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广播电视“村村通”的调研

2024-10-08

关于我市广播电视“村村通”的调研(通用9篇)

关于我市广播电视“村村通”的调研 篇1

突出抓好村村通 缩小广播电视城乡差距

XX市广播电视局局长 XXX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要求:“突出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立足XX实际,落实中央要求,必须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视角,重新审视全市广播电视发展思路,切实将建设重心落到农村,力争在未来5年,基本消除XX广播电视明显存在的城乡差距。

一、XX广播电视发展基本情况

1、基本现状。我市广播电视事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已有市级播出机构2个,广播电视发射台1座;有县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6个,广播电视发射台、差转台46个;乡村两级广播电视设施完好率在50%左右;全市城乡有线电视入户率总计达25%;市级台有自办电视频道4个,广播频道2个;各县(市、区)台都有自办广播电视节目。

2、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中央、省、市的要求比,与同行业先进地区比,我市广播电视事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城市和农村有效覆盖不平衡。目前我市城市居民几乎全部能看有线电视,能收看40套左右的高指标节目,能收听10套以上广播。而在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只有12%;有近68%的农户还在使用落后的室外拉杆天线,接收效果无保障,看不多、看不好、不安全、不能接收中央台节目。有20%的农户还存在听广播、看电视难,甚至有的地方只能接受一套电视节目信号。

农村群众希望通过广播电视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学习科学知识,获取市场信息,提高生活水平的愿望日益迫切。乡村两级组织对发展农村广播电视事业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中央要求在2010年之前,农村至少能收看8套电视节目,收听4套广播节目(包括中央一套、七套、少儿频道和省、市主要频道)。我市农村广播电视的落后情况和明显的城乡差距,已经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不相适应,已成为构建和谐广电首当其冲的问题。

3、农村广播电视发展的主要障碍。一是自然条件障碍。我市有山区、丘陵、平坝,地形复杂,广播电视有效覆盖难度较大。采用单一方式无法实现全面覆盖,必须采用多种技术方式,覆盖成本相对较大。特别是在丘陵农村,人口占全市的40%以上,但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却十分薄弱。二是思想观念障碍。发展农村广播电视是为了农村群众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经济、科技、文化知识的公益性事业。但是长期以来,我们一些管理者、经营者却把农村广播电视看成一种纯商品,把发展农村广播电视看成由市场主导的营销行为。存在着重城市轻农村、重产业轻事业、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的思想观念,导致城乡广播电视工作失衡。三是管理体制障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广播电视是乡镇属地管理。有的乡镇由于资金困难,又没有专职的广播电视工作人员,设施、设备常年失修,广播电视常年不通。2000年农村机构改革后,许多地方实行县乡分级投资、分级所有、分级管理,呈条块分割格局。由于缺乏规划、建设、营运的统一性,农村广播电视无法实现集约化发展。

二、加快发展我市农村广播电视的对策

1、抓住“村村通”契机,尽快改善农村广电事业现状。国家新一轮“村村通”的目标是在“十一五”期间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我市有6000多个“村村通”建设点。完成好这项任务,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市农村广播电视事业落后面貌。结合农村经济和自然条件的实际,采用以有线电视为主,兼容其他手段的覆盖方式,使广大农村群众与城市居民共同公平分享广播电视资源。有线电视应用先进的光纤技术,既能够满足群众看好电视,还能将广播信号和电视信号共缆传送,为乡、村两级广播站(室)节省大量费用。我们必须加大重视力度,利用“村村通”工程契机,力争在2010年之前,将有线电视延伸到全市20户以上自然村。

2、推行县乡广电垂直管理,建立“村村通”长效机制。国家广电总局在广播影视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广发〔2006〕27号文件)中明确要求:“要逐步理顺县乡广播电视事业体制,推进县乡广播电视的垂直管理。”今年,罗江县在农村综合改革试点中,根据川委办〔2006〕17号文件精神,实行县乡广电垂直管理,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国家广电总局和省广电局的充分肯定。对县乡管理体制探索的实践证明,县乡广电垂直管理体制有利于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有利于整合开发农村广播电视资源;有利于不断提升农村广播电视服务工作水平;有利于防范和遏止不法分子破坏和插播。特别是发展农村有线电视,建立“村村通”长效机制,县乡垂直管理体制有决定性作用,能够解决各乡各镇各管一片网的分割问题,解决规划、建设、营运、服务缺乏统一性、规范性问题。

3、整合网络,促进城乡广电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解决我市城乡广播电视管理体制问题,不仅要推行县乡垂直管理,而且还要进行网络整合。全市选择以有线电视为主的农村覆盖方式,就必须要加强对全市广播电视的统筹领导、统筹规划、统筹协调、统筹服务,必须实现全市有线电视发展“一盘棋”。所以网络整合是必然选择。目前,各县(市、区)农村有线电视发展不平衡。截止2006年6月,入户率分别为:旌阳区26.8%、罗江县19.2%、什邡市18.6%、绵竹市15.4%、广汉市6.6%、中江县4.7%。这与缺乏全市性统一规划,缺乏全方位建设的指挥协调机制,各自为政的体制有直接关系。在新一轮“村村通”建设中,XX从实际出发,采取有线联网为主,直播卫星、小片网、无线电为辅的综合覆盖方式,把4套以上广播和8套以上高质量电视信号传送到全市20户以上自然村。要实现这个目标,没有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管理体制,就根本不可能。实行网络整合,建立市、县、乡、村四级贯通的有线电视管理服务机制,是实现全市农村广播电视“十一五”规划,缩小城乡广播电视差距,确保“村村通”长期通,构建XX和谐广电所必需的体制要求。

4、政府主导是城乡广播电视和谐发展的根本保障。国务院要求:“以政府为主导,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加大投入、强力推进,不断提高农村广播电视基本服务水平”(国办发〔2006〕79号)。建立农村广播电视服务机构,建立“村村通”长效机制,单靠广电部门难以完成任务,需要财政、人事、税务和农、林、水、电等部门的支持配合,需要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协调机制。只有在党委、政府领导下,才能按中央要求把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广电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纳入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考核的内容”。因此,始终坚持政府主导是发展农村广播电视,实现城乡广播电视长期协调、和谐发展的根本保障。

关于我市广播电视“村村通”的调研 篇2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县已全面完成了行政村“村村通”广播电视的工作,主要采取集体收看、小片网前端、有线电视联网三种方式实现。有线广播方面:全县目前有14个乡镇(场)广播站,6个放大站,104个村广播室,扩大机总量130台,高音喇叭200只,广播覆盖率在40%左右。我县农村有线广播得到较好巩固的原因:一是农村经济的需要,二老百姓收听广播未收取他们的费用,全靠县乡村多方筹资进行修建和维修。无线电视方面:全县有家用地面卫星接收器两万多个,占农村总户数的50%左右,有力地解决了当地农民看电视难。有线电视方面:目前有14个乡镇(场)已全部建起了有线电视站,城乡有线电视用户18174户,入户率为43.5%左右,这与广电总局和省委省府确定的目标相比,差距甚远。此外,由于经济发展滞后,资金严重不足和政策缺少刚性的支付,使光纤电视县乡联网工作举步维艰,这就势必影响着我县广电网络的发展和信息产业化的进程,同时也制约着“县乡共管,以县为主”新的管理体制的实行。

