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业的发展策略

2024-06-17

物流业的发展策略(共12篇)

物流业的发展策略 篇1

现代经济已将物流作为企业降低成本、扩大销售之外的“第三利润源”。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占GDP的10%, 我国为16.7%。虽然我国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在逐年下降, 但是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偏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项统计表明, 到2010年, 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市场份额有可能由4000多亿元增加到11000亿元。从政府方面看, 深圳等城市投巨资将其作为支柱产业来扶持;从企业方面看, 一些运输企业已将现有的站点、线路、车辆等资源进行整合, 力图尽快转变为物流企业。我国产业界目前正在形成五条物流体系:以海洋运输为代表的运输物流体系, 以商品加工和配送为代表的仓储物流体系, 以服务竞争战略为代表的制造商物流体系, 以海空港集散为代表的口岸物流体系, 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配送物流体系。

我国物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物流业的网络化程度不高, 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目前仍以分段运输为主, 辅以一定的海路联运, 第三国联运货物偏少, 内陆运输操作水平较低。具体说, 还存在一些问题:

1. 经营观念落后, 物流管理体制存在障碍。

许多企业的物流服务是通过调配和管理组织的具有互补性的服务提供商的资源、能力和技术, 提供全面的供应链解决方案。一些企业虽然已建立了物流网络, 但是大多只提供物流过程中的某一环节, 不能提供包括计划、咨询在内的全过程的服务;在体制上, 物流管理依然采用分散的或多元式的管理方式, 涉及基础设施、物流技术设备、产业政策投资融资、税收和运输等方面, 分属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管理。但各职能部门对现代物流缺乏统一协调的战略思想, 导致了在物流行业管理中存在着条块分割、部门分割、重复建设等问题。

2. 物流企业规模小、管理水平低。

现有的物流企业多为原来传统的仓储企业转型而来, 规模偏小, 缺乏整合, 集约化经营优势不明显, 规模效益难以实现。这些物流企业只能提供单项或分段的物流服务, 物流功能主要停留在储存、运输和城市配送上, 相关的包装、加工配货等增值服务不多, 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加之我国物流业起步时间不长, 缺少成型的管理模式和成熟的管理经验, 使得管理出现一些漏洞, 造成管理效率低、成本高、宏观管理和控制不力。

3.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低, 自动化进程滞后。

一些先进的物流企业虽在某些方面引进了高科技的管理手段, 但在更多的方面仍停留在传统的人工操作阶段。由于新技术和新设施投资巨大, 且要求与客户之间建立接口, 所以物流企业没有先进的物流信息系统, 无法及时、准确地获取信息和作出决策, 无法科学客观地对市场现状作出分析并据此对未来市场作出预测和制定相应的计划, 这是制约物流企业发展的“瓶颈”。

4.物流人才缺乏, 资源整合的效率低下。

我国在物流方面的教学和科研都刚刚起步, 缺少物流研究和规划人才、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物流企业经营人才、物流经纪人和与物流相关的其他专业人才。由于物流是涉及运输、仓储、包装、信息等多项服务的集成体系, 物流企业不仅要提供以上的服务, 而且还要进行物流方案的策划、咨询、设计, 将有限的资源重组。目前物流业的资源处于发布不均和供给不足状态, 难以实现资源的高效率整合。

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策略

1.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宏观管理体制, 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

(1) 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和服务工作, 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调节各类市场主体, 保障物流业健康发展。政府要重视现代物流对经济发展的全局性影响, 相关管理部门要进驻物流基地和物流中心, 为企业提供现场服务。 (2) 强化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领导机构。进一步完善优化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协调指导机构, 调配专职人员和财政拨款, 建立发改委、交通局、商业局、口岸管理局等各部门之间的协调管理机制, 对物流工作进行统筹规划、综合管理, 实现各项工作和各个环节的有机结合和有效衔接。 (3) 发挥物流行业协会的作用。以市场化运作为导向, 赋予物流协会一定的职责和权利, 使物流行业协会在制定和推广物流行业的标准、组织物流教育和从业人员资格培训、物流信息调查、咨询服务等方面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4) 建立物流信息统计制度, 为政府和企业决策提供依据。建立专门的机构开展物流普查工作, 全面掌握物流业的基础数据, 制定物流信息统计制度, 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和政府宏观调控提供决策依据。

2.增加科技含量, 树立现代物流经营理念。

(1) 建立企业内部的互联网。物流企业应根据行业特点和实际状况, 建立企业内部互联网, 提供项目管理、客户服务和支持等功能。这样可帮助客户服务和支持部门共享客户的反馈信息, 创建一个相应的支撑系统。 (2) 积极推行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实施ISO质量标准认证有利于物流企业与国际市场早日接轨, 获得通往一体化市场的通行证。 (3) 加强企业的知识管理。物流企业的知识管理主要指帮助员工对拥有的知识进行梳理, 促进员工运用知识进行交流, 并发展相应的管理技术, 改善企业的组织结构。物流企业知识管理的出发点应是, 以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关键环节, 将存在于企业中的信息技术、经营战略、人才资源协调统一, 共同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4) 树立现代物流经营理念。加强市场意识, 根据用户需求对资产、人员、业务进行重组, 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服务系统;加强与国际物流企业的合作, 积极引进外资、技术和经验。

3. 进行流程再造, 建立物流联盟, 创建核心竞争力。

(1) 物流企业要进行组织的流程再造。物流的信息化建设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很难想象, 一个组织机构臃肿、管理混乱、信息流动不畅、业务流程不顺的物流企业能够成功实施物流信息化建设。所以, 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应与企业组织的流程再造密切结合起来, 以建立更有效的沟通迅速的企业结构, 这样才能适应现代物流网络化的服务要求及物流系统内部信息共享和物流工序之间的协调。 (2) 建立物流联盟。物流联盟比单独从事物流活动取得的效果更好, 企业之间可形成相互信任、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伙伴关系。商贸物流业今后面对的将是全球市场, 市场出现的许多商机需要将多种复杂系统结合起来, 单就企业本身而言是很难应对的, 所以物流业应通过建立物流联盟, 搭建信息共享平台, 扬长避短, 优势互补, 求得多赢。 (3) 强化核心竞争力。现代物流服务的核心目标是在物流全过程中以最低的综合成本满足客户的需求。发展第三方物流服务业务, 不需拥有多少设施和装备, 就像多式联运经营一样, 更多的是进行策划、组织和管理。发展物流企业最重要的是需要一批在企业管理、特别是物流管理方面的专家, 选择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或加工企业 (客户) , 针对现行的物流管理提出各种可选择性方案, 并说服客户由本企业来进行全部或部分的物流管理工作。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其提供物流服务的能力上必须同时具备可得性、可操作性、可靠性和操作上的合理性。物流企业进行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是比其竞争对手最具优势的核心竞争力, 物流企业应创建自己的这种优势。

4. 建设发展现代物流的人才队伍。

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培养人才。企业应采取多种措施, 如委培研究生、引进人才、派出去进修、请进来讲课、培训员工的实际操作能力等, 还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信息化方面的人才。二是使用人才和留住人才。企业应采取各种方式, 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同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培训环境和实践环境, 注重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此外, 还应建立激励机制, 留住人才。

物流业的发展策略 篇2

目前我国很多中小企业产品销售物流多采取自办物流方式,这种方式,设施利用率低、成本高,而且设施落后,达不到客户需要的特定要求。有的中小企业物流以“分包”方式为主,企业物流严重分割,形不成一体化的综合物流,因而也就很难使用供应链管理方式进行管理。以上的这些做法制约着中小企业物流的科学健康发展,要适应现代化的物流方式,必须先有一套科学的物流方案。

(一)重视物流观念的变革

中小企业发展物流必须重视物流观念的变革,必须在思想上来一场深刻的革命,在物流管理观念上实现变革。改变过去那种单纯以盈利为目的,以产品为核心的企业经营观念,使物流服务由从企业自身的“功能性活动”转变为“为客户创造价值、增加顾客满意度”。从企业经营和发展的角度来看,物流就是服务。物流为企业提供的是一种服务,而服务实质上也是一种产品,是形式层和延伸层上的产品。中小企业发展物流必须树立新的管理理念,树立客户需求至上的理念。这就要求中小型企业建立适合于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新的服务,形成自身独特的竞争能力,也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采用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

中小企业还必须重视使用新的物流管理技术,积极采用现代高新技术发展成果,使企业物流从操作技术、设施设备、配送工具,从物流流程控制、物流信息处理到配送过程的决策管理等全过程始终跟上现代物流发展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诸如定货、采购、维修、服务、交易、存储、运输等各个环节,可以通过先进的电子商务技术,完成整个过程,这样大大缩短运作的时间,减小运作的成本,提高物流服务及产品销售的竞争力。

(三)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

中小企业发展物流必须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只有拥有高素质的物流人才,才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服务质量,实现迅速提升品牌形象,赢取市场消费者赞赏,以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为此,中小企业必须大力培育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加强与管理咨询公司的通力合作,积极参加咨询公司组织举办的高水平物流培训班,培养一批高级物流技术人才;加强理论与实际工作者的广泛交流,加强对发达国家物流管理先进经验的学习和借鉴,形成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物流管理人才;开辟独立的科研课题,提高科研水平和培养科研人才,为物流的发展提高理论支撑程度。

(四)中小企业物流模式只有趋势,没有定式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物流逐渐向现代物流转变,但并不是统一模式。中小企业物流的发展“只有发展和不断优化的趋势,没有既定的现行模式”,经验可以采纳,但必须根据企业、行业的具体特色制订出“适合企业的、量体裁衣式的物流解决方案”,才有利于中小企业物流平稳、健康发展。不同企业乃至不同顾客对物流的具体要求不尽相同,各有其侧重点。要说物流系统,没有最好的,适合自身企业实际的就是最有效的。不同的企业需要有不同的物流配方。

