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4-10-14

关于我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情况的调研报告(精选6篇)

关于我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1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情况,督促政府及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减少环境污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环资城建委2018年工作安排,11月,环资城建委对我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情况进行了调研。期间,听取了环保局有关工作情况介绍,了解了我市目前医疗废物的管理情况及下步打算,会同环保局赴大连德运企业管理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实地检查了一般工业废物填埋矿坑在建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多年来,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积极贯彻落实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体制机制,出台配套措施,开展专项整治,依法监督管理,我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建立固体废物管理体系

为夯实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基础,建立健全固体废物管理体系,我市大力推进配套制度体系建设,先后出台了《大连市固体废物环境管理工作程序》、《大连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大连市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办法》,编制完成了《大连市固体废物环境管理手册》、《大连市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指南》、《大连市进口废物环境管理工作指南》等一系列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2008年,编制完成了《大连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规划》纳入《大连市环境保护总体规划》明确了我市固体废物管理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近年来,先后实施《大连市固体废物环境管理工作程序》以及固体废物环境监察、稽查、台账管理、档案管理等六项管理制度,将固体废物管理纳入常态化管理。市政府还将固废管理纳入区市县政府的绩效考核体系,固废管理任务指标与绩效考核的挂钩,有效地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提高了了固废管理工作水平。

(二)严格依法行政,不断加强环境执法工作

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相关管理制度,严格依法行政,努力提升监管水平。严格贯彻落实固体废物工作制度,实行排污申报制度、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经营许可制度、环境监测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固体废物申报登记制度,掌握了全市固体废物产生、流向与处置情况,摸清了底数;

在全国率先开发了“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网上办理系统”,提升了信息化管理水平;

加强进口废物加工企业申请进口许可证发放的预审,推进进口废物企业的“圈区管理”,严格执行电子废物拆解企业名录管理要求;

制定年度环境监测计划,对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单位至少开展一次监督性监测,组织有关企业自行监测并在信息发布平台进行信息发布;

根据相关要求,公开《大连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信息》,每月按时完成二噁英污染防治、危险废物经营单位信息变更、电子废物拆解企业名录变更、危险废物转移等信息的发布工作。坚持“铁腕治污”,把严控废物、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产生和处置企业作为重点监管对象,通过加强日常联合执法及开展专项整治,严查严惩各种环境违法行为,保持环境监管高压态势。

(三)突出重点难点,依法加强固体废物综合处置和监督管理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固体废物产生量不断增加,尤其是危险废物的潜在危害日益加剧。市政府采取综合利用、处理处置和严格监管并举,加大废物管理力度。

一是开展固体废物规范化管理。2012年起,从产废、处置、执法三个方面,对固体废物产生、贮存、转移、处置、申报、档案等管理环节进行了全面整治,有效解决了固体废物,特别是危险废物管理工作中“管谁”、“谁管”“如何管”等重点难点问题。

二是固体废物处置能力建设显著提高。全市现有危险废物处置利用能力40余万吨/年,市域工业危险废物处置利用率、市辖区及区市县主城区范围内医疗废物处置率均达到100%,我市危险废物处置行业综合能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2007年建设完成的夏家河污泥处理厂,彻底解决了污水处理厂污泥源头污染。2015年建成投产的大连建华污泥处理有限公司,采用热萃取含油污泥处理技术,年危废综合处理规模处理为8万吨,解决了大连石化企业含油污泥污染难题。目前,我市正全力推进危废处置园区化,进一步引导企业实行升级改造,并向集约化、大型化发展。此外,为进一步推进一般工业固废处置设施的建设,切实解决环境问题。市政府高度重视,加大财政投入。2018年,全市新增3座一般工业固废填埋场投入运营,总填埋能力94万吨,现已可以满足全市一般工业固废的处置需求。另外还有4座填埋场正在建设当中,按计划将于年底前完成。到2018年底,我市所有有条件的地区都将配套建设至少一座一般工业固废物填埋场,我市一般工业固废处置能力将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三是固体废物应急处理水平不断提升。市环境应急管理部门通过建立工作联动机制,成立危险废物环境应急处置队伍和应急专家库,不断提升现场应急响应能力。在几次重大突发事件中,都能及时组织应急处置队伍对产生的危险废物进行妥善处置,积极消除环境损害,有效防控了事故造成的二次污染。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固废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全市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固体废物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中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意识有待增强。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相对大气和水环境治理,起步较晚,政府对固废防治法律法规宣传的深度和力度不够,企事业单位和公众对固废防治法熟悉程度明显低于大气污染、水污染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社会各方面对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

(二)固废综合利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我市固废回收利用产业已呈现出良性发展的势头,但相对于我市固废产生总量、循环经济发展及生态市建设的目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固废综合利用途径不多,相关配套政策少,部分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充分利用固废的积极性不高。产废企业与循环利用企业之间没有建立广泛有效的协作机制,使得有些固废得不到充分利用。一些企业先进生产工艺的推广应用不够,生产过程中产生了二次污染又难以治理。

(三)农村废物污染问题依然严峻。

由于收运能力和成本的制约,特许经营的医疗废物处置单位,收运范围仅能覆盖主城区和县区的城区区域,农村地区因地处偏远,医疗机构分散,收运成本过高,因此目前无法纳收运。目前,农村地区医疗废物尚采取简易焚烧处置方式,无法得到集中的无害化处置。农业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畜禽粪污没有得到有效处理和利用,局部地区“白色污染”问题严重,废弃农药包装物缺乏收集处理渠道,成为农业面源污染、黑臭水体和农村环境问题的重要源头。另外,部分县区污水处理厂污泥深度脱水及污泥污染防治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致使部分污水处理厂污泥在含水率超标的情况下进入城镇垃圾填埋场,存在环境隐患。

三、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固废防治工作的认识。

要加强《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工作。要重视对机关、企事业的宣传教育,提高治理污染的自觉性,抓好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工作。要发挥新闻媒体的引导和监督作用,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推进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深入开展。

(二)深入推进工业固体废物治理,强化资源综合利用

治理工业固体废物,根本途径是要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要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全面提高产业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水平,强化资源高效利用和精深加工。要大力推动循环发展。结合大连资源、产业实际,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能源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和产业链,着力提高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循环利用水平。要强化技术标准引领。建立综合利用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将工业固废源头减量、综合利用等相关技术、产品等纳入产业指导目录,引领产业技术提升。

