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牧业发展

2024-08-12

生态农牧业发展(精选12篇)

生态农牧业发展 篇1

1 门源县生态农牧业发展现状

全县辖4镇8乡109个行政村,农牧业人口13.12万人;土地承包耕地面积43.7万亩,草场承包面积276.3万亩,涉及农牧户10931户。2014年,全县农牧业总产值达10.7亿元,同比增长8.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8754元,增长12%。开展农牧业集约化经营的行政村覆盖面100%,牧户参与率60%以上,农户参与率45%以上,耕地、草场、牲畜等主要生产资料的集约率达55%以上。实施生态畜牧业示范点村总收入4057.9万元,增长7%;示范点人均收入1.36万元,增长18.5%。

目前,农牧业循环经济主要有二种模式。

1.1“种植—养殖—沼气”生产模式

利用国家农业部生态家园建设项目,探索“种-养-沼”生产模式,全县建成户用沼气池9742个,每户饲养3头猪或1头牛就可维持沼气池运转,实现了种植、养殖、沼气池及技术进行庭院综合开发利用,形成合理的庭院生态链,户均增收1500~3000元,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消除庭院有害病菌,确保群众身体健康。

1.2“种植-养殖-制肥”生产模式

引导养殖户利用粮食作物秸秆来饲养,实现过腹增值,牲畜粪便综合利用,生产沼气,经过集中发酵、消菌,形成优良的有机肥返回农田,消除污染,形成生产的生态良性循环。引导农牧户将生产生活废水经过处理达标后灌溉附近农田,鸡、猪粪加工有机肥料,为农民节约每年的化肥支出。

2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1 认识不足,发展滞后

忽视了农牧业与其它行业的关系,孤立地把农牧业看成投资见效慢,富民不富县的产业,导致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滞后。养殖户只顾主产品生产,追求短期增长,忽略了农牧业循环经济主渠道——副产品(粪便)的利用。没有副产品的持续循环,主产品的增长就是短暂的。

2.2 投入不足,基础粗陋

全县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尚未形成,饲草料开发利用不够,营养搭配不合理,资源浪费大,冬春草料缺乏,机械化程度低,进而造成牧草刈割、储藏时间过长,致使牧草品质明显下降。

2.3 缺乏人才,力量薄弱

全县缺乏会管理、善经营、懂技术的综合性人才;缺乏多方技术支持,如养殖技术、沼气池建设与管理技术、饲料开发与加工技术、畜产品加工技术等。

2.4 草场退化,草原利用不充分

目前,全县可利用天然草地583.2万亩,退化草地346.95万亩,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59.49%。人工草地占全部草地的2.4%。饲料供应紧张与浪费现象并存,年均生产农作物秸秆8.51万吨,利用率只有41.39%。

3 对策与建议

3.1 加大宣传,营造全民参与氛围

通过宣传活动,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自觉抵制浪费行为,把节能、节水、节粮及粪污治理逐步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把发展循环经济理念贯穿到各项农牧业工作中,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2 强化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成立循环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职能部门组成的常设性工作机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目标考核体系,研究制定政策措施,扎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3.3 科学规划,建立实际发展体系

重点围绕农牧业产业,拉长产业链条,优化产品结构,促进生产环节间的共生耦合,协调发展,编制符合全县实际的循环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

3.4 保护生态,改善环境质量

以公司为依托,搞自动化饲养、清洁化生产,食品标准化加工、安全化生产,形成生态产业化综合经营模式,形成以“原料—产品—废物”为主的动脉产业和以“废物一再生一产品”为主的静脉产业相结合的畜产品加工企业群。

生态农牧业发展 篇2

发展生态畜牧业保障可持续发展

伴随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居民的自我保健意识逐渐增强,消费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从注重商品数量,变为越来越重视商品质量.各类无污染、无残留、对人体健康无损的“绿色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反之越来越受到抵制.从国际贸易看,各国对畜产品的安全性尤为重视,不仅加强了对畜禽病害的检测,而且加强了对畜产品药物残留的检测.畜产品的安全问题已引起了我国的高度重视,政府和有部门为保障畜产品安全性已采取一系列措施.但由于多方面原因,畜禽疫病问题和畜产品药物残留问题仍较为突出.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不仅会严重影响我国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饱尝”入世”冲击带来的“卖难”之苦,而且还将影响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健康.发展生态畜牧业,是时代的`要求,同时也蕴育着巨大的市场机遇.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国际、国内市场对绿色产品的巨大现实需求与潜在需求的难得遇,全面部署发展生态畜牧业工作,赢得先行优势.

作 者:周伟良  作者单位:江西省畜牧兽医局 刊 名:江西饲料 英文刊名:JIANGXI FEED 年,卷(期):2000 ”“(5) 分类号:F30 关键词: 

农牧结合求发展 生态养殖提效益 篇3

一、发展生态养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发展生态循环畜牧业是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总要求,“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农业污染源纳入总量减排管理考核体系,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总量大、比重高,是农业污染源总量减排的重点。当前形势下,发展生态养殖业势在必行,不解决好环保问题,将直接关系到养殖业的出路问题。

(二)实施畜禽污染防治是法律规定的必由之路

2014年1月1日,国务院《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正式施行,就加强畜禽养殖环境保护监管作出了一系列规定,因此,发展生态养殖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三)发展农牧结合生态养殖是实践证明的成功经验

美国联邦农业部和环保总署自1999年就开始实施综合养分管理计划,要求规模化养殖场通过实施综合管理计划,将粪污作为养分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肥,减少水土流失,实现种养业协调发展。目前,美国已经开始普及推广,共有25万个养殖场实施了该计划,总投入195亿美元,共有135万吨氮和63万吨磷得到还田利用。国内权威专家进行了连续6年的北方典型冬小麦和夏玉米轮作的沼液农田利用试验,对外界普遍担心的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是否会下降、土壤有机质是否会遭破坏、重金属是否累积造成土壤超标等关键问题得出了结论,经对比试验,“沼液基肥+沼液”的效果最好,产量比全化肥高8.7%;蛋白质含量比全化肥高0.2%;土壤有机质提高2.3g/kg;重金属略有增加,但较化肥增加很少,且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指数小于0.7,不构成重金属污染。

二、农牧结合生态养殖的漯河模式

2013年以来,漯河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把发展种养结合、农牧一体的生态畜牧业作为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通过强化政策引导、加大财政投入、积极探索创新,初步走出了一条“规模化发展、循环化利用、生态化提升”的良性发展路子。2014年2月,漯河市被确定为河南省生态循环畜牧业试验示范市。

(一)领导重视、出台政策、加大投入

一是准确定位,超前务实。2013年年初,漯河专门召开了市政府常务会议,对养殖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进行了专题研究,在大量深入调研、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决定迅速把发展种养结合、农牧一体的生态畜牧业作为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举措,走出一条高产、优质、安全、生态的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二是调整政策、强化引导。2013年5月,市政府召开了专题会议,下发了《漯河市双汇产业化工程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把过去对新建养殖场的奖补调整为重点奖补农牧结合生态养殖场。以生猪养殖为例,对年出栏5000头、流转土地1000亩以上,年出栏1万头、流转土地2000亩以上,年出栏5万头、流转土地1万亩以上的生猪养殖场分别奖补30万元、60万元、100万元。引导养殖场通过流转周边土地,确保粪污全部用于农田施肥,真正实现农牧结合、废物利用、生态循环。三是加大投入、示范引导。2013年,市财政拿出1230万元,对验收通过的26个农牧结合生态养殖场进行了奖补,带动82家养殖场参与了生态养殖场创建,养殖业在粪污治理方面的社会投入达到2.3亿元,全市累计新建污水储存池18.7万立方米,新建大型沼气设施5.92万立方米,流转养殖场周边土地8.5万亩,铺设污水输送管道5.8万米,通过还田施肥直接减排养殖业污水76万吨。四是整合资源、集中扶持。2014年5月,市政府又下发了《关于实施生态畜牧业建设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整合发改、财政、环保、农业、畜牧等各项涉农项目和资金,优先集中扶持去年验收通过的26个生态养殖场,着力培育一批大规模、现代化、高标准的生态牧场示范场,加快把漯河建成全省生态循环畜牧业先进示范市。

