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精选9篇)
关于我市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篇1
一、问题
(一)资金难充足。
一是银行惜贷。由于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企业与金融机构信息不对称,以及征信工作的不全面,造成银行巨额储蓄不敢放贷,大量具有发展潜力、有行业优势、有广阔市场和受专业政策支持的企业“望储兴叹”,很多好的项目和新开发的产品只能“胎死腹中”。如朝阳纺织2005年因棉花收购旺季资金不足,致使企业放弃了一半的订单生产计划,企业因原料不足只能半停产半开工运行;环星油脂加工企业,因缺1000万元资金,致使日产100吨的扩规项目搁浅,造成数百万元配套生产装置作废的损失;鸿新食品和世贸公司因柑桔采摘旺季和龙虾收购旺季无资金,致使与外商签订的出口合同不能按时足量交货,造成近百万元违诺赔偿损失和信用损失。[找材料 到大-秘-书-网--互联网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
二是担保运作不到位。由于**鑫源亨信两家担保公司面世伊始,资本金不足,运作经验不足,谨慎观望有余,配套风险机制也不健全,致使信用担保对多数企业而言不过是“画饼充饥”而已。
三是利用资本市场融资辅导培训不够。时至今日,在**100多家规模企业中,尚无一家上市公司,就连在中小板上市融资的企业也没有1家,这对一个平原工业强市来说是一个遗憾,但**境内的优质公司和优质资产却并不少见。以**酒业为例,今年按净资产1元增资扩股以后,股本总规模可达到1亿股以上,以日前沪深股市二级市场白酒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收盘价作参照,每股发行价格价如果定在10元以上(以**酒业的高收益、高成长性应该还不止这个价),那么一次性融资额至少在20亿元以上,(国有股部分一次性可变现4亿元左右);如果将**酒业的协作配套企业整合捆绑上市,则上市融资额还要远远高于这个数,况且这些资金不需要支付任何利息,也不需要还本,因此,日前迫切需要上级有关部门加强对我市有条件的企业通过进行上市融资辅导,争取一两家企业上市获得发展资金。
(二)竞争难公平。
一是打假难。**大曲系列白酒已获省多年的著名商标,且已获得国家驰名商标司法认定,“**”品牌凝聚了无数人的辛勤和智慧,也付出了巨大代价,但在省内不少的地方,不法生产厂家走“假冒伪劣”的捷径,打着“**”牌子或仿照“**”的品牌到处招摇撞骗,既损害了“**”品牌形象,又造成了**酒业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据不完全统计,撇开宜昌市境内几家假冒厂家不谈,仅随州曾都区一个制假窝点,年仿制品达20万件以上,给**酒业造成500万元的损失。枣阳、武汉、襄樊的仿制品也分别达到几万件到几十万件。今年初**酒业打假办在武汉一次就查出假冒包装物上百万件,十堰、孝感、神农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假冒现象。此外,省外河南、湖南假冒品也开始泛滥,查处难度更大。
二是价格竞争不公。以**南辉电子为例,南辉电子与宜都东阳光公司的产品、技术、管理及规模在全国化成箔同行业中所占权重都比凯普松电子要大,但在市场上竞争不过凯普松,其根本原因就是凯普松的同类产品在市场的销价远低于南辉和东阳光的价格。业内人士都知道,电价成本在化成箔总成本构成中占有40%以上的比重,而凯普松生产用电价格每千瓦时仅有两角多,只有南辉电价的一半。
三是市场壁垒重重。我们的白酒、啤酒、化肥、水泥等骨干企业的产品,在很多地方限制进入,已经进入了的又限制销售,地方封锁严重,亟待形成一个规范透明的省内统一市场秩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竞争。
(三)效益难提高。
一是资源匮乏。**境内既无旅游资源,又无煤矿、磷矿、石油及其它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也无电力资源,发展工业先天不足,成本昂贵。以助力水泥为例,与周边兄弟县长阳三源水泥厂相比,三源水泥厂以300万元买断了矿山5年的经营权,每年的矿石总成本是60多万元,按日前年产量60万吨计算,每吨矿石成本仅有1元,加上该厂建在矿山边,投料皮带传输机就接在矿山上,运输装卸费为零;而我们的助力每吨矿石购进价是13元,每吨到厂运费是15元,合计为28元,与三源水泥厂每吨1元的成本相比,排除长阳本地有小水电的电价优势和生产环节费用、助力水泥每吨成本要高二十多元,占每吨销价的10%以上。这对于微利的水泥行业来说,提高效益谈何容易?我们的三宁化工所需的磷矿石也是一样受制于人,省化的用煤同样也需要长途运输,费用都相当高。
二是原材料涨价带动劳动力涨价。煤、电、油、水、运输价格不断上扬,人员工资上涨,使企业的综合成本不断抬升,利润空间遭到挤压,很多企业只能在微利和亏损边缘上挣扎。
三是宏观调控乏力。随着市域经济民营化,市场主体大多为民营(个体)企业,企业行为自主性、随意性增强,主管部门难以实施计划指导等调控措施;调控手段也逐渐弱化,经济主管部门手里没有掌握企业需要帮助的诸多调控手段,如没有配置煤电油水资源及土地、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功能;市场
关于我市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篇2
一、农机维修网点发展现状
磐石市位于吉林省中南部, 属丘陵半山区, 是吉林省粮食主产县市之一。2013年末, 我市有15个乡镇街, 266个村委会, 970个自然村, 耕地面积153.9万亩, 农村人口43万人。农机总动力为44.6万k W, 农机具9.8万多台套, 农机维修网点145个, 其中三级网点31个, 专项维修点114个, 有维修技术合格证的126个。三级网点主要从事常用农业机械的局部性换件修理、一般性故障维修以及整机维护工作;专修点主要从事电气焊修理、散热器修理、电器修理、轮胎修补等单项维修业务。从总体上看, 随着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惠民政策的实施, 农机总量急剧增加, 促使我市农机维修市场不断扩大、稳步发展。
二、农机维修网点现存的问题
1. 现有农机维修网点分布不均, 机具得不到及时维修。
从我市维修现状看, 现有农机维修网点的乡镇村145个, 还有121个村没有农机维修点。网点分布不均, 交通便利的村甚至有几家维修点, 相互竞争抢活干, 造成资源浪费;在偏远乡村, 交通不便, 却没有一家农机维修点, 机具出现故障时, 只能到有维修点的村镇去维修, 故不能及时维修, 贻误农时, 甚至造成机具放置废弃的局面。
2. 修理技术差, 维修质量不能保证。
原因表现为:一是多数网点维修设备陈旧简陋, 无专用维修设备, 达不到维修网点应具备的维修设备标准;二是多数网点投入资金少, 维修设备更新慢或得不到更新;三是有的网点根本没有修理拖拉机、农用运输车、柴油机的能力, 却说能够修理, 愚弄农机户;四是没有营业执照、维修场所、量具、拆装专用工具, 却照常营业;五是有的修理网点主修理靠拆换零件, 经修理后, 照样毛病百出。多种原因, 造成机具维修质量不能保证现象时有发生。
3. 大型农机具故障维修更加困难。
大型农机具指的是玉米和水稻联合收获机、精量播种机和免耕播种机、插秧机及拖拉机配套机具, 这些机具技术含量高, 结构复杂, 目前, 我市没有这些机具维修点和专业维修技术人才, 况且, 这些机具县级以下农机销售点没有配件供应, 机具在作业中一旦出现故障, 靠厂家的“三包”服务维修不及时, 耽误农事, 严重挫伤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
4. 从行业业务量和收入看, 农机维修业收益低。
一个村级三级维修点普遍存在设备少、房屋简陋、维修技术人员少 (仅1人) 、占地规模小等问题, 仅能完成常规简易故障维修, 而对大型收获机等技术含量较高的机械, 缺少维修配件。这样的维修点年收入2万元, 还包括房租水电设备折旧等维修成本支出, 可见维修点只能维持生活需求, 就谈不上扩大再生产投资了。
5. 农机部门依法对农机维修网点管理监督力度不够。
《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虽然赋予农机部门一定的执法权利, 由于人员少等原因, 执法力度不够, 存在有的维修点无证经营、有的网点使用假冒伪劣配件充斥维修市场现象, 严重影响农机维修质量和使用寿命, 危及农机安全生产, 侵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机维修网点建设对策及建议
1. 强化培训, 提高维修人员素质能力。
各级农机部门要利用电视、广播、网络、宣传手册和明白纸等各种有效形式大力宣传《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 举办培训班, 普及相关法律知识和维修新技术, 提高修理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能力。具体方法抓好四结合:即与阳光工程培训、职业技能考试考核、农机科技进村入户、实际操作相结合, 保证农机维修人员培训质量。
2. 政策扶持, 促进网点上档升级。
为促进维修网点健康发展, 各级政府部门要认真贯彻《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 加强农机维修网络建设, 应尽快安排财政补贴资金, 逐步对符合标准的农机维修网点配备先进适用的维修设备, 提高整个维修业装备水平和维修能力, 从而提高维修质量, 为农机安全生产提供技术保障。
3. 加大对农机维修网点监管检查力度, 严格核发《农机维修技术合格证》。
各级农机部门要严格执行《规定》, 建立农机维修市场准入制度, 加强归口管理。执法人员要严格按照《农业机械维修开业技术条件》的标准, 不定期地对网点逐个进行检查, 重点检查证件, 认真核实, 符合一个核发一个, 不弄虚作假。对达不到开业技术条件的网点责令其参加相关培训, 办理相关手续。工商部门将合格证作为核发“营业执照”的前置条件, 保证维修网点的相关证件和经营的合法性。
4. 进一步规范农机市场秩序, 保护农机用户合法权益。
关于我市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篇3