二、“村村通”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分员工的不理解和畏难情绪,影响着“村村通”工程的进程。县广播电视局作为“村村通”工程的主要责任单位,但自己造血的能力并不大,加之财政支持不到位,每年资金缺口都在100万元左右,面对如此大的资金缺口,部分员工不理解甚至产生了畏难情绪。他们觉得“村村通”工程要解决的是一些偏远地区群众看不到电视问题,实施起来困难实在太大。一是点多线长面广,光架设光缆主干线就在100公里以上;二是投入大、产出少。投资数百万元,而收视费没有实行同网同价(现已联网乡镇用户执行的还是12元/月一16元/月),这点收视费远不够网络维护所需的费用,联网扩户越多网络公司亏损就越大,因而工作积极性不高。

二是部分网用户不愿再交开户费,影响着有线电视网络覆盖面。我县的个别村,很多年前,百姓自筹资金开启有线电视。但随着行业管理的不断完善和规范,村集体财力的逐步削弱,村上没有对电视网络进行管护,因而电视信号越来越差,村民意见大,转而希望并入广播电视局的大网看有线电视。但并网后按相关规定开户时,他们却不答应,觉得以前已经交过开户费,岂不是重复交费?因而收并工作十分艰难,有线电视网络扩大覆盖面工作受到影响。

三、从设备运行状况看,我县实施“村村通”以后,大多数设备都在正常工作,也有少数设备停止了运行。这一方面是因为当地群众在使用过程中操作不当,造成设备的人为损坏。由于农村广播电视设施技术维护差,返回厂家修理费用又较高,故而造成部分“村村通”设备的闲置。另一方面,我县在“村村通”维护上没有专项经费,日常维护管理只有由村委会根据村民自愿,适当收取少量的维护费用来实现。由于向村民收取的费用十分有限,因此在保证设备的运行上难免有点杯水车薪、捉襟见肘。

四是部分村民自装了“大锅”,影响有线电视入户率。我县边远乡镇农村的部分村以“看有线电视收费太高,不如自己花几百元装个“大锅”看电视划算”为由,不愿接有线电视,因而出现了光缆从他们家门口过,而有线电视却不入户的现象。

五是《条例》处罚乏力,对个别违法行为难以产生威慑力,也在影响着有线电视的入户。由于《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对私拉乱接电视信号、破坏电视传输设施,私自销售、安装“大锅”等不法行为的处罚规定太轻,一些不法分子错误地认为:偷接电视信号行为被抓了算是倒霉,破点小财;若没被抓,那可是省了一年甚至几年的收视费,因此,总有那么一些人,你要他开户入网他不干,但他却又想看有线电视,这无非就只能靠偷接,而且屡抓屡罚屡犯。个别商贩由于丰厚利润的诱惑,无视法律,光天化日之下无证无照销售、安装“大锅”,还抗拒执法。

三、几点建议

一、充分认识实施“村村通”工程的意义,增强员工实施这一工程的积极性。为使“村村通”工程稳妥而有序地推进,广播电视局除成立了“村村通”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工作机构,明确了各部、室、站得任务外,尤其要注意利用各种会议及领导下乡等机会,宣传实施“村村通”工程的重要意义。

二、打击私自安装“大锅”的行为,提高有线电视入户率。电视光缆进村到组,这只是“村村通”工程完成了一半。如何促进有线电视入户才是“村村通”工程的关键点和落脚点。而要提高有线电视入户率必须得到广大村民的支持与配合,纠正他们“看有线电视费太高,看大锅电视相对便宜”的片面认识。

三、对于实施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应根据各地自然村的情况灵活实施。一是对于经济条件较好,又具有一定联网条件的自然村,应当坚决实施有线电视联网,彻底解决“村村通”难以维护的问题;二是对于经济条件相对较好,但目前仍不具备联网条件的,可实施小片网前端,一旦联网条件成熟,即实现有线电视联网;三是对于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 可实施小片网前端或集体观看的形式;四是对于经济条件差、居住分散的自然村,可适当布点建设小功率差转台,但不宜过多。

四、大力宣传广电法规,提高市民对相关法律的知晓率。一是将法规中告知市民不能触犯的以及需要全社会共同遵守的法律条款摘编出来放在电视台信息频道中滚动播出,提高公众知晓率;二是动员维修、收费人员利用工作之便送法上门,让用户熟悉有关条款;三是利用记者节、广电工作大会、领导讲话等场合宣讲广电法规,提高宣传品位;四是继续充实和完善广电稽查队伍,通过对违反广电法规的反面典型的揭露和处罚,提高广电法规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摘要:“村村通”即村村通广播电视和电话。它是我们国家为民的实事之一。按照省、市政府的要求,今年我县要解决14个乡镇(场)、104个自然村收看有线电视问题。然而在实施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惠民工程中,出现了不和谐因素。有广播电视职工的不理解,有村民群众的不支持,有财政的捉襟见肘,也有技术层面的制约。对此,我们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就已出现或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及其对策进行了认真的思考。

关于我市工业成本的调研报告 篇3

降低企业成本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之一,是激活微观主体动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善和创新供给、更好满足和创造消费需求的重要措施。为深入分析我市工业成本现状,研究降低企业成本的有效措施,我们开展了系列调研,报告如下:

一、样本企业调查情况

我们专门设计了一套调查表,主要围绕职工人均薪酬、人均社保费用、涉及行政事性收费、物流支出、融资成本等五大类成本进行调查分析,共调查了68家规上企业,其中:医药化工产业22家,占比32.35%;新型建筑材料产业12家,占比17.65 %;机型和船舶制造产业13家,占比19.12%;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产业8家,占比11.76%;轻纺服装产业13家,占比19.11%。从样本选择来看,68家企业占规上企业比重为32.69%,超过规上企业三分之一,占比较高;68家企业涵盖了我市工业各行各业。成本对比期为2015年与2014年对比。

二、企业成本分析

1、职工人均薪酬成本上升较快。据调查统计,2015年我市样本企业职工人均薪酬为3.69万元,2014年为3.33万元,同比增长10.81%。其中,广药同比增长161%,广药职工人均薪酬成本快速上涨的主要原因是广药改制,将部分本应该2014年支付的职工薪酬推迟到2015年支付,剔除广药特殊影响,同比增幅为10.06%。2015年,我市利润同比增长7.73%,我市职工薪酬成本增幅远远高于企业利润增幅。职工薪酬成本的较快上涨给企业利润的增长带来较大压力。

2、社保费用大幅增长。2015年我市样本企业人均社保费用为0.53万元,2014年为0.46万元,同比增长15.22%。社保费用的快速增长进一步削弱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减少了企业的利润。

3、涉企行政事业收费减少。2015年我市样本企业涉企行政事业收费为317.05万元,2014年为327.38万元,同比下降3.12%,而2015年全省同比增长8.66%,我市增幅比全省增幅低11.78个百分点,这反应我市惠企减负政策取得了积极效果。

4、物流支出成本居高不下。2015年我市样本企业涉企物流支出为5123.72万元,2014年为4546.58万元,同比增长12.69%。造成我市物流支出成本居高不下,我们认为有以下两个方面原因:一是我市物流发展比较落后,粗放经营比较突出。二是企业自身组织运输成本较高。大多数企业没有专业化管理的车队,靠自身组织货车运输,往往协调度差、效率低,加上人工成本上升、路桥费增长等原因,货车租赁费用逐步升高。

