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价格管制

2024-09-14

药品价格管制(精选9篇)

药品价格管制 篇1

在等待了整整1个月后, 中国化肥生产企业终于等到了化肥市场化定价的实施细则。2009年1月24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出《关于改革化肥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 (下称《通知》) , 正式宣布取消实施多年的化肥价格管制, 化肥生产由“政府指导价”改为“市场调节价”。

《通知》指出:自2009年1月25日起, 国产化肥出厂价、进口化肥 (钾肥除外) 的港口交货价, 由政府指导价改为市场调节价。同时, 取消提价申报、调价备案、最高限价以及流通环节价格差率控制等各项临时价格干预。

这标志着中国在推进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化改革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长远看对整个化肥行业和农业生产具有积极影响。中国自2008年底实行成品油税费改革, 作为农业生产资料之一的柴油已实行了“有限市场化”。

化肥作为“粮食的粮食”, 是中国农业成本的主要部分。也正因此, 中国政府长期对化肥出厂价和进出口实行严格的控制。1998年中国把化肥出厂价由政府定价改为政府指导价, 放开化肥零售。但2004年后, 随着化肥大幅涨价, 中国又实行了临时价格干预。

2008年下半年至今, 国际市场化肥及其原料价格持续下降, 国内市场化肥价格也全面回落。目前, 中国国内的氮肥和磷肥产能过剩, 供过于求, 生产企业亏损严重。但是, 钾肥则主要靠进口, 2007年中国70%以上的钾肥依靠进口。

上述改革是对1月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决策的具体落实。2008年12月24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决定, 鉴于国内化肥“供需总量基本平衡”, 应“加快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化肥价格形成机制, 适时将所有化肥出厂价格及除钾肥以外的一般贸易进口化肥港口交货价格, 由政府指导价改为市场调节价”。

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指出, 实行出厂市场定价后, “化肥价格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首先, “中国化肥供求总量基本平衡, 氮肥、磷肥等主要品种均供大于求”;其次, 中国对主要靠进口的钾肥依然实行港口到货价格控制, 同时还将储备1600万t的化肥用于春耕生产, 这占到整个春季用肥的20%。

1998年以来, 中国的化肥批发、零售价格已经完全市场化, 但化肥的出厂价和进出口则一直由政府控制。此次定价机制改革后, 中国化肥产业的生产、消费环节已经实现了市场化, 但进出口领域则依然由政府控制。

2008年上半年, 受制于国际市场涨价, 国内化肥价格居高不下, 化肥生产企业多方规避政府控制, “政府指导价”并未平抑农业用肥价格。2008年下半年,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加剧, 国际市场化肥价格也一路走低, 国内价格也大跌, 实行“化肥限价”已没有实质意义。

药品价格管制 篇2

自1990年我国土地使用制度市场化以来,我国房地产价格持续攀升。特别是近几年,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以及北京地区的房地产价格上涨幅度为甚。房地产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已经引起了各方关注,国家还针对可能出现的房地产泡沫,从2005年年初开始,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措施,来稳定房地产价格,但效果并不理想。如何看待中国房地产价格变动以及怎样合理控制房地产价格的过度波动,从而使宏观经济保持稳定是一个值得研讨的课题。

一、房地产市场分析

1、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区域性市场

在讨论房地产市场之前,了解房地产市场的特性是非常重要的。市场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众所周知,市场或者产业的概念是很难准确定义的。罗宾逊(1933)提出从某一给定的商品开始考察该商品的替代品,在考察这些替代品德替代品,直到商品出现明显差异来确定该商品的市场界限。豪泰林(1929)、张伯伦(1951)、兰卡斯特(1966)描述了一个产业中的产品差异性的问题,他们认为一种商品可以用质量、区位、时间、适用性等特性来定义。商品可以定义为不同特性的组合,而消费者对不同的特性具有不同的偏好。从房地产市场的特性来看,房地产市场不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而是一个区域性的市场。从替代性来看,不同地区的房地产不具有替代性,即使是同一地区的房地产,如果区位地段不同,其替代性也很差。从房地产的质量、区位等特性来看,不同的房地产的差异也非常大。所以,从地理区域上看,房地产市场的地理区域应该是一个较小的概念。不应该有中国房地产市场或某某省房地产市场的概念。也就不应该有全国统一的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措施。

2、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垄断市场

福利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定理说的是:完全竞争的均衡一定是帕累托最优;任何帕累托最优的配置都能通过选择一组正确的价格而由市场来实现。完全竞争均衡的一个重要性质就是每一商品都按其边际成本来销售。完全竞争市场是有效率的。但大多数市场都不符合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尤其是房地产市场。一方面是因为每一个楼盘都具有不可复制性,另一方面是因为房地产的信息的严重的不对称。消费者很难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因此,房地产开发商都具有很大的市场势力,可以将房地产价格提高到远远高于其边际成本之上。显然,对垄断市场采取从宏观上的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措施效果不会太理想,而且有很大的副作用。调控措施太强烈,会使不大时,对房地产的价格又不会产生大的影响。

二、房地产价格分析

1、从房地产价格的构成来看

从房地产价格的构成来看,房地产价格的核心是土地价格。在西方经济学中,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其使用价格(地租)决定于其边际产出,该理论基本上排除了地价大幅波动的可能性,因为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其价格由其边际产出决定,在一般情况下土地边际产出较稳定,所以地价不会暴涨暴落,从而房地产价格也应基本稳定。

但在现实世界中这一结果并不完全正确,国外大部分发达国家都经历过房地产价格的大幅度波动的情况。现阶段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对非农用地的需求旺盛,但土地的供给在一些地区相对不足,使得国家土地公开拍卖的价格持续上涨,结果是土地价格越来越高。同时也应看到,一些地方政府想从土地市场得到更多的收益,从而将土地价格人为抬升的现象也是存在的。

一些房地产开发商为获得土地的增值收益,也采取各种手段囤积土地,进一步造成了地价的上涨。房地产商以此为借口, 导致房地产价格持续上升。房地产价格随着土地价格的上涨而上涨,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土地约束是成为房地产价格上涨的必然因素吗?

诚然,从土地的自然属性看,一般来说,土地是不可再生、不能增长、不可移动的资源。但人类开发土地的长期历史证明,土地使用效率是在不断提高的,房地产开发的效率也在不断提高。随着土地使用效率提高,土地供给可以认为是无限的。反过来,当人口增长达到某一水平后,人口总量会大致维持在一个相对不变的水平,从这一角度考虑,土地供给与人口增长之间是可以维持一个合理的比例关系的,所以不可能长期存在土地供应不足的问题。如北京市土地管理部门多次公开宣称,北京市的土地有足够的供应量,这也说明土地供给没有出现短缺,但北京的房价却快速上升。所以,土地约束或土地价格的上升并不成为房地产价格上涨的必然因素,房地产价格上涨还有其他因素。有人宣称,中国的土地供应将出现长期短缺并由此导致房地产价格的长期攀升更是完全没有道理。

2、房地产价格不是竞争性的市场价格,而是一种垄断价格

房地产市场具有很强的区域特性,这种区域特性使得房地产市场具有很强的垄断性,也就是说房地产价格是一种垄断价格。举个例子,小城市的房价大大低于北京市的房价,北京五环地区的房价低于三环地区的房价,但外地的房子不可能移到北京来,北京五环的房子也不可能搬到三环来。不同地区的房地产甚至同一地区不同地段的房地产的可竞争性都很小,使得每一个房地产开发商都具有较大的垄断势力。房地产开发商的垄断势力主要来自于这种地域的不同。这样,市场中虽然有很多房地产开发公司,即使有一些开发公司规模较小,因为房地产的这种特性,也会使他们具有很大的垄断势力,从而使房地产开发商可以自己定价,而不是由市场来定价。同时垄断价格是边际成本的非递减函数,所以,房地产价格的上升,并不一定就是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的,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房地产开发商对价格的控制。

刘军琦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房地产业正迅速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群体,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平稳的发展,不但有利于保持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和较快增长,也有利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更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房地产业在发展中也同时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对此国家曾出台了一系列的调控政策,但这些政策的有效性、必要性和可行性方面,以及对房地产市场利弊方面,学术界没有形成一致意见。本文对我国房地产市场政府管制政策进行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一、房地产市场政府管制政策分析

1.1993~1996年阶段

首次出现房地产热--房地产开发公司急剧增加,房地产开发投资高速增长,以炒地皮、炒钢材、炒项目为主的房地产市场异常活跃,尤其是海南、广西北海等地,房地产开发过热,形成了较严重的房地产泡沫,经济运行出现严重过热态势和通货膨胀。

政策:1993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意见》,提出整顿金融秩序、加强宏观调控的16条政策措施(通称“国16条”);1994年系列出台《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和《住宅担保贷款管理试行办法》。

效果:随着各项措施的落实,全国房地产开发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通货膨胀得到遏制。经济由热转冷,房地产市场也沉寂下来,商品房和商品住宅的价格迅速回落。经过3年努力,中国经济终于在1996年成功实现“软着陆”。

