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儿童哮喘总动员

2024-08-07

预防儿童哮喘总动员(精选7篇)

预防儿童哮喘总动员 篇1

竞技体育的主旨是强化体能,提高运动技能水平。在这个系统训练过程中,运动员需要不断地承受、递增运动负荷,来达到强化体能的目的。随着专业训练与递增负荷,运动损伤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尤其是青少年运动员,由于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对自身能够承受的负荷估计不足,技术动作尚未建立,极易造成运动损伤。运动损伤不仅影响正常的训练与比赛,甚至危及运动员的运动寿命。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的运动寿命普遍短暂,体坛常青树较为鲜见,一些具有潜质的优秀运动员在其运动潜力尚未被充分发掘时,就由于各种伤病过早地退役,这既是国家财力、物力的浪费,更是优秀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令人惋惜。

一、运动损伤的定义

所谓运动损伤,是指从事体育运动过程中造成的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急慢性损伤。运动损伤的发生与运动项目、训练水平、技战术、环境与装备、个人认知、身心状态等因素密切相关,带有鲜明的项目特征。这里主要讨论发生在人体骨骼、关节和肌肉等运动系统,以及血管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影响训练和比赛的运动损伤。

二、运动损伤的分类

运动损伤的分类方法颇多。按损伤的病程可分为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按有无创口与外界相通可分为开放性损伤和闭合性损伤;按损伤的轻重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损伤和重度损伤;按损伤的组织种类分类,如肌肉肌腱拉伤、关节韧带扭伤及断裂、骨折、关节脱位等。常见的运动损伤主要有擦伤、肌肉拉伤、关节扭伤、挫伤、关节脱位、撕裂伤、骨折七大类。根据国内运动损伤的权威统计,运动损伤总体多为小创伤和慢性损伤,而严重损伤和急性损伤较少。许多慢性损伤则可能由一次急性损伤后处理不当、训练过度积累而逐渐变成慢性损伤,慢性伤痛基本上由急性损伤所致。

三、青少年运动员的运动损伤

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优秀运动员成才率较低,约在4.7%。究其原因,其中有不少优秀运动员因病、因伤而惨然退役。青少年运动员由于年龄偏小,训练年限较短,技术动作尚在雏形,自我保护意识较差,易引发运动损伤。因此,缺乏系统、不科学或急于求成的训练极易造成青少年运动损伤。一般的小伤、小病,经过适当的治疗与调理,能康复痊愈;如果治疗不及时或延误治疗,往往会埋下隐患,积累疲劳,引发伤痛,继而影响运动员技术动作的定势,最终造成各种慢性运动损伤或慢性伤痛演变为急性损伤。

(一)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损伤的易发部位

青少年运动损伤具有复杂、多样的项目特点。譬如:球类项目损伤主要发生在关节和掌指关节等部位,常以扭伤为主。杜光宁等人对大学生足球运动损伤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证实,足踝部受伤率最高(42%),常见的损伤包括了扭伤(43.4%)、擦伤(24.3%)、挫伤(13.7%)、拉伤(13.7%)。马在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运动损伤调查后发现,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损伤部位依次集中在踝关节、膝关节、腰部、腿部,损伤性质多为扭伤、擦伤、挫伤,调查结果与杜光宁等人的研究基本一致。又如摔跤项目的对抗性、专技性较强,对运动员身体素质要求高,不仅涉及站姿要求,而且还有肩、手着垫时的角力动作,因此,其易伤部位与球类项目不同。刘雪波等人排序摔跤运动员易伤部位依次为耳部(30.59%)、膝关节(24.39%)、腰部(13.2)等。单青春认为,青少年摔跤运动员运动损伤的易发部位分别为耳部、腰背、胸肋、肘关节、膝关节等,运动损伤排列与成年摔跤运动员略有差别。所以,在研究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损伤及其部位时应考虑年龄特征与项目特点。

(二)育少年运动员常见的运动损伤

青少年运动员常见的运动损伤主要有擦伤、挫伤、肌肉拉伤、膝部损伤、踝部扭伤、骨折等。首先,擦伤主要指皮肤受到粗糙地面或防护用具的擦刮致使浅表层肌肤破损,伤面有小出血点及擦痕。常见的擦伤部位是肢体皮肤、脸颊、鼻子、手等一些外露皮肤,发生几率较高,损伤程度较轻,对人体功能与训练、比赛影响较小。其次,挫伤是皮内组织受损,外显皮肤无破损,皮下软组织连续性遭受损害,皮下有肿胀和瘀血斑。常见的挫伤部位有肩、胸、腹、大腿和小腿。发生几率中等,损伤程度一般,对人体功能与训练比赛略有影响。再次,肌肉拉伤或肌肉撕裂通常发生在大强度训练、比赛中。身体准备不充分,身心动员不协同,或平时只注重主动肌的训练,而忽视对抗肌和协同肌(如大腿二头肌、小腿胫骨前肌、腓骨短肌和趾长伸肌、胸大肌、斜方肌和背阔肌)的训练,使主动肌与对抗肌和协同肌发展不平衡,协同肌赶不上主动肌发展的需要,当主动肌疲劳时,对抗肌与协同肌往往被拉伤,损伤发生几率较高,程度较重,对人体功能与训练、比赛影响较大。

对有关研究整理发现,人体大关节损伤,尤其是膝、踝关节损伤发生率居多。膝关节是人体中位置表浅,运动解剖的关节面最大、杠杆较长、负重较多、保护结构相对薄弱,且不甚稳定的一个重要关节。在膝部损伤中,髌骨劳损发生率最高,侧副韧带损伤、半月板撕裂及滑囊炎等运动损伤也屡见不鲜;踝关节是由胫骨下关节面、内踝关节面与外踝关节面共同形成的一个叉状关节窝,又以距骨上方的滑车关节面为关节头而连结成一个滑车关节,借助众多韧带加固。踝关节外踝骨体前宽后窄,屈肌力比伸肌力大,内翻肌力大,内侧韧带比外侧两个韧带强,因此,当脚跖屈腾空时,脚自然处于跖屈内翻位,落地时如果重心不稳,向一侧倾斜,就很容易造成踝关节扭伤,踝关节外翻扭伤发生率非常高,且病程长。

(三)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原因

青少年运动员由于年龄偏小,生长发育尚未完成,人体各种生理结构与功能尚不成熟,肌肉力量与协调控制能力尚未完善,正确的技术动作尚未建立,在运动技术的学习和掌握上不如成年运动员,一旦运动负荷过大、过强就容易产生偏差,造成运动损伤,这是青少年运动员较易发生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

然而,思想不够重视、准备活动不充分、技术动作不正确及运动量、强度安排不合理,可能是引起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马树新等人归纳运动损伤的原因认为,技术动作不正确是导致损伤的最主要原因,占36.65%,准备活动不充分导致的损伤排第二位,为29.36%,身体素质差也是主要原因之一,为1 0.45%。李宏亮分析了青少年运动员损伤的易发因素,提出思想上不够重视、技术上出现错误、准备活动不充分及运动量过大是导致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陈健生的调查报告指出,运动员思想麻痹大意、准备活动不当、运动量过大、身体状态不佳、违反训练规则、气候条件恶劣、场地器材不合要求等,均是引起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上述研究所提及的青少年运动员损伤的原因比较一致,只是在排序上略有不同。

