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价格

2024-06-22

资源价格(精选12篇)

资源价格 篇1

资源的最优价格是荷兰经济学家詹恩·丁伯根在20世纪三十年代末首次提出来的, 1987年后在我国逐渐发展起来。资源最优价格的研究以资源的有限性为出发点, 以资源的合理分配、有效利用为核心, 以求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 它综合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协调了各方面关系, 既有宏观调控又有分权自我约束的能力。因此, 最优价格可定义为某种资源在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变动一个单位时的边际价值。也就是说, 在特定的经济体系中, 某一种有限资源每增减一个单位, 使边际贡献总额发生变动的金额就是该种资源的最优价格。例如用m种资源生产n种产品, 已知各种资源的数量分别为b1, b2, …bm单位, 生产一单位第j (1≤j≤n) 种产品消耗第i (1≤i≤m) 种资源aij (1≤i≤m, 1≤j≤n) 单位, 生产第j种产品一单位可获收益cj (1≤j≤n) 单位, 企业获得最大收益s时, 第j (1≤j≤n) 种产品的产量为xj (1≤j≤n) 单位。第i (1≤i≤m) 种资源增减一个单位, 产品的产量xj (1≤j≤n) 就要发生变化, 企业获得最大收益s相应变化的数量就是第i (1≤i≤m) 种资源的最优价格。在宏观经济决策分析中, 最优价格可以帮助我们从各个计划项目的多种备选方案内确定最优方案;在微观经济决策中, 我们可以借助最优价格进行敏感性分析, 研究企业的潜力究竟有多大?需要什么措施才能挖掘企业潜力?如何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怎样安排最佳产品结构?从而取得最大经济效益等一系列问题。

某企业要在计划期内用A资源80吨、B资源60吨生产甲、乙两种产品。据统计, 生产百件甲产品需要A资源2吨、B资源3吨。生产百件乙产品需要A资源4吨、B资源1吨。每百件甲产品利润为50万元, 每百件乙产品利润为40万元。问甲、乙两种产品各生产多少百件, 才能使该企业所得利润最大?很显然这是一个极大值的线性规划问题。

设:生产甲产品x百件, 生产乙产品y百件, 可使企业获利润为S1万元, 则该问题的线性规划模型为:

解得:生产甲产品x=16 (百件) 、生产乙产品y=12 (百件)

企业获利润最大为:maxS1=50×16+40×12=1280 (万元)

下面分别阐明A资源和B资源的最优价格。A资源的最优价格是在B资源限量不变的条件下 (生产体系不变) , 增加或减少1吨A资源, 使企业比原来多 (少) 获利润的数值。

解得:生产甲产品x=15.9 (百件) 、生产乙产品y=12.3 (百件) , 企业获利润最大为maxS2=1287 (万元) , maxS2-maxS1=7 (万元)

同法可算得A资源减少1吨时, A资源的最优价格。

解得:x=16.1 (百件) y=11.7 (百件)

maxS3=1273 (万元) maxS1-maxS3=7 (万元)

故A资源的最优价格为增加或减少1吨A资源后, 获最大利润数-原问题获最大利润数 (原问题获最大利润数-减少1吨A资源获最大利润数) =1287-1280=1280-1273=7 (万元) 。即得A资源的最优价格为7万元。

B资源的最优价格是在A资源限量不变 (生产体系不变) 的条件下, 增加或减少1吨B资源, 使企业比原来多 (少) 获利润的数值。

解得:x=16.4 (万元) y=11.8 (万元)

maxS4=1292 (万元)

maxS4-maxS1=12 (万元)

同法, 可算得B资源减少1吨时, B资源的最优价格为:

解得:x=15.6 (百件) y=12.2 (百件)

maxS5=1268 (万元) maxS1-maxS5=12 (万元)

故B资源的最优价格为增加或减少1吨B资源后, 获最大利润数-原问题获最大利润数。 (原问题获最大利润数-减少1吨B资源获最大利润数) 1292-1280=1280-1268=12 (万元) 。即得B资源的最优价格为12万元。

可以看出, 资源的最优价格与其所在的经济体系密切相关。我们利用最优价格可以为企业未来经济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在上例中, 如果市场上甲、乙两种产品社会需求量不断增加, 且可以8万元价格购买得10吨A资源, 10万元价格购买10吨B资源。问该企业如何决策可使企业获利最大?

从上述资料分析:该企业可有三种经营方案。方案一为只购买10吨A资源;方案二为只购买10吨B资源;方案三为同时购买两种资源各10吨。显然, 方案一中购买A资源10吨则:

解得:x=15 (百件) y=15 (百件)

maxS6=1350 (万元)

1350-1280-80=-10 (万元)

即生产甲产品和乙产品均为15百件, 能为企业增加利润70 (万元) , 因为A资源市场价格8万元大于A资源最优价格7 (万元) , 所以会使企业亏损10万元。

同理方案二中, 购买10吨B资源则:

解得:x=20 (百件) y=10 (百件)

maxS6=1400 (万元)

1400-1280-100=20 (万元)

即生产甲产品20百件, 生产乙产品10百件, B资源最优价格12万元大于市场价格10万元, 会使企业盈利20万元。

方案三中, 同时购买两种资源各10吨。

解得:x=19 (百件) y=13 (百件)

maxS6=1400 (万元)

1470-1280-100-80=10 (万元)

即生产甲产品19百件, 生产乙产品13百件, 因为B资源最优价格12万元大于市场价格10万元, A资源市场价格8万元大于A资源最优价格7 (万元) , 所以会使企业盈利10万元。

故, 方案二为最优。一般地, 当某一有限资源在特定的经济结构中所确定的最优价格小于增加该项资源所增加的费用时, 扩大该资源投入, 将会使总收益下降;反之, 当所计算的最优价格大于增加该项资源所增加的费用时, 则增加该资源投入, 将会使总收益增加。若某一有限资源在特定的经济结构中所计算的最优价格大于增加该资源所增支的费用时, 是否就可以无限制地增加该资源的投入?回答是否定的。篇幅所限不再赘述。

摘要:本文结合经济问题, 在明确资源的最优价格概念的基础上, 探索资源的最优价格在经济决策中的应用。

关键词:线性规划,最优价格,经济应用

参考文献

[1]韩大伟.管理运筹学[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2]侯风波.经济数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6.

[3]杨文鹏.新编运筹学教程[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资源价格 篇2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推进水价改革,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是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我国水价改革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但还存在水价水平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其中,作为水资源价格的水资源费水平低,资源价格与终端价格的比价不合理问题十分突出,亟待改革。

一、完整水价应该包括资源成本、供水工程成本 以及环境成本三个部分

市政用水、工业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都需要经过人类劳动加工处理,都是商品,价格应该等于用水的全部成本。用水的成本包括厂商处理水(包括取水、输送和加工)的成本,但是,水设施处理水的成本并没有反映用水的全部机会成本。人们要取得天然水资源,也要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包括其他用水者、其他用水类别减少用水的损失。即使个人不付出代价,社会也会为此付出代价,这个代价是作为自然资源的天然水的价值,表现为水资源的价格。如果水价中不包括水资源价格,就没有反映用水的全部机会成本,必然造成用水者得到的效益超过其负担的用水成本,导致水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浪费。

大量供给的水创造了一种低成本的吸收、稀释、运送废物和污染物的能力。水体由于其吸收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财产,而且是一种稀缺的共有或公共财产。向水体排污必须要为使用环境财产付费。由于用水必然会排水,会污染水体,用水必须支付环境成本,水价必须反映环境代价。

因此,完整水价应该包括资源成本、供水工程成本以及环境成本三个部分。资源成本表现为水资源价格或资源水价,目前通过水资源费的形式体现。

二、水资源价格是水价体系中最重要、最活跃的组成部分

水资源价格是由水资源的有用性和稀缺性决定的,反映了水资源的价值,在实践中是通过为取得水资源产权即水权的支付来实现的。正是由于有用的水资源是稀缺的,所以才有水权体系;在水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取得水权就意味着获得相应的利益,取得资源要向资源所有者支付费用。如果资源没有稀缺性,任何人可以随意取用,使用资源也没有机会成本(不包括资源加工的成本),也无所谓取得资源产权的支付。水资源价格要根据各个区域或流域对水资源的需求和供给来确定,并随着供求的变化而变化。

水资源价格的提出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它回答了在水资源稀缺条件下提高水价的理论依据和所得收入的用途问题。目前我国水资源短缺日趋严重,按照市场规律,必然要提高水价。但如果水价只是工程水价,即供水设施的供水成本,在供不应求的前提下,不管水资源的稀缺程度如何变化,这部分供水成本变化不大,用户就难以理解为什么要提高水价。如果提高水价就是提高工程水价,增加自来水行业的利润,必然遭到用户的反对。水资源价格的提出,就说明水资源稀缺状况下提高水价实际上是提高水资源价格。因为水资源越短缺,稀缺租金越高。我国水资源是国家所有,水资源价格要由政府来征收、管理和使用,不能作为供水企业的利润,而要用于解决水资源的短缺问题,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从供水企业的角度看,能收取这部分费用靠的是对水资源的占有获得的垄断利润,而不是对技术或市场的垄断获得的垄断利润。这种独占权是国家授予的,而不是通过竞争获得的,所以这部分垄断利润归国家所有。

水资源价格的提出,还解决了调水工程的可行性问题。按照市场规律,只有当本地现行水价上升到高于调水的水价时,调水工程从经济上看才是可行的;同时当调水工程通水时,由于供给大量增加,水价应该下降才能使市场结清。如果只考虑工程水价,调水的水价必然高于本地供水水价,调水工程就不会有可行性,必然误导决策。比如南水北调工程,从长江调水的生产成本远高于受水区开发当地水资源的生产成本。当考虑水资源价格后,其结果就不一样了。由于过度开发当地水资源带来严重的资源与生态问题,合理规模的调水既有助于缓解过度开发当地水资源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又不会对调出区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开发当地水的水资源价格远远高于调水的水资源价格。考虑水资源价格后,就能引导人们使用调来的水,减少过度开发。这样的水价才能正确引导水资源配置。

三、目前水资源价格偏低,不能反映水资源价值和供求关系

根据2005年水利部对全国水资源费征收状况的普查,目前各省(区)对不同用水部门和行业取水,以及对地下水和地表水不同水源,水资源费征收标准不同,但总体上标准非常低。根据调查数据(截至2004年底),以生活用水水资源费为例,地表水水资源费标准在0.5元/m3以上的有北京、山东;0.1-0.5元/m3的有天津、辽宁、河北、江苏、山西、黑龙江、河南、甘肃等8省、区、市;0.1元/m3以下的有吉林、福建、广东、上海、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内蒙古、广西、重庆、贵州、四川、海南、云南、陕西、青海、宁夏、新疆等20省、区、市。

地下水水资源费标准超过1元/m3的有北京、天津、山东、江苏4省、市;0.5-1元/m3的有山西、河南两省;0.1-0.5元/m3的有辽宁、河北、黑龙江、安徽、甘肃5省;0.1元/m3以下的有吉林、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江西、湖北、湖南、内蒙古、广西、重庆、贵州、四川、海南、云南、陕西、青海、宁夏、新疆等19省、区、市。

近几年,各地水资源费标准不仅绝对水平低,而且与各地水价相比,比重偏低,比价关系不合理。全国水资源费同城市水价对比中,仅有北京市水资源费占综合水价比重超过20%,山东、甘肃、山西、江苏等省在10~20%之间,其余省市比例均低于10%。内蒙古、贵州、云南、青海、广西等省水资源费均不足0.03元/m3,水资源费占水价比重平均为3.6%。浙江省水资源费为0.02元/m3,城市自来水水价平均为2元/m3,水资源费占水价比重为1%。

四、水资源的稀缺性要求提高水资源费水平

虽然水资源是可再生的,但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十分有限,只占全球总水量的2.57%。当前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全球有80个国家约15亿人口面临淡水资源不足,其中26个国家的3亿多人口完全生活在缺水状态中。国际水资源管理协会的专家发出警告,到2025年世界上将只有1/4的国家有足够的饮用水,如果不注意节约、保护水资源,不久的将来,水资源将会成为比石油还要贵重的商品。

