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预防接种

2024-06-04

儿童的预防接种(共12篇)

儿童的预防接种 篇1

计划免疫是根据一些传染疾病的发生规律, 把相关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 计划性的接种于人群, 使人体获得相应免疫力的一种方式[1]。计划免疫的目的在于控制和消灭传染源。20世纪80年代后, 我国政府为提高全民健康, 积极响应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扩大计划免疫规划, 开展了一系列工作[2]。不仅成立了全国计划免疫协调领导小组, 还将每年的4月25日确定为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 以提高影响力和提高接种率。目前, 我国儿童计划免疫已成为法律赋予儿童的权利[3], 保证儿童健康成长。为确保儿童预防接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我院提出了全程安全预防接种护理的模式, 特对238例儿童在该护理模式下进行预防接种, 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2—5月接受预防接种的468例健康儿童作为观察对象, 其中男231例, 女237例, 年龄2个月至4岁, 平均年龄 (1.6±1.5) 岁。将儿童按护理措施不同分为观察组238例和对照组230例。观察组男121例, 女117例, 年龄2个月至3岁, 平均年龄 (1.7±1.3) 岁;对照组男110例, 女120例, 年龄3个月至4岁, 平均年龄 (1.5±1.6) 岁。两组儿童在性别、年龄和健康情况等基线特征方面大体一致。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免疫接种护理, 如监护人介绍预防接种的步骤、在接种前了解儿童身体状况、注意接种环境卫生、接种后观察儿童反应状况。观察组在安全预防接种护理措施下进行预防接种, 护理内容如下:第一, 接种前健康教育, 告知监护人疫苗种类和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处理方法等;第二, 多与儿童进行肢体和语言沟通, 建立友好关系, 消除儿童恐惧心理;第三, 接种前仔细核对, 保证接种安全性;第四, 加强接种环境的整洁无菌, 提高安全性;第五, 接种后, 留儿童再休息至少30min, 观察是否有不适反应。

1.3 判断和评估标准[4]

比较并评估两组疫苗接种率、家长安全预防知识知晓率、家长对服务满意度和儿童配合度。家长安全预防知识知晓包括接种疫苗的种类、接种意义、不良反应和应对措施。服务满意度包括护理态度、接种技术、讲解细致等。儿童配合表现为接种时不乱动、放松, 顺利接种, 反之即为不配合。

1.4 统计学处理分析

应用S P S S 16.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预防接种效果比较

观察组疫苗接种率、儿童配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2 两组家长知晓率和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家长安全预防知晓率、对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3 讨论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 预防接种的儿童不断增加。预防接种既是最经济有效的预防疾病的公共卫生措施, 又是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一项基本国策[5]。在预防接种的过程中, 不仅需要护士操作熟练, 还应进行安全预防接种护理, 以提高接种护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我院在实施安全预防接种护理过程中有较深的体会。第一, 有研究表明家长会因为儿童的紧张而变得焦虑[6], 故在接种前健康教育, 告知监护人疫苗种类、适应证、注意事项和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处理方法等, 使家长明白预防接种是保证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 主动配合, 并能在接种后出现发热等一般不良反应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提高安全性。第二, 当儿童进入陌生环境时会产生紧张和恐惧心理[7], 以致肌肉紧张和哭闹。为此, 我院布置了温馨的接种环境, 且要求护理人员多与儿童进行肢体和语言沟通, 建立友好关系, 消除儿童恐惧心理。第三, 疫苗质量安全是最关键因素之一[8]。疫苗质量涉及运输、保存、领取和核对各个环节安全[9], 要求护理人员在接种前仔细核对, 取出疫苗后在0.5h内使用, 现配现用, 保证接种安全性。第四, 加强接种环境的整洁无菌, 提高安全性。要求每天用消毒液擦拭接种诊室的车、床、桌面和椅子等, 地面湿式拖扫, 并紫外线消毒, 接种时严格遵循无菌要求。第五, 接种后, 留儿童在休息至少30min, 观察是否有不适反应。若接种后1天内出现肿、红、痛、热或局部淋巴结肿大反应时, 一般会在2~3天内自行消退[10], 可不作处理。若家长担心, 可用洁净的温热毛巾对局部热敷。

我院入选进行预防接种的儿童分别在安全预防接种护理措施下和常规免疫接种护理下进行预防接种, 结果发现, 安全护理组疫苗接种率、儿童配合、家长安全预防知识率和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常规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安全预防接种护理下接种疫苗成功率高, 儿童配合度高, 家长对疫苗接种及不良反应处理能力强。

综上所述, 儿童安全预防接种护理有利于提高儿童接种安全性、成功率、儿童配合度和家长满意度, 促进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肖静, 许建军, 杨梅, 等.南通市儿童计划免疫基础免疫合格率综合评价[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2, 16 (11) :970.

[2]彭瑞吟.深圳市社康中心计免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华全科医学, 2013, 11 (2) :271.

[3]王丽婵, 马霄, 孟丽, 等.百日咳疫苗免疫接种策略及相关研究进展[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3, 47 (1) :70.

[4]张莉萍, 余峰, 金宝芳, 等.上海市闵行区2007至2010年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监测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 2012, 50 (11) :859.

[5]苗良, 卢莉, 吴疆, 等.北京市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疫苗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0, 44 (10) :884.

[6]曹正香, 周国秀, 赵玉芹, 等.婴幼儿健康教育在预防接种留观过程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 (25) :3030.

[7]赵亚丽, 陶慧, 许婷, 等.儿童预防接种护理安全管理的实施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3, 19 (17) :2047.

[8]江明.预防接种门诊感染控制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9) :1970.

[9]赵爱园.浅谈小儿计划免疫成功接种的要点[J].中国乡村医药, 2011, 18 (9) :37.

[10]吴锦珍, 庄丽凰, 周丽卿, 等.预防接种纠纷常见隐患及防范对策[J].中华全科医学, 2012, 10 (12) :1932.

儿童的预防接种 篇2

这几天,全世界流传着两个猖狂的字--麻疹

这部,我们学校也开始打预防着种病的疫苗了。首先,学校做了填表,签字等准备工作后,剩下的打疫苗的工作就于今天上午八点开始打了。我来到学校后,心里忐忑不安,害怕太疼,又怕自己打后会产生不良反应......我们静静地呆在班里等着打疫苗,因为班里的人太多了。所以要一个班一个班的打,我们是五五班,要先等前面四个班打完。终于轮到我们了,老师一个一个的念名字排队,我的名字在中间。开始打疫苗了,我的心里紧张得不得了犹如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负责打疫苗的老师首先问我们最近感冒了吗?如果感冒了,吃药了吗?哎呀!我前几天感冒了,昨天才刚好,该怎么办呢?这是,我又想起老师说过,人家问你什么,你就要如实回答不能说谎。我便照实回答了,那位阿姨说可以打,过几天再打吧,你先回班去吧!我就回班了。