5、融资贷款成本下降。2015年我市样本企业融资贷款平均利率为6.57%,2014年为6.93%,同比下降5.19%。从中可以看出,我市积极解决企业融资难这个老大难问题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企业融资成本依然达到6.57%,比全省5.14%的贷款利率高1.43个百分点,依然比较高。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企业利润普遍降低,一般只有5%-6%的利润率,6.59%的融资成本对企业来说,更是“压力山大”。

三、工作措施和建议

(一)加快产业技术升级步伐。降低工业企业劳动力成本的治本之策,是加快产业技术升级,刺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从而大幅促进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进而在劳动力绝对成本提高的同时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更大幅度提升,来切实降低劳动力的相对成本。要积极引导企业全面推行生产自动化,用自动化生产设备升级传统生产设备,用机器人代替人工,用先进技术淘汰落后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用工人数,降低企业用工成本。积极实施产品升级战略,设立产品升级转型基金,鼓励企业产品升级,对有专利产品的企业给予5万元无偿资金奖励;对实行自动化升级的企业,企业凭购买机械发票,领取购买设备金额的百分之五的资金作为补贴奖励;对采取机器人生产的企业,企业凭购买机器人发票,领取购买机器人金额的百分之十的资金作为补贴奖励,以提高企业技术升级的热情。

(二)引导企业合理做好工资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市场经济下企业的分配原则,企业只有充分发挥工资的约束机制、调控机制和激励机制的作用,才能得到投入产出的效益。我们要在控制工资总额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其约束、调控和激励的作用,搞活内部分配,提高企业的人工效率。因此,工资总量要适度,要符合工效挂钩的原则,建立工资能升能降的机制,只有建立了工资约束机制,才能有效地控制人工成本。要将有限的工资投入转化成较大的产出,就必须得有一套灵活的内部分配机制,一是引导职工合理流动;二是激励职工多作贡献。用经济手段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对职工按有效劳动分配,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从而使员工更加积极主动地为企业的发展,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争做贡献,形成一个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加员工收入——促进成本降低的良性循环。

(三)努力调节企业社保费用成本。降低工业企业劳动力成本的核心举措是降低相对成本。首先,降低工业企业劳动力成本治标之策,是对当前的社保政策做出适当调整。具体的措施是,拓宽社保资金的筹集渠道,增强收支平衡能力,通过完善费率和待遇调整机制,理顺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的基金结构,根据我市基本情况,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减少工业企业生产成本。(四)破解企业资金短缺难题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解决流动资金短缺最有效的方法是企业向内挖掘,因为流资短缺多数是企业一手造成;企业要特别注意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搭配比例,要特别注意产成品资金、应收账款这“两项资金”占全部流动资金的比例,要特别注意盈利与投资的关系,否则,企业必然失去“造血功能”;银行是企业融资的主渠道,因此,企业和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银政、银企合作,健全政府、银行、企业三方协调机制,完善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积极拓展企业融资渠道,希望各大银行对经济效益好、诚信度高的企业要积极给予支持;有条件的采取企业商标、股权、出口结汇、专利、应收账款、生产设备等新型质押贷款方式,解决中小企业因无法拿出传统的土地、房屋质押物导致融资难问题。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引入战略投资者,共同做大做强企业,譬如:广济药业因为引入了湖北长江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公司的管理和盈利能力得到全面增强,一举扭亏为盈。企业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加快上市步伐,尤其是要谋求直接融资。建议制定一套政府资金放存在银行中的比例条例,核心思想是哪家银行对企业的贷款资金多,政府资金就存放在哪家银行多。可以设立银行放贷奖励资金,对企业放贷最多的银行,给予10万元的资金奖励。

关于我市蔬菜产销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4

市政协经济委员会

4月20日,市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在副主席周玉生的带领下,对我市蔬菜产销情况进行了调研。副市长庆德超应邀参加调研。委员们实地察看了天长街道杨圩村蔬菜大棚生产基地,大通镇天翔蔬菜专业合作社和周氏羊业有限公司,邀请部分蔬菜生产大户、专业市场和超市负责人召开座谈会。会上,委员们听取了市农委、天长街道、仁和集镇、大通镇等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关于我市蔬菜产销情况的通报和部分菜农的意见和建议,并就如何进一步做好我市蔬菜产销工作进行了研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目前我市蔬菜产销情况及存在问题

1、种植面积锐减,蔬菜均衡供应令人担忧。据农委提供的数据,目前我市蔬菜种植面积约1.6万亩(含农民自用地),年产量约3.5万吨,种植面积和产量是过去的四分之一。从问卷调查的数据来看,我市蔬菜种植面积大幅度下降,蔬菜供应80%来自外地。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城镇化步伐加快,大部分菜地被征用,蔬菜规模种植面积锐减。天长街道过去有2千多亩菜地,现在仅有400亩左右。铜城、汊涧等镇成片种植蔬菜现象已不存在。大多数农民也由过去的自种自食转变为依靠市场供应为主,这一转变使得零星蔬菜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本地蔬菜生产量锐减。

据调查,我市蔬菜供应大多来自扬州、徐州、淮阴三大批发市场。这一供求结构,导致我市蔬菜价格偏高且波动性较大。调查结果表明,我市蔬菜价格,高于周边其他县市。一旦遇到雨雪或干旱等灾害性天气,蔬菜价格成倍增长,有些蔬菜有钱难买的现象将不可避免。

2、市场建设滞后,交易平台尚未搭建。市区现有万家福、千秋乐和南城河三大菜市场,由于容量小、设施陈旧、管理落后等多种原因,导致了我市蔬菜供应基本依靠外地批发,致使蔬菜价格高、品质差。

3、重视程度不够,指导和服务缺失。目前我市对蔬菜生产还未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尚未形成高效运转的服务机制。蔬菜生产大多为自发性,缺少政策支持和具体的技术指导。天长街道杨圩村十几户菜农种植的400多亩蔬菜,全都依靠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来协调和服务。想扩大规模既缺少资金又担心承受不了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的风险。技术指导和服务跟不上,严重影响蔬菜的生产和销售。

另外,蔬菜大面积种植的保险机制尚未形成,成为制约蔬菜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市周边的南京市栖霞区、张家港市都先后实施了蔬菜大棚保险政策。

二、关于做好我市蔬菜产销工作的建议

1、强化领导,形成机制。建议成立高规格的“菜篮子”工程领导组。由市长担任领导组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常务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委。同时建立工作考评机制,加强蔬菜生产、流通各环节工作的专项督查调度以及年终的考核工作,确保扶持政策和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2、搞好规划,建好基地。建立覆盖全市,以市区居民为中心,兼顾各镇(街道)的保障性菜地。根据皖政[2010]98号文件的要求,城市居民人均保障性菜地应不少于20平方米。按我市30万城镇人口

计算,在“十二五”期间保障性菜地应按照不低于万亩的标准来规划。建议将天长街道杨圩村、大通镇坝田村、永丰镇红庙村、仁和集镇芦龙社区作为蔬菜专业生产基地进行建设,逐步形成高产、高效、优质、安全、稳定的蔬菜基地。

3、出台政策,重点扶持。建议市政府设立蔬菜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对蔬菜产业化发展实行以奖代补。重点对连片种植蔬菜500亩以上的进行补贴;对建设标准化钢架日光大棚的,参照其他县市区的做法,按照每亩4000元左右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对推广应用滴灌、防虫网、频振式杀虫灯等新技术、新材料的,按投资总额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或提供材料支持。同时整合支农资金,统筹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退耕还林、土地整治和新农村建设等项目资金来配套实施“菜篮子”工程。要创造条件,积极争取做好规模种植大户的蔬菜大棚保险工作。

