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预防接种全程护理(精选8篇)
儿童预防接种全程护理 篇1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 易暴发流行。为保护儿童健康, 2005年我国政府向世界卫生组织 (W H O) 承诺2012年消灭麻疹, 为此, 山西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收集年龄为8个月~14岁, 均需强化接种, 且无接种禁忌证的486例健康儿童。
1.2 方法
采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麻疹减毒活疫苗, 复溶后用1.0 m L注射器取0.5 m L备用。嘱家属协助暴露孩子注射部位, 取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肤, 用75%酒精消毒皮肤, 待干后, 皮下注射。
2 结果
本组486例麻疹疫苗接种者, 经门诊随访7个月, 均未见有相关病例的患儿, 有效地预防了麻疹的发生。
3 强化免疫接种麻疹疫苗全程护理
3.1 参加培训
医护人员参加长治市疾控中心组织的技术培训, 熟练掌握安全注射和预防接种常见异常反应的观察及处理。
3.2 为目标患儿摸底造册
采用板报和电话通知等方式, 在我院预防接种门诊对年龄在8个月~14岁儿童建卡建薄, 无论有无免疫史, 于规定时间到门诊接种麻疹疫苗, 将摸底儿童情况登记造册, 并上报疾控中心。
3.3 严格查对
(1) 认真核对儿童姓名和年龄, 询问健康状况, 有严重疾病、急性或慢性感染、发热或者对鸡蛋等有过敏史的儿童不得接种; (2) 检查疫苗的标签、名称、批号、有效期及生产单位。本疫苗加水溶解后呈橘红色透明液体, 如发现颜色变紫、变黄, 安瓿有裂纹, 标签不清或溶解后呈浑浊状态的均不能使用。
3.4 使用前充分复溶
由于使用的是2人份冻干麻疹活疫苗, 应在加入1 m L无菌注射用水待完全溶解后, 取0.5 m L待用, 安瓿开启后超过30 m in, 不得再使用。注意在启开安瓿和注射时, 切勿使消毒剂接触疫苗。
3.5 接种室准备
注射疫苗前要对接种室进行紫外线消毒, 开窗通气,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接种后留观30 m in, 并要告知儿童家长可能出现的反应和注意事项。
3.6 接种后的护理
接种后应告知家长注意以下几点: (1) 注射当天, 注射部位不要用水洗, 保持干燥, 避免感染; (2) 接种后应让儿童好好休息, 不要剧烈运动, 防止着凉; (3) 避免小儿用手搔抓注射部位; (4) 多饮水, 以促进机体代谢; (5) 叮嘱家长随时观察小儿接种后的反应, 包括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 局部反应主要是红、肿、热、痛等症状, 一般不做处理, 让其慢慢吸收;全身反应主要是发热和皮疹, 体温大于38℃应服退热药, 如果是疫苗反应, 应会在24 h~48 h之内自行退热, 若高热不退或有其他异常反应, 应及时送医院诊治。皮疹主要有荨麻疹和麻疹、猩红热样皮疹, 一般在接种后数小时至数日发生, 轻症口服扑尔敏或息斯敏治疗, 重症及时送医院诊治。
486例儿童有2例在接种的当天晚上出现麻疹、猩红热样皮疹, 给予口服息斯敏, 外用炉甘石洗剂, 第2天皮疹明显好转, 第3天痊愈。
通过对486例儿童的麻疹疫苗强化, 我们认为只要做好以上几方面的工作, 做好宣传, 不良反应就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处理, 可以有效地减少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 使儿童免疫接种工作顺利进行, 为早日实现2012年消灭麻疹的承诺奠定良好的基础。
儿童预防接种的心理护理体会 篇2
关键词:预防接种;社区儿童;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1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115-01
预防接种是指根据疾病预防控制规划,[1]利用疫苗,按照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由合格的接种技术人员,给适宜的接种对象进行接种。提高人群免疫水平,以达到预防和控制针对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目的。为了正确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2],积极做好社区儿童的预防接种工作并保证工作顺利进行至关重要。儿童有着与成人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3],在护理工作中,要获得儿童的配合,除了护士熟练的操作技术外,还必须掌握好儿童的心理特点,以适应环境、配合接种,保证预防接种的顺利进行。
一、一般资料
2015年1-12月到本院预防接种门诊接种的儿童1427例,年龄1个月~6岁。经体检排除发热、急性疾病期、严重慢性疾病、过敏体质者等情况,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接种一类疫苗及二类疫苗。
二、影响儿童的心理因素
(一)家庭因素。
首先,现在大部分儿童是独生子女,家长们都过分溺爱孩子。其次,家长的文化程度不一,对禁忌症认识不足,有些家长认为耽误接种时间比禁忌症更为重要,经体检发现发热≧37.5℃并伴有腹泻,或有特殊禁忌症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也要强烈注射疫苗,怕延误接种时间,影响孩子健康。最后,对预防接种工作的相关知识了解程度不够。
