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团队式教学(共9篇)
全程团队式教学 篇1
一、案例教学与《会计软件应用》
案例教学法是指以案例为教学媒介,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作出判断和决策,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教学方法,藉由真实案例所提供的素材,教师通过问题提示和启发性的解答,引导学生进入案例事件中,帮助学生完成角色转换,将所学的内容与真实的生活连结,强化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行为,增进学生自我引导的学习技巧,增强知识迁移,使学生能学以致用。这一教学方法将学生推到前台成为教学的主角,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必须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处理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真实事件。案例教学法可以起到以下作用:改变以“死记”为“活用”的学习现状;改变固定思维模式为创新思维模式;改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取的学习习惯。目前,案例教学已经成为营销管理类专业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会计软件应用》课程是本科会计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前身是《会计电算化》。该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财务软件的系统结构和操作方法,以及财务常用应用软件和会计软件,掌握会计软件的基本操作流程,并了解软件应用的全过程,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在以往《会计软件应用》课程的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掌握相关软件的操作,教师主要通过提供实验资料给学生,学生按照资料的要求完成账套的建立、基础档案的设置、总账的处理、工资的处理、固定资产的处理以及报表的生成。教师所提供的实验资料带有“案例”的特质,一般提供模拟企业的名称、操作人员、基础档案、凭证、工资表、固定资产等相关信息,但学生在使用实验资料时一般不将其作为“案例”来理解,而是将其作为数据录入的依据,以完成相关操作为目的。
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往往被动地接受教师提供的实验资料,被动地接受操作步骤指令完成相关操作,最终所掌握的只是实验资料所要求的操作步骤,但对于为何采取这样的操作步骤、步骤之间有怎样的逻辑关系、会计软件是否能够满足企业管理实践的要求等问题则无法问答,缺乏对会计软件整体应用的理解。面临今后企业应用软件日新月异的发展,学生的适应能力将受到挑战。
二、全程式案例教学的开展
针对上述问题,为了使学生树立全面、整体的会计软件应用概念,促使学生从“操作步骤的录入者”向“企业会计软件的应用者”转变,笔者建议在《会计软件应用》课程教学中尝试引入全程式案例教学方式,具体方法包括:
1.将学生划分为小组,每组6至8人,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案例的准备与讨论。
2.在“会计软件概述”的教学中,在介绍行业主流会计软件与软件公司的基础上,要求每小组成立“模拟企业”,界定模拟企业所处的行业、企业规模、企业主要经营范围、小组成员在企业中的任职以及企业会计软件需求等基本信息,并要求每小组进行会计软件的选型。小组派代表介绍所建立的公司以及选型的依据。教师通过对案例讨论的评价,引出会计软件选型的要点。
3.在“会计软件初始化”的教学中,结合用户、权限、基础档案等相关内容的讲解,要求每小组以模拟企业为背景,以小组成员为用户,根据小组成员的职责分工拟定功能权限表和数据权限表,并以模拟企业的经营状况为依据,拟定客户档案表、供应商档案表、产品档案表等基础数据。
4.在“总账”的教学中,要求每小组以模拟企业为背景,编制该企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并编写凭证。
5.在“工资”的教学中,要求每小组以模拟企业为背景,明确该企业的工资类型、工资项目、企业内每位人员的薪资与福利,编写工资表。
6.在“固定资产”的教学中,要求以模拟企业为背景,明确该企业所管理的固定资产的类别、固定资产管理的项目以及固定资产变动的事项,提供固定资产清单。
7.在每个部分案例讨论完成后,要求小组制作演示文档,并派代表进行讲解,同时要求学生在实验环节中,以所完成的模拟企业的资料为实验数据,完成会计软件的操作,并对实验步骤截图,编制《操作手册》。
通过上述步骤的教学实践,学生可以从被动接受实验资料,转变为主动编制实验资料,并将自己所“创立”的企业的相关业务实现于会计软件中,较好地树立了整体的软件应用概念,同时也体会到了企业管理实践与软件应用的结合。这种全程式案例教学方法,可以用下图表示:
通过全程式案例在《会计软件应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学生可以在以下方面得到提升:
1.对企业会计软件应用的整体理解。学生通过自己围绕企业的管理职能建立全程式案例,并将所建立的案例作为实验资料在软件操作中进行应用,较好地形成了对企业会计软件应用过程的整体理解,可以形成感性认识。
2.提高学生对会计软件应用的兴趣。学生通过全程式案例的模拟与应用,变被动地实验资料录入为实验资料创建,提升了对会计软件操作的兴趣。
3.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参与全程式的案例编写与讨论,在合作的过程中提升了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在小组讲解方案时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4.提高学生参与热情。以往学生觉得会计软件应用的课程,尤其是课堂理论教学枯燥乏味,但以案例的形式贯穿课堂,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课堂气氛也可以得到有效改善。
此外,全程式案例教学的应用还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学生所创立的企业五花八门,教师需要结合学生所创的企业,了解该企业所处行业的特征,并对该类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特征、信息化应用的关键点有较好把握,以此引导学生识别企业与行业特征,把握该企业建设的需求。
2.学生资料准备的全面性。学生在进行案例讨论时,由于对实验要求不熟悉,案例讨论成果可能不完善,导致实验资料准备不全,这就要求教师在布置案例讨论的要求时,明确所需形成的案例讨论成果。
3.需要学生投入较多精力。以全程式案例的形式开展本门课程,需要学生在课堂、课后有较多的精力投入,这就要求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帮助,让学生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得到乐趣。
摘要:《会计软件应用》现有的教学方式存在学生学习被动、对企业会计软件应用整体理解不到位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建议引入全程式案例教学方式,即结合《会计软件应用》理论体系的展开,要求学生完成整体案例编写与讨论,并将案例成果作为实验资料使用,在理论和实践中加入“案例”这一桥梁,从而在教学中实现“理论-案例-实践-能力”的良性循环。
全程团队式教学 篇2
【关键词】汽车技能人才 培养 团队式模块教学
面对生源质量不断下降、招生方式的不断多元化,高职院校汽车技术类专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或者简单的“理论+实践”的统一化培养模式,依据汽车发展的新趋势,结合我国“十三五”重点支持的汽车技术产业方向,开发新的教学模式和理念。通过打破传统的理论章节授课,摒弃传统的按照课本内容循环渐进的教学方法,以汽车独立电控系统为单元,划分模块典型任务,围绕某一具体电控系统的故障,展开该电控系统结构、电路、电控部件的学习,将综合技术知识强的汽车整体理论分解成具体模块电控任务,使学生通过局部电控系统模块化学习,最终掌握汽车专业所有相关知识以及实训技能,使学生真正能够解决实际维修和售后服务的基本问题,提高学生上岗后的初步服务能力。
一、具体内容
打破原有汽检专业按教材课程授课的模式,不设置专门课程和教材。以汽车电子控制技术为平台,典型任务为目标,按照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体系进行授课,拆解成数个控制系统模块单元,例如电控喷油系统、电控点火系统、车身稳定系统等;多名老师组成教学团队,共同根据不同电控系统进行结构、电路、电控、故障诊断等方面的讲解,集中突破具体电控系统的所有相关知识和技能;同时,校内实验、实习以及校外企业实践学习,都要配合现阶段主要讲解的电控系统课程单元进行学习和训练。例如:讲述发动机电控系统中ECU控制点火系统时,相关构造知识、电器电路知识以及该系统常见的简单故障等都要同步讲解,相关课程实验、实训和校外企业实习都围绕电控系统所有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展开,使学生以电控系统为单元进行学习。
问题关键在于相同的时间周期内各个老师要围绕汽车某电控系统相关知识和技能展开教学设计、课程讲解,通过各个电控系统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汽车整个汽车知识系统,能够综合分析和解决汽车售后中的维修保养问题。
二、具体步骤
首先,以汽车专业核心知识的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为模块平台,将其划分为数个教学模块系统,如发动机电控喷油、电控点火以及汽车电控悬架系统等控制系统。以每个控制系统模块学习任务为向导,划分该系统下的专业知识,如构造、电路、控制系统、维修保养等,分别由不同的老师有侧重地进行讲解,完成相关部分的授课任务。并且,几个老师共同配合按照各自的讲课侧重点,同时推进,相互配合,使学生在集中一段时间内重点突破某一个控制系统的所有相关知识、技能和售后维修保养的相关知识。
其次,围绕汽车具体电控系统模块进行课程实验、实训以及校外品牌实车实习,深入实践和提高动手能力。
最后,通过各个电控系统模块的学习和实训,掌握汽车专业的应用知识和技能,真正实现高水平技能人才的培养。