(二)突出重点、创新模式、循环利用

一是抓住关键环节、完善配套设施。畜禽粪污处理设施不完善、不配套是粪污循环利用的关键点,漯河市制定的《双汇产业化工程提升行动项目管理办法》,把畜禽粪污处理及循环利用设施作为重点考核内容,形成了畜禽粪污收集预处理——固液分离(固粪用于堆积发酵制成有机肥)——污水进入厌氧池发酵(沼渣继续堆积发酵制成有机肥、沼气用于发电或供周边农户做燃料和照明使用)——沼液在储污池沉淀稀释——进入无塔供水等加压设施——通过铺设的地埋管道用于农田施肥的工艺流程,实现了资源循环化利用。二是细化量化标准、实现科学合理。在奖补标准的制定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多次组织养殖场户召开座谈会,对照上级有关文件、国家技术标准、行业技术规范进行了认真研究。以一个年出栏万头的生猪养殖场为例,污水储存池容积必须在5000立方米以上,储存池底部和四周必须要做防渗处理;在污水储存池的末端连接一座无塔供水罐或者加压泵,主要作用是对肥水加压向地埋管道输送;土地面积要求年出栏万头的生猪养殖场至少需要2000亩地消纳,这2000亩地可以根据养殖场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如养殖场建设有与养殖规模相配套大型沼气设施的,可以缩减到1000亩,或者消纳粪污的土地全部种植蔬菜、林木等高消纳粪污能力农作物的,可以缩减到1000亩。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模式。根据各养殖场的畜种特点和发展规划,因地制宜、科学指导,切合实际、形式多样。在农田种植方面,形成了“猪—沼—粮”“猪—沼—菜”“猪—沼—林”“猪—沼—渔”等种养结合模式。在土地流转方面,既可以是直接租赁,也可以是与农户签约承诺消纳本养殖场粪污的土地,使闲置土地向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集中,既促进了畜禽粪便、污水等废弃物就地就近利用,又实现了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示范带动了现代种养业的发展。四是实现增效增收、改善农村环境。养殖场通过创建农牧结合生态养殖,极大降低了粪污治理、购买化肥、人工施肥浇灌等成本投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临颍县北徐集团养殖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带动企业流转土地建设供港有机蔬菜基地4000余亩,沼气发电每年可生产400多万度,增效在1000万元以上。郾城区天种牧业公司年出栏生猪6万头,流转周边土地1200多亩,利用沼渣施肥和沼液机械化浇灌后,每年节约化肥和人工成本150多万元。郾城区万昌牧业存栏肉牛2000头,流转周边5000多亩耕地发展有机林果、蔬菜和优质小麦种植,带动周边300余户农民实现了增收。

(三)广泛宣传、加强指导、务求实效

一是加强宣传指导。市、县两级广泛宣传发动,积极引导规模养殖场转变养殖理念,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创建。编印《农牧结合生态养殖指导手册》1500多册免费发放到养殖场;邀请省局专家举办了生态养殖专题讲座;成立了畜牧专家服务团定期开展巡回培训指导;召开了全市生态畜牧业现场会,组织全市200多名养殖企业代表进行了实地观摩和经验交流。二是建立工作机制。漯河市双汇产业化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建立了领导分包县区督导工作机制,成立了5个分包县区督导组,每周至少督导一次,定期召开碰头会、联席会,及时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了此项工作的扎实顺利推进。三是严格考核验收。由漯河市政府纠风办、市检察院、市财政局、市畜牧局、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组成联合验收组,并对通过验收拟奖补的26个生态养殖场名单在《漯河日报》进行了公示,公布了市纠风办举报电话,认真接受社会监督,确保生态养殖场建成一个、奖补一个、见效一个。

三、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因地制宜

受规模、基础、技术、人员等因素的影响,各养殖场的实际情况都不尽相同,同时受环境、气候、土壤、温度等地理条件的影响,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也有差异。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考虑当地的地理特征、优势产业、养殖基础、种养方式等多种因素,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建立农牧结合的生态循环型畜牧业发展模式。如“猪—沼—粮”“猪—沼—菜”“猪—沼—林”“猪—沼—渔”等等。

(二)把握关键

以漯河为例,最关键就是让养殖场用最少的资金投入、最快的见到实效。目前养殖业废弃物最大的问题不是固粪而是污水,解决污水关键是“减、存、用”。“减”就是要从养殖环节加强源头控制,严格按照《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在不断改进清粪工艺、科学控制畜禽饮水、注重节约圈舍清洗用水等方面减少污水排放量。“存”就是在污水无处可排的时候做好储存,不下渗、不外排,修建一座与养殖规模相配套的污水储存池就可以解决。要走出“沼气工程解决一切问题”这一误区,沼气工程很大程度上是能源工程,而污水储存池的作用则完全是治污工程。“用”就是资源化利用,不论是污水还是沼液,都是可以利用的宝贵资源,通过地埋管道直接输送到农田,不仅为污水找到了出路,还可以大大节省人工浇地成本,一次投资、永久受益。

(三)科学施肥

农牧结合生态养殖覆盖面广、跨行业大、关联度紧,涉及畜牧养殖、土地流转、节能减排、沼气建设、污水管道铺设、农林作物施肥浇灌、农田喷灌机械等多个专业技术领域。因此,发展农牧结合对广大养殖场户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经过处理的粪污用于农田施肥时,一定要熟悉掌握不同作物的养分需求量,什么时间施肥最好?每次施肥量多少?污水稀释要多大比例?这些问题都需要深入学习研究,在学习中提高、在探索中创新、在实践中总结,最大限度地发挥好废弃物利用价值,做到既推进农牧结合,又节约肥料资源;既改善土壤地力,又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农牧业发展 篇4

1加强引导,稳定生态畜牧发展基础

1.1政策引导

丽水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生态精品畜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从2013年到2016年,丽水市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新型畜牧产业体系建设、品牌创建等工作奖励。市财政每年对达到建设规定要求的20个生态规模养殖场,给予2万元以奖代补扶持。生态规模养殖场用电按农业生产用电价格执行,使用水利工程供水的按农业用水价格执行。对通过省级及以上无公害、绿色或有机畜产品( 产地) 认证的企业,当地财政给予补助。

1.2落地引导

编制出台《丽水市畜牧业区域布局调整优化方案》,优化畜牧业区域、产业、品种结构,突出碧湖猪、 缙云麻鸭、中蜂、白山羊等地方品种,构建三大畜禽经济产业带。把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划定纳入城市与乡( 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根据土地拥有量和有效承载能力,允许采取架空或预制板铺面隔离等措施在耕地上兴建规模养殖场; 对新的土地整理项目,允许以1亩( 1亩≈667 m2) 地消纳2头猪单位粪尿的载畜量比例配套规模养殖场; 在编制低丘缓坡开发耕地规划时,明确要统筹配套一定比例的畜禽养殖用地,实现畜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

1.3舆论引导

利用广播、电视、横幅、咨询服务等方式大力宣传名优、绿色、安全畜产品品牌和生态畜牧业。仅2014年1—10月份,对养殖场户举办生态精品畜牧技术和畜产品质量管理等培训188期0. 96万人次,张贴发放资料2. 6万份,编印生态精品畜牧业画册1 000余册,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宣传120余篇次,在浙江省畜牧兽医信息网发布信息近1 300条,使发展生态精品畜牧业意识深入人心。

2强化监管,确保生态畜禽产品安全

2.1严把饲养生产源头关

制定畜禽生态养殖标准,推进标准化和健康生态养殖。加强对畜禽饲养环境、种畜禽质量等监督管理。落实规模动物饲养场告知承诺书制度和黑名单制度,将质量安全与政策扶持挂钩。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强网清源”集中行动和“瘦肉精”、兽药饲料投入品专项整治。以兽药饲料市场专项执法整顿活动为契机,以狠抓兽药饲料安全为重点,建立畜禽养殖场生产、免疫、用药台账制度和质量追溯制度,丽水市配置动物标识移动智能识读器289台,累计上传数据428万条,达到实时监管。

2.2严把屠宰检疫流通关

全面落实检疫申报制度,推进检疫电子出证,完善检疫工作档案,加强“痕迹”管理。把好屠宰检疫申报、入场检查、待宰巡查、宰后检疫及无害化处理监管“四关”,实现畜禽现场同步检疫。以养殖环节月度监测为基础,以屠宰环节抽检为抓手,2014年1— 10月份,丽水市瘦肉精( 盐酸克仑特罗) 检查共抽检样品10. 35万份,合格率达100% 。严格落实检疫信息追溯凭证分销制度,累计发放分销证3 320本。

2.3严把执法监督查处关

依法查处和打击各类畜产品质量安全和破坏生态养殖污染违法案件,2014年1—10月份,立案查处动物卫生监督案件52件。严格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和引种准调制度,加大饲养和流通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各地落实专人负责流通监管系统,进一步规范调运行为,调低非生 态畜产品 的进入。2014年1— 10月份,丽水市从江苏省外调入生猪5. 9万头,同比下降14. 3% ; 家禽20. 9万只,同比下降70. 5% 。

3打造品牌,提升生态精品畜牧水平

3.1培育精品畜产品生产主体

按照“扶优、扶强、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重点抓好“五莲农牧”、“均得利禽业”、“绿源禽业”等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和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畜牧合作经济组织,成功组建“松阳县松州畜牧专业合作社”等15家注册资金超500万元的新型生态畜牧生产主体。目前,通过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的畜牧养殖企业有42家,已建或在建原生态特色养殖基地58个, 特色肉制品加工企业6家。

3.2塑造精品畜产品品牌

推进畜牧业的标准化、无害化生产,加强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扩大无公害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优质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 积极打造品牌畜牧业。目前,已获得浙江省著名商标3个、浙江省名牌农产品5个,通过“三证”畜产品55种,“缙云麻鸭”成为浙江省首个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3.3打开精品畜产品市场

搭建农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启动生态精品农畜产品上淘宝活动,发展网上交易店铺69家。在浙江省内外大中城市设立生态精品农( 畜) 产品营销配送中心12家。开展绿谷十佳畜产品评选、七山头土猪节、畜产品农超对接等宣传推介活动,年推销精品畜禽产品1. 57万t,货值6. 97亿元。