4、打造平台,建好市场。建议在注重提升改造现有市区三大蔬菜市场的同时,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的要求,在市郊合理规划布局,建设设施齐全的专业市场。通过招商引资在城郊兴建辐射苏皖的大型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减少菜农和市场对接的中间环节,使我市蔬菜价格趋于合理。对投资建设大型农副产品专业市场的,应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

5、强化服务,搞好指导。我市在蔬菜种植过程中,存在着技术落后、服务跟不上的现象,一旦遇到严重病虫灾害,将会给蔬菜生产造成毁灭性打击。市农委已投入200多万,建立了农副产品检测中心,但由于缺少工作经费,导致工作不能正常运转。建议市政府明确由市农委牵头,具体承担技术服务和指导,同时安排专项资金,确保检测

中心正常运转。与此同时要充分发挥蔬菜专业合作社的桥梁纽带和自律与服务作用。条件成熟后,可成立天长市蔬菜生产协会。协会和蔬菜专业合作社要做好产业内部的协调与服务工作,指导菜农错开大宗蔬菜的种植和上市时间,根据市场需求实行总量控制,以防止过度性生产造成的“菜贱伤农”现象。

关于我市社区建设工作的调研报告 篇5

一、今年我市社区建设工作情况

今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创建、规范”的社区工作主题,全面推进社区建设,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文海英副省长等一批省市领导相继视察了我市社区建设,并给予了充分肯定。

(一)社区活动房建设进展顺利。在2003年完成城东、城西、北园三个试点社区活动房建设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全面完成其它6个社区活动房建设”的工作目标。各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立足现有条件,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目前,除南河社区活动房建设正在积极的筹划当中外,其它五个社区活动房建设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其中,桥西社区活动房投资25万元、改造公用房面积700平方米,桥东社区活动房投资15万元、改造公用房面积750平方米,均已投入使用;城南社区活动房建设已进入实际运作阶段,拟于10月份交付使用;城中社区与九洲房地产开发公司已初步达成协议,将社区活动房设在即将开发的山门中路生活小区;城北社区拟在津恒幼儿园综合楼购置一层用于社区活动房。五个在建社区活动房面积均已达到400平方米以上的规定标准。

(二)社区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社区干部队伍建设作为社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一方面,通过竞争择优,充实社区工作力量。今年年初,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民政局、教体局联合办公,通过考察、考核,从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中选调了9名年轻同志到各个社区担任“社区居委会主任助理”。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学习培训,不断提高社区干部的素质。在2003年举办社区干部培训班的基础上,今年市委、市政府进一步修订编印了《社区建设工作手册》,作为各级干部推进社区建设的工具用书,各社区居委会分别组织了学习。宣城市社区建设工作会议之后,市民政局又会同有关部门先后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外出参观考察等方式,对社区干部进行了专业培训。通过学习培训和参观考察,社区干部开拓了视野,深化了认识,工作思路进一步明晰。

(三)社区服务功能逐步趋向完善。在加快社区活动房建设的同时,市委、市政府注重在逐步规范和完善社区服务功能上下功夫,下放部分社会管理权限,兴办社区服务站。民政、计生、卫生、公安、劳动、市容、司法、文化等部门,在社区服务站设立服务窗口,并按照“责权统一,费随事转”的工作机制,将面向社区居民服务的工作职能下放到各个社区居委会。目前,计生、民政、劳动、公安等部门进驻社区工作已全面完成,卫生、市容、司法、文化部门已全部进驻城西、城东和北园三个试点社区。此外,各个社区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不断加强社区服务功能,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社区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市社区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通过调研,我们也发现当前社区建设工作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社区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在解决社区活动房上尽管采取了力度较大的扶持政策,但是由于社区居委会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社区活动房建设资金仍然存在较大“缺口”。据统计,全市社区活动房建设资金“缺口”累计116元,其中桥西社区“缺口”8万元,桥东社区“缺口”5万元,城南社区“缺口”25万元,城中社区“缺口”10万元,城北社区“缺口”20万元,城东社区“缺口”10万元,城西社区“缺口”18万元,北园社区“缺口”20万元。社区建设资金紧缺,导致社区债务沉重、社区干部工资无法按时发放,有的拖欠工资达5月个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二)相关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落实。一是《宁国市房地产开发企业提供与社区规模相适应的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实施办法》尚未落实。主要原因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具有一定年流动性,一部分已完成工程建设的开发企业已离开宁国,再要求其提供相关资金难度较大。二是“费随事转”的原则在具体工作中体现不够明显。在前一阶段工作中,市直部门在下放一部分社会管理权限的同时,未将有关工作经费一并转入社区居委会,社区居委会普遍感到是在为市直相关部门做“义务工”。

(三)社区干部的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社区干部是一个特殊的工作群体,目前我市尚未制定较为完善的社区干部的考核、奖惩、“进出”和福利待遇等规定。一部分社区干部存在着“老无所养”的思想顾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建设工作的开展。

三、几点建议

当前,我市社区建设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是要全面完成今年社区建设工作的目标任务,使社区建设逐步走上良性循环轨道,仍需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一)尽快完善《宁国市房地产开发企业提供与社区规模相适应的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实施办法》。根据我市房地产企业开发规模,建议房地产企业向社区提供活动房采取以货币折算为主,分规划设计和工程竣工两个阶段兑现的方式进行。建委等有关单位要切实承担责任,确保这一政策落到实处。

(二)尽快研究制定“费随事转”的具体标准和方式。“费随事转”规定过于原则是导致这一政策无法落实到位的主要原因。因此,建议民政部门会同下放社会管理权限的其它市直单位尽快商定《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费随事转”工作经费或补贴的种类、标准和运行方式。

(三)尽快研究出台《宁国市社区干部与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对社区干部和社区工作者“进出口”问题和管理办法作出详细的规定,加强社区干部和社区工作者的日常管理;同时,研究制定社区干部和社区工作者的工资报酬、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标准,切实解决社区干部和社区工作者的后顾之忧。

关于我市广播电视“村村通”的调研 篇6

近日,市委主要领导到 农村进行调研。当地农民反映,由于农村电力设备年久失修,线路残旧,用电耗费大,加之缺乏管理,给用电带来很多困难。根据市委主要领导指示,我 组成调研组对农村用电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用电状况

1、全局性的生产生活用电基本正常。自 年 月起,我市农村用电与城市用电实现同网同价。年,我市农村售电量 亿千瓦时,约占全市售电量的 %。截止年 月 日,全市累计投资 万元用于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包括 个 千伏变压器台区,配电变压器 个,容量 千伏安,10千伏线路 千米,0.4千伏线路 千米。除小水电自供区外,农村居民生活用电已全部由供电局直抄管理到户。农村电力基础设施有效改善,农村供电保障能力持续提升,供电质量显著提高,很少出现由于供电紧张而出现的“拉闸”现象,而且电网基本覆盖整个农业生产和养殖用电范围,电费收取也比较合理,居民生 活用电为 元/千瓦时,农业生产用电为 元/千瓦时。年,我市计划投资 万元解决农村余下的无电户通电问题。