三、重要作用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和自动智能技术推动着汽车性能更加优越、更加便捷,对汽车的快速发展和不断超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汽车电子未来将引领汽车的发展方向,成为汽车技术变革和技术进步的主要推手。电子电控系统将成为汽车应用人才培养和学习的核心内容,以汽车电控系统为核心,划分学习模块,将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其重要作用有:
(一)在新技术和新的售后模式下,有利于开拓新的专业发展方向。在汽车电子控制、智能自动化、绿色环保为主题的汽车发展新方向下,不断调整专业培养方式,改革教学与实践模式,培养具有品牌特色的、能够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专业技能人才。
(二)通过以汽车电控系统为主线、实际应用技能为核心的相互关联的“电控系统+具体单元化实践技能”的模块化教学,培养能够真正解决汽车售后服务实际问题的高级汽车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
(三)面对高职学生生源质量不断下降,改变课本传统章节授课的逻辑顺序,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单元性和集中性,有利于提高其对某个系统的理解和深入学习。通过模块化的学习、具体实践、故障排查,将整车技术与维修技能按电控系统分模块教学,使学生集中精力各个击破,局部中透露着整体,整体中去分析局部,使学生从局部学习串联整个汽车知识技能体系,从而达到能够分析和处理所有汽车售后维修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独自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高职汽车专业的快速发展和规模的不断扩大,使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和特色化被逐渐弱化,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在下降。新的团队式以汽车电控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推动学生培养的特色化和多元化,形成具有培养特色和模式创新的汽车售后服务专业,能够适应未来以汽车电子为主要方向的汽车发展趋势。
汽车的更新换代、技术的创新和开发主要取决于电子技术的进步和发展[1]。汽车电子电控设备占汽车总成本在不断提高,有些豪华车已超过总成本的50%[2]。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成为我国未来汽车发展的方向。汽车电子电控的故障诊断和维修将成为汽车售后服务技术维修的主要方面,通过此教学模式改革,可以更好地明确汽车电控系统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更好地把握未来汽车维修的发展方向,注重培养学生实用的技能,为汽车售后服务岗位培养出适应汽车技术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景柱.中国汽车电子产业自主创新的发展思路[J].金融经济(下半月),2008(20).
全程团队式教学 篇3
一全程体验式教学简介
(一) 体验式教学的定义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方法, 和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方法有着较大的区别。体验式教学法注重对于体验的应用, 体验教育被称为是最富有人性化的教育, 它注重对人的关注、尊重、触动以及感染, 体验是教育的整个过程, 也是教育的最终结果。体验在教育中不断地引发情感的变化, 从而促进对教育教学内容的感悟和吸收, 从内心对教育教学的内容实现共鸣和触动。通过新的认知情感图式来加强教育的效果, 使教育教学的内容通过外在的体验进入内心, 并通过内心的感悟表现在自身的行动上, 这就是体验式教学的重要意义所在。
(二) 体验式教学的特征
1沉浸性
体验式教学的核心在于对教学内容的亲身体验, 好的体验性教学不仅要达到体验的程度, 更要向沉浸迈进。学生在体验和学习的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有着大量的丰富经历和体验, 对这种亲身感受做进一步的推进, 就形成了体验式教学沉浸性的特征。在沉浸性方面做得更好的体验式教学, 也就更能体现出教学的目标和效果。
2情感性
一种体验往往伴随着一种或者多种情感, 体验的过程需要情感的支撑。而情感在体验的过程中又能得到升华, 二者相辅相成。大学生在参与体验式教学的过程当中, 带着自身的真实情感, 往往会使体验式教学的效果更加显著, 所以体验式教学应该包含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比较真挚的感情。
3主体性
体验式教学的主体并不是教学的引导者, 而是教学过程本身的参与者。体验式教学注重体验的过程, 所以在开展体验教学活动之前应该注重对于体验式教学活动的准备, 比如使体验式教学主题新颖、内容丰富, 等等, 使其体现出应有的意义, 能够让体验式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体验的过程中丰富情感、学习知识、提升思想道德水平。
4反思性
体验式教学的重要环节就是在教学过程结束后对体验的过程进行反思, 使得教学效果得到最大的体现。在体验式教学活动中, 对教学的总结有利于找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 找出需要在哪些地方进行提升, 得到哪些启示等。通过及时地反思和总结, 才能使教育者真正地受到教育从而有所成长。
(三) 高校思想政治体验式教学简介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实行体验式教学的方法, 就是指在大学生原有的情感价值观基础上, 通过运用体验式教学的方式来引导大学生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实现思想政治的教学要求, 从而实现政治教育要求和自身的情感价值观及内在认知相结合的目的。通过大学生在体验式教学中产生的心灵触动来对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观点和政治观念产生一定的影响, 通过对于体验情景的反思和批判来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正面的影响, 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所在。
(四) 高校思想政治体验式教学的特点
高校思想政治体验式教学的核心和最大的特点, 就是强调受教育者通过亲身的体会和实践, 对教育的内容产生较为深刻的体验和感悟, 从而从内心产生认同感, 指导受教育者在社会中按照合适的思想道德观念进行实践和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规范。总结来说, 高校中的思想政治体验式教学是以被教育者的亲身体验和感受作为最直观的教学材料, 通过被教育者的情感特征变化和行为的潜移默化影响体现出教学的外在效果。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以及生动直观的特点。
高校思想政治体验式教学的重要目标, 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得到的效果, 它的目的和要求都是在大学生进入社会之前, 将社会上普遍的正确思想观点、政治观点和一些道德规范对大学生进行言传身教, 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与道德素质, 进而使大学生的品德行为得到规范, 最终目标是实现大学生在道德思想修养上实现全面而自由地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实施对象就是在校的大学生, 因此要注重大学生本身不同于其他社会成员的特点, 从而实现完善的体验式教学情景和体验式教学过程的构建。大学生具有接触新鲜事物较多、思维比较活跃、主体意识比较强烈的特点, 因此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大学生本身的这些特点入手, 通过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情况来因材施教, 提供合适的思想政治体验式教学环境。
二高校思想政治体验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
(一) 高校思想政治体验式教学中比较突出的问题
1高校思想政治体验式教学缺乏引导
目前体验式教学的特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但是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缺乏合适和正确的引导。学生以自发的分散体验为主, 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仍旧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 把体验留给课下就导致了体验式教学的不全面和不完整。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中, 缺乏有计划有组织的集体实践, 导致体验式教学的水平没有一个统一的监控, 不利于实现大学生整体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同时大量分散的实习也增强了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体验的难度。
2高校思想政治体验式教学缺乏合适的目标规划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在很多时候被认为是空泛的, 目标设置的本身也存在着较为宏观而无法得到具体实行的问题。这是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化要求而产生的必然结果, 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需要教师进行相当多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大部分教师在使用体验教学法的过程当中, 并没有考虑不同专业的学生所具有的不同特点, 甚至不去考虑文理生的不同特点, 导致大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只是对某些理论知识进行片面地记忆, 没有融入自己的思考和体验, 缺乏内心情感的共鸣。同时这些目标也很少包括学生在内在体验过程中产生的意外情况的处理和应急预案。
