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的信用风险(精选10篇)
电子商务的信用风险 篇1
作为新兴国际贸易发展模式的跨境电子商务, 将不同国家或地区传统国际贸易业务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来交易完成, 这是国际贸易发展的新举措, 是国际贸易发展的新方式, 更是促进各国自由贸易的有效尝试。跨境电商的风险是一个世界性的安全问题。分析解决跨境电商的安全问题具有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推动本国与其他国家贸易关系的作用, 因此自跨境电商产生以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研究跨境电商的风险问题有利于我们及时应对各种风险以及提早预防风险, 也有利于国家制定政策来监管和解决跨境电子商务中的安全问题。
一、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
(一) 全球电子商务发展
全球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是我国中小企业开展跨境电子商务的一个大环境。2015年, 中国网络用户达8.35亿, 总人数占世界的20%, 2015年上半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7.63万亿元, 相比2014年增长了30%。其中, B2B商务交易额5.8万亿元, 相比2014年增长29%。网络零售交易规模1.61万亿元, 相比2014年增长49.2%。根据艾瑞的数据分析:欧美电子商务产业占据全球近70%的市场份额;其次是亚洲和其他地区, 亚太地区B2C电子商务一直在呈增长趋势, 是全球电子商务潜力最大的地区。
(二) 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
前几年, 中国传统外贸企业发展速度缓慢, 而中国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却保持高速增长的趋势。据数据反馈, 2015年上半年, 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突破2.1万亿元, 相比2014年增长43.2%, 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总值的1/6。中国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具有较大的竞争力, 会成为中国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收益点.根据我国商务部预测, 2016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将达到6.5万亿元。到2014年我国境内通过平台开展跨境电子商务业务的外企已达到25余万家, 电子商务平台上的企业超过8000家。在新注册的电子商务经营体中, 中小企业和个体商户达到90%以上。
从市场发展来看, 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分为跨境贸易服务 (B2B) 和跨境电子商务 (B2C) 两大类。企业主要依靠阿里巴巴网站、敦煌网网站、中国制造网等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产品展示和推广, 电子商务平台能够帮助企业平台上进行在线匹配和商议。这些订单交易额较大, 进出口贸易只有部分环节在线上完成, 暂时还不能实现在线交易。
另一方面, 我国的B2C跨境电商近年来发展迅猛。我国的B2C跨境电商又可以细分为两类:一类是如兰亭集势、唯品会等电商企业建设的独立的外贸B2C网站;另一类是如阿里速卖通、敦煌网、亚马逊等第三方外贸交易服务平台, 电商企业通过入驻的形式进行商品销售。
(三) 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1.支付方式存在漏洞。目前跨境电子商务的主要支付方式为信用卡支付, 以及部分第三方平台。对于支付额度较小的B2C方式, 都采用第三方平台支付模式。而交易额度较大的B2B模式, 更多采用信用卡支付。无论何种模式, 由于跨境电子商务业务的周期较长, 资金从买家到卖家通过国际信用卡公司或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流动过程中, 难免会出现资本损失、支付不畅等问题的出现。
2.物流模式单一。对于跨境电子商务B2C模式都采用国际快递的模式, 虽然B2B业务在此基础上会采用第三方物流或建立海外仓模式, 但由于其成本较高, 对于多数跨境电子商务企业而言仍采用较为便捷的国际快递模式, 这就极大限制了跨境电子商务业务的发展。跨境电子商务若想像传统贸易那样取得交易量和交易额上的突破, 势必要求多种跨境物流方式的探索。
3.监管体系不健全。跨境电子商务不同于传统外贸形式, 其特点就是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对外电子商务业务, 在时间上要求速度更快, 在业务流程上要求环节更加简便, 而且多采用电子报关、电子通关等信息化技术, 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我国现行的海关监管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要求我们的海关部门要与时俱进打破传统外贸监管模式, 对于跨境电子商务从业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引导和监管。
4.结汇退税制度较烦琐。由于我国现行的结汇和退税制度要求, 跨境电子商务交易双方必须在国家外汇管控范围内进行交易, 虽有国家的相关退税服务、退税制度, 以增加出口商的经济效益, 但由于烦琐的手续和传统贸易的监管制度制约, 一直未能得以有效实现。为保障跨境电子商务业务在国家层面的数据统计, 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利益的保护, 国家外汇政策的有效执行, 势必要求对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在结汇方式和退税方面给予简化手续, 强化制度。
二、跨境电商信用风险概述
(一) 什么是电子商务信用风险
跨境电子商务企业通过各类网络平台, 在线向个人消费者出售产品和服务的过程即为网上零售行为。该行为通常可分为三部分, 一是为顾客提供在线选购商品消费的商场网站;二是搭建匹配顾客选购商品的配送系统;三是建立确认顾客真实身份的认证系统和办理货款结算的银行系统。
伴随着电子商务的产生和发展, 电子商务信用风险随之而来。相较于技术风险, 信用风险的主观因素更强烈。它多产生于一方未能履行签约合同的承诺, 因此造成一方或多方经济损失的情况。由此可见, 信用风险极大地影响着电子商务的有序进行和快速发展的进程。
(二) 跨境电子商务风险种类
1.围绕商品本身的信用风险。不同于有形市场的商品, 由于B2C电子商务交易所销售的产品的不可触摸性和不确定因素, 因此围绕商品本身产生了诸多信用风险的问题。商品是交易活动的核心, 不存在没有商品的商品交易。所以电商过程中围绕商品产生的信用风险的最核心问题, 就是电子商务销售企业提供的商品可靠性问题, 即商品本身的质量、性能、与电子商务网页所提供的产品描述的匹配度等问题。基于电子商务贸易的虚拟性和商品的不可触摸性, 商品是否可靠真实、与电商销售企业描述的一致, 是争端的焦点。
2.虚假广告的信用问题。B2C电子商务贸易的买卖双方会因为平台上的图片和文字、广告词等来选择自己购买的商品, 如果文字存在夸大、不实, 图片存在过度美化和非实物拍摄等情况, 会直接影响买方的购买, 从而带来信用危机。
虚假广告信用的原因, 是因为销售网页的操控者是电子商务中的卖方, 卖方可以随时更新网页上的文字和图片, 往往存在片区购买后立刻对产品的描述和产品图片处理和美化现象。
3.由付款方式带来的信用危机。付款方式带来的信用危机是因为B2C跨境电子商务交易结算过程中安全性及保障性不足而造成的信用危机, 并且能直接影响到电子商务购买方的经济, 也会涉及销售方的经济效益。跨境电子商务的付款方式过于依赖于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快捷支付、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来进行操作, 就比较容易出现信用危机。如果有支付宝这样的第三方支付平台, 能够有效地对买卖双方交易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但与此同时会有一些企业直接面对面交易, 这样的交易方式比较容易产生信用危机, 即使是第三方支付平台仍然会有一定的缺陷, 如因为物流带来送达时间推迟时, 支付宝会自动默认交易成功, 并将购物款打到销售方账户, 这个环节中依然存在一定的信用危机。
4.由第三方物流带来的信用危机。B2C电子商务贸易不同于传统的有形市场的交易方式, 物流运输的不确定性和多主体性加剧了B2C的信用危机。从目前主流的电子商务交易方式来看, 多数第三方电商平台会将物流运输作为电商信用的重要指标。可即便如此, 运输过程中商品的破损、错寄、漏寄、丢件等问题仍层出不穷。在近年网络交易货物量急速增长的同时, 第三方物流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双十一”等促销力度极大的节假日, 第三方物流难以应对货物量激增的情形, 面临着人力、配置系统的革新和完善。特殊的节假日也是电子商务诈骗案件的高发期。目前国内的支付平台偏向于保障卖家的利益, 而第三方平台工作人员的消极工作或不负责的态度, 会加剧信用危机的发展。譬如物流服务企业货物运送速度过慢导致买家未收到货, 但支付平台因收货时间已到自动打款给销售方, 消费者就此丢失了保障。
5.尚未完善的监管体系带来的信用危机。我国当前没有完善全面的监管电子商务交易市场的法律法规, 没有设立专门的监管部门对电子商务活动管控监督。目前仅有的为有形市场制定的法律法规, 对目前B2C电子商务活动来说既不稳定也缺乏实用性。近年来国内电子商务中小型企业数量猛增, 但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专门从事对网络电子商务市场进行有力监管的相关职能部门进行联合执法。电商销售投诉的增多也反映了市场急需完善监管体系的诉求。但由于网络销售的虚拟性决定其商品的交付并不是买卖双方的直接交易, 而是依托第三方物流或是自建物流将商品送达, 牵涉的环节和主体较多。相关监管部门在问题产生时也难以判断质量问题出现在哪个环节。
三、建议与对策
(一) 企业方面
1.保障产品的质量。无论是传统贸易还是电子商务, 无论是国内贸易还是国际贸易, 产品的好坏都是一个企业的脸面, 产品质量过关的企业才是值得消费者信赖的。B2C电商企业为了降低消费者对信用风险的担忧, 应加强对自有产品的执法强度, 需要引入第三方质量检测机构通过权威的质量认证体系来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检测。
2.保障真实宣传。过分夸张的宣传是导致消费者对商家不信任的一个重要原因, 电子商务不同于传统交易的一点就是商品的不可触摸性, 购买者无法在下单之前验证商品的质量, 因此本身就对商家的宣传存在一定的怀疑, 虚假的宣传将让消费者对卖方的信任彻底丧失, 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 政府方面
1.完善征税制度。就跨境电子商务销售的物品在邮递中呈现出邮包个体小、总量大、商品种类分散等问题, 应当对进出境物品的合理数量和相对的完税价格表等方面进行完善, 以减少不法分子利用这些漏洞进行少量多次进出境或偷换理念、恶意虚报瞒报等逃避税款问题。与此同时, 应进一步加强统一全国各地海关对行邮渠道进出境监管的操作流程和执法力度, 减少相关工作人员在工作上的主观意识, 而减少海关的执法和廉政风险。
2.加强海关与其他部门的交流。除海关部门外, 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货物还涉及商检、国税、外汇管理等多个政府部门, 海关如果能发挥同其他政府部门协同合作意识, 将有利于减少通关监管成本和监管风险, 加大通关效率, 为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监管程序上的便利。海关部门还应加强与跨境电商平台的合作, 从而可以为商家货物通关提供便利, 有利于实现对平台上的企业和商品的把关, 实现信息互通, 最终实现统一申报、平台负责的机制。