(三)注重源头治理,加大对农村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整治力度。

要结合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不断加强农村生活生活垃圾、医疗废物处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治理力度,加快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危险废物处理能力,切实落实好“户保洁、村收集、乡镇转运或分片处理”的运作模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四)加快固废防治的地方立法工作,应对刻不容缓的环境污染。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保障人体健康、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随着我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市固体废物产生量和危害性与日俱增,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已成为我市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一环,必要时可将现有的政府规章上升为地方性法规,适时出台大连市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工作的体制和机制,明确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理顺工作程序,为切实做好固废污染防治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关于我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2

1 项目概况

福建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的固废焚烧处理厂位于泉州市泉港区福建联合石化项目的红线内。废物焚烧处理厂总用地面积14.85亩。焚烧处理厂采用先进的流化床焚烧技术, 设置2台流化床废渣焚烧炉, 单台日处理废物100 t, 现有厂区的废物焚烧种类有含碳滤饼、活性污泥、废泥、废矿物油、精馏残渣、废有机溶剂和其他废物等。年焚烧处理量为59200 t。

2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1) 建设项目场地包气带防污性能属中等, 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属不易, 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属较敏感, 建设项目污水排放强度属小, 建设项目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属简单。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

(2) 本区域位于湄洲湾的北西部的沿海地区, 厂区所处水文地质单内地下水主要为基岩风化孔隙裂隙水、松散岩类孔隙水。厂区处于地下水补给——迳流区, 地下水迳流是多方向的, 自中部向厂区外北东、北西、南东三个方向迳流, 顺地势沿阶地、海积平原迳流, 最终向下游滩涂及浅海排泄。

(3) 厂区四周村庄均有集中式供水管道通达, 大多数居民户接入了集中式供水 (自来水) 管道, 作为生活用水。

但是, 各村庄内民井较多, 民井地下水作为当地村民洗涤用水、农田菜地灌溉较为普遍, 而当地村民饮用地下水人数比例约为30%~50%, 此人群是将地下水作为饮用水的补充水源, 其中大部分同时也在使用集中式供水, 仅小部分是完全以地下水作为生活用水的水源。

(4) 本项目做了地下水的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厂区周边上游、下游地下水主要受硝酸盐氮生活污染, 未发现重金属、挥发性酚、石油类、硫化物污染。厂区内地下水尚未对厂区外下游地下水造成了污染。

(5) 厂区地下水对地下水环境质量的影响范围主要为厂区外围冲洪积阶地、海积平原地势相对低洼处, 部分为红土台地基岩风化孔隙裂隙水。

建设项目需采取有效的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 将污染控制在厂区小范围地段内, 达到对厂区外可能的影响范围内地下水水质的保护要求。

3 地下水防渗措施

为防止建设项目运行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从原料和产品的储存、装卸、运输、生产过程、污染处理装置等全过程控制各种有毒有害原辅材料、中间材料、产品泄漏 (含跑、冒、滴、漏) ;同时针对厂区的地质环境、水文地质条件, 对有害物质可能泄漏到的区域采取防渗措施, 阻止其渗入地下水中。即从源头到末端全方位采取控制措施, 防止建设项目运行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本项目采用主动防渗漏措施与被动防渗漏措施相结合方法, 防止地下水受到污染, 其包括以下几点。

(1) 主动防渗漏:即源头控制措施, 主要包括在工艺、管道、设备、污水储存及处理构筑物采取相应措施, 防止和降低污染物跑、冒、滴、漏, 将污染物泄漏事故降到最低程度。

(2) 被动防渗漏:即末端控制措施, 主要包括厂内污染区地面的防渗措施和泄漏、渗漏污染物收集措施, 即在污染区地面进行防渗处理, 防止洒落地面的污染物渗入地下, 并把滞留在地面的污染物收集起来, 集中送至污水处理池。对埋管的管沟应采用三布五油防腐防渗处理, 比如:铺设有效的防渗地膜等。

(3) 分区防治[3], 以特殊生产区为主, 一般生产区为辅;事故易发区为主, 一般区为辅。在总图布置上应尽量将非污染防治区、一般污染防治区、重点污染防治区、特殊污染防治区区分开来, 以便于按不同要求进行防治, 有利于管理并节省投资。

(4) 建立地下水污染监控系统和事故污染应急预案:完善和监测制度, 配备先进的检测仪器和设备, 科学、合理设置地下水污染监控井和排泄抽水井, 达到及时发现、及时控制污染的目的。

(5) 坚持“可视化”原则, 输送含有污染物的管道尽可能地上敷设, 减少由于埋地管道泄漏而造成的地下水污染。

4 地下水污染防治对策

为控制厂区污水渗入地下, 对厂区内地下水及厂区外下游地下水水质造成污染, 应采取的相关措施如下。

(1) 选择有资质的设计单位按危险废物处置场的有关要求进行设计。

(2) 选择有资质的施工单位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 保证施工质量, 施工各项指标必须达到设计中的要求, 严禁偷工减料。

(3) 提高绿化率和优化绿地设计, 实施加大降水入渗量、增加地下水涵养量的措施。

(4) 采取工程措施防止建设项目生活垃圾、危险废物、污水 (生活污水、生产废水及少量不可预见用水等) 储存、输送、处理、排放等环节发生泄漏。各相关构筑物等应采取严格的防渗措施, 将污染物泄露降至最低程度。各区域应采用有效的防渗措施, 达到工程所需的防渗要求。由于该项目输送管道、排放管道路线较长, 沿途所经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变化较大, 基础结构应注意地基基础产生沉降、不均匀沉降等工程地质问题。各污水需经环保处理达标后进入指定管道排放。

(5) 应准确监测污水运行过程中量的变化, 及时发现可能发生的泄漏。建议监测:生产中污水排放量;污水处理构筑物接收及排放污水量;输送管道、排放管道接收及排放污水量。通过污水运行过程中量的变化, 及时发现可能发生的泄漏, 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6) 对场地内不能大范围大量的抽取地下水, 以避免形成区域性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从而产生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

(7) 应长期监测厂区内及下游地下水水位、水质动态, 及时掌握地下水水位、水质动态, 预防受污染地下水流入下游地表水体。

5 结论

面对我国日益严峻的地下水污染形势, 地下水污染防治迫在眉睫。必须进一步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的制度建设, 加大对地下水污染防治的投入, 将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协调起来, 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以及自然、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廷山.地下水合理开发与保护的战略对策[J].国土论坛, 2005 (7) ,

[2]彭文启, 张祥伟.现代水环境质量评价理论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环保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 篇3