虽然这次没有和同学们一起打,但是过几天,妈妈会带我去防疫站打的。

儿童预防接种的心理护理 篇3

为了正确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积极做好儿童的预防接种工作并保证工作顺利进行至关重要。儿童有着与成人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目前,对儿童预防接种的心理学研究及护理已得到广泛重视。在护理工作中,要获得儿童的配合,除了护士熟练的注射技术操作外,还必须针对儿童注射及注射中不同的情感及心理特点运用儿童心理护理方法,调动儿童的主观能动性,以适应环境、配合接种,保证预防接种的顺利进行。

首先,现在绝大部分儿童是独生子女,平时受到长辈们的过分宠爱、呵护,使部分儿童养成娇气、任性、爱哭闹的性格特点。其次,家长们对计划免疫工作的认识欠缺,对预防接种工作的方针、政策及方式、方法和程序的了解程度不够。

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婴儿期对母亲有着强烈依恋感,避开和拒绝陌生人,不能用言语表达自己的主观感觉和要求,主要表现为焦虑、啼哭、寻找亲人。幼儿期情绪易受环境因素影响,见到工作人员穿着白大衣,手拿注射器,很容易产生恐惧、焦虑甚至抗拒和躲避行为。学龄前期初具个性特点,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喜欢受到表扬,智能发育更完善,好奇、多问、好模仿,言语和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容易受工作人员的言语影响。学龄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情绪相对稳定,亦喜欢受到表扬,好表现自己,对工作人员预防接种知识的宣教似懂非懂。

1 创造温馨和谐环境以稳定儿童情绪

预防接种门诊环境尤其重要,接种环境以卡通化的特色布置,周围张贴一些色彩鲜艳与宣传预防接种有关知识及画面,能够让儿童看懂、听懂,提高儿童的认识,缓和儿童对陌生环境的紧张不安心理,使其积极配合接种。设置有候诊室、登记室、接种室、观察室、各室应保持通风、空气清新,尤其冬、夏季要保持适当的室内温度。

2 做好宣传,取得家长配合

取得儿童家长的配合是接种顺利进行的关键。接种前必须向家长宣传预防接种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配合要点及免疫接种程序等,使家长理解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以争取家长的密切合作,充分发挥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力。

3 與儿童建立友好信任的关系

计免工作人员要熟练掌握沟通技巧,根据不同年龄特点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接种完毕后的儿童,集中在观察室,不再进入候诊及接种室,防止他们哭闹影响别的孩子,保证接种顺利进行。

婴幼儿期:从接触开始就以微笑、抚摸、闲聊、哄逗等表情语言或予其喜爱的玩具分散其注意力,当注意力转移后即给予接种,接种时及接种后继续哄逗他们开心或嘱咐家长安抚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接种。

学龄前期:先与他们亲切闲聊,称赞长得漂亮、穿得好看,使他们对工作人员产生亲切感,给他们留下热情、和蔼、耐心、亲切的良好印象,并带其观看其他儿童接种时的勇敢表现,减轻他们紧张恐惧情绪,接种时表扬他们勇敢,接种后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增强其自信心,使其今后的预防接种能更好地配合。

学龄期:应以表扬、鼓励等方式取得儿童的信任,同时给以讲解相关易懂的计划免疫知识、预防接种的好处等,并用浅显易懂语言耐心回答他们的提问,让他们明白预防接种的目的,尽可能促使儿童主动参与配合。一般不需采用威吓及强制手段,对不合作儿童多采用示范法,必要时取得家长的配合结合适当的强硬措施,注射后则要表扬鼓励,不伤其自尊心,增强自信心。

随着现代儿童预防保健工作的发展以及“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的深入贯彻执行,要求计划免疫门诊接种护理人员应该是多元化角色,不仅要求掌握良好的业务技术,还要求护士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观察问题,掌握儿童的心理特点,善于与儿童沟通;要有爱心,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和应变能力;要仪表端庄,穿着整齐,对来注射的每一位儿童多鼓励、微笑服务,热心接待每一位儿童及其家长,把每一位儿童都当成自己的朋友、亲人;要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点,应用不同心理护理,在长期的工作中不断积累工作经验,改进工作方法,做到人性化、亲情化服务;应熟练掌握正确的注射技术,改进注射措施,接种动作稳、快、准、接种的准备时间不要太长,做到安全注射,尽量减轻和消除注射时的疼痛刺激。

预防接种儿童的心理护理 篇4

1 临床资料

2011年1月—2011年12月, 我院对接受预防接种的1 800例1个月~7岁儿童, 实施了心理护理, 男1 000例, 女800例。

2 心理护理方法

2.1 亲近法

多数儿童因为已有几次或多次预防接种的经历, 所以看到护士多表现为紧张、害怕、肢体收缩, 护士要以亲切、和蔼的态度跟儿童打招呼, 消除他们紧张害怕的心理。

2.2 体贴法

用手轻轻抚触儿童的肢体, 亲切称呼儿童, 使之产生亲切感。

2.3 指导法

指导儿童接种时不要乱动, 只有好好配合, 才能减少疼痛。

2.4 分散注意力法[1]

针对年龄较大的儿童, 接种时要有意询问一些与其生活学习有关的问题, 使之在思考与回答中能够分散注意力。

2.5 鼓励表达法

针对儿童疼痛程度、感受, 用口头语言与其交流, 如:低着头, 用鼓励的目光询问:“乖乖痛不痛, 痛了就告诉阿姨, 阿姨推药再慢点儿。”

2.6 及时表扬法

注射时护士要保持心理平静, 进针要做到轻、准、快, 以和蔼的态度缓解儿童的恐惧心理, 取得信任和配合。注射后孩子常有需要补偿的心理需求, 此时护士要理解孩子的需要, 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2.7 直接面对法

让儿童直接看到注射过程, 护士边注射边简单解释:“你看, 阿姨是不是快把药推完了?马上该拔针了。”儿童多次经历后, 会认为接种疫苗并没那么可怕, 从而慢慢接受。

2.8 积极劝导法

对极度恐惧、哭闹的儿童, 采取缓和处理方式, 待儿童稍平静后, 慢慢说服, 并限制一定时间考虑, 这样既不强迫, 也不迁就, 充分表现出对其的尊重。

2.9 家长配合法

耐心向家长解释, 争取家长的支持, 使之诚实对待儿童, 以良好的情绪、信任的表情和态度感染儿童。

3 结果

医务人员通过与预防接种儿童的亲切沟通, 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 通过对儿童父母进行指导, 提高了家长正确管理孩子的能力, 逐步缓解了儿童对预防接种的恐惧心理。

4 结论

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 护士工作范围已由单纯护理疾病扩展到整体护理。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 缺乏认知, 需要成人的引导、教育和关心。儿童来到医院, 看到的是穿着白大衣、戴着口罩的医务人员, 拿着锐利的穿刺针为其扎针或口服苦药, 大部分患儿会紧张、恐惧和哭闹。

通常幼儿惧怕某事物, 是因为不了解该事物, 一旦明白其真相, 恐惧感便会消除[2]。儿童不知道预防接种是怎么回事, 一旦他知道注射预防针不再得相应疾病了, 是件好事, 就会逐渐接受这一事物。

注射带来的疼痛刺激是幼儿哭闹的主要原因。如果前几次注射没有给予积极的影响或穿刺技术不精湛, 会使幼儿对注射感到十分恐惧。所以护理人员应努力钻研业务, 提高注射技术, 减轻对儿童的疼痛刺激。

对预防接种儿童施以心理护理, 可以消除儿童的恐惧心理, 减轻儿童的痛苦, 做到安全注射, 达到家长满意和认可。

参考文献

[1]韦林安.心理干预对患儿静脉穿刺时疼痛行为反应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06, 20 (12) :3164.