3.完善电子支付平台。我国的跨境贸易支付系统目前并不十分完善, 消费者和商家都面临着支付和收取货款不便利的问题。从银行来说, 要不断加大银行交易平台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以及不同国家货币间的交易和转换, 更要减小支付平台的操作难易程度, 减少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操作错误的可能性。从而能建立与买卖双方进行沟通的支付平台, 在了解买卖双方交易进度的基础上再提供第三方平台支付服务, 以此来消弱因买卖双方信息的不对称和时间空间的错位带来的信用危机。
4.完善国际物流系统。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可以覆盖全国的国际物流配送系统, 一个国际包裹可能需要通过分包给几家物流单位才能顺利到达买家的手中, 这大大增加了货物在运送途中丢失或损坏的风险, 也延长了购买者收到商品的时间, 不能按时收到商品或商品受损坏都会影响商家的信誉, 因此建立完善的国际物流系统变得尤为重要。
摘要:全球跨境电子商务产业作为新型商业模式和交易方式, 在其广度和深度上呈现出持续扩张的趋势。跨境电子商务作为我国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经济新常态下成为促进外贸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同时, 由于其是一种新型外贸发展模式, 在交易过程中也存在对消费者交易安全和国家监管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跨境电商的风险分为多个方面, 不仅有跨境电商商家内部的风险, 也有目前国际贸易背景下的外部风险。这其中, 交易是贸易完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交易风险是跨境电商的风险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研究跨境电商的风险对于对跨境电商风险的防范具有重大意义。我国的跨境电商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 因此对风险的研究更为重要。
关键词:跨境电商,电子商务,信用风险,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刘洋, 熊超, 许昊, 刘楠.跨境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和监管建议[J].中国商贸, 2014 (32) :79-82.
[2]王明宇, 廖蓁.我国跨境电商的主要问题和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 2014 (33) :76-80.
[3]叶娅莉.我国实施跨境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 2014 (32) :36.
[4]张晓艳, 徐艳华.B2C电子商务信用风险及其防范措施[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5 (3) :178-179.
[5]钟洁.关于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分析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 2015 (4) :130.
[6]陈洋.B2C电子商务主观信用风险博弈分析[D].重庆师范大学, 2014.
电子商务的信用风险 篇2
物流瓶颈 在网络经济时代,信息流、资金流和物资流这三大流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信息流成为主导,资金流和物资流以信息流为中心,围绕着信息流运动。而信息流在时间和空间几乎是无限的,不受时空的制约。资金流是一般等价物,在质上也是相同的,因此,只要解决了安全和保密问题,就可以与信息流实现同步的时空转换。但是,物资流就不同了,由于商品种类繁多,性质各异,又有重量和体积的限制,所以很难与信息流实现同步转换。这种物资流的时空有限性与信息流的时空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使得物资流的时空限制成为网络济的一个瓶颈。
平台运营风险 从事平台服务的网络公司,建立一种长远有效的交
金融衍生产品的信用风险 篇3
【关键词】 金融衍生产品;信用风险
一、金融衍生产品信用风险的内在根源——金融衍生产品的运行机制
金融衍生产品是一种有价证券,是金融市场上交易双方签订的一种契约,本身没有任何价值,只是某些有价值的商品或证券的所有权凭证。金融衍生产品的运行机制是以较少的保证金垫付就能进行巨额交易,还存在着买空、卖空机制和风险转移机制。作为虚拟资本,金融衍生产品依然保持着“价值增值的外衣”,金融衍生产品的持有者凭借手中的所有权凭证获取收入,金融衍生产品就被资本化了,成为虚拟资本的表现形态。投资者从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投资上获取的收入,不论它是不是资本的产物,也都表现为原始投入的利息。
作为有价证券的金融衍生产品又与商品实体相分离,是实体资本的代表和纸制复本,金融衍生产品作为虚拟资本的本质未变。构成金融衍生产品的有价证券本身并没有价值,其价格不是自身价值的货币表现,而是有价证券的预期收入的资本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虚拟资本的内在特征与运动规律决定了经济高涨期的虚假繁荣和经济衰退期的危机爆发,使得经济泡沫的形成和发展,增加了金融与经济的不稳定性。
金融衍生市场上主要包括套期保值、投机与套利等三类参与者。套期保值者参与交易的目的是通过对冲交易降低由于商品价格波动而引致的风险;投机者交易的目的是通过买空卖空交易,建立风险头寸,主动承担风险并以此获利;套利者的目的是利用金融衍生产品与其他相应的基础工具之间,或者衍生产品与其他衍生产品之间的不正常价格偏差,同时进行两笔或多笔交易而赚取无风险利润。作为虚拟资本的存在形式,金融衍生产品的运动越来越远离具体的、单个的资本运动,与整体经济活动有关,由于其投机性,又表现出很强的独立性。
受更多不确定因素影响和拥有高回报率,以金融衍生产品形态出现的虚拟资本往往就成为人们炒作和投机的对象。金融衍生产品的流动性,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退出机制。当投资者根据自己的偏好和判断通过退出机制变现其持有的衍生证券,实现投资组合的调整,在确保投资主体利益最大化前提下,实现全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金融衍生产品中的保证金制度及其由此产生的杠杆效应,强化了市场参与者的投机动机与行为,使得虚拟资本的规模远远大于实体资本,经济泡沫大量出现,不确定性因素增多。
金融衍生产品的运行机制比起一般的金融工具要复杂的多,其虚拟资本的虚拟化这一技术特征决定了金融衍生产品脱离实体经济的程度越大,运动过程的独立性越强,虚拟程度越高,交易泡沫也越易形成,不确定性增
加。这实际上就是金融衍生产品各种风险,尤其是信用风险得以形成的内在根源。
二、金融衍生产品信用风险的外部成因
1.交易者的交易目的
套利投机的程度越大,信用风险暴露越大。当交易的目的从套期保值变为投机时:一方面随机波动的价格使赚与赔的概率同时存在,签约双方主观预测能否实现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未来价值波动的随机性。另一方面信息披露的不对称性使交易者双方很难如愿以偿。金融衍生产品使用者双方披露的信息量越多、透明度越高越好,由于双方各自追逐的风险利润和切身利益决定了一些重要信息很难得到或获得这些信息的成本太高,这势必影响双方掌握真实、全面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将增加由双方信息披露的不对称性所带来的资金损失。即使双方在签约时拥有的信息基本对称,也会产生有关行动即合约执行的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性信息的存在加大了信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2.交易者的履约能力与履约意愿
(1)信用风险的扩大效应导致交易者发生违约。信用风险具有滚雪球式的扩大效应,并能产生骨牌效应。一个因多种原因违约的交易者往往会使其交易对手也发生违约,进而违约风险会象瘟疫样在整个金融市场传播。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越集中,主要交易商之间的信用风险暴露也就越集中,一旦一家金融机构突然倒闭或无法履约,则整个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就会引起一连串违约事件而危及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
(2)基于交易者品格的履约意愿出现了问题。交易者品格包括其履行合约承诺的意愿及在契约期间主动承担各种义务的责任感,这就要求交易者必须诚实可信,努力经营。交易者的品格难以用科学方法进行计量,一般只能根据过去的记录和经验对其进行评价。在信用评级制度下,信用评级等级的改变导致债权资产价格变化,产生代表公司偿债能力的信用风险。
3.交易场所和交易机构
在交易所交易的金融衍生产品(期货、期权)是以标准化合约的方式进行交易的,且有一套特定的降低信用风险的制度安排,其信用风险小。在场外交易(OTC),没有保证金和集中结算要求,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履行只取决于交易双方的信用状况、履约能力和动机。这样,具有明显递减效应和扩散效应的交易双方必然面临信用风险,决定了对场外衍生交易中交易双方的信用等级要求都非常高。在契约期限内具有变动、不确定性的特征,使得衍生产品交易信用风险取决于交易对手的违约概率和信用风险暴露的变动。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信用风险主要源自OTC市场。
4.监管不严
近年来,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快速发展,急剧膨胀,使得法律、法规、会计及监管的基础工作越来越滞后。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过分看重负责炒作的交易员及电脑分析系统,忽视基本的监管,包括内部稽查、国家报价和预警系统,使不少全球知名的大公司和世界级投资大亨在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中翻船落水,对衍生交易缺乏有效的风险监管机制己是目前十分突出的问题。
三、金融衍生产品信用风险形成的理论分析
1.信息不对称
在现实的经济环境中,就个别行为者而言,其所掌握的与某一交易行为和交易结果有关的信息都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所有行为者或当事人双方都了解的信息,称之为公共信息;另一部分则是只有某个行为者自己知道,其它行为者或对方当事人所不了解的信息,称之为私人信息。当事人双方各拥有自己的私人信息,即某些参与人拥有但另一些参与人不拥有的信息(当事人并不了解全部的与交易有关的信息,这可能是由于当事人的有限理性,也可能是由于当事人的策略行为或机会主义),就形成了信息不对称。其中,持有较多私人信息的一方具有信息优势,在交易中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对方则居于信息劣势。信息不对称分布的发生概率要比理想状态高得多。
2.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逆向选择”是指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信息优势方的行为人可能会故意隐藏信息,以求在交易中获取最大收益,信息劣势方则可能受损。道德风险是指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由于私人信息的存在,一方缺乏另一方的行动信息(或者因为取得信息成本太高),拥有私人信息的一方就可以利用这种信息优势从事使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损害另一方利益的行为。