(二)年龄因素。
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婴儿期对母亲有着强烈依恋感,避开和拒绝陌生人,主要表现为啼哭、寻找亲人。幼儿期活泼好动,情绪易受环境因素影响,见到工作人员穿着白大衣,手拿注射器,很容易产生恐惧、焦虑甚至抗拒和躲避哭闹行为。学龄前期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和认知能力,喜欢受到表扬,好奇、好模仿,言语和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容易受工作人员的言语影响。学龄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情绪相对稳定,喜欢受到表扬,好表现自己,对工作人员预防接种知识的宣教似懂非懂。
(三)个性气质因素。
气质是个性心理特征的一方面,是儿童正常行为的不同表达方式,对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产生重大的作用,不同的儿童个性差异很大,其心理特点也很不相同。
三、心理干预方法。
(一)营造舒适温馨环境以稳定儿童情绪。
哇!打预防针的地方好漂亮呀!这是受种者家属由衷的感受,预防接种门诊有完善的配套设施及温馨舒适的环境,室内宽敞明亮,通风保暖,周围以卡通化及色彩鲜艳为主题的布置,宣传预防接种有关知识及画面,缓和儿童对陌生环境的紧张不安心理,使其积极配合接种。观察室配置儿童喜爱的玩具及娱乐设施。各室有明显的标志牌。
(二)做好宣传,取得家长配合。
为了提高预防接种的安全性,取得儿童家长配合是接种顺利进行的关键。接种前应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情况,并告知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注意事项及接种程序等,使家长理解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取得家长的配合,鼓励儿童说出自己的感受,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以减少儿童的疼痛感受,根据不同年龄特点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接种完毕后的儿童,在观察室留观30分钟,不再进入接种室,防止他们哭闹影响别的孩子,保证接种顺利进行。
(三)每个年龄阶段都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工作人员要与儿童建立友好关系,针对不同年龄的儿童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
1.婴幼儿期。
婴幼儿时期情绪不稳定,工作人员以亲切和蔼的态度微笑、抚摸、哄逗等表情语言或予其喜爱的玩具分散其注意力,当注意力转移后即给予接种,接种时及接种后继续哄逗、鼓励他们或嘱咐家长安抚幼儿,短时间内完成接种,也提高了满意度。
2.学龄前期。
先与他们亲切闲聊,摸摸他的头,拍拍他的背,握着他的小手,称赞长得漂亮,这些小动作都会起到正面效果,使他们对工作人员产生亲切感,给他们留下热情、和蔼、耐心、亲切的良好印象,并带其观看其他儿童接种时的勇敢表现,减轻他们紧张恐惧情绪,增强其自信心,使其今后的预防接种能更好地配合[4]。
3.学龄期。
应以热烈亲切的表情,引起儿童的注意力,表扬、鼓励等方式取得儿童的信任,并与儿童交流趣味性浓厚的话题,避免不安情绪出现,同时给以讲解相关易懂的预防接种知识等,对于表现良好的儿童进行表扬,树立好的榜样,让其他儿童的情绪得到稳定,并用浅显易懂语言耐心回答他们的提问,让他们明白预防接种的目的,促使儿童主动参与配合。一般不需采用吓唬及强制手段,必要时取得家长的配合结合适当的强硬措施,注射后则要表扬鼓励,不伤其自尊心。
(四)工作人员素质要求。
接种人员要求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善于观察,掌握儿童的心理特点,耐心做好预防接种相关知识解释,把每一位儿童都当成自己的朋友、亲人;在长期的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改进工作方法,做到人性化服务;应熟练掌握正确的注射技术,接种动作稳、快、准,接种的准备时间不要太长,做到安全注射,尽量减轻和消除注射时的疼痛刺激。
四、讨论
预防接种是预防疾病最经济最有效的公共卫生措施,也是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一项基本国策,在预防接种工作中,不仅要求护士具有熟练的业务素质,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做到热心,耐心,细心的服务,再配合心理护理干预后,得到儿童及家长的信任与配合,保证预防接种工作的顺利进行,减少了不良反应,接种率也得到显著的提高。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点,进行不同心理护理,使预防接种工作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进行,对预防接种工作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卫疾控发[2005]373号
[2]罗耀星.免疫预防与疾病控制.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78.
[3]李映兰.护理心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5.