(五)创新求胜

地震灾害应急物流的策略及发展 篇3

关键词:地震灾害;应急物流

当前虽然科技得到了迅猛发展,但突发性的天灾、人祸仍常发生,这些事件有的难以预测,即使有的可以预测,但由于预测的时间和发生的时间相差太大,灾害真正发生时所需的物资、人力、资金仍难以实现其时间效应与空间效应。地震灾害应急物流是以地震救灾为中心所进行的所有物流活动的总称,包括地震救灾物资的运输、储存、搬运、包装、加工、配送等。地震发生时,虽然各级政府都有地震救灾指挥中心,但由于没有建立起健全的大规模灾害抢救体制,再加上地震灾害发生时导致交通、通信中断等问题,不但无法及时传达地震灾情,而且还无法及时将救灾物资运送到地震灾区。近年来发生的汶川与青海玉树两次破坏性极强的地震,其规模较大,不仅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还带来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对社会整体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当处理这些突发性地震灾害时,表现出来的被动局面暴露出应急机制、物资准备等方面的不足。我国是自然灾害高发的国家,在处理突发事件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亟待改进。地震灾害破坏性强,为了最大程度的降低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非常有必要对地震灾害的应急物流进行研究。

一、地震灾害应急物流存在的问题

1.应急物流组织机制不健全

各级政府都有专门的地震灾害应急物流管理部门,但在平时不注重机构的工作,一旦发生地震灾害就注重临时组织,临时组织协调性差,尤其是地震引发次生灾害时,各部门救灾时各自为政,很难提高救援效率。

2.应急物流物资保障缺乏联动性

地震灾害物资分配存在多头指挥、重复供应、低效配送等问题。地震救灾物资的供应实行的是政府统一决策,这种行政管理体制下,跨部门、跨行业的应急准备协调工作存在很大难度。地震爆发后,部门之间的协调难度增大,地方政府、医疗、电力、通讯等部门的协作关系也很难建立,无法满足地震灾害协同指挥的要求。

3.应急物流配送不合理

地震灾害应急物资在筹备、配送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尤其是配送方面存在不合理现象。地震灾害会破坏公路、桥梁等交通设施,还会破坏通信设施,救援机构无法获知物资需求的时间、地点和规模,所以要建立完善的应急物流配送机制。当前第三方物流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地震灾害应急物流中还没有体现出专业化特色,灾害发生时所需的物资供应规模是巨大的,所需的物资是多方面的,紧靠政府来组织配送是远远不够的,甚至会贻误救援时机,因此应多方面发展专业化的物流机构加入。

4.应急物流信息化程度低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应用到各行各业中。但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强等特点,应急物流信息化程度低,难以满足救灾的需求。如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当各地的救灾物资聚集后,救灾人员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统计这些物资的来源和去向;对哪些物资什么时间运输没有及时掌握,导致一些急需救灾物资没有得到及时发送,由此可见,还没有建立专门的地震灾害应急物流信息平台。

二、地震灾害应急物流的策略

地震灾害应急物流需要在灾害环境下,对急需的物资、人员、资金等进行有效的组织。针对地震灾害应急五六种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地震灾害应急物流组织、应急物流预案,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等方面进行组织和管理。

1.构建地震灾害应急物流组织

地震灾害救援中,救灾组织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建立高效、健全的组织机构,才能在地震灾害发生后,承担起领导责任,并迅速的对救灾物资进行全面协调。因此要结合地震灾害分级建立组织响应体系,对一般和较大地战灾害,可以由灾害发生地的政府领导灾区救灾;对重大和特别重大地震灾害则主要由灾区所在的省人民政府领导救灾,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协调。同时应做好应急队伍保障,主要包括人员抢救队伍、工程抢险队伍、地震现场应急队伍等。

2.做好地震灾害应急物流预案

地震灾害应急物流中,预案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应急预案,能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地震灾害中的主导作用,使各部门协调、有序的开展工作,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同时地震灾害应急物流能否成功,与地震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可操作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国务院实施《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后,各地也成立了地震应急预案,但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各地应在国家地震应急总预案的基础上,制定各部门、各单位的应急预案,形成一体化的应急预案体系。

3.建立地震应急物流信息系统

现在地震灾害中的一些应急措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地震灾害的应急反应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尤其在地震应急物流信息系统方面。地震灾害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对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起着重要作用。建立地震灾害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可以借助政府公共信息平台进行完善,此信息系统应与应急物流指挥部、气象、卫生防疫、环保等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掌握地震灾害所需的信息,确保数据不断的更新和补充,及时发布与灾害有关的公告和应急法规,使公众了解灾情。

4.加强地震灾害救灾物资管理

一般地震灾害救灾物资是由多部门管理的,衣物、帐篷由民政部门负责,药品、车辆等分别由卫生、交通部门负责,这种分散式的管理不利于物资的集中调配,导致信息传递速度慢,物资供应调度困难。因此应强化地震灾害救灾物资管理,实行统一调配、协调运作,提高效率。

三、地震灾害应急物流的发展趋势

1.实行立体式救助

地震灾害应急物流包括应急物资的筹集、包装、运输等环节,应开展立体式救助,从原来的单一平面式的方式,拓展到海陆空三位一体的保障方式。这种立体式救助能克服偏远地区的运输难题,及时满足救灾需求。

2.实行新技术救助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地震灾害应急物流应向着自动化、信息化技术方向发展,借助科技的力量,科学、高效的运行物流系统。如可以运用条形码技术,对补给物资进行识别和分类;运用全球定位技术对运载物资进行跟踪定位;运用卫星通信等技术对救灾物资进行实时指挥和监控。(作者单位:北京物资学院)

参考文献:

[1]林敬松.地震灾害应急物流的策略及发展方向分析[J].交通企业管理,2008(11)

物流业的发展策略 篇4

1、铁路多元经营物流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

铁路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 是物流链的重要环节。在现代物流体系中, 铁路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而且地位不可替代。近年来, 铁路多元经营物流企业加快推进改革发展, 与站段多经脱钩之前相比, 取得了显著成绩。

第一, 铁路的快速发展, 为多元经营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运力支撑。随着铁道部党组提出构建和谐铁路目标以来, 大规模铁路建设全面展开, 技术装备现代化取得重大成果, 内涵扩大再生产取得显著成绩, 客货运量不断攀升。铁路多经物流企业日益壮大, 2008年年末, 全路多经系统共61家物流企业, 户均收入达2.86亿元, 户均资产达1.13亿元。16家多经企业被认定为国家4A或5A级物流企业, 占全国4A级以上物流企业的7%。

第二, 加快物流硬件建设步伐, 铁路多元经营物流业服务质量不断提升。近年来, 各铁路局多经系统认真贯彻部党组关于加强建设多经战略装车点的重要指示, 全力推进以战略装车点为重点的物流基地建设, 到去年6月末, 已拥有512个战略装车点和经营基地, 占地面积达4.96万亩, 线路有效长491公里, 年货物发送设计能力5.14亿吨。站在货主角度, 调整货物办理作业流程, 简化手续方便客户, 并开办货运信息服务项目, 不断完善物流服务功能等;深化运输组织方式改革, 优化产品结构, 规范货运收费管理, 推进规模化和集约化运输, 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第三, 积极开拓市场, 多元经营物流企业市场经营能力得到增强。经过整合后的多经物流企业依托战略装车点和经营基地, 不断规范和拓展延伸服务、货运代理的服务内容和经营方式, 并紧密结合大宗物资贸易, 积极开拓物流的服务内容与方式, 通过开展仓储、加工、配送等业务, 多经物流业的经营能力得到显著增强。尽管整个物流业收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多经物流业却保持了稳定的经营态势。就2009年, 多经物流及相关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就超300亿元, 占整个铁路多经总收入的近四分之一。不少物流企业在危机中强化市场营销, 改善经营结构, 调整经营策略, 扩大了市场空间, 并抓住时机加快转型发展, 提升了自身的经营实力。

2、铁路多元经营物流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尽管铁路多元经营物流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但与其他物流企业相比, 在经营理念上, 以及体制、服务以及服务质量等方面, 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一是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运能紧张格局的存在, 造成铁路多经物流业的市场观念淡薄、市场灵敏度较弱。另外, 在运输过程中, 铁路物流时间长, 速度慢, 信息差, 时限难以保证。

二是运价未完全按市场供求规律适时、应地制宜调整。铁路货物运输价格一经确定, 调整的周期比较长, 也就不易出现货运旺季时运价上调、淡季时运价下调的市场现象。另外, 铁路货物运输的价格基本上是全国一个价, 一般不会发生因为经济发达地区的运价就比经济欠发达地区来得高的情况。

三是多经物流业网络资源相对较为分散, 整体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尽管铁路多经企业进行了重组, 也涌现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与经营实力的物流企业, 但网络资源分散的现状还比较突出。“大运输、大协调”机制尚未完全形成, 这些都不适应现代物流过程一体化、技术专业化、管理信息化、服务社会化的要求。

二、推进铁路多元经营物流业转型发展的意义

1、是实现铁路多元经营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

铁路多经企业当前面临的发展形势十分利好, 大规模铁路建设的快速推进, 铁路货运能力得到极大释放, 那种“一车难求”的格局即将成为过去。与此同时, 铁路部门正在组织开发铁路客货运输商务信息系统, 货主申报运输计划将通过网络平台进行, 极大提高了服务的效率。这既给多经物流企业在运用铁路运能、发展物流服务方面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同时也向大多多经物流企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旦铁路货运能力不再紧缺、货主可直接通过信息系统办理货运申请成为现实时, 铁路多经企业维持货运代理、延伸服务的机会将会减小。为此, 多经物流业要求得生存与发展, 就必须增强危机意识, 抓住当前有利时机, 尽快转变固有的经营理念、经营方式, 加快进行现代物流业转型的步伐。

2、是应对铁路货运市场逐步开放带来强大竞争压力的需要。

当前, 铁路多元经营物流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来自于外部竞争者的压力:一是来自外部同行竞争者的挑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上世纪末以来, 公路、航空、水运等其它交通运输方式发展尤为迅猛, 相比之下, 铁路发展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在运输市场中的地位不可避免受到冲击, 市场份额有所下降。二是宏观经济对铁路货运结构变化带来的影响和来自国外物流企业的威胁。

3、铁路多元经营物流业有着转型发展的有利条件

(1) 运能优势。铁路运能的释放为多元经营物流业转型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近年来, 随着一大批客运专线的陆续开通运营和既有线技术改造完工投产, 铁路运能将大大提高, 部分区段逐渐实现客货分离, 有效缓解了运力紧张的局面。这就为铁路多元经营物流从以煤炭、矿石、粮食等为主的传统运输向开发新市场、推出新产品运输转型提供了良好机会。