我国水资源的形势十分严峻。人均水资源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因素。按目前的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正常年份全国缺水量近400亿立方米。全国660座城市中有400余座供水不足,其中比较严重缺水的有110座。农田受旱面积年均达3亿亩左右,平均每年因旱减产粮食280多亿公斤。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将日益严重。预计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高峰,在充分考虑节水的情况下,估计用水总量将达到7000亿~8000亿立方米,接近水资源可利用量。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我国相当一部分地区有可能在未来出现严重的水危机。

面对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普遍偏低,没有反映水资源本身的价值和稀缺程度。水资源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导致水资源短缺与浪费局面并存。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仍然处于大水漫灌的状况,包括在频频断流的黄河流域。全国平均每立方米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4~0.5,而发达国家为0.7~0.8。单方水粮食增产量不足1公斤,发达国家已达1.6~1.8公斤。一般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在60%左右,发达国家已达85%。许多城市输配水管网和用水器具的漏失率高达20%以上。另一方面,导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不合理。水资源作为基本的生产要素,是影响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我国水资源条件不同,一个流域、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按照水资源状况筹划经济社会发展布局。缺水地区要限制高耗水的工业、农业,鼓励发展高科技的产业;水资源丰沛地区,在处理好排污的基础上,可以多上一些高耗水产业,从而形成各展所长、优势互补的区域特色经济。但是,在水价过低前提下,水资源条件对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的影响力很弱,人们决策时较少考虑水资源条件,许多不合理的调水工程应运而生。我国西北地区很多高扬程远距离灌溉工程,成本高,效益差,而且造成水资源调出区生态恶化。

水资源虽然是一种再生性资源,但它的需求面很广,本身资源量也有限,属于一种数量有限,不能无限制满足取用的资源。应当改变当前水资源费征收标准低的现状,发挥水资源费作为经济杠杆调节水资源供求关系矛盾的作用,以达到合理配置水资源和节水的目的。

五、合理提高水资源费水平,理顺水资源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

2006年2月21日,国务院公布了《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60号,以下简称《条例》),并于2006年4月15日起施行。《条例》明确了水资源费的征收范围、标准制定权限、水资源费征收和缴纳程序,规范了水资源费的分配和使用。但是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难以制定全国统一的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因此,《条例》规定水资源费标准的制定原则,具体标准按定价权限由相关部门制定。在调整水资源费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各流域、各区域要从实际出发,在统筹考虑流域水资源和流域内各区域用水情况的前提下,按照有利于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原则,根据水资源状况、本地产业结构、用水水平和社会承受能力等情况,制定各行政区域和行业水资源费征收标准。

二是统筹协调提高水资源费与完善水价体系。目前我国水价总体水平偏低,同时,污水处理费也不到位。因此,要从完善整个水价体系出发,统筹考虑,在适时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促使水资源费逐步到位的同时,要合理提高水利工程供水水价和城市供水价格,对未开征污水处理费的地区要限期开征,已开征的地区要尽快将污水处理费调整到保本微利的水平。在水资源费、工程供水水价、污水处理费与终端水价之间,形成合理的比价关系。

废钢资源紧缺凸显,价格上行遇阻 篇3

宏观经济形势严竣复杂,钢企生存发展受制约

12月1日,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发布的《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向全球发出警告:世界经济未来两年将继续减速,甚至有可能再度衰退。悲观方案预测发达国家将再次衰退,全球经济止步不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各类风险明显增多。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仍将十分严竣复杂,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

中央对2012年我国经济形势的宏观决策为:推动明年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2012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三: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自主协调发展,强调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着力加强节能减排工作。我国钢铁工业大而不强,2012年面临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任务繁重,钢铁生产成本上升,银行信贷紧缩,能源及原辅材料涨价且供应紧缺,钢材销售不畅、出口受阻等问题,2012年大中型钢企生存环境堪忧。

2012年,维稳定、保民生、控物价将成主基调,钢企应该顺应这一主旋律,先稳定,夯实基础,然后瞄准机遇求发展。

钢企生产经营困难,亏损面有增无减

据统计,1~11月我国粗钢、生铁、钢材产量分别为63098.4万吨、58239.2万吨、8104.2万吨,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9.8%、9.4%和13.1%;2011年全年粗钢产量将达6.9亿~7亿吨,与2010年相比增长9.5%~10%。

在我国钢产量逐年增加的同时,大中型钢铁企业普遍遭遇生产经营困难,亏损面不断扩大。1~10月份,纳入统计的77户大中型钢企实际产品销售总成本同比增长25.2%。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4.65%,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5.65%,销售利润率只有2.76%。

10月份,77户钢企实现利润13.75亿元,比9月份下降82.6%,其中有25户亏损,亏损面达32.5%,亏损金额21.25亿元。

宝钢、武钢、天津钢管、沙钢、南钢等都属于77户大中型钢企范畴,目前共同遭遇着生产经营艰难的困境,主要表现为:资金短缺,银根紧缩,供大于求矛盾加剧,产品销不动;高产低效,结构性矛盾突出;多数钢厂勉强维持生产,在困境中企盼曙光。

废钢资源依然紧缺,采购策略不尽相同

目前,国内废钢资源紧缺,且有越演越烈之势。据分析,这是由于10月份以后废钢行情急剧下滑,废钢经营企业损失惨重;其次是铁路、汽车、造船、家电、机械加工业都已进入调整期,加工废钢明显减少;第三是有实力的废钢经营商屯货待涨,等待春节这一轮销售旺季的到来第四临近元旦春节,基层回收站将陆续放假歇业。

兴澄钢厂对于废钢各储反应强烈,因花山分厂恢复生产,月需废钢5万吨,加上滨江用量,月采购量恢复到9万吨,压力很大大;武钢反映社会废钢资源少,采购难度大。

而宝钢、沙钢、南京、锡兴、华菱、苏钢等企业对此则表现泰然,采取走一步、看一看、顺势而为的策略。沙钢库存较多;宝钢则牵涉到机构调整、原材料采购体制未定等因素,目前废钢采购减量。金融秩序混乱,钢企缺乏资金支持

今年,国内民间借贷,高利贷泛滥。温总理曾赴温州调研,并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出金融财税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九项措施针对国内金融秩序混乱,国务院于2011年11月11日下达了“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

上述两文件下达已有一段时间,可钢铁企业采购废钢的资金状况仍然不断恶化,部分钢企因钢材滞销、库存过大导致资金链出问题。宝钢采购废钢三分之一用承兑汇票,三分之二的现汇,支付日期为结标日后推40~50天;武钢几乎100%用承兑汇票支付废钢款。

资金被地方政府控制,资金流向不规范,不健康。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石磊教授在12月16日举办的2012年新经济形势展望与废钢产业发展年会上指出:2010年,上海、天津、北京、广州地方财政收中,土地收入分别占41.1%、89.1%、45.8%、69.6%。我国不少地方政府已举债过日子,地方政府还利用特权控制资金流向,开发大型项目(如娱乐、旅游等),偏离实体经济。

笔者思忖:许多事件中央三令五申,为何地方政府贯彻不彻底,不到位?钢企为何贷不到款,可见政府系统的执行办有问题,许多地方在做表面文章,做文字游戏。这样的结果,苦了广大的中小型企业和广大的百姓民众。

废钢购销方式改变,助推民营钢企成长

钢铁企业采购废钢分为门市(码头)收购和上门采购两种,部分钢企还有进口废钢业务。11月份兴澄特钢向丰立公司和如皋一家回收企业上门采购合计达28000吨,采购均价为每吨3512元。上半年无锡雪丰也多次去苏州、连云港等地开展批量订单采购,废钢方式的改变是由于废钢卖方市场地位所决定的。

民营钢企不仅上门采购废钢,还在一些废钢资源相对充裕的县、市设点收购,高价掌控优质废钢资源,废钢购销方式的悄然改变,一定程度上助推民营钢企快速成长,这也是我国钢铁产能越淘汰越澎涨的原因之一。

对废钢购销存情况的分析点评

11月份,到会17家钢厂合计炼钢877万吨,炼铁753.18万吨,与上月相比,炼钢减少76.71万吨,炼铁减少59.2万吨,减产幅度分别为8.04%和7.28%。

11月份,参会钢企共计采购废钢54.12万吨,采购均价为每吨3299元,与10月份比较废钢采购量减少74.25万吨,降幅达57.84%。

废钢采购均价每吨下降267元,价格下降幅度为7.49%;炼钢消耗废钢127.85万吨,库存废钢93.52万吨,与上月相比消耗废钢减少21.07万吨,库存废钢下降37.08万吨,降幅分别达14.15%和28.39%。

钢产量下降是部分钢厂停炉检修,抑制产能引起的,废钢采购量及库存废钢下降是钢材产品价格行情下行和生产,销售多环节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然也包括废钢行情的急剧下挫因素。

废钢资源虽紧缺,价格上行遇阻力

综合此次废钢铁信息会议,多数钢企到会人员对今各明春国内钢市不看好,对废钢行情持谨慎态度。沙钢分析认为:目前铁水成本在3200元,电炉可吃75%以上的铁水,尽量减少废钢用量,若进口铁矿石连续降价,将倒逼螺纹价格下移。

12月16日,富宝资讯废钢首席分析师张浩认为:2012年一季度国内废钢价格将低位宽幅震荡,炉料废钢不含税到厂价在每吨3000元左右,震幅3%~6%,即含税价在每吨3400元左右。

资源价格 篇4

2009年里, 各种资源价格“涨”声四起, 以水价为例:1月1日, 广州自来水涨价;4月1日, 南京上调自来水价;5月20日, 昆明市居民生活用水单价涨了0.8元;10月份之后, 兰州、咸宁、重庆市万州区等全国多个城市 (区) 水价开始上涨……。2010年6月1日, 国产陆上天然气出厂基准价格提高24.9%, 大幅上调很出乎意料。“不甘寂寞”的油价、电价、煤炭等各种能源产品也纷纷上调期, 或蓄势待发。

众所周知, 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是保障资源价格合理的基础, 价格形成机制不正常, 就不能形成合理的价格, 必然导致资源使用不合理。由此, 本文从剖析当前我国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存在问题的入手, 对如何推进我国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进行了探讨。

二、当前我国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存在的问题剖析

第一, 资源价格构成不完整。长期受体制因素制约和传统观念“自然资源无价”的影响, 目前资源价格只由生产成本和行业平均利润构成, 基本没有包含自然资源本身的价值, 而且这种生产成本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开发成本, 通常没有包括:认识、勘查阶段的开采成本, 以及资源开发利用时造成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治理成本等, 如水价中没有包括污水处理费和污泥处理费。傅涛博士指出:居民使用的自来水排出后也是污水, 污泥处理费指污水处理完后污染物转移到污泥里, 北京、上海等核心城市70%-80%的污泥没有得到真正稳定化的处置, 大部分一堆了事, 一旦下雨就进入河流或者污染地下水, 国际公认应该承担这两者费用。因此, 由于我国当前资源价格构成不完整, 基本上没有包括资源生产所造成环境污染, 资源使用所造成的环境代价等成本, 资源的价格与价值发生了严重的背离。

第二, 资源价格偏低不能反映市场需求和稀缺程度。前面提到资源价格是由开发成本价加利润, 没有反映资源的稀缺性和消耗的补偿成本, 更没有反映耗用资源的环境成本, 土地、水、矿产品、石油、煤和电的价格普遍低于国际市场价格。亚洲开发银行公布的《2005年亚洲发展展望更新版》报告显示:在其所调查的30个国家和地区中, 我国内地的汽油价格居倒数第六位;天然气价格只相当于美国天然气价格的37%、日本的42%、韩国的40%、欧盟的45%。虽然我国法律规定征收资源费, 但收费标准偏低, 还不到德国、法国这些低税率国家的三十分之一, 企业只需支付很少的资源使用费就可获取资源的开采权, 有的地方政府为促进经济发展没有收取土地、水资源的使用费, 资源被无偿使用。过低的资源价格使企业过度依赖资源, 缺乏创新的动力, 而且驱动企业普遍采取破坏性和“挑肥弃瘦”的开采方式, 导致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浪费和短缺现象并存。

