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制与服务论文

2024-08-12

管制与服务论文(精选9篇)

管制与服务论文 篇1

一、服务型政府及管制型政府1服务型政府

什么样的政府才是服务型政府?在这一问题上, 各位专家有不同的声音, 如:吴玉宗提出:服务型政府是指政府遵从民意的要求, 在政府工作目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上用公开的方式给公民、社会组织和社会提供方便、周到和有效的帮助, 为民兴利、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刘熙瑞从两者之间的核心区别出发提出服务型政府就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 在整个公民民主秩序的框架下, 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余晖从经济学角度提出, 服务型的政府就是提供私人或者社会不愿意提供, 或者没有能力提供的公共产品的组织。

2管制型政府

关于管制型政府, 当前学者对其研究论述最多的就是其弊端。关于其弊端, 学术界有很多种表述, 但其实质内容都是一致的, 即管制型政府曾发挥过巨大的作用, 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加入WTO, 这种管制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如:导致政府的膨胀和社会的萎缩、阻碍市场机制的培育和政企分开的改革、导致权力监督弱化, 滋生腐败、提高经济运行成本, 降低效率等。

二、服务型政府与管制型政府之比较

目前, 国内外学者对服务型政府及管制型政府的总体研究比较多, 但是有关二者不同点的具体归纳却比较少, 仅有几位学者对此进行过研究。如:

有的学者认为服务型政府与管制型政府的区别可概括为:政民关系上的不同、公民权利上的不同、政府职能上的不同、制度框架上的不同。

有的学者认为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出发点不同、政府工作的实现过程不同、工作对象的选择权利不同、对政府职能定位不同、对政府工作检测的标准不同。

有的学者认为其区别主要是:管制型政府因偏好管制而往往导致过度管制, 服务型政府则注重服务而辅之以必要管制;管制型政府是依靠行政审批实施管理而且重审批轻管理, 服务型政府则通过便捷的服务进行管理而且重在提高公民的便利程度;管制型政府是以行政命令方式实施自上而下的单向规制型管理, 服务型政府则根据社会需求调整政策, 提供服务, 实行双向回应型管理等。

我认为, 上述学者的归纳都不是很全面, 可能是因为二者的比较没被学者列为重点的研究内容。但我认为这是我国政府转型首先要明确的一个关键点, 因为只有通过比较, 才能从中明确其优劣, 进而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 实现政府转型目标。基于此, 我把二者的比较作为论文的重点, 在认真分析各位学者观点的基础上, 归纳总结了诸多服务型政府与管制型政府的不同点, 包括形成的环境不同、政府管理理念的不同、对政府职能定位不同、政府管理体制不同、政府的管理方式及手段不同等。

三、大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途径

关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具体途径:

有的学者认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思路是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

有的学者认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对策包括理念创新、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完善政府运行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完善行政问责机制、构建新型政府文化。

有的学者认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具体任务是:一观念必须转变;二政府职能必须转变;三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与世贸经济规则接轨的法规体系;四办事必须公开化;五贯彻一视同仁的原则;六建立贸易工作的复审机制和失误救济机制;七要正确处理服务行政中的管制问题。类似的还有吴传毅在《服务政府:民主政府的职能回归》、辛艺玲在《政府转型的目标、任务及问题》、高尚全在《从管制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中的观点,

有的学者提出, 政府的改革的“六个关键点”是:一政府改革要高度重视制度设计和整体设计;二真正树立法制在政府改革中的权威;三改进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系统, 使之真正代表公正、公平与正义;四对官员要有更严厉的管理手段;五防止政府旧体制的复归;六要跳出行政层面的单一思维, 解决政府管理中的深层次问题。

类似的还有汪玉凯在《中国政府改革需要战略突破》中的观点。

虽然每一位学者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具体途径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测重点, 但是综合观察一下, 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观点有很多共同点, 而这些共同点也恰恰是如何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关键点。经过总结,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理念转变;二是角色即职能转变;三是体制转变;四是管理方式转变。当然除关键点外, 其他的方面也很重要, 如绩效评估体系方面、法治化方面、政务公开化方面等。

参考文献

[1]徐邦友:《中国政府传统行政的逻辑》[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年版.[1]徐邦友:《中国政府传统行政的逻辑》[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年版.

[2]彭澎:《政府角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年12月版[2]彭澎:《政府角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年12月版

管制与服务论文 篇2

编辑: 会计职称考试

一、电信管制会计概述

管制会计(Regulatory Accounting)不同于财务会计,它侧重于业务监管,以会计作为手段达到管制的目的。电信管制会计是电信监管政策、法规的组成部分,是电信监管部门为了管理需要,对受监管的电信运营商在会计核算、成本分摊和财务会计报告方面的规定。实施电信管制会计是各国对电信市场管制阶段的通行做法,在电信业市场化的过程中,对电信业务成本数据的要求使实施电信管制会计成为必然。首先,定价对电信成本的要求,不论是采用投资回报法(或收益率法)还是限价法都需要有关成本数据,电信业务互联互通工作通常要求网间互联结算标准以成本为基础。其次,成本是电信价格管理的基础,可以防止低价倾销和价格歧视行为,对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再次,电信普遍服务成本补偿管理工作对电信业务成本的计算也有严格的要求。最后,电信业务财务会计数据是政府评价电信运营商经营状况、分析宏观经济形势的基础和依据。

二、国外电信管制会计的实践 1.管制会计工作框架和特点

通过研究,我们基本上可以总结出国外电信管制会计的框架:(1)法律赋予电信监管机构进行会计管制的职权。(2)监管机构明确规定受监管的对象,包括受监管的公司和具体业务。(3)通过法律、法令、经营许可证或会计手册提出管制会计的要求,包括会计核算、成本分摊原则标准和方法、成本核算办法的报送审批程序、财务报告要求、审计和检查规定等。(4)受监管的公司根据上述要求制订出成本核算的具体办法报监管机构批准后,作为公司内部会计核算和接受外部审计的依据。(5)受监管的公司定期修订报批成本核算办法,按照要求报送财务报告和资费调整专项资料,接受第三方审计和监管机构的调查。

国外电信管制会计体现了监管者和受监管者的互动关系,监管者对电信业务数据的需求同时也是受监管者在产品管理和投资分析上对会计工作的要求。

具体点说,国外电信管制会计的基本特点是:

(1)监管会计的目标是防止垄断企业滥用权力进行业务交叉补贴和价格歧视,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最终实现公平竞争的原则。(2)监管会计目标,往往是通过要求分业务经营、分业务或分产品核算来实现。(3)监管会计政策的研究、出台,是公开透明和多方参与的。监管部门如计划出台一项监管政策,往往是向公众发布咨询文件,征集各方面意见后,最终形成正式的监管文件。(4)一般要求受监管者成本核算采用ABC(Activity Based Cost)方法,也称为“作业成本法”,即以业务活动和设备功能为基础,分析成本动因,建立关联,分配分摊产品成本。(5)受监管者需要在财务核算的基础上,单独建立管制会计核算系统,运用财务核算基础数据和大量非财务数据,进行产品成本核算。(6)电信管制会计要求成本核算的基础往往是“多标准”的,包括完全分摊的历史成本(Historic Cost)、完全分摊的现行成本(Current Cost)、长期增量成本(Long-run Incremental Cost)等。2.美国电信管制会计

美国是世界电信业最发达的国家,电信监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电信法》颁布的1934年。近20年来,美国电信业经历了由垄断到竞争的发展时期,管制会计在政府推进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美国电信监管机构是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和各州监管委员会。FCC在实施其监管职责时拥有准司法权和准立法权,《电信法》赋予FCC制定管制会计的报告规则,这里包括统一会计科目的权力,同时还规定FCC可以根据需要制定和修改通信资产分类和折旧率。FCC根据上述授权制定了一系列管制会计规定,在电信管制条例中统一了会计制度和科目设置,要求电信运营商采用统一的会计方法、步骤和技术,在产品和业务间合理分配成本。同时还规定了受监管业务的成本如何在州际和州内不同司法管辖间分摊;统一会计科目记录的总成本在受监管业务和非受监管业务分摊的标准、原则及关联交易的计价标准;公共电信公司及其关联公司财务报告方面的要求。据了解,美国电信管制会计要求的成本核算基于完全历史成本,尽管美国有关部门对前瞻性经济成本做了大量研究,但实际工作中基本上没有应用。3.欧洲电信管制会计