关键词:农副食品加工业;现状;对策建议;宿州市
中图分类号 F32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2-07-02
农副食品加工业是指直接以农、林、牧、渔业产品为原料进行的谷物磨制、饲料加工、植物油和制糖加工、屠宰及肉类加工、水产品加工,以及蔬菜、水果和坚果等食品的加工活动,是广义农产品加工业的一种类型。“十五”以来,宿州市农副食品加工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出现了可喜变化,目前已成为支柱行业和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产业。
1 发展现状
宿州市农副食品加工业主要以谷物磨制、饲料加工、植物油加工以及其他农副食品加工为主,近年来发展较快,企业结构得到改善,民营及多种经济成分企业发展迅速,产品品种和深加工产品增加,行业集中度有一定提高,现已形成面粉、油脂、肉类制品的产业群体,涌现出一批有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优势,乃至在全国同行业有一定地位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
1.1 企业迅猛增加,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近10a来(2003—2012年),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业呈快速发展之势,企业总数由2003年的27家增加到2012年的146家,增加119家。在企业增加的同时,企业的规模也不断壮大,已经形成以安徽皖王面粉集团、安徽福润肉类食品有限公司等为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加工基地,带动了相关行业和产品的迅速发展。2012年,农副食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有68家,占2012年收入超亿元企业的27.5%,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7.8亿元,占农副食品加工业的83.2%。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4家,安徽皖王面粉集团有限公司已成为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萧县虹光企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萧县金鸽面粉有限责任公司、安徽金玉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不断做强做大,成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的发展态势较好,经济效益不错,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1.2 总量不断扩大,产品产量大幅增长 伴随着企业总数的增加和龙头企业的壮大,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业总量不断扩大,产值居全市模以工业行业之首。2012年工业总产值达228.35亿元,比2003年的9.16亿元,增长24倍;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2003年的9%提高到2012年的24.3%。
伴随着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农副食品加工业的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量中,小麦粉产量由2003年的24.71万t提高到2012年的454万t,增长17.4倍,年均递增38.2%;饲料由2003年的4.83万t提高到2012年的39.15万t,增长7.1倍,年均递增26%;大米由0.41万t提高到2.79万t,增长5.8倍,年均递增23.7%;鲜冷藏肉1.88万t提高到15.68万t,增长7.34倍,年均递增26.6%。
1.3 效益提升较快,品牌产品不断增多 近7a来(2003—2012年),宿州市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业资产总额由2003年的5.14亿元提高到2012的73.32亿元,2012年比2003年增长13倍,年均递增34.3%,2012年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业资产总额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3.8%,比2003年提高10.38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由2003年的8.77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25.82亿元,增长24.7倍,实现利税总额由2003年的0.1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6.96亿元,在宿州市规模工业32个行业中,创利税排名第三。
农副食品加工业作为宿州市的传统产业,历来就有很多名、特、优产品。安徽皖王面粉集团有限公司、宿州市笑果饲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宿州市徽香源食品有限公司、宿州市符离集刘老二烧鸡有限公司等生产的皖王、笑果、徽香源、刘老二等产品已成为国家或省级名牌产品。
1.4 从业人员快速增加,私营企业发展迅猛 农副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民就业。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全部从业人员为18 260人,比2003年的2 716人增加15 544人,增长5.72倍,年均递增23.6%,占宿州市规模以上工业的12.4%,比2003年提高9.69个百分点。农副食品加工业成为宿州市吸纳劳动力和创造就业机会的主要行业之一。
随着所有制结构的逐步调整,农副食品加工业企业经济类型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以国有企业为主导,其他经济类型共同发展的格局,转变成以私营为主导的格局。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私营企业96个,占农副食品加工业的65.7%,实现工业总产值134.56亿元,占农副食品加工业产值的59%。
2 存在问题
2.1 产品档次较低 宿州市农副食品加工业是“主食型”结构,以原始的米面、粮油加工为主,精加工的副食品比重小,技术结构不合理,主要问题是初级、粗放、低档产品多,高级、精细、深加工产品少。2012年规模工业企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企业146家,其中谷物磨制企业94家,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23家,其它农副食品加工8家(淀粉及淀粉制品6家)。
2.2 企业规模偏小 农副食品加工业企业有了长足发展,但对整体带动作用仍然偏弱,尤其表现在缺乏深加工的特大型企业。2012年农副食品加工业大中型企业7家,占4.5%,小微型企业139家,占95.2%。大中型、小微型企业分别完成工业总产值72.23亿元、156.12亿元,分别占31.6%、68.4%。小微型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54.43亿元,实现利税5.2亿元,分别占68.4%和74.7%。规模经营对食品行业来说至关重要,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规模小,难以抵抗市场风险。
2.3 农产品转换能力较低 现阶段,宿州市农产品(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加工程度虽比以往有所提高,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国际上常用农产品加工工业产值和农业产值相比的办法衡量农产品加工工业发展水平。据测算,2012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约是1.2:1,而安徽省为1.6:1,全国为1.9∶1。
3 对策建议
3.1 继续鼓励发展农副食品加工业 农副食品加工业是连接第一产业、牵动第三产业,具有延伸作用的加工产业,虽然资金回报率不高,但投入较少,投资回收较快。从近年国家政策看,农副食品加工业符合国家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产业发展政策。从宿州市属于农业大市自身特点看,农产品原料供应丰富,农副食品加工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有利条件。因此要大力倡导和积极鼓励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
3.2 鼓励农副食品加工企业延伸发展 农副食品加工业属于上游行业,向下可以带动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纺织业、医药制造业等多行业的发展,因此应鼓励支持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加快研发下游新产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根本上改变农产品加工程度低,食品工业产品品种少,技术含量低的落后状况。