儿童预防接种小常识 篇5

来源:黄石日报 时间:2008-9-8 10:59:00文字大小:【大 中 小】

9月1日开始,我市正式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政策。为使儿童家长及时了解并享受到

该项政策,现就有关知识宣传如下:

1、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种类有哪些?

答:扩大后的疫苗有: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风疫苗、麻腮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A群流脑疫苗、A+C群流脑疫苗、炭

疽疫苗、钩体疫苗等13种疫苗。

以上疫苗可有效预防乙肝、结核病、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炭疽、钩体等13

种疾病,其中炭疽疫苗和钩体疫苗只对疾病流行地区的重点人群进行免费接种。

2、哪些儿童属于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免费接种对象?

答:我市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免费接种对象为:从实施时间起,全市0-6岁达到

免疫规划程序规定各剂次起始月(年)龄的儿童。

3、2008年9月1日以前某孩子到了接种时间,如果推迟到免费接种实施后再接种,可以免费吗?

答:我市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时间为2008年9月1日,如果孩子在9月1日前已达到接种起始月(年)龄,不属于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对象,如果推迟到免费接种实

施后再去接种,仍应收取相关费用。

4、为什么要办理接种证和免疫信息卡?

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及实施 篇6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441-01

预防接种是一项投资少、效果好、保证儿童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儿童预防保健科,做好预防接种安全管理,有利于普及预防接种健康知识,提供疫苗接种率,提高护理质量及服务满意度,保证儿童健康成长。

1 预防接种安全教育

预防接种安全教育是实施预防接种工作的关键,通过不同形式的宣传宣教对家长进行预防接种基本知识的教育,不断提高她们对预防接种知识的认识和了解,能有效弥补家长保健知识的不足,建立对接种者的信任,使家长在心理上获得满足感及安全感,能顺利完成接种治疗,提高接种率。我们在儿童出生满月建证时,向家长及时宣传预防接种知识,让家长知道传染病给社会、家庭、个人所带来的危害,要想避免传染病的侵袭,使传染病的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最重要的办法就是进行预防接种,但同时告知家长接种疫苗所带来的副作用也是不可避免的,虽然预防接种的疫苗是安全的,但疫苗的接种目的是要让人产生抵抗力,在刺激抵抗力产生的过程中,身体常会出现一些反应,许多家长因缺乏预防接种的知识,对门诊工作人员在短期内教授的知识未能理解,又忽视了恰当的家庭护理,致使很多儿童出现的一般副反应加重,即对儿童造成身心痛苦,耗费了家长的精力与时间,又对接种人员产生不信任感,甚至出现医疗纠纷。因此,加强预防接种全程的健康教育,是完全有必要的。

2 加强人员及业务培训

培养专业的高素质护理人员,加强护理接种人员培训,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我院从2008年起分批安排人员参加CDC组织的专门培训,考核合格取得上岗证,回院后经护士长、预防保健组长,质控组技术评估后方可进行预防接种操作,并不定期检查指导,加强业务学习,强化安全接种意识,认真学习相关规定和技术性操作标准,熟练掌握各种疫苗的免疫程序。使用指导原则和接种方案,自觉地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认真做好儿童预防接种工作,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提升预防接种人员的技术和服务水平,使人体免受疫苗针对传染病的侵袭,保障人体健康。

3 建立健全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只有完善的预防接种管理制度,才是安全有效接种的重要保障。计划免疫工作在开展之前,必须制定工作目标,这是做好计划免疫工作的前提。

3.1落实接种对象 掌握接种对象的变动情况,发现流动人口和计划外生育对象及时建立接种卡,根据儿童接种卡,找出本次的接种对象、疫苗种类和针次,以减少漏种儿童。

3.2领取疫苗 建立健全疫苗管理制度,安排专人负责,根据接种对象的多少领取疫苗,并做好冷链运输和存放,做好疫苗的领发登记,如疫苗名称、数量、生产单位、批号、实效期、批签发合格证号等。

3.3消毒接种器材 做好安全注射管理,在接种前对所有接种器材进行消毒,严格执行“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处理”的原则。

3.4接种现场 接种室应保持清洁、明亮、空气流畅,每天对接种室进行紫外线消毒2次,每次30分钟,并认真做好消毒登记。在接种疫苗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手卫生制度,接种疫苗前实行双人核对制度,专人接种。

3.5候诊观察室 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观察候诊室,室内清洁,温度适宜,墙壁四周张贴儿童喜爱的卡通画,并且张贴有关预防接种的宣传资料,让家长在候种时了解更多的预防接种知识,使儿童候诊时有家的感觉。

4预防接种前注意事项

4.1有以下情况者暂缓进行预防接种,情况缓解或痊愈后再进行接种:

4.1.1发热>37.5℃者(发热可能是流感、麻疹等急性传染病的早期症状,此时接种可能会加重病情,并可能发生偶合事件)。

4.1.2每天排便次数超过4次者,暂缓服用脊灰疫苗(腹泻会使疫苗很快排泄,失去作用;腹泻还可能为病毒所致,可能发生偶合事件)。

4.2有以下情况者不宜进行预防接种:

4.2.1有严重心肝肾疾病和结核病者(体质较差,患病器官不堪重负);

4.2.2神经系统疾病者,如癫痫病、脑发育不全;

4.2.3重度营养不良,严重佝偻病、先天性免疫缺陷者;

4.2.4 有哮喘、荨麻疹等过敏体质(可能对疫苗的某些成分过敏);

4.2.5患各种疫苗说明书中规定的禁忌症者。

5接种工作

5.1预检登记 认真做好预检登记工作,详细询问家长儿童的身体状况,是否有过敏史,有无接种疫苗的禁忌症(如接种麻疹时询问是否对鸡蛋过敏),必要时进行健康查体,防范预防接种后偶合并发症,并如实告知儿童家长此次接种疫苗的种类、作用、价格、禁忌证、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尊重家长自主选择受种疫苗的权利,建立良好的医需信任关系。让家长了解一定的接种反应,对接种工作的顺利开展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建立良好医需关系的重要保障。

5.2消除儿童的陌生感 接种前,接种人员要微笑面对儿童,并亲切地与儿童交流,对低月龄儿童要用手轻轻的抚摩其头部,以取得儿童对接种人员的信任,保证预防接种的安全注射。

5.3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专人接种,接种人员操作前要严格实行“三查七对”制度,仔细核对儿童姓名和年龄;检查安瓿有无裂痕,药液有无发霉、异物、凝块、变色或冻结等;按照规定方法稀释、溶解、摇匀后使用,抽吸后如有剩余药液,需用无菌干纱布覆盖安瓿口,灭活疫苗打开1小时弃用,活疫苗半小时弃用,严格掌握各类疫苗的应用剂量、注射部位及方法,避开接种部位的疤痕,确定接种部位后,用75%的酒精进行消毒,涂擦直径≥5cm,待晾干后立即接种。