3高校思想政治体验式教学的教学内容不符合现代化特点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内容一般情况下以理论性较强的东西为主, 课本资料的选取也较为陈旧, 不符合现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所以体验式教学的内容也比较单一和过时, 在体验中仍旧存在着灌输式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学生在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中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 优化高校思想政治体验式教学的策略
1提高体验式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要提高体验式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首先要立足于生活。教育是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之上的,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重心更多地放在了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层面上, 而要搞好体验式的教学, 就必须将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实际的生活上来, 通过实际的生活内容创设体验的内容和形式, 从而使得大学生在关注自身以及社会热点的同时得到良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其中体验内容和体验资源的选择要以关乎大学生自身成长的课题为重点, 使大学生能够在社会热点的关注当中得到对自身和对社会的双重认识。
2对体验式教学的目标进行细化处理
当前的高校政治思想教育中普遍存在着目标过于宏观的问题, 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大到小设计不同级别不同要求的目标, 这样才能把实际的工作做好, 实现教育所能达到的效果。在制定具体目标的时候, 要注重实现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 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使其形成良好的人生审美情趣。
制定目标要细化, 比如说要做到对每场体验的目标、反思和所要求达到的效果有一个提前的预测。在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中, 要制定每节课的目标, 每节课设计的每个情境、每个环节的目标, 以及布置课前预习和课后的活动目标。教育者要制定课前预习的目标, 指导大学生课前亲自收集资料, 预习教育内容, 通过大学生亲身体验资料收集的过程, 能够对教学内容提前有个大致的了解, 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提升学习的效率。
3增强实践环节的连续性和多样性
在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过程中, 作为体验的重要环节就是实践。一般情况下高校的实践活动可以分为校园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在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中, 如果组织校园实践活动, 那就要考虑好学生的兴趣, 在学生感兴趣的前提下组织各种各样的校园活动是有可行性的。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时候则一定要注意主题和安全, 并且可以做一些延伸性较强的比如说军事活动、参考观察等一系列的学校没有条件的体验性工作。
4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体验式教学的反思
讨论、交流经验和事后的反思是体验式教学得到升华的重要环节。在体验式教学的优化策略中, 要注重大学生体验内容和结果的交流, 大学生们在交流过程中也能得到一定的新体会, 并且由于某些思想的交换而产生了更加准确的认知, 这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有很大帮助。同时对于体验的反思也能很好地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各方面的不足, 在以后的实践或者说个人生活中对这方面进行改进, 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之一。
总之, 全程体验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只是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对这些问题的解决, 从而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更好地在学生中间得到开展。
参考文献
[1]曹山娜.加强大学生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3.
[2]陶源.心理咨询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 2014.
[3]王健, 王海霞.体验式教育在“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 (02) .
[4]李良虎.高校全程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J].广西教育, 2013 (43) .
[5]陈双凤.高校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2010.
全程融合式校本教培研 篇4
学校教育发展需要更好的校本教培研,同时高品位的发展也需要高品位的教研文化,需要高素养的教师。
一、高品位的教育需要高品位的教研文化
引领教师和学校发展的是教育教学研究,这是一般学校都在进行的,而一般学校进行的则是常态的教研组的听评课活动,缺乏整体的规划与设计,对于学校及老师的发展的作用不是非常明显。教研要有品位,要有特色的教研文化,才能引领老师成长,才能引领学校发展,才能产生并促进高品位的教育。
1.高品位的教研文化必须有顶层的设计。教育实践证明,一个学校的办学品位的高低取决于学校教师团队、取决于学校生源、取决于学校的管理。真正的名校效应所反映出来的是校长的品位高低决定了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当然也决定了学校的教研品位高低。
2.高品位的教研文化必须有崛起的中层。教研活动的有效展开既需要分管领导的指导与督促,更需要一支崛起的中坚力量作为支撑,而这支力量的素养与能力决定了学校校本教研水平。能力强、素养高、会合作,那么教研文化的品位就高,反之就较低。这部分中尖力量,包括各教研组的教研组长与备课组长,包括各教研组的教学骨干与教学名师,也包括各组正成长成熟的积极分子,他们是学校教学的主力军,也是建设校本教研文化的生力军。
3.高品位的教研文化必须有厚实的基础。教研活动不只是形式而已,它是在每节课每位老师的最基础的教学中产生、提高后又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它应有一定的基础。
总之,要推动学校发展,创造高品位的教育,必须营造高品位的教研文化。
二、高品位的教研文化需要高素养的教师
学校的特点是培养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每所学校的追求目标。学校的教研活动目的是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究其实质也是培养人的,是培养教师的。教师在接受培养的过程中,又在建设教研文化。建设高品位的教研文化,应该在工作上突出了“三个一”,即坚持一个原则:以人为本,建设优质学校或学校教研组;一个核心: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学科教师;一个目标:建设高质量和高品位的教师成长和发展的环境。
1.教师是学校文化的主体。教师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主体作用,我们上海中学的教师具有较好的责任意识、传承意识、吸纳意识和创新意识,而这些意识的取得就是通过校本教研加以培养的。
2.教师是推进教育均衡的主力。学校的发展不只是体现在学校硬件设施的齐全配套,不只是体现在教师的成长成熟成名,更是体现在学校的真正主体学生的发展上,并且是全面发展均衡发展。落实国家发展纲要,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主力仍在教师。宏观上说,校点的布局校貌的改观要靠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中观和微观上说,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主力在教师。
3.高素养的教师是高效课堂的主人。实施有效教学的主要体现是课堂教学的高效,而教研的一级目的在于改进课堂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研的变量是教师,而课堂教学的变量也是教师。教研促进教师的进步,教师的进步又促进课堂教学的提高;教师素养的高低也就决定了课堂效益的高低,所以说,高素养的教师是高效课堂的主人。
总之,高品位的教研培养教师,而高素养的教师又推动高品位的教研文化建设。
三、培养高素养的教师必须创新校本教研
诚然,培训学习可以提高教师的能力与素养,但这些往往只能给教师一些理论或案例,教师学后的实践难以快速或全面提高。对于教师这个群体来说,要提高其素养应当在其实践中反复地操作思考(即教与研),有时围绕一个问题或者主题进行轮回式的教与研。因此,要培养和提高一个教师群体的素养,必须创新学校的校本教研。
1.教与研只有融合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哲人说: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也就是说要将“教”和“研”有机融合起来,才能称之为实际意义上的“校本教研”,因为它是一种“以校为本”“基于问题”的学习与教学研究的组织形式,是一种以教师为研究主体,强调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学校文化或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形式,是一种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探究性、合作性、反思性的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与发展的平台。
