以华英集团为重点,迅速膨胀樱桃谷鸭生产规模,扩大生产基地。到20xx年,樱桃谷鸭饲养量发展到20xx万只,年加工能力达2400万只。二是以固始三高集团为龙头,扩建、完善固始鸡产业化项目,在全市实施大规模产业化开发。项目建成后,全市固始鸡饲养量可达到8000万只,年出栏固始鸡达到5000万只以上,并带动2万多农户养鸡致富。三是大力发展固始白鹅。计划在淮滨、固始及息县北部等沿淮流域建立固始白鹅产业开发带,大力发展固始白鹅生产。到20xx年,全市鹅饲养量达到1500万只,年出栏1200万只以上。四是建立淮南麻鸭开发带,扩大淮南麻鸭规模养殖。重点在光山、商城及罗山等淮南麻鸭主产区建立淮南麻鸭生产加工基地。

在抓好生产的同时,进一步强化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搞好地方优良家禽的选育、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继续加大固始鸡提纯、扶壮工作,通过品系杂交,培育固始鸡精品蛋鸡和精品肉鸡品系;加强固始白鹅与四川白鹅等产蛋性能好的品种进行杂交选育,改变其产蛋率较低的劣势;开展淮南麻鸭与北京鸭等优良肉鸭的杂交改良,提高其生产速度和产肉性能。通过科学的选育和改良,既保持固始鸡、固始白鹅、淮南麻鸭等地方品种的原有特征和风味,又使其生产性能大幅提高,从而进一步巩固信阳禽业的优势。

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5

关键词:畜牧业;存在问题;对策

畜牧业前连种植业,后连加工业,是大农业的主要角色,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合理发展畜牧业,对于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但是,目前有些地方畜牧业的发展还比较滞后,还存在着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 存在问题

1.1 养殖模式滞后。目前有些地方畜牧业还是以传统的养殖方式为养殖主体,主要是以农户为基础的个体养殖和较小的养殖场养殖。特别是规模较小的专业养殖场户,生产的随意性比较大,只是根据自身的条件,随意建场,人畜混居,畜舍简陋,场址选择、场区布局不合理,饲养环境复杂,缺乏基本的动物卫生防疫条件,不仅给动物防疫带来很大困难,而且不能使有限的资源合理配置,综合效益不高。

1.2 养殖品种老化,养殖技术滞后。养殖品种老化,畜群结构不合理,生产方式落后是有些地方牲畜业发展的又一原因。良种引进不足,种畜禽供种能力不足,大量从境外购买的仔畜仔禽,也给畜牧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养殖技术滞后,重存栏,轻出栏,对畜禽饲料的营养搭配不当,严重影响生产效益;不注重畜禽疾病的防治,对病死的畜禽随意处理,对畜禽的养殖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1.3 规模养殖的标准不高,缺乏政府管理和支持。大部分养殖场规模小,政府不介入审批和管理,由养殖户随意建场饲养,没有合理的场地规划、建设、饲养管理、防疫、粪污处理等体系。相关部门之间缺乏协调联动机制,政府、畜牧业管理部门在项目建设中,往往表现为重扶持、轻管理。这种项目后期管理不足或管理不到位现象,是严重缺少部门之间协调联动机制的典型表现,会直接致使畜牧业项目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严重影响了畜牧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4畜牧养殖面临“四低”。1)山区农民的文化水平低,对科技知识的接受程度低,他们只关心短期内的经济效益,大多沿袭传统落后的饲养习惯,严重制约了畜牧科技推广进程。2)乡镇畜牧科技队伍待遇较低,极大地挫伤了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3)基层畜牧养殖推广人员技术水平较低,在岗人员中多数没有经过系统专业培训,理论功底差,业务素质不高,导致整个畜牧队伍的业务素质不高,不适应现代畜牧业的发展。4)科技推广费用投入低,科技宣传和普及远远不够,另外,目前动物保护体系和饲养兽药质量监测体系薄弱,尤其是各级动物防检疫机构基础设施落后,动物疫病的监测、诊断、预防和扑灭等各个环节都存在设施简陋等突出问题,导致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十分脆弱。畜牧养殖这“四低”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2 对策

2.1 转变养殖模式。目前,有些地方畜牧业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养殖模式,应该首先从养殖模式上进行调整,提倡“集中连片、各有重点、你我不同、综合发展”的原则,逐步扩大单元饲养规模,进一步向集约化、工厂化、现代化的养殖方向发展。逐步改变目前收入结构单一,发展潜力不大的生产经营方式,走一条既适合本地实际,又可增产增收的生态型、效益型畜牧业路子,提高畜牧业效益,增加牧民收入。

2.2 建设良种繁育体系,提高养殖技术。改良品种是提高畜禽品质的重要手段。畜牧业管理部门应加强原种畜禽场建设,种畜场应积极从省外及国外引进优质原种畜禽,增加原种畜禽场,提高全省种畜禽品质,加强种畜禽扩繁场建设。同时,要加大地方优质品种资源保护,确保地方优质畜禽品种资源安全。对不合格的养殖场进行整改,大力宣传和推广畜禽养殖技术,提高畜禽养殖人员的养殖技术,增加养殖效益。

2.3 政府加大管理力度,提高规模养殖标准 抓好标准化、规范化养殖场建设,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对符合标准化的养殖企业予以资金技术支持。畜牧管理部门必须加大畜禽养殖管理力度,对新建养殖场进行审核、审批,凡场址选择、饲养规模、环保条件、技术力量、疫病防控、布局结构等达不到标准的,一律不允许兴建。采用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销售、统一防疫的管理形式,从而为畜禽养殖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养殖环境。在种畜禽的引进上,畜牧管理部门要做好检疫、运输、发放等多个环节,要保证养殖项目的实施质量和顺利发展。

2.4 大力推广畜牧养殖科技知识,培养畜牧养殖技术人才。1)由畜牧管理部门聘请相关专业人才和专家,定期对养殖户进行养殖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养殖户的科技知识。2)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机制,重点培养一批具有省内领先水平的学科和技术带头人,进一步提高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建立健全种类齐全、层次多样的人才培养体系。3)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专业技术人才使用的竞争激励机制,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待遇。4)培育人才市场机制,加强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使用人单位能够找到最合适的人选。

3 结语

总之,畜牧业必须有效转变养殖模式,抓好种畜禽质量,加强政府管理力度和加大资金投入,抓好畜牧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只有这样,畜牧业才能健康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沙志娟,常顺强,许忠霞,等. 浅谈畜牧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5):5—6.