参考文献
[1]默顿·米勒.《默顿·米勒论金融衍生工具》.刘勇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电子商务的信用风险 篇4
1. 电子商务中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原因
社会劳动分工和专业化是导致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劳动分工和专业化使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之间出现信息差别。在劳动分工不明显、专业化程度不高的低级经济体系中,社会成员之间的信息差别不是十分明显,因而信息差别导致的在经济利益上的差距还没有被人们普遍重视和认识,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和专业化的不断提高,人们都开始认识到信息差别是社会生产与分配的不可忽视的要素,当信息不对称作为一种价值时,初级经济也就进入到了高级经济。尤其是新型经济——电子商务的发展成了部分人利用信息不对称牟取利益价值的主要原因。
2. 电子商务中信息不对称的表现
电子商务作为传统商务的一种新形式,没有摆脱传统交易的一般性特征。信息的不对称性不仅能导致传统交易市场的非对称性也能导致电子商务交易市场的非对称性。主要表现在市场中的参与人员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完全的。买卖双方对产品质量信息观察的不对称,买主之间对于同一产品质量和价格信息掌握程度的不对称,卖主之间对于市场需求信息观察的不对称,以及买主之间与卖主之间对市场需求(供给)、产品质量、价格和非价格竞争信号观察的概率组合的不对称,都是非对称市场存在的主要原因。
3. 电子商务中信息不对称的后果
电子商务不仅存在社会劳动分工、专业化程度等带来的信息不对称,还存在交易过程中的网络性和虚拟性带来的信息不对称。因此电子商务比一般的商务交易更容易产生信用问题。一些信用意识淡薄的人就更可能在非对称信息市场中利用信息优势从信息劣势方牟取利益,而使信息劣势方的利益受损。
二、电子商务交易的“囚徒困境”模型的建立
1. 基本假设
为了便于分析,在不影响研究结论的前提下,我们先作如下假设:
①假设一个电子商务交易中或博弈情景中只存在两个参与人A和B,而二者都是有限理性(或不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即可能是理性的,也可能是非理性的;②参与人在选择战略时,把其他参与人的战略当做给定,不考虑其决策对其他决策的影响;③市场有关信息是完全的,即二者对相互的特征、战略空间和支付函数有准确的认识;④没有政府干预;⑤二者做出决策之前都不知道对方的行动,可以认为他们的行动是同时进行的,即二者之间的博弈是静态博弈。
2. 电子商务交易的博弈模型及其解释
基于上述假设可建立如表1所示的博弈模型,其中C代表合作,F代表不合作。表中第一个数字代表博弈者A的利益,第二个数字代表博弈者B的利益。如果此博弈是一次性的,那么不难知道该模型的纳什均解为(F,F),即A、B两人的得益为0。虽然A、B两人合作能获得最佳收益(5,5),但两人都怕单方面合作带来损失,因而都会选择不合作,即陷入所谓的“囚徒困境”。如果双方都是理性的,那么即便重复N次,对双方来说都是最后一次博弈,每个人都有不合作的动机,其理由同一次性博弈时相同。如在第N-1次博弈时,双方都知道第N次博弈双方会选择不合作,因而这次选择不合作仍为上策。如此类推,则整个N次博弈结果都会是(F,F)。
三、模型的讨论
现对上述形成的博弈模型作进一步的讨论:
1. 重复博弈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N次博弈结果都是(F,F)的情况是不存在的。博弈论认为,如果买卖双方只进行当前的一次交易,以后双方不再做生意,这时,买卖双方都有可能欺骗对方。对于信用问题,我们也可以做同样的类比分析,如果双方做的是一次性买卖,双方都选择违约绝对是他们的最佳选择;但是如果双方是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则情况就会有所不同:一方面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对失信行为进行以牙还牙式的报复,使失约方明白博弈中失信行为最多只能占一次便宜,而且这一便宜是以长期损失为代价的。一般而言,只要失信行为的短期利益小于长期利益的话,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厂商是不会作这种决策的。另一方面他们也有着相当长的时间来表达自己的诚意,树立自己的声誉,减少道德风险,降低交易成本,从而以较低的边际成本获得较高的边际收益。因而以彼此间有信任为基础而进行的重复博弈所形成的合作关系终究会维持下去。
在电子商务中,由于在线交易范围的广泛性、匿名性以及交易双方在文化习俗上存在许多差异,这些电子商务的特点,使人们的信息不再是完全的,因此在电子商务中,一次性或有限次博弈的几率较大,交易过程中失信的情况就会越来越严重。为了提高威信,就需提供尽可能的重复博弈的机会,使得交易双方明白,失信只带来一次性的收益,促使双方努力选择合作来建立自己良好的信用记录以获得长期的收益。
实际上,个人或企业在市场上的交易一般不是一次性交易,面对的不只是一个对手,而是多个博弈者,个人为了获得较好的信用,通常不会选择违约行为。因为只要博弈者在市场上长期存在,其他人就可以观测到他的行为。所以,一般而言,只要失信行为的短期利益小于长期利益的话,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博弈者就不会选择失信。
2. 有外部干预的情况
以上讨论的是一个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买卖双方交易行为的模型,交易人根据自身的收益最大化原则来选择守信或者失信,是通过市场产生的一种自发的信用机制。在有政府干预或监管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法律、法规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对交易中失信行为进行严厉的处罚,增加失信者的违约成本。并且,违约后被发现的概率越大,惩罚的力度越大,交易者选择诚信的概率就越大。
假设交易中的一方在另一方选择诚信的前提下,进行的选择如下:选择诚信且被发现的情况下的收益为12,选择诚信且未被发现的收益为1 1,选择失信且被发现的收益为X,选择失信且被发现的收益为15,同时假定博弈方的信用行为被发现的概率为P,不被发现的概率为1-P。该博弈的矩阵如下:
在这种情况下,博弈方选择“诚信”的收益期望为:12P+11×(1-P)=11+P;选择“失信”的收益期望为:XP+15×(1-P)=15-(15-X)×P。
当11+P>15-(15-X)XP,即P>4/(16-X)时选择“诚信”策略;反之,当P<4/(16-X)时选择“失信”策略。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被发现的概率越大,处罚的力度越大,博弈方就越不会失信。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现实中人们愿意和大公司交往合作的主要原因。在传统的社会经济中,交易的对象大多数是确定而且稳定的;而到电子商务时代,交易是通过网上进行的,传统社会经济中起很大作用的信用约束机制大部分失去了作用。交易双方为降低风险,只有选择一些信用度高的企业或个人来进行交易。
四、创造条件,设置约束条件,走出“囚徒困境”
在电子商务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电子商务交易的虚假交易、假冒行为、合同诈骗以及其他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不断发生,这些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电子商务乃至全球电子商务快速、健康地发展。要使电子商务走出“囚徒困境”,健康快速地发展,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 重复博弈,创建信用
重复的博弈使得博弈双方都在更大程度上了解对方的信息,使得更多的私人信息变为博弈双方的公共信息。当博弈一方先背叛时,博弈的另一方将在下一轮交易中实施“以牙还牙”式的报复。同样,如果博弈的一方采取合作的态度,那么在下一轮博弈的另一方也将会有所回报。所以如果博弈时间足够长期,博弈能够反复进行,且双方能预期到这种情况,那么博弈的任何一方都不会从一开始就选择不合作的行为,因为这将暴露自己是非合作性的(无信用的),从而会失去将来合作的收益。因而重复博弈可以促使双方采取合作的态度,维持长久的合作关系。
2. 加强政府监管力度,增加失信成本
只有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和规范的经济制度,提高发现欺诈的概率,加大惩罚的力度,才能使交易者诚实守信,增大交易的概率。要让合作者和不合作者都能很快地发现双方合作或不合作的条件和规律,并建立有效的惩罚机制,此时,交易者就会视违约成本的大小而相应地改变行为。只要选择诚信所得的收益大于失信的收益的话,交易者就会选择诚信。
3. 借助社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形成社会监督
借助社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可以有效地促进信用信息的发掘、增值和流动,帮助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起到社会监督者的作用,更有重要意义的是,在社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充分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失信企业的信用状况等信息很容易地被企业或投资者通过征信公司、资信评估公司等信用服务机构得到,从而对失信企业形成强有力的社会惩罚。
4. 建立真实、高效的信息传递机制
信息是市场交易者是否守信的重要基础,在复杂多变的市场交易中,市场信息量增大,且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市场交易的不确定性增加,因此,建立一个真实、高效的信息传递机制,将成为约束失信行为产生的关键。通过信息的传递,提高守信和失信者的透明度,实现市场的自我净化功能和信用机制的良性循环。
5. 建立健全、完善的信用法律体系
健全、完善的信用法律体系,是保证上述条件实现的重要前提。我国的市场经济是由计划经济过渡而来的,与市场经济紧密相关的信用规则还不成熟,企业的市场行为随机性大。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因而要规范经济主体的信用行为和信用关系,没有健全的法律作为保障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我国的信用法律体系相对滞后,尤其是电子商务法律法规很不完善,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对电子商务进行规范,加大了电子商务活动的风险,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影响了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因此必须加快电子商务信用体系的建立,才能从根本上抑制失信行为,使守信成为市场交易者理性的选择,为电子商务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摘要:电子商务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基础上的商务经济活动,它比传统商务活动更加依赖健全的信用体系。本文首先分析了电子商务发展中的信用不对称问题,并进而用博弈模型分析了电子商务中的信用风险,最后提出了详细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电子商务,信息不对称,博弈分析
参考文献
[1]刘贵玉.论电子商务中的信息不对称与信用管理[J].现代情报,2004,(9):29-30.
