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调研报告(精选7篇)
关于我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调研报告 篇1
关于我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调研报告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对于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提高城市经济的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市物流业发展现状
市委七届二次全会提出了“主攻项目,决战‘三区’,凸现特色,实现跨越”的总体要求,把物流产业作为鹰潭经济发展的“三篇文章”之一。今年以来,我市一批物流项目相继落户动工,物流园区建设快速推进,货运产业稳步增长,为我市发展物流产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厚积薄发,物流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市现有物流企业240家,其中规模以上物流企业33家,全部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营业收入由2007年的2.08亿元发展到2011年71.07亿元,年均增长141.8%;税收由2007年0.26亿元发展到2011年3.1亿元,年均增长85.8%。发展速度居全省之首。营业收入超亿元物流企业由2007年的1家发展到现在的31家,税收超百万元的由2007年的1家发展到现在的30家,物流产业占全市地方税收的比例由2007年的3.4%上升到现在的16.2%。
(二)筑巢引凤,平台建设成果显著。现代物流园项目。规划面积893公顷,定位于提供仓储、中转分拨、配送、流通加工、商品展示交易、集各种运输方式及信息服务等综合物流服务的现代化物流集聚区。园区控制性规划已通过市规划委员会审批,两条主干道工程进展顺利。投资1.2亿元的江西广甸8个品牌4S店项目已开工建设;投资10亿元的汽配家居市场项目和投资1.8亿元的大三江农副产品仓储冷链物流项目已正式签约。国际商贸物流园项目。规划占地约12000亩,一期启动项目用地分别为南部国际眼镜城400亩、流通加工区约350亩、北部汽车城用地600亩和建材家居城500亩等。目前,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专家评审,向市规划委员会报批,各项目前期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三)通江达海,口岸建设不断推进。鹰潭铜产业循环基地拆解加工区进口原料试行“上海—九江—鹰潭”水陆联运转关通关模式,属国内首创。鹰潭国际物流中心(无水港)2010年初建成并投入运营。鹰潭海关、检验检疫局已立项在建,至宁波的“五定班列”正式开通运行,进出口业务日益活跃,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服务水平亟待提升。一是物流企业规模小、档次低。能够开展综合性物流服务的企业没有几家,能够提供特色服务的物流企业则更少,尤其缺乏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多数物流企业服务内容大多停留在仓储、运输、搬运、货物代理等低层次服务上,与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企业相差较远。二是市场竞争不规范。物流业务仍处于分散、无序、不规范的状态,物流企业参差不齐,物流低端市场经营秩序较乱,不同程度存在压价竞争、偷漏税、超载超限等现象。
(二)物流信息管理和技术手段落后。尚未形成一个集市场信息、现代仓储、专业配送、多式联运和市场展示及交易为一体的物流功能平台,难以做到资源共享、数据共用、信息互通,影响了企业运作效率和行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三)物流项目开发建设资金不足。以物流园区为例,园区建设采取“资金自筹、封闭运行、自求平衡”的办法运作,征地、拆迁和“三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园区没有任何资产可以抵押,融资十分困难。解决资金不足困难是园区开发建设的当务之急。
三、对策与建议
随着越来越多的知名企业落户我市,他们在带来资金、先进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的同时,也带来了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并对物流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把贯彻落实《关于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作为工作主线,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物流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建设,提高物流服务质量,改善物流服务环境,推进物流网络、企业、信息三大体系建设,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物流总成本,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确保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培植龙头物流企业。各级政府要引导和鼓励交通运输、仓储配送、货运代理、批发代理企业整合物流资源,延伸服务功能,逐步从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向供应链管理的各个环节渗透,加快向第三方现代物流转型,可选择有一定规模和发展潜力的物流企业,依托现有场地、人才和比较先进的管理经验,组建联合经营集团或现代物流企业集团,尽快形成1—2个功能齐全、设施完善、服务规范的龙头物流企业。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步伐,积极承接国内外物流业的转移,逐步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来鹰落户,用其先进理念、经营方式、科技手段,影响和带动我市物流业向信息化、网络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引领带动和快速提升我市物流业发展水平。
(二)建立健全考核机制。按照《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江西省服务业发展目标任务考核暂行办法的通知》要求,建议制定鹰潭市物流业发展目标任务考核办法,进一步明确和落实部门职责,全面客观地反映和评价物流业发展情况,强化绩效考核。同时,将考核结果纳入县(市、区)政府考核评价体系之中。
(三)搭建物流信息平台。鼓励企业加强对自身管理信息系统的健全与完善,并积极推进与客户企业的供应链信息整合,改变已建信息化系统功能局限于企业内部事务性管理的现状。同时,依托市信息办网络资源,搭建全市物流信息平台,并和全国、全省物流信息平台联网,互联互通,及时统一、规范发布我市物流信息。
(四)积极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解放思想,千方百计通过采取BT模式、项目主体垫资、信托金融融资等方式解决制约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瓶颈。
(五)继续优化发展环境。要积极贯彻落实已出台的政策措施,完善绿色通道服务的操作办法,帮助物流企业开拓市场,引导现有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引进一批有实力的大型货运企业,确保全年货运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00亿元,税收3.5亿元,力争达到5亿元。
(六)培育物流协会与中介组织。物流行业协会是物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要积极支持我市物流行业协会的建立和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普及行业管理规范、推广技术标准、交流行业发展信息、沟通和联系行业内企业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明确物流行业协会的管理权限和工作职责,促进我市现代物流业有序发展。
(七)加快物流人才培养。采取多种形式加快我市物流人才的培养,加强高职类物流专业学历教育。以鹰潭职业技术学院、各县(市、区)职业高中为重点,通过采取物流人才定单式培养的方式,开展物流专业培训和职业认证;以先进适应的现代物流知识为主,有针对性地培训行业内能够统筹规划和服务于物流管理的专业人才。鼓励企业和学校之间合作,支持企业为大学生实习提供方便,增强大学生就业的适应能力。
关于我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调研报告 篇2
一、淮南市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淮南市的物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按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要求来衡量, 尚处在起步发展初期, 与周边的合肥、蚌埠等物流业较发达城市相比, 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具体体现在:
(一) 淮南市的物流设施初具规模, 但发展仍不平衡
淮南市物流系统的两个重要因素:线路和结点发展不平衡。我们比较重视线路问题, 即建设纵横交错的交通系统, 但却忽视现代物流中, 具有较重要地位的组成部分物流结点的建设, 物流基地的建设虽然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但货运站 (场) 建设十分滞后, 全市没有几个像样的货运站 (场) , 真正意义上具有现代化水平的物流园区不多, 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1、淮南市的交通运输系统已初步形
成海陆空一体、四通八达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淮南是产煤大市, 铁路运输网络发达, 京九铁路、京沪铁路贯穿淮南, 每天停靠淮南火车站的客货车近百辆, 都有相应的停靠时间;淮南公路路况良好, 京福、合徐等高速公路穿过淮南, 现已形成以洞山东路等干道为核心的公路交通网络。
2、运输基础设施不足, 技术装备落后,
主要还是二十世纪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些国有企业计划经济体制下建设的仓库站场;另外, 各种运输车辆中物流基础设备陈旧落后, 各种运输车辆中以普通货车为主, 集装箱车辆、厢式货车和各种专用车辆所占比重较小。
3、各类仓库中普通平房库数量多, 立
