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护理模式

2024-10-05

全程护理模式(精选10篇)

全程护理模式 篇1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全程优质护理模式的护理效果。方法:收治健康新生儿140例, 分为对照组和护理组各7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护理组采用全程优质护理, 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组新生儿体格发育情况、运动发育指数、智力发育指数、家属满意度及高胆红素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全程优质护理模式可促进新生儿体格、运动及智力的发育, 并可降低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 家长满意度高。

关键词:新生儿,全程优质护理,护理效果

新生儿指从出生后脐带结扎到足28的活产婴儿。良好的育儿刺激有助于新生儿脑部结构及功能的发育[1]。本次研究着重分析全程优质护理模式的护理效果,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 年3 月-2014 年2 月收治健康新生儿140 例, 孕周37~41 周, 平均 (38.5±2.5) 周;分娩方式顺产58 例, 剖宫产82 例;男婴72 例, 女婴68 例;出生时Apgar评分8~10分, 平均 (9.2±1.3分;体重2 700~4 200 g, 平均 (3 260±550) g;出生后日龄8~28 d, 平均 (16.5±4.5) d;出生后经母乳喂养108 例, 人工喂养32 例;所有新生儿均排除胎膜早破、严重窒息、酸中毒、抽搐发绀、感染、新生儿溶血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妊娠合并症等高危因素。母亲无用药史及输血史。将140 例健康新生儿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护理组, 每组70 例。两组新生儿的胎龄、分娩方式、性别、出生时阿氏评分、体重、日龄、喂养方式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方法:对照组新生儿给予常规护理, 护理组新生儿给予全程优质护理, 具体措施:①营造优质护理的工作氛围:主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展示、宣传, 比如科室橱窗、护理简报、组织护理人员定期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学习交流会等。设立护理质量监督管理考核机构, 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的工作, 减少工作交接次数及护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②新生儿母亲的护理:a.护理人员协助临产的母亲做好角色转换, 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产妇所在的病室要经常通风, 设置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告知产妇其新生儿的查体结果, 普及母乳喂养的相关知识, 鼓励母亲母乳喂养, 参与更换尿垫, 多与新生儿面对面注视、触摸、拥抱等。尤其是初产妇多缺乏护理知识, 而且带有较重的心理负担, 护士要对其做好心理疏导, 多沟通交流, 帮其树立照顾新生儿的信心。b.指导正确抱新生儿的姿势, 从床上或抱毯上将宝宝抱起后要让他感觉到舒服, 正确的手势非常重要, 尤其是注意手的位置能起到稳定支撑的作用。错误的姿势是夹着腋窝抱起来, 这样会让新生儿感觉不舒服, 因无法支撑住还很软的头颈部, 可能造成颈部受伤。③新生儿全程优质护理措施:a.观察新生儿大小便, 观察新生儿排出胎便的时间、次数、胎便的性状等。注意少量多餐, 增加饮水量, 促进肠蠕动后排出大小便, 必要的时候可用手掌轻轻地按摩新生儿的腹部, 尽量促使胎便在24 h内排出干净, 以增加喂养量。b.体位护理:其目的是保证新生儿身体的舒适度, 也能促进新生儿自我行为控制和自我安抚, 增强新生儿的安全感。其头部位置以侧卧与平卧交替更换, 新生儿使用的床单要洁净、舒适、柔软, 枕头要使用软枕, 必要时可为其戴上护套避免抓伤面部。c.检测胆红素:出生后从第1 天开始, 每天在同一时间点经皮检测胆红素指标, 检测时为避免新生儿眼部受到红外线刺激, 一定要用单手遮盖新生儿双眼, 每次采样主要选额头和前胸部两个部位, 为保证指标的精确性, 需取两次监测值的平均值并做好记录。若胆红素值偏高, 须立即抽取静脉血送实验室做生化检测, 对比两种检测方式, 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精神状态及全身皮肤变化。d.新生儿床边护理:主要包括洗浴护理、脐带护理、抚触护理。出生24 h内重点观察脐带有无渗血、脐周有无异味、皮肤有无变化。定时结扎脐带和更换脐带绷带, 用棉签蘸取75%的酒精经顺时针方向擦拭、消毒, 清除脐带脐轮之间的分泌物, 避免脐带发生感染;每日定时为新生儿洗浴;洗浴后或喂奶后1 h可对新生儿进行一对一的抚触按摩护理, 力度要适宜, 动作要轻柔, 操作的同时要让新生儿母亲参与实际学习, 以便于出院后母亲能正确为新生儿实施抚触护理。其目的是促进血液循环、食物消化吸收及肠道蠕动, 加速胆红素的排泄, 缩短黄疸消退时间及增进皮肤代谢。为新生儿做床边护理时要对其家属进行健康宣教, 消除家属对护理操作产生的疑虑, 提高家属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e.吐奶的护理:孩子的消化功能多在3 个月以后才会逐渐发育成熟, 3个月前比较容易出现吐奶的现象, 若吐奶后还有求食欲望, 睡眠好, 精神好, 不是经常性吐奶, 可减少喂奶量;若尿量减少, 体重不增反而下降, 哭闹严重, 不易安抚, 伴有发烧, 呕吐物不仅有奶汁还有胆汁等情况时考虑是因疾病导致的吐奶, 须到医院就诊。f.打嗝的护理:新生儿打嗝主要因乳食不当、惊哭之后进食或进食过急、护理不当等三方面原因引起。大多数情况下注意指导喂奶的正确体位, 进食时避免乳汁流的过快, 啼哭时不易喂奶。人工喂养要避免冰、烫、快、急, 吸吮时要少吞慢咽。打嗝时可放轻柔的音乐或用玩具引逗来转移其注意力, 以减少打嗝的频率。g.指导合理喂养:尽量给予母乳喂养, 宣教母乳喂养的好处, 指导产妇早期泌乳的方法, 让母婴之间多些接触, 用新生儿吸奶的方法促进产妇乳汁分泌。帮助调节喂养姿势, 让母婴在喂奶过程中都感到舒适。喂养时间要结合喂养间隔时间、新生儿的饥饿感及大便情况而定。根据新生儿生长发育需求, 若母乳量不足时, 可适量给予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及热能等少量配方奶粉喂养, 量不宜过多, 要合理喂养。h.健康宣教护理:对产妇进行新生儿健康知识的普及, 讲解母乳喂养和抚触护理的重要性, 促使家属主动参与护理工作, 指导产妇注意营养及围产期的个人卫生, 指导出院后产妇对新生儿进行育儿刺激, 促进其智能发育。

护理效果评价标准:①智力发育指数 (MDI) 和运动发育指数 (PDI) 采用中国儿童发展中心 (CCDC) 制定的量表进行评价。定期检测新生儿的身高、头围、体重以了解体格发育情况[2,3,4]。②家长满意度调查采用我院自制的护理质量问卷调查, 包含技术水平、心理支持、健康教育、关爱新生儿及服务态度5 个维度, 各维度分满意、不满意。③每日检测胆红素值, 对比两组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6.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 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新生儿体格发育情况对比:护理组新生儿头围、体重及身长均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新生儿智能发育情况对比:护理组6个月、12个月时PDI、MDI均优于对照组, 两组上述指标各时段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两组新生儿家长满意度对比:护理组家长满意度在技术水平、心理支持、健康教育、关爱新生儿及服务态度各维度满意率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两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对比:护理组发生高胆红素血症2 例, 发生率2.9%;对照组发生高胆红素血症12例, 发生率17.1%, 两组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94, P<0.05) 。

讨论

全程优质护理首先通过营造优质护理氛围来激发护理人员的积极性, 对新生儿母亲的护理主要包括协助新生儿母亲的角色转换、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以及指导正确抱新生儿的姿势, 对新生儿的护理包括观察大小便、体位护理、检测胆红素、床边护理、吐奶的护理、打嗝的护理、合理喂养及健康宣教等[5]。抚触还可以促进皮肤代谢和血液循环, 刺激了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发育[6]。但值得注意的是, 为新生儿做床边护理时要对其家属进行健康宣教, 消除家属对护理操作产生的疑虑, 提高家属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