4保护环境,推动生态畜牧持续发展

4.1推广生态循环种养模式

丽水市按照“示范—推广—普及”的发展思路, 大力推广“自然养猪法”生态环保养殖技术,猪— 沼—农作物、废菌棒发酵床养猪技术应用广泛,建设循环示范点6个,畜禽规模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97% 。有效缓解了养猪业面临的质量安全、养殖效益、环境污染等问题。

4.2加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

出台《丽水市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监管工作方案》,落实所有畜禽养殖场监管责任人和技术指导人,签订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承诺书2. 11万份。强化无害化设施建设和常态监管,明确责任主体在无害化处置中的职责。2014年1—10月份无害化处理病死猪3. 21万头,有害动物产品6. 15 t。

4.3实施畜牧业减排

生态农牧业发展 篇5

摘要:本文运用DEMATEL方法研究得出,法制建设、政策支持、牧户(企业)收入、生产技术水平、食品安全意识是影响青海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并提出完善法律法规、强化政策支持、努力提高牧民收入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生态畜牧业 DEMATEL 影响因素

生态畜牧业是以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吸收现代畜牧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和传统畜牧业的精华,根据当地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状况,进行无污染、无废弃物的生产,以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1]。生态畜牧业发展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动态系统,涉及多方面的影响因素,而且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本文运用DEMATEL方法研究青海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判别主要影响因素,并以此提出对策建议,旨在为制定青海生态畜牧业发展政策提供依据。

一、青海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冷凉气候条件,青海境内海拔3600m以上,处于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环境状态,广袤的草原无公害、无污染[2]。由于日照时间长,植被光合作用效率高、牧草有机质积累丰富,牛羊逐水草而居,肉奶制品营养价值高、低脂肪、无污染,具有显著的市场优势。畜牧业是青海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牧民生存的基本来源。然而,由于人口增长和落后的发展方式,青海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遇到各方面的问题。与上世纪50年代相比,牧区实际载畜量远远超过理论载畜量,牧草得不到休养生息,资源供给能力逐年下降[3]。为了追求高产出、高效率,很多牧民大量盲目施用化肥、农药和兽药添加剂,造成环境污染、土壤板结、草地退化,畜产品品质下降。因此,推动青海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对于繁荣地方经济、维护地区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二、基于DEMATEL的青海生态畜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DEMATEL(Decision-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直译为“决策试验和评价实验室”法,该方法是运用图论和矩阵方法研究复杂经济社会系统的结构问题,通过分析系统影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判断要素之间影响关系的有无与强弱,目的在于确定哪些因素是影响系统运行的主要因素。应用DEMATEL方法,分析青海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构建青海生态畜牧业发展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影响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因素既涉及产前、产中、产后的横向过程,也包括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纵向过程。考虑青海生态畜牧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参考前人的相关研究,本文设计出包括三个层次、12个具体指标的青海生态畜牧业发展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第一层次,目标层,即为“青海生态畜牧业发展”。第二层次,类别层,以各影响因素所属主体的类别不同,划分为:“资源与环境”、“牧户与企业”、“消费者与市场”、“政府”共四类。第三层次,因素层,以类别层为基础,寻找能全面、准确反映该类别性质和要求的具体指标,形成因素层。资源与环境:水资源(L1)、草地资源(L2)、环境污染(L3);牧户与企业:产业化水平(L4)、生产技术水平(L5)、化肥和农药使用水平(L6)、牧户(企业)收入(L7);消费者与市场:畜产品价格(L8)、市场发育水平(L9)、食品安全意识(L10);政府:法制建设(L11)、政策支持(L12)。

(2)计算直接影响矩阵和综合影响矩阵

首先,将上述12个影响因素指标按顺序排列,依次观察每一个因素对其他所有因素的影响程度,记载影响值,如此得到“直接影响矩阵”。本文采用四刻度计分法:0―没有直接影响;1―直接影响不显著;2―直接影响显著;3―直接影响非常显著。例如,产业化水平(L4)对牧民收入(L7)影响显著,a47=2;对畜产品价格(L8)影响非常显著,a48=3;对法制建设(L11)没有直接影响,a411=0。其次,直接影响矩阵标准化,将直接影响矩阵每一行、每一列的元素求和,取最大和值除以矩阵的每一个元素,获得标准化直接影响矩阵(G)。再次,计算综合影响矩阵(T),直接影响矩阵只考虑了因素之间的直接影响,必须通过一系列矩阵变换,求得反映因素之间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程度的综合影响矩阵,计算公式:T= G+ G1+ …+ Gn。

(3)计算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

对综合影响矩阵中的元素按行相加得到相应因素的影响度,影响度说明该种因素对其他因素综合影响的大小;按列相加得到相应因素的被影响度,被影响度反映其他所有因素对该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的程度。把每个因素的影响度和被影响度相加,得到中心度,表示该因素在整个系统中所处的中心地位;影响度和被影响度相减得到原因度,原因度为正表示该因素对其他因素产生较大影响,属于原因因素,原因度为负说明该因素处于结果地位,主要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见表1。

(4)确定关键影响因素

关键影响因素的确定,主要依据影响度和原因度两类指标,因为影响度大反映这种因素对其他因素的影响较为广泛性,原因度大说明这种因素自身具有较强的影响能力。从上述计算过程可知,影响度较大的因素包括:政策支持(L12)、牧户(企业)收入(L7)、化肥和农药使用水平(L6)、法制建设(L11)、畜产品价格(L8),原因度大的因素包括:食品安全意识(L10)、法制建设(L11)、政策支持(L12)、生产技术水平(L5)。综合两方面的情况,并结合青海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确定影响青海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政策支持(L12)、牧户(企业)收入(L7)、法制建设(L11)、生产技术水平(L5)、食品安全意识(L10)。

三、青海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强法制建设,维护良好的发展环境。

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等法律规定,坚决制止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维护良好的.资源环境条件和生态环境状况。实施生态畜牧业生产的全过程管理,加强生态畜牧业生产基地环境监测和绿色畜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对于化肥、农药和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必须符合绿色食品质量安全标准。

(2)强化政策扶持,引领产业发展

加大对生态畜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重点对良种繁育、疫病防治、科技研发等给予资金倾斜,以提高生态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制定积极的产业引导政策,对从事生态畜牧业生产加工龙头企业、流通企业实行减免税收政策,促进生态畜牧业产业化发展。

(3)加强畜牧科学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草、种、病”是三个重要环节,发展生态畜牧业信息技术,加强生态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积极向牧民提供生态畜牧业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服务,提高牧民们的生态畜牧业技术水平,推动生态畜牧业发展。

(4)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增强食品安全意识

通过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介,大力宣传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相关科普知识和法律知识,增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拉动生态畜牧产品销售,促进生态畜牧业发展。加强对牧民和生产加工企业的食品安全教育,牢固树立安全生产和绿色环保意识,严格执行生产标准,生产提供合格的生态畜牧业产品。

(5)努力提高牧民收入,充分调动生态畜牧业生产积极性

牧民人均纯收入是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基础,现阶段生态畜牧业生产成本高、价格低,严重打击了牧民们的生产积极性,并因此导向通过使用化肥、饲料添加剂提高畜牧业产出,所以,政府应及时实施对生态畜牧业生产的价格补偿制度。同时,也要鼓励牧民积极参加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提高收入水平。

参考文献:

[1]安立龙,效梅,曹五七.我国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的理念及其经营方式[J].农业现代化研究,(5)

[2]邓本太.关于加快青海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思考[J].攀登,(1)

[3]邵春益.青海发展生态畜牧业问题研究[J].青海环境,2010(3)

生态农牧业发展 篇6

关键词:畜产品;安全生产;生态畜牧业

中图分类号:F326.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6--02

畜产品对于人类生存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频频出现的畜产品安全生产问题却给人们带来了巨大影响,主要包括生存环境污染、动物疫病威胁与滥用饲料添加剂等。

1 畜牧产品安全生产与生态畜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1 生存环境污染

随着工化进程的发展,工业垃圾越来越多,很多工厂由于监管不严,将未经处理的尾气与废水直接排放到空气与水中,不仅为畜牧产品赖以生存的土壤、水源、空气带来极大的污染,也给畜产品生存环境带来很大的污染。畜牧产品摄入的受污染的水与食物最终也经由市场传播由人类食用后,给人类身体健康带来重大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产品采用了先进的合成材料与化学成分,很多废弃物未经过处理便被丢弃到土壤水源中,这些工业垃圾也是水源与土壤污染的重要来源。畜产品赖以生存的土壤水源一旦被污染,将会通过食物链直接传播给人类,直接进入到人体内,给畜产品安全生产带来很大隐患。

1.2 动物疫病威胁

近年来,动物疫病问题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对于畜牧产品安全生产来说是一大致命威胁,若是不妥善处理好,会在很大程度上对畜牧产品的质量造成负面的影响。另外,动物疫病自身还带有一定的传播性,不仅可以传播给同类畜产品,还能直接或者间接传染给人类,其传播范围非常广,带来的毁灭性也同样不容忽视[1]。在通常情况下,往往动物疫情的爆发都是大规模大片区的,其杀伤力与危害性非常强,且因疫病死亡的畜牧产品身体处理不当,污染空气水源等生存环境会被继续破坏,所以动物疫病对于畜产品的安全生产至关重要。