5.4注意事项 接种后指导儿童家长注意儿童的精神状态,应留在现场观察15~30分钟,并告知家长接种后的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反应及处理方法。如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前后30分钟,儿童不能吃奶及一切有一定温度的食物和水等,儿童反应后方可离开现场。

6预防接种后的注意事项

6.1 预防接种后应多休息,多饮用开水,并注意注射局部的清洁,以防局部感染。

6.2 接种后如果有发热,局部红肿疼痛等反应,应及时告知接种单位医师做好对症处理。

6.3 极个别人可能会出现高热(>38.6) 或持续发热数日或出现其他异常的反应,应及时去医院就诊,以防延误病情。并及时告知接种单位医师做好相关记录。

7做好免疫接种后随访工作

除在接种过程中交代家长接种后可能出现的反应及处理方法外,尤其对容易出现异常反应的疫苗和儿童,在48h内通过电话或到儿童家里随访,了解情况,出现情况及时处理,向家长讲解宣传儿童保健知识、婴儿喂养知识,计划免疫知识等,让家长了解认识计划免疫接预防接种的重要性,积极配合我们做好预防接种工作。

8小结

我院预防接种门诊,因重视安全接种工作,建立了完善的预防接种管理制度,通过有效持续的健康教育,家长能够采取正确的防范措施,仔细观察接种后儿童的各种反应,做到了出现异常情况能与医护人员及时沟通,有效减少了接种后不良事件的发生,减少医疗纠纷,彼此建立了互信,使更多的兒童家长愿意到我们地段管辖区进行常规的预防接种。我们在认真做好国家计划免疫工作的基础上,使我辖区的儿童得到了良好的免疫预防效果,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王陇德.预防接种实践与管理[P].2006,11,2.

儿童预防接种过程中的护理体会 篇7

为有效防止儿童预防接种过程中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 提高预防接种的安全性, 使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得以顺利实施, 我们从2005年1月开始, 在预防接种工作中逐步采取了一系列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 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中心预防接种门诊2005年1月—2010年12月共接种0岁~6岁儿童53 720例次, 出现不良反应者115例, 男58例, 女57例, 统计逐年的不良反应情况, 2005年发生不良反应31例, 2010年不良反应9例, 不良反应发生呈逐年下降趋势。相应的各种疫苗接种率逐年上升, 2010年全县基础免疫疫苗接种率、及时接种率均在90%以上[1], 比2005年的85%有了较大提高。不良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异常反应及偶合反应。全身反应67例, 多出现在接种后24 h~48 h, 表现为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全身性反应, 由接种全细胞百白破疫苗所致者占多数, 接种麻疹、麻风疫苗、乙肝疫苗者次之, 体温一般在37 ℃~38 ℃, 持续1 d或2 d。局部反应21例, 偶合反应23例, 异常反应者4例, 主要有无菌性脓肿、变态反应, 经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 在短期内均恢复正常。

2 护理

2.1 接种前护理

首先对辖区内的全部接种对象都要建立完整的计划免疫档案, 做到基本情况清楚, 表、卡、证相符, 系统掌握每个儿童的健康状况和预防接种情况。从宣传教育工作入手, 取得政府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 通过电视、广播、新闻媒体及宣传栏、面对面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 让儿童家长充分认识计划免疫工作的重要性, 主动接受各种疫苗的接种。实行接种前家长告知制度, 告知内容包括:接种疫苗的目的和意义、疫苗品种、作用、禁忌证、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 并建立与家长保持电话联系制度, 以便随时了解接种后的反应情况。每次接种前, 要详细询问家长儿童近期的健康状况, 有无禁忌证, 有无过敏史, 将详细资料记录在册, 家长或监护人签字后妥善保管, 若日后出现纠纷可作为告知凭证。杜绝在受种者不知情的情况下接种二类疫苗, 以二类疫苗代替一类免费疫苗接种时, 一定要告知家长, 在知情同意的原则下, 签字后接种。儿童有发热或不适者不予接种, 待身体状况完全正常1周后再予接种。

通过系统的护理干预, 预防接种中的不良反应逐渐下降, 且杜绝了因接种疫苗引起的医疗纠纷和接种事故的发生, 各种疫苗的预防接种率逐年提高。

2.2 接种中护理

接种人员必须是经专业培训, 持证上岗并定期进行业务考核, 加强接种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接种人员的专业和道德水平。接种人员中要有取得护士执业资格的护理人员。建设规范的接种门诊, 接种门诊应设有登记预检室、接种室、观察室、冷链室。接种室最好做到疫苗分室接种, 避免错种。接种人员要正确掌握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免疫接种程序, 严格按照程序要求实施接种工作:①做好疫苗的冷链管理, 领取疫苗时必须用冷藏包和冰排, 冷藏包内有温度计做温度监测。冰箱内储存的疫苗要摆放整齐, 疫苗和箱壁、疫苗和疫苗之间要有一定间隙, 并按疫苗的性质、温度要求、有效期分类摆放。冰箱内配有温度计, 分别放在冷藏室和冷冻室, 每天记录冰箱内的温度以及运行情况。②严格按照受种儿童的起始月龄、间隔时间、疫苗剂量、接种部位进行操作。严格按照注射规程进行查对, 杜绝差错事故发生。③正确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对近1个月内曾注射过丙种球蛋白等免疫制剂者, 应推迟接种, 既往患过某种传染病者 (如水痘) , 近期内不可接种相应疫苗, 对发热、急性传染病潜伏期、前驱期、发病期及恢复期, 重症慢性传染病 (如活动性肺结核) 、神经系统疾病、严重营养不良, 以及初次接种某种疫苗出现过高热、惊厥、变态反应者不予接种或延缓接种。④接种人员要熟练掌握各种疫苗的接种方法, 尤其对接种技术要求高、易出现接种反应的疫苗 (如卡介苗、百白破疫苗) , 要选择接种技术过硬的人员接种。⑤掌握疫苗的性质和特点, 不得使用过期、变色、冻结、发霉、有摇不散的凝快或异物、安瓿有裂痕的疫苗。吸取疫苗时, 要充分摇匀。疫苗开启后, 活疫苗在0.5 h, 灭活疫苗在1.0 h内用不完时要弃用。⑥正确使用消毒剂, 75%的乙醇消毒待干后再接种,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严格实行一人一针一管, 做到安全注射。⑦接种时, 再次核对疫苗的名称、剂量、注射部位, 确定无误后实施接种。