一些有经验的教练员认为,由于训练或比赛前身体准备活动不充分,神经和肌肉的兴奋性较低,对较大的刺激反应迟钝,肌肉、韧带的力量较小,伸展性不够,关节活动的幅度不大,身体协调性差,青少年运动员较成年运动员更容易受伤。许多学者认为,身体方面准备不充分容易导致运动损伤,心理方面忽视也会引发运动损伤,因此,身心两方面准备不充分都会造成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由于青少年大脑神经过程的兴奋和抑制不平衡,兴奋过程占优势并容易扩散,表现为活泼好动、精力充沛,加上缺乏技能经验,思想上容易产生麻痹大意,注意力分散,愿意冒失地尝试体育活动,或情绪急躁,或急于求成,忽视了循序渐进和量力而行的训练原则,这就容易引发运动损伤,造成意外伤害。所以说,思想上不够重视是引发青少年运动员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青少年业余训练往往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这并非少数。让青少年运动员过早从事专项训练,采用错误技术或方法,急于求成,追求非正常成绩。由于违反了人体结构功能的特点及力学原理,运动量和强度过大,超过了青少年能够承受的程度,成为引发运动损伤高发生率的原因,且这种损伤一般都较为严重,甚至不可逆转。

(四)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预防

体育运动中常发生各种伤害事故或运动损伤,轻者会妨碍运动技术水平,影响训练、比赛;重者可造成身心健康甚至过早地结束运动寿命,给国家和个人带来损失。因此,青少年运动员应参加系统训练,强调以防为主,突出防治结合,避免过度疲劳,及时有效地诊治急性伤病。总之,预防青少年运动损伤对正常开展运动训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与运动成绩具有重要的意义。

陈健生等人认为,做好准备活动、加强自我保护与保持良好心态是青少年运动员预防运动损伤的有效途径。何世杰在“运动损伤的相关因素及其预防对策”一文中提到:做好准备活动、合理安排运动量、加强训练工作、遵循训练原则、加强医务监护和调节运动员心理状况等预防运动损伤的方法,特别突出了有目的地进行热身练习,这样可以提高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内分泌活动,为使正式练习时机体供能过程迅速达到最适宜的程度创造条件,增强氧运输系统所有环节,使肺通气量、吸氧量和心输出量增大,心肌和骨骼肌中毛细血管网舒张,工作肌能获得更多的氧供应和营养供应,增加酶的活性,降低肌肉的黏滞性,增强肌肉的弹性,从而有效地预防运动损伤。任慧一列举了强化青少年运动损伤的预防原则,其中包括加强思想教育、合理安排教学训练比赛、积极做好准备活动、加强易伤部位的训练、加强保护和自我保护、加强医务监督等主动性措施。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活泼好动,但抗疲劳能力较差,在高强度的运动训练中容易发生疲劳,在疲劳状况下继续训练或比赛,稍微疏忽就容易引起损伤。李宏亮等认为,为了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避免伤害事故,保证教学训练和运动比赛的正常进行,应充分做好准备活动,这是防止运动损伤的重要环节之一。尤其在寒冷季节,机体兴奋性低,肌肉、关节、韧带较僵硬,运动中更易发生运动损伤。因此,身体准备活动的时间与量,以身体发热、微微出汗为好。也有研究资料表明,准备活动开始时间不能过早或太迟。一般准备活动结束与正式运动的间隔,以4~10分钟为宜。如进行肌肉伸展练习,能有效地预防肌肉拉伤。同时要加强身体易伤部位或相对较弱部位的辅助训练,以提高其功能,这也是预防运动损伤的一种积极性手段。研究指出,腹肌是腰背肌的对抗肌,力量相对较弱,如果腹肌力量不足,运动中就容易发生脊柱过伸而造成腰部损伤。所以,在进行腰背肌肉力量训练的同时,需强化腹肌力量的训练。

为了避免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发生,教练员及辅助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引发青少年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掌握运动损伤的发生规律,有针对性地制定各类安全防范措施。教练员应该了解运动损伤的基本知识,严格遵循训练原则,循序渐进,因人而异,根据不同项目、对象、年龄、性别、训练水平、场地器材、身体状况、运动能力及运动损伤的特点,找准运动员生理承受负荷的临界点,合理安排运动量,最大限度地避免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发生。

(五)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损伤的治疗

刘世健等列举了常用的运动损伤治疗措施与方法,物理治疗法有冷热疗法、推拿疗法、拔罐疗法、针灸疗法等。陶磊等报道了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损伤的治疗方法,主要采用按摩等物理疗法,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对我国传统医学治疗运动损伤的独特疗效的观察发现,有些中草药和气功疗效能明显地促进损伤的康复。王春燕归纳了运动损伤后的紧急处置,提出了运动损伤的疗法不仅有物理的,还有心理的,在恢复期治疗过程中,心理愈合的意义更大。在发生运动损伤后,运动员会对受伤作出相应的反应。研究认为,青少年运动员不但要承受生理上的痛楚,还要面对损伤带来的各种心理反应。这些反应通常与其受伤时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韦斯和特罗克斯曾指出,运动员的损伤来源于心理反应。这种心理反应遵循塞尔耶制订的典型压力反应模式。损伤肯定会给运动员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需要运动员去适应一种失去活动自由的心理压力。庞晓冬等研究了运动损伤康复中的心理影响因素,认为积极、有效的心理支持和科学对路的治疗方案对运动员的损伤康复具有重要意义,运动员的损伤能否及时恢复与返回赛场是由治疗和损伤的相关心理因素和心理干预共同决定的。谭婕等人也认为,加强受伤运动员的心理康复治疗,对于帮助他们掌握心理恢复技巧,使其尽快恢复训练与比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给出了一些心理康复的措施,有认知教育、设置目标、积极性自我谈话和心理演练等方法。

因此,运动损伤给受伤运动员带来的影响是身心两方面的,不仅使运动员的健康受损,身体机能水平和运动能力明显下降,也在心理上给运动员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甚至在心理上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间接影响运动员接下来的训练和比赛。要想使运动员获得彻底康复,不仅要医治损伤部位,恢复结构与功能,更要关注运动员个体康复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消除运动员的心理障碍。现代心理康复方法与手段值得广大教练员认真学习与应用。

四、结语

青少年运动员是我国体育后备人才资源,通过多年系统训练将成为优秀运动员。随着专业化系统训练的深入与阶段性负荷递增,运动损伤可能是个不容回避的问题。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损伤具有复杂、多样的项目特点,导致其发生的原因较多。日常训练中,应根据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分类、易发部位及常见的运动损伤,强调以防为主,防治结合。运动损伤给运动员带来的影响是身心两方面的,要想使受伤运动员获得彻底康复,消除其心理障碍十分必要。预防运动伤害,避免运动损伤,是个极其重要的命题。

