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干预

2024-05-29

价格干预(精选6篇)

价格干预 篇1

一、引言

猪肉作为国内消费者现阶段消费中的一类重要的副食商品, 其供求状况及政策制度的安排和实施, 历来受到各地各级政府的关注。为了保持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 政府动用一定手段对猪肉价格进行了一定的干预。这种干预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社会的总体稳定。而这一轮的的政府干预与相关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本文拟对这一周期的猪肉价格的干预政策从交易成本的视角进行分析。如果从交易成本的视角对政府的干预进行分析, 则对于相关的价格干预, 更多的应当是从市场化的视角着手, 这样是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的。

二、猪肉价格波动的周期性特点

2006年中旬以来, 全国绝大多数地区猪肉价格稳步上涨, 特别是进入2007年5月以来, 全国猪肉价格加速上扬。虽然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但猪肉价格涨势依然不减。2007年8月份猪肉 (精瘦肉 ) 平均零售价格为13.56元/斤, 比上年同期上涨了86.5%, 到2008年3月达到本次上涨的顶峰, 猪肉 (精瘦肉) 平均零售价为14.58元/斤, 至此, 这一轮猪肉价格的大幅上涨基本结束。此后价格逐步下降, 在2010年6月达到谷底, 全国36个大中城市猪肉 (精瘦肉) 平均零售价已经降为10.37/斤。然后价格又进入缓慢的上升期, 进入2011年后, 猪肉价格一路飙升, 到2011年8月, 猪肉 (精瘦肉) 平均零售价已经高达17.4元/斤。从2011年1月至2011年8月, 短短的7个月, 价格上升了35.2%。

通过分析, 近年来年来我国猪肉价格波动的周期性特点主要有:

1.猪肉价格的波动与CPI (消费者物价指数) 波动高度相关

观察近十年来的物价走势, 不难发现猪肉价格和物价如影随行。近10年以来以来我国经历三轮价格上涨。第一轮是2003至2004年, 第二轮是2007至2008年, 本轮物价上涨到现在为止已持续了20多个月。另一方面, 最近十年, 国内生猪和猪肉价格同样经历了三轮明显的价格波动, 平均周期长度为30个月左右。前两轮分别在2004年9月和2008年1月形成峰值, 而这一轮猪价上涨正处于峰值。2011年以来, 猪肉价格一路飙升, 超过2008年猪肉牛市时的最高水平。与此同时,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 也节节攀高, 创下三年来最高的同比涨幅。通过历史数据可以发现, 2011年以及2004年、2007年物价上升都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通胀特征, 即食品价格上涨主导CPI的上涨, 而猪肉价格正是食品价格中的主要权重。

2.猪肉价格波动的周期明显变短

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 可看出猪肉的价格具有周期波动的特点, 并且近年来, 这种波动的周期变化明显变短。并且在波动中, 价格上升的时间要长于价格下降的时期。如2007年的那一轮猪肉价格波动周期大约30个月, 而2009年的价格波动周期只有20个月左右, 本轮的价格周期从价格开始快速上升到达到波峰, 大约只有8个月, 这种价格波动的周期明显变短。另外, 在价格波动周期中, 价格上升的时期显著提升, 如2007~2009年的猪肉价格波动周期中, 猪肉价格上升的时期为17个月, 而价格下降的周期只有11个月。由此可看出, 在价格波动周期中, 猪肉价格的上升趋势是不可避免的。[1]

三、本轮猪肉价格波动的原因:规模化的视角

1.关于猪肉价格波动的传统原因分析

(1) 生产成本的波动。

生猪的生产成本分为两部分, 一是仔猪成本, 二是饲料成本。首先, 仔猪价格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2011年, 伴随着猪肉价格的大涨, 从经济逻辑来讲, 养猪的积极性会显著提升, 仔猪的价格应当明显上升才对。但数据显示, 仔猪的价格上升幅度要总体小于猪肉价格上升的幅度。其次从饲料成本来讲, 作为猪饲料的最主要的来源——玉米, 2011年玉米的价格总体上上升了10%左右, 把这个10%的上涨率换算成猪肉价格的话, 每斤猪肉要涨0.7元, 这对于猪肉价格上升5元/斤, 解释力度并不显著。此外, 关于其他成本, 养猪成本中的人工、水电费用大约占整个养猪成本的40%, 对于猪肉价格每斤上升5元, 需要这些成本上升3倍才能实现。实际上, 这些成本并没有显著上升。同时相关数据显示, 2009年, 养一头猪的利润大约100元, 2010年则上升为300元, 2011年大涨为600元, 如果成本显著上升, 利润应当不会有如此高的上升。由此可以看出, 成本的变化固然影响猪肉价格, 但并不是主要推动因素。[2]

(2) 季节性原因的影响。

季节性因素也是影响猪肉价格变化不可忽视的因素。像2005年夏季国内大范围地发生“猪链球菌”病, 导致大量生猪死亡、宰杀、抛售。2006年7月中旬的高温引起生猪“高热病”, 致生猪死亡率升高。另外, 2006年还发生了高致病性蓝耳病, 母猪和仔猪大量死亡。这导致养殖散户纷纷退出养殖, 规模养殖户减少或停止了补栏并缩减了养殖规模, 母猪存栏量明显下降。母猪的减少直接导致市场仔猪供应的减少, 从而导致了生猪的出栏明显下降。

(3) 国际市场的影响。

随着我国市场与国际的接轨, 国际上猪肉价格的变动, 也不可避免影响到国内市场价格的变动。2007年第一季度美国猪肉产量达到52.75亿磅, 比预计减少5000万磅。2007年美国猪肉切块的批发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8.70%。2007年欧盟白条猪市场从环比价格看, 从4月初开始, 欧盟市场白条猪价格连续6周连续上涨。但最新数据显示, 美国2011年的猪肉生产量相对2010年上升4%, 国际市场对于国内猪肉价格的影响是有限的。

(4) 消费者需求的影响。

有数据证明, 从2007年到2011年全国的猪肉消费量来看, 总体呈现增加趋势。2010年全国人均消费量比2007年增加2.92千克, 增加比例为10%。不少学者对城乡居民的猪肉消费需求进行了研究, 但由于不同学者采用数据和估计方法的差异, 对猪肉消费的收入弹性有较大差异。从收入弹性参数来看, 20世纪90年代以前得到的弹性在1左右似乎更可信, 而在90年代末弹性有所降低也可以从经济学中找到合理的解释。近4年人均收入增加不超过20%, 所以从需求的角度来解释猪肉价格的大涨也力度不够。[3]