2.3 接种后的护理

注射完毕后, 让儿童静坐休息, 观察15 min~30 min, 出现反应及时处理, 观察无反应再让其离开。同时应让家长了解如下内容:接种后要让孩子休息, 不要让其做剧烈活动, 注射部位瘙痒时, 不要让孩子用手抓, 以免诱发感染, 并避免着凉。大多数儿童注射疫苗后, 局部和全身反应轻微、短暂, 告诉家长不需做特殊处理, 这是接种疫苗后常出现的正常反应。极少数儿童接种后出现发热 (体温低于38 ℃) 伴头痛、头晕、乏力等全身不适症状, 此时要加强观察, 注意休息, 适当保暖, 多喝开水, 这些反应在1 d或2 d自行消退。要做好家长的解释工作, 以免引起紧张, 如果体温过高 (超过38℃者) , 并伴有其他急性症状, 需到医院诊治。局部反应表现为接种部位红、肿、热、痛, 或淋巴结肿大, 多在接种后12 h~24 h发生, 48 h~72 h消退, 一般无需处理。应嘱咐家长保持孩子皮肤和衣服干燥, 避免用手抓挠, 防止发生感染。接种含吸附剂疫苗 (如百白破) 的部分儿童会出现接种部位不易吸收, 刺激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硬结。轻度局部反应一般不需做任何处理, 红肿明显、较重的局部反应可用干净的温热毛巾热敷, 每次15 min, 保持局部清洁, 坚持到消肿为止。极少数儿童出现异常反应, 主要表现为局部脓肿、变态性皮疹、过敏性休克。局部脓肿一般由接种卡介苗不正确引起, 可局部热敷, 用无菌注射器抽取脓液后用5%异烟肼液冲洗。变态反应者必须积极抢救, 使病人平卧, 头部放低注意保暖, 吸氧, 同时立即皮下注射1∶1 000肾上腺素等, 并给予其他的对症治疗。

3 小结

预防接种是控制传染病发生的有效方法之一, 是儿童保健工作的重要内容, 然而接种疫苗难免会出现一些反应, 加强环节质量控制, 可以减少预防接种反应[2]。通过认真做好接种过程中的家长告知及系统的护理工作, 有效减少了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 使预防接种工作得以安全顺利开展。

通过实施接种前、接种中、接种后的系统护理, 使儿童及家长能以良好的心态配合预防接种, 通过健康教育履行家长告知义务, 让家长充分认识到了预防接种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加强业务培训以及严格控制预防接种技术质量等途径, 不断实施儿童预防接种的护理干预, 极大地提高了预防接种的安全性, 预防接种率不断上升, 不良反应逐年下降, 有效地促进了预防接种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范芳, 徐瑞卿, 刘晓峰, 等.五寨县儿童免疫接种情况调查[J].山西医药杂志, 2011, 40 (4) , 238-239.

儿童的预防接种 篇8

1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1) 在接种了卡介苗后2周左右, 有些儿童局部可出现红肿、浸润, 当到了8-12周后结痂, 但是如果化脓形成小溃疡的时候, 就会出现腋下淋巴结肿大等情况, 通过局部处理以防感染扩散, 但切记不可切开引流。

(2) 在接种了脊髓灰质炎三价混合疫苗后, 会有极少数儿童出现腹泻等症状, 但这种情况通常能不治自愈, 当达到一定的时间就会自然痊愈。

(3) 有些儿童在接种了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后局部可能会出现红肿、疼痛或伴低热、疲倦等, 偶而可以看见过敏性皮疹、血管性水肿等情况的出现, 如果出现的全身反应比较严重的话, 应该及时到医院诊治, 尽量减少因接种不当所造成的损害。

(4) 大多数儿童在接种了麻疹疫苗后, 局部一般均无严重的反应发生, 但是少数儿童可能会在接种后的6-10d内出现轻微麻疹等情况, 针对上述症状采取对症治疗即可。

(5) 儿童在接种了乙型肝炎病毒疫苗接种后很少会有不良反应发生, 但个别儿童还是会有发热或局部轻痛等症状的出现, 这些情况不必看的太严重, 也不必严格处理, 一般会自然消失。

预防接种中出现的一系列异常反应都属于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 为减少和避免接种不良反应的出现, 医疗护理人员应通过增强责任感、加强学习培训、严格执行接种流程, 使儿童家长明确预防接种的意义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禁忌证等, 尽量的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2 护理方法及体会

2.1 作为预防接种护理人员

作为预防接种护理人员, 应告知家长, 儿童在接种疫苗前需要洗澡和换干净的衣服, 同时还要询问孩子的健康状况以及以前是否出现过接种不良反应等;还要告知家长大多数的疫苗接种后一般不会引起严重反应, 但是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 所以每个人在接种后都有可能会出现一些轻重不同的反应, 这些症状一般不需要进行特殊的处理, 休息一段时间这种症状就可自行消退, 还要注意在疫苗接种后要加强护理指导, 随时观察儿童的反应, 要嘱咐家长注意在儿童打针后2-3 d内应好好休息, 注射部位应保持清洁卫生、注射部位不能抓、注射当天不宜洗澡, 以免引起局部感染。接种人员技术操作水平等方面的原因, 可以通过提高接种人员业务技术水平、执行计划免疫规范流程等措施避免因注射疫苗引起的不良后果[3]。

2.2 作为预防接种医疗人员

作为预防接种医疗人员要增强法律意识, 能够明确“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权”, 努力做好与接种儿童及家长的沟通, 同时还有义务用准确的、通俗易懂的语言, 认真、科学的告诉儿童监护人员及家长所接种的疫苗的优劣所在, 他们需要承担的费用以及接种这种疫苗的禁忌证和接种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常见不适症状, 还应该熟练掌握各种疫苗的接种年龄、接种剂量、接种途径等方面的知识, 接种人员要具备过硬的操作技术。

2.3 接种疫苗链管理

疫苗应设专人负责管理, 且严格按照疫苗贮存温度和储存注意事项进行保管, 同时每日记录存放疫苗的冰箱温度, 日常疫苗及注射用水在储运过程中应该防止疫苗效价的降低或消失, 从而使人为因素引起的不良反应的概率降低, 在注射疫苗时, 疫苗接种人员应该严格的执行无菌操作, 及时检查疫苗质量并做好登记, 疫苗的注射部位皮肤消毒, 要用75%乙醇消毒, 待酒精干后注射, 以免影响疫苗接种的效果, 儿童在接种后留观15-30 min, 如果无异常情况出现方可离开[4]。

2.4 接种后的随访干预

对疫苗接种儿童进行随访, 方便减轻家长的心理负担, 同时要针对儿童的具体表现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指导, 避免和降低发生中、重度反应发生的概率。疫苗接种医护人员通常在筛查接种儿童阶段就会将儿童的相关资料整理入档, 在儿童接种后的30min内让其留下以便观察, 将观察结果记录入档, 分别在接种后的一天内和一周内进行电话访问, 使接种引起的不良后果的可能降到最低。

3 讨论

3.1 预防接种的重要性

正确的预防接种是预防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 也是保护儿童健康的重要措施。《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 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儿童的监护人应当相互配合, 保证儿童及时接受预防接种。要能做到每个家庭自觉规范及时主动对子女进行预防接种。有许多家长对儿童进行预防有错误的认识和理解, 认为预防接种可导致儿童长大后终生不育等。我国每年流行的疾病不断, 如肠病毒、流行性脑膜炎球菌、水痘、流行性感冒病毒的感染, 均造成社会 (尤其是家有婴幼儿者) 恐慌。近代医学的发展贡献中, 首推有效疫苗的发明, 确实阻止及减少了许多以往严重且盛行疾病的流行。该院通过预防接种前后的护理干预, 并积极主动地带儿童参加预防接种, 有效地控制了相应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3.2 预防接种的认知性

