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防治技术(精选7篇)
全程防治技术 篇1
玉米是黑龙江省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以下简称玉米螟)是黑龙江省玉米上危害最大的害虫,一般发生年份造成减产10%左右,大发生年可使玉米减产20%~30%,玉米螟已成为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玉米螟是我国玉米生产上的第一大害虫,分布范围广、发生面积大、危害严重[1]。
在玉米螟的绿色防控技术中,传统的赤眼蜂释放技术和杀虫灯诱杀技术,防治效果并不稳定。2009年,黑龙江省开展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投射式杀虫灯诱杀玉米螟成虫,防效60%;性诱剂诱杀玉米螟成虫,防效60%;释放赤眼蜂寄生玉米螟卵,防效50%,喷洒苏云金杆菌防治幼虫,防效70%[2]。2010年,四川省开展了一系列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试验和示范,利用性诱剂防治玉米螟,防效58.21%;利用白僵菌防治玉米螟,防效75.78%;利用频振式杀虫灯防治玉米螟,防效60.82%;利用频振式杀虫灯+白僵菌的集成模式防治玉米螟,防效达85%以上[3]。单独使用某项绿色防控技术存在一定局限性,特别在玉米螟重发生区域,单一防治技术的防效未得到农民的认可[2,3]。在玉米心叶末期,人工投放颗粒剂是传统的化学防治技术,防效较高,但因高秆玉米品种的大面积应用,田间作业难度大,颗粒剂难以投施,加之农村人力雇工价格高涨等原因,并不能大面积推广。
本试验以玉米螟全程绿色防控为目标,以经济、实用、简便、高效为标准,在黑龙江省龙江县白山乡、黑岗乡、龙江镇,玉米螟百秆活虫达到200头以上的重发生区,开展玉米螟全程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此防控方案将几种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复合使用。首先,在玉米秸秆垛附近设置投射式杀虫灯加挂性诱剂组合,光诱、性诱双重诱杀,消灭越冬虫源;然后,在田间释放赤眼蜂,杀灭田间螟卵;最后,在田间应用自走式高秆作物喷雾机喷洒Bt,杀灭初龄幼虫。本试验在玉米螟重发生区,通过诱杀越冬虫源、杀灭田间螟卵、杀灭初龄幼虫三道防线的全程绿色防控,为达到高防效,以适应玉米生产高标准的需求提供技术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防治试验于2015年4月在龙江县白山乡东白土村、黑岗乡靠山村、龙江镇三合村3点进行,试验点在村屯周边,每个试验点面积100hm2,每个试验点均进行三道防线、四项技术的全程绿色防控。在黑岗乡索伯台村设不防治玉米螟的对照区,对照区的生产及环境条件与防治区相同,对照区面积100hm2,对照区与防治区间隔2 000m。
1.2 材料
玉米种植品种为先玉335,种植密度为64 500株·hm-2,播种、施肥、灌溉、除草、中耕田间栽培管理与当地常规生产田相同,且不使用试验处理以外的措施防治玉米螟;DT-15P型投射式杀虫灯(北京丰茂植保机械有限公司生产),该灯运用投射光方式引诱玉米螟,利用玉米螟成虫对特定波长的光线有较强的趋光性,使用特制长寿命高效灯管发出的特定范围波长的光源,引诱害虫成虫扑灯,滑落至下面的收集桶中[4];玉米螟性诱剂诱芯(北京中捷四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浅绿色,袖口式橡皮塞,重约0.7g,每个橡皮塞中注入约1 mg左右的玉米螟性引诱剂;赤眼蜂选用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赤眼蜂蜂卡(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生产)羽化率95%,单卵出蜂数75头左右;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为50 000IU·mg-1可湿性粉剂,由湖北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研制,湖北康欣农用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喷洒Bt药械为自走式高秆作物喷秆喷雾机(3WX-280G型、北京丰茂植保机械有限公司生产)。
1.3 方法
1.3.1 试验设计
于6月20日至7月30日,开灯诱杀成虫,在试验点的玉米秆垛附近和玉米田地边,每隔200 m放置一台杀虫灯,每个防治玉米螟试验点布置20台杀虫灯,杀虫灯上部悬挂放入性诱剂诱芯的诱芯架,诱芯20d更换1次,保证其诱捕效果,每盏灯控制玉米螟面积6hm2,每3d换1次水,换水同时加入洗衣粉5~10g。
在7月2-9日,于玉米螟田间落卵初期,开始在玉米田间释放赤眼蜂,放蜂27万头·hm-2,分两次放蜂,放蜂时,选择1株玉米的中上部叶片,将叶片顺着主脉伸展方向卷成一个小圆筒,把蜂卡用牙签固定在其中即可,第1次(7月2日)放蜂13.5万头·hm-2(45个蜂卡),即每222m2玉米田放置1个赤眼蜂蜂卡,每个蜂卡能羽化出蜂3 000头,第2次(7月9日)放蜂13.5万头·hm-2(45个蜂卡),方法同第1次。
在7月20-25日,玉米螟田间卵孵化率达到30%以上时,低龄幼虫蛀茎为害以前,使用3WX-280G型自走式高秆作物喷秆喷雾机喷施Bt,50 000IU·mg-1可湿性粉剂375g·hm-2,用药液量450L·hm-2。
1.3.2 测定项目及方法
(1)试验区玉米螟越冬调查。2014年秋季、2015年春季,在每个试验点村屯周边随机选择3点玉米秸秆垛剖秆调查,每点剖秆调查100株。调查玉米螟越冬基数平均百秆活虫,冬后基数平均百秆活虫,平均越冬存活率。(2)玉米螟防效调查。2015年9月剖秆调查防效,防治区3个村的每个村随机选取4块地调查,每块地面积选取为1hm2,每块地对角线法随机取5点,每点剖秆调查20株,防治区每个村调查400株;对照区同样随机选取4个地块,每块地面积选取为1hm2,每块地对角线法随机取5点,每点剖秆调查20株,对照区调查400株,调查被害株数、虫孔数量和活虫数量,计算被害株率、百株活虫、被害株减退率、虫孔减退率、虫口减退率和平均防效。
被害株减退率(%)=(对照区被害株率-防治区被害株率)/对照区被害株率×100;
虫孔减退率(%)=(对照区百株虫孔数-防治区百株虫孔数)/对照区百株虫孔数×100;
虫口减退率(%)=(对照区百株活虫数-防治区百株活虫数)/对照区百株活虫数×100;
平均防效=(被害株减退率+虫孔减退率+虫口减退率)/3。(3)挽回产量损失水平调查。在剖秆调查的同时,调查穗上折株数、穗下折株数和虫蛀穗柄株数,计算秆受害率、上折株率、下折株率和穗柄受害株率,计算产量损失率和挽回产量损失率。
产量损失率(%)=5.84%×秆受害率+11.4%×上折株率+32.1%×下折株率+13.0%×穗柄受害株率[5]。
挽回产量损失率(%)=对照区产量损失率-防治区产量损失率。
试验区与对照区实收测产,每个试验点选4块地,每块地随机取5点,每点5m2,果穗脱粒后称重,测量含水量,计算安全水单产。
1.3.3 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采用DP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采用Duncan氏新复极差法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区玉米螟越冬基数
在进行防治试验前,2014年秋季、2015年春季,在每个试验点村屯周边随机进行玉米秸秆垛剖秆调查,试验点东白土村、靠山村、三合村、索伯台村(CK)玉米螟越冬基数平均百秆活虫分别为203.8、212.2、201.5和204.5头,经方差分析,F值为3.12,F<F0.05=4.07,各试验点间玉米螟越冬基数百秆活虫差异不显著。各试验点玉米螟越冬基数总平均百秆活虫205.5头,冬后基数总平均百秆活虫181.5头,总平均越冬存活率88.3%。试验地点2013年玉米螟是重大发生年份,玉米螟为害的产量损失达20%~30%;玉米螟为害还诱发穗腐病的发生,不仅影响玉米的产量,还严重影响品质,降低玉米商品等级。
2.2 全程绿色防控的防治效果
在玉米螟重发生区,东白土村、靠山村、三合村3点试验3道防线全程绿色防控玉米螟的防治效果,通过秋季剖秆调查,3个防治区及不防治玉米螟对照区玉米被害株率分别为13.37%、14.24%、11.83%、100.00%,百秆幼虫存活数分别为12.41、8.62、7.49、238.43,百秆虫孔数分别为25.53、21.18、12.67、429.52,对照区被害株率、百秆幼虫存活数、百秆虫孔数均显著高于3个防治区,3个防治区之间差异不显著;3个全程绿色防控区的被害株减退率、虫口减退率、虫孔减退率、平均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平均防治效果都达到91%以上(见表1)。
表中数据为4次重复的平均值±标准误,同列中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0.05水平差异显著性。下同。The data in the table are mean of four replication±SE,and different lowercases mean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0.05level.The same below.