儿童预防接种全程护理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分析
本次研究对象选择我院自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期间收治的预防接种小儿70例,按照来院先后顺序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n=35)和实验组(n=35),对照组小儿中,男女比例为25:10,最大年龄10个月,最小年龄3个月,中位年龄为(6.3±2.4)个月。实验组小儿中,男女比例为28:7,最大年龄为11个月,最小年龄为4个月,中位年龄为(5.9±2.6)个月。比较两组接种疫苗小儿的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可以进行临床分析和对比。
1.2 方法
两组小儿接种疫苗期间,均按照严格的流程进行操作,并做好消毒工作。其后给予对照组小儿基础护理,实验组小儿则采用全程护理,具有内容如下:
1.2.1 接种前护理
在预防接种前,护理人是要主动通知小儿家属参加科室举办的妈妈班培训,重点学习小儿预防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教会家长固定受种小儿体位的手法,同时护理人员要主动通知小儿家属,同时对疑难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其后为小儿建立档案,并告知小儿家属预防接种的重要性,进而加深认识度。接种前,对小儿的身体状况进行充分了解,询问家属有无禁忌征和过敏等。嘱咐家属在接种期间注意小儿的饮食,禁忌使用刺激性和易过敏的食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2,3]。
1.2.2 接种期间的护理
首先为小儿提供良好的环境,如:张贴小儿喜爱的卡通图片,从而缓解小儿的不良心理。与此同时,在接种前,对疫苗的基本信息进行核对,进行相应的注射方法。其后对小儿家属进行针对性指导,如:固定小儿的肢体等,并为小儿展示喜爱的玩具和图片等,进而缓解小儿的哭闹和抵触情绪。待小儿接种完毕,采用无菌棉签对穿刺部位进行按压。
1.2.3 接种后的护理
待小儿接种完毕,告知家属对其进行观察,时间为30min,若未见异常情况,即可离开。若小儿出现异常情况,如:恶心呕吐以及高热等,立即告知护理人员,并给予针对性处理措施。与此同时,嘱咐家属在接种当天禁忌给小儿淋浴或洗澡,大量饮水,禁忌剧烈活动。此外,若小儿接种部位出现明显瘙痒时,禁忌抓和挠,防止感染[4]。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预防接种小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观察和统计,主要内容为:高热、恶心呕吐以及腹泻。护理满意度采取我院自拟的问卷对家属进行调查,其结果分别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选择软件包(SPSS21.0)对两组所得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予以卡方检验,当检验结果P<0.05时表示组间差异明显。
2 结果
2.1 对照组与实验组不良反应
实验组小儿采用全程护理后,4例小儿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5%;对照组小儿采用基础护理后,9例小儿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7%;数据详情见表1.
2.2 对照组与实验组满意度分析
通过对小儿家属调查后发现,实验组小儿采用全程护理后,护理满意度为97.1%;对照组小儿采用基础护理后,护理满意度为82.9%;由统计学分析后,组间差异显著,数据详情见表2.
3 讨论
由于小儿属于特殊群体,功能发育不够完善,且自身免疫力较低,因此,对其预防接种势在必行。但是多数家长不能深刻的理解预防接种,存在误区,因此,应加强宣传力度,并提高认知度[5]。此外,小儿在接种期间较易出现不良情绪,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因此,对其实施针对性护理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小儿实施接种前护理、接种期间的护理以及接种后护理等全程护理措施,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护理效果。从研究结果来看,实验组小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充分说明全程护理的必要性。
综上所述,在小儿预防接种中应用全程护理,效果显著,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唐君.全程护理干预措施在小儿预防接种中应用的临床效果观察[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6):816-818.
[2]王艳梅.全程护理干预措施在小儿预防接种中的效果分析[J].现代妇女(医学前沿),2014(12):61-62.
[3]许霞.全程护理干预措施在小儿预防接种中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外女性健康(下半月),2014(3):54-54,39.
[4]饶兴妹.全程护理干预措施在小儿预防接种中的150例临床效果观察[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3(5):447-448.