受经济一体化和欧盟统一法规的影响,欧洲各国电信管制会计模式也大同小异,英国和西班牙的情况比较有代表性。

英国是实施电信监管会计力度最大、透明度最高的国家,英国电信监管机构OFTEL的权力来源于1984年《电信法》和欧盟指引文件,1998年竞争法案扩大了其反不正当竞争的权力。英国电信会计管制主要通过制定和修改对电信运营商的经营许可证条款来实现,事实上有关管制会计的条款仅适用于英国电信公司(BT)。在运作过程中,OFTEL只需要通过电信经营许可证条款提出目标、管制要求、规则及基本的电信管制会计框架,具体的工作包括会计手册、成本归集及分摊方法的研究编制,这些均由BT来做,BT完成后交OFTEL 审核,OFTEL批准后执行,会计手册的修改也是由BT改好后交OFTEL 批准。BT按照要求研究制定会计文件(Accounting Document),与OFTEL达成协议,会计文件主要由管制会计原则、分摊方法、费用转移、历史成本会计政策、现行成本会计政策、长期增量成本方法论等内容组成。BT为满足管制会计的要求,设置有关机构,增加管制会计工作职能,在受监管业务分类与实际运营结构不同的情况下,设计运行了复杂的会计分离系统,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结合,使财务数据和经营数据分别提供法定会计信息和管制会计信息。

西班牙电信业改革和市场化的情况与中国类似,但整个进程要比中国早几年,西班牙的电信管制会计是由定价和互联互通的要求引起的,并且借鉴了英国的做法。1998年,西班牙的《电信法》对电信监管机构──电信市场委员会(CMT)和受监管者提出了管制会计的原则要求:被视为市场主导的公用电信网络所有者,确定互联价格时必须遵守透明性和面向成本的原则,电信市场委员会(CMT)可以要求上述所有者证明其互联价格的合理性,CMT必须制定成本会计制度的标准和条件,并负责审查制度的执行情况;被视为主导的网络运营商和服务运营商,必须每年向CMT提交经审计的不同业务活动的帐户。1999年CMT发布了关于成本分摊制度的原则和标准的公告,详细规定了电信成本制度的标准、会计原则、成本分类和分摊方法、成本制度制定、验证和实施的程序及成本制度的最低要求。CMT规定主导电信运营商西班牙电信公司(Telefonica)在规定发布9个月内,设计一套实行完全分摊历史成本法和完全分摊现行成本法的成本核算系统,Telefonica按时完成成本核算系统,并得到CMT批准。

三、国外电信管制会计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我国进行的电信业改革和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法,是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我们正在沿着发达国家电信业发展的轨迹向前走,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将面临着很多问题,因此,借鉴国外电信管制会计管理工作,对我国电信业的发展将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1.电信行业管理工作需要管制会计

1998年,邮电分营和电信重组拉开了我国电信业改革的序幕,经过几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电信市场竞争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但各种业务和各个公司的竞争还很不充分,信息产业部一直致力于在电信业引入竞争和建立公平有效的竞争环境。从国际电信改革和电信发展的过程来看,电信业在由垄断向竞争过渡的过程中,政府调控市场的有效手段就是价格。由于价格与成本的密切关系,再加上现阶段“资费再平衡”和资费不对称管制的需要,有关电信业务成本数据对我们的资费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要,这主要表现为:实行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的基础电信业务的资费制定,需要业务成本数据作支撑;电信业务网间互联标准、非绑定网络元素价格制定,要求以有关成本为基础。另外电信资费监督检查和电信普遍服务成本补偿管理工作,需要一定的电信业务成本数据作依据。

2000年颁布实施的《电信条例》已经明确提出了“电信资费实行以成本为基础的定价原则”的要求,由此看来,尽快建立适合中国电信业发展特点和管理需求的管制会计框架,是电信业发展的当务之急。2.电信管制会计对我国监管环境的要求

电信管制会计不是单纯的财务会计管理,也不同于一般的业务管理,它对监管环境有一定的要求。首先,必须通过立法赋予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更大的监管权力。《电信条例》只提出了成本数据资料报送的要求,如果成本核算制度或办法不受监督和约束,监管部门即使得到了数据,其客观性和准确程度也无法保证。这就要求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应拥有会计管制的权力,例如可以对受监管的电信运营公司提出管制会计的原则和框架要求,对其制定的成本制度进行审批和公开,这样既为审计工作提供了依据,保证了信息的质量,又使监管部门处于中立的位置,更好地发挥监管职能。其次,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必须设置相应的机构和人员从事管制会计工作。鉴于电信管制会计具有监管者和受监管者互动的性质,必须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其从业人员应该包括法律、经济、技术方面的人才。第三,受监管的电信运营公司应当建立管理会计工作模式,以满足政府管制会计的要求。分业务或产品核算、成本分配分摊是管制会计的基本要求,也是日常的财务会计核算无法实现的。因为我国的管制会计理论研究尚没有普及,会计基础工作也比较落后,所以这项要求应该是对受监管者,尤其是对现在的国有电信企业最大的挑战。3.我国实施电信管制会计应考虑的问题

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电信管制会计的建立需要时间,难度很大,并且政府与企业之间容易产生争议。结合国内的基础和现状,我们认为在我国实施电信管制会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权衡监管需要和实施成本的关系,谨慎地运用监管权力,防止实施成本过大,影响受监管者的正常发展。(2)必须遵守现有体制和制度,从基础工作做起。(3)充分考虑管理工作的需求和企业实施的难度,要循序渐进。(4)政府应注重与企业的交流和沟通,积极主动地解决争议问题。(5)注重了解管制会计对企业的影响,及时修订有关规定。(6)加强管制会计的宣传和电信成本理论的研究推广,指导企业实施管制会计。(7)加强监督检查,保证管制会计信息质量。(8)注重管制会计信息的应用,做好保密工作。

四、对我国电信管制会计工作的建议

加入WTO以后,中国将有限度地、逐步地开放电信市场,我国电信市场格局和竞争情况将进一步发生变化,这将对电信行业监管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信息产业主管部门面临这种挑战,应加快法规制度的建设,出台行业监管政策,电信管制会计当属其中的重要一环。在借鉴国外电信管制会计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电信行业监管的要求和电信企业的实际情况,应当采取“先基础后重点”的工作思路,即先从财务会计核算入手,统一企业核算平台,实现分类业务核算,再对重点受监管企业提出管制会计的要求,进行产品核算,逐步建立起我国的电信管制会计框架。

管制与服务论文 篇3

1 “信息不对称”假设的真实性分析

在医疗卫生领域,医患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医疗服务是一种专业化的技术服务。所以,是否存在信息不对称,不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是,这种信息不对称是不是绝对的。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是因为,疾病有轻重之分,所以信息不对称也存高低之别。在“重”病的医疗服务上,医患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较“大”,所以政府行政管制的必要性较“高”; 在“轻”病的医疗服务上,医患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较“小”,所以政府行政管制的必要性较“低”。因此,医疗卫生领域是否存在绝对的信息不对称,关键看人们所患的疾病是大病占大头还是小病占大头。如果是大病占大头,那么医疗卫生领域的信息不对称必然是绝对的,所以政府对医疗服务进行普遍管制是合理的; 如果是小病占大头,那么医疗卫生领域的信息不对称并非是绝对的,所以政府对医疗服务进行普遍管制是不合理的。据流行病学统计,人们所患的疾病80% 以上都是常见病( 非重病) ,人们所接受的医疗服务也大多是门诊服务,所以医疗卫生领域的信息不对称不是绝对的。因此,患者不是绝对无知的“傻瓜”和任人宰割的“笨蛋”,患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医方,以防范医方凭借信息优势提供数量“太多”( 不必要) 的医疗卫生服务。这就决定了,大部分医疗服务不需要政府采取举办医疗机构。政府所必须承担的职能是提供或监管诊治大病的住院医疗服务,包括医疗质量的监管和医疗价格的调控。可见,大病住院服务理应成为政府负责提供的第一类基本医疗服务。