预防儿童哮喘总动员 篇2

一、业余短跑运动员损伤的主要原因

(一)思想上对运动损伤的认识不够

教师和学生对预防运动损伤多有片面的认识或缺乏预伤观念。很多运动员认为短跑一般不会有什么很大的损伤,所以对这方面的认识不会有很深的概念,导致训练时就不重视运动损伤的预防,因此,训练前准备活动松懈,训练后放松活动忽略,这种盲目的训练,就很容易造成短跑运动的损伤。

(二)准备活动不充分

众所周知,准备活动对预防运动损伤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多运动员意识不强,没有充分活动开就练,这样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功能也没有被充分动员起来,肌肉伸展能力欠佳,关节活动不够灵活,动作也不协调,就很容易导致受伤。短跑运动作为竞技运动不仅要有充分的身体活动准备,而且还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如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在训练和比赛中就会由于不觉得、过度紧张、担心、怀疑、焦虑,从而使身心能量不能充分地得到发挥。

(三)运动负荷过大、疲劳安排不合理

运动是损伤的主要原因。在训练的时候,教师的安排不当,运动量过大或者增加过急的训练,导致超过了人体器官组织的承受能力,过度摩擦挤压,牵扯,拉张,长时间训练下来就比较容易受伤。也有些教练员在安排训练时对年龄和性别,还有身体素质方面没有加以分开训练,这就引起了有些人训练量较低,有些人训练量就过重,这样就容易引起运动员出现一些疲劳从而造成运动损伤。

(四)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心理、生理状态

短跑对运动员身体素质要求比较高,速度、耐力、力量、灵敏度等是短跑运动的必要条件,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对每个运动员都是很重要的,如果协调性,稳定性,适应能力差,这在运动中就容易引起运动损伤。个人的心理状态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对训练产生了厌倦,那每次训练时就会产生消极心理,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够把精力投入训练当中。比赛时,这样在运动中极易受到意外伤害。

(五)场地,器材,恶劣的气候条件

在短跑运动中,场地也是很重要的,如果场地较硬不平整,运动员就很容易出现骨膜炎、摔倒等现象。器材应该定期修理,经常检查。忽略了这些辅助器材往往就会导致运动损伤的出现。恶劣天气如大风、大雨、大雪、高温,都会对运动员产生不利的影响,都有可能导致运动员损伤的现象发生。

二、短跑运动中运动损伤产生的技术原因

短跑运动的技术含量非常高,例如跑步姿势不正确,八字脚使身体向前过于严重,就会出现肌肉用力的偏差,容易引起运动员受伤,用力不正确就会引起拉伤,骨膜炎等症状。这最主要原因是没有合理地将教学和练习做到有机的结合。

(一)大腿肌肉拉伤的主要原因

准备活动不充分就开始激烈的运动。每次运动后没有很好地做放松活动,训练水平不高、疲劳运动、姿势不正确、动作不协调、气温过低、湿度太高等。

(二)小腿腓肠肌拉伤的原因

当肌肉收缩或被拉长超过了个人承受会引起肌肉拉伤。如准备活动不充分,太过于猛烈地做拉伸运动,训练水平不高、疲劳运动、姿势不正确、动作不协调、气温过低、湿度太高等,都是造成小腿拉伤的原因。

(三)跟腱纤维断裂的原因

跟腱是人体最粗大最强壮的肌腱,主要功能是屈小腿跟屈关节,是小腿肌肉力量传导至足部最主要的解剖结构。跟腱断裂是一种常见的损伤,多发生于青少年,特别是短跑运动员较为常见。因为短跑运动员要经常进行强度很大的后蹬,弹跳,蹬腿等动作。当动作不规范,发力过猛时,就会发生断裂。

(四)踝关节扭伤的原因

运动前准备活动不充分,踝关节韧带的伸展性和弹性较差;脚着地技术不正确;脚起落地时身体失去平衡以及场地不平等。

(五)膝关节扭伤的原因

运动员前期练短跑由于身体素质不是很好,短跑技术不正确,将身体的重力都施加于膝关节上,使骨关节、肌肉、韧带的负荷过度,从而导致损伤。准备活动不充分,在训练前没有按照教练员的安排去完成热身,运动负荷过大,都会引起过度疲劳,从而造成膝关节扭伤。

三、从短跑运动中技术方面预防运动损伤

(一)大腿肌肉拉伤的预防

在准备比赛前首先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尤其是容易受伤的部位。身体素质不好、训练水平不高的,运动时要根据自身情况量力而行,防止过度疲劳和负荷太重。要提高运动技术及动作的协调性,不要用力过猛,操之过急。改善训练条件,注意运动场所的温度。冬季在野外运动时要注意保暖,不可穿得太薄,容易受伤部位要保持一定的温度,大腿肌肉拉伤恢复后,如果重新参加训练时要量力而行不要运动量过大。

(二)小腿腓肠肌拉伤的预防

应该多加强肌肉力量和伸展性练习,提高肌肉抗伤能力而致伸屈肌力或一组拮抗肌的肌力比例失调。做伸展练习时,要把每一块肌肉都运动开,不要心急,在运动前一定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要注意气候变化和场地情况。如果发现肌肉酸痛发胀时,就不要勉强进行训练或比赛。要提高运动员技术水平,纠正和改进技术上的一些缺点或错误。

(三)足踝腱鞘炎预防

在短跑运动前要注意足踝的正确姿势,不要过度弯曲或后伸;热身时要慢慢活动各关节。运动时间也不要太长,运动后运动员之间相互放松足踝关节。

(四)跟腱纤维断裂的预防

由于短跑属于超负荷运动,在运动前后必须要进行按摩和放松,在短跑训练中要控制饮食及营养,防止体重过快增加和减缓导致跟腱退行性变化。在短跑运动前要充分做好热身,使身体运动组织、器官及时进入工作状态。每次训练量要科学、合理,避免运动疲劳。训练后要积极放松,可以每天洗个热水浴。

(五)踝关节扭伤的预防

运动员在训练前一定要把准备活动做充分,特别是下肢关节,要多加强肌肉的锻炼和弹跳练习。这有助于提高力量和弹跳。在跑跳练习中,强调脚掌着地的正确技术。肌体处于疲劳和不良状态时,避免高难度动作的练习,减少运动负荷。

(六)膝关节扭伤的预防

运动员在训练前一定要把准备活动做充分,特别是下肢关节,要多加强肌肉的锻炼和弹跳练习。这有助于提高力量和弹跳。正确地运用短跑技术,纠正错误的动作。科学地,合理地安排训练负荷和训练内容,使运动员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和训练的激情。

四、结论和建议

上述分析结果表明,短跑运动员受伤位置多为大腿的肌肉拉伤,多数由于训练前的准备活动热身不足,思想认识不够造成的。综合损伤特点本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