对岚县畜牧业发展的建议 篇6

1. 岚县畜牧业生产稳步推进

(1) 畜牧业生产结构逐步优化全县畜牧业紧紧围绕突出牛羊, 稳定猪鸡, 大力发展生态养殖的发展思路, 不断推进畜牧业生产结构战略性调整。畜禽品种结构不断优化, 羊主要推广绒肉兼用的白绒山羊为主, 牛以推广西门塔尔和利木赞两个肉用品种为主, 猪以长白、大白、杜洛克瘦肉型品种为主, 鸡以海兰白、海兰褐蛋鸡为主。2012年底, 全县肉类总产量达到3 800 t, 禽蛋产量达到1 500 t, 保障了人民群众对畜产品的消费要求, 畜牧业生产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2) 畜牧业生产方式明显改变岚县在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的过程中, 以实施规模健康养殖小区、养殖场、养殖专业合作社为抓手, 大力发展规模养殖, 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生产方式由庭院到场、由散到整, 养殖户收入由千到万, 全县规模养殖场 (户) 发展到320余户, 规模化养殖场 (户) 畜禽存栏量占到全县畜禽存栏数的40%。

(3) 防疫设施不断改善近几年来, 用于动物疫病防控的项目投资逐步加大, 防疫检疫器械不断完善, 乡镇兽医站36名基层兽医人员的工资纳入财政全额预算, 80名村级协防员落实了工资补贴。2012年财政拨入专项经费100余万元, 建立了防控物资储备库, 12个乡镇兽医站落实了工作经费60万元。由于资金到位, 措施到位, 储备齐全, 近几年全县未发生过任何动物疫情, 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

(4) 畜牧兽医实用技术推广普及全县设立了3个牛人工授精站, 2个羊人工授精点和1个猪人工授精站, 利用本县岚河畜牧园区种羊场和惠民养殖有限公司种猪场的优势, 积极推广人工授精技术, 每年举办1期养殖技术培训班, 重点推广综合配套养殖技术, 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为加快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从而提高了养殖业经济效益。

2. 存在问题

当前影响岚县畜牧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 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将面临着严重挑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畜牧业生产不稳定性加大受动物疫病的影响, 畜牧业发展生产波动性大, 受资源的制约和封山禁牧的影响, 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发展步履维艰, 更重要的是受饲料价格上涨的影响, 养殖效益不断下降, 生产大起大落, 畜产品价格大涨大跌, 影响到农民的养殖积极性。

(2) 存在动物疫情隐患猪、牛羊口蹄疫, 猪蓝耳病、猪瘟、禽流感等传染病是制约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大部分养殖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环境条件较差, 管理落后, 动物疫情隐患较为突出。

(3) 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难度大畜牧业生产链条长, 环节多, 生产过程中非法添加违禁的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的情况时有发生, 对畜产品安全提出了挑战, 监管任务十分艰巨。

(4) 畜牧业科技水平不高在科技创新方面, 尚未建立与畜牧业发展相适应的科技支撑体系, 在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方面, 技术推广项目和产业发展不够密切, 在科技投入方面, 多渠道投入机制没有完善健全, 成果转化资金投入不足。

3. 几点建议

从岚县畜牧业发展现状来看, 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 要推进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加快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产业化、现代化进程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抓起。

(1) 加大扶持力度, 多渠道筹措资金, 发展畜牧业生产, 要将扶贫资金, 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向畜牧业倾斜, 努力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

(2) 要将岚县山区乡镇的养殖重点村, 列入“一村一品”示范村的重点扶持对象, 树立一批导向性强, 覆盖面大, 推动力足, 技术性高的示范村, 示范场, 起到带头引路的作用, 推动畜牧业快速发展。

(3) 推广畜牧业先进实用技术, 提升发展效益, 重点抓好种畜场的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建设, 加快良种推广步伐, 提高畜禽品种质量, 为规模养殖提供良好的种质资源。

(4) 加强草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对天然草地退化的草场要开展牧坡改良, 建立禁牧、轮牧、休牧制度, 保护草地资源。同时要加大种草力度, 为发展畜牧业创造良好条件。

我国畜牧业发展政策的思考 篇7

一、目前我国畜牧业政策导向与农民实际意义的收入增长

目前, 我国畜牧业表现为明显的双元结构特征, 即标准化规模场集约化生产和农户粗放式经营共存, 前者是符合现代畜牧业发展规律的生产方式, 后者是我国畜牧业经济现状的表现。

目前我国政府发展畜牧业是从科技进步、标准化规模养殖、畜产品质量安全三方面进行政策扶持和引导的。“资金”政策 (包括项目扶持政策、财政补贴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 是我国政府引导畜牧业发展时采取的主要途径。政府的资金支持是向有能力实现科技创新的、标准化的规模畜禽养殖场倾斜的, 也就是说政府在解决畜牧业双元结构难题时选择了“标准化规模场集约化”生产方式, 要逐步淘汰“农户粗放式经营”生产方式。前者比后者在经济学意义上可以创造更多的财富, 在统计学意义上可以使农民整体收入水平增长, 然而, 农民在实际意义上的收入增长了么?

