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企业用工情况的调研报告(精选8篇)
关于我市企业用工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1
为了解我市企业在经济企稳回升后所遇到的用工问题,进一步促进就业、发展经济。我们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关于企业用工情况的调研,分别从8个县区中各选取2个对本县区有代表性的企业走访调查,此次调查共涉及16家企业,其中国有企业6家、私营10家。被调研企业覆盖到的行业有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住宿和餐
饮业、房地产业等企业用工主要行业,就企业用工现状、是否存在“招工难”问题和成因等几方面内容开展调研。
一、企业的用工现状
金融危机给我市不同企业带来不同影响,在经济企稳回升的情况下,预计2011年春季会增加52个技术性工作岗位,同比增长4.5%。
我市以电厂、自来水公司为主的国有企业,在用工上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用工情况稳定,在受访的国有企业中,末与末单位从业人员基本无变化。在是否存在“招工难”方面,由于我市国有企业大多属于垄断行业,待遇好、福利高,对普通工人很有吸引力,企业在招工用工上有很大的挑选余地。
而私营企业在经济企稳回升的情况下,企业用工波动较大,且依据行业的不同而体现出不同程度的“招工难”问题。被调查的10家私营企业,末单位从业人员为2111人,较末单位从业人员增加13.43%,预计2011年春季会新增250个新增岗位,同比增长11.84%。新增岗位主要集中在建筑领域和技术性岗位上,而目前我市劳务市场以普工和年纪偏大的下岗职工为主,因为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的错位而出现劳务输出地的“招工难”现象。
采矿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大,目前企业用工人数较上年有所减少,在经济企稳回升后有望增加。以亨通矿业为例,三季度时,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为5234万元,单位从业人员为98人,受金融危机影响锌价的持续走低,市场的不景气和新《劳动法》的实施使企业用工成本增加,农民工工资浮动较大;生产时间相应减少、销售下降,在企业生产不饱和的情况下,用工的数量迅速萎缩,底单位从业人员减少为56人,在随着国家储备政策、贴息政策的相继出台和经济形势的逐步好转,企业从二季度起逐渐出现回暖迹象,企业从业人员基本稳定在85人。
制造业技术人员紧缺。调查的天成丝业、昊华公司、旬阳烟厂、开源建材等企业,虽然也受经济形势的影响,有的企业处于减产、半停产状态,但是与采矿业相比受国际价格因素影响较小,由于生产原料属当地农副产品,产品销售市场也是周边地区,加之企业采取多种措施,使职工队伍相对稳定,但是由于这些企业产品技术含量相对较高,要求职工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造成企业对技术性岗位相对紧缺。
住宿餐饮业和建筑业出现用工短缺。受我市经济发展和高速路建设的影响,我市住宿餐饮业和建筑业发展迅速,不同程度出现用工短缺,尤其缺乏年轻的务工者。
预计,私营企业随经济形势的好转2011年春季用工有望增加,但是“招工难”问题尚待解决。
二、企业用工短缺的成因
通过对企业的调查走访,可以看出,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人力资源的供需矛盾凸显,企业“招工难”与求职者“就业难”问题同时显现,主要表现:
一是招用的青壮年劳动力短缺,目前我市劳务市场上求职的工人多数年龄在35岁以上。而用工最为短缺的建筑业、住宿餐饮业由于行业特点,希望招聘18-30岁之间的青年务工者。这样造成供需方年龄结构的错位。
二是工资待遇同求职者愿望有差距。一方面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利润空间有限,愿意支付的用工成本相对较低,而另一方面随着生活费用的上涨,求职者的预期薪金增加,两者的矛盾导致就业意向难以达成。
三是工作强度大的企业招工难。工作强度大的企业与被聘人员之间的双向选择,一般年青人倾向于到发达地区做能够获得高收入的工作,而不愿到经济落后地区薪水不高而工作强度大的企业里谋职。就拿兴科房建公司来说,聘用小工每天工资由过去的30、40元涨到60元,技工工资达到每天100元水平,但仍然会出现招工紧张的现象。
四是法律意识淡漠,给用工单位带来隐患。新《劳动法》的颁布,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加健全、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也依法约束了用人单位。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又曝露出一些不尽完善的地方。比如,企业招用的一些简单劳力,月工资几百元,但与企业签订合同后,企业就要依照《劳动法》给工人购买养老、医疗、工伤、大病等险种,除企业按规定予缴纳外,个人缴纳部分要按照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的比例缴纳,而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又远远高于其基本工资,也就是说工人要从本来就很低的薪水中拿出不少钱来购买保险,这样就会导致很多工人不愿意企业给买保险,也会使用人单位不知如何是好。
五是当地求职者整体上文化、技术水平不高,缺乏
关于我市企业用工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2
一、《食品安全法》概述
(一) 《食品安全法》重新修订并出台的背景概述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市场竞争的恶性化。很多企业为了追求高额的经济效益或者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不惜以身试法。为了降低生产成本, 在食品原材料上面不按国家法律规定违规使用具有安全隐患的食品原材料。诸如我国近年来的毒奶粉、地沟油等“食物”不断冲击着人民的眼球和耳朵以及危害着人们的身体。食品安全领域出现的这些重大问题, 不仅仅对我国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损害, 同时也不利于我国政府公信力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提高。在《食品安全法》之前, 我国一直实行的是《食品卫生法》, 该法在食品安全问题监管上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效果, 但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在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还不够, 没有一个完整规范的食品检验制度。食品安全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说明, 新的《食品安全法》出台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鉴于很多国家在食品安全领域内颁布的法律规定都沿用《食品安全法》的命名, 我国也为新修订出台的食品安全法律定名为《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的立法过程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在饮食方面的安全问题。立法过程中, 对于食品卫生的关注到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确立, 再到向全社会广泛征求意见的举动都是国家下定决心整治食品安全问题的最好体现。在历经两年时间, 若干次调研活动, 对全国范围内的法律机关及相关法律专业人士征求意见, 并于法律出台前一年召开专题讨论会讨论相关问题的基础上, 最终在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情况下, 颁布了《食品安全法》。无论是从法律的制定过程还是法律的内容方面来看, 《食品安全法》制定的目的都在于规范食品企业的经营活动, 为我国人民食品安全提供法律保障。
(二) 《食品安全法》核心解读
通过《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卫生法》的比较可以知道, 我国在法制理念和监管模式上实现了巨大的转变。通过两部法律的名字比较就不难发现, “安全”和“卫生”相比, “安全”在内涵上将“卫生”深化了, “卫生”的外延比“安全”就少了许多。《食品安全法》的出台, 提高了食品安全监控力度, 强化了食品安全制度的建设。
综合来看, 《食品安全法》在立法宗旨上面, 坚持以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为立法第一位, 展现了明确责任、强化管理的管理理念。《食品安全法》的出台, 推动了食品安全领域中食品安全制度建设的开启。《食品安全法》的出台, 有利于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风险评估制度, 明确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强化食品添加剂的监管, 增强食品安全事故处理能力。为我国食品安全建筑起了一套长期管理机制和法律长城。
《食品安全法》还有效推动了我国制度创新的进程。根据《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 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与后续检查制度等整合到一起实现制度之间的无缝连接。明确规定了政府将会在食品企业出现问题产品后介入企业的召回工作, 并且由政府主导强制执行食品召回方案。这样规定, 有利于推动食品安全事故处理机制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并且, 对于食品检查制度也重新开始, 废除了之前实施的食品免检制度。基于安全考虑, 在权衡再三之后, 将保健类食品也纳入了法律管理体系范围内实行监管。同样, 为了引起全社会进一步重视食品安全问题, 对于明星代言食品产品的现象, 明星需承担食品产品出现问题的连带责任。
二、《食品安全法》在我市贯彻执行取得的效果
(一) 我市根据《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制定了一系列食品安全制度
根据《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 结合本市的特点, 我市在原有的食品安全制度上通过补充和修改完善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1.根据国家相关条例规定, 我市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上, 首先是明确落实了企业在食品安全上为第一责任人, 指导我市食品企业在事先预防和生产经营过程上强化管理, 从源头上杜绝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同时建立食品安全事故可追溯机制, 在出现食品安全事故之后, 能够迅速追溯到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其次, 在我市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建设中, 将《食品安全法》中原则化的规定具体化, 从而使我市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在执行中便于操作。最后, 从制度上强化我市各级相关部门在食品安全方面的职能, 推动我市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在统一指挥下, 协调配合对食品安全问题实现动态、立体和全方位的监管。
