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对城市管理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2024-07-12

关于我市对城市管理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精选6篇)

关于我市对城市管理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1

为加强城市管理工作,提高城市管理工作水平,推动“五城创建”的顺利开展,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城工委在听取市城管局城市管理工作情况汇报后,8月3日至9日城工委一行在委主任赵科元的带领下,分别又到市城管局、卫滨区、牧野区、红旗区就城市管理工作进行调研和座谈,广泛听取了市城管局、区人大、区政府领导、区有关职能部门对城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对市主要干道、公厕、居民住宅区旱厕、市容卫生及公众服务站建设等情况进行了实地察看。现将这次调查的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城市管理主要工作成绩

(一)通过“五城创建”活动的开展,市容环境卫生秩序有了明显改善和提高。近几年来,市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对城市管理工作非常重视,在深入开展“城市管理年”和“五城创建”活动的基础上,将加快旧城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道路拓宽改造作为重点,以治理脏乱差、主次干道绿化、美化、户外门头广告标牌为突破口,进行了大规模的集中整治改造。通过全市上下“五城创建”活动的开展,城市品位进一步提高,市容市貌、环境卫生秩序、城市亮化、园林绿化、市内交通、居民生活休闲娱乐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此,群众十分满意。

(二)为使城市市容环境秩序规范化管理有章可循,市政府先后制定了十一项规范性办法方案,为全市市容环卫管理工作逐步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奠定了基础。

(三)出租车行业管理走在了全省前列。近两年来,市政府及城管局对出租车经营管理十分重视,城管局在加强行业经费管理,严厉打击查处无照黑车、摩的,确保出租车行业经营环境稳定的同时,加快了出租车的更新换代。截止目前,全市更新轿的620辆,上缴财政拍卖出租车经营权有偿使用金2710万元,为我市城市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对主次干道、小街巷橱窗、广告、门头招牌进行了清理整治和统一规范,新增设大型商业户外广告170块,门店招牌15000块,各类公益广告360块。通过统一整治规范,使户外广告门店招牌基本达到了整齐美观,受到了省市领导的肯定和好评。

(五)日处理垃圾865吨的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正在施工建设,预计年内一期工程有望投入使用;日处理两吨医疗废弃物焚烧处理场主体工程已完工,日处理八吨辐射各县(市)医疗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工程项目已开始招商引资;建筑渣土、生活垃圾的管理和清运通过配套措施的规范,已进入科学化经常化管理;《新乡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管理暂行规定》在充分调研和召开价格听证会的基础上,已正式出台公布,于八月份开始实施。

二、城市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全民的宣传教育还不够广泛深入

近几年,市政府为提高城市品位,投入大量资金,对城市基础设施改造和美化,但由于少数人的不良行为,新安装的公用电话、果皮箱、窨井盖、河渠铁链护栏,新栽培的花草树木,不断遭到人为的破坏和偷窃,还有如乱扔果皮杂物、乱贴乱画、随地吐痰等等,这些极不文明的行为和习惯到处可见,直接影响了城市文明。也充分说明,在我市少数群众中精神文明道德、社会公德意识还很差,要切实提高城市管理化水平,实现“五城创建”,离不开全体市民的支持和参与,深入开展城市精神文明道德宣传教育任重道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否则,光靠罚款,只是暂时手段,解决不了长远和根本。仅靠城管部门管理制止脏乱差,而不少的人却在制造脏乱差,到任何时候,城市管理也难以搞好。

(二)体制不顺,职责交叉,责权利不统一

1、城市管理局是管理城市的行政主管部门,可实际上许多执法管理权未到位或不在城管部门。管理权力划分繁杂,市“五城创建办”、市建委、规划局、市公安局、市工商局等部门都不同程度地行使着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秩序管理职能。由于管理不统一,造成目前多头管理、交叉管理、各自为政,有利的争着管,无利的无人管或相互扯皮推诿,长期以来形不成合力,给城市管理和协调增加很多难度。

2、城管内部体制不顺。一是区级城管机构管理职责不统一。卫滨区城管局只对市容小街巷卫生实施管理,主次干道清扫由区城建局负责;红旗区城管局对市容环境卫生道路清扫统管;牧野区由城建局负责,目前刚组建城管局。二是市、区两级城管部门不是隶属关系,二者上下工作业务无联系,更无法管理和指导协调,基层区、办事处居委会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给城管工作带来许多被动和不利,增加了工作协调的难度。三是主次干道卫生清扫保洁时间不统一,管理上重复交叉。主次干道卫生清扫保洁四家分管,快车道是市管、慢车道是区管、人行道是办事处管、花坛绿化带是绿化处管。一条路四家管,而且各自清扫的时间又不统一,管理中相互之间经常发生摩擦和扯皮现象。

(三)公厕建设改造滞后,给市民生活带来许多不便

城市道路拓宽,旧城改造拆除了路边原有的部分公厕,因经费不足,多数没有补充新建,造成一是主次干道公厕数量少,新建的布局又不尽合理;二是旧城内还有近500所旱厕没有得到改造,而且多数旱厕管理跟不上,脏乱不堪,多数无法使用。对此,群众意见大,反映十分强烈。

(四)区划调整后,城郊乡村民房翻建审批失控

区划调整后,各区都辖有乡村,由于市里没有及时对乡村民房翻修新建审批进一步重审明确,致使目前区上无权管,而市规划局又无暇管,处于失控状态。短短的两三个月,仅卫滨一个区管辖的几个村,就突击私自新建房屋50000m2,如不尽快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将给今后城市规划改造带来更大的损失和难度。

(五)城管经费不足,城管、保洁人员工资待遇低

随着城市框架的拉大,卫生清扫面积的增加,相应需投入的城管经费、城管队员、清扫保洁员数量及工资也应逐步增加,但目前市拨入各区的城管经费及人头费仍是按八十年代的标准和人数拨付的,市内三个区仅城管队员、清扫保洁员的工资一项,每区年需补贴几十万元。由于经费的严重不足,造成一是旧城内旱厕、主次干道公厕不能按计划尽快改造和建设;二是市、区保洁员工资待遇不一样,同工不同酬。市管保洁员工资待遇略高于区上,区保洁员有意见,无人愿意干;三是为弥补经费不足,乱罚款、乱收费的现象仍然存在。

三、几点建议

(一)继续加大对城市管理工作的宣传教育力度

城市管理涉及社会各个方面,是一项极为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切实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实现“五城创建”,使城管工作真正步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管理轨道,需要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全体市民的支持和参与,这是搞好城市管理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各级政府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及新闻媒体要高度重视、密切配合,加强对全市人民的精神文明道德、社会公德、法制意识的宣传教育,继续叫响“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新乡人民爱新乡”。通过各种途径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全体市民的城市意识、文明意识、环境意识、法制意识,把人人关心爱护新乡变成自觉行动。

(二)理顺城管体制,合理调整划分管理职能范围,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避免工作中相互推诿扯皮以及重复交叉管理现象的发生,使城市管理逐步走向综合管理、综合执法轨道上来,建议借鉴外地市经验,一、切实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同时为了便于工作管理、协调和指导,将区城管隶属市城管;

二、合理划分城管职责范围,强化和发挥区一级政府、城管局、办事处、居委会的作用。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与清扫保洁以块为主,按区辖范围全部交由各区负责管理和清扫保洁,同时要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和办法,明确责、权、利相统一。市城管部门主要负责监督检查、协调指导和垃圾清运。