2、局部近区自供电矛盾突出。我市还有部分农村用电户属于小水电近区自供电用户,近区自供电用户区的形成主要是小水电业主为了达到建成电站目的,与周围村寨农民签订低价供电协议,即由电站方长期实施低价供电。这些用户不列入供电部门管理,不纳入农网改造范围,主要分布在。据调查,有 个镇存在着近区自供电的情况,共有近区自供电用户 户 人,变压器台区 个,容量 千伏安,10千伏安线路 千米,低压线路 千米。由于这些小水电自供区是各自与农民自行协商,因此收取农户电价也不一致,有些用户甚至无偿用电。小水电近区供电一方面供电质量差,一方面又电价低,所以农民对其感情复杂,既不满意其电压低,使用不方便,又留恋其电价低,不想与供电系统并网,被供电局直抄到户。

按有关政策规定,近区自供电是允许的,但是,如果让其长期独立于线网之外,成为农网改造“盲区”,不仅 会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而且会影响农村的社会和谐建设。目前,这些未改造电网电压不稳定,线路残旧,存在安全隐患,群众生产生活受影响。总的来看,我市近区自供电存在三大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供求关系不稳定。长期以来,供电方与用电方出现一些矛盾,导致用电纠纷。二是存在不安全因素。近区自供电的线路不规范,设备残旧,且年久失修,电压低,线耗大,供电方没有能力进行改造,用电方更不可能筹集资金进行改造,安全隐患多。三是近区自供电用户用电质量无保证。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的用电需求不断增加,近区供电无法满足群众的用电要求。

3、线改任务仍然较重。因部分农户分散边远山区,自然条件恶劣,改造所需资金大,有些村落电网建设改造投资超 万元/户,同时改造规模与资金由省直接掌握下达,开辟改造线路走廊难,征地费用、青苗赔偿费用又经常遭遇一些农户、种养殖户漫天要价,我市农村电网改造阻力大,困难重重,项目计划实施经常受影响。据统计,全市尚未完成电网改造台区 1个。其中 市共有 个,占农网改造任务的 %,估计需要投入资金约 亿 元。

4、安全用电和治安隐患不容忽视。一是在供电线路走廊下种植速生桉树等高杆植物的情况严重影响电网安全运行,也对人畜构成安全威胁。二是违章建筑影响电网安全运行。尤其是城乡结合部、新开发的各类工业园区、商住园区。三是电力设施被盗严重,对线路运行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也给群众的用电造成不便。四是农民用电安全知识缺乏。农民在购买电线时往往以便宜作为准则,购买非国家标准的电线来安装,家用线路容易出现短路、超负荷、漏电等情况,且多数农村家庭为省钱都没安装漏电开关,造成一定安全风险。

二、工作建议

1、加强领导,做好规划。一要理顺部门与地方的条块管理关系。加快建立农村供用电问题协调解决机制,打造市、区、镇、村四级联动的工作平台。二要统一规划电网的安装。城镇、农村供电建设规划应与城建规划同步进行,城建规划要预留电网设施线路,确保高压线路、变压器等设施与人居有足够的安全距离,并保证供电设施的合理布局。建议由规划部门牵头,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合理 制订各村的建设规划,明确三线(电线、通信线、电视线)的通道走向,同时,规划部门要应供电部门、渔业部门的要求,做好生产养殖场地的规划,提高渔业用电安全。林业部门要征求供电部门意见,制订电力线路走廊下禁止种植林木区域红线图,对线路底下的树木问题,要按法律法规规定及赔偿标准来解决,杜绝村民以年代久远线路与林木的先后关系不清为由进行钻空子索赔。三要加强城镇建设监管。建议由建设部门牵头,国土、规划等部门参与,划清农村宅基地范围,明确各地应报建的区域,方便供电部门供用电管理。

2、要解决近区自供电的历史遗留问题。一要成立专门协调机构。小水电近区自供电问题不能长期存在下去。建议市政府成立解决小水电近区自供电农网改造工作协调小组,由分管领导负责,各县(市、区)成立相应机构,专责处理好小水电近区自供电的历史问题,依照有关规定,根据当地实际,做好群众的解释工作,该收归管理的收回管理,该指导改网的则指导其改网。二要先易后难,妥善解决。要在摸清各类型近区自供电的情况下,采取“先易后难”、“一站一策”、“一厂一策”的办法促进近区自供 电用户与供电方进行协商,最终使近区自供电站并入大电网,明晰线路产权,并移交市供电局管理,纳入农网改造范围。在收归管理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注重保护农民利益,妥善解决小水电站的工人就业问题。三要加强管理,强化改造。对暂时未能收归管理的小水电站,协调小组要及时理顺关系,加强管理,认真解决电站与当地村民的矛盾纠纷,促使小水电站强化设备更新改造,保证村民正常用电。

3、加大线网改造的力度。要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用足用活上级对欠发达地区用电倾斜的扶持政策,对残旧线路进行改造,从根本上改善电网设施状况,稳步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工程。要增加农村配电点建设,缩短供电半径,或将变压器扩容,消除个别村、户电压不足现象。要多渠道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提高农民对农村用电政策和知识的认识,争取农民对农村用电建设工作的全面支持和配合。要指定职能部门派专人负责,全力解决阻挠电网改造的难题。

关于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调研报告 篇7

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顺应时代特征,事关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选择。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始终坚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努力构建科技创新平台,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委、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着力在推动项目建设、营造科技发展政策环境、拓宽科技投入渠道、专利申请保护、产学研合作和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下功夫,有效地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创新工作成效显著。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力度逐步加大,企业自主科技投入逐年增加,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加快。

(一)科技项目建设取得新成效。2011年,我市工业领域科技计划项目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首次争取到了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即五湖泵业承担的“防泥沙潜水泵”项目,争取国家资金60万元,自治区科技经费15万元。2012年,我市争取自治区级科技计划项目15项,争取经费 410万元。通过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我市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激发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热情,为企业项目的后续开发与产业化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资金保障,对企业的发展壮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政策环境更加宽松。认真贯彻落实《乌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自主创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出台了《乌海市推动重点工业产业发展科技扶持资金管理办法》。加快制定出台《乌海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贷款贴息管理暂行办法》、《乌海市关于促进信用担保机构开展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资产质押融资业务的暂行办法》、《乌海市专利转化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强自主创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鼓励办法》、《乌海市关于鼓励推广工业重点技术的暂行办法》、《乌海市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等配套政策,并做好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

(三)科技融资渠道不断拓宽。充分发挥地方财政科技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推动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的增长。加强与内蒙古银行乌海分行等金融机构的科技融资合作,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占GDP比重达到自治区平均水平。

(四)专利申请与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近年来,我市共申请专利数为157件,取得授权专利数107件。2011年代理专利申请11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代理专利中企业专利3项。2011年授权专利15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2项,外观设计专利授权1项,授权专利中企业专利授权6项。

(五)产学研合作和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加快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企业研发中心、产学研技术联盟、企业与大院大所建立产学研合作等快速发展,企业研发能力明显提高。我市被中国产学研促进会认定为“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市政府与北京化工大学、中科院北京分院、天津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为推动我市企业依托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创新创造了良好条件。乌海天宇化工与中科院北京分院建立了“高岭土资源与材料研发中心”,今年中科院北京分院计划在天宇化工公司建立“煤系高岭土高值化深加工中试平台”;利康公司PVC助剂中试生产线已经建成;腾龙公司、恒业成公司中试基地建设正在进行;辽宁省石油化工规划设计院与我市裕鑫实业有限公司合作的“低阶煤分级快速炭化分质生产兰炭工程化装置中试”正在积极推进,有望年内开工建设。积极培育企业研发中心,截止2011年底,我市已建成自治区级企业研发中心8家,特色工业产业化基地2家。大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截至目前,我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家。