必须充分认识短跑运动是很容易受伤的,有些人认为在短跑运动中不会出现太多的运动损伤,对于这种思想要加强教育,使所有从事短跑项目的运动员都重视起来,把安全教育工作放在首位,让短跑运动员充分认识到运动损伤的危害,从思想上加以重视,可以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运动员要有较强的自我安全保护意识,这样可以大大减少运动损伤的概率。

(二)充分作好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作为短跑运动也是相当的重要。积极的准备活动使肌肉温度升高、增加肌肉的协调性,伸展性和弹性都会得到提高,从而使肌肉的收缩放松速度加快,不会出现疲劳,肌肉僵硬和酸痛,呼吸急促等。使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进入最佳负荷状态,使新陈代谢加快,破坏了运动前静止状态的各种的生理惰性,各关节也能得到充分的伸展。这样在训练比赛中可减少运动损伤的出现。

(三)加强身体素质练习

身体素质由爆发力,耐力,力量,柔韧性,协调性等组成,而短跑运动对力量素质要求较高,运动员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就可以避免一系列损伤。适当加强耐力训练也可以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能力,这对预防运动损伤也有很大的帮助。

(四)安排合理的训练内容

如何合理地安排科学训练内容对短跑运动员也相当的重要,短跑运动训练如果安排不合理,运动员就会出现疲劳,酸痛,从而导致运动损伤。因此,教练员要根据不同运动员的自身特点,把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结合起来,制定好适宜的训练计划,在提高运动成绩的同时应该避免出现运动损伤。

(五)注意训练后的恢复

短跑运动员进行大运动量大强度的训练后,如不采用有效的恢复手段,就会使疲劳积累,同时还可能引发各种慢性运动损伤。如何才能使训练后得到恢复呢?首先要作好积极的放松运动。也可以去按摩,按摩可以调整血液循环,有利于新陈代谢加快。很好的睡眠也是提高恢复效果的很好方法。同时,还要合理安排膳食,做好营养调节。

(六)改善训练环境

良好的训练环境也能预防短跑运动损伤的出现。跑道的修整可以防止意外受伤。还要注意个人的服装,鞋子。要不断地完善训练条件,比如田径场地稀少问题,现有的田径场地以满足不了日常的训练,场地拥挤现象非常严重,时常发生碰撞现象,教练员要找适宜的时间练习。

因此,教师及教练员对学生的运动损伤应予高度的重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运动损伤的原因及处理方法,为运动损伤的预防提供有效的保护措施。

摘要:运动损伤在田径中被视为“老、大、难”的问题,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的运动负荷是在不断加大的,由此引起的运动损伤也在不断上升,从而影响了训练及运动成绩。而短跑项目是在极限强度下快速向前的周期性运动,是在最短时间有效发挥人的机体体能,使之产生最大动作速度和移动速度。本文对短跑运动训练中引起损伤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系列预防运动损伤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短跑,损伤,预防

参考文献

[1]张国强.山西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田径运动损伤调查与分析.中国临床康复[M].2004.

[2]卢义锦,姚士硕.人体解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赵明峰.浅析运动损伤的原因及防治[J].教学与研究.2006.

[4]刘代荣.运动损伤的基本原因分析[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5]唐吉甫,唐革晖,刘伟,李月运.踝关节运动损伤的调查与防治[J].

预防儿童哮喘总动员 篇3

摔跤运动属对抗性强的重竞技项目,由于是进行贴身的搏斗,跤手们发力时经常要用头抵住对方,对方挣扎,耳朵自然会受到撞击。起初可能是折断破损,等不到把伤养好便又投入训练,软骨增生较轻,耳朵仅仅是肿胀,还基本可以看出原来的轮廓。时间长一些,耳朵软骨一再受损增生,耳朵的轮廓就会渐渐消失。伤虽小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当,会数日不愈,重则耳朵发生畸形。纵观摔跤经验教训中不难发现,一个摔跤运动员从开始训练到出成绩(指全国比赛获前三名或世界比赛获全六名),有80%因训练和比赛时的种种原因导致耳朵受损变形。如何预防和处理运动员耳朵变形早已成为每个教练及运动员关注的问题。

笔者身为一名摔跤教练员,经过近20年不断摸索,总结教学经验,时常评估自己是否正确执教,故而对摔跤运动员如何保护耳朵的问题,一直是教学过程中思考的重要内容。

1运动员耳朵受损的预防

众所周知,摔跤不仅是一项对运动员体形骨骼的锻炼,而且是身体的柔软度、力度、协调性、灵活性要求较高的运动,是一项斗智、斗勇、对抗性很强的运动,无论是训练过程,还是比赛过程都避免不了两人身体直接接触、相互摩擦、相互拼搏,在相互抱摔的过程中,避免不了会擦肿柔伤耳朵。因耳朵是软组织构成,故此,摔跤运动员的耳朵成了最容易受伤的一个部位。耳朵受伤后导致冲血、肿胀、发炎等,如果及时采取医疗措施,使耳朵消炎,恢复血液流畅循环,耳朵就不会变形。如果耳朵出现冲血、肿胀、发炎后不及时医疗,继续训练或比赛,加重伤损,恶性循环,势必加重耳朵受伤程度或变形,轻者因耳朵边皱而缩小,影响五官美容,在运动员日常生活中造成心理障碍;重者因耳朵肿胀、发炎等听觉能力下降,比赛时也许会出现听不清裁判员的哨声而影响成绩,造成不必要失误。所以,预防运动员耳朵受损变形在教学中显得极为重要。

解决以上的问题,关键是教练务必掌握和应用好以下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

1.1认真做好队员思想工作

当队员入队后,教练因首先介绍摔跤运动项目的特点,告诫他们要成为一名摔跤运动员,必须经过无数次各种各样摔式的训练,尤其是抱跤、过胸摔、穿腿、夹颈背、后倒背,以及抱肩颈滚等动作的训练过程中,运动员之间都避免不了相互擦伤耳朵的现象,也就避免不了因训练方法不当而使耳朵受伤和没有及时护理而变皱、变形的问题。这个时候教练应该及时安慰每个受伤的运动员,并明确地告诉运动员,耳朵受伤了只要及时地处理、合理地护疗医治就不会变形的事实。这就好比:“读书看报的人很多,有视力正常的人,也有患有近视眼的人,究其原因,是因为视力正常者在读书看报时会注意卫生,保护好眼睛,正常用眼而视力无损,一旦发现视力有问题,因及时处理,及时医疗等能采取一切措施”。摔跤运动员中有的为什么既出成绩又使其耳朵不受损变形?这与教练之所以要告诫摔跤运动员必须保护耳朵、爱护耳朵不受损的道理。

保护运动员的安全是教练义不容辞的职责,通过教练言传身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做好队员的思想工作,能更促进运动员的心与教练的心紧紧相连,这样的教学方法,能使运动员在训练、认真学习、练习动作、保护自己的耳朵不受损的基本常识外,而且促使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发自内心愿意刻苦训练,心服口服地听从教练教诲。其次,在做思想工作的同时,还应根据教学方式方法,宣扬爱国主义、奋发图强、拼搏到底的精神,使之在每个摔跤运动员身上内化,这将有助于提高队员的心理素质、摔跤技能和战术水平,有助于树立队员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自信心,有助于培养队员敢拼敢赢的意志品质。