近年来,我省工业生产和人们生活活动产生的固体废物急剧增加,组成成份亦日趋复杂。根据本《规划》编制单位的调查、统计和测算,*年全省固体废物产生总量已达4634万吨,其中生活垃圾2768万吨(21个地级以上市的城区为835万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1640万吨,危险废物(医疗废物除外,下同)93万吨,医疗废物(不含医院产生的放射性废物,下同)4.26万吨,废旧电子电器35万吨,废塑料包装物和农用薄膜94万吨。

我省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总量虽接近*万吨,但现有的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设施数量上远远不能满足废物处置需求,设施建设普遍简陋,达不到“无害化”的标准,二次污染严重。50多座较大型的生活垃圾填埋场,大多未设置沼气及渗滤液集中收集和处理系统,周边水体污染的现象日益凸现;40家生活垃圾焚烧厂只有珠海市垃圾发电厂等4家基本达到国家污染控制标准,生活垃圾达标处理率仅为14%;只有深圳市建设了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每年处置2万吨左右危险废物;医疗废物进行集中处理处置的只有广东生活环境无害化处理中心等3家,医疗废物集中安全处置达标率只有16%;大量的危险废物被不规范焚烧或倾入没有采取防渗措施的生活垃圾填埋场,甚至直接排入环境中,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历年来的工业固体废物如煤矸石、尾矿、冶炼渣以及化工废渣等堆积量越来越多,对周围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隐患;“白色污染”久治未绝,且呈泛滥之势;一些地区因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场选址不当,污染严重,使跨区域的环境污染纠纷事件频繁发生。

由于专业化、集约化、社会化处理处置固体废物能力不足,使得零散、小规模、低成本处理处置固体废物具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如非法将固体废物倾倒河边、鱼塘、坑洼地带;或将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混合收集,简易填埋;或非法焚烧固体废物,土法提炼有色金属等,环境污染负荷不断加重。另因利益驱动,环保力量不足,监管不力,执法不严等原因,近年来,大量的废电器、废线路板、废塑胶、废电线电缆等由不具备处理资格的单位或个人露天焚烧,简易处理,造成生态的人为破坏,这种现象正向山区、边远地区转移和扩展。特别是南海大沥镇、清远龙塘镇和潮阳贵屿镇固体废物处理不当,造成的大气和水环境污染突出,被新闻媒体多次曝光,已引起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固体废物的堆存和简易处置不仅大量占用土地,直接影响城乡用地功能,而且对我省的土壤、水体、大气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威胁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阻碍我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省未来若干年各类固体废物的产生量仍将持续增加,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任务将更加艰巨,因此,迫切需要对全省固体废物污染控制进行规划,并通过规划的实施,加以严格的管理和控制。

一、编制依据

*

二、指导思想与原则

指导思想:全面系统分析我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现状,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从合理布局建设规模化运营集中处理处置设施入手,对固体废物的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和处理处置全过程进行控制,实施对固体废物“从摇篮到坟墓”的管理,有效控制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实现我省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编制原则:

(一)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原则。从源头上避免或尽量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尽可能最大限度利用固体废物,变废为宝,对确实无利用价值的固体废物最终按规定实现无害化处置,有效控制固体废物污染环境。

(二)突出重点统一规划的原则。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医疗废物的最终处置必须有足够的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集中处理处置设施,才能确保固体废物无害于环境,重点是要建设一批高标准、规模化的处理处置设施,并要打破区域限制,统一规划,实现跨行政区域建设,做到责任共担,资源共享。对其他类固体废物主要采取综合利用等多种形式进行处理。

(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由于全省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经济结构和居民消费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内容和时限性各异,因此,规划要求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在不同时段执行不同的污染防治目标。

(四)产业化原则。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必须走产业化的道路,集中处理处置设施必须上规模、上档次;通过技术进步,降低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成本和环境成本。要从最佳经济效益布局建设我省的固体废物处理处置项目,按市场经济模式运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

三、目标

在全省范围内建立固体废物全过程控制体系,通过对固体废物的全过程监控,基本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现代管理目标,使我省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和管理居于全国领先水平。

到*年,初步建立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管理机制,在重点区域建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设施的示范工程,使固体废物污染环境加剧的趋势开始得到控制。

具体指标:全省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20%,清运率95%,综合利用率30%,达标处置率35%(其中珠江三角洲城市达标处置率50%);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75%,达标处理处置率15%;

危险废物综合利用率50%,达标处置率20%;

医疗废物集中达标处置率50%;

废旧电子电器收集率70%,综合利用率60%,绿色产品率20%;

废弃塑料包装物和农用薄膜回收利用率50%,用于塑料包装物和农用薄膜的可降解塑料市场占有率40%;

基本建立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管理制度和信息系统,初步建立地级以上市固体废物环境监控体系。

到2010年,陆续建成基本覆盖全省的区域性现代化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基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基本实现产业化;全省固体废物全过程管理能力持续发展,基本控制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

具体指标:全省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30%,清运率98%,综合利用率40%,达标处置率55%(其中珠江三角洲城市达标处置率58%);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0%,达标处理处置率18%;

危险废物综合利用率60%,达标处置率30%;

医疗废物集中达标处置率80%;

废旧电子电器收集率90%,综合利用率80%,绿色产品率30%;

废弃塑料包装物和农用薄膜回收利用率60%,用于塑料包装物和农用薄膜的可降解塑料市场占有率50%;

完善全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管理制度,建立覆盖全省各市、县的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的环境管理和监测网络。

四、任务与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部门合作,齐抓共管。

各级政府要把本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城市总体规划中,并与政府环境保护责任制和环境保护计划一并实施。

各级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能,要根据本规划制定本部门详细的实施计划,同时各部门必须通力合作,抓紧落实规划和计划。计划部门应将本规划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分步实施;经济综合管理部门制定有利于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污染防治的产业政策,并出台相关技术导则,建立新技术示范基地,制定我省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指导和督促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污染治理;价格主管部门应会同其他各有关部门制定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废塑料包装物和农用薄膜、废旧电子电器等固体废物处理的收费政策与标准;环境保护部门履行环境保护统一监督管理职责,加强监督检查,严格执法,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建设、卫生、经贸、农业和环保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分别抓好生活垃圾、医疗废物、废弃塑料包装物和农用薄膜、废旧电子电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污染防治规划内容的实施。

各级政府要优先安排本规划中所列项目,尽快组织落实建设资金、批准用地,确保工程项目按计划实施。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以及废旧电子电器的处理处置设施建设的选址要统筹考虑,尽可能一地多用,以求产生规模效益,防止污染,减少选址的困难。

根据本规划和改善环境质量的要求,各地要制定本辖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具体规划、实施计划并督促实施,加强检查,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安排治理资金,按照现有的环境标准和要求,对达不到标准和规范要求的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生活垃圾老污染源进行限期治理、关停或搬迁。