1.3 滥用饲料添加剂

传统的饲料喂养办法使得饲料转化率降低,很多营养成分还未被吸收,便被排出体外,所以饲料添加剂若得到合理的使用,则能有效地避免这一问题。虽然饲料添加剂在畜牧喂养过程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很多时候能够弥补使用天然植物带来的营养不够问题,但是很多饲养主却只看到了饲料添加剂的催生作用,忽视了其大量使用的不良作用。由于畜牧产品自然生长周期较长,投入的成本较高,所以很多饲养主大量使用饲料添加剂喂养畜产品,使得其生长周期大大缩短,有的甚至还在其中添加了激素和药物等成分来催生,使得其生长迅速同时能很好地避免感染疾病,大大提高了畜牧产品的产能转化。可是,短时间看来是利大于弊,一旦时间长了,畜产品所服用的激素与药物会长时间停留在体内,经由过食物链下一环节将直接传播到人类身体里,给人体健康带来威胁,也给畜产品安全生产带来阻碍。

2 畜产品安全生产问题解决措施

针对以上畜牧产品安全保障问题,首先要提高饲养者的产品安全意识,需要饲养主科学使用饲料添加剂,其次要政府部门加强畜牧产品安全监测与疫病监控。

2.1 提高养殖主的安全生产意识

很多畜牧业养殖主在养殖环节上只注重产品的产量,而忽视了畜牧产品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在一些安全生产的措施上存在着侥幸心理,认为安全生产问题都是偶然性的,却不知一旦安全生产环节没有抓紧,其中存在的隐患危害性一旦传播开来将会给社会带来巨大影响。所以政府要定期对畜牧业养殖主开展安全生产培训与讲解,宣传畜牧产品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与此同时还要组织专家对其科学养殖进行专业指导,使其在畜牧产品养殖,喂养标准以及废物处理上都遵守严格的标准,真正做到科学标准化安全畜牧产品生产。

2.2 科学使用饲料添加剂

饲料添加剂与药物中含有大量激素,虽然短时间内能使得畜牧产品的生长速度加快,但是其残留物会长时间停留在畜产品体内,直至被人们食用,最终将危害到人的身体健康。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应该要求对于畜牧产品的饲料添加剂与药品使用量要严格按照标准来进行,同时需要兽医定期记录下药品剂量与畜牧产品用药后的症状,以便为其临床研究与研发药物提供参考。与此同时,政府要制定规范的监督机制,对养殖场的饲料添加剂与药品食用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管,一旦发现便要严格进行处罚,使得养殖主在养殖畜牧产品的時候严格按照合理科学的饲料添加剂与药品标准来添加,保证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安全。

2.3 加强畜产品安全生产监测

政府部门要对畜产品生产进行严格的监测,首先要对畜牧产品养殖场采取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抽样检查,严格地把控好饲养这一环节,从产业链的顶端开始进行监测,将安全生产的问题消灭在源头上。除此以外,还应把控好从养殖到供应尚到最终销售终端所有渠道环节上的卫生问题,阻止一切可能发生的阻碍畜产品安全生产的隐患[2]。与此同时,政府部门还要加强畜牧产品生产的卫生监测,除了对畜牧产品销售制定严格的卫生监测标准外,还要不定期地通过抽查方式对畜牧养殖场的产品进行监测,保证畜牧产品在上市之前畜产品品达到严格科学的标准。

2.4 加强疫病监控

疫情监控,首先是对畜产品养殖场的疫情监控,政府除了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来严格监管畜产品养殖场的疫情监控,同时还要定期组织部门人员对疫情监控进行突击检查和定期检查,以确保国内各畜产品不要在生产源头上感染疫情。其次很多畜产品采用进口的方式进入市场,这就需要海关通过严格的制度来检查进口的畜产品。除了检验其是否有疫病外,还有严格按照规定对其进行隔离观察,确保在入关之前没有任何安全隐患。最后要及时对各畜牧场进行免疫防控,督促各畜牧场每年对人与畜产品一起进行疫苗注射与疫病防控,通过政府和养殖场的共同努力来对疫情进行严格的监控。

3 生态畜牧业发展措施

生态畜牧业是畜产品安全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在解决了畜牧产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如何进一步促进生态畜牧业发展所采取的缩短更加重要。

3.1 加强对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重视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重视与执行力度。首先政府应制定出相应的完善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与规定,通过合理完善的法律途径来规范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同时,加大宣传生态畜牧业的优点,通过培训、演讲等方式向畜牧业养殖主讲述生态养殖的好处。还可以大力鼓励生态畜牧业发展,借鉴国外对生态畜牧业的有效鼓励措施,对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畜牧场进行奖励减税或者是资金鼓励,通过一定的资金投入来建设生态畜产品养殖场。

3.2 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传统的畜牧业生产过程存在着极大程度的浪费,首先是饲料转化率的低效,很多畜牧业主在饲料喂养的过程中不懂得如何科学合理地搭配饲料,从而使得饲料在畜牧产品体内的转化率低下,很多营养成分未经合理吸收利用便被排除体外,造成了饲料转化的浪费[3];此外,动物粪便、尸体等生产垃圾往往会采用直接丢弃的方式来处理,因为很多个体养殖户对于此类垃圾的处理并没有采用科学合理的手段进行转化,从生态畜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若是采用科学手段,对畜产品粪便、尸体回收加工处理,可以提取出其中成分做成土壤增肥剂,对于牧草的生长帮助也是极大的。

3.3 治理环境污染

畜牧产品的污染直接影响到人的身体健康,而畜牧产品的污染源则是水土等动植赖以生存直接接触的物品。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大量工业废水与废气未经处理便直接排向空气与水中,造成了畜牧产品赖以生存的水源与食物遭到污染。所以首先,政府要制定政策大力治理污染,政府要对污染源进行严格的控制与监控,确保其不影响环境。其次,要采用科学的手段对畜牧产品排放出的被污染的粪便以及尸体进行净化处理,使其不再继续经过食物链传至下一环节。

4 结语

畜产品的安全生产与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问题直接关乎到人类的生存健康,而如今生存环境污染、动物疫病威胁与滥用饲料添加剂等问题给畜产品安全生产与生态畜牧业发展带来了阻碍。解决畜产品安全生产问题,不但要提高养殖主的安全生产意识,科学使用饲料添加剂,政府部门还要加强畜产品安全生产监测。除了加强畜产品安全生产检测外,还要加强疫病监控,以确保畜产品的安全生产。为促进生态畜牧业发展,政府首先要加强对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重视,通过制定政策法规以及宣传来促进生态畜牧业发展,其次要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将废弃垃圾变废为宝,最后,要治理环境污染,真正做到生态畜牧养殖,这是最关键的。

参考文献

[1]姜丰慧.畜产品安全生产问题的对策与分析[J].现代畜牧兽医,2012(5):20-21.

[2]韩猛立.浅谈畜产品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三师畜牧兽醫工作站,2013(3):87-90.

[3]韩景辰.世界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启示[J].世界农业,2012(9):69-70.

转变思路发展生态畜牧业 篇7

近年来, 甘州区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以发展和保护为前提, 以建设生态畜牧业产业化大区为目标, 动员全社会力量, 大力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 积极引导农民走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 全区畜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3年全区畜禽饲养量达到1 420万头 (只) , 居甘肃省前列。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甘州区紧紧围绕“做生态文章, 建畜牧强区”的发展思路, 把发展生态畜牧业作为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切入点和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来抓, 努力实现“四个根本性转变”, 即:在思想观念上, 由重畜轻草向规模养畜转变;在经营饲养方式上, 实现由自然粗放经营向精细化、饲养集约化经营转变, 从根本上改变牲畜传统养殖习惯;在增长方式上, 实现由单一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在市场开拓上, 实现由局部小市场面向国内大市场转变, 提高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㈠强化宣传, 全面营造发展氛围针对“入世”后农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区委区政府在指导思想上做到“两个坚定不移”:一是坚定不移地稳定发展畜牧业;二是坚定不移地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把发展畜牧业同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 走发展生态畜牧业之路, 变粗放经营为集约化生产。为切实提高人们对发展生态畜牧业的认识, 甘州区先后多次组织产业结构调整宣讲团, 深入各乡村大力宣传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重大现实意义。通过新闻媒体开设了专栏、专刊, 集中宣传, 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 区委区政府与各乡镇签订畜牧业发展责任书, 把发展生态畜牧业作为乡镇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通过舆论宣传, 政策引导, 广大干部职工特别是农民群众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普遍提高。

