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问题(通用12篇)
价格问题 篇1
一、当今建筑装饰工程价格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 与目前发展的市场经济不相适应。
由于建筑装饰行业, 随着人们对健康及环保有着更高的要求, 新材料、新产品上市其价格也在不断的变化。其价格控制一直采用传统的模式, 通过计算工程量、套用定额及取费标准, 最后汇总出工程价格, 这种价格其实属于计划价格范畴, 而目前市场已放开, 人工、材料、机械台班价格在随时不断地变化, 甚至于某些价格已大大超过定额水平。虽然近几年对工程价格实行“动态管理”, 定额部门定期对材差进行调整, 但调整情况往往滞后于市场, 仍然存在着局限性, 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活市场、死造价”的被动局面, 它严重地制约了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威胁着其生存和发展。
2. 与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相脱离。
当今预算定额是按照部门的平均水平, 通过测算、抽查等方法编制出来的, 它对于不同的施工方案、施工工期、施工环境和施工水平等实际情况来讲,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工程价格, 这样按预算定额确定的工程价格其实是一个“理论价格”, 这种理论式价格已经严重脱离了施工实际情况, 极难反映工程的实际投入。
3. 取费标准复杂, 指令性强, 违背价值规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建筑施工企业都巳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 它们迫切需要一个平等交易、公平竞争的环境。而现行的费取标准却恰恰忽视了这一点, 它计取的办法是按企业所有制性质、企业资质等级和工程类别加劳保费等分别计取的, 取费标准复杂且指令性强, 从而人为造成了同一工程不同价格的不合理状况。这种反常现象严重扰乱了建筑市场的工程价格管理工作, 严重破坏了施工企业竞争的合法环境。
(1) 增大了投资包干、招标投标的难度, 因为企业等级不同、所有制不同, 其工程报价和标底就不同, 这样就客观上加大了作标底的工程量。
(2) 低资质企业和高资质企业联营, 高资质企业将承包的工程包给低资质企业, 白己拿管理费, 低资质企业拿高资质企业执照去承包工程, 将级差让给高资质企业。从而出现工程质量低劣、拖延工期、工程多次转包等弊端。
4. 影响国际承包.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 参与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竞争的机会与日俱增。
国际工程价格管理也象招标投标, “FIDIC”合同条款一样, 具有一套严密的定价和管理方式。而我国仍然采用工程价格的传统定价模式, 与国际惯例相差甚远, 从而严重影响国际工程的承包, 或者承包后也无利可图。随着我国重返“关贸协定”, 这种后果将会越来越严重。
二、工程价格管理工作改革的几点思路
1. 改革传统定则, 实行指导价、市场价的方针。
由于市场经济已日益发展, 价格已基本放开, 因此, 要搞好价格管理工作, 必须取消原来的计划价格, 培育发展市场价格, 但因目前正属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过渡时期, 价格完全放开还有些难度, 因此, 对工程价格管理来说, 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该建立价格咨询服务休系, 运用微机储存、处理、检索功能, 对工程消耗的主要资源进行预测、整理、分析, 并发布指导性的价格, 从计划价格发展到指导价, 向市场价平稳过渡, 达到宏观控制工程价格的目的。
2. 改革取费标准, 建立按工程类别的取费方法。
在目前经济条件下, 取费完全放开还是有些超前, 原因是我国经济基础不太强, 资金比较短缺, 基建投资者总希望投资省、俭、低, 如果完全实行竞争费, 将会出现盲目压价现象, 各种不正之风更加泛滥, 使企业难以承受。因此, 实行指导费用将是当前过渡时期建筑业发展的有效良方。而目前建筑业取费标准复杂, 并且已暴露出许多弊端,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必须改变原来按企业所有制性质和企业等级取费方法, 建立起单一的按工程类别的取费方法, 这种就避免了同一建筑产品不同价格的状况出现, 实行了同一产品同一价值.这是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 是改善价格管理工作, 顺应建筑市场竞争的必然趋势。当然, 在目前这种过渡时期来说, 实行这种取费标准也应该仅仅是指导性的, 在实际运作中, 应根据实际情况以及承包商各自的施工方案、施工工期、承包利润等, 通过招标投标来决定取费, 确定工程价格。这样既可以避免盲目压标压价, 又可以做到计价有据可依。
3. 建立完善的招标投标机制, 搞
好工程价格管理, 必须应具备一个统一的、稳定的、健全的市场, 平等交易、公平竞争的环境。要树立起这个良好的环境, 首先应建立起完善的招标投标机制, 这种机制应是建筑市场最基本的竞争方式, 也是发展商和承包商确走工程价格的基本过程。多年来的招标工作已经证明, 建立完善的招标投标机制, 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紧迫感、危机感, 激发企业的活力, 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提高工程质量, 降低工程造价, 因此, 在推广招标投标承包机制时, 一方面应硬性规定工程招标投标范围, 扩大工程招标投标的广度, 避免私定工程和一些不正之风的产生;另一方面要真正使招标投标规范化, 增强招标投标的透明度, 约束建设单位 (发展商) , 尽量公开决标, 减少行政干预, 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督职能, 严肃承包合同管理。从而不断使价格管理正规化、市场化。
价格问题 篇2
《价格问题》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价格问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这节课的内容是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5课时《价格问题》。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数量关系。由于他们经常接触,因此对“单价、数量、总价”比较熟悉。根本不需要教师苦口婆心地去讲解,学生理解起来也就轻松自如。我主要尽量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探究数学问题。使学生能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主动探究数学规律。学好这一课将为进一步学习比较复杂的解决问题奠定基础。根据本课的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学生认知能力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说目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2、初步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
3、通过游戏,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探索单价×数量=总价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解决问题。
4、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知道“单价×数量=总价”的意义。
【教学难点】
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三、说教法和学法
采用引导探索、分析、推理等学习方法,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抓住三个量词的含义来分析题意。掌握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式。引导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共分为三个环节:
1、游戏导入。
2、探究新知。
3、巩固练习。下面我介绍一下每个环节主要的设计意图以及简单的过程。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在第一环节我设计了三个步骤1.揭示课题2.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实际意义。第一阶段揭示了课题通过刚才的购物游戏引出。教学时,通过游戏,让学生了解的物品的价格,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学习数学知识,增加了趣味性,使学生乐于学。从而很自然地引到了第二阶段认识“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
第二环节探索新知我采取了铺垫式教学方法,先明确“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由例题让学生自然地层层递进。先找出条件中的数量,再进行计算,根据算式共同探索“单价、数量、总价”三个数量之间的具体关系。我设计了一组习题,可以反馈学生对单价、数量、总价掌握程度,及时发现问题,当场解决。其次我设计了简单的习题,从而巩固单价、数量、总价之间关系的掌握程度。
第三环节通过一个课堂总结,问学生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让学生熟记三者间的关系式并把这节课的心得说出来,让学生有利于教师了解他们还有那些不足,加以强化。
整堂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开始和结束都以学生为主,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突出了教学实效性,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这一宗旨。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价格问题》
我国煤、电价格冲突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煤;电价格冲突;纵向一体化;煤电联营
一、煤电价格的形成机制
1.煤炭价格的形成机制
改革开放以前,煤炭不是商品而是作为一种生产资料,由国家统购统销。改革开放后,国家放松对煤炭资源的管制,煤炭可以自销。1985进行煤炭价格进一步改革,形成了煤炭价格双轨制,政府定价与市场机制在价格形成中已起着重要的作用。1993年以后,煤炭价格改革发生了重大变化,确立了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但为避免电煤价格纠纷,1996年国家又对电煤实行指导价格。2002年以后,国家完全放开了对煤炭价格的管制,采用完全市场定价制度。
2.电力价格的形成机制
1985年以前,国家对电价实行指令性定价,电源和电网全部由中央政府出资建设。1985年以后,指导电价和指令电价共存,形成复杂的电价体系。1997年采用经营期平均上网电价。2002年之后,逐渐形成了发电、输配电、售电的三环节售价。随着厂网分开的逐步推开,中国集能、中国大唐、中国华电等五大发电集团的建立,独立发电集团与电网之间形成上网电价,电网与最终用户之间形成销售定价。
二、煤电价格冲突产生的原因
1.产业链利益分配不均
电煤市场价格上涨是引起煤电价格冲突产生最根本的原因,实质上就是产业链利益分配问题。从产业经济学角度来看,煤炭产业和电力产业属于同一产业链的上下游,上游煤炭的投入量以及价格等直接影响下游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位于上游的煤炭价格管制已经放开,但位于下游的电力价格仍然受到管制,这种“市场煤”和“计划电”的价格管制方式就造成了煤电纵向价格机制扭曲,影响产业链的利益分配。
发电环节作为第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最重要的是燃料。燃料占整个发电成本70%左右。从如下表2-1可以看出,虽然现在可以利用水、核、太阳能等能源进行发电,但火电仍占很大的比重。
所以说,上游的煤炭价格一旦上升,下游的电力企业必然由于煤炭价格上升导致经营成本增加,而这种成本的增加因为政府的价格管制不能完全的转移到消费者身上,导致企业亏损。
2.电煤价格并未完全放开
纵观整个煤炭价格改革历程,虽然政府完全放松了对煤炭的价格管制,但对电煤的价格仍然进行干预。电煤之间关系到國民经济的发展,政府不可能完全放任自由,电煤价格不会完全放开。
3.垄断造成煤炭价格上升
垄断分为两方面的垄断。一方面,煤炭产业相比电力产业来说,由于市场的监管力度不够、政策不完善等一些因素,很多人采煤挖煤,进入障碍并不大。例如,在山西很多地方,就有很多私人煤矿,市场竞争也很激烈。但由于煤炭资源分布不均衡,在一个区域很容易形成区域垄断;另一方面,为了解决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地区分布不均衡的状况,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来缓解这种情况,包括西煤东运、北煤南运,这就产生了一个运输问题。很多煤炭运输合同更多地依靠计划而不是市场。
三、煤电价格冲突产生的影响
1.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居民的日常生活离不开电,对电的需求弹性很小。电力价格的波动对居民的需求影响很小,电力价格的上升,会加大居民在电力方面的支出,增加生活压力,不利于消费水平的提高。
2.对高耗能产业的影响
煤、电价格的上涨必然对一些高耗能产业,例如有色金属冶炼、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产生很大的影响。一方面,煤电价格的上涨会增加这些高耗能产业的生产成本,限制他们的发展,另一方面,企业为了减少由于煤、电价格上涨造成的成本增加,会寻找新的能源替代或者改进技术,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改善环境,促进技术创新。
3.对煤电企业本身的影响
煤电价格冲突对煤、电两个企业本身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当煤炭市场出现供过于求时,煤炭资源挤压,煤炭企业要独立承担亏损。当煤炭市场出现供不应求时,煤炭价格上涨造成电力企业的成本上升,在电价受“政府干预”的情况下,电力企业要独立承担亏损。
四、化解煤电价格冲突的对策
1.完善煤电联动机制
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是推进电价市场化改革的第一步。2004年年底,国家实行煤电联动政策,但煤电联动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联动不及时和联动幅度不到位,致使电力企业出现经营困难、电力供应一度不足的局面,煤电联动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煤电价格的一定要严格按照固定的时间点、固定的公式进行调整,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
2.通过企业并购发展纵向一体化
煤炭企业之间、电力企业之间可以实行横向并购,通过企业兼并和收购,淘汰掉一些污染严重、产能低的企业,获得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
煤炭与电力企业之间可以实行纵向并购来发展煤电企业的纵向一体化。煤、电企业可以通过前向并购或后向并购将企业间的市场交易转变为企业内部的关系,以此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的控制能力,提高效率。
3.建立有效的价格监测体系
实行煤电价格联动后,价格上涨直接转移到了电力用户身上,增加消费者的负担,降低了消费者的福利水平。所以,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价格监测体系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黄佐研.煤炭价格形成机制沿革与发展[J].生产力研究,2009,(8):01-02.