体仓库 (自动化立体仓库仅淮南矿业集团物流大市场一台, 远远不能满足物流市场发展需求) 、高层货架仓库和各种专用仓库等数量极少;全市没有一个能提供运输、仓储、包装、配送等综合服务的物流配送中心, 没有从物流系统的角度来统筹规划和建设物流基地和物流中心等结点。
(二) 政府对物流业发展相关支持政策力度不够
对于搞好物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条块分割的物流管理体制现状仍然存在, 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工作机制。
(三) 对发展电子商务的重视程度不够, 使用互联网的物流服务企业比重不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物流信息系统日益成为我市物流发展的“瓶颈”。缺少网络化服务, 造成物流线路难以贯通和顺畅衔接, 各种现代物流方式难以有效运作, 影响了物流系统的优化。
(四) 现代物流人才缺乏
现代物流业是国内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 国内开设物流专业的大学很少, 因此现代物流人才在我国属稀缺资源。当前淮南市现代物流业专业人才较为短缺, 高层次人才更是稀少, 能通晓现代物流知识又懂管理的高素质的物流人才凤毛麟角。在物流业发展越来越趋于信息化、专业化、现代化的今天, 这样的人才结构显然难以支撑物流业的提升发展, 引进和培养专业的物流人才迫在眉睫。
二、淮南市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 搞好淮南的物流结点———仓储基础设施的规划, 在全市范围内通盘考虑, 统筹安排, 整体布局
1、加快新区物流园区的规划与建设。
如新区物流园区等。规划重点建设中或已经建成的淮南市山南新区商贸物流城、淮矿物流园区、曹庵工业物流园区、国润物流园区、连岗港口物流中心、淮南鑫海物流园、淮南医药物流园、淮南景运粮食产业园等一系列新区物流园建成对促进淮南物流园区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1) 正在规划建设中的淮南市山南新区商贸物流城未来建设专业配送中心、农产品加工区、商品展示与交易区、货物联运区、生活配套区、高科技产业区和电厂商务平台, 构筑淮南商业物流中心。服务范围和服务功能主要针对淮南农产品、工业产品的固定物流需求进行分流服务, 预计园区建成后, 年实现利税3500万元以上。
(2) 淮南煤矿百亿物流园区的物流大市场, 从蹒跚学步到今天的展翅高飞, 已有两个年头, 经过两年的发展, 该市场集众多现代物流元素于一身, 保障了淮南矿业集团第一轮大发展的物资需要, 并成为淮南市第三方物流公司成长和发展的一个缩影。自建成以来, 淮矿物流大市场外拓市场谋发展, 内提素质保供应, 充分彰显集团整体优势, 构建新型物流管理体系, 打造出具有淮南煤矿特色的、皖西北最大的现代化物流园区。目前, 大市场已成为安徽省乃至全国煤炭企业物流向第三方物流转化的物流园区, 并逐步发展成为皖西北最大的生产资料物流基地。为此, 该市场被列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员单位, 被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评选并授牌为“全国物流园区 (基地、中心) 协作联盟”成员单位, 并入选全国物流园区协作联盟50强。
2、加快物流中心的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具有专业特色的新型物流中心, 如钢材物流中心, 医药物流中心等。
(1) 2009年9月26日上午, 淮矿物流机械电器产品市场正式开业。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家企业以及市矿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观了淮矿物流机械电器产品市场。该市场隶属淮矿现代物流有限责任公司, 占地450平方米, 下设起重工具、机械产品、电器仪表、五金工具、办公自动化五个区域, 定位于营销知名品牌产品, 与厂家签订代理协议, 面向皖西北地区的大中型企业, 并逐步拓展出连锁经营的新模式, 以价格优势服务区域市场, 整合物流资源, 以淮南供销一体化的原型分别向阜阳、亳州、六安等地进行辐射并形成经营连锁之势, 充分体现出现代物流的快速反应能力。与此同时, 该市场还与国内外知名品牌飞利浦灯具、南孚电池、金霸王电池、SKF轴承、白湖阀门、3M电气胶带、公牛电器、正泰电器、日丰管材、建支管件、TCL电话、上海焊接材料等签订了代理协议, 代理价格比现行价格降幅达15%至20%。
(2) 淮南医药物流园。众所周知, 淮南医药产业发展历史悠久, 是安徽省医药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目前, 淮南市医药产品销售已辐射到河北、山东、河南、江苏、福建等地。因此, 通过建设医药物流园, 整合企业资源, 积极鼓励、引导企业通过重组、兼并、合作的方式, 建立面向省内外的物畅其流、快捷及时、网络健全、经济合理的物流服务体系。进一步扩大淮南市医药产品在省内外的市场占有率和覆盖面, 发挥物流园的“药品传递”作用和“蓄水池”的调节作用, 正适得其时, 为此必须分三步走:第一步, 2008年上半年初步建成物流园。当年实现物流配送额8亿元-10亿元, 带动医药工业实现销售收入6亿元;第二步, 2010年建成现代化大型仓储设施, 实现物流配送额30亿元, 带动医药工业实现销售收入8亿元;第三步, 2015年全市药品生产企业的产成品和医药商业企业的药品全部进入医药物流园, 力争实现物流配送额100亿元, 带动医药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可以预见, 不久的将来, 一个落户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大型的功能齐全、特色突出、智能化、花园式, 具有较大区域影响和辐射力的新型医药物流园将呼之欲出。
3、加快传统物流园区的改造。通过加
快建设生物医药现代物流中心。在生物医药产业园内建设物流基地, 引进主要从事生物医药运输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设立专用仓储设施, 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大对物流民营企业的政策支持, 培育行业龙头企业。对已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 建立服务专线机制。拓展民营企业融资渠道, 建立健全政、银、企三方合作协调机制, 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协助民营企业开展业务人员技能培训。确保民营企业发展新项目的用地需求, 将其用地统一纳入全市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建立亏损倒闭企业的返税机制及民营企业社会保障基金。对重点物流园区改造主要是在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煤化工基地和山南新区工业物流园区改造, 要加大力度。另外, 要加强对外考察学习和培训工作, 不断提高园区干部的开拓创新意识和能力。配套积极的激励手段, 鼓励优秀干部向园区流动, 提高整个物流园区的管理水平。
(二) 抓紧制定符合淮南市经济发展水平的现代运输业发展规划
在公路方面, 2009年以来, 新增各类道路货物运输业户458户, 与2008年同期相比增长160%。新增道路普通货物运输车辆2701台, 与2008年同期相比增长118%。2010年, 道路货物运输市场发展趋势仍未减缓, 1-10月份以来新增各类道路货物运输经营业户532户, 普通货物运输车辆2293台, 新增车辆类型以小型箱式货车、罐式车辆、自卸、甩挂为主, 车型结构进一步朝向节能、高效、环保方向发展。同时, 在基础建设上, 淮南市一批大型连接外界道路建设工程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合淮阜高速公路全线通车, 阜阳至淮南段按四车道高速公路技术标准建设, 淮南至合肥段按六车道高速公路技术标准建设。这一高速的建成, 对充分发挥淮南区位和资源优势, 优化淮南区域经济布局,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具有十分重大意义。同时, 合淮阜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 结束了淮南省省辖市之间高速公路没有双向六车道的历史, 结束了淮南境内无高速公路的历史。蚌埠至淮南高速公路是安徽省“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 是安徽省骨架公路网规划中的重要路段;项目起于凤阳县刘府镇正南, 经凤阳、淮南, 终于淮南市田家区庵曹庵镇, 与合淮阜高速公路相接。
在港口建设方面, 淮南紧靠淮河, 港口自然条件优越, 2009年6月15日, 省人民政府经研究并征求交通部意见后, 以皖政秘[2008]52号文批准了《淮南港总体规划》。总体规划中将淮南港分为六大港区, 即:凤台港区、毛集港区、潘集港区、八公山港区、田家庵港区和大通港区。规划的各港区功能各异, 分别是凤台港区为煤炭出口主港区, 兼有件杂货、化学危险品和黄砂, 同时积极推动矿港联动, 努力把凤台港区建成集港口、仓储和市场为一体的现代化港区;毛集港区以煤炭出口为主;潘集港区以煤炭出口为主, 积极发展化学危险品, 兼顾件杂货及黄砂, 形成综合性港区;八公山为煤炭专用港区, 兼有少量的黄砂泊位;田家庵港区向综合服务方向发展, 新建集装箱码头泊位;大通港区经改建后为散货和件杂货港区。总体规划年限为20年, 基准年为2005年, 特征年为2010年、2020年、2025年, 其中2025年规划全港通过能力3367万吨和18500TEU (标准箱, 以长20英尺的集装箱为标准) 、规划泊位93个, 占用岸线8290米, 占用陆域229.57万平方米。
在铁路建设方面, 淮南有铁路4条, 其中干线两条, 分别是淮南线、阜淮线;市内支线两条, 分别是淮田线、淮张线。还有铁路专用线40余条。淮南境内铁路线总长度达431公里, 铁路线上镶嵌着淮南站、淮南西站、大通站、潘集站、凤台站等大大小小共16个火车站。淮南煤炭储量丰富, 质量优良, 开采条件好, 重点煤矿集中, 已被国家正式列入中国13个亿吨煤炭生产基地之一, 并率先获得批准建设。在不太长的时间内, 淮南矿业集团生产规模将达到1亿吨, 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规模将达到5000万吨, 大批量的淮南煤炭要通过铁路外运。铁道部已把淮南列入重点建设的中煤运基地十大铁路运输通道之一。为确保中部地区能源城市煤炭运输的安全通畅和多拉快跑, 破解长期以来运能低下“瓶颈”难题。淮南线淮南至合肥段电气化改造施工已于2010年1月26日开工, 预计2011年4月竣工。改造完成后, 淮南线将能满足电力机车和动车组的运营要求, 使皖北地区与皖江城市带、长三角经济圈直接连通, 并与京沪铁路、宁西铁路、合九铁路、沪汉蓉铁路以及合宁、合武、合蚌、合福等铁路客运专线相衔接, 形成安徽地区与长三角经济区、东南沿海地区最快捷的铁路运输通道。在站场建设方面, 除了进一步完善原有火车站的相关功能和设施外, 在建设中的淮南东站是合蚌客运专线与京福高速铁路在淮南市境内所设的客运站, 合蚌客运专线与淮南东站建成之后, 淮南市民将便捷地通过京沪高铁, 沪汉蓉高铁通达全国各地。预计淮南东站将在2011年底建成通车, 并与蚌埠南站中的京沪高铁接轨, 而淮南市下一步也准备利用淮南东站附近的有利地形与高速铁路位置, 规划打造滨湖新区。在高速铁路的客运站的建设上, 淮南市将进行现代化的设计, 站前广场进行超前设计;朝阳东路拓宽并延伸直通高铁客运站;高塘湖边规划设计景观大道。滨湖新区的建设将有力地带动淮南农场和淮南市商贸、旅游等服务业的发展。