另外, 对新生儿的护理要重视疾病预防, 特别是新生儿肺炎的预防, 严重者会出现脑缺氧, 影响智力发育。胎粪或羊水吸入性肺炎预防的关键就是防止胎儿发生宫内窘迫, 孕期定期做产检, 尤其是在怀孕末期可通过产检及时发现胎儿宫内缺氧。出生后家庭成员是引起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主要原因, 感冒的成人要尽量避免接触新生儿, 如果母亲感冒需戴着口罩喂奶, 护理时要注意洗手。对于低出生体重儿, 因口咽部或食道的神经反射尚不成熟, 常常发生乳汁反流或呛奶的现象, 导致肺部感染, 因此, 应小心护理, 注意喂养方式。其他如皮肤、口腔、脐炎等引起的感染也可经血液循环而引起肺炎, 发现异常时应及时到院就诊。

本研究中, 经实施全程优质护理后, 新生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 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低。之所以获得显著效果, 主要是在全程优质护理工作中的服务理念是以患者为中心, 从营造舒适的病房环境到产妇的心理干预以及对新生儿的关爱等多角度提倡人性化的护理, 实现了护理人员与新生儿家属的零距离沟通。特别是在新生儿护理过程中, 提倡家属参与, 通过示范、宣教等方式教会家属护理措施, 充分了解母乳喂养的注意事项、观察体重及大小便、脐带是否脱落、新生儿黄疸消退情况及预防注射时间等, 完全避免了出院后带来的护理困难。可见, 全程优质护理模式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马奎丽.围生期个性化阶段干预对孕妇及新生儿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 2014, 17 (3) :357-359.

[2]马繁荣, 单玲.优质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8 (14) :150-152.

[3]詹园园.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的共同参与式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 (9) :845-846.

[4]刘学英, 胡鸽, 邓雪雁.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效果观察[J].现代临床护理, 2010, 12 (8) :60-63.

[5]冯萍萍.优质护理服务在预防NICU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 (17) :35-36.

[6]黄美兴, 李兴华, 李素丽.抚触疗法在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 2013, 8 (20) :3271-3272.

全程护理模式 篇2

【关键词】抢救;护理;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204-02

急诊科在治疗期间会遇到很多急发症状,若是不及时的进行处理,将会严重的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目前临床危重患者的死亡率颇高,医生必须要制定更加科学的急救方案,才可以保持良好的治疗效果。全程护理是以现代护理做为指导,把护理程序做为中心,以患者做中心进行身心护理。现对我院2009年4月到2010年10月收治的80例危重急诊患者进行回顾,近一步的对其抢救护理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一共80例,男性47例,女性33例,年龄25~67岁,平均年龄46岁。就诊时停止心跳的2例,濒死状态的7例,其余都是不同程度的休克。致创原因:斗殴23例,自伤4例,交通事故43例,坠落伤3例,爆炸伤1例,砸伤4例,

机器轧伤2例。80例中77例抢救脱险,救前死亡2例,手术室死亡1例。

1.2 方法

1.2.1 全程护理模式护士人员排班

采用竞争上岗,责任护士负责制[1],一名责任护士负责两名患者,相邻两名责任护士为一和小组,四名责任护士为一个大组,并设组长一名,组长由全科人员投票选出,全科设立护士责任组的个数由医院实际情况决定。科室配药护士2名,负责所有科内病人药品的配制,并且负责送到患者床头,同时还要负责药品的清点及请领。设辅班护士2名,负责科室内物品对换、病人个人用物交接、病人外出检查陪检以及基础护理物品准备等。科室内排出每天的机动白夜班,机动班护士的手机保持24小时畅通,接到电话立即上岗,这样就可以保证患者身边随时有护士人员陪护。

1.2.2 判断病情

创伤患者的情况特殊,在进入急症室后,必须要及时评估患者病情。护士人员在接触患者之后,也要在短时间里确定病况,通过询问病史或表面观察等进一步的对伤情进行评估。通常情况下,对病情的评估要根据ABBCS等方法俩对患者检查:A (airway):气道有没有堵塞,是否开放;B(breath):呼吸频率、动度;B (bleeding):身体表面出血部位;C(circulate):末梢循环,血压脉搏;S(sense):患者刺激反应状态和意识情况。护士要根据患者受伤具体部位制定紧急处理方案,如:止血、包扎、固定等。①出血:肘、膝关节以下出血的伤口,可以加压包扎止血。肘、膝以上出血的,用止血带止血,并做好标记写清楚时间。;②骨折[2]:四肢开放性骨折的,不论有无骨折端外露,都要在创口处用无菌敷料覆盖,然后止血、包扎,用夹板固定住。如果发现有关节脱位的,先不要急着复位,可以用夹板临时固定住以后,送到骨科进行处理;③四肢离断肢体:如果是完全的离断,可以将截面用无菌的敷料包扎。没有完全离断的,用敷料包扎以后,再用夹板临时固定住。

1.2.3 制定应急方案

护士应尽快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急救方案[3]。要及时执行抢救程序:要注重抢救的黄金时间1H概念,遵循先救命后治疗的原则,争取最大的抢救时间,按照急救程序来抢救患者。首先通气障碍是患者常见的死亡原因。要清除呼吸道内异物,保持呼吸畅通,必要的时候气管切开吸入氧气,也可以使用呼吸机来辅助患者呼吸。严格用急救程序VICSO对创伤患者进行救治:对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严格检查,特别是心电监护和血流动力学变化,发生异常情况后要及时处理,对心肺骤停的患者,必须要立即行心肺复苏术。

1.2.4 手术前的准备工作

正常情况下,对伤情严重的患者都要进行手术治疗,护士要根据具体的手术,提前准备好相关的药物、器械等,包括:插胃管、备皮、配血、备皮、皮试、备皮等,這样可以方便医生手术,还能缩短减短时间,确保了患者手术的最佳效果。

2 结果:

本组80例创伤患者的救治情况

3 讨论

在对创伤患者抢救护理前,要先创造一个好的就医环境。随着急诊患者的曾多,家属陪同也越来越多,导致了人员流动量很大,再加上重患者的血迹、排泄物等一些污物的产生,造成了急诊室喧杂、空气污浊这样的情况。所以一定要保持诊室、病室和急诊大厅及的整洁。我院急诊科有4名清洁工,下午下班以后,这些地方的清扫任务就落到护士身上,大家随脏随擦、随扫,尽力为急诊患者保持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其次还要配备齐全、先进的抢救设施。要想抢救成功,除了医护人员精湛专业的医术以外,还需要有有先进的仪器设备与之相配合。比如一些先进的多功能监护仪、全自动洗胃机、呼吸机、快速血糖仪、除囊器、输液泵等。并且要指定专人负责,对设备定期保养,定位放置。

急诊危重患者抢救全程护理模式对临床有着很重要的价值。这不仅是挽救患者的生命,同时也考验着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我院急诊科开展全程护理以来,实行以患者为中心,随之患者的满意率度也有明显上升,护士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服务态度明显专业化,医护人员责任心也大大的增强了。总之,全程护理的实施,使我院急诊危重患者的死亡率有所下降,同时还取得了患者的信任,拉近了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减少了医疗纠纷的产生,同时也体现了医护人员的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高质量的服务水平不仅为临床救治提供了方便,更赢得了患者和社会的赞誉。

参考文献:

[1] 李凤连. 增设急诊科总务护士促进护理管理的体会[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11).

[2] 黄花新,李美杏. 多处创伤伴多处骨折的急救护理[J]. 广西医学, 2006,(11).