1.2讲究耳朵不受损的训练

训练技术、战术或比赛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全身要得到活动。充分的准备活动可促使运动员全身肌肉舒张、身体温度上升、精神兴奋,增强肌肉工作中的血液流量,因而增强了氧的供给。血液输氧率的增加可以提高肌肉利用身体中的脂肪好储备碳水化合物(糖)的能力,减少乳酸积累,从而有力于提高成绩。准备活动使身体从休息状态转入运动准备状态,随着全身血液循环的加速,耳朵的血液量也会逐渐增大;运动员用双手由慢到快,力量均匀,顺时针方向与反方向交替搓揉,直到耳朵达到血液输通无阻碍现象。如此充分地活动,达到预防运动员耳朵不受损之目的。

2运动员耳朵肿胀的处理

其一,运动员耳朵肿胀,如果发生在离比赛时间较远时的处理:(1)立即止住耳朵的充血,可用冷水、冰块及其他消炎药物理疗法刺激止住充血现象。(2)训练时要多安排徒手练习,力量性练习和耐力性练习,尽量避免训练中相互摩擦耳朵部位的练习。(3)运动员要休息24小时后才能用热水、热毛巾及其消炎药物等暖和耳朵,使肿胀的耳朵血液输通流畅后,就可以轻轻的搓揉耳朵,直到运动员感觉耳朵不痛了。教练应特别注意循序渐进的方法安排训练。

其二,运动员耳朵肿胀,如果发生在离比赛时间较近时的处理:(1)除了医用方法护理外,还应耐心细致地向队员做思想疏导工作,使队员认识到比赛的重要性,让队员都懂的“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台下十年功,台上几分钟”的道理。(2)教练还要特别告诫运动员不要因耳朵肿胀、发炎疼痛而失去摔倒对手而取胜的机会。“人生能有几回搏”,教练应该抓住这比赛与耳朵肿胀、发炎有可能变皱、变形的矛盾,要锻炼队员心理承受痛苦的能力,磨炼队员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树立队员克无不胜的信念。(3)休息时,教练既要鼓励耳朵受伤的运动员战胜对手发挥自己的水平,又要加强对耳朵受损的运动员的医治和护理。(4)比赛结束,无论运动员取得好成绩与否,都应从心理上关心安慰和从生理上医治护理,直到耳朵血液循环正常为止。

摔跤运动员离比赛时间较近或比赛中出现肿胀、发炎,即使比赛后医治及时,也避免不了出现耳朵圈皱现象,导致耳朵变形,所以,教练在训练时除强调保护耳朵外,还得密切关注每个运动员的耳朵是否疏通,是否还会充血,尽量避免运动员耳朵肿胀、发炎在比赛期间的出现。

运动员的耳朵如果受损变形了,教练要安慰关怀及鼓励,避免该运动员失去刻苦训练和积极参加比赛的信心,要从正面例子说清和开导摔跤运动员受损变形的气质和有利方面。摔跤运动员的耳朵受损、变形变皱后,耳朵确实比一般人的耳朵坚硬,不易出现第二次肿胀,作为一名合格的摔跤运动员,耳朵是否变形、变皱,至于表面是否好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摔跤技术提高了,是否能战胜对手。作为一名中华健儿,能够为国争光,因苦练跤技,能在比赛中获得金牌的优秀运动员,耳朵苦练成变形、变皱,这不是可耻的事,相反,耳朵已皱变了形,在比赛中,对手看了会敬佩、恐惧三分,可以从心理上战胜对手,处于优势状态,从而能够取得好成绩。

3结语

在社会上,流氓、小偷在危害人民利益时,摔跤运动员就发挥了自己的跤技特长,出招将其摔倒,抓住流氓,小偷,保护人民利益,迎来的不是嘲讽之声,而是敬仰的目光和人民的爱戴。教练不仅传道授业,而且任重道远,在培养摔跤运动员取得最佳成绩的同时,更应该保护运动员身心健康,免受运动损伤之道义。此篇“摔跤训练中如何预防和处理运动员耳朵受损变形、变皱”的探讨,是笔者教学中的体会。

摘要:为了更好地开展摔跤这一运动项目,本文对摔跤运动员耳朵受损变形的处理和预防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摔跤,变形,防治,预防

参考文献

[1]廖湘吉.摔跤运动员运动损伤情况与对策研究[J].学园,2016(06).

[2]梁磊,王晓娜.浅谈自信与自律在培养优秀摔跤运动员过程中的重要性[J].搏击(体育论坛),2015(02).

[3]王兴怀.西藏摔跤运动员竞技能力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2).

[4]韩夫苓.国际式摔跤运动员体能训练文献综述[J].山东体育科技,2010(02).

[5]赫荣光.青少年摔跤运动员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克服方法[J].辽宁体育科技,2015(02).

投掷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原因和预防 篇4

一、投掷项目的项目特点

投掷类项目属于快速力量性项群, 训练的负荷强度属于极限或极限下强度, 训练内容与手段为重复完成比赛动作或接近比赛要求的专门练习, 其用力特征表现为集中快速发挥力量。竞技能力结构的特点是在最大力量的基础上重视发展快速力量, 突出力量与速度、技术的结合。投掷各项目的技术动作过程均是由握持器械、助跑、最后用力、缓冲平衡等技术动作阶段所构成, 在投掷过程中, 运动员将身体各部分的作用力集中到投掷臂对器械施力, 以最大的速度及最佳的初始条件将器械掷出。

二、投掷项目各损伤特点

推铅球运动员的运动损伤主要集中在腰部, 根据铅球运动技术特点的要求, 腰部是枢纽, 是桥梁, 是发力中心,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训练中, 教练员会较多地强调腰部的用力顺序及技术动作的内在联系, 其次是膝关节的损伤, 其后是手腕的损伤。掷标枪运动员肘关节的运动损伤最为严重, 这类运动损伤在运动医学中被称为“标枪肘”, 肩关节的运动损所占比例也很高, 这是由于标枪运动对于技术性的要求较高, 运动员较难掌合理的技术动作, 错误的发力顺序是造成肘关节、肩关节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掷铁饼运动员腰部和膝关节是主要损伤部分, 在整个投掷技术动作过程中, 膝关节由伸到屈再到伸, 在1—2秒的时间内承受最大的负荷, 以至于其受伤比例较高。掷链球运动员的损伤多发于腰部, 几乎所有的掷链球运动员都有腰部损伤的经历, 其次是膝关节的损伤占比例也较大。

因此总结来看, 损伤种类多为韧带损伤和肌肉拉伤, 腰部和膝关节的损伤在整个投掷运动中所占的比例较大, 但根据各运动项目的特殊技术要求, 各单项受损伤的多发部位又有各自的“侧重点”, 其中铅球运动员手腕的损伤情况较为严重, 标枪运动员肘关节、肩关节的损伤比例较多, 而铁饼、链球运动员的受伤部位主要集中在腰部和膝关节。

