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经济发展

2024-09-16

物流经济发展(精选12篇)

物流经济发展 篇1

当下,我国不同区域的各级城市相继出台政策,把发展现代物流产业作为新世纪经济新的增长点,作为经济工作中的一件大事,采取有力政策和措施,引导和促进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例如,宁波把现代物流业定位为“优势行业”,并把物流业视为宁波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目前,宁波市政府为了大力发展物流业,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使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由于物流业是涉及许多部门的复合型行业,又是新兴的服务型产业,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十二五”规划是宁波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随着国务院将宁波确立为长三角物流区域三大中心之一、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宁波物流业正在经历着高速发展时期。从1999年起,宁波不少投资主体纷纷把视线投向了物流业,物流企业数量持续增长,新建物流企业逐年增长。早在1999年以前,宁波新设物流企业每年不到30家,但从1999年开始,每年都超过百家,年均有316家。据最新统计,目前全市现有物流企业近4000家,已基本形成了一支门类齐全、机制灵活、运作高效、竞争充分的物流市场主体。但是,物流企业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数量多、规模小。其中注册资本在5000万元以上的物流企业只有59户,占总量的1.6%。根据有资产记录的物流企业数据,资产总额小于1亿元的企业,占到96.2%;员工人数小于100人的企业,占到93.2%。现有的物流企业服务单一,多为功能型物流企业,缺乏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运输的只管运输、仓储的只做仓储,单纯从事搬运的物流企业就有近1500家,真正从事仓储、搬运、运输一体化的企业数量相当少。为进一步促进物流企业转型升级,急需优化物流产业的金融服务环境,大力发展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

物流金融不仅是金融创新业务,也是物流供应链企业拓展业务空间的新领域

随着电子金融、地产金融、汽车金融、中介金融、非银金融的多分支金融领域的产生,“物流金融”的提法得到共识。物流金融是指面向物流业的运营过程,通过应用和开发各种金融产品,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的一项业务活动,主要包括发生在物流过程中的各种存款、贷款、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有价证券发行与交易,以及金融机构所办理的各类涉及物流业的中间业务等。简单来说,物流金融就是银行和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在供应链运作的全过程向客户提供结算和融资服务。物流金融作为一个金融创新业务在我国得到迅猛发展,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和物流供应链企业拓展业务空间、增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领域。2008年9月27日到28日,由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物流企业分会主办,广东省物流行业协会、深圳市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等十多个行业协会联合协办的首届中国供应链金融发展论坛在深圳和上海两地成功举行。物流金融是商业银行基于企业供应链管理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创新金融业务。它通过将核心企业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结合动产,提供有针对性的信用增级、融资、担保、结算、账款管理、风险参与及风险回避等金融产品和组合服务,可在为企业盘活资金流的同时提高企业供应链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目前我国所有企业拥有的存货即动产高达51394亿元,其中中小企业拥有30326亿元。如果按照50%的贷款折扣率计算,这些资产原本可以担保生成约1.6万多亿元的贷款,相当于我国金融机构一年的新增贷款额的50%以上。

我们认为,要真正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可以充分利用中小企业的这些动产来融资。据调查,宁波现在已经有宁波银行、中信银行、广发银行、鄞州银行、光大银行、深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了动产融资担保业务,有效解决了宁波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促进物流供应链企业转型升级,为发展物流金融奠定了基础

发展物流金融服务驱动力来自于巨大的市场需求。2008年是宁波市物流业和航运业在银行的融资规模扩张较快的一年,特别是船舶制造业,融资规模增长了近8倍。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以来融资增速明显降低,例如银行类金融机构对水上运输业的信贷投放量仅增加了12.1%,低于信贷平均增速,导致整个航运业在所有行业中的融资占比有所下降。与此同时,在国家对物流行业的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刺激下,宁波物流业的融资需求却稳步增长,物流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急需物流金融配套发展作支撑。尤其是在以下方面需要改善宁波市物流业和航运业的融资状况:一是需要加快发展仓单质押业务。二是动产质押的第三方监管越来越普遍,需要提升中小企业融资服务范围和水平。三是需要加快以应收票据为基础的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四是缓解造船和航运企业融资趋紧的状况。五是个别银行已经着眼发展航运金融,为物流金融发展获取了宝贵的试点经验。六是从金融的视角大力支持异地船企的船舶融资租赁业务。七是加大船舶保险业务的金融支持力度。因此,总体来看,宁波物流业和航运业的发展对金融支持的需求还没有完全满足,这对金融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进行业务创新,加大物流金融支持力度。国务院批复的《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明确了宁波--舟山港及其依托的城市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区。按照这一定位,宁波要围绕“加快打造国际强港、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目标,以构筑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服务支撑系统为着力点,大力发展“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努力为浙江、华东乃至全国经济建设服务。

宁波拥有良好的现代港口物流条件,与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实现通航,集装箱远洋干线达到122条,2010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300万标准箱,排名跃升至国内第三,跻身世界前6位。世界排名前20位的船公司均已落户宁波。宁波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在国内举足轻重。由14个交易中心组成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2010年交易总额近2000亿元人民币。此外,宁波正在加快建设铁矿石、进口煤炭两个交易平台,完善营销网络体系,努力形成若干个在长三角、全国甚至全球有影响力的交易平台。这一切为发展物流金融奠定了基础。

打通资金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流动渠道

宁波地区与物流产业相关的广大中小企业因为自身信用等级和银行授信不足,难以直接从商业银行获得融资服务。国内商业银行基于历史原因,主要服务于国有企业和信用等级高的大型企业。这导致了银行信用呈现一种典型的80/20分布,即80%的贷款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内的少数大型国有企业,而中小企业贷款市场则极不发达。此外,由于市场供求关系不平衡和企业地位不平等,造成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存在着强势企业和弱势企业。强势企业对弱势企业在预付款、结算周期、尾款滞付等商业条款的谈判上掌握了主动。这种强弱不均的局面影响了资金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顺畅流动。

实践证明,由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商业银行携手合作,借助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良好信用,能让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获得更好的信贷支持,从而降低供应链融资风险,加快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物流和资金流的流转速度,最终实现第三方物流企业、商业银行和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等多方共赢的局面。物流金融的积极推动者包括商业银行、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供应链核心企业。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通过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可以大幅度增加商业银行交叉销售的机会,有效带动中间业务、结算业务和低成本结算性存款的发展,优化业务结构,有助于推动中国商业银行从传统的借贷型银行向交易型银行转型这一重要目标的实现。

对于物流企业来说,通过借助供应链金融服务,可从单纯的物流服务拓展到供应链结算配套服务和代理采购、营销支持等在内的全方位供应链服务,进而稳固客户关系,提升客户价值。

对于供应链核心企业来说,能通过参与供应链金融服务加强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主导能力和控制力,培育并优化供应商队伍,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进一步强化品牌价值。

在这三方的协力推动下,才能有效推动物流金融服务的快速发展。据宁波市发改委资料,未来几年,宁波将按照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的定位,重点推进甬台温高速复线、杭州湾跨海大桥杭甬高速连接线等项目建设,构建以市区为中心的“213”高速交通圈。宁波已经确定重点扶持发展船舶交易、船舶管理、航运经纪、航运咨询、海洋培训等航运服务业,积极发展船舶融资、航运租赁、金融仓储、航运结算、航运保险等航运金融服务,探索发展离岸金融业务。同时发挥电子口岸功能,提高物流信息系统应用水平,扶持发展物联网,强化金融和信息支撑。这些都提供了未来物流金融学科研究与发展的方向。

“物流金融”的学科建设

发展物流金融,需要分别从金融学科和物流学科的角度加以审视,创造条件进行多学科交融,通过加强物流金融学科体系设计,发挥其宏微观作用,促进宁波物流产业的深入发展。

从金融学科的角度上看,“物流金融”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可以考虑以下路径:加强对宁波本土及国内外物流金融总体运作规律的认识,合理进行物流金融宏观调控,深化物流企业运作业务的金融管理,对国际间金融资本运作进行的必要管理和协调;认识制约物流金融的发展规律,在学科的研究轨道上揭示其在本土或全球范围内如何动态整合发展,以及在新的时空轨道上找到更有效合理配置资源的办法。

从物流学科的角度上看,“物流金融”目的是解决以下制约和束缚:区域物流发展常常面临工业资本在途积压负担沉重、资金周转失灵、金融在物流融资、衍生服务的领域渠道短路,从而遏制了物流与金融的共同发展。“物流金融”的学科建设在宏观上要为制约宁波区域经济发展的绳索“解套”;在微观上要将相关物流企业的物流过程进行系统分析,修正其物流价值目标,使物流与金融在应用上嫁接,提升供应链、产业链的价值。

紧密跟踪物流技术前沿

物流金融应用具有明显高科技特征,需要紧密跟踪物流技术前沿。现代物流与物流理念,给物流与物流金融学科带来极大的冲击,其理念延伸与技术的发展趋势不谋而合,发展方向带有明显高科技特征。如自动化物流系统,具有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敏捷化、可视化、节能化、绿色化、集约化、微型化等特征。以高速、宽带、综合、智能、安全、可靠性及由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也是现代物流和技术的主要特征。因而,国外的自动化物流系统是信息化的物流系统,能够适应信息流、物流、商流的集成和分离,适应电子商务,适应企业单机自动化、过程自动化、自动化和信息自动化。目前发达国家物流出现了电子物流、数字物流、网络物流、信息物流、虚拟物流等新概念,特别是OECD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运用了高级物流、先进物流或集成化的物流等术语,这些都可用信息物流来概括。即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将企业内物流与ERP、CRM、SCM、EC等实时、无缝集成调动全球资源,减少库存占用,实现销售信息、生产计划、物流管理、采购供应的企业内外物流过程、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集成管理,尽可能实现物流过程的全方位、多角度、全过程跟踪、管理和优化,使企业物流能更准确、快速、有效地为企业精益管理、提质降耗,降低库存,节约资金,快速反应,提高效益服务。

物流经济发展 篇2

摘要

物流信息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各个环节作业中的综合应用,是现代物流区别传统物流的根本标志,也是物流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有赖于信息技术的提升,信息技术对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正是有了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物流业才得以发展的如此迅速。因此,物流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物流业的各个领域,对物流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论文主要阐述了我国现代物流发展和我国物流信息技术发展现状,详细分析了信息技术在现代物流应用的基础,提出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措施建议。又论述了现代信息技术对物流产业的运行方式、组织及竞争格局等几方面的影响,继而提出了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式,详细说明了物流信息技术对物流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信息技术,物流,电子数据

目录

1引言.......................................................................................................................................................1 2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1

2.1物流信息技术.................................................................................................................1 2.2信息技术在物流业的几个发展阶段..............................................................................................1 3物流信息技术对物流发展的重要作用...........................................2

3.1 为物流企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2 3.2 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3 3.3 增强企业竞争优势........................................................................................................................3

4物流信息技术对物流发展的影响................................................3

4.1物流信息技术对物流产业组织的影响.........................................................................................4 4.2 信息技术对物流产业市场竞争格局的影响................................................................................4 4.3信息技术对物流发展的运行方式的影响.....................................................................................5 5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6

5.1信息技术在物流发展中的问题.....................................................................................................6 5.2 信息技术在物流发展中问题的解决对策....................................................................................7 5.2.1逐步建立企业的ERP系统............................................................................................................7 5.2.2 对企业信息化进行改造,充分利用网络技术...........................................................................7