(2) 装备优势。多经物流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 拥有了转型发展所需要的物流基础设施、专业人才储备、转型经验探索以及较成功的典型示范。铁路多元经营物流业擅长“托运人--公路运输--货场--公路运输--收货人”各环节的短途运输代理及相关延伸服务的技术业务, 如搬运、短途运输、包装、加工等相关技术业务是运输主业无法比拟的。

(3) 市场优势。铁路多经物流业已经与国内外许多大中型生产企业形成了比较稳固、长期的运输协作关系。从事铁路运输延伸服务、储运代理业务的多经企业, 已具备法人资格并拥有相应的生产经营范围, 能按照市场运作规律和要求进行经营, 并争取一定的地方收费优惠政策。

三、推进铁路多元经营物流业转型发展的策略措施

推进铁路多元经营物流业转型发展, 离不开观念创新、功能完善、政策支持、人才队伍建设等多方面的配套协作。

1、从经营理念、经营方式上。

多经物流业转型的先决条件, 就是要尽快转变目前的经营理念、经营方式, 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树立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营销理念, 要从“我们提供什么服务, 货主就接受什么服务”的想法, 转变为“货主需要什么服务, 我们就提供什么服务”, 切实贯穿于物流活动的全过程, 并最终转向“发现、创造、满足货主的需求”的境地。

2、从硬件投入上。

要进一步推进铁路多经战略装车点的建设, 大力构建多经物流网络。为此, 必须在深入研究贯彻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有关重点发展九大物流区域、建设十大物流通道和一批物流节点城市等方案的基础上, 结合各铁路局铁路建设规划和货运组织的具体要求, 本着便于货主, 提高效率的原则, 不断调整和完善战略装车点、经营基地的布局, 优化物流网络, 建成能充分发挥兼具铁路特色、比较优势的物流经营网络。同时, 必须加大物流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真正提供一体化物流服务。

3、从资源整合优化上。

加强内部资源的有效整合, 利于提高市场竞争力。可以将铁路内部延伸服务企业、运输代理企业、装卸搬运企业、自建和联营货场, 甚至一些业务相近、专业相同、规模小的物流公司以铁路局为单位, 进行重组, 充分发挥被重组企业优势, 组建铁路局层面的多经物流企业。还可以对外进行横向联合, 形成协作-竞争联盟。

摘要:当前铁路多元经营物流业发展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和形势发展要求、其他物流企业相比, 在经营理念、经营体制、服务以及服务质量等方面还有不小差距。本文在分析铁路多元经营物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的基础上, 提出了具体的转型发展对策。

关键词:铁路多元经营,现代物流,转型策略

参考文献

[1]苏顺虎.融入现代物流体系壮大铁路多元经营[J].中国铁路, 2008, (8) .

[2]陈洪年.认真贯彻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大力推动铁路多元经营物流业转型发展[J].铁道经济研究, 2009, (5) .

物流业的发展策略 篇5

在步入21世纪以后,随着国外优秀企业大量涌入境内和国内市场融入国际大市场步伐的加快,国内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唯有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缩短与国外企业在管理上的差距,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逐步将市场扩大到整个国际市场。而作为现今的管理热点的物流管理,越来越得到企业的重视。国内企业也愿意加大在物流管理上的投入和实施力度,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自己的竞争力。物流管理包括外部物流和企业内部物流。人们对包括第三方物流在内的外部物流较为重视,而对于企业内部物流则明显关注不够。企业内部物流包括生产物流和供应、销售物流在企业内的部分。一个企业只有在内部物流管理达到了较高的程度才能够将内外部物流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物流管理的效用。针对这一现状,本文对企业内部物流合理化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企业内部物流的概念和涵义

我国物流概念的引入是在20世纪七十年代末,到了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后才把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对物流合理化提出了要求,促使我国实业界和一些学者、专家开始了对物流问题的研究。但一直没有受到政府的重视,直到我国加入了WTO后,才真正引起国家的重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颁发了国家标准的《物流术语》,定义物流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从全球一体化和供应链管理的视角来考察现代物流已经有了更深层次的涵义。企业内部物流从企业角度研究与之有关的物流活动,是具体微观的物流活动。企业角度的物流,是存货的流动和储存的过程,其目的是满足客户需求,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和提高企业效益。宏观企业内部物流是指企业从支持生产活动所需要的原材料进厂,经储存加工、装配包装到成品出厂这一全过程的物料在仓库与车间之间、车间与车间之间的每个环节的流转移动和储存以及有关管理活动,它贯穿了整个生产过程的始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二、企业内部物流的重要意义

现代企业竞争日益激烈,通过企业内部物流合理化降低经营成本已成为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①企业内部物流合理化保证了基本的服务水平。企业内部物流合理化使订货的准确性、配送的高效性和信息交流的通畅性大为提高,有利于实现企业的规模效益;②企业内部物流合理化保证了企业的经营利润。企业内部物流合理化在权衡了成本与服务的关系后,使快速的物流配送伴随着高质量,增加了商品的价值,使产生的利润超过了发生的成本,保证了企业的盈利能力;③企业内部物流合理化扩大了企业的成本降低空间。通过对供应链的协调,实行大批量的采购、规模运输以及合理配送,企业可以在较大范围内选择有利的资源,尽可能多地降低商品进价和物流成本;④企业内部物流合理化有利于企业的优化整合。企业内部物流合理化对物流系统进行整体优化、合并,减少了不必要的物流劳动,消除物流中的作业浪费,提高了物流设施、物流工具的使用效率,提高了物流多元化服务水平,以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整合。综上可以看出,企业进行内部物流合理化管理具有重大意义。

三、企业内部物流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观念的问题。目前在我国,企业无论是高层管理者,还是基层员工,只把生产、销售作为企业全心关注的焦点,而把物流作为生产和销售的附属活动,只是处于服务、铺垫的地位,甚至为了达到扩大销售的目的,不惜物流成本的剧增。在企业很少有人使用“物流”这个术语。物流这个被称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企业脚下的金矿”的领域,显然还没有引起企业应有的重视。

(二)运输配送的问题。企业在进行内部物流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运输配送问题,主要体现在:①运输网络构建不合理,由于经销体系不规范,导致企业直接送货点过多,运输成本猛增;②运输路线的`设计不合理,运输路线全凭主观设计且随时更改,缺乏科学依据;③运输方式选择有不当之处;④车辆空载率高,采购运货中去程多为空载,销售送货中,回程多为空载。

(三)信息系统较为落后。置身网络时代,一些企业只靠电话、传真联系外部业务和指挥内部生产,即使采用了计算机,其使用效率也很低,这样的信息设施已显落伍,信息传递缓慢,信息渠道单一,不利于企业各项业务的开展。

(四)对社会物流资源利用较少。企业在物流设施上投资巨大,各项设施应有尽有;在物流各环节上主要靠自身亲历亲为,而对社会上的运输、仓储等资源极少利用,这使得企业不能充分享有第三方物流在专业化、规模化上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资金占用和物流成本,影响物流效率和效益。

(五)内部物流管理水平有限。目前,企业内部物流上存在诸多问题。从职能部门的职能表象来分析,各部门和职能单元在运作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主要为:①企业生产过程的物流管理不力,尤其是原材料品质管理;②企业供应物流管理不力,供应商管理水平有待提高;③企业销售物流管理不力;④企业回收物流管理不力;⑤企业废弃物物流管理不力;⑥部分部门、科室设置不合理,增加了协调、存储等成本。

四、企业内部物流发展策略

(一)加强物流观念的普及。企业的高层和中层管理者首先要对物流管理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可通过自学或管理培训系统了解物流知识,要在厂部大会或班组会议上大力宣讲物流对企业的重要作用,使物流理念深入人心。对物流一线人员进行物流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企业上下形成向物流要效益的氛围。

(二)加强运输配送系统建设。首先,要合理地构建运输网络。对送货点进行合并,取消一些销售量较小而较偏远的送货点。重视经销网络建设,充分调动经销商的积极性,可给予经销商补贴以完善他们的配送能力,并将即时送货为主改为定时送货为主;其次,要科学设计运输路线。要设计固定运输路线和紧急配送路线;再次,采用适宜的运输方法。根据不同实际情况选择运输的方式;最后,制定周密的运输计划,统一调配运输资源,减少车辆空载率,提高运输效率。

(三)重视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物流信息系统的现代化可大大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增强市场应变能力,实现供应链的良好合作。企业要加大信息设施投入,在物流管理中实现计算机化。要建立起自己的企业网站,并尝试网上采购和销售。物流工作人员要学会用有关软件设计路线、选址、计算库存量或采购量等。

(四)充分利用社会物流资源。随着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蓬勃兴起,企业可把部分物流环节外包给资质较好的物流企业。可把原料的采购委托给一两家信誉较好的中间商,一些重要原料由厂家自行采购,但可采用供应商送货的方式,其他的物流送货可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

(五)加强物流管理水平。首先,要加强对物流管理对象的管理,包括物流数量管理、物流质量管理、物流时间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物流信息管理;其次,加强对物流管理整体结构改进,包括流程再造和相应组织结构的优化、供应商管理优化与改进、推进管理制度化的建设、提升管理者素质和意识,重视物流管理中人的因素等。

五、结语

浅谈新常态下绿色物流的发展策略 篇6

关键词:新常态;绿色物流;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08-0177-02

当下,雾霾肆虐我国大部分地区,人类的生存受到了严重的威胁。2015年3月柴静的《穹顶之下》纪录片中给了我们很多组惊心动魄的数据。近些年,节能降耗和产业升级,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焦点,而物流业是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推进绿色物流刻不容缓。

1 发展绿色物流的必要性

绿色物流则是个特定的形象用语,泛指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活动、行为、计划、思想和观念在物流管理活动中的体现。当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但生存的环境质量却在下降,雾霾时不时的侵袭我们的生活,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遭受严重威胁。据统计,2014年北京污染天数175 d。而在2013年1月份重雾霾期间,国内有27个城市的急诊人数都出现了爆发性增长。PM2.5含有15种致癌物,在我国每年由于大气污染而死亡的人数是50万人。如果我们依旧无动于衷,那么就很难想象在工业和物流业高速发展的我国,未来将会有多少人由于大气污染而过早地失去生命。