2 “需求缺乏价格弹性”假设的真实性分析

在医疗卫生领域,医疗服务需求的价格弹性较低,是毋庸置疑的,因为生命是宝贵的。所以,需求低价格弹性有无,不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是,这种医疗需求的低价格弹性是不是普遍存在的。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是因为,疾病有缓急之分,所以需求价格弹性也存高低之别。在“急”病的诊治上,医疗服务需求的价格弹性较“低”,所以政府行政干预的必要性较“高”。但是,在“缓”病的诊治上,医疗服务需求的价格弹性较“大”,所以政府行政干预的必要性较“低”。因此,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是否普遍存在低价格弹性的问题,关键看人们所患的疾病是急病占大头还是缓病占大头。如果是急病占大头,那么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低价格弹性必然是普遍存在的; 如果是缓病占大头,那么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低价格弹性必然是个别存在的。据流行病学统计,人们所患的疾病80% 以上都是多发病( 非急病) ,一般不需要急诊服务和特别监护,所以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低价格弹性不是普遍存在。成年人的治病经历告诉我们,很多时候人们会对小病常采取“扛 + 挨”的方法,因为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能足以应对; 当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不足以应对的时候,人们也未必马上去医院获取急诊医疗服务,而是采取自我诊断和自我医疗的方式予以应对。由于需求的低价格弹性不是普遍的,所以患者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医方,从而减少医方利用刚性需求对自己提供价格“太高”( 不合理) 的医疗卫生服务。这就决定了,大部分医疗服务不需要政府实施行政管制。政府所必须承担的职能是提供和监管治疗急病的急诊医疗服务,包括对医疗质量风险的防治和对医疗服务价格的控制。换言之,急诊医疗服务理应成为政府负责提供的第二类基本医疗服务。

上述两个方面的分析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医疗服务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不是绝对的,医疗服务需求的低价格弹性也不是普遍的,所以大部分的医疗服务既不需要政府的举办机构,也不需要政府的行政管制。实际上,大部分医疗服务可以交给市场提供,其质量风险和价格虚高,市场机制完全可以自我矫正。例如,医疗质量风险可以由市场的竞争机制自我矫正,医疗价格虚高可以由市场的声誉机制自我矫正。

3 “行政管制”推论的合理性分析

依据“行政管制”理论,供求信息不对称和需求缺乏弹性必然导致医疗服务市场失灵( market failure) ,所以政府必须采取举办服务和行政管制的方法予以替代。我们先看看“政府主导派”如何以医疗服务特殊性的假设推导出政府对公立医院行政管制的结论[2,3]。

3. 1 从供给角度看,市场本质上是将供方“主观为自己”转化为“客观为他人”的兼容性激励机制

市场机制的功能如此奇妙,得益于服务供方“损人利己”选 择的高交 易成本( transaction costs) 和“利人利己”选择的低交易成本。决定交易成本高低的主要因素是服务需方的选择机制。在选择机制下,服务提供方“利人”的行为会获得“利己”的效果,服务提供方“损人”的行为会付出“害己”的代价,所以服务提供方必然出于“趋利避害”的心理少产生“损人”的行为而多产生“利人”的行为。然而,在医疗卫生领域,由于存在信息的不对称和需求的低价格弹性,医疗服务需方的选择机制失灵。在这种情况下,“欺骗”和“敲诈”的交易成本较低,所以医疗服务供方乐于采取“损人利己”的策略; “诚信”和“利人”的交易成本较高,所以医疗服务供方苦于采取“利人利己”的策略。这是从供方角度解释的市场失灵。

3. 2 从需求角度看,市场本质上是需方通过精挑细选和讨价还价获得物美价廉产品或服务的双赢性交易机制

市场机制的功能如此奇妙,得益于需方对产品或服务的充分质量信息和富有价格弹性: 需方具有充分信息,才能在交易中获得“物美”的产品或服务; 需求富有价格弹性,才能在交易中获得“价廉”的产品或服务; 具备充分的质量信息和富有较高的价格弹性,才能确保需方在交易中获得性价比较高的产品或服务。然而,在医疗卫生领域,由于存在医疗服务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和和医疗服务需求的低价格弹性,医疗服务需方难以获得“物美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这是从需方角度解释的市场失灵。

3. 3 从资源配置角度看,市场机制是一种有效和合理配置资源的机制

所谓有效配置资源,实际上是“有效做大蛋糕”的过程; 所谓公平配置资源,实际上是“公平分配蛋糕”的过程。市场有效配置资源是绝对的,但是市场合理配置资源是相对的。那么,到底什么是资源的市场配置机制? 资源的市场配置机制实际上是由消费者引导资源配置的机制。消费者为什么能引导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因为消费者对所需产品或服务的性能具有充分的信息; 消费者为什么能引导资源的公平配置,是因为消费者对所需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具有较高的价格弹性。然而,在医疗卫生领域,消费者( 患者) 对医疗服务的质量缺乏充分信息,并对医疗服务的需求缺乏价格弹性。这就决定了医疗服务的消费者难以有效和公平配置医疗卫生资源。这是从资源配置角度解释的市场失灵。

综上分析,政府主导派以供求的信息不对称和需求的低价格弹性推出政府必须举办医疗服务和管制医疗机构的最终结论。这种推理是否科学? 这种推论是否合理?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他们推理犯了一个严重的逻辑错误: 以“相对”的假设推出一个“绝对”的结论。首先,医疗服务的供求信息不对称是相对: 只有那些诊治“重病”的医疗服务才需要政府的行政管制,而那些诊治“轻病”的医疗服务不需要政府的行政管制。同样,医疗服务需求的低价格弹性是个别的: 只有那些诊治“急病”的医疗服务才需要政府的行政管制,而那些诊治“缓病”的医疗服务不需要政府的行政管制。其次,即使存在绝对的信息不对称和普遍的低价格弹性也不能得出医疗服务必需政府行政管制的结论。这是因为,由信息不对称和价格低弹性引发的市场失灵,既可以采取举办和管制的路径予以替代,也可以采取购买和治理的路径予以矫正。因此,这种以医疗服务市场失灵为由推出政府举办和行政管制的结论,犯了严重的逻辑错误,不仅武断而且粗暴。

4 对待医疗服务特殊性及市场失灵的路径选择

既然信息不对称和价格低弹性有可能会导致市场失灵,而治理医疗服务市场失灵的办法又有两条途径。那么,我们是应该选择举办和管制的路径,还是应该选择购买和治理的路径呢?

4. 1 意识形态和医疗体制影响市场失灵的治理路径选择

从意识形态角度看,如果一个国家以“市场失灵”为意识形态,那么这个国家必然会采取举办和管制的路径替代医疗服务的市场失灵; 如果一个国家以“政府失灵”为意识形态,那么这个国家必然会采取购买和治理的路径矫正医疗服务的市场失灵。所谓医疗服务的市场失灵,是指市场在医疗资源配置中存在“欠公平”的缺陷; 所谓医疗服务的政府失灵,是指政府在医疗资源配置中存在“低效率”的缺陷。从医疗体制角度看,如果一个国家采取公共集成( public integration) 的医疗体制,那么这个国家必然会采取举办和管制的路径替代医疗服务的市场失灵; 如果一个国家采取公共契约( public contract) 的医疗体制,那么这个国家必然会采取购买和治理的路径矫正医疗服务的市场失灵。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公共集成型医疗体制还是公共契约型医疗体制,均属于政府政府主导型医疗体制。这是因为,行政管制与市场治理是政府解决市场失灵的两大手段。只是在公共集成型医疗体制下,政府偏好和重用行政管制这只“看得见的手”摆脱市场失灵的困境; 而在公共契约型医疗体制下,政府偏好和重用市场治理这只“看不见的手”摆脱政府失灵的困境。然而,我国医疗领域的意识形态是复杂和多变的。“复杂”是因为,部分人具有市场失灵的意识形态,部分人具有政府失灵的意识形态,部分人具有政府和市场双失灵的意识形态; “多变”是因为,改革开放前是市场失灵的意识形态,改革开放后是政府失灵的意识形态,如今又是政府和市场双失灵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复杂和多变,为我们选择市场失灵的解决路径增添了思想变数和观念障碍。不仅如此,我国医疗领域的体制机制也是混合和交叉的。以公立医院体制为例,从监管角度看,我国的公立医院由政府举办并接受行政管制; 但是从收入结构看,我国的公立医院早已从以财政补偿为主的包养模式转变为以医保补偿为主的购买模式。由于将行政管制与市场机制两个难以兼容的体制机制“大杂烩”,笔者将这种公立医院体制机制称作“管制型市场化”[4],这是我国医疗体制混合性的典型代表。以公立医院改革为例,卫生行政部门依据举办和管制的思路对公立医院采取强制性制度变迁( mandatory system changes) 的改良道路,医疗保险部门则依据购买和治理的思路对公立医院采取诱致性制度变迁( in-duced institutional change) 的改革道路。由于改革主体的双向性和改革方向的排斥性,笔者将这种公立医院改革模式称作“双向异质”改革模式[5],这是我国医疗体制交叉性的典型代表。医疗体制的混合和交叉,为我们选择市场失灵的解决路径增添了制度变数和体制障碍。