三、改革管理运行机制,大胆尝试外地市改革的成功做法,以公开招标承包等形式,将公厕建设管理、道路清扫保洁放开搞活推向市场。

四、加强城管队伍自身建设,全面提高执法人员综合素质和执法管理水平。

(三)增加城管经费投入,加快公厕建设步伐

为彻底杜绝乱收费、乱罚款现象的发生,改变城市脏乱差面貌,建议市政府适当增加城管经费投入。一是按照建设部公厕建设的有关规定,加快主次干道公厕配套建设和旧城内旱厕的改造步伐,同时要指定专人加强公厕的日常管理,尤其是旧城旱厕的管理与清运,切实体现以人为本,为广大市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二、适当增加各区城管经费,提高区城管、保洁人员的工资待遇,改变同工不同酬的状况。

(四)尽快采取措施,切实严格控制近郊乡村民房无序建设

为尽快遏制近郊乡村突击建房之风,市政府要采取紧急措施,明确规定审批管理权限。是市规划局管还是交由区上管,应进一步明确界定,决不能再继续拖延下去,以免造成恶性循环。

关于我市对城市管理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2

呼伦贝尔市是内蒙古乃至全国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可以说,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呼伦贝尔市是以资源开发为主而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逐步形成了以森林采伐、煤炭采掘、土地屯垦、逐水草养牧为主的资源依赖型经济,成为典型的“资源立市”型城市。长期的资源开发,使呼伦贝尔市形成为资源型城市,多数城市及城镇或“以林为主”,“以林建城”、“以林兴城”,或“以煤为主”,“以煤建城”、“以煤兴城”,形成了以资源型产业、资源型企业为主的经济格局。我们所调研的几个旗市是比较典型的资源型旗市,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森林资源型城市:即牙克石市、根河市、鄂伦春旗、扎兰屯市;二是煤炭资源型城市:满洲里市、鄂温克旗。

按国务院东北办对资源型城市界定的4个定量评价指标和6种特定情况的定性分析,并将1995年、2000年、2003年、2006年4个年份确定为样本年,满洲里市、牙克石市、根河市、扎兰屯市、鄂伦春自治旗、鄂温克旗均符合4条定量评价指标,应纳入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范围。

二、呼伦贝尔市资源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状况

近几年,这些旗市乃至呼伦贝尔全市,由于森林资源萎缩和国家实施“天保工程”的双重压力,加之,煤炭、有色等矿产资源开采成本增加以及运输瓶颈制约,生产方式落后、技术含量低等因素,已使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滞,财政自给率下降,失业人口增加,低保人口比重高,民生艰难,全市面临着实现经济转型,实现经济新发展,改善民生的巨大压力。

(一)森林资源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状况

1、森林生态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据调查,1998年国家实施“天保工程”后,截至目前,森林资源已经实现了长大于消。与1997年相比,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活立木总蓄积增长了8154.63万立方米,森林蓄积增长了6468.27万立方米,森林面积增长8.9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69.95%上升到75.68%,比5年前提高了5.73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由638,255,081立方米增长到665,108,715立方米,增加26,853,674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增长了7.79万公顷,人工活立木总蓄积增长了342.8万立方米,年度采伐量由1998年的500万立方米逐年下降到现在的229万立方米,在实现森林面积、蓄积量双增长的同时,野生动物物种数量大幅增加,林区森林生态功能得到极大的恢复和加强,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林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林木深加工产业初具规模。内蒙古大兴安岭森工集团和森林资源型旗市为自主实现经济转型进行了积极努力,建立了一些新型的林木深加工企业。

3、替代性非林非木产业发展势头看好。非林非木产业发展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提出到“十一五”期末,非林非木产业产值达到84.6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210%。目前,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已经基本形成以人造板、浆纸、集装箱底板等产品为主的工业经济新格局,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旅游产业方兴未艾。牙克石市凤凰山滑雪场项目:建立了凤凰山北欧风情园及冰雪旅游区项目总投资13830万元,已建成3条索道、7条滑雪索道、16栋别墅、1个滑雪中心,可同时接待200人住宿,500人用餐,索道每小时运载500人,一年四季均可开展旅游活动。目前正在修建能同时容纳400人的会展中心。阿尔山——柴河旅游景区项目:该项目于2005年初由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提出,并成立了由自治区政府牵头的“阿尔山——柴河旅游景区规划”领导小组,初步制定了《阿尔山——柴河旅游景区总体开发建设规划》,项目总体开发建设规划期限为10年,以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景区为总目标,以跨越大兴安岭、跨越大草原、跨越大森林、跨越大湿地、跨越温泉冰雪、跨越冬夏时空的“六越之旅”为总体特色,以建立国家生态旅游中心、国家休闲度假中心、国家火山科考中心、国家温泉度假中心、国际冰雪运动中心、国际会议论坛中心等“六大中心”为标志性旅游产品,5年后实现接待游客200万人次为设计规模,打造世界级的生态旅游景区。

5、冶金建材、绿色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异军突起。冶金建材、绿色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方面:年产30万吨的绰尔铁矿、得尔布尔万年青铜矿、二道河子铅锌矿开采项目和总投资5亿元的金属冶炼厂项目正在建设中。

(二)煤炭资源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状况

1.接续产业情况

灵东矿项目:总投资15亿元,由国家发改委核准立项,2007年5月已正式开工建设。

产业升级项目:已被列为国家产业升级项目的灵泉矿年产300万吨扩能改造工程总投资16746万元,累计已完成投资9064万元,该项目计划2007年全部竣工投产。铁北矿年产300万吨扩能改造项目正在做前期准备工作。

坑口电站项目:扎煤公司与深能源合资建设的2×20万KW达赉湖热电厂,正在国家审批过程中。

大雁集团雁南矿二期工程:计划2007年开工建设120万吨生产矿,使雁南矿达到设计的300万吨产量,并计划争取开工建设大雁西部区设计能力年产600万吨的扎尼河露天矿(该井田煤质较好,埋层浅,适合露天开采)。

大雁能源重化工产业基地建设项目:规划的主要项目有:大雁180万吨甲醇转120万吨二甲醚、配套2×10万千瓦电厂煤化工项目鄂温克2×60万千瓦电厂、配套2个600万吨矿井煤电一体化项目。

2.替代产业进展情况

扎煤集团全煤矸石空心砖厂项目:已投入1000余万元扩建全煤矸石空心砖厂三期工程,现已达到年产1亿块标砖规模。根据市场需求,2007年再建设煤矸石空心砖生产线2条,项目完成后,可年生产全煤矸石空心砖达到2亿块。并拟逐步启动年产5万立方米陶粒和5万立方米轻质陶粒砌块以及年产2000万块清水砖项目。项目启动后,将解决呼伦贝尔地区建筑市场对空心砖的需求,彻底消除因实心砖生产取土对土地和草原的破坏,减少因煤矸石、电厂灰渣的堆放对草原的占用和污染,对于废物利用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扎煤露天矿原采区旅游项目正在规划中。大雁集团的替代产业主要是马铃薯产业和建材产业,已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和档次。

马铃薯产业:呼伦贝尔鹤声薯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3月,是大雁集团的控股子公司,注册资金1500万元,固定资产8527万元,主要从事脱毒种薯培育和马铃薯深加工。现建有组培扩繁中心1600平方米,年产马铃薯脱毒苗200万株,试管薯500万粒;有网棚130栋,年产微型薯1500万粒;现引进和培育的有鲜食、炸条炸片、淀粉加工三大系列20多个马铃薯品种,年产脱毒种薯4万吨,鲜薯及加工用马铃薯6万吨;2004年建成1座年加工能力1万吨的精淀粉加工厂,今年计划生产精淀粉8000吨。脱毒种薯已注册 “大雁合兴”牌商标,产品已销往全国10余个省区及东南亚地区、蒙古和俄罗斯;鲜薯和马铃薯精淀粉已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企业拟与国内同行业知名企业合作组建中国马铃薯种薯集团。