在航空方面, 正在建设中的合肥新桥国际机场规划建成国内4E级枢纽干线机场, 近期设计到2015年, 客货吞吐量分别达到540万人次和7.6万吨;远期到2035年, 客货吞吐量分别达到2300万人次和40万吨。淮南到合肥的4E机场只要40分钟, 它的建成将对提升淮南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交通地位, 更好地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 加强与兄弟省市区的横向经济联系与合作, 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必将产生有力的推动。
(三) 制定促进现代物流发展的相关政策, 营造现代物流发展的宏观外部环境
在最近公布的“淮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 形成以现代物流等服务业为龙头更加合理的物流产业布局, 发挥城市交通和淮河干支流优势, 完善基础设施, 创新联运方式, 开展区域合作, 构建立体、快捷、安全的交通体系。加快建设形成“两横两纵”高速公路网和“双环三联十五射”主干线, 推进淮河两座水运码头规划建设, 充分利用淮河黄金水道, 加快三千万吨淮南港建设工程, 积极开展与淮河干线各港口特别是蚌埠港之间的合作。按照服务高效化、物流现代化、管理智能化的要求, 加强综合运输物流体系建设, 加速融入长三角物流圈。积极培育物流市场, 构建以大型市场为中心, 以区域性市场为重点, 以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市场为补充的市场体系。重点发展诸如夏集大米市场、鑫海农产品批发市场、永安商贸城、新长江商贸城等一批粮食市场、鲜活农产品市场、重要生产资料、工业品和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市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 大力推进功能创新、交易方式现代化和辐射力强的市场建设。鼓励发展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特许经营、多式联运、电子商务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流通业。打造重点物流园区。进一步加快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构筑物流信息平台和物流园区, 积极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 降低物流成本, 充分发挥现代物流业在新型工业化中的支撑作用。发展壮大一批龙头骨干物流企业。鼓励物流企业做大做强, 提升现代物流业水平, 推进物流标准化建设, 通过业态创新和技术物流企业, 引导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壮大, 形成一批资本充足, 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仓储类、运输类和综合类大型。
(四) 加强物流信息网络化建设
建立一个共享的物流EDI信息网络中心平台, 通过这个平台, 物流链上货物运输企业、加工贸易企业、流通领域企业、海关、检疫、税务、银行等单位和部门都可以连接起来, 实现物流企业之间, 企业与客户之间的物流信息和物流功能的共享, 加强各种物流功能和物流形式的联系, 发挥物流行业的整体优势。实现物流控制电子化。据了解, 2005年到2007年, 淮南交通信息化建设规划“建立三网一库”, 以建设大型交通运输信息资源网、交通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及客货运输信息系统为基础, 初步形成交通运输电子商务和信息服务运作体系, 促进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型。淮南市交通系统将逐步形成包括公众网、铁路、水路和民航等所有交通互联互通信息平台, 以信息化推进交通现代化。
(五) 加快现代物流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鼓励淮南市大专院校、各类职业学校、各类社会培训机构积极开展现代服务业相关学科的培训, 加快培养现代运输管理、现代仓储管理、国际货代实务和中介服务人才, 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整体服务水平。加强人才引进, 大力引进服务业高层次人才和领军人才, 政府应在户籍管理、出入境管理、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研究经费、个人所得税、住房补贴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
关于我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调研报告 篇3
【关键词】现代物流;重庆;发展
一、重庆现代物流的发展现状
(1)重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优势。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地处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西部资源丰富地区的交接地区,是长江上游最大的港口,是西部地区唯一一个集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为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重庆目前已成为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也是中国的老工业生产基地,在加快西部建设,实现将西部地区发展成为小康社会的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重庆是西部地区唯一的一个直辖市,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较大,这也给重庆的现代物流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帮助,特别是在“渝新欧”铁路、沪渝高铁等一系列交通设施的建设,给现代物流打下了基础。(2)重庆现代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重庆现代物流信息化建设滞后。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物流的重要特征之一。目前,重庆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快,但水平普遍偏低,整个物流信息化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具体表现为:企业网站的功能以基础应用为主,企业管理运作系统的应用并不普遍,甚至很多企业还采用原始的人工作业;物流信息化的投资力度不够,物流软件投资比例也很低,大多数的企业还并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对于企业的重要作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的需求迫切。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方式较为落后。目前,大多数物流企业采用的依旧是传统的经营理念,该经营理念下,物流企业的发展较为粗放,导致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资源浪费,资源配置不合理,从而也降低了企业的利润。同时,现在的物流行业还未走向成熟,企业之间存在着不良的竞争,也缺乏专业、高效的物流企业。同时物流企业所需的交通设施、仓储等相关条件不够成熟,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待完善,物流所需的各个环节之间的协调有待改善,这些问题都导致了物流系统运行效率的低下,物流系统投资的重复,物流系统资源的浪费。物流专业人才缺乏。物流管理人才短缺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巨大障碍。现代物流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现代物流观念缺乏,直接导致现代物流业发展进程缓慢,现代物流的规划与建设水平、管理水平也并不高。
二、重庆现代物流发展对策建议
(1)明确发展战略,科学规划。物流规划是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明确将物流业作为重点扶持的产业之一,并以此为导向,改善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环境,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制定出与重庆发展相适应的合理的物流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与合作,尽快建立配套的综合运输网络、完善的仓储配送设施、先进的信息网络平台等,为现代物流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条件。(2)培育现代物流企业。培育现代物流企业,是提高物流业整体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是发展现代物流的核心,加快传统物流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转变,提升现代物流业水平。在重庆,发展第三方物流,关键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工商企业要释放物流业务以形成有效的市场需求,二是要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能力,实现规模化经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收益。(3)扩大开放,改善现代物流发展环境。政府应大力完善制度建设。可以成立全市性物流行业自律组织(如行业协会),由其协调物流业的服务标准,维系行业间、行业内外以及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联系。加快现代物流企业间的整合,发挥规模优势,改进管理机制,实现依靠现代物流企业取代传统企业的发展模式。现代物流产业的应该属于是开放性产业。一个地区的越是开放,那么其现代物流的发展速度必然很快。需要政府和企业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勇于创新,加强与西部各省区、长三角、珠三角省市以及国外的交流与合作,努力把重庆打造成西部现代物流中心。