三、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

(一) 准备活动不充分和不合理。

准备活动是指在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之前有目的地进行的身体练习。准备活动不充分和准备活动的内容和专项运动的内容结合不好, 都会导致运动员发生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 主要原因是准备活动没能使肌体兴奋性得到足够提高, 肌肉的兴奋性达不到训练和比赛的要求, 同时肌肉粘滞性得不到克服, 不能克服原来相对静止时的惰性, 因此容易使肌肉遭到损害。

(二) 技术动作错误。

错误技术动作的形成与教练员的专项技术水平成反比, 错误的技术动作违反了身体结构与机能的特点及运动时的力学原理, 容易使运动员受伤。

(三) 训练负荷与训练的内容、顺序安排不当。

一方面是训练负荷安排不当。有资料表明, 国内、外专业运动员一年的投掷量都有规定的次数, 在每次的训练中, 要很好地控制练习的量和强度, 投的次数不能过多。投掷的强度要与量相适应, 在已产生疲劳的情况下, 不能继续练习。另一方面是训练的内容与顺序安排不当。准备活动做完了之后, 素质练习放在前面进行, 开始大运动量的抓、挺、蹲、跑、跳练习。训练完之后, 身体已经很疲劳了, 这时候再安排投掷练习, 或者做专门的练习, 在这种情况下, 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疲劳状态, 根本兴奋不起来, 如果还要追求强度, 就可能造成运动员肌肉的损伤。

(四) 对训练后的恢复重视程度不高。

投掷运动员训练水平的提高要依次经历训练—疲劳—恢复的过程。当运动员在练习技术时接受能力最强, 他的大脑皮层神经必须处于良性相对集中的兴奋状态, 这样练习技术才能接受得快, 才能在大脑皮层产生动力定型, 更有利于促进条件反射的形成。条件反射建立得迅速, 才能动员肌肉在很短的时间内发挥作用, 对于所掌握的技术在大脑皮层产生动力定型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训练投掷技术时, 如果肌体处于过度疲劳状态下, 又没有采取科学、有效的疲劳恢复方法, 长期如此就会使人的大脑皮层处于非良性兴奋和集中状态, 这非但不能使大脑皮层神经对技术产生良性的接受能力, 反而使条件反射形成过程更加相对减慢, 对技术训练感到非常枯燥无味, 严重时就会造成肌肉损伤。

三、运动损伤的预防

(一) 一般准备活动的作用是使血液循环加快, 达到预热机体的效果, 让身体各机能快速达到训练或比赛状态。专项准备活动的目的是根据各个专项的技术特点对运动员负担较大的部位和易伤部位加强专门练习, 提高它们的机能。在基本准备活动后应补充专项准备活动, 这是预防运动损伤的一种积极手段, 即准备活动应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教练员在安排训练计划时应考虑到这一部分的量与强度、手段和内容和与课主要目标的吻合, 尽量避免不应发生的运动损伤, 同时应该逐渐培养学生建立重视准备活动的思想意识。

(二) 教师应以重视和加强技术动作为本, 重视专项技术训练。在日常训练中, 首先要求教师应具有一定的专项高级理论知识, 不仅能讲清动作方法和要领, 而且能做出正确、无误的示范动作, 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遵循生物力学原理, 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 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同时讲明容易发生运动损伤的部位及其预防的方法。为了有效预防损伤和发挥肌群的力量, 必须有针对性地矫正学生的错误动作, 按照正确有效的技术要求, 逐步进行练习, 在未掌握正确技术之前, 投掷次数不宜过多, 投掷强度不宜过大。

(三) 教师应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尤其要注意运动器官的局部负担量, 遵循并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 防止局部负担过重, 还应遵守循序渐进和个别对待的原则, 制定出针对不同特点运动员的训练计划。在教授学生动作时应从易到难, 从简单到复杂, 从分解动作到完整动作, 逐步提高自身的综合身体素质及专项竞技能力。在练习内容顺序的安排时应充分考虑运动负荷的大小, 尽量安排专项练习在训练课的前面, 避免因疲劳而造成的损伤。

(四) 运动负荷过大会造成机体疲劳, 教练员应了解并掌握每一个运动员的训练和身体状况, 根据不同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训练计划, 使其避免或安全度过疲劳期, 让机体最快恢复到良好状态。在疲劳时进行运动训练, 表现为其力量、动作的准确度和协调机能都明显下降, 警觉性、注意力减退, 肌体反应迟钝, 甚至运动水平较高的运动员在做平时熟练的技术动作时也可能发生错误而引起严重损伤。大强度的投掷练习后一定要注重疲劳的恢复, 尤其要注意各项练习易受伤部位的疲劳恢复, 以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摘要:目前, 投掷项目运动员的负荷不断增加, 运动损伤上升趋势明显, 阻碍了运动员技术水平的正常发挥和提高。因此, 对投掷运动员运动损伤产生的机理及预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从对投掷项目的特点、投掷各项目的损伤特点入手, 分析投掷运动员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 并据此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预防儿童哮喘总动员 篇5

1、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河南师范大学非排球专业的学生, 在短期内学习、训练与比赛中常见的运动损伤为研究对象, 分析各种损伤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1.2、研究方法

访谈法。在训练中, 适时和其他教练员交流, 询问运动队员身体状况, 了解其伤病部位及损伤原因, 并进行相应的技术动作指导和康复建议。

观察法。通过对队员在整个学习、训练、比赛过程中的观察, 及时发现错误动作, 观察伤病者的习惯, 对相同性质的队员进行总结。

文献资料法。查阅关于运动损伤的科研论文, 阅读有关书籍, 对运动者损伤的性质、原因进行归纳总结及分析, 提出预防及治疗方案。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非专业排球运动员运动损伤情况

高校普系大学生非专业排球运动员, 在学习、训练和比赛过程中, 由于技术动作掌握不是很熟练, 训练时常出现一些性质不同的损伤。男运动员在训练中出现的损伤多为关节扭伤, 肩、踝、指损伤较多;女运动员多为表皮擦伤、轻度挫伤, 常见的有手臂肿胀、手指戳伤、膝部磕伤。其中, 损伤者多为突发性损伤。由于他们是非专业运动员, 损伤部位和损伤程度也会与高水平运动员有明显的差别。高水平排球运动员常有腰部、肩部、膝部损伤, 而非专业运动员较少出现此类损伤。

2.2、非专业排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原因分析

排球是一项直接由身体接触来完成技术动作的极具趣味性的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目, 所以它对运动员技术动作要求非常高。然而, 任何运动项目的前提是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体、技、心、战、智需全面发展, 这是高水平运动员必不可少的素质能力。然而, 非专业运动员身体素质较差, 对排球知之甚少, 短期内进行训练和比赛必然会出现一些损伤。就我在担任教练员过程中, 对一些教练员、运动员进行观察、询问, 总结其损伤的原因有主、客观两方面。