建材产业:目前公司建有煤矸石砖厂一座,设计能力为3000万块标砖/年,同时还有新型轻质环保墙板、聚苯板、塑钢窗、彩钢瓦、墙体涂料等产品。2006年生产煤矸石空心砖1400万块、煤矸石标砖560万块、粘土标砖880万块、塑钢窗8000平方米、彩钢瓦4万平方米、聚苯7000立方米,在满足本地区需要同时,实现外销煤矸石空心砖400万块。同时,今年新引进了膨胀聚苯板薄抹灰外墙保温系统粘接干粉料生产线和年产3万平方米粉煤灰混凝土路面砖生产工艺,已生产出了产品。

三、呼伦贝尔市资源型城市面临的严峻形势及存在的问题

(一)体制性制约矛盾突出,缺乏经济协调发展机制

目前,呼伦贝尔市的几个资源型城市都面临着严重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问题,境域内大企业的体制仍然是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的计划经济体制。一方面导致企业机构臃肿,冗员负担沉重;另一方面,由于企业与地方管理两条线,互不隶属,企地各自为政,发展无序,社会事业重复建设问题比较严重,致使企业与地方形不成合力,不利于区域内经济资源整合,制约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因此,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必须解决好体制性的障碍。彻底解决体制、机制这一全局性根本性矛盾,积极推进政企分开,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的主体,是解决企业活力、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制约资源型旗市发展障碍的根本途径。

(二)经济结构单一,后续发展乏力

一是产业结构单一,资源型城市在经济上严重依赖资源开采、加工,资源产业“一业独大”,产业链条较短,以初级产品生产为主,经济效益不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二是经济成分单一,国有经济比重依然偏大,非公有制、民营经济规模偏小,国企改革还远没有到位,经济发展缺乏活力,难以吸引资金和人才。

(三)企业社会负担沉重

目前,大企业同时兼有生产经营和社会行政管理和服务的双重职能的问题解决缓慢,企业仍承担着后勤服务、城管、环卫、排污、防洪、公安、消防、医疗、卫生防疫、民用供电、民用供暖、民用供水等社会职能。森工集团支付各类社会性费用达4.6亿元。扎赉诺尔矿区、大雁煤业集团两个企业此项支出1.2亿多元,沉重的社会负担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下岗失业人员较多,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大

森工集团现有职工21万人,失业率73.1%。全林区享受低保人员日渐增多。其中应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的有10万人,已经纳入“低保”的有8.5万,至今未纳入的有1.8万人,占应纳入总人数的17.5%。扎煤公司在岗职工最多时达3.5万人,目前仍有1.3万名退休职工实行自治区统筹,平均月收入671元(相当一批井下工作30余年的老工人只有500元)。

此外,下岗失业人员技能普遍单一,地方吸纳就业能力较弱,就业和再就业面临极大困难。

(五)职工收入水平低,生活质量差,社会矛盾积聚,不稳定因素增多

据调查林区的职工收入水平赶不上农村;居住条件赶不上农村;没有耕地,生活成本高于农村;生存压力也明显高于农民。

2003年森工集团从业人员年均工资6199元,比全市从业人员年均工资低3760元;2005年森工集团在岗职工平均工资7733元,比呼伦贝尔市在岗职工平均低6238。林业机关人员月均工资500元左右,林场等一线职工月均工资300元左右。林区有退休职工6.4万人,加上职工家属、遗属、一次性安置人员,总计10余万人,生活都十分困难。

据2004年市政协在走访11个林业局、22个林场,调查100户家庭中,温饱线以上的有39户(月人均收入200元), 达不到温饱线的有61户。

相当多的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并且呈现出贫困集聚和代际传递等特点,造成了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群体性上访事件大幅增加。职工生活水准普遍很低,至少有一半职工一家数口、甚至几代人住在只有十几平米、一卧一厨的破旧平房中,还有相当一部分老矿工仍然住在日伪时期建造的、四壁透风、冬冷夏热的石头工棚里,其中相当一部分危房的墙体已经倾斜、开裂。绝大多数人家里除了一台小小的电视机没有任何家用电器和一件像样的家具。长期的收入低、就业难,导致地区不稳定现象时有发生,使涉企业的信访总量居高不下。现在上访大部分都是反映收入低、住房条件差、无钱就医、子女无钱上学和要求安置子女就业等生活困难方面的问题,给社会稳定造成很大的压力。部分群众认为如果不闹点事,不采取一些极端行为,问题就没人管。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倾向,希望引起国家和自治区高度重视。

(六)棚户区改造问题突出,居民居住条件亟待改善

林区现有板夹泥住房4万多户(包括山上林场1.6万户),占林区总户数的40%,面积164万平方米,近13万人居住其中。这些住房大部分建于林区开发初期,平均使用都在30年以上,绝大部分都已经成为危房,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矿区, 扎赉诺尔矿区现有棚户区居民5729户,建筑面积290500平方米;大雁矿区现有棚户区居民15367户,建筑面积695760平方米。按房屋结构和破损程度划分,其中砖木结构10190户、489120平方米,土坯结构4051户、145836平方米,危房1126户、60804平方米。群众的居住差、行路难、吃水难、入厕难十分普遍,居民生活质量低下。

(七)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尚未建立起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呼伦贝尔市资源开发走的是重生产轻生活、重产业轻城市、重经济轻生态的发展过程,长期积累形成的环境问题比较突出。一是资源开采产生大量的矸石、垃圾,其堆放结果,造成大量土地占用和地表生态的破坏。二是资源开采引起地面沉降,造成土地利用功能的丧失或破坏。扎煤公司、大雁集团矿区采煤沉陷区总面积45.22平方公里,沉陷区内很多房屋和公共设施被破坏,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三是资源开采过程中对植被、地表水、地下水有不同程度破坏,生态破坏较为严重,采煤沉陷区治理不到位。四是林区“以木取暖、以煤代木”没有解决。据调查,目前居住在林区的25万户,80万人口加上机关单位,每年需烧材约烧掉木材资源300多立方米,大于国家在2004年天保工程下达的年木材限采量。

(八)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滞后,城镇基本建设投入不足,历史欠账过多

1、公路交通建设严重滞后。2005年底,林区公路总里程1.5万公里,路网密度仅为1.46米/公顷。由于林区公路建设标准较低,95%以上的公路路面为沙石路面,85%以上的桥涵为木质桥涵,通行能力较差,每年需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养护维修。为保护沙石路面,只能采取“晴天通行,雨天禁行”的办法,严重制约了林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2、给排水建设落后。资源型旗市大多数居民不能享有安全饮水。牙克石市自来水供水需求管网长度为46公里。现已建成22公里,还需要扩建24公里管网,资金总缺口3006.53万元。根河市区用水人口为2.85万人,现供水3,300户,用水普及率为36%。许多地区排水设施趋于空白,没有完整的污水排放系统,大量污水未经处理排入地下,造成地下水的污染,使居民身体健康受到威胁,严重影响了人们生活质量。鄂伦春自治旗自来水供水普及率仅19.26%。林区饮用未达标水人数占林业总人口的88%,饮用深水井人数仅占林业总人口的18%,由于饮用不洁水源,导致林区肝炎、痢疾等传染性疾病及胃肠、心脑血管、肿瘤等疾病高发。大雁矿区水源能力不足,水质差,急需建新水源。