二、存在的问题

我市的科技创新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一)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强。一些企业管理者仍停留在传统的生产型技术开发和扩大生产规模上,急功近利,只注重眼前利益,不求做强做优,知识企业技术创新工作进展缓慢。

(二)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许多企业管理者未能按国家规定提取技术研发经费。我市中小企业多,技术研发能力普遍偏低,制约了研发经费的投入。融资渠道尚不完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仍然存在。

(三)产学研合作亟待深化。我市与院所合作的企业占规模以上企业的比重较低,合作的层次有待进一步拓展深化,联合攻关及成果转化离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差距,院所的学科优势与我市经济发展的结合不够紧密。

(四)技术创新队伍人才缺乏。由于我市气候环境相对较差,研究院所较少,致使高端人才和技术人才方面存在培养不足、流失严重等问题。

(五)创新服务体系有待完善。我市工业领域创新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三、建议

(一)营造技术创新的良好发展环境。认真落实《乌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自主创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尽快出台《乌海市关于鼓励推广工业重点技术的暂行办法》及《关于加强自主创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鼓励办法》等配套政策,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突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强化政策引导,激励全社会加强自主创新,推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力量为依托、以现代企业制度为规范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自筹为主体、金融贷款为支撑、社会融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技术创新投入体系。在全市范围内认定科技创新示范企业,通过示范带动,使技术创新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三)不断提高产学研合作水平。产学研合作是企业提高技术研发能力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充分发挥院所的智力资源,减少企业技术开发成本,使企业少走弯路,从而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对已经有产学研合作的企业要加强跟踪协调,促进落实,进一步提高产学研合作水平。充分利用市政府与北京化工大学、天津大学、中科院北京分院、内蒙古工业大学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将院所的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努力探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我市产业优势结合的有效途径,加快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

(四)发挥科技服务体系的作用。加快建设我市工业园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充分发挥生产力促进中心的科技服务职能,建立健全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各项管理制度,强化服务意识,积极为企业提供服务。同时,要加快引进高技术人才,建立和完善高技术人才库,为我市技术创新工作提供人才保障。

(调研单位:市科技局

关于我市广播电视“村村通”的调研 篇8

乡镇政权是我国政权序列的最基础部分。加强乡镇政权建设是我们党基层政权建设的基础,是巩固我党执政地位,提高我党执政能力的基础。它的地位和作用相当重要,因为它既上联市委政府又下接乡村社会,并代表着市委政府对乡村社会进行直接治理。乡镇政权是其他政权组织无法替代的。遵照市委办要求,我对额尔古纳市六个苏木乡镇,就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乡镇政权组织的现状

乡镇政权从初建到体制改革,通过理顺关系,分清职责,进一步完善了乡镇政权体制,基层政权建设不断加强。乡镇人民政府也从计划经济时的领导型,责任制时的收缴型,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服务型,经过这三大转变,乡镇政权更加稳固。

(一)机构设臵合理、组织建设配套完善。目前我市各苏木乡镇都有健全的党委领导班子和健全的政府领导班子,两个班子都有完善的议事制度和权利使用规定。从干部配套来看,乡镇一级基本上做到有职就有人。从机构设臵来看,乡镇机构健全,职责明确,分工合理,已形成较良好的制度和规范。在机构设臵上,各苏木乡镇均能按照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努力建立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的要求,对乡镇内设机构实行综合设臵。党政机构均设臵党政综合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农林牧水办公室、防火防汛办公室等。按照合理区分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的基础上实行分类管理的要求,整合乡镇事业站所,事业机构均设臵文化(广播)服务中心、村镇(社区)服务中心、畜牧兽医站。

在干部配套上,截至2011年5月全市5个苏木乡镇在编工作人员180人,其中行政编制124人、事业编人员44人、工勤编制12人。编制人数合理,基本做到了有职就有人。(注:***乡初建制,机构设臵、人员配备等各方面都处于初始阶段,不在统计之列。)

(二)核心地位稳固,机构运转正常。

目前我市各苏木乡镇政府的主要领导都能够带领一班人,积极应对新时期的新形势、新变化,积极推动由指令型向指导型的转化,努力提高服务意识。调查发现,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是稳固的,也是坚强的,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较好,乡镇组织运转基本正常,法制化、制度化正深入人心,公民道德教育作用明显。各苏木乡镇秩序井然,机构运转正常和谐。各苏木乡镇既有短期发展目标,又有长远规划;有农村经济发展思路,也有财政增收 路子;多数干部都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为当地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实事,门难进、脸难看的现象没有了,各项惠农政策都能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到位。

(三)民生工作稳步推进,公益事业建设步伐加快。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是各级党委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近些年,我市各苏木乡镇党委政府都把民生工作摆在了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以莫尔道嘎镇为例,五年累计为低保家庭发放低保金(含各类补贴)2504.21万元,切实保障了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全面推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已为4153人办理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为失业或无业人员进行职业培训,新增城镇就业人员700人;实施居民安全饮水工程,完成镇区自来水改造一期工程建设,修建深水井5处;推进棚户区改造工程,新建楼房10栋、平房35栋,在建的2栋楼房已完成工程量的30%等。种种惠民举措的实施,使当地百姓切实感受到了我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活动宗旨。在2010年,呼伦贝尔市“两个精神文明现场会”在我市召开,各乡镇以此为契机,对街区主要道路进行改造升级,对街区环境进行集中整治,对主要河流进行清淤拓宽,为百姓住房进行重建或修缮,对木栅栏进行修补或更换,开展植树绿化活动等。这 3 些举措极大的改善了当地百姓的生活环境,也推动了各乡镇的小城镇建设。

(四)乡镇政府职能得到转变,干群关系有所改善。以前,乡镇政府的主要工作就是“管春种、管秋收,要统筹、要提留,催还贷、催公粮、催税收”。随着机构改革的层层推进,乡镇政府失改变了以往的工作重心,通过实践认识到,原有的工作思路、方法、手段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其政府职能也发生了相应转变,由指令型向指导型转变已成为乡镇政府必然的选择。目前很多乡镇干部已明显感受到这种变化,绝大多数乡镇领导对乡镇政府工作由指令型向指导型转化有了共同的认识,并开始实施这种转化。这种转化,一方面,减轻了各乡镇党委政府的工作压力,提高了工作效率。从以前的各项工作都面面俱到,到现在的只对一些困难问题进行指导、调节,可使地方政府不再为生产生活中的琐事中的琐事缠身,提高了日常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改善了干群关系。以前政府的行为总会导致农民不自愿,有怨言造成干群关系紧张。政府职能转变后,农村工作紧张局面得到缓解,基层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改善。乡镇干部也把主要工作精力放在了抓项目、谋发展上,乡村经济得到稳步发展。

二、乡镇政权改革及运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政困难,经费不足,是制约基层政权建设的首 要问题。

通过调研,各苏木乡镇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财政困难,发展经费不足的问题,这也是制约各苏木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究其原因,不难看出,很多乡镇主要依靠主要依靠上级财政拨付款项来维持正常机构运转,除此而外几乎无财权可言。特别是自税收财政体制改革以来,乡镇辖区内的税费收缴都直接收归职能部门,加之全免农业税政策的出台,乡镇自主财力无从谈起。近几年,各乡镇办公费、接侍费、报刊费、各种培训费有增无减,导致乡镇负债越累越多,久拖不决的债务包袱不仅会成为制约乡镇经济发展的障碍,而且将成为不稳定的导火绳。与此同时,乡镇政府维持机构运转的费用急剧增加,造成乡级财政支出的不断扩大和乡镇债务负担的日益沉重,使其陷入生存困境。乡镇财政已逐步成为名副其实的“要饭财政”。