3.3 鼓励企业壮大规模,提升品牌效益 在产品日趋同质化的今天,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就必须提升产品的诚信度、知名度、美誉度。因此各级政府要制定激励政策、创新机制,从资金、政策等方面支持农副食品加工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引导企业开展重质量、创品牌活动;鼓励企业创新管理,积极推行ISO质量体系认证工作,打造品牌,打响名牌,营造市场,以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带动产业发展和集聚,以品牌推动产业集聚档次的提升。
关于我市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篇4
但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分析我市安全生产工作的现状,在机制体制上、监管手段和责任落实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上仍然没有完全达到科学性的要求。由于我市目前正处于经济转轨、体制转换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这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现期,安全生产领域面临的一些基础性、素质性、结构性、体制性的矛盾和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一方面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不配套、不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不够完善,监管力量不足,监管手段落后,安全投入不足,安全基础脆弱等等都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导致安全生产监管对象趋于多元化,监管难度加大,非公有制企业发生的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已经占到全市总数的70%左右;工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等高 速发展,农民工大量进城务工,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的压力增大,使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
一、当前我市安全生产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危产业(行业)点多面广而安全基础又十分薄弱。我市现有煤矿251处,绝大部分是高瓦斯高突出矿井,瓦斯、煤尘、自燃、冒顶、水灾等灾害齐全;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市车流、物流、人流频繁量大,人、车、路之间的矛盾突出,道路交通事故多发。据统计,自2003年以来,每年我市道路交通和煤矿这两个行业事故死亡人数之和均占到当年事故总死亡人数的90%以上。此外,我市还有非煤矿山387处。这些矿山地质条件复杂,机械化程度低,安全保障水平低,造成了安全事故多发;有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425家(其中生产单位31家、经营单位394家),烟花爆竹生产企业49家,烟花爆竹经营企业3263家,这些企业是发生爆炸、燃烧、泄漏、环境污染等事故的危险所在。
(二)安全生产工作机制与监管体制还不够完善。一是安委会作用还不明显。为了统一协调全市的安全生产工作,我市成立了安全生产委员会,由42个部门组成,市安委在指导协调全市安全生产工作、推进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安委会是一个议事协调机构,与各组成部门之间、与其他诸如道路交通安全委员会、消防安全委员会等之间是一种指导协调关 系,且安委会无专门编制、无专门经费、无专门工作人员,日常工作也大多是组织召开有关会议、议定有关事项,综合监管权威不够,指导协调力度不大,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指挥调度全市安全生产工作的机制。二是安监部门职责定位还不明晰。目前我市安监局同时承担市安委会办公室的职能,具体承办市安委会的日常工作,安监局既有属于自己的责任田,直管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的安全生产,又是政府安全生产的综合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安全生产目标管理的考核工作,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三是条与块的监管权力和责任不相称。如中石油、中石化加油站其主权主体属中央企业,人员安全资格证和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则由省安监局颁证,日常监管及安全隐患的整治要市级和县区级安监局督促落实;建设单位的施工许可证由省建设部门颁发,建筑安全问题由市建设部门负责,安全事故的处理、考核又由安监部门负责,也造成相互联动不协调,配合不密切,影响了监管效果。
(三)安全监管任务与行政力量配置的矛盾突出。一是安全生产监管任务相当艰巨。仅安监部门直接监管的高危行业生产经营单位就有4500多家。安监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监管的重大危险源多达486处,涉及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城市燃气、锅炉使用、炸药仓库等企业。二是安全监管力量严重不足。我市现有市、县两级安监人员 142人,需要直接监管的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生产经营单位就达4500多家,市县两级安监人员严重不足,与繁重的监管任务不适应,工作一直超负荷运转。三是安全投入不足、安全保障滞后是制约安全生产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重大事故隐患的整改治理、重大危险源的监控管理、机构队伍的建设完善、应急体系的建设、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等等方面,都需要充足的资金投入。由于经费不足,缺乏必要的技术装备,安监人员在日常监管执法中,也只能靠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凭鼻子去闻,靠人去严防死守,而这种严防死守的劳动强度、时间跨度和不可控性远远高于防洪防汛工作,安全监管的科技含量明显偏低。近年来,为加强基层的安全生产工作,绝大部分乡镇(街道)设立了安监站,为基层安全生产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乡镇(街道)安监站普遍存在无编制、无经费、无专业人员、无执法资格等问题。
(四)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我市高危产业点多面广,门类齐全,危险性大,同时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一些重大隐患和危险源(例如市煤气公司储气罐、春园加油站等),已处在城市的中心,并没有完成搬迁,给城市留下了大量的事故隐患,使我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迫在眉睫。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已将建立和完善事故应急救援机构提上议事日程,多次研究全市的应急救援指挥 中心建设工作。但是,就目前我市而言,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应急救援指挥调度机构不健全、指挥调度不统一、救援队伍力量分散、救援技术装备落后、财力物力投入不足等问题,这些都表明我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还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上,与我市的高危产业现状和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不相适应。
(五)安全生产责任奖惩机制中存在“两个不对称”的问题:
一是党政领导及安监人员承受的责任压力与企业承受的责任压力不对称。在我市当前的安全生产责任奖惩机制设计中,安全生产压力主要集中在各级党政领导和安监人员身上,还没有很好地把压力传递到企业这一安全生产责任主体身上。例如:我市规定,对于发生10人以上重大事故的县市区政府实行“一票否决”,县市区长及分管领导当年不得提拔并依照有关规定进行问责;各县市区也同样规定,对于发生3人以上较大事故的乡镇实行“一票否决”并追究相关领导及安监人员的责任。这些规定无疑对落实政府领导责任和安监部门监管责任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对企业发生事故如何进行惩戒除法律规定的追究法律责任和给予经济处罚外,从责任压力和责任追究的实质后果来分析,远远不能和党政领导及安监人员所承受的压力相匹配。从现实情况来看,“农民死儿子、老板赚票子、政府当孝子、干部掉帽 子”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二是基层党政领导及安监人员安全生产工作“奖”与“惩”的力度不对称。基层同志反映,现行的安全生产责任机制,对“惩”的一面强调得十分突出,而“奖”的一面力度远远不够。对于发生了重特大事故的、事故指标超控的有关惩戒性规定,非常明确而具体。但对于在安全生产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的、长年从事安全生产工作的基层党政领导和安监人员的鼓励和奖励,往往很难找到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定。