发展和利用好绿色物流对于雾霾的防范和治理都有着重要作用,这就需要从环境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即需要形成一个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所以保护环境,杜绝雾霾,我们应该从绿色物流开始。目前,很多有担当的企业已经试图从绿色物流的角度去寻找合适的物流模式,对物流系统进行改进,形成一个与环境共生的现代综合物流体系,改变传统经济发展与物流间的单向作用关系,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同时又要形成一种能促进经济和消费生活健康发展的现代物流系统,绿色物流已成为新常态下的主流,且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方式,物流企业必须提高对绿色物流的重视程度,加强绿色物流管理,以达到缓解雾霾天气的效果,为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2 影响环境的物流业务活动

2.1 物流运输业务活动

物流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社会活动,运输是物流活动中最主要的环节,主要是运输工具,其燃油的消耗和气体的排放都会产生污染,是物流业务造成环境污染的主因。物流运输利用运输工具将货物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实现物流的空间效应,而专用的运输工具及运输方式很多,如公路运输等,但主要是以公路运输为主,其运输工具大部分为汽车,而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会造成能量损耗,导致环境污染。汽车能量损耗对环境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汽车尾气的排放。其次,汽车运输所造成的另一种环境污染则是其产生的飞尘及噪音污染,长期处于噪音环境下对人体的身体影响非常大,会使人们产生其他病症。最后,物流业的发展阻碍了交通,这使得缓解交通压力而增加了道路建设工程,这样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道路施工过程中也会产生更多的环境污染。

2.2 包装业务活动

包装是包装物和包装操作活动的总称,其主要功能是保护商品、方便储运,是现代物流活动中的一项基本功能。物流包装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例如物流企业采用的包装材料大部分都是塑料、塑料箱或塑料袋等,塑料包装物对环境的危害较大,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包装的材料也是由其他自然资源所加工制造而成,对包装材料的消耗也是间接的消耗了自然资源。同时,有些企业为了更好的保护商品,方便储运,采取过度的包装所消耗的资源,或使用过的包装材料的遗弃对环境造成很大污染。

2.3 仓储业务活动

“仓储”即仓库和储存,具有货物储存管理的含义,其主要设施就是仓库,主要是将货物按照一定的方法存放在仓库里并对之进行养护,存储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对待特殊货物采用的化学方法喷洒杀虫剂,会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另一方面,易燃、易爆的化学危险产品,若养护不当,会发生爆炸、泄露或玷污,破坏生态平衡,例如天津滨海新区危险品仓储的爆炸。另外,对客户要求运输的货物进行存储管理是物流活动中的一项基本功能,一般来说,货物的仓储管理是在仓库中进行的,在存储管理过程中对环境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对货物的养护需要所使用的资源,例如化学药品杀虫剂、通风设施设备、冷藏冷冻设备、保温保湿设备等,这些会造成周边空气和环境的污染;另一类是货物中存在易燃、易爆的化学危险物品,对这类物品的管理如果存在不当养护和操作易发生爆炸或泄露,那么就会污染到周边环境。

2.4 流通加工与装卸搬运业务活动

流通加工非同于生产加工的简单加工,从中提升货物的附加价值,在货物流通过程中对其进行加工会消耗材料,这就会产生资源利用中的损耗和浪费,此外,加工环节还可能会造成废气、废水、废物、机器的噪声、震动、飞尘等对环境的影响。货物运输及包装前后的装卸搬运功能对环境的影响,一般而言,都是运用一些交通工具或装卸设施设备来对货物进行装卸搬运作业。在货物的装卸搬运过程中一旦出现不规范操作或行为则会损运作业。在货物的装卸搬运过程中一旦出现不规范操作或行为则会损害货物,破坏货物的价值,加大资源的消耗,增加物流成本。另外,出现损坏的货物一旦被废弃,就会造成资源浪费,尤其是化学产品之类,一旦遭到废弃对周边的水源、土壤及空气等都会造成污染。

3 绿色物流的发展策略

3.1 树立绿色物流观念

绿色经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基本国策,开展全社会的绿色环保、节约资源教育,为实施绿色物流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绿色经济要求物流企业在经营决策时综合考虑人们的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并以此观念,策划绿色物流活动。企业经营者要改变“环保不经济、绿色要花费”的观念,把绿色物流作为世界全方位绿色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确认和面向绿色物流的未来。

3.2 推行绿色物流经营

发展绿色物流应该凝聚全球力量,鼓励广泛参与,提高公众意识;加大投入,强化行动保障,任何国家、企业都不能例外。做为物流企业要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制定其绿色经营管理策略,以推动绿色物流进一步发展。

3.2.1 发展绿色运输

通过有效利用车辆,减少车辆使用,提高运输效率。开展绿色运输管理首先是合理设置配送中心,采取共同配送,即将多个配送中心联合起来,制定配送计划,提高运输效率以降低货损量和货运量,这样可实现对某区域的客户在分工合作下完成配送工作,大大提高了物流的工作效率。其次建立信息网络,除了提高物流工作效率外,最重要的是减少了运输量,避免了不合理的运输,从而达到了保护环境的目的,实现了绿色运输管理。再次在运输模式上还可采用联合一贯制运输。此外,企业还可以加强对运输工具绿色能源的研发,以减少运输中排放气体而产生空气污染。

3.2.2 发展绿色包装

发展绿色包装管理是在进行物流商品包装时,尽量不要使用或减少使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包装材料,多使用绿色、对环境没有危害的包装材料,如PVDC材料。另外,对于使用过的包装材料可采取回收再利用的方式,或将废弃包装材料进行处理使用在其他方面,提高材料的使用率,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如瓦楞纸箱、瓶罐等。加强物流的绿色包装管理,可以采用包装集装化的模式,将现代化的技术—集装箱运用在物流商品包装中,做到包装全过程符合4R要求,有效地降低对资源的消耗,并降低物流成本。

3.2.3 发展绿色流通加工

加强绿色流通加工管理需要从消费者做起,倡导消费者选择绿色消费方式,从而使物流的绿色流通加工管理环节能更好的为消费者服务,并有效地推动现代绿色物流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一方面变消费者分散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减少环境污染;另一方面集中处理消费品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以减少消费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废弃物污染。

3.2.4 发展绿色装卸搬运

物流在装卸过程中进行正当装卸,避免商品体的损坏,从而避免资源浪费以及废弃物环境造成污染。发展绿色装卸要求防止和消除无效装卸搬运,选择适宜的搬运路线(直达型、渠道型和中心型),提高装卸搬运的活性,用活性指数来表征,同时合理利用现代化机械,保持物流的均衡顺畅,现场管理和监督货物集散场地的污染防护。

3.2.5 发展绿色仓储

首先,减少仓储对环境的污染。仓库建设之前要对环境影响评价,充分考虑仓库的建设和运营对当地环境的影响。其次,保障储存货物的质量与数量。采用环保产品对存储货物进行杀菌,同时采取现代化储存保养技术,加强日常检查与安全防盗措施,保障存货的数量和质量。再次,合理进行仓库空间布局,以使仓库货物运输成本最低。

3.3 开发绿色物流技术

发展绿色物流不仅依赖绿色物流观念的树立、绿色物流经营的推行,更离不开绿色物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没有先进绿色物流技术的发展,就没有绿色物流的立身之地。而物流技术与绿色还有一定差距,要加大创新能力,开发新型能源、新型材料、新型物流信息技术等绿色物流技术,加快物流技术创新。

3.4 制定绿色物流法规

当前,我国关于绿色物流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企业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来驱使企业实施绿色物流。为此,政府要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出发,严格实施《环境保护法》、噪音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还要加强绿色物流相关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如通过立法控制物流污染发生源、控制交通流等。

3.5 加强对绿色物流人才的培养

政府应鼓励高等院校和相关科研机构应有针对性的开展绿色物流人才培养和训练计划,努力为绿色物流运输输送更多合格人才;还可以通过调动企业、大学及科研机构相互合作的积极性,促进产学研的结合,使大学与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能转化为指导实践的基础,提升企业物流从业人员的理论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 范学谦,邓迪夫.现代物流管理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 郜振廷,刘兆.现代物流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物流业的发展策略 篇7

关键词:互联网+,物流

“互联网 + ”战略是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2015年3月在全国两会上向人大提出的四个建议之一,马化腾解释说,“互联网 + ”战略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通俗来说,“互联网 + ”就是“互联网 + 各个传统行业”,但是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一、我国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物流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最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之一。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和贸易大国,也成为了全球公认的物流大国,但并不是物流强国。总体来看,物流发展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物流增长方式相对粗放,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转型升级”。

(一)物流成本偏高

传统物流的商业模式是“货主→物流商→运营商→ 信息部→司机→收货人”,从发货到收货环节多,信息不透明、渠道不畅、物流速度慢,导致司机、物流商、货主等参与者的成本层层叠加。2014年,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10. 6万亿元,运输总费用就达5. 6亿元,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完善

我国物流发展呈现出分散、独自发展的态势,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兼容性较弱。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尚未完全形成,交通运输枢纽建设相对滞后,各种运输方式之间没有进行合理分工和有效衔接,运输方式之间信息不共享, 沿海和内陆集疏运体系不配套,交通运输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不高; 行业间、地区间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重复建设情况屡见不鲜; 一些物流需求不旺的地方盲目大量兴建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造成闲置,而物流需求旺盛的区域如北、上、广等省市的物流企业常常面临拿地困难; 物流设施设的标准化程度低,很难通用。

(三)物流企业缺乏国际竞争力

目前,我国已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了贸易联系,但是我国物流业尚未形成与之相配的全球物流和供应链体系,国际市场份额很低,国际贸易所需的物流服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跨国物流企业,我国物流企业缺乏国际竞争力。

(四)发展方式粗放

我国物流业在资源、能源、土地等方面的消耗较高, 无效运输、不合理运输、包装浪费等问题严重; 由于超载、 超速造成的人身安全和货物损害事故经常发生,给企业和国家带来重大损失。