2.我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国家印发的相关管理办法, 结合我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实际情况, 制定印发了相应文书规范我市餐饮服务及食品安全工作。
3.我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为了加强对食品流通环节的管理, 同时也为了确保《食品安全法》在我市的顺利施行, 制定了食品在流通环节安全监管的具体规定。从食品流通环节上加强了本市在食品安全问题上的监控力度。同时, 我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也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要求下严格执行工商总局制定的食品市场准入、食品市场巡查、食品抽样检验等相关制度。
4.同时, 我市也根据国家卫生部以及国家质检部门制定的相关规定强化了我市在食品安全方面的制度建设, 进一步完善了我市食品安全监控体系。其中, 根据卫生部制定的《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强化了对餐饮企业的食品安全管理, 不仅仅是指导餐饮企业完善食品相关产品的采购验票索票制度, 还定时对餐饮企业近两年的采购票证进行检查。根据质监部门要求, 制定了规范食品加工企业生产活动的意见。通过对食品加工企业的食品加工活动的规范, 有效提高了我市企业加工食品的安全性, 极大减少了加工企业随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现象。
5.根据《食品安全法》以及国家相关部、委的联合文件, 我市开始建设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并且, 在体系建设上初步取得效果。为了构建我市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 我市根据国家相关文件, 结合我市自身特点, 召开了全省范围内的食品生产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 工作会议在我省相关部门主持下取得了圆满成功。会议上对食品企业就食品安全监督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我省特别是我市的食品行业大型企业纷纷在会上作了行业自律发言, 最后还签署了能够加快食品生产企业诚信体系的诚信宣言。
(二) 我市建立相关机构体系
卫生部在《食品安全法》出台以后, 根据相关规定成立了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 委员会主要成员是我国在医学、食品、营养以及农业领域内的权威专家。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主要是参与食品安全风险的检测和评估工作规划, 制定食品安全风险相关的标准。我市也根据相关规定, 组织我市相关专家成立了食品安全工作委员会。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委员会发布的评判标准, 对我市的食品安全风险进行评估检测。同时, 为了促进我市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工作能够进一步提高效率, 我市食品安全工作委员会与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委员会保持紧密联系, 加强沟通, 从而有效提高了我市食品安全工作的效果。
(三) 我市开展了食品安全教育宣传活动
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 除了加强政府的管理监督以及企业的自律以外。作为消费者的人民群众还需要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因此, 我市在鼓楼广场举办开展了南京市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该活动旨在推动我省和我市食品安全工作能够更进一步的发展, 将我市打造成食品最安全地区。通过本次活动, 有效的提高了我市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 从消费者方面推动了我市食品安全工作的开展。其中, 我市还在全市范围内多次召开食品安全问题座谈会, 在食品安全宣传月中设置固定地点进行定点宣传, 采取派发宣传资料和派遣流动宣传车等方式进行食品安全相关问题的宣传。
同时, 对于广大企业, 特别是食品企业要加强《食品安全法》的法律宣传普及工作, 帮助食品企业进一步提高安全责任意识。其中要注意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 使执法人员深入了解和正确运用《食品安全法》。在提高普法工作效率的同时, 能够更好的帮助人民群众学习《食品安全法》, 树立起牢固的食品安全意识。整个教育宣传工作都贯彻执行了《食品安全法》, 使得国家食品安全相关政策在我市得到了落实开展。
(四) 我市对违规食品企业加强打击力度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和食品安全委员会的统一部署, 我市开展了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整顿工作。对于食品添加剂、食品流通、餐饮消费和保健食品等容易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企业进行了重点检查, 对于违法企业采取坚决打击的手段。在之前我市出现的“问题奶粉”上, 行政管理部门介入企业召回工作, 督促企业在第一时间召回相关奶粉产品。对于“问题奶粉”中的不法分子严惩不贷, 进而监督企业进行彻底整顿或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企业做出相应惩罚。在食品安全检查工作中, 我市行政管理部门对重点场所的重点部位进行清查, 在食品生产和食品加工中进行了重点环节的排查, 采用严格的手段对市场进行净化。在食品加工添加剂问题方面, 还组织成立了打击小组, 对敢于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添加剂的食品企业进行打击和专项整治。在我市大力度的清查下, 很多食品违法案件浮出水面, 同时对于违法企业的惩罚和整顿也对我市食品企业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
三、贯彻执行《食品安全法》的缺漏与不足
随着我市贯彻执行《食品安全法》的时间推移, 在贯彻执行中, 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我市执行《食品安全法》的难度。当然, 只有找到了问题所在, 才能根据问题研究出对策。经过总结可以发现, 在贯彻执行时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 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由于种种原因, 在实行机构改革之后, 在我国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上面, 由药监局、公安部、商务部、国家质监局等多个部委根据职能的不同进行分阶段管理。在新的《食品安全法》里, 其主要精神就在于构建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同样, 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大前提就是建设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在我国, 之所以没有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统一到一两个部门中去, 是因为食品领域所涉及产业链过长, 地区之间发展水平不平衡。针对此, 《食品安全法》确定了由政府统一领导, 多部门进行分段监管的政策。在我市, 为了更好地履行《食品安全法》所赋予的义务, 我市市政府对相关部门进行了较大的职能调整。根据《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 我市强化了质监部门在食品生产环节的监控职能, 提高了工商管理部门在食品流通环节的检查力度。
我市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方面按照上级要求和实际情况的需要形成了现行的“无缝对接”式监管。但是, 在我市食品安全具体工作中, 由于《食品安全法》与现行的其他法律法规也存在着交叉和重复, 因此各个部门职能交叉的情况依然不少。我市某些监管部门在工作中出现过以下问题, 如各个部门之间缺少配合, 各自为政。对于自己部门有益的监管工作抢着进行管理, 没有益的工作则不予理会。从而导致管理脱节, 互相推脱以及管理错位和越位的现象。
(二) 制度规范有待进一步提高
《食品安全法》自从颁布之日起到现在, 贯彻执行时间还不长。现阶段与之匹配的规章制度和法律规范都落后于《食品安全法》, 不能很好地配合《食品安全法》开展食品监管工作, 无法保证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完全贯彻执行。其中, 核心就是食品安全标准不统一, 导致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没有一个准确的依据来进行执法。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总体水平较低, 国家、地方、行业标准过多重复和交叉, 甚至有些标准出现矛盾。体系中还有一些重要的食品标准缺失, 某些企业制定的企业标准低于同行业标准或者国家标准。很多企业在标准的实施上也没有严格按照标准执行, 对于我国强制的标准也没有很好的执行。体系的不成熟造成了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和发达国家及估计组织相比有很大差距, 无法很好地实现与国际接轨, 也造成了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在世界舞台上的可信度不高。
由于我市分管食品安全问题的部门较多, 同时这些部门都有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的权力。因此, 在我市食品安全标准体系里, 有太多重复交叉的标准规定, 甚至有些标准基于不同的考虑而产生对立。标准制定的泛滥是缺乏有效统一的协调机制, 迟迟没有解决的食品安全标准不统一问题使得食品生产加工等相关企业在生产上有诸多困扰。同时, 问题得不到解决不仅仅影响了企业生产, 还给市政府相关部门在食品监管工作上带来不少尴尬。
(三) 执法监管工作程序和方法不规范
我市相关部门在执法工作中为了一己私利或者人为减轻执法工作强度, 没有对食品企业进行认真监督和抽查, 造成了监督抽查工作混乱。为了完成任务胡乱发布食品安全监测信息, 为了能从食品安全问题中捞取个人私利而巧立名目多收检验费。法律法规地完善, 还需要人地执行。在行政执法过程中, 不能严格遵照法律法规的要求执法, 根本无法达到食品安全监管应有的效果。我市在贯彻执行《食品安全法》的时候, 某些单位的某些个人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没有正确理解和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以至于在执法过程中, 往往会碍于各方情面或者种种原因而徇私。
(四) 缺乏健全的问责机制
我市在贯彻执行《食品安全法》的时候, 没有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问责机制。一定程度上, 《食品安全法》对于违法处罚标准有所提高但是还不算足够严格。对于违法企业而言, 制假售假的目的就在于追逐非法的高额经济利润, 对于《食品安全法》里规定的最高罚款10万元而言, 其高额经济利润也足够吸引违法者铤而走险。其次, 在我市贯彻执法过程中, 现行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并没有确切的规定食品问题管理人员失职的惩罚措施。对于我市食品安全问题中出现问题的监管机关和工作人员, 并没有可供遵守的相关规定, 只能按照一般做法进行相关处罚。
四、进一步贯彻执行《食品安全法》的办法举要