二、加强和改进安全生产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一)抓住根本,尊重科学,稳步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一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提高企业经济增长的质量。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特别要抑制部分行业生产能力盲目扩张和对生产资料需求的过快增长。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为提高企业经营效益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鼓励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成熟技术和高新技术进行改造。制定鼓励煤矿等高危企业,依靠先进开采技术,加强高产高效矿井建设的产业政策和税收政策,调动企业技术改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快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装备、产品和能力,为企业提高经营效益奠定基础。坚持以煤为基础,积极发展煤电、煤化工产业,大力气发展煤炭循环经济。
二是坚持培养人才和引进人才并重,着力提高企业安全技术和管理能力,提高安监队伍的整体素质。要在引进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上建立一整套的制度和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投入,减少对安监人员的盲目责任追究,要想办法减轻安监人员的工作压力,树立安监人员的执法权威,为企业提高安全技术管理能力提供智力支持和保障,为确保安监队伍的战斗力和工作效率提供持续的动力。
三是坚持落实有利于安全生产的经济政策,着力建设本质安全型企业。完善企业安全费用提取使用和管理制度、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认真落实企业伤亡事故经济赔偿规定;完善采矿权有偿使用制度,理顺采矿权与经营权的关系;配套制定保障安全生产的相关经济政策,如:建立对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煤矿收回采矿权的安全淘汰机制、对高危行业强制推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对道路危险路段强制安装防撞护栏、在危险化学品行业推行HAN阻隔防爆和BF系列无火花快速堵漏等先进实用技术等,并纳入法规标准层次予以推行;制定煤矿等高危行业最低工资标准;吸引较高素质的人员从事煤矿等高危行业一线的工作,推进企业提高机械化水平的步伐,最大限度减少作业人数;建立高危行业职工养老金制度,稳定职工队伍。
四是坚持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着力提高企业现场管理水平。以上标准岗、干标准活为主要内容,以风险管理为基础,从安全技术角度出发,完善和创新各行业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和考核体系,把安全管理工作贯穿于企业生产的全方位、全过程,强化闭环管理,致力于源头防范,进一步提升现场安全管理水平。
五是坚持科技创新与进步,着力增强安全管理手段。引进吸收国际先进装备和工艺,提高装备的安全可靠性。建立企业生产经营综合信息网络,提高安全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大重大安全技术问题的研究,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技术开发以及科技服务体系,围绕安全生产技术难题集中进行科技攻关,建立安全隐患的预测预报系统。
六是坚持强化安全培训教育,着力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从上到下构建全社会的安全宣传教育及舆论支持体系,培养教育个人和群体的安全价值观。鼓励行业、企业、社会大力发展民营、民办、股份制等形式的职业技术院校;加强校企联合办学,按企业需求设定专业,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逐步变招工为招生;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将传统的由企业、行业培训各类技术人员、特殊工种作业人员、技术工人转向社会化。逐步使高危行业走上从业人员职业化、管理人员专业化、从业培训社会化、自主培训经常化的路子,达到企业职工人人想安全、人人会安全、人人能安全的目标。
(二)健全体制、完善机制,不断加强和改进安全生产工作。一方面,要按照“经济管理职能和行政执法职能分开”、“安全生产行业管理与安全监督分开”的思路,把行业力量、专业协会发动起来,把相关专业协会和技术人员组织成一个服务体系,强化行业管理职能,这样才能使各级安监部门集中精力、集中力量抓好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规定落实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另一方面,要理顺企业安全管理机构,充实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形成从职工、企业、社会到政府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
(三)进一步强化企业主体意识、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创造物质财富的主体,同时也是安全生产的工作主体和责任主体。安全监管工作只有与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形成互动才能收到实效。首先要按“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分层次落实”的总体要求,将各级政府、各级安监、行业管理部门、企业不同责任主体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职责范围、责任内容、责任要求具体化、明确化,这样才能解决好干部与企业责任压力不对称的问题。其次,对不同安全风险程度的企业采取不同的监管方式。安全风险低的企业实行高标准、低管制,安全风险高的企业实行通用标准、严管制,增强他们对安全管理法规的自愿遵循性,避免安全管理的逆向选择现象。第三,完善市场准入标准。通过标准调控企业,使企业在政府确定的框架内承担起安全管理责任。对许可事项,凡是通过市场机制能够解决的问题,应当由市场机制去解决;通过市场机制难以解决,但通过规范、公证 的中介机构自律能够解决的问题,应当通过中介机构自律去解决。
(四)从实际出发,做到理性预防,不断夯实安全基础。政府要把企业事故责任者应承担的责任与其对于事故的预防所作的投入联系起来,研究制定各类事故预防的投入标准,形成理性预防安全事故的有效机制,使企业业主们时刻以一种“可计算的问责理性”压制住预防惰性,积极地为事故预防而进行实质性的投入,夯实安全基础。从安全监管的角度看,事故源于隐患,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往往是安全隐患长期存在恶性发作的结果,因此,安全监管的重点要放在切实建立安全隐患的发现、整改、验收、处罚机制,完善隐患治理整改制度,严肃隐患整治纪律上。建立重大安全隐患责任追究制度,对长期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生产的企业不仅要进行经济处罚,还要严肃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五)科学地研究和建立责任追究与激励相结合的机制,实事求是落实责任追究规定。首先,要准确界定综合监管和行业管理之间的工作职能。分清哪些工作是由综合监管部门负责、哪些工作属于行业管理的范畴、安监部门与行业管理部门各自承担的安全责任是哪些,切实解决监管缺失的问题。其次,要准确界定监管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安全管理职责。政府监管和企业管理的主体、对象、内容都不一样。政府监管的主体是政府及有关部门。企业管理的主体是生产经营单 位。第三,实事求是追究事故责任。在严格界定责任的基础上,按照党纪政纪和法律规定追究责任,以真正吸取教训,警示教育后来者。第四,要做到责任追究与激励相结合、相对称,妥善处理好责任机制中“奖”与“罚”不对称的问题。
关于我市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篇5
调研
我市个体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调研
近几年来,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坚持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并举,有力地促进了全市个体经济的发展。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反映,个体经济在全市经济发展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大,对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改善生活、稳定社会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全市具有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的重要经济增长因素。个体经
营户已成为富民强市的一支重要生力军。[那一世范文网.文章-http://.找范文,到那一世范文网.]