政府角色:房地产市场的价格管制

南京房地产市场颇受争议。其一是,日前,南京市某区房产局局长因一番不太能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言论而遭到了网络人肉搜索;其二是南京房产局对万科价格欺诈、恒大低于成本销售等的查处。姑且不论南京如何,但其一番做法却引出了房地产市场的价格管制问题。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B类课题“中国房地产与宏观经济关系”的研究结论,我国35个大中城市房地产业市场化水平为64.69%,这表明中国房地产市场已经初步实现市场化,但离理想的市场化差距还很大。其中政府管制、价格管制差异化大、表现差。也就是说,在政府和价格管制方面,各地政府对房地产的管制手段和方法各行其是,且没有尽到管制责任,角色缺位,随意性比较大。房地产市场价格管制是针对开发企业的定价行为及市场失灵的问题而提出的解决方法。其实施需要地方政府具备一定的条件,即垄断性、外部性、信息不对称、消费的公平性等。这些必要性的条件的满足与否,是判断是否进行价格管制的重要指标。

中国房地产市场,总体来看,集中程度相当低,但从区域来看,垄断程度又比较高。全国除一线和部分二线城市外,其余城市和县城基本属于垄断型区域市场,开发商可以联合政府将房价定在均衡价格之上,建设的住宅数量低于自由竞争市场时的数量,阻碍市场机制的正常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其实是个“藩镇割据”的大一统,势力很多,在地方政府的庇护下,还可以相安无事。区域的垄断性不利于资源配置和提高产业效率。

房地产市场的外部性,一般包括生态外部性和社会外部性。价格机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转化外部性。比如设计合理、景观赏心悦目、物业管理安全完善等的项目,可以获得相对较高的市场价格;反之,则价格就不会产生太多的附加值,而致价格一般。这就使得开发商注重适当创造外部经济效益,创造更多的附加值。而我国的现实情况是,除一线、二线开发商外,其余大多数开发商对创造外部经济效益几乎没有敏感性,造成私人成本、社会成本与收益不对等或者资源配置失衡,影响产业的发展。

相对来说,在我国房地产市场,由于产业过于庞大,链条较长,消费者很难知道开发商进行项目开发的各项细节,成本、用料、质量等都处于“无知”状态。虽然,楼盘现场有价格公示,但那是开发商自己定的价,而为什么是这个价格消费者无从得知。因此,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是属于信息很不对称的单方市场,当然这与开发商的垄断性质也不无关系。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公开,造成买者和卖者地位的不对等,影响房地产市场的规范发展。

信息的不对称,本身就是一种消费的不公平。然而,我国消费者在房地产市场的消费所遭遇的不公平,更不止于此。当期消费和即期消费的价格差距很大,这也就是现在的市场情况,前期项目价格很高,现在普遍大幅降价,显然是对前期消费者的不公平,有价格欺诈的嫌疑。再比如现场议价的销售方式,消费者不知成本,而开发商的价格底线消费者又不知道,所以每个成交客户的价格“远近高低各不同”。消费产品巨大的价格差异,是有违市场规律的。某些不公平是市场机制问题,是制度问题;而有些不公平,是开发商品德问题,这影响整个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状况,比较符合价格管制的条件。所以,即使是在价格低迷时期,价格管制也是不可或缺的。地方政府不能因为地产低迷,而放任或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看着开发商违规、欺诈销售,放松政府本身的角色责任。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南京地方政府做得有道理。

虽然,政府的价格管制违背了市场自由化的原则,但在不成熟和不充分的市场状态下,就没有充分的市场化。市场化解决不了所有问题,有些问题只能靠政府调控进行解决。不能打着市场化的大旗,而损害消费者或者干涉地方政府的有所作为。政府不仅促进产业发展,还要明确自身在产业中的地位和角色,适度进行管制。所以,进行价格管制,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规范发展的一种手段,也是政府促进市场化的良好愿望。

政府,究竟该不该对商品房进行有效的“价格管制”

应该说,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在作为普通民众最大民生的住房市场上,我国政府应该在市场的调控和价格的管制上应该更有所作为。

首先,拥有基本的居住权利和良好的住房条件,不仅是人基本的生存需要和各国公认的基本人权,而且更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中央高层对民生问题从政治的高度给予了相当的重视。

我们知道,衣食住行都是人们的基本的民生需要。最近由于各种原因,粮食价格上涨了不少。前几天,温家宝总理还专门到北京的市场进行调研,了解粮价上涨对市民的影响。日理万机的国务院总理,为什么对粮价的上涨如此重视,关键就在于它不同于其他普通的商品,是国民基本的民生。住房也是同一个道理。任何人无论贵贱,无论地位高低,都应该保证有体面而合理的住房保障。政府各级部门之所以要对房地产市场发出如此多的调控文件,抑制房价的不当增长,原因也就在于住房不是单纯的商品,它具有公共产品和商品的双重性。

实际上,和粮食每斤增加两三毛钱相比,同样作为基本民生的房价的暴涨,给普通百姓基本利益带来损害,要比粮价的上涨不知道要高出多少倍。算一算这两者的明细帐,人们就不难发现他们给老百姓生活带来损害的差别,何止是十倍、百倍。

就按照每斤粮食涨了3毛钱来计算,一家三口每天要消费粮食2.5斤,一年365天平均每个家庭需要消耗粮食912.5斤,一家人每年要为粮价的上涨多付出273.5元。如果一年前的粮价为每斤1.2元,现在为1.5元,这就意味着当粮价涨了四分之一的时候,给某个家庭在吃饭上带来的直接影响连300元还不到;

但是,如果像现在一些大中城市那样,一年前市区的平均房价为每平方米8000元,一年中就涨了1000元(指城市中的同一地段商品房价),那么给普通家庭又是带来了什么影响呢?我们还是以普通的三口之家为例,他们所买的商品房还是严格按照“结构调整”后的90平方米的中小户型,那么这个家庭仅为一年的房价暴涨,就需多付出9万元的代价。如果这个家庭的年收入,在这些大城市处于中间水平,这就相当于要把这一家两年的收入,不吃不喝全部抵上去,才能应付一年房价暴涨的支出。而这还只是在房价一年只涨了12.5%的情况下(这里是指在一般城市主城区同一地段的涨幅,不包括近郊区县的“加权”)普通家庭多付出的“成本”。

这里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算出,同样是基本民生,粮食一年就是涨价了四分之一,给普通百姓平均每个家庭一年增加的成本支出,也就是300元不到,相当于一个中等收入家庭一年收入(按4.5万元计算)的150分之一;而一年房价虽然只涨了八分之一,但它一下子就使得需要买房的家庭多付出9万元,相当于一个普通的百姓家庭全年收入的百分之200(也就是一个家庭2年的全部收入,而在发达国家,一个家庭3-6年的全部收入即可买一套很体面的住房了)。这两者如果按倍数的关系来算的话,相当于一年房价上涨给普通百姓家庭增加的成本支出,比一年粮价暴涨给这样家庭增加的支出,高出了300多倍。站在这样的角度来理解百姓对房价疯长的强烈的不满,就一点也不奇怪了。实际上,在不少大中城市的“主城区”的同一地段,这3—4年左右的时间里,房价几乎暴涨了一倍左右。比如说,过去房价是每平方米5000元的,现在都纷纷暴涨到了1万元以上。3年多的时间里,每平方米就上涨了5000多元。按照新的严格标准的“90平方米”户型来计算,就相当于这些百姓家庭在等待调控政策“出奇效”而未买房的这3-4年的时间里,房价不仅没被“拉下”,反而高涨一倍,多了45万元,仅涨价部分就相当于这些普通家庭十年的全部收入。

从中人们不难看出,和粮价上涨相比,房价高涨给普通百姓带来的生活重创,至少是粮价造成的生活开支成本增加的300多倍。更何况,今年粮价的上涨,是在近几年没什么较大波动的基础上出现的。如果把这几年房价暴涨和粮价上涨的总和做个比较的话,那么房价的暴涨给公众带来的生活成本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损害,至少是粮价上涨带来的开支增加的1000倍以上。

所以,国民住房作为具有商品和公共产品双重属性的特殊商品,它在价格管理上应当比当前社会中绝大多数的其他商品更需要进行政府的价格管制。这不仅是因为它的暴涨给普通市民带来的损失和危害最大,而且放任住房上的暴利高价,其实也就是容忍恶势力对人的基本生存权的破坏和践踏。