在这里我们必须明确一个概念:农民实际意义上的收入增长———个体的大多数农民落到手里的“钱”数量的增加, 而非统计学意义上的平均农民收入水平增长。因此, 从这个角度而言, 政府现有的畜牧业发展导向是不能够实现农民实际意义上的收入增长的, 大多数农民增加的收入只能体现在数字里面。

这里不是要否定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规律, 而是要说明政府目前的畜牧业政策在使农民实际意义上收入增长方面存在缺失。

二、实现农民实际意义上收入增长的政策手段

如何使大多数农民享受到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福祉, 使农民实际意义上的收入得到提高?可以从以下二方面的政策手段的应用来实现这个目的。

1. 制定畜牧业生产准入标准

现代畜牧业发展规律告诉我们, 只有集约化的工厂式畜牧业生产方式才能够满足人民日益提高的动物产品需求。我国政府目前正在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场的建设, 这个政策是符合市场规律的, 应当坚定不移的贯彻落实。

同时, 我们必须认识到, 我国目前的二元畜牧业结构中的农户粗放式经营的现状是有悖于现代畜牧业发展规律的, 这种生产方式存在以下3种危害:一是, 不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农民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活动是不考虑成本与产出比的, 他用的是自家的劳动力, 自家的生产资料, 只要生产出的产品能够换来实际的货币, 他就会去经营, 这就使单位资源的利用效果降低。二是, 不利于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农民在畜牧业生产中从其自身投入的角度去考虑动物疫病的防治, 他会有种浪费货币资本的原始认识和免费疫苗应激反应的心理预期, 使他往往忽视畜禽健康和圈舍消毒问题, 这样加大了政府监管的难度, 畜产品安全存在了巨大隐患, 造成潜在的疫情风险。三是, 不利于畜牧业生产科技的应用。由于农民个体经济能力、认知水平有限, 优质畜禽品种和先进畜禽养殖方式难以得到推广应用, 畜牧业单位产量远远低于国外, 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

因此, 我国必须提高畜牧业进入门槛, 全面制定畜牧业准入国家标准, 从技术层面 (非宣传层面和政府引导层面) 淘汰一家一户粗放经营的生产方式, 这是我国实现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基础。

2. 政府提供金融保障, 引导农户参股现代畜牧企业, 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现代畜牧业与农民实际意义的收入增长并不是相悖的, 二者是可以同时实现的。

(1) 政府引导农户参股现代畜牧企业 入股企业, 使资本与生产分离, 农民分享企业利润, 是提高农民收入的发展方向。畜牧业准入标准建立后, 会导致未达标准的那部分资源 (货币资金, 畜禽资源, 土地资源) 退出畜牧业, 造成农民经济损失。政府应当扶持建设资本与生产分离的现代法人制企业, 引导农户入股, 使这些资源仍留在畜牧领域。这样做, 首先可以实现集约化生产, 降低生产成品, 减少畜牧生产造成的生态压力;其次可以使生产经营由专业团队掌控, 有利于畜牧业科技的应用, 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农民亦可分享更多的利润;最后可以降低政府的监管成本, 有利于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的完善, 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保障。

(2) 建立畜牧发展基金 目前我国在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中投入了大笔资金, 包括项目扶持资金、税收优惠、财政良种补贴等等, 笔者认为这样的资金使用方式是不合理的:它无法实现公共财政政策的普惠作用, 资金流向容易受到人为因素影响, 容易形成“跑项目”、“跑补贴”的不良社会风气, 造成“权钱交易”的恶劣后果。当下, 我国面临着新一轮通货紧缩的压力, 央行已经在逐步放松银根, 笔者建议, 利用这一契机, 加大畜牧业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力度, 合理使用上述公共财政资金, 建立引导农民入股现代法人治理下的畜牧企业的保障机制:把政府用于扶持具体场、户的资金和金融保险业合作, 建立畜牧业发展基金, 并确保基金的年度持续投入性, 该基金直接用于保障农民入股现代畜牧企业后本金的安全性, 打消农民入股风险。

三、思考的可行性说明

一定有人说这些想法是笔者的奇思妙想, 天方夜谈:畜牧业准入制度推行就中国国情而言难度非常的大, 而且没有金融机构会去做这种针对农户本金的保险创新业务。以下内容就是要说明笔者想法的可行性。

1. 准入制度的推行是可行的

一种政策能否得以推行, 决定于该政策是否影响到受众群体的利益。一是, 目前我国政府财力充足, 再结合目前内需不旺的宏观经济现状, 具备了推行畜牧准入标准的经济基础。政府应当根据农户原有畜牧资源形式的不同, 制定科学的折算标准, 将畜禽资源、土地资源统一折算为货币资金, 并由政府以记账式有价证劵方式统一换购。这样做, 既可以确保原有畜牧资源继续留在畜牧领域, 又可以避免涉畜农民的退出后的经济损失。二是, 政府在畜牧准入制度建立的同时需建立畜牧发展基金, 保障农民入股现代畜牧企业本金的安全, 打消农民顾虑。三是, 农民入股现代畜牧企业, 实现资本与管理的分离, 实现集约化生产, 有利于畜牧科技的广泛应用, 能够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 农民既可以分享到更多的资源收益, 也可以以薪酬形式实现人力资源价值, 农民实际意义上的收入得到增长。

2. 农村金融业创新的可能性

金融机构从安全性角度而言, 只要畜牧发展基金政策实现, 资金使用是安全的;从收益性角度而言, 畜牧准入制度建立后, 法人制现代畜牧企业畜牧生产方式将成为畜牧业的主体, 由专业人才管理下的现代畜牧企业的经营效益一定大幅提升, 金融机构收益性得到保障;从金融资产管理成本而言, 在畜牧发展基金建立的前提下, 金融机构的管理对象是针对政府和法人制现代畜牧企业的, 而不是针对一家一户农民的, 管理成本与其他行业相类似。

如何推动我省畜牧业的发展 篇8

信息化的深入融合将使我省畜牧业生产经营结构进一步优化。提高畜牧业科技水平, 推进信息化建设, 是促进畜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要举措, 是提高行业市场竞争力, 加快建设现代畜牧业的有效途径。我省在多年的实践当中坚持信息化建设与产业发展相融合, 大力推进畜牧业信息化进程, 创新信息传播方式和手段, 加大信息服务的力度, 覆盖省、市 (地) 、县三级的畜牧业信息化体系初步形成, 畜牧业信息网络逐步完善, 信息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得到了加强, 信息服务模式不断创新, 为保障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我省有条件的大型种畜禽场、饲养场等建设上实现饲养管理信息化, 在畜禽生产管理全过程中采用信息化手段采集、检测各项数据, 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管理。目前, 我省90%以上的大型涉牧企业如完达山、蒙牛、伊利、北大荒等在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上都实现了信息化, 信息化的实现使企业降低了经营成本, 提高了竞争力。全省77%的养殖大户都拥有可以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 实现了信息化交易。我省在全国率先建设了畜牧业监测预警系统。同时为了畜牧业的更好发展, 还要逐步实现畜禽及畜产品生产、加工、检疫、流通、销售环节的全程数字化管理。