[2]王元超,甄雪洁.浅析我国煤、电价格冲突问题[J].财经视点,2011,(4).
作者简介:
铁矿石价格博弈问题浅析 篇4
关键词:铁矿石,谈判,定价
早在2009年1月初中钢协还要求铁矿石降价40%, “2007年水平”;至2009年7月份, 中国政府以涉嫌窃取国家机密为由, 拘留了数名力拓的中国员工借以向力拓等国际铁矿石卖家施压并向国内外相关企业和人员传递信号;时隔数月, 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经济回暖和投机让“三个巨头”又生事端, 不但要构建“铁矿石指数定价体系”, 还要改年度长协价为“季度长协价”铁矿石价格更是要“上涨100%”, (从2010年一季度看, 中国进口铁矿石1.55亿吨, 同比增长18%, 平均进口价格为每吨96美元, 同比上涨20.7%) 。国内不满铁矿石定价的情绪日益高涨, 关于铁矿等大宗物品的定价权问题再次被各方学者广泛谈及。
本文将以此次铁矿石谈判前后的情况为出发点, 探讨中国铁矿石价格话语权缺失的主要原因和核心难题, 并据此提出一些建议。
一、铁矿价格谈判失利分析
一直以来中国在铁矿石价格谈判中的节节败退 (2003-2008年, 澳矿和巴西矿累计涨幅分别达到410%和376%) , 对国际大宗货物定价权的缺失一直让国人心痛, 中国买什么什么涨, 中国卖什么什么跌已经成为无可争议的事实。而关于铁矿石谈判的失利问题, 笔者认为其核心问题是博弈的失败, 而此博弈的失败又是多重博弈失败合力的最终结果。
1、首先是代表中国钢铁行业与国外厂商谈判的大型钢铁集团长期置中小钢铁企业的利益与不顾, 恣意妄为, 盘剥中小钢企, 这种或明或暗的博弈削弱了中国谈判的力量, 也使得最坚定的本国盟友在关键时刻倒戈、叛盟, 这使中国在国际铁矿议价权上首先输了第一筹。
目前国内有铁矿石进口资质的企业共有112家, 其中钢铁企业有70多家, 其中又有国有, 有民营, 国有钢企有的隶属于国务院国资委, 有的则隶属于地方政府。每个企业有自己不同的利益, 因此行动不统一, 甚至各自为政、相互博弈。特别是由于许多中小钢企因为种种原因, 没有条件直接从外国供应商手中获得优惠价铁矿石, 只能从国内经销商或大钢企手中购买加了价的铁矿石。这些代理公司加价30%—50%将铁矿石出售给没有进口资质的中小钢企, 代理公司获得不菲的代理收入 (远超国家明文规定代理费为3%—5%) , 而大型钢企因为倒卖多进口的长协矿而大获其利。根据估算, 2008年中国长期协议进口的铁矿石中有超过10%被拿到市场上倒卖, 去年各进口企业倒卖长协矿的收入至少超过200亿元。这是为什么一些大钢企原意接受国外卖家较高价格的真正原因。长此以往, 铁矿石谈判距离小钢企的利益越走越远, 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2009年38家无法获得长协矿的中小钢厂和淡水河谷签订5000万吨供货协议。
2、中国微观的谈判个体置民族利益于不顾, 将谈判的底牌和关键性数据出卖给国外铁矿石供给厂商, 这是现实谈判工作举步维艰的直接原因, 最终中国在铁矿石议价权上又输了第二筹。
铁矿石三巨头雇佣了大量的中国员工, 这些中国员工种的许多人原来都在冶金业的核心部门, 对于核心数据, 以及中国钢铁行业的特色了如指掌。必拓被判刑的胡士泰就深谙此道, 根据报道其电脑硬盘内有大量关于中国钢铁业诸如进口量、产量等核心数据。另外铁矿石巨头还将高额公关费用于国内大型钢企, 比如媒体爆出国内众多钢厂被铁矿石巨头必和必拓作为贵宾被邀请看奥运比赛等等。不夸张的说中国拥有长协矿进口权的企业都在铁矿石巨头的“关照”范围, 内部联盟由于铁矿石价格双轨制和铁矿石巨头的信息寻租费用, 被轻易瓦解。
由于铁矿的供给方总是能得到关于中方需求的核心数据, 其便能轻而易举的计算出中方谈判中可以接受的最高价。
3、铁矿价格最直接的博弈应该是供给方与需求方的博弈, 但是由于国外的需求方尤其是日韩两国企业在铁矿石供给企业有着复杂的交叉持股, 所以他们能够接受较高的铁矿石价格并因此获益, 因此中国在铁矿石议价权问题上输了第三筹。
100%依赖进口铁矿的日本在2005年71.5%的涨价中几乎毫发无损, 其主要原因是日本拥有海外大量的铁矿石资源。例如自1 9 7 1年开始, 三井物产拥有巴西Caemi Mineracao e Metalurgia公司40%的股权, 而CMM公司拥有MBR公司84.8%的股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三井物产拥有巴西淡水河谷的母公司18.24%的股权。因此虽然涨价也使日本的钢铁企业利润受损, 但上游铁矿石的利润却可以弥补钢铁企业的损失。涨价一方面不会给自己带来直接的坏处, 另外还可以打压对手——中国钢企, 因此作为重要需求方的日韩企业对铁矿的涨价推波助澜。
至此, 中国的谈判陷入内外交困孤军奋战的境地。
4、国际铁矿供给实际上被巴西淡水河谷公司、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力拓集团三个铁矿石生产、开发、营销集团所垄断, 并且此三个集团结成了远超需求同盟牢固程度的价格同盟——中国再输一筹。
这三大巨头之间确立了定期或不定期举行会晤的机制, 在关键性问题上达成了一致, 且步调配合相得益彰, 同进同退, 各自从中获益匪浅。买方钢企各怀算盘一盘散沙, 卖方厂商却是垄断基础上的坚固联盟, 在谈判中将分化瓦解运用得得心应手, 总有方法让中国就范。
二、中国应该采取的可行性策略分析——方案和理由
1、在维护中小钢企利益的基础上逐步推进钢企的合并
根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中国共有大小钢铁企业1200家左右, 其中上规模的大中型钢企有70多家, 排名前5位的企业钢产量仅占全国总量的28.5%, 而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排名前4位企业钢产量占全国比重为60%乃至70%以上。正是由于国内钢企的重组困难和各自为战, 严重削弱了中国铁矿石谈判的筹码, 因此, 只有消除“内斗”, 形成利益共同体, 中国作为全球铁矿石最大进口国应有的话语权才有可能回归。短期内, 谈判钢企或者有长协议价权、进口权的企业应该尽释前嫌, 全力践行《钢铁行业进口铁矿石贸易秩序自律公约》, 对没有资质或进口量较小的中小型钢铁企业采取委托代理方式进行铁矿石进口, 给代理商3%-5%的合理利润, 不允许随意赚取差价。长期内, 逐步的将中小钢企同化至大型钢企无疑是经济学中外部不经济内化的实践, 届时, 大小钢企融为一体, 所谓盘剥压榨中小企业的问题可迎刃而解。
2、多管齐下开发铁源威慑三巨头
⑴开发国内新铁矿, 秘而不宣, 谈判的关键时刻抛出砝码。根据研究全球铁矿储量约有4000亿吨, 现在开采的储量一半不到, 也就是说还有大量尚未开采的铁矿, 我国幅员辽阔, 应加大探测力度, 谈判的关键时刻抛出可以极大的威慑现行的供给厂商。比如2009年6月辽宁宣布探测到了亚洲最大的铁矿, 就对两拓起到了很好的威慑作用。另外2009年, 在钢铁需求萎缩、铁矿石进口矿现货价格持续低位的冲击下, 有的矿企经受不起销售价格逼近成本的压力, 纷纷减产停产, 因此国内矿山仍有能力加大开采力度, 增加国产矿的供给, 应力求在时间上拖累国际卖家, 达到敲山震虎的作用——今后此类战略意义物资的探测数据一定要注意保密。
⑵加强废旧钢铁的回收利用。同样回收利用的力度要大, 目前我国一年回收的废旧钢铁量可以达到3000万吨, 这相当于33%品位矿近一亿吨, 相当于我国去年从力拓进口矿石的总和。一方面节能环保, 另一方面可以在短期内部分程度的缓解对三巨头的依赖, 起到干扰其判断、决策的作用。
⑶积极参与海外市场的原生铁矿开发, 目前中国每年进口的铁矿石中有8000万吨属权益矿, 自2009年2月起, 中国的钢铁企业、贸易企业等加大了对海外权益矿的投资力度, 主要以购买海外矿企的股权为主。按照2009年海外权益矿的进展速度, 到2010年中国的权益矿资源量将超过1亿吨。这些权益矿的存在, 增强了中国钢厂对上游资源的控制力和话语权。比如武钢近年在海外资源收购上动作频频。除了加拿大, 武钢还连续收购了南澳CXM和WPG、巴西PAMIN和EBX、委内瑞拉矿业集团公司等铁矿项目及煤矿、码头项目建设, 不久的将来即可实现铁矿石自给。
3、连横与合纵盟友, 分化与瓦解对手
⑴择二弃一。择二弃一的意思是选择三巨头中的两个, 而放弃其中一个, 对其采取断买或者限买的策略。根据目前的形势, 笔者建议对力拓进行断买或者限买。根据测算, 力拓的利润会减少30%以上, 即从去年的103亿美元下降到65亿美元左右。因为力拓铁矿石收入是165亿美元, 利润为60亿美元。在力拓的铁矿创收中, 出口给中国的铁矿收入为108亿美元, 占铁矿创利里的53%, 占总利润的31%左右。所以, 择二弃一可以起到直接打击力拓、间接震慑必拓和淡水河谷直至起到分化其价格同盟的作用,
实际上在中国的强硬态度和行动之下, 至2009年7月17日, 力拓澳大利亚和英国公司股价分别从高点的77澳元/股和31.18英镑/股下跌到如今的52澳元/股和20.8英镑/股。择二弃一应力争达到这样一种效果, 至少也要形成这样一种错觉:中国选择了哪两家哪两家就发达, 中国放弃了哪一家哪一家就落魄。
⑵重视欧洲买家的力量。欧共体诞生的前身就有着欧洲煤钢联营的影子, 时至今日, 欧洲钢铁工业仍然是欧洲的支柱产业, 其钢铁产业的年收入也居世界前茅, 年可产钢2亿吨以上, 产值达到两千亿欧元以上。中国与欧洲有关方面的结合无疑可以增加双方的谈判筹码, 加强其话语权。目前欧洲经济发展陷入泥潭, 铁矿石涨价对其损害尤其巨大, 德国最大的钢铁制造商蒂森克虏伯集团声称铁矿石价格大幅上涨可能导致全欧洲多达10万名工人失业, 因此呼吁欧盟垄断监管机构出面对全球铁矿石市场和价格谈判展开调查, 欧盟在此问题上无疑可以成为盟友。
(3) 加强和另外一些铁矿供给体的合作, 加强舆论攻势。印度、、加拿大、加蓬、俄罗斯、乌克兰、印尼、蒙古等国也拥有较为丰富的铁矿, 尤其是乌克兰、蒙古和加蓬等国, 由于经济落后, 开发不到位, 在国际铁矿价格体系中没有地位, 逐步的与这些国家合作, 刺激其加大对铁矿的探测力度, 并将其纳入整个谈判体系, 无疑可以分化整个供给阵营, 客观上增加中国谈判的筹码。
当然短期内, 要落实这样的战略还难以达到, 但是应该通过舆论造势使之发挥作用。应该注意到, 中国的任何谈判优势诸如中国是国际铁矿石的最大买主;当前中国进口铁矿石库存量较大;中国拥有稳定的国产矿自给率;中国的海外权益矿规模在不断扩大, 都应该通过舆论造势, 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 以壮声势。
最后是以上策略发挥作用的前提:首先, 一些策略需要持久经营。比如新的铁矿供给主体的开发, 节约型社会循环经济的建立, 这都需要长期的投入和常抓不懈, 短期内其发挥重要作用的可能性不大;其次, 必须保证欧盟与中国在铁矿方面的同盟关系。作为铁矿需求主体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 欧盟与华合作有利于双方, 但是欧洲一些国家长期以来排华反华的情绪严重, 与其结盟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再次, 必须在短期内理清中国国内钢铁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 肃清当代的“汉奸”和“间谍”, 否则谈判胜利无从谈起。最后中国必须做好承受择二弃一所带来的种种困难和损失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张锐.中国钢铁企业的铁矿石谈判之痛[J].上海企业.2008, 4.40-42.
