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干预(精选10篇)
全程干预 篇1
产后抑郁(PPD)指的是产褥期发生的异常心理行为。国外数据表明PPD发生率在10%~20%,国内数据报道我国PPD发生率在5%~40%[1]。PPD轻微患者的特征表现为心情抑郁、哭泣、沮丧、易激等,严重者会有自杀行为。产妇PPD的发生受很多因素影响,包括产科因素、自身因素、社会因素等[2]。我院为了减少和预防PPD发生,应用全程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3月~2015年10月在我院进行产检、分娩的80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入选者孕周均在30周以上、产前EPDS得分在6分以上、承诺在本院产科分娩,知情同意参与全程护理干预研究,排除不合作、有精神病史、伴有其他躯体严重性疾病、智力障碍者。将其随机分为全程护理组、常规护理组,各40例。全程护理组年龄18~36岁,平均年龄(26.7±1.2)岁;孕周30~41周,平均孕周(35.2±1.6)周;孕次1~3次,平均孕次(1.5±0.2)次;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0例、高中15例、大专及以上15例;分娩方式:自然分娩26例、剖宫产14例。常规护理组年龄20~35岁,平均年龄(26.5±1.3)岁;孕周30~42周,平均孕周(35.5±1.3)周;孕次1~3次,平均孕次(1.5±0.3)次;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2例、高中16例、大专及以上12例;分娩方式:自然分娩25例、剖宫产15例。两组产妇的年龄、孕周、孕次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常规护理组孕产妇接受围生期常规护理措施,在孕期进行产前指导、分娩时进行常规产科护理、出院后不进行随访护理,全程护理干预在分娩前进行健康教育,以VCD、宣传手册等方式对不同妊娠阶段的孕妇、家属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安排两名专职护理人员,每周三、五进行2 h孕妇保健讲座,以现代护理理念为基础,以孕产妇为中心,以解决孕产妇保健及心理问题作为目标,与孕产妇一起正确评估其心理、行为的健康状态,并制定针对性措施进行心理疏导和行为干预,全程都要强调积极正面情绪对胎儿分娩、产后恢复的积极作用。根据孕产妇的个人喜好、性格等,结合实际情况最大程度调动起生理能动性,鼓励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顺利度过围生期及产褥期。分娩时为产妇创造一个温馨、舒适、安全、尊重隐私的环境,给予一对一全程陪护,详细交代分娩注意事项,倾听产妇的倾诉,对分娩中遇到的问题要以娴熟的技能进行准确处理。分娩后陪护产妇回到病房,尊重产妇的风俗习惯,叮嘱其充分休息。护理人员要再次评估产妇的身心状态,积极引导母乳喂养、产后保健,宣传育婴知识,如母乳喂养技巧、新生儿沐浴、换尿布、脐部护理、产后保健等。经历分娩后,产妇比较脆弱、对别人的态度比较敏感,护理过程中家属及医护人员要对产妇的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其感受自我价值。出院后,护理人员继续跟踪护理,第一周探访产妇适应情况,加强育婴知识宣导,了解新生儿生长情况及产妇情绪状态。第2周手把手教会产妇如何照料新生儿,了解家庭支持情况以及夫妻关系。
1.3观察指标
分别在产前、产后1周、产后6周时以EPDS测定研究对象的抑郁状态,EPDS量表包含10个项目,分别涉及乐趣、心境、焦虑、自责、恐惧等,每个项目为0~4分,各项目得分之和为最终得分,EPDS得分在5分以下者为无抑郁情绪或极轻微抑郁,得分在6~9分者为轻度抑郁,得分在10分以上者为中重度抑郁。PPD发生率=轻度抑郁发生率+中重度抑郁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全程护理组产后1周抑郁率为27.50%及产后6周时的抑郁发生率为15.00%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常规护理组相比,(x2=5.2083,P<0.05);●与常规护理组相比,(x2=4.2667,P<0.05)
3讨论
产后抑郁症是女性精神障碍中最为常见的类型,是女性生产之后,由于性激素、社会角色及心理变化所带来的身体、情绪、心理等一系列变化。典型的产后抑郁症是产后6周内发生,可持续整个产褥期,有的甚至持续至幼儿上学前。产后抑郁症通常在6周内发病,可在3~6个月自行恢复,但严重的也可持续1~2年,再次妊娠则有20%~30%的复发率[3]。产后抑郁症给产妇身体及精神上都带来沉重负担,也不利于新生儿的健康生长,有必要采取护理干预措施来预防减少其发生。关于产后抑郁医学干预的研究非常多,最常用的干预措施包括心理沟通、认知行为干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社会支持以及健康教育等[4]。全程护理干预将产前护理、围生期护理以及产褥期护理整合后进行的系统护理模式,注重产妇的身心健康保护,从生理、心理、社会、疾病等当面开展预防性护理。产时产妇精神高度紧张、环境因素刺激导致化学递质增多性疼痛,在全程护理中尤其要注意环境刺激及心理因素,帮助产妇保持良好的心态,正确对待分娩过程,以乐观的心情等待新生儿到来[5]。同时,家庭关系及社会支持也在产后抑郁症发生中存在一定作用,家庭关系不和睦或夫妻关系不和、胎儿性别不理想等也都可能造成产妇心理上的负担,引发抑郁症。全程护理干预可以充分调动家属及社会支持,让产妇能在更好的氛围下度过产褥期。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全程护理组孕妇在产后1周、产后6周时的抑郁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全程护理干预在预防产后抑郁方面的作用非常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全程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的积极预防作用。方法 选择2014年3月2015年10月在我院进行产检、分娩的80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分别在产前、产后1周、产后6周时以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测定孕妇的抑郁状态,将其随机分为全程护理组、常规护理组,各40例,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全程护理组产后1周抑郁率为27.50%及产后6周时的抑郁发生率为15.00%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程护理干预通过科学有效的健康指导能改善产妇情绪,减少产后抑郁的发生,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全程护理干预,产后抑郁,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巧玲.全程护理干预对预防产后抑郁效果的评价[J].齐齐哈尔医学学报,2013,34(23):3550.
[2]崔广宝,卢杰.产褥期抑郁症的诊断与防治[J].中国医药科学,2011,2(2):49.
[3]钟燕栏.产后抑郁的预防和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93.
[4]陈静,王玉琼.产前心理健康教育对产后抑郁的作用研究[J].护理研究,2011,25(7):1729-1730.
[5]刘芳,李乐之.产后抑郁症筛查工具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36):3941-3943.