我省已正式成立畜牧兽医信息中心, 加快整合行业资源, 搭建全省畜牧业信息化统一平台建设的步伐。统一平台整合了全省动物卫生防疫体系信息系统项目、黑龙江省草原防火指挥中心项目等多个信息化项目。建设中, 以省级信息中心资源为依托, 有序整合全系统现有信息化资源及相关待建项目。随着我国畜牧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行业信息化发展将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必将推动我省畜牧业的现代化发展。

二、 畜牧养殖业要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近几年, 我省的畜牧养殖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向规模化、集约化趋势发展越发明显。畜牧养殖上以科技为生产力, 以自动化、数字化技术为平台, 通过模拟生态和自动控制技术, 将每一个畜禽舍或养殖场模拟成一个生态单元, 全力打造设施养殖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扶持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全面推进种猪、蛋鸡、肉鸡、种鹅、肉牛场等多种智能化养殖。降低养殖风险, 发展污水、污物、污气零排放, 全封闭环境和全自动控制的现代化养猪场, 实行智能化生态养猪。在养猪的标准化方面, 在一部分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养殖场, 生猪的生产实行计算机管理。在计算机系统中存储猪的分娩、生长、死亡、出售、饲料比例和管理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数据和信息, 分析、预测猪的销售、交配及产仔母猪所需饲料、猪种退化等方面的问题;还可根据存储的育种和品质资料、母猪级别指标、营养效果、猪仔生产和市场价格等数据, 分析经济效益和价值等。

同样奶牛的养殖也实行计算机智能管理。将管理奶牛的计算机系统中存储奶牛的健康状况、产奶量、繁殖与生活史、食物供给量等数据, 具有自动识别每头奶牛、自动记录其产奶量、自动配给精粗饲料、自动测定和记录每头奶牛的体重、体温、奶牛质量和健康状况等功能。既可以降低饲料成本, 减少医药开支, 又提高了养殖效率和经济效益。

三、 提高我省畜牧业的科技含量, 促进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在落实好我省有关畜牧业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同时, 坚持良种铺路、科技入户, 切实提高畜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提高我省畜牧产业的发展速度。

发展巴中现代畜牧业的思考 篇9

巴中建区设市以来, 畜牧业一直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势头, 产值年均增幅在10%左右。全市已建成年出栏50头以上生猪养殖大户8528户 (其中千头以上规模养猪场106家) , 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155个, 标准化、规模化养殖面达26%, 四县 (区) 均为国家生猪调出奖励大县。全市已认证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8个, 无公害畜产品7个。

1.1 畜牧业是巴中农村经济的优势产业

一是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巴州区、平昌县早在80年代就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猪生产基地。广大农村积累了较丰富的饲养、防疫、加工等经验。二是有优越的生态环境。全市森林覆盖率53%以上, 为养殖业带来了得天独厚的生态养殖环境, 为发展优质畜产品奠定了基础。三是有丰富的饲料资源。全市有可利用草山草坡面积710万亩 (1亩=667平方米, 下同) , 可载畜300万个黄牛单位, 年均人工种植优质牧草10万亩以上, 可利用秸秆170万吨, 可增养畜禽300多万头 (只) 。四是有独特的品种优势。南江黄羊是目前国内人工培育的唯一肉用山羊新品种, 空山黄牛是良好的肉役兼用型新品种, 还有具有地域特色的巴山土鸡等。

1.2 畜牧业是巴中农村经济的致富产业

历届党委、政府始终把畜牧业作为农村脱贫致富、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来抓, 各级党政干部积累了抓畜牧生产的经验, 农民自觉发展养殖的积极性很高。2007年, 全市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58.1%, 农民人均增收的313元中有110元来自畜牧业, 贡献率达35.1%。

1.3 畜牧业是巴中农村经济的朝阳产业

由于政策带动、市场拉动、项目推动, 加之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 发展生态、安全、优质畜禽产品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自去年下半年以来, 全市仅依靠生猪政策扶持资金8000多万元就带动民间投资3.92亿元。

2 存在的问题

2.1 发展观念落后

一是大多数散养农户特别是边远山区农户发展观念落后。二是部分地方党政领导发展观念落后。在抓畜牧产业扶持上还缺乏力度。

2.2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一是管理体系建设滞后;二是改良体系建设滞后;三是防疫体系建设滞后。

2.3 饲料转化率低

除规模养殖场外, 散养农户基本上是直接用原料饲喂, 未进行科学配制。全市养殖环节玉米有效转化率仅65%左右, 秸秆综合利用效率还不到30%。

2.4 畜牧生产方式落后

大部分农户对饲料配制、饲料青贮、秸秆综合利用、疫病综合防治等实用新技术难以接受, 继续沿用传统畜牧生产方式。

2.5 利益分配机制失衡

养殖农户与生产、加工企业之间, 还没有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尚处于单纯的买卖关系。养殖农户不仅要承担疫病等自然风险, 还要承担千变万化的市场风险。

3 对策与建议

3.1 转变发展理念, 确立山区现代畜牧业的战略目标

巴中山区现代畜牧业的发展, 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已有基础和优势, 继续坚持走“种养有机结合, 资源循环利用, 适度规模集群, 突出比较效益, 延伸产业链条, 深化加工流通”的路子。着力在规模发展、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疫病防控、龙头带动、加工流通等方面下大功夫, 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 建立健全服务体系, 加快发展畜牧产业带, 打造畜牧产业经济圈。从明年起, 在构建“良繁、防疫、畜产品安全、饲料工业”四大体系的基础上, 启动“百千万畜牧增收工程”, 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 在全市打造100个养殖基地乡 (镇) , 培育1000个专业养殖村, 发展10000户规模养殖大户。力争到2012年, 全市畜牧业实现生猪出栏600万头、牛42万头、羊165万只、禽兔3720万只, 肉类总产量达到59万吨。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的比重达60%以上, 畜牧业为农民增收贡献率达40%以上。规定动物免疫病种免疫率、产地检疫率、屠宰检疫率达100%, 畜产品加工产值与畜牧业产值之比达0.4∶1。