[2]、刘妍捷.中国进口铁矿石价格上涨因素分析——基于2008年我国铁矿石谈判价格再次失利的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08, 7.47-48.
价格与行程问题教学设计 篇5
邵镭雲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具体的生活事例理解”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的实际意义.2、初步理解”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3、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术语表达关系的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单价、速度等概念,掌握常见数量关系.难点:构建数学模型: 单价×数量=总价
速度×时间=路程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购物
行路
二、探索新知 教学例4
1、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概念 播放第52页例4,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第一个问我们3个篮球,一共多少钱? 第二个问我们4千克鱼,一共多少钱? 两道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求怎样的问题? 生汇报交流
每件商品的价钱,叫做单价;买了多少叫做数量;一共用得钱叫总价.举例说明
2、掌握”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 如何解决? 谁能说说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汇报
单价×数量=总价
根据这个关系想一想,如果知道单价和总价,可以求什么?怎么求? 追问:如果知道总价和数量,可以求什么?怎样求?(板书:总价÷ 单价=数量, 总价÷ 数量=单价)小结:在单价 数量 总价里,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3、巩固练习
教学例5
1、建立”速度、时间、路程”的概念 获得哪些信息? 汽车每小时行驶70千米,自行车每分钟行驶225米.汽车行了4小时,自行车行了10分钟.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汇报交流
为了方便,把一共行了多长的路,叫做路程;每小时(或每分钟等)行的路程,叫速度;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等)叫做时间.上面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叫做汽车的速度,还可以写成70千米/时,读作70千米每时.举例说明什么事速度、时间、路程?
2、掌握其数量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同理得出:路程÷ 速度=时间
路程÷ 时间=速度
三、巩固练习
四、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价格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 单价=数量 总价÷ 数量=单价 价格和行程问题
体面地出来卖艺术价值与价格问题 篇6
价值决定价格,这是在我们学习经济学之初,必然会被告知的一句话。与所有被奉为真理的著名论断一样,此语虽极简短而意蕴丰富。何种形式的价值里面没说,价值通过何种方式决定价格里面也没说,而又是什么在决定价值本身。里面依然没说-—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空间”,正是因为有了空间让人们对号入座,所以这些论断能放之四海而皆准,被我们视为当然的“真理”。
销售的焦点
在艺术品行业。这样的空间可能会比其他任何行业来得更为广阔。
首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艺术是件形而上的事,形而上的东西无法量化,无法规定其范围,就如你无法量化“快感”、“厌恶感”等东西—样。因此,所谓的“艺术价值”可能是个伪命题。
其次。人的欣赏品味不尽相同,同一件作品给不同的人所带来的心理感受不同,你觉得十分有趣的作品在他人看来可能乏味至极。既然关于艺术审美的标准无法统一。那么“艺术品价值”的标准也就无法统一,所以讨论“艺术价值”的问题极有可能吃力不讨好。
再者,有两种情况将大大影响艺术品的价格,其一为社会环境和风气,金融危机对期被贱卖的东西在货币宽松时期可能万人哄抢,山鸡一夜变凤凰。其二为艺术品的获职渠道,从何种渠道获得作品将直接决定你需要为此掏多少钱,从艺术家手中、从某个藏家手中或者从拍卖行,其价格将相差甚远。而这两点都与作品本身的“价值”无关。当价格无法表现价值。讨论也就失去依据。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几个初步的结论:1、决定艺术品价值的因素极不确定;2、决定艺术品价格的因素多种多样;3、对于艺术品价值能否决定价格与艺术品价格能否表现价值我们完全没把握。由此我们知道:要为艺术品做出准确的价值定位基本很难,我们甚至没有一个明晰的判断标准。这无疑会让事情变得不好玩,因为这很容易刺激到人们的自尊心——因此我们更得以理解,明码实价的猪肉买卖为什么总是比艺术品更容易引起大家的关注。
但艺术品毕竟得还得卖。
卖,是生意上的事,本来与艺术无关。但在市场经济年代,卖得好与不好,价钱高还是低,是人们判断这东西是否有价值的重要依据,有时候甚至是唯一的依据。就如同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如果他的工作收入微薄,轻则会造成亲戚们对其能力的怀疑,重则会引发某些内心阴暗的人对大学教育的讥讽一样。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凸显其艺术价值或者造诣。如何让这卖出去的价格看起来体面,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卖得地道
送到拍场然后找几个人一起起哄,将价格推高后自己买回去;为作品投出上亿元的保价,以此显示其高贵的身份;将作品份额化。让其价格随人们的热情一路高涨——这三种方式如何引导人们对某位作者及其作品产生高山仰止的幻象,我想我们无需赘述。普通人从来不想去深究太多本质性的东西,这太累,所以这样的方式至少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把“艺术品价值”这种玄乎的事情简单化。
当然我们知道这样毕竟不太道德。中国人为解决此问题曾经贡献了一种极具人情色彩的方法:润例。书画作品按平方尺算钱,一般刻印章按字箅钱——这只是大概情况,如果您与艺术家有点关系,那么此润例有时也可用一斤好点的茶叶折算。这种方式的好处就是以材质或载俸(纸张和文字)等可量化的事物来衡量艺术品价格,并表现其价值。当然,其弊处也显而易见,你付的钱决定不了该作品的好坏,你只能指望艺术家负责任。但又有多少艺术家能真正对每张作品负责呢?
而工艺美术行业的艺术家们对此又有所发展,作出了以职称定作品价格的创造性贡献。职称是什么东西?这点普通人同样不深究,不过只要加上“市级”、“省级”、“中国”等前缀,总会令人肃然起敬。与书画篆刻不同,这些行政划分的前缀被认为能用来“表现”艺术水平和造诣,因此也就可以作为标注价格的依据n按此逻辑,景德镇出产的瓷器没道理比中国其它地方出产的瓷器贵啊?所以,我们也不得不怀疑此种逻辑的合理性,甚至还得怀疑为什么这种无聊的事情会出现的艺术领域呢?
不过世界因此而精彩,其精彩之处在于:人们整天掏空了脑袋,无非是想将东西卖得体面点:可争取这种体面的方式五花八门,往往都很不体面。虽然莱辛早就说过艺术不仅仅是表现美的,同样也表现丑——这也并不意味着谁都能打着“艺术”的旗号上台耍猴。还是那句话,“卖”是生意上的事,与艺术价值无关;委得再漂亮,价格再炫目,那也是“卖”——但这就是人们所喜欢看到的。
以一种丑陋的方式来展现高尚,如果你的演技不过关,那绝对只会更加丑陋:而如果你的演技过关,那么大家也就无妨拍手,说:看。这小丑演得真好!
房地产价格问题的讨论 篇7
合适价格对社会稳定、对房地产业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都起促进作用。本文试分析1998~2006年度房地产销售价格, 运用灰色预测方法, 对经济适用房和商品房不同价格情况, 以各年房地产价格时间序列作为综合灰色量来寻找和揭示房地产价格内在规律;利用Matlab编程, 建立预测房地产销售价格的房地产价格预测模型, 得出房地产价格规律。再建立模型先解决下列具体问题:一是收集有效数据对房价形成、演化机理和房地产投资进行深入细致分析;二是分析确定影响商品房销售价格重要因素;三是分析国家政策影响, 并给出相应政策建议。
二、建立模型前的问题分析
(一) 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
假定影响房地产价格主要因素:一是居民全年实际收入。二是土地价格交易指数。三是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四是房地产开发投资贷款。
(二) 国家政策变动影响的分析
从我国相关房地产政策中可看出, 政府态度在1998到2002年7月都是鼓励性政策。但在2002年8月份开始政府认为局部投资增幅过大, 开始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 强化土地供应管理, 严控土地供应总量。这时开始抑制房地产价格暴涨。经一系列措施, 到2008年9、10月央行才下调贷款利率, 放松对经济宏观调控。从1998到2007年度居民提取贷款支出额中来分析国家政策对贷款额影响。
据分析, 国家政策对居民贷款额有直接影响。2002年8月政府执行抑制措施以来居民贷款热度有减缓的势头, 到2004年明显看出, 居民贷款热度有下降趋势。
(三) 对问题所需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对2002~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宏教研支持系统、中经网统计数据库等统计量进行数据预处理分析后, 发现房地产销售价格在各地区呈现差异性。为保证使用数据都真实准确, 因而建模只对整个国家房地产销售价格的预测有意义。对个别地区需要进行专门性计算、讨论、归纳。
1. 房地产价格的总体情况。
近十年, 随我国房地面积迅速增长, 房地产价格不断提高, 2006年商品房达到3367元/平方米, 经济适用房达到1729元/平方米 (见下表) , 1998~2006年期间房地产价格逐年递增。由此导致我国商品房销售额从1989年的25133027元提高到2006年208259631元, 提高了近七倍。
2. 房地产价格在不同类别房屋中存在差异。
从不同属性房屋来看, 2006年商品房价格 (3367元/平方米) 是经济适用房价格 (1729元/平方米) 的近两倍, 可见, 商品房价格和经济适用房价格存在巨大差异。
从不同地区价格来看, 商品房价格、经济适用房价格地区差异都很大。2006年商品房价格最高的北京 (8280元/平方米) 是最低的江西 (1708元/平方米) 高出近五倍, 经济适用房最高的天津 (3204元/平方米) 是最低的江西 (810元/平方米) 高出4倍。
三、模型假设
一是假设所使用的数据都真实准确;二是假设房地产销售类型只有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三是假设在预测期间国家的政策不变;四是假设被分析的地区近段时间不会发生大的经济变动和突发性灾难;五是假设每栋房子的质量都是合格。
四、模型的建立与证实结果
建模总思路:首先根据近几年房地产销售价格及相关数据用灰色预测的方法建立能够反映当前房地产价格规律房地产价格预测模型, 然后再建立能够反应商品房价格所受影响因素的散点图多元回归模型, 并对近几年国家政策进行总结、归纳、分析, 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
(一) 模型Ⅰ—房地产价格预测模型的建立与证实结果
为找到当前房地产销售价格的制定规律, 运用灰色预测方法建立房地产价格预测模型。灰色数学研究对象就“小样本”, “贫信息”不确定信息, 对数据及其分布限制要求小, 一般利用时间序列数据, 通过GM (1, 1) 模型进行预测。该方法不但预测精度高, 而且可进行长期预测, 用累加生成拟合微分方程, 符合能量系统变化规律。注意:因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数据比教齐全且具代表性, 所以只对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进行预测分析。GM (1, 1) 模型是最常用灰色预测模型:
模型的结果得知, 在目前中国国情下, 房地产价格逐年上升, 老百姓普遍认为太贵是情理之中。房价高企主要归纳以下几方面。
1. 基本成本上涨是推动房价上涨基本因素。
基本成本主要包括人力、土地、建筑材料等成本。建材价格上扬, 土地公开交易及土地稀缺导致上涨, 消费者日益追求住房品质意愿使开发商加大楼盘配套设施和环境建设等投入, 导致房产开发成本上升并推动房价上涨。
2. 政府调控和相关法律政策对房价涨跌也极具影响。