全程护理模式 篇3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产妇200例, 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 各100例。研究组年龄22~34岁, 平均27.3±7.6岁;孕周37~42周。对照组年龄23~35岁, 平均27.9±6.3岁;孕周37~42周。二组产妇的年龄、孕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研究组采用全程护理模式, 对照组用常规护理模式。

1.2.1 评价方法

采用自编产妇心理护理效果评分表评估患者心理护理效果, 从产妇入院待产至分娩后72 h, 逐项评分。同时对母乳喂养率、新生儿体温、睡眠、及黄疸发生率进行比较。

1.2.2 统计方法

用SPSS12.0进行统计, 以P<0.05 (双侧) 为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

1.2.3 分娩全程护理方法

在接到产妇入院待产通知后, 科室指定专门护士, 作为该产妇的责任护士, 对产妇进行分娩全程护理。分娩全程护理从接到产妇入院待产通知开始, 一直到患者分娩后三天为止。分娩全程护理护士并不取代科室其他护士工作, 只是与其他护士协同工作。

1.2.3. 1 分娩前护理

责任护士要主动热情接待产妇, 介绍病区及产房环境, 解释分娩全程护理模式的规范, 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和观察, 对产妇的心理与生理状态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 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通过模型演示, 让产妇对分娩生理的过程有一个大致了解, 消除紧张害怕心理;这样有利于产妇对分娩过程进行配合, 树立起正确的生育观和良好健康的分娩行为, 充分作好迎接即将来临的分娩的心理准备。

1.2.3. 2 产中护理

产时由责任护士陪伴, 提供一对一专人护理, 按照导乐式分娩程序进行指导。持续给予生理上的护理和心理上的指导, 随时提供产程进展中的情况, 尽最大可能满足家属与产妇提出的合理要求。在宫口开全后, 责任护士亲自把产妇送到分娩室, 一直陪护产妇, 在分娩过程中, 指导产妇正确地进行配合, 包括如何屏气、呼吸、用力等, 接产时责任亲自上台助产, 让产妇在亲切和信任中主动配合完成分娩。责任护士可以通过表扬鼓励性语言来指导产妇如何应对疼痛及不适, 如何使用产力, 如何配合分娩, 从而给临产妇心理支持。

1.2.3. 3 分娩后护理

鼓励产妇在2 h内自行排尿, 指导产妇合理饮食, 以防便秘, 促进产后恢复。每0.5、1、2 h为产妇按摩子宫1次, 以防止宫腔积血。加强对新生儿的护理, 尤其是注意新生儿的皮肤及脐部护理:每日脐部换药1次, 防止脐部感染, 若有特殊情况时可增加换药次数, 防止出现并发症。帮助产妇尤其是年轻的初产妇, 尽快适应母亲角色。在新生儿娩出后立即断脐, 清洁皮肤, 在分娩后30 min内让母婴裸体皮肤接触;新生儿产后要尽早建立有效的吸吮[1]。产后2 h把母婴送回病房, 并做到母婴同室, 教会产妇正确的喂奶方法。在产妇出院前, 要根据每一位产妇个体实际情况, 适时做出有针对性的出院指导。

2 结果

2.1 二组产妇的满意度比较 (见表1) 。

2.2 二组新生儿母乳喂养率比较 (见表2) 。

2.3 二组新生儿体温、睡眠、及黄疸发生率比较 (见表3)

3 体会

不少产妇, 尤其是初产妇, 对分娩过程不了解, 对医院住院环境有恐惧感, 无新生儿的照顾经验, 分娩后要立即适应做母亲的角色, 这是一份心理应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能否顺利度过应激与产妇自身的个性、家庭支持、对分娩的认知等相关。有研究发现, 产妇对住院有心理负担的占82%, 在分娩中有恐惧感占98%, 希望有人陪伴占90%[2]。在分娩的过程中, 产妇的心理状态以及分娩时用力等配合正确与否, 会对分娩结果造成很大影响, 若能在分娩整个过程中, 给予产妇全面的护理与健康教育, 可以使孕妇疼痛等不适症状减轻, 消除紧张害怕心理, 产妇能主动控制和参与分娩过程, 对保障母子健康平安起到积极作用。为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和社会发展过程人们对生育、健康及医疗保健需求变化, 妇产科护理模式势必随现代护理发展趋势作出相应调整[3]。

我们根据产妇的需要, 开展了分娩全程护理模式, 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产妇的满意度有了明显提高, 科学育儿的理念也得到落实, 纯母乳喂养率由90%上升到98%, 新生儿黄疸、体温过低发生率明显下降。我们认为, 在产前对产妇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 包括乳房护理, 使产妇对母乳喂养有更科学的认识, 能更好地落实母乳喂养。同时, 在产后30min即让母婴裸体皮肤接触, 一是有利于母婴情感的沟通, 而且新生儿有效的吸吮, 能刺激产妇大脑中释放足够水平的催乳素, 促进初乳的分泌, 从而在生理上提供了母乳喂养基础, 在心理上形成情感的依恋, 使母乳喂养率明显提高。早期母乳喂养, 可以使新生儿黄疸发生率降低, 保持正常体温, 有利于新生儿健康成长。

摘要:目的 探讨分娩全程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00例分娩产妇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 研究组采用分娩全程护理模式进行护理, 对照组用常规护理模式。对产妇满意度、新生儿黄疸发生率、纯母乳喂养率、新生儿体温、睡眠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新生儿黄疸人数 (40人vs55人, χ2=4.51, P=0.034) 、纯母乳喂养 (98人vs90人, χ2=5.61, P=0.017) 、低体温 (3人vs11人, χ2=4.92, P=0.027) 、安静睡眠 (96人vs82人, χ2=10.01, P=0.002) 、产妇满意、较满意、不满意人数 (72人vs61人、24人vs18人、4人vs21人, χ2=13.3, P=0.001)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分娩全程护理模式在产科应用, 有利于提高产妇的满意度、新生儿安静睡眠率和母乳喂养率, 降低新生儿黄疸及低体温发生率, 值得推广。

关键词:分娩,全程护理模式,产科

参考文献

[1]武华玲.早吸吮的观察与分析.齐鲁护理杂志, 2000, 6 (1) :18-19.

[2]徐斌, 王效道.心身医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0:120.

全程护理模式 篇4

【关键词】健康教育;影像导航;鼻内镜手术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113-01

健康教育是通过系统教育活动,影响和改变人们不健康的行为,达到最佳健康状态。对住院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可以使患者了解增进健康知识,改变患者的健康行为或问题,使患者的行为向有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满足患者的需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知道如何保健并预防疾病复发,同时也使患者认识到护理价值,改善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保证了患者住院期间在整体护理上的连续性和完整性[1]。2011年1月—2011年12月我科对100例影像导航鼻内镜手术患者实施了全程、系统的健康教育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100例,男64例,女36例,年龄最小28岁,最大67岁,平均38岁。对100例患者均在入院时、手术前、手术后、出院时实施了健康教育,效果良好。

1.2 制定健康教育计划 将有关此病健康教育的内容、项目制成健康教育计划,培训全体护士,在患者入院、术前、术后、出院时由责任护士对其进行具体实施,并在病房建立图文并茂的健康教育手册,保证一室一份,供患者及家属随时翻阅、学习。

1.3 健康教育的方法 健康教育的方法视教育对象的认知态度、接受能力及教育内容而定。对老年或文化程度低的患者,注意用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内容具体的方式讲解;对文化程度较高的患者,根据其需要,讲解深层次的知识。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对患者实施个体化、针对性的健康教育。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评估患者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得分在80分以上判定为了解。