2.规模化经营对猪肉价格波动的影响

我国养猪业发展滞后, 70%以上为小规模分散养殖, 规模化养殖程度低, 信息渠道缺乏, 使中小养殖者市场预测能力不足, 抗风险能力差。随着市场化的进程, 中国的生猪生产有了一个由分散化向规模化的趋势, 并且政府在这其中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力。但现阶段, 规模化的生产也具有一定的弊端。

规模化的养殖企业, 生产水平较高, 应对疫情的能力强, 能够有效控制成本和饲料价格的上涨。一般而言, 在生猪生产过程中, 饲料成本占养猪成本的60%左右。近几年包括玉米在内的粮食价格大幅上涨, 规模化企业在应对成本上升上具有优势。目前, 生猪生产仍以专业户养殖和中小规模养殖占主导地位。生猪市场正处于由散户为主体向规模养殖为主体的转变过程中, 但规模养殖是一个长期的目标, 短期还难以真正达到。规模化养殖有助于猪价稳定, 但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如果政府调控方式不改变的话, 价格波动幅度未必能减小。[4]

从实际运作实践看, 规模化的生猪养殖在现阶段并不必然会降低成本, 规模化猪场增加了很多的管理成本、饲料成本。近期, 央行一直在稳步收紧信贷, 以防CPI过快上涨。由于规模化经营的快速发展, 规模化的养殖、规模化的屠宰对于资金的需求量进一步放大。但实际上, 中国的屠宰场普遍缺乏营运资金, 这意味着几乎没有现金从农民手中收购生猪。削减信贷的举措意味着屠宰场的营运资金更少了。因此悖论出现了, 原本为了控制通胀推出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实际上降低了猪肉的供应量, 导致食品价格上涨, 而食品价格上涨又成了通胀加剧的近因。对于猪肉行业而言, 尽管政府为商业化生猪经营企业及屠宰场提供补贴, 但产业化流程的发展相对缓慢。小型专业化养殖场的资本投入、人工及饲料成本水平相对较低, 因此较大型商业化养殖企业具有成本优势。

3.市场环境下猪肉价格干预措施及其特点分析

(1) 干预的多渠道与干预力度的变化。

随着市场力量的增强, 从事猪肉生产和销售以及管理的各个部门都成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 这就使价格干预的执行力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制约, 而不像过去那样从上到下的指令容易得到贯彻。在此之前, 只需要一个部门 (比如农委) 就可以控制猪肉的生产和销售, 政府的统一安排在控制、引导猪肉价格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现在, 需要政府各个部门的组织与协调, 共同行动。这说明企业、消费者同政府谈判的能力大大增强, 价格干预的难度越来越大。面对猪肉价格的快速上涨, 政府各个部门联手行动, 采取各种措施俩干预猪肉的价格。国家发改委2008年1月15日公布了《关于对部分重要商品及服务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的实施办法》。《办法》规定了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的品种范围、干预形式和具体办法。商务部也采取了三项应对措施:一是加强市场监测, 启动生活必需品市场每日监测制度;二是加强信息引导, 及时发布肉蛋市场信息, 指导养殖户积极补栏;三是完善细化保障市场供应预案。交通部也发出紧急通知, 要求各级交通主管部门优先安排生猪、猪肉等副食品运输, 确保“绿色通道”畅通。农业部规定了一系列促进生猪生产的措施:保护母猪生产能力, 加快促进标准化规模饲养, 加大生猪疫病防控力度, 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2) 价格管制的弱化。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8年1月1日宣布, 根据《价格法》第32条规定, 自12月1日起解除年初对成品粮及粮食制品、食用植物油、猪肉和牛羊肉及其制品、乳品、鸡蛋等食品类商品的临时价格干预措施, 停止对相关商品的提价申报和调价备案工作, 由经营者自主定价。根据发改委同时下发的通知, 地方价格部门应继续加强价格监测预警, 密切关注曾经列入临时价格干预范围内的商品市场和价格变动, 防止出现价格异常波动。同时, 加强对曾经列入临时价格干预范围商品和服务价格监管, 以严肃查处串通涨价、变相涨价、价格欺诈、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此外, 还应进一步完善粮食、猪肉、食用植物油等重要商品保障市场供应、应对价格异常波动的预案, 努力保持重要地区、敏感时段的重要商品供应不断档、不脱销等。这种规则的变化,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对于猪肉价格的关于正逐步由直接干预转向市场方式的干预。[5]

(3) 补贴形式的多样化。

国务院2011年7月底下发的《促进生猪生产平稳健康持续发展、防止市场供应和价格大幅波动的通知》要求, 各地要继续按照每头每年100元的标准, 对能繁母猪发放饲养补贴。之前, 为了应对频繁的波动, 国家陆续出台了一些补贴政策, 如生猪补贴的新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促进了养猪的积极性。而对消费者或通过发放补贴, 或通过限价给予暗补, 保证了受益者的广泛性, 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政府的目的。

(4) 动用储备。

除了补贴政策, 目前政府调控猪价的主要手段还有收储和放储。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和《防止猪价过度下跌调控预案 (暂行) 》, 当猪粮比价高于9∶1时, 政府将适时投放政府冻肉储备, 必要时向城乡低保对象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大中专院校学生发放临时补贴;当猪粮比价低于6∶1时, 则根据市场情况增加中央和地方冻猪肉储备。

猪肉价格趋稳势态和中央储备计划有着密切关系。商务部正在加快中央储备肉冷库的建设。在中央储备肉背后有着四个关联方:国资委、中国华孚集团旗下的华商储备商品管理中心、中国食品集团公司以及农发行。其中, 中国食品集团公司承担中央储备肉的主要储存任务。在商务部公布的《中央储备肉活畜储备基地场名单》中, 有335个中央储备肉活畜储备基地场, 其中仅中国食品集团旗下就有88家。在猪肉收储方面, 我国有政府收储和商业收储两条渠道, 收储市场上的猪肉制品, 维持市场价格稳定。同时也在加快中央储备肉冷库建设。当然最主要的还是通过市场机制的完善。在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共同作用下, 猪肉价格会保持相对稳定。