3、污染严重,环境保护难度大。主要反映在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严重不足。牙克石市:污水处理厂于2004年开工建设,设计规模为3.4万吨/日处理,总投资为9,980万元。现已完成投资5035万元,资金缺口4560万元。计划新增配套管网24.85公里,总投资4149.66万元。鄂伦春自治旗目前仅阿里河镇招商引资建成了一座污水氧化塘,污水处理率仅为26%。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几乎为零。

四、加快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对加入振兴东北战略,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工作的组织领导

建议市委、市政府与自治区相对应,尽快成立呼伦贝尔市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认真研究呼伦贝尔市的经济发展战略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对接问题。强化振东办的联络、协调、规划职能,研究制定呼伦贝尔市参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政策对策。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是国家目前正在全力推进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机遇难得,时间紧迫,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应该尽快设立“资源型城市转型办公室”,具体研究、制定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长远的目标和远景规划。

(二)各资源型旗市党委、政府、企业要提高对地区和企业经济转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明确工作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03]11号)精神,把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转型作为“十一五”工作重点之一。

抓紧研究制定经济转型近期发展规划,有步骤地推进转型工作,从发展替代性产业,解决民生问题,完善城市综合功能等方面入手,规划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途径,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落实好各项再就业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努力实现“四个转型”:

一是以深化改革为突破口,实现体制机制转型。大力推进政企分开,林权制度、国企产权制度等重大改革,带动其他各项改革,活化、优化企业内部机制,加快发展民营经济。

二是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实现由单一经济向复合经济转型,重点发展接续和替代产业。

三是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向生态园林城市转型。坚持经济转型与城市发展相结合,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四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现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转型。以促进就业为目标,实行税收、资本配套等措施,吸引国内外知名大财团、大企业,沿海发达地区的企业投资办厂,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产业转型。搞好对俄蒙经贸合作,支持鼓励更多企业、林业职工、农民到俄罗斯、蒙古从事森林采伐、农业和矿产开发。

(三)建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强化企地联合,协手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企地条块分割,职能重叠,各自为政,区域经济发展处于各种矛盾交织状态。森林资源型城市行政区内绝大部分资源权隶属于林业、农垦、铁路等驻在单位,地方经济建设可用资源比较有限,在公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林区畜牧业、林区矿业等接续产业发展过程中因占用林地(主要是占用森工集团的林业用地)手续繁杂,工程进度缓慢,给项目建设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影响到了林区居民的社会保障、生活设施等切身利益。因此,应建立地方和各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机制,真正实现企地联手促进整个地区的协调发展的格局。

(四)应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需求,实施多元化产业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地选择接续产业,改变产业结构单一的局面

呼伦贝尔地区经济发展离不开东北区域经济圈,为此,一是促进呼伦贝尔市经济与东北区域经济的融合,利用辖区内各种条件,发展有利于高水平利用本市资源的接续产业,有选择地发展地方特色的轻工业和有地方资源基础的重工业,如煤电重化工业、机械制造工业、食品工业、建材工业等。

二是本着精干主体、分离辅助、剥离社会职能、扩展发展空间的原则,鼓励资源枯竭型城市中有实力的资源开发企业实施异地开发战略,在国际上和国内其它资源富集地区寻求发展机会,转移部分过剩的生产能力,减轻企业对本地资源的依赖。

三是鼓励本地资源型企业,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发展非资源型产业。

四是促进产业间和企业间的联合发展,延长资源开发、加工的产业链,为资源型城市提供综合发展能力。

(五)进行重点项目扶持,促进经济结构加快调整,推动新型接续替代产业壮大发展

要及时总结经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现有已开发的项目进行重点扶持,使之做大做强。建议国家充分发挥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政策,加大对林区、矿区现已形成,但仍然处在发展初期的中小企业给予政策、资金扶持,对林产工业、山野菜、食用菌培植产业、特色种养殖业、旅游业、林区矿业、尾矿、废矿开发产业等经济转型项目给予政策性贷款或无偿注入资本金,提高资源型城市地区“造血”功能,培育出走困境、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建议加大项目支持,对属于经济转型试点城市发展接续产业且列入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的产业、产品实行增值税即增即退政策;对新办企业和改制企业实行减免所得税政策,所减少的地方税收比例部分由中央财政转移支付。

(六)把劳动就业、城市功能建设、生态环境恢复摆到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的突出的位置

1、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应该是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并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在选择项目和组织项目建设时,要优先考虑吸纳本地劳动力就业,同时引导下岗职工转变就业观念,并加强对下岗职工的培训和职业教育,提供就业服务,努力使“零就业家庭”实现至少有一人就业。

2、通过采取优化资源产业体系、扩展新兴产业发展空间、完善城市功能、培育创新环境和能力等措施,创造充分的就业环境。积极完善城市的综合功能,变单纯的“工矿城市”为功能健全的城市,大力发展城市服务业。

3、应该将资源型城市的环境综合治理作为重点工程,争取国家给予政策和项目支持。大力改善矿区和矿城生态环境,加强土地复垦、废弃物处理、开采塌陷区、矿区环境恢复等工作,加大对矿山废渣、煤矸石等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处理与利用,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还需要对城市的水环境和大环境进行综合治理。

(七)林区以生态扶贫移民工程为重点,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目前,林区居民生活取暖烧材成为当前对森林资源的最大浪费和对生态的最大破坏。因此,从既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又提高林区职工生活水平的角度考虑,建议国家恢复“以煤代木”补贴,通过以上级财政补贴为主,森工企业补贴为辅的方式,适当提高补贴标准,解决以煤代木的问题。或由呼伦贝尔市政府出面协调,从本区域煤炭资源富集地区向煤炭价格昂贵的林区调度平价取暖用煤,解决林区居民“取暖贵”的问题。

同时,由于实施“天保工程”后,森工企业采伐量大量减少,产生大量富余人员。目前,除大批职工买断身份进入社会求生存外,还有大量职工下岗,仅根河市境内国有林场就已由46个撤销23个,减少了一半,林业在岗职工人数由5.6万人减少到2.6万人,下岗3万人。而滞留在林区的无业职工多数从事与林业有关的种植、养殖以及山野菜、野生浆果采摘等野外施工、作业活动,容易引发火灾,且居民区距森林较近,家火极易蔓延为山火,对森林防火构成巨大威胁。建议国家应制定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和扶贫开发政策,同时应逐步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有计划地将林区人口向中心城市迁移,既可以减轻人口对森林生态环境和资源消耗的压力,又可以解决林区居民生活贫困的问题。

关于我市对城市管理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3

关于对我市企业劳动合同签订情况的调查报告 三月下旬,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带领下,对市直企业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签订情况进行了调查。参加调查的人员有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部分委员,市总工会、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有关领导。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听取了市总工会、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汇报;深入到部分国有、民营、外资、个体工商企业了解情况,查看有关资料;同时分别召开了部分企业职工代表座谈会和企业领导座谈会。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那一世范文网.文章-http://.找文章到那一世范文网.]