有些家长认为预防接种可造成儿童长大后不育、自身抵抗力下降、长大后缺乏对疾病的免疫力等问题, 有些认为有的疫苗可能对儿童造成伤害, 因此不愿意给儿童接种疫苗。通过接种前后的宣教, 使家长对预防接种有了正确的认识, 使其对每一个年龄段接种的疫苗心中有数, 给家长详细讲解各种疫苗的作用, 接种前后的注意事项, 使家长意识到免疫规划对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并对预防接种的疫苗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3.3 预防接种的安全性

在接种前、接种中、接种后, 要分别做好护理干预, 使儿童和家长有良好的心态配合预防接种, 避免晕针、断针和心因性反应的出现, 接种前询问儿童疫苗禁忌证, 如有些儿童在接种麻疹疫苗前询问出该儿童有鸡蛋过敏史, 应立即停止对该儿童麻疹疫苗的接种;还有一些先天性缺陷的患儿需经临床安全性评估后再进行预防接种, 这样就提高了预防接种的安全性, 减少和杜绝了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

4 结束语

疫苗接种人员的良好的护理、热情、和蔼的态度, 医师熟练的操作技术, 和护士与医师积极的配合, 以及在此项操作过程中是很重要的。患者在感到备受尊重、关怀的同时, 对医护人员产生亲切感、信任感, 从而消除顾虑, 积极主动配合完成预防接种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预防接种的人群不断增加, 儿童的预防接种越来越普及, 预防接种是疾病预防中最经济有效的公共卫生措施, 也是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一项基本国策。在预防接种工作中, 护理人员不仅要具有熟练的业务素质, 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良好的医德医风, 争取家长及儿童的信任与配合, 保证预防接种工作顺利进行。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点, 进行不同心理护理, 使预防接种工作在轻松的环境及气氛中进行, 将对预防接种工作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鸣.实用免疫接种培训教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2]刘东磊, 苗良, 刊关平.北京市2002年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 2004, 2 (5) :82.

[3]杨艳春.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分类及防范措施[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10, 12 (6) :312.

儿童的预防接种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月5~11日在我中心进行脊灰和含麻成分疫苗无接种禁忌的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共894例, 其中口服疫苗516例, 注射疫苗378例;年龄2个月~4岁。

1.2 方法

1.2.1 做好摸底登记与宣教工作, 与街道、居委和幼儿园取得联系,

由我中心计免专职人员负责摸底评估登记, 仔细询问儿童健康状况, 有严重的急性、慢性感染疾病或对新霉素、鸡蛋有过敏史、免疫缺陷患者、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脑病、神经系统等疾病儿童不能接种, 对无接种禁忌的儿童发放知情告知书 (通知单) 或电话通知, 告知接种时间、地点、签名、户籍、现住址等事项, 同时告知社区电话, 耐心做好接种疫苗的解释工作, 消除家长和受种者的恐惧心理。1.2.2接种前由市和区督导接种点, 应尽量在社区接种, 选择宽敞明亮、空气流通、符合接种标准的房间, 尽量不设临时接种点接种[2];要有明显标志, 需张贴补充免疫横幅、标语、宣传单、接种禁忌、注意事项等;接种相关物品、疫苗和冷链的准备、急救药品和物品按照预约受种人数的比例备齐备足;避免重复接种[3]。

1.2.3 接种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使用合格的疫苗, 在规范操作的基础上,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采取不同的护理干预方法:

(1) 婴幼儿消除恐惧感:因儿童年龄太小, 自控能力差, 注意力不集中, 接种前接种人员可摘掉口罩, 用亲切的语气, 和蔼的态度, 温柔的目光, 轻柔的触抚, 家长的安抚来吸引婴幼儿的兴趣, 消除其陌生感和恐惧感, 使接种工作顺利进行。 (2) 学龄前儿童用榜样激励法:学龄前儿童的自控能力、认知水平、注意力和感知较婴幼儿高, 对于注射也有较强的恐惧感。此时可通过工作人员和家长们的鼓励和表扬, 挑择1~2个活泼勇敢的儿童先接受注射, 给其他紧张的儿童树立榜样, 在注射时用真诚和友善的心态, 细心和耐心的询问, 用赞许的语言, 鲜艳的图片, 一些感兴趣的小礼物使其在注意力被分散时心情和肌肉都得到放松, 分散对注射的恐惧感。 (3) 心理放松法:创造良好的环境以稳定儿童情绪:针对预防接种门诊, 一个温馨和谐, 可爱具有活力的环境, 可以给儿童带来稳定的情绪, 所以可以设置为比较特色的儿童化环境气氛, 在四周张贴一些比较简单明了, 儿童容易理解的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和画面, 不仅提高儿童对预防接种的认识, 同时缓解儿童心理上的紧张与不安, 使其放松身心, 积极配合护士进行接种。并且隔离好观察室, 将接种好的儿童集中在观察室休息观察, 以防其进入候诊室或接种室, 大声哭闹影响别的儿童, 确保儿童顺利接种完成。

1.2.4 接种后的注意事项

接种后须留观30min, 留观区要有足够的场地, 干净整洁, 温馨舒适, 空气流通, 应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备有玩具、图书及电视等, 以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同时, 还应告知家长注意以下几点:接种后让儿童适当休息, 不要剧烈运动, 防止着凉;保持注射部位干燥清洁, 不要反复揉搓, 避免感染;多饮水;不吃生冷不洁食物, 2d内不要喝凉茶, 4h后才可以给接种儿童洗澡, 有不适随时告诉医务人员, 常见一般反应主要是腹泻、发热、烦躁、红肿、硬结、疼痛等[4], 如有疑似异常反应及时告知。

2 结果

本组脊灰和含麻成分疫苗补充免疫接种894例, 共发生1例腹泻反应, 当天腹泻4次, 第2天就恢复了, 这是接种疫苗后出现的一般反应, 无其他不良反应发生。通过护理干预, 儿童对预防接种的配合程度明显提高, 有效预防了不良反应的发生。

3 讨论

近年来, 不少地区发生了问题疫苗事件, 不但危及受种者身心健康, 还造成了很多不良社会影响。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法律意识的增强, 安全接种是每个医务工作者和受种者关注的焦点。

安全是人的基本需要, 也是护理工作的基本要求, 护理安全应该受到每个护理管理者的重视。本次894例儿童脊灰和含麻成分疫苗补充免疫, 是在疫苗接种规范操作的基础上结合护理干预进行的, 这就求医务人员对专业知识了解到位, 儿童心理特点知识也必不可少。同时要懂得善于与儿童沟通和充满爱心, 对每位儿童多鼓励, 热心接待每一位儿童及其家长。以达到人性化、亲情化护理, 给儿童预防接种工作上得到更好的进展。

参考文献

[1]姜文国, 史晓光, 冯辉, 等.预防接种规范与相关疾病免疫预防[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7:68-69.

[2]梁晓峰, 罗会明.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0:25.