(五)创新能力弱

物流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研发投入少,商业模式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滞后,尚未进入以创新引领发展的阶段。

二、物流业借助“互联网+”的发展策略

(一)借助“互联网+”推动物流信息个性化,挖掘新的利润空间

“互联网 + ”形势下,信息的价值需求将越来越趋于差异化,信息化从早期的能够实现管理透明化、资源透明化,发展到如今用“质”来满足差异化和客户的定制化。 物流信息系统除了需要主动采集更多的信息,获得发展趋势的新变化外,还需要根据该变化,提供更加精准智能的选择。物流业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 + ”大数据的优势,整合数据资源,实现信息的精准推送,使得客户的“定制效率”得到极大提升,从而提高竞争力,挖掘新的利润空间。

(二)利用“互联网+”实现产业资源共享

一方面利用互联网平台化发展优势,在智能匹配、运营监控、仓间调配等各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将物联网、移动互联、智能交通、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基因注入物流产业领域,为服务提供商、内容服务商和用户提供货、 油、路、胎、保、维、金融、生活、娱乐等多方面的服务; 另一方面,要加强物流系统的标准化建设,通过参照国际标准,制定出合理的物流计量、技术及服务各项标准,淘汰落后的行业标准,对与实际不相符的标准加以修订,使物流业纳入统一、标准化的管理体系中,从而实现整个物流生态圈良好运作。

(三)抓住“互联网+”与“一带一路”机遇,融入国际大物流

物流业应利用“一带一路”战略提供的新机遇,借助 “互联网 + ”,大力推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适应“一带一路”战略的要求,快速融入国际大物流之中,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为中外企业提供优质良好的全程物流服务, 以赢得更大的市场。

(四)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实现物流业可持续发展

政府部门要积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在“互联网 + ” 物流发展战略指导下,以构建高效环保、集散有序、功能齐全的综合现代物流体系为目标,科学系统地规划区域物流业的发展,从大物流的角度,大力整合物流资源,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可以根据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建立由大中小型企业共同组成的配送中心,统筹考虑各交通干线和主要枢纽的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发挥物流规模效益,鼓励物流低能耗运作模式,各地区的大物流集聚区之间实现联网互通,简化通关手续,尽量减轻对环境的影响,实现物流业可持续性发展。

(五)借助“互联网+”加快物流模块整合,提供新型服务

物流业的发展策略 篇8

关键词:电子商务,物流业,发展

电子商务的发展, 一定要以物流管理为基础。其中包含了商品或服务的流程, 即运输、储存、配送、装卸及保管等多种活动。电子商务推动之下的物流管理, 将物流信息化作为基础, 而这一物流配送方式让商品流转方式更为信息化、自动化和现代化, 不仅减少了库存与资金的积压, 而且降低了物流的成本。电子商务不仅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与市场环境, 而且还能为物流功能的集成与物流企业的规模化经营创造出十分有利的条件。因此, 深入分析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我国物流业发展问题, 就成为当前物流业研究如何应对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

1 电子商务与物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

1.1 物流业对电子商务的支撑作用

其一, 在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 物流业始终是促进其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如果无法进行妥善处理, 那么前端各环节的巨大价值自然也就难以体现出来。其二, 物流业的发展促进了电子商务市场范围的扩大。建立快捷便利的物流管理系统, 才能切实解决电子商务之中跨区域物流等有可能会遇到的方方面面问题, 从而扩大了开展电子商务的市场范围。其三, 物流业的发展能促进电子商务效率与效益的提高。物流系统的效率直接决定了电子商务是否能成功, 惟有建立起一流的物流管理系统, 才能提高电子商务的运行质量。

1.2 电子商务对物流业的积极作用

其一, 电子商务能够提高物流业的实际地位。我国因为在管理体制上存在着严重的条块分割, 造成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无法进行高效衔接, 而物流业的工作效率又极为低下, 因而影响到了物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其二, 电子商务能够改变物流业的竞争态势。在电子商务时代, 电子商务急切地需要全球性物流系统, 从而确保商品实体能做到合理流动。其三, 电子商务能够强化物流基础设施的改进, 让物流技术及其管理水平得到较快的提高。电子商务不仅是高效率的, 而且在全球范围内均可实施, 这要求物流业充分改进基础设施, 确保物流业能够得到顺利发展。

2 电子商务背景下我国物流业存在的问题

2.1 物流理念不够普及

当前, 鉴于我国物流业尚处于初步发展的水平上, 物流业及电子商务相互之间存在的相互依赖与促进的关系尚未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识, 物流和电子商务之间缺乏紧密联系, 过于注重商务, 却轻视物流, 导致配送效率十分低下, 无法满足人们对于现代物流业的需求。

2.2 物流服务质量不高

当前, 我国物流企业的组织能力和经营集约化程度还不高, 作为需求一方的制造企业由于受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往往导致大量的潜在物流需求无法顺利转换为有效市场需求;作为供应一方的物流企业由于其服务内容主要还是停滞于仓储、运输和搬运等环节之中, 其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率等无法达到社会各界的需要。

2.3 物流基础设施较差

我国物流基础设施的总量较低, 物流行业的基础设施及其管理手段就显得更加落后。同时, 道路建设的规划与管理、物流设施的更新与现代化、运输工具的升级换代和经营方式的改进等问题都亟需解决。

2.4 信息化程度偏低

电子商务对运行环境的要求相对较高, 而且要求企业有强大的后台系统, 能够及时满足对方提出的服务要求。但是, 我们现在的网络环境还难以达到这样的标准, 不仅网络基础较为薄弱, 而且速度慢、资费高, 这些都是信息化程度偏低的表现。

2.5 物流专业人才稀缺

从国内外的电子商务和物流业的发展现状来观察, 物流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及其实践操作能力, 都直接关系到物流业的生存及发展。虽然我国现阶段的高校设置了大量的物流专业, 但是配套的师资、教材等都不够完善, 从而影响到物流人才的培养。如此一来, 就造成了物流专业人才十分稀缺的状况难以得到有效的改善, 尤其是具备丰富从业经验的高级物流人才十分缺乏, 这已经成为发展现代物流业的瓶颈。

3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业发展对策

3.1 提升全社会对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的认识

电子商务可以说是商业领域的一次飞跃式革命, 而现代物流则是物流领域之内的一次重要变革。政府和企业必须都共同参与其中, 共同建设电子信息化环境。政府部门应确保交通流与信息流的顺畅, 从而为发展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业提供更好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 企业也应通过信息网络开展商贸活动, 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加快捷的服务, 以促进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的不断发展。

3.2 强化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

现代物流体系的建立, 其前提条件就是一定要有健全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所以, 国家应当继续加大在物流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力度, 并积极从宏观方面入手, 实施总体物流规划, 做到将有限的资金进行合理规划、权衡使用, 并切实投入到亟待解决的领域之中, 从而彻底改变如今我国物流业之中各部门相互不协调和重复建设的现状。同时, 还应建设一批大型综合性物流中心与商品配送中心, 真正建立起一个较为完整的全国性交流网络, 从而切实推进物流业向集团化、联合化和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3.3 建设先进的信息化系统

物流企业信息化系统是基于网络对本企业的业务流程实施的新设计。信息流始终在商务活动之中处于重要位置, 促进了商务活动的蓬勃开展。信息流在物流业的发展进程之中所要发挥的作用是:事前对流通路径进行精心设计, 事中及时监控物流输送的过程, 事后进行分析与反馈。大大降低操作的难度, 极大减少了可能出现的失误, 从而大大减少了各环节之间的停顿时间。物流业惟有向信息化、自动化方向不断发展, 才能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处理及其传输系统, 才能在高速运行中正确获取全面的销售信息及配送货物的跟踪信息, 进而提升现代物流业的档次与服务, 促进电子商务工作效率的大提速, 并赢得客户的充分信赖。

3.4 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水平是体现物流专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同时也是物流业整体发达程度的重要展示。如何加快我国的第三方物流发展, 具体应采取以下几点措施:一是采取建立现代物流行业规范与市场准入等限制性措施, 实现限制小于一定经济规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目标。二是采取鼓励合资、合作、兼并、收购等有效措施, 不断扩大现有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三是通过完善各类法规与政府行为, 全力打破现有的各类有形与无形的地区、行业、部门制约, 从而促进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跨地区、跨行业发展。

3.5 加强物流业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

物流业学术研究仍然是物流业发展过程中有待加强的一个方面。为此, 政府部门应积极支持与资助大学、科研单位加强物流方面的研究, 从而持续提高我国的物流理论研究与技术整体水平。我们应采取如下措施加快人才的培养步伐:一是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所具有的人才集中、知识密集等优势, 大力培养社会所需物流人才, 并加强对物流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二是要积极鼓励与引导物流企业建立起物流研究部门, 并鼓励物流业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等加强合作, 从而强化应用性较强的物流技术的开发及应用。三是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建立完善现代物流业从业人员执业资格制度等, 从而培养和建立一支既熟悉物流业, 又具有跨学科研究能力的物流专业人才队伍。

4 结语

综上所述, 电子商务的崛起, 为我国物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对此, 本文在分析我国物流业发展目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目前的国情, 提出了应对电子商务环境的我国物流业发展新策略。今后,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继续发展, 更加迫切地需要优质高效的现代物流业。我国物流业应当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在正视现实、寻找自我的前提下, 善于抓住机遇, 深入学习, 并尽快转变观念, 抓住目前良好的发展机遇, 加快实施物流业改革, 促进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振汕.电子商务对物流产业的影响及对策[J].商业现代化, 2006, (3) .

[2]窦月启.对电子商务条件下的物流模式的研究[J].科学之友, 2006, (4) .

[3]尉永青, 刘培德.电子商务环境下中小企业物流运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乡镇经济, 2007, (4) .