6结束语.........................................................................8 参考文献........................................................................9

1引言

物流信息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各个环节中的综合应用,是现代物流区别于传统物流的根本标志,也是物流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物流信息技术达到了较高的的应用水平,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物流活动的范围、物流速度也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物流业正向全球化、网络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正是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才可能把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综合起来作为整体进行管理,使物流进入现代物流发展阶段。通过搭建“物流信息系统”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从而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事实证明,物流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物流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现代物流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其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物流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密切相关,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被认为是衡量物流发展现代化水平的标志。

2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

2.1物流信息技术

物流信息技术是运用于物流各环节中的信息技术。物流信息是指与物流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是伴随物流活动的发生而产生的,贯穿于物流的整个过程。根据物流的功能以及特点,物流信息技术包括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分类编码技术、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目前,各种物流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对物流活动的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将会成为未来物流领域的关键技术,成为物流发展的突破点,而且将会被日益重视。

2.2信息技术在物流业的几个发展阶段

20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是以工商企业物流管理功能集合为主要特征的物流组织。在这一阶段,企业内部的物流功能开始从分离走向集中,其首先是向企业的少数核心业务集中,而后逐步从核心业务部门中剥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职能部门,将企业内部的物流活动和运作逐步统一到专业化的职能部门。

专业化物流组织的出现是适应经济发展要求、进一步提高物流效率、物流领域分工专业化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结果,而以EDI为主体的一系列信息技术则是

实现物流活动专业化的技术保障和基础。在EDI技术的支持下,工商企业不仅能够与外部物流企业之间实现物流信息的快速传递,也能够实现对物流活动有效控制。在此基础上,工商企业将自身的物流功能分离出来,各种物流作业由运作效率更高的专业化物流企业承担,例如:上海联华超市集团公司作为国家科委“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商业EDI系统开发与示范”的示范单位之一,从1998年3月开始,与北京商学院、杭州商学院、上海商业高新技术开发公司合作开发自己的EDI 应用系统,这个EDI应用系统包括配送中心和供货厂家之间、总部与配送中心之间、配送中心与门店之间的标准格式的信息传递,信息通过上海商业增值网EDI服务中心完成。采用EDI之后,配送中心直接根据各门店的销售情况和要货情况产生订货信息发送给供货厂家,供货厂家供货后,配送中心根据供货厂家的发货通知单直接去维护库存,向门店发布存货信息,这样做的结果,使得信息流在供应商、配送中心、门店之间流动,所有数据只有一个入口,保证了数据传递的及时、准确,降低了订货成本和库存费用。

20世纪90年代网络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信息快速传递和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创造了更为畅通的渠道。EDI技术只能为企业提供有限的、点对点式的信息的连接和传递,而且是在企业内部纵向传递汇总基础上才能实现组织之间的传递。因此,很难实现整个物流过程和系统的信息共享。而在网络通讯技术的支持下,各种信息能够到达企业管理和运营的每一个作业层次,并能够支持企业生产、营销、信息管理等活动与物流活动在空间上的分离。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从原材料供应到商品到达最终客户的全部物流过程就成为一个透明的“管道”,对这一过程的优化和功能集合就成为提高物流效率的必然选择,其结果是形成了以供应链为基础的物流流程一体化的新型物流组织,也称为第四方物流企业。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新型物流组织是建立在全面掌握物流信息,并在此为基础向整个供应链提供全程物流服务,其运作的核心是物流信息和以此制定的全程物流解决方案。目前,在第四方物流企业中又出现了新的分工专业化趋势,即为供应链提供物流信息管理服务和全程物流解决方案的咨询服务正在独立成为专业化企业,有专家已将这种物流信息管理服务企业命名为第五方物流企业。

3物流信息技术对物流发展的重要作用

3.1 为物流企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20世纪90年代,主要面向企业内部资源全面规划管理的MRPⅡ思想逐步发展为

有效利用和管理整体资源的ERP管理思想。ERP(企业资源规划)强调供应链的管理,除了传统的MRPⅡ系统的制造、财务、销售等功能外,还增加了分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运输管理、仓库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决策支持等功能。ERP是一种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它将企业各方面的资源充分调配和平衡,为企业提供多重解决方案,它以客户为导向,将企业与市场连成一体,而ERP软件系统预先含有大量优秀的决策方案供选择,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更大的决策空间。

3.2 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

在物流企业的生产流程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容易地实现产品设计自动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生产设备智能化。信息技术的引入,能够减少物流生产部门的从业人员,大大降低物流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从全社会范围看,随着各行各业信息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整个社会的信息流通更为顺畅,这样,单个企业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也将相应随之畅通起来。因而,信息技术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广泛应用将有助于提高物流企业的运营效率。

3.3 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信息技术对企业产生作用的最基本而普遍的方式是运用信息技术部分或全部地取代以人工方式进行的活动的业务职能,促进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的自动化,用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如工资核算电脑化、会计电算化、报表生成自动化、商业和服务业结帐POS化等。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对企业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是企业新经济增长点的源泉。

4物流信息技术对物流发展的影响

众所周知,物流观念实际上是一个不断丰富和演绎的过程,在这个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过程中,物流活动被分解为若干个阶段和环节来进行,而且由于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持,物流信息本身也被分散在不同的环节和不同的职能部门之中。在这样的条件下,物流活动的运行方式实际上是一种被动的方式,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发达国家的企业就围绕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特别是商品的采购和产品的销售,开始注重和强化对物流活动的科学管理。围绕这些环节形成了相应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这也就推动了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业进一步的发展。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等很多信息技术的群体性的突破,物流活动发生很多根本性的变化,这个时候,3 信息的共享超越了企业的边界,超越了一个企业内部不同职能的边界,信息资源的共享使得物流活动可以与原有的生产过程或者商品销售过程分离开来,成为一种独立的经济活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量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促成物流活动从原有的生产销售活动中分离出来作为一个新的分工领域出现的一个前提条件或者说技术前提条件。

4.1物流信息技术对物流产业组织的影响

物流活动被分散在企业内部不同的职能部门,或者分散在不同的企业来进行,它是配合企业的产品销售或原材料的采购。比如在工业企业,它是处在一个很低的层次上,他没有一个单独的独立的组织者。随着以后很多管理者对科学管理的观念的应用,在产品销售或原材料采购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独立的管理部门,这些独立的管理部门承担着一定的物流组织和管理的角色。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以后,随着当时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EDI的应用,使得物流活动开始可以从原来的制造企业或者商业销售企业中独立出来,形成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活动从原来一个企业内部单一环节上的管理活动逐步成为一个独立的企业活动,在整个经济中出现了新型的物流组织,这是第三方物流企业。

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和21世纪以后,很多新型的物流企业又再出现,比如大家经常谈论的第四方物流企业、第五方物流企业。事实上,第四方物流企业和第五方物流企业是专门对物流信息资源进行管理的物流企业。可以看到,这种延续的过程实际上导致了新的物流组织的出现,而且物流组织的层次也在不断的提高。这是现代信息技术对物流组织的这样一种影响,这种逐渐升级的过程可以概括为:一是以企业内部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的企业内部一体化物流组织,这是以前的组织特征,到EDI技术出现以后,特别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出现以后,则可以概括为以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为基础的专业化的物流组织,就是早期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还有一种就是以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物流流程的一体化组织,就是大家很关注的供应链的管理者、作为供应链管理者的这种物流企业的出现。所以,物流组织的发展也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整个物流组织的发展和创新受物流技术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

4.2 信息技术对物流产业市场竞争格局的影响

在传统的物流活动中,物流竞争的主体是工商企业,因为如果物流活动仍然停留在物流内部的某一个环节或者部门内的时候,那么提高物流的效率,提高物流的管理

水平,这种相互竞争的主体是在工商企业之间展开的,这是在比较传统的意义上;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的物流组织的出现,物流的竞争主体开始转到物流企业之间,特别是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第四方物流企业之间。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代替了原来工商企业之间在物流环节上的竞争,这是从竞争的主体上来看。从竞争的范围上来看,过去传统的物流活动往往是表现在仓储环节上、运输环节上或者包装环节上这样一些单独的环节上,工商企业往往非常关注这些单一环节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的提高,但是在供应链形成以后,特别是在第三方物流企业形成以后,这种竞争不再停留在单一的环节上,而是整个物流过程或者大家经常说的供应链的过程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成为竞争的主要焦点。所以我们觉得,在信息技术发展以后,物流竞争已经从环节的竞争转到物流供应链的整个过程的竞争。

另一方面就是关于手段方面的竞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在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的一个很大的方面也是物流设施上的竞争,比如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很多国际上的物流活动都是在自动化仓库、多式联运这样一些物流设施的提高上来提高自身的效率,这就是在信息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物流的很多技术手段是停留在设施能力的提高和设施水平的提高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达,特别是供应链形成以后,更重要的不是单一的设施水平的提高,而是通过信息技术可以把资源整合到一起,来提高整体的运作的效率,也就是说,信息处理的能力信息管理的能力决定了整个供应链对市场的反应能力,决定了对顾客提供高效率高水平的服务的能力。所以到目前为止,在西方发达国家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不是用多么高的运输设备和自动化的仓库,而是对顾客的响应能力。而这种响应能力恰恰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完善的应用方面。所以物流竞争已经从原来关注物流设施水平转向了信息管理能力的提高和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上。这就是信息技术影响着物流领域竞争手段的变化。

4.3信息技术对物流发展的运行方式的影响

过去的观点看,物流活动实际上是生产者生产出一个产品以后,要求物流供应商或者其他的服务部门按照他的要求经过几个中间环节最后送到消费者手中。按照西方许多市场专家的观点,它是一种推式的方法来运行,也就是在产品生产出来以后再进入到流通过程到达消费者手中。而从现在来看,实际上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范围的经济,是一种市场竞争性的经济,而且商品生产和销售活动不是围绕生产者来进行,而是围绕着消费者进行,也就是说,每一个用户,每一个消费者,他所产生的需求通过市场信息系统共享以后传达到生产者和流通者手中,它们要围绕着市场的信息来组织

自己的经营活动。

在上面这样一个情况下,首先表现为物流活动从一个被动的载体转化为一个主动的载体,他要根据市场的物流信息来合理的安排库存,来合理的调配资源,来保证市场的供应。所以,从这个运行的方式上,首先表现在他从一个被动的市场信息的接受者转变为经济活动整个流通过程的组织者,从一个被动的状态转变为一个主动的状态。第二个特征是在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以后,由于有了完全的信息,以及信息的透明和共享以后,过去的物流活动从一个局部的环节变成了整个供应链上的系统化的活动,他从过去分散的活动变成了一种系统化的或者如某些专家认为的全程化的活动。第三个特点就是过去我们始终认为物流活动是一个黑暗的大陆,这种黑暗恰恰是在于我们没法充分掌握很多信息,所以这种黑暗大家没法把握他内在的合理的要求,没法提高它的效率,而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整个供应链所有参与者,共同享用信息,采用这种共享机制以后,实际上使得整个物流从生产者到最终消费者的过程变成了一个透明的管道。所有的参与者,都能够根据充分的信息来合理的进行分工和市场定位,来进行规范化的运作。物流运行的透明化、信息化和主动化是信息技术发达以后物流运行的主要特征,这是相对于传统的物流活动而言的。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物流产业趋向信息化、电子化、智能化、高科技化。由于各种信息平台、电子数据交换、销售时点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信息处理和条形码技术、射码技术在物流中的广泛运用,大大增强了运输、保管、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包装、陪送等物流环节的功能,使物流与商流、资金流、信息流融为一体,提升了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综合效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拓展了物流信息需求的新途径,用网络等信息技术来交换有关物流信息成为企业获得物流活动所需要的信息的有效途径,实现物流跨越式的发展。