第三, 过多的行政干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价格应由市场机制形成。然而, 我国实现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 政府在制定和调整资源价格时, 行政色彩浓厚, 缺乏完整的定价依据和规范定价方法, 随意性较大。

第四, 地方政府的寻租行为。地方政府官员为追求以GDP和财政收入为核心指标的政绩, 争相以廉价资源和无价环境吸引投资者, 以地价为例, 不少地区为招商引资, 用行政手段压低征地补偿费, 以低价征农民土地。例如, 某县政府以3万元每亩征良田, 转手后以10万元起价拍卖给房地产开发商;还以300元每亩征山地给外商做厂址。由此, 在这种情况下推动的改革带来的资源价格变动, 主要反映的也不是真正的资源价值和相应的社会补偿, 而是在产权不清条件下形成的“租值耗散”。

三、我国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必要性

第一, 还清“历史账”的必然要求。长期受体制因素制约, 我国资源价格基本上是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像水、电、煤气、热力等由政府定价, 天然气和成品油出厂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 加上国家长期对资源行业进行财政补贴, 如两大石油集团一直得到财政补贴, 致使国内资源价格低位运行。中央政府早就认识到国内资源价格根本没能真实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 扰乱市场经济运行。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 就已经形成了资源价格改革方案, 但由于利益分配的复杂性以及政府保民生的种种顾虑, 使得改革的进程一度停滞不前。直到2005年10月28-29日, 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在北京召开“资源价格改革研讨会”, 但2007年和2008年因通货膨胀压力, 资源价格改革进程再次被搁浅。值得庆幸得是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资源价格改革被放在首位, 2009年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提出2010年工作六大任务, 其中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下明确提出“深化资源价格改革”, 显然政府坚定了资源价格改革的决心。

第二,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我国粗放型增长方式使资源瓶颈制约越来越突出, 高投人、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经济增长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三高一低”经济增长方式造成资源利用率低、过度消耗还助长了人们浪费的习惯。2006年我国GDP约占世界GDP总量的5.5%, 但为此消耗了占世界15%左右的能源、30%的钢和54%水泥, 经济成果与资源投入显然不匹配。经济增长是以高投入、高消耗为代价, 因而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集约配置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率是2010年两会十大关注热点之一, 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

第三, 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资源的必然要求。虽然我国是一个自然资源总量大国, 但因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资源供给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当国内自然资源短缺时, 应尽量利用国际市场资源。然而, 国内资源价格长期低位运行, 远低于国际市场价格, 使国内企业对国际市场资源望而生怯。相反, 外商热衷于入股中国的矿业企业, 我国石油、煤炭等大型国有资源企业都有外资的股份, 国外投资商以极低的成本享受我国低价资源带来的极大收益。特别是我国还处于世界“加工厂”的地位, 主要输出资源密集型产品, 而主要进口技术密集型产品, 这样形成了以“资源”换“技术”的资源输出型经济模式。鉴于我国资源价格较低, 无疑国内低价资源“补贴”进口国将进一步加剧国内资源供求矛盾。因此, 必须加快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 使国内资源价格尽快与国际市场接轨, 用价格引导企业更多地使用国际市场资源来发展我国经济, 努力化解或尽量减轻国内资源短缺的压力。

四、推进我国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几点建议

第一, 坚持以市场为主, 政府为辅。推进资源行业改革, 必须坚持市场导向, 因为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主要是通过价格信号实现。但只有市场机制远远不够, 市场也存在失灵的时候, 合理的资源定价方式应以市场定价为主, 辅之以必要的政府干预, 以保证资源实现效用最大化目标的同时坚持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对能形成有效竞争的资源, 放宽价格管制, 采取市场机制形成价格, 从而真实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和供求关系。这样能迫使社会改变生产、生活方式, 迫使企业采用先进技术节约型资源, 使整个社会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二是对具有自然垄断特性的资源实行政府监管定价。垄断企业的本质是谋取高额利润, 在当前以政府管制价格为主的定价机制下垄断企业的资源产品销售价格及利润受到一定程度的约束。如果一旦放松管制, 垄断企业就会凭借自身优势成为真正的市场垄断者最终损失效率和社会福利。以2000年美国加州电力灾难为例, 当时加州放松电力规制, 引起电力价格攀升、电力短缺导致停电和中断服务以及电力公司破产和大规模的政府救援。由此可见, 对自然垄断性资源行业放松规制时, 必须先引入竞争机制, 否则当潜在竞争不能转化为现实竞争时, 垄断企业就会借机提价, 损害人们群众利益。我国资源价格改革应引以为鉴, 吸取经验教训, 避免重蹈覆辙。

第二, 完善资源产权制度。只有在一个权责明确的产权制度下, 市场化的改革才会有效率。只有在产权制度建立后, 才能明确划分人们交易物品权利的边界、类型及归属问题, 而且能够被交易者乃至社会识别和承认, 交易才能够顺利进行。没有严格的产权界定, 任何人都可以占有现有资源从而引发利益纠纷, 同时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交易成本增加, 以及自然资源价格“失真”, 更谈不上有效配置资源。此情况下的资源价格改革很容易成为一些掌权者和利益集团牟利的工具, 也就是说资源价格上涨, 主要反映的也不是真正的资源价值和相应的社会补偿, 而是权钱交易成本。然而, 产权制度不会在自然状态下生产, 政府必需介入, 政府是国家的统治机关, 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是政府的基本功能。政府可以凭借其强制权力和权威在全社会实现所有权, 降低产权界定和转让中的交易费用, 为产权的运行提供一个公正、安全的制度环境。当前, 我国许多资源产权含混不清, 尽管国家是作为自然资源法律上的所有者, 然而, 现实中是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长期代表国家在占有着资源, 并拥有着事实上的处置权和相当程度的收益权。相反, 如果产权制度完善, 责权利清晰就能自觉地排斥资源开发及利用的短期行为, 确保国家作为资源所有者享有相应的权益。因此, 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 在资源领域建立一整套包括产权界定、产权配置、产权流转、产权保护的现代产权制度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任务。

第三, 不断完善财税政策。财税是政府调控经济与收人分配的有效手段, 财税政策应调节企业利润分配, 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一是提高资源有关的各种环境税费标准。我国目前资源补偿费标准太低, 还不到德国、法国这些低税率国家的三十分之一, 应逐步提高标准, 比如矿产资源补偿费平均费率为0.18%, 而澳大利亚达10%, 美国为12.5%。为了避免社会收入过多地向资源性行业倾斜, 建议资源税由按量征收改为按价征收, 或者改按占有资源储量征收, 发挥税收杠杆的调节功能, 促进资源合理开发。二是重构资源税费制度, 建立开发补偿机制。环境补偿机制应以边际损害 (外部) 成本为依据收取污染者费用, 迫使企业减少废弃物排放, 逐步消除企业负外部性行为。可用“机会成本”核定环境补偿标准, 即企业利用资源的所得与社会宏观利益所失作为资源补偿标准。只有建立“污染者付费, 利用者补偿, 开发者保护, 破坏者恢复”责任制, 将环境损害合理地纳入企业生产成本, 才能迫使企业抛弃传统粗放型走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做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保护环境相结合。

第四, 采取相应配套措施。合理制定资源价格是市场发挥作用的前提, 但市场并不是万能的, 也会出现市场失灵, 因而还要采取其他相应的配套措施。资源价格改革应有大资源观, 资源不仅只指水、矿等自然资源, 还包括劳动力其他资源。在对自然资源进行价格改革的同时, 也应着手推进包括工资制度在内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跳出“低收入水平的工业化陷阱”, 使资源价格改革与居民收入增长、生活改善同步调。如果只是推行自然资源价格改革, 因为短期内价格上涨是在所难免, 到时百姓成为价格上涨的买单者, 肯定会增加百姓的经济负担。为此, 在推行资源价格改革的同时, 要完善相关的社会保障体系。

摘要:当前, 理顺我国资源价格体系、逐步市场化是大势所趋,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深化资源价格改革”, 2010年必将成为资源价格改革集中年。文章从剖析当前我国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存在问题的入手, 在阐述推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必要性的基础上, 对如何推进我国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

参考文献

[1]、包兴安.多种资源价格相继上调无关通胀预期[N].证券日报, 2009-11-23.

[2]、丛萍.2009水价咏叹调[J].绿色中国, 2009 (19) .

[3]、冷淑莲, 冷崇总.自然资源价格改革正当时[J].环境经济, 2008 (51) .

[4]、刘环玉, 宋岭.我国资源价格改革的几个问题[J].经济纵横, 2007 (5) .

[5]、孙宝强.推进资源价格改革时机逐步成熟[J].中国改革, 2009 (5) .

[6]、唐艳.资源价格改革中政府的角色与功能定位[J].改革创新, 2008 (4) .

资源价格 篇5

资源价格及其合理性--收入分配公平与否的一个社会学分析

社会公平问题早已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社会公平问题并不是一个新问题,但却是一切政府和社会必须面对和处理的问题[1].在关于社会公平的.争论中,人们关注与争论的核心是收入分配的公平问题,收入分配公平决不只是经济学的话题,它已引起了经济学之外的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关注.那么,何为公平、何为不公平呢?

作 者:方长春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社会学系,210093 刊 名:唯实 英文刊名:TRUTHS AND FACTS 年,卷(期):2002 “”(8) 分类号:F014.4 关键词: 

资源价格 篇6

一、积极推进水价改革

近年来,各地积极推进水价改革,不断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污水处理收费和水资源费征收制度普遍建立,非居民用水超定额加价制度全面实施,居民用水阶梯式水价制度逐步施行,反映我国水资源稀缺状况、水处理和污水治理成本的水价体系基本形成,对于促进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用水效率和水污染防治工作,保障供水和污水处理行业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国城市供水价格、污水处理费、水资源费等仍然存在征收标准偏低、征收范围偏窄等问题,不利于促进资源的节约使用。

今年以来,天津、上海、南京、广州、兰州和银川等城市相继调整了水价,沈阳、西宁等城市已召开听证会,准备调整水价。从各地实际情况来看,调价原因各有不同:有的是为了解决污水处理费偏低的问题,有的是为了缓解供水企业生产经营亏损,有的则是为筹集南水北调等水利工程建设资金。这些措施是符合改革方向的,有利于促进资源的节约使用和环境保护。截至2008年底,36个大中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的终端平均水价(包含自来水价格、污水处理费、水资源费等)分别为每吨2.35元和3.19元,比2005年分别提高12.4%和17.2%。其中,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污水处理费实际收取标准分别为每吨0.70元和1.00元,比2005年分别提高了29.6%和38.9%,污水处理费标准的调整幅度明显超过终端水价调整幅度。

为确保水价改革稳妥实施,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与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下发《关于做好城市供水价格管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要求当前水价调整要以建立有利于促进节约用水、合理配置水资源和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的水价形成机制,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标,重点缓解污水处理费偏低的问题。要求各地在调整水价的过程中,要统筹考虑供水、污水处理行业发展需要和社会承受能力,合理把握水价调整的力度和时机,防止集中出台调价项目;水价矛盾积累较大的地区,要统筹安排,分步到位。严格履行成本监审和听证程序,切实加强对供水定价成本的审核,促使供水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和强化自我约束,抑制不合理的成本支出,提高水价决策的透明度。同时,进一步简化水价分类,实现工商业用水同价;积极推行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制度,减少水价调整对低收入家庭的影响,提高居民节水意识。做好对低收入家庭的保障工作,根据水价调整的影响,对低收入家庭因地制宜地采取提高低保标准、增加补贴等多种方式,确保其基本生活用水,保障其基本生活水平不降低。