第二,中国的住房的市场供应,本来就是处在极度不平衡的“供不应求”之中。我们以前已经说过,按照当前城市化发展的现状和住房小康的发展的要求,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每年应该提供15亿平方米的商品住房,但市场上实际的供应量只能在3-4亿平方米。有效市场供求的如此不平衡,就为“哄抬房价”创造了“条件”。在这样的“市场”情况下,如果不进行严格的市场价格管制,自然就会导致房价的失控暴涨,就如同这几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所表现出的那样。所以说在当今的中国房地产市场,任何“调控”举措如果没有包含严格的价格管制,“抑制房价增长”这个衡量“调控成功与否”的“关键词”,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第三,和土地私有制的资本主义国家不同,中国的房地产暴利是出现在公有制的土地上,“加害”的对象,正是“土地的主人”。当开发商利益集团大言不惭的为他们的暴利做所谓的“市场决定论”的辩解时,他们恰恰“忘了”他们暴富所赖以开发的土地的“产权人”究竟是谁。根据国家的宪法,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在“主人”的土地上建房出售,利润率竟然比在买私人土地的商品房还要高出十几倍,开发商如此的强盗逻辑如果不受到市场和价格的管制,就是对社会主义优越性最大的贪污和嘲讽。在“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所有资源为“全民所有”的公有制的社会主义中国,住房市场的暴利化是地地道道的制度变异下的怪胎,算的上是真正的“世界之耻”。

总之,面对中国房地产这样一个由寡头垄断的低效、不公和“超级垄断利润”的市场,面对这样一个关系到中国市民最大民生利益的基础行业,面对这样市场的有效供应远远得不到满足的畸形的供求形势,尤其面对市场的开发者是在主人的土地上“借鸡生蛋”这样的制度背景,作为“执政为民”和“权为民所用”的政府,就必须站在人民的立场,“代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利益”,对已成为影响中国城市的“最大的不和谐因素”——房地产市场,实行强力而有效的政治调控和市场调控,特别是要强力实行对商品房的价格进行有效的价格管制。从某种方面来说,对房地产市场高房价暴利的放任和“不干预”,不仅是对开发商利益集团的袒护,更是行政者对人民给予的权力的最大践踏,也是在维护人民利益上的极大的渎职。

在我国的“价格法”中,专门有一段论述了“政府的定价行为”。其中讲到当某种商品的价格具备“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关系重大”、“资源稀缺”或者“重要的公用事业”等条件之一时,“政府在必要时可以实行政府指导价或者政府定价”。

对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来说,“和人民生活关系重大”这点是其他任何商品都无可比拟的;至于城市的土地“资源稀缺”这也早已有共识;另外,住房在某些方面也具有和“重要的公益事业”一样的“公共产品”属性。这些都使中国房地产市场商品房的价格管理,具备了“政府定价行为”的必要条件。更何况这几年中国大中城市的房价疯涨,已造成仅暴利高价房的价格上涨部分,就相当于普通市民家庭十年左右全部收入所得。当一个国家出现仅几年房价上涨给普通百姓带来的生活成本,就比世界公认的居民买房负担(房价收入比在3-6之间)还高将近一倍的“全球奇观”时候,当房价问题已经成为城市社会“最大的不和谐因素”,一个“权为民所谋”和“以民为本”的 “负责任的政府”,难道还没有必要及时对商品房价格实行强力而有效的政府价格管制吗!

从规定商品房利润退到讨论公开成本,是谁把开发商惯得如此骄横

在这两年的时间里,在高房价暴利的压迫下,有一种来自民间的声音变得越来越强烈。这就是要求对现在开发商提供的商品住房,进行房价成本的公开。而开发商和其“豢养”的“专家”及相关官员,对可能暴露他们“见不得阳光的阴暗秘密”,则竭尽全力进行疯狂抵制。以至于该不该进行房价成本的公开,成了今年影响最大之一的“全民大讨论”。

最有典型性的案例发生在广东。据报道,今年的广东省两会期间,该省人大代表提出了“公开房屋成本价、实行购房指导价和最高限价”的建议。半年后才等到的广东省建设厅的“答复”,竟对此给了全盘的否决。建设厅的理由是对商品住房成本价进行公开“容易造成对企业商业秘密的侵犯和对公平竞争环境的影响”,并认为“这一做法是违背市场经济的。因为在市场经济下,决定价格的因素主要是供求关系而不是成本”。

这里,我们先姑且不论这个“政府的衙门”为什么对开发商的利益和所谓的“秘密”如此的偏袒,为什么对在高房价暴利的盘剥下老百姓受到的生活重创如此冷漠,但就政府在房价监管事情上本身的变化发展做个分析,人们就可能发现其中更多的“背景”。

如果把时间向前推几年,查查当时的媒体报道和部门的文件资料,人们就会惊奇的发现,公开商品房价成本在当时根本就不是什么问题。不仅如此,在当时的各级政府规定和文件中,房价成本的公开只是一个最基本必须做的工作。比这更重要的,还是规定和控制商品房的利润率,这才是房价问题的核心所在。

在当年国家有关部门的商品住宅价格管理的办法中,规定“住宅价格应以合理成本为基础,有适当利润”,并把商品住房规定的利润率水平交由各省、市和自治区政府自己决定。在2002年,当时的国家计委和建设部发文规定,经济适用住房的利润不超过3%。而对普通商品住房,各地所定的利润水平一般在5-10%之间。如在吉林省的商品房价格管理办法中,该省政府就规定商品房利润“最高不超过8%”;在江苏省的商品房价格管理规定中,根据商品房的种类分门别类进行的具体的规定。它明确指出:经济适用房的利润率最高不得超过3%;普通标准商品住宅的平均利润率最高不得超过8%;只有高档住宅商品房和非住宅商品房的利润率由开发商根据市场供求自主确定。普通商品房利润率定的最高的,还是属于广东和广西,都定在了20%。但两地政府也都同时规定,由政府委托开发的“微利房”、“统建房”和“解困房”等,利润规定3~5%之间(其中广东还规定地价和税费报经有关部门批准后还可减免)。从现在查到的资料来看,给商品房利润率定的最低的,还属江西省较早的一份政府文件。该省当时规定:商品房“利润按售价的2%计提”。

现在给大家讲商品房价格管理上的“昨日的故事”,只是为了使大家清楚的了解到,在今天这个时代背景下再讨论该不该公开房价成本,显得多么的滑稽。因为这样的“基础工作”在几年前规定商品住房利润率时就早有定论。

其实,了解商品房价格管理上“来龙去脉”,最重要的还是结合当今房地产市场和住房社会问题的实际,深刻探讨和研究该不该对今天已经成为城市社会最大不和谐因素的暴利高价的商品住房,进行强力而有效的价格管制。

药品价格管制 篇3

石油价格在100美元已经持续一段时间,然而,政府为保持物价稳定,依法对成品油实施价格管制。对成品油价格的管制的具体做法是,先让中石油、中石化按照国家指令从事亏损的政策性业务,然后再由政府财政对两大油气集团进行政策性亏损补贴。在此情况下,“油荒”再次在各地频频出现。石油行业的国企垄断也使补贴问题复杂化,引起对这种亏损补贴是否恰当的争论。那么,从石油价格管制中,我们得到了什么?

由于成品油价格管制造成油价倒挂,我们首先能看到的正是“油荒”。在目前成品油价格管制的状态下,当国际油价上涨、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就出现倒挂,国内不能及时提价或补贴来调动石油国企的“积极性”,这时民营无油可卖,就会出现 “油荒”。中石化和中石油是国企,不会也不敢不供应,但是只要它们不积极供应,我们也会看到局部和短暂的“油荒”。即使是局部和短暂的,也会有很大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这些可以通过“排队”加油和恐慌体现。不允许价格上涨,涨价成本会通过其他途径寻找出口,社会整体付出的成本可能更大。

油价管制的关键问题是放大了能源需求。在一个物价整体上涨的环境里,能源价格管制造成能源相对便宜,必然促使消费者增加能源消费。其他商品都涨价,而能源价格不涨,消费者的选择就很简单:只要有足够的时间,甚至可以用能源去替代其他价格已经上涨的商品,放大能源需求的增长。

一般来说,能源商品与其他商品存在替代或互补关系,投入的选择取决于相对价格,对生产过程的耗能选择取决于相对价格。因此,能源价格管制和节能政策是相悖的,会对目前的节能减排产生负面影响。由于能源的不可再生性,需求增长才是价格上涨的原动力。由于能源有效替代的不确定性,需求的快速增长会提高稀缺预期,稀缺预期再推动价格上涨。所以,并不需要真正出现能源短缺,稀缺预期本身已足够推动能源价格快速上涨。国际市场上没有听说谁买不到石油,但石油价格可以一路上涨。放大能源需求意味着更大的价格上涨压力。

油价管制还会悄悄加剧能源行业的垄断。就能源行业来说,打破垄断是相对的, 除了有些属于自然垄断,还有能源安全,所以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引入竞争,比较可行的是进行产业多元化改革。

目前石油行业需要防止的是国有垄断的问题,有限的国企竞争不会解决效率问题。在目前政府定价的情况下,投资放开还不足以吸引外资和民营进入,国企一家独大,越做越大。因为当能源价格持续上涨时,价格管制不能为企业提供一个相对确定、可预测的商业运行环境。只要政府愿意,国企是可以亏损的,资金链也是不会断的。目前的油价倒挂对于中石油和中石化来说只是形成短期影响,但最终政府会被迫调价补贴。成品油调价滞后的牺牲者必然是民营油企,近期很多民营加油站无奈被中石化和中石油收购,余下的惨淡经营,如果油价批零倒挂持续较长的时间,也必将走上被收购之路。中石油和中石化则可以趁机收编,加强垄断,成就中长期垄断利益。