5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5.1信息技术在物流发展中的问题

信息技术运用不够,削弱了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竞争力,在我国,信息技术在有些企业里得到了运用,并取得了好的成绩,如华联超市采用了SCM,每天蔬菜和鱼类分批上架,保证了产品的新鲜,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但仍然有很多企业还没有运用这些技术,这就使得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物流活动难以得到有效的协调。

服务手段单一,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增值服务发展缓慢,近年来,我国市出现

了许多第三方物流企业,但从这些企业经营、服务的内容来看,仍是传统的运输仓储型企业。目前,我国物流企业为工商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仍然是以运输和仓储为主,与发达国家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内容和手段相比较,我国物流企业不仅服务手段单一,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物流信息服务、订单管理、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物流方案设计以及供应链管理等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物流增值服务方面,我国物流企业还没有或根本没有能力全面展开。

5.2 信息技术在物流发展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5.2.1逐步建立企业的ERP系统

物流业的ERP(企业资源管理)是物流企业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最重要手段,目前国外的大型物流企业都建有企业ERP。我国的物流业因缺乏综合性的第三方物流公司,物流结点之间的资源管理各成体系,没有统一的管理系统,也没有一家可以承担重任的物流企业信息管理软件。现在,国内的很多国际货代公司有志向综合物流发展,这个是否成功,最重要的就是在观念上是否对现代物流的信息管理有一个认识。国内的货运管理软件很多,但是能够对整个物流流程的信息利用国际互联网进行全程跟踪和管理,现在还没有一家。南京恒基科技有限公司的货运管理软件在中海国际货运公司应用,得到业界的一致好评,已经初具物流业综合管理软件的雏形。而上海大沓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陆运车辆监控中心技术,从另一个侧面为物流业的信息跟踪和反馈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物流业的信息综合管理,不是哪一个公司能够单独实现的,只有从整体物流架构着手,逐步渐进地进行,整合业内的软件、硬件商和电子商务平台服务商,才能真正开发出一套我国物流企业的ERP系统。

5.2.2 对企业信息化进行改造,充分利用网络技术

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使企业生存环境和信息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也迫使企业从偏重内部信息的开发利用转向重视内外部信息的双重开发利用。与此同时,各种信息网络的建立,尤其是Internet的迅速普及,可使企业获取大量有用的外部信息。因此,企业信息化改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迅速建立网上交流和交易的手段。在网络时代,信息的收集、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加工、信息的发布、信息的传播等,大都是在网上进行。但网络不再仅仅是用来进行单纯的信息发布,而是用以帮助企业打破地理、时间的限制,实现在线交易。通过Internet进行

场上商业交易已成为商务发展的方向,而且,企业的其他信息系统最终大多要与互联网相联,这些都要求企业必须上网,把充分利用各种信息网络尤其是利用互联网列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6结束语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物流发展更加重视物流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的同步运用,同步发展,借助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物流信息技术,在享受网络飞速发展带来巨大好处的同时,也时刻饱受着可能遭受的安全危机,物流业在运用信息技术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以及差异。因而,只有正确认清目前我国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准确把握现代物流发展趋势,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应用安全防范技术,保障物流信息系统或平台安全稳定的运行,提出应对的解决措施,下决心加大推进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后发优势及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让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发展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我国现代物流业将会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现代物流发展对军事物流的启示 篇3

1树立现代军事物流理念

以系统观点来研究物流活动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军后勤部门的科学研究开始的,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现代物流历经萌芽、发展、成熟等阶段,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传统物流大多只是一系列独立的功能性作业,比如运输、储存、装卸、搬运等,且主要应用于流通领域。由于受到体制制约,传统的企业物流和社会物流大多以行业或行政方式构建物流系统,人为地割裂了物流系统的要素和功能。现代物流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整合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逆向物流、客户服务、信息处理等功能而形成的综合性物流活动模式,其实质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物流技术对传统物流流程进行整合与创新,把物流的范围从流通领域扩展到企业生产的全过程并实行一体化管理,再随着互联网、电子商务和电子数据交换等技术的发展,进而扩大到供应链管理领域。

现代物流在管理方式方面,倡导制造资源计划、配送资源计划、物流资源计划、企业资源计划、快速反应、有效客户反应、连续库存补充计划、精益物流、约束理论等现代管理方式;在服务内容方面,能提供增值服务和个性化服务,比如货物追踪、自动订货、渠道设计、优化配送中心和物流中心、单品管理、条码技术和信息技术、市场调查和预测、物流咨询和培训、物流系统设计、物流方案规划和选择等。

通过重新认识现代物流,把握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的差异,树立现代军事物流理念,才能改变传统军事物流“大而全”“万事不求人”等观念,积极整合军地物流资源,改变各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吸收现代物流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方式,形成完整、统一的军民融合式物流体系。

2建立健全现代军事物流标准体系

物流是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运作系统,其标准化程度不仅关系到各种物流功能、要素之间的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物流作业的效率、质量和成本。针对目前我国物流标准化建设滞后、基础设施薄弱、已出台标准缺乏系统集成和有效衔接及协调配套性差等现状,要从全军大物流系统的角度出发,制定具有国际视野和我军特色的现代军事物流标准体系。

首先,应充分发挥军队总部机关的组织和引导作用。军队总部机关是军用标准制定的组织者和军用标准实施的推广者,在军事物流标准化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军队总部机关应创造适宜的政策激励环境,充分论证和积极推广制定的标准。

其次,物流运作的相关单位和部门应积极参与配合。物流运作的相关单位和部门是执行物流标准的主体,物流标准的具体条款要经过物流行业具体运作和实践的检验;因此,各军种、各部队应积极参与配合标准制定工作,出谋划策,为国标和军标的制定提供良好的基础素材,并在标准实施后,结合自身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再次,科研院所、行业组织应相互协作,加强对物流标准的研究。科研院所、行业组织作为物流标准的主要制定者,是联系军队总部机关与具体物流运作单位的桥梁。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应通力协作,对相关物流标准实施单位进行细致的调研,运用先进理论和方法,形成符合我军后勤保障发展需要并兼具先进性、成熟性及我军特色的现代物流标准体系。

3形成有利于现代军事物流发展的政策

环境

我国现代物流业作为新兴产业,起步晚、水平低,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我国军事物流也面临同样的问题。现行的政策法规对维护传统物流运作秩序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在促进现代军事物流发展方面仍存在不少政策层面的制约因素,比如多头管理、系统性不足和“政策真空”等,急需按照现代物流运行规律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加以完善;因此,应在军队总部机关的统一协调下,理顺与军事物流发展相关的政策法规间的层级结构和逻辑脉络,尽快建立符合我军实际的现代军事物流发展政策体系,具体法律法规应充分考虑到我军物流起步晚、水平低、困难多、急需相关政策扶持和引导的发展现状,遵循适度宽松的原则,在加强规范军事物流运作秩序的同时,提供基础设施财政补贴和建设用地等政策支持,形成有利于现代军事物流发展的政策环境。

4加强对军事物流新理念的研究

先进的物流理念是认识现代军事物流的锐利武器,也是科学驾驶军事物流航船的导航标。近20年来,新的物流理念不断涌现和演进,既反映着物流实践的变化,又指导着物流活动的发展方向,物流理念已成为现代物流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加强对军事物流新理念的研究,应做好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提高认识,把军事物流理念创新作为重要的基础理论工作来抓,在政策上积极引导、鼓励相关研究人员加强对军事物流理念创新的研究;二是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研究,军事物流理念来源于军事实践并指导军事实践,且随着军事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避免闭门造车,只有对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归纳、提炼,上升到理论认识层次,才能更好地指导军事物流实践;三是要加强反思,近年来,涌现出许多新的物流理念,如绿色物流、虚拟物流、准时制物流、应急物流、逆向物流、协同物流等,美军提出“聚焦式后勤”“精确后勤”“灵巧保障”等新理念,我国军事物流专家王宗喜教授提出系统优化、信息制胜、天人合一、技术集成、服务至上等具有我军特色的物流理念,这些理念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物流发展的取向,反思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更好地把握现代军事物流的本质,推陈出新。

5构建军事物流组织协调机制

现代军事物流管理涉及军械、军需、油料、仓储、运输及地方铁道、交通、民航、邮政等军地多个部门,物流运作横跨不同的行业和地区,必然要求具备强有力的组织协调机制。目前,我军物流管理体制相互交错,机构多元化,军交运输、仓储、军械等分属不同单位或部门,甚至跨总部;地方铁道、交通、民航、邮电等物流相关单位也分别由不同的政府部门进行管理。这一状况造成物流组织布局分散,单位或部门之间缺乏横向联合,导致我军后勤保障难以在全军范围内形成合力;因此,应在全军范围内统筹规划,加快管理体制创新,畅通物流大通道,建立军队总部机关与物流运作单位间的综合协调机构,负责统一编制和协调各部门、各区域的物流发展规划及物流行动计划,并采取积极措施和强力手段,认真落实,为构建全军统一、高效的现代军事物流体系创造良好的组织机制基础。

物流经济发展 篇4

1 现代物流发展因素分析

1.1 国内生产总值、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物流支出的关系

物流支出与GDP是紧密相关的。物流支出占GDP的比重, 美国为10.5%, 英国为10.6%, 法国为11.1%, 德国为13%, 日本为11.4%, 世界平均水平为12%, 我国2005年为18.6%。根据经验, 物流支出占GDP的比重超过15%以上时, 下降的速度比较快。为什么在整个“十五”期间我国物流支出都处于基本相同的高位?因该是缺乏明确对应的发展策略。

据初步观察, 物流成本与GDP是正相关、与物流基础投资是负相关的关系, 下面进行详细分析。

根据曲线的走势可以设定模型, 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法来预测走势, 设物流成本为Y, GDP因素为X1, 物流用基础投资为X2。

设模型为Y=c+a X1+b X2

计算得:

c =-5562.1, a = 0.3056, b =-1.7498

相关系数R=0.9998 , 远大于R0.05=0.632, 相关性很好, 二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 0.3056 X1-1.7498X2-5562.1。

1.2 产业结构、区位与物流业发展的关系

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物流业发展水平、物流支出还与产业结构、区位之间有着相关关系, 以2005年各地区的物流支出为例, 下面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各取一到两个进行研究。

从表2可以明显看到, 第三产业比重较大的地区物流支出占GDP的比重较小, 第一、二产业比重大的地区特别是第一产业占比重大的地区物流支出占GDP的比重较大。

注:1、统计指标不尽相同, 在运输量上, 北京上海为运量、而其余省份为周转量, 同样是周转量有的省份有四项指标而有些是五项指标, 包括国家统计指标也是从2004年开始由管道运输的周转量统计。2、对于物流成本的预测, 按照各种运输在总周转量中的比重计算的, 计算时年运输成本占物流成本的成本的42%计算 (参考徐天亮:运输与配送) ;运价部分是参考水运、铁路等的基价以及市场价格结合2004.9—2005.11发改委和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对于吨公里运价的调查。