四、价格干预对猪肉生产交易成本的影响

根据科斯 (Coase, 1937) 的定义, 交易费用就是为了完成一项交易所花费的各种成本的总和。在现实中交易费用很少为零, 因为有制度的存在。但有的制度使交易费用减少, 有的则使其增加。本文讨论的是猪肉价格干预制度的实施相对于没有干预即市场调节条件下, 对完成猪肉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的交易过程中的费用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猪肉从生产者手里转移到消费者手中, 如果撇开生产成本不说, 则所花费的成本主要就是批发商的运输成本及零售商的销售成本。但在干预条件下就不同了, 完成这一交易的过程复杂多了。在这一过程中比在市场调节条件下多发生的所用所费都是交易费用的增加。近期猪肉价格干预的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增加了组织成本

为了达到政府的目的, 需要成立一些临时机构, 委派一批专门人员, 这些结构的建立和维持所需要的费用, 这些有关人员的工资及其工作的机会成本都属于组织成本。如果将这些人员与费用用于其他用途, 可能能够更大程度的增加社会的福利, 这种组织成本实际上是一种机会成本。

2.增加了补贴成本

补贴成本有两部分构成:初始补贴成本和追加成本。初始成本是为了启动价格干预政策而支付的成本, 主要是一些直接发放的补贴资金。而追加成本则是随着时间的推进, 政府的一些其它投入。这次猪肉的变化周期中, 政府的补贴成本是相当大的。这种补贴增加了政府的负担, 政府只能加大对居民的征税力度, 消费者的最终效应有可能降低。

3.增加了时间成本

由于对猪肉价格的干预, 低价格必然会增加消费者的需求, 而猪肉的供给在短期内又无法得到迅速提高, 其结果可能就是消费者为了购买相对较为便宜的猪肉而增加排队等待的时间, 这是一种损失。如果是价格较高时, 消费者的购买力自然会下降, 排队时间会大大降低。这本身就是一种无效率。

4.资源的浪费

这也是一种支付出去的交易成本。政府对猪肉的价格进行干预, 降低了猪肉的售价, 这使消费者获得了政府的无偿转移, 从而增加了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用同量预算收入可满足更大的需求。进一步, 由于补贴是体现在猪肉这一有形的商品中, 使消费者感到购买是取得补贴、享受廉价资源的唯一方式, 其预算约束被软化, 消费需求被扭曲, 从而使得他们的需求规模超出其通常预算而成倍地增加。实际生活中就表现为需求曲线在干预价格以下发生转折。此时均衡猪肉数量偏离了由市场机制所决定的数量, 造成了资源的浪费。[6]

五、猪肉价格干预未完全达到预定目的

进一步的分析应当涉及猪肉这种商品的属性与价格制度的关系, 以及政府实行猪肉价格干预制度的基本目的。这是因为如果猪肉按惯例确属应干预的产品, 或者如果市政府实行干预的目的基本达到, 则交易费用的大小或增减并不会构成决定这项干预制度继续实施与否的唯一因素。

制度安排从实施方式看, 理论上可分为市场诱导性的和强制性的两大类。近期实施的猪肉价格干预制度, 应该说两者的一种结合。猪肉属于价值物品, 不是公共物品, 其生产过程也不会产生外部不经济问题, 这种强制性制度就会存在问题。猪肉价格干预主要是为了维护经济稳定, 这包括猪肉生产的稳定和猪肉价格的稳定;也是为了维护公正分配, 保证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不下降。那么这些目的是否实现了呢?

1.猪肉的稳定生产未完全实现

猪肉是一种普通的大众消费品, 不属于典型的需要计划调节和管理的产品, 猪肉生产者可以在市场波动中逐渐找到供求平衡点。在短期内供求缺口的扩大能够拉动价格上涨, 但很快猪肉的替代品就会参与竞争, 因而价格不会无限上涨。替代品将平抑物价, 提高需求满足的程度, 同时也调节消费结构向供给结构靠拢。由于猪肉的具有一定的生产周期, 故长期生产者就会调整结构, 提高供给, 适应需求。经过这样几个周期波动后, 供求均衡点就会在价值规律作用下实现。然而, 管制不能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因为它一方面刺激了需求的扩大, 另一方面却可能抑制供给的增长, 使这种供需均衡的生产往往很难实现。

现阶段, 平抑猪肉物价制度措施决策的提前预期还有所欠缺。由于没有建立基于连续时间序列的猪肉物价波动经济模型制度, 所以在关于猪肉物价波动预警、干预政策“提前量”管理方面相对不足, 无法做出有适当超前的经济决策, 缺乏有效的政策干预“窗口期”, 最终导致决策不得不陷入被动应付的被动局面。

猪肉价格的波动趋势有很多不确定因素, 而且, 中央储备作用也值得商榷。现阶段, 把国家冷库全放满猪肉的话, 也就是60万吨, 而这还是一个不可能的最大数值。仅仅依靠国家收储, 无法扭转目前的局面。中国的猪肉量一年是5000多万吨, 现在是猪肉供应的高峰期, 一个月就有近500万吨猪肉供应市场。一般而言, 只有储备肉占到产量的20%时, 才能解决目前的问题。所以中央储备的作用不能过分期待。

2.价格干预的服务对象有所偏差

价格的提高将使公众收入的购买力降低。低收入阶层, 相对于高收入阶层而言, 对价格上涨的承受能力是比较低的。所以, 实施价格干预制度, 其真正的目标受益者主要为社会中的低收入阶层。从国民收入循环的角度看, 政府对猪肉的补贴实质是国民收入的一次再分配。按照价格干预的预期目标, 这种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应该是有利于低收入阶层的。但是, 目标获益者是否实际获益以及获益多少, 取决于他们是否购买了猪肉。反过来说, 目标获益者如果不同猪肉发生买卖关系, 不购买特定的因补贴而价格较低的猪肉他就不能成为实际获益者。现实是, 许多获得补贴的低收入者减少了对猪肉的购买, 增加对猪肉具有某种替代但价格的上涨速度却小于猪肉的其他商品。可见, 由于在制度实施过程中, 政府还未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机制来保证特定的人群与特定的商品发生关系, 因此也就难于保证补贴会使贫富消费者之间的收入相对比发生大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 公平的目标并未完全实现。除考虑盈利能力外, 相关政策还需考虑整合将对农村失业率产生的影响。目前相当多的小规模的猪场由收入渠道有限的年老农民个人经营。此时, 无论从生产的补贴角度来看, 还是从消费者保护力度来看, 对于这类人群都是不利的。