3.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认真落实国家扶持政策。全面落实国家重点支持的“规模化饲养、品种改良、疫病防控、肉食品安全”项目, 认真兑现能繁母猪补贴和保险、育肥猪保险、良种补贴、税费减免、用地用林特批等扶持畜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和优惠措施。加强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小区、乡镇基层站建设等项目建设资金监管,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二是完善地方配套政策。各级政府要严格按照上级政策要求, 配套好相关政策。要探索建立公共财力投入长效机制, 对良种推广、疫病防控、科技培训、畜产品安全监测必须落实专项工作经费。县 (区) 要积极组建畜牧业发展担保公司, 建立畜牧业的贷款贴息和融资担保长效机制, 切实解决畜牧业发展中融资难问题。贷款贴息重点倾斜于龙头企业、规模养殖场、标准化养殖小区以及辐射能力大、带动能力强的流通组织。

3.3 强化发展功能

一是构建良繁体系。按照“纯种选育、杂交制种、仔猪繁殖”的要求, 加强生猪三级繁育体系建设, 引导规模场 (户) 实行自繁自养。加强牛改站点和南江黄羊多品系选育建设, 完善设施设备, 提高冷配技术。二是构建疫病防控体系。加快构建“网络健全、队伍稳定、保障有力、处置高效”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加强猪瘟、口蹄疫、猪蓝耳病等动物疫病防治, 确保防疫密度和质量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完善防疫冷链设施建设, 加强疫情处置和应急演练, 加快信息网络建设, 提高疫情监测和防治能力。三是构建饲料供应体系。加快本地饲料加工业的发展, 重点扶持饲料加工企业加强技改扩能, 提高产量和质量。积极调整种植结构, 把发展旱作农业与饲料种植、加工有机结合起来, 加强旱粮转化、秸秆综合利用、饲料青贮等技术培训和普及。四是构建畜产品安全体系。强化生产环节的全程监控, 积极推行兽医处方用药、兽医用药记录和病猪跟踪制度, 切实落实市内饲料生产企业监管制、饲料及兽药经营质量承诺制、市外饲料及兽药准入制、饲料供应配送制“四制管理”。发挥市畜产品安全监测中心的作用, 提高检测能力, 加大对违禁药物的查处力度, 扩大抽检 (查) 覆盖面, 切实规范饲料兽药生产、经营、使用行为。五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 结合山区实际, 加强圈舍改造和设施的升级, 完善水、电、路、 (沼) 气等基础建设。

3.4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一是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在资金、项目、基础建设等方面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和政策优惠。二是培育企业家队伍。在全市培育一批懂经营、会管理、善开拓、勇创新的企业家队伍, 打造特色产品占领市场, 拓展营销扩大市场, 从而带动产业发展。三是大力发展畜牧业专合组织。加强引导和政策扶持, 大力发展畜牧业专合组织,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实现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降低农户养殖市场风险。

3.5 完善运行机制

我国畜牧业中饲料产业的发展探讨 篇10

关键词:畜牧业的基础;产业发展和市场导向;企业管理;安全问题;科技和人才培养

我国地域广阔,广大农村占据着我国主要的农业发展基础,

而农业中的畜牧业也是我国近几年迅猛发展的支柱产业,这项产业对农民实现增收致富、提高粮食利用率等方面都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而畜牧产业中的饲料方面更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它关系到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基础,饲料是人们动物性食品的源头所在,这也直接关系到我们人类的健康安全问题,所以,我国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对畜牧业饲料问题的管理。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但同时我国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其中与农村相关的就有很多,这也对我国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要重视对农村畜牧业以及饲料产业的管理。

同时随着农村大量人口迁入城市,饲料价格的上涨的因素的影响,现在我国农村畜牧业的发展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我国许多相关的饲料生产企业都出现了经营状况不容乐观的情景,企业的生产和发展都受到了很大的挑战。所以,我们相关的企业必须采取措施,加快饲料企业的发展,为我国的畜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生产模式应向纵深发展

我国的饲料生产企业的生产模式应该注重产业的纵深发展,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生产,紧跟世界畜牧业的发展潮流,重视科学技术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尽量减少企业消耗,发展集体企业,壮大企业的规模,实现饲料产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优质饲料。我们饲料的企业应该把材料源头的进货、生产材料的生产、加工、销售和售后服務等连接成一体,在以后的发展中把产业经营形成正确的产业链条,为我国农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应注重企业的管理

我们的饲料生产企业应该注重企业的管理,改变以往的简单的家庭作坊式的管理,对企业进行充分的改革,确立正确的企业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同时注重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让企业的发展具备充足的实力。我们的企业管理者应该走出去向其他地区的优秀企业学习,学习他们的企业管理和生产模式,大力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让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食品安全重于一切

动物饲料的安全问题是企业的生命线,所以,我们饲料加工企业应该把产品的质量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按照国家的规定进行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加强对相关药品的管理,确保饲料和畜牧产品的安全,发展应用无毒副作用、无残留及安全的饲料添加剂,如饲用微生态制剂、中草药添加剂、酶制剂、有机微量元素添加剂等,发展应用生物饲料的发展,推行国际标准的严格要求,从而更好地促进饲料的安全加工和生产,为自己的企业赢得更多的荣

誉。我们饲料生产企业还应该加强法律意识,以法治厂。因为饲料生产企业是饲料生产的主体,在生产饲料的时候要严格按照国家的卫生标准执行,绝对不是好用任何违禁药品,严把原料入厂关,对于不符合安全饲料生产的原料禁止入厂;企业必须对每批次的原料都要进行认真严格的检测,对于出现的问题产品坚决要全部安全处理,绝对不能流向市场;采取措施降低饲料产品的有害成分,培育和创新安全性更高的饲料品种,让自己的企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四、应注重品牌效应