保税物流的特点及发展策略 篇9

保税物流与一般的物流系统没有本质区别, 追求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作效率与反应速度。但海关为了保证进出口货物的合法性, 防止企业可能的偷税、逃税、漏税, 需要制定一系列严密、规范的程序来保证保税制度的执行, 海关监管追求系统的可控性、严格性, 正是由于保税物流是在物流的基础上叠加了海关监管与保税制度, 而海关监管的严格性与物流运作的效率性存在“二律悖反”, 加大了保税物流的管理难度。我国加入WTO后, 国际贸易增长速度较快, 在海关监管资源增长有限的情况下导致产生了保税物流动作效率的瓶颈问题, 要想有效解决此类瓶颈问题, 必须在管理、运作模式、技术等方面进行创新。

国际物流是指当生产和消费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 (或地区) 时, 组织货物在国际间的合理流动, 即发生在不同国家间的物流活动。保税物流可定义为:货物在进出口过程中处于保税状态, 在海关的监管下进行的运输、存储、加工等物流活动。保税是指货物进口后、保持一种暂不交相应关税的状态, 保税制度是指经海关批准的境内企业所进口的货物, 在海关监管下, 在境内指定的场所储存、加工、装配, 并暂缓缴纳各种进口税费的一种海关监管业务制度。保税制度始创于英国, 由于企业暂时免交税赋、减少企业资金占用与利息支出、降低贸易成本, 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从而在全世界推广开来。保税不等于免税, 目前我国的保税制度适用于三种情况:未办清手续 (暂免纳税) 、复运出口、加工制造。

二、中国保税物流发展分析

中国早在1880年开始陆续设立各种类型的保税仓库。改革开放后, 对外贸易突破了进口买断和出口卖断的简单模式, “三来一补”和“以进养出”业务率先得到发展, 保税业务迅速复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中国海关陆续修订颁布对来料加工、进料加工、保税仓库、保税区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和规定。目前已逐步建立以保税加工、保税仓储、区域保税为主要内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保税制度。目前我国的保税物流体系布局如下图所示:

中国保税物流的发展进程如下表所示:式。随着我国关税的逐步下降, 保税区的优势将逐步弱化, 保税区的功能

表1:中国保税物流发展进程

1. 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海关直到1981年才制定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保税货物和保税仓库监管暂行办法》, 该办法是具有中国特点又比较接近国际通行作业规范的保税制度, 包括保税仓库制度、保税工厂制度、加工贸易货物保税监管办法、进料加工集团保税制度、保税生产资料市场管理办法等。

2. 我国自1990年开始设立保税区, 现有15个保税区。保税区一般与外贸港口距离较近, 按照国际惯例运作, 具有进出口加工、国际贸易、保税仓储商品展示等功能;实行“免证、免税、保税”, 实质为“境内关外”运作方式。保税区在连接国内外市场、促进国际贸易、引进外资和技术、促进我国经济适应全球化等方面皆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兴起, 保税区原有简单的保税仓储功能逐渐演变为以配送为主的现代物流服务功能, 但相关政策与管理的滞后束缚了保税区的进一步发展。例如, 港口物流运作水平普遍较低, 且与保税区的协作水平低, 存在货流不畅、手续繁琐、成本增高等一系列问题, 导致不少企业采取“境外一日游”方需要重新定位, “区港联动”是目前最新的尝试。

3. 中国自2000年设立出口加工区, 是继保税区之后又一个国家级特殊对外开放区域。出口加工区的设立与我国加工贸易的重要地位密切相关, 自1996以来加工贸易一直占外贸进出口总值的50%左右。出口加工区与装运港之间建立高效、快捷的物流通道, 具有手续简便、通关快捷的优势;通过区内企业、区间企业的转厂可实现“零库存”、VMI、JIT等现代化的生产模式。目前出口加工区是吸引外资的主要方式。中国加入WTO后, 出口加工区的政策吸引力下降, 而且面临有悖于国民待遇原则、外资本土化、提高区内技术知识密集型企业比例的压力。

4. 海关设立保税物流中心相关政策的主要原因有: (1) 传统的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功能单一 (不针对一般贸易货物, 不能超期保存, 不能跨关提取) ; (2) 内陆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加快需要发展保税物流; (3) 对外贸易中重要性日益提升的跨国公司需要更高水平的物流与保税服务。保税物流中心实行两仓合一, 集成口岸、商检、税务、外汇结算等功能, 解决了对外贸易的四个问题:一般贸易出口商品入区退税问题;一般贸易进口商品保税问题;加工贸易中深加工接转货物“境外一日游”;物流与保税功能结合。保税物流中心的定位应为跨国企业的“采购中心、配送中心、分销中心”, 有利于吸引跨国公司将其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分拨中心等迁移到我国境内。保税物流中心主要分为A型和B型两种模式:A型以一个物流公司为主, 以满足跨国公司的需要为目标;B型满足多家保税物流企业的运作需要。

5.“区港联动”是发展自由贸易区的国际通行模式, 也是中国保税区谋求通过区港一体化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产物, 其定位为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等。由于目前中国内地港口没有实行自由港政策, 一些地区的集装箱运输必须在其他国进行国际中转 (如我国北方地区的港口多集中在韩国釜山进行中转) , 而导致港口竞争力下降。“区港联动”在港区划出特定区域, 保税区与港口之间实行网络化、电子化的通关模式, 最大限度地简化通关手续, 实现货物在境内外的快速集拼和快速流动;通过实现境内关外的自由贸易区功能, 深化与拓展保税区和港口的功能内涵。目前我国“区港联动”试点在功能政策、管理方式、开放程度等方面与自由贸易区有较多差异, 具有明显的过渡性。

6. 自由贸易区 (《京都公约》) 是指“缔约方境内的一部分, 进入这一部分的任何货物, 就进口关税而言, 通常视为在关境之外”。其特点可概括为自由、便利、通达、境内关外, 实质就是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

三、保税物流特点分析

保税物流是物流分类中的一种, 符合物流科学的普通规律, 但同时具有不同于其它物流类别的典型特点:

1. 系统边界交叉。

保税物流货物在地理上是在一国的境内 (领土) , 从移动的范围来看应属于国内物流, 但保税物流也具有明显的国际物流的特点, 例如, 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及区港联动皆具有“境内关外”的性质, 所以可以认为保税物流是国际物流与国内物流的接力区。

2. 物流要素扩大化。

物流的要素一般包括运输、仓储、信息服务、配送等, 而保税物流除了具有这些基本物流要素之外, 还包括海关监管、口岸、保税、报关、退税等关键要素, 两者紧密结合构成完整的保税物流体系。

3. 全过程管理。

一般贸易货物的通关基本程序包括申报、查验、征税、放行, 是“点式”的管理;而保税货物是从入境、储存或加工到复运出口的全过程, 货物入关是起点, 核销结案是终点, 是全过程的管理。

4. 效率瓶颈问题。

在海关的监管下进行物流运作是保税物流不同于其它物流的本质所在。海关为了达到监管的效力, 严格的流程、复杂的手续、较高的抽查率必不可少, 但这与现代物流追求便捷、高效率、低成本的运作要求相背, 物流效率与海关监管效力之间存在“二律悖反”。在保税需求日益增长的情况下, 海关的监管效率成为保税物流系统效率的瓶颈问题。

5. 平台性。

保税物流是加工贸易企业供应物流的末端和销售物流的发端, 甚至包括生产物流 (如VMI) 。保税物流的运作效率直接关系到企业正常生产与供应链正常运作, 构建通畅、高效率的保税物流系统是海关、政府、物流企业、口岸等高效协作的结果。完善的政策体系、一体化的综合物流服务平台必不可少, 例如集成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物流中心将是保税物流的主要模式之一。

四、保税物流创新

保税物流与国际物流都是国际供应链的组成部分, 在国际供应链中的企业普遍面临更短交货周期、更低利润空间的压力下, 要求保税物流持续降低运作成本、提高反应速度, 对通关速度、服务、效率、便利性、弹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保税物流实际运作中, 企业普遍面临以下问题:

1. 通关效率低下:由于业务量每年增长较快, 海关一直处于繁忙状态, 通关作业需要等待, 加上查验设备、电脑系统、转关手续等问题, 导致通关时间过长。例如深圳皇岗口岸通关需要2-4个小时;

2. 物流成本偏高:配送中心、集散中心选择在装运港附近, 一般存在租金高、满载率低及配送距离不经济的缺点。以东莞企业集装箱运输费用为例, 工厂到香港为3000元/车, 而到盐田港为1800元/车, 到蛇口港为1100元/车;

3. 第三方物流发育程度不高, 以传统的运输、仓储、关务为主, 实现物流管理外包、高附加值服务 (VMI, JIT) 、物流信息化的企业比例低;

4. 集成服务:海关、检验检疫、税务、保险等部门较为分散, 在处理具体问题时导致企业多头跑, 效率低下且费时费力。

以上问题可以归结为海关监管效率与保税物流创新的问题。

海关监管效率是保税物流的瓶颈问题,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量快速增加, 海关监管的工作重心由保证进出口的合法性转移到配合商业与贸易的发展, 但监管资源 (人力、设备、设施) 不可能以同样的速度增加, 而传统监管方式不分重点、资源平均、不重绩效。有三种方法来解决海关监管效率这个瓶颈问题: (1) 以信息化管理为平台, 通过快速获得信息来提高反应速度; (2) 以全程监控为依托, 减少中间环节; (3) 风险管理。

保税物流的创新主要有三种方式: (1) 流程再造, 通过简化、同步、自动化等方法对各类流程进行改造, 如空中报关、“卡车航班”、空陆空接驳联运、就地报关、预约通关等是典型的实例; (2) 规模经济, 建设一体化的物流中心, 进一步发展制造企业物流外包, 提高物流仓储、运输、信息服务的经济规模; (3) 新技术应用, 主要包括监控智能化、数据采集自动化、数据传输电子化、业务审批网络化, 及建设区域性物流信息平台。

五、小结

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的策略选择 篇10

关键词:中小物流企业,发展战略,物流信息系统

现代物流业已成为各国致力发展的黄金产业, 而中小物流企业在其中则发挥着重要的功能。自2008年9月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即陷入困境。在制造企业运量萎缩和运输成本提升的双重压力下, 一些中小物流企业的业务急剧下降、濒临倒闭, 甚至退出市场。面对不容乐观的物流业发展前景, 国务院于2009年2月通过了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 以促进我国物流业平稳较快发展。作为中小物流企业, 如何把握这个发展契机, 增强自身竞争力尤为重要。