一、基本情况

总的看来,各级各部门对劳动合同的签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领导比较重视。近三年来,市总工会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就大力推行集体合同制度和工资协商制度,先后出台了《关于当前企业推行集体合同制度的意见》、《关于市全面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通知》等5个文件。市总工会总结沙隆达、城南开发区等单位和地方的经验,指导面上的工作。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高度重视劳动关系的协调工作,把企业集体合同制度建设和劳动合同管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实行目标考核。工作基本推开。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以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为重点,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格局基本形成。目前全市各类企业4700家,已签订集体合同3685家,签订率为78%。其中国有企业945家已全部签订,签订率为100%。二是以全员劳动合同制度为基础,确立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劳动关系的

格局基本形成。截至到2月,全市城镇各类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为万人,签订率为。制度初步建立。以来,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工会组织和企业联合会积极探索协调劳动关系的新机制,市直和各县市区都建立了劳动关系三方协商会议制度,明确了三方在调处劳动关系重大问题的责任和作用。重点内容突出。合同内容比较全面、具体,劳资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比较明确,主要突出了经济发展和企业改制的需要,对劳动者工资、养老保险、医疗、安全等方面的权益保护体现得比较充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建立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制度认识上有差距。一些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认为签订劳动用工合同有必要,而签订集体合同没有多大必要;一些职工对集体合同制度认识不深,认为个人已经和单位签了劳动合同,集体合同是工会

和单位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签不签无所谓;还有一些有一定专业特长和技术的职工,担心签订劳动合同后限制其择业自由,不愿和企业签订合同。这些认识上的差距,使得集体合同制度和劳动合同制度的执行缺乏一种内在动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合同的签订和执行。集体合同签订的程序不规范。一是平等协商难实现。目前一部分企业对平等协商制度的重要性还没有完全认同,集体合同制度执行中重签约、轻协商的现象比较普遍。有的企业是“一次协商管几年”。工会代表广大职工与单位签订集体合同,从法律上讲是平等的,但从实际运行看,往往考虑单位困难多一些,考虑职工利益少一些。二是没有严格执行审查备案制度。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集体合同签订后必须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查备案,才能生效。而我市虽然有4634家企业签订了集体合同,但按规定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备案审查只有3685家,有近1/3的企业没有按规定备

案审查。

合同的签订率和履行率不高。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市总工会统计,全市有20%以上的企业没有签订集体合同,有近15%的职工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同时,合同的履行也不理想。市总工会对80名职工代表进行问卷调查,有22人表示集体合同缺乏监督执行,兑现不够,占职工代表的27%。有的企业集体合同中规定企业必须按国家规定为职工交社会养老保险,但由于资金周转不过来,不仅未交纳养老保险费,而且连基本工资也不能及时发放。

合同的内容不完善。有的企业是迫于压力而签订的合同,对合同的内容不重视,合同条文能模糊就尽量模糊,能抽象就尽量抽象;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文本针对性不强,格式化的居多,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少。在抽查的几家企业中,仅有沙隆达股份有限公司结合自身的实际签订了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其他企业都是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提供的

格式合同。有些合同内容存在不公平。如有的合同规定安全事故责任由劳动者自己负责,社会养老保险由职工自己缴纳等。

合同的管理存在漏洞。一是管理制度尚未健全。据调查推算,约有60%左右的国有中小型企业未建立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管理台帐和相关管理制度。这种情况在非国有企业中比例更高。有些企业虽有管理台帐和制度,但规定不具体,操作性不强。二是管理主体缺位或虚位。在非公有制企业中,相当数量企业没有落实人员负责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管理工作。在集体所有制企业中,不少企业虽然安排了人员管理,但实际没有认真管理和检查。合同签订后存放在档案室,不修改、不完善;到期了不续签、不终止。

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充分保护。当前的集体合同制度和劳动合同制度还没有完全将农民工纳入到管理范畴。一些企业不愿意和农民工建立劳动关系,对农民工一般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以口头协议为主,以便规避法律或者逃避责任。农民工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时有发生,如超时劳动、克扣和拖欠工资等。

三、几点建议

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就我市下一步贯彻执行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制度,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要进一步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确立劳动关系的一种法律制度,它既是建立劳动关系的标志,又是劳动关系是否稳定、和谐的基础,同时也是国家、工会以及劳动者自身维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依据。因此,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和宣传《劳动法》、《工会法》和集体合同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积极推进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要把企业法人和职工作为重点对象,使他们对签订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的目的、意义、性质及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增强企业法人 的法律意识和广大职工的维权意识。要不断完善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制度。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工会组织。要把改制企业、新建企业作为重点,把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作为难点,积极推进工会组织的建立,做到凡是有职工的地方都有工会组织。同时,要加强工会干部的培训,增强工会组织维护职工权益的意识和能力,为推进集体合同制度打下基础。二是要全面建立和完善平等协商机制。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以及工会组织,要指导企业建立平等协商制度,对平等协商的主体、原则、内容、程序等进行规范,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机制,使得平等协商有章可循。三是要建立和完善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管理制度。用人单位要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内部配套规章制度,落实专人或兼职人员对合同进行动态管理。

要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一是要转变歧视农民工的错误观念。各级政府管理部门,首先应从自身做起,消除歧视

关于我市对城市管理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4

作者:[NetBuilder] 来源:[本站] 浏览:[2760] 日期:[2005-11-3 15:26:48]

我市为期3年的驻村帮扶工作,自去年8月开展以来,在各级党委的高度重视和派出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第一批驻村帮扶工作队员肩负重托,满怀热情,深入农村第一线,以实际行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正把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在驻村帮扶工作中,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驻村帮扶工作基本情况

这次驻村帮扶工作,我市共安排农民人均纯收入在882元以下的扶贫开发重点村227个,涉及8县1市及西工区、洛龙区和高新区3区。其中98个村由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及双重管理单位组成工作队驻村帮扶,69个村由省部属企事业单位、市属企业单位、驻洛部队等单位进行对口包村扶贫,60个村由各县(市)区组成工作队进行驻村帮扶。在各级驻村帮扶工作队员中,有市直干部197名,县(市)区干部149名,其中党员占70%以上。

二、驻村帮扶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1、理清经济发展思路,找准帮扶工作切入点

思路决定出路。为所驻贫困村找到一条好的经济发展路子,是驻村帮扶工作队的首要任务。工作队驻村伊始,即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他们走村入户,访村情,察民意,充分了解贫困村的贫困现状,认真分析经济发展的潜在优势和制约因素。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和村两委干部共同研究制定三年帮扶规划,确定第一年度工作目标和措施,在认识上、思路上和感情上迅速融为一体。市水利局驻嵩县库乡老樊店村工作队根据该村地处陆浑水库坝西的有利条件,确立“抓好基础保温饱,注重特色求发展”的帮扶指导思想,利用陆浑水库水源发展节水浇灌,走高效农业之路。同时扶持特色水产养殖和游船客运服务业,快速增加农民收入。市发改委驻宜阳县石陵乡中峪村工作队根据该村丘陵面积多,适宜发展多种经营的特点,提出了“山上种经济林,山下建大棚,村中建集贸市场,家庭搞加工业”帮扶工作思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市国土资源局驻栾川县栾川乡养子沟村工作队依托该村的旅游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提出“依托旅游做文章,发展三产促经济”的发展思路,帮助开发养子沟风景区,带动农家宾馆、农家餐饮、旅游纪念品开发等服务业的发展。市农经委等单位驻村帮扶工作队还积极组织所驻村两委干部、村民组长、种田能手外出参观,学习外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典型经验,学习先进的栽培、养殖技术,帮助干部群众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引导他们改变传统的种植、养殖习惯,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在工作队的带动下,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地把经济发展思路转化成追求脱贫致富的实际行动,认准路子、敢想敢干、能干会干的农民群众越来越多,极大地激活了农村经济。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各驻村帮扶工作队针对所驻村农民群众在生产、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从农民群众最关注的事情抓起,从农民群众最希望办又无力办的事情做起,在交通、水利、教育、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8个月来,共引进、投入资金694.2万元,修建乡村公路162.55公里,改建学校危房55个,修缮校舍386间,帮助解决人畜吃水、引水工程51处,打机井21眼。市交通局驻汝阳县王坪乡孤石村工作队投资51.3万元,完成了2.7公里村组道路硬化工程,筹资10万元修建村文化大院,并捐赠价值5万元的电脑等教育办公用品。市纪委驻伊川县城关镇周岭村工作队协调资金12万元,将全村道路全部硬化,使所驻村率先实现了“户户通”水泥路,为村民建起了6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还投资2.5万元将该村小学校园硬化整修一新。市民族宗教局驻偃师市佛光乡史家窑村工作队多方筹资14万元,实施微积水工程,修建220立方米蓄电池一座,铺设管道1500多米,解决了该村大部分群众吃水难问题。市广播电视局驻嵩县饭坡乡曲里村工作队实施有线电视入户工程,投入材料及设备价值共计4.6万元,使全村197户新装有线电视用户用上了清晰的有线电视信号。