[3]夏宪照, 罗会明.实用预防接种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儿童的预防接种 篇10

1 材料与方法

1.1对象

在调查区县居住满1个月的非本区县籍1~6岁儿童家长/监护人(鲤城区、丰泽区和洛江区跨区不列入)。对全市流动儿童聚集的乡镇采用容量比例概率抽样方法抽取17个乡镇,每个乡镇在流动儿童聚集地同时至少各调查20名流动和本地适龄儿童监护人。

1.2方法

统一设计问卷调查表,调查员经统一培训后对儿童监护人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家长基本情况、预防接种KAP和儿童疫苗漏种及原因等。完成调查后对调查问卷逐个审核,核定儿童监护人有效问卷。共调查流动儿童家长/监护人428份,本地的353份。

1.3统计分析

采用Epi 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所有资料采用双录入,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流动儿童和本地儿童家长/监护人调查指标比较用χ2检验,P<0.01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基本情况

428名流动儿童父亲和母亲(χ2=18.736,P<0.01)初中及以下学历分别占65.2%和77.1%;353名本地儿童父亲和母亲(χ2=13.628,P<0.01)则分别占49.6%和64.9%,经χ2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差异。流动儿童父亲和母亲从事体力劳动所占比例分别比本地高50.2%和43.4%。流动儿童家庭年收入在2万元及以下的占36.4%,比本地儿童家庭所占比例高43.0%。流动儿童和本地儿童家长文化、职业及经济收入情况见表1。

2.2预防接种知识知晓情况

流动儿童监护人“知道不接种疫苗是会影响儿童健康的”、“知道接种后要留观30分钟”分别占58.4%和86.4%,分别比本地儿童监护人所占比例少24.2%和6.7%。见表2。

2.3享有预防接种的服务和态度

知道儿童接种疫苗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不管是流动儿童监护人还是本地儿童监护人,主要是通过预防接种证预约获知的;除预约外,从通知单、电话或短信及村医等渠道获知的,流动儿童监护人占52.3%,本地儿童监护人占87.5%,有统计学意义差异(χ2=108.980,P<0.01)。流动儿童和本地儿童监护人均喜欢从电视上获得相关的预防接种知识,其次是宣传单。流动儿童监护人对接种点较满意的比本地少10.8%,对接种点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服务态度不好。见表3。

2.4漏种原因分析

一类疫苗按国家免疫程序要求超过6个月未种的统计为漏种,流动儿童漏种率比本地儿童高154.5%。流动儿童漏种原因主要是“不知道要接种”(占32.4%),其次是“没时间”(占22.2%),第三是“不知道接种地点”(占17.6%);本地儿童漏种原因主要是“儿童有禁忌证”(占34.3%),其次是“不知道要接种”(占25.7%),第三是“计划外生育等其他原因”(占20.0%)。见表4。

3 讨论

3.1流动儿童家长文化程度、经济收入明显低于本地儿童

流动儿童家长初中及以下的低学历、职业为打工(体力劳动)和家庭年收入在2万元及以下的低收入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本地儿童家长,这与多地报道[1,2,3]的流动人口文化程度低、工作辛苦不稳定和经济收入低的结果相吻合,所调查的流动儿童家长中无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者,家庭年收入也未超过10万元。

3.2监护人预防接种KAP水平直接影响儿童的预防接种行为

流动儿童监护人对预防接种KAP水平普遍偏低,其中对“不接种疫苗是会影响儿童健康的”、“预防接种禁忌证”等问题的知晓率远远低于楼灵巧[4]的调查结果。除接种证预约外,能从通知单、电话或短信和村医等渠道获知接种信息的机会比本地儿童监护人少40.2%。流动儿童和本地儿童监护人对接种点的满意程度均较低,低于胡昱[5]的调查结果。此次调查流动儿童一类疫苗的漏种率明显高于本地儿童,“不知道要接种”、“不知道接种地点”和“没时间”等主观因素,占72.2%;而本地儿童漏种则是“儿童有禁忌证”、“计划外生育”等客观因素,占54.3%,说明流动人口主动寻求免疫预防的意识差[3]。

3.3对策

(1)加强流动儿童监护人预防接种知识健康教育宣传[5]。可以通过电视、宣传单等监护人乐于接受的方式定期播放或发放。与公安等部门密切配合,在流动人口办理暂住证或居住证时发放预防接种宣传单。(2)加强多渠道的接种通知形式。除接种证常规预约外,预防接种门诊应充分利用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系统的短信提醒催种功能,并充分发挥村医(社区医生)对流动儿童的主动搜索和上报。(3)提高服务质量。通过推广星级化、数字化接种门诊的覆盖率,改善服务态度和环境,提高群众满意度。

儿童的预防接种 篇11

【关键词】 儿童预防接种;常规体检;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必要性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056-02

进行疫苗接种,大多数儿童都会比较安全,而只有少数儿童在接种后会发生异常反应[1]。接种前,对儿童进行常规体检,可较准确地筛查出处于呼吸道前驱期或感染潜伏期的儿童,从而可有效避免出现儿童带病接种的现象,并使接种安全得到有效保证,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接种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选自2007年8月——2013年3月在我院进行疫苗接种的900名儿童,全部儿童中,男469人(52.11%),女431人(47.89%),年龄1个月-6岁,平均年龄(26±0.6)个月。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209人次(23.22%),甲肝疫苗74人次(8.22%),乙脑疫苗118人次(13.11%),流脑类疫苗184人次(20.44%),百白破疫苗162人次(18%),白破疫苗76人次(8.44%),麻疹类疫苗77人次(8.56%)。

1.2 方法

1.2.1 儿童的选择和分组 对儿童进行疫苗接种前,体检和不体检按接种日期交替进行,把接种前只做健康询问而没有进行体检的儿童作为对照组(435例),把接种前接受过体检和健康询问的儿童作为实验组(465例),两组儿童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

1.2.2 接种前的接诊方式 对对照组儿童进行疫苗接种前由负责接种的工作人员详细询问儿童的健康情况及是否接种禁忌等,并把儿童的相关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对于有疾病或有接种禁忌症的儿童,应对其进行详细检查后再确定其是否能够接种[2]。实验组儿童接种前要完成对照组儿童接种前接诊内容的同时,还需做体温测量、肺部听诊、咽部视诊等常规体检。如果儿童的体温在37.5℃以上,且肺部听诊、咽部视诊等出现异常现象,应适当延迟疫苗接种,并和儿童家长做好沟通,待儿童身体恢复健康后再为其进行疫苗接种。

1.3 观察指标 把儿童实际的疫苗接种率和体温在接种后5 d内为37.5 ℃以上的发生率作为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3.0软件对患者的相关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及处理。

2 结 果

2.1 两组儿童的实际接种率对比 对照组儿童中,接诊儿童为435例,而实际接种儿童410例,实际接种率为94.25%;实验组儿童中,接诊儿童为465例,而实际接种儿童426例,实际接种率为91.61%;两组相比,具有一定差异。

2.2 两组儿童的体温在接种疫苗后5d内为37.5℃以上的发病情况对比 对照组儿童中,接种儿童为410例,体温出现异常的有14例,体温异常的发生率为3.41%;实验组儿童中,接种儿童为426例,体温出现异常的有2例,体温异常的发生率为0.47%;由此可知,两组儿童相比,发病情况有较明显的差异。