全程干预 篇2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院2002年4月至2008年10月收治的16例患者,根据临床症状、体征、MRI、CT、诱发电位及脑脊液检查辅助诊断确诊为MS。男6例,女10例,年龄18~56岁。
1.2主要临床表现以肢体无力为首发症状9例,视力障碍2例,感觉障碍1例,排尿障碍2例,言语障碍1例,共济失调1例。
1.3治疗及预后所有患者均应用地塞米松或甲基强的松龙静脉点滴。好转3例,未治2例,死亡1例。
2护理
2.1心理护理患者首发时多出现运动障碍及语言障碍。患者突然遭受打击,往往心理负担重,压力大,加之交流困难,心情愈发抑郁或烦躁。护理人员主动热情关心体贴患者,针对个体情况用科学的语言进行耐心细致的卫生宣教,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本病的性质及发展,介绍以往成功病例,使之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稳定患者的情绪,使其树立坚强的意志,同时取得家属的最大配合。
2.2言语及视力障碍的护理言语障碍及视力障碍往往导致患者自卑,沉默寡言。要求护理人员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耐心倾听,鼓励患者从单音、单字、单词开始语言训练,指导家属多进行简单的对话,创造多说多练的语言环境,对患者的每一点进步都及时的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其增强信心。视力的恢复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向患者耐心做好宣教解释工作,做好生活护理的每一个环节如让患者收听广播,音乐等,创造轻松的环境氛围。
2.3用药护理
2.3.1了解本病常用的治疗药物名称、作用、用法、不良反应、用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
2.3.2熟悉药物的副作用及其表现激素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骨质疏松、感染、水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钙。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上腹不适、腹胀、腹痛等。体型改变如满月脸、向心性肥胖在停药后可自行恢复。
2.3.3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正确的服药,养成良好的遵医行为,不随意调整剂量,合理饮食,适当补钾、补钙等均有利于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用药期间如出现不良反应时,应及时告知医生、护士,以便能得到及时的处理。
2.4康复训练包括肢体运动功能和膀胱功能训练。肢体无力常导致患者行走困难或卧床不起,故早期的功能训练尤为重要。采取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相结合的原则,对瘫痪肢体早期注意体位,行被动按摩及屈伸运动,鼓励和指导患者坚持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如穿脱衣、鞋、帽及进餐等。条件允许则尽早下床活动,遵循扶杆、拄拐站立、移动、步行等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到劳逸结合,从而使肢体功能恢复,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强直而发生残障。膀胱功能训练则是康复功能训练的另一项重要的内容。MS患者常因排尿障碍需留置尿管,应定时夹放尿管,加强尿道口的护理,防止尿路感染。同时指导患者膀胱训练的方法和步骤,教会其排尿方法,达到自行排尿的目的。
2.5饮食护理给予低脂、高蛋白、营养丰富、富含纤维素的食物,补足身体的营养需要量,教会患者和家属按顺时针方向即肠蠕方向按摩腹部,养成定时排便习惯,防止便秘。2.6出院指导Ms患者的出院指导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患者出院后护理的延续,有效的家庭护理可减少患者的复发。出院指导的语言要通俗易懂,与家庭加强沟通,使其明白患者的康复效果与他们有直接关系,创造安静、舒适的家庭环境及和谐的家庭氛围。避免劳累、饱食、长时间热水浴、吸烟、紧张及焦虑,减轻心理压力,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保证充足睡眠。
3小结
全程干预 篇3
关键词:产妇分娩,全程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常会受到不同的心理干扰, 这对她们的生理功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心理上的波动会导致免疫功能下降, 恐惧、紧张会减弱机体的“免疫监视”作用。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患者的治疗, 给产科医师的操作带来方便。这些都说明, 加强全程护理干预是医务人员的重点内容, 对产时护理质量的提升有着很大的帮助。现对2010年6月至2011年1月在河池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分娩的初产妇实施全程护理干预取得的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计76例, 均为2010年6月至2011年1月在河池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分娩的初产妇。年龄24~31岁, 平均年龄 (28.4±3.6) 岁, 孕周37~40周。所有产妇均无合并症与并发症, 且具备阴道分娩的条件。随机分为实验组38例 (全程护理干预) 和对照组38例 (常规护理) 。两组在年龄、孕周等方面相比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干预
对照组采用早期传统的基础护理, 并进行常规指导。实验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 同时还对患者的心理加强护理, 与患者之间广泛交流, 引起其正确面对分娩过程。
1.2.1 责任护理
入院孕妇由接诊助产士担当护理工作, 对孕妇整个住院期间实施责任护理方案, 以维持孕妇情绪的稳定性。 (1) 入院:孕妇住院后需向其简述院内的具体情况, 让孕妇能尽快适应住院生活, 满足住院的生活需要, 营造良好的院内环境; (2) 介绍:需要介绍的内容主要集中于分娩相关的问题, 对于可能出现的异常症状描述, 让孕妇能做好心理准备工作。这样能够在分娩过程中及时处理突发症状, 让孕妇更多地了解分娩知识。
1.2.2 针对护理
针对护理方案的实行主要是“一对一”的方式, 医院需指派一名助产士对临产妇实施由临产到产程完成的全程护理[1]。主要针对产妇监护、产科检查、心理护理等开展工作。护理过程中需要和孕妇之间广泛交流, 避免产妇出现紧张心理。对产妇描述分娩的具体步骤, 以及需要采取的应对措施, 这样可以保证产妇有足够的信心面对分娩。指导产妇科学配合医师的工作, 从医学知识角度对分娩过程主动介绍, 使其掌握有效的减痛方法。在心灵上对产妇给予安慰, 对生理过程具体讲述, 充分带动产妇接受治疗的积极性。
2 结果
两组的第二产程时间、自然分娩率、剖宫产率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见表1。
3 讨论
分娩对于女性来说是一个必须经历的心理过程, 但分娩也会给女性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刺激。尤其是初产的女性, 常会在心理上发生复杂的变化, 给其分娩造成很多不利影响。临床分娩过程常见的心理状况包括焦虑、恐惧、抑郁, 而产妇由于害怕疼痛而存在害怕疼痛、出血、难产等紧张心理, 使得交感神经兴奋和机体受到了很大的刺激[2]。此外, 产妇由于疼痛过度常会导致异常紧张, 使得换气过程受阻, 最终导致呼吸性碱中毒, 体内血红蛋白释放氧气量下降, 不利于胎盘供氧。有时会因氧摄入量过低, 产妇会出现大喊大叫, 造成体力消耗过度, 这也会造成胎儿宫内缺氧, 引起窘迫。
上述问题都表明, 对产妇实施必要的护理敢于格外重要。面对无产科经阴试产禁忌证的具体要求, 护士应该全程关注宫缩及产程状况, 并且根据产妇的分娩表现, 实施有效的心里指导措施, 这样能够在心理上给产妇安慰, 让其配合产科医师的操作, 提高产程的进展速度, 减小剖宫产及再次剖宫产手术率、侧切助产率。这样有助于提升自然分娩率, 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 对母婴预后效果有很好的改善作用[3]。护理沟通也是很重要的方面, 在沟通过程可掌握患者的实际情况, 以建立友好的医患关系而辅助治疗, 这也是提高医院整体形象的有效途径。考虑到促进自然分娩率的提高, 产科护理人员需要对产妇实施全面的健康教育, 这样可以为医患沟通创造有利条件, 指导产妇以乐观幸福的心态面对新生命的到来。产科护士除了要掌握完善的医学知识和精湛的操作技能外, 还要针对产妇的心理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法。
综上所述, 护理干预对于产妇的心理有着很好的稳定作用, 护士必须要在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里, 对产妇制定有效的护理方法。不仅可以调整产妇的焦虑情绪, 还能降低分娩带来的疼痛程度, 保证了母婴的生命健康。
参考文献
[1]黎薇.产程全程护理模式临床实施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 2007, 18 (7) :1746.