3、狠抓帮扶项目实施,带动贫困村经济发展

在派出单位和市、县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驻村帮扶工作队结合所驻村实际,科学论证,选准选好帮扶项目,帮助村里培育主导产业,带动其它产业发展,努力改变所驻村经济落后面貌。据统计,全市各级驻村帮扶工作队确定主导产业帮扶项目648个,引进帮扶资金780万元,培养示范项目549个,示范户1263户。市委办公室驻汝阳县柏树乡康扒村工作队筹资4万元,指导农户种植中药村100亩,烟叶200亩,绿化荒山1300亩;争取小额贷款20万元帮助群众发展养殖业。市总工会驻栾川县庙子乡吕顺村工作队积极争取“冬枣”经济林项目,项目实施后,可使该村500余人每人每年增加收入100余元。市农业局驻宜阳县莲庄乡养马村工作队积极帮助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先后为该村争取价值1.8万元的优质小麦良种6千公斤,价值2万余元的优质配方肥1.2万公斤;捐送价值1万多元的香花辣椒种子、地膜和8万元的韩国梨树苗5600棵。这些帮扶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步伐。

4、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各工作队着力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建立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为贫困村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组织保证。首先是搞好村部建设。市委组织部驻栾川县白土乡均地沟村工作队积极筹措资金8千余元,将村部翻修一新,并送去彩电、DVD等电教设备。偃师市在驻村帮扶工作中,把村部建设作为一项重点任务来抓,全市有村部建设任务的35个行政村,建成村部的达21个,改变了长期以来村两委无处办公、党员无活动阵地的局面。据统计,全市各级驻村帮扶工作队建设村部达87个。其次是调整班子。结合第五届村委换届选举,各工作队认真配合所驻乡镇、村两级党组织搞好村委换届工作,积极宣传村委换届选举办法,教育、引导群众把政治素质高、致富能力强、有威信的人选进村委会,同时鼓励“双强”型支部书记参与村委主任竞选,实行一肩挑。由于工作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98个帮扶村的村委换届选举工作顺利结束。三是健全制度。驻村帮扶工作队针对部分村干部决策上的随意性,工作上的无序性,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明确党支部、村委会各自职责、权利和义务,明确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规范村两委工作,有效提高了村两委干部依法行政、管理村务的能力。四是壮大组织力量。驻村帮扶工作队积极帮助所驻村做好党员发展工作,改善农村党员的年龄、文化结构。新发展党员231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3000余人,举办各类党员培训班404期,参加党员5000余人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5、积极化解各种矛盾,重点解决难点、热点问题

结合市委“万名干部下基层,化解矛盾保稳定”活动,全市驻村帮扶工作队立足农村一线岗位,明确职责,扎实做好信访稳定工作。偃师市制定下发了《关于驻村帮扶工作队员参与全市千名干部下基层、化解矛盾保稳定活动的意见》,建立完善了驻村帮扶工作队员参与信访稳定工作的“一岗双责”制度,并抽调9名驻村帮扶工作队员组建偃师市处理突发问题及群体性事件联席会议办公室,直接参与信访稳定工作。洛宁县各驻村帮扶工作队认真排查和处理影响农村稳定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逐一登记造册,积极调解矛盾和纠纷,消除和化解了大量不稳定因素。市农经委所驻伊川县鸣皋镇季沟村2002年利用财政扶贫项目,投资11万元新建一所小学,但由于拖欠建筑队工程款4万元,校门连续4次被锁,学生无法上课,村民意见很大,打算集体上访。工作队员了解这一问题后,一方面给群众做思想工作,一方面及时向镇党委、政府反映情况,积极协调,使村委和建筑队达成协议,重新打开校门,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据统计,8个月来,各工作队共接待群众来访5742人,化解矛盾 起,保证了农村社会大局稳定。

6、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构建和谐新农村 各驻村帮扶工作队积极开展农业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普法教育,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和创建文明村、文明户活动,组织开展各类种养加实用技术培训班200期,培训群众1000余人次,劳务输出3689人,开展送温暖活动400余次,慰问贫困户、五保户5000户,累计187.45万元,组织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296次,服务群众15000余人次。

三、驻村帮扶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1、领导高度重视,为驻村帮扶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驻村帮扶工作刚开始,市委就给予了高度重视,及时召开常委会进行专题研究,把这项工作作为今后几年全市的中心工作来抓。市四大班子领导经常深入驻村帮扶第一线,调研指导工作,给驻村帮扶工作队员以极大的鼓舞。各县(市)区的领导十分重视驻村帮扶工作,经常到驻村看望和慰问各级驻村帮扶工作队员,听取工作情况汇报,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各派出单位充分发挥后盾作用,积极支持队员的工作,为队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激发了工作队员的热情。

2、创新工作方法,推动驻村帮扶工作健康发展

各县(市)区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驻村帮扶工作,提高队员的工作水平,高标准、高质量完成驻村帮扶工作各阶段的任务。伊川县制定下发了《干部驻村工作制度》、《驻村工作队目标责任书》、《驻村工作量化考评细则》、《工作队员守则》、《工作队员日志》、《工作队员考勤登记薄》等,对驻村帮扶工作的目标任务、工作纪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孟津县坚持“双考、双挂、双评、双报”的“四双”管理机制,对驻村帮扶工作队员既考勤又考绩,把工作成效与队员报酬和晋升使用挂钩,对工作队和队员进行半年和年终考评,考评结果及时向队员派出单位和各工作队进行通报。同时坚持做到“四公开”,在村里显要位置公布队员姓名、工作职责、工作目标和工作进展情况,接受群众监督;坚持记好工作记录,建立驻村档案,规范工作程序;坚持驻村帮扶工作例会制度,及时把握工作动态;坚持督查制度,督促工作任务落实。新安县采取“五个一”措施,即各工作队每月报送一次工作情况,村支部、乡驻村办要签意见;各乡驻村办每月报一次考勤报告单,村支部签字;县驻村办每季度到各工作队所驻村至少调研一次;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会议;年终进行一次考核评比。通过以上这些制度措施,有效推动了驻村帮扶工作健康、良性发展。

3、积极搭建载体,营造驻村帮扶工作新亮点

汝阳县在驻村帮扶工作中,组织开展以“带引一批资金,带上一批项目,带强一个班子,创建富裕、文明新农村”为主要内容的“三带一创”活动,取得明显效果,受到省、市驻村帮扶办的肯定。嵩县扎实开展“双示范”活动,即每个驻村帮扶工作队至少为所驻村培育一个以上示范项目,每个工作队至少培育一个以上示范户。截止目前,全县驻村帮扶工作队共培育示范项目183个,示范户421户,加快了农民增收致富步伐。