现代物流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高,甚至成为了地区经济实力的衡量标志,其水平已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在全市实施“一江两翼三洋”发展战略之时,充分发挥综合交通优势,大力发展物流园区和物流基地,完善物流网络和物流信息平台,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我国内陆的现代物流中心和经济重要增长点。
参考文献
[1]李世华.重庆现代物流业发展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关于我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调研报告 篇4
调研报告
2010年3月
现代物流作为流通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广元市委在五届九次全会上就已经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抢先形成区域性物流中心,对于转变我市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又快又好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新的时期,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准确把握和发挥我市优势,以提升和完善城市物流功能为核心,增强城市经济集聚和辐射功能,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已成为广元经济发展刻不容缓的重大战略性课题。为了深入了解和反映我市物流业发展状况,建言“十二五”物流产业发展,今年年初,民革广元市委组成专题调研组,围绕“加快推进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这一课题,深入广元城区开展调查研究,形成此建议报告,供决策参考。
一、我市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物流业产业的发展,在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物流业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截止2010年底,全市各类物流企业90余家,城区物流企业30余家,全市建设各类市场181个,各类配送中心12个。商业连锁企业达到了103家,销售额达到109亿元。其中,年销售额上亿元的市场7个(蜀门市场、通大道市场、三合市场、城南市场、剑阁县普安农资市场、苍溪县武当综合市场、苍溪县梨乡市场)。物流园区发展初具规模。广元下西物流
园区建设总规模达1.26平方公里,建成仓储设施20余万平方米。一批物流企业如烟草、粮食、盐业、药业、新华文轩、钢材等相继入驻该园区。目前我市已经制定了《广元市物流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总体按照 “一物流园区、四物流中心、四配送中心”模式建设,战略目标是把广元市打造成为多种运输方式相结合的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成为连接西宝经济带、成渝经济区的主要通道和四川省东北部重要的物流枢纽,川陕甘结合部的区域物流中心城市。广元物流正在向现代物流业方向发展。
二、我市现代物流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物流业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无论从组织结构、运作方式,还是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来看,仍处于传统物流阶段。物流业的发展离现代物流的要求和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思想认识不足,物流业盲目发展。不少物流管理部门和从业人员的思想在相当程度上还停留在传统物流层面上,部门利益上,对物流产业的基础性产业地位认识不足。没有真正认识发展物流业对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地方财税的意义,致使我市物流企业发展盲目性较大。
2、管理体制机制滞后,缺乏统一的物流协调机构。目前我市物流行业缺乏统一的协调和管理,没有协调物流业发展的管理机构,相关管理部门虽很多,但仅只从各自职能出发,遇到综合性问题,协调难度较大。
3、缺乏现代物流业长期发展的专项规划和政策支持。我市的物流业发展,基本上是市场自发推动,规划引领不足。虽然在“十一五”规划期间就提出了发展物流业的总体要求,也制定了广元市物流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但与之相关物流专项规划严
重滞后,大部分依然停留在纸上,如广元商贸中心、农贸市场,商业网点建设等都没有制定具体专项发展规划。也尚未出台专门的扶持政策措施,如对物流业发展的土地、财税、金融服务等一系列支持政策也不够具体明确。
4、物流资源分布散乱,自办物流现象仍然比较突出。目前我市的物流业还处于相对松散,各自独立的发展状态,随意布局。物流企业为了各自利益自办物流,自建信息系统,不愿向外寻求物流服务。
5、物流企业规模小、经营水平低,缺乏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带动。我市现有物流企业和物流设施规模都比较小,基本还处于零散、量小、无序状态。物流条块分割严重,企业缺乏整合,集约化经营,优势不明显,规模效应难以实现,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大多数物流企业只能提供单项或分段的物流服务,物流功能主要停留在储存、运输和城市配送上,相关的包装、加工、配货等增值服务不多。行业整体 缺乏功能齐全、竞争力强的物流骨干企业,不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6、物流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信息化建设程度低。一是物流运输设施建设明显滞后。尚未形成辐射范围广、运转便捷高效的立体交通运输体系。二是物流配套设施落后。一些物流中心、专业批发市场、仓储设备等大多是八九十年代初的陈旧建筑,设施设备老化严重,机械化程度不高。三是物流市场信息化水平较低,公共信息平台未完善,这些都制约了物流功能的发挥和效率的提高,无法满足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要。
7、主城区商流不发达,物流水平有待提高。一是城区商业布局不够合理,可以错位经营的大型百货店集聚效应不明显,以经营快速消费品为主的连锁超市却往往扎堆,现有商业设施在老城区聚集多、而新区布局不足。
二是大型批发交易市场缺位。目前城区一些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工业品批发市场和综合性批发市场档次低、管理落后,发展缓慢,至今我市还没有上规模、上档次的、具有一定知名度、辐射力强的专业批发市场。广元市作为川陕甘和川北地区内有较大影响、辐射能力强的商品集散中心的地位还没有真正形成。由于城市商流的不旺,影响了整个物流行业水平的提高。
8、农村流通体系落后,物流网络不健全。目前我市农村市场建设简单重复,大都规模小、类型单一,城乡的农贸消费品市场均以日用品销售为主。市场缺乏产业依托,区域特色市场、专业市场寥寥无几,部分市场基础条件简陋、硬件设施差,影响了市场综合效应的发挥。农村商品双向流通渠道不畅,新型、稳定的农产品购销渠道还没有建立,农产品买难卖难问题依然突出,制约了我市农村生产和流通的发展。
9、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物流人才短缺。从业人员大多数素质低,管理水平低,缺乏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难以保证现代物流业高起点和高水平发展。物流人才严重不足,特别是中高级物流人才稀缺,成为制约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一个较为突出的“瓶颈。
三、对我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建议
1、立足自身优势,高起点制定物流产业发展规划。一要在广元市物流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的基础上,编制好广元物流“十二五”的各专项发展规划。要树立全市一盘棋的大局意识,积极做好与交通、城建、商务等涉及物流的各个部门有关“规划”。要合理布局,通盘考虑,统筹推进各专业市场规划、商贸中心规划、商业网点布局规划、工业园区规划。要。各县(区)也要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制定好
本县(区)“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二要着重完善广元城市综合交通路网衔接规划,以及其他综合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的配备,并明确分阶段、分实施的项目推进计划。
2、强化组织领导,建立部门协调联动工作机制。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对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宏观管理和服务工作。要建立有市级分管物流工作的领导牵头,由市发改委、商务、交通、规划、国土、财政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广元市物流业调整和振兴领导小组。加强对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宏观指导,负责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统筹规划、研究解决我市物流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推动物流业重大项目的落实。二要组建行业协会。尽快组建全市物流行业协会,并给予适当政策和资金扶持,发挥行业协会在沟通政企、制定行业规划等方面的中介、桥梁作用。同时,要推进行业自律和行业信用建设,引导诚信经商,避免恶性竞争,为物流行业健康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