(二)债务包袱是阻碍乡镇政权运转又一道坎。债务是目前乡镇政权建设难解的一个结。乡镇债务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繁重的债务不仅影响了农村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和农村社会的稳定,而且也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债务很大一部分是历史遗留的,但近几年各乡镇都成有增无减的趋势。如砼路建设、改善办公条件、差旅费、接待费等方面都形成了大量的债务,已对乡镇政权建设造成严重影响。一是还贷分散乡镇财力,使得乡镇无力发展 经济,形成恶性循环。二是影响乡镇主要领导精力。有的乡镇主要领导经常是被债务纠缠,忙于“拆东墙补西墙”,得过且过。

(三)部分乡镇职能转换不到位,机构改革不彻底。近年来,我国政府改革不断推进,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基层政府大包大揽,管得过多过宽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政府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特别是基层政府仍然热衷于直接投资推动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少问题。比如由于投资失误或是超前投资导致财政背上沉重负担,以GDP为政绩考核主要指标导致注重经济的数量扩张而不注重经济效益,权力寻租、腐败问题时有发生,政府的社会服务功能受到抑制等。

有些乡镇在改革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职能定了,但政事分开仍难以实现。不少乡镇在改革中都对乡镇政府职能重新做了定位,严格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科学界定职能,但是组织实施中,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实现严格的机构和人员的分开,不少乡镇行政事业仍在一块,工作任务仍在一块,在乡镇中心工作得到强化的同时,中心站所职能被淡化,不少事业人员被乡镇政府长期借用。二是机构撤并了,但实际运作并没有完全到位。不少乡镇按照综合设臵事业机构这个思路,整合了原有的站所,将职能相近或相关的站所组成一个中心,但在实际运作中,新组建的事业服务中 心却难以磨合到位。三是市乡两级都进行了机构改革,但衔接上仍存在问题,往往在不少区直各部门及部分干部的观念中仍然承认的是改革前的站所,承认的仍是改革前的对口站所,这给乡镇机构改革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

(四)繁重的事务性工作牵扯了乡镇主要领导的精力。

通过调研了解到,很多乡镇主要领导为处理大量事务性工作,很少能腾出时间来为农民服务。其原因:一是近几年,党在农村的政策变化较大,长期积淀在农村的一些问题显现出来,加之百姓法律意识不断提高,上访不断,需要乡镇干部做大量化解工作。二是由于目前乡镇政府收入渠道单一,资金不足,迫使主要领导为了开门过日子,就得忙于跑资金,无暇顾及其它工作的开展。被调研乡镇普遍认为乡镇财政压力大,乡镇主要领导的大部分精力用于“找钱”。办公经费、基础设施的建设、公益事业等哪项都要钱,令乡镇“一把手”最头疼的就是如何“找钱”。“找钱”花去了他们很大一部分精力。

(五)一些乡镇条件落后,办公设备亟待更新。近些年,各地政府都纷纷筹措资金改善办公条件,更新办公设备。但有些乡镇的办公条件仍然很落后,具体表现在:一是住宿条件差。没有专门的职工公寓,要么住在办公室里,要么几个人住在简陋的集体宿舍里,且没有室内卫生间、无洗浴设施等。二是办公设备落后。在调研中了解到,有些乡 镇办公室里至今仍没有配上电脑,即便是有,也是早已经被淘汰的落后机器,根本无法满足现代化办公需求。三是办公附属设施陈旧。如车库、仓房等,年久失修,早已千疮百孔。此外,个别偏远乡镇的交通、通讯还存在很大问题,亟待解决。

(六)部分乡镇干部职工思想不稳定,工作积极性不高。调研中发现,由于基层工作环境和经费不足等原因,使得一些基层工作者的自身发展和待遇享受等难以达到预期目标,部分干部职工特别是新考录公务员思想不稳定,工作积极性不高,不能扎下心来,投身于基层,踏实工作。这最终便导致了乡镇人才匮乏、年龄断层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乡镇整体工作的持续快速发展。

三、对促进乡镇政权建设的几点建议

以上我市各苏木乡镇所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资金问题、职能转换问题、人员问题。综合以上问题,建议如下:

(一)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更要自身的“开源节流”。对于解决乡镇政府财政、债务等经济问题,的确需要上级财政给予大力的支持,在政策上、拨付数额上给予适当的倾斜。但是依靠上级的扶持只能在短期内缓解资金困境,只是权宜之计,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各苏木乡镇只有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立足长远,“开源节流”,才能从根本 上走出困境。一是大力拓宽财源。要改变目前我市各苏木乡镇财力吃紧的状况,关键是要做到“开源”,拓宽财源渠道。结合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地区优势,特别是环境优势和民俗优势,大力培植新的财源建设项目;设立财源建设基金,将资金集中用于经济项目开发上;建立健全财源建设项目负责制和考核机制,把开拓财源效果的好坏与党政干部的政绩考核联系起来。严肃处理那些盲目负债建设,只图“政绩”且造成严重浪费的干部。二是加强支出管理。“开源”后还应做到“节流”。首先,要加强对预算的管理。现在,很多乡镇财政开支基本上是领导一句话或开张条子,没有健全的预算制度,缺少必要的监督。因此,乡镇政府要严格执行《预算法》的规定,坚持依法理财,增强预算意识,实行乡镇主要负责人任内、离任审计制度;乡镇人大要加强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此外,坚决压缩各种不必要开支。

(二)健全制度法规,更要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基层政权的法规和制度建设,把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应按照宪法的有关规定,从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实际出发,对农村基层政权的社会管理权力、公共服务责任以及队伍建设、财政保障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使之有法可依。

解决任何问题都是要靠人来完成,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有战斗力,愿意扎根基层,能切实为百姓谋福祉的基层干部队伍,是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又一关键所在。首先,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既要开阔基层干部的视野,夯实理论基础,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强化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又要学习现代科技、管理、经济、法律等知识,努力提高带领农民发展致富的能力和解决各种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要重视抓好农村基层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后备干部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建立起一支数量合理、能力结构合理的后备干部队伍。第三,要注意在实践中锻炼农村基层干部,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用典型来示范和带动面上工作,同时多创造条件组织基层干部到先进地区学习参观,在学习交流中得到启迪和提高。要特别引起重视的是,基层党务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和工作方法,强化阵地意识,主动深入到新社会组织和新经济组织中宣传党的知识,培养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不断扩大党在这些领域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三)推进政府转型,更要密切干群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行政管理科学要求政府必须转变职能,从经济建设向公共管理转型。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在基层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明确政府的职能定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政府职能主要是经济调 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基层政府职能应该以向社会、企业和公众提供优质服务,搞好社会管理,创造良好经济发展环境和生活环境为主,宏观管理和调控职能上级政府承担。二是树立现代政府理念。要摒弃政府权力无边、包揽一切的旧观念,树立有限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服务政府理念,使政府从具体参与经济建设活动中脱身出来,把更多的财力和精力投入到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提供公共产品上来。当前农村基层政府的工作重点应放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和卫生保障水平、加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和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上来。三是坚持依法行政,加快政府管理创新。转变行政管理方法,充分利用间接管理手段和动态管理机制加强对经济和社会事务的管理,提高服务水平。与时俱进地探索基层政府管理的新方法新渠道,实行透明行政、服务行政,及时将政务信息公开,接受干部群众监督。