主观原因:非专业运动员身体素质较差, 自我保护意识不够, 在扣球时不能很好的利用核心力量, 只用臂来击球, 造成肩部疼痛;用力过猛、技术动作不对、关节柔韧差、急于求成;传球时拇指朝前, 造成指关节扭伤;对方扣球, 起跳拦网时出现踩脚或碰撞, 造成踝关节扭伤。女生扣球很少, 所以肩部很少出现损伤, 常出现手臂肿胀, 这是因为之前未接触过排球, 臂部突然直接与球接触, 必然会有一段适应期;垫球时, 手指与地面接触, 造成手指挫伤;腿部力量不够, 垫低球时容易跪在地上, 造成膝部磕伤。

客观原因:教练员不能很好的安排训练时间, 未遵循训练原则, 对运动员要求过高, 不能让运动员实时恢复;场地差, 如水泥地容易滑倒, 砖地容易磕到;训练部位单一, 长时间训练某一部位, 造成过度训练;天气过冷, 又未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不注重基础动作练习, 过早的进行比赛。

3、结论与建议

(1) 大学业余排球运动员损伤以突发性损伤的发生为主, 肩、膝、手、踝、臂是运动损伤的重点部位。当发生此类损伤, 教练员要给与一些有效的康复指导, 并让运动员坦然面对伤痛, 避免其发生恐惧心理。

(2) 提高教练员及运动者对运动损伤, 尤其是急性运动损伤的防治意识, 在平时训练中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教练员应根据运动者的身体情况, 严格按照训练原则, 合理组织安排训练, 预防伤病发生。

(3) 加强运动者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的练习, 只有良好的体魄加上合理的训练, 才能尽快的增强运动员的运动技能。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 训练方法也要灵活多样, 不可单一的对某一部位过量训练。例如, 扣球、上手发球发球尽量不要安排在一块, 这样对肩部要求太高。

(4) 做好训练前准备活动和赛前热身, 最好是结合专项的热身活动。有的运动员不注重热身, 觉得没意思, 在身体机能未进入工作状态便开始练习技术动作, 这是导致损伤的重要原因。在训练前, 教练员最好统一进行热身活动, 编排一些趣味性热身动作, 既让运动员活动开, 又能提高其兴奋性, 使运动员身体运动自如, 减少不必要的伤病。

(5) 要激发他们训练的兴趣, 提高训练积极性, 适当安排一些游戏性训练, 增强队员之间的团结合作意识。教练员要适当地进行鼓励, 对进步快者要表扬, 让动作规范者当众示范。训练、比赛中提醒动作要领, 培养队员自我保护意识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品质。

参考文献

[1]黄汉升.球类运动--排球.[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6) .

预防儿童哮喘总动员 篇6

1膝关节的解剖学特点

膝关节是全身最大、最复杂的关节, 承担着大腿以上全部的重量, 在运动中主要起屈伸作用, 在半屈或屈90°时有轻微的旋转运动。

膝关节是一个椭圆滑车关节, 由股骨下关节面、胫骨上关节面、髌骨组成[1]。在股骨和胫骨的关节面之间形状不规则, 内含由内、外侧半月板组成的关节盘, 半月板可以加深关节窝, 加大关节的稳固性和灵活性。在股骨滑车关节面前有被股四头肌腱包围的髌骨, 可以使股四头肌的收缩力发生改变, 而且, 还能防止股骨和胫骨的错移, 限制其移动范围。在两侧有胫侧副韧带和腓侧副韧带, 可以固定膝关节, 并且在运动中放置膝关节的过度伸直。

2排球运动员膝关节损伤的原因

2.1损伤的生理学原因

膝关节损伤在运动中十分常见, 主要是因为其结构特点, 膝关节是人体最复杂的关节, 上下杠杆又很长, 包被肌肉较少, 承担的运动负荷偏大, 膝关节长期反复屈伸、摩擦造成关节面的磨损及韧带变性。因此, 极易在运动中造成损伤。

股四头肌及其肌腱参与构成膝关节囊的前部, 股四头肌肌腱止于髌骨上缘, 通过髌骨借髌韧带附着于胫骨粗隆, 是伸膝的主要装置。股四头肌是稳定膝关节的重要因素, 股四头肌力量弱, 承受牵力小, 相对负荷大, 就会引起膝关节劳损产生伤病。

2.2损伤的训练原因

运动员一旦出现伤病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恢复, 若果伤势未完全恢复即开始训练, 极易将急性损伤转变成慢性损伤, 伸直出现代偿性损伤。除此之外, 高水平运动员的技术动作正确, 符合人体结构特点和各器官系统的活动规律以及运动力学原理, 所以训练水平越高的运动员急性损伤的发生率要比训练水平低的运动员低。

排球运动对下肢的负荷十分巨大, 对运动员的下肢力量和耐力有更高的要求, 日常训练中如果没有注意下肢力量的训练, 膝关节的稳定性和灵活性不够, 极易使膝关节在训练和比赛中发生损伤。

2.3排球专项技术引起的膝关节损伤

排球在比赛中的技术动作转变快、应变多, 运动员极易在比赛中因为自我保护不够而受伤。据统计:一堂排球训练课一名运动员要起跳180~200次, 倒地60~80次。一场国际比赛, 主力队员平均每场起跳68次, 倒地15次[2]。因此, 排球运动员在起跳和落地时的放脚屈膝和各种屈膝转动动作, 使股骨的滑车面和髌骨相撞磨损, 以及髌腱反复牵拉, 极易造成髌骨劳损。

排球中的倒地动作是运动员需要频繁应用的, 特别是排球运动中自由人更为常见。在这些倒地动作中, 运动员常以膝关节直接跪地, 髌尖与地面撞击, 髌骨软骨面与股骨关节软骨面撞击是引起伤病的直接原因。

女子排球在二、三号位应用单腿起跳技术较多, 如单脚背飞等。左膝关节承受制动起跳相当大的负荷, 在这些动作中, 运动员的股骨旋转的同时, 膝部突然伸展或屈曲, 则半月板前后之间产生方向矛盾的力量, 易使半月板受伤。运动员在起跳或落地时, 膝关节过度内叩或外展, 在此情况下, 如果进行缓冲或蹬伸用力都易造成半月板的损伤。很多主攻运动员的左膝关节髌尖端病和髌腱腱周炎发病率为90%, 而且往往左膝伤病大于右膝。

3预防和对策

3.1重视力量训练。在加强膝关节周围力量训练的基础上还应对肌肉力量和平衡程度进行分析, 加强薄弱环节训练, 消除肌肉的不平衡才能有效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另外有针对性地对身体薄弱的部位和小肌肉群进行专门性的练习, 如抓举、卧推、负重提踵、仰卧直腿抬高等, 对于增强肌肉力量、弹性、伸展性和协调性, 预防各种损伤有重要作用。

3.2注意年龄对损伤的影响, 适当降低大龄运动员的训练量, 采取多种、全面的练习方式, 注重身体各部位的全面训练, 降低局部的负荷。及时发现运动员的伤病情况, 采取早期有效的治疗, 对于创伤的早期康复有良好作用, 同时可以有效避免急性损伤向慢性损伤发展。