4. 2 如何在意识形态和医疗体制下选择市场失灵的治理路径

既然解决市场失灵的路径选择面临观念和体制障碍,那么我们到底应该作何选择和取舍呢? 笔者预设了两个办法,一是实践验证,二是理论论证。所谓“实践验证”,是指对两大路径进行实践比较以作出合理选择。例如,分别试点以举办和管制为核心的医疗体制与以购买和治理为核心的医疗体制,然后对两大医疗体制的运行效果予以比较。所谓“理论论证”,是指对两大路径进行理论比较以作出科学选择。例如,对医疗举办和管制体制与医疗购买和治理体制的功能和机制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预测比较。实事求是而论,实践验证的办法最优,但是我国的一个混合交叉型医疗体制,各地难以找出一个单纯以举办和管制为核心的医疗体制样板,也难以找出一个单纯以购买和治理为核心的医疗体制样板,所以实践验证的办法实难实施。因此,我们只能选择理论论证的办法。千万不要因为凸显“沙盘演练”的特征而轻视理论论证的办法。在目前我国混合交叉型医疗体制下,比较一个或左或右医疗体制的效果,理论论证的办法当然不是一个“最优”选择,但绝对是一个“满意”选择。为此,我们要反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官方概念。笔者的看法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重要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除了实践以外,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重要标准。如果说实践验证的办法适合于既成的体制机制,那么理论检验的办法特别适合于全新的体制机制。

摘要:信息不对称和价格低弹性作为医疗服务的两大特性,是政府对公立医院行政管制的两大依据。文章重点分析信息不对称和价格低弹性两个假设的真实性,并探讨举办服务和行政管制推论的合理性,然后提出治理信息不对称和价格低弹性及医疗服务市场失灵的可行路径。

交通管制实施方案与应急预案 篇4

交通管制实施方案与应急预案

本次路面病害处治桥梁加固工程采取不断交施工,半幅内一半施工,一半通车。为了切实做好高速公路施工安全工作,有效保障行车安全,消除事故隐患,减少道路交通事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安全法》,《公路养护技术规范》,(JTJ073――96)《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1999),《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JTGH――030-2004)及《河北省公路路政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交通管制方案

(一)、施工期间各施工单位应根据工程实际需要,成立安全指挥领导小组,指丁一名主管安全的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具体负责施工期间的交通安全管理工作。

(二)、本工程南北半幅设一个施工队,施工队开2个作业区,每个作业区的交通管制长度最长2KM,各作业区之间的长度不少于5KM,已满足过往车辆行车及超车安全。

(三)、在施工现场设置反光警示牌,锥型交通标等以保证行车及施工安全;在施工前方1.6KM处,800m处,等设置反光警示牌,警示牌的规则尺寸应符合《公

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JTGH――030-2004)的要求。锥型交通标志及标志牌的摆放应符合《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JTGH――030-2004)的规定。在施工作业区内设置黄色频闪灯,以满足夜间行车的视觉要求。各类交通标志要求具体有夜间反光功能;锥型交通标志必须采取内部或压沙袋圈等办法防止倒伏,严禁用砖头,石块等有棱角性的物体压制,以免发生交通事故。

(四)、各施工现场除按《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JTGH――030-2004)的要求设置一套安全醒目的交通安全标志外,还应在施工现场作业“缓冲区”区域内,另行增设人性化提示标志外,(在桥面养生等占用车道时间较长的施工区段,除人性化提示外,还须增设人性化明示标志一块)。

1,人性化提示标志

“施工给您带来不变请谅解”

2,人性化明示标志

“养生作业中”

具体版面参照《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1999)标准设计

(五)、在施工期间,每个施工作业区段必须设置一套完整的交通安全标志:每个施工标段必须配备一套完整的备用标志。“五一”、“十一”黄金周时间停止施工,如有未完工的路段必须摆放明显的标志,并有专人负责现场安全,如有情况马上上报相关单位。

(六)、为保证施工作业区段行车顺畅,施工单位必须设置专职安全疏导员。着标志服,带安全员袖标,拿标志旗。安全员负责在施工作业区的作业人员、机械的安全的工作;疏导员负责施工车辆出入及行车不畅时,进行车辆疏导。安全员名单及联系方式上报业主及监理,并报路政管理部门备案。夜间,施工车辆停靠在指定位置,以不影响正常行车为宜;安全员在施工区域内要定期巡查,发现有标志损毁等的现象,要及时修正。

(七)、施工作业车辆必须证照齐全并在后部设置明显的施工作业标志(参见GB5768――1999标准:施26图),车辆行驶及进入施工作业区域时,必须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安全法》及交警、路政人员和安全疏导员的指挥,严禁违法。

(八)、施工作业人员上岗必须经过岗前教育,着标志服,带标志冒。作业期间,不准任意横穿公路。

(九)、讲究文明施工,施工现场的物料要堆放整齐,决不允许以摆放物料代替标志的现象发生。施工现场要随时清扫,保持清洁,废弃物料不可随意向高速公路边坡、边沟、通道、桥下丢弃,左道工完场清,严禁因施工污染路面。

(十)、防止施工区段发生事故,阻断交通,每个作业区段应积极和高速交警、路政协调,服从交警路政管理。

(十一)、施工队伍上路作业前,其施工安全设置须经监理同意,并提前到路政管理部门和交警部门报批,准许后方可进入高速公路进行作业,同时要与业主部门签署施工安全协议,否则一律不准上路作业。

(十二)、夜间施工时,现场必须有符合操作的照明设备,并在施工现场明显位置悬挂示警灯,照明设备的设置以满足使用要求且不影响行车为宜。

二、应急预案

(一)、再桥面施工过程中,预留一车道供车辆行驶,若发生交通堵塞时,可采取暂停施工,全力以赴疏导车辆,确保安全、畅通。待车辆疏导完毕,在恢复施工。

(二)、若堵塞达5公里,则积极向交警部门通报,并做好配合工作,疏导车辆。

(三)、在施工中,无条件服从交警、路政人员指挥、监督和各种安全工作,疏导车辆。

(四)、施工现场配备通勤车1辆,在出现施工或交通意外时,保证能及时输送人员、伤者,并及时通知交警。

(五)、若有车辆因出现故障至预留车道,我们将组织现场施工人员将其推到施工区域,保证车辆的正常通行。

(六)、如有与其他单位出现交叉作业,双方协调解决,保证双方设备、人员安全,确保过往车辆安全、畅通。

河北华路特种工程有限公司

城市政府转型:告别管制迈向服务 篇5

“十一五”时期,我国由政府主导的经济模式,开始寻求向市场主导转变。国务院为此下发《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意见要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推动各级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转变我国的经济模式,以政府转变为起点,是我国深化改革的又一大举措。在“十一五”期间,政府在职能转型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严格来说,政府转型在总体上还不够深入,并没有根据现实需求发生质的转变。这对于社会改革而言制约了经济的提速发展。

政府转型的现实困难有很多,但主要还是各地方政府的自身利益。各地政府大多为了保存自身利益,而难以落实行政上的改革。这方面因素有很多,譬如现行的财税体制与干部选拔机制,就很难使部门利益、地方利益完全失之不顾,从而束缚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然而,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说,政府不能完成职能上的转变,其经济的增长方式和运行机制就不能够有新的转变,从而影响了经济的稳定发展。政府职能的转变是现实的市场经济所决定的。为了适应市场需要与变化,政府的职能必须从旧有的职能上转变过来。

对于推进社会发展来说,政府转型对于社会的整体进步具有深刻意义。因此,对于政府转型,首要的问题就是要改变昔日职能上的观念,而不能抓住政府自身的利益不放。只有政府部门产生了开放的职能意识,重新进入公共视野,政府的职能转变才有可能推进和深入。