2.3 全程绿色防控挽回产量损失
在东白土村、靠山村、三合村玉米螟全程绿色防控区及对照区的产量损失率分别为1.36%、1.15%、1.65%、22.24%,对照区产量损失率显著高于3个防治区,3个防治区之间差异不显著。3个防治区挽回产量损失率分别为20.88%、21.09%、20.59%,差异不显著。防治区玉米秆受害率、穗上折率、穗下折率、穗柄受害率均显著低于对照区,防治区之间差异不显著,防治区玉米挽回产量损失率均在20%以上(见表2)。
2.4 全程绿色防控的增产效果
经试验区与对照区实收测产,东白土村、靠山村、三合村玉米螟全程绿色防控试验处理区平均产量分别为10 965.48、11 400.96、11 235.94kg·hm-2,对照区平均产量为9 300.64kg·hm-2,防治区均显著高于对照区,防治区之间差异不显著。3个防治区分别比对照增产17.94%、22.61%、20.82%,3个防治区的增产率差异不显著,在玉米螟重发生区,通过3道防线全程绿色防控,玉米增产率达到17%以上(见表3)。
2.5 全程绿色防控玉米螟的经济效益
通过对防治效果、挽回产量损失率、玉米增产量、全程防治技术投入成本、投入产出比的比较,评价技术的经济实用性。
2.5.1 玉米螟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成本构成
3道防线、4项技术全程绿色防控玉米螟投入总成本193.50元·hm-2,投射式杀虫灯加挂性诱剂诱芯防治成本40.50元·hm-2,其中杀虫灯、诱芯成本18.00元·hm-2,工时费22.50元·hm-2;田间释放赤眼蜂防治成本45.00元·hm-2,其中赤眼蜂蜂卡成本37.50元·hm-2,工时费成本7.50元·hm-2;自走式高秆作物喷秆喷雾机喷施Bt可湿性粉剂防治成本108.00元·hm-2,其中Bt药剂成本52.50元·hm-2,机械成本18.00元·hm-2,工时费37.50元·hm-2。
2.5.2 玉米螟全程绿色防控技术经济效益
3道防线、4项技术全程绿色防控玉米螟投入总成本193.50元·hm-2。3个防治区挽回玉米产量损失分别为1 934.53、1 953.13、1 906.63kg·hm-2,玉米价格按2.2元·kg-1计算,3个防治区分别增加效益4 062.46、4 103.38、4 000.97元·hm-2,投入产出比均大于1∶20。玉米螟3道防线全程防控的防治效果达到91.82%~94.02%,投入产出比高,能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具有更大的实用性(见表4)。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在玉米螟一代区,在村屯玉米秸秆垛附近设置投射式杀虫灯加挂性诱剂,诱杀越冬虫源;在田间释放赤眼蜂,杀灭田间螟卵;田间喷施Bt可湿性粉剂,杀灭初龄幼虫;玉米螟重发生区,在越冬成虫羽化期、产卵期和初孵幼虫期3个阶段,3道防线、4项技术全程绿色防控玉米螟,挽回玉米产量损失率达到20%以上,比对照增产率达到17%以上,投入产出比大于1∶20。
玉米螟成虫多在晚上羽化,19∶00-22∶00为羽化高峰,成虫一般在凌晨3∶00-4∶00交尾[6]。在黑龙江省的6、7月份,19∶00-20∶00、3∶00-4∶00这两个时段光线比较充足,投射式杀虫灯的光诱作用减弱,本试验应用杀虫灯加挂性诱剂技术,在杀虫灯减弱阶段,性诱剂可引诱成虫扑灯,光诱、性诱作用叠加,诱杀效果增强,且不用单设诱捕器而增加人工,节约成本。
赤眼蜂释放的初始阶段一旦出现低温(倒春寒)的情况,玉米螟发育出现参差不齐,卵的发生期不一致,影响放蜂效果;到了放蜂时遇到阶段性干旱高温,便会影响赤眼蜂的羽化,降低防治效果,通常仅为60%~70%[7,8]。赤眼蜂虽能消灭大量螟卵,但常有10%~30%的螟卵不能寄生,因而还会造成为害,结合使用菌剂将残余的幼虫消灭,效果是很理想的[9]。2010年,对黑龙江、内蒙古、四川等多个示范区绿色防控玉米螟效果的调查表明,赤眼蜂等单项绿色防控技术的平均防效65%,苏云金杆菌+赤眼蜂、杀虫灯+苏云金杆菌+赤眼蜂2项集成绿色技术模式的平均防效均达70%以上[10]。本试验在赤眼蜂田间灭卵后,(赤眼蜂田间释放10~15d以后),玉米大喇叭口期,残余的玉米螟卵已孵化、集中在玉米心叶将要钻蛀茎为害时,采用自走式高秆作物喷杆式喷雾机喷洒苏云金杆菌杀灭残余螟卵孵出的幼虫,进一步提高防效,满足高标准的生产需求。
2013年,黑龙江省青冈县应用赤眼蜂、Bt乳剂、杀虫灯单项技术防治玉米螟,经调查,用赤眼蜂防效为56%,杀虫灯防效为53.5%,高秆喷雾机喷洒Bt乳剂防效为67.4%[11]。颗粒剂、杀虫灯、赤眼蜂等单项防治技术的防控效果难以保证[2],不能满足生产所需更高的防治效果的要求。2014年,四川省进行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组装集成的田间防效测定,杀虫灯+赤眼蜂、杀虫灯+性诱剂、赤眼蜂+性诱剂、赤眼蜂+白僵菌4项组装防控技术的平均防治效果分别为57.46%、57.43%、65.78%、79.09%[12]。2010年,黑龙江应用诱虫灯+赤眼蜂+白僵菌的集成模式防治玉米螟,防治效果达70%以上,玉米增产10%[13]。利用几种防控技术集成模式防治玉米螟,对玉米螟的多个发育阶段实行控制,发挥了不同防控技术的优势且相互间没有干扰,共同降低玉米螟为害,能够提高防治效果。
本试验的3道防线、4项技术的组合应用,充分利用了各项技术的优点,各项技术之间优势互补,比各单项技术应用的防治效果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一般可提高20%,平均防治效果达到了91%以上,玉米螟全程绿色防控区的产量损失率控制在2%以内,百秆幼虫存活数在13头以下,达到了经济、实用、简便、高效的标准。
应用玉米螟全程绿色防控技术减少了农田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高效控制了玉米螟的危害,同时保护有益天敌生物及生态环境,能保障食品的品质和安全性,促进了玉米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本试验在一般生产田条件下进行,在玉米育种田及鲜食甜玉米田、粘玉米田的防治效果还需进一步研究。