[2]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56- 116.
[3]张睿陈,卫华.电子商务信任机制的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117-119.
个人信用风险的制度分析 篇5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个人信用风险已成为中国现阶段备受关注的社会经济问题。文章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我国个人信用现状进行分析,并尝试性地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来帮助加强个人信用风险的防范。
[关键词]个人信用;风险;制度;防范
[作者简介]陈茜,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管理工程系,初级职称,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财务财政绩效评价,广东广州,510900
[中图分类号] F830.58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0)08-0024-0003
在发达国家,个人信用制度已经有了15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个人信用制度,使得不讲信用的人寸步难行。而在我国,个人信用制度正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但还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体系,这已成为我国个人信用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如何防范个人信用风险,规范个人信用制度已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
一、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现状
(一)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建设已取得的成果
1.制度的法律、政策环境初步建立
完善的法律体系是个人信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一些个人信用方面的法规和政策。2000年4月,我国正式颁布实施《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的规定》,向建立个人基本账户迈出了一大步;同年,上海市颁发了《上海市个人信用联合征信试点办法》,为联合征信拟订了初步的法律框架[1];2001年深圳市以政府规章的形式出台了中国第一个个人信用立法《深圳市个人信用征信及信用评级管理办法》;2003年上海市出台了《上海市个人信用征信管理试行办法》;2005年8月人民银行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2]。这些法律和规定对维护金融稳定,防范和降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促进个人信贷业务的发展,保障个人信用的安全和合法使用起到了积极作用。
2.各类型信用中介机构初具规模
从资本构成的角度来看,一是民营征信机构,如金诚国际信用管理公司、新华信公司、华夏国际信用咨询公司等;二是外资、合资征信机构,如邓白氏公司、TRANSUNION公司等;三是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推动建立的有关中介机构,如上海资信有限公司。国际上有两种征信制度模式:一种是欧洲模式即政府主导;一种是美国模式即市场主导。上海资信有限公司是二者兼而有之,它是由央行上海分行出面,用明确的指令组建征信制度,而公司运行则完全是市场化操作。而广州则由政府和银行牵头,保险、税务、公安等部门都参加征信工作,其个人信用征信系统的资料更加全面和权威[3]。
3.个人资信评估工作已逐步开展
各地商业银行纷纷利用所掌握的个人征信资料开展个人信用评级,把个人信用能力引入到信贷管理中来。例如,中国建设银行济南市分行出台了《个人信用等级评定办法》,将借款申请人的年龄、学历、职业、家庭资产等信息资料汇集起来形成十大指标体系,对不同的指标赋予不同的分值进行量化处理,从而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资信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最终将个人信用分为 A、B、C、D 四个等级,作为贷款的决策依据。
(二)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存在的不足之处
1.信用配套制度不完善
我国许多关于个人信用的配套制度, 如个人储蓄存款实名制度、个人基本账户制度等尚不健全, 个人破产制度、个人财产申报制度还未出台。由于这些配套制度的不配套, 导致我国个人征信资料严重不全,个人及家庭的收入状况很不透明, 个人存款欺骗、冒领、多头开户现象时常发生, 不但隐藏着严重的法律与道德风险, 同时也无法促进个人资信评估工作的全面推广,严重阻碍了我国的个人信用制度建设。
2.信用法规体系不健全
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来予以支撑和保障。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虽然在经济法制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信用立法方面却严重缺位,至今还没有一部专门关于个人信用方面的法律法规,使我国个人隐私得不到保护,信用中介机构得不到立法支持,失信惩戒机制得不到强化与落实,直接影响和制约了我国的个人信用制度建设。
3.信用网络技术不发达
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技术这个重要的角色。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电子信息发展很快,但产业规模依然很小,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然相当落后,信息处理技术基本上处于剪贴拼凑的手工阶段,90%的信息资源尚未电子化。这种网络技术开发与利用的落后,极大地阻碍了信息技术在我国个人信用制度方面的应用,阻碍了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建设的创新与发展。
二、对我国个人信用风险的制度分析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所提供的一系列规则是由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国家规定的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所构成(卢现祥,1996)[4](P11)。从个人信用风险的现状来看,这三个方面都出了问题。
(一)非正式约束
非正式约束是指社会中既有的意识形态、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等要素。在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非正式约束中,属于伦理道德、社会规范范畴的个人信用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制度安排无疑会在保障经济活动连续与扩大、个人财产安全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对于一个民族或国家来说,取得优势地位的意识形态可以“指导思想”的形式构成正式制度安排的“理论基础”和最高准则。但是,不能忽视文化传统对正式约束的巨大影响,因为同一种正式约束在经过不同的文化传统的浸染后往往带有不同的色彩。故此,分析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对个人信用的影响如下:
第一,意识形态混乱。在新制度经济学家看来,意识形态是能产生极大外部效果的人力资本。合乎义理的意识形态能降低社会运行的费用,减少“搭便车”的可能性,淡化机会主义行为。目前,我国许多人受到来自西方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一切向钱看”的思想腐蚀着人们的灵魂,意识形态混乱。所以,在利润至上的今天,中国许多个人玩弄各种手段以获取超额利润也就不足为奇了。要改变目前这种状况,就必须通过提高政府向意识形态的教育投资来提高个人意识形态的资本积累,从而树立个人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
第二,信用文化缺失。信用是一种价值观,它根源于文化和历史传统。中国传统信用文化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互相接触而产生的信任,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了解和道德规范构成传统信用文化的基础。然而,这种信用文化只适用于范围较狭小的社会经济活动;当人们的活动范围从一个小社区扩大到了整个国家、甚至是整个世界,传统的信用文化就不能满足需要。现代信用文化与中国传统信用文化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它的社会性、制度性、专业性和商业性。因此,政府应充分认识建立现代信用文化的重要性。
(二)正式约束
制度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最先将制度进一步划分为正式约束和非正式约束。他认为,正式约束包括政治(及司法)约束、经济约束和合约。政治约束可广义地定义为政治团体的等级结构,以及它的基本决策结构和支配议事日程的明晰特征;经济约束用于界定产权,即关于财产使用,从中获取收入的权利束,以及转让一种资产或资源的能力;合约则包含着对一个交换中一个具体决议的特定条款[5](P19)。
新制度经济学家一般认为,产权制度是制度集合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它的一个主要功能是引导人们实现将外部性内在化的激励,产权界定不清是产生外部性和“搭便车”现象的主要根源。