政府为调控房地产市场而颁发相关法律政策, 对商品房的供给和需求及消费者心理预期都产生影响, 导致房价格波动因素。为测度我国颁发相关政策是否对房价有重大影响, 引入虚拟变量LDV。对重大影响时取1, 否则取0, 据分析, LDV (1998) =1, LDV (1999) =1, LDV (2000) =1, LDV (2001) =1, LDV (2003) =1, LDV (2005) =1, LDV (2007) =1, 其余年份LDV虚拟变量均为0。
3. 低利率现实和汇率升值预期带动房价上升。
我国低利率降低购房者抵押贷款成本, 提高居民实际购买力和刺激对房子需求, 推动房价上升, 同时人民币升值预期加房产高涨态势, 使海外资金进入我国主要投资得益于投资房产。
(二) 模型Ⅱ—散点图多元回归模型的建立与证实结果
房地产具有消费和投资的两重性, 它的价格由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决定;而作为投资品, 与股票价格相似, 其价格又有自我实现的特点, 从而具有泡沫性。综合国内外的有关文献和历史经验, 本文认为, 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土地价格, 信贷规模, 居民的平均收入, 开发商的投资额。经分析发现, 随着开发商的投资额的增多, 居民收入的增长, 房产贷款的增多, 商品房价格不断升高, 两者之间具有极强的相关性;土地价格的增长与商品房的价格没有太多的相关性, 可以判断土地交易指数并不是影响商品房价格的主要因素, 根据其他因素与商品房价格的很强的相关性, 建立以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其中y为商品房价格, x2t为第t年的开发商投资额, x3t为第t年开发商贷款投资额, x4t为第t年居民收入水平该模型除房地产开发投资额, 居民全年实际收入, 开发商投资贷款外, 其他影响因素都包括在随机误差εt中, 这里假设εt (对t) 相互独立, 且服从均值为零的正态分布, t=1, 2, 3, …, n。
模型的结果得知, 开发商贷款投资额, 居民平均收入水平, 开发商投资额是商品房价高的重要影响因素。由于政府控制两大核心权利———土地开发权和银行信贷权, 其中开发商的贷款投资额可以归类为国家政策的因素, 那么影响商品房价格主要因素就是国家政策, 开发商的投资额, 居民收入水平三个方面。
(三) 模型Ⅲ—BP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与证实结果
为体现对国家政策影响的分析, 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据1998-2008年我国相关房地产政策。国家在初期为房地产市场建立做准备, 引入、鼓励开发商造房, 满足低层次消费需求。到中期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 抑制过热, 持警惕态度。到现在, 用调整贷款利率来放松紧缩性政策, 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总体来说, 国家政策对房地产态度由支持到抑制, 放松。
根据模型Ⅱ可知国家政策影响房地产销售价格主要体现在房地产贷款额, 现只拿一年的贷款年利率进行分析。数据见表3:
从贷款年利率随时间的变化状态可看出, 贷款年利率变化曲线符合国家对房地产政策的变动规律。所以将认为贷款年利率与房地产贷款年利率有着正相关性。即把贷款年利率作为政府政策对房地产价格影响的重要因素。
在神经网络设计———网络拓扑结构中, 需要三个确定和网络参数选取:输入/输出变量确定、网络层数确定、隐层单元数确定;初试权值选取、期望误差选取、训练次数选取。
为避免神经网络输入较大时造成网络不能收敛, 在此将神经网络输入进行预处理, 有利于提高神经网络的训练速度。具体算法是:
式中:X是所收集的一组数据, Xmax, Xmin分别是这组数据最大值和最小值, X’映射后数据。神经网络的房地产估价模型输出模块即输出神经网络计算的值并将网络输出转化为实际估价结果。即:式中:Y是训练样本集输出向量的一组数据, Ymax, Ymin分别是这组数据最大值和最小值, Y’是神经网络输出数据。
五、相应的政策建议
合适价格对社会稳定、对房地产业乃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都起促进作用。基于前文分析, 可从几方面采取措施降低房市风险, 保持房价平稳增长, 促进房市可持续发展。
一是增加市场供给总量, 完善市场供给结构;抑制投机需求。
二是多渠道降低商品房基本成本。政府可通过土地划拨并逐步减少建设和消费过程中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 规范钢铁等建材市场, 尽可能降低开发商成本, 开发商也应提高资金使用效应, 通过兼并、重组、联合、收购和利用外资, 优化资源配置, 实现规模经济, 降低基本成本, 使房价平稳增长甚至回落。
三是加强市场监管, 整顿市场秩序, 完善配套法律建设。如对高价房收取较高税率, 对投资性购房者与自住房购买者征收差别契税政策等。
四是政府主管部门应充分利用大众媒体定期发布房市消息, 引导开发商和消费者进行正确投资决策。
五是采取多种措施化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维护汇率基本稳定, 通过金融工具促进房地产良性发展, 多引进房地产基金等直接投资。同时政府要明确态度, 坚持消除人民币升值预算, 让游资知难而退, 这是必然战略选择。
摘要:根据房地产销售价格预测和国家政策影响实际需要, 在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和用数据挖掘的知识对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在充分合理假设之下, 建立四个模型。首先建立房地产价格预测模型找到当前房地产销售价格制定标准, 然后专门针对商品房销售价格建立散点图多元回归模型确定影响商品房销售价格重要因素, 判断出房价的走势, 最后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对国家政策的影响进一步分析。
关键词:数据挖掘,灰色预测,线性回归,BP人工神经网络
参考文献
[1]陈祥光, 裴旭东.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及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3.
[2]王洪卫.房地产估价[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4.
我国价格听证制度问题与对策分析 篇8
关键词:价格听证,制度完善,缺陷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 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化, 国家开始开放一些领域和行业的商品价格, 同时政府将一些需要政府掌控, 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商品价格控制权移交给了地方政府。随之而来的是我国的物价指数开始上升, 公用事业亏损的额度也逐渐增大, 政府的财力难以补偿, 所以地方政府就采用提高公用事业的价格这种方式以减轻国家财政补贴的压力。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 听证制度被引入我国。1997年《价格法》中对听证程序的规定, 标志着听证制度已经开始进入我国的公共决策领域。1998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 是中国价格听证制度在法律上的首次体现。2001年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发布实施了《政府价格决策听证暂行办法》, 标志着价格听证制度开始在中国执行。价格听证制度在我国的运用, 是以公民参与行政决策, 行政决策程度的提高和民主法治的不断健全为基础的, 增强了政府价格决策的透明度, 使得价格决策能够更多的体现民意, 对构建和谐社会也有积极的意义。目前价格听证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得到了实施和、应用,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随着国家法制化的进程不断加速, 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政府公共政策的民主化加快了听证制度在我国的应用。
1价格听证制度的涵义
价格听证制度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法制国家行政程序法的一项共同的, 及其重要的制度。价格听证制度, 在我国又被称作价格决策听证制度, 主要是指政府在制定或调整公用事业价格 (如公共交通、电讯、热力、邮政、供电等) , 公益性服务价格 (如教育、医疗、卫生、绿化、有线电视、公益广告等) 以及自然垄断商品的价格 (如自来水、燃气、铁路运输等) 的时候, 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组织的公开征求社会有关方面的建议, 以提高政府行政决策的透明度和科学性, 增加价格决策的社会认可度, 规范政府定价程序保护消费者以及企业经营者利益的一种法律制度。
2价格听证制度存在的问题
2.1价格听证制度具体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就目前我国1998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来看, 它仅仅对价格听证制度作了一个原则性的规定, 在实际操作中依然存在很大的弊端与漏洞。比如很多公共事业的主管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 钻法律的空子, 就会导致价格听证主管部门缺乏具体的行为规范指导, 做出不合时宜的事情。
2002年11月修订的《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办法》中的一些规定也有其不足之处。比如其中第十六条规定:“消费者或者社会团体认为需要制定规定范围价格的, 可以委托消费者组织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提出听证申请, 具体办法另行规定。”可是这个规定出台了将近8年, 具体的实施办法还是没有制定出来。消费者还是没有办法提出听证申请。在2008年10月份新实行的《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直接将听证会的提起人明确的界定为定价机关, 而对消费者和其他团体的提起权只字未提。但是按照价格听证的核心精神理念, 即自然公正原则和正当程序原则, 消费者都应该有提起听证会的权利。如果一切都由政府主管部门或者企业来决定, 消费者只能在有限的幅度内选择的话, 价格听证会很有可能就会变成涨价听证会, 这项制度就失去了本身的含义。
2.2价格听证会的内容、程序不够公开
价格听证的关键就是要公开透明。价格听证的公开原则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要求听证内容的公开, 二是要求听证程序的公开。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听证会在举行时都拒绝向消费者透露听证代表的名单, 产生方式, 以及联系方式等, 相关方面的人士解释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外界对代表的干扰。这种说法和解释, 实在令广大消费者难以信服和接受。此外听证过程几乎都是在封闭的过程中进行的, 谢绝大多数媒体的采访, 而且听证会的调价方案的依据也不向社会公开, 使得消费者无法了解定价方案, 没有办法和代表人交流沟通, 这样代表也无法真实的反映出消费者的意愿。这种关起门来高听证, 存在很多暗箱操作, 并且听证代表的声音大多不向社会“原汁原味”的公布。这与听证会的公开透明原则是背道而驰的。
2.3价格听证过程中信息不对称
价格听证的重点就在于对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自然垄断的商品价格的科学性进行论证。一方面价格听证的对象一般都是自然垄断的公用事业, 公益性服务或者自然垄断的价格, 这些领域专业性很强。而消费者由于个人素质, 职业, 精力时间有限, 所以很难短时间内了解和熟悉经营者的经营状况, 不能全面的把握信息来源。所以消费者代表很难的听证会上提出一些针对性的问题, 通常只会从感性的角度提出一些建议, 从而影响听证会的效率。另一方面, 价格听证会影响经营者的经济利益。所以经营者在申请调价的时候提供的信息和相关材料都具有一定的倾向性, 即倾向于调高价格。而不利于调高价格的信息和相关材料会被企业刻意隐瞒。所以在举行听证会时, 企业经营者提供的材料往往是不全面的或者是专业性过强的。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就更不能提出有效的反驳和建设性的意见。这样的听证会势必造成信息的缺失和不对称, 这样的听证会也是无效的。
2.4价格听证笔录的约束力不强