一、我国中小物流企业面临的挑战

中小物流企业占我国物流企业的绝大多数, 其生存状况决定了我国物流业的健康发展。自2008年开始, 我国物流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竞争日益激烈, 这给中小物流企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一) 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断深入

自2008年9月爆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 被认为是美国自二战以来所经历的最严重的危机。在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下, 物流业作为重要的服务产业也受到了严重冲击。一方面对外贸易的下滑使得物流市场需求锐减;另一方面运输和仓储等收费价格大幅度下跌, 导致行业总体效益下滑, 物流企业出现经营困难。而中小物流企业本身具有“散、乱、小”的特点, 在竞争中处于弱势, 这无疑使其进入到“命运考试”的阶段。

(二) 物流市场竞争持续加剧

我国物流业全面开放始于2006年, 随着外资物流企业的强势入境, 在带来新技术先进管理理念的同时, 也加剧了物流业的竞争。国外物流业起步较早, 物流企业经验丰富、专业化程度高, 总体市场竞争力要强于我国的物流企业。因此, 外资物流企业凭借自身资金、技术和管理等优势在我国快速增设网点, 抢占市场份额, 使得我国物流企业面临严峻考验, 所处的生存竞争更加激烈。物流行业面临洗牌, 由于中小物流企业能够提供的服务比较单一, 竞争力弱, 在国内外新型物流企业的夹击下, 可能加速中小物流企业的退出。

二、我国中小物流企业的发展现状

作为具有广阔前景和增值功能的新兴服务业, 物流业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我国物流业起步比较晚,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 物流业的市场需求持续扩大, 中小物流企业数量庞大, 成为我国物流产业的主体。进入21世纪以来, 现代物流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热点之一, 物流行业保持较快增长速度, 但总体水平仍然偏低。2008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 增幅同比下降8.1%;物流业增加值增幅同比下降5.7%。

我国中小物流企业总体呈现规模小、数量多的特点, 大多或是近年来新组建的, 或是由原小型国有储运企业转型而成。从经营状况看, 由于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 在制造企业运量萎缩和运输成本提升的压力下, 一大批中小物流企业经营出现困难;从竞争力看, 由于在技术、基础设施能力等的不足, 导致中小物流企业进一步发展受限。

三、我国中小物流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处于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我国为数众多的中小物流企业处于不利的地位, 在运营管理中暴露出诸多的问题, 且日益突出, 影响了中小物流企业的发展。

(一) 运营成本较高

2008年社会物流总费用约为5.21万亿元, 与GDP的比率为18.3%, 相比美国8%的水平高出1倍还多。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通常是衡量一个国家物流效率的标志, 这意味着我国物流业还面临运营缺乏效率的问题。首先, 由于运输瓶颈、监管限制及营运问题等障碍, 给中小物流企业造成了较高的成本, 影响着物流运输效率的提高;其次, 各种物流基础设施及装备的技术水平较低, 影响了物流效率的提高;第三, 中小物流企业缺乏协同竞争的理念, 单兵作战很难抵御竞争。而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国外物流企业往往通过缔结战略联盟, 谋求物流外包或与其他企业以整个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竞争。

(二) 信息化程度低

为适应现代供应链管理的需要, 要求物流企业能够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已经重视并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 但由于起步较晚, 我国物流业在物流信息化方面仍落后很多。中小物流企业普遍没有配套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在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运用能力不足, 使得业务经营领域和范围受到限制, 制约了中小物流企业的发展。中小物流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应用程度落后, 一方面是多数开发商认为低端物流信息系统开发价值不高, 因而市场上缺少专门适合中小企业的信息系统;另一方面, 信息化建设的费用不菲且回报周期长, 导致许多中小物流企业不愿投资或负担不起。当然, 缺乏信息人员以及信息化所带来的管理制度上的变更也成为阻碍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因素。

(三) 服务水平低

由于受到资金、技术、人才等的制约, 目前多数中小物流企业仍以局部的、分段的物流服务为主, 只简单地提供运输、送货和仓储服务, 而流通加工、库存管理等物流增值服务方面, 以及提供物流方案设计和全程一站式物流服务等高层次的物流服务还较少涉及。由于物流服务不能完全满足要求, 戴尔公司、诺基亚公司进驻中国时都要求物流公司配套进入。此外, 多数中小物流企业在物流服务水平还比较低, 服务方式和手段比较落后, 导致竞争力弱。

(四) 缺乏专业人员

物流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物流人才的培养。我国物流业还处在起步阶段, 物流人才紧缺成为制约物流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很多的中小物流企业中, 经过正规物流职业培训的员工很少, 学历层次也比较低, 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寥寥无几。我国虽然已形成研究型教育、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等多层次的物流教育体系, 但与国外相比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 物流人才还远远不能适应物流行业发展的需要。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物流人才不单要有学历和专业知识, 更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而我国物流教育培训工作起步晚, 职业教育也刚刚起步, 规模尚小, 没跟上市场需求的变化。此外由于物流业人才流动性较强, 也使得企业担心“为别人作嫁衣”而不敢投入成本培养员工。

四、促进我国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的对策

面对内部和外部竞争环境, 作为我国物流产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中小物流企业应积极采取措施提高整体竞争能力。

(一) 组建战略联盟

作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制定完整的发展战略并适时调整已引起物流业的重视。对于中小物流企业而言, 具有明确的发展战略能使其明晰经营方向、提高竞争优势。中小物流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力和特点制定发展战略。所谓物流联盟就是以契约方式, 将众多中小物流企业形成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合作伙伴关系, 从而达到优势互长, 提高核心竞争力的目的。组建战略联盟的方式主要有横向联合和纵向联合两种。其中, 横向联合是服务范围相同的物流企业之间达成;而纵向联合是不同物流作业环节各有优势的物流企业之间合作或生产企业、供应商和顾客的合作。无论采取哪种联合方式, 都有助于实现集约化运作, 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实现整个联盟效益的最大化。

(二) 加速信息化系统的建设

作为物流信息化进程的核心, 一套科学的物流信息系统能够提高中小物流企业的管理效率、增强其反应能力。宝供物流借助于自己开发的TOM系统赢得了宝洁、联合利华、三星等优质客户, 已成为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典范之一。对于中小物流企业而言, 采用直接购买信息系统产品与自行开发各有利弊, 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如果自行开发, 由于自身实力有限难度较大;如果采用购买方式, 不仅应考虑目前发展阶段, 还要分析企业未来的发展需求, 以方便软件系统的升级和优化。此外, 如果缺乏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那么企业物流信息系统也只是信息孤岛。因此, 应加快物流行业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通过互联网络, 从而实现信息共享。

(三) 提供专业化服务

对于中小物流企业而言, 提供“面面俱到”的服务是不现实的, 但通过提供“量身定做”式的专业化服务不仅可行, 还可以据此增强与大企业的竞争实力。物流业的发展趋势是专业化越分越细, 这也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中小物流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不断细分市场、拓展业务范围, 不断提高服务的专业化程度, 为客户提供具个性化的服务, 提高服务质量。通过差异化和个性化的经营, 无疑可以使得中小物流企业减少竞争的压力, 增加盈利。

(四) 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物流人才是促使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的动力。从中小物流企业角度, 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 人尽其才, 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服务水平, 促进企业发展。第一, 应对从业人员进行定期培训, 提高员工的现代物流知识和业务水平;第二, 制定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制度, 采取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激励员工不断充实自己;第三, 与相关专业院校建立友好交流的平台,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参考文献

[1]侯秉文.中小物流企业的发展对策[J].中国市场, 2008, (36) .

[2]杨屏.论我国中小物流企业的发展策略[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03) .

[3]程世平.动态联盟:我国中小物流企业的竞争策略[J].中国市场, 2008, (49) .

[4]吴少华.浅谈中小企业物流建设[J].江苏商论, 2008, (04) .

[5]李波, 王海亮.对我国中小物流企业发展方向的思考[J].物流技术, 2008, (06) .

常州本土乳业物流发展策略研究 篇11

【关键词】本土乳业 物流体系 优化策略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加速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乳品已逐渐成为家庭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乳品行业直接受益于内需扩大与消费升级。农业部公布,“十二五”期间,我国奶产量应达到年产5000万吨,这表明乳业从规模化、标准化到产业化,都将实现大的调整。

“十二五”开局的大环境为乳业发展获得了新的契机。本文立足江苏省常州市本土乳品企业的物流现状,对其物流体系展开分析,针对其现存的物流问题展开探索,力图为其提供行之有效的物流发展策略。

1. 常州本土乳业概况

常州乳品市场目前竞争激烈,既有伊利、光明、蒙牛等国内著名牛奶品牌稳居市场一隅,又有南京卫岗等本省品牌形成夹攻态势。在重重市场竞争压力下,常州本土乳业品牌——红梅乳业、春晖乳业杀出重围,以企业自身独特的运营模式与物流体系在常州乳业市场站稳脚跟,获得一席之地。本文以红梅乳业、春晖乳业两家常州本土乳业品牌为代表进行研究。

1.1红梅乳业

常州红梅乳业成立于1954年5月,系省、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省级学生奶定点生产企业。目前公司占地面积约46万平方米,饲养、控制奶牛4500余头,员工500余人。下辖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500亩饲料基地、西林示范牧场、小河牧场、乳品厂、品控部和物流中心等部门。主要产品有:巴氏杀菌奶、酸牛奶、灭菌奶、花色牛奶、乳酸菌饮料、植脂奶油、乳珍7个系列,纸盒、纸杯、塑杯、塑袋等多种包装计50多个品种规格。

1.2春晖乳业

春晖乳业是集种草、养牛、乳制品加工,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农业龙头企业,被评为常州市及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主厂区位于常州武进经济开发区,拥有雪堰、经发区、溧阳三大养殖基地,占地面积2300亩,职工186人,种植优质牧草1000多亩,养殖良种奶牛600多头。其产品系列包括:学生用奶、功能性牛奶(如降血压、血脂)、高钙高铁牛奶、低糖牛奶、木糖醇牛奶、果汁牛奶、功能性酸奶等。