4、落实先进性要求,增强驻村帮扶工作的生机和活力

为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确保驻村帮扶工作队员学习不间断、教育不停步,孟津县针对驻村帮扶队员工作的特点,采取“集中学习”回单位,“专题讨论”后回到岗位的灵活方式,保证教育活动落到实处。偃师市驻村帮扶工作队员按照先进性要求,结合所驻村和各自所在单位的实际,认真查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今后进一步改进的计划和措施。嵩县县委号召驻村帮扶工作队开展“走进农家,服务群众”活动,各派出单位主要领导带领党员干部和工作队员,走进农家村院,结成帮扶对子1349对,结成贫困助学对子521对,送去现金17.5万余元、衣物2万余件,召开座谈会235次,收集意见和建议246条,解决难点热点问题179个。市第四人民医院驻村孟津县王良乡张庄村工作队员带领该院6名共产党员妇科医师,为张庄村200多名妇女开展免费义诊活动,从市农科所请来3名养殖专家举办培训班,受到全村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得到了体现。

四、驻村帮扶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驻村帮扶工作发展不平衡,包村扶贫工作进展不快

驻村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市直派出单位及工作队员积极行动,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截止目前,大多数工作队已基本上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工作目标。但有少数单位领导对驻村帮扶工作重视不够,摆不正局部利益、部门利益和全市工作大局的关系,对驻村帮扶工作支持力度不大。个别队员把驻村帮扶看作是“镀金”,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驻村帮扶工作上,工作上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包村扶贫工作作为我市驻村帮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市驻村帮扶办统一协调和管理,共选派了69个省部属企事业单位、市属企业单位及驻洛部队进行对口包村扶贫,分别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有关包村扶贫单位抓住我市对扶贫开发重点村实行综合扶持、整村推进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尽力在资金、技术、人才、物资等方面给与支持和帮扶,扎实开展包村扶贫工作。但总的来看,工作进展情况还不尽人意,扶贫效果不明显。部分包村扶贫单位行动迟缓,极个别单位至今未和所包村取得联系,没有开展实质性工作,影响了全市驻村帮扶工作的全面开展。

2、涉农资金项目向帮扶村倾斜力度不大,工作上衔接不够

我市在去年曾专门召开涉农资金项目协调会,要求有关部门积极配合驻村帮扶工作,在各项涉农资金项目安排上向帮扶村实行倾斜。同时开辟涉农资金项目申报绿色通道,帮助工作队了解资金政策和投向重点,熟悉申报方法和程序以及资金使用监督管理办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工作队和涉农部门在项目申报、资金安排上协调和衔接不够,致使一些好的帮扶项目得不到资金支持而难以实施。特别是工作队员上半年申报的项目,下半年才能批下来,而到时该批队员已离村。

3、部分村干部依赖思想比较重,工作干劲和信心不足

一些工作队所驻村两委干部对工作队员期望值过高,把希望完全寄托在驻村帮扶工作队员身上,片面要求多办实事,解决眼前的一些实际问题,而不在培养造血功能、注重长远发展上下功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驻村帮扶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实际效果。

4、个别帮扶村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帮扶任务十分艰巨

在234个帮扶村中,有一些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如嵩县德亭乡大王沟村,村民分散居住在几条深山沟里,由于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当地产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就地脱贫很难,驻村帮扶不足以解决贫困问题。

五、对搞好驻村帮扶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进一步加强对驻村帮扶工作的指导,确保驻村帮扶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我市驻村帮扶工作开局良好,进展顺利,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和农民群众的高度赞扬。因此,对这项工作丝毫不敢松懈,要进一步加大对驻村帮扶工作的督查指导力度,抓住第一年度后四个月的关键时期,完成和落实好第一年度的工作责任目标,为第二年度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强化服务,扩大驻村帮扶工作的经验交流

继续加强对驻村帮扶工作队的服务力度,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支持驻村帮扶工作队开展工作,在涉农资金项目申报、科教文卫服务团选派等方面进一步改进方法和措施,掀起驻村帮扶工作的新高潮。适时召开驻村帮扶工作经验交流会,组织队员代表实地参观和现场观摩,发扬成绩,查找不足,促进工作。

3、搞好舆论宣传,大力营造驻村帮扶工作的社会氛围

关于我市对城市管理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5

市国资委

一、基本情况

我市目前共有国有工矿棚户区 处、房屋面积 万平方米,居住人口 户共 人。近年来,市政府高度重视棚户区改造工作,将其列为全市重点工作加以推进,改造力度逐年加大,明确提出了:“争取利用三年时间,即到2010年全部完成全市30处棚户区改造任务,拆除房屋面积129.9万平方米”的工作目标。截止目前,已累计完成改造棚户区16处,拆除房屋面积76.5万平方米,占改造总量的58%。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和安臵房38.25万平方米,安臵棚户区被拆迁居民4400户、12300人,改造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明显。2008年我市被评为全省棚户区改造先进市。

二、主要问题

(一)进度问题。按照五年任务三年完的要求,我市城市棚户区改造工作应于明年年底前全部完成。从目前的情况看,剩余部分改造难度相对较大,尤其是萨尔图区,由于资金到位较晚及用地等问题,今年计划要改造的铁东、三环大修厂、西下洼棚户区还处于拆迁准备阶段,按照拆迁程序和建设周期,完成确权、评估、搬迁、补偿、安臵等工作还需 1

要一定时间,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改造工作难度较大。

(二)城乡统筹问题。红岗区萨大路沿线的兴隆河、金山堡、先锋、杏树岗等村屯由于油田打井占地,人均耕地不足1亩,加之前期占地补偿不到位,农民生活没有出路。这些区域前期被列入泥草房改造范围,但其分布在城市规划圈内,将来必定按照城市模式发展,现在按照农村泥草房改造形式进行并不适合,按照棚户区进行改造更为合理。

(三)政策问题。一是土地政策问题。萨尔图区和红岗区都位于油田主产区,大部分土地为油田生产用地,争取建设用地难度较大,用地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改造工作的难点。二是土地出让金返还问题。按照棚户区改造政策,棚户区改造的土地出让金除上缴国家和省的部分外,全部返还所在区,但调查中,部分区反映土地出让金返还较慢。三是社会保障政策问题。棚户区居住的都是弱势群体,生活收入微薄,没有医疗、养老等保障;部分城中村农民失去土地,没有生活出路,政府有没有出台相应的配套保障政策,搬迁上楼后需缴纳物业、采暖等费用,生活成本增加,难以维持正常的生活水平。四是政策兑现问题。部分已改造区域的群众反映前期制定的一些优惠政策,如按照低保水平报销采暖费等没有及时兑现。

(四)企业安置问题。棚户区拆迁范围内,包含很多困难企业,特别是萨尔图区,棚户区内有企业56家,多数为

停产、半停产的困难企业,在过去的生产经营及体制改革等过程中一直存在很多争议。此次拆迁改造过程中,在利益分配上各方矛盾较大,难以达成一致意见,如何进行利益分配成为拆迁工作中的难点。如不能妥善进行,将可能引起群体上访等不稳定事件。