价格听证会的实践已经表明:价格听证案卷的法律效力不明确, 使得价格听证会逐渐流于形式。如果我们不从根本上解决听证笔录的约束力问题的话, 价格听证会就很难有实际的效果。《价格法》就没有提到价格听证笔录, 而《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对听证笔录的法律效力方面采取模糊论的原则, 并没有明确规定听证笔录的法律效力, 更没有提出如果违反听证笔录的话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这样就使得听证会失去了作用。
3完善价格听证程序的措施
3.1完善价格听证制度的法律法规
价格听证是政府行政的重要内容, 为了能更好的依法行政, 应该对《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做进一步的修订, 将其中原则性的内容进一步的细化, 比如说是听证代表的产生, 价格听证代表的比例, 听证代表的权利、义务和职责, 听证笔录的法律效力等。有了更完善的法律基础做后盾, 价格听证制度才能更好的实施, 保证听结果的严肃性, 使其不至于流于形式, 成为美丽的“花瓶”。
3.2提高价格听证的透明度
把所有与听证会相关的信息毫无保留地向全社会公开。包括参加听证会代表的社会背景、专业水平、年龄、学历、收入等, 将规则和程序告知所有听证参与人, 同时公布听证会的主持者、听证的时间和地点, 以及垄断行业的成本问题, 都要通过各种媒体向公众进行公布。各利益集团代表人可以在公众媒体上公开向社会作演讲, 阐述自己支持和反对涨价的理由和意见, 并接受新闻媒体采访, 向民众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保证公众民主选举的权利。公众只有在对价格听证的基本信息和动态及时掌握和了解的前提下, 才能选出他们心仪的, 也就是能代表他们利益的价格听证代表。在听证过程中, 要对媒不受限制, 完全公开, 不搞舆论封锁。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发挥民众对价格听证的监督作用, 保证普通民众的权利不受到强势群体的侵害。
3.3消除价格听证中的信息不对称
首先要提高消费者的素质, 消费者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物价听证过程中来, 并且维护好自己的的知情权, 使自己能跟多的了解相关知识, 提高自我的保护意识。其次要给予听证代表平等表达的权利和充分的知情权。假如价格听证代表们没有发表自己意见或不能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或权利的话, 那么他们就不仅没法实质性的影响价格决策, 甚至连在举行听证之前所做的一系列准备工作也是徒劳的, 价格听证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了。并且在多次召开的价格听证会上, 很多消费者代表的言行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歧视, 要么不给消费者发言的机会, 要么给时间发言, 但是因时间过短而导致消费者们无法充分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意见愿。所以, 在行政立法上, 政府有关部门应该明文规定给予每一位与会听证代表同等的尊重, 也就是说每个听证代表都应该享有平等的话语权, 即使是有所限制也要做到公平、公正。在价格听证的时间上也要有所规定, 在举行听证会之前代表阅读和熟悉相关材料的时间应该适当延长, 由之前的10天延长至30天。听证过程的时间也应有所延长。价格听证中代表们发言时间的安排, 并不纯粹是个技术性的程序安排问题, 也是一个涉及到价格听证会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问题。一般来说, 8个小时最为合适。同时, 应该完善专业机构的参与机制, 充分发挥专业机构的作用, 帮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材料中的相关信息, 并在必要时依消费者申请, 代理调查和评审事项。
3.4制定新规则, 提高听证笔录的法律效力
就目前我国召开的多次价格听证会而言, 很多都存在着价格听证听而不证的现象, 致使召开价格听证会没能达到预期目的, 初衷没有很好地得到实现。正如有学者所言“如果行政机关的裁决不以案卷为根据, 则听证程序只是一种欺骗的行为, 毫无实际意义”。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国家应该借鉴国外的“案卷排他性”原则, 由法律来明确价格听证结论的的效力, 也就是在价格听证的结果生效之后, 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只能按照听证的结果进行最终的价格决策, 不得依据其他结论或是有些代表的意见。在某种程度上讲, 案卷排他是以行政相对人的参与权制约行政人员的行政权利的一种制度保证方式。为此, 根据这一原则, 行政机关可以在听证记录以外, 在当事人所提供的证据以外, 认定案件中的事实, 并以这样认定的事实作为裁决的根据。
参考文献
[1]于洪良, 赵万清.解读价格听证[J].热门话题, 2002, (5) .
[2]李洪玲, 杜辉.我国价格听证制度的缺失及完善[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2) .
我国蔬菜价格特征、问题及对策 篇9
1 我国蔬菜产业概况
1.1 蔬菜面积和产量稳定增长
近30 a来中国蔬菜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中国蔬菜总面积由1978年的3 331×103hm2增长至2013年的20 899×103hm2,增幅约527.4%,年均增长7.3%。中国蔬菜总产量由1996年的30 516万t增长至2013年的73 512万t,增幅约为134.1%,年均增长5.31%。蔬菜总面积除2004年和2006年略有下降外,其他年份均呈上升趋势。蔬菜总产量除2006年外,其他年份一直处于增长趋势。
蔬菜是除粮食作物外的国内第二大农作物,且蔬菜播种面积占中国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呈上升趋势。2013年,粮食作物、油料作物、棉花、麻类、糖料、烟叶、药材、蔬菜的播种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68.01%、8.52%、2.64%、0.06%、1.21%、0.99%、1.11%和12.70%。由此可知,蔬菜播种面积在中国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的比重排第二位。不仅如此,粮食作物、油料作物、棉花、麻类、糖类、烟叶、药材和其他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在总面积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而蔬菜播种面积在总面积中呈上升趋势。2000年,蔬菜播种面积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的比重为9.75%,2013年该比重上升至12.70%。
1.2 蔬菜生产逐渐向优势区域集中
近年来蔬菜生产逐渐向华南与西南热区冬春蔬菜、长江流域冬春蔬菜、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等优势区域集中。2013年全国蔬菜播种面积最多的10省为山东(1 832.9×103hm2)、河南(1 745.8×103hm2)、江苏(1 354.9×103hm2)、广东(1 306.9×103hm2)、湖南(1 283.7×103hm2)、四川(1 276.0×103hm2)、河北(1 220.4×103hm2)、湖北(1 145×103hm2)、广西(1 104.6×103hm2)、云南(900.8×103hm2)。除江苏外,其他9省均位于华南与西南热区冬春蔬菜、长江流域冬春蔬菜、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三个蔬菜生产优势区。10省的蔬菜播种面积之和占全国蔬菜总播种面积的63.1%,10省的蔬菜产量之和占全国蔬菜总产量的65.6%。蔬菜生产优势区的形成有如下原因[1,2]:自然优势、市场需求拉动、政府政策推动和交通条件改善。蔬菜生产优势区的形成有利于蔬菜品种互补、上市档期错开、区域协调发展,能够有效解决蔬菜供给区域不平衡的矛盾。
1.3 蔬菜流通体系渐趋完善
蔬菜大市场、大流通格局初步形成。自1984年山东寿光建立全国第一家蔬菜批发市场,蔬菜市场建设得到快速发展。2010年,经营蔬菜的农产品批发市场2000余家,农贸市场2万余家,覆盖全国城乡的市场体系基本形成[3]。各地创建了一大批年交易额在10亿元以上的蔬菜(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比如北京新发地、山东农产品物流园、南京白云亭、常州凌家塘、深圳布吉等。据统计,70%的蔬菜经蔬菜批发市场批发,80%的蔬菜在零售环节经农贸市场销售,15%的蔬菜在大城市经超市销售[3]。蔬菜大市场、大流通格局的初步形成,在保障市场供应、促进农民增收和引导生产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4 蔬菜出口迅速增长
据海关统计数据,1995-2014年,中国蔬菜出口量和出口额由215万t和21.6亿美元上升到976.1万t和124.9亿美元,年均增幅分别为8.32%和9.67%。2014年蔬菜出口额仅次于水产品的125.1亿美元,创造了119.8亿美元的贸易顺差。中国蔬菜出口市场主要有东北亚市场、东盟市场、欧盟市场、北美市场和俄罗斯市场五大市场,其中以东北亚市场最大。2014年我国蔬菜出口额排名前十位的国家或地区依次是日本(22.9亿美元)、越南(13.1亿美元)、中国香港(9.6亿美元)、韩国(8.8亿美元)、马来西亚(8.4亿美元)、美国(8.2亿美元)、泰国(5.9亿美元)、俄罗斯(5.8亿美元)、印度尼西亚(4.2亿美元)和德国(2.5亿美元)。中国出口蔬菜主要有鲜冷冻蔬菜、加工保藏蔬菜、干蔬菜和蔬菜种子4类,其中鲜冷冻蔬菜和加工保藏蔬菜占出口蔬菜3/4以上。
2 我国蔬菜价格特征
2.1 长期来看,蔬菜价格呈上升趋势
1978-2013年,我国蔬菜零售价格指数上升了28倍,尤其在1993年之后,蔬菜价格指数以年均46.9%的增长率上涨,见图1。大宗蔬菜产业体系经济研究团队对我国25种主要蔬菜价格自2000年以来的长期趋势进行了分析,发现全年均价从2000年的1.66元/kg,上升至2010年的3.17元/kg,涨幅为91%,其中2010年的全年均价为2005年的1.71倍[4]。居民蔬菜零售价格上升主要受蔬菜生产成本上升推动[5]。我国蔬菜市场接近完全竞争市场。经济学基本原理是,在一个竞争市场上,能够长期维持的价格只能是等于供给成本的价格[6]。大中城市蔬菜种植成本由1998年的平均1 257元/667m2增长至2013年的4 050元/667m2,年均增长率为8.11%。随着蔬菜种植成本的上升,蔬菜价格随之而上升。
资料来源:中国价格统计年鉴。
2.2 蔬菜价格具有季节性波动特征
蔬菜生产和供给具有季节性特点,蔬菜价格随着季节的轮换而呈现出规律性变动。图2为2001年1月-2015年5月蔬菜月度零售价格指数。如图2所示,居民蔬菜零售价格在每年1-3月上升,6-7月价格下跌,形成一个具有峰顶和谷底的波动周期。2001-2015年共形成15个峰顶和15个谷底。蔬菜价格呈现周期为一年的周期性波动,是因为蔬菜生产受自然条件制约。每年1-3月我国气温较低,不适合大多数蔬菜生长,大多数露地蔬菜进入休耕期,市场上这些蔬菜供不应求,从而价格上扬;每年6-8月大多数蔬菜进入收获期,短期内大量蔬菜上市,市场上这些蔬菜供过于求,从而价格下跌。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
2.3 蔬菜生产价、批发价和零售价波动较为同步
图3为2011年1月至2014年8月大白菜生产价、批发价和零售价三种价格的走势图。首先,蔬菜生产价是批发价和零售价的基础。从蔬菜流通来看,批发价和零售价的定价必须在蔬菜生产价基础上加层。蔬菜生产价加上流通成本,再加上代收户和批发商利润,构成批发价。批发价加上流通成本,加上销地批发商利润,再加上零售商利润,构成零售价。其次,无论是在波动频率还是在波动幅度上,生产价、批发价和零售价的波动都较为同步。大白菜生产价、批发价和零售价在每年6-8月份达到波峰,12月-次年2月份降至波谷。大白菜每年6-8月处于淡季,生产供给不足,市场上大白菜供不应求,价格上升。每年12月-次年2月份大白菜集中上市,市场上大白菜供过于求,价格下跌。
3 我国蔬菜价格存在的问题
3.1 蔬菜价格波动频繁且剧烈
我国蔬菜产业是高度市场化的产业,蔬菜价格受蔬菜供求关系决定,而蔬菜供求关系受生产成本、流通成本、自然灾害、生产布局、城乡人口、收入水平、替代品价格、货币供应量、政府政策等影响,因此,在市场经济中,蔬菜价格波动较为频繁。如表1所示,2001年1月至2015年4月期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分类指数(鲜菜)环比价格上涨或下跌幅度不小于5%、10%和15%的月份分别有102个、48个和22个,分别占样本总数的59.3%、27.9%和12.79%,足见我国蔬菜价格波动频繁。另外,我国蔬菜价格波动幅度较大。据统计,2002年1月至2015年5月期间主要大宗蔬菜品种诸如大白菜、四季豆和黄瓜的最高价格分别为3.31元/kg、11.83元/kg和8.17元/kg,最低价格分别为0.53元/kg、1.37元/kg和0.89元/kg,最高价分别是最低价的6.25倍、8.67倍和9.17倍。