二、继续深化电价改革

电价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发电、售电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输电、配电价格由政府制定。按照这一改革目标,今年上半年,我们积极推进上网电价、销售电价等方面的价格改革。

一是完善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政策。为规范风电价格管理,下发《关于完善风力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按照风能资源状况和工程建设条件,将全国分为四类风资源区,并相应制定风电标杆上网电价。一方面,通過事先公布标杆电价水平,为投资者提供明确的投资预期,鼓励开发优质资源,限制开发劣质资源,有利于促进风电开发的有序进行;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激励风电企业不断降低投资成本和运营成本,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促进风电产业健康发展。

二是推进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工作。今年3月份,明确放开20%的售电市场,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用电电压等级在110千伏以上的大型工业用户,允许其向发电企业直接购电,鼓励供需双方协商定价。6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电监会、国家能源局联合下发《关于完善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试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进一步规范和指导各地推进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试点工作。这些政策的出台,进一步推进了电价改革,有利于引入竞争机制,增加电力用户选择权,促进合理的电价机制形成。

三是清理整顿优惠电价。针对部分省份自行出台对高耗能企业实行优惠电价,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电监会、国家能源局联合下发《关于清理优惠电价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各地凡是以发、用电企业双边交易等名义,擅自降低发电企业上网电价或用电企业销售电价,对高耗能企业实行优惠电价措施的进行全面清理,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按照既定的改革方向,继续深化电价改革。指导各地开展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试点;研究制定大型并网光伏电站标杆上网电价,完善生物质发电价格机制;抓紧研究下发销售电价分类结构的指导办法,减少交叉补贴;进一步规范电能交易价格管理办法。

三、认真落实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方案

按照完善后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国内成品油价格实行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有控制的间接接轨,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为基础,加国内平均加工成本、税收、流动环节费用和适当利润确定。今年以来,根据国际市场油价变化情况,国家有升有降地调整了成品油价格,其中3次有控制地提高了成品油价格,2次下调成品油价格,对调动炼油企业积极性,保障国内成品油市场供应起到了积极作用。

我国石油资源缺乏,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石油需求迅速增长,国内石油生产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据统计,2008年我国石油净进口2亿吨左右,占全部石油消费量的51.3%,而且我国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还在逐年上升。如果不推进成品油价格改革,理顺国内石油价格关系,就难以有效地利用国际石油资源,难以保证经济社会发展对石油的需求,势必影响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石油资源消耗过多,浪费现象突出。大排量车辆有增无减,交通状况日益恶化,人民群众生活环境质量不断下降。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应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推进成品油价格改革,理顺成品油价格,有利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石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同时,有关方面也清醒地认识到,在目前的经营体制下,推进成品油价格改革工作也会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有关制度、办法也需要不断完善。但这是改革中的矛盾和问题,只能用继续深化改革的办法去解决。

资源价格 篇7

一、资源价格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资源价格改革滞后, 资源价格长期不合理, 对我国内外部经济都带来了一定的危害。从内部来看, 一是行业准入门槛低, 资源无序开采和过度开采严重。二是资源产品价格对市场供求变动反应不灵敏, 导致资源浪费严重, 综合利用效率低下。三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廉价资源在客观上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品竞争力的同时, 也降低了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与压力。四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表现为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较多, 经济发展对资源低价的依赖程度较高, 缺乏研发创新和科学发展的动力。从外部来看, 资源价格不合理加剧了国际收支失衡, 加大了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国内资源价格普遍低于国外水平, 使我国出口产品成本和价格较低, 具有国际比较优势, 促进了出口的快速增长, 但实际上却是我国的低价资源补贴了世界其他国家, 自己承担高能耗、高污染的资源与环境成本, 使廉价商品和附加值流向西方发达国家。

加快推进资源价格改革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前提, 有利于企业形成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 有利于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转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 实现包括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在内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资源价格改革现状及存在问题

1、市场定价机制不充分

受体制方面的约束, 我国资源定价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较大, 资源市场化程度较低, 资源价格不能反映市场稀缺程度, 对市场供求的变化也不敏感, 集中表现为资源价格普遍较低, 缺乏弹性。鉴于资源本身多是稀缺资源, 又多是不可再生的, 因而资源价格必须由市场决定, 从而实现资源市场的供求平衡。然而资源价格长时期与市场相背离, 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不能发挥调节作用, 需求与供给矛盾无法有效解决, 会带来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

2、资源税调节作用缺失

我国现行资源税在从量定额征收方式的基础上增加了从价定率征收方式。从价征收的资源产品有石油和天然气, 是按资源的销售金额乘以一定的比例税率来征收, 煤炭等其他资源产品仍然维持从量征收, 即以资源销售量为课税数量, 实行定额税率, 税收收入不受产品价格、利润变化的影响。虽然从量征税能够提供稳定的财政收入, 但割断了资源税与应税产品价格的联系, 使资源税对应税产品价格变动完全丧失了“弹性”, 缺乏对资源级差收入的“自动调节”的功能。另外, 目前资源税征税范围较窄, 仅对七类资源产品征税, 而对土地、水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等非矿藏品资源都没有征税, 资源税作为普遍调节税费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3、资源补偿费率较低

征收资源补偿费, 是控制资源开发外部成本的重要手段, 但我国资源补偿费率较低, 没有把企业本应承担的社会环境成本纳入其中。根据《矿产资源补偿征收管理规定》, 我国补偿费按资源产品销售收入的0.5%~4%征收, 其中石油、天然气、煤炭、煤成气等重要能源的补偿费都只占1%, 而国外大多数国家对石油、天然气的权利金征收率一般为10%~20%, 以美国为例, 作为自然资源比较充足的国家之一, 其石油、天然气、煤炭 (露天矿) 权利金费率高达12.5%。资源补偿费用偏低导致矿产资源价值被大大低估, 资源开采行业进入门槛和开采成本低, 私挖滥采严重, 西部资源城市的资源优势不能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可持续发展能力急剧恶化, 过快走向“矿竭城衰”, 进一步加剧了中西部收入差距。

4、资源补偿分配机制不合理

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都作为对资源开采地的一种补偿, 其分配比例还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中央和省级政府拿走了大部分资源补偿费, 而基层地方政府可支配和利用的比例较小, 不能满足对当地民众的补偿和资源性城市转型所需的资金支持。中央与省、直辖市的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分成比例是5∶5;中央与自治区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分成比例为4∶6。资源税虽属地方税, 但当地政府仅拿25%, 剩下的75%上缴省、直辖市和自治区财政。

三、资源价格改革的途径

1、提高资源定价市场化程度

(1) 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由于电价受制于国家宏观调控, 煤电价格不能完全实现联动, 煤炭价格上涨, 电厂成本上升, 却无法通过提高电价转嫁成本。建议通过市场化方式实现煤电价格的良性互动, 借鉴《石油价格管理办法》, 出台《煤电价格联动管理办法》, 当煤炭价格连续1个月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5%时, 可相应调整电价, 以提高煤电价格联动能力。

(2) 增强成品油价格的市场弹性。进一步放开资源价格管制, 增强价格的敏感度, 使资源价格能够对市场波动迅速反应。目前《石油价格管理办法》对成品油价格的调节仍然缺乏弹性, 油品商可根据国际原油价格变动情况来进行投机, 并且有可能造成国内成品油价格“只涨不跌”的市场现象。建议缩短调整周期, 从之前的22个工作日缩短为7个工作日, 并降低调价“红线”, 从之前的4%降低到2%。

(3) 完善天然气定价机制并适时与国际接轨。国内天然气价格偏低, 只相当于国际的50%, 相当于等热值液化石油气价格的1/4, 燃料油价格的1/3。建议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 进一步理顺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的比价关系, 建立与液化石油气等可替代能源价格挂钩调整的机制, 同时, 国内天然气价格要适时与国际接轨, 减少国内外的价格差, 根据国际天然气价格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

2、建立资源使用约束机制, 提高使用效率

(1) 调整电价结构, 推行差别电价。尽快对水泥、钢铁、电解铝等高耗能行业实行阶梯电价, 坚持多使用多交费的原则, 并采用累进费率, 对超过合理限定数额的耗电提高收费标准, 超过限定数额越多, 电力价格就越高。因此, 应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 节约用电, 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同时, 择机实施居民用电阶梯电价, 合理设置各阶梯基数, 既要照顾到低收入人群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用电要求, 又要鼓励居民节约用电。

(2) 对土地使用环节征税, 抑制不合理投资。建议开征土地使用税, 抑制不合理投资, 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投资用地实行高税率, 同时, 对清洁、高效、高技术等行业投资用地实行优惠税率, 促进节能减排、自主创新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3、完善资源开发补偿机制

(1) 研究建立科学反映资源各种成本的核算机制。制定资源补偿标准时, 要充分考虑到资源开发所带来的污染损失、生态环境破坏、资源城市转型等外部成本。

(2) 提高资源补偿标准。建议大幅度提高补偿标准, 将资源开发带来的污染治理、土地复垦、水土流失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生态环境改善以及资源城市产业结构转型所需资金全部纳入到资源补偿项目。

(3) 调整资源税费分配机制。按目前税费分配比例, 即使补偿标准提高, 也不能满足资源开发带来的外部成本和资源型城市转型所需要的资金。建议加大对地方政府在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中的分配比例, 特别对西部不发达地区的资源性城市, 中央政府可采用不提取资源补偿税费的方式, 让地方政府享有更多的资源开发收益, 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

4、设立对冲基金, 平抑资源价格短期异常波动

资源价格市场化之后, 价格波动易受外部需求变化的影响, 突发事件或者季节影响等因素都将导致资源价格的异常波动, 这对资源供给企业和资源需求企业来说都是不利的。建议成立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的专项对冲基金, 防止价格的大起大落, 减少给资源供求双方带来的外部风险。对冲基金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承担, 按一定的比例提供资金, 政府的资金来源从资源税中提取。基金只能用于对资源价格短期不寻常的波动进行对冲, 而不能用于阻挠资源价格的长期走势。

四、结语

资源价格改革的直接结果是价格提高, 这会给企业成本和居民消费价格带来压力。当前控制物价总水平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要妥善处理好资源价格改革和控制物价上涨的关系。短期内, 在价格传导机制作用下, 资源等上游产品的价格上涨, 势必会给下游企业带来成本和价格上升的压力;长期看, 资源价格上升有利于企业推动自主创新和大力推行节能措施, 成品油、电力等资源价格的上涨会带动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上涨, 资源价格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复杂工程, 不是短期内可完成的, 可待物价趋于平稳时再稳步推进。对油价和电价实施分类调节和管理可减少资源价格改革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上调非居民电价, 可适当控制居民电价的上涨幅度, 并对特殊群体进行价格补贴;上调燃油价格, 适当对公交车和出租车等公共交通系统进行燃油补贴, 可减轻物价上涨的压力。

资源价格改革势在必行, 必须选择正确的改革路径、方法、步骤和时机, 坚持市场取向、政府调控, 充分发挥价格信号引导市场供求。同时, 加强政府对价格的监管和调控, 坚持统筹兼顾、配套推进, 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坚持总体设计、分步实施, 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参考文献

[1]候风妹、周帅:我国资源价格改革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J].经济纵横, 2010 (5) .

[2]贾根良、李黎力: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中的两种对立的思路[J].天津社会科学, 2010 (6) .

[3]刘怀玉、宋岭:我国资源价格改革的几个问题[J].经济纵横, 2007 (5) .

[4]刘尚希:资源价格改革如何迈步[J].改革, 2010 (8) .

[5]刘乃军、路卓铭:我国资源价格重构的理论思考与机制探讨[J].求是学刊, 2007 (4) .

[6]林江:资源价格改革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前提[J].求是杂志, 2010 (11) .

[7]路卓铭:以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推进我国资源价格改革[J].经济体制改革, 2005 (3) .

[8]马凯: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J].求是杂志, 2005 (24) .

[9]温桂芳:资源价格改革的难点和出路[J].求是杂志, 2010 (11) .