[2]李金华, 巫寒梅.助产模式对产房工作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02, 16 (1) :24-27.
全程干预 篇4
【关键词】全程护理干预 血小板减少 前瞻性影响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387-01
血小板减少指的是患者血液当中的血小板计数低于了10×109/L,该症状多见于风湿免疫病、多种血液性疾病、药物相关的血小板减少以及放化疗损伤[1]。而根据血小板的减少程度,患者会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减少程度较轻者会出现牙龈渗血、皮肤出现瘀斑或出血点,严重者会出现脏器出血,表现为脑出血、血尿、黑便甚至呕血,因此如果不进行及时地干预,将会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都造成严重的影响[2]。在本次研究中,对血小板减少患者采用了全程护理干预,旨在分析该护理模式的前瞻性影响,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至2014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血小板减少患者共60例,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在20岁-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9.2±11.6)岁。有14例患者为免疫性的血小板减少,46例患者为非免疫相关的血小板减少。55例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低于了10×109/L,其余5例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在10×109/L以上。所有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3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职业、病情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包括健康宣教、定时监测、出院指导等。观察组接受全程的护理干预,具体的护理路径如下:
1.2.1 健康指导。护理人员通过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预期的康复目标,并帮助患者制定达标的措施。建立患者的个人档案,保证护理干预措施的针对性。将健康指导的内容通过表格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将相关内容制成卡片发放到患者的手中,内容要浅显易懂,让患者充分理解并遵循达标措施。记录患者对血小板减少特殊性的认识程度,并对干预措施进行强化。
1.2.2 强化认知,做好回访。通过每日的床边坐访,结合达标措施对患者的认知进行进一步强化,了解患者的想法,并积极纠正患者的错误观念和不健康的习惯。在患者出院时,发放回访联系卡,建立回访记录。对每位患者进行每周至少一次的电话回访,同时护理人员要将回访的内容进行详细记录,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及时的护理干预并了解患者的疾病变化,延续健康指导。
1.3 评价指标
将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对比,并在患者出院时由患者匿名填写满意度调查表。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以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 +S)表示,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经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3 讨论
血小板具有止血的作用,能够防止外伤之后血液的丢失。如果血小板的计数在10×109/L之下,那么患者容易出现上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等严重的并发症[3]。因此血小板的减少看似轻微,其实病死率极高,所以需要患者、家属以及护理人员具有前瞻性的预见能力,如果患者无故出现皮肤瘀斑、皮肤有出血点、在轻微的碰撞后出现皮下出血、恶心呕吐、头痛、便血、呕血等表现时,应警惕是否出现了血小板减少,并及时就医[4]。
在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采用了全程护理干预,研究的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全程护理干预当中,通过有效的沟通提高了患者对血小板减少的特殊性和危险性的全面认识,强化了患者的前瞻意识。此外,护理干预中通过表格式的记录规范了干预的措施,提高了干预的针对性,并在患者出院后对其进行了定期的回访,巩固患者的治疗效果,强化患者的遵医行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监督了患者的病情变化,对于提前发现危险征兆有着积极的意义。
综上所述,在血小板减少患者的护理过程中使用全程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前瞻性影响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伟琴,梁爱清,江锦芳等.无缝隙护理干预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激素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广西医学,2014,27(16):843-845.
[2] 朱晓萍,鲁闻燕,何文姬等.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并发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2):1089-1091.
[3] 罗丽.血小板减少患者静脉穿刺拔针后按压时间及护理效果的研究[J].医药前沿,2012,02(18):238-238.
全程干预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3年1月—2007年10月我院分娩的高龄初产妇304例, 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148例, 年龄35岁~43岁;孕35周~42周;对照组156例, 年龄35岁~42岁;孕36周~42周。两组产妇年龄、孕周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基础护理及产后专科护理, 观察组进行全程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产妇妊娠并发症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膜早破、胎儿窘迫、早产、羊水过少) 、分娩方式 (剖宫产、阴道分娩) 、产后母子情况 (产褥感染、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出生体重) 、阴道分娩总产程及产后出血情况。
1.2.1 全程护理干预措施
1.2.1.1 孕期护理
①健康宣教。树立以孕妇为中心的护理理念, 组建相关的专业护理组, 将高龄初产妇列入高危门诊范畴, 定期做产前检查及培训, 通过图片、宣教资料、电视录像等各种形式对高龄孕妇进行妊娠生理、解剖、分娩程序的讲解, 必要时增加检查及专家诊治次数。指导高龄孕妇每天应保持10 h左右的睡眠, 保持心情愉快, 坚持左侧卧位休息, 以增加胎盘绒毛的血液供应并减轻子宫右旋[4], 增加子宫血流量;饮食要增加蛋白质、维生素、钙、铁等微量元素的食物和新鲜蔬果;教会自数胎动, 加强自我监护, 告知妊娠前3个月及末3个月应避免性生活。宣教妊娠异常情况的知识, 如出现阴道流血、妊娠3个月后持续呕吐、寒战、高热、腹部疼痛、头痛、头晕、胸闷、心悸、液体突然从阴道流出、胎动计数突然减少等应立即就诊, 尤其是阴道突然大量液体流出, 应嘱孕妇平卧, 由家属送往医院, 以防脐带脱垂危及胎儿生命。②心理护理。高龄初产妇由于生理变化引起妊娠并发症, 大多数都担心自己能否顺利分娩、小儿有无畸形, 担心自身健康等, 精神过度紧张、焦虑。护士应根据产妇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背景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 鼓励孕妇抒发内心的感受和想法, 针对其需要解决问题。态度应和蔼, 尊重孕妇并给予同情。告知孕妇, 母体是胎儿生活的小环境, 孕妇的生理和心理活动都会影响胎儿, 应保持心情愉快、轻松。宣教有关妊娠的相关知识, 解除其针对妊娠的思想顾虑, 给孕妇提供心理支持。