(五)几个具体问题。

1、宏伟村改造问题。宏伟二屯现有常住人口1540人,471户,炼化公司在1992年和1995年两次共征用宏伟村1894.02亩土地,使宏伟二屯与炼化公司厂区最近处仅一路之隔,最远处相距约一公里,按照国家《石油化工企业卫生防护距离》中规定:炼油企业主要化工装臵(设施)与居住区之间的卫生防护距离至少应在700米以上。整个宏伟二屯几乎都处于污染区内,不论从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的角度考虑,都急需彻底改造,将居民搬迁出污染区域。

2、部分老企业筒子楼改造问题。市建二公司现有筒子楼7栋,住户323户,9148平方米。部分楼房有上水没下水,每到入冬后楼前污冰如山,夏季蚊虫孽生、臭气熏天,还不如棚户区的居住条件。楼内电路过去按办公室用电负荷设计铺设,改为居住后乱接出部分线路,电路超负荷运行,安全隐患极大。

3、红岗区棚户区改造问题。红岗现有8处城市棚户区,集中在红岗、八百晌、解放三个地区,前期未列入棚户区统计范围,多数坐落在油田产区或隶属于铁路部门,改造难度较大。

三、几点建议

(一)加快进度。要按照棚户区改造实施方案和城市规划的总体要求,从群众的基本需求出发,克服等、靠、要思想,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快棚户区改造速度。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为棚户区改造工作提供指导、帮助和服务,力争使这一惠民工程按期完成。

(二)城乡统筹。在搞好城市棚户区改造的同时,要继续加强城中村等棚户区的改造工作。要按照“城化分开”的原则制定规划设计,逐步将污染区内的居民迁出。建议将兴隆河、金山堡、先锋、杏树岗等村屯按照棚户区进行改造,在改善其居住条件的同时,妥善安臵失地农民的生活问题。安臵新区的规划设计要注重科学性和前瞻性,既要与村情民情相适应,又要与城市化发展水平相一致。在集中安臵的同时,在有条件的区域适当考虑分散安臵,避免大量贫困人口集中居住形成新的贫民区。

(三)兑现政策。要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在土地和资金投入等问题上加大与大企业的协调力度。在政策方面给予各区政府全力支持,及时兑现已制定的相关政策,并对各区工作进行督促检查。

(四)妥善安置。安臵政策制定的是否科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棚户区居民今后的生活,关系到社会稳定。应制定出完善的安臵和社会保障办法,避免留下后遗症。要充分考

关于我市对城市管理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6

根据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的安排,我代表省政府向会议报告全省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情况。

一、我省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各级政府通过投融资借款等方式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和城市公用设施建设投入,为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面对十分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我省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举措,迅速扭转了经济增速过快下滑势头,实现了经济企稳回升向好。其中通过扩大政府公共投资规模、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而带动整个社会需求逐步增加,对促进我省经济回升向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由于地方财政收入增收困难,而财政支出刚性则不断增强,增支需求较大,导致各地举债融资的规模增加,客观上使全省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控制的任务明显加重。

(一)债务规模情况

1全省债务规模情况。2009年末,全省政府性债务余额为4579亿元,比上年增加1787亿元。增长64.01%;其中,宁波市政府性债务余额为1458亿元,比上年增加887亿元,增长155.34%。债务规模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是各级政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采取了包括增加政府公共投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等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在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同时,政府性债务规模也随之扩大。

2009年来,全省政府性债务负债率(债务余额与当年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0.15%,高于警戒线10.15个百分点(根据2005年出台的《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通知》要求,不应超过10%,下同),比上年提高7.16个百分点;债务率(债务余额与当年可支配财力的比例)为97.46%,低于警戒线(100%,下同)2.54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24.47个百分点;偿债率(年度还本付息额与当年可支配财力的比例)为28.58%,高于警戒线(15%,下同)13.58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2.22个百分点。截止2009年底,全省已累计建立政府性债务偿债准备金121.8亿元,比上年增加23.2亿元,为年初债务余额的4.36%(要求为3-8%,下同),超过下限1.36个百分点。

2省本级债务规模。2009年末,省本级政府性债务余额为331亿元,比上年增加20亿元,增长6.,43%。其中,直接债务为317.6亿元,主要分布在财政部门18.9亿元(国债转贷及专项借款)、教育部门73.9亿元、医疗卫生部门2.9亿元、交通运输部门195.5亿元、资源勘探电力信息部门(省电力公司农网外债)25.5亿元等;担保债务为13.2亿元,主要是资源勘探电力信息部门的担保债务。2009年末,省本级债务率为91.10%,偿债率为53.65%。截止2009年底,省本级已累计建立政府性债务偿债准备金9.3亿元,为年初债务余额的2.99%。

3市县债务规模。2009年末,全省69个市县政府性债务余额为4248亿元,比上年增加1767亿元。增长71.22%。全省市县负债率为18.69%,高于警戒线8.69个百分点,其中超过警戒线的市县有36个;债务率为97.99%,低于警戒线2.01个百分点,其中超过警戒线的市县有29个;偿债率为26.48%,高于警戒线11.48个百分点,其中超过警戒线的市县有40个。全省69个市县中,负债率、债务率、偿债率等三个指标均未超过警戒线的市县有28个,三个指标均超过警戒线的市县有29个,两个指标超过警戒线的市县有6个,一个指标超过警戒线的市县有6个。

截止2009年底,市县已累计建立政府性债务偿债准备金112.5亿元,比上年增加23.1亿元,为年初债务余额的4.54%,超过下限1.54个百分点。

(二)债务构成情况

1债务来源结构。按政府性债务资金来源划分,我省现有直接债务4451亿元,包括银行贷款3854亿元、发行债券194亿元、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34亿元、其他债务来源369亿元;担保债务128亿元。

2债务用途结构。按政府性债务用途划分,用于铁路、机场、大型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254亿元,水、电、气、保障性住房、轨道交通、道路桥梁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801亿元,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81亿元,农村公路、桥梁、生态环保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124亿元。

总的来看,为应对危机、拉动经济,2009年我省政府性债务规模增长较快,债务负担和偿债压力明显加大,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的任务加重,但全省政府性债务状况整体上仍处在安全、可控的范围内。

二、近年来我省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情况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省人大的监督下,我省按照“加强管理、适度举债、讲求效益、规避风险”的债务管理思路,在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防范财政风险方面采取了积极的措施。

(一)制定政府性债务管理办法。2005年初,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通知》(浙政发[2005]5号);2006年,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印发浙江省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实施暂行办法的通知》(浙政办发[2006]6号)。从严格控制政府性负债建设行为、明确政府性债务归口管理、编制政府性债务收支计划、完善政府性债务偿还机制、加强项目财务监督和绩效评价、构建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体系、严格限制政府融资担保行为、清理消化乡镇政府性债务、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等方面,对政府性债务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针对2008年我省经济增幅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明显回落、地方财政减收增支因素骤然放大、各级政府债务规模增长较快的状况,2009年省财政厅又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通知》,要求各级财政妥善处理好拉动内需保增长与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以及债务规模与政府偿债能力的关系,完善偿债准备金制度,强化防范风险的责任。

(二)提高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工作水平。2007年初。省政府在义乌市召开全省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工作会议,吕祖善省长到会作重要讲话。会议总结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工作情况,交流义乌市等地的实践经验,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工作,切实防范和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同年下半年,由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省地税局联合举办全省分管财政工作的市、县(市)长公共财政与政府性债务管理专题研讨班,全省11个市和90个县(市、区)政府主要领导参加了研讨,吕祖善省长在研讨班上作了重要讲话。通过研讨。使各地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精神、正确处理发展速度与财力可能、债务规模与偿债能力的关系,切实防范债务风险等方面增进了共识。

上一篇:《9加几》教学设计下一篇:的福建龙岩古田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