1.4 健康教育内容

1.4.1 入院健康教育 ①入科介绍:新入院患者对医院环境有陌生感,对即将进行的操作、检查、手术有担心、恐惧心理。护士热情接待的同时,详细介绍病区环境、主管医生、探视、陪伴制度、作息时间等,通过与患者及家属交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良好的首因效应,为以后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患者讲解相关疾病的一般情况、注意事项如嘱其避免受凉,预防感冒,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减少对鼻腔粘膜的刺激。劝解戒烟,防止烟雾及致病微生物对鼻腔、鼻窦粘膜刺激,加重局部的炎症反应等。②详细询问病史及既往史,了解有无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出血性疾病、哮喘等病史,有无药物过敏史及长期用药史,如有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史,应至少停药一周。对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者,应按时服用降压、降糖药物,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协同诊疗。有哮喘病史者,及時通知医生请变态反应科会诊,行肺功能检查,必要时遵嘱行氧雾化治疗(解痉、激素抗炎),备好急救药品,以防术前、术中、术后哮喘急性发作。本组有哮喘病史17人,术中诱发哮喘发作1人,术后急性发作3人,因备有急救药品,经及时救治均安全度过。③检查检验指导:告知患者及家属术前需做的检查、检验项目,检查的意义、重要性及时间安排,取得其理解及配合,保证各项检查、检验按时完成。④用药指导:鼻腔局部应用类固醇及抗组胺等药喷鼻,以减少鼻腔粘膜充血、水肿及过敏反应。教会患者正确的喷鼻方法。

1.4.2 术前健康教育 多数患者对手术有紧张、焦虑、恐惧心理,

因担心麻醉安全、担心手术效果、不了解手术径路而担心会留下瘢痕、影响美观而忧心忡忡。因此,护士应向患者介绍手术相关知识尤其是影像导航鼻内镜微创手术的安全性及优点,即在鼻内镜直视下,消除病灶,改善和重建鼻腔、鼻窦通气引流功能,并尽可能保留鼻腔、鼻窦正常的解剖结构和功能,把传统的根治性手术或破坏性手术进步为功能性手术。讲解术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预防措施、处理方法,指导训练患者张口呼吸及术后缓解疼痛的方法,同时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使患者从无知到已知,对疾病有初步的认识,消除恐惧情绪,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配合治疗及护理。

1.4.3 术后健康教育

1.4.3.1 体位指导 患者回病房后给予去枕平卧头偏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全麻清醒6h后改半坐卧位,以减轻伤口周围组织充血、水肿,有利于伤口渗血、渗液的流出。

1.4.3.2 病情观察及指导 鼻腔手术创面不缝合而以凡士林或碘仿纱条压迫止血,由于手术及填塞物的刺激,导致鼻腔粘膜分泌一些夹杂少量血液的分泌物而形成血性渗液自前鼻孔渗出属正常现象[2],向患者耐心解释以缓解其紧张情绪。做好鼻腔填塞期间的指导,鼓励患者克服困难。加强口腔清洁,预防口臭,增强食欲。

1.4.3.3 用药指导 全身应用抗生素、止血药物,预防感染及出血。局部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喷鼻或1%呋麻液和复方薄荷油点鼻,以减轻粘膜充血和水肿,防止鼻腔痂皮形成,并观察用药疗效及不良反应。手术后用药时间一般为一个月左右。(1)局部用含有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的药物,可以加速粘膜上皮再生,一般早晚各一次。(2)辅舒良或内舒拿喷鼻,每日1-2次,可起到局部抗变态反应、抗炎、抗水肿作用,可有效的控制小息肉的生长。(3)强力稀化粘素口服,有利于粘稠分泌物的溶解,稀化粘膜表面之间的纤维素性粘连,增强纤毛系统的清除功能。

1.4.4 出院健康教育

1.4.4.1 一般指导 术后1周内禁止洗热水澡,避免剧烈运动,防止伤口出血。加强锻炼,预防上呼吸道感染。遵医嘱按时、正确使用鼻腔用药,定期复查。

1.4.4.2 鼻腔换药指导 绝大部分患者只重视手术,不知术后换药的重要性,术后按期换药的依从性差。鼻窦内镜手术是治疗鼻息肉、鼻窦炎的开始阶段,而最关键的治疗阶段是术后换药,保持术腔清洁,促进黏膜生长,恢复鼻窦功能。术后一旦处理不及时,可发生术腔粘连,窦口闭塞,手术将前功尽弃。护士把定期复诊、换药的重要性和患者及家属交代清楚,嘱患者一定要复诊、换药。

2 结果

患者在未实施健康教育之前,因没有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被动接受护理,有时因为不理解而不配合,影响了护理的效果和疾病的康复,而通过实施健康教育后护士主动讲解,不仅满足了患者的健康需求,增进了健康知识、自护知识,减少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通过护患沟通,改善了护患关系,受到患者及家属的好评。全程实施健康教育过程中也提高了护士自身的业务素质,护士有针对性地解决了患者的实际问题,增加了患者的信任度,同时也提高了医院的信誉[3]。

3 讨论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活动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用健康教育的方法对影像导航鼻内镜手术患者进行科学的身心教育,通过贯穿于患者入院、术前、术后、出院后的全过程的健康教育,普及相关知识可帮助患者重塑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遵医行为,提高手术有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李玉芬,张宝华.内科病人健康教育效果量化评价方法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3:15.

[2] 张瑞芝.护理干预对鼻内镜手术患者并发症的影响[J]现代护理杂志,2010,7(13)131.

全程护理模式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的是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88例待产妇, 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4例, 观察者患者最小年龄为22岁, 最大年龄31岁, 平均年龄25.3岁, 孕程最短为37周, 最长为41周, 其中32例患者为初产妇, 12例患者为经产妇;对照组患者最小年龄为21岁, 最大年龄32岁, 平均年龄26.1岁, 孕程最短为37周, 最长为41周, 其中31例患者为初产妇, 13例患者为经产妇;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及助产, 观察组患者行全程陪伴分娩护理, 对两组患者的分娩方式、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情况、产程时间进行对比。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用 (±s) 形式表示计量资料。对组间数据展开t检验, 组内数据展开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分娩方式、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情况对比

观察组44例患者中36例患者为顺产, 占81.82%, 6例患者为阴道助产, 占13.64%, 2例患者为剖宫产, 占4.55%, 对照组44例患者中18例患者为顺产, 占40.91%, 7例患者为阴道助产, 占15.91%, 19例患者为剖宫产, 占43.18%, 观察组患者的顺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且观察组患者的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44例患者中2例患者出现胎儿宫内窘迫现象, 占4.55%, 对照组44例患者中9例患者出现胎儿宫内窘迫现象, 占20.45%, 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44例患者中无一例新生儿发生窒息现象, 对照组44例患者中4例新生儿出现窒息现象, 新生儿窒息率为9.09%, 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2.2 两组患者产程时间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第三产程对比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且观察组患者的总产程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具体见表1。

3 讨论

分娩是多数女性的正常生理现象, 其主要是指自母体中以新的个体出现, 即胎儿脱离母体以独自存在的个体出现的使其及过程[1]。分娩主要包含三个产程, 第一产程为宫口扩张期;第二产程为胎儿娩出期;第三产程即为胎盘娩出期[2]。确保产妇在分娩期间保持乐观、愉快的心情, 使患者掌握相关分娩知识, 顺利分娩, 同时保证产妇及新生儿的安全是产科工作的重点。然而, 由于缺乏对产妇产前健康教育的重视, 多数患者缺乏对分娩的认识及信心, 使得剖宫产率不断增加, 不仅对产妇产后的体质恢复产生严重的影响, 同时还极易导致产妇及围生儿出现宫内窘迫等并发症[3]。因此, 临床上必须要探讨行之有效的护理方式来帮助产妇顺利完成分娩。