3、制定优惠政策,优化物流发展的良好环境。一要出台和完善关于加快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专门意见与政策,明确物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确定物流业发展的方向和领域,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财政、税收、用地等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建议通过设立财政引导资金,用于扶持物流中心、物流项目、物流技术创新、物流信息化及物流高新技术应用项目等的建设,优先资助通过《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认定的A级以上企业。在税费政策方面,在一定时期内给予物流企业税费扶持;在物流企业车辆养路费、运管费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在土地政策方面,针对物流园区投资大、回收周期长、具有一定公益性的特征,建议将物流园区、货运站场和城市配送中心建设用地纳入全市总体发展规划,并在地价上予以优惠,对特殊仓储用地予以保留。在融资政策方面,积极支持有条件的物流企业上市融资,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对物流业的融资创新,建立适合物流企业的贷款评价体系。二要营造物流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积极开展物流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大力宣传现代物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整顿和规范物流市场秩序,废除各类阻碍广元物流业发展的部门规章或地方性法规。
4、突出重点领域,强化物流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一要加快物流通道建设。结合我市“十二五”发展规划,重点建设以公路、铁路和水运为主要内容的快速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实现铁路、公路和港口无缝对接,有机结合,形成公、铁、水运一体化,为构建物流枢纽提供平台,以增强综合运输能力,提高整体服务水平。同时要特别要抓住“西(安)成(都)快铁”带来物流发展机遇,缜密规划,围绕快铁布局工业园区和物流园区,提高产业的集聚度;要充分利用广元港口建设的机遇,积极发展装卸存储、大宗货物、集装箱运输中转服务,旅游运输等服务。二要加快物流中心和物流园区建设。要依托市经济开发区、回龙河工业园区和东坝雪峰片区,加快推进川陕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做大做强建材、中药材、汽车等市场建设。要依托老城区商贸中心进一步完善批发和商业网络,规范和改造商品批发市场,规划指导各种物流企业,建立工业消费品物流体系。增加冷藏和
储运设施建设及各类重要生产资料的流通通道建设,形成高效畅通的物流体系。
5、整合规范物流资源,谋求建立专业化市场。要进一步理顺城市功能,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相关物流专项规划,将城区(部分)农产品、机电、建材、机动车等大件货物的运、展、销(批发)、转运,零担货物分、包、短期储存及货车停车等(不宜在主城区设臵的)功能外迁,划行归市,建立专业化市场。一要规范城区货运托运站场秩序,建设大型停车场,集装箱货场和标准化仓储设施等。二要加大力度改造传统运输企业。加大应用技术上的投入,鼓励运输企业增添集装箱车、冷装箱车及其它专用车投入物流服。三要改造城区商贸批发市场。对于城区现有的生产资料、消费品、农副产品、日用百货等各类批发市场,要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和规划要求尽快进行改造升级,加快建立标准化、现代化、专业化的批发市场。
6、优化商贸布局,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一要依托广元市特殊区位优势,按照加快建设川陕甘三省结合部商贸物流中心的总体要求,进一步优化商业布局,根据城市的发展定位、发展步骤、产业政策来确定商业市场的定位、布局、规模。对新建、扩建道路周边的商业网点,要及时谋划,合理布局,提升档次。二要实施“商旅互动”策略,促进商贸业和旅游业共同发展。三要依托交通干线网络、快速交通系统,将商业设施建在交通便利之处。四要引导优势企业到社区设立便利店、物资回收站、维修站、早餐点、理发店等便民利民网点,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7、重视农村物流发展,加快推进农村物流网络建设。一
要建立和完善农村流通网络。继续抓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按照规定的标准要求,建立城乡连接、互动畅通的农村流通网络,努力搞活农产品流通。二要加大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支持力度,积极培育无公害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建设乡村农贸市场。建议将农村流通设施建设纳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范围给予支持,全市设立农村物流财政专项基金,主要用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8、着眼于长远,努力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一要加快规划建设我市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整合物流信息资源,建立与全国联网的公路、铁路、航空、水运、海运等货物运输信息系统,实现广元物流信息与全国物流信息的有效对接。二是引导物流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实现订单处理一体化、仓库管理职能化、货物跟踪全程化、客户咨询自动化,提升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三是推进物流信息标准化建设,广泛采用标准化、系列化、规范化的运输、仓储、装卸、包装设施以及条形码、信息交换、智能标签等技术。
关于我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调研报告 篇5
近年来,我市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步伐,经过几年来的发展,已经形成“优质农畜产品农业带、优质农畜农产品生产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发展格局,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产品加工企业315户,农产品加工能力165万吨,实现产值165亿元,2015年我市被评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虽然我市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和国内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从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靠天吃饭”问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经济发展步伐不适应,长期以来,导致部分地区出现耕地土壤退化、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使我市粮食稳产高产缺少根本保证;二是农业机械化整体程度不高,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目前我市农机装备较差,配套比例不足,小型的多,大型的少,闲置的多,利用的少,单作业的多,综合利用的少。据统计,全市现有农机总动力48万千瓦,大型拖拉机6800万台,综合机械化水平仅为77.6%;三是产业经营水平低,目前我市农业生产还是以一家一户为主,“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非常突出,没有从整体上形成相互间的专业合作,这种分散的小生产和小经营的落后生产方式,不仅使信息闭塞,而且也形成不了农业生产的规模,更适应不了千变万化的市场需要;四是农业生产方式落后,我市 农业生产主要以资源开发为主,缺乏对资源的保护,经营方式粗放,这样不仅会破坏生态环境,而且也是造成农业生产“质量不高成本高、产量不低效益低、增产不难增收难”的主要根源。
鉴于我市农业实际,就如何加快发展我市现代农业,特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水平。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条件,要根据我市“十年九旱”的气候特点,从根本上解决制约粮食生产的天然屏障,可以通过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进行引水和灌区改造,促进中低产农田改造升级,增加水浇地和水田的面积。以国家加大水利设施建设为契机,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最大限度使基本农田改造成为高标准农田。同时也要提高农业科技水平,要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大力推广转化农业科技成果,将科学技术普及到农业生产各个环节,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2、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发展水平。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高效、低耗、标准化生产的前提条件。一是要抓住国家实施购机补贴政策的有力时机,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落实好国家关于加快发展农机事业的优惠政策,也要做好购机补贴的实施和监督管理工作,确保政策落实到位。二是要全力做好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项目,通过示范区的带动示范效应,全面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3、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要彻底解决我市农业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化,并合理有效开 发利用农业资源。要充分利用粮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实施“粮变肉”工程,加快粮食的“过腹转化”增值。在发展畜牧业的同时,要依托粮食资源优势,实现农产品加工业和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化发展,并大力发展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其他协调生产,联接市场和捕捉信息方面的中介作用。
关于我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调研报告 篇6