3.3注意训练水平的高低。训练水平越高的运动员急性损伤的几率小, 但慢性的几率较高。基层教练员要加强对运动技术还不熟练的运动员的思想教育, 普及损伤的医学知识, 加强技术动作的规范性, 使运动员形成较规范的技术动作。严格组织管理, 严肃规章制度, 加强对运动员及场地器材等方面的监督。

3.4合理调整训练比赛的强度。合理安排训练的强度, 避免局部的负荷过大, 循序渐进、区别对待。同时要求在训练过程中, 注意全面锻炼的原则, 劳逸结合。

3.5合理选择运动装备。教练员和运动员要有防治伤病的意识, 对手、腰和膝关节等易受伤的部位应用各种护具, 对场地器材要定期检查, 及时排除各种安全隐患。

3.6注重对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采用变换练习的方式、手段, 多运用比赛法来提高运动员训练的兴奋性, 消除运动员的心理疲劳, 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摘要:通过对排球运动技术特点分析, 探讨排球运动员膝关节因其专项技术特点引起损伤的原因、机理, 并且通过分析找出恰当的方法, 使教练员和运动员在训练、比赛的过程中保证安全的前提下, 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和运动年龄。

关键词:排球,膝关节,损伤,原因,预防

参考文献

[1]王向东.对排球运动员膝关节损伤治疗的探讨[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1999. (3) :80-82

预防儿童哮喘总动员 篇7

运动员暴力攻击行为是指, 运动员在比赛当中运用粗野的技术动作或行为, 以故意伤害为目的对他人身体进行伤害或精神进行恐吓, 是有目的、有实施对象违反体育道德或法律法规的行为。近年来, 随着随着体育竞赛职业化的不断推进与深入, 竞技水平提高的同时, 由于各方经济利益的博弈, 比赛的对抗性逐渐增强, 也使得这一异化现象也不断凸显, 比赛当中运动员暴力攻击行为时有发生, 针对这一典型的违背体育道德行为, 逐渐成为体育社会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本文对形成运动员暴力攻击行为的成因进行查找与分析, 并给予预防这一行为类型的建议, 期望能为净化赛场、提高比赛观赏性等提供一些参考。

2 暴力攻击行为形成成因

2.1 缺乏道德素养

比赛当中运动员暴力攻击行为的发生, 个人道德素养缺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我国与1981年颁布了《运动员守则》, 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运动员在体育活动当中不要伤害对手, 公平竞赛。体育道德与社会的公共生活准则, 即社会公德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者是统一的, 如果一个运动员在日常生活当中个人道德水准不高, 只期望在比赛当中表现出极高的体育道德水准, 显然是不现实的, 比赛当中暴力攻击行为的出现, 除了外在因素的诱导外, 其内因才是发生暴力行为的根源, 即其不高的个人道德水准才是导致暴力攻击行为的真正原因。

2.2 心理自我调节能力较差

现代运动竞赛不只是运动员技战术能力的竞技, 更是科技、竞技、心理的竞赛, 比赛当中心理的稳定性, 遇到对方运动员、观众、裁判等侵犯与不公正待遇等, 能不能调节好自己的心理状态, 克制自己的情绪专著于比赛, 都成为取胜的关键。现代竞技已经把激发对手不良情绪做为一种战术手段越来越多运用都比赛当中, 比如:在2006年的德国足球世界杯决赛当中法国中场核心齐达内头顶意大利后卫马特拉齐事件, 马特拉齐故意在比赛当中低声谩骂侮辱齐达内, 对其进行挑衅, 齐达内没有识破对手的阴谋, 失去理智用头撞到对手, 结果被红牌罚下, 法国队也随之比赛失败。

2.3 不良的竞技环境因素

任何不良事物的发生, 除了内因外, 其所属的环境也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 运动员发生暴力攻击行为, 和运动员所处环境的整体道德层次、受教育的水平与环境、媒体的报道、观众的情绪都有极大的关联, 如果运动员从小在一个崇尚暴力的环境下成长, 其发生运动暴力攻击行为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 特别是青少年运动员在心理成长时期, 其崇拜的运动员或教练员暴力行为倾向明显, 青少年运动员就会极力模仿, 加之媒体对赛场的暴力的报道过于细化, 这种过分的渲染也会诱导青少年运动员暴力攻击行为的滋生。

2.4 现场环境的刺激

现代职业竞技运动的发展, 使得越来越多的观众进入比赛现场欣赏比赛, 但我国职业比赛赛场管理还有待提高, 比赛当中一部分观众经常无端谩骂对方运动员, 试图分散运动员比赛的注意力, 或者在对方比赛进入关键时期, 运用一些刺眼的灯光进行照射, 制造高分贝噪音等。有科学家研究证明, 比赛期间高分贝的噪音、高温等竞赛环境, 容易引发运动员的不良情绪, 暴力攻击行为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一些比赛经验较少的运动员, 急于证明自己的技战术能力, 比赛当中情绪过于高涨, 加之对观众的语言刺激或谩骂缺乏认识与抵御力, 比赛当中不能专注比赛, 恼羞成怒引发暴力攻击行为。

3 暴力攻击行为的预防措施

3.1 提高运动员职业道德素养

要提高运动员职业道德素养, 不能只是在比赛当中强调不能违反体育道德, 要把职业道德素养教育渗透到平时的训练、生活当中, 对一些个人道德素养较低的运动员要重点进行教育与引导, 让运动员明白, 比赛当中暴力攻击行为伤害时双方的, 攻击对手使得对方身体受到伤害, 但自己要受到纪律、道德甚至是法律的处罚。要倡导大家树立起职业道德修养, 公平进行竞赛。

3.2 进行心理干预

现代竞技运动不只是技战术水平高低的较量, 决定比赛胜负的因素很多, 但现代竞技运动对运动员心理的稳定要求越来越高, 所以, 要制定专门的心理训练计划, 对个性较强、个人道德素养较低的运动员要重点进行心理干预, 一方面要让运动员认识到暴力攻击行为的弊端, 另一方面重点要辅导运动员遇到挑衅时如何专注比赛的方法等。

3.3 完善运动员管理制度

暴力攻击行为的发生和处罚力度不力也有关系, 运动员管理部门要制定一些操作性强的管理措施, 对表现好的运动员进行奖励, 对有暴力行为的运动员进行处罚, 对暴力攻击行为经常发生的运动员进行清退。

4 结语

运动员比赛当中的暴力攻击行为是严重违反体育道德的行为, 有些已经触犯的法律, 要有效预防暴力攻击行为的发生, 需要不断提高运动员的职业道德修养, 对运动员进行积极心理干预, 完善运动员管理制度等。

参考文献

[1]陈润龙.青少年暴力攻击行为影响因素探讨[J].法制与社会, 2010 (14) .

[2]宋亦春.中国武术散打运动员自我控制调节能力结构模型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7, 23 (3) .

上一篇:呼唤纯真的教育下一篇:无线局域网干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