儿童预防接种全程护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2—5月接受预防接种的468例健康儿童作为观察对象, 其中男231例, 女237例, 年龄2个月至4岁, 平均年龄 (1.6±1.5) 岁。将儿童按护理措施不同分为观察组238例和对照组230例。观察组男121例, 女117例, 年龄2个月至3岁, 平均年龄 (1.7±1.3) 岁;对照组男110例, 女120例, 年龄3个月至4岁, 平均年龄 (1.5±1.6) 岁。两组儿童在性别、年龄和健康情况等基线特征方面大体一致。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免疫接种护理, 如监护人介绍预防接种的步骤、在接种前了解儿童身体状况、注意接种环境卫生、接种后观察儿童反应状况。观察组在安全预防接种护理措施下进行预防接种, 护理内容如下:第一, 接种前健康教育, 告知监护人疫苗种类和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处理方法等;第二, 多与儿童进行肢体和语言沟通, 建立友好关系, 消除儿童恐惧心理;第三, 接种前仔细核对, 保证接种安全性;第四, 加强接种环境的整洁无菌, 提高安全性;第五, 接种后, 留儿童再休息至少30min, 观察是否有不适反应。
1.3 判断和评估标准[4]
比较并评估两组疫苗接种率、家长安全预防知识知晓率、家长对服务满意度和儿童配合度。家长安全预防知识知晓包括接种疫苗的种类、接种意义、不良反应和应对措施。服务满意度包括护理态度、接种技术、讲解细致等。儿童配合表现为接种时不乱动、放松, 顺利接种, 反之即为不配合。
1.4 统计学处理分析
应用S P S S 16.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预防接种效果比较
观察组疫苗接种率、儿童配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2 两组家长知晓率和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家长安全预防知晓率、对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3 讨论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 预防接种的儿童不断增加。预防接种既是最经济有效的预防疾病的公共卫生措施, 又是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一项基本国策[5]。在预防接种的过程中, 不仅需要护士操作熟练, 还应进行安全预防接种护理, 以提高接种护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我院在实施安全预防接种护理过程中有较深的体会。第一, 有研究表明家长会因为儿童的紧张而变得焦虑[6], 故在接种前健康教育, 告知监护人疫苗种类、适应证、注意事项和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处理方法等, 使家长明白预防接种是保证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 主动配合, 并能在接种后出现发热等一般不良反应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提高安全性。第二, 当儿童进入陌生环境时会产生紧张和恐惧心理[7], 以致肌肉紧张和哭闹。为此, 我院布置了温馨的接种环境, 且要求护理人员多与儿童进行肢体和语言沟通, 建立友好关系, 消除儿童恐惧心理。第三, 疫苗质量安全是最关键因素之一[8]。疫苗质量涉及运输、保存、领取和核对各个环节安全[9], 要求护理人员在接种前仔细核对, 取出疫苗后在0.5h内使用, 现配现用, 保证接种安全性。第四, 加强接种环境的整洁无菌, 提高安全性。要求每天用消毒液擦拭接种诊室的车、床、桌面和椅子等, 地面湿式拖扫, 并紫外线消毒, 接种时严格遵循无菌要求。第五, 接种后, 留儿童在休息至少30min, 观察是否有不适反应。若接种后1天内出现肿、红、痛、热或局部淋巴结肿大反应时, 一般会在2~3天内自行消退[10], 可不作处理。若家长担心, 可用洁净的温热毛巾对局部热敷。
我院入选进行预防接种的儿童分别在安全预防接种护理措施下和常规免疫接种护理下进行预防接种, 结果发现, 安全护理组疫苗接种率、儿童配合、家长安全预防知识率和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常规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安全预防接种护理下接种疫苗成功率高, 儿童配合度高, 家长对疫苗接种及不良反应处理能力强。
综上所述, 儿童安全预防接种护理有利于提高儿童接种安全性、成功率、儿童配合度和家长满意度, 促进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肖静, 许建军, 杨梅, 等.南通市儿童计划免疫基础免疫合格率综合评价[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2, 16 (11) :970.
[2]彭瑞吟.深圳市社康中心计免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华全科医学, 2013, 11 (2) :271.
[3]王丽婵, 马霄, 孟丽, 等.百日咳疫苗免疫接种策略及相关研究进展[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3, 47 (1) :70.
[4]张莉萍, 余峰, 金宝芳, 等.上海市闵行区2007至2010年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监测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 2012, 50 (11) :859.
[5]苗良, 卢莉, 吴疆, 等.北京市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疫苗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0, 44 (10) :884.
[6]曹正香, 周国秀, 赵玉芹, 等.婴幼儿健康教育在预防接种留观过程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 (25) :3030.
[7]赵亚丽, 陶慧, 许婷, 等.儿童预防接种护理安全管理的实施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3, 19 (17) :2047.
[8]江明.预防接种门诊感染控制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9) :1970.
[9]赵爱园.浅谈小儿计划免疫成功接种的要点[J].中国乡村医药, 2011, 18 (9) :37.