(2005 年 6 月 24 日政协邯郸市第九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 11 次会议通过) 今年,市政协把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作为重点课题,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市政协九届三次全会期间,组织“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邯郸经济发展”专题座谈会,市政府主要领导与委员一起进行座谈; 3 月份,市政协有关部门负责人与市政府有关领导一起,参加了省政府、省政协联合组织的“循环经济与可持续生产”高级论坛; 5 月份,王光龙主席、武解放、江伟年、王君清、杨仲信副主席带领部分委员,同省政协调研组一起,到邯郸钢铁集团、邯郸热电厂、武安市西石门村、天津铁厂、一五 0 电厂、龙山电厂、紫山特钢集团、滏阳化工厂等地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些意见和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出现了良好势头
近几年,在市委、市政府的精心指导下,全市上下积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1、规划先行,积极引导确立科学的发展方向。先后以市政府文件印发实施了《邯郸市深入开展资源节约活动方案》、《邯郸市加快推行清洁生产的实施意见》,制定出台了《邯郸市中小企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试点方案》,编制了《邯郸市煤矸石综合利用规划》、《邯郸市发展循环经济基本思路与框架》等。通过这些政策法规的建立和实施,引导全市上下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明确发展定位,细化工作目标,强化工作措施,自觉步入工作轨道。如邯钢自主创新,编制出台了《创建循环经济型企业规划》,并开始付诸实施,工作开局较好。目前配合“十一五”计划的编制,市政府正着手制定《邯郸市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邯郸市发展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和有关指导意见,为今后全市循环经济发展描绘宏伟蓝图。 2、政策扶持,大力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去年全市认定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新增 14 家、累计达到 74 家,涉及免税额 7585 万元。河北太行水泥有限公司等 38 家水泥企业生产水泥 389.74 万吨,综合利用各种工业废渣 149.38 万吨 , 同比增长 26.52% ;邯郸县金驰建材有限公司等 16 家墙体材料生产企业生产墙体材料 21.8 亿块,综合利用各种工业废渣 42.15 万吨;邯郸市紫山特钢集团有限公司等 10 家煤矸石电厂总装机容量 18.45 万千瓦,生产电力 13.8 亿千瓦时,综合利用各种工业废渣 134.49 万吨 , 同比增长 5.99%;河北东山冶金工业公司等 5 家高(焦)炉煤气电厂,总装机容量 4.6 万千瓦,生产电力 3.3 亿千瓦时 , 综合利用高(焦)煤气 15.2 亿立方米 , 同比增长
6.13%;河北赛博板业等 5 家企业生产刨花板等产品 56461 立方米,综合利用木材三剩物 69657 立方米,同比增长 16.57% ;全市 17 家工业固体废物产生企业,产生各种工业固体废物 606.57 万吨,综合利用 456.87 万吨,利用率为 75.32%, 其中煤矸石年综合利用率达 86.25%,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达 54.96%;紫山特钢集团等 6 家列入全省第一批清洁生产的试点企业,共投入资金 5323.5 万元用于实施清洁生产,年综合利用煤矸石、粉煤灰、废渣等各种固体废弃物 55.65 万吨、节水 97.09 万吨、节约蒸汽 4.32 万吨、节电 176.8 万度、削减二氧化硫 5592.1 吨及工业烟(粉)尘 423 吨、减少氨水排放 7200 吨,取得了理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高位统筹,按照优胜劣汰原则,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加紧整顿低水平建设项目 全市共关停小钢铁企业 149 家,关停小水泥企业 57 家,淘汰落后生产线 9 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市大气污染和资源消耗压力。加大环保、再生能源项目建设力度 积极谋划了邯郸热电厂、马头发电总厂 2 个总投资 3.25 亿元的烟气脱硫项目和总投资 6 亿元的曲周、大名、邯郸县 3 个秸秆燃烧发电项目,以及总投资 2.5 亿元的垃圾燃烧发电项目;筛选了 6 个企业为循环经济试点项目报省、国家,争取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同时狠抓企业节能降耗、工艺革新,减少废物和污染物排放等节约、环保工作。滏阳化工厂自主开发研究“三氯乙醛清洁生产工艺”和实施“聚氯乙烯树脂生产尾气治理工程”,这两个项目不仅消除了污染,减少了物料损失,降低了排废,而且增加了经济效益。加强重点区域污染治理,保护环境 武安市从 2003 年开始,关闭了 46 座 100 立方米以下的小高炉,筛选了 21 家重点企业作为治污重点,投资 3.3 亿元安装环保设备 300 余台,投产 16 家煤气发电站,年回收废煤气 41.25 亿立方米,有效减少了当地污染。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系统建设 市西污水处理厂、邱县污水处理厂已建成投用,东污水处理厂扩建和中水回用工程正在推进,峰峰矿区、曲周县、成安县、鸡泽县污水厂建设均争到国债资金支持。加快生态家园和秸杆气化工程实施 全市建成沼气示范村 470 个,沼气生态农业示范园 16 处,秸杆气化示范村 13 个,秸杆发电厂 1 个(永年县秸杆发电厂,装机容量 3 × 200W);年消耗秸杆 9274.2 吨,产气 660 万立方米,为 3582 户农民提供了生活用气。
据统计,去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 75.32%,秸杆综合利用率达 71.9% 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91%,污水集中处理率达 56%,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重点耗能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到 4.96 吨标准煤,节能率 5 %,节约能源 63.81 万吨标准煤,单位产品能耗稳定降低率 86.67 %。重点耗水企业重复利用率上升到 96.67 %。
4、典型示范,助推整体效应。紫山特钢集团从劣质煤发电开始,通过延长产业链,形成内部良性循环的独特形式。其产业形成采煤、发电、特钢、制砖的链条;工艺形成自煤发电、自电炼钢、自轧成特种钢材的流程;废弃物综合利用方式是电厂粉煤灰和废气制砖、煤矿排水用于发电和特钢厂冷却循环水、冲灰水经沉淀后用于浇灌农田,焦粉末用于烧结矿,焦炉煤气用于加热炉,烧结矿用于高炉的资源开发链;追求目标就是“吃干榨尽”劣质煤、废水源,促进电力、钢铁多增附加值,尽可能拉长产业链条,把增值环节最大限度地留给自身,年创利税近1.7 亿元,上交财税近6000 万元。
武安市西石门村,针对其矿区塌陷范围较大,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破坏严重的实际,组织实施了“筑坝护安、围坝建园、植树封碴、尾砂造田”的地质环境治理工程,走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经济社会生态同步恢复发展的道路。累计投入 10145 万元,利用废石筑坝、尾砂填地,建起了 2400 米的长坝,造田 1500 余亩,其中喷灌 200 亩、建温室大棚 11 个、果园 30 亩,封碴植树 60 余万株,绿化荒山 3800 亩,筑路改河 4400 米,使多年的尾砂库、废碴堆、采矿坑变成了千亩良田。
抓住这两个典型,市委市政府认真进行了总结推广。紫山特钢“吃干榨尽”企业内部资源,靠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增值增效的经验,已在多家媒体宣传;西石门村“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做法,引伸为在全市实施“千矿万亩”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当前全市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由于我市是一个资源型结构偏重的老工业城市,经济增长主要靠钢铁、电力、煤炭等少数产业的拉动,为我市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带来一系列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原材料工业比重较大且产品层次偏低,普通钢材产量占 50 %以上;企业规模偏小且布局分散,全市 40 家钢铁企业平均能力 51 万吨,年产量超过 500 万吨的只有邯钢一家,相当一部分企业缺少配套的节能降耗及环保设施。二是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方式粗放。重点工业企业用水增长高达 12.56%,重点耗能工业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为
4.96 吨标准煤,比全省平均水平高 35.15%,工业废弃物累计堆存量高达 8000 万吨,利用量为 1800 万吨,仅占 22.50%,大量工业废弃物得不到有效利用,综合利用能力明显不足。三是环境污染严重。2004 年,在 37 个可比城市中市区二氧化硫排放强度第一、粉尘排放强度和固体废弃物排放强度均排第六,在全国 113 个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中尽管比上年前移 27 个位次,但仍倒排第 38 位。
面对严峻的现实问题和繁重的工作任务,改进的相关措施不配套,甚至不少工作存有薄弱环节,其中比较突出的是:⑴观念跟不上,思想认识不到位。少数单位和部门还没有形成循环经济的社会共识,不少人对循环经济的具体要求、如何实施等,不甚了解。甚至有的认为是高层领导的事,与已无关,怕牺牲局部利益,工作不够积极;有的把一些传统的经营方式,简单的生产环节也认为是循环,工作缺乏生命力,更谈不上带动全社会参与。⑵缺乏完善的法规体系。现行的环保法律的立法观念还局限于“污染治理”的思维定式,围绕循环经济发展需要的系统法规还没有出台,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保护。国家和地方政府产业导向欠具体,衡量各行业相关项目的用能设备和能效标准不规范,使得企业对发展循环经济心存疑虑,无所适从。⑶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诸如相关的产业政策、技术政策、税收政策、土地政策、信贷政策以及市场准入等方面的倾斜都不到位。⑷缺乏统筹规划和科学组织。不少单位工作内容、发展目标、体系建设、推进举措、监督制约机制等还没有来的及规划,有的地方管理体制不畅、部门职责不明确、各自为战、处于无序状态。⑸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缺乏更大程度地发挥。在推动能源、资源产业的市场化改革,建立符合市场化改革要求的现代管理制度,完善的产权制度,以及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补偿制度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缺位和错位,制约着企业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水平。⑹中小企业走出困境的任务加重。这些单位由于技术装备落后,基础管理薄弱,科技创新和自主开发能力差,加上资金短缺,企业无力承担社会责任,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维护职工生计,没有心力发展循环经济。