2.教与研只有融合才能壮大高素养教师队伍。通过教与研的融合,教师的素养才能得以提高,专业才能得以发展,特别是一些有志于教育教学的老师在自己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教学技巧等。
3.教与研只有融合才能让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一个将教育教学当作事业来做的教师,他每天是快乐的、幸福的,而这快乐与幸福的源头则是教与研融合。将自己的教育方法与孩子们的实际行为结合进行分析研究,找到一种班级管理的有效办法,这种教与研的融合就会让一个班主任感到幸福;将老师们观课议课的建议当作准绳或标高来设计下节课并获得成功,这种教与研的融合就会让一个任科老师感到幸福;将自己每节课堂教学后记总结成一篇优秀的教学随笔或论文送上报端,这样教研结合会让每位老师感到幸福,等等。要获得真正的教育教学幸福还在于将教与研有机地融合起来。
四、全程融合式教、培、研促成学校特色
如果说教与研是学校发展的两个支点,那么培就是这两支点的着力点或受力点。培就是培教师、培学生。培养教师的专业成长,培养教师的教育教学个性,培养学生的知识成才,培养学生的心灵成长。将教、培、研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是我校校本教研的重要特色。
1.离开了培,教与研就丧失了部分功能。培是教与研的目标,如培养教师的专业发展,初级的培养目标是让教师能进行有效的知识教育,是知识性的;中级目标是让教师能经营课堂,是技能性的;高级目标是培养教师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影响学生的心灵成长,是人文性的。离开了这目标,那么教与研就失去了它应有的功能。
2.离开了研,培就失去了高度。在本位的校本教研中,研教是相互促进的。若只是为教而培,缺乏研的引领,那么培就会变得平常普通化,失去它应有的高度。当然,三者中如果离开了教这一基础,无论是研还是培,都会失去其成长的土壤,成为“无本之木”,研、培也就失去其意义。
梯度式团队教学模式探究 篇5
一、组团方案
组团的方法:人员搭配对于该教学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何搭配一个合理的团队, 最大程度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同时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互助, 是该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组团首先要有梯度, 使得各个团队之间势力均衡, 从而有效促进团队之间的竞争。团队人员成绩要拉开差距, 并尽量保证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优势所在, 这样利于成员之间相互帮助, 增加凝聚力。组团还要有倾向性, 要使每个团队都能有自己的优势, 在德、智、体和各科之间搭配特色, 让学生更有效地找到团队的强势点并督促其把握和维持本团队的优势所在。
以一个教学班为例, 一个班分为6个团队, 每个团队有8名同学组成。团队组长既是小组学习的引领者, 又是教师的助教。这8位队员分别由数学学科成绩高中低组合, 20%是特优生, 70%是优秀生, 10%是待优生。假设一个班内有46名学生, 那么班内就有9名特优生, 他们在带动团队内其他成员进步的同时很容易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因为给别人讲一遍远胜过自己学三遍, 而且会找到更多的解题方法和途径。而32名学生不仅仅得益于老师的指点, 再加上特优生的更具实效的帮助, 其中的一半学生学习效果会迅速提升至特优生的位置。那么这个班级的特优生人数就是20人, 而优秀生的后二分之一就会前移。而5名待优生由于避免了教师的硬性灌输和强行点拨, 在参与团体讨论、合作的过程中会成为优秀生, 从而“消灭”了学困生, 达到“比学赶帮超, 堂堂有提高”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模式
(一) 师生共同备课, 设置团队课题
梯度式团队数学教学要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教师以团队为单位, 在对数学教材和学生数学知识储备充分研究的基础上, 立足于核心概念体系, 与团队小组长一起研讨, 对教材大胆整合, 确定小组讨论的的专题, 要解决的重点难点, 实现课程的生本一体化。教师与学生一起研究教材, 找到适合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是梯度式团队数学教学的显著特色, 也是这一教学模式成功的先决条件。
这一环节教师起主导作用, 教师要吃透新课标精神和教材及模块精髓, 在研究透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水平的基础上, 设计出恰当的数学学习目标、导学案及学生高效自学过程的指导。
(二) 学案引领, 自主探究
师生共同讨论之后, 教师要制定学案。学生首先是自主学习, 以数学学案为依托, 预习, 自主探究。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找疑难和不足, 引领学生自主解决缺乏独立思考、理解不到位的问题。
这一环节是梯度式团队数学教学的最低梯度, 学生在不借助任何教辅资料, 无任何人帮助的情况下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
(三) 团队合作, 探究解疑
学生的数学学案完成后, 由团队小组长收齐后批改, 确立讨论问题。团队内交流讨论, 解决困惑, 分享收获。教师全程参与学生讨论, 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 及时引领讨论方向。
在数学学科上, 让有优势的团队成员负责充分帮助弱势成员, 为其答疑解惑, 这在促进后进成员的同时也加深了先进成员本身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这一环节是梯度式团队数学教学的第二梯度, 形式可以相对灵活。自学完者先讨论, 可以下座位、跨小组讨论。这样既满足了学优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牢固掌握, 又能使学优生通过讨论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很好地帮扶学困生。特优生对待优生实行帮扶, 可以是一帮一, 也可以一帮多, 各层次同学互帮互助、共同学习。
(四) 展示点评, 拓展提升
讨论结束之后团体小组长要总结经验方法, 并展示团体的学习成果。每个团队的疑问、方法要展示在黑板上, 然后请其他团队的成员点评。团队活动的展示就是对团队合作学习的成果, 特别是对重难点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法, 通过分析、讲解、补充、小结、追问、质疑进行展示, 以此来提升学习目标, 拓展出更多的相关内容, 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展示不仅仅只是学生的事情, 在此需要教师高屋建瓴的点拨, 启发学生“会学”知识, 老师点拨时要做到能追问不讲解。这一环节是梯度式团队数学教学的高潮, 要注意充分发挥团队小组长的作用。
(五) 及时清理, 检测巩固
这个环节是梯度式团队数学教学的保障。包括阶段性巩固和整体性巩固。阶段性巩固就是在某个题目或某类题型展示过后, 老师要求学生通过对讲、互讲、重复讲或识记、整理笔记的方法对该题目或题型进行巩固消化。整体性巩固是在某个课题或专题展示过后, 老师通过让学生整理学案、做变式训练题、背记相关知识点的方法巩固本课题所学内容。每次团队讨论结束之后必须清理过关, 整理生成性的问题和总结学习方法和规律等, 反思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 对所学内容以课堂、单元或专题的形式进行巩固、深化, 这样也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
团队数学教学还要设置理论应用于实践的相应课题, 让学生以团队的模式完成指定的任务, 充分发挥团队每位成员的主观能动性, 同时促进团队之间的竞争, 保证每一位团队成员的存在感和归属感。
三、鼓励机制
对应梯度式团队数学教学模式, 还必须有相应的鼓励机制, 照顾到学生的个人努力和团队成绩, 在多方面对学生进行鼓励,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荣誉感。考察团队以德、智、体三方面综合成绩为标准, 促进团队的全面发展。首先, 要强调团队的整体成绩, 对优秀团队进行口头表扬或者物质奖励, 可以设置团队荣誉锦旗, 团队荣誉徽章等激励性标志。不论学生的成绩如何, 让优秀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在付出自己的努力以后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从多个角度对团队进行标样, 例如可以设定最优团队, 进步最快的奋进团队, 综合提高最快的互助团队等。其次, 不能忽视个人荣誉, 对优秀个人进行表扬, 可以设定成绩优秀标兵、团结互助标兵、个人奋进标兵等。让学生在团队共进的前提下同时注重自我的发展, 并可以从多方面获得成就感。
四、结论
建立梯度式团队数学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发展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梯度分团、团队教学和相应的鼓励机制完善整个教学模式, 优化学生的思维模式, 使学生整体共同发展。这一教学模式倾向于素质教育, 是一条新型的教育发展方向。
摘要:现代社会处于团队式发展模式, 个人英雄主义已经逐步淡化, 而现阶段学生倾向于自我发展, 促进团队式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增强学生的凝聚力, 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借鉴了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 从组团方案、教学模式、鼓励机制等方面探究了这一新型的教学方法, 为教育改革提出了一条新的思路和方向。
全程团队式教学 篇6
一光学双语教学的设置和存在的问题