再者,油价管制还不利于石油国企提高效率。政企分开才能使石油国企转变为依靠改善管理、技术创新、提供优质服务来提高赢利,而不是把精力放在价格和补贴上。石油国企讲政治的代价是牺牲效率,最终是全民埋单。公众应当向石油国企要求有效率的优质服务,能源消费负担要求政府解决。因此,石油国企的效率应该是公众关心的焦点。长期而言,由于石油的不可再生和替代不确定性,如果由于价格管制造成低效率的石油国企和石油消费,最终的受害者一定是消费者,如果这一代人没有付这个账,下一代人一定要付,而且稀缺和环境成本会使代价更高。

面对CPI指数持续上涨,政府的成品油价格管制显然有其短期的、宏观的合理性。但是,这种管制是不可能、也不应该是长时间的。不可能是因为中国的节能减排的迫切性和财政补贴的短期性;不应该是因为它不是抑制价格的有效机制,有种种的反市场的弊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解决油价倒挂,将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接轨,通过合理税则让成品油价格反映稀缺和环境成本是必要的,也是抑制需求增长和提高能源效率、节约能源的关键手段。

这几年的实践证明:在强劲的能源需求面前,行政对控制高耗能的无力明然,低价能源为高耗能企业获取更大利润空间,造成低效和不合理的能源消费。强劲需求的增长将成为今后价格进一步上涨的动力,并助长市场对于未来价格上涨预期。涨价的冲动会积累,一旦放开,有可能出现价格涨得更快的情况。

价格管制预防化解经济危机 篇4

1 价格管制的基本假设:经济周期理论

经济的发展并非一马平川, 而是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波动性。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在其著作《经济学》中指出:“经济情况很少静止不变, 在繁荣过后, 可以有恐慌与暴跌, 经济扩展让位于衰退。当最终达到最低点后, 复苏开始出现, 这就是所谓经济周期。”[1]

以9~10年中周期为例, 经济周期性波动不是简单正弦式波动, 而是一种不对称波动 (见图1) , 波峰是经济不断升温达到最高水平, 波谷则是经济瞬间崩溃产生的经济危机。坐标系横轴两侧一定范围内 (纵坐标a~b之间) , 是经济发展的正常波动区。此区域以上为经济发展过热, 经济泡沫不断膨胀直到最高点B;然后泡沫瞬间破裂, 经济水平跌回谷底C;经过一段时间调整, 再逐渐回到正常波动区域。在整个周期中, 市场经济力量会导致经济扩张期较长而收缩期较短, 即通常需要7年左右时间才能把经济从波谷推向波峰, 而只需要1~2年就会从波峰跌至波谷。[2]

2 价格管制的必要性及作用机理

政府作为国家管理者, 面对超出正常波动范围的经济, 应预见紧跟其后的经济危机, 并采取预防措施。我国经济体制虽是市场经济, 但并不是没有任何限制的价格自由, 在非正常市场环境下不能放任价格自由波动。价格管制就是预防措施的一种。

2.1 价格管制的必要性

在危机发生前通胀阶段, 由于市场上流通货币价值超过了产品价值, 所以单位货币购买力下降, 也反映为商品价格上涨。此时价格已不能再任由病态市场决定, 政府有必要采取价格管制。同时, 由于市场上资本传递的滞后性, 过剩资金往往集中于发展势头旺盛的行业, 国民收入并没有随物价的上涨得到相应增加。此时如果不进行适当管制, 会出现资源配置的马太效应。因此当经济危机来临时, 为稳定物价、防止恶性通胀蔓延、保障社会安定, 合理价格管制担当着不可忽视的重任。

2.2 价格管制的作用机理

价格管制的作用机理是对通胀溯源、控制和协调的一个逐步疏通过程。首先, 找出引起市场价格全面上涨的源产品, 对其价格畸高进行控制, 然后逐步解决下游产品乃至整个市场上商品价格上涨问题。其次, 在通胀时期不稳定的市场和社会环境下产生的投机盈利行为和群体非理性行为进行严格管束, 遏制经济过热加剧。再次, 配合收缩性货币政策, 减少市场流通货币。对价格、投资行为以及货币三方面共同进行调节, 实现市场平稳运行, 抑制通胀转变经济危机。

3 价格管制的时机及管制范围

3.1 价格管制的时机

价格管制主要运用在两个阶段:第一阶段 (图1, A-B段) , 经济不断升温, 即将超出正常波动范围;第二阶段 (图1, C-D段) , 危机发生后, 政府刺激经济复苏时期。

第一阶段是经济危机爆发期, 主要表现有经济持续高增长, 市场环境充满乐观情绪, 过度投资和信贷规模开始膨胀, 导致金融体系脆性增加, 国际资本开始大量涌入, 各种金融泡沫开始蜂拥而起, 最终导致物价持续上涨和通货膨胀, 社会不稳定因素逐渐凸显[3]。这时政府应对经济进行干预, 防止通胀恶化。第二阶段是经济危机发生后经济复苏期。这时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增长, 会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价格管制宜于作为一种预防性手段, 对市场上部分脱离整体经济回复速度、过快增长的行业进行控制。

3.2 价格管制的范围

政府要明确实施价格管制范围, 以便采取临时性价格管制和引导性财政政策, 通过资源优化配置稳定市场波动感。

(1) 引发整体价格上涨的源产品。比如由于自然灾害而造成的某种农产品价格上升。对于这种产品, 政府应该管制的同时予以财政补贴, 并减免相应税款, 以降低生产成本。

(2) 通胀时的投机行为。在自由市场经济中, 经济主体的驱利动机致使市场投机行为不可避免。经济主体通过各种手段操纵供求关系进而到市场价格, 造成价格严重偏离价值。

(3) 保障社会稳定的生活必需品。在现代社会中政府负有社会保障责任, 如生活必需品突然大幅涨价而政府不进行管制, 则势必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

(4) 群体性的非理性行为。表现为群体性的抢购或抛售某种产品, 造成该产品价格在较短时间内剧烈波动, 导致市场不稳定。

4价格管制的模型解析

常用价格管制模型有投资回报率模型、成本加成模型以及价格上限模型, 但都有其局限性。

以投资回报率模型为例:P= (C+a*I) /Q+b

其中P为价格、C为成本、I为投资支出、Q为产量、a为投资回报收益系数、b为调整项。其局限性在于企业收益率固定, 且企业收益与投资额有关, 这样一方面会导致供小于求, 另一方面会导致企业追求短期利益盲目投资。

再如成本加成定价模型:P=C (1+a) +b

其中P为价格、C为成本、a为利润率、b为调整项;其局限性在于企业收益与成本有关, 且产品价格由生产成本决定, 这样导致企业为追求利润故意提高成本, 且使得政府无法对价格进行精准和客观的管制。

鉴于上述局限性, 这些管制模型在实施时会产生一些消极影响, 使价格管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在吸取价格上限模型和区域比较模型优点的基础上[4], 尝试提出如下模型:

上式中P为价格、C为企业名义生产成本、RPI为零售物价指数 (通货膨胀率) 、M为企业的生产增长率、o为调整项, 下式中α为加权乘数、Cj是本企业的实际生产成本、Ci为行业内其他企业实际生产成本。

此模型具有以下优点:价格是动态变化的, 这样可以随着通货膨胀程度的变化得到及时调整, 使价格管制具有时效性;不对收益率进行限制, 能及早改善市场供需不平衡, 促进资源有效利用;实行企业名义成本, 将企业实际生产成本与同行业其他企业实际生产成本的加权平均, 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的透明度, 从根本上对其实际生产成本进行管制, 提高企业运作效率。

5结语

通过国家行政手段介入, 在恰当时机对恰当对象实施价格管制, 可有效抑制市场价格的非正常波动, 预防经济危机产生, 保障市场健康稳定的运行。因此, 对价格管制完全否定的观点并不可取, 政府应该将价格管制作为一种宏观调控手段, 逐渐完善价格管制实施的条件, 使其更好地为预防和化解经济危机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萨缪尔森.经济学[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2]夏斌.从全球通胀到金融危机—这一轮世界经济周期的发展逻辑[J].中国金融, 2009, (3) .