1.2.1.2 分娩期护理
①一般护理。入院后提供安静无刺激的环境, 主张提供家庭式病房和家庭式分娩室, 在检查时应避免金属器械碰撞发出的声音。频繁的宫缩痛使产妇出汗, 外阴分泌物及羊水外溢等使产妇不适, 应协助洗脸、更换床单、保持会阴清洁, 允许产妇配偶或家人在分娩期间陪伴产妇, 减轻其紧张感。②导乐分娩护理。入院后应有助产士陪伴, 用温和的语言、亲切的态度认真讲解妊娠和分娩的经过及可能发生的变化、出现的问题, 对每项检查及治疗活动事先给予解释。可用音乐、图片、谈话等方法转移产妇对疼痛的注意, 也可用按摩、热敷、淋浴等方法减轻疼痛, 增加产妇的舒适感和安全感, 向产妇提供的信息应可信、易懂, 操作和交流应始终表现稳重和熟练的技能。遇到意外的情况应镇定, 明确向产妇表明能解决问题, 提高产妇信任度;对行剖宫产者应给予安慰, 耐心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 消除其顾虑, 真正做到“导乐”。③心理护理。医务人员和家属应态度和蔼, 并有足够的耐心, 告知分娩过程、可能产生的疼痛及原因, 疼痛出现的时间及持续的时间, 让产妇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增加自信心和自控感, 减轻产妇的心理障碍, 达到顺利分娩的目的。
1.2.1.3 分娩后护理
①心理护理。产后因内分泌的因素, 易出现精神方面的症状, 特别是新生儿性别和外貌不如意或有畸形等, 产妇会出现自卑、失望、情绪低落等, 或因为胎儿娩出的生理性排空而感到心理上的空虚, 或因为家人注意力转移到新生儿而感到失落, 或因为现实母亲的太多责任而感到恐惧。若不及时进行心理护理, 近期会影响子宫收缩导致大出血[5], 远期还会遗留产后抑郁症。导乐助产士应给予疏导安慰, 同时鼓励家属参与心理支持, 提供婴儿喂养和护理知识, 鼓励产妇表达自己的心情, 与其他产妇交流, 以提高产妇自信心和自尊感, 使她们平安渡过心理矛盾冲突期。②产后认真评估产妇的身心状况, 重点观察产后出血情况、会阴切口情况、排尿情况, 鼓励产妇早期下床活动, 指导母乳喂养、乳房护理及会阴消毒清洁, 并进行出院后喂养指导及计划生育指导、产后复查指导等。
1.2.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 人们将大量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工作中, 结婚年龄和生育年龄推迟, 加之助孕技术的发展, 导致高龄妇女妊娠、分娩人群逐年增加, 随着年龄的增长, 妊娠并发症也随之增长[6]。本研究对观察组高龄初产妇加强孕早期保健、全面的检查和心理咨询、孕中期并发症的预防和积极治疗、孕晚期的定期产前监护和分娩期的导乐陪伴、产后的健康指导有效地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总之, 在高龄初产妇的全程护理中, 护理人员给予产妇以精神上的鼓励、心理上的安慰、生活上的关照、体力上的支持, 提高了整体护理质量, 对控制并发症、缩短产程、确保母婴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谈月娣, 孙建明, 许文娟, 等.511例高龄初产妇的临床分析和处理对策[J].上海医学, 2005, 28 (7) :580-582.
[2]张建平, 祝丽琼.我国高龄孕产妇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6, 22 (10) :725.
[3]庄依亮, 张振均, 王采玉.670例高龄初产妇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 1993, 28 (7) :414-415.
[4]华嘉增.导乐陪伴分娩[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1999, 15 (1) :49.
[5]戴钟英.重视高龄妇女的妊娠和分娩[J].中国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6, 22 (10) :723.
全程干预 篇6
一、贫困生就业困难现状
当今社会经济突飞猛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岗位竞争日趋激烈。贫困大学生因经济、心理的双重压力,就业能力相对不足,因此面临着深刻的就业担忧。
1、贫困生大多来自农村、偏远地区、城市下岗职工等低收入贫困家庭。由于家庭贫困,从小生活环境一般比较封闭,使得他们在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作意识等方面有所欠缺,从而在社会激烈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
2、由于贫困生家庭缺乏有效社会资源和就业渠道,使得他们就业面相对较窄。
3、由于贫困生一直以考大学作为脱离落后环境的唯一出路, 因此往往以优异的学习成绩为奋力追求的目标,知识结构相对较为单一,影响了他们的就业机会。
4、迫于经济条件的制约,贫困生中很多人面临学费还贷等问题,无力支付求职所需要的各种开销,使得贫困生产生了心理上的消极暗示,降低了求职信心。
二、贫困生就业心理现状
跨入大学校园的贫困生希望能够在大学毕业后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来改变家庭贫困的现状。然而贫困生就业困难的现状引起了贫困生心理不协调的状况。
1、自卑心理
贫困生因为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从小以分数作为追求目标,缺乏在艺术、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从而对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竞争力进行了过低的评价,使得他们在择业过程中产生自卑心理而丧失就业机会。
2、抑郁心理
对于贫困生而言,他们担负着家庭的使命,父母对他们的期望是他们前进的动力,但更是压力。因此他们对于自己较为严格,在遇到挫折时,往往归咎于自身努力不够,进而埋怨自己, 严重时会陷于抑郁的旋涡中不能自拔。
3、冷漠心理
家庭经济困难,自身综合能力缺乏,使得这部分学生面对挫折更为敏感,对就业、对未来充满担忧。这种消极的情绪使他们以偏概全,觉得自己事事不如别人,找不到工作,从而采取放任自由的态度。
三、贫困的就业心理干预策略
贫困生个性心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就业心理问题一般在大学毕业阶段较为突出,但究其根源,不仅仅与毕业班有关。因此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就业心理问题干预策略,就不能仅从毕业班学生入手,要密切关注大学的各个阶段,进而建立全程就业心理问题干预策略。
1、大一适应性训练,正确客观认识自己
(1)合理认识大学
大学是大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重要阶段, 是提高自身修养、锻炼品质、学会与人交往的重要阶段。从中学走过来的每一位大学新生都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环境,因此要帮助新生尽快调整身心,转变个人角色,积极适应大学生活。
(2)适应学习环境
考取大学是高中阶段明确而具体的学习目标,学习处于一种被家长和老师严格控制的被动状态。进入大学后,学习是为走向社会准备的,是学习如何学习的,处于主动状态。
(3)正确客观认识自己
贫困新生刚进入大一时,他们会发现理想中的大学和现实有着巨大的差距,由于自身的不成熟和迷茫,容易产生焦虑、自卑等消极心理。因此要帮助正处于身心理断乳期的他们解决认知偏差,正确认识自己。
首先教育他们正确面对贫困,暂时的贫困并不意味着永久的贫困,要让他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正视贫困,通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来改变现状。其次正确面对自己,引导学生悦纳自我,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承认不足,肯定自己所具有的独特社会价值。虽然物质基础不如他人,但自身具有自强自立,艰苦奋斗的精神。引导学生放下过重的焦虑感,开阔视野,在贫困中崛起。
2、大二、大三提高综合素质
(1)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提高自身竞争力
在正确客观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对自己进行准确自我定位。 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他们进行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同时明确自己为就业应该学习怎样的技能。由于贫困生相比其他学生而言,在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因此应该引导学生更为详细的做好生涯规划。