全程陪伴分娩是指产妇自准备分娩到产后结束期间, 在助产护理的帮助下完成分娩的过程[4]。该过程中助产护理对产妇的心理、生理、情感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及护理, 从而有效的消除产妇焦虑、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 从而帮助产妇顺利完成分娩[5]。因此, 我院为提高产妇自然分娩率, 降低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现象的发生率, 对44例产妇行全程陪伴分娩护理,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全程陪伴分娩护理管理措施如下。第一, 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增强护理人员的服务观念。我院为提高护理质量, 促进患者自然分娩, 对产科全体护理人员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并组织其对分娩理论的相关知识进行了学习, 同时在实践运用后还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并且要求护理人员在交接班时对护理经验进行交流、讨论, 从而确保护理人员充分理解相关理论知识。第二, 服务管理, 医疗机构要尽可能的为产妇创造良好的病房环境, 同时待产室及分娩室必须要配齐相应的设备, 且尽可能在室内设置洗手间、沙发、茶几、电视等设施, 为产妇营造家的感觉, 从而有效的增强产妇的安全感;此外, 应合理的对分娩床与待产床进行隔离, 从而有效的降低产妇的恐惧、焦虑的情绪[6]。第三, 在实际的全程陪伴分娩护理中, 护理人员要耐心的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 使产妇了解分娩的相关知识, 同时还要使产妇明白不良情绪对分娩的影响, 并且要及时给予患者帮助和鼓励, 逐渐消除患者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使其以最佳状态进行分娩, 从而有效的提高产妇的自然分娩率。

本次研究表明察组患者的顺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患者的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患者的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44例患者的新生儿窒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患者的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第三产程对比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且观察组患者的总产程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这就说明将产科全程陪伴的分娩护理应用到产房护理管理中, 可有效的提高产妇自然分娩率, 减少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现象, 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农桂玉.妊娠合并艾滋病13例分娩护理管理[J].齐鲁护理杂志 (中旬刊) , 2011, 17 (9) :76-77.

[2]黄清姐.产科全程陪伴分娩护理管理模式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32) :265-266.

[3]黄碧萍, 陶艳玲, 万海霞.风险管理在产房临床护理管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7 (3) :223-225.

[4]肖艳, 刘焕娟, 吕洪梅, 等.浅谈全程陪伴分娩模式的应用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8 (12) :54-56.

[5]邱雪娟, 龚祖康.规范化、规模化分娩镇痛的护理管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2 (9) :213-214.

全程护理模式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6-12月我院输液门诊未开展全程护理模式时的110例输液患者为对照组, 其中男55例, 女55例;年龄17~58岁, 平均年龄 (39.4±5.1) 岁;输液时间3~11d, 平均输液时间 (5.4±3.5) d;其中48例为初中及小学文化水平, 32例为高中文化水平, 30例为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另取2015年1-6月应用全程护理模式后的110例门诊输液患者为观察组, 其中男58例, 女52例;年龄19~60岁, 平均年龄 (40.8±6.2) 岁;输液时间4~11d, 平均输液时间 (5.7±3.2) d;其中50例为初中及小学文化水平, 34例为高中文化水平, 26例为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两组年龄、性别、输液时间以及受教育程度等基线资料相近而无较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接受门诊输液常规护理宣教, 观察组实施输液前、输液中以及输液后的全程护理模式, 方法如下: (1) 输液前护理。门诊护士应将注射单、输液牌以及药物正确发放给患者, 并帮助其选择责任护士, 由责任护士负责与患者交流沟通, 明确其护理服务需求以及健康知识需求, 并以此为基础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 (2) 输液中护理。输液前责任护士应严格核对姓名、输液排序号以及所用药物。静脉穿刺后应对输液速度加以调整;结合患者主观护理需求以及病情实际来开展疾病知识健康宣教, 明确告知药物的疗效和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告知患者应保持规律饮食与作息, 不可暴饮暴食或熬夜。输液过程中定时巡查, 询问患者有无异样感受, 并以温和的态度和语言与患者谈心以缓解气氛, 纠正患者忧虑、烦躁等不良情绪[2]。 (3) 输液后护理。责任护士应在输液结束后轻柔拔针, 并指导患者正确按压棉签, 对于输液后出现恶心以及眩晕反应的患者应指导其稍事休息, 等待症状缓解。整个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始终着眼于患者护理需求, 秉承人性化护理理念开展各项护理工作, 并强调了解疾病知识以及健康知识宣教的意义与重要性。若患者输液时间较长, 还应对其病情康复情况做出准确的记录。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3]评估两组护理满意度、健康知识知晓情况。采用我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估两组护理满意度, 满分100分, >80分为满意, 60~80分为一般, <60分为不满意。健康知识内容涉及自我护理、用药知识、疾病预防以及合理饮食四个方面。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并应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护理满意率更高,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 aP<0.05。

2.2 两组健康知识知晓情况对比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健康知识知晓情况更优, 掌握度更高,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 aP<0.05。

3 讨论

门诊输液患者具有病种复杂、人数众多、停留时间较短、流动量大、护理人员人手不足等特点, 因此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存在较大难度, 护理人员不可能采用统一的健康知识宣教与病理指导来帮助患者认识自身病情, 全程护理模式则有效地避免了这一问题, 其重视在输液前后讲解疾病相关知识, 关注于普及疾病健康知识, 为患者提供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病理知识与指导。同时在全程护理模式下患者能够享受更全面、更精细的护理服务, 体会到来自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4,5]。在人本护理理念的指导下, 护理人员在治疗期间积极主动地与患者沟通交流, 营造舒适、和谐、温馨的输液氛围, 有利于促进护患关系和谐, 同时也有利于护理人员对护理方案与护理措施做出及时调整, 以便于更符合患者实际需求, 促进患者康复, 护理满意度也有明显提升。本文结果表明观察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全程护理模式不仅能够满足患者健康需求, 同时也提升了护患信任度和护理满意度。

本文针对门诊输液患者开展全程护理模式, 从输液前、输液中以及输液后为患者提供贴心、周到的护理服务, 并开展针对性健康知识教育指导, 明确用药规范。疾病预防、合理饮食以及自我护理要点, 帮助患者了解自身健康问题, 提高其健康知识知晓率, 进而能够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防范疾病。本文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在自我护理、用药知识、疾病预防以及合理饮食等健康知识方面的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在患者在全程护理模式下对于疾病健康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综上所述, 针对门诊输液患者开展全程护理模式有利于充分落实健康宣教指导工作, 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护理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均有明显提高, 护理质量也明显改善, 应予以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开展全程护理模式前后门诊输液患者健康知识与疾病认知水平的改善情况。方法:取2014年6-12月我院输液门诊未开展全程护理模式时的110例输液患者为对照组, 对其实施常规健康知识宣教, 另取2015年1-6月应用全程护理模式后的110例门诊输液患者为观察组, 并在输液期间开展全面护理与健康教育指导, 评估两组护理满意度、健康知识知晓情况, 并对相关数据作统计学处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患者综合护理满意度更高, 对于用药知识、自我护理知识以及合理饮食等健康知识知晓情况更优,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针对门诊输液患者开展全程护理模式有利于充分落实健康宣教指导工作, 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护理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均有明显提高, 护理质量也明显改善, 应予以推广使用。

关键词:门诊输液,健康教育,全程护理模式,效果

参考文献

[1]杨辉, 李婵, 赵璎, 等.儿科门诊输液安全管理中细微服务理念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9 (z2) :119.

[2]杨明清.门诊输液安全隐患及护理对策〔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 (4) :542-544.

[3]杨霞.PDCA循环在门诊输液患者健康教育路径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9 (z2) :175.

[4]朱云, 李芹, 田萍, 等.门诊输液患者中实施全程护理管理及健康教育的临床效果观察〔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4, 33 (7) :1771-1773.