我们的饲料生产企业应该注重品牌效应。更主要的是我们生产企业应该壮大自己的品牌影响,扩大宣传,当然这种宣传必须是以事实为基础,能够让消费者确实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让消费者真正认识企业生产品牌的效应,使消费者认识到这种产品和市场上同类产品的不同之处,为自己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这也需要我们生产企业抓住市场,根据市场和自己产品的特点进行有效的定位,从产品的价格、售后服务等方面入手,明确自己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在哪里。

五、加强培养和储备优秀的科技人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现在任何企业都必须重视的问题。我们畜牧业的饲料生产企业更应该注重科学技术的作用,大力引进世界高新技术装备,引进优秀的科技人才,让科技在饲料生产加工中发挥积极作用。这样可以更好地减少消耗,提高产量和质量,通过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用来优化我们企业的队伍质量,提高企业的竞争核心力,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水平和素质。并且能够调动企业生产人员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让他们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总之,饲料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需要我们为之努力,相信只要我们注重产品的质量,为我国农村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饲料,相信我们的企业一定会发展壮大,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物流发展的畜牧业 篇11

草地生态畜牧业是以生态平衡为前提, 以畜牧业为主的复合生产体系。是模拟草地生态系统的物种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运用系统工程方法, 将多种现代生态技术组合对接, 并将各种生产环节用食物链串接成统一的生态体系, 充分挖掘生产潜力, 进行无废物、无污染生产, 以获得长期稳定的生态经济效益的系统。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益的统一, 从根本上摆脱单一经营和单纯提供原料的局面, 是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1 毕节地区生态畜牧业取得的成就

毕节地区生态畜牧业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 树立科学发展观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观念, 走高产、优质、高效的发展之路。以推动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为目标, 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面向市场、依靠科技, 依托资源, 加强畜牧“四项工程”建设, 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优化畜种结构, 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畜产品质量, 加大创造地方品牌的力度, 加快具有山区特色的地方名特畜产品的开发, 生态畜牧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1.1 全区畜禽生产持续增长, 创历史最好水平

据统计部门资料, 2008年全区牛、猪、羊、禽等畜禽存栏分别为147.06万头、419.7万头、93.64万只、1512.1万只。与1978年相比较, 牛、猪、羊存栏分别增长200.99%、323.32%和151.05%。2008年出栏肉牛28.44万头、肉羊54.43万只、肥猪395.81万头, 与1978年相比, 肉牛出栏增长7倍, 肉羊增长7.3倍, 肥猪增长5.69倍。

1.2 草食牲畜出栏率显著提高

2008年肉牛出栏率为19.94%, 比1978年提高13.46个百分点, 出栏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7.80%) 的12.14个百分点;肉羊出栏率为61.25%, 提高49.48个百分点。草食畜禽肉类总产25152t, 占肉类总产量的8.33%, 比1989年提高3.17个百分点, 人均占有牛羊肉2.7㎏。

1.3 肉牛品质得到提高

我区1978年开始推广牛冻精人工输配技术, 截至2004年累计输配发情母牛771123头, 据不完全统计 (1986~2004年) 产杂交活犊26.2793万头, 牛群品质得到显著提高。据测定, 肉牛个体产肉量由1985年平均58.54㎏提高到2000年的97.96㎏, 增长67.34%。

1.4 畜牧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

毕节地区有6个国家级商品肉牛生产基地县, 3个国家级秸杆氨化养牛示范县, 5个县市为全区无规定动物疫区病项目实施县。毕节地区有较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 拥有全省惟一的地区级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 技术力量雄厚, 地、县 (市) 设立畜牧事业局, 畜牧兽医网络延伸至乡镇及村, 拥有一支懂技术, 善管理的畜牧兽医科技队伍。全区已初步形成良种繁殖、疫病防治、饲草饲料生产、技术培训四大服务体系, 为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技术保证。

1.5 草地饲料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

我区1981年开始推广人工种草技术, 累计种草 (1986~2008年) 9.25万hm2,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 总结出一套种草养畜的经验。1987年推广青贮秸杆养畜, 1990年推广秸秆氨化养牛, 据统计 (1987~2008年) 全区推广青贮、微贮饲料413.76万t, 累计建氨化窖66836个, 推广氨化饲料37.41万t。

1.6 规模养殖和产业化经营能力不断增强

一是全区形成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畜牧专业村和规模养殖户, 2008年底, 全区投资发展标准化养殖小区164个, 发展规模养殖专业户1.02万个, 发展养殖专业村140个;二是种草养畜基地建设取得成效, 全区启动种草养畜示范基地39个, 种草3833.3hm2, 有力地促进我区生态畜牧业的发展;三是组建成地、县畜牧生产龙头企业, 全区畜产品加工企业5家, 年加工肉类1万余t, 发展各类牲畜交易市场209个, 年上市交易牲畜34506万头只, 有从事牲畜经纪人队伍1344个, 专业协会52个。积极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不断提高参与市场的竞争能力, 加快畜牧产业化进程。

2 优势与潜力

2.1 草食畜牧业发展的优势

2.1.1 草地资源优势。

全区有草山草坡49.8万hm2, 占全省的11.83%, 占全区土地面积的18.5%, 有灌木林38.64万hm2, 水热条件较好。只要适度开发, 改良与合理利用, 将是我区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的一大优势。

2.1.2 人工草地建设与利用取得成功经验。

我区威宁灼甫草场、麻乍乡戛利村种草养畜、织金飞播草场、大方安乐草场及毕节海子街肉牛生产基地在人工种草与配套养畜方面取得成功的经验, 截至2001年, 全区累计草场建设面积达12.25万hm2。

2.1.3“三元种植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为草食畜牧业的发展开辟新途径。

近年来种植业逐步改变传统“粮、经”二元结构, 建立新型“粮、饲、经”三元种植结构。一是粮草间作技术, 据大方县测定, 亩产红三叶牧草4513㎏, 主粮基本不减产;二是每年利用冬闲土种植饲用绿肥, 每年种植面积20万hm2以上, 2004年全区利用绿肥生产优质草粉4.45万t;三是种植高蛋白玉米及高秆菠菜。

2.1.4 农业资源优势:

我区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 年产各类秸秆200余万t, 目前利用率仅40%左右, 其余大部分被烧掉, 既浪费资源又造成环境污染, 秸秆经加工处理后其营养价值可与优质牧草相媲美, 2008年全区秸杆加工利用78.46万t, 占全区秸杆总量的25%左右, 按国家统一计算方法相当于节粮4.2万t。

2.1.5 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还草优势。

在实施西部陡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 我区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有35万hm2, 2010年前需治理的有20余万hm2, 其中退耕还草约50%, 即可增加10万hm2优质高产牧草地。

2.1.6 劳动力资源优势。

我区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 有剩余劳动力近100万人, 发展草食畜牧业能使农村潜在资源优势向现实商品经济优势的转化, 而且可促进全区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畜产品生产成本低是我区畜产品的一大优势。

2.1.7 科技优势。

在牛羊改良技术上我区处于贵州领先地位, 1978年率先开展牛冷配改良, 累计输配发情母牛77.11万头, 产犊率达59.9%, 每年牛改冷配数占全省40%以上, 设有牛改点379个, 2008年输配发情母牛135566头;设有猪改点1234个;羊改点52个;2000年开展牛胚胎移植获成功, 区内初步形成良种繁育体系, 这奠定了我区草食畜牧产业化发展的技术基础。

2.1.8 畜牧产业化经营逐步形成。

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正在兴起, 肉牛、肉羊生产逐步形成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新格局。

2.2 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潜力

纵观我区未来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无论从自然资源, 还是市场需求都具备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的优越条件, 并且潜力很大, 有待挖掘, 充分利用。据测算, 全区草山草坡年产草286.1万t, 农地及五旁四坎产草375.4万t, 种植绿肥等青饲料500万t, 合计年产草1193.18万t, 可载畜125.7万个牛单位;农作物秸秆可载畜41万个牛单位, 灌木林及林间草地可载畜34.1万个牛单位, 退耕还草10万hm2, 可载畜63.2万个牛单位, 几项合计现有资源可载畜223万个牛单位, 2001年全区草食牲畜的折合166.66万个牛单位, 理论载畜潜力为66.34万个牛单位。

3 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毕节地区草食牲畜的饲养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天然草场放牧, 种草养畜没有完全被群众所接受, 现有天然草场严重超载, 天然草场缺乏管理, 草地质量下降, 生产能力降低, 草群中优质牧草的数量减少, 可食牧草产量下降, 草场生产能力显著下降。

畜牧科学研究力量薄弱, 新技术推广缓慢, 不易巩固, 科学技术推广一阵风, 如上世纪末研究推广的人工种植牧草、粮草套种技术、养畜综合配套技术、猪牛圈的改造等, 形成墙内开花墙外香。

国家对畜牧业的投入相对别的行业比较少, 而且资金使用不集中, 畜牧业产业化生产进展缓慢, 资金匮乏是制约毕节地区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草食牲畜的品质较差。个体小、产肉量低、肉质达不到国际标准, 产品整齐度低, 饲养方式落后, 很难生产出国际市场上需要的优质畜产品;畜毕节地区畜禽产品是传统产品数量多, 优质产品数量少, 出售的初级产品和原料多, 加工转化成高附加值的产品少, 可提供的商品多, 市场占有份额少。

自然经济观仍占主导地位。毕节地区草地畜牧业经济多年来在自然经济观念的支配下运转, 每年出售少量不经育肥的活畜, 以换取有限的生活和生产资料等, 饲养长寿牛、羊是普遍现象, 不注重养畜经济效益。

牛栏猪圈厕所乱搭乱建, 杂乱无章, 生活垃圾乱堆放, 畜禽粪便随处可见, 污水乱流, 蚊蝇满天飞。

国家投资建设的基础设施没有得到应有的利用, 造成资源浪费, 如前几年投资建设的氨化池、沼气池, 大部分没有得到利用, 而是闲置。重视建设, 忽视管理利用。

缺乏相应的牲畜交易集散市场。毕节地区活畜交易仍依靠乡镇小型自然农贸市场进行, 交易量小, 而且不规范。

生产方式落后, 科技兴牧的总体水平不高。一是传统饲养方式仍存在;二是畜禽出栏率、饲料转化率及养畜经济效益停留在低水平上;三是饲养的品种生产的产品达不到国际市场的要求。

认识不足, 重视力度不够。长期以来, 各级行政部门习惯于把粮烟生产作为农业生产的重点来抓, 草地生态畜牧业在农业中处于从属地位, 行署提出的发展畜牧大区的战略部署并未真正提上议事日程, 发展措施不够完善, 运作机制尚未健全, 工作力度远远不够。

4 发展与对策

4.1 转变观念, 科学决策

依据区情, 各级领导一定要克服重农轻牧的思想, 正确处理畜牧业与其他生产部门的关系, 改变靠天养畜和重视存栏数的小农经济思想, 树立科学养畜与商品生产的观念。在思想观念上, 由重畜轻草向种草养畜转变;在经营饲养方式上, 实现由自然放牧的粗放经营向舍饲半舍饲的集约化经营转变, 从根本上改变牲畜完全依赖天然草场的传统习惯;在增长方式上, 实现由单一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在市场开拓上, 实现由局部小市场向国内国际大市场拓展, 提高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4.2 加强领导, 狠抓落实

各级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草食畜牧业在我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和全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把发展畜牧业当作大事来抓, 切实抓好方案的组织落实, 抓住发展机遇, 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精心组织实施, 改进工作作风和方法, 因势利导, 搞好技术、信息服务、协调指导和典型示范带动。

4.3 以草地生态建设为重点, 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生态畜牧业, 必须进一步加强以保护草原生态为重点的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草地生态建设必须坚持保护与建设并举、以保护为主的原则, 全面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战略, 通过休牧和必要的人工补种等途径, 加大天然草场保护力度, 使其恢复自然生态, 为畜牧业的良性发展奠定基础。