六、结论和建议

本文仅就为维护消费者市场“低物价”的目的而对猪肉采取的物价干预制度的得失作些分析。目的在于说明, 在市场经济改革的进程中, 市场是基础性的调节手段, 政府对价格的干预虽然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政府的目的, 但这项制度往往会增加了交易费用。物价并不是仅靠限制就能限制得住的。一旦把价格管住了, 市场就难以发挥作用, 经济结构就难以优化, 这将导致现阶段的很多经济问题难以得到根本解决。本文认为,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如发生特殊状况, 政府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领域实行价格干预措施是必要的, 但是应采取趋向于市场化的操作, 而不是硬生生的行政手段。其实, 经济学在本质上是一门关于稀缺资源的选择的科学, 对于制度这一稀缺资源的选择问题, 莫过于人们在政府制度与市场制度之间进行的得失分析和优劣抉择。现实的制度演进过程表明, 必须根据交易成本最小化原则来确定政府调节或市场调节的制度安排, 从而为经济发展维持一个均衡的制度供给环境。所以, 透过对猪肉的价格干预的经济学分析, 也许能够对市场体制改革的推进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李昌.中国的猪肉通胀——分析行业始末[N].中国通讯, 2011-06-23.

[2]李治国.对猪肉价格干预的重新思考[J].农村经济, 2009, (09) .

[3]郭利京, 胡浩, 张锋.我国猪肉价格非对称性传递实证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0, (11) .

[4]郑锦荣.猪肉产销一体化的模式及其动因研究[J].软科学, 2011, (02) .

[5]王思舒等.我国猪肉价格传导机制的非对称性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 2010, (06) .

[6]王步云, 吴振先.关于完善生猪价格预警监控机制的设想[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9, (12) .

价格干预 篇2

各地跟进

2010年11月22日02:25上海证券报我要评论(32)

字号:T|T

21日新华社受权发布《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和有关部门及时采取16项措施,进一步做好价格调控监管工作,稳定市场价格,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16项措施包括: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稳定农副产品供应、降低农副产品流通成本、保障化肥生产供应、做好煤电油气运协调工作、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继续落实规范收费的各项规定、积极稳妥推进价格改革、规范农产品经营和深加工秩序、加强农产品期货和电子交易市场监管、健全价格监管法规、加强价格监督检查和反价格垄断执法、完善价格信息发布制度、切实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建立市场价格调控部际联席会议制度。《通知》要求有关部门和各地切实加强蔬菜种植基地和蔬菜大棚建设,南方省区和有关蔬菜主产区要抓好冬季蔬菜的生产,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给予必要的支持。完善糖料收购价格政策和利益共享机制,稳定榨糖企业生产。

为稳定农副产品供应,《通知》要求各地区保持地方储备粮油的投放力度,落实小包装成品粮油储备制度。

为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通知》决定,自今年12月1日起,所有收费公路对整车合法装载鲜活农产品的车辆免收通行费;将马铃薯、甘薯、鲜玉米、鲜花生列入绿色通道品种目录。

《通知》要求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对优抚对象、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各地尽快建立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逐步提高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和最低工资标准。

《通知》强调,有关部门和地方要把握好政府管理价格的调整时机、节奏和力度,对已经确定的调价方案,要充分考虑社会承受能力,完善配套措施,审慎出台。必要时对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

《通知》要求尽快出台《政府制定价格成本监审条例》,抓紧修订《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

各地积极响应,纷纷出台相关措施。陕西省将通过强化市场价格监管等五项措施稳定物价,天津市启动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与困难群众生活补助联动机制,云南省将尽快研究保障低收入群体生活的措施,乌鲁木齐市采取设立蔬菜直销店等应对措施,长春市采取发放补贴等措施抑制蔬菜价格过快上涨。

国务院16项措施稳定物价 必要时可临时干预物价

2010年11月21日03:34京华时报我要评论(19)

字号:T|T

北京市民在超市购买新鲜蔬菜。本报记者 范继文 摄(资料图片)

本报讯 国务院办公厅昨天通过发布《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要求各地和有关部门及时采取16项措施,进一步做好价格调控监管工作,稳定市场价格。《通知》强调,有关部门和地方要把握好政府管理价格的调整时机、节奏和力度,必要时对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

《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在今年11月底前将贯彻落实本通知的情况报告国务院。国务院将组织督察组赴各地调查了解政策措施的落实和物价情况。

16项措施主要涵盖了以下4个方面。

>>北京落点 农产品运输车辆通行费全免

1.大力发展农业生产;2.稳定农副产品供应;3.降低农副产品流通成本;4.保障化肥生产供应;5.做好煤电油气运协调工作

记者从北京市农委了解到,为平抑农产品价格,既保证农民增收又能确保市民生活过得实惠,本市将从生产、运输、市场和信息发布等多个渠道提供政策支持。据悉,本市即将启动的新一轮的“菜篮子”工程,利用5年时间,扩大本市的蔬菜种植面积,提高本市“菜、肉、蛋、奶、鱼、果”的自给率。

据悉,到2015年本市将在现有60万亩菜田的基础上,在北京远郊区县新增10万亩菜田,同时通过区域合作的方式,在北京周边省份新开辟20万亩合作菜田,届时北京的蔬菜自给率将从目前的年均28%提高到35%。此外,在市场信息发布方面,市农委还将通过刚刚启动的尚农网,及时发布全市各大市场和超市的农产品价格。

确保供应

蔬菜自给率将达到35%

《通知》要求加强蔬菜种植基地和蔬菜大棚建设;各地尤其是城市人民政府要扩大速生蔬菜生产规模,增加越冬蔬菜供应。

各地区保持地方储备粮油的投放力度,落实小包装成品粮油储备制度。

自今年12月1日起,所有收费公路对整车合法装载鲜活农产品的车辆免收通行费;少量混装其他农产品以及超载幅度在合理计量误差范围内的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比照整车合法装载车辆执行。各地区要进一步规范和降低集贸市场摊位费和超市进场费。

完善补贴

保持学生食堂饭菜价格稳定

昨天,记者从北京市民政局获悉,当物价上涨达到政策规定的一定标准时,市民政部门将给本市23万低保及低收入人员发放临时生活补贴。据介绍,临时生活补贴额度

将根据粮油和副食品价格上涨情况等因素综合测算,当物价回落到上年同期水平3个月后,临时生活补贴才会停止发放。2007年10月,因物价持续上涨,北京市民政局就曾启动应急预案,向23万困难人员每人每月发放20元,连续发放了5个月。