全程护理模式 篇7

关键词:专人全程陪伴分娩护理模式,分娩,产程时间

以往医院的产房主要实施倒班制进行相关工作, 采用此种方法只能对产妇实施分段管理, 给产妇的内心状况以及对产妇产程的观察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最终给产妇的分娩带来了较大的影响[1]。为了能够有效将产时护理质量提高, 针对我院收治的初产妇 (无剖宫产指征) , 对其采用专人全程陪伴分娩护理模式后, 在减少产后出血、缩短产妇产程以及提高护理质量等方面都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200例初产妇 (无剖宫产指征) , 通过随机数表法将所有产妇平均分为B1组与B2组。全部为单胎、足月、头位并且无内外科以及临床未表现出产科并发症的产妇。产妇的最小年龄为23岁, 最大年龄为33岁。孕周最短为37周, 最长为41周。对比B1组与B2组产妇的一般资料, 表现出均衡性 (P>0.05) 。

1.2 方法:

针对B2组产妇主要按照产房常规完成分娩, 针对B1组产妇, 选择专人全程陪伴分娩护理模式完成分娩。对比B1组与B2组产妇的分娩方式、产妇的产程时间以及产后出血量情况。

1.3 观察指标:

观察产妇分娩方式、产妇产程时间以及产后的出血量。

1.4统计学方法:

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13.0完成数据库的建立, 利用卡方检验表示计数资料, 利用t检验表示计量资料, 以P>0.05为不存在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B1组与B2组产妇的分娩方式:

见表1。

从表1能够得出, 在产妇阴道分娩率以及剖宫产率两方面, B1组低于B2组产妇明显 (P<0.05) ;在顺产率方面, B1组高于B2组产妇明显 (P<0.05) 。

2.2 对比B1组与B2组产妇的产程时间:

针对B1组产妇, 第1产程: (5.46±1.25) h, 第2产程: (0.61±0.04) h, 总产程: (6.56±1.27) h;针对B2组产妇, 第1产程: (8.31±1.23) h, 第2产程: (0.87±0.07) h, 总产程: (8.87±1.30) h。在第1产程、第2产程以及总产程3个方面, B1组与B2组差异显著 (P<0.05) 。

2.3 对比B1组与B2组产妇产后出血量情况:

在B1组的96例 (自然分娩+阴道助产) 产妇中, 产后出血量 (156.49±25.22) m L, 在B2组的68例 (自然分娩+阴道助产) 产妇中, 产后出血量为 (186.75±11.57) m L, 多于B1组产妇非常明显 (P<0.05) 。

3 讨论

3.1 B2组方法:

产妇临床表现出宫缩 (规律) 情况后, 待产妇子宫口开大 (2 cm) 后进入到待产室, 相关工作人员在产房实施8 h工作制, 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待产室以及产房对产妇产程进行观察以及接生工作, 助产士按照常规对产妇产程进行处理[2]。

3.2 B1组方法:

产妇临床表现出宫缩 (规律) 情况后, 将产妇送入到待产室, 选择沟通能力强、专业水平高以及充满爱心助产士针对产妇实施全程陪伴分娩, 直到产妇完成分娩后, 对产妇进行2 h的观察无异常后, 将产妇送回病房[3]。助产士在工作的过程中, 应该坚持以产妇为中心完成相关工作, 为产妇创建舒适、安静以及安全性较高的环境, 并且需要对其人格以及具有的隐私权给予尊重。针对产妇的生理状态以及心理状态进行全方面的评估, 对其进行相关分娩知识的宣教。在第1产程需要使产妇明确疼痛的相关知识以及缓解疼痛的有效方法, 确保产妇能够充足休息, 避免过多的消耗自身体力, 在胎膜未破的前提下应该适当进行运动, 合理进行排尿, 在宫缩间歇时间, 进行食物 (容易消化并且富含营养) 以及水分的补充, 确保产妇在分娩的过程中具有充沛的体力以及精力完成分娩。针对产妇需要进行示范, 使其了解在分娩的过程中躯体放松的方法以及相关的呼吸技巧, 帮助产妇完成更衣以及擦汗等步骤, 并且需要对产妇的腰骶部进行按摩[4]。向产妇讲解当前分娩的情况, 树立产妇的信心, 使其能够主动配合。在第2产程需要使产妇能够由当前宫缩的情况学会如何屏气用力, 要求助产士需要对其给予更多的鼓励, 并且针对产妇诸多的生理需求 (擦汗以及饮水等) 有效进行满足。完成分娩后, 给予产妇祝贺, 对其给予更多的称赞, 使产妇内心滋生一种成就感。此外, 要求助产士需要对产妇的子宫进行按摩, 对产后出血量进行观察。

总而言之, 针对初产妇选择专人全程陪伴分娩护理模式, 在提高产妇自然分娩率, 减少产妇产后出血量以及缩短产妇产程等方面, 表现了显著价值, 成功凸显专人全程分娩护理模式的应用意义。

参考文献

[1]曹滨霞.探讨全程陪伴分娩护理助产对分娩的影响[J].健康必读:下半月, 2011, 18 (9) :176.

[2]李捷.产科全程陪伴分娩护理管理模式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 (28) :7001.

[3]马汝霞.探讨全程陪伴分娩护理助产对分娩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电子版) , 2013, 13 (4) :378.

全程护理模式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9月—2014年9月在我院手术室行择期手术的200例患者, 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100例, 男52例, 女48例, 平均年龄 (38.9±13.2) 岁。对照组患者100例, 男53例, 女47例, 平均年龄 (39.5±13.4) 岁。两组性别、年龄、科室分布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手术室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首先, 成立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小组。由护士长领导, 全体护理人员参与, 成立全程无缝隙护理管理链, 即护士长—副护士长—小组长—护士[2]。护士长根据护士的护龄、专业知识及技能、职称等综合评定, 将全科护士分为3个责任小组。每组设置组长1名, 组员护士2名, 小组由护士长领导, 实行分层次管理小组负责制。全体护理人员进行无缝隙护理模式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 树立无缝隙护理的理念。内容包括无缝隙护理的基本概念、目的、方法及意义等。最后, 制定无缝隙护理工作流程。结合手术室使用情况、人员配备及相关护理操作服务流程, 经全体护理人员讨论, 制定手术室无缝隙护理工作流程:查看手术通知单→术前访视→手术间相关手术物品的准备→手术室门口迎接→交接患者→进行手术→送患者到病房或重症监护室 (ICU) →详细交班→补充手术间物品、清洁灭菌等[3]。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 术前访视:

依据手术通知单的日程, 本组组员护士于手术前日下午访视患者, 了解患者的病情、过敏史、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同时,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室的环境、设备、麻醉方案、手术方案、护理方案、术前注意事项及术中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等。同时, 对患者及家属关心的问题给予恰当的解释, 使患者及家属做好心理准备, 消除患者及家属的顾虑。注意不宜对医护方案介绍过于详细, 以免引起纠纷、加重患者及家属心理负担和降低患者的依从性。

1.2.2 术中护理:

手术室护士接收患者后, 核对患者信息、手术部位及术中带药等。建立静脉通道, 将患者安置合适体位, 遮盖患者身体, 保护患者隐私, 做好保温护理。护士与患者多交流, 谈论患者感兴趣话题, 分散其注意力, 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 增加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根据手术方式固定好患者体位, 充分暴露手术部位, 同时避免受压部位损伤。术前, 器械护士与巡回护士“双人四目”共同查对手术用品, 并准确记录。术中, 护理人员要积极主动的配合医务人员, 巡回护士手术中要坚守工作岗位, 注意观察手术进展情况, 及时准确供手术所需一切物品, 配合麻醉师输血、输液, 做好危重患者抢救准备工作;器械护士应及时准确地为手术医生传递器械。手术结束前, 要认真仔细再次清点手术用品, 保证器械如数且每件器械用物完整无缺, 以防物品遗留体腔或组织内。麻醉苏醒前, 留1名护士守候在患者身边, 协助麻醉师进行相关工作。

1.2.3 术后护理:

手术结束后, 通过专门运送术后患者的通道, 手术室护士将患者送回病房或ICU。运送过程中, 应密切观者患者的基本情况。回病房后, 手术室护士与病房护士做好交接, 讲明术后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处理措施。

1.2.4 术后随访:

术后1d进行随访, 观察患者精神心理状况、伤口愈合及有无感染、压疮发生情况等, 征求患者意见及建议, 及时发现并改正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1.3 观察指标

(1) 观察患者手术物品准备完善率, 手术感染、褥疮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率, 并用自制量表调查患者护理满意度。 (2) 评价患者焦虑水平:用状态焦虑 (S-AI) 和特质焦虑 (T-AI) 量表, 共测试24个项目, 分值范围24-82分, 将每个项目评分相加, 分数与焦虑越严重程度呈正相关[4]。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 两组间干预后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 组内干预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物品准备完善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手术物品准备完善率及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AI和T-AI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后S-AI和T-AI评分低于干预前, 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P<0.05或<0.01) 。见表2。