目前,政府转型的另一个难点在于,地方政府没有全方位地进行职能转变。政府部门不能全方位转变各自职能,只会加大政府的负荷,使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变得缓慢。因此,政府必须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这样才能完善市场的经济体制。

因为政府职能转变关系到现有的经济体制改革,同时也关系到社会与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就是说,政府的职能转变是我国深化改革的基本点,是推动国家完成现代化的重要部分。没有政府职能的转变,我国就只能处于长远的发展当中,而不能进入发达国家的社会形态。

在政府职能转变面前,政府必须突破自身的局限,从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时,公共建设的需求也随之全面提升。及此,建立一个适应经济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服务型政府,就成为国家持续发展的需要。

公共服务:政府的新职能

我国经济建设时期,政府更强调发展经济,致使公共服务职能一直没有到位。政府公共服务的缺失表现在很多方面,诸如基础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障和公共就业服务等方面。随着改革深入,经济发展与公共服务之间出现了极大的差距。及此,政府转型的目的就在于履行公共服务的职责。

对于一个经济社会日渐成熟的城市来说,制度建设是政府必须面对和完善的政治机制,而公共职能则是一个健全政府的重要内容。虽然我国因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出现了主导型政府。但主导型政府毕竟只是经济发展阶段中的暂时任务。当经济发展超越一定发展阶段时,政府必须严格规范自身的行政责任。

在政府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之前,立法是政府转型的基本前提。当前,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与体制建设方面,基本缺失立法给予的服务界定。地方政府服务责任的界定模糊,立法层次相对较低,责任界定缺少细节,致使现有的公共服务没有体现出公平与效率的原则。

此外,对于市场经济的社会来说,政府不一定要全面介入公共服务,而是应该与市场共同分担公共服务的建设。政府承担的公共服务责任,仅仅是公共服务的基本需求。而基本需求之外,完全可以交给市场来承担。政府只要履行好其中的监管责任即可。这样才体现出公共服务的多样性。

一个服务型的政府在监管好市场和改善市场环境的同时,更要完善对社会的服务与管理。尤其是在教育、医疗、就业和住房等领域,需要完全履行自己的职责。这就要求政府不仅要对经济发展负责,更要对民众的基本公共服务负责,从而建立一个务实的公共服务体系。

政府转型还要调整财政的收支结构,将财政转型为公共财政,使公共服务得到长期的保障。这样就可以解决主导型政府大量的财政资源推动经济发展的问题。另外,在财政用于公共服务支出之前,还要建立健全的公共财政体制,以确定公共财政的使用能够准确到位。

供给体制也是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在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还需要将供给体制通过市场介入而形成多元化的体制。一个多元化的供给体制在面对公共产品短缺时,可以有效的及时应对,同时还可以大量节省政府的成本,避免政府垄断社会事业的弊端,加强政府解决公共服务问题的职能。

政府转型面临最困难的问题是基本的社会保障。我国的城市与城镇之间在基本保障方面差距巨大,因此社会保障有待极大提高,须建立更为完善的保障体系,实现保障过程的均等化。由此提高政府的保障功能,让人们均等地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这些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十分重要。

精简机构,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也是政府转型的根本任务。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政府机构和部门不断扩大,政府的行政效率反而大大降低,公共服务的质量也没有得到提高。精简政府的部分职能部门,对于公共服务的职能建设、提高服务效率具有积极的意义。

对于一个服务型政府来说,公共文化也是不可忽略的服务内容。民众的基本权益包含了公共文化,并且城市经济发展同样需要文化产业的支持。公共文化可以确立一个服务型政府的形象,使政府的服务理念能够在文化当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从而促进以文化和谐,推动文化发展的繁荣。

总之,政府必须进行职能转变,加快建立公共服务体系的步伐,改变旧有的公共服务方式,完善公共服务的立法机制,使政府职能部分形成一个无形的服务网络,实现政府职能规范化、施政法治化,从而解决主导型政府的行政机制所带来诸多问题,完成服务型政府的改革任务。

政府无须经营城市

与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相比,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政府依然具有一些特殊的发展职能。在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展开的初期,政府作为投资建设主体的功能仍具有重要作用;在市场经济发展早期,经济运行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盲目性,政府在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方面仍然占有主导性地位。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经营城市”的现象。所谓经营城市,就是泛指城市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些城市出售城市资源、贩卖土地,从而获取政府的财政收入。这种“经营城市”的现象,一度非常普遍,尤其是一些中小城市和乡镇的作为,严重损害了市场的秩序。

除此之外,政府主导市场的另一个严重问题就是腐败。腐败在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中一直是难以根除的弊病。一些城市政府为了追求自身利益,便利用主导市场的机遇,进而扩大政府收益。并且,造成很坏影响的是,一些城市政府追求利益的行为大多以公共利益为借口,使国家很难察觉城市政府在推动市场发展中是否扩大了公共利益,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直接威胁到民众对城市政府的信任。

所以产生经营与腐败的现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的行政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从而僭越了政府自身所拥有的职能范围。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在城市的经济发展中,使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配置,市场得到了不应有的束缚,失去了公平竞争的原则。

当城市政府主导市场,又不受法制监督时,市场行为便不断向权力倾斜,这样就加重了市场发展与社会正义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将市场经济推向了以权力为发展手段的错误方向。这种发展市场的行为使那些易于接近权力的群体,成为政策制定中的既得利益者。

而对于城市政府来说,推动市场的发展不在于市场规范与可持续发展,重要的是从市场经济发展的表面现象中追求政府的政绩,提升政府的正面形象,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致使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没有形成健康与可长久发展的市场机制,而公共服务职能也在这种扭曲的经济形式中丧失殆尽。

城市政府的这种主导市场行为,其实就是直接营利性活动。而政府机构与一些行政官员便失去政治的符号,成为商业活动的主体。当政府变质地成为商业活动的主体时,政府便可能以行政权力来垄断市场,从而丧失了市场的竞争原则。

政府主导一切市场行为,都是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样便会引发行政利益与社会主体之间的深层矛盾。而这种深层矛盾的本质就是侵犯民众与公共的利益。当政府在追求利益最大化时,政府同时就丧失了监督市场行为的职能,使得市场经济的发展没有平衡机制上的协调,从而激化社会矛盾。

这些发展经济过程的弊端,已经成为阻碍市场向前迈进的步伐。因此,在我国现阶段的市场发展遇到了人为性的阻碍,很难通过市场调节这样的手段来改变经济发展的现状。当下最为紧迫的任务就是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途径,只能从根本问题上加以解决,这就是政府职能的转型。

管制与服务论文 篇6

空中交通管制服务在国家航空事业安全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和作用。但是, 就目前我国空中交通管制服务工作而言, 其安全风险隐患相对较多, 为管理工作提出挑战, 导致管理工作相对不够到位, 可能增加航空事故几率, 对国家航空事业发展有不良影响。由于空管风险管理具有必要性, 因而有关部门人员应加强对空管风险管理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 以提出合理的风险防范对策, 确保空中交通管制服务工作有序进行, 减少航空事故。

1 空中交通管制服务的风险来源

空中交通管制服务中的风险相对较多, 来源复杂多样, 为风险管理工作人员提出较大挑战, 其风险来源主要表现在三方面:首先, 人为风险来源, 如管理人员执行力不强、领导人员决策失误等对空管风险管理工作带来不良影响。其次, 来自于设备的风险隐患, 如设备设计存在缺陷或运行失效等, 对我国航空事业产生阻碍作用。最后, 来自于环境的风险隐患相对较多, 航空公司内部环境、飞机飞行中的自然条件因素等, 如果飞行员不能按照空管指挥要求进行飞行, 可能偏离航线, 造成不可预测的后果[1]。

2 空中交通管制服务管理中的问题

现阶段, 空中交通管制服务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 不利于风险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首先, 相关人员的风险管理理念相对较为薄弱。一是航空公司工作人员参与风险管理的积极性不高, 使风险管理工作有名无实;二是空中管制指挥人员的安全意识不够, 未能从综合角度对安全隐患因素加以考虑。其次, 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体制, 如风险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识别机制发展速度较为缓慢、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等。最后, 空中交通管制服务工作的基础薄弱, 如缺乏高素质管理人才、设备设施落后等,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风险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2]。