预防接种儿童的心理护理 篇5
1 临床资料
2011年1月—2011年12月, 我院对接受预防接种的1 800例1个月~7岁儿童, 实施了心理护理, 男1 000例, 女800例。
2 心理护理方法
2.1 亲近法
多数儿童因为已有几次或多次预防接种的经历, 所以看到护士多表现为紧张、害怕、肢体收缩, 护士要以亲切、和蔼的态度跟儿童打招呼, 消除他们紧张害怕的心理。
2.2 体贴法
用手轻轻抚触儿童的肢体, 亲切称呼儿童, 使之产生亲切感。
2.3 指导法
指导儿童接种时不要乱动, 只有好好配合, 才能减少疼痛。
2.4 分散注意力法[1]
针对年龄较大的儿童, 接种时要有意询问一些与其生活学习有关的问题, 使之在思考与回答中能够分散注意力。
2.5 鼓励表达法
针对儿童疼痛程度、感受, 用口头语言与其交流, 如:低着头, 用鼓励的目光询问:“乖乖痛不痛, 痛了就告诉阿姨, 阿姨推药再慢点儿。”
2.6 及时表扬法
注射时护士要保持心理平静, 进针要做到轻、准、快, 以和蔼的态度缓解儿童的恐惧心理, 取得信任和配合。注射后孩子常有需要补偿的心理需求, 此时护士要理解孩子的需要, 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2.7 直接面对法
让儿童直接看到注射过程, 护士边注射边简单解释:“你看, 阿姨是不是快把药推完了?马上该拔针了。”儿童多次经历后, 会认为接种疫苗并没那么可怕, 从而慢慢接受。
2.8 积极劝导法
对极度恐惧、哭闹的儿童, 采取缓和处理方式, 待儿童稍平静后, 慢慢说服, 并限制一定时间考虑, 这样既不强迫, 也不迁就, 充分表现出对其的尊重。
2.9 家长配合法
耐心向家长解释, 争取家长的支持, 使之诚实对待儿童, 以良好的情绪、信任的表情和态度感染儿童。
3 结果
医务人员通过与预防接种儿童的亲切沟通, 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 通过对儿童父母进行指导, 提高了家长正确管理孩子的能力, 逐步缓解了儿童对预防接种的恐惧心理。
4 结论
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 护士工作范围已由单纯护理疾病扩展到整体护理。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 缺乏认知, 需要成人的引导、教育和关心。儿童来到医院, 看到的是穿着白大衣、戴着口罩的医务人员, 拿着锐利的穿刺针为其扎针或口服苦药, 大部分患儿会紧张、恐惧和哭闹。
通常幼儿惧怕某事物, 是因为不了解该事物, 一旦明白其真相, 恐惧感便会消除[2]。儿童不知道预防接种是怎么回事, 一旦他知道注射预防针不再得相应疾病了, 是件好事, 就会逐渐接受这一事物。
注射带来的疼痛刺激是幼儿哭闹的主要原因。如果前几次注射没有给予积极的影响或穿刺技术不精湛, 会使幼儿对注射感到十分恐惧。所以护理人员应努力钻研业务, 提高注射技术, 减轻对儿童的疼痛刺激。
对预防接种儿童施以心理护理, 可以消除儿童的恐惧心理, 减轻儿童的痛苦, 做到安全注射, 达到家长满意和认可。
参考文献
[1]韦林安.心理干预对患儿静脉穿刺时疼痛行为反应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06, 20 (12) :3164.
儿童预防接种过程中的护理体会 篇6
为有效防止儿童预防接种过程中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 提高预防接种的安全性, 使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得以顺利实施, 我们从2005年1月开始, 在预防接种工作中逐步采取了一系列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 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中心预防接种门诊2005年1月—2010年12月共接种0岁~6岁儿童53 720例次, 出现不良反应者115例, 男58例, 女57例, 统计逐年的不良反应情况, 2005年发生不良反应31例, 2010年不良反应9例, 不良反应发生呈逐年下降趋势。相应的各种疫苗接种率逐年上升, 2010年全县基础免疫疫苗接种率、及时接种率均在90%以上[1], 比2005年的85%有了较大提高。不良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异常反应及偶合反应。全身反应67例, 多出现在接种后24 h~48 h, 表现为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全身性反应, 由接种全细胞百白破疫苗所致者占多数, 接种麻疹、麻风疫苗、乙肝疫苗者次之, 体温一般在37 ℃~38 ℃, 持续1 d或2 d。局部反应21例, 偶合反应23例, 异常反应者4例, 主要有无菌性脓肿、变态反应, 经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 在短期内均恢复正常。
2 护理
2.1 接种前护理