㈡明确方向, 大力推行种草养畜为有效实现生态建设与畜牧业发展的双赢, 甘州区重点实施了三大工程:一是草业工程。坚持“立草为业, 草业先行, 以草定畜”的思想, 以保护天然草地和发展人工草地为主要措施, 加大草原保护和改良力度, 积极鼓励养畜户扩大饲草料种植和玉米播种面积。从2011年起, 借助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政策, 实行草原禁牧休牧, 鼓励种植多年生牧草, 并给予牧草良种补贴。先后引进阿尔冈金、金皇后和田苜蓿等十多个适应性好、质量优良、产量高的牧草新品种, 优质饲草、饲料种子投入达200多万元, 指导完成紫花苜蓿种植1 363.9 hm2, 全区种植饲草料1.2万hm2, 年种植青贮玉米4万hm2以上, 为全区畜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积极推广农作物秸秆加工利用技术, 全区秸秆转化利用率达到68%以上。全区已建青贮窖1.88万个共99.4万m3, 形成了发展畜牧业和生态建设与保护互动的良好局面。二是改良工程。甘州区坚持以提质提效为目标, 大力实施良种工程。近5年来, 在全区设立牛冷配站点110个、猪人工授精站点18个, 投入资金3 200万元, 引进推广西门塔尔、夏洛莱、杜洛克、小尾寒羊等畜禽新品种20多个, 猪、牛、羊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5%、90%、75%以上, 基本实现了良种化。同时通过多种渠道引导和鼓励养殖户引进、繁育、推广乳肉、肉毛兼用优良畜种, 提高畜禽良种化水平, 促进畜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发展, 为提高养畜户经济效益、创立品牌奠定了基础。三是技术应用推广工程。借助实施30万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 通过国家肉牛体系张掖试验站平台, 与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交流, 邀请国内外知名畜牧专家集中培训、选派科技人员送科技下乡、科技联户等形式, 不断加大科技培训力度, 年培训农牧民1.2万人次, 大力推广畜牧标准化生产实用技术。科技在畜牧业中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 造血功能不断增强。

㈢创新机制,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资金、政策和技术是影响发展畜牧业的关键因素。为此, 区委区政府广泛发动群众, 群策群力, 采取银行贷款融资、招商引资、财政补资、项目投资、农户筹资“五资拉动”的办法, 多渠道筹措资金, 有效地促进了现代畜牧业的发展。自2009年以来, 全区共投入畜牧业发展资金47.29亿元, 其中, 协调金融部门发放畜牧业贷款36亿元, 招商引资投入4.4亿元, 群众自筹5.8亿元, 争取项目8 700万元, 区财政补贴2 200万元。为推动畜牧业超常规发展, 从2003年开始, 区财政编列专款, 全面实行“零费用”免疫制度, 2010年以来, 区委连续4年出台区委1号文件, 重点扶持畜禽标准化生产, 现代畜牧业得以长足发展。

㈣狠抓普及, 畜禽总量快速扩张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 就没有抓产业化的物质基础。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抓普及、抓速度的要求, 大力实施“百万工程”, 即到2015年全市肉牛饲养量达到100万头 (其中甘州区60万头) , 全区羊饲养量达到191.9万只, 生猪饲养量达到102.6万头。全区通过外购、自繁等多种方式, 牲畜总量迅速扩张, 2013年, 牛饲养量达到55万头, 羊170.9万只, 生猪91.3万头, 基本实现了三个“百万工程”目标。

㈤典型带动, 促进规模养殖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甘州区大力培育以奶肉牛、生猪、肉羊为重点的各类典型, 以点带面, 辐射带动, 形成了以养殖小区 (场) 为骨架、大户示范为支撑、家庭养殖场为基础的“梯次推进”规模养殖格局。全区已形成以党寨、梁家墩、长安、上秦为主要区域的优质商品猪板块;以甘浚、沙井、大满、小满、龙渠、党寨等为主的肉牛产业板块;以三闸为主, 形成了碱滩、靖安、平山湖北部肉羊产业板块, 带动了安阳、花寨、龙渠南部肉羊产业板块;以上秦、和平等乡镇为主的蛋肉鸡板块和花寨土鸡规模散养板块;以前进牧业、下寨奶牛专业合作社为主的奶源基地板块。生产区域化格局初步形成。借助世行畜牧贷款项目、河西肉牛产业开发项目及肉牛产业大县建设、国家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现代农业生产、农业综合开发和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等项目的实施, 全面加强圈舍改造、设施装备、基地开发工作, 现已建成各类养殖小区404个, 创建省部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6个, 市级23个, 标准化水平不断提升, 处于全省领先地位。

㈥强化服务, 提供有力技术保障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了区乡村三级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推行竞争上岗, 通过考试、考核将畜牧兽医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基层。实行领导干部、科技人员和养畜户“三结合”, 区乡两级畜牧站所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现在已基本形成了以区畜牧局所属各站所为中心、乡镇畜牧业服务中心为骨干、村防治室为重点、组防疫员为补充、养殖户为依托的防疫网络。大力加强无规定疫病区建设, 建立了牲畜免疫档案, 跟踪检疫, 牲畜防疫密度达到100%。各部门密切配合, 形成了支持现代畜牧业发展合力, 水利部门积极配合实施人畜饮水工程;交通部门主动实施通村公路建设;电力部门优先为舍饲户解决用电问题。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使现代畜牧业的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

㈦拓宽渠道, 着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全区已初步形成集畜牧养殖、畜产品及兽药饲料加工、畜产品流通、畜牧服务业等畜牧大产业, 2012年底拥有17家畜牧业龙头企业, 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家, 带动农户4 321户;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畜牧专业合作社262个, 合作社成员总数2 561人, 带动农户6 181户。专业合作社分别采取统一购进仔畜禽、统一进行动物防疫、统一技术信息服务、统一加工畜产品、统一销售畜产品的经营方式。无公害畜产品认证企业16家, 绿色食品认证的产品1个, 注册商标6个, “三品一标”覆盖率达45.6%。饲料加工企业18家, 其中市级龙头企业6家, 注册商标14个, 草产品加工企业5家。市场建设和畜产品物流作用进一步凸现。

二、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㈠亟待解决的问题总体来看, 甘州区现代畜牧业已步入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快车道, 但也还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 主要表现在: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 产业链不长, 增加值低;利益机制不够完善, 龙头企业、养殖户、专合组织、基地等没有真正建立起紧密的“风险共担, 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 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专合组织组织化程度不高, 专业合作组织运行机制不健全, 沟通信息、协调生产、调控价格、保护农民利益等方面作用发挥不够好, 互利互惠的机制没有建立, 没有真正起到产业化经营的桥梁作用。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区现代畜牧业的发展。

㈡畜牧业发展的前景综观国际、国内畜牧产业的发展, 结合甘州区实际, 甘州区生态畜牧业仍有较大的发展前景与潜力。

1. 环境机遇。

一是甘州区畜禽饲养量大, 产业布局合理, 是全国肉牛优势区域县、全省肉牛产业大县, 全国适度规模化母牛养殖示范县、生猪调出大县。预计“十二五”末畜禽饲养量达到1 542万头 (只) , 畜牧业的发展潜力仍然较大。二是甘州区是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之一, 自然条件优越, 饲草资源丰富, 种植玉米4万hm2以上, 农作物秸秆年产143万t, 天然草场15.82万hm2, 人工种草面积1.70万hm2, 年产优质牧草30万t。丰富的粮食、秸秆资源、草地资源为畜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三是立足甘州区畜牧产业发展现状, 以沙漠、戈壁合理利用为契机, 建立了以标准化养殖小区为基本生产单元的现代循环畜牧产业园区, 园区规划总面积6 890.67 hm2, 总投资31.8亿元, 共划分为6个功能区、34个生产单元 (2个奶牛养殖场、20个良种肉牛养殖场、2个良种肉羊繁育场、4个良种肉羊育肥场、5个生猪养殖场、1个饲草料加工区) 。园区建成后将有力辐射带动周边地区乃至全省畜牧业步入持续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2. 市场环境。

肉奶蛋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 近几年畜产品整体价格呈现持续上涨趋势。据统计, 2013年鲜奶价格达到历史新高, 上涨到6元/kg;牛羊肉价格小幅上涨, 猪肉及禽蛋价格稳中上扬。随着未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肉奶蛋禽等畜产品的需求将日益增长, 畜牧业的发展前景非常看好, 增长潜力较大。

3. 政策机遇。

近年来,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畜牧业发展, 要求将畜牧业发展成为一个大产业。各级政府部门也把畜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牧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不断加大支持力度。甘州区连续3年出台区委1号文件扶持草食畜牧业发展的鼓励政策, 畜牧业发展面临良好的政策环境, 区域经济的大建设、大发展为甘州区推进畜牧业现代化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北京四方力欧公司万头奶肉牛场建设、香港东银集团万头肉牛育肥基地建设、沅博农牧公司30万只肉牛肉羊繁育加工基地建设、天成牧业公司10万头生猪建设等一批大项目落地建设, 为甘州区未来畜产品的需求增长注入新的活力。同时, 借助中央现代农业发展资金、草原奖补等国家项目的建设, 及“银-企”融资平台的搭建, 资金流的大量涌入, 也将带动对畜牧业的投资, 企业的参与建设为我们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 推行“企业+基地+农户”的养殖经营模式, 带动更多养殖户增收致富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三、今后发展思路

今后一段时期内, 甘州区围绕发展生态畜牧业, 以沙漠、戈壁科学利用为切入点, 以绿洲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现代循环畜牧产业园区“两园”建设为重点, 按照“发展主导产业, 延伸产业链条, 实施循环经济,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思路, 重点抓好牛羊草畜产业, 兼顾猪鸡产业, 着力推进战略性结构调整, 走“公司+基地+农户”和“产、加、销”一条龙的路子, 延长产业链条, 保障农户收益, 提高企业效益, 使生态畜牧业循环经济成为甘州区可持续发展的生力军。