这些现状的存在,无疑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困难。横下决心解决,有利于把打造河北“南厢”经济增长极,建设四省临界区中心城市变为现实。全市上下必须凝心聚力,尽快打开工作局面。
三、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进一步构建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是物质不断利用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它在理论上体现最充分的是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在实践中集中解决的是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的矛盾。这一属性,决定了循环经济的内涵,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再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以清洁生产为主要手段,达到实现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与经济和社会及生态的良性发展。根本目标和出路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把经济活动组成为“资源利用—绿色工业(产品)—资源再生”的循环式物质流动,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在经济运行中,注重推进资源、能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和推行清洁生产,以便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既然如此,在我市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就有着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尽快创建符合市情的循环经济模式,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五个统筹”和建立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走好新兴工业化道路,实施工业立市、立县(市),进而带动农业的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的具体体现;是建立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经济体系,确立战略制高点,塑造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举措;是参与国际竞争,适应国际贸易产品对环保要求趋于严格的现状,打破对外贸易中“绿色壁垒”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必须着眼于解决资源的稀缺性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抓紧选准载体,尝试创建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目前,应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三大发展模式。第一,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模式。抓住生产和消费领域这两个重点,集中构建生态工业体系、生态农业体系、绿色服务体系及废弃物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置产业体系。尤其对工业的基础产业、高能耗、高污染行业,要重点研究开发改造措施,探索行业发展模式。对农业,要积极调整生产布局和产业结构,推进有机和无公害农产品,综合利用秸秆等废弃物,使农业的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利用和良性循环。在产品的“前端”研发、“中端”控制和“末端”治理,均采用环境工程技术、废物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达到无害化要求。第二,循环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在格局上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小循环,以产业、行业、特大企业和中小城市(园区)为主体的中循环,以大城市以上区域为主体的大循环。在大中城市推进中,主要抓住区域基础设施系统与生态系统两个支撑,在抓好区域内产业“四大体系”建设的同时,把区域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城市建设结合起来。集中抓好包括社会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基础设施系统在内的生态城市,突出解决区域内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使区域的经济活动主体逐步向生态化方向发展。第三,区域战略转型模式。全市拟分为三种类区转型。即市内主城区为自主转型模式,其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是同步的,技术经济基础和制度条件都比较好,有了循环经济理念的指导,其发展肯定会更好、更全面,应鼓励其自主创新,进一步向集约经营、产业集群和生态城市转变;西中部县(市)区为资源优势型类区,其原生资源和再生资源比较丰富,又有一定的企业和技术基础,循环经济理念的深化,为他们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提供了保障。对这一类型应加大扶持力度,引导其走出资源依赖的困境,摆脱粗放经营方式,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合理开发原生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以促进其加快发展,科学发展;东部平原农业县为典型的农业经济型类区。他们面临的困难自然比前两类地区大的多,点上和局部推进相对容易,全面推进将面临诸多挑战,需要跨越式发展。对此类区,应从高要求,一方面引导其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增效、增收的要求,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一方面按照产业化的要求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替代产业,推进城镇化建设,按照循环经济理念逐步尝试,跨越式发展,在典型的带动下全面推进。
四、进一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并不断刷新思想观念。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是一项涉及自然、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生产、流动、消费各个环节以及政府、企业、社会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因此,动员全社会参与,形成大家的共识,由理念倡导变为具体实践,至关重要。做到这一点,当务之急是围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主题,在全市企业、机关、学校、社区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教育、学习、培训,提高全社会资源节约共识,使循环经济理念为更多的人所接受,在实践中有创新。尤其引导大家逐步树立新的理念:⑴新的系统观。从自然到经济这一大系统出发,对物质转化的全过程采取战略性、综合性、预防性措施。降低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使用及对人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使人类经济社会循环与自然循环更好地融合起来,实现区域物质流、能量流、资金流的系统优化配置。⑵新的经济观。看到循环经济是用先进生产技术、替代技术、减量技术以及废旧资源利用技术、“零排放”技术支撑的经济,不是传统的低水平物质循环利用方式下的经济。自觉在建立循环经济支撑技术体系上下功夫。⑶新的价值观。在考虑自然资源时,不仅视为可利用资源,而且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也要考虑其对生态系统的维系和修复能力,使其成为有益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发展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改造能力,也要考虑其对自然的和谐相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⑷新的生产观。主要是从循环意义上发展经济,用清洁生产、环保要求从事生产。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并且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少投入、少排放、高利用,达到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上游企业的废物做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实现区域和企业群的资源最有效利用,并且用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生产和消费,逐步建成循环型社会。⑸新的消费观。提倡绿色消费,也就是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多次性、耐用性消费,减少一次性消费,在消费的同时还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靠观念先导,带动自觉行动。