1.3 企业经济规模对于物流成本的影响

根据对美国和加拿大公司的跟踪调查, 物流成本与企业的销售额有着以下的关系, 随着销售额的上升, 物流成本的上升逐渐在减慢。

资料来源:ESTABLISH.INC HERBERT W.DAVIS AND COMPANY

据表3、表4, 企业的规模 (体现在销售额上) 的大小对于物流成本有着重要的影响, 企业规模较大时物流成本偏低, 中小规模企业物流成本较高。并且中小公司的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例是大型企业物流成本的2倍以上。

1.4 人才对于物流业的影响

我国的物流人才的缺乏在于国外对比时显得特别稀少, 上海和北京是我国物流行业发展较快并且相对领先的地区, 大专以上学历的物流从业人员占第三方物流企业从业人员的比例分别不过是21%和19%, 国内其他地区的比例更低。而其中具有物流专业教育背景的更是微乎其微。而美国奥尔良州立大学一项为期20年的全美物流职业调查显示, 在被调查的物流业管理者中, 92%具有学士学位, 41%具有硕土学位, 22%具有从业资格证书。

1.5 管理体制对于物流业的影响

管理体制和区位对于物流业的影响, 也是很明显的, 只有管理体制协调才能建立起来协调有序的物流市场, 减少条块分割有利于第三方物流企业集成化的物流运作。例如欧美等主要国家物流业的各种管理机构也是分散于各个部门, 但是有一个协调机构。吸取其经验我国也建立了以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交通部等部委和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运输协会等13个机构组成了物流发展的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从最近几年的发展来看, 联席会议制度对于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协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 物流发展的各种影响因素比较

考虑到物流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 不同的因素所占的权重不一样, 根据权重确定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以上分析, 结合甘肃省物流发展实际对于影响物流业的各个因素的重要性, 分别由5位专家进行评分, 得以下的权重表。

结论:根据分析, 基础设施和物流人才都是特别重要的因素, 其次是经济结构和管理体制, 再次是企业规模, 最后才是区位和经济总量。这表明先天不足的区位和经济总量并不是限制物流发展的瓶颈, 而最重要的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物流人才的培养都是可以做到的, 这为我们发展物流指明了方向。

3 甘肃物流业的发展对策

大力发展物流用基础设施建设, 降低物流成本, 提高物流服务质量;加快物流信息化的建设, 加快物流速度, 降低生产和流通中的存货成本。

解决物流人才短缺的问题, 一方面抓紧培养自己的本地物流人才;另一方面系统的、有条件的送出本地的物流人才到物流先进地区或者国家学习深造;同时加强与其他物流相关企业的交流。培养出有先进物流理念、有丰富实践经验, 用得上、留得住的物流人才。

贯彻工业强省的战略目标, 将现有企业发展成为有规模优势的、融入全球先进供应链的企业。调整经济结构,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加强农业和工业的原产地深加工能力, 减少物流支出。

进行管理体制创新, 微观层次上积极推进符合供应链特点的扁平化的管理体制, 协调物流发展;宏观层次上建立省级物流发展联席会议制度, 协调和解决本省物流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鉴于甘肃省内陆腹地的区位特点, 水路运输发展受到先天条件的制约, 多式联运的发展也受到了极大限制。大力发展铁路和管道运输的能力, 提高运输能力, 降低运输成本;加大高等级公路的建设投资, 降低公路运输的成本。

促进传统交通运输企业和仓储企业转型, 引进先进的物流企业, 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 利用其专业化的运作提高物流业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汪鸣, 冯浩.我国物流业发展政策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2

[2]刘杰华.甘肃物流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甘肃.人大研究, 2002 (1-2)

[3]Bauknight dow N, miller john R.Fouth party logistics:the evolution of supply chain outsouring.Supply Chain&Logistics Journal, 1999

[4]甘肃省政府.甘肃省物流发展规划, 2002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2005、2006

[6]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运行局.南开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2003].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7]李松庆.第三方物流论—理论比较与实证分析.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5

物流经济发展 篇5

金色十月,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继总投资5.6亿元中储粮漯河物流园区,总投资1.2亿元龙和汽贸物流园、总投资2.3亿元豫中南汽贸城二期工程等物流项目纷纷开工建设,日前,漯河市源汇区招商引资工作再结硕果,国内食品产业巨头――江苏雨润集团总投资36亿元的漯河农副产品物流园区项目正式入驻该区,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河南最大的跨区域、现代化特大型农副产品物流配送交易批发市场,辐射湖北、山西、安徽等周边省市,为该区物流业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数字显示,截止目前,源汇区招引物流项目已达60亿元,涉及汽贸物流、食品流通等多个行业,在源汇经济逆势飞扬的喜人形势下,又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一个地上无资源、地下无矿产的农业大区,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大块头”物流项目相继登陆源汇区?雨润集团副总裁葛玉琪一席话道出了其中缘由:源汇区不但投资环境优越,更有区委、区政府重商、亲商、爱商、扶商的浓厚氛围,所以来源汇区投资兴业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事实也确实如此,新的区划调整以来,源汇区125家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区划后只剩下17家,由原来的工业强区变成了农业大区,如何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同时,找到新的“引擎”,引领区域经济实现新一轮的跨越式发展,考验着源汇区决策者的智慧。他们没有懈怠,近年来,源汇区依靠独特的区位优势,因地制宜,紧紧按照漯河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的发展思路,大张旗鼓实施“商贸立区”战略。

思路决定出路,该区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先后兴建了总投资近18亿元、总建筑面积60多万平方米的新天地商业步行街、温州商贸城、新玛特购物广场、千盛百货、中华名吃娱乐城等7大重点市场,投资规模和建筑面积相当于漯河建市以来的总和。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目前,源汇区各类重点商品市场已达48个,各类专业市场经营门店2.6万个,从业人员达10万多人,市场商品交易额连续4年以10亿元的速度递增。全国500强、上市公司大商集团投入数亿巨资成功进驻千盛百货和豫中南单体面积最大的新玛特购物广场。正是由于环境优、品牌全、价格低、环境优等方面的突出优势,以源汇区为核心的漯河商圈正在成为豫中南城乡居民休闲购物的首选地。

与此同时,商贸业的蓬勃发展也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现代物流业正在成为优化源汇区经济结构、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力量,成为源汇区发展的又一新优势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全市大招商“百日竞赛”活动中,源汇区将招引现代物流项目作为打造大物流的重要环节,在推动“大招商、招大商”战略过程中,使全区上下形成“人人关心大招商,人人参与大招商”的浓厚氛围。借助漯河市“中国食品名城”这一金字招牌,瞄准打造豫中南商贸物流中心的发展定位,开展以拜访企业总部、拜访企业商协

会、拜访行业50强为主要内容的招商活动,采取专业招商、产业招商、企业招商、小分队招商、以商招商等形式,对接大项目,积极开展大拜访活动,一个个有影响力的物流品牌纷至沓来。

物流经济发展 篇6

关键词:物流;区域经济;长株潭

一、引言

物流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的产物。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企业内部管理的日益完善,生产和销售领域以外的运输、储存、配送等物流环节中蕴藏着巨大潜力,形成了以企业为核心的物流系统,物流管理也随之成为企业内一个独立部门和职能领域。物流活动成为一种专业化的、由独立的经济组织承担的新型经济活动,发展成为一个新兴产业部门和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现代物流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现代物流业几乎涵盖了一产、二产、三产的所有领域和部门,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都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是国民经济的综合性和支柱性产业之一,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发展现代物流业,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越发展,专业分工就越细。专业分工越细,也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专业比正是现代物流业的一个显著特点,它使生产者、经营者能压缩存量资本和不必要的物流投入,使消费者的需求能更便捷、更好地得到满足;使电子商务、全球卫星定位通讯技术等先进科技有更广阔的应用领域;使物流经营者能更专致于物流服务;使物流设备和技术、管理进步更快;使物流资源向专业化、规模化、合理化方向配置,形成集约化的物流经营,产生规模效益。

2.发展现代物流业,有利于优化生产力布局和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目前,我国地区产业结构雷同、重复建设严重,东部、中部、西部产业相近系数高达0.95左右。规模形不成,厂商生产和销售成本高,消费者购买价格高,可谓两者俱损。因此,各地区应依托资源优势从事生产和经营,形成区域间合理分工和协作,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为贸易发展奠定交易基础。而地区分工造成的生产区域化与消费全球化矛盾则通过现代物流业得以解决。这样,不仅使各地区和企业避免不合理的重复建设以及由此造成的盲目竞争,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也能使各地区的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利用。

3.发展现代物流业,将推动第三产业发展

现代物流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正好属于需要大力发展的第三产业,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因此,发展现代物流业不仅可以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及地位。而且,发展现代物流业可以带动相关的批发零售业、餐饮业、房地产业、信息业的发展。这样既增加了第三产业的绝对数量,还提高了第三产业中高附加值行业的比重,从而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繁荣区域经济。此外,发展现代物流业也是创造再就业的有效途径。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劳动就业将出现新的格局。

4.发展现代物流业,将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现代物流在我国刚刚起步,潜在需求巨大,相对传统的物流业,它属于产业的优化升级。现代经济发展对高质量、高效率物流服务的需求,将使传统物流业获得新的业务拓展领域,变单纯的仓储货运为现代物流,提高附加值,走出新路。

5.发展现代物流业,有利于区域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公路、铁路、港口、航空等基础设施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而物流业的发展又将推动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功能的发挥。近年来,我国不少港口城市通过实施“以港立市”发展战略,海港、空港、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网络建设日益完善,为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港口城市抓住有利时机,通过大力发展物流产业,进一步完善了城市交通网络建设,提高了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6.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将直接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

例如,美国物流业规模为9000亿美元,几乎是高技术产业的两倍,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以上;日本在近20年内,物流业每增长2.6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就增加1%;据统计数据,发达国家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10%左右,而我国约为16.7%,这说明,我国物流成本的节约空间还非常大。因此,如果能够在物流合理化方面加以改进,将该比例降低一个百分点,我国每年就将直接节省约2400亿元的物流成本,为企业和社会带来极为可观的经济效益。

可以看出,发展现代物流业应作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优化生产力布局,改善产业结构,提高国民经济综合素质和企业经济效益,增强经济竞争力,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一项战略性举措。

三、“长株潭”物流战略的选择与布局

长株潭城市群虽然目前的经济实力总体上落后其他两群(武汉和中原经济圈),但是发展契机非常好,是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也有突出的区位优势和密集的科教资源,要提升核心竞争力、带动湖南经济在中部崛起,其中,物流体系的建立是发展商圈经济生产力的基础。

1.长株潭城市群发挥产业的比较优势,做大做强经济总量

长株潭城市群要结合区域规划和自身优势特点,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制定有利于优势产业的发展,符合未来发展的产业政策,提高长株潭城市群经济互补性。突出发展工程机械、汽车制造、钢铁、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集群,引导城市群内的企业围绕骨干企业进行配套服务,延伸产业链,物流将是其重要的配套系统。

2.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综合物流体系发展目标

以“建立客运快速化、货运物流化的智能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这个国家交通发展长期战略目标为指引,配合国家铁路建设和发展整体思路、交通部“三主一支持”长远规划设想和农村公路发展规划、民航局航空运输发展战略以及湖南省交通建设战略目标,适应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客观需求,确定规划期内区域综合交通的发展目标是:

建成以长沙公路主枢纽、长沙主枢纽港、黄花空港和株洲铁路枢纽为中心,以公路干线、铁路干线、湘江干流航道、黄花机场为骨架,由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构成的布局合理、快速便捷、连接区域内外的满足国家、湖南省以及长株潭区域经济发展和客货增长需求的综合交通运输与物流系统。

3.市际物流体系发展目标配合对外物流体系发展目标

构筑长株潭三市交通骨架;形成带动区域整体发展的南北向交通走廊;强化区域东西向交通联系,带动湘江西侧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巩固和强化湘江东岸已有的交通优势;促进长株潭交通网络同城化;建设联系三个中心城市主城区和重要功能区的快速城际轨道交通网络,加强区域内部城镇之间的联系。对外则建成由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等运输方式构成的四通八达的满足国家、湖南省和区域客货运输增长需要的对外综合运输大通道。

4.打造“物流湘军”建设区域性物流基地

湘潭地处长株潭“金三角”地区,也是长沙以南上海、广州、重庆、武汉四大城市物流的重要节点,具有建设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的区位优势,拥有便利的交通、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巨大的产业市场优势,把湘潭建成区域性物流基地具备了良好的条件,只要加强引导和扶持,就能迅速发展壮大,为增强区域经济实力提供新的动力。湘潭作为一个工业城市,原材料和产品两头在外,而且相当部分商品对周边甚至更远的地区具有集散的辐射功能;并且立足湘潭水运优势,重点扶持湘潭港第三方物流项目。

在物流园区方面,湖南省将整合现有物流资源,重点在长沙、株洲、湘潭和怀化等区位优势明显、辐射范围广泛、商品集散能力强的中心城市筹建物流园区。其中,长沙市已规划在星沙、望城坡、暮云、捞霞建设4大现代物流园区,目前部分物流园区已经启动。湘潭的德国工业园、九华工业园建设来势喜人,株洲、郴州、常德、怀化、衡阳等地也已规划建设物流园区。

随着湖南工业化的提速,未来几年内,湖南将重点建设以长株潭、怀化、衡阳和岳阳为中心的四大区域物流中心,力争打造一支货畅其流、竞争力强的“物流湘军”。

四、结束语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物流业作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工业化进程中最为经济合理的综合服务模式,正在全球范围内得以迅速发展。在国际上,物流产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被喻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能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中部地区的经济腹地,处于我国东西和南北的结合部和我国“十”字形一级发展轴线的交汇处,是长江流域经济带和京广铁路经济带的交汇中心,铁路、水运、公路、空运优势均十分明显,是名副其实的综合交通枢纽。所以,它具备具有建设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的区位优势,而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的成功建设也是长株潭区域经济长远稳定发展的基石。

参考文献:

[1]方仲民 刘德武:《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徐天亮:《我国物流技术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物流技术,2002年第2期.

物流经济发展 篇7

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鲍尔丁1966年发表了《即将到来的宇宙飞船地球经济学》一文, 首次表达了循环经济的思想。他指出, 地球像一艘孤立的、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 靠不断消耗和再生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 如果不合理开发资源, 肆意破坏环境, 就会走向毁灭, 人类必须在一个循环的经济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 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使经济活动由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一线性流程, 转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这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要求在生产的各个环节循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 提高资源利用率, 减少对地球资源的开采, 使从生产到消费的物流过程不产生或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是“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 (3R原则) 。

“减量化” (Reduce) 原则是指在生产和服务过程中, 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 核心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减量化原则常表现为要求物品体积小型化、产品重量轻型化及产品包装简单朴实, 从而达到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目的。减量化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 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数量, 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再利用” (Reuse) 原则是指产品多次使用或修复、翻新后继续使用, 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 防止过早地成为垃圾。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 目的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率, 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 减少一次用品的污染。“资源化” (Recycle) 原则是指将废弃物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资源, 变废为宝、化害为利, 既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 又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资源化原则属于输出端方法, 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使物质在闭环中流动, 包括小循环、中循环和大循环等三个层次的循环, 其中小循环是指企业内部物质的循环, 属于企业物流层面;中循环是企业与企业间物质循环, 即供应链层面;大循环则属于区域物流和社会物流层面。本文将从企业物流层面论述企业内部微观的小循环。

企业是循环经济运行的微观主体, 在循环经济运行模式下, 企业物流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经济模式下, 企业只关注产品的正向流动, 企业物流更加关注如何使“资源—产品—废弃物”的过程变得更有效率。然而, 随着循环经济对企业的影响不断加深, 资源的衰竭及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 企业开始努力寻求将生产过程中的边角料、废弃物以及EOL (End of Life) 产品转变为再生资源的途径, 一方面降低企业采购成本, 另一方面为更好地承担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 与此同时, 企业绿色物流悄然兴起。

2 绿色物流系统

企业物流的绿色化是企业环境战略的重要组成, 它不仅能改善企业自身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而且还能推动企业产品所在供应链的绿色化, 进而推动全社会物流系统的绿色化。因此, 企业是绿色物流的直接实施者, 没有企业对绿色物流活动的关注, 循环经济将难以实现。尤其是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在对我国实体经济造成较大冲击的同时, 国内物流业也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 鉴于国际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2009年2月25日制定实施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对国内物流业来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关键在于企业如何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 通过关注环境来促进产品销量或业务量的增长, 因此, 建立企业内部的绿色物流系统是大势所趋。

绿色物流是指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利用先进物流技术, 规划和实施运输、仓储、包装、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 减少资源消耗, 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并改善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从定义可以看出, 绿色物流与循环经济倡导的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完全一致, 它是循环经济在物流领域的具体体现。循环经济通过绿色物流改变企业内部的生产模式, 形成企业内部的循环。企业根据循环经济的思想设计生产过程, 促进原料和能源的循环利用, 在企业内部实现物质的闭路循环和高效利用, 减轻甚至避免环境污染, 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重效益。

3 企业物流

按照物流在企业发生的环节进行分类, 可以将企业物流分为正向物流 (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 和逆向物流 (回收物流和废弃物物流) 。基于循环经济的绿色物流模式是在传统正向物流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在发展正向物流的同时, 发展由废旧物品回收、再生资源循环使用等形成的逆向物流, 形成从“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包装—绿色配送—绿色消费—绿色回收—绿色再生产”的循环绿色物流模式。相应地, 企业绿色物流系统也由正向绿色物流和逆向绿色物流两个子系统构成, 如下图所示。

3.1 企业正向绿色物流系统

(1) 绿色供应物流

传统的观念将供应商运送物料到场内仓库的物流称为采购物流, 而将从企业仓库取货搬运到企业各车间、生产线、工段等各工作地, 以满足各生产工艺阶段对原材料、零部件、燃料、辅助材料的制造需求的物流称为供应物流。随着采购供应一体化、3PL分工专业化等的发展, 采购物流直接扩展到企业车间、工段, 即供应商可以直接送货到生产一线, 因而采购物流与供应物流合而为一, 统称为供应物流。

绿色供应物流指原材料采购获取过程的绿色化, 包括绿色供应商的评价选择及采购过程的绿色化。其中, 供应商能提供绿色原料或零部件是最关键的, 因为原材料和零部件的环境性能直接决定了产品的环境性能。因此, 企业实现绿色供应物流, 首先, 要对构成产品的原料/零件的环境特征进行评估, 选择环境友好的原料, 舍弃危害环境的原料物质;其次, 要根据材料的绿色性对供应商进行绿色性评估。评估过程包括对组织过程和产品的评价, 组织过程评价着眼于管理系统、环境业绩、环境审核等, 产品评价包括生命周期评价、商标和产品标准的评价等;最后, 还要使采购过程绿色化。从重视采购成本转向重视采购物品的环境质量并且在包装和运输过程中采用绿色运输、绿色包装方式, 如使用可重复利用的包装袋、集装箱运输、货物一贯式运输、降低运输次数、回程管理等。通用电气公司近年来大大加强了对供货方的环境评估, 如果供货方达不到通用电气公司的环保要求, 公司将取消与其合作。这种措施虽然在运营前期增加了公司的采购成本, 但大大减少了公司中后期的环保投入, 不仅提高了最终产品的质量, 还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因此, 在供应物流环节, 企业要考虑到资源对企业生产的适用性, 还要考虑到材料对社会与环境的影响, 不能仅仅考虑原材料的购买成本。

(2) 绿色生产物流

生产物流指在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产成品等在企业内部的实体流动。其边界起源于原材料、外购件的投入, 终止于成品仓库, 贯穿于生产全过程。

绿色生产物流要求企业实现绿色生产, 也称清洁生产,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清洁的产品、清洁的生产和清洁的能源。清洁的产品首先要求构成产品的原材料具有绿色特性, 即废弃后能自然分解并能为自然界吸收、易加工且加工中无污染、易回收、可重复使用等特点, 这样有利于原材料的循环使用。清洁的生产指必须以清洁生产技术为基础, 通过不断改善管理和改进工艺, 提高资源利用率, 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以降低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通过清洁生产, 实现企业内部的物耗和能耗的削减;通过企业内部的回收循环, 提高资源利用率。清洁的能源要求企业节约能源, 尽量使用可再生能源, 以减少生产过程中废物的数量和毒性。通过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及节能降耗措施缓解资源枯竭, 实施持续利用。另外, 以减少物料输送、储存、装卸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和废物排放为原则, 进行物流技术的改进和物流管理方式的改善, 优化生产物流系统, 规划物流路径最优, 消除无效的输送或装卸等也能有效降低能源消耗, 减少物流作业过程的破损率, 提高生产物流活动的效率。

(3) 绿色销售物流

销售物流是指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出售商品时, 物品在供方与需方之间的实体流动, 该过程包括产成品或商品的库存管理、仓储发货运输、订货处理与客户服务等活动。销售物流是企业正向物流系统的最后一个环节, 是企业物流与社会物流的一个衔接点, 与企业销售系统相配合共同完成商品的销售任务。因此, 销售物流的绿色化更多地影响企业产品在消费者中的形象。要做到销售物流的绿色化, 必须做到:

首先, 要合理规划分销网络, 绿色分销网络应该有利于运输路线的最优化, 要能充分利用铁路、水陆等环保的运输方式。因此, 在销售过程中应采取环保型, 资源节约型运输工具, 比如长距离运输、大批量货物运输尽量通过航运运输或者铁路运输等低成本、资源节约型运输工具。其次, 要使用绿色包装。绿色包装即企业在产品设计及包装的使用和处理方面, 要降低包装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程度, 采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包装, 其特点是材料最省, 可自然降解并且降解周期短, 废弃最少且节约能源, 易于回收利用和再循环。另外要适度简化包装, 过度的包装不但是浪费也造成不必要的污染。简化包装可大大减少包装废弃物, 符合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原则, 应予以大力提倡。最后, 要充分发挥第三方物流的作用。通过第三方物流的建立和对物流流程、环节以及物流设施、器械的技术创新、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 提高企业的营运能力和技术水平, 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的能耗, 从而降低废气排放量。