根据我市长期以来贯彻执行《食品安全法》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市《食品安全法》的贯彻执行和提高我市食品安全体系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明确划分相关部门的管理责任
首先, 要正确协调好分段管理。为了避免各部门管理陷入错位的境地, 需要通过加强协调组织, 实现部门的联合管理, 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形成合力。在制度上确保食品安全工作能够在统一的组织下连续进行。同时, 还要积极调动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 防止职能交叉。明确分段监管的各阶段监管任务能落实到各个部门, 发挥各自的监管优势, 确保食品安全问题能得到有效解决。
其次, 处理好上下级监管工作的关系。在我市以后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 要注意根据《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 加强地方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管理。
(二) 推进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
各个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该准确了解自己的法定职能, 提高责任意识。用积极的态度开展食品安全问题的调研活动, 全面掌握食品安全情况, 明确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从而研究出更好的监管措施。对于现行的法律法规制度要进行清理工作, 对于本市食品安全的相关政策要加快整理, 修订的工作。另外也还要根据在法律法规建设上采用改革的办法解决食品安全监管问题, 在科学的调研基础上, 审时度势, 积极推动监管工作实现科学化。
(三) 加强我市执法能力, 规范执法手段
一部法律的贯彻实行, 需要人来进行遵照执行。因此, 我市要加强对食品监管部门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和法律培训。将食品安全执法落实到执法人员上去, 同时要完善行政执法人员的责任追究机制, 加强对食品安全执法人员的管理。在食品安全监管中, 不仅仅要对违法食品企业加大惩处力度, 还要对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的违法监管行为进行严厉惩罚, 完善行政问责机制。
五、结束语
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巨大辉煌成就的同时, 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不该有的问题, 特别是食品安全问题频发。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成了当前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市也根据《食品安全法》制定了相关的食品安全管理措施, 以期有效治理我市食品安全问题。
参考文献
[1]黄薇.建立保障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释义[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 2009 (04) .
[2]本刊编辑部.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写在《食品安全法》实施一周年之际[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 2010 (06) .
[3]肖岚, 何江红, 周凌洁, 王熙.浅谈《食品安全法》在快餐业中的应用[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01) .
[4]张立华, 郭晓宇.解读《食品安全法》关注八大亮点[J].中国食品, 2009 (06) .
[5]李远碧, 李李, 张晓丽等.政府在处理食品安全事件中的作用——以三鹿奶粉事件为例[J].卫生软科学, 2013 (04) .
[6]高向群.食品安全法实施后的若干思考[J].江苏卫生保健, 2010 (03) .
关于我县企业用工情况的调研汇报 篇3
[关键词]企业用工;现状;对策
一、我县企业用工现状
根据我县企业落户情况及经济发展趋势,预计近两年每年将新增用工近3万人。据调查,目前我县各类企业约缺工2.2万人。从理论上讲,我县目前可供转移劳动力可以满足县内企业用工需要,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存在,我县劳动力短缺现象将会在一定时间内持续。
二、造成我县企业招工难原因分析
1.客观因素——人员“招不进”
(1)大量劳动力在外地务工。因为我县是劳务输出大县,过去多年有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不少在外务工农民又以“亲带亲,邻带邻”的形式,带走了不少劳动力;近年来灵璧籍高校毕业生又大多不愿意回乡,大部分留在外地就业。
(2)本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意识存在误区。一些新成长劳动力,特别是初高中毕业后未能继续升学的人员,认为只有到外地去才叫工作,在家门口就业不如在外地工作光彩,所以宁愿选择外出闯荡。还有部分劳动力地主意识较强,认为外地企业来灵投资是来赚灵璧钱的,在心理上有一种抵触感,工作中稍有不如意就与老板对抗,动辄就选择辞职。
(3)年轻人缺少吃苦耐劳精神。“80后、90后”的年轻人在家庭中多是独生子女,即使本人不工作也有生活来源,没有生活压力,因此对待就业机会不够重视,只要稍有不满立即跳槽走人;而且一些年轻人自身素质较低,不能接受用人单位的日常管理,完全的自我主义,没有责任感;同时在家门口务工,跳槽成本相对较低,而一旦外出,他们往往会考虑从辞职到重新就业期间的机会成本,轻易不敢选择跳槽。
(4)我县人力资源市场存在问题。培训机构随意往外地送人,在自身利益的驱使下,甚至出现个别非法机构和个人倒卖劳动力现象,严重扰乱了人力资源市场秩序。
2.企业因素——人员“留不住”
(1)有些企业后勤保障工作跟不上,缺少必要的食宿条件。个别企业甚至没有一间自己的职工宿舍,更没有专门的生活区。
(2)工资待遇明显偏低。调查发现我县54.7%的职工月工资在2000元以下,而外出务工人员中有58.9%的人月薪超过3000元。在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增收主要途径的情况下,显然外地企业的高薪对劳动力有更大的诱惑力。
(3)企业用工随意性很大。部分企业生产季节性强,往往在生产旺季时千方百计地去招工,而在淡季时又想方设法去让工人离开,好像工人应当听从企业的招呼,让他们“招之即来,挥之即去”,造成员工没有归属感,人员流失严重。
(4)缺少人性化管理。对新招用员工未有全面的岗前培训,缺乏爱岗敬业、厂规厂纪等方面的教育。同时只注重处罚、指责,不能进行人性化的教育、引导和关爱,影响了人员的稳定。通过调查发现,用工比较稳定的企业,除了其市场比较稳定外,还与其有着良好的食宿条件,能够关爱员工有很大的关系。
三、破解企业招工难的对策
1.从政府和社会层面上解决人员“招得进”的问题
(1)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充分发挥我县人力资源市场公共就业服务职能,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招工、求职登记,定期举办专场招聘会,适时组织乡镇(开发区)开展服务企业用工、促进群众就业专项活动,动员未能升学毕业生等群体到县内企业就业。
(2)引导中介组织服务县内企业用工。对非法中介机构进行清理,实行《职业介绍许可证》制度,规范整顿持证劳务中介机构,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批准擅自开展职业中介活动。引导和鼓励县内职业中介机构优先保障县内企业用工需求,扶持一批合法中介机构,为县内企业定向输送劳动力。
(3)规范职业教育秩序。加强对职业技术培训教育机构的管理,对现有职业技术培训教育机构进行重新审核评估。对不符合开办条件的一律取缔。严禁各类职业培训教育机构从事劳务中介活动,对违反规定的,依法处罚。引导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围绕全县主导产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开展适应企业需要的针对性培训,为县内企业培养输送劳动力;引导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与企业合作,建立学生到企业实习与预备就业制度,积极推荐毕业生到企业就业;引导培训机构开办定向培训班,学员直接输送县内企业。
(4)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和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把握外出务工人员和高校毕业生集中返乡节点,通过召开外出务工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座谈会等方式,大力宣传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就业环境良好等有利条件,挖掘报道返乡务工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在本地就业的典型事例,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关注外出务工增加生活成本、引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社会问题,引导就地就业。
2.从企业层面上解决人员“留得住”的问题
(1)企业负责人的用工观念要改变。现在的卖方劳务市场已经形成,劳动者在选择就业岗位时肯定要选择工作条件好、工资待遇高、工作环境舒心的企业。 我们的企业也应当在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更高层次的需要上下功夫。
(2)要逐步改善工作环境。企业要按照行业标准来建设、布局厂房,规范企业的生产流程,要根据实际制定合理的劳动定额。同时要严格遵守劳动卫生法律法规,改革生产工艺过程,减少生产中的粉尘、噪音等污染,保持车间的温度和湿度,让员工在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中劳动,这样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而且可以留得住工人。
(3)改善员工的基本食宿条件。有条件的企业要建设自己的职工宿舍,开办职工食堂,宿舍里要安装空调,食堂的饭菜要经常更新,保证员工可以吃得好、睡得安,以便有充足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在此基础上要逐步完善娱乐设施,满足职工文化、体育、娱乐需要,不断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
(4)遵守工时制度,减少加班时间。企业要根据劳动者身体承受能力来确定工作时间,尽量缩短劳动时间,同时要保证工人定期有固定的休息日,去处理一些自己的私事。超过国家法定工作时间以外的工作时间应该算作加班,企业要按规定支付加班费用。
(5)不断提高工人工资福利待遇。企业在确定工资标准时既要根据自身效益,也要与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相匹配,同时也要还要充分考虑员工生活成本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等现实因素,并建立正常增长机制,将工人的工资福利待遇逐步提高到和苏浙同行业相当的水平,起码不能差别太大。同时企业要及时为员工办理录用备案手续,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并不得随意裁减人员。对女职工和未年成人要实行特殊保护,还要根据行业不同按时发放劳保用品。
参考文献:
[1]杨晓东.非公企业劳动用工短缺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工作通讯,2013(8).