注:与干预前比较, *P<0.05。

3 讨论

手术室护理具有技术性强、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风险高及情况复杂的特点, 任何护理缺陷都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1]。因此, 提高护理质量一直是医务工作努力方向。无缝隙护理模式于1989年由美国佛罗里达州湖地医疗中心推行, 其核心理念为:以患者为中心, 医护人员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着患者进行, 最大限度地保证患者的安全, 并且提供连续性的护理服务[5]。无缝隙护理模式要求消除手术室护理缺陷, 尤其是护理服务中的缝隙, 为患者提供连续性的护理服务, 达到最佳的护理效果。目前, 无缝隙护理模式已经被广泛的推广应用, 并且取得了良好护理效果, 它能明显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6]。首先, 无缝隙护理模式能有效缓解患者焦虑、紧张的情绪。大多数患者未经历手术, 手术对患者来说是较为重大的应激事件, 加上患者对相关专业知识的缺乏, 容易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 表现为焦虑、紧张、恐惧等。无缝隙护理模式以患者为中心, 围术期对患者进行连续性、全方位心理护理, 消除患者不良心理, 提高患者的顺从性[7]。本文结果显示, 两组干预后S-AI和T-AI评分比较, 观察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1) , 表明无缝隙护理模式能更有效缓解患者焦虑、紧张的情绪。其次, 无缝隙护理模式能能有效提高护理效果。无缝隙护理模式已经被证明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 完善及规范化的工作流程能提高手术物品准备完善率、患者的满意度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8]。本文结果表明无缝隙护理模式能有效提高护理效果, 与其他文献报道一致[9,10]。

综上所述, 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有利于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 为手术室护理工作提供全新的模式,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何萍, 陈洁.手术室护理研究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 24 (8) :899-900.

[2]刘燕, 韦凤平, 陆谢娜, 等.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在手术室外来器械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4, 20 (3) :347.

[3]王辉, 吴爵.全程无缝护理模式在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2, 31 (10) :1919-1921.

[4]徐继洲.无缝隙服务在手术室全程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齐鲁护理杂志, 2014, 20 (14) :94-96.

[5]徐琼英.无缝隙护理模式在急诊科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10) :14-15.

[6]苏冬梅, 胡晓英, 杨琼, 等.护理管理在创建舒适护理模式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 2004, 19 (15) :36-37.

[7]张丽霞, 史金鸽.无缝隙护理模式在外科手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观察〔J〕.临床医学, 2014, 27 (7) :580-581.

[8]谭爱娥.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22) :340-341.

[9]李林梅.全程无缝隙护理在全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健康必读, 2013, 12 (4) :577.

手术室全程无缝式护理效果分析 篇9

【关键词】 手术室;全程无缝式;护理;效果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038-02

无缝式护理是一种现代化的护理方法,其能使护理过程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因此,能使临床护理效果得到一定提高。本研究使用手术室全程无缝式对宫产术的产妇进行护理,取得较好的护理效果,现把相关情况作以下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选自2011 年2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120例剖宫产术的产妇,全部产妇中,年龄 18-42岁,平均年龄(25±3.1)岁。把全部产妇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0例,两组产妇的年龄、产次、病史、家庭收入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可比性强。

1.2 方法 对对照组产妇进行常规护理,即由不参与手术的护理人员在手术前对产妇进行访视,并对产妇的生命体征、皮肤情况及血常规等方面进行常规检查。对实验组产妇进行全程无缝式护理,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2.1 由参与手术的护理人员以“一对一”的方式对产妇进行护理,术前1天由巡回护士对产妇进行术前访视,首先做自我介绍,说明访视目的,掌握产妇的心理变化,使其有思想准备,配合手术;并对产妇的疑问如麻醉方法、护理措施等给予耐心而详细的解答[1]

1.2.2 手术当天,由巡回护士接产妇进入手术等候室,仔细询问产妇术前的、禁饮食情况、并对用药情况及带入手术室的物品进行详细检查,并安慰产妇家属,以使他们的担忧及紧张心理得到一定缓解。

1.2.3 手术过程中,由护理人员耐心地陪伴在产妇身边,主动和产妇交流分散其注意力,对其进行轻柔的抚摸,当产妇有疑问时,根据其提出的问题给予适当解释,播放一些节奏舒缓、柔和而流畅的音乐,以使产妇的紧张及焦虑情绪得到一定缓解,并促进手术的顺利进行。胎儿娩出后,先告诉产妇胎儿性别,处理好脐带后,把新生儿抱给产妇看,并告之胎儿出生的时间及体重。在手术室外指定的位置把计算机和电视屏幕进行连接,以使产妇家属能够及时对手术的进展有一定了解[2]

1.2.4 手术结束后及时报告产妇手术顺利,以使产妇放心。此外,还应对产妇进行相应的安慰和鼓励,为产妇的手术伤口包扎好后,协助医生把产妇送回病房后,与病房护士做好床头交接班,告诉产妇要去枕平卧6小时,不要抬头,有呕吐现象时头要偏向一侧,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肠蠕动。术后第2天回访产妇,了解产妇身体恢复情况,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以促进产妇的术后早日康复。此外,还应了解产妇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利于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3]

1.3 效果评价标准 产妇出院前,由手术室的护理人员以问卷形式对产妇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护理效果、产妇对手术过程等相关知识的认识、对护理的满意度,其中满意度包括护理人员态度、手术室环境等25个项目,每个项目4分,总分为100分,得分<60分为不满意,得分60-79分为一般,得分≥80分为满意。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17.0软件对产妇的相关数据资料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表明在统计学上有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产妇对医学及手术过程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 对照组中,较好15例(25%),一般13例(21.67%),较差32例(53.33%);实验组中,较好36例(60%),一般20例(33.33%),较差32例(6.67%);由此可知,在医学及手术过程相关知识方面,实验组比对照组了解得更多(P<0.05)。

2.2 两组产妇和护理人员的沟通情况 对照组中,16例愿意沟通(26.67%),14例随意(23.33%),28例不愿沟通(46.67%);实验组中,35例愿意沟通(58.33%),22例随意(36.67%),5例不愿沟通(8.33%);由此可知,实验中比对照组更愿意和护理人员沟通,且差异明显(P<0.05)。

2.3 两组产妇对手术室护理的满意度 对照组中,满意(80.12±4.21)分,一般(65.11±5.14)分,不满意(43.58±5.74)分;实验组中,满意(92.32±3.98)分,一般(76.34±4.13)分,不满意(55.47±3.97)分;由此可知,实验组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

3 讨 论

无缝式护理是整体护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通过和家庭、卫生保健人员及医院中的各级健康部门共同合作,从而使患者得到全方位而持续性的护理。无缝式护理和常规护理有许多不同之处,其对患者进行护理时,除了要对医疗器械及仪器有一定了解,还根据患者的心理及生理等方面的需求和其沟通,从而采取个性化的方法对其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及有效的无缝式护理。医院手术室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场所,把无缝式护理应用在手术室手术中,能使手术治疗效果得到一定提高,因此,对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也有较明显的改善作用[4]。本研究分别使用常规方法和无缝式方法对产妇进行护理,根据本研究中的结果可知,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中的产妇对医学及手术过程的相关知识有更多的连接,更愿意和医护人员沟通,且对手术室护理的满意度得分也对对照组高,两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在统计学上有一定意义。

根据本研究的护理效果,可得出以下结论:手术前对患者进行“一对一”的护理服务,能有效促进患者和医护人员的良好沟通,能使患者以积极的心态主动配合治疗,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手术耐受性,进而能加快患者心理和生理在术后的恢复。和手术室的常规护理相比,手术室全程无缝式护理能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5]。当患者进入手术室后,通常会容易出现紧张、焦虑等现象,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对手术的进行产较严重的影响。此时,护理人员可通过播放舒缓、和谐的音乐为患者营造一个较好的手术氛围,以使患者的紧张及焦虑情绪得到一定缓解。手术过程中,对患者进行组织牵拉或患者出现不适情况时,护理人员应主动和患者交流,并安慰、鼓励患者,以使患者安心,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另一方面,还应通过相关设备使患者家属及时了解手术进展及结果,从而使患者家属的担忧心理得到一定减轻,这样还能有效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综上所述,无缝式护理可有效促进患者的康复治疗,因此,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孙芹,黄春艳,孟凡美,姜祥菊,高贵芳.手术室开展计划巡回无缝隙护理的临床应用的研究[J].中國现代药物应用,2011,(04):115-116.