一般来说, 自然科学学科比人文科学更容易实施双语教学, 物理科学由于自身的特点、性质, 不会将双语教学变成纯粹的语言教学。经过中学物理的学习, 学生对光学这门学科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大学光学的内容多以高中光学为基础, 借用数学工具, 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拓展。而数学知识涉及的英语较少, 学生只需花部分精力在相应的数学演算过程, 相对其他基础学科, 光学的学习难度并不高。因此, 我们对应用物理专业的学生选择光学这门专业基础课采用双语授课的形式, 安排在大一第二学期讲授。
现阶段, 国内流行的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模式分维持式、过渡式和沉浸式三种。维持式是指将第二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同时, 整个阶段的课堂教学持续用母语来使学生增强理解的一种教学模式;过渡式教学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逐渐加大英语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 将第二语言逐步引入教学全过程;沉浸式双语教学是指课堂授课采用全英文形式, 师生使用第二语言进行全程的学科知识讲解和学习。针对学生英语水平良莠不齐的状况, 笔者建议开展双语教学以小班授课为佳, 根据学情进行分班, 采取不同的双语教学模式。同时根据教学内容酌情考虑采用双语教学模式, 如讲授知识难度小的章节, 教师可以采取过渡式或沉浸式教学模式;而难度较大的内容, 则可以采用维持式或过渡式教学模式。此外, 目前在专业课的双语教学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 教学资源较为匮乏
教学资源是指为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的可被利用的条件, 包括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 也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等。目前, 市场上缺少优秀的双语教材, 很多高等院校开设双语教学, 为了让学生领略原汁原味的专业内容表达, 采用英文的原版教材。外文原版教材的特点是教材偏厚, 阅读量大, 对于缺乏英语阅读习惯和英语水平不高的学生而言, 不但达不到学习效果, 反而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 教与学的辅助资源匮乏, 教师除了课本几乎很难获得其他教学辅助材料。另一方面, 高校中既精通专业知识又能娴熟驾驭第二语言进行授课的教师资源非常匮乏, 虽然许多高校加大了引进海外留学人员来校任教的力度, 但是这些引进的教师往往在科研和其他教学方面承担了相当大的工作量, 结果这些有能力开展双语教学的教师的积极性并没有完全调动起来。
2. 学生的英文水平参差不齐
就笔者授课的大一学生英语情况来看, 只有少数学生在第一学期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大部分学生停留在高中的英文读写能力, 对这些学生而言, 课堂互动中语言交流不积极主动, 或不能驾驭语言表达其意, 影响了学习效果。但当老师增加中文解释的比例时, 一些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又觉得没有获得应有的英语能力锻炼, 同样感到学习效果不佳。
3. 双语教学缺乏教与学的氛围
从社会大环境看, 中国是非双语国家, 缺乏语言环境,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第二语言的机会很少。从学校学习氛围看, 大部分高校在专业课上一般只开设了1~2门双语课程。大多数本科生对本专业英文文献、书刊的接触不多, 对于英语科技资料阅读和语言运用的能力训练较少。从教师队伍上看, 许多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缺乏接受系统双语教学能力的培训, 结果虽然教师个人在外语的听、说、读、写方面均有相当高的水平, 甚至有或长或短的出国经历, 但要想上好双语课仍然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针对目前双语教学的困境,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 实施了专题化团队式的教学方式, 对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专题化团队式教学的基本思想
专题化团队式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强、定位集中的教学体现形式, 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一般以针对某一特定教学内容进行授课, 通过学生分组讨论的形式, 使学生掌握特定的知识技能或了解国内外相关技术的进展。专题化团队式教学思想源于团队合作理论, 管理学者Tompkins认为:未来最成功的组织是团队组织;彼得圣吉也指出: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将是能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新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学习型组织。专题化团队式教学模式就是指由专业教师组成的课程团队,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 将课程内容分解成多个专题, 以专题取代章节, 同时, 学生组成团队式学习, 通过教师讲解和团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使学生掌握专题内容, 从而完成教学任务。与传统的依照教材章节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相比较, 专题化团队式教学模式能有效组织教学内容, 使教学重点突出, 教学信息量大。
光学是研究光的传播、光的本性和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基础学科, 亦是近代物理学的生长点。通过专题化团队式教学方式在光学双语课程中的实践, 发挥光学课程本身的逻辑性与系统性特点, 使学生在学习光学基础知识的同时, 受到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初步训练, 使学生既可以抓住教学重点, 又可以由点到线甚至到面地使知识更系统化, 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 教师根据每个专题引入相应的物理热点、难点和新兴应用技术 (譬如偏振光的干涉、激光原理等) , 学生的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理论教学的同时, 教师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 以团队形式进行专题讨论与实践研究, 这样的方式能较好地解决实践与理论相脱节的问题, 达到学生之间优势互补,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了其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 通过组建学生团队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也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三专题化团队式教学的实践探索
笔者采用专题化团队式教学对光学进行双语教学实践, 现将主要做法和体会分述如下:
1. 以专题的方式整合教学内容
双语教学与全中文授课存在较大差异, 在专题化教学实践过程中, 我们首先对光学的教学大纲进行了调整, 重新设计了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我们可以把光学与电磁学中的波动理论部分内容进行整合, 重复内容无需重复讲解, 杜绝繁冗, 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把教学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整合和重构, 把教学内容从章节结构转变为专题结构。这门课程的特点是有大量的实验现象作为理论的验证, 因此可以把一个或一类实验作为专题进行讨论。
如在波动光学部分, 以光束的相干叠加理论为线索, 干涉和衍射现象的本质是双光束相干叠加和多光束相干叠加。在介绍光的干涉中, 可选择分波面干涉和分振幅干涉两类专题。在每个专题的讨论中, 先对最具代表性的实验现象或理论结果进行阐述, 然后对知识进行拓展和运用。如对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进行演示教学后, 让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验现象的解释, 从而进一步引导他们对菲涅耳双面镜和劳埃德镜实验的理解。在波动光学部分, 我们就形成了光束的发光机理、分波面干涉实验、分振幅干涉实验、等倾干涉、等厚干涉、迈克尔逊干涉仪、近场衍射、远场衍射、圆孔衍射、衍射光栅、偏振光的产生和检验、双折射现象、偏振光的干涉等专题构成的内容体系框架。教师还可以选择《光之舞》、《破解立体电影之谜》、《神奇的视觉特效》等记录影片作为辅助教学内容, 这些中英文影片生动地介绍了光学的发展历史和最新的研究成果, 寓教于乐, 让学生体会到理论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从而对光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2. 光学课程教学团队和学生团队组建
成立光学课程教学团队, 根据教师的特长、专业背景和研究领域的不同, 分解各自的教学任务。团队教学能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 不同老师在课程知识点的不同优势, 应博采众长。教师之间的团队合作示范, 有利于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课后, 教学团队可以针对学生学习能力、教学教材选择、教学器材或媒介的使用、课件制作等环节进行各种交流。讨论和交流的结果为调整教学大纲、教学难度, 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做出有益的贡献。