3 討 论

在儿童疫苗接种中,从事接种工作的人员通常都需经过严格而专业的业务培训后,才能上岗,在疫苗的注射过程中,只要注意安全,对禁忌症进行严格筛查,并严格按照接种的相关规范进行接种等,通常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等现象的发生。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指的是受种者在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出现的有可能对身体组织器官及功能造成较明显的损害,且怀疑和预防接种相关的事故、偶合症、不明原因反应等[3]。当受种者在处于某种疾病的前驱期或潜伏期进行疫苗接种,接种后就很可能会出现偶合症,且很容易把因接种疫苗而出现不良反应和偶合症相混淆。另一方面,进行疫苗接种后,儿童原有的疾病就可能会出现加重现象,此外儿童的身体健康情况及治疗因素等还会对接种后的免疫应答反应产生较严重的影响。某些禁忌症的体征现象不会有较明显的表现,而如果某些传染病正处于前驱期或潜伏期,发现也有一定难度。因此,对儿童进行疫苗接种前,负责接种的工作人员应向儿童家长仔细询问儿童的健康情况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症等,此外,接种前必须对儿童进行严格体检。

参考文献

[1] 卞琛,林琴,韩长磊.常州市2004——2009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1,(03):115-116.

[2] 彭惠容,邹思玉,邵焕琼.提高家长、儿童对预防接种依从性的措施[J].中国医药导报,2011,(05):136-137.

儿童的预防接种 篇12

资料与方法

对800例外来儿童的家长进行免疫服务相关问题的调查,这些儿童均于2005年1月-2010年7月出生,而且在当地住满2个月,没有本地户口。其中男472例,女328例,所有儿童没有身体资料上的较大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由专业的调查员对外来儿童和家长进行调查,并填写《外来儿童免疫接种及家长情况调查表》。

统计学分析: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对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对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对800例外来儿童进行调查研究,建卡率87.1%,见证率90.2%,其中“五苗”的基础免疫接种及时率和接种率的具体数值如下。

1岁儿童213例,卡介苗接种168例,接种率8.9%,及时101例,及时率47.4%;骨髓灰质炎疫苗接种187例,接种率87.8%,及时121例,及时率56.8%;百白破疫苗接种181例,接种率85.0%,及时102例,及时率47.9%。麻疹疫苗接种175例,接种率82.2%,及时134例,及时率62.9%;四苗全程接种160例,接种率75.1%,乙肝疫苗接种144例,接种率67.6%,及时105例,及时率49.3%。

2岁儿童182例,卡介苗接种125例,接种率68.7%,及时62例,及时率34.1%;骨髓灰质炎疫苗接种142例,接种率78.0%,及时82例,及时率45.1%;白百破疫苗接种134例,接种率73.6%,及时88例,及时率48.4%。麻疹疫苗接种158例,接种率86.8%,及时88例,及时率48.4%;四苗全程接种119例,接种率65.4%,乙肝疫苗接种115例,接种率63.2%,及时81例,及时率44.5%。

3岁儿童179例,卡介苗接种106例,接种率59.2%,及时62例,及时率34.6%;骨髓灰质炎疫苗接种111例,接种率62.0%,及时50例,及时率27.9%;百白破疫苗接种115例,接种率64.2%,及时66例,及时率36.9%。麻疹疫苗接种121例,接种率67.6%,及时80例,及时率44.7%;四苗全程接种99例,接种率55.3%,及时42例,及时率23.5%;乙肝疫苗接种103例,接种率57.5%,及时39例,及时率21.8%。

4岁儿童137例,卡介苗接种97例,接种率70.8%,及时39例,及时率28.5%;骨髓灰质炎疫苗接种112例,接种率81.8%,及时60例,及时率43.8%;白百破疫苗接种110例,接种率80.3%,及时58例,及时率42.3%。麻疹疫苗接种120例,接种率87.6%,及时60例,及时率43.8%;四苗全程接种94例,接种率68.6%,及时28例,及时率20.4;乙肝疫苗接种85例,接种率62.0%,及时41例,及时率29.9%。

5岁儿童89例,卡介苗接种68例,接种率76.4%,及时15例,及时率16.9%;骨髓灰质炎疫苗接种68例,接种率76.4%,及时29例,及时率32.6%;白百破疫苗接种68例,接种率76.4%,及时39例,及时率43.8%。麻疹疫苗接种72例,接种率80.9%,及时25例,及时率28.1%;四苗全程接种60例,接种率67.4%,及时7例,及时率7.9%;乙肝疫苗接种55例,接种率61.8%,及时25例,及时率28.1%。

讨论

在调查中发现,城乡接合部的儿童免疫接种率要低于非城乡接合部的地方,由此说明街道免疫预防的工作处于不平衡的状态。而且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儿童免疫预防接种也有重要影响[2]。近些年,在母亲文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同时,外来儿童免疫预防的接种率也有所提高。因为目前大部分儿童的母亲目前在家看孩子,承担养育和照顾的责任,因此母亲文化素质的情况会对免疫预防有着直接影响[3]。同时,免疫预防的服务质量也属于一种影响因素,影响外来人口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较多,如排队等候的时间过长,去接种地点的不方便,接种环境较差,工作人员的素质较低以及服务态度较差等,这些都对满意度造成了重要影响[4]。为此要采取各项措施,建立外来儿童免疫预防的综合管理体系。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这方面的领导,将其纳入到行政管理的范畴内,使各部门都明确职责,并合理配置经费和人员[5]。社区服务中心要对辖区内的外来儿童免疫工作给予重视,与本市的儿童要保持同样的地位,并对外来人口聚集的地方定期开展查漏补种的活动。同时,一定要做好社区宣传,对外来人口的计划免疫加大宣传力度,可通过社区网络进行宣传教育,展开多种的宣传活动。特别是工地、市场、暂住证的办理处、外来人口体检处等地方,使外来儿童疾患免疫的宣传加入到常规工作中,促使其提高免疫接种的知识。疾控中心定期都要对基层计划免疫的专业人员进行相应培训,使其在业务知识方面可以得到不断的学习和进步,提高工作人员的各项素质,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总之,采取一系列的干预措施,能够促使接种率和及时率不断提高,提高外来儿童及家庭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分析外来儿童免疫预防接种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并给予相应措施。方法:对800例外来儿童的家长进行免疫服务相关问题的调查,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高预防接种率。结果:建卡率87.1%,见证率90.2%。结论:外来儿童目前在免疫接种预防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要加强免疫预防的相关知识宣传,使外来儿童的家长能够提高免疫预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促使免疫预防工作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外来儿童,免疫预防接种,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刘方,葛申,马蕊,等.外来儿童免疫预防接种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9):1716-1718.

[2]王漪.外来儿童免疫预防接种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医学工程,2015,(2):177.

[3]闫建强.留守儿童预防接种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2.

[4]黄瑾,徐敏钢,徐蓓莉,等.外来儿童免疫接种率及影响因素调查[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4,16(8):408-410.

上一篇:新时期木材检验工作下一篇:浙江佛寺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