(2)拓宽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质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当今社会要求学生成为全才。贫困生的知识结构相对比较单一,因此应根据社会要求拓宽自己的知识面。首先应该具有宽厚而扎实的基础知识,其次要有一定的其他知识储备,如一定的文哲知识,一定的艺术修养,以此来适应当今社会各类职业对就业者知识结构多样化的要求,从而增强自己的求职砝码。
(3)学好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
专业知识是一个人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因此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对本专业的知识有一定的掌握,还应对与其相关联、相临近的知识有所了解和熟悉,并善于融会贯通,使自己成为专才。
(4)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提升通用技能
通用技能是指人们在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的不断变化。通用技能包括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能力等等。从贫困生各方面综合看来,贫困生的通用技能相对处于弱势。而能力是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首先鼓励贫困生积极参加学校各级社团组织,充分利用这一平台来锻炼自己的组织协调沟通能力,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有选择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此来提升数字应用、信息处理等能力。同时鼓励贫困生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大赛来提升创新能力。
3、大四开展求职技能训练,加强心理调适
(1)开展求职技能训练,提高就业指数
求职技能、技巧对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影响极大。在就业指导过程中,除了讲授大学生就业必须掌握的知识外,还应进行相应的求职技能、技巧训练。如简历制作、面试技巧、人际沟通技能等。通过这些训练,帮助毕业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2)掌握心理调适方法,提高就业信心
在就业过程中总会遇到挫折,出现危机。对于情绪敏感的贫困生而言更要做好心理调适。美国前总统布什曾说过:“我们要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谁掌握了情绪,谁就能掌控一切。”我们必须帮助贫困生在正确自我认识的情况下掌握一些心理调适的方法,如自我适度宣泄法、自我暗示法、运动减压法等。同时做好家校沟通。贫困生很大一部分压力来源于家庭殷切的希望,通过与家长的沟通,让他们慢慢改变一些不合理的择业观,学会尊重和支持孩子的求职目标,缓解不必要的压力。
贫困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他们的就业心理影响着这一个群体的就业。因此只有通过建立全程化的心理干预机制才能真正使贫困生在逆境中自强自立、成长成才,从而顺利就业,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摘要:贫困生个性心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就业心理问题一般在大学毕业阶段较为突出,但究其根源,不仅仅与毕业班有关。因此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就业心理问题干预策略,就不能仅从毕业班学生入手,要密切关注大学的各个阶段。本文从贫困生视角去关注他们的就业现状,就业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探索针对贫困生群体从入学到走向社会间的全程化就业心理干预策略。
全程干预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笔者所在医院产科分娩就诊的孕妇80例,年龄20~38岁,平均(29.5±6.32)岁。文化程度:中专以下4例,高中16例,大专以上56例,硕士4例。孕妇伴发其他疾病者25例。将孕妇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年龄、文化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不进行全程人性化护理干预行为;观察组实施产前社区人性化护理、围生期人性化保健、院内无痛分娩全程人性化护理干预等。
1.2.1 产科服务模式转变
更新产科医护人员医疗服务观念,由传统的所有医护人员管理孕妇变为只有一个医生和护士针对性的负责孕妇整个的生育过程,进行“一对一”的贴身服务包括孕、产期检查、胎儿分娩等。实施人性化服务无痛分娩的新模式,其对孕妇的身体状况要非常了解,对胎儿状态和健康情况均了解,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1.2.2 发放孕妇孕期保健材料及指导产前体能锻炼
从饮食调整、保健服药、生活起居习惯、社会活动等产前遵医保健行为方面进行指导,同时选择相关影像资料进行宣教和知识培训,和围生期保健一起完成,一般上门随访指导1次/2周。
1.2.3 提供“具有笔者所在医院特色”的人性化分娩服务环境
产房布置的像家庭一样,改建现有的大产房变为家庭式温馨产房,采用改进的多功能产床[1]。为产妇提供可以自由走动和活动的场所,实行助产士责任制助产,向产妇介绍分娩知识,介绍她们认识医护人员,让她们熟悉周围的环境和人群。改善住院环境,创造一个充满爱心、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
1.2.4 人性化心理护理
住院待产期间,心理上的焦虑和生理上的疼痛有可能导致宫缩紊乱或乏力,造成难产。因此要特别重视分娩镇痛中的心理护理应用。首先要对产妇进行心理教育、精神鼓励和感情支持[2]。由其充分信任的医生,医学水准高和护理服务态度良好的专科人员进行围生期人性化护理,包括:专科护士进行遵医行为的训练,由专人详细介绍正常妊娠分娩生理及分娩过程可能出现的症状,同时鼓励安慰产妇使其获得信任感、依赖感,详细介绍社会文化背景因素对分娩过程的影响,讲解疼痛的心理学问题,其中包括疼痛的因素,尤其是主观心理因素(如情绪、性格以及注意力等因素的影响)并教会孕妇在宫缩期间如何分散注意力,如何进行腹壁按摩、深呼吸以及如何屏气用力等。随着产程的进展,人性化心理护理的内容及侧重点有所不同。在第一产程中,助产人员要与产妇密切接触,进行交谈,了解她们对妊娠、分娩生理常识的掌握情况,并向她们讲述相关知识。指导其做深呼吸,指导或帮助按摩下腹部及腰骶部,以减缓疼痛。鼓励产妇利用宫缩间歇少量多次饮水进食,以保持其体力和精力。在第二产程中,助产人员要和颜悦色,熟练果断,给产妇以精神上的安慰和支持。每次宫缩时都要鼓励产妇,给其信心,增强产妇的信赖,以取得密切配合。在第三产程中,由于产妇情绪激动一方面要给予缩宫素加强宫缩,预防出血,另一方面对产妇进行安慰,嘱咐其不要过分激动,避免因情绪波动而导致产后出血[3]。配合参观宣传图片和影像资料感受无痛分娩的优越性,让孕妇亲眼观看实施无痛分娩过程或无痛分娩之后的产妇以身示教,使其达到最佳的心理状况接受无痛分娩。
1.2.5 出院人性化护理
包括发放温馨服务卡,出院后每周1次免费回访,方便产妇和家属有问题时随时咨询,并且设立咨询电话,经常提醒孕妇婴儿期保健及注意事项。同时与社区服务中心合作,保证出院一月内举行一次产妇保健及婴儿哺喂技巧事项等指导,必要时作现场指导。
1.3 评价方法
干预后调查两组自然分娩、剖宫产率、产程用药、婴儿生存率、产妇生存质量[4,5]、社会活动、生活习惯、产妇满意度等方面自行设计调查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应用SPSS 10.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2 结果
无痛分娩组实施全程人性化护理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结果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ΔP<0.01
3 讨论
3.1 传统分娩
