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预防接种的护理

2024-08-15

儿童预防接种的护理(精选12篇)

儿童预防接种的护理 篇1

计划免疫是根据一些传染疾病的发生规律, 把相关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 计划性的接种于人群, 使人体获得相应免疫力的一种方式[1]。计划免疫的目的在于控制和消灭传染源。20世纪80年代后, 我国政府为提高全民健康, 积极响应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扩大计划免疫规划, 开展了一系列工作[2]。不仅成立了全国计划免疫协调领导小组, 还将每年的4月25日确定为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 以提高影响力和提高接种率。目前, 我国儿童计划免疫已成为法律赋予儿童的权利[3], 保证儿童健康成长。为确保儿童预防接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我院提出了全程安全预防接种护理的模式, 特对238例儿童在该护理模式下进行预防接种, 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2—5月接受预防接种的468例健康儿童作为观察对象, 其中男231例, 女237例, 年龄2个月至4岁, 平均年龄 (1.6±1.5) 岁。将儿童按护理措施不同分为观察组238例和对照组230例。观察组男121例, 女117例, 年龄2个月至3岁, 平均年龄 (1.7±1.3) 岁;对照组男110例, 女120例, 年龄3个月至4岁, 平均年龄 (1.5±1.6) 岁。两组儿童在性别、年龄和健康情况等基线特征方面大体一致。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免疫接种护理, 如监护人介绍预防接种的步骤、在接种前了解儿童身体状况、注意接种环境卫生、接种后观察儿童反应状况。观察组在安全预防接种护理措施下进行预防接种, 护理内容如下:第一, 接种前健康教育, 告知监护人疫苗种类和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处理方法等;第二, 多与儿童进行肢体和语言沟通, 建立友好关系, 消除儿童恐惧心理;第三, 接种前仔细核对, 保证接种安全性;第四, 加强接种环境的整洁无菌, 提高安全性;第五, 接种后, 留儿童再休息至少30min, 观察是否有不适反应。

1.3 判断和评估标准[4]

比较并评估两组疫苗接种率、家长安全预防知识知晓率、家长对服务满意度和儿童配合度。家长安全预防知识知晓包括接种疫苗的种类、接种意义、不良反应和应对措施。服务满意度包括护理态度、接种技术、讲解细致等。儿童配合表现为接种时不乱动、放松, 顺利接种, 反之即为不配合。

1.4 统计学处理分析

应用S P S S 16.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预防接种效果比较

观察组疫苗接种率、儿童配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2 两组家长知晓率和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家长安全预防知晓率、对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3 讨论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 预防接种的儿童不断增加。预防接种既是最经济有效的预防疾病的公共卫生措施, 又是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一项基本国策[5]。在预防接种的过程中, 不仅需要护士操作熟练, 还应进行安全预防接种护理, 以提高接种护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我院在实施安全预防接种护理过程中有较深的体会。第一, 有研究表明家长会因为儿童的紧张而变得焦虑[6], 故在接种前健康教育, 告知监护人疫苗种类、适应证、注意事项和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处理方法等, 使家长明白预防接种是保证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 主动配合, 并能在接种后出现发热等一般不良反应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提高安全性。第二, 当儿童进入陌生环境时会产生紧张和恐惧心理[7], 以致肌肉紧张和哭闹。为此, 我院布置了温馨的接种环境, 且要求护理人员多与儿童进行肢体和语言沟通, 建立友好关系, 消除儿童恐惧心理。第三, 疫苗质量安全是最关键因素之一[8]。疫苗质量涉及运输、保存、领取和核对各个环节安全[9], 要求护理人员在接种前仔细核对, 取出疫苗后在0.5h内使用, 现配现用, 保证接种安全性。第四, 加强接种环境的整洁无菌, 提高安全性。要求每天用消毒液擦拭接种诊室的车、床、桌面和椅子等, 地面湿式拖扫, 并紫外线消毒, 接种时严格遵循无菌要求。第五, 接种后, 留儿童在休息至少30min, 观察是否有不适反应。若接种后1天内出现肿、红、痛、热或局部淋巴结肿大反应时, 一般会在2~3天内自行消退[10], 可不作处理。若家长担心, 可用洁净的温热毛巾对局部热敷。