一、全市个体经济发展现状
1、基本概况及行业分布
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显示,全市拥有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个体经营户22556户,分布在14大行业。其中,户数最多的是批发零售业,有9916户,占全部个体经营户总数的44%;其二是交通运输业5579户,占%;其三是工业2309户,占%;其四是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2117户,占%;其五是住宿餐饮业1977户,占%。以上五大行业合计户数占全部个体经营户的比重达到%。末,全市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为38498人。其中,从事批发零售业的人数最多,达14896人,占个体户全部从业人员的%;其次是交通运输业5911人,占%;其三是工业6191人,占%;其四是住宿餐饮业5236人,占%;其五是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3980人,占%。以上五大行业合计从业人员占全部个体户从业人员数的比重达%。末,全市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个体经营户拥有固定资产原值亿元,其中,资产最多的是批发零售业,拥有固定资产10918万元,占全部个体户固定资产原值的%;其二是交通运输业,拥有固定资产8204万元,占%;其三是居民服务及其他服务业5917万元,占%;其四是工业5802万元,占15%;其五是住宿餐饮业5789万元,占15%。以上五大行业固定资产合计占全部个体户固定资产总额的比重达%。
根据以上个体经营户的户数、人员和资产数据可以看出,市个体户所从事的经营活动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工业、住宿餐饮业和居民服务及其他服务业。
2、主要经济指标及行业分布,全市个体经营户共实现营业收入亿元。其中,营业收入最多的是批发零售
业,为亿元,占个体户全部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其二是工业,营业收入为亿元,占%;其三是住宿餐饮业,营业收入为亿元,占%;其四是交通运输业,营业收入为亿元,占%;其五是居民服务及其他服务业,营业收入为亿元,占%。以上五大行业合计营业收入占全部个体户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全市个体经营户共缴纳各项税费5520万元。其中,缴纳税费最多的是批发零售业,缴纳税费2156万元,占全部个体户缴纳税费的比重达%;其二是交通运输业,缴纳税费1500万元,占%;其三是工业,缴纳602万元,占%;其四是居民服务及其他服务业,缴纳474万元,占%,其五是住宿餐饮业,缴纳457万元,占%。以上五个行业合计缴纳税费占全部个体经营户缴纳税费总额的比重达%。
3、个体经济区域分布
全市个体经济从规模和效益看,都呈现出以城区为中心,逐渐向周边乡镇扩散 的局势,这与全市人口总规模和经济总量分布趋势是基本一致的。从户数看,舞阳坝办事处5015户,占%;小渡船办事处3046户,占%;六角亭办事处2550户,占%;三个办事处个体户数量占个体户总数的%;龙凤镇、崔坝镇、板桥镇共有个体户3191户,占%;其余10乡中个体户户数排在前五位的是屯堡、白杨、芭蕉、红土、盛家,分别占%、%、%、%、%。从年末从业人员看,舞阳坝办事处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10060人,占个体户全部从业人员的%;小渡船办事处6574人,占%;六角亭办事处4473人,占%;三办合计占总数的%。龙凤镇、崔坝镇、板桥镇个体从业人员4797人,占%;其余10个乡中个体户从业人员排在前五位的是芭蕉、白杨、屯堡、红土、盛家,分别占%、%、%、%、%。再从个体户经营收入看,舞阳坝办事处个体户经营收入为46772万元,占%;小渡船办事处33675万元,占%;六角亭办事处33096
万元,占%;三办合计占%。三镇合计19215万元,占%。其余10个乡只占%。从经营户数、从业人员、营业收入三大指标可以看出,三个办事处都是排在前三位,是全市的领头羊。
4、与全州其它县市对比 市作为州府所在地,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个体户户数、从业人员、经营收入都居全州之首。全州共有个体户96524户,市就有22556户,占%。居全州第一位。比处于第二位的利川多6128户,高出个百分点;比处于第三位的建始多10124户,高出个百分点。全州个体户从业人员162866人,市38498人,也是全州最多的县市,所占比重达%,比利川多11233人,比重高个百分点;比建始多17559人,比重高个百分点。全州个体户营业收入亿元,市为亿元,占%,比利川多亿元,占比高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利川市的个体户营业收入绝对额和占比都只有市的一半。从缴纳税费来看,情况就不是这样了。
全州个体户共缴纳税费25771万元,市为5520万元,占%;而利川为5431万元,占%;绝对数和占比都和市接近。分88个街道办事处和乡镇观察分析,全州5个街道办和6个县城关镇是个体户集中的区域。个体户营业收入超过3亿元的共有7个办事处和镇,其中,市的舞阳、六角、小渡船街道三个办事处都名列其中,此外还有利川市都亭街道办,巴东的信陵镇、来凤的翔凤镇、鹤峰的容美镇。建始邺州镇、咸丰高东山镇收入超过2亿元,宣恩珠山镇过亿元。市其它13个乡镇营业收入都在亿元以下。收入过5千万元的有市龙凤镇、崔坝镇、柏杨乡、屯堡乡、芭蕉乡、利川市的汪营镇、文斗乡,建始的高坪镇、红岩寺镇、花坪乡,巴东的沿渡河镇,水布垭镇,宣恩的沙道沟镇和鹤峰的走马镇共14个镇。
二、个体经济在全市经济中的地位作用 由上述资料可以看出,个体经济在安排就业和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着
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涉及行业广泛。个体经营户所从事的行业非常广泛,涵盖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除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以外,还涉及到房地产、卫生、教育、文化体育和居民服务等十四大行业。
2、从业人员众多。全市个体户从业人员共有38498人,这是一支十分庞大的队伍。解决了很大一部分的就业与生存问题,缓解了社会的就业压力,维护了社会稳定。与法人企业相比,有的行业甚至占据了绝对优势。如交通运输业:个体户从业人员是交通运输企业从业人员的倍;批发零售业:个体户从业人员是批发零售企业从业人员的倍;住宿餐饮业:个体户从业人员是住宿餐饮企业从业人员的倍;居民服务业其他服务业,个体户从业人员是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企业从业人员的倍。
3、创造了更多的社会财富。个体经济
已成为全市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她创造了更多的社会财富。个体批发零售营业收入为111086万元,占批发零售法人企业营业收入的%;个体住宿业营业收入为2165万元,占住宿业法人企业营业收入的%;个体餐饮业营业收入19339万元,是餐饮业法人企业营业收入的倍。根据普查资料测算,个体工业创造的增加值为22655万元,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她为市地区生产总值贡献了个百分点的份额;个体运输业创造增加值6574万元,为地区生产总值贡献了个百分点的份额。
4、促进了市场繁荣。近几年来,市城乡贸易发展很快,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迅猛,满足了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如胜利街服装市场、东风大道精品市场、州政府门前电脑市场、国泰大厦综合市场等,由于他们的存在,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他们已经成了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三、全市个体经济存在的问题