关于我市广播电视“村村通”的调研 篇9

一、我市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换句话说,循环经济是指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实现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小的污染来获取最大的发展效益。

通过调研和讨论,我们认为,我市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仅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减少废弃物排放,改善生态和环境质量,而且还能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是我们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打造城市名片的重要途径。经过几十年的建设,特别是近几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市已初步形成了煤炭、电力、水泥、金属镁和畜牧业生产加工五大优势产业和门类较为齐全的经济发展格局。

2004年,全市煤炭开采量达到1000万吨以上,作为国家重点企业之一的鹤煤集团,年产量达724万吨,占到70。全市发电量为31.3亿千瓦小时,装机容量为50万千瓦,万和电厂二期、三期投产后,全市装机容量将超过250万千瓦。全市水泥产量为335万吨,同力水泥公司是新型水泥企业的代表之一,年生产能力200万吨,三期、四期建成后,全市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将达到800万吨。全市限额以上金属镁企业16户,年产量达8万吨,镁粉、镁粒出口量居全国首位,已成为全国优质金属镁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之一。

我市是河南省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创汇基地,是全国最大的规模化肉鸡养殖基地,2004年畜牧业产值和加工产值双双突破30亿元。万头猪养殖场32个,年出栏肉猪108万头;30万只规模化肉鸡养殖场210个,年出栏肉鸡9728万只;肉类产量达21.6万吨,禽蛋产量11.8万吨;猪鸡粪便处理加工厂10余家;饲料生产厂家64个,年消耗玉米、麸皮等农副产品70万吨;大用、永达等企业肉食深加工品种多样,部分产品直供肯德基、麦当劳、德克士等洋快餐公司,产品附加值大幅度提高。

近年来,我市城市生态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特别是新区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河南省城市建设的亮点。老区的城市改造、道路、灯光、绿化、污染整治、市容市貌等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淇河水质得到有效保护,为我国北方最清洁的河流之一。全市空气质量基本保持优良状况,好于全省平均水平。推广清洁能源和绿色能源、倡导绿色消费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城镇环境和生态建设有了新的进展。

在调研中我们看到,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我市这个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长期以来产业发展结构不合理,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对全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许多的负面影响。煤炭行业产生的煤矸石,目前全市累积存放1500万吨左右,占地45万平方米,合计670多亩,并且仍以每年50万吨递增;矿井水每年排放量在3160万立方米;矿井瓦斯气体每年排放量在4541万立方米。金属镁行业历史上积累的废渣已达120万吨,并且每年仍以1:12的比例递增。电力行业产生粉煤灰每年在36万吨以上,排放的废气在164亿标立方米以上。水泥行业产生的废气每年排放量在95亿标立方米以上。化工、造纸等行业,废气、废水的排放也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和根本治理。

委员们在调研和协商讨论中深切感受到,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容量形势、逐步枯竭的自然资源和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如果继续走传统的经济发展之路,仍旧沿用“三高”(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模式,以末端处理为环境保护的主要手段,那么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将不可支持未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必然阻碍快速发展的经济,并且会加大对生态和环境的破坏,贻害子孙后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城市转型模式,调整经济发展思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产品生产中,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通过调研和协商讨论,我们认为,我市发展循环经济具备一定的基础,部分产业具有一定的优势,煤炭、电力、水泥、金属镁和畜牧业生产加工五大循环经济产业链已初具雏形,城市生态建设也有了新的进展,居住环境大大改善,但这与建成国家级“循环经济发展试点市”的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市还处于初始阶段,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不少,主要表现在:一是少数人对发展循环经济认识不到位,认识水平有待提高;二是统筹规划和科学组织有待进一步完善,县区之间、产业之间、企业之间发展不平衡;三是政府主导循环经济发展的领导工作机制还不健全,责任落实还不到位;四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机制还远未形成,政策支持不够有力;五是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体系显得乏力,技术瓶颈制约比较突出;六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利益导向还不够明确,氛围不够浓厚。

二、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亮点与前景展望

在调研过程中,委员们欣喜地看到,目前我市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已经做出了积极的努力,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些具有鲜明的循环经济特色的环保项目已相继建成投产。比如,在煤炭工业产业链中,鹤煤集团利用煤炭开采中伴生的矿井瓦斯发电,首先在四矿建成2×500KW瓦斯发电机组;在二矿、三矿分别建成的年选煤能力45万吨和150万吨的选煤厂,通过对原煤进行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节约了资源,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年产1.8亿块的煤矸石烧结砖项目正在积极运作。在电力工业方面,万和发电公司利用发电时产生的粉煤灰制砖,投资650万元建成了年产1000万块的粉煤灰灰渣制砖厂。在水泥工业方面,同力水泥有限公司利用电厂产生的粉煤灰和工业废渣作为配料生产水泥,年消耗粉煤灰30万吨、工业废渣15万吨;利用水泥生产中产生的废气余热进行发电,每年可节约标准煤5.6万吨;对废水进行循环利用,实现零排放。在金属镁产业链中,维恩克镁基材料公司采用水煤浆代替原煤,提高能源利用率,使燃烧效率由原来的70%提高到98。畜牧业方面猪鸡粪加工成有机肥料向市场出售,鸡血、羽毛、杂骨等下脚料加工成动物性蛋白质饲料等等。这些项目不但节约了资源,降低了物耗,减少了污染,给企业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而且也带动了五大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为全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树立了典型,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我市发展循环经济具有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前景。水泥厂三期工程建成后,本市产生的粉煤灰可全部就地转化,并消化部分外地粉煤灰,公司日产熟料将达到1万吨,成为全省最大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企业之一。电厂二期、电厂三期和热电联产项目建成投产后,全市电力总装机容量将超过250万千瓦,成为重要的电力工业基地,届时本地煤基本上全部就地转化。晋煤东输、风力发电等项目建成投产后,我市将成为颇具特色的立体能源城市。煤化工项目、废弃物再利用项目以及企业之间的共生耦合空间的开发利用,将为我市经济发展拓展新的领域,注入新的活力。最近几年,我市将新上工业循环经济项目35个,总投资约115亿元,这些项目建成投产后,将使全市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环境质量和城市生态得到显著改善。

通过调研和协商讨论,委员们对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前景有了一些设想,认为完全可以在1—2两年内,把鹤煤集团、万和发电有限公司、同力水泥有限公司、维恩克镁基材料有限公司初步建成循环经济型的示范企业,构建较为完善的煤炭、电力、水泥、金属镁和畜产品生产加工循环产业链,带动生态农业和生态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用3—5年的时间,创建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和生态工业园区,建立比较完善的政府主导机制、公众参与机制、法制保障机制、科技支撑机制,建成清洁生产、垃圾回收利用、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中水回用、绿色消费六大系统,使全市资源利用率大幅提高,污染物排放量显著减少,空气质量继续保持优良,废水再利用和固体废弃物利用达到国家先进水平,把鹤壁初步建成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市。

三、对我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发展循环经济,要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动员各方面力量,积极加以推进。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和认真的协商讨论,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大宣传,提高认识,营造全民参与发展循环经济的浓厚氛围

上一篇:对外汉语教学了下一篇:微写作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