摘要:为有效控制亚洲玉米螟的危害,减少农药的残留和污染,采用投射式杀虫灯加挂性诱剂、田间释放赤眼蜂和喷施Bt可湿性粉剂4项技术,分别在亚洲玉米螟一代区的越冬成虫羽化期、产卵期和初孵幼虫期设置三道防线,全程绿色防控亚洲玉米螟。结果表明:全程防控技术平均防效达91%以上,玉米挽回产量损失达20%以上,玉米增产达17%以上,投入产出比大于1∶20,应用亚洲玉米螟全程绿色防控技术能高效控制亚洲玉米螟的危害,大幅度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满足玉米生产的高标准需求。
关键词:亚洲玉米螟,全程,绿色防控,投射式杀虫灯,赤眼蜂,防治效果
全程防治技术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研究对象来源于2012 年1 月~2013 年9 月我院产科住院分娩产妇, 其中全程宣教组103 例为治疗组, 为我院产科建卡产检、入院分娩并产后访视的孕产妇;常规宣教组89 例为对照组, 仅在我院住院分娩、未产后访视仅产褥期后复查的产妇。 两组患者在孕产次、年龄、学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签署知情同意书;2初中及以上文化水平;3年龄20~35 岁;4产褥期后可返院行产后复查。
1.3 排除标准
1妊娠并发症、严重心、脑、肾等器质性病变;2有精神病史者;3有产后出血、产褥感染等疾病。
1.4 治疗方法
1.4.1 治疗组孕期宣教通过产检门诊及孕妇学校收集资料填写孕妇风险评估表, 有针对性进行宣教或音乐疗法[4], 并进行产后护理及产后哺乳的情景教育[5];分娩期宣教则采用一对一陪护分娩, 陪护期间就分娩方式、哺乳技巧、产后护理等进行宣教和干预, 并在出院时 (产后3~5 d) 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 (EPDS) 评价抑郁程度;产褥期宣教则产后每周根据出院前的评估风险进行电话访视, 并就新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 必要时委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家庭访视, 待产褥期满后通知产妇复查, 再次进行EPDS评价。
1.4.2 对照组因孕妇未在我院建卡, 故仅在分娩时采取同样的健康宣教及抑郁评估, 常规产后访视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 我院在产褥期满后复查再次进行EPDS评估。
1.5 评价工具
孕期建卡时及分娩前使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 , 出院前及产褥后复查时采用EPDS评价抑郁的严重程度。 EPDS具有简洁、敏感、易懂等优点, 是为产后抑郁所专门编制的[6], 仇剑蓥等[7]将港版EPDS在内地测试298 名产妇, 研究表明其最佳临界值为9.5, 为广大产妇所接受。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6.0 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 χ2检验。 以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孕期建卡时及分娩前抑郁情况比较
治疗组103 名孕妇孕期和分娩的抑郁评分结果显示:分娩前SAS值及SDS值较孕期有所下降, 但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SAS值及SDS值均未达抑郁或焦虑诊断标准。 对照组仅在分娩前行抑郁评估, 5 例达轻度抑郁诊断标准。 具体数据见表1。
注:“-”表示无数据;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
2.2 两组产妇EPDS评估情况比较
两组产妇产褥期复查时EPDS分值比较显示:治疗组孕妇的心境、乐趣、焦虑、失眠及自伤等方面EPDS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总分为 (3.46±2.32) 分, 与对照组总分[ (7.22±1.62) 分]比较,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 < 0.01) 。 具体见表2。 此外, 因新生儿黄疸、婆媳关系紧张、产后缺乳、经济条件等因素被评估为极轻微产后抑郁或轻度产后抑郁症产妇共19 例, 其中治疗组中7 例, 发生率为6.8% (7/103) , 对照组12 例, 发生率13.5% (12/89)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 < 0.01;EPDS: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
3 讨论
PPD是产褥期妇女较常见的情绪异常, 初期症状较轻, 若不及时干预, 产后2 周内可能发展为程度较重的产后抑郁症, 待半个月或1 个月后症状明显, 则会严重影响产妇、新生儿的身心健康[8]。 产前、产时和产后的多种因素均能导致PPD的发生, 因此对产妇的全程护理至关重要[9]。