㈠合理规划布局, 强化园区示范功能根据省委、省政府建设生态甘肃的战略部署, 立足全区畜牧产业发展现状、政策等优势, 以安阳南滩、神沙窝滩和石岗墩滩三滩为布局点, 科学规划了现代循环畜牧产业园区, 合理布局肉牛、奶牛、肉羊、生猪四大板块生产功能区, 推进园区向专业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技能化培训方向发展, 加快建立健全牛羊良种繁育体系、优质安全的饲草料生产体系、规范健康的养殖体系、健全高效的动物防疫体系、先进快捷的流通体系, 把甘州区现代畜牧产业园区发展成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畜牧业基地和新型农牧民培训基地。

㈡探索养殖新模式, 实现畜牧业转型政府将立足区情实际, 按照“适度收缩, 转移发展”的总体部署, 将平山湖乡等沿山地区生态畜牧建设与特色戈壁沙产业发展紧密结合, 坚持把保护作为最大的建设, 以围封禁牧保护生态, 收缩集中调整布局, 转移转产富裕农牧民为切入点, 积极引导牧民转变生产经营方式, 变牧业生产经营者为生态建设者, 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和生态经济。依托国家退牧还草、草原补助奖励资金等项目的落实, 发展适度规模的草原畜牧业外, 其他地区整体纳入退牧范围, 全面落实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制度。并将农牧民搬迁转移至三闸红沙窝进行异地育肥, 改变“游牧养畜、靠天吃饭”的传统模式, 引导发展特色肉羊养殖及其他优势产业, 逐步实现传统牧业减量、牧区人口减员、草原生态减负的建设目标和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 重点保护区得到明显改善”的生态目标。

㈢构筑循环产业, 打造生态基地一是发展循环生态畜牧产业要采用人畜分离养殖模式, 按照种植业和周边土地的消纳能力布局畜禽养殖和规模, 积极引导养殖场 (户) 走“草—畜—沼—果”、“草—畜—沼—菜”、“草—畜—沼—粮 (草) ”等生态养殖与循环发展之路, 构建生态畜牧小区, 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实现畜禽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走龙头企业连园区、园区带大户、大户带农户的发展之路。二是组织广大科技人员进村入户, 帮助种养户搞好农牧结合, 为粪污资源化利用、发展生态畜牧业、构建循环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㈣转变发展思维, 延伸产业链条为了保证甘州区畜牧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必须摆脱传统的畜牧业发展观念和发展方式, 推进畜牧业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 用工业化思维谋划畜牧业发展, 提升综合加工增值能力, 积极推进甘州区畜牧业向现代化迈进。一是要大力发展以畜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业。无公害绿色牛羊肉产品是甘州区的优势产业, 甘州区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些优势, 做大做强以畜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业。为保证甘州区无公害畜牧产业稳步发展, 要大力加强沅博、杰灵、万禾、前进、中泰等养殖基地基础设施建设, 充分发挥牧沅、中天肉业等畜产品食品加工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 努力增强肉类加工能力, 发展精深加工, 不断提高加工能力和加工水平, 延伸畜牧业产业链条, 使其成为现代畜牧业的主体, 提高经济效益, 提高市场竞争力, 使之做大做强。二是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技术指导等措施, 全力打造新兴沙产业品牌。推行“公司+基地+科研+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 加快肉苁蓉、锁阳、甘草人工种植和开发利用步伐, 提升综合加工增值能力, 促进沙产业的快速发展。

生态农牧业发展 篇8

西藏地处高原地区, 气候条件恶劣, 随着改革开放, 西藏经济得到了发展, 但是也出现一些问题, 随着人口增长, 大量剩余劳动力得不到有效转移, 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 由于西藏独特的高原地区条件, 农牧业发展存在一些优势, 由此, 实现西藏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 实现西藏生态农牧业跨越式发展是大势所趋。

二、西藏农牧区发展现状分析

1. 农牧业发展实现持续稳定增长。

到2012年, 农业和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据农牧部门统计, 2012年农业产值为118.33亿元, 比2011年增长8.2%, 其中, 种植业产值达到53.39亿元, 比2011年增长7.6%;林业产值2.56亿元, 比2011年增长6.9%;畜牧业产值59.02亿元, 增长了9.1%;渔业产值0.22亿元, 比增长了1.8%。

2. 农牧业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一江两河”流域的开发, 以及实施的商品粮基地建设牧区生态园建设。通过改造低产田, 人工种草, 围栏草场和改良草地等方式提高土地利用。

3. 西藏农牧业经济发展在全国仍处在落后状态, 还面临着不少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方面相对落后, 农牧民居住分散, 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 覆盖面不够, 与城镇交流不够畅道。二是商品化规模小, 远低于国内其它地区, 与内蒙古、青海等省份也存在不小的差距。商品化水平低, 导致农牧民收入水平低, 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

三、西藏三大产业从业人数合理化分析

2012年, 按三次产业划分西藏地区总的从业人数为185.55万人, 三大产业间的劳动力人数及产值对比情况如下:第一产业从业人数为93.41万人, 从业人员所占比例为50.30%, 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2.30%;第二产业从业人数为22.57万人万人, 从业人员所占比例为12.20%, 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4.50%;第三产业从业人数为69.57万人, 从业人员所占比例为37.50%, 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为53.20%;由此可知, 第一产业从业人口的比例过多, 超过二、三产业人数之和。农牧区人力资本的开发, 能有效推动农业生产与科学技术的结合, 实现农牧业经营模式的转变, 提高生产效率对于农牧区的非农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就地转移农牧区剩余劳动力, 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配置, 西藏生态农牧业跨越式发展。

四、政策建议

1. 加强宣传教育, 科学控制人口增长量

西藏地区是以农牧业为主, 农牧区人口占到70%以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农牧区人口出生率呈现增长, 人口增长同时, 相对服务体系, 基础设施建议并未得到有效提升, 增强服务体系, 统一管理城乡流动人口, 处理好老龄化问题的, 对人口的绝对增长量进行科学减缓,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压力从而减少, 还要通过加强教育的方式, 使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提高广大农牧民的生活水平。

2. 加强城镇化建设力度

针对西藏的现实情况, 大力发展小城镇, 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创造空间。小城镇是实现西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城镇既有利于农村的优势体现, 又有利于城市功能的发挥。以城镇的发展带动农牧区经济的发展, 充分发挥城镇对周边农村地区的辐射作用, 促进农牧区劳动力的转移, 增加就业, 提高农牧民收入。

3. 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

一是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 增加就业岗位, 切实为农牧区剩余劳动力实现向二三产业实现转移创造机遇, 减少农牧区剩余劳动力长期积聚在农牧区带来的人力资源的浪费;二是合理优化布局, 充分发挥高原生态农牧业特色, 做好农牧产品深加工;三是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对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大力发展。

参考文献

[1]惠宁, 霍丽.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 186.

[2]中国统计年鉴2004-2013.

[3]西藏统计年鉴2004-2013.

[4]郑小六, 李英杰.农业结构调整中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应用[J].农村经济, 2003 (14) , 16.

[5]http://www.sina.com.cn.2004 (03) 10:09, 华声报.

[6]李莉.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前沿, 2006 (6) .

[7]狄方耀.西藏经济学导论[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 2010.

生态农牧业发展 篇9

1 国内外健康养殖的发展现状

1.1 国外健康养殖发展状况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际上健康养殖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养殖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动物疫病防治,绿色药物研发,优质饲料配制,畜产品质量安全等领域。

1.2 国内及无棣县畜禽健康养殖发展状况

当前,无棣县和全国各地一样畜牧业发展面临着不容乐观的形势。一是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生产方式落后。统计显示,本县70%以上的养猪户的年出栏数少于50头,90%的肉鸡饲养户年出栏量低于20 000只。说明了畜牧业的发展仍然是以小规模的畜禽饲养为主导,具有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受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等缺点。二是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极大地威胁着人和动物的安全;三是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恶化,野生动物失去固有栖息地,使人兽共患病在一定范围内暴发的可能性依然很大。四是多数畜禽养殖场依然是“在防疫中求生存”,没有根据本养殖场的实际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进而引起病毒变异和大量耐药菌株出现。五是不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使用养殖投入品,滥用兽药、添加剂等养殖投入品的现象时有发生,结果使畜禽养殖业的发展陷入了一种非良性循环的境地。

1.3 我国的健康养殖与国外的差距

长期以来,由于养殖基础设施落后、基础研究环节薄弱、饲养技术及管理水平较低、盲目追求短期效益等原因,使得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世界贸易壁垒的打破并没有迅速给我国畜禽养殖业带来发展的春天,相反却一度刺激了我国低水平畜禽养殖的迅速膨胀,大量良莠不齐的畜产品涌上市场,又在出口通道上频频遭遇绿色屏障;最近几年来的“瘦肉精”、“三聚氰胺”等违法的使用而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无异于当头棒喝,使越来越多的人清醒地认识到发展健康养殖,打造生态畜牧业,是畜牧业实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惟一出路。正因为如此,我国在近几年来对于健康养殖的研究蓬勃发展。在优化畜禽养殖环境、疫病防治、优质饲料配制、药物及饲料添加剂监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健康养殖研究的许多方面的广度、深度还不够,许多具体的“健康养殖模式”尚处于尝试、探索阶段。就我国畜禽健康养殖的情况与国外相比还存在者一些差距,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3.1 基础设施、设备等条件差