(二)建设污染防治工程

1、生活垃圾

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年以前,选择广州、深圳、珠海、中山、*等市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全省推开。各地要因地制宜选择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具备卫生填埋场地资源和自然条件适宜的城市,可选择卫生填埋作为垃圾处理的基本方式;珠江三角洲以及具备经济条件、垃圾热值条件和缺乏卫生填埋场地资源的城市,可发展焚烧处理;鼓励采用综合处理方式处理生活垃圾。通过改扩建和新建一批符合规范要求的生活垃圾处理处置设施,彻底解决生活垃圾的环境污染问题。

*年前,各级政府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项目的建设和运营的市场化改革。自2003年起省财政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支持垃圾处理产业化示范工程和相关技术、政策的研究。2003年底前全省城市都要开征生活垃圾处理费,逐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新建垃圾处理设施应积极推向市场,引入竞争机制。人口密集地区、相邻城镇可联合建设垃圾处理设施。至201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生活垃圾处理处置体系和运行管理机制。

我省规划主要生活垃圾污染防治项目共80个,规划投资170.6亿元。其中,限期治理现有生活垃圾处理处置设施项目32个,规划投资8.0亿元(见附表2);新建、扩建的生活垃圾处理处置设施项目共48个,规划投资162.6亿元(见附表3)。

2、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与处理坚持“谁污染,谁治理”原则,各个工业企业对产生的固体废物尽可能资源化,对历年堆存的工业固体废物要按照国家和我省的要求进行限期治理;可充分利用现有的水泥厂等高温焚烧设备对其进行安全处理处置。*年前,选择广州、云浮、韶关等市大型水泥回转窑对电镀、印染和制革污泥进行焚化试点。至2010年,全面建立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处置中心,消纳大部分工业固体废物。为解决我省工业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全省规划跨区域建设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理处置中心共12个,规划投资8.2亿元(见附表4)。

3、危险废物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督管理,督促企业采取无毒、无害或者低毒、低害的原料替代毒性大、危害严重的原料,源头上减少危险废物的产生。处理处置危险废物要综合利用、安全填埋和焚烧相结合。适合回收利用的危险废物,优先采用先进的回收利用技术回收利用;不适合回收利用的危险废物,应根据其性质、产生状况和当地的经济技术条件,建立集中的安全填埋场或焚烧处理设施。*年前,基本完成广州市废弃物安全处置中心、广东省危险废物综合处理示范中心(一期)、深圳市危险废物处理站及安全填埋场(二期)、粤西危险废物处理中心(一期)以及广东省剧毒化学品废物处理中心的建设工作。至2010年,建设覆盖全省危险废物安全集中处理处置基地,满足危险废物安全处理处置的需要。全省规划跨区域建设的危险废物集中处理处置设施项目共11个,规划投资30.4亿元(见附表5)。

4、医疗废物

医疗单位要加强医疗废物源头处理和管理,同时加快专业化、社会化集中处理处置医疗废物设施的建设步伐,建立全封闭的收集、运输、集中处置系统。一些地区在取得资质的情况下,利用大型生活垃圾焚烧炉(300吨/日以上)划出一定时段焚烧医疗废物;医疗废物的收集、运输、储存、焚烧必须严格与生活垃圾分开,并有专门管理人员负责医疗废物的全过程管理。*年以前,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要基本建成区域性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理处置中心,至2010年,全省所有医院产生的医疗废物基本得到安全处置。全省规划建设12个跨行政区域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规划投资1.15亿元。(见附表6)。

5、废旧电子电器

废旧电子电器污染控制要从源头开始,在电子电器制造业大力开展绿色生产和绿色产品工程,逐步扩大“环保标志”、“绿色产品”标志等产品的种类和产量比例。从废旧电子电器中回收有用资源,必须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明确规定电子电器生产者和经营者对其生产和经营的产品有回收和处理的责任。全省还要建立满足需要的废旧电子电器收集网点。有条件的企业必须自建回收网络和处理处置基地;不能自行回收和处理处置的,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付费给专业公司回收和处理。*年前建立省、广州、清远、顺德、深圳废旧电子电器综合处理基地,解决部分废旧电子电器回收利用问题。至2010年,基本建成覆盖全省废旧电子电器回收利用场所,防止废旧电子电器污染环境。全省规划建设的废旧电子电器综合处理和污染防治项目共8个,规划投资5.8亿元(见附表7)。

6、废弃塑料包装物与农用薄膜

废弃塑料包装物与农用薄膜污染防治,*年前,应以回收利用为主,建立高效运作的回收网络体系,对不能回收利用的废塑料要采取妥善措施进行集中安全处置;以生物降解技术作为废弃塑料包装物与农用薄膜污染防治的主要技术,研制或引进一批适合于我省省情的可降解塑料技术。研究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新型高效促降解助剂,提高塑料降解的时控性、快速降解和完全降解性。至2010年,用于塑料包装物与农用薄膜的可降解塑料要得到广泛使用。

(三)完善固体废物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加快固体废物地方性法规和专项法规的制定,逐步完善我省固体废物法规体系,2010年前完成《广东省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实施办法》、《广东省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标准与产业化指引》、《广东省危险废物管理规定》、《广东省危险废物产生者登记指引》、《广东省危险废物包装、标识、贮存、运输工作指引》、《广东省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技术导则》、《广东省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收费标准》、《广东省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管理规定》、《广东省产品包装废弃物管理条例》、《广东省废旧电子电器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广东省废旧电子电器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广东省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管理规定》等法规和规定的制定。

加大已出台的固体废物管理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广东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对有固体废物产生的新建、扩建、改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必须在认真分析建设项目固体废物的产生情况、工艺过程及其去向以及相关工程设计的可行性的基础上,严格审查项目的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方案。环保部门要督促工业企业做好危险废物、工业废物的申报登记工作,建立好污染源档案。

(四)制定经济激励政策,加快产业化进程

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实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促进垃圾处理产业化的通知》(国家计委计价格〔2002〕872号)和《关于推进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的意见》(国家计委计投资〔2002〕1591号)中的精神,建立我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产业化新机制,改革价格机制和管理体制,鼓励各类所有制经济积极参与投资与运营,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投融资及运营管理体制,实现生活垃圾处理产业的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形成开放式、竞争性的建设运营格局。政府在投资建设中主要起组织作用,投资主要靠社会的各种投资主体。打破行政区域壁垒,建设跨区域的固体废物集中处理处置设施,实行市场竞争机制下的特许经营。我省其他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应参照国家计委《关于实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促进垃圾处理产业化的通知》和《关于推进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的意见》的精神制定相应的推动实施产业化的具体办法与措施,包括制定经济鼓励、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与措施,积极推动我省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的产业化进程,实现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的资源化和无害化。