本研究在孕期使用SAS和SDS, 通过医护人员全程健康宣教的干预, 在分娩方式选择、对胎儿性别的担忧、对疼痛恐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 孕妇的焦虑状态及抑郁评分未见明显加重, 均未达抑郁或焦虑诊断标准按照;而对照组未经全程健康宣教的干预, 分娩前SAS值及SDS值高于治疗组, 达轻度抑郁诊断标准者5 例, 发病率为5.62%, 故认为该全程健康宣教是有效的。 而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分娩后及产褥期后复查时的EPDS总分比较,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 <0.01) , 尤其是全程宣教组孕妇的心境、乐趣、焦虑、 失眠及自伤等方面EPDS值明显低于常规宣教组, 表明全程的健康宣教通过改善抑郁可提高产妇的生活质量。 按照EPDS最佳临界值为9.5, 本组研究全程健康宣教组和常规宣教组产妇抑郁症发生率分别为6.8% (7/103) 及13.5% (12/89) , 前者明显低于后者, 与国内报道产后抑郁发生率3.8%~16.7%相符, 仍低于国外报道3.5%~33.0%的发生率[10,11,12], 这与国内产妇发生抑郁状态未就医或医院未引起重视相关[13]。
我院全程健康宣教在孕期、分娩期及产褥期针对性的开展健康宣教, 情景教育、孕妇学校等模式为产妇提供妊娠分娩的知识, 可消除其因无知而产生的紧张恐惧心理[14]。 分娩出院后的干预医务人员参与较少, 而产褥情况、母乳喂养、家庭关系、婴儿健康状态等负性刺激, 可促发PPD的发生[15], 故我院重视产后访视, 必要时或通过社区医护人员家庭访视进一步解决疑惑, 缓解抑郁[16]。
综上所述, 全程健康宣教的干预能有效缓解产后抑郁状态, 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笔者将在调查问卷上进一步分析手术方式、婴儿健康状况、经济因素、家庭因素等影响因素影响产后抑郁的权重, 以期更有目的地指导健康宣教工作。
摘要:目的 探讨全程健康教育在产妇产后抑郁症干预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9月四川省眉山市中医医院产科住院分娩产妇192例, 将接受全程健康宣教的103例孕产妇作为治疗组, 仅产前及产后复查的89例孕产妇作为对照组, 治疗组在孕期及分娩期有针对性进行宣教, 并进行产后护理, 对照组仅在分娩时采取同样的健康宣教。孕期建卡时及分娩前使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 , 出院前及产褥期后复查时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 (EPDS) 评价抑郁的严重程度。比较治疗组孕期及产前抑郁评分情况以及两组患者产前产后抑郁评分情况。结果 治疗组孕期及产前SAS及SDS抑郁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组产褥期后EPDS总分为 (3.46±2.32) 分, 明显低于对照组EPDS总分[ (7.22±1.62) 分], 两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全程健康教育可预防孕期抑郁, 对降低产后抑郁有显著疗效。
棉花全程调控技术 篇3
新疆农四师六十三团地处塔克尔穆库尔沙漠腹地,年日照2700小时,有效积温3500℃以上,年降雨量148mm,无霜期150天左右,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大风、干旱、冰雹、霜冻等,晴天多雨天少。即有有力的天气条件,又有不利棉花生长的条件,通过多年生产实践,试验研究,在贯彻“矮、密、早、膜”栽培技术的基础上,改进播种方式,选择适合本地区栽培的品种,团场棉花产量不断提高,全团皮棉单产从2001年的112kg/667m 2提高到2006年的136kg/667m 2。现将棉花全生育期调控技术简介如下:棉花是无限制生长型植物,具有很强的可朔性,在生长过程中从外源激素、水、肥、温、光等都会影响棉花的长势长相及产量构成因素。合理促控,塑造合理株型均衡田间群体结构和提高光能利用率,是棉花栽培的核心内容。抓好棉花全生育的调控技术,搭好丰产架子,提高结铃率,达到丰产栽培的目的。
1 种子调控
1.1 晒种:
由于棉种休眠期长,需要较长的后熟时间。通过晒种可以起到打破休眠,杀死种子表面病菌的目的。
1.2 浸种:
用缩节胺200m g/L浸种12小时,幼苗侧根数量增加30%以上,地上部分生长放慢,节间适中(3.4-4.5)cm,出叶速度并不降低,初始果枝平均下降一个节间。苗期一般不需要化控。如雨水多则可视情况轻控。
2 蕾期调控
2.1中耕:可以有效提高地温,促进棉苗根系发育。中耕深度先浅后深,做到碎土良好,达到增温保墒的目的。
2.2叶面施肥:补充棉花苗期生长所需的微量元素,硼、锌及少量的氮、磷肥。
2.3受灾棉苗、僵苗一促为主,采取中耕、喷施赤霉素、叶面肥,对发生干旱的面田要提前灌水施肥促苗早发。
2.4 喷施缩节胺,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促进花芽分化,控制基部节间伸长,主茎日生长量控制在0.7-0.9cm之间为宜,根据品种、土壤肥力、长势长相、天气状况适当调整化控浓度和次数。
3 花期调控
3.1 此时期是棉花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旺盛期,又是水肥供应充足期。在灌水前3-4天必需对棉田进行缩节胺化控,用量在3-5g/667㎡.施用缩节胺次数、时间、用量应结合气候水情、品种、土壤肥力、长势长相灵活掌握。再用药量上掌握前轻后重的原则。为防早衰进行二次追肥,施尿素8-10kg/667m2。
3.2 打顶整枝:通过择除顶心,去掉顶端优势,抑制营养生长,促进生殖生长,使养分有效的运输到生殖器官,防止早衰,保证秋桃成铃。
3.3 打群尖:抑制叶枝和果枝生长,改善群体通风透光条件,保证蕾铃正常发育。
3.4 去叶枝、推株并垄: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促进底部棉铃的发育。
4 吐絮期调控
全程省力化养蚕技术 篇4
1 小蚕饲养
小蚕是指1~3龄蚕, 这一阶段实行小蚕共育, 采取防干饲养。
1.1 小蚕共育