养殖过程所用的设施条件还不完善,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不高,污染物的处理设备落后。而在国外,多数实现了先进的工厂化养殖,如微机控制技术、污染物达标排放、自动化投放饲料等等。

1.3.2 养殖技术落后

当前,我国畜禽养殖方面仍存在着技术落后、饲养管理水平低、饲料搭配不合理且利用率和转化率低浪费严重的现象,畜禽养殖环境污染严重。而国外多采用转化率相当高的人工优质配合饲料,饲养管理水平高。

1.3.3 健康养殖的意识差

畜禽养殖业普遍仍处在粗放的饲养管理状态,广大养殖户的素质还普遍较低,不注重饲养管理技术的提高,环保意识不强,健康养殖的意识仍然处于朦胧状态。而许多发达国家的畜禽养殖与环境保护已经紧密的结合起来,十分注重人类生存环境与畜禽养殖业的协调发展,形成了很强的健康养殖意识。

2 健康养殖的概念、科学内涵和目标

2.1 健康养殖的概念

健康养殖是根据畜禽养殖对象的生物学特性,运用生态和营养等学科的原理来指导生产,为畜禽养殖对象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快速生长的生态环境,并为其提供充足的全价饲料,使其在生长发育期间,最大限度地减少疾病发生,使生产的畜产品安全、无污染,畜禽个体健康,产品营养丰富与天然鲜品相当,并对养殖环境无污染,实现养殖生态体系平衡,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2 健康养殖的科学内涵和目的

畜禽养殖过程的安全、健康和动物性产品的安全、健康两方面是健康养殖的科学内涵,其最终目的是保护人类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安全、健康的动物性产品,是通过健康养殖“养”出来的,而不是靠检验检疫手段“检”出来的。最终以无公害畜产品的生产为结果。其核心在于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3 发展畜禽健康养殖的措施

3.1 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法力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动物防疫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以及《饲料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是指导畜牧生产的法律法规。这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制定,为我国畜牧业生产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

3.2 加快推进畜禽养殖规模化发展

按照畜牧业发展规划建立不同区域的畜牧产业带,转变畜牧生产方式,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畜禽养殖企业。畜禽规模养殖场必须经过改造后达到畜禽健康养殖技术标准,严格执行畜禽饲养技术标准,严格按照技术操作规程办事;下大气力把养殖龙头企业办成健康养殖企业,引领农民开展健康养殖,促进畜牧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3.3 提升传统畜禽产业化经营水平

一是突出抓好畜禽养殖业龙头企业发展,创立一批在市场上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二是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三是大力发展各类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相互依存的产供销一体化、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畜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3.4 强化畜禽产品安全生产和管理

开展畜禽产品安全监测,加大对无公害畜禽养殖投入品监督检查,加大对使用“瘦肉精”“三聚氰胺”等违禁药品行为的打击力度,从源头上把好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关;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检查,加大对动物产地、屠宰、运输、贮藏、市场等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打击逃避检疫和运输、加工、贩卖病死动物及动物产品的违法行为,防止病害动物及动物产品进入市场。

3.5 加强畜禽重大疫病防控

按照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的原则,贯彻“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治、果断处置”的防控指导方针,以防治重大动物疫病为工作重点,以控制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降低畜禽发病、死亡率为目标,确保畜禽疫病的防疫密度和质量。

3.6 大力推广健康的畜禽养殖模式

3.6.1 把好养殖产品质量安全关

认真抓好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的安全管理,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饲料、兽药等畜禽养殖投入品的生产、使用等技术规范,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3.6.2 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制体系

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加大动物疫病的防疫力度,严防外病传入,消除疫病发生的各种隐患。做好强制免疫,提高畜禽免疫率;实行严格的疫情报告制度;制定重大疫病防治应急预案,逐步建立起重大疫病的预防、监测、诊断体系和应急机制;加强检验检疫,防止疫病传入;尽快建立起完整的动物法律体系,真正实现依法防治动物疫病。

3.6.3 建设合理的畜禽养殖场舍

如何发展黑龙江省生态畜牧业 篇10

1 生态畜牧业的含义

生态畜牧业是以生态平衡为前提, 以畜牧业为主的复合生产体系。横向实行草业、饲料工业、饲养业、驯养业、养鱼业、乡镇企业全面发展;纵向实行牧、工、商、运、服一体化经营。是模拟草原生态系统的物种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运用系统工程方法, 将多种现代生态技术组合对接, 并将各种生产环节用食物链串接成统一的生态体系, 充分挖掘生产潜力, 进行无废物、无污染生产, 以获得长期稳定的生态经济效益的系统。是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2 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必要性

2.1 是资源化利用畜禽粪污实现畜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生态畜牧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 运用系统工程方法, 把现代科学、生态技术和传统畜牧业的精华紧密结合, 把现代畜牧业与种植业、渔业紧密结合、持续协调发展的一种生产体系。这种畜牧业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就是农牧结合、林牧结合等生态养殖方式, 实现畜禽排泄物的综合利用和无污染排放。

2.2 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畜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由于城镇化等原因, 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人畜争粮矛盾日益突出。为了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和增加畜禽产品的有效供给, 必须大力发展节粮型生态畜牧业, 充分利用草山草坡资源, 扩大草食畜禽饲养, 实现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和能量资源的综合多级利用。

3 黑龙江省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有利因素

3.1 丰富的饲草饲料资源

黑龙江省是畜牧业大省, 土地广阔, 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东部、北部的山区半山区, 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的条件优越。此外, 农作物秸秆利用、过腹还田能力还没有完全开发出来。

3.2 适合发展畜牧业的气候特点

黑龙江省属温带、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 交通便利, 地域广, 居住人员多, 畜牧业市场潜力大。

4 影响黑龙江省生态畜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4.1 畜禽养殖形成的污染

近年来, 肉价上涨给养殖业带来了较好的效益, 规模化养殖业发展较快, 畜禽粪尿、污水相对集中。大部分的粪便得到了循环利用, 但也有一部分粪便随意堆积、污水直接排入河道, 致使空气、水体被污染, 影响畜禽自身的生长, 危害农田, 给公共卫生和生态环境带来危害。

4.2 超载放牧, 破坏草原生态平衡

有关资料表明, 黑龙江省的草食牲畜数量迅速增加, 草原的实际载畜量已达到理论载畜量的3倍, 草地受人为破坏严重, 过度刈割, 退化、碱化和沙化加剧, 草地面积逐渐减少, 草原已经遭到严重破坏, 草场得不到休养生息的机会, 植被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这严重制约生态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

4.3 标准化程度不高, 畜禽品种质量差, 饲养方式落后

虽然说近年来, 规模化养殖业发展较快, 但在大部分农村, 畜牧业饲养方式还很落后, 畜禽品种质量差, 规模化饲养场少。猪禽同养、鸡鸭混养, 还很普遍。饲养大量的低质量畜禽, 不仅浪费大量资源, 而且使资源循环再利用能力大大降低。人畜居住间距太近的现象很大程度地存在。人畜之间和畜禽之间相互传播疾病的隐患得不到彻底根治, 给防疫工作带来非常大的影响。

4.4 畜牧业管理体制差

兽医管理体制改革进程参差不齐, 没有全部落实到位, 特别是乡镇基层动物防疫体系非常薄弱;某些地方对畜牧业重视程度不够, 扶持力度不大;畜牧业用地存在许多困难。

5 发展我省生态畜牧业的主要措施

5.1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科学合理利用畜禽粪污

根据土地的拥有量和有效承载能力, 按照农牧结合、生态循环的原则, 充分考虑当地种植业的生态循环配套规模, 确定当地畜禽最大适合饲养量。实行轮牧或禁牧, 确实保护草原的正常生产。

加强对畜禽粪污处理利用工作的领导, 加强部门合作, 形成工作合力, 增强群众的清洁意识和生态意识, 有序推进畜禽养殖粪污处理利用工作。技术上要坚持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 做到干湿分离、雨污分离。相关部门要及时掌握畜禽粪污排放情况, 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管。

5.2 增加政府财力投入

政府一方面要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执法力度, 严格要求畜禽养殖场 (户) 按国家标准达标排放畜禽排泄物。另一方面要制订环境保护政策, 有效增加治理畜牧业资源污染的投入, 鼓励农民发展生态畜牧业, 对畜牧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的环保治理工程进行必要的经济扶持。同时, 政府还应培育生态畜牧业典型, 以促进畜牧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

5.3 全面落实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 强化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把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到位, 健全畜牧兽医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和技术支撑三大体系, 特别是要加强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指挥机构和办事机构, 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强化物资保障, 落实工作经费, 搞好强制免疫和检疫监督, 切实落实好各项防控政策和措施, 为发展生态畜牧业打好坚实基础。