各级政府应当安排资金用于固体废物的处理和污染防治,特别是用于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示范工程的建设和无明确责任人或责任人已不具备责任能力的固体废物的处理与污染治理,鼓励、奖励和支持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先进技术的研究开发等。

(五)依靠科技进步,控制固体废物污染

实施“科技兴粤”战略,积极鼓励和扶持企业通过科技进步,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开发无废或少废的绿色产品,以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特别是对预防塑料包装物和农用薄膜、电子电器废弃物的污染尤为重要。认真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实行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与清洁生产技术相结合,全面实施增产增效、降耗减废战略。通过更新生产设备,采用先进生产工艺,改造落后生产工艺与设备,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减少固体废物产生与排放。大力研究开发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提高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高科技含量。

鼓励环保产业及其他工业生产等行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密切合作,重点研究、开发、推广、应用适合我省的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废旧电子电器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技术与设备,全面提高我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水平。

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科学研究,提高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工程技术和环境管理决策科学水平。省财政要安排资金用于研究固体废物收运、处理处置和监控系统和制定全省性的管理制度、法规和标准。*年前,基本建立固体废物污染控制环境管理决策框架;至2010年,建立覆盖全省的固体废物环境管理决策体系。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和监督管理支持性项目共29项,规划投资8820万(见附表8)。

(六)做好宣传教育,促进公众参与,加强社会监督作用

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让社会全面了解认识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重要性,树立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忧患意识、全过程管理意识与无害化控制意识。鼓励、促进公众参与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环境管理与监督。

关于我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4

市政协经济委员会

8月中旬,市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在副主席周玉生的带领下,对我市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进行了调研,并赴全椒县考察学习。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土地流转工作,通过出台政策,建立机制,培育典型和开展农村土地流转专题宣传月等一系列活动,有力推动了我市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健康发展。

截止2010年6月底,全市共流转土地8.58万亩,占全市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10%,其中近二年流转的土地占总数的80%以上。

调查表明: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土地转包;二是土地出租;三是土地入股。除此以外,还有土地转让、土地互换等其它形式。

我市土地流转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流转形式多样化。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式已由过去农户之间的转包为主,逐渐转变为转包、互换、出租、转让等多种形式并存,流转形式多样化趋势明显。在全市流转的8.58万亩土地中,转包、出租、入股、转让、互换五种形式都有,其中转包、出租和入股共8.17万亩,占95.2%,成为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二是流转主体多元化。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土地流转已不仅仅局限于农户之间,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经全面参与,使农村土地流转主体趋于多元化。据统计,目前流入种养大户的土地有3.57万亩,占流转面积的41.6%;

流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2.05万亩,占23.9%,流入到农业龙头企业的有0.35万亩,占4.1%。三是流转面积规模化。土地流转由以前的分散零星流转开始转向规模集中连片流转。据调查,全市涌现出以合作社、种植大户、龙头企业等为主体的100亩以上种养殖大户17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接土地流转的有17家,流转面积2.05万亩,仁和集镇的芦龙农事服务合作社、金集镇的益民新型农业合作社流转土地2500多亩,种植大户承接流转的有159人,面积3.57万亩。承接流转面积100亩以上的有6.5万多亩,占总流转面积的76%,其中500亩以上流转的达到33957亩,占总流转面积的40%左右。仁和集镇的宣有林、冶山镇的张献国流转土地超过5000亩。四是流转程序规范化。通过完善制度、开展培训、加强宣传、搭建平台等一系列措施,我市土地流转程序进一步得到规范,基本做到土地流入流出有申请、村组有审核、市镇有备案。据统计,2009年全市共签订土地流转合同3946份,合同面积达47260亩,占2009年总流转面积的83%,基本上采用了统一提供的规范性文本,土地经营权证、流转合同都在镇土地流转中心备案存档。五是流转服务组织化。随着市、镇、村三级管理服务网络体系的建立,我市土地流转已经开始由自发、口头形式向规范化、组织化发展。目前,我市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刘荣祥同志为组长的农村土地流转工作领导组,挂牌成立了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服务中心。15个镇(街道)都成立工作领导组、土地流转中心和管理办公室,各镇行政服务大厅增设了服务窗口,各村(社区)都配备了土地流转信息员。据统计,三级农村土地流转管理人员已经达到260多人。

二、土地流转的主要成效及存在问题

1、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实行农村土地适度规模流转后,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增加了土地种植面积。仁和集镇芦龙农事合作服务社集中流转土地近3000亩,通过小田改大田等措施对部分土地进行整治,增加了耕地面积近25%。

2、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开展农村土地流转,满足了一部分有技术特长、有资金实力、有经营管理能力的专业大户集约经营土地的愿望,实现了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使土地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集聚,扩大了规模经营面积,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基地。大通镇的项永祥户原是跑运输的,积累资金后,通过参与土地流转,建成了我市新兴的蔬菜规模生产基地。冶山镇张献国办企业有了一定的积累,便弃工从农,今年租赁流转后的土地5000多亩,除了进行水稻、玉米种植外,还引进了太空莲藕、油桃等经济作物,引领当地农民向高效特色农业方向发展。

3、增加了农民的直接收入。我市绝大多数土地流转费在每亩500元左右,国家有关惠农补贴仍归农民享有。因此农民把土地流出后,不但在农田方面收入有了一定的保障,而且可以安心地经工经商,或外出务工,或在本地企业就业。金集镇益民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有700多户农民入社成为社员,将2468亩承包地流转给合作社,每亩每年可得到450斤稻谷,而且还可以参加合作社的保底分红,部分农民平时也可以在合作社做工获得一定的报酬。入社社员年均增加收入4000多元,土地流转后的农民务工经商、外出打工户均增加收入5000多元。

4、培育了新的经济主体。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有实力的种养大户为主的经营主体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高涨,土地股份合作、农事

服务等合作社数量不断增加,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土地流转。永丰镇的华福昌户,2009年从市良种场流转土地504亩,与有关企业实行订单生产,一年纯收入达到30多万元,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种植大户。

5、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使很多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既维护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又解除了农民离土离乡的后顾之忧,使更多的人从事二、三产业或外出打工。据统计:全市2010年离土不离市的农业劳动力约12万人,占全市农业总劳动力的38%。