根据蚕种量的多少, 以自然村、村民小组或联户为单位, 将每一户蚕农的蚕种集中到一起, 从中遴选出养蚕技术好、有责任心、会管理的人员, 进行蚕种补催青、孵化和小蚕饲养工作, 化千家万户养小蚕为少数人专门从事小蚕饲养, 从而解放了劳动力。
1.2 防干饲养
小蚕防干育是根据小蚕对高温多湿适应性强这一特点而采用的一种技术措施, 其目的是使饲育环境保湿, 从而保持桑叶新鲜, 使小蚕吃好、吃饱, 发育齐一, 体质强健, 且节约用桑, 节省劳力。
1.2.1 防干膜。
以市售聚乙烯塑料薄膜为原料, 根据蚕匾的规格每张剪成略大于蚕匾, 然后在薄膜上打通气孔制成小蚕防干膜, 孔距5 cm, 孔径0.1 cm (以1龄小蚕钻不出为适度) 。其特点是坚韧耐用, 容易消毒, 能通气, 能保桑叶新鲜, 可以多次使用, 是一种优良的覆盖防干材料。
1.2.2 覆盖育。
1~2龄蚕, 防干膜上盖下垫, 3龄只盖不垫, 饲育时, 每次给桑前30 min揭开上盖的防干膜, 当各龄期蚕开始眠下时就不盖, 至下龄饷食后再覆盖, 下雨天不盖。各龄蚕座最大面积为:1龄1 m2, 2龄2 m2, 3龄6 m2。
1.2.3 给桑。
传统养蚕每天给桑4~6次, 但采用了防干饲育每天给桑2~3次即可, 不但节省了劳力, 而且由于采用了防干膜, 还保持了桑叶的新鲜。给桑方法是:一般每天早晚各喂1次, 中午补喂1次, 有时中午不喂。每次给桑前30 min揭开防干膜, 喂桑叶后即盖上。
1.2.4 蚕体蚕座消毒。
每天早上用防病1号、晚上用新鲜石灰粉喷洒蚕体蚕座进行消毒、干燥。每次加网都要用蚕用四○二浸网对蚕体进行消毒。灵活掌握添食防病, 2龄开始用蚕用红霉素进行添食防病, 以后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蚕药进行添食, 饷食时添食效果最好。同时, 不要忽视养蚕期蚕室的消毒工作, 特别是在除沙后要结合补湿进行蚕室消毒, 搞好蚕室卫生。
2 大蚕饲养
小蚕共育至3龄后将蚕分发到各户饲养, 4龄后为大蚕, 此时可以将蚕下地养地蚕, 同时采取条桑饲育, 可节省大量劳力。
2.1 地蚕饲育
地蚕饲育就是蚕不在蚕匾中饲养, 而是直接将蚕放在地上或搭的架子上饲养。方法是:首先在地上放1层干稻草, 然后撒上1层新鲜石灰, 再将蚕移至其上饲养, 期间一直至蚕上簇都不用除蚕沙。
2.2 条桑育
条桑育主要在农春蚕和夏蚕的养殖上应用较多, 春蚕是在大蚕期边伐条边养蚕, 夏蚕是桑树夏伐后采用疏芽叶来养蚕。
2.2.1 蚕座面积。
每龄蚕的蚕座最大面积在蚕饷食后一次扩增到位, 4龄蚕最大面积约8 m2/张, 五龄蚕为30~40 m2/张。
2.2.2 给桑。
每天喂条桑2次, 即9:00和21:00各喂1次。剪条时间为早上和下午。为了让蚕及时吃到新鲜叶, 要做到早采, 上午喂;下午采, 夜晚喂。避免中午采叶, 并且喂多少剪多少, 不要让蚕儿吃过夜叶和陈叶。若遇天气干旱, 气候干燥, 桑叶容易萎凋, 可以在每次喂蚕后适当添食补水等, 以保持桑叶新鲜。喂蚕方法:喂前先将过长枝条剪掉, 喂蚕时要求叶芽部分朝内, 枝杆部分向外, 力求蚕座平整, 枝条平行摆放, 杜绝枝杆交叉、“十”字排放。
2.2.3 消毒防病。
尽管大蚕抗病能力比小蚕强, 但大蚕食叶多, 蚕座湿度大, 更有利于病菌的滋生繁殖。因此, 保持蚕座干燥, 加强蚕病防治不容忽视。要求每天晚上喂叶前撒1层新鲜石灰以便干燥蚕座和蚕体、蚕座消毒, 30 min后再喂叶。期间灵活掌握药物添食, 同时根据天气情况加强蚕室通风换气。
3 塑料折簇自动上簇
纸板方格簇是目前最优良的簇具, 但其上簇既费工又较繁锁, 许多蚕农都难以接受, 而使用传统稻草蜈蚣簇则柴印茧、黄斑茧比较多, 茧子质量较差, 同时做簇具也较费人工, 并消耗大量的稻草, 且蜈蚣簇不能重复使用。而塑料折簇可以解决二者的不足, 并且采茧方便, 只要操作科学, 所结出的蚕茧质量与方格簇相比也不逊色[2]。
3.1 自动上簇方法
一般蚕5龄饷食后经6~8 d开始吐丝结茧。蚕在将熟时改用片叶饲养, 待熟蚕量达5%左右时, 添食1次蚕用蜕皮激素, 下一餐再喂1层片叶, 然后用竹竿或剪下的桑树枝条铺在上面, 竹竿每25 cm放1根, 再放上折簇与竹竿呈“十”字型。折簇不宜拉得太长, 长度不超过1.2 m, 通常簇具波峰里蚕茧够做即可, 折簇应距墙边5~7 cm, 避免蚕宝宝爬上墙壁并在其上营茧。春蚕上簇可铺1~2层折簇, 夏秋蚕宜采用2层折簇上簇, 2层呈“十”字型叠放。
3.2 簇中管理
放簇后, 先适当关闭门窗, 保持簇中光线均匀、无风, 促进熟蚕入孔结茧。当熟蚕定位开始营茧时应及时开窗。见白后, 还要继续开窗排湿, 以促进蚕茧内层湿气排到茧外。簇中温度以24℃为宜, 同时还要做好防鼠工作。蚕茧成形转硬后, 将簇连茧拿走, 然后把簇下的蚕沙全部清理出去, 再将簇连茧移入蚕室叠放, 一般叠放5层, 每一堆之间要留通道以便通风和走人。
3.3 适时采茧
一般上簇后春、秋季7 d, 夏季6 d即可采摘。采茧时, 先清除簇片上的杂物和下脚茧, 再把簇片放置于干燥、清洁的蚕箔内, 用手采下蚕茧。采茧过程中动作要轻、避免损伤蛹体, 且应根椐上簇时间, 做到先上先采, 分批采茧, 分级售茧[3]。
3.4 折簇的洗涤和保管
采茧结束后, 先把折簇按原形扎紧, 在1 kg漂白粉加15 kg水配制的消毒液中浸10~20 min, 然后拿起观察茧丝和渍是否脱下, 如果未脱下应加漂白粉重新浸泡[4]。较干净时, 再用清水冲洗后晾干, 严禁放入阳光下曝晒, 以免缩短使用期。洗净晾干后的折簇按原形扎紧, 用塑料袋密封, 置于干燥无毒、清洁的环境中保存, 一般能使用8~10年。
摘要:介绍了全程化省力养蚕技术, 包括小蚕饲养、大蚕饲养、塑料折簇自动上簇等内容, 以期为蚕的省力化养殖提供参考。
关键词:蚕,省力化,小蚕养殖,大蚕养殖,自动上簇
参考文献
[1]蒋文勇, 钱忠兵.关于蚕桑省力化技术的思考[J].江苏蚕业, 2011, 33 (1) :38-40.
[2]杜凤侠.省力化养蚕提高茧质的做法[J].蚕桑茶叶通讯, 2011 (2) :4-5.
[3]蒋文勇, 钱忠兵.蚕桑省力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蚕桑茶叶通讯, 2011 (2) :1-2.