资源价格 篇8

一、测算的基本方法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 国民经济中的任何一个部门, 只要从事生产活动, 都需要在一定的生产过程中投入从其他部门购进的原材料、燃料、中间产品以及由居民和其他部门提供的各种生产要素, 并将生产的货物和服务, 或作为中间产品供其他生产活动使用, 或用于消费、投资、出口等最终使用。价格是一个重要的经济调节杠杆, 某一产品价格的变动, 通过生产联系会引起其他产品价格的变动。这种影响有直接的, 也有间接的。

投入产出表就是对一定时期内 (通常为1年) 生产、收入、分配和使用全过程进行记录的一览表。宏观经济中的各种经济变量, 如价格、税收、投资等的变化对经济的各种影响, 均可以利用投入产出模型进行测算和模拟。为了充分利用投入产出方法测算价格变动的影响程度, 我们有如下假设: (1) 受波及产品价格的变动, 都是由于成本中消耗费用变动引起的, 不考虑由工资、利税变动对价格的影响。 (2) 不考虑企业在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上涨后, 可能采取的各种降低消耗的措施, 以及其他降低成本的措施。 (3) 不考虑折旧的变化。 (4) 不考虑供求关系变化对价格的影响。以此为基础, 价格变化对经济所产生的各种影响, 利用投入产出原理测算, 假设有k个产品部门价格变动△Pk (%) , 其他n-k个部门为受k影响的部门, 其影响是由k个部门价格变动而呈成本推动型变化。

(一) 对其他产品价格指数影响的计算

由k个部门价格调整, 使得所有产品都有转嫁成本、提高产品价格的预期。则其他部门产品价格的影响程度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 △Pn-k为被k个部门影响的其他n-k个部门价格变动指数, △Pk为变动价格的k个部门的价格变动指数, An-k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去掉对应的k行和k列后的子矩阵, Ak (n-k) 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中对应的k行和n-k列交叉元素作成的子矩阵。

其中由于k个部门价格调整, 对n-k个部门价格的直接影响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 △Pn-k为被k个部门直接影响的其他nk个部门价格变动指数, △Pk为变动价格的k个部门的价格变动指数, Ak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对应的k行元素去掉相应的k列元素后的子矩阵。

(二) 对产品价格总指数影响的计算

因几种产品调价而引起其他产品价格变动, 并且由于经济生产中各种产品的结构不同, 使得产品价格调整, 对社会产品价格总指数的影响也不可能相同。价格变动对全社会产品价格总指数影响程度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PT为由k个部门产品调价的幅度, 以及由此引起其他n-k个部门产品价格变动幅度所作的行向量, X为各部门产品总产出作成的列向量, IT为对应维数的单位行向量。

(三) 对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PPI) 影响的计算

同理, 可计算调价后对工业品出厂价格 (PPI) 指数的影响。其计算公式为:

IX工业

式中, 因k个部门产品调价, 以及由此引起其他n-k个部门产品价格变动, △PT工业为所有产品部门中由工业部门产品价格变动幅度所作的行向量, X工业为各工业部门产品总产出作成的列向量, IT为对应维数的单位行向量。

(四) 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 影响的计算

根据成本推动理论, 上游的PPI上涨必然加大下游的CPI上涨压力。高涨的PPI指数能否传导到CPI上, 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特别是取决于整体下游行业的产能是否过剩。许多影响因素无法通过投入产出模型测算, 而对CPI的理论影响可以通过投入产出模型进行测算。部分产品调价可能对居民消费价格 (CPI) 指数影响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 因k个部门产品调价, 以及由此引起其他n-k个部门产品价格变动, △P1T为所有产品部门中由居民消费产品价格变动幅度所作的行向量, Y1为居民消费支出中由对各产品部门的消费支出作成的列向量, IT为对应维数的单位行向量。

二、部分资源性产品价格调整的波及效应影响测算

关于资源性产品价格变化情况, 假定煤炭、石油、电、燃气和水价格分别提高10%;同时认为按照这样的假定价格调整后, 各产品生产的投入结构、盈利水平和经营管理不发生变化, 在这样的前提下, 我们基于河南产业结构现状, 利用2007年河南省投入产出模型 (123个部门) 分别测算每种资源性产品价格调整对其他产品价格的波及影响。

(一) 煤炭价格调整10%

经过测算, 影响系数超过1%的行业有4个, 分别是炼焦业、肥料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水泥石灰和石膏制造业。影响系数小于0.2%的行业分别是保险业、金融业、木材及竹采运业、废品废料、管道运输业 (见表1) 。综合来看, 煤炭价格调整10%, 影响PPI变动0.76个百分点, 影响CPI变动0.29个百分点。

(二)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调整10%

本行业是国民经济各行业的重要元素, 或提供能源, 或提供原材料。因此共有11个行业的价格影响系数超过0.5%。其中价格影响幅度超过1%的4个行业, 分别是石油及核燃料加工业、燃料生产和供应业、肥料制造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 (见表2) 。综合计算,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价格调整10%, 影响PPI变动0.49个百分点, 影响CPI0.19个百分点。

(三)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价格调整10%

计算结果显示, 电力、热力价格调整波及面较广, 影响行业较多, 对其他行业的影响也非常巨大。提价10%后, 有14个行业的影响系数在1%以上, 47个行业影响系数涨幅超过0.1% (见表3) 。相应地,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价格调整10%, 将影响PPI调整1.16个百分点, CPI调整0.51个百分点。

相对于煤炭、石油、电力价格变动对其他行业的影响, 燃气和水的价格变动对其他行业的影响相对要小, 根据测算, 它们分别提价10%时, 对其他行业的影响均不超过0.1%。

测算结果显示, 当这些基础性产品价格调整后, 对工业行业的影响普遍要高于农业和第三产业, 基本上集中于采掘业和重化工业等高耗能行业, 这些行业对资源性产品的需求刚性大, 依赖性强, 因此受价格变动的影响就比较明显, 其中受影响最大的几个行业是石油加工、金属矿采选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及其他矿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等。对第三产业的影响相对于制造业要小, 第三产业中受资源性产品价格变化影响大的是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和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影响较小的行业是批零业、金融业和房地产等。综合来看, 作为中间投入品, 水、电、燃料等产品价格的上升最终会抬升企业生产成本, 并传导至其他相关行业, 但在上下游产品之间存在影响效应逐渐减弱的情况。

三、有序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 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市场化进程

资源性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 在工业化初期, 其生产经营以垄断行业或公用产品提供的行业为主, 政府对这些商品的价格实行低水平的价格政策, 造成了资源的过度开发、过度需求和过度浪费。当前提高资源性产品价格市场化程度, 已成为资源性价格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在水资源价格方面, 建立以节水为核心的水价结构体系、价费政策体系、合理有效的水价形成机制。在电力价格方面, 逐步建立发电售电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输电配电价格实行政府定价的价格形成机制, 将上网电价由政府制定逐步过渡到由市场竞争形成。在煤炭价格方面, 实现煤炭价格市场化, 减少政府对煤价形成的干预;研究全面反映煤炭资源成本、生产成本和环境成本的核算方式;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 通过市场化方式实现煤电价格的良性互动。在石油天然气定价方面, 按照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的原则, 建立既反映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变化, 又考虑国内市场供求、生产成本和社会各方面承受力的石油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建立完善的市场化体系, 也是对一些重要资源性产品价格争取在国际市场定价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使我国的资源性产品价格真正走向市场。

(二) 统筹协调各方利益, 保证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平稳进行

价格改革不仅直接关系行业、企业和部门利益, 而且与老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在取得群众和社会各界理解和支持的基础上, 要逐步理顺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关系。一是资源部门自身的改革深化应当先行, 资源部门应在进一步明晰产权、转变企业经营机制的同时, 适当放开资源生产环节的经营权, 引入竞争, 提高资源部门的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二是对于不同的资源产品逐步进行分类改革。如果众多资源价格同时上涨, 将会形成推动价格全面上涨的合力, 使宏观经济面临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三是部分资源性产品价格如生活用水等不宜完全放开, 须继续实行政府定价政策, 必要时要实行和加强财政补贴。四是在进行资源价格改革的同时,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制度改革必须协调跟进, 同步建立相应的保障制度或补偿机制, 保证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不会下降。五是在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同时适当调整现行财政税收体制, 改过去的从量征收为从价征收。针对直接污染环境的行为和在消费过程中会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进行课税, 提高各种涉及环境保护的税、费征收标准。重视资源属地的利益, 让地方在资源开发利用中得到应得的利益, 支持当地经济发展, 为地方政府恢复生态、治理环境解决资金问题。

(三) 改进和完善政府的宏观调控及市场监管

资源价格 篇9

科技信息资源效用优化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竞争力的核心, 但由于投资主体对科技信息资源产品的效用和成本之间的关系认识模糊, 导致了其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效率低下, 呈现出低水平重复的局面。因此, 探讨科技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 成为当下热门的研究话题。要解决这一问题, 最为直接的调节和管理工具是信息资源价格。

科技信息资源的时效性、共享性以及高固定成本和低可变成本等特征使得一般资源和产品的定价模式难以使用。探索科技信息资源的合理定价方法对于实现现代新社会环境下科技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共享、最小可能冗余、最经济的开发和最有效的使用, 以及实现科技信息资源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为此, 本文期望通过对科技信息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的研究, 构建科技信息资源的价格模型, 从而为实现科技信息从理论创新到实际应用创造合理的过渡条件, 彻底改变科技信息资源效用的低劣化和转化率不高的现状。

2 科技信息资源的效用属性与成本属性

影响科技信息资源难以定价的因素很多, 但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其本身的特性。不论是有形的科技资源产品, 还是无形的科技信息劳务, 都具有双重属性:效用属性与成本属性。两者从不同侧面, 制约着科技资源效用过程的实现, 强化了其价格形成的困难。

科技信息资源的效用属性主要体现在时效性和共享性两个方面。首先, 科技信息资源的时效性强, 对信息服务业而言, 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 信息服务产品无法储存, 不消费对生产者而言是一种浪费。产品不存在有形损耗, 但无形损耗很大。其次, 科技信息资源产品具有共享性[1]。从科技信息资源本身的角度来看, 虽然共享性使之具备无限次被利用的可能, 但不可否认的是, 在既定的技术、资源及其它条件下, 科技信息资源的总效用存在一个峰值, 当科技信息资源每次被投入到经济活动中, 经济行为者可以体验到总效用中的一部分 (极端情况下也可能没有体验到科技信息资源的效用或是体验到科技信息资源的全部效用) 。随着被共享次数的增多, 这个总效用会逐渐衰减, 直至趋于零值。当效用衰减至零时, 就意味着该科技信息资源已被“磨损”掉, 不再具有经济意义。当理性的经济行为者意识到这一点时, 就不会在经济活动中做出购买该科技信息资源的决策。因此, 对科技信息资源的效用属性进行研究可以提高其利用效率, 进而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用。

科技信息资源的成本属性则主要体现为高固定成本、低可变成本。科技信息资源的高固定成本和低可变成本即为信息产品生产过程的高额研究、开发、设计费用支出, 但其再生产成本却很低, 因为再生产即是复制和传播[2]。书籍的再版、电影拷贝、录音、录像带的复制都是如此。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 科技资源产品生产 (再生产) 过程的边际成本趋向于零, 平均成本递减。在这种情况下, 若按照边际成本定价, 则研发与生产主体根本无法收回高额的固定成本, 更何况盈利, 因此信息产品的价格不等于边际成本。科技信息产品的研发主体只有在能够收回高额研发费用的条件下才有可能继续进行研究, 因此, 研究科技信息 (资源) 产品的成本形成对促进研发主体进一步开发新产品和使购买者获得最大效用等方面具有一定意义。

对用得格产品的分析了科技信息 (资源) 产品的成本属性和效用属性, 下文将分别通过基于价值链的成本形成模型和基于效用属性的价格优化模型进一步对科技信息 (资源) 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进行研究。