资料来源:大白菜生产价来源于山东寿光农产品物流园信息中心;大白菜批发价来源于商务部市场运转司网站;大白菜零售价来源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数据整理。
蔬菜价格频繁剧烈的波动将会导致一系列负面影响:一是增加蔬菜生产者的市场风险。我国蔬菜生产者存在信息获取能力弱、市场反应速度慢等局限性[7]。蔬菜价格高时盲目扩大蔬菜种植面积,一哄而上导致蔬菜收获季节价格走低。菜农只能低价甚至亏本销售蔬菜。二是损害了消费者利益。消费者将承担蔬菜价格暴涨时的额外费用,增加了蔬菜消费者的消费支出。2010年起“蒜你狠”、“姜你军”、“辣翻天”、“菜奴”等有关蔬菜网络词汇的出现不仅折射出消费者对蔬菜价格迅速上涨的不满,更显现出菜价波动问题的社会性。三是危害宏观经济稳定。蔬菜价格占CPI总权重的7%[8],蔬菜价格上涨已成为推高国内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之一[9],因此,蔬菜价格暴涨暴跌将对宏观经济稳定带来负面影响。
3.2 蔬菜生产者难以从价格上涨中获利
图4为1998-2013年我国蔬菜生产价、成本和净利润变化趋势图。1998-2013年蔬菜生产者的利润在0.38元/kg-0.74元/kg之间变化,平均利润约0.5元/kg。1998-2013年蔬菜生产价增长了126%,蔬菜成本增长了153%,而蔬菜生产净利润仅增长97%,由此可知,我国蔬菜生产价和蔬菜生产成本呈同步上升,但我国蔬菜生产者的利润并没有随着蔬菜生产价的上涨而上升。我国蔬菜收购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蔬菜生产者只能获得行业平均利润[10]。蔬菜生产者的净利润等于蔬菜生产价减去蔬菜生产成本。难以从蔬菜价格上涨中获利的现象将影响蔬菜生产者增收致富,将降低蔬菜生产者种植蔬菜的积极性,不利于蔬菜产业发展。
资料来源:历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统计资料汇编》。
3.3 蔬菜产销差价拉大,出现“两头跳,中间笑”现象
图5是以1978年为基期的1978-2013年蔬菜生产者价格指数与零售价格指数走势图。1995年之前,蔬菜生产者价格和零售价格之间的差距较小,自1995年蔬菜价格大幅上涨之后,蔬菜生产者价格与零售价格间的差距越来越大,2013年两类价格指数差约为1 174。蔬菜产销价差扩大一方面反映蔬菜生产者卖菜难,另一方面反映蔬菜消费者买菜贵[11]。蔬菜产销价差扩大挫伤了蔬菜种植者的积极性,也增加了城镇居民的生活成本,成为广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4 引起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蔬菜价格暴涨暴跌的主要原因
4.11异常天气加剧蔬菜价格波动
蔬菜价格的异常波动大多与干旱、雨雪、冰冻、暖冬等异常气候有关。自然灾害一般作用于局部地区蔬菜供给,短期内影响巨大,会致使供给迅速变化,从而导致蔬菜价格异常波动。恶劣气候条件会加剧蔬菜供给的区域性矛盾。例如2008年1月10日起中国南方发生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全国20多个省市受不同程度影响。据统计,2008年1月10日至2月24日,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1 866×103hm2,其中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西、四川和贵州7省受灾最为严重。严重的低温雨雪天气导致蔬菜受冻,市场上蔬菜供不应求,蔬菜价格上升。图6为雪灾期间湖北省大白菜和圆白菜价格走势。由图6可知,湖北省大白菜和圆白菜价格在雪灾期间约上升了0.15元/kg。减少蔬菜价格的异常波动,根本上是加强蔬菜主产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蔬菜生产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降低气候灾害对蔬菜生产和蔬菜价格波动的负面影响。
4.1.2 近郊菜地减少增加了蔬菜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周边地租不断上涨,土地用于工业开发区建设、房地产开发等的收益远超种植蔬菜的收益[12]。这导致我国城市周边大量的蔬菜生产基地被征用以实现城市的扩张。尽管不少城市制定了菜地占补平衡政策,但占补不平衡、先占后补、占多补少、补后又占、征占不补的现象依然存在。比如,湖北省黄冈市加快建设“两区四园”,近两年内城区蔬菜基地面积减少了400 hm2左右,蔬菜供应能力降低了1/3,这使得黄冈市蔬菜消费逐渐依赖外地调入,一旦外地蔬菜供应不足,该市蔬菜价格将快速上涨。我国大中城市蔬菜生产格局逐渐由“近郊为主、远郊为辅、农区补充”向“农区为主,郊区为辅”转变。蔬菜主产区突发的自然灾害、病虫害等将直接影响城市蔬菜供应,加剧城市蔬菜价格的波动。类似研究支持该结论,比如,Stage和Mc Granahan[13]认为城市化和工业化从两方面影响农产品价格:一方面城镇化和工业化使得农产品生产者转为农产品消费者,增加了城镇农产品消费需求,二是城镇化和工业化使得农业用地减少、食品库存成本提高等,进而导致农产品供应成本增加。
资料来源:中国价格信息网。
4.1.3 信息不对称加剧蔬菜供需的时空不均衡
市场参与者获得完全充分的市场信息是形成均衡价格的必要条件。由于缺乏精准、权威的公共信息平台,以及蔬菜种植者、蔬菜从业人员、蔬菜消费者获取信息的能力有限,我国蔬菜市场上信息并不充分。信息不对称至少有如下危害:一是导致“盲目种植”、“跟风种植”。在信息方面处于弱势地位的单个蔬菜种植者无法获取准确的信息来判断未来蔬菜市场行情,有限的生产决策能力使得“盲目种植”、“跟风种植”现象普遍[14]。二是导致同一种蔬菜价格在不同区域的“贵贱两重天”。蔬菜从业人员的信息不充分使得不同区域的蔬菜供需矛盾不能及时调和。类似研究支持这一观点。朱信凯等[15]认为信息对蔬菜价格波动的影响显著,这些蔬菜品种包括大白菜、番茄、胡萝卜、黄瓜、姜、茄子、芹菜、青椒、蒜、土豆、莴笋、香菇、葱等13类,而且在13类蔬菜品种中,84.62%的蔬菜价格受信息非对称性影响,其中负向信息影响大于正向信息影响的蔬菜占54.55%。
4.2 蔬菜生产者难以分享价格上涨收益的原因
4.2.1 蔬菜生产成本上升挤压蔬菜生产者利润空间
蔬菜生产成本是蔬菜生产者价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蔬菜生产成本与蔬菜生产者价格的比较决定了蔬菜生产者能否收回成本和获得多大利润。我国蔬菜生产成本在1998-2013年间呈上升趋势。大中城市蔬菜生产成本由1998年的18 855元/hm2增长至2013年的60 750元/hm2,年均增长率为8.11%。物质服务费和人工成本是蔬菜生产成本中涨幅较大的两项。由图7可知,物质与服务费用由1998年的10 695元/hm2增长至2013年的21 330元/hm2,年均增长率为4.7%,人工成本由1998年的7 305元/hm2增长至2013年的34 155元/hm2,年均增长率为10.7%。蔬菜生产者的净利润等于蔬菜生产价减去蔬菜生产成本。由图7可知我国蔬菜生产成本与蔬菜生产者价格走势较为同步,使得我国蔬菜生产者的净利润上升空间不大。
资料来源:历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
4.2.2 蔬菜生产者在蔬菜交易过程中没有定价权
目前我国蔬菜产业存在“大市场,小农户”的行业特征。相较于信息渠道广、市场力量强大的蔬菜经销商,蔬菜生产者较为分散和单一。单个蔬菜生产者具有信息不对称、实力弱小、标准化程度低等缺陷,导致蔬菜生产者在蔬菜收购市场上谈判能力弱、缺乏定价权。蔬菜价格上升时,蔬菜经销商获取大部分利润,蔬菜生产者只能获得少量增额利润。张合成[16]认为由于我国农产品生产者在农产品交易过程中缺乏定价权,我国农产品生产者所得占最终卖出价格的14%,这一数字比发达国家低16%。类似研究支持上述分析。高扬[17]认为我国蔬菜生产者市场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特征是蔬菜生产者众多、蔬菜产品基本无差异、进入市场无壁垒等,在该市场中,蔬菜生产者缺乏竞争力和价格谈判力,是蔬菜价格接受者。处于蔬菜产业链底端的单一蔬菜生产者难以分享价格上涨的收益,但需要承担价格下跌损失。4.2.3蔬菜产能过剩损害蔬菜生产者的利益1990-2013年我国蔬菜供求总体状况为供给略大于需求。我国蔬菜总供给主要由国内蔬菜生产和国外蔬菜进口两部分组成,而以国内蔬菜生产为主。我国蔬菜总需求由国外出口、国内食品消费、损耗和饲料共四部分构成。图8为1990-2013年我国蔬菜供需走势。1990年我国蔬菜总供给量为11 660.21万t,蔬菜需求量为10 534.30万t,供给量比需求量多1 224.91万t。1990-1999年期间我国蔬菜剩余供给稳定在2 800万t以内。2000年以后,随着政府对农业和蔬菜产业的高度重视,蔬菜生产发展较快,国内蔬菜产量大幅提升。该时期国内蔬菜需求与蔬菜供给间的差额增大。2013年我国蔬菜总供给量为50 815.42万t,蔬菜需求量为42 685.04万t,蔬菜供给量比蔬菜需求量多8 130.38万t。由此看来,我国蔬菜产业的产能在逐渐过剩,蔬菜产业产能过剩将会损害单个蔬菜生产者利益,也会造成蔬菜产业的资源浪费。
资料来源:根据FAO历年Food balance sheet整理。
4.3 蔬菜产销价差拉大的原因
4.3.1 蔬菜产销分离和蔬菜跨区流通导致流通成本上升
我国蔬菜生产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华南与西南热区冬春蔬菜、长江流域冬春蔬菜、黄土高原夏秋蔬菜、云贵高原夏秋蔬菜、北部高纬度夏秋蔬菜、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等六大优势区域。蔬菜生产向优势区域集聚一方面缓解了淡季蔬菜供求矛盾,另一方面导致蔬菜产销分离和蔬菜跨区流通。蔬菜产销分离是指蔬菜生产中心远离其消费中心。蔬菜产销分离客观上增加了蔬菜的运输距离,导致流通成本上升,进而助推了蔬菜价格的上涨。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主销地的蔬菜价格中流通成本所占比重远高于主产地,因此产销分离和跨区流通对主销地蔬菜价格上涨带来的压力要远大于主产地。
4.3.2 传统流通模式下中间流通环节过多,导致流通成本上升
传统流通模式是指经过农产品批发市场而到达零售市场的流通模式[18]。农产品批发市场在我国农产品流通中发挥主导作用,承担着约70%的农产品流通任务。据国家大宗蔬菜产业体系经济研究室调研,在传统流通模式下,山东寿光蔬菜从农户地头流通到北京消费者餐桌需经历13-15道程序,约产生流通费用0.4元/kg-0.5元/kg。这些流通费用包括产地的代收费、小车费、交易费、包装物费用、包装费、装车费、运输费、摊位费,到销地批发市场后的进门费、卸车费,到销地零售市场的摊位费、油费等。传统流通模式下蔬菜流通环节过多,所产生的流通费用最终转嫁到零售价格上,导致蔬菜零售价格走高,出现“两头跳,中间笑”现象。
5 对策建议
5.1 发挥政府职能,稳定蔬菜价格
5.1.1 加强蔬菜主产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蔬菜生产的抗灾减灾能力
加强以水利设施和温室、大棚为重点的菜地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建设路面硬化的田间主干道和支道,配备生产用电设施。加强水源及配套渠道工程建设,提高灌排能力。逐步建成能排能灌、土壤肥沃、通行便利、抗灾能力强的高产稳产蔬菜生产基地,切实提高蔬菜综合生产能力。5.1.2加大城郊蔬菜基地保护力度,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城郊蔬菜基地是稳定城市蔬菜价格的“压舱石”。建设稳固高效的城郊蔬菜基地能够保障城市蔬菜供应。应按照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建立高标准的蔬菜基地。另外,应大力发展设施蔬菜。“春提早、夏遮阳、秋延后、冬保温”的设施蔬菜能够降低蔬菜种植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满足人们“冬吃夏菜”、“夏吃冬菜”的愿望,减缓蔬菜供需的季节性矛盾,缓解淡季市场供应压力,降低蔬菜价格季节性波动幅度。
5.1.3 建立蔬菜市场价格信息平台,加强蔬菜价格的监测预警
建立覆盖全国各地区的蔬菜产销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规范信息采集标准,健全信息交流发布机制,加强采集点、信息通道、网络中心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定期收集并发布蔬菜生产、供求、质量、价格等信息。让信息引导蔬菜种植户,减少“盲目种植”、“跟风种植”等现象,促使蔬菜市场供需趋于均衡。加强对蔬菜价格的监测预警力度,及时、准确的获取蔬菜监测数据,认真分析蔬菜市场动态,准确把握蔬菜市场价格形势,引导蔬菜种植户理性种植,也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稳定市场价格提供参考依据。
5.2 降低蔬菜生产成本,提高蔬菜种植者获利能力
5.2.1运用科技力量降低蔬菜生产成本