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 篇5
1 玉米生产机械化工艺路线
前茬作物 (小麦) 收获—旋耕、灭茬、施肥、播种—田间管理 (病虫草害机械化防控、追肥、灌溉等) —玉米机械化收获及秸秆还田 (或人工摘穗后秸秆粉碎还田) 。
2 主要技术措施
2.1 玉米机械化播种技术
玉米机械化播种既有利于实现种植规范化, 又可促进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发展, 尤其是玉米机械化收获。近年来, 濉溪县通过推广小麦旋耕灭茬施肥播种机械化技术, 解决了长期依靠化肥掠夺式玉米生产和小麦秸秆焚烧导致环境污染、土壤板结、肥力水平下降和施肥方法不当等问题。过去, 由于大中型动力机械和小麦灭茬旋耕施肥播种机械拥有量少, 玉米生产机械化作业水平低。至2008年夏播, 濉溪县玉米作业率不足10%, 90%以上的田块在玉米播种前不得不将麦茬付之一炬, 既造成秸秆浪费, 又严重污染环境, 玉米产量长期在低水平徘徊, 濉溪县2006~2008年3年玉米平均单产不足6 000kg/hm2, 明显低于小麦。目前推广应用的62.48k W以上大型动力机械, 配套旋耕灭茬施肥播种机, 可一次完成小麦灭茬、施肥和播种3项作业, 既解决了玉米生产不施底肥, 又改玉米平种为起垄播种, 解决了因芽涝、苗弱导致抗性差而减产的问题。使用较多的机型有西安旋播机厂生产的SGTNB-200Z4/8A8、河南豪丰ZB×S-11等, 性能良好, 可实现破茬、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作业。机械化播种技术要求:一是选择优良品种, 种子质量要达到国家2级良种标准。纯度在96%以上, 净度在98%以上, 发芽率不低于95%。种子要经过精选和药物拌种处理, 播种前必须做发芽试验。二是适时播种, 地块墒情要好, 播量要精确, 下种要均匀, 播深要一致, 覆土要严密, 镇压要实, 地头要整齐, 株距要均匀, 空穴率不大于1%;种肥要分施, 肥料施在种子侧下方。
2.2 玉米病虫草害机械化防控技术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 农村留守劳动力多为老弱病残, 玉米生产过程中病虫草害防治水平下降, 必须依靠机械化专业服务队伍来提高防治水平。玉米病虫草害机械化防控技术是以机动喷雾机喷施药剂除草免中耕为核心内容的机械化技术。目前, 应用较为广泛的机型是3WF-26型机动弥雾机。一是在玉米播后芽前应用3WF-26型机动弥雾机喷施乙草胺防治草害;二是对早播田块在苗期 (五叶期左右) 喷施久效磷等内吸剂防治灰飞虱、蚜虫, 控制病毒病的危害;三是在玉米生长中后期喷施三唑酮防治玉米小斑病等叶面病害。
2.3 玉米机械收获灭茬技术
尽管生产玉米比种植大豆可增收4 500元/hm2左右, 但因农村现有劳动力无法适应玉米人工收获和玉米秸秆清理工作, 玉米生产受到限制。濉溪县玉米常年种植面积一直在3.33万公顷左右徘徊, 不到大豆播种面积的1/2, 其发展空间较大。为了呼应国家5 000万吨粮食增产工程, 保护国家粮食安全, 濉溪县政府提出了实施“濉溪县25万吨玉米增产工程”, 计划到2020年玉米种植面积由3.33万公顷扩大到5.33万公顷, 单产由现在的5 700kg/hm2提高到8 250kg/hm2, 实现玉米增产25万吨。其主要技术措施为推广玉米机械播种、机械收获和秸秆灭茬还田技术。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主要有联合收获后秸秆直接还田、人工摘穗后秸秆还田、茎穗兼收技术, 应用该技术可大大提高工效, 减轻劳动强度, 争抢农时。秸秆还田后可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 增加有机质含量, 培肥地力, 提高产量, 促进农作物持续增产增收。目前, 濉溪县收获玉米仍以人工摘穗、使用与大中型拖拉机配套的秸秆还田机处理秸秆为主, 机械收获应用率低。目前机械收获应用较多的玉米联合收获机械有摘穗型和籽粒型2种。摘穗型分悬挂式玉米联合收割机和与小麦联合收割机互换割台型2种, 可一次性完成摘穗、集穗、自卸、秸秆还田作业。与大中型拖拉机配套的主要机型有山东大丰、河北农哈哈等4YW系列;与小麦联合收获机互换割台型主要机型有山东金亿春雨等4YW系列。籽粒型玉米收割机是在小麦联合收割机的基础上加装玉米收割、脱粒部件, 实现全喂入收割玉米, 一次完成脱粒、清选、集装、自卸、粉碎秸秆等作业。玉米机械收获及秸秆还田作业时, 要保证玉米果穗的质量和秸秆处理的效果, 具体要求:籽粒损失率不大于2%, 果穗损失率不大于2%, 籽粒破碎率不大于1%, 割茬高度不大于8cm, 玉米茎秆粉碎还田时, 茎秆切碎长度不大于10cm, 抛撒均匀。使用籽粒型玉米收割机收获时, 玉米籽粒含水率应小于25%。
参考文献
[1]刘会, 刘刚.法库县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的推广与应用[J].农业科技与装备, 2009 (2) :102-104.
[2]苗全, 李慧敏, 黄治岩.玉米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研究[J].农机科技推广, 2009 (1) :49.
[3]李家龙, 刘怀芝.玉米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及效益分析[J].现代化农业, 2002 (6) :10.
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 篇6
选用抗倒抗病性强、耐密植 (30万株/hm2以上) 、早熟不早衰、植株较矮, 株型紧凑, 分枝较少, 结角相对集中, 成熟期基本一致, 角果相对不易炸裂、增产潜力较大的双低油菜品种。如蓉油系列、川油系列、油研系列、德油系列和绵油系列双低油菜品种。
播种前采用风选、筛选除去杂质和种子中的菌核。抢晴天晒种2~3天, 每天晒3~4h。播种时用10%~15%的食盐水浸泡种子2~3min, 清除上浮的病种和菌核, 取出下层饱满种子, 用水清洗, 摊开晒干后播种。
2 田块处理
2.1 翻耕
若翻耕种植, 应在水稻收获前半个月开始排水, 收获后适时翻晒, 播种当天耙细播种。整地应做到深、细、平、匀, 然后开好中沟和四周排水沟, 要求窄而深, 沟深应达到20cm以上。为适宜于机械收获, 厢面宽应在2m或2m的整数倍。
2.2 免耕
若免耕种植, 在水稻收获后, 开好四周排水沟 (田块较大的要开中沟) , 沟深应达到20cm以上, 排除田间渍水, 消除田间湿害。播种前10天左右, 每公顷用10%草甘磷7.5L~11.25L兑水750kg喷施田面, 杀灭田间杂草。如播前3天发现杂草未除尽, 用速效除草剂再除一次。
3 播种
3.1 播种机械选择
选择可精量播种和可调间距, 并可一次性完成播种、开沟、施肥、覆土的机具。如江苏云马2BF-4Y手扶式拖拉机、金阳2BF-3Y或50、70型2BF-6Y拖拉机等。小麦播种机也可用于油菜播种, 换漏种片和调节齿轮即可。
3.2 播种
机直播播期9月25日~10月15日为宜。田块干湿要适宜 (田间土壤能打散即可) , 过湿播不均匀。每公顷用N22∶P8∶K10的复合肥50kg, 每公顷用油菜籽2.25~3.75kg左右机直播。播完后可每公顷用5.25t左右稻草均匀覆盖厢面 (水稻收后的一半草) , 如稻草粉碎在田间也可不用覆盖,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用。