没有产权的约束是不可能建立个人信用的。在中国,存在信用风险的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产权制度的不合理和不完善。对此,经济学家张维迎认为,产权的基本功能是给人们提供一个追求长期利益的稳定预期和重复博弈的规则。产权不清晰,人们就无需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自然也无需讲个人信用了。他认为,产权是社会的道德基础,无恒产者无恒心,无恒心者无信用,毁坏了信誉的产权基础,限制了自由竞争,必然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坑蒙拐骗盛行[6](P98~100)。
2001年深圳市以政府规章的形式出台了中国第一个个人信用立法《深圳市个人信用征信及信用评级管理办法》;随后,又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和规定来规范个人信贷业务的发展,保障个人信用信息的安全和合法使用。截至2008年年底,央行已为6.4亿公民建立信用档案,其中有信贷记录的有1.4亿人。但是,规范个人信用风险的正式约束漏洞还很多;因此,中国亟须相关的细则来堵住这些漏洞。
(三)实施机制
判断一个制度的安排、运行是否有效,不仅要看其正式约束制度和非正式约束制度是否完善,更要看其实施机制是否健全;否则,前述制度安排皆形同虚设。
在新制度经济学家看来,由于交易的复杂性、人们的有限理性以及合作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必须建立制度来为参与交易者提供保障,监测对和约的偏离,并通过强制性的措施来保证和约的实施。
而要看一个国家的这种强制性是否有效,主要看违约成本的高低。经济学家分析表明,当某人从事的违约行为或违法行为的预期效用超过将时间及另外的资源用于从事其他活动所带来的效用时,此人便会选择违约。一个国家的制度得到强而有力的实施会使得违约成本极高,从而任何违约行为都变得很不划算,即违约成本大于违约收益,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明智的主体都会选择履行和约。
这样看来,中国个人信用风险存在的主要根源就在于他们的违约成本远远小于违约收益,就在于我们的实施机制不强。不仅缺乏对隐私权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定,还缺乏信用行业服务规范以及对失信惩戒等方面的法律规定。要知道,在许多发达国家或地区,个人如果失信,信用等级就会降低,生产、生活处处受限制,甚至寸步难行。
三、个人信用风险的防范措施
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就可以证明、查验自然人资信状况,并通过制度来规范个人信用活动中当事人的信用行为,提供守约意识,从而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运行秩序。
(一)加快我国个人信用征信制度建设
在应对信用风险时,一个全面、有效的个人信用数据库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我国,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始建于2004年初,并于同年12月中旬实现在全国7个城市的联网试运行。2005年8月底完成与全国所有商业银行和部分有条件的农村信用社的联网运行,经过1年的试运行,于2006年1月正式运行。个人信用体系的完善可以从源头上减少恶意投资的可能性,降低信用风险发生的几率。
(二)尽快健全信用管理法律体系
健全的信用法律体系是个人征信业健康发展的保证。建设个人信用制度,必须立法先行,加以规范[7]。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规范个人征信市场行为方面的法律法规,征信数据的开放和使用都缺乏法律的明确界定,这就严重制约了个人征信行业的发展。因此,政府应加快建立健全相关信用法律法规体系。
(三)政府监管部门应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
市场经济主体是选择守信还是失信取决于成本收益分析,我国目前的情况就是失信的收益远大于其成本。因此,要采取的措施就着眼于如何增加失信的成本使其高于失信收益,从而减少甚至杜绝失信行为。监管部门应该相互协调并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个人信用风险状况进行适时的、合理的评估,从宏观的层面对风险进行控制。政府则应该加强对国民的信用和风险教育,加快建立信用社会,提高国民的风险意识。
(四)建立国家个人信用专用网络
目前我国应针对个人信用网络技术开发与利用效率低下,网络硬件与软件投入不足,跨系统、跨行业不能进行互联、沟通的现实问题,全面加强电子网络建设,在信息基础设施、网络规模容量、低成本接入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上加大投入力度,努力建成覆盖全社会的信用查询网络系统和信息交流的双向流通体系,为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后盾。
四、结论
当前,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建设刚刚开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不够完善,存在很多问题。总之,个人信用制度的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政府有关部门、金融机构、个人信用中介机构和个人加强合作,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尽可能地采取有力措施来降低个人信用风险,加强风险防范。为了提高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建设的速度,保障建设质量,我国还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从实际出发,着重做好以上几个方面的工作,同时注意做好相关配套工作,以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个人信用制度。
[参考文献]
警惕公司债的信用风险 篇6
各路资金争相涌向高票息公司债,已悄然成为熊市中的一道风景。如一位债券基金经理所言,过去是债券发行商求着基金“买一点”,现如今则是基金求着券商“分一杯羹”,债券的紧俏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面对节节走低的股市,投资者的投资要求也变得更为现实,稳定收益低风险产品的受关注程度大大提高。整个9月的企业债券市场恍如去年的股票市场,债市融资需求大增带来新的投资机会。据相关数据统计,9月以来已有12家上市公司发行公司债券,共募集468亿元,环比增长逾六成,创出年内新高。
爆炸式增长
近期发行的一些公司债在一级和二级市场均受到资金极力追捧,其火爆场景堪于去年的股票市场相提并论。
以“08新湖债”为例,在7月2日的发行中,9亿元的网上发行量仅在17分钟内就告售罄,而排队等待申购的资金达到发行量的3倍。在7月18日首日上市后,其价格一路上涨,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涨幅达到了6%,远远超过了同期交易所国债市场的涨幅。
某债券基金经理认为,从第一天上市的交易情况看,很明显有大量散户资金介入。“很多买单从开盘直至收盘一直挂着,显然非机构资金所为。机构资金的做法是,一旦发现无法买到,就会马上撤离,转而投入其他可能产生资金价值的品种,例如短期拆借等等。”该人士说。从上市第一天,这只由民营地产企业发行的无担保债券,受到资金狂热追捧的程度可见一斑。从中也可看出,大量资金从股市撤离转投债券市场的蛛丝马迹。
近期发行的几只公司债都出现上网后半小时内就告售罄的情形,一级市场的火爆也让公司债的二级市场不断升温。10月的第一周,交易所债券指数连续飘红,其中沪深公司债指数周涨幅分别为4.21%和4.71%,几乎均以历史最高点收盘。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公司债市场的上涨与整体债市的回暖有关。从最近的政策面和基本面看,可谓利好不断。中国央行在短短1个月内两次下调贷款利率和准备金率,一次下调存款利率0.27%,这些举措促使债券市场整体收益率曲线不断下移,现券价格因而上涨。
尤其是10月8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与上次相比不再是部分银行下调,而是全线下调,这也意味着存款准备金率的下降周期开启,对资金推动型的债市来说无疑是一个有力支撑。
另一方面,从最近出台的有关政策和规定看,管理层有意大力发展公司债,上交所为此也有多项措施出台。9月20日,上交所为进一步明确公司债券发行、上市、交易的有关规定,提高公司债券市场流动性,促进上交所债券市场发展,对上交所《关于公司债券发行、上市、交易有关事宜的通知》中的相关规定进行了修订。此后,上交所又于10月7日发出通知,对2008年10月6日至2009年11月30日参与国债、企业债和公司债券的现券及回购交易,免收相关交易费用。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9月20日发布的规定降低了公司债回购门槛,对持有公司债的投资者来说,再融资渠道更加便利,有利于公司债投资者的增加,间接促进公司债的发行,而10月7日的通知则为投资者交易提供了优惠政策。这些配套措施为债券市场进一步扩容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也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公司债交易。
信用风险良莠不齐
今年以来,公司债券市场发展迅速,市场容量扩大,信用增级方式丰富,发行人信用质量也日趋多样化。截至10月15日,中长期信用债的发行总额为2765.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倍;短期融资券的发行总额为3365.8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4%。