6.发放价格临时补贴;7.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 >>北京落点

临时补贴与物价联动

《通知》要求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对优抚对象、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增加对大中专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学生食堂补贴,各大中专院校要保持学生食堂饭菜价格基本稳定。各地要尽快建立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

增强调控

必要时实行价格临时干预

记者从北京市发改委获悉,北京生活必需品还暂时未到执行价格临时干预的关口。根据2008年北京市发改委颁布的实施办法,在执行价格临时干预时,北京市将实行提价申报和调价备案的方式。提价申报和调价备案一般为极少数价格上涨较多的与居民基本生活关系密切的重要商品,如面粉、食用油、乳品等。

>>北京落点

暂未到干预物价关口

8.继续落实规范收费的各项规定;9.积极稳妥推进价格改革;10.规范农产品经营和深加工秩序

《通知》强调,有关部门和地方要把握好政府管理价格的调整时机、节奏和力度,对已经确定的调价方案,要充分考虑社会承受能力,审慎出台。必要时对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

加强监管

恶意囤积哄抬价格加重处罚

11.加强农产品期货和电子交易市场监管;12.健全价格监管法规;13.加强价格监督检查和反价格垄断执法;14.完善价格信息发布制度;15.切实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16.建立市场价格调控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通知》要求尽快出台《政府制定价格成本监审条例》,强化成本监管。抓紧修订《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将捏造、散布涨价信息的行为纳入价格监管范围,加大处罚力度;强化价格监管力量,重点打击恶意囤积、哄抬价格、变相涨价以及合谋涨价、串通涨价等违法行为,严厉查处恶性炒作事件,维护价格秩序。

>>北京落点

必需品价格检查启动

目前,北京已启动了为期3个月的居民生活必需品市场价格专项检查。未来3个月中,北京市发改委将密切关注蔬菜、粮、油、肉、禽、蛋、奶等居民生活必需品市场价格动态,重点加强对蔬菜、粮食、食用油、肉禽蛋奶等食品价格及餐饮价格的监管,禁止大中专院校学生食堂饭菜涨价。严厉打击恶意囤积、哄抬价格、变相涨价以及合谋涨价、串通涨价等各种扰乱市场秩序的价格违法行为

国务院16措施稳物价 要求地方月内汇报落实情况

2010年11月21日02:17北青网-北京青年报我要评论(2)

字号:

T|T

国务院办公厅20日通过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要求各地和有关部门及时采取16项措施,进一步做好价格调控监管工作,稳定市场价格,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措施

发放价格临时补贴 稳定农副产品供应

《通知》指出,为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各地区、各部门要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坚持扶持生产、保障供应与抑制不合理需求相结合,实施短期应急措施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理顺价格关系与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相结合,维护企业正常经营活动与打击价格违法行为相结合,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进一步做好价格调控监管和稳定市场价格工作。

上述16项措施包括: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稳定农副产品供应、降低农副产品流通成本、保障化肥生产供应、做好煤电油气运协调工作、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继续落实规范收费的各项规定、积极稳妥推进价格改革、规范农产品经营和深加工秩序、加强农产品期货和电子交易市场监管、健全价格监管法规、加强价格监督检查和反价格垄断执法、完善价格信息发布制度、切实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建立市场价格调控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大中专院校要保持食堂价格基本稳定

为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通知》决定,自今年12月1日起,所有收费公路对整车合法装载鲜活农产品的车辆免收通行费;少量混装其他农产品以及超载幅度在合理计量误差范围内的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比照整车合法装载车辆执行;将马铃薯、甘薯、鲜玉米、鲜花生列入绿色通道品种目录。各地区要进一步规范和降低集贸市场摊位费和超市进场费。

《通知》要求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对优抚对象、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对财政有困难的中西部地区,由中央财政给予适当补助。按照隶

属关系,增加对大中专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学生食堂补贴,各大中专院校要保持学生食堂饭菜价格基本稳定。切实安排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生活。

《通知》要求各地根据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变动情况,尽快建立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逐步提高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和最低工资标准。

地方落实情况月内必须向国务院汇报

《通知》强调,有关部门和地方要把握好政府管理价格的调整时机、节奏和力度,对已经确定的调价方案,要充分考虑社会承受能力,完善配套措施,审慎出台。必要时对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

《通知》要求尽快出台《政府制定价格成本监审条例》,强化成本监管。抓紧修订《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将捏造、散布涨价信息的行为纳入价格监管范围,增强处罚的针对性,加大处罚力度;强化价格监管力量,重点打击恶意囤积、哄抬价格、变相涨价以及合谋涨价、串通涨价等违法行为,严厉查处恶性炒作事件,维护市场和价格秩序。

有关部门将加强价格监测预警,建立健全价格新闻披露机制,及时公布市场价格情况,客观分析价格变动趋势,准确阐释价格政策,澄清不实报道,稳定社会预期。

《通知》还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在今年11月底前将贯彻落实本通知的情况报告国务院。国务院将组织督察组赴各地调查了解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和市场物价情况。

观点

食品成为物价上涨“第一推手”

10月份物价上涨创25个月来新高,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0.1%,为CPI涨幅“贡献”了74%。一时间,农产品价格上涨再次引起各方热议。

受石油、煤炭等资源类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近年来,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总体呈上涨态势。而且由于“能源短缺”长期存在,决定了农资成本难以下降。“相对于化肥价格的上涨,现在粮食涨价幅度并不大。”山东省巨野县种粮大户王景山租种200亩土地。他说,现在看来,粮食单产短期内不可能大幅增加,而且产量主要靠化肥撑着。近些年,多数农资价格已经翻倍,但种粮效益却屡屡徘徊于亏本边缘。在蔬菜、水果等农产品领域,同样存在农资成本高涨的现象。

许多人将农产品涨价归结为自然灾害、加工环节、货币政策和人为炒作等,但从实际情况看,这些还只是“结构性、阶段性、季节性因素”,难以解释农产品价格持续走高的特点。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等专家表示,从长期看,农资价格上涨等生产成本上升,才是农产品涨价的趋势性原因。

近年来,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镇,“用工荒”现象也在一些地方的农业领域出现,导致农村劳动力价格迅速上升。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指出,我国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劳动力、资本、土地资源快速向城市流动,农村的生产资源相对减少,今年农村的劳动力成本也上升了,如新疆的采摘棉花报酬现在是按公斤算,采摘一公斤皮棉需要3元钱。

国际金融危机后,由于一些地方出现“用工荒”,农民工的工资普遍上涨一两倍,“这会推高从事粮食生产的比较成本”。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会长包永江认为,随着我国经济进一步回暖,务农劳动力成本将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尤其是蔬菜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价格必然会更加高昂。