首先对辖区内的全部接种对象都要建立完整的计划免疫档案, 做到基本情况清楚, 表、卡、证相符, 系统掌握每个儿童的健康状况和预防接种情况。从宣传教育工作入手, 取得政府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 通过电视、广播、新闻媒体及宣传栏、面对面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 让儿童家长充分认识计划免疫工作的重要性, 主动接受各种疫苗的接种。实行接种前家长告知制度, 告知内容包括:接种疫苗的目的和意义、疫苗品种、作用、禁忌证、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 并建立与家长保持电话联系制度, 以便随时了解接种后的反应情况。每次接种前, 要详细询问家长儿童近期的健康状况, 有无禁忌证, 有无过敏史, 将详细资料记录在册, 家长或监护人签字后妥善保管, 若日后出现纠纷可作为告知凭证。杜绝在受种者不知情的情况下接种二类疫苗, 以二类疫苗代替一类免费疫苗接种时, 一定要告知家长, 在知情同意的原则下, 签字后接种。儿童有发热或不适者不予接种, 待身体状况完全正常1周后再予接种。
通过系统的护理干预, 预防接种中的不良反应逐渐下降, 且杜绝了因接种疫苗引起的医疗纠纷和接种事故的发生, 各种疫苗的预防接种率逐年提高。
2.2 接种中护理
接种人员必须是经专业培训, 持证上岗并定期进行业务考核, 加强接种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接种人员的专业和道德水平。接种人员中要有取得护士执业资格的护理人员。建设规范的接种门诊, 接种门诊应设有登记预检室、接种室、观察室、冷链室。接种室最好做到疫苗分室接种, 避免错种。接种人员要正确掌握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免疫接种程序, 严格按照程序要求实施接种工作:①做好疫苗的冷链管理, 领取疫苗时必须用冷藏包和冰排, 冷藏包内有温度计做温度监测。冰箱内储存的疫苗要摆放整齐, 疫苗和箱壁、疫苗和疫苗之间要有一定间隙, 并按疫苗的性质、温度要求、有效期分类摆放。冰箱内配有温度计, 分别放在冷藏室和冷冻室, 每天记录冰箱内的温度以及运行情况。②严格按照受种儿童的起始月龄、间隔时间、疫苗剂量、接种部位进行操作。严格按照注射规程进行查对, 杜绝差错事故发生。③正确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对近1个月内曾注射过丙种球蛋白等免疫制剂者, 应推迟接种, 既往患过某种传染病者 (如水痘) , 近期内不可接种相应疫苗, 对发热、急性传染病潜伏期、前驱期、发病期及恢复期, 重症慢性传染病 (如活动性肺结核) 、神经系统疾病、严重营养不良, 以及初次接种某种疫苗出现过高热、惊厥、变态反应者不予接种或延缓接种。④接种人员要熟练掌握各种疫苗的接种方法, 尤其对接种技术要求高、易出现接种反应的疫苗 (如卡介苗、百白破疫苗) , 要选择接种技术过硬的人员接种。⑤掌握疫苗的性质和特点, 不得使用过期、变色、冻结、发霉、有摇不散的凝快或异物、安瓿有裂痕的疫苗。吸取疫苗时, 要充分摇匀。疫苗开启后, 活疫苗在0.5 h, 灭活疫苗在1.0 h内用不完时要弃用。⑥正确使用消毒剂, 75%的乙醇消毒待干后再接种,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严格实行一人一针一管, 做到安全注射。⑦接种时, 再次核对疫苗的名称、剂量、注射部位, 确定无误后实施接种。
2.3 接种后的护理
注射完毕后, 让儿童静坐休息, 观察15 min~30 min, 出现反应及时处理, 观察无反应再让其离开。同时应让家长了解如下内容:接种后要让孩子休息, 不要让其做剧烈活动, 注射部位瘙痒时, 不要让孩子用手抓, 以免诱发感染, 并避免着凉。大多数儿童注射疫苗后, 局部和全身反应轻微、短暂, 告诉家长不需做特殊处理, 这是接种疫苗后常出现的正常反应。极少数儿童接种后出现发热 (体温低于38 ℃) 伴头痛、头晕、乏力等全身不适症状, 此时要加强观察, 注意休息, 适当保暖, 多喝开水, 这些反应在1 d或2 d自行消退。要做好家长的解释工作, 以免引起紧张, 如果体温过高 (超过38℃者) , 并伴有其他急性症状, 需到医院诊治。局部反应表现为接种部位红、肿、热、痛, 或淋巴结肿大, 多在接种后12 h~24 h发生, 48 h~72 h消退, 一般无需处理。应嘱咐家长保持孩子皮肤和衣服干燥, 避免用手抓挠, 防止发生感染。接种含吸附剂疫苗 (如百白破) 的部分儿童会出现接种部位不易吸收, 刺激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硬结。轻度局部反应一般不需做任何处理, 红肿明显、较重的局部反应可用干净的温热毛巾热敷, 每次15 min, 保持局部清洁, 坚持到消肿为止。极少数儿童出现异常反应, 主要表现为局部脓肿、变态性皮疹、过敏性休克。局部脓肿一般由接种卡介苗不正确引起, 可局部热敷, 用无菌注射器抽取脓液后用5%异烟肼液冲洗。变态反应者必须积极抢救, 使病人平卧, 头部放低注意保暖, 吸氧, 同时立即皮下注射1∶1 000肾上腺素等, 并给予其他的对症治疗。
3 小结
预防接种是控制传染病发生的有效方法之一, 是儿童保健工作的重要内容, 然而接种疫苗难免会出现一些反应, 加强环节质量控制, 可以减少预防接种反应[2]。通过认真做好接种过程中的家长告知及系统的护理工作, 有效减少了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 使预防接种工作得以安全顺利开展。
通过实施接种前、接种中、接种后的系统护理, 使儿童及家长能以良好的心态配合预防接种, 通过健康教育履行家长告知义务, 让家长充分认识到了预防接种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加强业务培训以及严格控制预防接种技术质量等途径, 不断实施儿童预防接种的护理干预, 极大地提高了预防接种的安全性, 预防接种率不断上升, 不良反应逐年下降, 有效地促进了预防接种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范芳, 徐瑞卿, 刘晓峰, 等.五寨县儿童免疫接种情况调查[J].山西医药杂志, 2011, 40 (4) , 238-239.