同时,公司债的信用增级开始趋于多样化。银行担保取消之后,第三方担保成为信用增级的主要形式,也取得了市场的认可。质押担保和无担保企业债个数各占15%。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公司债中接近一半的发行人经营房地产业务,其中中粮地产、万科、金地、新湖、保利、北辰的主营业务均为房地产开发,天津泰达和金发科技也有部分房地产业务。从行业上来看,房地产占据压倒性比例。
另一方面,企业债的发行人资质差异较大,对投资者专业要求较高。目前评级基本在A~至AAA之间。
以短期融资券为例,2008年市场变化较大的是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的发行。10月9日,交易商协会接受6家中小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的注册,注册额度共2.52亿元,首期计划发行1.97亿元。而中期票据的发行人目前一般都是大型央企,未来的趋势也将向资质较差的企业扩展。
今年以来,随着企业债发行量增大,债券基金的参与度也不断上升。富兰克林国海强化收益债券基金经理刘怡敏介绍说,出于风险控制的角度,一般基金公司会对各类债券的信用风险进行评估。
刘怡敏介绍,国海富兰克林债券评级系统将信用债券分为5类:A类是由央企发行,四大行或国开行担保;B类是非央企发行,但由四大行或国开行担保;C类是由3A级央企发行但无担保。上述三类均为AAA级,信用风险很低,一般无需信用分析,可直接买入。
D类是由非央企发行,有担保但非四大行或国开行担保;E类则是非央企发行,且无担保。这两类债券虽然利率较高,但信用风险也相应提升,一般需要经过信用分析,并且和行业研究员一起探讨才可进行投资。
今年下半年开始,一些无担保债券由于其较高的利率开始受到市场追捧.如已经发行的万科5年期债券(3年可回售),利率为7%;5年期由建设银行担保的万科债券收益率为5.5%;中国兵器装备集团7年期债券,利率为5.1%;近期还有联想控股债券,中国电信、大秦铁路以及多只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债等待发行。刘怡敏表示,出于风险控制的角度,债券基金对无担保债券还是会区别对待,不会盲目追逐高收益,控制信用风险非常关键。
短期有所调整
从近期市场的交易情况看,信用、利差的调整可能已经开始。
首先是铁道债发行开始降温。铁道部发行的企业债一直被市场视为风险极低的准政府债,上周三10年和15年期铁道债发行利率分别落在3.85%、4.03%,从中标结果来看偏于中性,与二级市场金融债利差达到15个基点左右。不过申银万国债券研究员屈庆认为,这一情况反映出一级市场与前期狂热时期相比已有所降温,表现在中标利率并未落在投标区间下限(在牛市狂热时期资金为了配置量完全可能发生),且投标倍数仅为3.9倍和2.4倍,较9月份明显下降,意味着投机性资金一部分已经离场。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近期非发债企业资金链断裂事件频发。屈庆认为,尽管对经济周期的担忧不断加大的同时,公司债券违约案例仍然“幸运”地未曾出现,但可以预期的是,在经济下滑的影响下,银行体系中坏账正开始累积。包括国内最大印染企业江融印染、华联控股子公司华联三鑫、常熟科弘、金田铜业等等,在前期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外需下降时,给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下游行业和房地产企业带来较大的财务压力。而近期下游需求下降对一些债务负担较重的中游制造型企业则进一步形成压力,它们在成本上升时为了应对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不断增加库存,而产能过剩在遭遇需求下降时将考验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多数企业的资金周转天数明显变长,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大幅增加,资金压力加大。
这样的影响并非仅对一些小企业适用,资产规模较大的企业如果缺乏有效的资金管理能力,同样可能面临财务风险。尤其在银行选择借贷的一些行业中,如果企业由“5个井盖盖6口井”变为“3个井盖盖6口井”,则公司的信用风险将进一步加大。从这个角度看,商业银行的行为是判断信用风险的“领先指标”。
电子商务的信用风险 篇7
在互联网应用普及后, 电子信用证在开放式因特网的环境下逐渐演变为网上信用证, 即在网络平台操作传统纸张信用证。同时, E时代的到来, 使得当代国际贸易由纸制单据向无纸化贸易逐渐演变, 传统信用证业务的单证运作模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电子交单和电子审单已经提上议事日程。
2 电子信用证在国际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电子信用证的效力问题。对受益人来说, 电子形式的SWIFT信息是否是一个有效的信用证, 电子合同的载体与传统的书面文件大不相同。这使现行的法律规范的某些规定对作为电子合同载体的电子数据信息的法律效力及有效性产生了影响。如果不解决电子数据信息的法律效力问题, 也就无法确定电子合同的法律效力, 这势必对电子交易的正常发展构成极大的阻碍。
(2) 书面形式的确定标准问题。在电子交易环境下, 当事人传递的只是一组电磁记录, 且可以不同格式存在于多种形式中, 但现有法律没有明确表明书面形式的格式要求。电子信用证开证行承担了提供电子记录格式的义务, 如果开证行提供了电子记录的格式, 对相对人来说, 实际上是提供了一份格式合同, 对此相对人必须无条件接受。由此可见这一条是对传统合同法乃至电子合同法下格式合同订立自由原则的否定。
(3) 电子签名引发的安全问题。传统的书面手工签名具有较强的证据力, 发送方和接收方可通过书面文件上的手书签名与盖章来判别文件的归属。而电子签名的安全性较之传统手工签名要低很多, 因为电子签名更容易被模仿和伪造。而且, 各方当事人所传递的信息如果不采取特殊的保护措施将很容易被修改而不留任何痕迹。目前, 还没有一种电子签名能够得到使用者的普遍接受, 这也使得对电子签名的规制变得更加困难。
(4) 主体多元化引发的安全问题。国内外银行在电子信用证业务中的步子迈得比较谨慎相反很多电子商务企业已纷纷涉足电子信用证业务, 导致信用证业务主体的多元化。但因后者并不具有商业银行的信用, 所以其开展的电子信用证的业务, 导致信用证的异化, 改变了传统信用证银行信用的界定。因此, 对电子信用证的服务主体进行认证, 成为必要之举。另外, 电子信用证的交易过程是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处理单证信息, 各方当事人可能并不了解对方是否真的存在, 更不用说商誉如何, 因此, 各方当事人很难保证其交易的安全性。
(5) 减轻了银行电子审单责任, 加重了电子交单人的责任。由于电子信用证项下所有单据制作, 传递都是借助电子工具, 伪造单据非常容易。银行对电子信用证的发送者的身份, 信息来源不承担责任, 银行对电子记录是否完整及未经更改也不承担责任。银行对报文传输或单据递送过程中发生的延误、中途遗失、残缺或其他错误产生的后果, 概不负责。
(6) 电子信用证的实践有待规范化。纸制国际结算方式在一段时间内, 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将保持不变, 电子网络化国际结算的实务性操作统一规范有待进一步推广和完善, 即使是在目前的国际电子信用证实践中, 也只有Bolero与Swift密切合作, 因此, 明确声明采用Eucp规则。而其他的电子信用证实践都是自成一家, 国际商会统一电子信用证运用规则的努力遭到了挑战。
3 电子信用证在银行风险中的防范分析
(1) 信用证在开立、修改和传递过程中的风险。信用证电子化, 使得其开立和修改只是经由开证申请人之手, 进行数据录入, 而不用再由银行的工作人员进行进一步的录入, 从而降低了手工录入的错误, 或者是由于开证申请人的书写问题而导致信用证内容的错误。
(2) 审查单据上的风险。传统信用证的审单过程, 往往是最为复杂的过程, 也是不法分子进行信用证欺诈最常用的环节。UCP600中规定的信用证独立抽象性的基本原则和“单内一致、单单一致、单证一致”的表面相符标准审核交单人提交的单据。银行虽有义务“合理小心地审核一切单据但只要单据表面上达到“一致”, 银行就必须对卖方履行付款义务, 银行没有义务审理单据的真实性。除非单据伪造是显而易见的, 否则银行就有义务付款。对于这方面的信用证欺诈防范, 电子信用证设立了三道防线:
会员制的保障。系统服务商在提供信用证服务是采用会员制, 即“内部人”进行交易的方式, 有效减少了信用证欺诈。即在开证申请人通过系统服务商提供的平台进行相关操作的前提是该服务商的会员, 而要成为会员就必须对其的基本信息进行录入, 而后就会存在服务商的电子档案之中, 并将对其后续的服务进行跟踪。采用注册会员制, 会使得交易方的信息实现一定程度上的透明化,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欺诈风险。
认证机构的保障。与传统信用证相比, 银行在付款之前增加了一项重要义务, 即向认证机构确认单据的电子签章的真伪。由于在网络环境下, 各方当事人所传递的信息如果不采取特殊的保护措施将很容易被修改而不留任何痕迹, 这就需要通过电子认证制度加以“证实”。即使某信用证的受益人在认证机构开立了虚假的账号, 银行信任此认证机构提供的虚假账号, 并据此所作出的付款, 其损失最终也可向该认证机构进行索赔。电子签章和电子认证从本质上都是为了确保信用证的真实有效性。
电子审单的保障由于电子单据内容格式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审单过程将更多地借助计算机系统的自动校验, 从而提高了审单速度, 减少了工作量, 降低信用证结算成本进而降低整个信用证业务的交易成本。电子单据是以电子数据的记录形式, 从制作初始, 就被存储在各个贸易活动方自身的系统中, 每个系统的防护手段都是电子数据得以安全存储的保证。
(3) 时间上的风险。UCP600中, 开证行、保兑行及指定银行审核单据的期限改为“最多为收到单据的翌日起第五个工作日”。而这一时间上的从七天到五天的缩短, 无意识增加了银行的风险。
综上所述, 电子信用证在银行风险防范方面的突出优势以及信用证电子化的趋势的必然性是显而易见的。但是, 电子信用证在安全性方面仍然还有不足, 还需要进一步的技术提升;同时, 在立法上, 也需要对此过程中主体的责任进行进一步的明确.
参考文献
[1]张岩.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电子交单增补 (2007年修订本) [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6.