2. 常州本土乳业物流体系分析

2.1供应物流

对于红梅乳业与春晖乳业而言,主要的奶源供应模式为自主供应,采取的主要做法是先建牧场再建工厂,如红梅乳业旗下全国50个示范农场之一的西林牧场,春晖乳业的雪堰、经发区、溧阳三大奶牛养殖基地,均实现了“吃好草,产好奶”的奶源供应目标。在此基础上采用自供物流方式,企業自行组织对原奶及其他外购物资进行储存、运输和配送。根据生产车间的生产计划,运营部门定期排出一个阶段的采购计划和奶源计划,再由企业的自有运输车队将原奶及其他外购物资从各个奶源地或采购点运输到生产加工地。

2.2生产物流

红梅及春晖乳业极为重视乳品生产工艺过程中的保质和保鲜,也尤为明白物流环节的重要性。其乳品加工车间拥有当代一流的乳品加工设备及冷链传输设备。主要生产物流模式为:原奶前处理区→鲜奶灌装区→包装区→冷库储藏(专用冷藏保鲜储奶罐)。

2.3销售物流

常州本土乳品企业的销售物流以超市、卖场等渠道结点为依托,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其一为“公司直营+经销商配送”扁平平台式,主要由经销商演变为配送商负责配送。其二为“公司直营+社会配送”扁平网络式,即在常州市构建自有配送中心,并招募社会人员负责配送。其三为“传统经销代理”金字塔垂直式,用于较远地区如苏北经销区域。

2.4废弃物物流

在废弃物处理方面,春晖乳业目前已研究出一套独特模式:种植牧草——饲养奶牛——牛粪养蚯蚓——蚯蚓粪还田;在全省率先实现了畜牧业污染物“零排放”。红梅乳业则与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合作,建立专业的废弃物处理区,利用有益微生物菌剂等新技术对污染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并生产出生物有机肥及专用肥。

3. 物流存在问题分析

3.1物流配送效率偏低,配送成本高

常州本土乳业在配送方面信息化程度还不够高,配送体系不够完善,配送效率仍然偏低,经常会存在对流运输,迂回运输等不合理运输现象,以及车辆闲置现象。

3.2物流及冷链设施不够先进高效

目前常州本土乳业在物流及冷链设施设备方面的投入不高,现有物流及冷链设施包括:普通库房、冷库、保鲜储奶罐、冷藏车、保温车、短途配送车、长途运输车、滚动式及皮带式输送机、电动叉车等;在未来可能难以满足消费者对于鲜奶配送越来越多样化的需求。

3.3物流信息系统不够完善

常州本土乳业的物流信息系统跟不上业务发展的需要,没有专用的仓储管理系统和运输管理系统,不能对产品库存进行实时查询,也不能对配送车辆进行有效的跟踪定位。

3.4专业物流人才匮乏

常州本土乳业的物流员工主要集中于一线操作物流员,主要包括采购计划员、仓管员、配送业务员、运输调度员、司机等,接受过物流专业培训的人员很少,物流人才非常匮乏。

4. 改进策略及建议

4.1供应模式扩充

未来随着企业的规模扩大以及企业综合实力的增强,常州本土乳品企业可以学习蒙牛的“公司+OEM供应商”创新模式,这种模式是在各地设OEM供应商,只负责生产、不负责销售,质量监督由乳品公司统管。

4.2销售物流渠道拓展

在销售物流方面,常州本土乳品企业可开拓电子商务式物流配送模式,更加贴近消费者追求牛奶新鲜度的需求。此外专卖店式的终端销售物流模式也是一种可行方案,通过建立垂直管理的连锁专卖系统,开展统一有序的连锁物流配送,可以大大增强对市场的掌控能力。

4.3降低配送成本的策略

降低配送成本、提高配送效率的方法有三。其一为共同配送,即和其他企业联合,实行共同配送来降低成本;其二为混合策略,即配送业务一部分由企业自身完成,一部分业务外包;其三可利用节约里程法对整个配送环节进行管理,节约配送路程,提高配送效率。

4.4逐步建立一体化的物流信息系统

充分引进各类先进、高效的物流技术,如条形码系统、车辆GPS定位系统、企业ERP系统,把企业的市场营销模块、库存管理模块、物流运输模块、辅助决策模块、企业内部管理模块相互连接从而形成一个整体,建立一个一体化的信息交流平台,提高物流运作效率。

参考文献:

[1] 李娟,黄培清.蒙牛的供应链谋略[J].企业管理,2007.10.

[2] 刘秀玲.乳业供应链物流管理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5.1.

[3] 韩光烈.关于中国乳业管理体制的思考[J].中国奶牛,1995.4.

浅议绿色物流的发展策略 篇12

绿色物流是指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的,利用先进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的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发展绿色物流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实施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物流业的迅猛发展,环境也随之日益恶化,空气污染加重,资源严重浪费,城市交通堵塞恶化等,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而绿色物流正是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强调保护环境,迎合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适应物流业竞争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逐渐淡化,绿色壁垒逐渐兴起。尤其是加入WTO以后,外国物流企业开始进入我国市场。我国物流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一席之地,发展绿色物流将是必然的选择。

(三)有利于企业取得新的竞争优势。

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和日趋严格的环保法规,使企业为了持续发展,必须积极解决经济活动中的环境问题,改变危及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产方式,建立并完善绿色物流体系,通过绿色物流来追求高于竞争对手的相对竞争优势。

二、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障碍

(一)绿色物流思想落后。

在我国,目前全社会绿色物流理念淡薄,绿色物流的思想还没确立,一方面,政府部门的观念仍未转变,由于对绿色物流缺乏一定的了解,难以制定出较为完善的绿色物流发展策略;另一方面,企业和消费者对绿色物流缺乏了解。企业关注自身产品表面的绿色宣传,却忽视了产品的内在绿色品质;消费者追求的是绿色消费,而其中的绿色通道物流环节,谁也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关心。

(二)政府的引导作用不强。

目前,我国涉及物流的有关行业、部门、系统等都自成体系,缺乏沟通、协调,部门分割、行业垄断,相互之间毫无联系,不仅难以达到节约物流成本的效果,还会对环境造成重复破坏和污染。我国针对治理物流行业的环境污染方面的政策和法规还不健全。政府对物流的发展前景没有前瞻性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放任自流的现象。

(三)绿色物流基础设施落后。

毋庸置疑,滞后的基础设施就像一个“瓶颈”,制约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我国交通运输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交通工具的增长与运输线路的增长不协调,道路堵车现象严重;城市交通不畅,严重影响全国交通运输网的运输效率;作为运输骨干的铁路改革进展缓慢等。我国传统的交通运输业经营分散,设备落后,物流技术含量不高,不能满足进行现代物流和配送的要求。物流基础设施尚待完善。

(四)物流信息技术落后。

目前我国物流行业还是一个比较稚嫩的行业,物流信息管理水平和技术手段比较落后,缺少必要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订单管理、物货跟踪、库存查询等物流信息功能较弱,制约了物流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在物流的自动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环节上,与绿色物流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五)复合型物流人才缺乏。

在我国大部分物流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偏低、专业知识不全面或严重老化,难以适应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其中既具有环境知识又具有物流知识复合型物流人才尤为紧缺,主要是由于目前高等院校及社会培训机构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存在某些缺陷,有效的人才供给不足,远远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物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权威预测,中国的物流人才缺口为500万左右,其中高级物流人才缺口约为40万左右。

三、发展我国绿色物流的对策

(一)树立绿色物流全新运作理念。

绿色物流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物流企业经营者要改变“环保不经济、绿色要花费”的观念,把绿色物流作为世界全方位绿色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确认和面向绿色物流的未来。在经营决策时要综合考虑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人们的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并以此观念,策划绿色物流活动。同时,政府部门也必须树立绿色环保意识,重视对物流企业发展的监督和引导工作,尽最大限度地避免物流发展带来的污染。

(二)发挥政府的主导协调作用。

针对我国现代物流的运作跨越不同的行业和地区,管理属于不同的部门而缺乏统一领导的情况,政府应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要建立一个专门的绿色物流管理机构,对物流的发展全面统筹。二要整体布局,制定全国范围内的绿色物流发展计划。三要协调各有关部门,打破地区、部门和行业的限制,用大物流的思想发展绿色物流。四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来有效地规范、监督和激励物流企业的行为。比如通过环境立法、排污收费制度、许可证制度和建立绿色物流标准来约束、干预物流活动的外部不经济性;通过制定绿色补贴政策、税收扶持政策、贷款优惠政策等激励政策激励和引导物流主体的行为,促进绿色物流健康发展。

(三)加快绿色物流公共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

一要重视现有物流基础设施的利用和改造,提高现有设施的使用效率,避免重复建设。二要继续扩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加大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和城市配送等设施的建设力度。对基础性、公益性设施,政府要增加投入,对经营性设施应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扩大投融资渠道,鼓励企业经营。三要注重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加快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大力发展多式联运。

(四)构建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

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是发展绿色物流的重要基础,有助于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率和经济性。首先,政府应引导企业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包括全面质量管理(TQM)、电子数据交换(EDI)、射频技术(RF)、全球定位系统(GPS)、企业资源计划(ERP)等技术,全面提高企业信息管理水平。其次,政府应大力支持建设公共网络信息平台,加快构筑全国和区域性物流网络,实现不同物流部门、物流企业的资源共享、数据共用、信息互通,为物流信息交流的畅通和高效创造条件。

(五)加强对绿色物流人才的培养。

绿色物流作为新生事物,对营运筹划人员和各专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因此,要实现绿色物流的目标,培养和造就一批熟悉绿色理论和实务的物流人才是当务之急。对绿色物流人才的培养涉及到政府及相关机构的参与,政府部门、企业、行业组织、咨询机构及民办教育机构要共同参与,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多层次的绿色物流人才培训和教育工作,造就大批熟悉绿色物流业务、具有跨学科综合能力、并有开拓精神和创造力的绿色物流管理人员和绿色物流专业技术人员。

四、结语

总之,实现物流系统的整体最优化和对环境的最低损害,将有利于我国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政策,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物流活动日趋频繁,其中的诸多活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如废气污染、噪音污染、资源浪费、交通堵塞、废弃物增加等,这些行为是与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原则相违背的,因此,研究和探讨物流活动绿色化,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上一篇:车身结构下一篇:临时路面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