这些年来,市个体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为地方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管理不规范。个体经济几乎都是家族式经营管理,绝大多数个体户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是为了求生存,其经营规模十分弱小,按个体户户数计算,平均每户从业人员只有人,每户年营业收入仅为万元。同时产品质量差,科技含量低,服务挡次低,市场竞争稍为激烈就会自然倒闭。二是行业分布不合理。虽然个体户分布在十四个行业,但有的行业为数不多,只是象征性的有几个代表,大多数都是从事批发零售、住宿餐饮、道路运输、文化娱乐,社会服务和农付产品简单加工等一些传统的行业,缺乏技术密集型的新产业,缺乏本地特色的规模经济,往往是重复建设,重复经营,同行拼比,结果导致过度竞争。三是缴纳的税费低。市个体户虽然户数多,从业人员多,但缴纳的税费低。个体户户平缴纳的税费
为2447元,低于全州2670元的平均水平。比排在第一的鹤峰低948元,比排在第二的利川低859元。在全州排在第四位。四是无照经营突出。据普查资料表明,市个体经营户总数中,9186户没有办理营业执照,占全市个体经营户数的%。说明个体经营户法制观念淡薄。这也是造成户均提供税费低下的主要原因。五是发展意识不强。个体经济在经营中普遍存在盲目性,短时间内什么赚钱大家就一蜂窝的都去干那个,缺乏长远计划和安排,发展意识不强。六是社会服务体系不配套。目前个体经济的行业引导、科技培训、信息咨询等社会服务体系十分缺乏。乡、镇、办以及下面的社区、居委会只是搞什么调查或收取什么费用的时候到个体户那里去,平时很少光顾,谈不上什么指导。有关部门对发展个体经济说的多、做的少、虚的多、实的少,支持关心不够,任由他自生自灭。七是个体经济资金不足,在融资上困难重重,资金问题仍然是制约个
关于我市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篇6
为使我市提前1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年初,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原建整办、小康办合并组建为市委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小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全市基层组织建设和小康建设工作的指导、督促、检查和考核。至3月份,先后从有关单位抽调8名工作人员到位。机构组建后,办公室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围绕“班子强、农村富、村庄美、风尚好”的全面小康目标,加强了基层指导,狠抓了工作督促,全面推进了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小康建设发展。
一、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小康建设工作运行情况
(一)抓工作部署,促整体推进。为创造性地开展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小康建设工作,形成城乡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一是起草文件,积极参谋。市委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小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初拟了《关于2005—2010年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小康建设工作安排的意见》和《资兴市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实施方案》(送审稿)提交市委研究,经市委审定后由市委行文下发全市,出台了《资兴市2005年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小康建设工作要点》,起草了《资兴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小康建设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送审稿)和《资兴市2005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小康建设考核办法及评分细则》(送审稿)。认真筹备了3月16日全市农村党支部换届选举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小康建设工作会议。会上,各乡镇(街道)党委、政府和各包村单位负责人与市委、市政府签订了《资兴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小康建设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并确立了“一定三年,逐年考核,三年验收”的小康建设工作机制。落实了责任,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二是分类定级,明确目标。根据全市各行政村的经济基础,对全市266个行政村进行了分类定级,将全市266个行政村划分为一、二、三类,其中一类村106个、二类村114个、三类村46个,按照“一村一方案、一村一目标、一村一要求、一村一考核”的要求,一类村用3年时间(到2008年)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目标,二类村用6年时间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目标,三类村到2010年基本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目标。为强化工作责任,我市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小康建设工作实行1个市直单位包1个村,三年不变,一包到底,确保所包村小康社会指标全面实现。确立了“市级领导办点、市直单位包村、小康专干驻村、乡镇(街道)党委书记、乡镇长(街道办事处主任)联村”的工作机制,全市36名市级领导分别联系一个村,53个市直单位各包一个村,并确定53名分管领导和59名小康专干具体抓,28个乡镇(街道)党政主要负责人包村51个,上级确定省级小康示范村2个。三是履行职责,全方位工作。为确保办公室工作规范、有序,强化了内部管理,出台了《办公室工作人员目标管理考核细则》,对工作人员进行了合理分工,明确了各自职责。1至7月,办公室8名工作人员先后到28个乡镇(街道)80多个小康示范村进行调研180多人次,深入乡村进行指导和督促。
(二)抓规划制定,促思路清晰。理清工作思路、制定规划,是提前10年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基础。为此,狠抓了全市106个小康示范村的3年总体规划和2005年工作计划的制定工作。到5月30日止,各小康示范村都报送了总体规划
和工作计划。规划体现了“因地制定、内容全面、突出发展、整体推进”的特点。同时,建立了106个小康示范一类村2005—2008年以人口、户数、主导产业项目、人均可支配收入、集体经济收入等为主要内容的小康台帐,并制版上墙。
(三)抓组织建设,促班子优化。一是以农村支村两委换届工作为契机,优化村级班子建设。全市106个小康示范村换届选举工作获得圆满成功。支、村两委换届后,实现支书、主任一肩挑的有42人,占16,“两委”交叉任职181名,交叉任职率35。交叉任职后,“两委”成员比上届减少223名,减幅为28.5。一大批年富力强、政治素质好、群众威信高的“农村能人”充实到了支、村两委班子中。二是举办农村支书、主任培训班,提高村干部素质。积极参与配合举办村支书、主任培训班,7月10-18日,组织全市266个行政村488名支书、主任系统学习了全面小康建设、农村经济发展、村级组织建设、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等内容。这次培训帮助支书、主任树立了“发展消除贫困和合作共赢”的理念,提高了他们执行上级政策、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和依法治村的能力,增强了他们提前10年实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和决心。
关于我市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篇7
1 我市玉米新品种推广存在的问题
1.1 引进推广品种多、乱、杂, 农民购种无所适从
农作物品种的区域性较强, 审定通过的品种数量虽多, 但仍然有各自更能发挥高产、稳产的适宜区域。而我市种子市场上每年都集中有许多不同特点的品种, 少则几十个, 多达百余个。在这些品种的宣传上, 只有企业的宣传资料, 有的种子企业销售品种的宣传资料含糊其词, 品种特征特性和适宜区域标志不明显, 更有一些未审定的品种也充斥其中, 再加上有些种子经销商的业务素质低下, 对所销售的品种无法说清其生产具体表现, 使农民无所适从, 不知究竟种什么品种好, 出现盲目、盲从购种推广的现象。