电子商务的信用风险 篇8
一、在线消费行为特点
1. 消费者直接参与生产和流通的全过程
传统的商业流通渠道由生产者、商业机构和消费者组成,其中商业机构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在网络环境下,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网络支持下直接构成商品流通循环。消费者能够直接参与到生产和流通中来,与生产者直接进行沟通,从而使生产者更容易掌握市场对产品的实际需求,减少了市场的不确定性。
2. 理性的消费行为
网络环境为消费者挑选商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选择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消费者可以不必面对嘈杂的环境及各种影响和诱惑,理性地规范自己的消费行为。理性的消费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大范围地比较。在传统营销环境下,虽然大多数消费者都会“货比三家”,精心挑选,但是毕竟信息来源有限,再加上地理环境等条件的限制,能够让消费者选择的品种实在是少之又少。在网络营销环境下,由于网络和电子商贸系统巨大的信息处理能力,为消费者在挑选时提供了空前规模的选择余地,从而使上述情况得到较大改观。
(2) 理智的价格选择。对消费者来说,他们不再会被那些先是高价、然后再优惠打折的价格游戏弄得晕头转向。他们会借助自己的计算机充分地利用各种定量化的分析模型进行分析,迅速算出商品的成本价,然后再进行横向比较,做出非常理智的购买决策。
(3) 主动表达对产品或服务的欲望。无论是对产品或服务需求的表达,还是在信息的收集或是售后的反馈上,网上消费者的主动性都大大增强。网上消费者不再被动地接受厂家或商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上网查询合适的产品。如果找不到,网上消费者会通过网络系统向商家或厂家主动表达对某种产品的欲望,这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过程。
二、电子商务信用风险 (PTRR) 对在线消费行为影响
1. 基于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的网上消费行为
(1) 确认需要。在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的影响下,原有的实际需求和潜在需求可能发生相互转化。在虚拟市场信用不确定的环境中,电子商务企业必须了解PTRR对网上消费者的需求在不同时间内的不同影响,以便采取相应的促销手段去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浏览网页,诱导他们的需求欲望。
(2) 收集信息。一个需求被唤起的消费者会去寻求更多的信息。所以收集信息成为网上消费者购买过程的第二个环节。这个环节的作用就是收集资料,为下一步的方案评价做准备。
(3) 购买决策。与传统的购买方式相比,网上消费者在购买决策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网上消费者理智动机所占比重较大,而感情动机所占比重较小。第二,网上购物受外界影响小。第三,网上购物的决策行为与传统购买决策相比速度要快;第四,网上消费者面临的信用风险更大。企业要在虚拟环境中达成交易并非易事。网上消费者在决策购买某种商品时,一般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第一,对厂商有信任感。第二,对支付有安全感。第三,对产品有好感。这三个条件的前两个与PTRR都有一定的关系。
(4) 购买后评价。消费者购买商品后,往往对自己的购买选择进行检查和反省,以判断这种购买决策的准确性。如果产品的价格、质量和服务水平与预料的相匹配,消费者会感到心里的满足,反之,消费者则会产生厌恶情绪;电子商务信用风险是高,还是低,过高则要设法降低。购买后评价往往能够决定消费者以后的购买动向。
2. 基于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的站点导向分析
(1) 电子商务信用风险对网站特性的影响。我们用感知使用方便和感知有用这两个参数来表示网站特性。电子商务信用风险对网站特性的影响为:电子商务信用风险越高,消费者在使用网站时越要考虑PTRR这一因素,因此,在线消费者可能感知网站使用没有低PTRR的方便,网站不能降低或消除PTRR,因此,消费者感到网站有用性也降低。可见,电子商务信用风险对网站的感知使用方便和感知有用具有负的影响。
(2) 电子商务信用风险对在线购物态度的影响。电子商务信用风险越高,在线消费者的PTRR越高,在虚拟市场购物时,越可能犹豫不决,因此,电子商务信用风险对在线购物态度有负的影响。
(3) 电子商务信用风险对在线购物意向的影响。理,电子商务信用风险越高,在线消费者的PTRR越高,在线消费者更不容易产生购物意向,因此,电子商务信用风险对在线购物态度有负的影响。
从上述对基于PTRR的站点导向模型的分析可以看出:电子商务信用风险对在线消费行为即在线购物态度和在线购物意向是通过两种机制起作用的。其一,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直接作用于在线消费行为,影响在线购物态度和在线购物意向;其二,是通过间接作用影响在线购物态度和在线购物意向。但其影响结果是一致的:即电子商务信用风险对在线购物行为有负的影响,动摇了在线消费者的购物态度,降低了消费者的在线购物意向。
三、信用风险规避策略——在线信用风险避减服务
1. 网络中真实身份审核问题的解决
网络公证将传统的公证证明应用到C A证书的身份审核上,其具体的解决办法是:将遍布全国的数千家公证机构通过因特网联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平台—公证行业的“中国公证网”平台。当用户需要申请C A认证时,即可以到所在地的公证机构进行离线的面对面的审核(R A审核)。审核严格按照公证机构的要求与流程进行,公证机构对所审核的内容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审核后的资料统一进入公证机构的中心数据库中,进行安全存放。网络公证RA审核后所办理的CA证书就自然与其真实身份相对应,在随后的电了商务交易中的网上签名,即为其真实持有人所为。
2. 网络中的数据保全
在虚拟的网络交易中,如何才能让虚拟的交易数据得以固化并在日后可能发生的纠纷中作为证据被法院所采证,这同样是电了商务中的网络卞体所关心的问题。网络公证计划的解决方案是提供第三方数据保全服务。当交易双方在网上达成协议后,各自用CA证书对合同进行加密签名,并将合同电文数据内容提交到网络公证计划数据保全中心。如果交易双方出现纠纷,解密打开合同将由公证机构出具证据保全公证书,而公证文书在法庭上可以作为证据直接采纳,除非有足够的证据将此推翻。公证机构所出具的文字证明效力是任何一家商业机构无法比拟的。
3. 网上合同履行的提存服务
电了商务交易的信任危机除参与各方身份确认危机、交易数据的证据危机外,网络交易履行中支付信任更是阻碍网络交易发展的阻力。双方达成交易意向后,买方担心的是能否按时、按质、按量、准确地收到货物;卖方担心的是交了货物能否准确、及时地收到货款。网络交易双方共同关心交易合同履行中的信用安全问题。网络公证计划同样解决了这个问题一依照传统的提存公证思路结合网络技术展开网络提存业务。
4. 网络公证计划的服务领域
网络公证计划所提供的第二方服务平台,其服务的展开可完全通过在线完成,包括网上RA审核、网上CA证书申请、网上数据保全以及网上支付提存等等。目前,网络公证课题组针对网络公证服务迫切需求的7类应用领域,己开发出自主知识产权的相应系统软件,并逐步构建起信用中介平台:网上招标、投标领域;大型电了商务B2B交易网领域;大型企业自建电了商务网领域;行业性的专业电了商务网领域;网上证券应用领域;网上银行应用领域;其他,诸如网上拍卖、网上抽奖、网上专利申请、网上点击量等凡是在网络中进行的,其身份、数据或支付有安全信用担忧的领域。
5. 网络公证计划的法律保障
网络公证计划依托中国公证网,运用公证的国家证明力所构建的第二方信用与安全服务平台彻底廓清了网络交易主体对电了商务的迷惘,解决了电了商务发展的信用瓶颈。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这只是一种计划、一种实验,推广使用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随着电子商务中欺诈事件的盛行,虚拟市场中信用缺失、信用危机和信用状况恶化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电子商务信用风险正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关注,为了不断规范电子商务市场,必须不断开发电子商务技术,加强法规法制建设以消除电子商务信用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博:电子商务信用风险及规避机制研究[J].经济师, 2007 (04)
电子商务的信用风险 篇9
一、国际贸易中电子信用证的结算风险
1. 规范性风险。
传统国际贸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主要采取纸质的结算方式, 尤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现今仍在沿用纸质国际贸易结算方式, 因而网络化、电子化的信用证结算方式在实际应用中还有待加强推广和完善。同时, 国际商会还未制定电子信用证的统一运用规则, 仅有采用准立法方式推出的e UCP1.0, 目前只有Bolero与SWIFT明确提出了EUCP规则, 但这些在解决和规范电子信用证实务操作上仍缺乏有效性。由此可见, 电子信用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存在一定的规范性风险, 所以完善和规范电子信用证的运用规则是防范风险的关键所在, 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在发展中国家对电子信用证的大力推广。
2. 安全性风险。
电子信用证这一结算方式的特点就是整个程序的电子化, 在实务操作中主要依靠电子信息工具来实现所有单据的制作和传递。虽然电子信用证这种结算方式具有方便、快捷的优势, 但由于缺乏权威认证机构来辨别单据的真伪, 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极易出现伪造、诈骗等问题。因此, 电子信用证在国际贸易结算应用中还存在着安全性风险, 而要真正提高电子信用证的安全性, 除了要在相关技术上不断的努力完善之外, 还需要全方位协同物流、海关、商检等各方面的有机配合, 以此降低国际贸易电子信用证结算中的安全性风险, 为国际贸易方提供安全的交易和结算环境。
3. 法律性风险。
一般情况下, 国际贸易的电子信用证结算风险中还包括法律性风险, 这大多是因电子信用证的相关后台基础问题所造成的风险。网络化、电子化的操作程序使得结算过程易缺乏法律效力, 如电子签名、电子文件、电子支付等法律界定模糊, 容易引发一些法律问题, 从而导致贸易双方、开证行三者之间产生法律纠纷。其中, 电子记录格式是引发电子信用证结算法律问题的一大主要因素, 由于理解上的不一致, 受益人和开证行所提交的电子记录格式不符合某一机构或组织的格式需求, 于是因理解失误而产生利益纠纷, 这一问题会引发更为复杂的法律问题, 进而加剧了国际贸易结算的风险。
二、应对国际贸易中电子信用证结算风险的有效措施
鉴于电子信用证在国际贸易结算应用中所存在的各种风险, 为此需要相关机构或部门需要积极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通过技术和法律等的改进及完善来防范、降低风险。
1. 健全和完善EUCP的相关规定。
由于电子信用证目前只有EUCP规则来规范国际贸易的电子交单, 为此需要健全和完善EUCP的相关规定, 从而实现对电子信用证结算业务的规范化, 提高国际贸易电子信用证结算的安全保障。首先, 需要规定电子信用证业务的主体范围, 由于电子商务和电子支付的不断发展, 许多电子商务公司也提供电子信用证业务, 为此需要严格规范开展电子信用证业务主体, 防止因主体的不规范而造成国际贸易信誉的降低。其次, 根据电子单据的提交速度和处理时间来合理规定电子单据交付、处理的时间期限, 以提高电子信用证结算业务的效率。
2. 电子单据功能上的技术和法律保障。
电子信用证的单据主要包括发票、保单, 为降低电子信用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应用风险, 这就需要从技术和法律两个方面出发来提供双重的保障。首先是技术方面的改进和完善, 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可设计出统一的电子信用证计算机网络记账系统及会计核算软件, 如此以实现对电子单据的识别和存储, 实现电子发票的会计核算功能, 提高电子单据的真伪识别与核算功能。而在法律保障方面, 根据电子单据的性质和功能来制定和确立相应的强制性法律规定, 以增强电子单据的法律效力。
3. 电子提单物权凭证功能上的技术和法律保障。
在电子信用证结算的实务操作中, 国际贸易双方需要拥有电子提单物权凭证, 通过流通功能和担保功能来实现物权凭证的功能, 电子提单只有满足物权凭证功能才可在顺利实现国际贸易, 避免在贸易过程中发生法律纠纷。电子化的结算形式使得国际贸易信用证的交易媒介发生了变化, 但只要在技术上实现EDI媒介快捷传递、永久存储信息的功能, 以及实现数字签名操作, 开发电子密钥来提高身份确认功能, 保障电子提单中流通转让的安全操作和担保效力。同时, 在已有《运输法公约草案》等法律基础上, 从法律上确保电子提单的流通性, 为其物权凭证功能提供法律支持。
三、结语
总而言之, 电子信用证所具备的简便、快捷等优势使其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日益彰显, 信用证电子化的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各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应大力推广和开拓电子信用证结算业务。当然, 为了积极发挥电子信用证对国际贸易发展的促进作用, 了解和把握电子信用证结算的风险, 并积极从技术和法律等方面采取应对措施来实现电子信用证结算在国际贸易中的高效应用。
摘要:电子信用证具有便捷性、准确性、灵活性的优势, 因而其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日益彰显, 信用证电子化的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不过在国际贸易的电子信用证结算实务操作中存在着规范性、安全性、法律性的风险, 这需要引起相关机构或部门的高度重视, 需要积极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通过技术和法律等的改进及完善来防范、降低风险。在此, 本文将重点探讨国际贸易中电子信用证的结算风险及其应对措施。
关键词:国际贸易,电子信用证,结算风险,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丛超.试论信用证诈骗的原因、危害及防范[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22 (1) :59-62.