目前住院分娩已成为现代社会主要的分娩方式。在医院分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母婴安全与健康,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医院生疏的环境、其他产妇的喊叫声、医疗和护理的程序化操作、害怕分娩并发症及胎儿异常等,均可影响产妇痛域。许多初产妇因为没有分娩经验和缺乏医疗常识,对即将到来的分娩感到紧张和恐惧,这些心理反应因素是相当普遍的。因为紧张焦虑能增加体内儿茶酚胺的分泌,使子宫收缩乏力,减少胎盘血流量及改变胎心率,而出现胎儿宫内窘迫及新生儿窒息[6]。另外由于电子监护仪在临床上的使用,特别是功能强大的高档电脑引入到胎心音监护,如产科中央网络监护系统、胎儿远程监护系统等广泛使用,使产妇不但远离了家人的安慰和鼓励,甚至远离了医护人员的关爱和精神支持。另外,传统产房内集中待产和分娩,助产士的功能制排班和接生,使助产人员与产妇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助产人员对产妇的情况没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容易造成疏漏,不利于产程的观察和处理。产房内千篇一律的清冷模式,缺乏温馨的感觉,传统的医院内分娩受到了挑战。
3.2 人性化护理干预在无痛分娩中的作用
无痛分娩是现代文明产科的标志,人类一直在追求怎样才能让产妇安全、无痛苦地度过分娩过程。无痛分娩是每一位产妇和胎儿的权利,产妇有权享受安全、幸福的分娩服务,胎儿也有权在此过程中受到保护与善待,无痛分娩不同程度的提高了分娩期母儿的安全。分娩镇痛可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及产后出血率,改善胎盘血流量,降低胎儿缺氧和新生儿窒息。我国一些医院的剖宫产率高达60%以上,越来越多的产妇因为害怕分娩痛苦选择剖宫产,这种非医疗原因的剖宫产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危害都很大。笔者所在医院自无痛分娩全程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的观念由以病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常规医疗干预转变为严密监护、自然过程[7]。打破了分娩纯医化模式的行为对子宫活跃性及产程的影响,使得因宫缩乏力、产程延长所致的剖宫产明显减少[8]。同时进行“一对一”的贴身服务形式,有效提高了医务人员的诊疗技术,树立医技个人形象,改革了以往产妇不了解助产师及医生的现象,增进了医患情感,提高了产科整体工作形象。另外,创建爱婴医院过程中,笔者所在医院还实行了由产妇的丈夫及家属陪伴分娩。改革现有分娩环境,实行一对一陪护和家庭陪护相结合,提高了产科质量。实践证明无痛分娩全程可保护和促进自然分娩,对产妇的心理和母婴的健康产生良好的影响[9],还可降低难产率、剖宫产率、减少产后出血等[10,11]。
无痛分娩全程人性化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减少产程用药、提高婴儿生存率,其产妇生存质量、社会活动、生活习惯、产妇满意度均有较高改善。另外还能提高助产士自身素质,无痛分娩注重人性化服务,迫使助产士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文化修养,提高操作技能和与孕妇沟通的技巧,从而促进了服务质量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同时改变以往传统的护理理念变助产士的被动服务为主动护理,变患者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提高了助产士的责任感,密切了护患关系,使医患共同参与分娩过程,更有效保护母婴安全和身心健康。人性化服务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克服了传统分娩模式的弊端,重视人的个性,强调以人为中心护理,加上先进的医疗技术作保障,符合现代护理学的发展方向[12],从而保证母婴安全、健康、快乐。因此,无痛分娩全程人性化护理干预是产科保健的一项适宜技术,是以产妇为中心的服务模式,也是一种回归自然分娩方法,符合科学规律,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摘要:目的 探讨无痛分娩过程中人性化护理干预的方法 和效果。方法 将无痛分娩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不进行人性化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及导乐全程护理干预。结果 观察组剖宫产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P<0.01),产妇舒适度及婴儿存活率提高。结论 无痛分娩全程人性化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减少产程用药、提高婴儿生存率,其产妇生存质量、社会活动、生活习惯、产妇满意度均有较好地改善,同时能有效提高助产士自身素质,明显促进和密切护患关系。
全程干预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60例外科手术患者, 男33例, 女27例, 年龄31~57岁, 平均42岁,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 其中股骨踝合并踝间骨折10例, 上股骨踝骨折24例, 股骨踝骨折26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等情况上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围术期全程护理干预, 具体如下: (1) 术前健康宣教, 在医院走廊上张贴有关外科疾病的图片及文字说明, 告知患者在术中可能发生的情况, 使患者有心理准备。 (2) 心理护理, 患者在面对手术时会表现出恐惧、烦躁、焦虑等负面情绪, 护理人员要引导患者将身体的种种不适表达出来,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指导患者在使用呼吸机期间运用手语表达需求, 向患者解释各种管道如尿管、胃管、引流管等的使用目的, 减轻其的恐惧。 (3) 语言安慰, 一些患者不愿意与人交流, 护理人员要耐心与之沟通, 观察其行为, 善于换位思考, 使患者感到贴心, 并愿意与护理人员谈心, 交谈时要态度诚恳、语言亲切、耐心倾听, 适时鼓励患者, 使其能配合治疗。 (4) 舒适的环境和体位, 病房一定
要干净整洁, 可于病房放鲜花、轻松音乐等转移患者注意力, 悲观的患者要与其多交流, 若引起共鸣则易于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帮助患者摆至舒适正确的体位, 可以有效缓解患者恐惧心理。 (5) 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维持有效的呼吸功能, 通气不畅或CO2聚集导致缺氧可造成患者烦躁不安, 做好各种管道如尿管、胃管、引流管等的护理工作。 (6) 正确使用镇痛药物, 必要时使用镇痛药物, 如术前口服艾司唑仑, 消除患者焦虑情绪, 保证睡眠, 提高手术耐受性, 术后根据麻醉消退时间及止痛药物达到最高浓度的时间口服塞来昔布或肌肉注射地佐辛等都可减轻疼痛, 但注意在用药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 并做好记录。 (7) 出院后的健康指导, 患者出院时嘱患者合理膳食, 规律作息,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按时复查。
1.3 疗效观察
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前、后的活动力, 呼吸、循环、意识和指脉搏氧饱和度情况, 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均数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两两比较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前后的活动力、呼吸、循环、意识和指脉搏氧饱和度情况比较
观察组各项指标在护理后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两组比较, P<0.05