3.2 企业逆向绿色物流系统

企业逆向绿色物流分为绿色回收物流和绿色废弃物物流。

(1) 绿色回收物流

回收物流是指对排放物中有再利用价值的部分加以分拣、加工、分解使其成为有用的物资重新进入生产和消费领域的物品流动过程。例如, 废纸被加工成纸浆又成为造纸的原材料, 废钢被分拣加工后又进入冶炼炉变成新的钢材, 废水经净化后又被循环使用等。对于返修的不合格物品、退货以及周转使用的包装容器等再生资源, 企业可以与供应链上的其他关联者协同起来, 遵循循环经济的再循环和再利用原则, 通过构建绿色供应链等方式建立回收再利用系统, 形成循环物流系统。

(2) 绿色废弃物物流

废弃物物流是指对排放物中已丧失再利用价值的部分, 从环境保护的目的出发将其燃烧, 或送到指定地点堆放掩埋, 对含有放射性物质或有毒物质的工业废物, 还要采取特殊的处理方法。废弃物物流主要包括:生产过程产生的排泄物、流通过程产生的排放物以及消费后产生的排泄物等。对于废弃物, 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收集、分类、加工、搬运、储存, 并分送到专门处理场所进行处理, 实现“低投入、高利用、低污染”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必然。

传统物流主要关注正向物流, 无法实现物质和能量闭环流动, 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的物质和能量流动方式是闭环形式, 这就要求人们依靠科技的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 降低次品率, 减少废弃物、污染物的排放, 同时要对生产中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 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逆向物流的开展为废旧物品的回收和利用架设了桥梁, 节省了大量的社会资源, 同时也使企业降低经营成本, 提高客户满意度, 获得竞争上的优势。这又促使企业更重视逆向物流, 进一步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因此, 企业不仅要提高正向物流的效率, 更要将逆向物流提高到企业战略管理的高度。西尔斯物流执行总裁曾说:“逆向物流也许是企业在降低成本中的最后一块处女地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企业绿色物流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 而企业绿色物流发展的障碍在于企业缺乏有效的绿色物流系统, 只有构建高效的绿色物流系统, 才能更好地使资源得以再利用和最终废弃物减量化。该物流系统其实是一个物料循环流动系统。其运作过程是:首先, 制造商经过对供应商的评估, 选出绿色供应商, 供应商将原料、零部件送达生产企业;企业对产品进行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包装, 形成最终的绿色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边角余料、副产品、残次品等, 直接进入内部回收系统, 尽量做到维修后再利用, 避免废弃物的产生;制造出来的产成品, 经过企业的绿色分销渠道, 由企业自身组织物流配送活动或者交给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专业化的运输和配送;企业销售、使用阶段出现的退货或报废品经集中式回收中心处理后, 经修复、改制或原料再循环, 重新进入产品的供应链;其次, 零部件制造、产品组装工程中出现的废次品, 也应该直接进入再制造过程。

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将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进行有机整合, 形成企业完善闭环的物流系统, 充分利用资源, 极大程度上减少浪费, 降低企业整体成本。除了产品的退货、召回处理外, 对包装物的回收、重复使用, 对报废产品的拆卸和零部件的再利用等, 都有利于最终废弃物量的减少, 有利于资源节约, 也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的提高。

4 企业物流发展策略

综上所述, 在循环经济理论的引导下, 企业内部实现了小循环, 企业内部的物流活动发生了变化, 循环经济在带动正向物流的健康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逆向物流的产生和发展, 即循环经济带动了企业内部绿色物流的蓬勃发展。

鉴于循环经济的要求, 企业应该积极地推进绿色物流系统的构建, 从供应商的选择、产品的设计、销售网络的规划到边角料的回收以及废弃物的处理等都要实施绿色组织和规划, 积极推崇共同配送策略, 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员、物资、资金、时间等资源的利用率, 简化配送环节, 避免配送环节烦琐及城市污染加剧等问题, 同时选择绿色运输, 尽可能实施复合一贯制运输并充分使用第三方物流, 避免企业内部物流造成的运输效率低下、城市污染加剧等问题的出现, 以提高物流资源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龚英, 靳俊喜.循环经济下的回收物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7:69-72.

[2]左铁镛, 冯之浚.再制造与循环经济[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7-12.

[3]屈冠银, 李冰.电子商务物流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74-106.

[4]王之泰.新编现代物流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8:381-400.

现代物流发展中物流理念探讨 篇8

关键词:现代物流,理念,发展趋势

1 物流的概念

物流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市场是全球化的, 不同的市场其实有着相同的经营理念。物流的定义有很多种, 经典解释是“物流是物的流动的科学管理”。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最新的定义是:“物流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 是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在起源地到消费地之间有效益、有效率的正向和反向移动与储存, 而进行的计划、执行与控制, 其目的是满足客户要求”。在我国200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物流术语》中物流的定义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 根据实际需要, 将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2 现代物流发展趋势

2.1 物流服务全球化

20世纪80年代以后掀起了跨国经营和产品本地化生产的浪潮, 20世纪90年代又形成了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国际化采购、生产和销售格局的形成, 随之而来的便是国际化物流。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 物流将会出现“无国界”的局面。

大型的跨国物流公司, 由原来雄据国际的海、陆、空运输市场, 通过融资、贷款、援助、合资、合作等种种形式将游资投入到世界的各地港口、码头、公路、物流园区、集装箱终端等物流基础设施以及物流的枢纽建设中去, 并确立了在他国物流中的投资主体的地位, 逐渐完善了跨国的物流网络框架以及主干线同支线的衔接, 使得国际物流网络实现了贯通和触角终极化, 并确保了国际物流的畅通无阻, 将现代物流推向了全球化发展的新时代。

2.2 物流模式的创新———第四方物流产生的端倪

世界经济一体化要求物流业务中的各个成员以及环节在整个流程上的业务运作的衔接更加紧密, 以便实现对这些成员和环节的业务处理过程中的信息进行高度的集成, 从而使供应链上的物流业务更为流畅, 更接近客户的需求, 但是刚被世界物流界普遍认同的第三方物流, 对整合社会全部的物流资源以达到最大效率难以胜任。所以第四方物流作为一种管理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新模式便应运而生。目前欧洲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比例约为76%, 美国约为58%, 而且需求仍在增长。可预见未来的物流领域, 一部分优秀的第三方物流过渡到第四方物流将是大势所趋。

2.3 物流组织的协同化和集成化以及本土化经营

随着现代物流全球化的运作, 企业规模扩大势在必行, 但仅依靠内部的扩张无法实现这一目标。因此, 国外的物流企业通过集约化和协同化, 实现外部扩张已经成为现代物流发展的一个趋势。其主要表现:一是大力建设物流园区;二是各个物流企业兼并与合作。物流园区是多种物流设施以及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一个场所, 可看作具有一定规模和综合服务功能的物流集结点。物流园区的建设对实现物流企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很有利, 以发挥其整体的优势以及互补的优势。在国际贸易的发展过程中, 美国及欧洲一些大型的物流企业进行跨境并购, 大力拓展国际的物流市场。

2.4 物流新方式———绿色物流

物流虽然已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但物流发展的同时也给城市的环境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为此21世纪提出了绿色物流的理念。绿色物流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消除物流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危害, 同时还能实现物流环境的净化, 减少资源的消耗, 使得物流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其实质是物流管理和作业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绿色物流循环系统节约了资源并直接降低了成本, 还避免了因遭遇国际绿色壁垒而造成的更大的成本投入。

2.5 物流新特点———信息化、标准化和智能化

在国际上, 信息技术与标准化两大关键技术的系统化集成应用, 对物流的整合与优化起到了革命性的影响。网络规划和优化理论与方法、自动化、智能化的关键技术的应用, 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

物流的信息化是指商品代码和数据库的建立、运输网络合理化、销售网络合理化、物流中心管理电子化、电子商务和物品条码技术应用等。各种信息平台、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信息处理系统使信息实现共享, 信息传递更加方便、快捷、准确, 利于实现物流跨越式发展。

除了信息化之外, 智能化交通运输、无人搬运小车、仿真技术等现代物流技术, 都将进一步提高物流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提高供应链管理质量, 使物流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3 现代物流发展中形成的现代物流理念

发展注重利益相关者权益, 增加物流服务价值的绿色物流全新运作理念是现代物流理念的核心和目标。现代物流服务已超出了传统意义的储存、运输、装卸等, 实际上从接到客户的订单开始, 物流公司就已参与到了产品本身的全过程中。正如德国物流顾问公司的高层发言人所说:“对于现代的物流企业来说, 单独运输业务已无法构成企业的牢固基础”。物流企业“一方面须提供新的附加业务, 扩大其业务范围;另一方面也须不断地推陈出新, 为客户提供独家的或者至少是特别的服务内容———即增值服务, 以增加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物流的增值服务起源于竞争激烈的信件以及包裹快递业务, 现在则在整个物流行业全面展开了。不论是海运、空运还是陆运, 几乎所有和物流的运输业有关的公司都在想方设法提供增值服务。许多大运输公司和快递公司都选择为顾客提供一站式的服务, 他们的服务涵盖了一件产品从采购到制造、入库、包装、配给、发送以及管理回返、修理及再循环等的全过程。比如传统物流企业———船运公司现在不仅负责运输货物, 还提供诸如打制商业发票、为货物投买保险以及管理等全程服务。正是这些增值服务, 使得客户得到了更全面细致的服务价值, 省时省力地去做自己的核心业务;而物流企业也因为这种新颖和特别的服务深得客户人心。因此, 现代物流在进一步向服务经济方向发展, 也意味着物流服务质量正在取代物流的成本, 并成为客户选择物流服务的重要标准之一。

政府要加强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及紧迫性, 唤醒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公众的危机意识, 为绿色物流的实施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社会环境;引导工商企业打破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的自我服务的经营组织模式, 鼓励企业实施物流外包, 开展第三方物流, 从而提高物流资源的使用效率。物流企业更要打破“环保不经济、绿色等于消费”的传统观念, 须着眼于企业同社会的长远利益。应树立集体协作、节约环保的精神, 将节约资源、减少废物和避免污染等目标作为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蔺栋华, 孙晔, 张俊.国际现代物流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 2008 (6) .