3 剔除空中交通管制服务风险的对策

3.1 加强风险识别

为规避空管服务风险隐患, 有必要加强风险识别, 而识别风险隐患是风险管理工作有序开展的基础。首先, 建立和完善风险识别机制, 确保相关人员可以及时获取相关风险隐患, 并加以记录和及时解决, 做到防患于未然。其次, 由于航空风险来源相对较多, 使服务人员可能难以及时发现诸多风险隐患问题, 为飞机航行埋下安全隐患。基于此, 航空部门可以鼓励全体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 善于发现问题, 有助于诸多风险隐患的排除, 确保空中交通管制服务风险管理工作有效开展。

3.2 加强风险监督

空中交通管制服务风险管理中, 应加强风险监督, 确保风险管理工作有序开展。对此, 有必要完善监督体系, 从内部监督、外部监督角度着手。首先, 空管部门设立内部监督部门, 对风险管理工作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 并对其工作中的问题加以指正, 确保监督工作的有效性。其次, 外部监督是国家相关监督部门针对空中交通管制服务风险管理而开展的系列监督工作。从某种程度讲, 加强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的结合, 能够对空管服务工作人员发挥着规范性作用。此外, 在监督工作开展中, ADS-B、MDS、RNP等技术有一定程度的应用, 可以提升监督效率[3]。

3.3 善于利用风险缓解手段

工作人员在开展空中交通管制服务的安全风险管理中, 一旦发现风险隐患, 且需立即采取防范对策时, 相关人员应善于利用必要的风险缓解手段, 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安全风险范围的扩大。首先, 降低安全风险隐患造成的损失是风险缓解的有效策略之一。相关人员发现安全隐患时, 应采取必要的措施, 以降低安全事故发生几率。其次, 规避风险, 当风险大于利益时, 则停止相关操作, 以规避风险。最后, 对风险隐患进行隔离, 以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

3.4 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为更好加强空中交通管制服务风险管理工作, 应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为空中交通管制服务风险管理工作提供重要指导。首先, 建立完善的安全风险管理制度。一方面, 促进航空公司对各项管理制度进行更新;另一方面, 为员工更好开展工作提供制度保证, 有利于规避风险隐患。尤其对于人为因素引起的风险隐患而言, 建立规章制度具有重要的防范作用。其次, 在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中, 相关人员应明确风险管理工作的核心, 以有效把握风险管理工作的重难点, 对增强管理工作效率具有积极意义。

4 结论

空中交通管制服务中的风险相对较多, 且风险来源相对较为复杂, 为风险管理工作带来严峻挑战。为确保我国航空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应加强空中交通管制服务, 以深入开展风险管理工作, 确保飞机航行的安全性。对此, 加强风险识别和风险监督、善于利用风险缓解手段、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具有必要性, 不仅能够提升空中交通管制的服务水平, 而且可以降低飞行安全事故几率, 为国家航空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崔翔.空中交通管制中的人为因素问题分析与管理对策[J].科技与企业, 2012 (11) :74.

[2]郑寅飞.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风险预警的决策模式研究[J].电子制作, 2014 (04) :109.

管制与服务论文 篇7

1 管制员信息加工模型的建立

该模型从心理学角度揭示管制员空中交通的操作过程。首先, 管制员利用视觉和听觉感官观察空中交通和运行环境的情景, 进行感觉加工。调用长时记忆中的规则和知识以及短时记忆中的目标、任务和约束条件对感觉的信息进行感知。接下来, 从记忆库中的经验和规则对应出应对办法, 或称为决策与响应。最后执行所选择的响应办法, 解决交通管制问题。

该模型可以体现管制员的操作过程及影响操作的因素, 信息加工的过程和功能可以成为管制员操作差错的分类。

2 差错的分类与分析

根据模型, 管制员差错按照认知领域划可分为感知与警觉性差错、短时记忆差错、长时记忆差错、判断与计划差错、响应差错。

感知与警觉性差错主要形式为错、漏、迟。例如由于工作环境噪音大, 无关人员的频繁走动等都容易使人产生烦躁的情绪, 注意力被干扰, 警觉性降低。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

短时记忆差错的主要形式为错、忘。例如由于飞行服务室电话通话量非常大, 航空公司、机场, 相关管制单位及其他相关部门都与飞行服务室电话联系, 所以值班员很容易被电话打断正在处理的事务, 此类信息干扰会使管制员忘记飞行动态, 忘记通报等, 致使事故隐患的发生。

长时记忆差错的主要形式为错、忘。信息通报是飞行服务室的工作重心, 如果不能及时正确的传递信息, 将会给整个空管工作带来非常大的负面影响。此类错误的发生一般由于前后信息的相互干扰;信息学习不足;信息使用机会少所致。

判断与计划差错的主要形式为错、忘、漏、迟。值班室电话频繁, 而且还有无关电话的干扰, 值班员长时间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非常容易情绪烦躁, 对业务电话信息的警惕性降低, 思想麻痹, 这种状态下非常容易导致值班员的判断失误, 错失挽救事故的良机。此类错误的发生通常是知识缺陷;风险辨识不足;思维僵化所致。

响应错误主要形式为错、漏、迟。例如值班员发错电报、通报错误动态、写错动态单等, 由于口误、笔误、人机界面设计不良、环境干扰均会导致此类的事件发生。

3 差错的诱因与防范

上述差错分析并不能作为差错分析的最终结果, 因为这样的致因等于将差错归咎于操作者个人, 而且不能提示出减少和缓解差错后果的措施。如模型所示, 这些致因的产生与存在又受到内部和外部操作因素的影响。因此, 内部和外部操作成形因素可以称作差错的促因和诱因。管制员的内部操作成形因素包括疲劳、情绪、应激、经验等因素。管制员的外界操作成形因素包括交通与空域、天气、规定与程序、设备与界面、组织管理等因素。

事实上, 事物的内外因素相互影响, 例如管制员的培训、业务学习、开会本来是提高业务技能、拓展知识及掌握各种规章制度的有效手段, 但往往占用大量的管制员休息时间, 容易使管制员工作超负荷, 更重要的是易在管制员的思想中形成抵触情绪, 这样的情绪长期积累, 在工作时势必会影响团队的效率, 严重时则会成为差错的诱因。

因此, 在处理内部与外部因素之间关系的同时, 我们应该尽量消除事故诱因, 对此提出几点建议:

(1) 总结经验, 弃繁就简。从管制员的角度看, 最简单的方案就是最优的调配方案, 也是最安全的方案。区别于塔台和区调管制员的飞机调配, 飞行服务室管制员更多的是需要调配自己的注意力和时间分配, 分清工作的轻重缓急。值班室工作界面电话多, 值班员通常只有一个人, 航班高峰时段, 不间断的电话通话非常容易打断值班员原有的工作顺序, 尤其在对待空军通报问题上, 事故的隐患最大。因此减少电话对消除飞行服务室工作隐患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2) 树立防范意识, 防止惯性思维。差错发生的概率往往与心理的重视程度成反比。当人们认为一件事比较危险时, 给予积极地重视, 安全系数会大大提高。管制员和飞行员在正常的工作环境下很容易形成机械性思维, 当某一日出现与平时情况不一样的情况时, 失误概率将增加。飞行服务室工作中的三检制度对正确拍发电报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3) 不断完善的激励机制。每个人都需要得到别人的肯定, 也许是一句话, 一个眼神都是对员工的激励。奖惩机制也必不可少, 工作中或多或少我们都会犯错, 相应的处罚措施是必要的, 但是如果处罚不当, 难免会对员工的心理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影响工作, 为安全工作埋下隐患。因此, 合理的奖惩制度, 对于保障员工的利益, 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促进单位的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结论

空中交通管制责任重大, 技术特殊, 原则性强。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 我们就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航管工作在外部因素不断更新、改善的同时, 管制员自身的能力提高也不容忽视。应正确对待各类学习培训、强化业务能力、提高应急能力。

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事故进行分析, 在落实责任的同时吸取经验教训, 提高管理水平。把握规律, 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 以人为本地制定各项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这样才能在高风险的空管工作中把握发展方向, 为未来的航空安全提供更多的保障。

摘要:人为因素作为影响航空安全的重要因素, 已经得到业内人士的普遍认同。从早期占航空事故的20%到现在的80%多, 随着管制手段的不断更新、设备可靠性大大增强, 空中交通管制所发生的事故及事故征候中, 人为因素几乎占到了空管安全事件的百分之百。因此, 改善人为因素已成为空管部门进一步降低事故率的重要途径。本文将根据个人的实际工作经验, 以管制员信息加工模型为基础, 对空管工作中的人为因素作简单的剖析。

关键词:空中交通管制,人为差错分析,操作模型,飞行服务室

参考文献

[1]杨家忠, 张侃.情境意识的理论模型、测量及其应用[J].心理科学进展, 2004, 12 (6) :842-850.