1.2 种子企业各显神通, 新品种多头推广
种子企业参与新品种推广已成为一种趋势。一些种子企业为了销售新品种, 通过种植新品种展示田, 召开品种观摩和发布会, 与种子经销商签订种子购销合同等方式进行新品种推广。而种子企业各有各的经营网络, 同一区域会有多家种子企业同时进入, 各企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都竭力宣传自己的品种, 导致同一个区域新品种多头推广, 生产上难以形成一区一种、一村一品, 从而影响了农产品的区域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
1.3 以单纯推广品种为主, 良种良法不配套
推广新品种必须有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 良种良法才能有效发挥新品种的作用。目前, 在推广新品种时往往只是一味地宣传品种本身, 对配套技术重视不够。农民在种植管理上只是按传统的管理方法进行, 根本不考虑品种的栽培技术要点、区域特点、土壤肥力等。当前从整个农村来说, 种地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妇女, 精耕细作早已成为历史, 往往采取粗放式管理。以施肥为例, 人们施肥常常是“一炮轰”, 把所有的肥料一次性作底肥施入。这样做有的品种会出现前期生长过旺, 后期因脱肥而早衰的现象, 最终导致减产。究其原因, 一是科研单位和人员只重视品种选育, 对配套技术研究不够, 介绍新品种千篇一律, 缺乏针对性;二是种子部门与农技推广部门各自为阵, 相互缺乏联系沟通, 没有形成有机的联合推广体系;三是缺乏对农民素质和技术培训。
1.4 新品种推广经费短缺, 良种推广体系不健全
现行的良种推广体系依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渐形成的模式, 即省、市、县都设有种子管理机构, 制定良种推广计划并组织种子公司进行推广, 种子企业承担良种销售和供应任务。近年来,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实施, 这种体制已自然打破, 但新的体系尚未形成。目前, 新品种推广的现状是杂交种企业自推, 常规种由于没有经济效益基本无人问律。而各级种子管理机构由于推广经费短缺, 新品种宣传、展示的范围和力度受到限制, 更无力担当良种推广任务。这样, 造成玉米等杂交作物品种更换速度加快, 小杂粮等常规作物品种更换非常缓慢。
2 对我市玉米新品种推广的建议
2.1 科学确立玉米品种推广应用原则
根据我市农业生态条件及农业生产力水平, 在玉米品种推广应用方面应坚持“两为主”、“三提高”的原则, 即以高产、优质、抗病虫的品种为主, 以紧凑型、密植型、抗倒性强的品种为主;“三提高”就是提高品质, 提高产量, 提高经济效益。当前, 我市玉米的主导品种应为郑单958、强盛16号、大丰26号、农大84号、长城799、福盛园52号、大丰16号, 搭配品种为强盛12号、三北6号、沈单16号、咏丰1号, 逐步实现由平展稀植大穗型向紧凑型、密植型转变。
2.2 建立引进农作物新品种试验与认可制度
为改变当前农业生产上出现的杂交玉米品种过多过乱的不利局面, 方便农民群众选购良种, 推进品种的区域布局, 国家和各省都相继建立了农作物主导品种推荐制度。今后, 凡在我市引进推广的农作物新品种, 均须到当地种子管理部门登记备案, 并参加种子管理部门组织的新品种试验示范, 经过试验比对照增产显著、抗病性强、品质优良的准许在当地推广, 凡未经登记备案试验示范的品种不得在当地推广。准许备案推广的品种, 各有关育种单位和种子生产者必须实行承诺服务, 对自己的种子质量负责, 承担因种子自身原因给广大农民造成减产损失的经济赔偿责任, 维护种子使用者的权益。
2.3 建立品种追踪管理新机制
现行的品种审定制度注重审定前的管理, 对审定后的管理有所放松。近几年的品种管理工作实践表明, 由于对合法使用品种没有进行审定后的追踪管理, 在开展主导品种推荐和确定淘汰退出品种时往往缺乏可靠依据, 给新品种的推广工作带来一定影响。为此, 今后一要建立品种追踪管理新机制, 认真搞好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工作, 准确掌握我市杂交玉米品种在生产中的表现情况, 及时发现品种变化和缺点缺陷, 为品种推荐和品种淘汰提出科学依据;二要开展品种适应性考察, 各县 (区、市) 种子管理站根据生态类型定期观察记录追踪品种的生产表现情况和品种特征特性, 年终将考察结果汇总报市种子管理站, 汇总结果作为全市主导品种推荐和确定品种淘汰的重要依据。
2.4 加强玉米种子市场管理
关于我市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篇8
云南省元谋县地处云贵高原金沙江流域的低洼河谷地带,元谋盆地属燥热河谷坝区,气候干燥炎热,光热资源充足,是种植亚热带作物及各种反季节水果、蔬菜的好地方。元谋县的葡萄在全国乃至北半球上市最早,价格最高。自然条件下夏黑葡萄在3月底4月初上市,红地球葡萄在每年的5月底6月初上市,比北方的温室大棚上市还要早。最近2年的地头价:红地球葡萄15~30元/kg,夏黑葡萄20~38元/kg,667 m2收入4万~8万元。这使得葡萄种植产业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到目前为止总面积已突破0.4万hm2。高速发展导致葡萄产业出现了一些问题,现分析如下。
1葡萄栽培现状、存在的问题
1.1盲目投资促成了葡萄产业发展过热
正因为元谋的特殊气候,葡萄上市早,价格高,利润大,加之一些媒体夸大宣传,认为在这个“天然温室”,葡萄一年四季均可发芽、结果,葡萄可一年两熟、三熟,产值每667 m2可达5万~10万元,甚至更高,一些来元谋旅游、走亲访友的商家认为在元谋种植葡萄,是一个不错的投资项目,便携带大量资金涌入元谋种植葡萄。开山辟地,填沟造田。少则几十亩、上百亩,多则几千亩,投资规模从三四百万元到五六千万元甚至过亿元的都有。元谋的葡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且以大面积基地农场种植为主,集中连片面积达2 hm2以上的农场占到85%以上。
1.2缺乏技术造成95%的基地亏损
基地投资者多为其他行业转行过来,许多人从未接触过葡萄产业甚至农业行业,对葡萄种植一窍不通。他们通过聘请农民技术员对其种植进行技术指导。技术员一般是当地有一定葡萄种植经验的农民,对管理面积较小的(1~2亩)葡萄园尚可,对于管理大面积葡萄园尚缺乏经验,加之农民技术员多为兼职,不能全身心的负责基地的种植与跟踪管理全过程,造成许多园子管理不善。
也有一些园片外聘专家和技术总监。这些专家大多来自北方或沿海葡萄产区, 他们对他 山西果树SHANXIFRUITS 2014(4)1们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下葡萄的栽培模式、栽培技术虽有一定的经验,但由于对元谋的自然条件了解甚少,仅仅把以往北方、沿海的管理经验,生搬硬套在元谋这块土地上,不能因地制宜,对症指导,导致元谋95%的种植户亏损。
1.3高昂的地租制约着元谋葡萄的有序发展
在元谋,土地租金很贵,一般667 m2租金在2 000~3 000元,高的达5 000元,且一次要交3~5年的地租,这笔资金让好多园主不堪重负。加之其他支出,在元谋投资种葡萄,从建园到第2年采收,每667 m2需要投资3万元,甚至更多。许多农场主由于对葡萄产业了解不透,项目投资前没有进行合理有序的规划,导致前期资金投入过大,后续资金不足,资金链条断裂,有的投资人已破产,弃园走人。另外,对建园种树规划不当,导致无用功、重复工太多,也造成了严重的资金浪费,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元谋葡萄产业的有序发展。
2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建议:
第一,投资发展葡萄应先做好规划。建议来元谋投资葡萄的种植者,不要盲目跟风,应先考察,多了解,多学习,邀请对元谋自然条件相对了解的专家,研讨并制定适合元谋气候条件的葡萄种植纲要。从资金投入使用、品种选择、栽培措施等方面做好规划,促进元谋葡萄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加快葡萄栽培技术的研究与推广,结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研究推广先进的葡萄栽培技术。如,元谋具有“天然的温室气候”,光照时数长,阳光充足,蒸发量大,且葡萄的生长发育期正处在旱季,炎热少雨。但在早春葡萄萌芽期,元谋也易出现低温、霜冻等自然灾害,对葡萄生长影响甚大,2013年的12月16-18日就出现了-2~-1 ℃的低温,低温冻害造成发芽早的园子几乎全军覆没。而每年的4-5月份,葡萄果实的膨大期以及转色期,正是元谋的高温期,最高气温可达42 ℃,且持续时间长,高温、干旱、少雨,抑制了葡萄的正常生长发育。因此应因地制宜,研究预防低温霜冻和克服高温胁迫的措施。