2、切实搞好规划的研究和编制工作。一要结合国家和我省关于循环经济总体发展战略目标,责成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我市及县(市)、区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近期和中长期规划。明确工作目标、规划步骤、具体措施,全面加快我市人、自然、社会和谐统一,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进程。二是按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市的要求,责成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包括工作目标和实施细则在内的有关文本,并借助我市已有的工作基础和影响,向省及以上部门申报发展循环经济试点市,以争得上级的政策支持。三是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按照梯次推进原则,着手研讨制定建设生态城市(社区)的具体规划,以使该项目及早启动,与推进循环经济各项工作相互配套。四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编制“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在突出循环经济的产业发展模式、区域发展模式、区域战略转型模式的同时,注重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及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循环经济的环节、内容,并对企业内的小循环,作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对各级党政干部的考核。
3、进一步明确工作定位,强力推进产业转型。一如既往地按照“循序渐进”、“循序渐转”的原则,推进整体工作。坚持在资源开采的成熟期,在财力相对充裕、外部环境比较有利的情况下,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使各级干部进一步从思想上破除“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发展观,树立经济、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和谐发展观。在具体实施上,科学地制定多元化产业转型战略,必要时甚至控制主导资源产业的发展,逐步摆脱少数单位和同志对自然资源的过分依赖。采取有力措施,培育一批能带动一地经济的新型支柱产业,逐步实现由地下向地面、由资源产业向非资源产业、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由掠夺性开采向计划保护性开采转变,在资源转型中取得主动,避免出现被动转型的无奈之举,以致被“逼上梁山”。尤其冶金行业,要学习邯钢经验,主动创建循环经济型企业,综合提升产业,全面提高效益,争取由钢铁大市向钢铁强市转变的主动。
4、研究建立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靠行政主导和市场引导优化资源配置。建议国家和上级政府逐步建立实用配套的新的经济制度体系,包括产业、产权、价格等基础性政策,生产、采购、消费和贸易等规范性政策,财政、金融、税收、投资等鼓励性政策,生产者责任
延伸、消费回收支付、生态与资源还原等补偿性政策,国民经济核算、审计和会计等考核性制度,并引导其规范运行。坚持从实际出发,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抓住一个到几个方面制定自己的相应政策。
当前,应按照上级要求,尽快出台我市《循环经济实施办法》、《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等专项法规等。在积极争取国家、省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建立我市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吸引民间资本向循环经济建设转移。注重部门协调联动,特别是政府综合部门要加强与主管产业和技术部门,以及财政、税务、金融等系统的沟通和协调,切实落实国家、省、市相关的优惠政策。同时,要加大执法监督检查,组织相关单位在督促检查上级已出台的法规落实的同时,也要检查好市内出台规定的落实。
关于我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调研报告 篇7
一、土壤耕作制度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我市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截止到2008年年底, 全市农机总动力达139.72万kW, 农用拖拉机保有量80093台, 其中大中型拖拉机 (50ps以上) 11605台, 小型拖拉机68488台;配套农具100371台, 其中大中型配套农具13219台;联合收获机971台, 农业机械已构成农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农业机械品种、数量的迅速增长, 全市大豆、玉米播种, 水稻插秧, 大豆、水稻、玉米收获, 深松整地, 秸茬还田等机械化作业项目从无到有, 从少到多。农业机械化水平普遍提高, 机械耕地、播种、收获面积分别达到614、585、304万亩, 机耕、播种、中耕、收获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90.52%、86.37%、93.88%、44.93%, 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78.92%, 农业生产中80%以上的劳动量由农业机械承担。土壤耕作制度也随着农机化的发展逐渐发生着变化, 各级农机管理部门针对长期使用传统铧式犁产生新的犁底层问题, 结合我市的特点, 大力推广应用深松耕法, 传统耕法被彻底打破。深松耕法具有成本低、效益高、耕层深, 既不打乱耕层, 又能打破犁底层、蓄水保墒、增温放寒等许多优点, 深受农民的欢迎, 发展十分迅速。从1995年开始示范试验到目前的大面积推广, 深松整地由无到有, 面积在逐年扩大, 2008年达到252.5万亩, 占全年秋耕整地任务的41.12%。深松联合整地技术已被多数农户认可, 以深松耕法为主的土壤耕作制度的建立势在必行。
二、发展趋势
土壤耕作制度 (或土壤耕作技术体系) 是在轮耕换茬基础上, 以深松整地为核心, 与作物种植制度相适应建立的一系列连续、配套、科学的土壤耕作措施的合理组合。为种植制度中每个作物创造较适宜的土壤环境, 既满足作物高产的要求, 又能低耗高效。如果深松整地上不去, 科学的耕作制度就建立不起来, 农业的旱涝风险就在所难免, 特别是通过大型机械深松作业, 彻底改变了土壤耕层构造, 有效地调节和控制土壤肥力, 用大型农业机械进行深松整地, 可以在不打乱土壤耕层的前提下, 打破犁底层, 加深耕层, 扩大“土壤水库”容量, 改善耕地的理化性能, 增强土壤肥力和蓄水保墒能力。从我市多年的实践看, 用大型农业机械进行深松整地, 能把耕层由现在的12~15cm加深到25~45cm, 表土耕层每加深1cm, 每亩可以增加2t蓄水能力, 储存3mm降雨, 一次降雨40~50mm地表也不会有明水。尤其是在秋季整地, 可以接纳秋冬降水, 避免春季气候干燥期动土, 能有效地解决我市十年九春旱问题。因此, 建立土壤耕作制度是在新形势下推动农业标准化建设, 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必然要求。
全市各级农机部门经过多年实践, 探索出了适合我市旱作农业特点的新的土壤耕作制度。这些经验和做法可以概括为:“以深松为基础, 以少耕为原则, 以蓄水保墒和提高地力为核心, 实行深耕、免耕、浅耕相结合, 松、翻、耙 (旋) 、碎茬技术组合应用的‘三·三’土壤耕作制度。”这个土壤耕作制度在实际应用中, 主要是充分利用深松后效, 实行一年深松、一年免耕 (原垄种) 、一年浅耕 (耙、旋、浅翻) 作业, 实现耕地三年轮耕一遍, 作物三年轮作一遍的农艺要求, 达到蓄水保墒、增强地力、抗旱抗涝的目的。从我市的实际情况出发, 全市在推进土壤耕作制度方面, 着力解决以下问题:
1.根据自然条件和土壤特点, 有重点地建立完善土壤耕作模式。全市县、乡、村都要在《黑龙江省土壤耕作模式》的基础上, 建立适合本区域特点的土壤耕作制度。制订合理土壤耕作制的原则是:①根据作物特性, 前后茬作物间的关系和农耗期水、肥、病虫害、杂草等情况, 合理安排耕作措施的程序、时间、深度、使用方法和农具。②根据气候、地形和土壤特点, 针对性采取适宜的耕作措施, 以趋利避害。 (3) 在为作物创造适宜土壤环境的前提下, 尽量采用联合作业, 以减轻多次作业对土壤结构的破坏, 减少能耗, 降低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具体应体现为:干旱地域, 年降雨量少, 气候干燥, 旱灾频发, 要以抗旱保墒为重点, 建立残茬覆盖、免耕播种, 中耕深松、药剂灭草, 伏秋松耕、整地压实的土壤耕作模式;平坦易旱区, 要以蓄水保墒为重点, 建立秋耕整地、少耕深松, 抢墒播种、中耕灭草, 轮耕轮作、深浅免耕结合, 秸秆还田、培肥地力的土壤耕作模式;冷凉低湿易涝区, 地势低洼, 土壤粘重通透性差, 旱涝交替发生, 要以散墒增温为重点, 建立早春耙地散墒增温, 平翻深松渗水散墒, 全方位深松通透排水, 鼠道深松排水治涝, 心土耕作改良土壤, 大垄台田增温防涝的土壤耕作模式;盐碱地域, 耕层内盐碱度高, 土壤瘠薄, 要以改良土壤为重点, 建立浅翻深松加深耕层, 中耕深松盐碱下渗, 心土耕作改善结构, 秸秆还田培肥地力的土壤耕作模式;丘陵漫岗区, 坡耕地多, 水土流失严重, 要以水土保持为重点, 建立等高耕作、横坡打垄, 间隔深松、带状耕作, 垄作区田、沟间筑埂, 蓄水聚肥、集土免耕的土壤耕作模式;水田地区, 要以节水灌溉为重点, 激光平地、扩大规模, 原茬泡田、搅浆整地, 间隔深松、防淤治涝, 翻旋结合、整平耙细的土壤耕作模式。在建立土壤耕作模式的同时, 建立起“三·三”土壤轮耕制度, 研究有效的机制, 推动“三·三”轮耕制度的落实和秋整地工作的开展。
【关于我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关于我市农业水利化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07-23
关于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11-08
市工商局关于我市商标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07-18
关于我市企业用工情况的调研报告08-16
关于我市卫生环境状况的调研报告08-14
关于我市电子商务发展的一点思考05-30
关于大力发展我市科技服务业的若干建议07-26
关于我市广播电视“村村通”的调研10-08
关于我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调研报告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