管制与服务论文 篇8

邮政业作为国家重要的社会公用事业, 具有特殊的性质和职能。政企分开后, 邮政管理局代替政府行使监管职能, 邮政企业自负盈亏, 从事普遍服务和竞争性业务 (速递物流业务和邮政储蓄业务) , 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使邮政企业更积极的向农村提供普遍服务, 维持较高的普遍服务效率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

关于邮政企业为农村提供普遍服务的效率, 我国目前缺少对普遍服务各项业务的专业核算而无法获得精确的成本开支, 一些学者 (田巧娣, 2005;吴立峰、杨乃定、杨芳, 2009) 就普遍服务的定义、质量标准、尤其是维持普遍服务基础设施的成本核算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但由于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在邮政的许多环节上很难截然分开, 普遍服务的收益难以准确衡量, 因而鲜有定论。

本文从博弈论视角出发, 根据相关理论, 建立相应的博弈模型, 对邮政企业向农村提供普遍服务的效率加以分析, 探求影响效率的因素, 并对如何提高邮政企业农村普遍服务效率给出政策性建议。

2 博弈模型的建立

邮政普遍服务是管制机构 (管理局) 的目标, 利润最大化是执行者 (邮政企业) 的目标, 二者目的不同, 由此可见, 邮政业中管理局与邮政企业的关系, 可以理解为委托代理关系。同时委托人也不能直接观测到代理人的具体行为, 即存在信息不对称。因此, 邮政普遍服务的实质是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委托代理关系。

2.1 模型假定

(1) 参与人都是理性的, 他们会在某种约束下作出最优化的理性决策。

(2) 假设邮政企业有两种行动可以选择:诚实或者不诚实 (诚实是向规制者真实地透露普遍服务成本信息) ;管理局有两种行动选择:管制或者不管制。

(3) 本模型参与人的信息是不完全的, 即每个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行动选择的了解不一定准确。

(4) 邮政企业 (管理局) 在行动时遵从“激励相容”约束, 即只有当诚实 (管制) 给自身带来的期望收益大于等于不诚实 (不管制) 所带来的期望收益时, 才会选择诚实 (管制) 。

2.2 模型设计

假设管理局管制的概率为p, p∈[0, 1], 则不管制的概率1-p;

邮政企业不诚实的概率为q, q∈[0, 1], 则诚实的概率为1-q;

c为管理局管制成本;

a为邮政企业不诚实公布普遍服务成本信息而给信息使用者—管理局带来的损失;

f为管理局查证邮政企业不诚实后, 邮政企业所面临的罚款;

e为邮政企业从提供的虚假普遍服务成本信息里获得的额外收益;

l为邮政企业提供虚假成本信息被查出造成的其他损失;

给定邮政企业不诚实概率, 则管理局管制与不管制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令πG=πg, 得q=c/f

即, 如果邮政企业不诚实的概率小于c/f, 则管理局的最优选择是不管制;如果邮政企业不诚实的概率大于c/f, 则管理局的最优选择是管制;如果邮政企业不诚实的概率等于c/f, 则管理局随机的选择管制或者不管制。

给定规制者管制的概率p, 则邮政企业不诚实与诚实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令πY=πy, 得p=e/f+l

即, 如果管理局管制的概率小于e/f+l, 则邮政企业的最优选择是不诚实;如果管理局管制的概率大于e/f+l, 邮政企业的最优选择是诚实;如果管理局管制的概率等于e/f+l, 则邮政企业随机的选择诚实或者不诚实。

由此, 上述邮政企业和管理局之间的混合策略博弈的纳什均衡为p*=e/f+l, q*=c/f, 即邮政企业以c/f的概率选择诚实, 管理局以e/f+l的概率选择管制。

2.3 模型中主要因素对普遍服务效率的影响

在目前邮政企业整体亏损的情况下, 上述纳什均衡策略是既能保证一定质量的普遍服务同时又能够让邮政企业顺利发展的平衡政策, 但无疑并不是最有效率的策略。

(1) 由q*=c/f可以看出, 在管理局的管制成本c一定的情况下, 提高对邮政企业不诚实的罚款f可以降低邮政企业不诚实的概率q, 也就是说, 加大对邮政企业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 可以使邮政企业违规的概率变小, 从而提高普遍服务效率。在罚款f一定的情况下, 管理局的管制成本c越小, 管理局对不诚实行为进行管制的收益 (-c-a+f) 就越大, 管理局就可能选择严格管制, 不给邮政企业违规留下可乘之机, 降低邮政企业不诚实的概率, 从而提高普遍服务效率。因此, 要最大限度的提高普遍服务效率, 一方面管理局要加大对企业不诚实行为的惩罚力度, 另一方面要努力降低管制成本。

(2) 从p*=e/f+l可以推断, 邮政企业通过不诚实行为获得的额外收益越大, 管理局管制的概率就越大, 普遍服务效率会相应降低。 (既包括违规行为遭受的罚款f, 还包括不诚实行为带来的其他如声誉等方面的损失) 越大, 邮政企业不诚实的收益 (e-f-l) 就越小, 邮政企业选择不诚实的概率就越小, 这样, 管理局管制的概率也就可以相应减小, 从而提高农村普遍服务效率。因此, 要最大限度的提高普遍服务效率, 一方面应尽可能的降低邮政企业不诚实获得的额外收益, 另一方面要增加邮政企业不诚实行为被发现的损失, 使其为不成是行为付出更大的代价。

由此可见, 普遍服务管制博弈纳什均衡的帕累托改进策略应该是管理局以小的管制成本c对邮政企业进行管制, 邮政企业诚实的向管理局提供普遍服务成本信息。

3 完善措施

在委托代理关系下, 要提高邮政业农村普遍服务效率, 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3.1 转变管制方式

管制者和被管制者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是导致邮政业农村普遍服务效率低的主要因素。传统的管制是一种指令性管制, 这种管制方式主要依靠对市场机制的过度干预来实现目标, 往往需要极高的管制成本。且信息不完备造成传统管制的执行效果大打折扣。为了取得更好的管制效果, 邮政管理局需要设计并运用特定的管制工具——激励性管制。该工具首先确定一个适当的成本补偿规则, 通过引入竞争或明确奖惩的方式给予企业提高内部效率的诱导和刺激, 让在邮政企业自我选择的同时, 尽可能地得到邮政企业的私有信息, 以实现最优管制。激励性管制能够大大降低管制者、被管制者、利益相关者和消费者四方的信息不对称性和管制成本, 达到投资者、消费者和利益相关者都满意的结果。激励性管制对于促进邮政企业削减普遍服务成本, 提高服务效率以及资源配置效率具有积极意义。

3.2 建立新型普遍服务实现机制

我国目前缺少对邮政普遍服务各项业务的专业核算, 而无法获得精确的成本开支, 由此, 国家对邮政普遍服务的补贴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甚至与邮政的申请力度有很大的关系, 这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邮政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 增加了其道德风险。以普遍服务基金的方式为普遍服务融资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优势: (1) 具有比较高的透明度, 遵循公平、公正、中立的原则。普遍服务基金一般由政府或政府成立的专门机构运作, 独立于企业。基金的收缴、补贴标准的制定以及资金的发放都有相关法律和条例明确规定, 其整体运作都将置于企业和消费者等相关人士的监督之下, 因而具有较高的透明度, 在一定程度上能规避管理机构违规行为的发生。 (2) 资金来源相对灵活稳定, 能与行业发展相适应。普遍服务基金的来源可以是多样性的, 其来源包括财政资金、参与企业交纳的份额 (按照其业务收入比例或市场份额) 等。与现行的财政补贴政策相比, 在持续性与稳定性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 并且随着邮政产业的发展, 基金的规模也会随着企业规模的调整而自动调整, 能够适合普遍服务的发展要求。 (3) 补贴效率高, 更均衡。基金补偿是在明确区分普遍服务和竞争性服务的前提下, 对履行普遍服务职责的企业由于承担普遍服务造成的亏空进行补贴, 提高了补贴效率, 同时可以在全国范围内统筹调度, 以解决地区之间补贴不平衡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董裕平, 袁国良.合意代理模式和国有企业改革[J].经济纵横, 1997, (7) :40-44