4 间苗和定苗
间苗时做到去弱苗留壮苗, 去杂苗留纯苗, 去小苗留大苗, 去病苗留健苗, 去密苗留匀苗。同时还要拔除杂草。间苗次数按播种稀密而定, 一般间苗1~2次, 每公顷留苗30万~45万株左右。机械选用适当、播种质量高一般不用间苗。
5 施肥
底肥占总用肥量的50%左右, 并以有机肥为主。一般在整地或播种时施用, 每公顷施腐熟人畜粪水15~22.5t, 钙镁磷肥750kg, 氯化钾225kg, 硼砂7.5kg, 尿素150kg。也可在机播时一次性施用油菜专用复合肥, 每公顷用750kg。
追肥施用量占总用肥量的50%左右。油菜在6叶期左右及时追第一次肥, 隔20天左右追第二次肥。每次每公顷用腐熟人畜粪水9~12t, 尿素75~105kg左右。每公顷总用氮量控制在180~210kg。
6 田间管理
受旱时及时抗旱, 田间水分过多时, 及时清沟排渍。
6.1 主要病虫害
油菜主要病虫害有菌核病、病毒病、霜霉病、白锈病、蚜虫、菜青虫、跳甲等。坚持“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原则, 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措施, 配合使用化学防治措施。
6.2 农业防治
实行水旱轮作, 与非十字花科轮作, 预防根肿病;选用抗病品种和无病种子, 做好田间清洁, 及时清除田边和田中杂草以及感病植株, 重施底肥、苗肥, 早施蕾苔肥, 开花以后不施氮肥;及时摘除老黄病叶, 搞好开沟排湿等。
6.3 物理防治
根据害虫生物学特点, 可利用黄板等方法诱杀蚜虫、潜叶蝇等, 安装频振灯诱杀小菜蛾等趋光性害虫。
6.4 生物防治
利用寄生蜂等自然天敌, 选用杀螟杆菌、青虫菌或Bt乳剂, 防治蚜虫、小菜蛾、菜青虫、潜叶蝇等。
6.5 化学防治
农药的使用应符合NY/T393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的规定。不允许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或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毒性的农药, 宜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与环境相容性好的农药, 且不同农药应交替使用, 任何一种化学农药在一个栽培期内皆只能使用一次。
菌核病在初花期当病株率达10%以上时用药防治, 每公顷可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675~900g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13kg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50~1.88kg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450~750g兑水喷雾;病毒病主要通过治蚜驱蚜预防苗期感病;霜霉病每公顷用58%甲霜灵猛锌可湿性粉剂1.13~1.50kg, 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5~1.50kg兑水喷雾, 兼治白锈病;蚜虫在苗期蚜株率达10%, 抽苔开花期花序或茎枝有蚜株率达10%时开始喷药防治, 每公顷用10%吡虫啉150~300g, 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90~120g, 或溴氰菊酯乳油225~300ml兑水喷雾防治, 兼治其它害虫, 同时预防病毒病;菜青虫在幼虫2龄以前施药, 每公顷用20%氰戊菊脂300~600ml或20%灭幼脲1号悬浮剂1 000~2 000倍或灭幼脲3号500~1 000倍喷雾。
7 收获
7.1 机具选择
根据当地情况和田块大小, 可选用大中型油菜联合收割机、小型油菜收获机或分段收获机。
7.1.1 田块大而平坦, 可选用大中型油菜联合收割机, 如:如久保田、艾格莱、金阳豹、星光、沃德等。可一次性完成切割、脱粒、风净、装袋和秸秆粉碎还田。
7.1.2 田块小且地势高差大, 可选用小型油菜收获机, 如:成丰、扬田脱粒等。可人工割晒、机械脱粒风净。
7.1.3 分段收获机, 割倒机如翔明4S-2000、上海向明等;捡拾脱粒机如上海向明、星光等。可用割倒机割晒, 捡拾脱粒机捡拾、脱粒、风净、装袋和秸秆粉碎还田。
7.1.4 全程收获捡拾脱粒兼用机械, 如上海向明、湖州星光等。
7.2 机收方式
全田有2/3的角果呈现黄绿色, 主花序中下部呈枇杷色, 籽粒呈固有颜色时为成熟期。
7.2.1 全程收获
大中型田块视不同品种, 成熟后5~10天, 在早晨9点以后, 或田间露水完全蒸干后, 用大中型联合收割机收获, 可一次性完成割倒、脱粒、风净、秸秆粉碎还田等工序。
收获宽辐不同联合收割机不等, 但最好实收宽辐比实际宽辐均减少20cm, 以降低损失率和阻塞机率。
收获留茬高度视种植情况而定。每公顷密度小于15万株的中等以上种植水平田块应留茬40cm左右;密度在15万~30万株的中等以上种植水平田块应留茬20cm左右;密度大于30万株的中等以上种植水平田块应留茬15cm以下。
收获时注意油菜籽含水量, 收获后油菜籽含水量<20%时收获时间短 (约105min/hm2) , 净度高 (2%左右) , 田间损失小 (3~5%) , 留茬低 (可小于15cm) ;收获后油菜籽含水量>30%时收获时间较长 (约225min/hm2) , 净度低 (5%左右) , 田间损失大 (10~20%左右) , 留茬高 (大于15cm) ;收获后油菜籽含水量>50%时收获时间长 (约450min/hm2) , 净度低 (8%左右) , 田间损失大 (20%以上) , 留茬高 (30cm以上) 。
对于留茬高于15cm的田块可用灭茬机灭茬一次。
7.2.2 分段收获
小田块在成熟后, 以晴天、早晚空气湿度大, 角果不易爆裂时人工收割, 田间晾晒5~7天后, 用小型机械脱粒收获。
大中型田块视不同品种, 成熟后以晴天、早晚空气湿度大, 角果不易爆裂时用割倒机先行割倒, 割时可基本贴地面切割, 省去灭荐工序。
田间晾晒5~7天 (油菜籽水份含量小于15%, 主茎发黄) , 用拣拾机拣拾脱粒, 捡拾脱粒机可一次性完成捡拾、脱粒、风净、秸秆粉碎还田等工序, 并可把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
8 包装、运输和储存
按NY415-2000低芥酸低硫苷油菜籽标准执行。
参考文献
[1]黄海东, 田波平, 舒彩霞等, 基于免耕直播的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关键技术, 农机化研究, 2008年6月, 第6期:222-224.
[2]浦惠明, 龙卫华, 高建芹, 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配套农艺技术研究江苏农业科学, 2009年, 第3期:48-50.
[3]郭娟, 油菜全程机械化实施重点, 农机科技推广, 2009.02:44.
[4]朱国美, 石继权, 黄福建, 油菜全程机械化栽培农艺配套技术试验示范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卷8期:2265.