学生团队的组建, 以民主自愿的原则, 在课程初期将学生分解成若干个团队, 每个团队5~6名学生, 并推选一名队长。根据教学内容划分为几个教学模块 (波动光学、几何光学、量子光学等) , 每个模块设立5~10个专题。在专题化教学内容的设置上, 每个专题涵盖的信息量都很丰富, 但在理论教学中仍然要做到突出重点, 贯彻“少而精”的原则, 即对每个专题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要重点讲述, 对重要的公式进行必要的推导, 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的精髓。对于专题扩展部分的知识, 则要力求做到内容新颖、信息量大, 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对新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 并要求学生以团队讨论的形式深化理解, 在规定的时间内以合作研究的方式, 给出总结报告或实例演示, 从而拓展学生专业知识视野, 激发学习热情。此外, 英文的应用也应逐渐渗入和加强, 但要注意比例的把握。
3. 专题化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成绩考核
专题体系的框架和内容要点是由教师集体研究讨论确定的, 特定专题及其具体内容则是由教师个人完成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专业特长和教学工作量的要求来选择专题, 但要考虑内容的完整性, 同一部分的内容一般由一个教师负责。在确定了个人负责教学的专题后, 专题的具体内容、教学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教学案例的选择、教案的撰写和课件制作等具体工作则由选择该专题的教师来完成。专题化教学的教学内容由多位教师共同完成, 虽然每位教师的授课内容减少了, 但提高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管理上, 采取统一和专题负责制相结合, 为适应专题化教学的需要, 采取以专题划分教师职责, 对教师备课、编写教案、填写教学日志等方面, 特别在教学中对中英文比例的把握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教师实行教学管理的专题负责制。
双语教学课考试重点是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 同时也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我们对课程考试形式也进行了调整, 采用“平时成绩+专题实践+考试成绩”的综合考核方法,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专题实践成绩占总成绩的30%、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注重对平时和专题实践成绩的考核,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每一个专题的讨论中, 避免通过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弊端。同时, 还要考查各专题的教学效果, 通过评价把学生在团队讨论中所起的作用, 也纳入到了平时成绩考核的范围。期末试卷采用选择题、填空题、作图和计算多种题型, 并要求用英文解答。在批改过程中, 注意学生对物理图像的理解, 而对英文基础较差的学生, 适当降低英语语法和拼写的要求。
在专题化团队式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教师和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对教学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 团队教师之间通过集体备课、集中听评课、团队讨论等形式共同探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实施中的各种问题, 通过教师之间的互相影响有利于团队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其次, 团队中每一个教师集中精力负责几个课程专题的教学, 有利于教师对专题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把握, 也有利于教师对该专题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延伸, 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题教学内容, 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很有帮助;最后, 这样的教学形式有利于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以及教师之间双向沟通, 相互学习、相互影响, 促进教学相长。我们将继续完善专题化团队式教学策略, 对学生形成多样化的考评体系, 为高等教育实践提供一些具有价值的科研依据。
摘要:双语教学是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 它标志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专题化团队式教学实践, 是通过设计不同的教学专题、组建教学团队的方式, 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专题的课程教学形式。根据光学双语教学的特点, 整合教学内容, 采用专题化团队式教学实践, 对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增强物理思维和创新能力, 提高教学效果, 促进教学相长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双语教学,光学,专题化团队式
参考文献
[1]麻彦龙、廖益.普通高校双语教学实践与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 2013 (1) :189~190
[2]James A.Tompkins.The genesis enterprise:creating peak to peak performance[M].McGraw-Hill Inc, 1995
[3]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 (郭进隆译) [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8
全程团队式教学 篇7
本研究所进行的团队式教学, 是在学期之初将学生分成相对固定团队 (或小组) , 进行技战术的教学同时, 突出以比赛法为主的教学, 即将课堂教学分成技战术教学和课内联赛两个部分:技战术教学部分是根据学生在比赛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教学;课内联赛部分是各团队之间进行单循环的比赛, 以学生所喜爱的半场“三对三”或“四对四”形式进行, 记录各团队的胜负, 并且在比赛中同时记录每场比赛时的场上每个人的技术统计 (包括篮板球、得分、助攻、抢断、盖帽) 。通过一学期的若干循环比赛后, 以该团队在本班级内所取得的最终排名决定各个队员的团队分, 再加上个人的技术统计排名形成对学生的评价考核 (即构成每个学生最终的篮球专项成绩) 。团队式教学取消篮球的技能考核项目, 体育成绩是各个团队通过自身努力所获得相对应的分数, 加上个人的技术统计而构成。使学生个人的成功, 必须先取决于的团队的成功。团队式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相互帮助, 共同进步。进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1 团队的确定
对学生进行分组的原则是每学期的第一次课对学生进行简单篮球技能测试, 对学生的技战术水平进行初步了解, 以此为依据, 然后结合学生的身高进行分组, 以保持每组学生的技战术水平及平均身高基本一致。并选出队长一名。团队确定后, 团队的多数成员在一个学期内基本不发生变化, 只有在每次循环赛后, 为了保证每个团队在实力上的均衡, 排名靠后的团队可进行一次“转会”, 既用本队的一名同学与他们认为班上最好的一名同学进行互换, 然后开始新一轮联赛, 以此类推。
2 团队式教学过程和传统教学过程的区别与分析
体育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 学生在体育教师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 积极主动地掌握体育知识、技能, 锻炼身体, 增强体质, 促进健康的过程[1]。由确定目标、激发动机、理解内容、进行身体反复练习、反馈调控于评价等环节组成的。包括教师、学生、体育教材、传播媒介和教学目标等要素。
2.1 教学内容与团队目标的一致性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完全按照篮球技能的掌握规律制定, 教师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逐步地程序化的实施, 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师与学生之间容易形成上下关系、主从关系, 进而使学生的学习变成被动、消极地接受。在对本人所授班级的问卷调查发现, 有超过90%的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就开始接触篮球, 更有60%以上的学生在高中之前就开始接触篮球 (见表1) 。中学体育课的篮球部分的上课次数与其它项目相比差不多的占49.2% (见表2) 。课堂教学中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许多学者研究出“小群体”教学、“合作式”教学等, 对学生实施分组教学, 但是对于学生的评价则完全是以个人的技术考核为标准, 不能体现团队中成员的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突出的是“终结性评价”, 教学过程中不利于信息的及时反馈。教学目标也侧重于运动技术学习, 强调篮球教学的阶梯性、系统性、整体性, 没有考虑到学生自身体育的需求, 忽视了个体发展的需要。