[2]方分.世界邮政关注的议题—邮政普遍服务[J].中国邮政, 2002, (6) :42

[3]刘雅静.邮政普遍服务补偿机制亟待完善[J].中国国情国力, 2009, (3)

[4]罗燕婷.国有企业委托代理问题的博弈分析[J].特区经济, 2006, (7) :176-178

[5]汤学兵, 廖骄阳, 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关系的博弈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05, 12 (3) :102-105

[6]吴立峰, 杨乃定, 杨芳.普遍负成本测算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 2009, 31 (4) :76-79

[7]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8]张维迎.公有制经济中的委托—代理人关系:理论分析和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 1995, (4)

[9]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6

管制与服务论文 篇9

与道路交通网相似, 空中飞行时也有路线网, 也需要进行交通管制, 以保证飞行安全。但空中交通管制比道路交通管制更加复杂, 需要地面控制中心与航空器密切联系, 雷达系统、导航设备、通信设备等各方面精确地配合, 这就对空中管制人员提出了严格要求, 以保证无误地指挥和操作。近些年来, 国内航空事业迅速发展, 但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所以为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 管制人员必须养成良好的管制习惯, 保持较高的管制水平。

1 空中管制中管制习惯的重要性

飞机是一种快捷便利的交通工具, 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 与其他交通工具相比, 飞机安全性最高, 但航班失事情况依旧存在。空中交通管制是通过技术手段和先进设备监管飞机在空中的飞行情况, 防止飞机与飞机或其他障碍物相撞, 从而为安全有序的飞行创造一个良好环境。按照航线空域, 可将空中管制分为情报管理区、进近管理区、塔台管理区、等待空域管理区几部分。

由于是一项系统性工作, 且主要靠管制人员来执行, 所以空管质量与空管人员的管制习惯密切相关。如某航班被检查出存在故障, 运控部门接到检察人员报告后马上通知机场服务报告室, 将信息传递给塔台管制室。此时管制人员若没有及时通知主班管制人员, 则飞机故障解决后, 航班机组需向主班管制人员提出放行申请, 后者则需要再次确认信息, 以至于空管工作效率难以提升, 延误更多时间。

影响飞机正常飞行的因素有很多, 包括气候、地理环境、地面保障设施、飞机性能、飞行时间、技术水平等。而空中管制人员若没有仔细检查的习惯, 很可能会漏掉不合理之处, 从而引发安全事故。可见, 空中管制人员是否有良好的管制习惯, 轻则影响到飞行效率, 重则影响到飞行安全, 所以务必要严格按照规定要求进行每一项操作, 直至提高熟练程度到成为习惯。

2 良好的空中管制习惯

漏、忘、错在空中管制中出现的频率较高, 而其危害极大。因为管理工作量大, 难度高, 由于一些人为或非人为因素, 很可能会漏掉某个细节;在长时间工作中, 尤其是遇到突发事件时, 管制人员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片刻的注意力分散、短暂的记忆模糊都可能会忘记一些关键点, 甚至颠倒操作顺序, 从而出现错误。而出现错误后, 管制人员若没有认真思考、总结原因的习惯, 难免会再次发生此类错误, 甚至很多不起眼的小错误长期积累也会酿成重大事故。

爱默生说:“习惯是一个人思想与行为的领导者。”对空管人员而言, 如何才算良好的管制习惯?作者认为至少需做到以下几点:

(1) 通话时集中注意力认真聆听, 用标准的语言进行陆空对话, 保证声音清晰、力度适中、语速平缓。遇到有歧义、容易误听的词语需加以强调, 若使用词汇有多种相近含义, 应以简洁明了的话语做最准确的解释。

(2) 严格检查确保无误后才能发布指令, 如果需要对某飞机发布指令, 需对其周围环境进行仔细检查, 确保附近垂直、平行、交叉各线路上都没有其他航空器。然后检查指令, 确定无误后方可向制定飞机发布。

(3) 密切监视, 随时掌握各方面信息。空中飞行时, 条件是不断变化的, 需通过扫视雷达掌控所有有关信息。而且注意力要合理分配, 对关键信息多加关注, 同时也不能忽略即将进区域电能航班飞行情况, 以及其他动态。

(4) 管制人员在航班飞行前应充分考虑到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 并采取合理可行的管制预案, 防患于未然;在遇到突发事故时, 首先要采取安全措施, 保证乘客安全, 然后迅速分析原因, 尽快将冲突解决。这就需要管制人员当机立断, 容不得半点犹豫和拖延。

(5) 管制员作为空中管制的主体, 要充分调动自身积极主动性, 正确行使自身的指挥主动权, 只有如此才能控制住管制局面。其他人员的建议应该作为管制员的参考, 而决不能毫无主见, 精神思想被其他人动摇。

3 如何养成良好的空中管制习惯

3.1 提高工作能力, 积累知识经验

习惯是在习惯中养成的, 管制员首先要强化习惯意识, 正确认识到, 良好的管制习惯并非只是个人习惯, 而是关系到航班飞行是否安全。只有思想上重视了, 才能进一步体现到实践工作中。其次, 管制员需积累足够的知识和经验, 进一步提高自身工作能力深入学习与飞行安全和空中管制有关的天文、地理、气象、计算机、管理等各个领域的知识, 并积累大量的实践经验, 特别是如何快速正确地处理突发事故。同时强化心理素质, 在紧急情况下保持沉着冷静。而且要清楚, 习惯并非是机械般地重复, 而是有一定的灵活性, 以便更好地应对各种情况。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对管制员展开专业管理教育和训练, 一方面要学会预测飞行风险, 另一方面要提高身心素质, 以承受更大的工作负荷。上世纪90年代, 国外一空中管制员在对指定飞机下达命令时, 把向左转圈 (turns to left) 误发为向左转 (turn to left) , 结果飞机撞山失事, 乘客全部遇难。正确使用语言是工作能力表现的一部分, 此外, 管制员在工作态度、信息处理能力等方面也要不断提高。

3.2 优化空管系统, 改善工作环境

要保证多架航空器的有序起降、飞行和安全, 需对空中管制系统不断优化。所用到的设备较多, 且现代化高科技在其中的应用越来越多, 在设计时就应考虑到对管制员操作的可行性影响。如界面颜色应合理选择, 尽量是管制员感到舒适, 能够缓解疲倦;系统其他设计也都要考虑管制员的一般接受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通过调节温湿度、照明度等物理方法为管制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上级部门除了科学制定值班表和休息表, 还应予以管制人员更多照顾, 如了解其家庭条件给予补助、对管制员进行思想沟通解决其心理问题等。

3.3 做好复训工作, 促进团队配合

在重视提高院校专训、总局和地区空管局轮训的基础上, 还要加强基层运行单位的岗位训练。当前, 需针对航线调整、绕飞雷雨、雷达管制等特点, 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 在最短时间内适应并达到航空运输快速增长的需求。每个地区都有模拟机训练, 不同阶段开展不同的练习, 如雷达管制练习可使管制员从程序管制转变为雷达管制有个适应过程。管制工作是以团队配合为主, 通过团队亲密无间配合完成的。在指挥时若出现安全隐患, 敢于承认错误并与大家探讨, 使自己犯错能够让整个团队都引以为戒, 从而降低犯错率, 同时也能促进团队间思想和工作方法的交流。用一种团队不抛弃、不放弃的方式相处, 确保指挥安全的万无一失。

4 结束语

良好的管制习惯是空中飞行的重要安全保障, 是提高控制管制质量的重要内容。现代高科技较为发达, 在技术水平上降低了飞机事故发生率, 而养成科学良好的管制习惯, 则从人为因素方面提高了飞行的安全性, 应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符青松.管制习惯在空中管制中的重要性与对策分析[J].科技传播, 2014, 6 (12) :67-68.

[2]王二峰.管制习惯在空中管制的重要作用[J].大科技, 2014, 7 (19) :333-334.

[3]闫友.养成良好管制习惯, 减少错忘漏的发生[J].才智, 2011, 20 (24) :341-342.

上一篇:生态农牧业发展下一篇:企业融资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