我国电力行业的价格管制与改革 篇5

1 电力行业的技术经济特征

电力行业作为基础性能源行业,关系整个国计民生,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重大。与其他行业相比,具有更复杂的技术经济特征。

第一,自然垄断业务与竞争性业务分离。在电力广泛运用的100多年时间里,电力行业的组织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原来的垂直一体化垄断经营的产业组织模式到现在的发电与售电环节引入竞争机制,而输电与配电仍然保持自然垄断的新局面。

第二,关联经济效应显著,需求缺乏弹性。电力产业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现在各个产业的发展无不需要电力产业提供电能。而同时,电力的需求弹性很小。这使得电力企业在市场关系中处于强势地位,可以在电力供求失衡的情况下控制电价获取利润。

第三,生产和消费的同步性与瞬时性。电能的瞬时性决定了电力供求必须时刻保持平衡以免造成资源的浪费。发电环节在供给短期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电力消费的市场需求却极有可能激增。这使得电力行业在发电环节不仅要有充足的电力供给能力,还要有一定的生产能力储备。这种特性加大了整个电力行业的规模经济,需要更大量的资金投入。

第四,普遍服务性。电能商品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是满足全民生活基本需求的必要物品,具备普遍服务性。而电力的普遍服务即是必须保证对贫困者生存权的保障。电力不仅是重要的生产保障,它的供应能力可以影响其他产业的生产布局,而且电力普遍服务对落后和边远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有促进作用。

2 电力定价问题与对策建议

由于发电企业存在显著的规模经济、成本次可加性,过去一般采取由一家或少数几家垄断企业提供电力服务使其效率达到最大化。随着电力新技术的发展,使得具有自然垄断性的输配电业务和非自然垄断性的发售电业务分离经营的条件下,仍然能够保证电力产业的正常运行。

由于整个电力产业的拆分,输电配电与发电售电的分离,整个电力价格分为了三部分: 上网电价、输配电价和销售电价。其中,发电环节与销售环节电价可由市场竞争机制决定,而输配电环节电价则受到国家政府管制。

2. 1 上网电价

上网电价是指发电企业按售电合同向电网公司出售电力的结算价格。

我国目前的上网电价特点是典型的价格“双轨制”:政府管制电价与市场形成电价。我国每年的发电量由两部分组成,90% 是由政府部门安排的年度发电计划提供,10% 是由双边直接交易采购或进入市场竞价平台竞争提供。政府部门安排的年度发电计划的电量由政府统一制定价格,由市场提供的这部分电量价格则由市场竞争或者协商确定。对于政府部门安排的年度发电计划电量,它受供求关系影响较大。供大于求时,年度计划值就比较少。供不应求时,年度计划发电量就比较高。从目前看来,我国的电价“双轨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改变。

我国的发电价格除了受到政府定价与市场形成定价的影响外,还受电力价格调节机制影响,影响最大的是煤电联动机制。煤电行业,是我国能源行业中的两大支柱性产业。在我国,火力发电机组占总发电机组容量的80% 左右 ( 参见表1) ,而电煤占全国煤炭销售的60% 左右。煤电两大产业相互依存,唇齿相依,关系十分紧密。

资料来源: 《电力监管年度报告》。

煤电联动机制主要针对的是我国“市场煤,计划电”的矛盾而出台一种过渡方法,是我国电力市场化不完全的情况下的一种“治标”的解决办法。它将电价分为两部分: 统一电价和浮动电价。浮动电价以煤价变化为依据,由政府核定。这样,煤价上涨带来的发电企业成本提升可通过上网电价的波动得到体现。上网电价与资源价格联动,并最终影响到销售电价,资源配置状况得到改善,是我国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一步。但是煤电联动作为一种行政政策,本质上仍是由行政定价。煤电联动只是治标的方法,电煤纠纷的最终解决还是要依靠电力市场化改革,即是通过市场化的电价来解决煤电矛盾问题。

从国际上来看,各国的电力业改革都是从发电侧引入竞争开始,从而通过市场竞争形成上网电价。对我国来说,如何在发电环节形成有效的竞争市场,可以说是我国发电环节改革应当优先考虑的目标。

2002年我国实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将国家电力公司重新分组为南方电网公司、国家电网公司以及五家发电集团和四家辅助集团,这是借鉴发达国家改革经验,电力行业走向有效竞争非常重要的改革。但是实施过程中却受到了重重阻力。“厂网分开”的改革能否成功取决于竞价上网能否有效进行,如果能,则可能会降低电网的市场势力,达到改革目标; 如果不能,反而会加大电网的垄断,与改革初衷背道而驰。

从目前的状况看,虽然我国成立了五大发电集团,国家采取竞争上网的电价激励机制,但仅仅形成了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离有效竞争差距甚远。为了提高发电企业运行经营效率,我们必须借鉴国外成功的电力市场运行经验,结合中国实际,制定出一种合理的发电环节竞争政策,并实施有效的动态监管政策。

2. 2 输配电价

输配电环节具有较强的自然垄断性,而且电力产业的网络性决定了输配电环节仍然需要一个企业居中调度运营。因此,在我国,我国政府对输配电环节电价实行严格的政府管制,采用的是企业申报政府审批的模式,其定价基础是输配电网络的成本和合理的利润。

而从国际上来看,输配电环节的价格管制模型主要有两种: 投资收益率与激励性价格管制。美国、日本在输配电环节主要采取的是投资收益率管制,英国、澳大利亚、挪威采取的是激励性价格管制,其中,激励性管制又包括价格上限管制和收入上限管制等。

目前来看,我国输配电价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 1) 输配电价并未真正形成。

( 2) 电网企业经营风险增大。

( 3) 交叉补贴普遍存在,不利于输配电价的正式形成。

( 4) 各层次电网的价格不能合理传导。

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对输配电价进行改革,一般来说,在电网发展初级阶段,为了吸引投资,一般采用投资回报率方法对输配电价进行管制; 在电网成熟阶段,提高电网效率、降低成本成为管制目标,更倾向于激励性价格管制以发挥价格机制的激励作用。总的来说,在输配电这个自然垄断环节进行价格管制,激励性管制是一种趋势。

另外,由于输配电环节形成了具有垄断性质的纵向一体化的结构,这使得电网公司控制了输配电网络,对处于上游的独立发电企业可能实施接入价格歧视。目前,我国电力接入价格歧视主要体现在对五大独立发电集团的上网电价方面。从2010年各类发电企业上网电价统计表 ( 表2) 可以看出, 五大独立发电集团的平均上网 电价为371. 57元 / 千千瓦时,仅为地方投资发电企业的92. 31% ,比地方投资发电企业上网电价低30. 94元/千千瓦时。

单位: 元/千千瓦时

接入价格歧视的形成是由于市场交易调度权力的“垄断式”安排和电力市场必要管制的缺失以及错位。它的产生不仅使发电企业利益受损,而且更严重的是扰乱了发电环节的市场定价,不利于各个发电企业的公平竞争,阻碍了我国发电环节市场的形成。

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国应从电力市场的纵向结构、市场设计和管制安排三个方面着手来减弱和消除接入价格歧视。

( 1) 深化“厂网分开”改革,实现输配售电环节的分离。我国电力改革还在持续,应该继续沿着“厂网分开”的路径改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输配售电环节的分离,从纵向的产业结构和产权安排两方面来削弱垄断者对价格的控制力。

( 2) 设计合理的市场微观结构。管制者必须设计合理市场微观结构,才能保证电力市场正常的正常运行,例如设立独立的电力交易或调度中心、确定政府管制与市场竞争的界限等。

( 3) 合理配置管制权力。如同电力产业改革之前所说,“政企分开”,经济管制权力只应赋予政府管制部门。而作为电网公司,由于网络的特殊性,使得它们具有电力调度和运营的权力,这不啻拥有一定的管制权。为了避免这个情况,应该实行产权重组,切断利益链条,使得分离后电力运营商与发电、售电企业完全独立,不存在任何利益关系。

2. 3 销售电价

2005年我国出台的《销售电价管理暂行办法》第六条规定: “销售电价由购电成本、输配电损耗、输配电价及政府性基金四部分组成。”目前,我国销售电价主要按用电行业与用电性质进行分类,分为居民生活用电电价、商业用电电价、非居民照明用电电价、大工业电价、普通工业电价、非工业电价、农业生产电价、趸售电价和其他电价九个类别。

在定价方面,我国主要采取的是单一制电价和两部制电价,现在,随着电力改革的进展,部分省市也开始实行峰谷分时电价、丰枯电价、避峰电价等。

我国目前电力市场仍不完善,销售电价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虽然政府依据行业的不同,分别制定不同的销售电价,平衡了整体电价水平,但是这种电价制度并不能很好适应市场机制,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 1) 未能形成以市场为基础的销售电价。

( 2) 用户分类标准不一,电价交叉补贴严重。

( 3) 峰谷分时电价、丰枯电价未能全面推行,且价差过小。

( 4) 两部制电价比例需要调整。

从国际经验来看,在国外的电力市场上,一般采取间接定价的方式,由市场形成销售电价,减少管制部门的干预。在我国,销售电价受政府管制,定价原则是公平负担,有效调节电力需求,兼顾公共政策目标,保护电力企业和用户的合法权益,采取直接方式,政府直接制定销售电价价格水平。

目前,在电价形成各环节中,上网电价逐渐放开管制( 竞价上网) ,而输配电价格和销售电价还是由政府定价,买方的电力市场逐渐活跃,卖方的竞争的电力市场难以形成,这不利于整个电力产业的发展,因此应该适当放松对售电价格的管制,并且进一步对销售电价进行管制改革。