记者调查发现,随着城市地价快速上涨,拉动了城郊地价,并进一步传导至农业地价。此外,一些农业龙头加工企业和种植大户,大规模租地经营,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地价,从而抬高农产品生产成本,推升农产品价格。

周望军坦言,价格上涨有些趋势是长期的,比如由于土地、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农产品价格会是一个长期的上涨趋势。

总体来看,食品价格上涨有利于提高农民务农收入,保护农业生产积极性;但也会影响城乡困难群体的生活水平。有专家认为,政府应改进价格调控政策,厘清炒作上涨和趋势性上涨等不同情况,分类调控。另一方面,应采取制度性措施,改进物价统计结构;同时应完善食品涨价与贫困户补贴挂钩政策,确保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下降。

措施

16项措施

1、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2、稳定农副产品供应

3、降低农副产品流通成本

4、保障化肥生产供应

5、做好煤电油气运协调工作

6、发放价格临时补贴

7、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

8、继续落实规范收费的各项规定

9、积极稳妥推进价格改革

10、规范农产品经营和深加工秩序

11、加强农产品期货和电子交易市场监管

12、健全价格监管法规

13、加强价格监督检查和反价格垄断执法

14、完善价格信息发布制度

15、切实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16、建立市场价格调控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相关

北京展开为期三个月生活必需品价格检查

市发改委将在全市开展为期3个月的居民生活必需品市场价格专项检查,抑制不合理价格上涨。

19日上午,市发改委物价检查所对位于积水潭的润得立综合市场和物美超市进行了检查。在润得立综合市场,去帮大白菜售价为每斤八九毛,而上周则为六七毛钱。商贩说,批发价上涨,他们只能跟着涨。除了蔬菜,现在一箱鸡蛋也上涨了7块钱。

市发改委物价检查所有关负责人表示,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密切关注蔬菜、粮、油、肉、禽、蛋、奶等居民生活必需品市场价格动态,加强市场巡查和检查执法力度,综合采取重点检查、市场巡查、介入调查等方式,严厉打击恶意囤积、哄抬价格、变相涨价以及合谋涨价、串通涨价等各种扰乱市场秩序的价格违法行为,抑制不合理价格上涨。

价格干预 篇3

牛津大学经济学博士,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

中国改革成就如此之大,一个基本的原因是:中国在过去30年的时间里走了一条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道路。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基本区别有二:一是产权制度;二是价格制度。在计划经济下,价格是由政府规定的一个核算符号,是政府进行收入分配和资本积累的工具,而非资源配置的信号。资源配置由国家计划决定的。在市场经济下,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是调节资源配置的信号,也是决定收入分配和激励个人做出最优选择的机制。

从计划价格体制到市场价格体制的转变,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理解中国改革30年成就的关键。

中国的价格体制改革是通过双轨制逐步完成的。这是中国经济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双轨制保证了从计划调节到市场调节的平稳过渡,避免了经济的剧烈振荡,由此使得改革与发展并行不悖。双轨制也缓解了改革中的利益冲突,使得中国的改革基本上成为一个帕累托改进,而不是一场剥夺既得利益的革命。

价格体制正在走回头路

尽管双轨制价格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中国的价格体制改革并没有彻底完成。如何改革石油、电力、电信、铁路等垄断行业和公用事业的价格体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近几年原油价格和煤炭价格大幅度上涨,但成品油和电力消费价格并没有做相应调整,形成严重的价格倒挂,不仅不利于企业正常经营,增加了财政负担,而且导致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特别令人忧虑的是,在本来已经完成价格改革的竞争性领域,最近政府部门又在重新引入价格管制,在体制上走回头路。

走回头路的一个原因是近几年社会上出现的反市场化倾向。兰州市政府物价部门对拉面限价就是一个例子。

在市场经济中,政府为什么要对竞争性产品的价格提出限制?缺乏科学理性思考的人,以为这样会给消费者带来好处。

其实,真正能够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是市场竞争,而不是政府。如果政府部门一方面限制竞争,另一方面又说要保护消费者免受卖家的剥削,这是不合逻辑的。政府限制价格,企业可以降低质量,消费者最终得不到什么好处。反倒是,一旦价格由政府来规定,就可能变成政府部门寻租的一种办法,企业老板就要找当官的走后门,腐败就不可避免。任何限制竞争的做法,只对少数人有利。资源配置要么按市场,要么按特权。如果不按市场,一定会按特权。任何限制竞争、人为地限定价格的办法,最后只能让少数有特权的人得到好处。

政府对住房市场的价格干预值得商榷。因为房价高,老百姓有怨言。于是,政府出台政策,修建经济适用房,甚至还有限价房,很多人以为,这样就能解决普通人的住房问题。但如果这些房子的市场价值很高,谁能得到这些房子,就是得到一大笔补贴。谁能拿到?除了极少部分是通过排队、熬年头筛选出来的普通人之外,大部分都分给那些有特权、有关系的人,如政府官员和他们的亲朋好友,普通老百姓根本得不到。

帮助低收入者的最好办法是直接给他们货币补贴,也就是上世纪80年代讨论的“从实物福利到货币福利”,而不是让政府越俎代庖。

政府对劳动力价格的干预更不可取。劳动力价格(工资)的市场化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成就。中国经济能有这么好的发展,与劳动力市场的充分竞争和灵活性有很大的关系。正是灵活的工资制度使得大量农村过剩的劳动力转入工业,中国才发展成世界制造业大国。2008年开始实行的新的《劳动合同法》在合同雇佣、解雇条件中做出了太多的限制,会使得劳动力市场越来越僵化。这些措施对中国的普通劳动者不会有好处。

政府在企业雇佣工人、解雇工人和工资水平上的限制越多,企业就越不可能发展,工人找到工作就越难。有些人可能不相信这一点。但各国的经验研究证明,很多美其名曰保护劳动力的法律,结果受到最大损害的是劳动者。保护劳动者的最好办法仍然是推动企业之间的竞争,竞争越充分,劳动者就越能得到公平待遇。

1980年代,知识分子待遇低、受歧视是一个很令人头疼的问题。为什么现在不是问题了?因为有了用人单位之间的竞争。

最低工资制度很荒唐

前段时间又不断有一些地方政府出台文件,规定工资的最低增长幅度,这是非常荒唐的做法。

如果工人工资的增长不是由市场决定的,而是由政府规定,工资的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不仅会削弱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还将导致工资和价格螺旋式攀升,诱发严重的通货膨胀。