据调查,目前影响土地流转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目前,大多数农民恋土情结较浓,加上各项农业补贴,土地收益得到提升,农民把土地看得更加珍贵。即使外出务工、经商,也舍不得将土地流转出去,从而限制和影响了土地流转。

二是个别镇村认识不到位。一些镇村干部对于通过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三是流转机制不够完善。有的镇流转程序不规范,土地流转双方的管理约束机制、调解纠纷仲裁机制等不够完善。

三、加快推进土地流转的意见和建议

1、强化责任,充分调动镇村干部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农村土地流转的进程中,镇村干部的作用发挥非常关键。他们熟悉农户家庭现状、当地的产业特点、劳动力的流动状况、农民的思想动态,做工作的针对性强。因此,各镇(街道)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把建立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促进土地经营权的有序

流转作为深化农村改革,实施机制创新的重要内容来抓,列入党委、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结合当地实际,制订一些促进土地流转的措施,落实镇村干部工作责任。建议市委、市政府考虑拿出指导性计划,分解到各地并列入考核内容,对成绩突出的予以表彰奖励。

2、加强宣传,消除农民的思想顾虑。一要多渠道、全方位宣传土地流转法律法规,宣传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典型,使土地流转的基本政策、原则、程序家喻户晓,为土地流转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政策环境。二要让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土地不仅是就业和生存的手段,更是一笔可以利用的资产,从而提高农民群众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要提高基层干部“以地生财”的意识,引导农民群众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运作土地的能力,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合理、健康、有序开展。

3、强力推进,大胆创新土地流转模式。根据全市农业发展实际,大胆创新土地流转模式,最大限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及产出率。一要大户示范带动。大力培育种植、养殖大户,依靠大户的示范效应,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二要合作社合力带动。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民主原则对土地统一管理,提高农民对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三要招商引资带动。建议将土地流转工作与招商引资工作有效对接,互为促动。要大力引进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到我市兴办特色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四要科研单位带动。通过实行优惠政策,鼓励市内外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租赁农民土地,建设产业生产基地和科研基地。五要鼓励有一定规模种植和养殖的大户和合作社挂牌成立家庭农场和合作农场,为发展设施农业和高效农业创造条件,打好基础。

广东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 篇5

來源:廣東省環保産業網 時間:2004-5-8 9:08:59

廣東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第25號)

《廣東省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條例》已由廣東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于2004年1月14日通過,現予公布,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

廣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2004年1月14日

第一條 爲防治固體廢物污染環境,合理利用資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條例適用于本省行政區域內産生、收集、運輸、貯存、利用、處置固體廢物污染環境的防治。固體廢物污染海洋環境的防治和放射性固體廢物污染環境的防治不適用本條例。

第三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轄區內固體廢物污染環境的防治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範圍內負責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的監督管理工作。

第四條 國家已制定固體廢物污染控制標準的,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可以會同省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制定嚴于國家標準的地方標準,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施行。

國家未制定固體廢物污染控制標準的,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省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制定地方固體廢物污染控制標準,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施行。

第五條 省人民政府應當制定省固體廢物污染防治規劃,幷負責組織實施。

市、縣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省固體廢物污染防治規劃,制定本轄區固體廢物污染防治規劃,報上一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

固體廢物污染防治規劃應當與區域環境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相協調。

第六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有利于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活動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鼓勵、支援對固體廢物實行充分回收和合理利用。

第七條 産生固體廢物的單位和個人均有防治固體廢物污染的責任,應當减少固體廢物的産生,綜合利用固體廢物,防止固體廢物污染環境。

第八條 産生固體廢物的單位和個人應當按有關規定分類貯存固體廢物,自行處置或者交給有固體廢物經營資格的單位集中處置。

第九條 産生工業固體廢物的單位,應當建立固體廢物産生量和流向等有關資料的檔案,按向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報登記有關情况。

第十條 機場、車站、港口、碼頭應當建設配套的固體廢物接收、貯存設施。本條例實施前未建設配套的固體廢物接收、貯存設施的,應當在本條例實施後一年內補建。

第十一條 運輸單位和個人對運輸活動中産生的固體廢物,應當按照有關規定收集,幷送交機場、車站、碼頭、港口等配套設施處理,禁止在運輸途中抛撒、泄漏、丟弃或者傾倒。

第十二條 畜禽飼養場和屠宰場所應當按照有關規定,收集、貯存、利用或者處置所産生的畜禽糞便和屠宰産生的廢物,防止造成土壤、大氣和水體污染。

第十三條 執法中收繳的假冒僞劣物品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質,應當采取符合環境保護要求的方式進行處理,禁止露天焚燒。

第十四條 發生固體廢物污染環境事故,産生污染的單位和個人應當立即采取應急措施,停止排污,防止污染擴散,消除污染危害,幷及時報告當地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

第十五條 鼓勵建設跨行政區域的固體廢物集中處置設施,鼓勵社會各類主體投資建設、經營固體廢物集中處置

設施。

第十六條 固體廢物集中處置設施的建設,應當符合固體廢物污染防治規劃。

新建、擴建、改建的固體廢物集中處置設施,應當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其配套的環境保護設施應當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

本條例實施前已建成的固體廢物集中處置設施達不到國家和省的固體廢物污染控制標準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責令其限期治理或者關閉。

第十七條 建設專案單位自行處置固體廢物的,污染防治設施應當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委托固體廢物集中處置設施處置的,可以不自建固體廢物處置設施。

第十八條 産生固體廢物的單位和個人使用固體廢物集中處置設施的,應當支付處置費用,具體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九條 擬退役或者關閉的固體廢物集中處置設施、場所,經營者應當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核准,幷對有關設備、剩餘廢物和其他有毒有害殘餘物進行處理,消除污染。

第二十條 從事危險廢物收集、貯存、利用、處置經營活動的單位,應當申請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處理危險固體廢物。

申請領取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有符合環境保護要求的安全利用和處置的設備和設施;

(二)有符合危險廢物經營要求的專業技術人員;

(三)有健全的安全和環境保護管理制度;

(四)符合法律、法規規定和國家標準要求的其他條件。

第二十一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應當按照國家和省的有關規定處置危險廢物。不按規定處置的,由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處置或者處置不符合國家和省有關規定的,由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指定單位代爲處置。代爲處置費用由危險廢物産生單位承擔。

跨行政區域代爲處置危險廢物的,由所跨行政區域的共同上一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指定單位代爲處置。

第二十二條 轉移危險廢物,應當按照國家和省的有關規定填寫危險廢物轉移聯單,幷向危險廢物移出地和接受地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報告。