[2]寇凤超.解决我国劳动用工短缺问题的对策探析[J]. 北方经济:综合版,2012(22).
[3]邵爱国,韦洪涛.促进企业基层员工稳定就业的对策研究[J].人民论坛,2012(11) .
关于我市企业用工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4
关于对我市企业劳动合同签订情况的调查报告 三月下旬,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带领下,对市直企业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签订情况进行了调查。参加调查的人员有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部分委员,市总工会、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有关领导。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听取了市总工会、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汇报;深入到部分国有、民营、外资、个体工商企业了解情况,查看有关资料;同时分别召开了部分企业职工代表座谈会和企业领导座谈会。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那一世范文网.文章-http://.找文章到那一世范文网.]
一、基本情况
总的看来,各级各部门对劳动合同的签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领导比较重视。近三年来,市总工会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就大力推行集体合同制度和工资协商制度,先后出台了《关于当前企业推行集体合同制度的意见》、《关于市全面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通知》等5个文件。市总工会总结沙隆达、城南开发区等单位和地方的经验,指导面上的工作。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高度重视劳动关系的协调工作,把企业集体合同制度建设和劳动合同管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实行目标考核。工作基本推开。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以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为重点,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格局基本形成。目前全市各类企业4700家,已签订集体合同3685家,签订率为78%。其中国有企业945家已全部签订,签订率为100%。二是以全员劳动合同制度为基础,确立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劳动关系的
格局基本形成。截至到2月,全市城镇各类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为万人,签订率为。制度初步建立。以来,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工会组织和企业联合会积极探索协调劳动关系的新机制,市直和各县市区都建立了劳动关系三方协商会议制度,明确了三方在调处劳动关系重大问题的责任和作用。重点内容突出。合同内容比较全面、具体,劳资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比较明确,主要突出了经济发展和企业改制的需要,对劳动者工资、养老保险、医疗、安全等方面的权益保护体现得比较充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建立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制度认识上有差距。一些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认为签订劳动用工合同有必要,而签订集体合同没有多大必要;一些职工对集体合同制度认识不深,认为个人已经和单位签了劳动合同,集体合同是工会
和单位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签不签无所谓;还有一些有一定专业特长和技术的职工,担心签订劳动合同后限制其择业自由,不愿和企业签订合同。这些认识上的差距,使得集体合同制度和劳动合同制度的执行缺乏一种内在动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合同的签订和执行。集体合同签订的程序不规范。一是平等协商难实现。目前一部分企业对平等协商制度的重要性还没有完全认同,集体合同制度执行中重签约、轻协商的现象比较普遍。有的企业是“一次协商管几年”。工会代表广大职工与单位签订集体合同,从法律上讲是平等的,但从实际运行看,往往考虑单位困难多一些,考虑职工利益少一些。二是没有严格执行审查备案制度。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集体合同签订后必须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查备案,才能生效。而我市虽然有4634家企业签订了集体合同,但按规定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备案审查只有3685家,有近1/3的企业没有按规定备
案审查。
合同的签订率和履行率不高。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市总工会统计,全市有20%以上的企业没有签订集体合同,有近15%的职工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同时,合同的履行也不理想。市总工会对80名职工代表进行问卷调查,有22人表示集体合同缺乏监督执行,兑现不够,占职工代表的27%。有的企业集体合同中规定企业必须按国家规定为职工交社会养老保险,但由于资金周转不过来,不仅未交纳养老保险费,而且连基本工资也不能及时发放。
合同的内容不完善。有的企业是迫于压力而签订的合同,对合同的内容不重视,合同条文能模糊就尽量模糊,能抽象就尽量抽象;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文本针对性不强,格式化的居多,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少。在抽查的几家企业中,仅有沙隆达股份有限公司结合自身的实际签订了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其他企业都是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提供的
格式合同。有些合同内容存在不公平。如有的合同规定安全事故责任由劳动者自己负责,社会养老保险由职工自己缴纳等。
合同的管理存在漏洞。一是管理制度尚未健全。据调查推算,约有60%左右的国有中小型企业未建立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管理台帐和相关管理制度。这种情况在非国有企业中比例更高。有些企业虽有管理台帐和制度,但规定不具体,操作性不强。二是管理主体缺位或虚位。在非公有制企业中,相当数量企业没有落实人员负责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管理工作。在集体所有制企业中,不少企业虽然安排了人员管理,但实际没有认真管理和检查。合同签订后存放在档案室,不修改、不完善;到期了不续签、不终止。
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充分保护。当前的集体合同制度和劳动合同制度还没有完全将农民工纳入到管理范畴。一些企业不愿意和农民工建立劳动关系,对农民工一般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以口头协议为主,以便规避法律或者逃避责任。农民工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时有发生,如超时劳动、克扣和拖欠工资等。
三、几点建议
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就我市下一步贯彻执行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制度,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要进一步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确立劳动关系的一种法律制度,它既是建立劳动关系的标志,又是劳动关系是否稳定、和谐的基础,同时也是国家、工会以及劳动者自身维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依据。因此,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和宣传《劳动法》、《工会法》和集体合同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积极推进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要把企业法人和职工作为重点对象,使他们对签订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的目的、意义、性质及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增强企业法人 的法律意识和广大职工的维权意识。要不断完善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制度。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工会组织。要把改制企业、新建企业作为重点,把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作为难点,积极推进工会组织的建立,做到凡是有职工的地方都有工会组织。同时,要加强工会干部的培训,增强工会组织维护职工权益的意识和能力,为推进集体合同制度打下基础。二是要全面建立和完善平等协商机制。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以及工会组织,要指导企业建立平等协商制度,对平等协商的主体、原则、内容、程序等进行规范,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机制,使得平等协商有章可循。三是要建立和完善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管理制度。用人单位要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内部配套规章制度,落实专人或兼职人员对合同进行动态管理。
要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一是要转变歧视农民工的错误观念。各级政府管理部门,首先应从自身做起,消除歧视