盛运物流发展保税物流的调查 篇9

保税仓储业务是山东盛运物流有限公司重点开展的业务之一。依据海关总署高效的保税货物进出口报关和完税的新管理模式, 保税仓可以设在保税区外, 海关下放部分操作程序, 海关对保税仓只起监管作用。保税商品在进入保税仓库后, 执行“境内关外”特殊政策, 暂时不缴纳“关税”, 在实现销售的时候, 再补缴“关税”。此种管理模式大大缓解了进出口企业的资金周转和经营风险, 受到企业欢迎。盛运物流公用型保税仓库2007年取得了青岛海关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保税仓库注册登记书》, 正式实现了保税仓库电子帐册联网监管并开始启动运行。

一、资源优势

1、现代化仓储中心。

东营经济开发区盛运物流园于2007年12月正式投入使用, 场区面积33, 000平方米, 仓库面积为15000平方米, 其中包括3000平米公用型保税仓库。仓储全部采用高位前移式电动叉车、电动托盘车等进口机械设备, 提供充足的自动升降装/卸货区域, 以机械化保证高速有效的作业流程;仓储以条码技术为核心, 应用无线网络通讯技术和无线手持电脑终端, 自行开发了RF收货、出库、盘点等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真正实现了供应链管理方面的数据共享, 资源共享。

2、信息系统。

公司信息中心以信息流整合传统物流, 成为东营地区跨地域的物流信息调度中心。我们抓住油田所有车辆安装卫星定位系统的机遇, 把信息中心打造成建立在地理信息系统的综合业务平台。系统方面, 建立了完善的数据储存中心, 从而保证了所有信息的高速运行、传输和存储;新上远程监控、远程调度的GPS车辆监控管理系统, 实现了车辆无地域空间限制的即时可视监控管理;24小时全方位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已与当地安全保障部门相互连接, 将为客户货物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存储环境。

3、专业物流团队。

员工的专业素质以及在物流方面丰富的工作经验, 公司定期提供培训, 熟悉各环节的流程, 能够充分帮助和支持客户的个别需求和迅速解决突发情况。员工的素质在实践中得到不断提高, 凭借先进可靠的设备以及丰富的物流经验, 盛运物流有限公司将为所有的客户提供完善、快捷的物流管理服务。

二、业务现状

盛运物流公用型保税仓库目前主要为东芯集成电路有限公司提供进口仪器设备的保税仓储服务。东芯集成电路公司2007年先后有三批保税货物入驻, 共40多个集装箱、200多个货箱, 当年实现收入140万元, 利润30余万元, 产生较好效益。对入库货物的摆放, 我们根据到货日期、品名、数量、包装形式、集装箱号、等信息准备库位, 使各种设备、仪器、工具、材料, 做到定位存放, 排列整齐, 零整分开, 帐物对号。建立健全了保税库各类资料和台帐, 尤其是我们以货物的“六色挂牌”标示货物, 制定了《保税仓库入库货物明细台账》、《保税仓库入库排放示意图》等特色台帐资料, 在青岛海关及东营海关领导的工作检查中得到较高评价。

三、市场分析

盛运物流公用型保税仓库位于东营市经济开发区, 隶属中石化胜利油田以及东营市重点扶持项目, 使盛运物流公用型保税仓库在拓展中石化、东营及周边市场上具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 山东盛运物流也是中石化唯一一家公用型保税仓库。中石化一年进出口总额在40亿美元以上。其中, 胜利油田拥有100多家相关进出口企业, 一年进出口总额在2亿美元以上。我公司已与中石化负责进出口物资集中采购的物资装备部就保税物流业务达成合作意向。

此外, 目前全球性经济调整期也为扩大保税仓库业务带来契机。一方面, 用好保税仓库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汇率风险。对于实行到岸价的进口企业而言, 汇率波动给他们造成了很大影响。如果供货商将仓库设在保税仓库内, 企业则可以根据汇率决定进货量及进货时间, 减少因汇率波动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 今年以来, 国际市场各类原材料价格波动起伏较大, 如用保税仓库进行调节, 就可以有效地利用各种机会减少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风险并降低经营成本。

四、进一步发展保税仓库的措施

1、通过功能开发, 延伸服务范围。

提供包括海运、空运、铁路、公里、内河运输等多式技术的集成;提供包括公共事务、物流事务、金融保险、评估咨询、商品展示等多种配套服务的集成, 建成货物通关畅捷综合成本低廉、配套服务完善、管理运作规范的物流服务平台。

2、通过合作联盟, 实现共同发展。

积极与国际知名航运公司和国际物流企业合作, 引进先进的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和服务理念, 在较高的起点上形成物流产业联盟, 发挥规模优势。物流产业联盟网络内部成员可以实现产业链的紧密合作以及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可以共同利用信息平台, 共享物流资源, 共用物流营销网络以及共同拓展物流业务等。

3、通过探索实践, 创新业务流程。

加强与青岛保税区的联系, 探索与青岛保税区在地域形态上互延伸, 在功能上实现互补的路子, 改变保税仓库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现状, 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摸索、创新和实践, 不断设计出符合国际物流运作需要的新型业务模式和流程。

4、实施差异化战略, 培育个性化服务。

物流成本视角下物流地产发展研究 篇10

我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高达20%,而发达国家一般才占10%左右。如果物流成本降低1至2个百分点,将带来大约2000亿元的社会效益。全国政协委员、交通部副部长洪善祥指出,服务于区域或城市的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等现代化物流设施相对缺乏是导致我国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物流地产就是根据顾客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地点,建成相关物流设施后,再转租给客户,比如制造商、零售商、物流公司等。现代物流地产的范畴包括物流园区、物流仓库、配送中心、分拨中心等物流业务的不动产载体。

我国已成为世界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制造环节的成本控制已经达到极限,为了提升利润,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通过提高物流效率提升整体效益。在这个大前提下,区域经济的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为物流的产业化和专业化带来了契机。物流需求的增加,必然导致对符合国际标准的物流设施需求的增加。

2 物流地产在降低物流成本中的作用

中国仓储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有45.3%的企业面临物流成本过高的压力,这是由于物流企业多数是由传统的仓储企业转变而来。服务方式和手段的原始和单一,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落后等原因,导致物流成本一直居高不下。而物流地产的快速发展,对现代物流成本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2.1 提高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降低物流企业的固定资产成本

目前我国大多数物流公司,物流设施占企业固定成本比例高。如果依托物流地产商,企业选择租赁物流设施,可以满足企业快速增长的需求。相反,如果企业自己投资物流设施,固定资产成本增加,可能因为对长期市场的发展缺乏预期而增加资本的压力。企业如果有资金,应投放在提升自己核心竞争力上。作为物流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提升他们的物流管理能力,降低物流成本。

2.2 提供高效的物流设施,降低物流运营成本

第五次中国物流市场调查分析报告指出,71%的企业认为现有的仓储设施存在数量不足、不符合客户的特定要求、技术装置落后、运行成本过高等问题。针对这一现象,现有物流设施急需引入新的物流地产商对其进行整合和改造,如增加立体仓、保温仓等,满足多样化的客户需求。开发出基于商品出入库的库房管理系统,对商品数量的出入库及库存状态进行有效管理,使客户产品仓储的残损率控制在极小范围之内,从而减少企业的物流运营成本。

2.3 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物流用地成本

据统计,物流园区空置率已经高达60%左右,势必导致土地利用率降低,增加物流用地成本。这是因为当地没有客户需求,如果政府与地产商联合开发物流园区,那么一定可以按照当地主要产业特征,制定相关的物流园区规划,使得物流园区的利用率达到最大,从而降低物流用地成本。

2.4 提高物流企业的管理效率,从而降低物流管理成本

物流地产能将地产资源与其他资源整合,通过带动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全面汇集,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为了帮助客户实现不断增加的财务目标,物流地产商一般采用收购的方式,把客户拥有的物流设施购买回来,将其重新改造后,根据长期业务关系签订租约。专业的设计、专业的客户资源、专业的管理团队和模式,既保证了物流地产设施的先进性、使用和管理的统一性,又有效地保证了物流企业的利益,提高了物流企业的管理效率。

3 物流地产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物流地产模式的价值就在于更有效地帮助客户(物流企业)管理资金、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虽然,物流地产在降低物流成本方面的优势已经凸现,但仍面临不少问题。

3.1 用地过程中的违规现象

物流地产项目大多位于中心城市的郊区和边缘地带,土地价格原本就比中心区便宜,而且房地产大幅圈地,地价自然更加便宜,这就使得一些地产商利用对物流项目的优惠政策钻空子。如打着物流的名义跑马圈地、炒卖物流土地资源,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河南郑州香江物流园,承办该项目的香江集团打着发展物流业的旗号,以每亩不足10万元、低于同等地价两倍的优惠价格得到了一块物流用地,但第一期工程并没有建为物流园区,而是建成了小商品市场,第二期工程还未开工,该集团就拿着出卖一期工程房产的钱款走人了。

3.2 盲目开发的现象普遍

各类主体受廉价土地吸引,纷纷进入物流地产业。潜在的巨大利益驱动了各地物流地产项目的快速上马,以中国物流园区空置率高达60%来说,缺乏对物流地产的前期策划和论证,导致了物流地产战略定位不准确、规划不充分,造成了物流地产低水平重复建设。同时对如前期客源压力、运作模式压力、回收期比较长以及市场风险等风险估计不足。

3.3 国内的物流地产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中国物流市场高度分散,地区和行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存在,从而导致较高的物流成本。与普洛斯相比,国内物流地产开发呈现点状布局,远未形成一定规模的物流地产网络。物流地产是一个利润率比较低的行业,只有不断布点,形成一定规模的仓储网络后,才能维持一个比较稳定的收益率。

4 促进物流地产健康发展的建议

物流地产将地产资源与其他资源整合,降低物流成本,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因此,物流地产成为城市物流体系的强力辅助,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物流效率。

4.1 国家要有统一规划

物流产业发展的合理布局,是发达国家早已高度重视的问题。25年来日本在全国22个城市中建设了24个流通基地,将运输、集散、中转、储存、配送、租赁、定货、销售、售后服务等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物流设施的利用效率,降低了物流运营成本。德国在统筹考虑交通干线、主枢纽规划建设的基础上,通过调查生产力布局、物流现状,根据各种运输方式衔接的可能,在全国范围内规划物流基地(园区)的空间布局、用地规模与未来发展。我国的物流地产建设与发展可以借鉴欧美、日本等国家的先进经验,结合区域产业集群特色,制定出符合区域特征的物流地产规划。

4.2 各地政府引导招商与物流地产相匹配

许多(地方)政府还没有意识到物流其实也涉及到一个房地产开发的问题。由此造成的情况是,虽然政府也在开发物流园,却并没有能够很好地与工业区、工业园的发展配合,创造协同效应。因此,政府在引进物流地产时,要于当地生产力布局、交通条件、用地规模等相适应。同时相对城区住宅及商业用地而言,物流地产投资周期长、风险大、利润率低,因此各地政府为了吸引有实力的资金进入该领域,应给予足够的政策倾斜。

4.3 监管物流地产土地的使用环节

由于土地价格便宜,一些地产开发商开始涌向位于交通要道的物流用地。因此,政府一定要合理把握土地的出让环节,监管土地的使用效率,避免地产商让仓库变身商业或者住宅项目,空置用地等待价格上涨后再倒手转让获利这些不正常的现象出现。

4.4 提高房地产商进入物流地产的风险意识

一些由地方政府主导的物流基地或物流园区,他们片面追求政绩,以低地价来吸引开发商,有一些开发商简单地认为低地价是大馅饼,而强吞下去,最终消化不了。也有的想先占领土地后变土地的“性质”(就是由工业用地变为物流用地,再由物流用地变为建筑用地或其它用地)。这些多是企业的一厢情愿或投机行为,其投资风险之大不言而喻。

4.5 以“客户需求”为目的,进行物流地产开发

物流地产和商业、住宅地产不一样,这里没有暴利,追求的是一种缓慢而稳定的利润回报。而这其中,需要承担很大的空置率风险。因此必须拥有强大的客户资源才能保持物流地产赢利。

4.6 加强物流地产商的管理能力

物流地产经营除租金收入外,还有营运收入。物流地产的开发商不仅仅是建几栋标准化厂房,更重要的是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为进驻企业提供横跨整个生产供应链的全套服务,包括设计研发、物流运输、生产制造、人才培训、信息技术等全方位的管理服务。