降低蔬菜生产成本必须发挥科技的作用。一是增加对蔬菜科研的投入。加快节能、高效、实用栽培技术研究和耐弱光、耐低温、抗逆性强、高产优质蔬菜新品种培育。积极开展设施蔬菜、贮藏保鲜、加工等相关技术研究。二是培养新型农民。加强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菜农科技素质和技术到田率。三是提高蔬菜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大力开发和推广蔬菜机械化播种、耕作和采收设备,温室和大棚机械化作业设备,产前种子加工及包衣、种苗集约工厂化生产、幼苗机械化嫁接设备,蔬菜产品采后商品化流水线处理设备、冷藏贮运设施和精深加工设备,着力提升蔬菜产业的技术装备条件。
5.2.2 提高蔬菜生产者在蔬菜交易过程中的定价权
缺乏定价权使得蔬菜生产者难以分享蔬菜价格上涨的利润。应采取以下对策来提高定价能力:一是提高蔬菜种植者的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等集体经营组织,把蔬菜生产者集中起来,提高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让蔬菜专业合作社等集体组织代表农户去谈判;二是提高蔬菜种植者的综合素质。比如提高蔬菜储存能力和直销配送能力,提高蔬菜种植者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品牌创制能力等。
5.2.3 调控蔬菜生产规模和蔬菜产业结构
科学预测蔬菜需求,合理调控蔬菜生产规模,以达到供需基本平衡的状态。根据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需求调控蔬菜产业结构,发展优质蔬菜品种,发展蔬菜深加工,增加蔬菜产品的附加值,推动蔬菜产业由数量增长转向质量增长。另外,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也是降低由蔬菜产能过剩导致的负面影响的重要途径。
5.3 降低蔬菜流通成本,缩小产销价差
5.3.1 重视销地蔬菜的本地化生产
蔬菜产销分离、跨区流通是蔬菜产销价差拉大的重要原因,未来应适当增加销地蔬菜生产规模,稳定销地蔬菜自给能力,缓解蔬菜价格持续上涨的压力。在大城市郊区建设蔬菜生产基地,可种植生长周期短、保鲜期短的叶菜等生鲜蔬菜。在农用土地资源不足的城市可着力于在邻近地区建设生产基地。可将周边省市蔬菜合作基地纳入“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指标。
5.3.2 创新流通模式,推进产销衔接,减少中间环节
医院价格和资产管理问题研究 篇10
关键词:价格管理,资产管理
一、研究意义
2009 年3 月17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标志着新医改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新医改的实施方向和改革重点,提出了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短期目标和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长期发展目标。随着新医改的实施,各级财政加大了对医疗机构资金的投入和监管,同时对医院的价格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医院价格管理和资产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加强价格和资产管理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医院具有社会性和非营利性,但并不是说医院是免费的或亏损运营的,当前我国的财力还达不到免费医疗的标准,医院需要采购和更新医疗设备、需要高薪聘请专家教授、需要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医院的运行成本也比较高。价格和资产管理是协调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平衡木,如果在价格管理或资产管理上出了问题,医院要不就亏损运行,要不就被病人投诉“看病贵”,最终都会导致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下降。
2、价格管理和资产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价格和资产管理,来达到保收益、促管理的目标,实现医院持续发展效益,有利于医院成本的控制和资产的更新换代,将为医疗和科研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3、加强价格管理有利于从程序上解决 “看病贵”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虽然国家对基本药物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但是对住院费、诊疗费还存在一定的监管漏洞,对于未纳入基本药物制度的药品药价仍然较高,部分医院仍从药品中提成。从源头加强价格管理,严格落实中央医改意见,将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群众“看病贵”的问题。
4、加强资产管理是防止资产流失的重要途径
目前医院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严重,严重阻碍了医院的持续发展。加强医院资产的管理,及时登记盘点资产,做好资产日常维护保养,对于确保资产的安全,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新改革对医院价格和资产管理的新要求
2012 年1 月1 日,修订后的《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在全国开始施行。新修订的《医院会计制度》,明确提出了将权责发生制原则作为医院会计核算的基础,这是新的《医院会计制度》与之前的医院会计制度的最根本的区别,同时也明确了在医院的会计核算中,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以及收入和费用这五个方面的要素。
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增设“累计折旧”科目,改变了医院“固定资产”的核算方式。在原有的医院会计核算制度下,对固定资产的核算相对简化,除了融资租赁获取固定资产之外,医院固定资产的账目余额等同于医院“固定基金”这一科目的余额。固定资产科目能够准确反映其净值,即医院固定资产的原值扣除固定资产的累计折旧。新的《医院会计制度》还规定,对于医院通过固定资产的改建扩建或者其他相关修缮工作来实现医院固定资产使用寿命或者增加医院固定资产使用效能的,这一部分后续的支出也要及时登记到医院的固定资产账户。医院为维护固定资产的有效使用而支出的修理费等后续支出费用同时纳入医院固定资产科目账户。在原有的医院会计制度下,医院通过借记“医疗支出—修购费”,贷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来进行医院修购费用的提取。在新制度下,医院增加了固定资产折旧这一会计核算,取消了“修购基金”会计科目,取消了对修购基金提取的会计处理。
三、价格和资产管理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
1、价格管理制度不完善
随着医院价格管理的不断改革,收费项目基本实施了公示制度。但是,目前医院在服务项目设置上仍存在制度不完善的现象,有些科室实施捆绑收费,诊疗费、治疗费收取无依据。对于项目检查,住院和门诊对同一项目的检查收费上存在差异,医疗价格的不透明、不公开成为病人对医院不满意的首要原因。
2、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不合理
目前大部分医院价格管理和资产管理岗位都是由一人负责,而且一人多岗。在岗位管理中形不成相互制约机制,物价管理职能的行使一般由财务审计科或经济管理部门承担。在职能行使的过程中,专业人员缺乏,对新项目的审批、物价政策的落实、药品价格的制定等都需要专业人员来完成。
3、部分医疗器械售价低于进价
由于近年来物价涨幅过快,目前实施的医疗器械定价标准跟不上物价的涨幅,导致部分医疗器械低于成本价销售。例如目前培养皿市场价格约75 元一个,按1999 年制定的价格标准60 元计算,每出售一个就赔15 元。
4、资产管理混乱,账实不符
资产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资产多,管理相对较为复杂。医疗设备的磨损、损耗严重,对资产的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在医院内部资产管理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内部资产账实不符,账外资产现象普遍。目前,医院的账外资产较为普遍,有的不入资产账,有的有账无资产,资产清查不及时,流失现象严重。二是资产数量不实,产权混乱。盘点不按要求进行,一经盘点,大多账实不符。在资产管理交接过程中,资产核实不清,交接无移交凭证。三是资产处置较为随意,长期挂账现象严重。资产的处置一般采用打包处理的方式,处置价格较低,部分固定资产清理后扔挂账,不及时清除。四是资产管理混乱、职责不清。当前医院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部分科室在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重购置、轻管理的问题。资产维修不及时,缺乏资产的维护保养,部分资产还存在闲置或使用效率较低的情况。
5、资产采购不规范,程序不透明
在资产采购方面,按照政府采购的相关规定大额涉及电的设备要经过政府采购公开招投标,而部分医院存在不通过公开招投标或先购买再通过招投标采购程序,这些行为严重违背了财务管理规则和政府采购制度。部分单位在新增资产采购时,没有按照相关规定和采购计划进行采购,有的超标采购。
四、创新医院价格和资产管理新模式
1、加强制度建设
各单位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医院会计制度》、《医院财务制度》的相关规定,建立符合单位自身发展的价格管理制度和资产管理制度。完善包括政府采购、内部控制、内部监督、价格监督、资产管理、设备维护、招投标在内的制度建设,形成用制度管理和约束的价格、资产管理新模式。
2、强化内部控制
加强内部控制,通过内部监督,减少资产管理舞弊,提高价格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控制意识。结合医院实际,通过对内部控制系统的内部自查和外部审计,针对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不断完善相关控制制度,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加强信息的沟通与协调,确保内部控制顺畅运行。
3、提高价格管理水平
医院发生价格管理风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医院管理人员缺乏风险管控意识,没有采取有效的价格管控手段。因此,针对这一问题,医院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要不断加大对价格管理人员的风险理念教育,培养其价格风险意识,提高价格管理水平,进一步明确责任,细化职责分工,将价格管理工作逐级逐项落实,最大程度地减少价格管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4、加强资产核算管理
通过严格的政府采购程序对大额的固定资产进行严格的限制。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报废处置制度,对固定资产的转让、出租、报损、报废等,严格按照财务规定进行财务处理。对资产的购入及时入账,做好资产的日常盘点工作。及时清理挂账资产,严格落实资产管理科室负责制。
5、加强监督检查
加强对医疗价格和资产的监督管理,定期到各科室进行监督检查,征求看病群众的意见建议,及时查处乱收费、乱开药品的违法违规行为。对资产的监督要进行全面检查和重点核查,及时清理报废资产,严格执行资产管理规定。设立监督电话和监督信箱,接受病人、病人家属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及时公开受理情况。
6、加强医疗费用审核
设置专职费用审核员,对病人出院前的收费项目和住院门诊病历审查核对,及时查找发现过度医疗和不规范的收费项目。制定费用审核清单和收费检查登记表,把医疗价格监管放在突出位置,将监管重心前移,提前预防不合理收费项目产生。设置专职物价员,及时纠正不规范项目,实施收费项目明码标价,积极落实住院一日清单制度,将抽查发现的问题及时汇报各分管领导,并在科室主任会上或全员大会上通报违规违纪行为,责令整改。进一步规范住院病人病历与收费项目的核查,对于与病历无关的检查、诊疗费用要严格审查,层层把关,规范医疗收费行为。
7、实施价格公开制度
逐步明码标价,分病种和科室设置门诊和住院结算收费上限制度,严格控制病人费用。逐步公开住院诊疗费用,建设阳光医院,树立良好形象,加强自身品牌建设。实施阳光收费工程建设,时时维护病人权益,从本质上解决乱收费、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彻底消除病人对收费的疑虑,使病人在医院检查放心和拿药放心、住院放心。