关于我市企业用工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5
近日,市委主要领导到 农村进行调研。当地农民反映,由于农村电力设备年久失修,线路残旧,用电耗费大,加之缺乏管理,给用电带来很多困难。根据市委主要领导指示,我 组成调研组对农村用电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用电状况
1、全局性的生产生活用电基本正常。自 年 月起,我市农村用电与城市用电实现同网同价。年,我市农村售电量 亿千瓦时,约占全市售电量的 %。截止年 月 日,全市累计投资 万元用于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包括 个 千伏变压器台区,配电变压器 个,容量 千伏安,10千伏线路 千米,0.4千伏线路 千米。除小水电自供区外,农村居民生活用电已全部由供电局直抄管理到户。农村电力基础设施有效改善,农村供电保障能力持续提升,供电质量显著提高,很少出现由于供电紧张而出现的“拉闸”现象,而且电网基本覆盖整个农业生产和养殖用电范围,电费收取也比较合理,居民生 活用电为 元/千瓦时,农业生产用电为 元/千瓦时。年,我市计划投资 万元解决农村余下的无电户通电问题。
2、局部近区自供电矛盾突出。我市还有部分农村用电户属于小水电近区自供电用户,近区自供电用户区的形成主要是小水电业主为了达到建成电站目的,与周围村寨农民签订低价供电协议,即由电站方长期实施低价供电。这些用户不列入供电部门管理,不纳入农网改造范围,主要分布在。据调查,有 个镇存在着近区自供电的情况,共有近区自供电用户 户 人,变压器台区 个,容量 千伏安,10千伏安线路 千米,低压线路 千米。由于这些小水电自供区是各自与农民自行协商,因此收取农户电价也不一致,有些用户甚至无偿用电。小水电近区供电一方面供电质量差,一方面又电价低,所以农民对其感情复杂,既不满意其电压低,使用不方便,又留恋其电价低,不想与供电系统并网,被供电局直抄到户。
按有关政策规定,近区自供电是允许的,但是,如果让其长期独立于线网之外,成为农网改造“盲区”,不仅 会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而且会影响农村的社会和谐建设。目前,这些未改造电网电压不稳定,线路残旧,存在安全隐患,群众生产生活受影响。总的来看,我市近区自供电存在三大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供求关系不稳定。长期以来,供电方与用电方出现一些矛盾,导致用电纠纷。二是存在不安全因素。近区自供电的线路不规范,设备残旧,且年久失修,电压低,线耗大,供电方没有能力进行改造,用电方更不可能筹集资金进行改造,安全隐患多。三是近区自供电用户用电质量无保证。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的用电需求不断增加,近区供电无法满足群众的用电要求。
3、线改任务仍然较重。因部分农户分散边远山区,自然条件恶劣,改造所需资金大,有些村落电网建设改造投资超 万元/户,同时改造规模与资金由省直接掌握下达,开辟改造线路走廊难,征地费用、青苗赔偿费用又经常遭遇一些农户、种养殖户漫天要价,我市农村电网改造阻力大,困难重重,项目计划实施经常受影响。据统计,全市尚未完成电网改造台区 1个。其中 市共有 个,占农网改造任务的 %,估计需要投入资金约 亿 元。
4、安全用电和治安隐患不容忽视。一是在供电线路走廊下种植速生桉树等高杆植物的情况严重影响电网安全运行,也对人畜构成安全威胁。二是违章建筑影响电网安全运行。尤其是城乡结合部、新开发的各类工业园区、商住园区。三是电力设施被盗严重,对线路运行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也给群众的用电造成不便。四是农民用电安全知识缺乏。农民在购买电线时往往以便宜作为准则,购买非国家标准的电线来安装,家用线路容易出现短路、超负荷、漏电等情况,且多数农村家庭为省钱都没安装漏电开关,造成一定安全风险。
二、工作建议
1、加强领导,做好规划。一要理顺部门与地方的条块管理关系。加快建立农村供用电问题协调解决机制,打造市、区、镇、村四级联动的工作平台。二要统一规划电网的安装。城镇、农村供电建设规划应与城建规划同步进行,城建规划要预留电网设施线路,确保高压线路、变压器等设施与人居有足够的安全距离,并保证供电设施的合理布局。建议由规划部门牵头,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合理 制订各村的建设规划,明确三线(电线、通信线、电视线)的通道走向,同时,规划部门要应供电部门、渔业部门的要求,做好生产养殖场地的规划,提高渔业用电安全。林业部门要征求供电部门意见,制订电力线路走廊下禁止种植林木区域红线图,对线路底下的树木问题,要按法律法规规定及赔偿标准来解决,杜绝村民以年代久远线路与林木的先后关系不清为由进行钻空子索赔。三要加强城镇建设监管。建议由建设部门牵头,国土、规划等部门参与,划清农村宅基地范围,明确各地应报建的区域,方便供电部门供用电管理。
2、要解决近区自供电的历史遗留问题。一要成立专门协调机构。小水电近区自供电问题不能长期存在下去。建议市政府成立解决小水电近区自供电农网改造工作协调小组,由分管领导负责,各县(市、区)成立相应机构,专责处理好小水电近区自供电的历史问题,依照有关规定,根据当地实际,做好群众的解释工作,该收归管理的收回管理,该指导改网的则指导其改网。二要先易后难,妥善解决。要在摸清各类型近区自供电的情况下,采取“先易后难”、“一站一策”、“一厂一策”的办法促进近区自供 电用户与供电方进行协商,最终使近区自供电站并入大电网,明晰线路产权,并移交市供电局管理,纳入农网改造范围。在收归管理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注重保护农民利益,妥善解决小水电站的工人就业问题。三要加强管理,强化改造。对暂时未能收归管理的小水电站,协调小组要及时理顺关系,加强管理,认真解决电站与当地村民的矛盾纠纷,促使小水电站强化设备更新改造,保证村民正常用电。
3、加大线网改造的力度。要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用足用活上级对欠发达地区用电倾斜的扶持政策,对残旧线路进行改造,从根本上改善电网设施状况,稳步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工程。要增加农村配电点建设,缩短供电半径,或将变压器扩容,消除个别村、户电压不足现象。要多渠道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提高农民对农村用电政策和知识的认识,争取农民对农村用电建设工作的全面支持和配合。要指定职能部门派专人负责,全力解决阻挠电网改造的难题。
关于我市企业用工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6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党中央向全党、全国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针对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抓好乡风文明建设这个课题,4月下旬,市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和市级相关部门负责人分三组深入XXXXXX等6个镇开展乡风文明建设调研,召开部分政协委员、相关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同志、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专题调研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全面掌握我市乡风文明建设情况。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做法及成效
各地坚持把乡风文明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来抓,努力让广大农村形成好风气、养成好习惯。
(一)以上率下正风气
以党性教育活动和落实习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为抓手,从党员干部抓起,铸造乡风文明建设新根基。如镇坚持“以党风带政风、以政风带民风”,党员干部率先端正工作作风、遵守法律法规、不循私情、不逾规矩,做“知荣辱、讲廉耻、守道德”的表率,用良好的政风带动乡风文明,党员干部结队帮扶后进户,帮助其端正思想、规范言行、打扫清洁等,以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人民群众讲文明树新风。
(二)提升素质强基础 以农民夜校为载体,开展大规模的群众思想教育活动,在培训精准扶贫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广泛开展中国梦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训和法制讲座。同时,让群众当老师,用身边人说身边事的方式,教育引导群众转变观念。如镇以农民夜校为依托,由驻村干部、第一书记任校长,包片领导、司法所长、农技人员、致富带头人当老师,每月至少开课三次,以村、组或大院开展讲政策、讲技术、讲法律。
(三)强化宣传造声势
扎实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切实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通过讲广播、开坝坝会、发放宣传单、张贴标语、微信短信等方式,广泛而深入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和教育农民群众明是非、辨善恶、识美丑,逐渐树立品德端正不违法、计划生育不超生、家庭和睦不拌嘴、孝敬老人不忤逆、邻里互帮不生非、崇尚科学不迷信、健康娱乐不赌博、移风易俗不浪费等社会风尚。如镇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建立健全了志愿服务工作机制,打造新农村志愿服务文化,深入开展以“兴家风、淳民风、正社风”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重点实施“环境卫生整治、繁荣农村文化、陈规陋习整治、核心价值观融入、文明家风建设、群众自治提升”六大行动,努力形成“尚勤劳、重孝道、守规矩、讲卫生”的文明乡风。
(四)选树典型扬正气
对标“四好”,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十大孝星、孝老爱亲模范、文明道德模范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如镇开展“五星五家”、十大孝星评选活动,通过社员大会初评、村民代表会(贫困户大会)复评,村支部审定的“两评一定”方式,在贫困户中评选出“感恩奋进、脱贫奔康、卫生环境、遵纪守法、孝老敬亲”5户星级户,在非贫困户中评选出“勤劳致富、热心公益、文明和谐、科技示范和奉公守法”5户家庭,在全镇营造了良好的乡风文明建设氛围。镇每半年开展一次孝老爱亲、清洁卫生、感恩奋进对象评比活动,先进典型纳入“七一”和工作表彰,大力弘扬社会正能量。
(五)村规民约治陋习