儿童预防接种全程护理 篇7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本院进行脊灰和含麻成分疫苗无接种禁忌的300名儿童, 这些儿童均为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 其年龄在两个月~四岁之间, 其中进行口服疫苗的有135例, 进行注射疫苗的有165例。
1.2 方法
(1) 在为其进行接种前, 要做好摸底登记和宣教工作, 要与相关人员取得联系, 为其进行摸底登记并且通过询问对儿童的健康状况作出相应的了解, 若儿童对鸡蛋或新霉素有过敏史、因免疫缺陷而正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患有严重的慢性或急性感染疾病或者脑病以及神经系统等疾病则不能为其进行接种工作。按照卫生行政部门下发的文件严格执行, 由受种单位进行对手中这和家属进行宣传并且要得到受种者监护人和受种者的知情同意并取得书面签字[1]。除此之外, 院方要做好人员安排和工作分配, 观察并注意此次接种疫苗的注射部位、禁忌证、性质、注意事项和剂量以及注射途径还有疫苗反应并对其不良反应作出相应的处理。医护人员应积极地与患者和患者家属进行沟通, 耐心的为其介绍接种疫苗并解释对接种疫苗的疑问, 以减少或消除受种者和家长的恐惧心理, 从而促进接种预防接种工作顺利展开。 (2) 对接种场所进行选定, 选定接种场所不但要求光线充足而且还要求环境清洁, 所以要应禁止在教室里进行集体接种, 可选择在空气流通的临时专用的接种室或是卫生室进行。另外, 对于接种时间要合理安排, 对于学生接种疫苗的时间应尽可能地设在周五或周六的餐后并且距离放学和下班前半小时以上进行, 其原因是这样可以让接种疫苗的学生在接种后可以休息1~2 d, 若个别学生出现一般反应也会在休息的1~2 d内得以恢复[2]。 (3) 院方应搞好接种人员的培训工作, 派遣业务骨干去参加疾控中心的专项培训, 然后再由参加培训的业务骨干对免疫活动的人员进行培训, 除了对其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其掌握接种工作规范外还要使其对自己的任务和职责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为防止严重接种异常反应的发生时能够迅速及时地进行处理, 应由设立应急小组并做好急救药物的准备。 (4) 院方要保证疫苗的质量, 为此应建立不良反应报告和处理制度并且成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小组, 严格按照规定冷链化管理, 对其温度进行定时的监测, 尽量避免因疫苗保存不当而引起不良反应。在接种者进行接种时若出现任何异常反应当立即现场处理不及时记录并且及时报于区卫生局和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疾控中心。
2 结果
300例均接种完毕, 其中感觉不适的有5例, 其中2例出现乏力和头晕的症状, 由医师立即查看发现其呼吸稍急促, 面色潮红并且心率加快, 对此, 经过医师指导后, 使患者口服温开水并卧床休息, 作出相应处理后处都有所好转。
3 讨论
预防接种不仅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服务和预防与控制疾病的重要手段是, 而且还是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的行政行为。群体性预防接种的目的是提高人群免疫水平, 阻止传染病病原体在人群中传播并且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最终消灭疾病, 它是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疾病控制重大事件和工作目标的需要, 在一定的范围内对某些传染病的易感人群进行有组织地使用预防性生物制品进行预防接种。近些年来, 问题疫苗事件的发生对受种者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并且造成了很多不良的社会影响。疫苗的接种范围随着国家免疫实施的扩大也越来越广泛,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们文化水平以及法律意识的提高与增强, 安全接种备受每个医务工作者和受种者的关注。护理工作的基本要求和人的基本需要在于安全, 因此每个护理管理者应该重视护理安全, 必须要做好预防接种工作[3]。在群体性预防接种的现场, 儿童和家长比较多并且还会有部分儿童吵闹和乱跑, 为了防止接种儿童出现跌伤和撞伤以及漏种和重种等事故的发生、保持现场秩序和接种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以及确保儿童群体性预防接种的安全和高效, 有必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 工作流程的科学和合理并且高效是决定工作成败的关键因素。整个接种过程中, 因为有了护理人员对受种者进行心理护理和对其各种不良反应的观察,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预防接种工作的顺利展开, 对儿童群体性预防接种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琼, 代英.在计划免疫工作中应开展健康教育.现代预防医学, 2009, 36 (2) :371-374.
[2]梁晓峰, 罗会明.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用手册.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0:25.