8、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价格问题 篇11
一、水利项目概算财政投资评审情况
财政投资评审是指财政部门依据法律、法规和规章,运用专业技术手段,从工程经济和财政财务管理方面,对政府投资项目资金使用进行的财政管理活动。财政投资评审是财政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财政部门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审查和评价的行为,是财政资金规范、安全、有效使用的基本保证。
一年来,我们先后对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中小河流治理、抗旱应急引调提水工程等共110项水利工程投资概算进行了评审。这些项目分布在全省各地,项目的实施能够提高灌区增产效益、河道防洪除涝功能和项目区饮水灌溉抗旱应急能力。项目送审投资概算合计16.56亿元,总审减额1.67亿元,其中因材料预算价格计取有误审减约8300万元,占总审减额的一半。建筑材料构成水利工程项目的实体,材料费在项目投资中所占比重最大,材料预算价格的准确确定对水利工程项目投资的准确确定至关重要,该问题值得高度关注。
二、水利项目材料预算价格确定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建筑材料价格信息管理状况。建设工程材料预算价格是指建筑材料从其来源地或交货地点到达施工工地仓库或存放地点后的出库价格。关于材料预算价格的组成,在所有的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体系中均是一致的,即包括材料原价和材料采购、运输、保管等环节费用的完全价格。简单地说,材料预算价格就是材料到工地的完全价格。
目前,我国建设工程造价实行行业主管部门管理,如城建主管部门负责房屋建筑、市政和园林绿化等工程造价管理,水利部门负责水利工程造价管理,交通部门负责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等。工程造价管理包括相关工程造价定额的修编、解释说明以及相关人工、材料、机械费用的测算调整和价格信息管理。以本省为例,所有省辖市和一些县的城建主管部门定期发布建筑材料价格信息,该信息价为材料到工地的完全价格,其中材料运输包含城区以内(约20-25km)的费用,对该行政区域内的各行业建设工程造价工作均起到重要的指导、参考作用。
(二)水利项目材料预算价格确定存在的问题。鉴于水利项目多位于野外的情况,水利工程材料预算价格采用按价格组成的方式进行具体确定,即首先进行市场调查,确定材料原价,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确定采购、运输、保管等环节的费用。这种模式具有原理清晰、内容明晰的优点,但在具体操作中存在人为因素造成的材料预算价格缺乏科学性、准确性问题。
一是材料来源地不明确,材料原价、运输距离不实。评审的项目中基本上都没有明确材料的来源地,也没有任何关于材料价格的市场调查资料,凡城建主管部门发布的建筑材料价格信息中包括的,均采用信息价。为准确确定材料原价和运输距离,我们先向相关人员了解材料来源地和价格情况,再进行分析判断,然后通过网络或专家咨询确定材料价格,通过电子地图查询合理确定材料运输距离。对采用信息价的材料,扣除信息价中已包含的运距后计取超出的运输费;对通过询价确定的材料,在材料市场价的基础上,计取材料采购、运输、保管等环节费用。
二是重复计取材料运输等环节费用。评审的项目中,采用城建主管部门发布的信息价的材料,均以该价格作为材料原价,然后再加上实际运距的运输费等环节费用,计算出材料预算价格。因材料信息价为到工地的完全价格,故这种做法明显存在重复计取运输费的问题,造成材料预算价格确定偏高。另外,在一些项目中,有的材料市场价,经咨询,其价格已是到工地的交货价,但概算中仍在此基础上计取材料运杂费,人为增加了材料预算价格。
三是不同时期材料信息价的变动。按道理说,材料预算价格采用计划施工期的材料预期价格计算工程概算造价更为准确,因目前尚无法得到这种材料预期价格,故编制和评审概算均采用当期材料信息价,然后再加上价差预备费。由于从概算编制到概算评审需半年左右,在此期间,因建筑材料信息价随经济运行和市场情况波动,如去年下半年汽油、柴油等价格受经济政策影响持续下落,钢筋、水泥等价格随市场供需状况而升降等,由此造成编制和评审之间的材料预算价格的不一致。
三、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水利工程项目设计及概算编制工作。水利工程项目建筑材料用量巨大且多位于野外,鉴于这种特点,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方案比选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建筑材料价格因素,在如今建材市场变动较大的情况下,不能简单仅凭经验或以往数据进行判断,要真正做到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合理优化。概算人员编制概算时,一定要对主要建筑材料在项目区内的市场情况进行详细调查,按照质优价廉的市场原则确定材料来源地及价格,其中价格以包括材料原价和材料采购、运输、保管等环节费用的完全价格作为选择、确定的依据,并将材料价格调查、确定的过程和结果形成正式书面材料,作为项目材料预算价格计取的依据。对于确系由城市建材市场供应、且材料价格信息中包含的材料,可以以信息价为基础计取,计取时一定要明确信息价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对于需增加的费用,如运输费等,要详细加以说明,并将这些材料预算价格的确定过程、结果形成正式书面材料,作为项目材料预算价格计取的依据。上述正式书面材料应将调查、确定过程中的原始基础性资料作为附件。
(二)进一步加强建筑材料价格信息管理工作。城建主管部门发布的建筑材料价格信息,一直被视为权威性数据而广泛应用在各行业工程造价计价中。但该材料价格信息系统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以本省为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价格组成内容不够明确。所有信息价均未明确各部分具体组成的信息数据,如包含的运距等,这些具体数据只能通过询问发布机构得知。二是不同市县的信息价在范围、内容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总体来说,在涵盖的范围、内容的丰富程度上,省辖市级较县级更好。各省辖市间,有的包含所辖县级基础材料信息,有的不含;有的注明材料的厂家,有的不注明;有的涵盖较齐全、种类较多,有的涵盖种类较少等。三是缺乏对预期材料价格的权威性趋势分析和预测,仅有个别省辖市对主要建筑材料往期价格以变化曲线图的形式进行统计,而未进行预期分析和预测。
鉴于材料信息价应用的广泛性和权威性,和目前该信息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建议相关发布机构进一步扩大建筑材料的覆盖范围和信息量,明确材料信息价对应的产品规格、档次、产地、厂家等详细信息,增强材料价格组成内容的透明度,提高材料价格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使不同地域间的材料价格信息在范围、内容等方面得以规范、统一,并适时探索开展预期材料价格的权威性趋势分析和预测工作等,以此全面提升建筑材料价格信息的科学性、客观性、全面性、前瞻性、权威性。
(三)进一步加强对水利工程设计及投资概算的审查工作。上述水利工程项目评审前,省水利相关主管部门已组织相关专家对设计及投资概算进行了审查,但专家审查的重点多放在设计方案和工程技术的可行性、合理性以及投资概算的合规性等大问题上,而对具体的材料预算价格计取是否准确、相关依据资料是否充分等所谓“小问题”不够重视,导致项目投资概算中材料预算价格计取存在的一些问题未能及时纠正,使概算不能准确合理体现项目实际投资情况。为进一步提高项目投资概算编制水平,保证项目资金的合理使用,建议省水利相关主管部门,加大对设计单位按照规定标准做好设计及投资概算工作的督促力度,进一步提高对材料预算价格的认识,精心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设计及投资概算审查,使概算中存在的材料预算价格计取有误相关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河南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河南省水利建设项目财政投资评审实施办法》的通知(豫财办〔2014〕46号)
[2]河南省水利厅、河南省发改委、河南省财政厅关于发布《河南省水利水电工程概算定额及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的通知(豫水建〔2006〕52号)
(作者单位:河南省财政厅投资评审中心)
责任编辑:洪峰
我国商品住宅价格存在的问题研究 篇12
近年来商品住宅价格不断上涨, 很多人因无力承担高额房价而只能“望房兴叹”。价格水平过高, 是目前我国商品住宅价格存在的主要问题。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 房地产商暴利说。
这种观点认为, 房价持续上涨的根本原因是房地产开发商欲谋取巨额利润, 从而抬高了房价。部分开发商通过垄断性定价、开发豪华房、囤积住房、瞒报成本等多种手续获得巨额利润的同时, 也推动了房价的迅速上涨。
2 地方政府推动说。
这种观点认为, 房价持续上涨和房地产业的过热, 主要是地方政府错误的政绩观、利益观下过于偏重房地产开发市场造成的。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过程中过度依赖土地的开发建设, 土地出让金成为政府财政的重要来源, 由于获取土地开发收益的动因, 地方政府具有推动房价上涨的内在动力。
3 房地产市场投机说。
这种观点认为, 房地产市场成为投资和投机的重要场所, 大量投机力量的聚集推动了房价持续上升。市场利率低, 闲置资金缺乏投资机会, 因此通过房屋的升值来获取投资收益, 成为大量资本进入房地产市场的动因。
4 住房供应结构说。
这种观点认为, 我国房地产开发中的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 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过剩造成了房价持续上涨。住房供给主要偏重于大户型、高价位的住房, 而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宅和经济适用住房供应不足, 不能满足住房市场的需求。
5 住房销售制度说。
这种观点把房价上升的主要动因归结为我国实行的预售和分期付款住房销售制度。由于我国的低利率政策和住房抵押贷款分期付款首付比例低, 大量银行信贷资金进入房屋销售市场, 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需求, 造成房价不断上升。
6 流动性过剩说。
樊钢和周其仁都着重谈了近些年国内货币发行过多的问题, 周其仁认为, 近些年持续每年约4000亿美元的净流入, 所造成的央行“被动”发行的人民币数额惊人, 如果没有房地产充当资金蓄水池的功能, 那么诸如“豆你玩”、“蒜你狠”的事件大概更会层出不穷。在人民币资本项下自由兑换尚未实现的情况下, 资金要找出路, 房地产首当其冲, 持续旺盛的全社会房地产投资热情即根源于此。
7 土地计划供应说。
房价大涨的一个直接诱因就是土地拍卖中不断出现的“地王”现象, “地王”形成的价格预期让现货房价直线拉升。从稳定楼市角度出发, 在楼市需求旺盛时应加大土地供应, 在楼市低迷时减少土地供应, 并打击囤地, 形成稳定的市场供需环境。而目前按计划供应的土地机制, 弱化了市场的调节作用。开发商摸准供应计划, 大胆囤地, 造成房屋供应量总是处于偏紧状态, 房价因此高升不下。同时叠加土地价格飙涨效应, “囤地”可谓是一本万利之举。
8 政策短期化说。
迄今释出的调控政策更多着眼于行政手段, 需要高效的执行能力, 而承担此责任的各级地方政府又高度倚赖土地财政, 千丝万缕的利益纠葛更多, 多次调控效果不佳皆因于此。市场各方津津乐道于博弈宏观政策的短期效果, 市场供需时常紊乱, 房价预期情绪化。这些都对楼市产生了负面影响。
总之, 稳定商品住宅价格问题需要通过制度的设计促使市场预期稳定, 让市场充分发挥调节作用;需要改革财税制度, 合理分配中央与地方的财力等一系列措施, 稳定商品住宅价格问题任重而道远……
摘要:商品住宅作为现阶段我国城镇居民住房的主要形式, 其价格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特别是从2003年以来, 由于商品住宅价格的不断上升, 住宅市场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解决商品住宅价格问题, 不仅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信息支持, 为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运作提供参考, 同时, 也可为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