以村规民约强化乡村文明建设,由村民代表牵头,组织群众讨论,已经讨论通过,户户签字按印,共同维护其严肃性。明确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详细标准、具体项目和流程;明确党员干部不送礼、不收礼、不参加其他人员的宴请;明确不收受宗亲、同事、朋友、邻居等的礼金;明确红白喜事仅限本人亲属参加,直系亲属等至亲的礼品、礼金提倡控制在200元以下;提倡通过献鲜花的形式开展文明祭扫。同时,各村(居)开展家风建设系列活动,传播家规家训,传承家风文化。通过挖掘一批好家风好家训的典型故事,制定村(居)家风家训、家族家风家训和农户家风家训,部分村(居)将家族家风家训内容全部制成铭牌在各村(居)的显著位置上墙公布。
(六)以文化人树新风
完善村级公共服务设施,建成村民活动中心、文化广场、村文化室、阅览室、广播室,完善了图书、乐器、电脑等配套设施,设置宣传栏、阅报栏电子显示屏,方便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加快推进文化中心户、文化大院的建设,寻找德高望重、热心公益、文化底蕴较深厚的家庭,着力打造成文化中心户、文化大院,强化文化的带动、感染和教导力;组建了两只业余文化演出队伍,培训锻炼锣鼓、唢呐、广场舞等剧目,利用节假日开展文化节目演出,形成人人参与、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良好氛围。如xxxxx加强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文化阵地建设,完善设施功能,配备图书、电脑、桌椅等设备,落实专人加强对各种文体设施、场地的管理,引导群众文明娱乐。镇支持组建了2支文艺演出队伍,开展广场舞、下棋打球等贴近群众的文体活动,让广大群众成为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创造者。同时,还组织2支演出队伍定期深入到各村(居)开展送文化下村活动,让更多的农民群众在文化参与、文化享受中愉悦身心、陶冶情操。
二、问题和原因
(一)思想道德滑坡。“一切向钱看”成了一些农民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有的为了获取钱财而坑蒙拐骗、损人利己、铤而走险和违法犯罪;乡村人际关系日趋淡漠,邻里之间、亲朋之间矛盾纠纷增多,与人为善、互爱互助的风气日渐淡化;不少农民把打牌赌博当作了主要的娱乐方式,成天沉迷于赌博;不少农民“等靠争要”思想存在,少数人甘当贫困户,争享低保待遇;少数子女常年在外务工,对家中老人不关心、不赡养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攀比之风渐盛。个别地方和少数农民在婚丧喜事上大操大办,比阔气、讲排场,在红白喜事随礼、烟酒和菜品上相互攀比,任性拉高标准,造成巨大浪费,增加了农民群众的经济负担,个别地方已经出现了“结婚结不起”、“小孩生不起”、“死人死不起”的现象。
(三)封建迷信抬头。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在少数地方沉渣泛起,信佛信教信命,遇难求菩萨、求算命先生。黄赌毒现象不断从城市向农村渗透,有的邪教披着宗教外衣非法敛财,严重影响社会风气。
(四)法制观念淡薄。少数农民目无法纪,不学法,不懂法,无政府主义严重,不关心国家、集体和他人的事,眼睛只盯着自己小圈子、小家庭,凭习惯办事;隔代教育对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产生一定影响,违法犯罪呈低龄化趋势;个别村干部蛮横专断,喜欢个人说了算,不讲民主,干群关系紧张;农村选举出现一些违法违规事件,导致人际关系复杂化,利益矛盾多元化;村“两劳”释解人员、青少年、无业人员犯罪增多,对乡风文明建设产生了极大的负面作用。
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大致有四个方面:
一是封建思想遗存。封建迷信思想对当前农村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的影响根深蒂固。这部分人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对社会和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无法做出理性的判断,在周围亲戚好友的影响下,很容易被一些所谓的“大师”迷惑。家里一有事,就要请“风水”先生、神婆查查家宅、看看家里过世的亲人在阴间过得如何。这种封建迷信思想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改变。
二是价值观念缺失。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传统的农村思想道德体系也面临着冲击和影响,农民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失。农村中封建迷信现象日渐盛行,部分村民对宗教信仰不够理性,盲目信教,笃信神灵,花钱消灾。
三是宣传教育缺失。部分经济比较宽裕的农民在婚丧嫁娶等方面大操大办,奢侈浪费,一些村民盲目跟风,“死要面子活受罪”。不少村民认为婚礼大操大办才有面子,丧葬仪式样样齐全才显得对长辈有孝心,其他村民则纷纷仿效,否则就会被村里人瞧不起。部分条件较差村民“打肿脸充胖子”,甚至不惜借债操办,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与需求存在距离,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科技下乡等多形式文化下乡,虽深受农民的喜爱,但多是杯水车薪,难以使农民的文化素质有较大提高。
四是政府管理缺位。一些乡村干部对乡风文明建设的长期性、重要性以及丰富的内涵认识不足,认为乡风文明建设属上层建筑的范畴,做起来难度大、见效慢,不易立竿见影,而忽视了乡风文明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一些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的村,无法为公共文体设施建设提供足够的资金。同时,合力建设乡风文明的工作机制尚未形成,仅靠少数部门单打独斗,推动起来比较困难。
三、对策和建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良好社会风气支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每一项战略要求都要有好的民风来作为社会保障,否则乡村振兴战略推行困难重重。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一)着力培育新型农民。一是要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要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群众团体组织的作用,深入农村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引导农民提高鉴别是非、美丑、荣辱的能力,倡导健康、文明、积极的生活方式。二是要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要从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科学、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战略高度,抓好农村的基础教育。三是要提高农民的技能素质。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从我市农村经济的特点出发,找准培训工作的着力点,以重点骨干企业的在岗农民工为重点对象,扎实开展务工农民素质培训工作,协同乡镇合力抓好二、三产业在岗农民工技能培训。
(二)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一是要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机制。设立专项资金,确保专款专用,使乡风文明建设拥有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二是要建立完备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加大发展市、乡(镇、街道)、村(居)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形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要以文化站为核心,建立和完善图书阅览室、文化广场、网络服务中心等文化设施。要利用全民健身运动的东风推动农村体育事业发展,大众体育运动和健身设施建设要向农村倾斜,实现公共体育设施与学校体育设施共享。
(三)加强对乡风文明建设的管理和引导。一是要建立和完善乡风文明建设管理机制。市、乡(镇、街道)党委、政府要建立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把工作责任落实到人。充分发挥村委会、妇联、共青团组织以及其他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形成在村党支部领导下的各基层组织协调运行,民主管理的新体制。二是要积极倡导健康时尚的文明乡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运用各种形式和渠道,大力宣传科教兴农,广泛持久地开展 “科普”、“三下乡”等活动,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和医疗中的科技难题。三是要积极开展“文明社区”、“五好家庭”等评选活动,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使农民树立“我要文明”的思想观念。
(四)加大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一是要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着力加强农村综治工作的网络建设。公安机关要按照打防结合、专群结合的要求,推广警民联防巡逻和警司联调的经验,积极排查整治农村突出的治安问题,加大监管和打击力度。二是要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加大农村矛盾纠纷的调处力度。要针对容易发生矛盾纠纷的环节,及早做好预防工作,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尽可能防止“民转刑”案件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三是要加强普法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的法制观念。要从农村实际出发,选择农民听得懂、能理解、用得上的法律法规广泛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农民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五)建立健全乡风文明长效机制。必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要及时总结乡风文明建设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常规程序,制定较为完备的指标体系,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从而逐步实现乡风文明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六)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以精准扶贫、精准帮扶项目为依托,以村(居)委单位,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兴建一批乡风文明建设的公共基础设施。如农民祭祀专用场地、红白喜事专门场馆等,从根本上破除封建迷信,营造淳朴节俭、邻里互助风尚。同时,设立移风易俗类奖励,对于带头树立婚嫁节俭新风、自觉抵制丧葬迷信活动的家庭、个人予以物质奖励,形成正面示范效应。