再如,葡萄在元谋整个周年都可以不落叶,但不落叶不代表仍能正常生长发育。元谋每年的12月10日至次年的1月20日(大寒)前,近40 d的时间里气温多数徘徊在3~10 ℃间,有时也会低于0 ℃以下,葡萄看上去叶片还在,青枝绿叶,但根部已进入休眠状态,根系养分吸收、供给停滞。这时如果修剪过早或使用石灰氮等盲目催芽,就会出现葡萄养分上下供给失衡,生长停滞,造成整个树势萎焉、衰竭,果实无法膨大,甚至整株死亡。打破了葡萄生长的自然规律,便进入了“今年结果,明年平茬”、大小年现象轮回的恶性循环中。因此,必须结合这一情况,研究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葡萄修剪技术。
又如,元谋土质主要以沙石地、红砂壤土为主,加之好多基地为削高填凹的“人造土地”,好多“熟土”被挖走,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在种植过程中,基地种植者若盲目地使用含调节剂的速效冲施肥料,不注重基本氮磷钾、有机质、农家肥的补充,土地板结、盐渍化程度加重,过多倚重冲施肥,造成根系上浮,导致葡萄生长发育不健全、营养不协调、树势早衰、果实膨大不起来、上色不好等。因此,必须结合元谋的土壤条件,制定科学的施肥方案。
总之,应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立地条件,科学管理才能确保种植者受益,从而确保产业的健康发展。
第三,多方协调,多措施并举,合理规范土地租金,在保证土地所有人利益的基础上,也要让土地的租借者“有利可图”,以确保葡萄有地可种,有人愿种,使产业实现良性循环,稳定发展。
关于我市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篇9
一、现状
2007年以来,中央和省、市、县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力扶持农民发展规模养殖。通过宣传发动、行政推动、政策驱动、示范带动、龙头拉动等服务措施,全县以肉羊产业为重点的规模养殖得到快速发展。到2011年底,全县已建成良种扩繁场12个,规模养殖场(小区)115个,万元规模养殖户4040户,其中:150标准化养猪户350户,高效模式化养羊户3620户,标准化养鸡户50户,养牛户20户。辐射带动各类规模养殖户23166户,其中:发展20头以上规模养猪户456户,20只以上规模养羊户22600户,5头以上规模养牛户45户,500只以上规模养鸡户65户。全县以规模养殖发展为重点的畜牧产业格局初步形成,畜牧养殖新技术正稳步推广应用,畜牧养殖基地和小区建设步伐加快,畜牧业产业化水平逐步得到提高,优势特色产业和畜产品品牌优势也得益彰显。从发展状况来看,我县规模养殖具有以下特点:
1、规模养殖场比重逐年上升。规模养殖场的建设,有力地带动了
1周边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据统计,我县规模养殖场,从2006年开始建设,2008年以前,大多数规模养殖场均在庄前屋后修建,规模小、发展速度慢,经济效益低。2008年以后,才逐步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到2011年底,全县累计建设规模养殖场达到了115个。2012年底预计可以达到215个,目前已审批各类规模养殖场95个,已动工修建60个,主体基本完工12个,投资金额达3104万元。规模养殖场建设数量成倍上涨,比重逐年增大,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2、社会资本投资规模养殖发展快速。国家扶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政策出台后,相当一部分私营企业、个体老板、返乡农民工纷纷兴建规模养殖场,有力拉动了规模养殖场快速发展,畜牧产业融资逐步扩大。
3、标准化生产水平逐年提升。近年来,我县畜牧业发展逐步向现代畜牧业迈进。据调查已建成和在建的规模养殖场布点合理、规划科学、管理比较规范,科技含量较高,并结合环保要求实施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和推进生态化建设,示范带动作用明显。
4、产业化程度得到提高。在推进产业化进程中,我县大壮良种羊繁育场、鑫旺良种羊繁育场、东坝镇西盛养羊专业合作社等规模养殖场得到较快发展,形成了“市场+农户+规模场”的运作模式,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5、良种覆盖面逐步扩大。为了提高畜禽品质,我县每年都要从山东梁山、皇城种羊场、武威冷冻精液站等调引一定数量的优良畜禽和优质吸管冻精,用来改良我县畜禽品种,2012年至目前,全县已调引肉牛230头,肉羊3700只,肉杂鸡30万只,种公猪120头,良种覆盖面逐步扩大。
二、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县畜牧业发展态势良好,但从发展理念、速度、规模、社会效益与发达地区还有很大差距,动物疫病风险和市场波动仍然制约我县畜牧产业发展。
1、对规模养殖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增加农民收入已引起各级高度关注,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人对规模养殖的含义、内容、基本要求不甚了解。在大力倡导规模养殖、畜牧产业化的同时,传统养殖观念、饲养模式还占有一定比例,良种、良法、良舍、良料等标准化养殖推广使用仍然困难,养殖户参与意识不强。
2、养殖户素质有待提高。据调查,目前从事规模养殖生产的从业者年龄层次普遍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全县的规模养殖场户中,懂技术、善管理者比例不到40%。因而,对市场预测准确度低、规避风险能力差、新技术应用推广慢,直接影响我县畜牧产业快速、高效发展进程。
3、龙头企业和畜产品深加工企业缺乏。目前,我县畜禽产品加工企业是个空白,县城仅有的2家屠宰场,均属小规模初级加工企业,缺乏深加工增值环节,品牌优势和特色产业发展滞后,龙头企业缺乏,产业关链度低,产业链条不长不强,产业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
4、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严重威胁着规模养殖的发展,加之部分养殖户疫病防控程序不到位、质量不高,疫病风险依然存在。
5、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任务艰巨。近年来,环境保护已列入各级规划治理和目标任务考核之中,而我县畜牧业发展正处在传统分散向规模养殖过渡,分散养殖畜禽粪便(特别是生猪粪便)无害处理困难,目前采取的集中堆积处理方法简单但不够彻底,而新型无害化处理设施成本高,养殖户难以承受,发展规模养殖与环境保护矛盾突出,治理与发展任务艰巨。
6、资金投入不足。目前我县绝大多数规模养殖户缺乏原始积累,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困难,有钱建圈,无钱购畜,严重制约了规模养殖的发展。
7、品种改良速度缓慢。近年来,虽然引进了一定数量的畜禽优良
品种,但由于扶持资金不足,引种数量较少,特别是良种羊引进数量较少,影响了品种改良速度。
三、对策及建议
1、立足市场调结构。按照市场需求,结合我县实际,积极引导农民在分户经营的基础上发展适度规模养殖。
2、政策引导促发展。按照县乡各级包片挂点,业务部门示范抓点,基层干部带头建点,制定优惠扶持政策,为规模养殖的起步发展,逐步壮大,稳步提升发挥导向、带动作用。
3、以点带面抓示范。以鑫旺、建强、大壮、西盛养羊专业合作社为示范,大力推进设规模殖业。
4、狠抓项目增效益。围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引进屠宰、加工等项目,逐步扩大产业链条,逐步形成了系列开发、转化增值、牧工贸一体化初步格局。
【关于我市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推荐阅读:
我市个体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调研07-09
关于大力发展我市科技服务业的若干建议07-26
就我市蔬菜产业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调研05-18
关于当前信访稳定工作存在问题对策及建议11-15
关于我市城郊集镇建设和管理的意见建议07-23
关于加强我市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建议09-28
关于对我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建议10-05
关于我市智能电表问题的答复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