( 1) 放松对售电价格的管制,形成以市场为基础的销售电价。从国际上看,欧美等发达国家进行电力改革时,都是从放松管制开始,打破电力产业垂直一体化经营的局面,从竞价上网到逐步放开输配售电环节。我国目前已经开始竞价上网,借鉴国外经验,可以逐步放松对销售电价的管制,由政府定价逐渐向市场定价转变,最终形成竞价销售,使电力商品的价格,既能反映电力本身供求关系,也能反映电力商品价值。

( 2) 简化我国电价消费的分类形式。我国各省市用户电价消费分类不统一,这也导致了电价的交叉补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尽快简化电价消费的分类形式,按照2005年下发的《销售电价暂行管理办法》中规定的销售电价的分类形式 ( 居民生活用电、农业生产用电和工商业和其他用电) 尽快推进改革。

( 3) 扩大峰谷分时电价与丰枯电价适用范围,同时适当增大两者价差。峰谷分时电价与丰枯电价的实施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提高社会效率。目前它们适用范围过小,实施主要为工业用户,居民、商业用户等都未执行。所以扩大适用范围,同时适当增大可靠性电价,降低避峰电价,提高枯水期电价,降低丰水期电价,真正达到引导、改变、激励用户合理移峰。

( 4) 建立销售电价与上网电价、输配电价的联动机制。要在电力产业建立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就需要建立起销售电价的价格联动机制,使得上网电价,输配电价的变动能够合理传导,真正实现由市场决定售电价格,而不是由政府管制制定。

( 5) 合理分配两部制电价比例。两部制电价以基本电价来补偿固定成本,电度电价反映变动成本。合理的两部制电价应反映不同负荷率的容量成本在电度电价和基本电价中的比重。因此,合理分摊容量成本,分配电价比例是一个核心问题。

在销售电价改革中,居民电价由于居民户数庞大的特性,尤其值得注意。居民销售电价在过去十多年来基本没有大幅调整,但由于居民不论作为整体还是个体,议价能力都比较弱,即使在未来电力改革后,也没有办法成为真正的竞争性用户。不过电是一种准公共产品,电力企业必须提供普遍服务,如何使每个居民享受到合理低价的电能商品,是每个电力企业与监管者所要思考的问题。

3 结 论

我国电力行业价格管制模式的选择 篇6

电力行业是自然垄断行业, 对自然垄断行业的价格管制, 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利益、企业效率以及企业的财务稳定。因此在所有管制手段中, 它是最为重要的也是最难设计的一个环节。

(一) 如何给予企业公正的报酬维持企业的运转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促使企业提高生产效率

在自然垄断部门按边际成本定价会产生亏损, 不利于企业的财务稳定和投资。如果政府要求企业按边际成本定价, 给予企业补贴, 则补贴数额就会很大, 用现行的财政收入很难支付庞大的补贴额。如果难以做到这一点, 则势必要增加税收, 这样就会产生收入再分配。企业长期亏损也可以获得补贴, 企业就不会有降低成本的愿望, 导致经营散漫, 内部效率低下。

(二) 如何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管制者必须掌握有关企业成本以及其他外部环境的信息。管制过程实际上是管制者同被管制厂商之间的一个不对称信息下的博弈过程。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企业有机会制定垄断价格, 且在信息不对称下企业也缺乏提高生产率的服务质量以及扩大生产规模的动力。

(三) 管制成本问题

对价格的管制必须要收集、分析和加工有关被管制企业的财务、会计、投资计划、需求结构和动向以及技术等方面详细的数据。并且要根据有关政府部门、消费者提供的信息进行调整, 因此管制的成本很大。

二、两种价格管制模式

面对以上的难题, 西方国家设计并采用了两种主要的价格管制机制, 即成本加成机制和价格上限机制。

(一) 成本加成机制 (公正报酬率机制)

成本加成机制是一种保证企业收支平衡的机制, 一般来说用企业相关运行成本加上必要“报酬”, 又称为公正报酬率机制。企业向管制者提交一份关于其运营费用和资本成本的清单, 以及投资回报率, 管制者在获得相关数据时, 进行调整, 将这些成本信息传递到最终向消费者索要的价格中。其模型是:

其中, o是被管制者的运行成本, RB为管制者认定的资本基数, 一般为前期成本, 且采用历史数据。d为资本折旧, r为公正报酬率。

资本基数是由负债资本 (V) 和自有资本 (E) 构成的, 所以公正报酬率是由负债资本的利息和自有资本的利润构成的。因此, 公正报酬率 (r) 要通过确定负债资本和自有资本的合理比率, 以及确定负债资本的合理利率 (i) 和自有资本的合理利润率 (k) 来决定。这样, 公正报酬率可以用下列公式来确定:

公正报酬率 (r) = (D/RB) ·i+ (E/RB) ·k

因此, 公正报酬率是通过确定负债资本比率 (D/RB) 、负债资本利率 (i) 、自有资本比率 (E/RB) 和自有资本利润率 (k) 来决定的。

这一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借助严格的会计审计制度和听证程序以提高成本信息的透明度;可信的投资回报承诺对吸收并稳定扩大固定资本投资有正向的激励。

同时它也存在着缺点:必须付出巨大的管制成本;企业会寻求增加成本基数而不顾降低成本的逆向激励;可能出现管制收买;难以适应通胀率的波动。

(二) 价格上限机制

价格上限机制是固定价格机制中的一种。这种价格监管机制在规定企业所有被监管服务的加权平均价格作为初始价格的同时, 还确定了随时间调整加权平均价格以反映投入要素通货膨胀和生产力发展趋势的条款。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 Pt-1为基期加权平均价格, Pt为以下各年价格调整的上限, RPI为该年的零售物价上涨率, X是受监管产业的生产率上升率。

可见, 基期加权平均价格和即期通货膨胀率都是给定的, 而生产率因子却要通过估算企业的运营投入、资本投入、许可的资本回报率和资本基数来确定。虽然这也涉及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但生产率因子与产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正相关, 因而它的确定对企业信息的依赖程度相对较弱。由于一般产业生产率水平是趋于上升的, X因子在一个监管间隔期 (不同产业的监管间隔期不同, 一般为3、5、7年) 结束之后, 即面临着相应调高的趋势, 这就使得企业为了获取利润剩余而努力将生产率提高到X之上。

因此价格上限机制的优点是明显的: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投资回报率机制在价格调整时复杂的成本审核, 从而显著降低管制成本。企业如果将生产率提高到合同规定的X水平上, 则可以获得提高部分作为报酬, 从而改善企业生产效率。由于不超过上限价格的价格降低是企业的自由, 从而有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和消费者剩余的提高。

但它也有如下缺点:如果管制不完善, 则极有可能形成垄断领域为垄断价格。由于价格竞争成为可能的现实, 在管制者和被管制企业之间很难就提高生产率达成一致意见, 经常会在实际可能实现的生产率提高度以下达成协议, 因而往往不可能使该类产业的价格总水平降低到实际上可能的水平。这一机制可能会对保持低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产生有力的激励, 而对固定资本投资、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改善服务质量的激励不足, 如网络覆盖不足、维修不足以及安全隐患等。由于X的确定缺乏公开听证程序, 因此管制的过程透明度有限。

三、我国电力价格管制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价格管制较为混乱, 在管制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成本加成、特别定价和价外加价三位一体的定价机制。电力管制价格由国务院价格管理部门制定, 如果由于燃料价格上涨或通货膨胀等原因导致电力成本费用提高的话, 则首先由电力经营企业向当地物价部门递交提价申请, 并提供作为调价理由的有关财务资料, 当地物价主管部门对企业上报的调价资料进行审核, 同时召开电力价格听证会, 听取各利益集团对调价幅度的意见, 然后对调价方案进行、调整, 上报省级物价部门批准。

在具体实施上, 我国没有对电网实行单独定价。现行的电力价格主要是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其中上网电价主要是“成本补偿电价”, 这种上网电价以电厂的生产成本为确定依据, 为“一厂一价”, 概括起来可分为“老电价”和“新电价”两大类。

我国的销售电价分为管制电价和指导性电价两类, 管制电价是以物价局和国家发改委每年颁布的目录电价表为基础, 各地区有关部门征收的各种附加费和加价一并附到管制的电价中。指导电价包括管制电价, 当用户年用电量超过一定的消费量时, 再加上各种附加费和加价。

从上述我国电价的现状可以看出以下问题:

(一) 我国的价格管制的技术落后

我国价格管制机制以企业上报为基准, 加之价格管制权较为分散, 会计审计技术较为落后, 事实上很难对企业的成本信息进行严格的审核, 企业基本上掌握了定价的主动权。

(二) 没有建立价格的管制模型

我国的电价管制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没能数量化、公式化。大多数电网经营企业 (省级电力公司) , 又同时拥有发电企业和配电企业, 还没有从原有的一体化经营体制中脱离出来, 网售电价只是在上网电价基础上加上输电费用和输电利润、税金, 其网售电价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和电力公司之间讨价还价的能力和各利益集团的利益协调程度。