第二十三條 高毒性、致畸、致癌、致突變性等高危險廢物,應當由取得相應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的單位集中處置。高危險廢物名錄由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擬訂,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發布。

第二十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對廢弃危險化學品等危險廢物可能産生的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制定應急預案。

第二十五條 經上一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認定的無明確責任人或者責任人已不具備責任能力的危險廢物,應當由該危險廢物所在地人民政府安排資金,采取措施,按照有關環境保護規定和標準進行處置,幷治理被污染的環境。

第二十六條 未列入國家危險廢物名錄,但含有毒有害物質,或者在利用和處置過程中容易産生有毒有害物質的嚴控廢物,由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其種類和處理方式的名錄,嚴格控制其利用和處置過程。

第二十七條 采用嚴控廢物名錄規定的處理方式處理嚴控廢物的單位,應當申請嚴控廢物處理許可證。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處理嚴控廢物。

申請領取嚴控廢物處理許可證,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有符合環境保護要求的貯存、處置設備和設施;

(二)有符合嚴控廢物經營要求的專業技術人員;

(三)有健全的安全和環境保護管理制度;

(四)符合法律、法規規定和國家標準要求的其他條件。

第二十八條 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和嚴控廢物處理許可證由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統一核發,申請和

審批程式如下:

(一)申請人向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提出書面申請,同時提交有關材料;

(二)受理申請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在收到申請材料之日起二十日內完成初審,上報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定;

(三)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在二十日內作出决定,許可的,頒發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或者嚴控廢物處理許可證;不許可的,應當書面告之理由。

最先接受申請材料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在五日內一次告知申請人申請材料是否正確齊備,材料正確齊備的應當受理。

第二十九條 禁止下列行爲:

(一)露天焚燒或者使用未經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准的設施焚燒處理瀝青、油氈、橡膠、輪胎、塑膠、皮革、電綫電纜、電路板、敷銅板、電子電器、塑膠機過濾網、電池、燈管、廢水處理産生的污泥、生活垃圾,以及其他産生有毒有害烟塵和惡臭氣體的物質;

(二)使用沒有采取防滲措施的場所堆放、貯存、處置固體廢物;

(三)在江、河、湖、海、水庫等沿岸堆放固體廢物;

(四)用填埋方式直接處置半固態或者液態廢物;

(五)將危險廢物及其它有毒有害廢物混入生活垃圾填埋處置;

(六)省外、境外的生活垃圾轉移進入本省;

(七)在本省經營、處置和利用進口的廢舊電子電器類固體廢物。

第三十條 進口可用作原料的國家限制進口類的廢物,必須按國家有關規定取得進口廢物批准證書。

進口可用作原料的廢物應當符合國家進口廢物環境保護控制標準的要求,不得夾帶危險廢物、生活垃圾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質。廢物進口和加工利用過程應當符合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利用過程中産生的不可利用的廢物的種類、數量、流向應當向所在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報登記,幷按有關規定處理。

第三十一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設置地區障礙,或者擅自指定固體廢物收集、貯存、運輸和處置的經營者,干擾固體廢物的正常經營活動。

第三十二條 對違反本條例的行爲,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權向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舉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舉報的問題,應當依法及時處理。

第三十三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非法從事收集、運輸、貯存、利用、處置固體廢物等經營活動,造成環境污染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可以依法查封、扣押其經營的固體廢物和由固體廢物分離出的産品,幷作出處理。

第三十四條 違反本條例第五條第二款規定,不制定固體廢物污染防治規劃幷組織實施的,由上一級人民政府依法追究有關市、縣人民政府主管領導的行政責任。

第三十五條 違反本條例,有下列行爲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幷處五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

(一)違反本條例第八條,未按規定分類貯存危險廢物的;

(二)違反本條例第十條規定,不配套建設固體廢物接收、貯存設施的,或者逾期未補建的;

(三)違反本條例第十二條規定,未按照有關規定收集、貯存、利用或者處置所産生的畜禽糞便和屠宰廢物的;

(四)違反本條例第十九條規定,未對有關設備、剩餘廢物和其他有毒有害殘餘物進行處理,消除污染的,或者未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核准的;

(五)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三條規定,有關單位和個人將高危險廢物擅自處置,或者交給沒有相應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的單位收集、貯存、利用、處置的,或者混入其他廢物中收集、運輸、貯存、傾倒、處置的;

第三十六條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七條規定,沒有取得嚴控廢物處理許可證,或者不按照嚴控廢物處理許可證的規定從事處理活動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爲,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幷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下的罰款。

不按照嚴控廢物處理許可證的規定從事處理活動的,由發證機關吊銷處理許可證。

第三十七條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九條第(一)項規定,露天焚燒或者使用未經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准的設施焚燒處理固體廢物的,由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爲,消除污染,幷處二千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的罰款。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九條第(二)、(三)、(四)、(五)項的規定,使用沒有采取防滲措施的場所堆放、貯存、處置固體廢物,或者在江、河、湖、海、水庫等沿岸堆放固體廢物,或者用填埋方式直接處置半固態或者液態廢物,或者將危險廢物及其他有毒有害廢物混入生活垃圾填埋處置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幷處五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

第三十八條 違反本條例第三十一條規定,設置地區障礙,非法指定固體廢物經營者,干擾固體廢物正常經營活動的,由其上級主管機關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依法處理;違反治安管理法律、法規的,由公安機關依法處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九條 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工作人員和其他從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檢測、監督管理工作的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固体废物生产水泥的环境污染控制 篇6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用短短20多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历程, 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与此同时, 我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已经由1981年的3.77亿吨增加到2005年的13.4亿吨, 翻了近两番;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由1980年的约3 000万吨增加到2004年1.52亿吨。固体废物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污染环境的问题日益突出。固体废物资源化是采用适当的技术从固体废物中回收物质和能源, 进行物质和能源的循环, 再创经济价值的方法。固体废物资源化技术包括分选技术、提取技术、生物转化技术、热转化技术、建筑材料生产技术等。与其他固体废物处置方法比较, 资源化不但可以有效处置固体废物, 防止其污染环境, 而且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固体废物中的有用资源。

近年来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及利用情况见表1。统计数据表明, 资源化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的主要处置方式。

注:数据来自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根据1998年颁布的《国家危险废物名录》, 目前我国危险废物共分为47大类。我国年产生危险废物约1 000万吨, 其中综合利用约占35%, 堆放贮存约35%, 处理处置约30% (图1) 。同样可以看出, 资源化也是我国危险废物的主要处置方式。