浅谈猪肉安全全程质量控制技术 篇7
1 技术特征和思路
生猪肉品安全兽医综合控制技术研究是在我国加入WTO后, 实行疫情解密, 无法回避贸易壁垒的风险, 与国际接轨而进行的生物技术研究。为了提高生猪肉品的品质, 我们从生猪的饲养、运输、屠宰加工、经营销售等各个环节研究其综合兽医监控检测技术。在生猪的饲养方面:主要加强疫病的防疫、检疫、消毒等技术的研究, 完善饲料配方的监控检测技术。实行每日饲料采样、留验、待检制, 这为绿色饲料喂绿色生猪的目标跨出了关键一步;在采购运输方面:主要研究如何降低应激因素, 减少应激对肉品质量的影响, 使动物最大可能地减少应激, 减少肉品品质的下降;在屠宰加工方面:主要研究快速检疫、检验技术, 选择简便、快速、准确和实用的检测手段, 这也是适应我国目前检疫状况而研究的措施。在经营销售方面:主要研究如何科学的采样、检测、监督, 从而保证肉品的品质, 防止私屠滥宰病死猪肉上市。
2 主要技术措施
2.1 饲养场监管
2.1.1 饲料原料监管
对饲养场实行饲料原料产地登记制, 必须选购被认证为无公害生产区的饲料原料。
2.1.2 饲料监督
对饲料配方实行监督备案制, 对每天饲料采取取样、留验、待检。配料配方中严禁采用添加国家明令禁止的药物、激素以及其它违禁产品。每日饲喂的饲料留样, 每周集中送化验室检测。
2.1.3 水源监控
被粪便、化工厂废弃物等有害有毒物质污染的水源会造成疾病的流行, 及有害有毒物质的残留。
2.1.4 消毒
消毒是预防疫病的重要手段, 掌握关键环节中的消毒技术对预防疫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1.5 免疫接种
猪的免疫接种, 制定合理的免疫日龄, 根据母源抗体, 免疫期间要进行严格的卫生消毒和隔离措施。防疫器械在防疫前后应彻底消毒, 饲养场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其配套法规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制定完善和科学的防疫计划, 有选择地进行疫病的预防接种工作, 选择最合适的疫苗, 禁止使用过期的或保存不当的疫苗。接种时选择适宜的猪舍温度, 防止温度高或者过低, 保证每头猪确实获得恰当的免疫剂量。免疫后要做免疫检测, 以确定疫苗是否起到免疫作用, 免疫接种后要加强饲养管理, 使机体产生足够免疫力。对每头免疫的生猪必须打耳标, 不能不免或漏免。
2.1.6 用药监察
用药过量或用药时间过长或个体敏感性高时, 会造成机体的严重损害、死亡或造成兽药残留, 应严格控制停药期。要对饲养场用药监控, 就必须加强兽医管理, 完善处方管理制度, 加大用药监督。
2.1.7 无害化处理监督要点及措施
病死猪应在指定地点进行无害化处理。
2.1.8 生猪出栏检疫及监测
由于各种原因影响免疫效果, 造成疫病流行, 饲养过程兽药使用不当及饲料添加剂使用不当造成有害有毒物质的残留, 因此, 猪群必须实行定期疫病及农兽药残留监测。通过饲养场各个环节的监控, 疫病得到控制, 药残减少。
2.2 生猪调运
生猪运输, 各种应激如拥挤, 跌伤易造成疫病传播, 运输途中由于天气炎热、拥挤, 惊吓、跌倒等原因会造成猪的死亡而肉质变差, 车辆没消毒或车中有病猪, 造成猪病大范围传播。
2.3 屠宰加工场检测
临床、留养检查、头部检验、剖检等, 并进行监控记录登记备案。
2.4 在市场监督方面
我们要使用操作简便、检测快速的肉品卫生检疫检验技术, 装配肉品卫生快速检疫检验箱, 以完成集贸市场肉品卫生快速检验中常见的检疫检验, 确实把好监督关。
3 技术创新点
确保生猪肉品安全, 我们采取兽医综合控制技术措施, 运用国家有关标准, 为实现绿色目标而从饲养、运输、屠宰加工、销售经营等各个环节进行监督监测。形成一套完整的技术规程。对于实现与国际接轨的绿色认证, 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在各个环节中我们把防疫、检疫、饲料兽药监察, 运输监督, 化验室检测等组织成一个有机整体, 相互协作, 从源头杜绝污染, 以取得良好效果。
4 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意义
一般认为,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 后, 我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猪肉出口额将会有明显提高。我国的猪肉价格比国际市场价格低约50%, 但加入WTO近几年来, 由于我国肉品中兽药残留问题突出, 人们期望增加动物性食品出口额的局面非但没有出现, 反而面临日益增多的国外以食品安全为由的“绿色壁垒”, 这种“绿色壁垒”正在削弱我国肉品出口创汇的优势, 为我们的优势产业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蒙上了一层阴影。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生猪肉品在人们每日食物总量中的比例逐步上升。肉品的安全与人民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 人们越来越关注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近几年来, 国内由于疫病及兽药残留问题而引起的动物性食品中毒事件屡有发生, 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的威胁, 成为消费申诉的热点, 可见解决肉品安全和防止疫病传播问题已迫在眉睫, 生猪肉品安全兽医综合控制技术研究就是为适应国际和国内需要, 而进行的一项技术研究, 该项目的开展对促进畜牧业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为提高国际竞争力, 增加出口额、创外汇创造条件;对进一步规范和推进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 大力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推进品牌发展战略提供技术保证。
5 推广的条件和前景
5.1 加强动物肉品标准体系建设
动物食品标准化工作是提高动物性食品安全的重要技术基础, 也是动物性食品规模生产的重要保障, 应尽快组织各方力量, 围绕动物肉品生产, 产品质量检验, 安全评价等要素, 面向国际市场制定出既符合我国国情又能与国际接轨的安全标准, 使动物性食品生产检验、安全评价均有标可依。
5.2 建立健全动物性食品安全监督体系
动物性食品安全监督检验体系是重要的技术执法体系, 在动物性食品安全评价, 农业行政执法、市场监管和内外贸易方面担负着重要的技术支撑职责, 建立健全动物性食品兽药残留监督检验体系, 发挥其在畜牧业结构调整, 动物性食品质量升级、动物性食品消费安全, 提升动物食品市场竞争力等方面的技术保障作用, 鼓励企业逐步完善检验设备, 开展内部质量监控。同时将兽药残留监控工作列入各级财政年度预算, 以保证监控工作的正常开展, 确保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5.3 完善现有饲养模式
目前, “公司+农户”这种饲养模式由于饲养分散, 生产标准不统一, 产品质量难以满足国际市场的需要。要提高我国动物性食品国际竞争力, 必须完善现有饲养模式, 使分散的小农户组合成有规模的动物生产基地, 由现有的“公司+农户”饲养模式逐步向“公司+标准化基地”转变。
5.4 加强动物食品安全认证体系建设
要大力加强动物食品安全认证体系建设, 保证动物性食品质量, 维护生产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对兽药生产、经营企业分别进行GMP认证, 对饲料生产企业进行HACCP管理, 提高市场准入门槛, 确保投入品质量。
通过以上措施条件, 对加入WT0参与国际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生猪肉品将以低廉的价格, 优秀的品质打开国际市场, 创造巨大经济效益。
6 小结
【全程防治技术】推荐阅读:
全程机械化技术08-22
茶叶质量安全全程控制技术09-13
开展全程降钙素原(PCT)定量检测新技术可行性报告05-10
全程模式10-17
全程就业05-10
全程干预05-26
全程护理06-22
全程创新07-05
全程责任09-06
全程助产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