团队式教学过程在教学内容上是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及需求制定, 把各项篮球技术分成各个“模块”, 各项技术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选取是根据学生比赛中暴露出的问题, 或按照学生的意愿进行, 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能够主动、刻苦、创造性的学习。将课堂教学设定成特定的情境, 让各个团队都有明确的目标, 使学生通过比赛发现自己的技能上不足之处, 在教师、同伴的帮助下有针对性的练习。然后再通过比赛加以实施运用, 并将团队的胜负和最终的体育成绩联系在一起, 使个人的成绩必须取决于团队的成绩, 而团队的成绩又必须是每个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使评价在每一堂课、每一次比赛中发生, 在娱乐的过程中进行, 突出“形成性评价”, 在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力运用的过程中进行评价, 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弱化“终结性评价”, 在提高学生的篮球技能水平的同时培养团队意识、竞争意识以及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2.2 个人技术与团队目标的紧密结合
课堂教学中对于某项篮球技术的教学, 团队式教学和以往的教学在练习的形式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但是侧重点并不完全一致。例如对投篮技术的教学。
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首先是教师通过讲解示范, 让学生理解动作方法与要领, 进行徒手的模仿练习。其次是面对墙或两人面对面持球, 从近到远进行投篮动作练习。然后是分组进行规定距离、投篮点、时间或次数的投篮练习或投篮比赛。最后是进行与其他技术结合的练习, 如摆脱防守后接球投篮的练习。进行与其他技术结合的练习时主要是针对学习过的技术进行结合。采用分组教学时, 异质分组下, 要求各组成员进行相互指导、学习, 但对于学生的考核完全是以个人技能为主, 各小组也没有明确的共同目标, 同学间互助的效果不明显。同质分组下根据各组技能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教学进度也略有不同, 但是整体的教学进度或计划变化不大。教学过程更加突出的是技能的掌握。
在团队式教学过程中, 教师首先对技术动作进行讲解示范, 让学生理解动作方法与要领。其次, 学生直接在各自小组内先进行单个技术的练习, 然后进行与其他技术结合的练习, 练习时更注重跳跃式的学习。如除摆脱防守后接球投篮的练习外, 还与抢篮板球技术结合, 与持球突破等技术相结合。最后各团队之间进行一些投篮形式的比赛, 对个人技术进行加强巩固, 并将结果也纳入考核范围。团队式教学为每个团队设定了目标, 并且对学生的考核也是以团队目标的实现为主, 激励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指导。在目标实现的过程中, 注重技能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3 以团队比赛为引领凸显学生主体性
团队式教学在课的设计上以培养学生兴趣出发,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过程中并不是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 对于篮球技能的教学是以学生在自身比赛中所暴露的问题或是根据各个团队提出要求而进行讲解练习, 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对于大学的篮球课有42.4%的学生期望是以比赛为主, 适当进行一些技能的教学 (见表3) 。在课后的篮球活动时又有79.8%的学生进行的是以半场的比赛为主 (见表4) 。因此进行课堂设计时, 技能教学部分是根据学生比赛时暴露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教学。课内联赛部分, 是以学生平时喜欢的半场比赛形式出现, 有助于掌握和提高其篮球的技战术水平, 有助于其提高运动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好, 使其主动、独立地从事体育锻炼, 终身受益。
3 结语
篮球团队式教学模式, 它将现代篮球俱乐部比赛形式和传统的篮球教学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中把学生分成相对固定的团队 (小组) , 根据学生所喜爱的活动方式进行教学, 相对于传统的单纯以注重技能掌握为主的教学来说是一种教学方法改进, 进行技战术教学的同时, 突出以比赛法为主的教学, 以赛带练、以赛促练, 在比赛过程中不断学习、提高。要求每个团队为共同目标努力。团队式教学模式放弃了传统的篮球技能考核, 突出学习过程的评价, 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建为新型的教与学的综合形式, 寻找到大学体育区别中学体育的切人点, 改变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一条龙的强制性重复教学形式, 使高校的篮球教学能够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参考文献
全程团队式教学 篇8
一、动画专业课程“团队式实践”教学形式
(一)贯穿项目实践的动画教学
贯穿项目实践的动画教学有两个主要特点。特点一是指“项目式”实践的特点。将动画项目内容整合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改单向教学为双向教学,提高授课质量。老师“单向”灌输的教学让学生处于疲劳状态,而通过把实践案例的项目带入动画课堂,建立多形式的实践教学模式,使项目实践融入教学过程,将让教学成为“双向”过程。关于动画项目的课题来源,可由教师从企业落实订单,或将企业的项目引入专业教学环节,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面向社会征集的动画或其他竞赛,也可以模拟以往商业性招标项目案例等。特点二是“贯穿式”实践的特点。贯穿的项目实践有利于学生熟悉动画的工作流程。以往的单项实践容易使得学生对一些单项课程练习的理解“孤立化”,没有建立起与项目实践课程的联系。在教学设计上,通过动画项目实践的延续能将总的课程立体“连接”,整个学期的教学课程被安排成一个大的项目计划,其中包含着多个彼此相关的单项问题。因此让这些专项课程与实践项目设计课程穿插进行,能使之成为一个有组织相互穿插的动画课程体系。
(二)推行学生“团队式实践”学习
艺术往往强调个性,而动画教学则强调团队的共性。动画是一个团队协作的过程,动画也是一项分工明确、集体合作的群体劳动。在高校动画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 , 我们不能忽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在教学模式上有效导入“团队协作”,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创造团队协作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通过学生共同完成“联合作业”,既能够使学生之间加强交流,又能实现共同学习、进步,还能帮助学生们学会在工作中树立集体观念,做到个人服从大局,齐心协力,朝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三)推行“教师团队式”指导实践
在教学上,有必要推行教师团队指导实践教学。教师团队指导实践课程是指,由不同专业的教师与来自企业不同业务领域的专家组成专、兼职教师团队,并相互配合,能够有效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在项目实践选题上,让教师与行业专家进行对接,并在非上课期间进行不定期的交流,保证教学实践的设计不脱离实际企业项目。
二、建立实践课程学习评价指标体系
在创建“团队式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建立一套既客观且能激励学生的评价体系是教学质量保证的重点。在以往的实践课程中,教师对动画专业学生联合完成的大作业评价太过主观、单一,教学评价只重终结评价、轻过程评价,忽视知识获得的过程,更没有充分发挥评价促学的功能。课程学习评价体系可以将课堂表现、学习实践、项目实践、期末作品及学习总结五方面作为结构指标,在评价中可以量化每一个单项指标,并制定评价标准的具体内容。另外,有必要制定出与之对应的教师评学、学生自评、企业评学的评测手段及优、良、中、差等级标准。
三、建立实践课程学习内容评价体系
动画专业与社会时代关系紧密,设(下接第136页)计制作途径或数字软件更新较快。动画的实践教学应该包含对学生实践学习的指导,还应该包含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实践课程学习内容评价以数字软件教程(或设计制作途径)、教学案例、专题学习网站(或利用其它学习平台)三方面作为结构指标,细化了各单项指标、评价标准的具体内容,并制定相对应的评测手段及等级标准。
四、改进动画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由“手把手教”转化为“问题式”教学法
以往教师在实践教学上“手把手教学生”看似认真负责,实则采用的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针对部分院校动画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较弱等问题,将“问题式”教学法导入动画教学之中,能够提高动画专业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问题式”教学方法是以问题为基础,以教师为主导,采用小组、团队讨论和以自学为主的学习形式,基于发现问题、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创造,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二)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式教学观念
根据动画产业作为以“创意”为核心的新兴文化产业这一特点,动画教育改革应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这需要在教学方法、教学意识上大胆改革、创新,将课堂还给学生,改变以往以教材为主线的简单教学。这也对高校动画专业教师的教学方法、意识、素质与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通过教师团队的相互学习、交流,不断完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上可以采用老教师搭配年轻教师、以结对传帮带提高团队教学能力;通过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定期的学习互动,保证教学团队的持续发展。要通过教师团队的相互学习、交流,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并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四)以教学考核方式的转变,使“评价促学”发挥长效作用