(三) 电力管制价格不能刺激电力企业自觉提高生产效率

由于物价管理部门制定或调整电力价格, 基本上是以企业上报的成本为主要依据, 虽然物价部门会对企业上报的成本资料进行审核, 但由于没有向企业那样了解真实成本, 通常凭主观判断对企业的调价幅度“砍一刀”。这种电价形成方式, 还从客观上诱使投资者和经营者放松对建设成本费用的管理控制, 刺激企业虚报成本, 缺乏努力降低成本的动力。

(四) 电力价格中的政策性因素较多

我国的电价实际上承担了许多社会调节职能, 电力企业通过内部补贴对居民、农业及一些贫困地区实行低价, 以实现社会稳定, 国家对于经济、投资的调节, 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电价。

四、我国电力价格管制模式的选择

公正报酬率模式以及价格上限模式具体应用到我国还应该考虑到我国制度方面的因素, 以及企业的现实情况。在公正报酬率与价格上限模式之间有一个基本的权衡, 那就是:价格上限模式是一种高强度的激励模式, 它可以迫使企业提高效率, 但是留给企业大量的信息租金, 企业有可能获得超额利润;而公正报酬率是一种低度强度的激励模式, 力求使企业收支平衡, 企业没有降低成本的动机, 但是也不会获得高额垄断利润。下面对我国的制度一一考虑, 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价格管制模式。

我国的行政垄断现象严重, 企业通过行政垄断获得大量的租金。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 选择价格上限, 企业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我国的公共资金影子价格较高, 假设企业的成本是可以观测的, 并且国家可以保证定价规则的稳定性, 那么公共资金影子价格的成本比较高时, 企业得到的信息租金就会带来较高的社会成本。当然, 如果不给企业信息租金就会造成比较低的生产效率, 但是两者相比, 信息租金的社会成本要比低度效率带来的成本更大一些。

我国融资方面存在着约束, 因此, 为了鼓励投资, 实现可持续发展, 就要求采用公正报酬率的方式, 保证投资者都能够收回成本, 达到收支平衡。

我国管制手段落后, 审计和核算制度效率较低, 企业同管制机构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因此选择价格上限机制, 让企业自行控制成本。

由于我国收买的交易成本较低, 如果选择价格上限机制, 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必定追求更多的信息租金, 就会更加积极地对管制机构采取收买。因此, 选择公正报酬率可以减少合谋带来的好处。

我国目前对管制机构的监督乏力, 管制机构具有相机决策权, 这样就适合选择价格上限模式, 公正报酬率涉及的成本概念过多, 公众很少有这方面的能力和兴趣去了解, 而价格上限同物价上涨指数相关, 直接关系到公众的生活, 公众便于监督。

管制权混乱, 政出多门的现象也对价格管制有重要的影响。管制权的混乱会导致无效率的监督以及无效率的激励。因此选择价格上限将很难对企业做出好的监管, 因此适合于选择公正报酬率。

我国电力行业的内部效率低下, 这样也适合于选择高强度的激励机制, 价格上限机制可以给予企业充分的激励, 提高企业的内部效率, 获得较高的利润 (见表1) 。

综合各方面的因素, 我国目前较适宜的价格管制方式是公正报酬率方式, 在采取公正报酬率方式时应可能使之公式化, 科学化。当政治、法律和其他经济制度变得更加完善后, 可以尝试使用价格上限制度, 促进企业提高生产效率。

摘要:我国目前的电力价格管制上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对于电力行业这样的自然垄断行业来说, 价格管制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针对价格管制, 西方国家发展出了两种管制模式:价格上限模式和公正报酬率模式。文章从中国电力行业的管制现状出发对两种价格管制的模式进行了对比, 得出了我国电力行业价格管制的模式。

关键词:电力行业,价格管制,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富良, 万卫红.企业行为与政府管制[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1.

[2]、 (美) 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

[3]、王俊豪.中国政府管制体制改革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0.

[4]、肖志兴.自然垄断产业规制改革模式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5]、张昕竹, 让·拉丰, 安·易斯什.网络产业:规制与竞争理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6]、夏大慰, 范斌.电力定价理论、经验与改革模式[J].产业经济评论, 2002 (5) .

药品价格管制 篇7

管制在经济学意义上实质是对市场机制的一种替代,它是政府强制力对竞争的明显替代,或者说,它是政府依靠其特有的强制力对社会资源进行配置的一种形式。同时,政府管制与市场机制之间的相互替代不是静止不变的,也不是完全替代的,而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当市场本身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即出现市场失灵时,政府就会通过其强制力来调节市场,以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土地是住宅开发和供给的基础。在我国目前的土地使用制度条件下,政府是土地的主要供给者,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是住宅数量及价格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政府制定的有关住宅土地交易政策对住宅市场的发展与运行有决定性影响。通过对土地市场的科学管制,政府可以协调整个住宅市场的发展。因此,政府对土地资源的管制,是规范住宅市场,调控住宅价格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现行土地交易管制政策回顾及归纳

目前,我国城市土地出让制度采取的是在不改变城市土地国有的条件下,采取招标、拍卖、挂牌以及协议等方式将土地使用权有偿、有限期地出让给土地使用者。根据我国2002年出台的《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规定: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各类经营性用地,必须以招标、拍卖或者挂牌方式出让。

(一)现行土地交易管制政策回顾。

从2003年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整顿土地市场开始,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严格管制土地的政策文件。主要有:

2004年3月31日,国土资源部、监察部等发布了《关于继续开展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情况执法监察工作的通知》,明确从8月31日起,所有经营性土地一律公开竞价出让,禁止协议出让,即业内所称的“8·31”大限。

2004年4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严格土地管理的紧急通知》,明确提出要继续深入治理整顿土地市场,严格土地市场的管理,目的在于制止土地的乱占滥用,防止突击批地,抑制一些行业、地区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防止经济大起大落,保证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

2004年10月21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统称为“28号文”,文件指出要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量,盘活存量土地,加强土地利用计划管理,严惩违法行为等,要高度重视土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不断完善土地法制,建立有效的土地管理制度,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确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06年5月30日,国土资源部发布了《关于当前进一步从严土地管理的紧急通知》,对《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进行了重申和细化,并提出确保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土地政策落到实处;还要求严格执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和出让合同补充协议示范文本。

2006年8月1日,国土资源部颁布了《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范》和《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范》,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完善国有土地出让制度,切实解决国有土地出让中存在的问题和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纪委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重要内容。

2007年10月,国土资源部出台了《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规定》,简称39号令,其目的是为规范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行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土地使用制度,文件明确规定了土地出让中招拍挂的具体实施程序。

(二)现行土地交易管制政策归纳。

从这些出台的政策可以看出,政府管制城市土地的方式主要包括对土地产权的管制、对土地使用的管制以及对土地交易的管制。在这里,主要讨论对土地交易进行管制的方式。

土地出让方式的管制,是指政府对拟出让的土地决定采用何种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出让方式的选择不同,得到的出让价格往往也会有较大差异。目前,政府对商品住宅用地的出让大多数主要采用的是公开拍卖的方式。

土地出让总量的控制,是政府根据区域整体经济运行状况,对某一时期整个区域的土地供应总量做出增加或减少的决定,总量的调控主要通过科学、合理和有前瞻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来实现。

出让地块面积的管制,是指政府在决定出让某一土地时,出于对开发期限、用途、利用率等方面的考虑,一般会考虑是将地块整体出让还是分割出让。

三、土地交易管制对住宅价格的影响

(一)土地出让方式对住宅价格的影响。

土地出让方式中的“招拍挂”制度在现实中具有两面性,它虽然是一种公开、公平竞争的市场型交易行为,出让价格一般情况下也可以反映市场信息,但因为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土地招标和挂牌出让也会产生一些“暗箱操作”和“灰色交易”等违规方面的问题;而针对商品房使用的拍卖出让方式,基于利益的驱动,地方政府都希望其越高越好,这就造成了某些地块拍出“天价”的情景。土地价格增加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房地产成本增加,最终将会对房价产生影响。

(二)土地出让总量对住宅价格的影响。

土地出让总量对住宅价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土地出让总量的变动会影响土地的价格发生变化,土地价格作为房地产的成本,地价变化又会引起房价变化;二是当期土地出让总量的多少会引发未来住宅供给数量的变动,进而影响房价;三是土地出让总量的变动会影响市场上购房者对房价的未来预期,如果当期土地出让总量投放少,购房者预期未来房价可能会走高,进而影响当期的住宅需求,反之亦然。

(三)出让地块的面积对住宅价格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出让地块面积的大小会影响到地价的大小,对开发商的资金要求也不同,面积较大的地块往往会由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开发商取得,这样容易形成房地产市场的垄断,不利于形成有效竞争。同时,当一个较大地块被开发商购得以后,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开发商必然会实行分期开发,这样土地转化成住宅产品的速度就比较慢,转化率低,每年对市场的供给量就少,在市场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就会影响到住宅的市场价格;但是,如果将一个大地块拆分供应给多个开发商,转化率就能提高,能够很快形成住宅产品,形成有效供给。

四、小结

根据以上分析,建议政府在进行土地交易管制时,应继续加大土地市场的监管力度,在土地出让总量方面,政府应继续加强城市用地规模控制,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指导下,合理分析与预测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与价格水平,从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角度,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土地出让计划;在供应土地时,应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土地出让方式以及出让用地面积,要科学、合理制定招、投标办法,防止出现地价以“天标”中标的现象;同时,要盘活存量土地,增加土地有效供给,制止市场上炒买炒卖土地行为,抑制土地价格的非理性上涨。最后,政府还应加强处理违法占用土地、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不规范行为。

参考文献

[1]钱昆润, 芦金锋主编.房地产经济.中国计划出版社.