[2] 史笑奢.舒适护理在手术室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05):121-123.

[3] 王淑杰,刘巍,孙艳华.剖宫产手术患者整体护理在手术室中的应用[J].慢性病学杂志,2010,(02):111-114.

[4] 谢军娥.手术室全程无缝护理模式在剖宫产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5):115-117.

全程护理模式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产科产妇共80例, 所有产妇均顺利分娩, 其中剖宫产29例, 阴道顺产51例;产妇年龄22~36岁, 平均年龄 (28.9±2.8) 岁;孕周37~42周, 平均孕周 (40.3±0.5) 周, 所有产妇均经系列常规检查证实身体状况正常, 且未见精神病等重大疾病。将80例产妇依照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40例) , 两组产妇年龄、孕周、身体状况、文化水平、精神状态、分娩情况等方面均未见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产妇均为常规护理。产妇入院起由专人负责宣传教育, 并于产后对产妇进行哺乳指导。

1.2.2 观察组

观察组产妇给予全程护理模式。产妇入院时, 助产士亲自迎接, 带领产妇及家属熟悉周围环境, 指导基本生活, 自我介绍且双方熟悉后, 进行简单的沟通交流, 基本了解产妇身体、心理状况后, 全程护理小组针对性制定全程护理方案, 并为护理方案留下考核、标记及调整空间。

根据产妇对生产、哺乳知识、技巧的了解情况及产妇本身知识文化水平开展健康教育指导工作, 通过资料、视频、图片、现场讲解等方式帮助产妇了解产前、产中及产后基本生活注意事项, 指导自我护理技巧及专业护理配合要点, 着重加强产妇各时期心理指导。鼓励产妇之间相互沟通交流, 并鼓励顺利生产及泌乳的产妇到待产妇中间传授经验。

生产时, 产妇熟悉的助产士及指导人员陪同助产, 帮助产妇放松心情、配合助产, 指导产妇正确呼吸、使力。待胎儿娩出后, 轻柔帮助新生儿伏在母亲身上皮肤接触半小时, 同时规范消毒处理。母婴接触时, 帮助新生儿正确吮吸产妇乳头, 通过反射作用刺激产妇尽早泌乳。产后36h内尽量让新生儿与产妇在同一病房, 待母亲体力及精神稍微恢复之后, 专人指导产妇正确哺乳, 并讲解产后饮食起居、卫生护理要点, 尤其鼓励产妇分娩48h尽量多次哺乳, 不要忽略夜间哺乳, 切忌自行给新生儿喂其它食物[2]。

新生儿规范哺乳后不能满足仍有啼哭现象的, 护士严格依照既定方案适量添加库奶以满足新生儿。产妇出院前, 助产士及护理人员集体与产妇告别, 鼓励产妇, 并作全面的出院指导, 留下并再次核对产妇联系方式, 加强出院后的随访调查及指导工作[3]。

1.3 评价标准

泌乳时间:即泌乳始动时间。产妇分娩后专人规范帮助挤压乳房, 直至乳头溢出清亮乳汁, 乳汁首次溢出变为泌乳始动时间, 规范记录泌乳时间。泌乳量满足:专人指导产妇规范哺乳, 每日哺乳次数不少于8次, 以哺乳后新生儿不啼哭、入睡为基本标准, 若产妇乳量达到既定标准, 且完全哺乳情况下的新生儿每日小便不少于6次, 大便2次以上, 体重生理性丢失现象得到控制 (每日晨起测量体重) , 则视为满足[4]。

1.4 数据处理

本次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 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卡方检验, 而计量资料的对比应用t检验, P<0.05时,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产妇泌乳时间

观察组产妇产后72h泌乳总数40例 (100.0%) ;对照组产妇产后72h泌乳总数37例 (92.5%) , 观察组泌乳始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

2.2 产妇泌乳量

观察组产妇产后3d综合泌乳量满足总数40例 (100.0%) ;对照组产后3d泌乳量满足总数36例 (90.0%) 。观察组产妇产后72h泌乳量满足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强化吸吮反射是尽早泌乳的关键, 产后泌乳需要多种激素及神经反射的共同参与, 多种激素中又以肾上腺皮质激素催乳素的作用最为明显, 新生儿娩出后与母亲的皮肤接触及正确的乳头吸吮能直接促进产妇催乳素分泌量的增加及作用的加强, 产生的催乳素能作用于乳腺泡、帮助乳房充盈, 实现尽早泌乳[5]。科学调整哺乳方式是提升泌乳满足质量的关键。新生儿出生后的吸吮对乳汁的分泌有直接的刺激作用, 在合理刺激下尽早、足量分泌的乳汁可很好满足新生儿, 利于母婴心理与生理健康[6]。

全程护理模式的介入是早泌乳、充分泌乳的主导因素。全程护理模式的参与能在产前、产中帮助产妇调整心理状态, 更好地配合产前营养计划、分娩工作, 产后心理与生理状态俱佳, 为尽早泌乳与足量泌乳奠定了基础, 同时, 母亲良好的精神与身体状态间接带动了新生儿皮肤接触、吸吮乳头等行为, 更利于催乳素的分泌与作用。助产士可有计划地帮助新生儿正确吸吮母亲乳头, 产生有效刺激, 加快泌乳、提升泌乳质量[7]。后期规范、贴心的出院指导与随访工作也进一步提高了泌乳质量。全程护理模式效果良好,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全程护理模式的应用对产妇泌乳实践及泌乳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产科产妇共80例, 依照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40例) , 观察组给予全程护理服务,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对比两组产妇泌乳实践及泌乳满足情况。结果 观察组产妇产后24h内泌乳45.0%, 48h内泌乳50.0%, 72h内泌乳5.0%, 产后72h泌乳总数40例 (100.0%) ;对照组产妇产后72h泌乳总数37例 (92.5%) , 观察组泌乳始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产妇产后24h泌乳量满足5例 (12.5%) , 48h泌乳量满足27例 (67.5%) , 72h内泌乳量满足8例 (20.0%) , 产后3d综合泌乳量满足总数40例 (100.0%) ;对照组产后3d泌乳量满足总数36例 (90.0%) 。观察组产妇产后72h泌乳量满足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全程护理模式的实施利于产妇尽快泌乳及泌乳量满足, 有助母婴健康。

关键词:产科,全程护理模式,产妇泌乳,泌乳量

参考文献

[1]杨世萍, 张淑萍, 方红, 等.实施产科全程护理模式促进产妇早泌乳充分泌乳[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1) :24-26.

[2]李旭茹, 陈伟月, 孔肇英, 等.临床护理路径在产科全程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医院, 2007, 7 (8) :116-118.

[3]廖冰, 李文红, 彭公丹.择期剖宫产产妇早期乳房按摩对母乳喂养状况的影响[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12, 23 (5) :365-366.

[4]钟丽娟.导乐陪伴分娩促进产妇泌乳临床观察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7, 13 (6) :23-24.

[5]王向静, 范书萍, 田莉.专人全程陪伴分娩护理模式对产妇泌乳影响的研究[J].河北医药, 2008, 30 (8) :1259.

[6]朱庭芳.自护理论在剖宫产产妇护理中的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 (B版) , 2007, 9:804-806.

上一篇: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分析下一篇:规范村级财务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