儿童预防接种全程护理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月5~11日在我中心进行脊灰和含麻成分疫苗无接种禁忌的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共894例, 其中口服疫苗516例, 注射疫苗378例;年龄2个月~4岁。
1.2 方法
1.2.1 做好摸底登记与宣教工作, 与街道、居委和幼儿园取得联系,
由我中心计免专职人员负责摸底评估登记, 仔细询问儿童健康状况, 有严重的急性、慢性感染疾病或对新霉素、鸡蛋有过敏史、免疫缺陷患者、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脑病、神经系统等疾病儿童不能接种, 对无接种禁忌的儿童发放知情告知书 (通知单) 或电话通知, 告知接种时间、地点、签名、户籍、现住址等事项, 同时告知社区电话, 耐心做好接种疫苗的解释工作, 消除家长和受种者的恐惧心理。1.2.2接种前由市和区督导接种点, 应尽量在社区接种, 选择宽敞明亮、空气流通、符合接种标准的房间, 尽量不设临时接种点接种[2];要有明显标志, 需张贴补充免疫横幅、标语、宣传单、接种禁忌、注意事项等;接种相关物品、疫苗和冷链的准备、急救药品和物品按照预约受种人数的比例备齐备足;避免重复接种[3]。
1.2.3 接种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使用合格的疫苗, 在规范操作的基础上,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采取不同的护理干预方法:
(1) 婴幼儿消除恐惧感:因儿童年龄太小, 自控能力差, 注意力不集中, 接种前接种人员可摘掉口罩, 用亲切的语气, 和蔼的态度, 温柔的目光, 轻柔的触抚, 家长的安抚来吸引婴幼儿的兴趣, 消除其陌生感和恐惧感, 使接种工作顺利进行。 (2) 学龄前儿童用榜样激励法:学龄前儿童的自控能力、认知水平、注意力和感知较婴幼儿高, 对于注射也有较强的恐惧感。此时可通过工作人员和家长们的鼓励和表扬, 挑择1~2个活泼勇敢的儿童先接受注射, 给其他紧张的儿童树立榜样, 在注射时用真诚和友善的心态, 细心和耐心的询问, 用赞许的语言, 鲜艳的图片, 一些感兴趣的小礼物使其在注意力被分散时心情和肌肉都得到放松, 分散对注射的恐惧感。 (3) 心理放松法:创造良好的环境以稳定儿童情绪:针对预防接种门诊, 一个温馨和谐, 可爱具有活力的环境, 可以给儿童带来稳定的情绪, 所以可以设置为比较特色的儿童化环境气氛, 在四周张贴一些比较简单明了, 儿童容易理解的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和画面, 不仅提高儿童对预防接种的认识, 同时缓解儿童心理上的紧张与不安, 使其放松身心, 积极配合护士进行接种。并且隔离好观察室, 将接种好的儿童集中在观察室休息观察, 以防其进入候诊室或接种室, 大声哭闹影响别的儿童, 确保儿童顺利接种完成。
1.2.4 接种后的注意事项
接种后须留观30min, 留观区要有足够的场地, 干净整洁, 温馨舒适, 空气流通, 应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备有玩具、图书及电视等, 以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同时, 还应告知家长注意以下几点:接种后让儿童适当休息, 不要剧烈运动, 防止着凉;保持注射部位干燥清洁, 不要反复揉搓, 避免感染;多饮水;不吃生冷不洁食物, 2d内不要喝凉茶, 4h后才可以给接种儿童洗澡, 有不适随时告诉医务人员, 常见一般反应主要是腹泻、发热、烦躁、红肿、硬结、疼痛等[4], 如有疑似异常反应及时告知。
2 结果
本组脊灰和含麻成分疫苗补充免疫接种894例, 共发生1例腹泻反应, 当天腹泻4次, 第2天就恢复了, 这是接种疫苗后出现的一般反应, 无其他不良反应发生。通过护理干预, 儿童对预防接种的配合程度明显提高, 有效预防了不良反应的发生。
3 讨论
近年来, 不少地区发生了问题疫苗事件, 不但危及受种者身心健康, 还造成了很多不良社会影响。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法律意识的增强, 安全接种是每个医务工作者和受种者关注的焦点。
安全是人的基本需要, 也是护理工作的基本要求, 护理安全应该受到每个护理管理者的重视。本次894例儿童脊灰和含麻成分疫苗补充免疫, 是在疫苗接种规范操作的基础上结合护理干预进行的, 这就求医务人员对专业知识了解到位, 儿童心理特点知识也必不可少。同时要懂得善于与儿童沟通和充满爱心, 对每位儿童多鼓励, 热心接待每一位儿童及其家长。以达到人性化、亲情化护理, 给儿童预防接种工作上得到更好的进展。
参考文献
[1]姜文国, 史晓光, 冯辉, 等.预防接种规范与相关疾病免疫预防[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7:68-69.
[2]梁晓峰, 罗会明.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0:25.
[3]夏宪照, 罗会明.实用预防接种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儿童预防接种全程护理】推荐阅读:
儿童预防接种的护理08-15
儿童预防接种08-28
儿童的预防接种06-04
儿童免疫预防接种档案11-01
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系统07-14
儿童预防接种日宣传活动小结07-30
镇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工作总结07-01
4月25日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活动方案05-26
儿童口腔预防11-04
预防儿童呼吸道疾病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