[2]刘琳, 刘洪玉.地价与房价关系的经济学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3.7.

[3]况伟大.房价与地价关系研究:模型及中国数据检验.财贸经济, 2005.11.

药品价格管制 篇8

2月26日, 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商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供销总社等七部门联合召开了全国化肥供应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部署保障春耕生产用肥, 稳定化肥价格工作。春耕期间磷酸二铵出厂价格一般不得超过4100元/吨。目前厂商DAP出厂价在4000元/吨左右。

评论:

申银万国认为化工板块整体调整原因主要为市场因素, 市场整体估值下移可能导致板块补跌。在此简单评述部分子行业基本面及我们的观点变化

在化肥方面:国际农产品牛市推动化肥景气度上升, 国内管制政策短期负面, 但难改长期趋势春耕来临, 农资品价格上涨压力较大, 国家政策干预的频率、力度在加大。以磷肥为甚, 价格上涨压力较大导致国家在1月15日再次调高08年出口关税;并在2月26日制定64%DAP限价至4100元/吨, 执行至4月。国际DAP涨势迅猛, 本周报价已经在850-900美元/吨, 而上周报价还在780-800美元/吨, 1月份报价约在650美元/吨。国内DAP价格已上涨至4100元/吨 (64%含量) , 但与国际价格价差仍在扩大, 考虑35%出口关税, 仍然低于国际价格。此外, 与主要磷肥出口国美国、摩洛哥相比, 中国出口东南亚地区亦更有运输优势。尿素国际价格前期略微下滑至400美元/吨, 近期较稳定;国内春耕即将启动, 尿素价格以稳定为主, 局部区域价格小幅上调。钾肥价格近期稳定, 东南亚钾肥到岸价约500美元/吨;中国钾肥进口谈判尚无进展。

国际化肥供求趋势未发生变化, 08年供应略微偏紧。磷肥08年上半年供应仍然偏紧, 随着摩洛哥160万吨DAP产能和中国宏福等两个60万吨DAP产能建成, 供应紧张逐步缓解。尿素机会可能不仅限于上半年, 如果粮价上涨, 下半年国际尿素价格还将带动国内尿素价格。

在中国、俄罗斯钾肥投产前, 国际钾肥寡头垄断、以需定产、供应偏紧的格局仍难改变。国内化肥供应和价格在国际价格、关税、限价、成本上涨中寻求动态平衡, 短期政策管制阻碍价格上行动力, 但长期价格趋势将上升。全球新增氮肥、磷肥产能一半以上来自中国, 尿素和磷肥出口在国际贸易量中比例分别为15%、26%;如果中国磷肥、尿素不出口或出口不足, 国际供应更偏紧, 国际价格进一步上涨, 与国内价差进一步扩大。如果国内价格上涨太快, 政府有可能进一步出台管制措施。但是, 国际需求、国内政策管制与资源价格上涨等因素将共同导致化肥价格长期趋势向上;此外, 政府对尿素、磷肥的限价政策实际效果仍待观察。目前DAP厂商报价在4000元/吨左右, 略低于4100元/吨;限价阻碍了DAP进一步上涨的幅度。

药品价格管制 篇9

一、当前我国输配电价格中出现的问题

当前, 我国还未形成输配电价的独立共用网络, 现行实施的输配电价格事实上是:电力销售价与上网价之差价, 而且因各省具体情况不同而存有较大差异。

第一, 输配电方面, 我国还未有独立的价格机制形成。现行管理办法要求输配电改革向“成本+收益”制式进行管制过渡。但由于输电、配电体系不分, 其相应的输配电成本就无法清晰核定, 其价格形成依然只能以购销的差价为依据, 所以当前输配电价完全由政府主管部门制定的发电上网价和销售价决定, 这样根本无法反映输配电工作的业务成本, 更别提电力市场价格信号特性的有效发挥。

第二, 输配电价补贴多有交叉。当前, 在我国各类电力用户中存在着较多的交叉补贴现象, 如不同类的工业用户、商用业用户向城镇普通居民用户、贫困县乡用户提供价格补贴;同类用户中, 按所用电压等级不同, 由电压高等级用户向低等级用户进行补贴。

第三, 我国多层次电网结构已经形成。分为国家级、区域级、省级还有独立电网, 从其相应价格形成机制来看, 各层次电网之间的价格没有做到合理传递, 部分省区交叉的电网直接依据成本分摊进行内部定价, 合理的输电价难以到达电力用户终端, 这样不但不利于输配电价格的调整, 反而使得省区电网电价矛盾疏导难以进行, 大范围的电力资源优化配置更难以实现。

主要表现在:一是影响多方投资者对于电力投资的信心, 不利于电网运作资金多元化来源的建立。二是面对交叉形成的输配电价, 国家各层次电网企业无法将正常的市场规律运用到输配电网络的投资融资计划制定中, 以致于我国农村配电网络长期滞后于城市电网的发展。三是由于当前不能实现电力市场中电网电价的开放、合理、公平交易, 严重制约了各发电、配电企业与用户企业之间科学交易模式的形成。四是输配电价格传导不顺直接影响了整个电力上下游环节的发展。

二、电力市场化改革中增强输配电价格管制的措施

第一, 输电系统与配电系统完全分开。要达到建立成熟的配电价格形成机制这一目标, 前提是要主、从输电系统与配电系统完全分离开, 因为要形成科学的配电价格首先必须合理确定配电成本。从世界范围内的实践案例来看, 在我国要达到这一要求, 首先要从法律法规意义上分开, 也就是说先制定输配电分离的相关条文, 然后再由各电网企业以输配电业务不同来分别成立分开的输、配电部门, 其产权可以根据输电与配电涉及的电网不同, 具体分为输电产权属中央, 配电产权归地方, 当然在大方向上地方归中央管制的不完全分离方式。

第二, 输配电价的制定方法。输配电价格的科学的制定, 可以利用“成本+收益”的方法来进行。首先要推进相关部门出台输、配电价格分开的法律法规, 加强其成本监审, 然后在清楚电业务实际成本的基础上, 形成分开的输电和配电价格。其次是要建立配电价格的市场调整机制。

三、电力市场化改革中增强输配电价格管制的模型

针对上文我国电力市场所面临的电力企业与用户矛盾明显, 企业自身效率不高的问题, 当前需要建立一个适合我国电力行业价格管制模型, 以求改善现在所面临的局面。

笔者以此为目的, 通过对于投资回报率 (ROR) 和价格上限管制 (RPl—X) 两种管制模型特点的研究, 在吸收二者理念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综合性的模型类别:

价格调整期=n (年)

以上公式中:Pt+1=指管制当期价格水平;VA指的是上期的活动成本, VAt主要包括企业运营的所需的燃料、水、材料、员工工资福利、设备维修及各类保险等费用投入;RPI指的是零售价格指数, 这一指数依照相关的政府部门统计公布数据为准, 以反映当前零售生产资料及生活消费品的价格综合变化情况为目标, 它是活动成本增高幅度的代表;X指的是效率因素, 可以在比较前后连续2年的全要素生产效率的基础上得到, 与RPI相反, 它代表的是VA的降低幅度, 并与RPI一起共同影响电力企业的VA, 决定企业运转效率;X的确定与企业技术进步、生产、管理三大效率密切相关, 企业现有的技术水平提升度越高、生产效率提高的潜力越大、企业现行管理水平提高的空间越大, X的值就越大;VS指的是管制当期沉淀成本, 包括企业诸如固定资产等无法回收类的支出费用;μ指的是最大收益率, 直接影响电价, 它的确定是以实际电力市场的电力需求量为基础的, 这个不是固定收益, 因为模型中电价并非总能达到上限。当然, 此模型需要设计一个适合的价格调整期, 这方面的国际惯例是3-5年, 实际应用时可以根据国内物价指数是否稳定来决定调整期延长或缩短。

以我国实际国情及当前国内电力发展现状为基础, 电力主管部门对于电网经营企从配电价格等方面业实施经济性管制, 不但能够加强电力市场价格制定的科学性, 便于解决我国电力企业与电力户之间的利益冲突, 而且有利于为电力行业注入新的投资活力。

参考文献

[1].乞建勋, 马军杰, 申鑫, 许文秀.基于价格上限的输配电价格管制模型改进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0 (2) .

[2].曾鸣, 王鹤, 张婷, 韩英豪.输配电价格监管模型的改进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 2007 (6) .

上一篇:智慧港口下一篇:鼻内窥镜下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