“全程式”创业服务体系构建 篇9
“95·4现象”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大环境以及学生个人因素的作用, 更和我县多年来开展的创业教育和服务分不开。在总结1995届4班“群体创业”的基础上, 我县职业教育进一步完善创业教育服务体系, 自2005年开始, 开展“全程式”创业服务实践研究。
一、“全程式”创业服务体系内涵
我县中职学校本着“为学生服务一生, 让学生终身受益”理念, 把创业教育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就业质量的重要举措。针对学生创业生涯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和需求, 将创业教育延伸到学生毕业后, 全程设计教育服务内容, 构建创业学习、创业支持和创业引领三大服务系统, 从“能力、资源、文化”三个维度, 全面系统化服务学生创业全过程, 助力学生实现“创业梦”。
通过构建基于学生创业生涯发展的以实践为导向、个性化的创业学习系统, 提升学生的创业素养和能力;通过打造独特的创业文化, 构建创业文化引领系统, 点燃学生的创业激情, 引导毕业生在创业过程中相互提携, 打造创业共同体。通过整合资源, 构建创业支持系统, 为学生创业生涯发展提供资金、技术、信息、场地、人力、技术、项目等支持, 全面、持续、系统支持学生创业。同时, 创业终身服务又激发起创业成功的毕业生反哺学校, 丰富学校的教育资源, 形成学校与毕业生共融、共创、共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全程式”创业服务体系的构建的策略和方法
(一) “一体化”设计服务内容, 提升创业服务连续性
1. 创业能力培养一体化
围绕学生创业生涯发展过程, 将创业学习分成前后衔接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步了解阶段, 主要通过创业课程和企业家讲堂, 让学生初步了解创业知识, 形成创业的意识;第二阶段为深入学习阶段, 学校将集中有志自主创业的学生, 以“创业素质拓展营”为基地, 开展实践导向的学习活动;第三阶段为做学结合阶段, 主要针对学生毕业后在创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学校提供个性化的创业培训和指导。“一体化设计”使学生获得完整、持续的创业学习服务。
2. 创业资源支持一体化
从学生创业准备期到企业成立期、成长期、转型期, 学校整合创业资源, 针对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不同阶段的需求, 提供资金、技术、场地、设施、技术、信息等多元化服务, 提升了资源服务的连续性和针对性。
(二) 搭建“三维”服务平台, 提升创业服务系统性
1. 组建“创业素质拓展营”, 搭建“实践导向”的创业学习平台
我县中职学校改变传统创业教育以“学校为主、课堂为主、教师为主”的教育模式, 强调创业教育要“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在全校性普及创业知识的基础上, 构建基于“创业生涯发展”的学习系统, 通过实施开放式、个性化的创业实践学习, 提高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学校遴选全校有志创业的学生, 组建“创业素质拓展营”, 作为开展创业实践学习的平台。“创业素质拓展营”针对每位学生不同的创业计划, 开展个性化、针对性的活动。如模具产业是我县的优势产业, 一些学生在确定创业项目选择时, 会选择“开办模具企业”方向, 活动组织者就把相关项目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 安排相应的“创业导师”, 按照开办模具企业的要求, 组织开展“模具企业经营状况社会调查”“模具创业计划书竞赛”“创办模具企业仿真模拟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针对性、实践性强, 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2. 建成“学生创业园”, 搭建“一站式”创业服务平台
2005年, 学校投资600余万元, 建成建筑面积达6225平方米的“宁海职教中心学生创业园”, 创业园一楼为“模具创业孵化基地”, 为部分模具专业学生创业提供场地、设备支持;二楼为“创业技术研发”基地, 学校与北京精雕公司合作设立“精雕创业工作室”, 与郑州大学合作成立“模具产学研中心”, 通过技术研发为毕业生创业提供技术和产品研发支持;三楼为“创业培训基地”, 学校联合香港生产力促进局, 为毕业生提供企业管理培训和企业经营现场辅导;四楼为学校与县人社局合作设立的“大中专学生创业园”, 合作促使人社局将原本由大学生享受的创业扶持政策扩大到我县中职毕业生。学生创业园现已成为学校提供“一站式”服务的基地。
3. 通过“创业校友联谊会”“创业之星影廊”等途径, 搭建创业文化传播平台
我县中职学校不仅注重显性教育措施的有效性, 同时突出创业文化对学生创业的影响力。根据职高生创业的特点, 我们提出了“创业创新、合作共赢”的创业文化核心价值。
为使创业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中职学校在教学楼走廊设立了“创业之星影廊”, 遴选了部分创业成功的毕业生事迹以图片的形式进行展示。通过“创业之星影廊”, 宣传创业典型, 展示成才榜样者风采。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 整理编制了众多毕业生创业成功案例, 编写了《创业我能行》《创业奇兵》等创业校本教材, 作为学生创业教育的读本。
为加强学校与毕业生以及毕业生之间的联络, 学校自2005年开始, 每年正月初六都会举行“创业校友联谊会”, 组织已经创业和有志创业的毕业生来校交流创业经验, 并邀请银行、相关政府部门一起参加, 搭建各方互动交流平台, 并在交流中增进彼此了解, 达成合作意向, 形成创业合作共同体, 帮助毕业生在创业过程中相互提携、共同发展。
(三) 形成“服务—反哺”互动机制, 提升创业教育服务资源的多样性
我县中职学校在整合社会资源服务毕业生的同时, 以服务促使毕业生反哺学校, 形成“服务—反哺”互动机制。为回报母校的服务和辅导, 许多创业成功的毕业生主动联系学校, 积极参与学校课程改革和实训基地建设, 主动捐资成立“三创奖学金”, 鼓励在校学生“创业、创新、创优”。毕业生主动与学校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 所创办的企业成为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 并担任“创业导师”, 解决了学校创业教育实践经验师资短缺问题。毕业生将优秀的企业文化和创业文化带进校园, 促进了学校特色文化的打造。
(四) 创新创业服务制度, 保障服务有效实施
1. 实施“终身班主任”制度, 激励班主任做好学生毕业后服务工作
中职学校建立了“终身班主任”奖励制度, 要求班主任不仅要做好学生在校三年教育, 还应在学生毕业后, 继续做好就业创业指导、毕业班级网络建设、毕业生成才信息收集等工作。成绩突出的, 由学校授予“终身班主任”称号。终身班主任每三年评比一次, 自2006年至今, 已经有50多名班主任获得了此项殊荣。
2. 实施“创业导师制”, 个性化指导学生创业
“创业导师制”是我县创业教育一项重要的制度抓手。中职学校遴选一批创业经验丰富、企业持续发展的毕业生, 担任在校学生的“创业导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创业计划书或已经实施的创业项目安排相应的“创业导师”, 学生主要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 到“创业导师”所在企业, 在帮助导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同时, 接受导师一对一个性化的指导, 提高了创业指导的效果。
三、“全程式”创业服务的主要成效
创业终身服务体系的构建, 突破了传统创业教育只关注学生在校三年创业知识的教育和创业能力的提升的局限, 拓展与延伸了创业教育的服务功能与时间, 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全程式”创业服务体系的构建还取得了以下成果:
(一) 提高了毕业生创业率, 催生了更多“群体创业”现象
本成果的成功实施, 提高了我县中职毕业生的创业率。如职教中心创办至今, 14751名毕业生中有2115名自主创业成功, 创业率为14.33%, 同学之间相互提携、相互合作, 催生了一批“群体创业”现象, 如职教中心烹饪专业学生相互合作, 创办了“大鱼馆”“梅岙渔村”“峡山海鲜舫”等特色农家乐共24家, 占我县农家乐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职教中心247个毕业班中有72个班级创业人数超15名。
(二) 毕业生反哺, 丰富了学校创业教育资源
服务激发了毕业生反哺学校的能力和积极性, 许多毕业生主动与学校联系合作事项。有123名毕业生主动担任“创业导师”, 每年为200多名在校生提供创业指导;546家毕业生企业与学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每年为300多名学生提供实训岗位;毕业生主动捐资设立“三创奖学金”, 截至今年, 已累计捐资154万元。
(三) 增强了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服务推动了毕业生企业做大做强, 学校服务地方经济能力显著增加。职教中心通过引进全国最先进的雕刻技术, 服务职教中心毕业生创办的“凯博数控公司”, 由该企业带动, 我县长街地区形成了华东最大的“数控雕刻城”;学校联合毕业生成立“宁海特色菜研发中心”, 发掘和创新宁海传统特色菜肴, 服务毕业生创办的酒店, 现已推出以宁海本地物产“胡陈土豆”为主要原料的“宁海土豆宴”菜系, 创新菜的推出提升了毕业生餐饮企业的品牌知名度, 并推动了宁海休闲旅游业的发展。
只要找对路, 就不怕路远。我们将在加快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同时, 继续深入开展“全程式”创业服务工作, 加快创业型人才培养, 为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做出不懈的努力。
摘要:“全程式创业服务体系”以提高学生毕业后创业成功率为目标, 构建“全程式”创业服务体系, 从在校学习到毕业后创业“一体化”设计服务内容, 从“创业能力、创业资源、创业文化”三个维度为学生成功创业提供全方位扶持, 助力学生实现“创业梦”。
关键词:全程式,创业教育,创业服务,创业反哺
参考文献
[1]郁义鸿, 李克能, 罗博特·D·希斯瑞克.创业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