关于我市企业用工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7
一、调查对象的情况
调查选取的16家企业, 涵盖了针纺、汽车配件、造纸、农副产品加工、铝产品加工、竹木加工等行业;有国有企业, 也有民营企业;有大中型企业, 也有小型企业;有劳动密集型企业, 也有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企业。
16家企业用工的基本情况:员工总数17084人, 其中外地员工 (指外地区、外省市) 2508人;一线员工月平均工资1608元, 最高可达2900元, 最低1000元;有15家企业为全体员工缴纳社会保险费, 另1家企业只给部分员工缴纳;有15家企业为员工提供食宿条件, 另1家没有。
南平市延平区18个乡镇 (街道) 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本情况:劳动力总数175466人, 其中本地务农75452人, 本地企业就业47206人, 外出就业44795人, 而在家从事家务劳动和富余劳动力有7913人, 但这部分人群大都是已婚且年龄在30岁以上的妇女。
二、调查中反映出的特点和变化
经过调查了解, 企业用工和以往相比, 有以下特点和变化:
一是不少企业把员工的招聘和管理作为企业的核心工作来抓, 投入许多精力和财力, 改善企业的劳动环境和薪酬待遇, 把员工当做企业最重要的资产, 改变过去偏重产品生产、销售的传统思维方式。比如某铝业公司, 近几年来非常重视员工的人性化管理, 逐年提高一线员工待遇, 员工流失率明显降低, 公司招聘能力明显增强。2011年公司新上一条生产线急需招收600名新员工, 公司采取双管齐下的办法, 一是走出去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开展劳务协作输入劳动力;二是立足本地, 采取参加政府举办的各类招聘会、组织人员深入本地乡村与农村求职人员展开面对面洽谈, 以及广发招聘信息等多种形式强化招聘力度, 使得大部分用工得到了及时补充, 生产线如期开工。
二是企业经营者逐渐树立了市场用工的理念, 依靠自身的宣传、管理、真情吸引劳动者前来就业。某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就说:“现在劳动者的流动比较自由, 所以, 企业要招到工人主要还是要加强自身的人性化管理, 增强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力。完全依靠政府等外部力量帮助解决企业的缺工问题, 是无法长久的, 就是人家帮你招来工人, 工人干了一段时间还是会走的。”
三是政府搭建的就业服务平台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调查中了解到, 目前企业招聘员工主要采取四种办法:一是参加政府举办的招聘会 (包括政府组织企业到外省市招聘) ;二是通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劳动力市场网站和服务大厅、《闽北日报》每周的招聘专栏、南平电视台《今晚九点半———生活资讯》栏目, 以及基层劳动保障组织等信息发布平台;三是鼓励本企业员工从家乡、朋友、亲戚中引进, 实行以工带工;四是自主招聘, 派人到外省、到乡镇、到院校举办招聘活动, 但此种招聘办法成本较大, 收获不甚明显。而多数企业均以参加政府举办的招聘会作为他们招聘员工的首选渠道。如某发展有限公司每次都积极参加政府举办的各种类型招聘会, 并与南平市人力资源市场建立用工信息沟通渠道, 双方密切配合, 共同做好员工的招聘和稳定工作, 较好地缓解企业的用工难问题。
四是一线工人平均劳动报酬比往年有较大幅度提高。据2007年调查数据, 当时一线员工月平均工资1200元, 最低700元, 而本次调查了解到一线员工月平均工资1608元, 最高可达2900元, 最低也达到1000元, 涨幅明显, 显示出本地企业也在想方设法拉近与沿海发达地区企业的工资差距, 增强招聘竞争力。
三、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一) 劳动密集型企业缺工严重, 技术工人长期缺乏。
在调查的16家企业中, 2011年1至4月共需招聘员工1641人, 实际招聘到位984人, 实际缺工657人 (主要集中在11家企业) , 其中技术工人87人, 技术工人的主要工种是车工、钳工、电工、焊工、铣工、电子、工程师、兽医等。但一些管理规范、福利待遇较好的知名企业则没有受到缺工问题的困扰。
(二) 劳动力供给总体不足。
南平市第一季度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数据显示, 用工单位需求人数39298人, 而求职人数只有28981人, 求人倍率达到1.36, 总体出现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的状态。当然, 在人力资源市场上还大量存在着劳动者“不愿”、“不能”就业的情况, 结构性就业矛盾还很尖锐, 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
(三) 本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潜力有限。
本地农村劳动力原本就有外出就业的传统, 多数人在外经过几年的拼搏已有了自己的事业, 回乡就业不太实际, 这是造成了当地劳动力不足的原因之一。而新一代的农村劳动者有自己的理想和观念, 向往大城市生活, 留在本地就业不是他们的第一选择, 这也是造成本地劳动力资源减少的一个重要因素。据调查, 18个乡镇 (街道) 中外出就业44795人, 占全部劳动力的1/4。而在家从事家务劳动和富余劳动力7913人中, 大部分只愿意在居住地附近就业, 离家外出就业意愿不强。
(四) 企业用工管理和用工条件不到位。
主要问题是:1.劳动时间偏长。由于赶订单原因, 一些企业原本就需要员工在一定时间内加班加点, 但由于劳动力招聘不足, 更加剧了加班加点矛盾。调查发现一家企业的员工, 连续10天从早上7点一直干到晚上7点, 只有中午一个小时的吃饭和休息时间, 工人疲惫不堪。2.工资报酬与劳动者期望差距较大。经询问了解, 一线普通员工在正常劳动时间下每月工资期望值为1600元, 但大部分企业表示无法承受。3.生产和生活环境建设投入不足, 设施简陋, 企业没有知名度, 工人没有归属感等。这些都造成了部分企业招不到人, 或者招到了又留不住的缺工现象, 有一家企业新招的员工的流失率竟达到80%。
(五) 劳动者对技能培训热情不高。
由于目前国家职业培训制度体系不尽完善, 以及社会地位、企业薪酬管理导向等方面原因, 使得劳动者对学习技术提不起兴趣, 一方面社会和企业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 另一方面技术培训却少人问津。
四、建议
(一) 加大政府的就业管理责任。
政府有关部门应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一是要完善就业服务平台, 建立广泛的用工信息收集、分析、发布系统, 为用人单位和求职人员提供科学、便捷的信息服务;二是要加大就业专项资金的预算安排, 增加促进就业的支出项目, 为扩大就业和强化管理提供基础保障;三是要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增强用人单位知法、守法意识, 介绍先进的企业用人管理经验, 宣传爱岗敬业员工的先进事迹, 指导企业科学用工和劳动者理性就业;四是要落实劳动保障法律法规, 特别要加大对劳动时间、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环境等方面的监督检查力度, 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增强劳动者在本地企业就业的信心;五是要不定期对就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不断提高就业服务的水平和效率。
(二) 适应劳动力资源变化的外部环境, 增强企业应变能力。
1.企业的管理要顺应当今时代发展的潮流, 做到以人为本, 体现人文关怀, 把履行社会责任与获取盈利放在同一个层次, 努力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 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成就感;2.有条件的企业要有意识对现有生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 或添置先进设备, 尽量减少对劳动力数量的依赖, 减轻有限劳动力资源的争夺压力;3.对于依靠劳动力数量优势进行经营生产的行业, 要审时度势、把握时机, 将部分资金、精力、技术向有发展潜力的资金密集型行业或技术密集型行业转移, 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
(三) 动员社会各种资源进入人力资源服务领域。
要建章立制, 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 鼓励社会力量开展就业服务工作, 这样既可以有效维护求职者权利, 又可以利用市场高效率的配置手段, 提高劳动者就业率。
(四) 强化职业指导, 挖掘就业潜力。
现在社会上有不少新成长劳动力, 或由于家庭条件较好, 或由于就业观念落后, 或由于不切实际的期望等原因不愿就业, 造成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因此, 要加强社区 (村级) 基层劳动保障组织建设, 通过基层工作人员运用形势教育、心理咨询、人性关怀、推荐就业等职业指导手段帮助这部分群体增强责任感, 克服就业畏惧心理, 及早进入企业实现就业。
(五) 适时调整现行计划生育政策, 提高劳动力资源总量。
当前企业招工难问题已有由局部向全局蔓延之势, 这种状况的形成与我国人口总量长期以来增长缓慢有一定关系, 因此有必要在适当时候调整目前严厉的控制人口政策, 使人口增长幅度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六) 开展校企联合。
根据互利互惠原则, 用人企业可以与各类职业培训学校展开合作,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吸引年轻劳动者自觉参加技能培训, 同时努力落实招生、培训、就业各环节的无缝对接, 逐步缓解技术工人短缺矛盾。
关于我市企业用工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8
【关键词】县域经济 中小型工业企业 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4-0210-01