3 基于成本属性的科技信息资源价格模型

在科技信息资源研发和生产过程中, 研发主体可能支付的各项开发费用包括信息材料费、调研费、咨询费、员工工资以及材料费、设备购买及维护费用、通信费等。科技信息资源产品的再生产过程还可能涉及维护、补充及更新成本[3]。因此, 本文借用成本价值链模型来说明科技信息资源的生产成本。

设定科技信息资源 (产品) 的生产要经过成本价值链上的n个环节或步骤, 每个环节由不同的节点部门负责加工, 上游节点部门加工完成后, 以一定的价格出售给下游节点部门, 由下游节点部门负责继续加工。这样, 科技信息资源 (产品) 的生产成本可分为两部分进行讨论。首先是科技信息资源在价值链的n个环节中的任意一个环节上的生产成本, 分析节点部门的成本构成要素;其次是科技信息资源经n个环节加工后所形成的最终成本。 (成本链示意图如下图1所示)

3.1 单节点部门成本构成要素

该n个加工步骤之间的联结主要发生在信息收集环节和信息销售环节, 信息加工部门从上游信息供应商那里购买相关信息资源和信息产品, 经过加工再提供给下级加工部门或需求方, 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 相应地会发生物流成本、信息成本和外部财务成本。此处物流成本是指信息流通成本, 是信息市场流通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广告费用, 用户调查费用, 销售费用, 业务接待费用, 交易费用, 市场参与, 专业申请, 知识产权保护等的费用。信息成本是指为了有效地收集和销售信息产品而耗费的信息搜寻成本、信息分析成本、信息处理成本、谈判成本、签约成本、履约成本和监督成本等 (即剔除物流成本的交易成本) 。外部财务成本则是部门间纵向资金联结的成本, 指的是往来资金成本。

每个加工环节中, 成本可以分为两部分:内部成本和联结成本。内部成本是总成本中扣除由于价值链企业相互联结所耗费成本后的余额;联结成本则指与上下游加工部门及相关机构间的物流成本、交易成本和外部财务成本。

3.2 科技信息产品的成本链与科技信息资源完全成本

综合上述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 将各节点按加工顺序排列, 就形成了科技信息产品的成本价值链, 根据这一构思, 总成本可由所有节点部门的内部成本和联结成本相加得到。

价值链中单个加工环节的成本可以表示为:

C=Cin+Cc (1)

式中 C——表示每个阶段的成本

Cin——表示内部成本

Cc——表示联结成本

其中内部成本由制造成本, 管理成本, 内部财务成本三部分组成。联结成本由物流成本, 交易成本和外部财务成本构成。即:

Cin=Cp+Ca+Cif (1.1)

Cc=Cl+Ct+Cof (1.2)

式中 Cp——表示制造成本

Ca——表示管理成本

Cif——表示内部财务成本

Cl——表示物流成本

Ct——表示交易成本

Cof——表示外部财务成本

在n个环节中的第i个环节, 制造成本Cpi为买价Cpi1 (即其上游部门的销售价格Pi-1) 。该环节由直接人工成本Cpi2和间接费用Cpi3组成。即:

Cpi=Pi-1+Cpi2+Cpi3 (2)

将式 (2) 代入内部成本公式 (1.1) , 再代入单个加工环节的成本公式 (1) , 得:

Ci= (Pi-1+Cpi2+Cpi3) +Cai+Cifi+Cci (3)

若上一步骤部门的销售价格为Pi, 利润为Ri, 则:

Pi=Ci+Ri={ (Pi-1+Cpi2+Cpi3) +Cai+Cifi+Cci}+Ri (4)

将 (4) 式代入每个环节的生产成本进行计算:

i=1, 即最初步骤, P0为获得初始信息资源的价格, 则:

P1={ (P0+Cp12+Cp13) +Ca1+Cif1+Cc1}+R1

i=2, 则:

P2={ (P1+Cp22+Cp23) +Ca2+Cif2+Cc2}+R2

={ (P0+Cp12+Cp13) +Ca1+Cif1+Cc1+R1+Cp22+Cp23+Ca2+Cif2+Cc2}+R2

以此类推, 对于最终信息资源出售环节n, 其成本Cn为:

Cn=i=1n (Cpi2+Cpi3+Cai+Cifi+Cci+Ri-1) (5)

式 (5) 所界定的Cn是确定信息资源产品定价的最基本参数。当信息产品的价格等于或大于其生产成本时, 研发与生产主体才可能有生产的意愿。因此, 以上所确定的生产成本是研发与生产主体所能接受的科技信息资源的最低价格。而他们在出售产品时, 必定希望从产品中获得期望的利润回报, 又由于科技信息产品的生产劳动具有一定程度的摸索性, 不可能每件产品的生产都能成功实现研发主体经济效益, 其动态性所导致的前瞻性与现实经济活动的差距导致科技信息产品得不到社会认可, 即或生产成功但在辅助经济活动实践之前, 也无法精确地评价其效用并准确地决定其价格的高低, 需要一定时间并投入实践过程才能确定。这就使得生产方在出售时会考虑该产品的风险收益。因而, 科技信息 (资源) 产品的最高价格应是购买、消费该产品的全部费用以及由此取得的超额利润之总和。即:最高价格=生产费用+正常利润+风险收益。

4 基于效用属性的科技信息资源价格模型优化

4.1 成本加成的科技信息资源价格模型的基本局限

基于成本属性的价格模型所确定的科技信息 (资源) 产品的最低及最高价格只单一考虑研发主体, 对于信息资源的需求方来说, 若科技信息资源所带来的利润增加, 不能够弥补其为得到科技信息 (资源) 产品所付出的成本时, 需求方会拒绝购买。当然科技信息资源的运用所带来的效益不仅因信息商品本身的质量特性而异, 而且因使用者、使用时间、使用地点而千差万别, 难以预知。

4.2 效用导向的科技信息资源价格模型

由于成本加成模型只确定了模糊的价格区间, 因此就需要找到一个确定价格平衡点的方法, 既能使需求方愿意支付的价格在产品最低价格与最高价格的区间之内, 又能使研发主体获得期望的利润回报, 使科技信息 (资源) 产品获得最大效用。效用优化的价格模型, 本质上是界定了科技信息资源的影子价格, 数值上是考虑科技信息产品效用因素时的均衡价格。因此, 基于双向拍卖的方法具有借鉴意义。

科技信息 (资源) 产品大体适用的几种定价策略有:捆绑定价策略、差别定价策略和成本定价策略[4]。本文中确定价格平衡点的方法, 主要采用企业普遍使用的捆绑定价策略。

捆绑定价策略, 是指将不同类型、内容的产品经过捆绑再销售的方法。在本文模型建立过程中, 选取了2种类型产品的捆绑模型, 通过一种双向拍卖的机制 (The Double-Track Auction) , 在生产该信息产品的企业可以获得利润的条件下, 使产品的售价不至于过高 (低于最高价格) , 从而发挥科技信息资源最大的社会效用。下图为通过拍卖机制进行信息 (资源) 产品交易的过程图[5]: (图中括号内的数字为交易顺序)

4.3 基于效用优化的科技信息资源价格决策与成本链决策

在决策过程中, 出售方与需求方以各自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 进行博弈。即出售方为获得信息资源产品的最高价格, 需求方为获得最大效用。经过反复循环, 最终得到令双方满意的价格。

根据捆绑策论的要求, 确定两种类型的信息产品:

G1={1, 2, …, g}:代表第一种类型的信息产品;

G1={g+1, …, n}:代表第二种类型的信息产品 (该类型与第一种互为替代品) ;

M=G1∪G2, 其中M代表所有产品的总和。

首先, 科技信息资源的出售方在开始时对第一种类型的产品G1实行低价策略 (以产品的成本价格Cn为最低价格) , 同时对第二种类型的产品G2实行高价策略 (即该产品的最高价格=Cn+正常利润+风险收益) .

设置拍卖的起始价格为:

p (0) = (L, …, L, H, …, H) (0≤LH LH都为整数)

式中L——表示第一种产品G1的最低价格Cn

H——表示第二种产品G2的最高价格 (Cn+正常利润+风险收益)

p——表示价格向量

这时, G1的需求必然过量, 即购买者很多, 而G2的需求方极少, 或者说需求方都会放弃对其竞价。

第二步, 出售方记录下需求方的报价, 并根据需求方竞价的情况, 对科技信息产品的价格进行调整。将G1类产品价格上调, 同时把G2类产品价格下调 (价格的双向调整) 。调整之后的价格为:

p (t+1) =p (t) +σ (t) (p (t) ∈Zn+, t=0, 1, 2, ……)

式中σ——表示双向调整的价格波动σ= (σ1, …, σn)

设:价格调整的集合为θ, 为假设简单起见, 此处每次价格调整的幅度设为“1” (即每次进行价格调整时, 上调或者下调的幅度只能是1个单位) , 得θ={σ|σk∈{0, 1}, ∀kG1;σl∈{0, -1}, ∀lG2}由此可推出:

σ (t) =maxσθ{hB (minΤDh (p (t) ) kΤσk) -kΜσk) }

式中Dh (p) ——需求方h每次报价的函数

B——代表所有需求方h的集合B={1, …, b}

价格调整后, 供销双方都要对现有价格进行评估, 确定调整后价格是否为最优, 并做出决策。这时的需求方利润函数为:

Vh (p) =maxGΜ{uh (G) -jGpj}

式中uh——表示科技信息资源产品的效用函数

同时, 对于科技信息资源的研发主体来说, 他们的利润函数为:Pro (p) =jG-Cn (生产成本)

第三步, 一直重复如上两个步骤, 直到p (t+1) =p (t) 时停止调整。

设这一过程总共经过了t次调整, 则最终得出的平衡价格为:

Lt=L+k=1tσkΗt=Η+l=1tσl

式中Lt——表示G1类商品经t次调节以后形成的最终价格

Ht——表示G2类商品经t次调整以后形成的最终价格

此时, 所得的LtHt即为供需市场的平衡价格。由此对捆绑销售中科技信息资源产品定价困难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思路。

5 结论

本文通过对科技信息资源 (产品) 效用属性与成本属性的深入分析, 构造出两种科技信息资源定价的模型。其中, 基于成本属性的科技信息资源价格模型给出了科技信息资源的最低价格, 即无论是市场主导还是政府主导的信息产品的定价都应高于这一价格。而基于效用优化的科技信息资源定价模型则是建立在生产成本模型基础上的价格模型, 虽然这种定价方法仅限于捆绑销售的情况, 但是却能够在供需双方的价格博弈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既使生产者获利, 又能使科技信息资源的效用达到最优化, 自然地实现了使科技信息资源由私人物品过渡到公共物品的有效机制。

摘要:通过分析科技信息资源在我国应用的现状, 指出其应用的非优化状态主要原因在于缺乏一个从科技信息到技术进步、从作为私人物品的创新信息到作为公共物品的技术创造的合理过渡机制, 重点从信息资源的特点入手, 建立了科技信息 (资源) 产品生产成本的模型, 推出其定价底线。由此进一步运用双向拍卖的方法, 构建捆绑销售中的科技信息产品价格模型。提出了基于价格形成机制的科技信息资源效用优化思路。

关键词:科技信息资源,定价,生产成本

参考文献

[1]查先进, 严密.信息资源共享静态博弈分析[J].情报学报, 2006, 25:160-163.

[2]司辉, 许炜.信息商品定价策略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 2006, 111:79-82.

[3]孟瑞玲.信息产品定价问题探析[J].现代情报, 2005 (2) :72-73.

[4]张宇, 唐小我.在线信息产品定价策略综述[J].管理学报, 2006, 3 (2) :239-246.

[5]詹文杰, 汪寿阳.评“Smith奥秘”与双向拍卖的研究进展[J].管理科学学报, 2003, 6 (1) :1-12.

[6]刘会娟, 吕萍.数字信息产品的定价机理研究[J].价值工程, 2004 (2) :22-25.

[7]周虹, 王陆庄.价值链成本模型研究及竞争策略[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06, 22 (4) :51-57.

[8]朱丽娜, 申世群.信息产品的差别定价策略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 2006, 7 (1) :28-30.