5 结论与展望

物流经济发展 篇11

[关键词]科技进步;物流产业;发展

1013939/jcnkizgsc201520018

1 科技进步对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产业布局不断调整,科学技术的进步,物流产业装备设施、生产效率以及经济效益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科技对物流产业经济增长主要表现在:通过研究生产函数法来测算广义技术进步的贡献率。在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学中,采用的是改进的C-D生产函数模型:Y=A(t)KαLβ,其中Y为产出量,A为技术;K为资本;L为劳动,α,β分别为资本与劳动的产出弹性。采用该函数模型,经济学研究意义在于:经济的增长量是由生产要素资金和劳动的投入量的增加以及科技进步产生的积极影响。因此这就得到物流科技进步对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性。科技进步使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推动我国技术革新和实现物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2 科技进步对物流产业发展的影响

21 科技进步促使物流的需求不断上升

科技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各种电子设备、通信手段技术的提高,为买卖双方提供了更方便的联系,因此在现代社会中,科技进步使得交易更加快捷,提高了商品经济的流通速度,从而对物流的需求也在逐渐上升。经济发展大格局环境下,电子商务是科技进步的产物之一,它对物流发展的需求体现在:电子商务中的信息可以直接通过网络通信传输商品,这就增加了物流配送的需求;另外电子商务对物流的需求间接促进经济在不断增长。

22 科技进步对物流组织形式产生的影响

随着社会生产领域在不断扩大,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是在变化中无法预测买方市场,通过重视物流成本、客户服务以及产品分销管理来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在科技进步中对所有原材料与制成品存储和运输实施战略性管理方案,这就加强了物流组织形式。运用科技,将产品集中管理。

23 科技进步促使物流产业发展更加迅速

科技进步对物流最明显的作用表现在对其作业环境的影响,使得各类运输工具、搬卸搬运设施以及信息化技术得到优化,具体内容是:交通运输工具加快物流产业的发展。由于交通运输是物流运输的重要途径,它改变了物资的空间位置,但是在运输过程中,其运输时间、运输费用在整个物流过程中存在潜在因素。因此交通运输科技的进步,通过将运输合理化、高效化以及多样化的改革,进而保障物流产业的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都得到提高,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物流信息技术对该产业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并且在物流产业中得到综合体现,加快了我国现代化物流产业的发展。物流信息促使物流作业自动化水平提高。物流科技的进步对于产品的集成以及在配送方面有推动作用,降低了错误率,提高了运输效率。在物流作业自动化设备的引进中,能够快速对货架进行挑选,科技应用中,动态地提示被分挑的物品和数量,提高工作人员的效率,并且提高了货物挑选的准确性和速度。物流信息的应用加强了对物品信息的采集和跟踪。能够对物品的种类、数量快速完成信息交互。整个过程中根据物品的条形码、射频或者是视觉等快速、准确地读取动态货物的信息,提高物流效率。在对运输进行跟踪和控制中,使得货主与车主都能够及时了解到物品及车辆的位置,整个动态过程得到保障,提高物流运输的过程性保障以及服务质量。另外在物流产业中,科技进步提高了服务水平和竞争力。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剧,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物流竞争力,这就需要加强和完善物流增值服务来提高产业效率。在科技进步中,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促使库存管理、物流成本管理以及物流方案设计等环节得到改善,为物流增值服务的提高带来积极影响。

24 物流装备技术对物流产业的影响

物流装备主要包含:仓储、包装以及装卸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逐渐代替了传统的物流产业,改变了劳动密集型现状,加快了物流整个产业的进步。例如在仓库管理中,由单一的形式转变为托盘、货架多种多样,构建了自动化立体仓库,节省了占地面积,提高空间利用率。这种物流装备的改善,促使物流企业资金流动以及客户服务水平都有了明显好转,为物流产业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

3 科技进步中提高物流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31 提高物流科技意识,加快科学技术的步伐

物流在发展中,其与各个产业联系紧密,因此为了物流产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这就要做到全面发展物流产业。从物流科技进步方面入手,不断提高物流科技意识,加快科学技术的进步,将物流与科技紧密相连,使得效益最大。由于科技进步是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产业投入中要做到科学、合理,只有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科学技术才能产生积极作用。

32 增加科技含量,改善物流產业的发展

现今社会中,要不断增加科技投入量,改善物流管理水平,加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促使物流产业整体发展。例如在物流产业中要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建立GPS物流监管管理系统、射频以及自动化立体仓库等科技,提高这些因素在物流产业中的运作水平,改善物流产业的生产效率,促使管理方式不断进步。

33 加强科学管理,改善物流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随着科技含量在不断增加,各项物流在硬件设备都得到了改善,因此接下来就是要做好物流设置的管理工作,在科学技术进步下,促使其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最重要的目的是:延长设备使用的寿命,对其进行定期维护检查,做到设备使用完成之后要进行统一管理,保证所有设备分配使用和保管工作。另外是加快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在科学技术进步中,要求操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也要越来越高。因此加强对专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对于物流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促使物流产业更加专业化、合理化以及智能化。

4 结 论

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加快物流产业的发展,这就需要从科技进步入手。最终使得物流成本降低,该产业的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是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物流产业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从重视科学进步来加强物流产业的发展,提高物流竞争力。以科学技术来提高信息传达、运输效果以及自动化水平,为物流产业发展的先进性奠定一定的科技基础,推动我国物流产业不断进步,促使国民经济总值不断上升。

参考文献:

[1]王志东,赵素巧,廖云茹,等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J].中国科学技术研究,2014(5).

[2]王芳芳,陈振林,周柳青现代物流也影响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5(21).

物流经济发展 篇12

制造业对物流业的挑战主要来自于制造业订单需求的品种多变性和时间紧迫性。例如,2002年,美国的个人电脑订单80%以上的需求都小于100台/订单,50%以上小于20台/订单;要求5天内出货的订单占60%。由于在全球制造中分工的不同,中国大陆及台湾的制造业物流具有与日本不同的特点及挑战。

本文以电子制造为例,探讨了中国制造业物流的问题及对策,探讨的角度包括:产品设计与物流,生产与物流,PSI(Purchasing,Sale,Inventory/采购,销售,库存)与物流,以及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关系。

产品设计与物流

产品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流的效率。通过产品种类的系列化、功能的模块化、零部件的标准化和材料的环保化,可以在应对多变化订单的同时,在多个方面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例如,减少产品预测的项目,提高不同材料的需求预测精度,提高采购中零部件的同时到达比率,降低生产中的安全库存,减小供应商的信息共享难度,减轻对环境的影响等。全球供应链中有多家厂商和环节,并且全部信息要求经常更新。因此,产品种类及功能选择项目减少一倍,可以将供应链效率提高数倍。设计阶段确定的产品及零部件的种类和数量很大程度上已经决定了物流的装载效率。提高装载效率在日本企业提高物流效率最常用的方法中排在第二位。可以说,物流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是设计出来的。

在很多中国制造企业中,设计的要求即产品策划,往往由外国厂商提出。他们更多地关注给顾客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而较少关心后续设计中的各种要求。在具体设计上,台湾以及大陆需要考虑以最小的成本对应多变的订单,而且往往需要同时应对多家外国厂商的需求。中国大陆的工厂以及台湾的设计部门如何实现和支持上述设计原则,以及如何与不同厂商有效集成是一个难点。除了在自身的设计中贯彻上述设计原则之外,如何鼓励和参与外国厂商在产品策划上也采用序列化、模块化、标准化和环保化原则是一个重要途径。虽然外国厂商控制着订单,不一定考虑中国对于产品策划的要求,但是实践证明,与中国工厂集成越好的厂商,由于供应链的高度灵捷性,其在国际市场上更加具有竞争力。

生产与物流

生产对于物流最直接的影响在于是否能够准时出货以及生产周期的长短。

首先,影响准时出货的因素很多,在工厂内部主要是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

在生产能力方面,由于接收到的订单比较大,中国工厂在生产上多采用面向库存的大批量制造。除了特殊时间,例如春节,中国工厂的生产能力基本上都能够满足需要。与此相应的日本,生产线则多是针对多品种小批量的订单。例如在个人电脑生产线上,日本和中国的生产线的长度和员工数量都能达到1:4。作为世界工厂,大批量生产是必须的,但是为了应对未来发展,中国工厂需要具备和发展多品种小批量订单生产的能力。其对策包括:采用各种先进的制造模式,例如单元制造,可重构制造系统等。

在产品质量方面,在ODM和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制造模式中,中国方面负责质量管理,外国厂商多负责审查,特别是新产品审批。由于产品寿命周期的缩短以及普遍采用并行工程,新产品审批往往是新产品能够出货的关键因素。其对策包括有效实现设计进度和制造进度的可视化以及有效集成。

其次,在生产周期的要求上,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出货越来越受到关注。中国工厂多采用面向库存的生产,应对有紧急出货需求的订单通常比较困难。在日本,例如个人电脑制造,可以做到24小时,甚至12小时内出货。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例如在生产计划和排程上,通过多次(如一天6次)更新生产计划和排程,及时调整生产能力,来应对紧急订单;在工厂内部物流上,通过导入虚拟制造全程监控并实时模拟生产流程,以帮助现场管理人员决策和防范;应用工业工程技术等来提高生产效率等等。

PSI与物流

PSI是日本比较常用的一个名词,它涵盖了与物流直接相关的三个业务:产品采购、销售和库存。销售的预测是物流管理的起点,虽然有很多理论模型来支持预测,但是由于顾客需求的快速变化,预测的准确性往往不是太高。实践上多依据中长期的预测结果,结合短期的信息来调整预测。在某些行业由于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很快,基于中长期计划的推动式生产,即面向库存的生产,占有很大比重。如果预测或者需求计划比较准确,采购就比较容易,通过利用JIT(准时制)、VMI(供应商管理库存)、安全库存等多种方法,降低采购成本,提高材料同时到达比率。与预测精度不高的问题类似,采购的问题在于运输网络的复杂性导致的材料到达计划的可信度不高。在全球市场中采购面临的风险还来自于全球市场中的突发因素,如地震、大规模零部件质量缺陷等。如何规避风险保证原材料的准时供应是一个难题。库存的精度依赖于预测和采购。由于预测的不精确以及采购的风险,实际操作上采用比较多的对策是基于大量的面向库存生产来消化小部分面向订单生产的不确定性,以及通过保持安全库存来应对采购的风险。

对于物流而言,PSI的三个方面都必需,并且三个方面的动态关联才是决定整个物流效率的关键所在。现行供应链管理软件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实现PSI三个业务的集成。为了让这些投资昂贵的软件真正发挥作用,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对中国大陆的工厂而言,精确把握工厂的库存、进料和出货等信息并且实时更新是一个必要条件。对于负责采购的台湾而言,精确把握物料的采购计划和到达计划,以及与国外厂商的材料信息连接是必要条件。此外,通过限制为顾客提供选择以减少供应链的多变性并提高供应链的敏捷性和效率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对策。

制造业与物流业

在行业发展上,制造业物流有别于专业物流。目前中国正在鼓励制造业外包物流业务以扩大专业物流的规模,降低物流成本并推动物流产业的发展。在这个发展方向上,中国与日本有着类似特点。依据日本物流系统协会的调查,日本企业的物流费用中,用于支付外包的比例由1996年的54%上升到2010年的68%;相应的销售额中物流成本从1996年的6.58%降低到2010年的4.79%。依据南开大学的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中国企业外包物流量在企业全部物流量的比率由2006年的58%上升到2008年的62%。对比中日的数据可以发现,中国制造业物流外包上还有发展余地。

上一篇:抑菌活性物质下一篇:有创动脉压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