2.2 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 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两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恐惧是外科手术患者常出现的情绪, 它分为对手术本身的恐惧和对术中疼痛的恐惧, 这些情绪会引起身体的非特异性反应, 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生理性反应, 产生应激综合征, 从而严重影响患者手术的耐受力和术后的恢复情况。如何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 提高手术的耐受力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很多患者害怕术后使用镇痛药物上瘾, 医务人员因为镇痛药物会影响伤口的愈合也尽量不给患者用药, 根据患者对疼痛的忍耐力, 合理正确的选择和使用镇痛药物是有必要的, 但应从小剂量开始[3,4,5]。在护理中, 尽量为患者创造良好的环境, 病房内要湿式清扫, 经常开窗通风, 使空气对流, 保持空气清新, 保证良好的采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帮助患者擦洗身体、变换体位并按摩受压部位, 防止褥疮的形成, 对于经济困难的患者, 骨折的治疗费用给其造成很大的心理和经济负担, 从而出现焦虑和担忧, 护理人员要安抚患者, 告知患者目前最重要的是接受治疗, 并积极争取社会援助, 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 家属对于患者恢复的作用是巨大的, 护理人员要积极与患者家属沟通, 争取其配合,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为患者营造一个温馨快乐的家庭气氛, 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 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本文通过对外科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进行全程护理干预的结果得出。观察组各项指标在护理后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的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 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结果表明, 对外科手术患者进行围术期全程护理干预缩短住院时间, 促进患者康复,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Zhu XH.The psychoanalysis and nursing coutermeasure beforeand afteroperation[J].The Proceeding of Clinical Medicine, 2009, 27 (12) :1508-1509.
[2]杨金星, 杨欣建, 李旭春, 等.超前镇痛在骨科术后疼痛治疗中的应用[J].国际骨科学杂志, 2011, 32 (3) :201-203.
[3]陈俐, 杨敏, 王丽英, 等.手术应激反应应对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 14 (5) :745-747.
[4]刘鹏.介绍日本围手术期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16 (34) :99-100.
全程干预 篇9
文章编号:1003-1383(2010)05-0633-02 中图分类号:R 473.6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5.067
全脑血管造影(DSA)是神经内科常用的检查方法,在脑血管性疾病及某些脑肿瘤的诊断上具有重要价值,由于是在局麻下施术,大部分患者意识清醒而容易产生紧张、恐惧情绪,给操作带来困难。我科自2009年1月~2010年3月对64例行脑血管造影的患者实行全程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入选的128例患者中, 男113例,女15例,年龄14~66岁,平均(33.7±9.8)岁。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4例, 男57例,女7例,年龄14~64岁,平均年龄(34.1±9.1)岁。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49例,高血压脑出血9例,脑梗死4例,颅内动脉瘤2例。对照组64例, 男56例,女8例,年龄15~66岁,平均年龄(33.9±8.9)岁。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50例,高血压脑出血9例,脑梗死3例,颅内动脉瘤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种类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1)手术方法 ①穿刺方法:在局麻下经股动脉穿刺部位置入5F或8F导管鞘,予全身肝素化行全脑造影术,了解其病变性质、部位,然后导管置入病变的动脉以下,选择合适型号的支架植入。整个手术过程均在心电监护下进行。②术后穿刺血管的处理:患者术毕即刻拔鞘,术者用手按压穿刺点20 mim,不出血后加压包扎,然后用砂袋局部压迫4 h,并制动术侧下肢,24 h后拆除加压包扎后患者方可下床活动,并制动术侧大腿,期间观察下肢供血情况。
(2)护理方法 对照组按常规护理方法对患者进行必要的解释和安慰,做好术前准备,讲解术中配合事项,取得患者配合使手术顺利进行。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全程护理干预措施。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检查依从性及疼痛程度。①术前护理干预:责任护士讲解各项操作步骤和自我放松的方法,引导患者正确对待病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克服恐惧情绪;指导患者进行术前适应性训练,练习在床上使用便器及有效咳嗽;术前4 h禁食并在术前30 min遵医嘱给予镇静药物肌注。②术中护理干预:由于在局麻下施术,多数患者处于清醒状态, 责任护士随时询问其自我感受,注入造影剂时提醒患者会有头部发胀的感觉,指导其深呼吸和放松训练,适时给予头部按摩,耐心解答患者术中提出的问题,稳定其情绪。手术即将结束时告知患者由于其配合较好,显影比较满意,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后可以拔除穿刺针。③术后护理干预:由于穿刺侧肢体需要伸直制动24 h,患者常会出现痛苦焦躁等应激反应。责任护士严密观察病情, 观察血压、心率和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与患者沟通,指导患者采用腹式深呼吸、读书、听音乐等方式进行放松。4 h后可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避免吃豆浆、牛奶等胀气的食物。鼓励患者多饮水,饮水量在800~1 200 ml为宜,以促进造影剂的排泄[1]。
3.疗效判断标准 ①手术检查依从性:患者主动配合,手术时不乱动,全身放松,无肌肉紧张,顺利完成手术为依从性好,反之为依从性欠佳。②疼痛程度:依据WHO疼痛程度4级评估法[2]。0级:无痛或稍感不适;Ⅰ级:轻微疼痛,可忍受;Ⅱ级:明显疼痛,可忍受;Ⅲ级:剧烈疼痛,不能忍受或大喊大叫。
4.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结果
1.两组患者手术依从性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手术依从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26.605,P<0.01)。观察组手术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1。
2.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68.065,P<0.01)。观察组患者疼痛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见表2。
讨论
护理干预又称行为矫正,是指干预的重点放在可观察到的外在行为,可具体描述心理状态,通过学习调整或改变个体异常心理病态和躯体症状,以建立健康行为[3]。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建立健康行为,提高生活质量[4]。由于DSA是在局麻下施术,术中大部分患者意识清醒而容易产生紧张、恐惧情绪,给操作带来困难。本研究发现,全程护理干预应用于脑血管造影术,护士与患者接触沟通机会增多,有效改善护患关系,从而提高患者手术依从性(P<0.01),同时通过高质量的全程护理干预,患者和家属懂得了许多相关医疗护理知识,并在护士的指导下付诸实践,手术疼痛程度显著降低(P<0.01)。而护士通过热情周到的服务不仅增进了患者的信任,而且使自身的业务和职业形象等也得到了提高, 因此笔者认为,全程护理干预可以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降低其疼痛程度,使全脑血管造影术顺利进行,达到良好的检查和诊断效果。
参考文献
[1]骆金铠,于桂香.造影剂肾病的危险因素及护理预防[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6):547.