当前,以工业为主的中小企业日益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在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财税收入、增加社会就业岗位、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小型工业企业“重要地位,弱势群体”的现状尚未改善,仍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和实际困难。为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笔者围绕辽中县中小型工业企业发展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在问卷调查、实地视察、座谈走访的基础上,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一、辽中县中小型工业企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出台多项关于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辽中县中小型工业企业总体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发展劲头日益强劲,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截至2012年末,全县拥有中小型工业企业(法人单位)3411户,从业人员52147人;实现工业增加值126.3亿元,销售收入579.7亿元,利润总额20.7亿元、上交税金4.1亿元,较2011年分别增长了49.1%、78.3%、12.8%和48.8070,其创造的增加值占当年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6070,较上年同期相比提高了0.3个百分点。
二、辽中县中小型工业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辽中县中小型工业企业尽管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仍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和实际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调整给中小企业发展带来了一定压力。目前,辽中县多数中小型工业企业是以传统的加工配套行业为主,在转机制、调结构等重大产业政策调整时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双重挑战。同时,受国际能源、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国家不断调高资源能源价格,无形中也推升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使得该县中小型工业企业发展正在经受严峻考验。
2.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依然突出。近年来,辽中县设立的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以及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贴息等扶持政策,对缓解融资难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受县财力所限,专项资金规模小,无法满足广大中小企业发展需求。该县大部分中小型工业企业不得不将民间借贷作为首选融资方式,致使信贷成本不断上升,资金压力不断加大,影响了企业健康发展。
3.产业结构不合理。受资源和传统发展模式影响,中小型工业企业结构不合理,多为农副产品初级加工(稻米、饲料加工和食品酿造等)和工业产品配套加工类企业,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和采用先进生产工艺设备的制造类工业企业较少。科技型企业总量偏小,多数企业科技投入少,研发创新能力弱,工业产品技术含量低、品牌产品少,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不强。
4.产业集群的集聚功能尚未完全发挥出来。规划建设的机泵阀、铸锻造与机加工业园,虽然为中小企业的孵化成长和集约利用公共资源创造了条件,但行业骨干企业和重点产品生产链条的拉动作用不强,众多中小型工业企业仍然立足于为域外企业做配套制造服务,还没有在本地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分散独立发展的情况较为普遍。
5.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还不强。中小型工业企业多数是从乡镇、集体或个体私营经济创办发展起来的,还没有建立起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多数为家族式管理,在外聘高层次管理人员上很谨慎,在股权融资或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时也较为保守,缺乏对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和规划。多数企业经营者习惯于传统生产型的经营管理模式,对企业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意愿不强,已经成为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内部体制障碍,束缚了中小型工业企业发展。
三、关于促进辽中县中小型工业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辽中县县域经济发展中,中小型工业企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进一步促进中小型工业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进一步强化对中小企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建议县委县政府从战略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充分发挥县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继续深入实施副县级领导包扶企业制度和县直部门对口联系企业制度,不断强化对中小企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政策协调和督促检查,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问题,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2.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辽中县现行的《关于进一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暨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比较具体、实用,但是扶持标准还很低,建议县政府进一步研究分析该县中小企业的发展特点和实际需要,及时调高扶持标准,加大扶持力度,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3.进一步加大产业集群的建设力度。建议县政府把产业集群的服务平台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自主经营,有偿服务”的原则,促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集群服务体系建设;要加快建立以集群内优势中小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支持世润重工、海泰泵业和艾克电缆等行业骨干企业做强技术创新平台,服务和辐射更多的中小企业,形成推动集群自主创新的基本构架。
4.积极推动中小企业发展方式转变。建议县政府充分利用该县作为装备制造配套产业和环保产业示范基地这一重要发展平台,积极引导中小企业抢抓机遇期,按照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总体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加快农副产品企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变初加工为深加工,如白酒加工、肉牛加工等,打造品牌如寒富苹果、辽中鲫鱼等,努力提高企业效益;支持、鼓励制造加工类企业与大集团做好协作配套衔接,依托大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促进中小企业提质增效;引导中小企业在调结构中,与“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相融合,与当前新城、新市镇建设相衔接。
5.努力改善投融资环境。建议县政府加快推进担保体系建设,适当扩充担保机构资本金,提高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能力;积极协调各商业银行尽快在该县恢复和新建分支机构,并根据中小企业的不同类型、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推出包括厂房抵押、库存抵押、订单抵押、应收款抵押、实行企业联保无限连带责任制度等多种灵活高效的贷款业务,为中小企业贷款松绑;统筹协调好银行、担保机构和企业三者权责利的关系,在提高支持力度、规避风险和创新服务中实现互利共赢;引导较成熟的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改善部分中小企业股权单一的现状,完善上市育成机制,支持中小企业直接上市融资;积极尝试和推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短期融资券等方式,降低融资成本,拓宽融资渠道。
【关于我市企业用工情况的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关于我市农业水利化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07-23
关于我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情况的调研报告10-14
关于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11-08
关于我市对城市管理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07-12
市工商局关于我市商标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07-18
关于我市民营企业帮建新农村的调研报告07-20
关于我市城乡一体化工作情况的汇报08-16
关于我市卫生环境状况的调研报告08-14
关于我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调研报告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