4.4 以推广舍饲半舍饲为切入点, 加快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

发展生态畜牧业关键在于饲养方式的转变。把传统粗放的单一的靠天然草场放牧饲养方式, 转变为舍饲半舍饲的饲养。

4.5 合理有效地利用草地饲料资源,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把保护、建设、开发利用有机地结合, 使草地资源得到永续利用。成片草场要合理开发利用, 实行轮牧, 已退化的草场要进行封育和改良;对退耕地营造高标准的人工草地, 提高鲜草产量;加强草地管理, 实行草畜配套, 推广圈养;大力开发农作物秸秆青贮、氨化及微生物处理, 提高秸秆营养价值, 加大种植业“三元结构”调整力度。

4.6 以结构调整为着力点, 发挥生态畜牧业的比较优势

调整畜牧业结构, 不仅是实现产业化升级的重大举措, 也是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客观要求, 要从区域上适当调整畜牧业的布局。

4.7 以推进畜牧业产业化为途径, 提高生态畜牧业的综合效益

畜牧业产业化是延伸畜牧业后续效益的有效形式, 也是分散的小生产走向社会化生产的现实需要。推进畜牧业产业化, 必须按照充分利用资源优势, 突出地区特色, 符合市场需求, 形成生产规模的原则, 因地制宜, 注重特色, 积极培育主导产业, 构筑产业带、产业群。

4.8 按WTO规则和国际通行做法, 完善畜牧业管理体制

实现机制创新, 必须适应市场化、国际化、现代化发展要求, 加快管理体制改革步伐, 形成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新格局。

4.9 加强牲畜改良工作的力度, 要有超常规的突破

实现良种国际化, 是实现高效草食畜牧业的立足点, 引进良种乳牛、肉牛改良本地牛、生产优质肉牛和乳制品;引进波尔山羊改良本地山羊, 提高山羊肉用性能;引进重型马和驴开展马匹改良, 生产优质肉用马和役骡, 同时选育体高低于106㎝的黔西矮马供出品, 品改力度要加强, 改良覆盖面应提高50%以上。

4.1 0 提高草食畜牧业的科技水平

充分发挥科技在草食畜牧生产中的作用, 大力推广良种良法配套, 按照相应的标准组织生产, 一是研究推广优质肉牛、肉羊、肉马生产;二是秸秆养牛羊综合配套技术;三是人工种草养畜配套技术;四是畜产品深加工技术;五是牛羊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综合防治技术;六是牛、羊产业化生产配套技术。努力实现草食畜牧业由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4.1 1 增加对草食畜牧业的投入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投融资方式, 积极动员社会各个方面和个人资金投入畜牧业, 进一步扩大银行贷款规模, 各级政府部门应在政策上扶持、经济上投入、技术上指导。

4.1 2 组建在国内市场, 尤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出口创汇的龙头企业

在政策上给予扶持, 通过龙头企业的组织和带动, 尽快创造一批名牌产品, 发展规模经营, 实行产业化生产, 通过产业化带动畜牧业的现代化, 同时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建立自由流通和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利用生产基地优势, 培植产区市场, 利用加工优势, 多元化进入市场, 另外通过合资、合作、联营等多种形式占据国内市场, 拓展国际市场。

4.1 3 大力扶持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的火车头, 抓好一个龙头企业就能带动一大片, 围绕产业强龙头, 壮大龙头带产业, 要重点加强龙头企业的培植, 资金投入上要倾斜, 优先安排涉农项目资金, 制定并落实优惠政策, 加强对龙头企业的引导和帮助, 帮助企业和基地农户建立稳定的联系, 增强企业对农户的带动能力。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经营机制, 从而使从事产业化经营的企业和农户长期利益得到保证。通过重点扶持, 使一批企业初步形成集生产、销售、科技服务于一体的龙头企业, 推动生态畜牧业建设。

4.1 4 要整合各类资金, 做大做强草地生态畜牧产业

千方百计整合部门项目资金, 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进行资金整合和捆绑使用, 以项目为纽带, 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优势, 引导财力、物力、人力进行区域和项目整合, 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4.1 5 健全体系、综合服务

加强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建立健全良种繁殖体系;二是饲草饲料生产体系;三是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四是产供销一体化服务体系;五是技术培训体系;六是通过龙头企业、政府职能部门、社会化中介组织直接为农民提供信息, 做好信息收集整理、筛选和传播工作, 利用一切宣传媒体传递信息, 帮助农民按市场经济规律组织生产经营。

4.16 加快圈舍改造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积极发展沼气业, 推进改圈、改厕、改厨工作, 逐步做到人畜分离。通过努力, 实现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

4.17 创新生态养殖模式

以生态养殖为重点, 在养殖形式上, 实施畜牧科技园区带动型、畜牧专业大户带动型、养殖协会带动型、畜牧生产基地带动型。在养殖模式上, 大力推行“畜—沼—粮”、“畜—沼—果”、“畜—沼—菜”等科学的生态饲养模式。农户通过实施退耕还林, 林下种草, 修建沼气池, 池上建猪 (羊、牛) 圈养殖家畜, 家畜粪便进入沼气池, 发酵后产生沼气能源, 通过无害化处理后的沼液再进入农田、草地、果园, 使养殖业与种植业良性循环, 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促进生态文明家园建设。

4.18 鼓励机关单位职工参与生态畜牧业的建设

地、县应制定鼓励有养殖技术、经营管理能力的机关干部职工参与生态畜牧业建设的激励机制, 以推动生态畜牧业建设的发展, 可以带职带薪或停职留薪, 县财政给予相应的启动资金及项目贴息贷款支持, 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 县委、政府应予以重奖。

摘要:发展生态畜牧业是毕节试验区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也是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的重要举措。在对毕节生态畜牧业发展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发展对策。

关键词:生态畜牧业,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畜牧业及畜产品加工研究进展》,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出版。

[2]《第十四国际草地会议论文集》, 中国草原学会。

[3]毕节地区统计局统计年报。

[4]《农业经济问题》

[5]《贵州省农业结构调整规划》,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6]《贵州省毕节地区畜牧产业发展战略暨规划》。

[7]《托起贵州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畜牧养殖业》, 贵州人民出版社。

[8]《国外畜牧科技杂志》。

[9]《草与畜杂志》。

上一篇:负面价值下一篇:阿米福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