[9]JAKKA SAIRAMESH, JEFFREY O KEPHART.Price dynamica andquality in information markets[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000, 28:35-37.

资源价格 篇10

一、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重要意义

1. 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高速增长, 综合国力明显提升。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依赖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污染为代价的, 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 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 随着经济规模逐步扩大, 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 使得能源、矿产、土地、水资源需求剧增;另一方面, 我国资源禀赋较差, 人均资源占有率低。由于国内资源有限, 难以满足经济发展对资源的巨大需求, 近年来, 我国对原油、铁矿石、铝土矿等资源性产品的进口量也大幅增加。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因而加快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 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与合理开发的价格约束机制和补偿机制, 对于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2. 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是推动节能减排, 建设节约型和低碳型社会的需要

我国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 也是一个能源资源短缺的大国。以石油为例, 2012年国内原油产量为2.05亿吨, 而国内对石油的需求量约为4.7亿吨, 也就是说目前国内的原油产量只能满足国内原油需求量的43%。与此同时, 原油进口量为2.66亿吨, 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57%, 而且以年均3个百分点的速度在递增。目前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比发达国家约低10个百分点。由此可见,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相当大程度上是依赖资源的高投入支撑的。由于资源性产品价格偏低, 导致地方和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过多地使用稀缺资源并且加大了污染物的排放。在资源和劳动力价格偏低的情况下, 企业即使采用落后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 也能获得足够的利润空间。这样就抑制了企业对先进技术特别是节能减排技术的需求, 降低了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从消费环节看, 由于资源性产品价格偏低, 刺激了居民对稀缺资源及其产品的不合理消费, 从而加剧了资源的短缺矛盾和环境污染程度。

3. 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是合理形成资源性产品价格机制的需要

目前我国价格形成机制还不完善, 特别是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相对滞后,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市场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主要体现在:一是受体制因素的制约, 资源性产品市场化程度偏低, 价格没有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 缺乏对投资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激励和约束作用。二是资源性产品价格构成不合理。许多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只反映资源开发成本, 生产过程中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的治理成本没有体现在价格中, 外部成本没有内部化。三是资源性产品之间比价关系不合理, 天然气等价格明显偏低。四是资源性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 在国际市场资源性产品定价过程中缺乏话语权。长期以来, 我国实行资源性产品低价政策, 在“中国制造”产品畅销世界的同时, 也使国内资源性产品大量流向海外, 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造成对外国消费者的间接补贴, 为世界财富的增长做了贡献。与此同时, 我们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二、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基本原则

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一方面, 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将会全方位改变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 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进节约型和低碳型经济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 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将会提高生产生活成本, 对低收入群体和弱势群体的生活水平产生重要影响, 从而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 在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过程中, 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 坚持市场导向原则

在尊重价值规律的基础上, 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真实完全的反映资源价值, 促进资源在不同部门、行业、地区之间自由流动, 在更大程度、更广范围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

2. 坚持稳步推进原则

在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过程中, 要正确处理改革目标与改革过程的关系。综合考虑宏观经济环境、市场供求关系、社会心理预期、企业消化能力和人民群众承受能力等因素, 正确选择改革时机, 合理把握改革节奏和力度, 坚持循序渐进, 关注民生幸福, 充分考虑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对低收入群体和弱势群体生活水平的影响, 力争把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3. 坚持成本共摊原则

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实质上是一次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 改革的成本需要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任何价格改革都会涉及利益的再分配, 因此, 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必须与国家的宏观收入分配格局调整相匹配。力争使得不同部门、行业、地区之间的利益得失相对均衡, 最大限度地使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达到多赢的效果。

4. 坚持配套改革原则

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不能孤军深入, 需要相应的配套改革整体推进。通过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 能够促进建立资源节约、成本降低、提高效能的行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加快相关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财政税收金融体制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

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基本思路

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总体思路:通过政府宏观指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手段, 建立合理的既能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又能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资源性产品价格体系。对居民需求范围内的资源性产品价格采取政府指导价, 对居民非基本需求的资源性产品价格采取市场调节价。

1. 电价改革:基准电价下, 提高电价梯度, 实行差别电价

目前我国居民用电占总用电量的12%, 但在居民用电中, 5%的高收入家庭消耗了24%的居民用电。电价改革将由过去按各发电场实际煤耗定价的政策, 改为按平均成本制定统一标杆电价;对居民生活用电实行阶梯式电价政策;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实行专项加价、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政策;对再生能源发电实施价格补贴政策;鼓励实施峰谷电价;提高水电上网电价。

2. 油价改革:与国际接轨, 实行市场调节价和政策指导

理顺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 选择时机推进油价改革。根据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 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 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但在实施过程中, 因调价周期过长, 很难及时反映国际油价走势。下一步要围绕调价周期, 加快调价频率, 改进成品油价格操作方式, 继续完善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

3. 天然气改革:改“正推”为“倒推”定价机制

所谓“正推”是指我国现行的天然气定价是以政府定价为主, 采取成本加成方法制定, 终端价格由供应成本再加合理利润确定。而“倒推”则是指采用新的净产值法由替代能源价格确定终端消费价格, 扣减管输费用后倒推得到气源价格。由原来的“正推”改为“倒推”的定价机制改革, 有利于实现天然气价格由政府管制向市场化转变, 也有利于在天然气上游资源引入竞争机制, 使下游的消费者广泛收益。

4. 水价改革:提高水价梯度, 加大污水处理费征收力度

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 空间布局和时间季节失衡, 用水效率低下, 水资源污染严重。目前全国城市中有三分之一缺水, 四分之一严重缺水。而现行的成本加成定价机制忽视了价格杠杆作用, 导致水价长期偏低。目前我国城市的水资源费平均为每立方米0.3元, 居民污水处理费每立方米0.78元。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也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未来水价改革基本方向是:阶梯式水价将逐步落实;加大水资源费征收力度;提高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实行非居民用水超额累进加价制度;简化水价分类, 由原来的五类减少到三类, 并实行工商用水同城同价;建立主要污染物排放有偿交易制度;推进环保收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环境产权交易机制。

摘要:资源性产品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 资源性产品价格合理与否对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和建设节约型社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资源性产品价格长期偏低, 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因此, 必须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 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关系, 建立既反映市场供求关系, 又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资源性产品价格体系。

关键词:资源性,产品,改革

参考文献

[1]李慧敏, 崔景华.优化我国资源税费制度体系的对策研究[J].中国财政, 2012.11

[2]黄海燕.完善我国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对策[J].天然气技术, 2010.2

[3]温桂芳.资源价格改革的难点与出路[J].求是, 2010.11

资源价格 篇11

【关键词】 循环经济 资源价格 对策

价格是市场作为“一只无形的手”调节经济活动的重要工具,是构成是市场经济的最重要因素,它综合反映各种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在经济运行中发挥多种功能,它传递信息,调节供求,决定收入分配,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经济行为进行利益导向,使市场经济系统在波动中不断循环。研究资源价格机制的问题是正确反映资源环境稀缺性,传递资源环境供求信息,调节资源环境需求,给予生产者和消费者以正确利益导向的关键,也是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

1.资源定价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在大部分资源的管理方面,以计划手段为主,分配制度僵化,没有有效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而且很多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及经营权界定模糊。计划经济过程中,国家有目的地压低资源产品价格以支持工业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造成社会在使用资源的过程中浪费严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难以转变。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国策背景下,结合我国现实条件,积极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建立和健全符合中国国情又科学合理的资源定价体系,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在很多领域已经具有可行性。

人们往往认为“资源无限,可以任意取用”,因而世界上许多国家对资源既不定价,也不核算,更无折旧,不计量资源的存量和用量。农田可以随意占用,改变用途;森林可以随意砍伐,不进行更新;草原可以滥垦,可以过度放牧;湖泊可以任意围垦,渔业资源可以滥捕,地下水资源和矿产资源可以滥采、滥掘等等。我国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轻这些影响,但目前没有扭转这一趋势,资源和环境形势更是相当严峻。

最突出的一个例子就是资源短缺和资源浪费并存。一方面资源严重短缺。我国经济发展所依赖的主要自然资源如耕地、森林、草地和能源等,虽然在总量上仍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很低,目前已经处于相当紧张的供求状态。我国的土地,森林覆盖及水资源的人均占有仅仅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13%、25%;矿产资源探明量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拥有量则仅仅居于世界第80位,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另一方面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我国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改变,在自由利用上仍处于高投入、低产出的状态,自然资源的耗费量与经济增长呈指数型的增加关系。我国的能源利用率只有30%,而发达国家的能源利用率一般在50%—80%。另外,我国环境污染严重,空气污染、水污染、酸雨污染、气候变异等,直接影响了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工农业生产,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业逐年增加。与此同时,我国生态环境已经遭受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及沙漠化等问题日益突出。

出现这些问题,都与资源定价有关。一个国家没有把商品的估价扩展到资源特别是自[1]

然资源中去,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要完整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的运转情况,不能只考察经济资源的投入,物质产品的流通,还要考察自然资源的投入和耗竭情况[2]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资源、经济、人口、环境和社会协调地持续发展。当今世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暴增与资源的供给产生尖锐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之一就是对资源进行定价,按价买卖。

2.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资源价格机制存在的问题

2.1资源产品价格长期以来处于低位运行

既不能反映资源产品价值,又不能反映资源产品的供求关系,导致我国经济发展中片面追求增长速度而不计资源消耗现象的形成。由于资源产品与加工工业品的“比价复归”,更由于我国资源产品开发和使用中没有计算应该包括的资源补偿价值和价格,致使资源产品价格不能实现对资源产品利用的调节,资源产品价格仍然偏低,资源产品的粗放式利用现象十分普遍。

2.2自然生态资源的价格形式没有得到完全的确立

我国虽然实行了谁污染谁治理的环境保护政策,实行了退耕还林还草的补偿政策等,但这些措施的形成和实现不是以完善的价格形式出现,不能反映资源市场的供求关系。

2.3资源价格体系不健全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价格管理体制中,一直是以商品价格体系为管理的中心,虽然也有资源产品价格及自然生态的补偿政策,但没有上升为资源价格的制度化和计量测算的理论科学化,没有形成资源价格体系。

2.4资源价格管理体制没有形成

资源价格管理体制包括资源价格管理机构的设置和资源价格管理权限的划分。我国现行的资源价格体制还建立在以传统的商品价格为管理对象的基础之上,对资源价格尤其是自然生态资源的补偿价格,既缺乏完整的订价依据,也没有规范确定价格的方法,甚至没有介入其管理范围。

3.完善循环经济发展中资源价格机制的对策

3.1以资源的稀缺性为基础进行定价以促进资源节约

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维持较高的资源价格可以促使企业节约资源投入,同时有利于提高资源开采程度和利用效率。资源价格应该以其价值为基础,合理计算成本。资源价格是众多内在价值的综合表现,这需要针对各种资源的具体特点,应用相应的资源价值测算方法和价格模型,科学确定资源价格的具体水平;同时理顺资源比价关系,调整我国原油、天然气和发电用煤之间不合理的比价关系,减少行业之间的价格摩擦。在国内资源市场逐步形成、资源价格机制逐步完善的情况下,使国内资源价格尽量向国际市场靠近,与国际接轨。

3.2构建市场与政府相结合的资源定价体制

虽然发挥市场机制决定资源价格,可以促进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但是市场价格不能反映资源的使用成本和外部成本。尤其是在当前我国环境资源产权不明晰的情况下,过分依靠市场定价,会导致资源价格无法实现自然资源开采、使用的合理补偿和代际公平。所以,对能够形成有效竞争的自然资源,放宽价格管制,采取市场定价的价格形成机制,真实反映自然资源的稀缺程度和供求关系;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短缺自然资源和具有自然垄断特[3]征的资源实行政府监管定价,达到有效抑制因价格过低引起的过度需求、环境恶化、代际不公平等现象。在资源价格设计比较合理、资源交易市场逐步建立、资源管理制度相对完善的条件下,政府可以逐渐退出。

3.3完善资源价格管理体制

制定合理利用资源的价格政策,设置资源价格管理机构,合理划分管理权限是保证资源价格体系健康运行必不可少的。

一方面在行政体制上,可以现行的商品价格管理机构为基本框架,加强与政法、环保、财税、工商、农林等国家行政职能部门的联合,强化计划价格机制作用,实现国家对资源的必须的行政管理的要求;设置资源价格调节基金制度,通过资源的有偿利用并以资源的动态供求关系为标准,核定资源产品和自然生态资源价格,并代理国家收取必需的资源补偿及调节费用。

另一方面在管理形式上,可以推行资源资产化管理,改造现有的自然资源情况表或自然资源平衡表,使自然资源平衡表成为国家资源性资产的实物账户,建立资源性资产价格体系和自然资源价格评估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资源性资产的价值账户,按照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形成资源性资产负债表,培养和规范产权市场,管理产权交易,使国家资源所有权在经济上得到实现。

※课题来源: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2514085)

参考文献:

[1]孙承詠,制度创新与循环经济[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

[2]杨上广,自然资源合理定价的理论研究[J],福建地理,2006(2).