5.4 加强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

加强种畜禽场和牛羊品种改良站建设。通过良种引进方式、人工授精、胚胎移植、体外受精等高新技术进行良种繁育并扩繁, 加大我省优良畜禽品种数量, 最终达到良种普及化。

5.5 畜产品精深加工

大力发展畜产品的精深加工, 提高畜产品的附加值。做大做强现有加工企业, 扶持企业改造升级, 打造知名品牌, 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巩固和扩大我省畜牧加工品的销售渠道。

5.6 加快畜牧业产业化进程

生态农牧业发展 篇11

笔者看到,这里漫山披绿,空气清新,山坳深处,4排共3万平方米的标准化猪舍依次排开。

“你肯定不相信,办公生活区旁边就是猪舍。”李金汉笑着说。据他介绍,宽泰公司的猪舍没有呛人的臭味,实现了污染零排放。

“过去,宽泰公司的养猪场和传统养猪场一样,将污水直接排放出去,对周边村民影响很大。畜牧业不走环保道路是没有发展前景的,通过市场考察,我们发现循环农业发展潜力很大,于是在环保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坚持走循环农业道路。”李金汉介绍。

2011年,宽泰公司依托河南牧源公司,依据循环农业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理,进行粪污循环利用方案设计,通过技术集成,先后投资280万元,建成规模化养猪场粪污循环利用模式,解决了猪场粪便污染问题。

据了解,前几年,生猪市场低迷,虽然280万元在有些人看来是没必要的投入,但这一举措却让宽泰公司尝到了甜头。为了消纳区域内部的固体猪粪、菌渣等废弃物,公司流转了2475亩土地,投资四百多万元,完成了有机肥加工生产线、粪污沉淀地、厌氧反应池、沼液储存池建设与生产,年产有机肥5000吨,处理废污1.5万吨,年节约有机肥原料成本约240万元。

在发展过程中,李金汉利用自身粪污循环产业链的优势,通过粪污循环利用模式,让宽泰公司将养猪产生的猪粪、污水经过沼气发酵、固体粪渣利用以及沼液综合利用等多道工序,形成了“生猪养殖—有机肥产品—沼气发电—生产生活能源—植物施肥—鱼塘养殖”生态循环的立体种养模式,养猪场变成了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绿色工厂,给公司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去年我们试种了640亩小麦、690亩玉米,预计今年可获高产。”李金汉说。

该公司利用流转的土地先后建起了小麦、水稻、玉米、林果等种植基地。玉米粒、豆粕、麸皮、稻糠等都成了生猪饲料的主要来源,既解决了猪粪的环境污染问题,又降低了饲料成本,增强了猪的免疫力,保证了猪肉品质。

李金汉的公司在当地率先引进了沼气发电技术。“沼气发电满足了职工的生活用电,多余的电用于企业生产。”李金汉说。该公司每年利用沼气发电,既避免了沼气直接排放破坏大气环境,又为猪场年节约电费近14万元。同时,发电产生的余热可通过管内闭路循环,夏季用于污水加温,冬季用于小猪保温。猪舍里还安装了空调,可消化一部分用不完的电能。

经过4年发展,宽泰公司已成为老河口地区最大的生猪繁育、育肥企业,固定资产达6100万元,员工达40人,年出栏生猪种猪达两万多头,年销售收入达1500万元。公司先后获得“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湖北省储备肉活畜储备省级基地”“农业部生猪标准化示范场”等称号。

李金汉表示,他们将坚持生态高效养殖模式,力争到2018年使母猪种群数量达到5万头,实现产值6000万元。还将对出栏生猪进行深加工,直接将高品质猪肉打入市场,打造湖北乃至全国有名的无活菌鲜肉供应基地。

(作者联系地址:湖北省老河口市秋丰路社区服务中心邮编:441800)

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篇12

1 生态畜牧业概述

生态畜牧业是一个新兴的概念, 其将畜牧业纳入到整个生态系统中, 理论基础是生态位原理、食物链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共生原理, 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 将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有效整合到畜牧业中, 将农、林、草、牧、副与渔按照实际情况做到合理搭配, 因地制宜, 最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并行的畜牧产业体系。由此可见, 生态畜牧是以畜牧业为基础, 将多方面资源糅合在一起, 形成一个多维立体、层次丰富、功能完善、有序合理、开放交流与协同发展的平衡动态系统, 是畜牧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3]。其主要包括生态动物养殖业、生态畜产品及工业、畜牧废弃物 (动物粪便、加工污水、污血毛发等) 的无污染处理业三大类。

2 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

2010年之后, 新农村的政策逐渐深入到农村,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改革率先得到发展, 而依靠畜牧业为生的地区则起步较晚, 尤其是畜牧业相较于其他产业的不可控因素较多, 因此在运行成本和风险管理上, 始终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 市场的热切需要促进了畜牧业规模化的发展, 使得畜牧业不得不进行变革。生态畜牧业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出来的。其科技含量较高, 操作规范系统, 可以有效管控日益扩大的养殖规模, 促进生产效益的根本性提升, 为畜牧业注入活力与动力。但是, 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 养殖规模的扩大, 造成新的动物疫情层出不穷, 加大了动物疾病防控的难度与风险。其次, 存在很大一部分养殖户将生态畜牧业等同于规模扩张, 由此片面地追求数量的增长, 导致效益逐年下滑。这是农户意识理念上处于一种滞后阶段的表现, 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再次, 应为生态畜牧业配套的硬件建设始终未得到落实。比如污水污血的排放标准未出台, 养殖场所建在居民区、废弃工厂等地使得污染控制处理系统不能上马配套。此外, 我国虽是农业大国, 但并不是农业强国, 因此在产品加工业不能够以科技占领市场, 核心技术含量不到位, 产品的附加值偏低。另外, 农业政策的不落实, 政府缺乏对乡镇一级的生态畜牧业工作的指导, 服务质量偏低, 服务手段不到位等, 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态畜牧业的深入发展[4]。

3 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对策及趋势

3.1 持续推进畜牧业深化改革的工程, 大力倡导畜禽类的品种改良

生态畜牧业概念的提出有5 a以上, 但在深入发展中始终处于一种不上不下的状态。不可否认的是, 在实施的这几年中, 各级政府组织成立的相关部门都十分重视这项工作, 取得了一些成绩, 也使一部分养殖户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拉动了当地的GDP。但是随着效益的提高, 带来的就是技术深化的问题。要想实现技术深化, 必须有政策制度保驾护航, 持续地推进畜牧业深化改革的最主要动力就是各项政策落到实处。按规章办事, 靠技术推进, 这已经成为不二法宝。另外, 要积极做好产品的深加工, 在养殖畜禽的过程中积极进行品种改良, 这一方面是提高畜禽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 另一方面也可以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3.2 遵循健康养殖的原则, 全面带动, 示范促进

生态养殖之所以成为蓬勃发展的新兴概念, 就源于其对规范化养殖的实施, 将生态资源的价值挖掘到了最大, 并在此过程中始终遵循健康绿色的原则。为此, 各级各地政府要从养殖场的建设做起, 一步一步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在政策上予以支持, 在资金上予以支持, 选派专家深入基层进行指导, 合理规划, 统筹布局。逐步减少分散养殖, 积极推广可以循环利用的生态养殖模式, 符合条件的政府要积极组织申报绿色品牌, 一方面提高生态畜牧业的科技含金量, 另一方面变为统一管理, 建立健全畜牧档案, 通过科学化的制度实现规模养殖。

3.3 依托本土资源, 打造名优品牌

随着生态畜牧工程的推进, 畜牧养殖场逐渐增多, 畜禽的养殖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这些作为一种资源会成为本地GDP拉动的强有力力量。因此, 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开创本土品牌, 由占领本地市场逐渐扩大到省内市场、全国市场, 做畜禽的深加工, 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 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依靠生产企业和加工企业合二为一的对接, 形成优势互补、专业合作、利益共享, 实现畜牧经济快速的良性发展[5]。这对于进一步做好无公害养殖业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4 严格把关动物防疫, 加大畜产品的监督监管

畜产品的管控风险较高, 因此要做到日常化和季节化的监督监管, 坚持综合防治的原则, 对基层防疫做好管控, 尤其是人员的管控, 保证检疫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一方面创新动物防疫机制, 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另一方面, 研发部门要做好饲料的管控, 对其进行抽样检测, 提高畜禽的食品安全。相关部门要大力实施畜产品安全可追溯制度, 实行从畜禽生产到餐桌全程监管, 严格打击使用违禁药物的违法行为, 切切实实提高畜禽检验检疫工作人员的素质。

摘要:针对目前农业改革下的畜牧业发展现状, 我国提出了生态畜牧业的概念, 不仅符合行业的发展规律, 还对整个国民效益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基于此, 以生态畜牧业为研究对象, 就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判断。

关键词:生态畜牧业,现状,未来趋势

参考文献

[1]李翠霞.绿色畜牧业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

[2]中国畜牧业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3]孟凡东.我国畜牧业生态经济发展的系统分析[D].青岛:青岛大学, 2012.

[4]王顺.生态环境约束下的畜牧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发展方向[J].甘肃农业, 200 (210) :34.

上一篇:直流框架保护下一篇:管制与服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