农村小额信用贷款的风险管理 篇10
农村小额信用贷款是一项新兴的贷款业务,在近年来的实践过程中,着实为农村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缓解了农户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使得整个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然而目前情况表明,农村小额信用贷款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贷款笔数多、分布不均、贷款发放对象有差异性。这些现实问题都使得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存在风险,为了加强对农村小额信用贷款的风险管理,笔者首先分析了小额信用贷款的主要风险,然后给出若干规避风险的途径。
1 农村小额信用贷款现状分析
农村小额信用贷款的实施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在短时间内给我国农村注入新活力,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进程,农村小额信用贷款相关机构也不断增加,使得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持续增长,为了让这种现状得以稳定发展,“家庭联保”等措施应运而生,但是由于农村小额信用贷款的特殊性,不良贷款率明显高于普通的商业银行贷款。
为了减小目前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出现风险的几率,不少信贷机构做出了许多尝试。一些农村信用社加强了审批的严格程度,对于没有不良记录的农户首先进行初步审核,然后将农户家庭的经济情况进行综合考虑,确保农户有足够能力还款后将农户的贷款申请提交至村政府,村政府对农户再进行一次审查,并在审批结果中将申请贷款的农户分为几个不同的等级。通过此种方式,一些基本的风险可以得到控制,但是该方法使得不少农户无法获得申请信用贷款的资格,因为在确定还款能力的过程中不少农户无法满足硬性条件,这无疑违背了扶贫的最初使命,这与商业银行信用贷款十分相似。
2 农村小额信用贷款的主要风险分析
我国第一产业中的农业长期以来受天气情况、病虫害等影响很大,因此农业生产本身就存在极大的风险,相比其他产业,农业的受益情况和承担的风险情况都与其他产业有较大区别。本文分析的农村小额信用贷款是以农村低收入的家庭作为主要贷款对象的,这些家庭由于承担了很大的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家庭固有资产积累较少,往往也缺少担保物或者担保人,这都使得农户的信用情况得不到改善,这无疑被传统的大型金融机构拒之门外,在当今的信贷市场长期处于弱势地位,然而为了改变现状,这些人对信用贷款依旧有足够强烈的需求。在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刚推出的前几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突出了公益性,为农业的发展提供真正意义的扶贫贷款,该贷款业务不以盈利为目的,着实考虑农户实情,改善农户经济情况。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65期2014年第3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随着早期农村小额信用贷款试点的成果运行,以农村信用社为代表的一系列商业性金融机构进入该领域,使得小额信用贷款逐步走向商业化,并且不断吞噬着市场,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这些为了商业目的的金融机构中不乏素质低下的工作人员,同时也缺乏应有的信贷风险管理意识,使得目前的农村小额信贷面临不少风险。
农村小额信用贷款的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农村小额信贷的主要风险,对于公益性和商业性的信贷机构有同样的作用力。信用风险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首先,由于借贷人的素质参差不齐,一些借款人有主观的违约想法;其次,借款人自身的经济情况不良,同时经济发展本身有很大的风险,所以从客观上借款人可能没有还贷的能力。前者由借款人的自身素质决定,后者由不可规避的自然风险决定。小额信用贷款机构无法获得农户的自身道德修养情况,信息的不对称使得不少贷款一旦发放就无法收回,因为部分道德修养低下的借款人直接将贷款用于个人消费,而不是用于生产。
客观条件下的信用风险是该风险的主要组成部分。农民的还贷能力与生产成果有直接关系,然而生产情况和自然环境条件有密切的联系,一旦自然条件恶劣,农民的还贷情况必然受到严重影响,直接造成农民无法收回资金,使得信用状况恶化。农村小额信用贷款机构通常有十分明显的地域差别,往往农民的生产情况都有明显的区域性,因此同一地区的信贷机构往往会承担协同风险。自然状况不佳时,当地的信贷机构将会受到沉重打击,这种情况在农民耕种的作物品种单一的地区更加突出,信贷机构运营受到极大的威胁。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有较强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农民在一年之中的不同时期的收入情况有很大差异,表现为很强的波动性,这种周期性的波动性使得农户的还贷能力也受到影响。
农业在生产初期投入大,往往存款有限,无法应对突发状况。为了解决临时出现的问题,农户对资金有一定需求,手里需要有一定数额现金,然而该情况通常并不乐观。
农村小额信用贷款的运营风险。运营风险和信用风险有较大区别,它通常是来自外部的风险,该风险在农村小额信用贷款运营的初期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随着商业目的的信贷机构的介入,信用风险的控制理论逐渐成熟,然而运营风险却与日俱增,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
运营风险也可以理解为操作风险。目前农户对小额信贷的需求十分强烈,服务对象的基数很大,信贷机构需要处理大量的业务,然而机构内部员工的个人素质和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在工作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的商业化进程不断发展,使不少信贷人员获得了较大的审批权力,这就使得该信贷业务呈现出严重的官僚主义,一方面使得业务质量下滑,另一方面也滋生了受贿等违法行为。不少小额信贷机構借助国家和当地政府对农村信贷的支持,肆意违反规章制度,严重损害了机构和农户的利益。
3 农村小额信用贷款的风险管理措施
优化信贷运行机制。农村小额信用贷款运行的初衷是为对资金有迫切需求的农户提供帮助,帮助经济情况不良的农户改善经济。然而目前经济情况不佳的农户很难达到信贷机构审核过程中的硬性要求,从而无法获得贷款,这就使得贫困农户一直贫困。为解决该现状,必须放宽农户申请贷款的条件,深入评估农户的发展潜力,突破以往只关注现有资产的情况。为了与农业的周期性和季节性相匹配,应该适当延长信贷期限,给予农户一定的缓冲时间。对于南北地区,东西部地区要具体情况具体处理。要在确保信贷机构正常运营的情况下,综合考虑农户的实际运营状况,对农业生产特点和周期有详尽的了解,然后适当放宽贷款发放标准。
加强对信贷机构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农村小额信用贷款的指向用户往往是经济情况不佳的农户,由于知识水平不高,对金融制度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了解甚少,不少个人素质低下的信贷机构工作人员借此进行不良工作行为。为了确保我国农村小额信用贷款机构的良性发展,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适当的培训工作。培训的主题一方面可以是提高信贷员的专业素养和道德修养,另一方面是规范审批过程和操作过程,坚决抵制官僚主义的滋生,以适当的激励机制为信贷业务的发展建立良好的外部条件。
为了改善如今农村小额信贷过程中的自然风险、信用风险和运营风险,必须从内外两方面进行风险管理的优化工作,建立科学的信用等级评定制度,优化审核过程,为更多的贫困农户带来福音。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对员工进行定期培训工作,确保员工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个人道德水平。
【电子商务的信用风险】推荐阅读:
电子商务信用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文献综述06-10
电子商务信用管理07-15
电子商务信用服务标准08-11
电子商务技术风险评估10-22
银行信用卡客户团购电子商务业务模式分析08-03
信用卡、电子银行业务风险案例分析报告05-14
电子商务的安全06-23
电子商务的优势08-18
电子商务的现状09-20
电子商务的安全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