[3]高树印,资源价格形成基础与资源价格改革[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8(4).

作者简介:于文武(1979-),黑龍江哈尔滨人,讲师,管理学博士,从事循环经济和产业经济研究。

资源价格 篇12

森林资源是以多年生木本植物为主体并包括以森林环境为生存条件的动物、微生物在内的生物群落。森林资源在进行科学管理和合理经营的条件下, 可以不断地向社会提供物质产品、非物质产品和环境服务, 以促进林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改善。因此森林资源既具有有形的直接经济效益, 又具有目前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下尚不能够准确计价的间接经济效益和无形价值, 森林资源的使用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对其的使用, 也必须通过交换来实现, 因此必然有交换价值的计量, 这就涉及到森林资源被利用前的人类开发过程所付出的劳动, 因此森林资源就有了价值 (或培育成本、开发成本) 问题。森林资源是有限的, 当其稀缺时, 必然带来了供不应求, 因此其交易价格必然按照供求规律、效用规律等发生变化。

森林资源的价格、成本核算问题是一项非常基础性的学术研究, 目前对于森林资源的价格制订及其成本核算仍然是一个没有真正彻底解决的难题, 因此也不能很好地解决森林资源的价值体现和有偿使用问题。目前从会计学角度去探讨的理论成果还不很多, 并且从目前会计界的研究成果看, 能从更为宏观的视角着眼, 提出会计为相关领域的需求服务的方面还非常少。所以从会计需要出发, 探讨分析森林资源的价格和成本核算的国内外理论研究成果及其应用, 对于根本改变传统的森林资源无偿占用和使用的观念, 解决森林资源的价值体现和有偿使用问题有深远的意义。

二、森林资源价格与成本核算的理论研究及其应用的回顾

(一) 国外关于森林资源价格与成本核算的理论研究及其应用的综述

国际上对森林资源价格与成本核算的理论研究比较早, 主要是探讨自然资源价格和成本核算的影响因素, 各学者均是从各自研究领域出发, 比如从资源的投入——产出平衡、资源保护、资源价格体系、资源效用、外部效应、资源补偿、环境规制等。各国在森林资源价格与成本核算的理论研究中取得一定成果, 分别建立了不同的森林资源价值核算体系。

艾伦·科特雷尔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自然资源的价格, 首次提出“能源会计学”概念, 指出通过确定各种最终产品生产所耗用的基本资源的投入量, 来确定资源的价格及成本核算。

阿伦·康托尔指出导致自然资源的污染费用是补偿资源质量必须考虑的因素。污染费用一方面是污染造成的损失费用和人们与污染隔离的防护费用, 另一方面是监管的情报行政事务费用和防治消除污染所产生的费用。同时两方面的污染费用之间大致成一种相反关系, 在两者之间的某一处是存在一个最佳结合点的, 这个点对应的就是均衡价格。

朱利安·罗威, 大卫·路易士是研究环境经济学的专家, 探讨了环境控制成本的问题。指出社会决策的根本方针是:改善环境质量的投资, 一直要进行到每增加单位环境质量的社会边际效益与社会边际成本相等时为止。

迪皮提出了“消费者剩余”的思想, 这种思想后来发展成为社会经济收益的概念。其按照帕累托最优原则, 寻求市场上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由于价格并不是价值简单的货币表现, 因此制定价格还要考虑市场的供求情况及其他因素。国家在考虑具体供求情况时, 可以使某些商品价格不同程度地背离其价值, 以鼓励或限制这些商品的生产和消费。这样, 为了得到社会合理的价格, 就要求对某些与价值相背离的计划价格进行必要的纠正。由于纠正后的价格不是实际的计划价格, 所以就称之为影子价格。为了克服估算影子价格的困难和应用上的局限性, 国外经济学家引入了机会成本的概念。

各国在森林资源价格与成本核算的理论研究中取得了一定成果, 分别建立了不同的森林资源价值核算体系。其中:

德国在森林资源核算中, 编制了三个账户, 以反映森林资源资产的变化情况。这三个账户是:林业当前账户、林业平衡表和林业积累账户。

加拿大在核算中, 多数省的立木价格是根据采伐后的销售价格, 用市场价逆算法计算的。立木价由省政府制定, 并根据林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价格指数的变化定期进行修正。

澳大利亚为了反映森林资产、效益及其成果, 在林业核算中使用四种不同的会计方法, 即林分法、永续利用法、估价法和现金会计法, 反映立木资产的历史成本及价值。

(二) 国内关于森林资源价格与成本核算的理论研究及其应用的综述

我国关于森林资源价格与成本核算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 但却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 并在实践中进行了积极尝试。

1982年徐寿波在其《能源价格理论》中指出, 应考虑能源价格与其他商品价格之间的关系、能源工业内部各种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之间的比例。目前, 我国各种能源之间的比价不完全合理, 应制定出符合我国自己特点的合理的能源价格体系。

1987年李金昌等人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实行自然资源核算与折旧很有必要》等文章, 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

1987年3月林业部资源司在长沙市举办林价研讨班, 易淮清、于政中和孔繁文等专家学者对林价与森林较利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其应用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提出林价是由营林生产中所消耗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所决定的。作为营林生产的主要产品——活立木的价格, 不仅包括生产成本, 还应体现生产者为社会创造的纯收入 (利润和税金) 。

1988年, 我国专家学者开展了自然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研究。

从1989年开始, 孔繁文等人对中国的森林资源核算进行了系统研究, 先后发表了《资源核算论》、《森林资源核算与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等著作, 系统介绍了中国的森林、矿产、草原、土地和水资源核算的研究成果。

1991年, 王瑞芳、聂明升主编的《林价理论与实践》, 从林价理论研究入手, 着重介绍了实施林价过程中的操作程序和具体工作方法, 并对森林资源“三段式”、“上统下分”、“统分结合”的经营管理模式, 林木商品化经营财务核算办法和林业合作制的林木成本核算办法进行了探讨。

1995年, 侯元兆等人在此基础上又对森林资源核算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出版了《中国森林资源研究》, 对森林资源核算从认识观念、思想理论、技术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2001年, 田国双主持编写的《林木资产会计学》, 在对林木资产会计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取得的最新成果进行认真总结的基础上, 对林木资产的会计核算对象、会计科目设置、成本核算办法、会计报表和评价指标等进行了全面研究, 旨在建立起一套具有指导性、实践性和规范化的林木资产会计核算体系。

2002年, 罗江滨、姚昌恬等编写的《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改革理论与实践》, 对林木资产会计核算原则、林木资产账户体系、商品林会计核算、生态林会计核算、林木资产信息披露及营林业绩评价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

2003年王兆君编著的《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运营研究》, 系统地研究了森林资源资产运营理论及一系列相关问题, 创造性地提出并界定了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运营的概念及内涵, 构建了运营的目标体系、运营系统体系、运营新体制和运营监督体系。

2004年, 岳泽军出版的《森林资产核算问题研究》,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 以会计核算的研究为重点, 侧重在微观层面从定量性角度运用会计学的方法, 对森林资源资产确认与计量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并在宏观层面上对森林资产会计核算体系和综合核算体系进行了探索, 取得了创新性成果。

2006年, 林万祥、肖序的《环境成本管理论》是一部专门对微观实体提供环境成本管理方面的系统著作。书中从企业的环境责任与环境政策入手, 明确了环境成本管理是指对企业环境保护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环境成本, 根据企业制定的环境目标及要求, 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和考核等一系列的科学管理, 使得环境成本的环保效果、环境经济效益最大化。

我国关于森林资源价格与成本核算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果, 并在林业企业付诸实践。

经原林业部、财政部和国家物价局等部门共同研究决定, 森工企业从1991年1月1日起在部分林业局实行按伐区拨交的立木蓄积量计算提取林价, 并计入木材生产成本, 迈出了改革育林基金制度, 实施林价制度的第一步。

自1993年开始, 国家正式启动了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改革工作, 在森林资源资产会计核算试点、森林资产评估技术的研究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1994年财政部、林业部又组织人员对1990年场圃会计制度进行了修订, 新制度改革和完善了林木资产的管理和核算办法, 初步解决了采伐林木的成本结转和提取育林基金的重复问题, 提出了建立林木资本金制度, 在国有林场与苗圃全面开展了林木资产会计核算。规定对天然林和未入账人工林比照人工林的实际成本水平计价。历史资料不全的, 可按近期 (如近三年) 人工林的实际成本资料分析、测算, 制定计价标准, 估价入账。

虽然我国林木资产会计核算取得了一批高水平、为世界认可的理论研究成果, 并在实践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初步形成了林木资产的会计核算架构, 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 以及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 影响林木资产的日常会计核算改革的进程。其中主要是林木资本金、育林基金、林价和林业基金等问题, 始终没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 使林业企业纷纷退出了实施林价制度和林木资产会计核算的改革。针对林木资产会计核算的理论研究和实物核算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虽然近几年来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和国有资产管理局等有关部门及一些省市的林业主管部门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 并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共同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但始终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森林资源价格与成本核算的理论研究的发展思路

通过回顾国内外森林资源价格与成本核算的理论研究取得的初步成果, 分析森林资源价格与成本核算的理论研究遇到的具体问题及成因, 使我们深刻感到森林资源价格与成本核算的理论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的领域非常广阔, 是一项开拓性、崭新的研究课题, 目前国内尚处于理论研究、试点运行和初步实施阶段, 国外也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再加上林业财会人员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及林业企业现实条件的限制, 使得林木资产会计核算制度的建立和具体实施更加艰巨复杂, 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 森林资源价格与成本核算的理论研究的发展思路是:借鉴国外关于森林资源价格与成本核算的理论研究及其应用的成果, 总结我国关于森林资源价格与成本核算的理论研究及其应用的经验, 从核算、融资、价格等不同角度对森林资源价格与成本核算的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和探讨林价理论问题, 建立和完善林木价格体系;以育林基金理论研究为中心, 推进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理论研究, 制定和完善公益林 (或林木资产生态效益) 成本核算办法;深入开展林木资本金理论研究, 建立新的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商品林经营理论, 制定和完善商品林成本核算办法。

摘要:通过回顾国内外森林资源价格与成本核算的理论研究及其应用取得的初步成果, 分析森林资源价格与成本核算的理论研究及其应用遇到的具体问题及成因, 提出森林资源价格与成本核算的理论研究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森林资源,价格和成本,核算理论与方法

参考文献

[1].罗江滨, 姚昌恬, 高玉英, 丁立新.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改革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56-196

[2].田国双, 柏连玉.我国林业转轨环境下的会计问题[J].林业经济, 2001 (6) :56-58

[3].金德凌.关于林业会计“绿色化”基本理论与内容的探索[J].林业财务与会计, 2004 (10) :3-5

[4].岳泽军.森林资产核算问题研究[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2004:8-24

上一篇:过渡工程下一篇:原形范畴化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