[2]薛 萍,贾 萍,王 郁,等.心理护理对大肠镜检查病人的干预效果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2):48-49.
[3]王兴虹,丛 中.临床心理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86.
[4]李德华.社区护理干预对农村老年人健康行为的影响[J].右江医学,2010,38(1):63-64.
(收稿日期:2010-07-22 修回日期:2010-09-05)
全程干预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58例外科手术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常规组和研究组, 各组29例。常规组:男16例, 女13例;年龄24~68岁, 平均年龄 (47.4±2.1) 岁, 胆道手术11例, 甲状腺切除术14例, 肠胃道手术4例。常规组:男17例, 女12例, 年龄25~67岁, 平均年龄 (46.8±1.8) 岁;胆道手术10例, 甲状腺切除术14例, 肠胃道手术5例。两组患者均符合手术指征, 并有良好耐受性, 术中患者均实施局麻, 意识清醒。两组患者的一般特征、病情病程无差异, 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
1.2.1 常规组:
该组采取一般性护理干预, 主要有术前准备、术中的监测及辅助配合, 以及术后的并发症预防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指导、体位指导等方面。
1.2.2 研究组:
该组在围手术期采取个体化、系统化的全程护理干预, 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 术前护理:患者入院后, 要向患者讲解医院的基本情况, 让患者尽快熟悉环境。术前应确定两名责任护士, 应仔细了解和掌握患者的病情, 包括患者的病因、诊断结果、年龄、文化水平等, 配合主治医师制定护理计划。术前1 d到病房迅速, 给予患者良好的心理护理。由于绝大多数患者为首次手术, 会出现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积极主动的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干预, 耐心倾听患者的内心感受, 并详细解答患者的疑问, 适时给予患者安慰和关爱, 缓和患者的不良情绪, 帮助患者树立手术治愈的信心, 同时应对患者讲解手术的过程、麻醉方式及术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术前应妥善准备好手术必要的仪器和必备的急救药物。并告知患者术前1 d应有充足睡眠。 (2) 术中护理:事先控制好手术室温湿度, 温度在23~25℃, 湿度在45%~60%。患者进而手术室后, 再次向患者讲解手术的情况, 并给以患者鼓励。在手术中, 护理人员应始终在场, 给予患者心理安慰, 保持良好的服务态度。麻醉时, 协助患者调整体位, 并给以适当的抚触。还应和主治医师有良好的配合, 减少声音对患者的不良刺激, 不能大声交谈, 特别是关于患者病情的话题, 以免引起患者的担心和猜疑。同时, 好严密监测患者的血压、脉搏及心率等体征, 发现异常立即告知医师进行处理。 (3) 术后护理:术后应平稳将患者送回至病房, 并严密监测患者的体征, 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 并给予吸氧, 避免缺氧引起患者焦躁情绪。护理人员应在术后第一时间告知患者手术的顺利性, 并给予患者鼓励和关爱, 帮助患者树立治愈信心。护理人员应主动向患者了解疼痛情况, 并详细告知患者疼痛的原因, 做好疼痛护理, 应协助患者保持舒适的体位, 以减少疼痛感,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疼痛情况合理应用止疼药止痛, 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如止痛效果不佳或疼痛难耐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多和患者交流和沟通, 以转移患者的注意力, 耐心倾听患者的诉求。并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治疗环境, 确保患者有足够的睡眠。另外, 应做好饮食指导,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饮食搭配, 鼓励患者多食蛋白质丰富、有营养的食物以此增强其免疫力, 促进康复, 稳定病情。
1.3 观察指标:
根据术后疼痛程度分级为:0级, 无任何疼痛;Ⅰ级, 轻度疼痛;Ⅱ级, 中度可耐受疼痛;Ⅲ级, 重度不可耐受疼痛。并应用HAMD测量表和HAMA测量表对了解患者的抑郁及焦虑情况情况。
1.4 统计处理:
应用SPSS12.0软件对本研究统计资料进行分析, 并应用χ2进行检验, (P<0.05) 表示存在显著差异, 具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疼痛情况对比:
通过护理后, 研究组患者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常规组, 存在明显差异有统计意义 (P<0.05) , 具体见表1。
注:与常规组对比, P<0.05
2.2 两组抑郁和焦虑情况对比:
研究组患者的抑郁和焦虑平均评分分别为: (10.1±1.3) 分、 (28.6±2.4) 分;常规组患者的抑郁及焦虑评分为: (17.5±2.0) 分、 (32.4±2.3) 分, 两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手术属于临床上的一种应激情况, 能够引起患者一系列的功能性代谢变化, 导致机体肾上腺素、儿茶酚胺分泌异常, 进而引起患者心率、血压异常等反应[2,3]。特别是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功能出现紊乱而造成肌张力扩大, 增加了临床手术中操作的难度, 直接影响到手术的顺利性和安全性, 因此必须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4]。
应患者对手术缺乏足够认识, 惧怕疼痛, 会担心手术的安全性和术后效果, 通常会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术后直接给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带来巨大伤害, 假如不能有效消除这些不良因素, 则会直接影响到手术的效果。传统护理主要以疾病为中心, 无法实现针对性、全程性护理, 是的患者无法正确认识到手术, 易出现焦虑和抑郁病症而影响疗效[5]。本研究中, 研究组患者在围手术期间实施系统的全程护理干预, 术前给予健康宣教、心理护理等, 术中密切观察患者体征, 配主治医师, 术后进行良好的基础护理、饮食指导及生活指导等, 全程立体化、个性化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研究组患者的疼痛程度、焦虑及抑郁等情况明显优于常规组, 差异显著 (P<0.05) 。可以看出, 在外科手术的围手术期间实施人性化的全程护理模式, 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和安全性, 提高手术效果, 促进患者良好康复, 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梅培莉.护理干预对外科手术患者的影响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11 (15) :95-97.
[2]王凯亚.围术期全程护理干预对外科手术患者的影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4, 8 (11) :115-117.
[3]朱俊萍, 高淑华.护理干预对外科手术患者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学, 2012, 10 (2) :388-389.
[4]曾苑香.全程护理模式对外科手术患者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 2012, 9 (15) :26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