2 固体废物生产水泥的行业发展现状

近20年来我国水泥工业飞速发展, 水泥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 2006年我国水泥产量超过12亿吨。由于资源、能源和环境三大因素的制约, 我国水泥工业必须选择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将固体废物用于生产水泥具有焚烧温度高、停留时间长、热回收和资源利用效果好、经济效益显著等诸多优点, 是发达国家处理工业固体废物的重要手段。固体废物用于生产水泥的技术在发达国家已经有20多年的应用历史,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发达国家的固体废物处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德国是较早利用废物生产水泥的国家。2001年, 德国水泥工业中燃料替代率达到了30%, 替代燃料总使用量达到126.9万吨, 替代原料的使用量也达到了668.4万吨。

法国从1970年开始研究废物替代原料的工作, 经过近30年的研究和发展, 危险废物利用量稳步增长, 用于生产水泥的危险废物量占全部焚烧处置量的50%, 燃料替代率达到50%~55%。

瑞士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利用废物作为水泥生产的替代燃料。2000年HOLCIM公司设在欧洲的35个水泥厂处理和利用的废物总量达150万吨。

日本的水泥企业在废物利用和处理方面处于世界前列, 近10年来, 虽然水泥产量有所波动, 但水泥企业的废物利用量持续增长, 2001年日本水泥企业废物利用量达到2 800万吨。2001年日本水泥企业每生产1吨水泥利用废物量达355 kg。

1994年, 美国共有37家水泥厂或轻骨料厂得到授权用危险废物作为替代燃料烧制水泥, 处置了近300万吨危险废物。全美国液态危险废物的90%在水泥窑进行焚烧处置。USEPA将利用危险废物生产水泥的技术称为处理危险废物的最佳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 上海、北京、广州等中心城市的政府和水泥企业, 开始了关于“水泥工业处置和利用可燃性工业废物”问题的研究和工业实践, 引起了国家有关部委和水泥行业的重视。在我国利用固体废物生产水泥尚处于起步阶段,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水泥生产企业通过几年的试烧, 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3 固体废物生产水泥的环境污染

固体废物生产水泥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和产品的环境安全性是目前这一行业最为引人关注的问题。从生产工艺控制的角度看, 废物的水分、热值、灰分组成、有害元素 (硫、氯、碱金属) 含量、重金属的含量、进入窑系统的分散状态等因素将对熟料的煅烧具有较大的影响, 在熟料中重金属含量会对水泥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有害元素和重金属以及部分有机焚烧产物对大气污染物的产生也具有一定的影响。通过在生产工艺中调整相关参数, 以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大气污染是避免在固体废物资源化的同时产生新的环境污染的重要环节。因此应通过对用于生产水泥的固体废物的种类和配比、添加量等进行控制, 确保不会在资源化的过程中增加水泥企业的环境负荷。

固体废物生产的水泥产品的环境风险问题由于隐蔽性和长期性而往往被忽视。如果对产品中重金属的含量与形态缺乏控制, 在使用过程中, 重金属就很可能受酸雨淋滤后浸出而迁移至土壤和地下水, 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因此应对产品中有害元素的含量进行限制、并确保其稳定性。

4 固体废物生产水泥的污染控制标准现状

为推进固体废物生产水泥的技术发展, 提高固体废物资源化率, 并避免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二次污染, 降低产品的环境污染风险, 各国政府都试图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 对资源化过程的环境污染进行控制。

1996年, 美国国家环保局 (EPA) 提出了危险废物焚烧设施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控制技术标准, 其中专门列出了针对水泥窑焚烧危险废物的标准。

瑞士于1998年颁布了水泥厂处置废物导则。该导则主要由5部分组成:应用领域, 允许处置的废物要求, 熟料、水泥和烟气质量要求, 混合、暂存、运输及污染监测和质量控制方面的相关要求, 替代固体燃料制备和使用的特殊要求。

欧盟在2000年公布了2000/76/EC指令, 用来指导欧盟国家在废物焚烧方面的技术要求, 其中专门列出了水泥厂回转窑混烧废物的排放标准。

2000年, 德国出台了水泥工业替代燃料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的限值标准。2002年, 德国联邦政府对废物焚烧及共焚烧设施的原有规定及排放标准作了一定修改和补充, 确定焚烧废物水泥窑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我国在多项法规及通知中都提到了废物处理、处置及资源化利用过程中应避免二次污染。但针对或涉及固体废物资源化技术、产品和风险管理的法律、法规较少。国家先后发布了农用污泥、城镇垃圾、农用粉煤灰、工业废渣等固体废物资源化的相关污染控制标准。目前尚没有关于固体废物生产水泥过程的污染控制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

5 我国应建立相关污染评价标准

我国目前利用固体废物生产水泥过程中的主要环境问题是缺乏作为水泥生产原料的固体废物的种类的选择和配比技术, 及在废物发生不完全燃烧时可能带来更高的或额外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应该从预处理、工艺过程、末端管理对资源化过程的二次污染进行全过程控制。对于利用固体废物生产水泥产品的环境评价, 可以采取风险评价的手段。风险评价是通过对潜在危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估计污染物进入环境之后对环境所造成危害的可能性及程度。其主要研究内容包含如下的几个方面:废物管理单元、生命周期和迁移过程、人类受体、生态受体、暴露路径和模型。现在普遍采用的风险评价步骤是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指定的四步骤程序, 包括危险评价、剂量-响应评价、暴露评价以及风险表征。

危险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对给定物质的暴露是否会导致一些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可观察到的影响。通过分析实验研究、动物研究和流行病学研究 (基于对现实世界的人的观察) 中所获得的数据, 初步确定对人体有潜在危害的污染物, 并初步评估确认可能的潜在暴露途径或暴露点。

剂量-响应评价是确定该化学物质的量 (摄入或接受的化学物质的质量) 与所导致的响应或不利影响 (致癌和非致癌) 之间的关系。在风险评价中, 这是最难且最有争议的步骤之一, 因为通常没有足够的数据在目标范围内来表征剂量-响应关系。

暴露评价 (Exposure Assessment) 是分析各种风险源与风险受体之间潜在接触或共生的过程。主要研究有害物质在生态环境中的时空分布规律, 重点考察研究对象中有害成分的生命周期过程 (如生物降解, 水解) 和迁移过程 (如挥发) 即成分离开废物管理单元, 到达特定区域与受体相接触的运动过程。生态风险评价必须考虑多种类型的风险源与生态受体, 风险源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由于暴露系统的复杂性, 生态暴露评价比人体暴露评价复杂, 还没有一个暴露描述能适用所有的生态风险评价。

上一篇:瓜子哥作文范文下一篇:美术与教育综合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