所谓竞争,并不是说一个行业有很多企业,而是政府允许自由进入,企业有决策的自主权,包括定价的自主权。在中国,石油、电信等行业经常受到批评,真正的问题在哪儿?是政府没有把行业放开,只允许一部分企业做,不允许另一部分企业去做。

要使中国的电信企业、石油企业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解除行业进入的管制,放开价格。这样,即使没有企业马上就真正进入,仅仅由于潜在的竞争威胁,他们也会努力迎合消费者。

如果现在社会上对市场经济的误解不断蔓延,演变为更多的反市场政策,政府在价格体制上走回头路,中国的经济发展就会面临非常大的风险,比环境破坏的后果更严重。这时候,需要经济学家站出来,澄清一些错误的观念,捍卫市场经济。

中国的未来最值得担心的是什么?不是能源、环境问题——这些当然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市场竞争推动的技术进步一定能为我们找到答案。我们没有必要像200多年前的马尔萨斯或30多年前的罗马俱乐部那么悲观。中国的未来发展,取决于我们的信念,我们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如果我们坚定了对市场经济的信心,不断推进改革,完善市场,中国的未来会非常好。

价格干预 篇4

近20多年来, 无论在发达国家中, 例如日本、美国、北欧, 还是在新兴工业化国家, 例如东亚地区、拉美地区均出现了大量的以股票、房地产价格为主要代表的资产价格的大幅波动现象。是否将资产价格纳入通货膨胀目标, 货币政策如何应对资产价格存在很大的争论。目前多数学者较为普遍的看法是, 货币政策不应该试图直接对资产价格的变化做出反应, 其中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的观点为典型, 他认为货币政策只需盯住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 实行灵活的通货膨胀制度就可以同时实现挤出泡沫与稳定物价双重目标。

2 我国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泡沫响应的实证分析——基于Taylor规则的检验

近年来, 中国的资产价格也经历了一个涨落的过程。上证指数从2007年的最高点6124点跌至2000点左右, 指数跌去超过三分之二。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 两三年房价就上涨了三倍, 但进入2008年, 中国楼市也出现涨幅稳步回落, 销售面积下滑这样几个明显特征, 开始进入高位调整期。

为检验中国货币政策和资本市场之间的关系, 我们运用扩展的Taylor规则来考察出现资产价格泡沫时的中央银行利率操作, 即分别增加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这两个目标的扩展的Taylor规则:

股票市场:it=r*+πt+α1 (πt-π*) +α2yt+α3 (ρt-ρ*) (2-1)

房地产市场:it=r*+πt+β1 (πt-π*) +β2yt+β3 (hp) (2-2)

公式中, it表示当前的名义短期利率, πt表示当前季度和前三季度的平均通货膨胀率, r*表示长期均衡利率, π*表示通货膨胀率目标, yt表示产出缺口, 即yt= (实际GDP-潜在GDP) /潜在GDP, ρt表示股指的市盈率, ht表示房屋销售价格指数。

其中, π*和ρ*均表示确定的数, 将其纳入常数中去, 公式的计量形式可以写为:

it=c1+c2πt+c3yt+c4ρt (2-3)

it=c1+c2πt+c3yt+c4 (hp) (2-4)

考虑到深市与沪市的同质性, 本文仅用沪市的综合指数的市盈率。

从表1表2可以发现, 在加入股市因素的情形下, 沪市市盈率P/E的系数为0.051, 其t统计值在5%的水平下显著, 说明在保持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不变的情况下沪市市盈率上升一个百分点只引起利率上升0.051个百分点。实证结果说明, 在过去10年间股价因素包含在我国的货币政策反应函数内, 但影响程度并不高, 我国中央银行并不以股市为货币政策的盯住目标。

在楼市方面, 房价指数的系数为-0.33779, 其t统计值在5%的水平下显著, 说明在保持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不变的情况下房价指数上升1个百分点会引起利率下降0.34个百分点, 由于系数是负的, 表明中央银行能够容忍较高的房地产泡沫, 当房地产出现泡沫时, 并没有提高利率以抑制楼市泡沫。这是因为房地产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 关乎国计民生, 已远超经济范畴, 对经济结构构建, 对社会安全、政治稳定都至关重要。

可见, 现行货币政策对股市泡沫只做到了关注, 在抑制房地产泡沫上亦无良策, 货币政策在对付资产价格泡沫上存在有限性。然而, 从历史大量的泡沫案例可以看到, 如果中央银行“感觉”到泡沫形成, 而不采取任何措施, 泡沫确实会畸形发展, 进而危害实体经济和金融稳定。

3 最优货币政策选择

中央银行如何对资产价格的波动做反应, 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是采取事后适应性的反应方式 (Bernanke和Gertler, 2000) 。第二种是对待资产价格的上涨采取事前积极调整的方法。二种货币政策孰优孰孰劣, 取决于主动戳破泡沫所付出的代价与资产价格暴跌造成经济衰退的比较。为此, Bordo和Jeanne (2002) 在动态的新凯恩斯主义的框架内, 构建了一个基于资产价格的信贷紧缩模型, 笔者在此基础上, 将中国更为现实的条件——禁止信贷资金进入股市加入到资产价格的约束条件中去, 将信贷抽除, 从而建立一个基于资产价格的无信贷模型。

3.1 模型假设

(1) 模型所考察的时间有两期:

即t=0, 1。在第0期, 投资者自有资金 (无法借贷) 投资于资本市场。第1期, 长期的产出水平能够确知。资本市场泡沫可能崩溃也可能持续, 如果长期产出能力低于预期, 资产价格下跌。

(2) 投资者将自有资金投资于股票等风险资产Q。

Q1是t=1时的资产价值。

3.2 模型

描述宏观经济的方程是:

Yt=mt-pt (3-1)

yt=αpt+εt (3-2)

y0=-σr (3-3)

yt是t时期的产出, mt是货币供给, pt是价格水平, r是时期0和时期1之间的真实利率。除了利率, 其它所有变量都以log的形式表示。

经济体中的企业在t=0时发行债券进行融资, 融资数量为D, 利率为r;在t=1时支付债券本息 (1+r) D。因为禁止信贷资金入市, 企业无法以风险资产作为抵押从银行获得信贷资金 (信贷资金只能投向生产, 不能资产投资) 。

企业的还款能力取决于:

(1+r) D=E0 (Q1) - (1+r) K (3-4)

其中, K为企业资产净值水平。

3.3 适应性和积极的货币政策

企业无法还本付息的概率是利率的减函数。适应性货币政策与此相反, 它需要对第0期产出与价格的政策目标和第1期泡沫破灭之间做一个权衡。

中央银行的政策抉择在于, 在上述两种政策目标之间做出权衡。设中央银行的福利损失函数为:

undefined

3.4 中央银行的利率决定

为了更好地描述积极的货币政策和适应性的货币政策之间的区别, 假设在第1期, 资产的价值有两种可能性:在乐观情绪条件下, 最高值为QH, 在悲观情绪条件下, 最低值为QL。在第0期出现乐观情绪的概率是PNE, 相应的, 出现悲观情绪的概率则为1-PNE。因此, 在第一阶段预测的Q1的价值为:

E0 (Q1) =PNEQH+ (1-PNE) QL (3-6)

将上述方程代入方程 (5) 中, 可以得到中央银行的利率制定规则如下:

undefined

上述规则表明, 当货币当局面对投资者出现乐观情绪时, 应该提高利率, 当投资者情绪较低时则降低利率。但是在禁止信贷资金进入股市的情况下, 利率比存在信贷借款时更低就可以防止第1期出现资产价格泡沫。即在此情况下, 中央银行挤出泡沫相对容易, 成本也更低。

考虑中央银行在适应性和积极的货币政策之间做出权衡, 以最小化其福利损失:

minL2= (pundefined+wyundefined) 约束条件为:y2=γp2-v (3-8)

由此计算出方程的值:

undefined

中央银行的跨期损失等于经济出现紧缩的概率POE与出现紧缩的损失, 即:

undefined

如果中央银行按照方程所确定的利率水平在第一阶段提高利率, 以避免在第二阶段出现信贷紧缩的情况, 则第二阶段产出和通货膨胀率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为y1=-σr, p1=-σ/α, 中央银行将损失:

undefined

如果方程 (10) 的数值大于方程 (11) , 则中央银行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

3.5 模型的结论与政策含义

首先, 在没有银行信贷资金参与的情况下, 投资者利用自有资金投资于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形成的泡沫一旦崩溃, 亏损只由投资者承担, 并不会波及银行系统。此时中央银行无需提高利率过多就可以实现挤出泡沫的政策目的, 其干预成本较低。

其次, 存在一种可能, 即中央银行采取积极的干预政策优于采取适应性的货币政策。当投资者的乐观情绪日益高涨, 中央银行开始采取积极的干预政策, 适当提高利率水平。

第三, 存在一个利率的上限, 当中央银行提高的利率水平超过此上限时, 其承担的风险也可能是较高的, 此时中央银行宁愿采取事后的适应性政策。

4 结论

多数人反对货币政策干预的理由是认为应该让资本市场自行发挥作用, 认为中央银行“并不比市场更了解市场”。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 问题的重点不在于资产价格的上涨是不是泡沫, 而是资产价格下跌可以造成的经济后果, 从历史上看, 几乎所有的经济严重通缩时期, 都是与资产价格大幅下跌有关的。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与转型阶段, 更应该努力维持资本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避免资产价格的大起大落。

参考文献

[1]瞿强.资产价格波动与宏观经济政策困境[J].管理世界, 2007, (10) .

[2]瞿强.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J].经济研究, 2001, (7) .

[3]易纲, 王召.货币政策与金融资产价格[J].经济研究, 2002, (3) .

[4]谢平, 罗雄.泰勒规则及其在中国货币政策中的检验[J].经济研究, 2002, (3) .

[5]吕江林.我国的货币政策是否应对股价变动做出反应[J].经济研究, 2005, (3) .

[6]彭洁, 刘卫红.资产价格泡沫与货币政策响应[J].金融论坛, 2009, (12) .

[7]刘斌, 张怀清.我国产出缺口的估计[J].金融研究, 2001, (10) .

[8]Bernanke, Mark Gertler, 1999b.“Monetary Policy and Asset Prices Volatility”, Economic Review, 4th Quarter, Fed of Kan-sas.

价格干预 篇5

18日,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旅游局、工商局联合发文,规范酒店客房市场价格秩序,首次将酒店客房价格列入价格监测,也是首次对酒店客房价格实施最高限价等临时价格干预措施。

各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将建立酒店客房价格监测和信息发布制度,重点监测旅游热点区域和大型活动场所周边地区的酒店客房价格情况,发布重点酒店客房门市价格等信息,引导酒店经营企业合理定价和消费者合理消费。

价格主管部门还将制定酒店客房价格异常波动应急机制,加大事前监管力度,对可能引发价格上涨的地区,在酒店客房价格出现异常波动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对酒店客房价格实施最高限价等临时价格干预措施。

另外,价格主管部门将充分发挥12358价格投诉举报电话的监督作用,及时主动处理价格举报案件,协调相关部门严查炒卖酒店客房、哄抬酒店客房价格及串通涨价、价格欺诈等违法违规行为。

各级旅游主管部门将进一步做好酒店服务质量监管工作,定期发布酒店客房入住率、旅游出行客流量等信息。进一步规范酒店的服务设施与标准,提高酒店客房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重大节假日和大型活动期间主动开展实时监测,并及时发布信息,引导市场消费。

价格干预 篇6

根据《价格法》第32条规定, 国家发改委称, 自12月1日起, 解除年初对成品粮及粮食制品、食用植物油、猪肉和牛羊肉及其制品、乳品、鸡蛋等食品类商品的临时价格干预措施, 停止对相关商品的提价申报和调价备案工作, 由经营者自主定价。

防价格出现异常波动, 根据发改委同时下发的通知, 地方价格部门应继续加强价格监测预警, 密切关注曾经列入临时价格干预范围内的商品市场和价格变动, 防止出现价格异常波动。同时, 加强对曾经列入临时价格干预范围商品和服务价格监管, 以严肃查处串通涨价、变相涨价、价格欺诈、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

此外, 还应进一步完善粮食、猪肉、食用植物油等重要商品保障市场供应、应对价格异常波动的预案, 努力保持重要地区、敏感时段的重要商品供应不断档、不脱销等。

【价格干预】推荐阅读:

照护干预07-17

合理干预07-18

随访干预10-20

排尿干预05-20

全程干预05-26

药师干预06-04

医院干预06-07

激光干预06-08

营养干预06-25

干预项目06-26

上一篇:教师如何评好课下一篇:机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