我院入选进行预防接种的儿童分别在安全预防接种护理措施下和常规免疫接种护理下进行预防接种, 结果发现, 安全护理组疫苗接种率、儿童配合、家长安全预防知识率和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常规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安全预防接种护理下接种疫苗成功率高, 儿童配合度高, 家长对疫苗接种及不良反应处理能力强。

综上所述, 儿童安全预防接种护理有利于提高儿童接种安全性、成功率、儿童配合度和家长满意度, 促进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肖静, 许建军, 杨梅, 等.南通市儿童计划免疫基础免疫合格率综合评价[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2, 16 (11) :970.

[2]彭瑞吟.深圳市社康中心计免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华全科医学, 2013, 11 (2) :271.

[3]王丽婵, 马霄, 孟丽, 等.百日咳疫苗免疫接种策略及相关研究进展[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3, 47 (1) :70.

[4]张莉萍, 余峰, 金宝芳, 等.上海市闵行区2007至2010年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监测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 2012, 50 (11) :859.

[5]苗良, 卢莉, 吴疆, 等.北京市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疫苗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0, 44 (10) :884.

[6]曹正香, 周国秀, 赵玉芹, 等.婴幼儿健康教育在预防接种留观过程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 (25) :3030.

[7]赵亚丽, 陶慧, 许婷, 等.儿童预防接种护理安全管理的实施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3, 19 (17) :2047.

[8]江明.预防接种门诊感染控制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9) :1970.

[9]赵爱园.浅谈小儿计划免疫成功接种的要点[J].中国乡村医药, 2011, 18 (9) :37.

[10]吴锦珍, 庄丽凰, 周丽卿, 等.预防接种纠纷常见隐患及防范对策[J].中华全科医学, 2012, 10 (12) :1932.

儿童预防接种的护理 篇2

宝宝注射哪种疫苗

对于每一位宝宝来说,注射疫苗是有效提高自身免疫力的方式。对于每一位妈妈都知道要给自己的宝宝接种疫苗,但是究竟要接种哪种疫苗,相信很多妈妈都是很混乱的,甚至不是很清楚。那么究竟小孩应该注射哪种疫苗呢?我们快来看看吧。

1、卡介苗:这个对于每一位宝宝来说都是要接种的,作用是来预防结核病。宝宝刚刚出生就需要借助,一般来说,一生只需要接种一次;

2、乙肝疫苗:作用是来预防乙肝的,宝宝刚刚出生之后1个月以及6个月的时候,各需要接种一次;

3、百白破混合制剂:作用是来预防百日咳以及破伤风的。在宝宝3个月、4个月、5个月以及2岁的时候都需要接种一次;

4、麻疹疫苗:作用是预防麻疹的。宝宝8个月以及6岁的时候都需要接种一次。

什么情况下宝宝不能接种疫苗

很多妈妈们都认识到在宝宝出生以及成长发育的过程中,接种疫苗对于宝宝来说十分的重要,可以有效地提高免疫力。其实不是全部的宝宝都是适合接种疫苗的,那么究竟什么宝宝是不能接种疫苗呢?我们快来看看吧。

1、如果宝宝患有各种疾病,是不适宜接种疫苗的,例如发热、腹泻、感冒等情况,都是不适合注射疫苗的;

2、如果宝宝患有肝炎、严重心脏病等疾病的情况下,身体免疫力会有所下降,如果这时候还去接种疫苗就有可能承受不了接种之后会带来的疫苗反应,甚至可能会导致宝宝的病情加重;

3、注意对于患皮肤病的宝宝也是不能进行接种的;

4、对于过敏的宝宝,很容易有不良反应产生,是否要接种疫苗要先咨询医生的意见。

幼儿疫苗的注意事项

新闻上时常出现新生儿接种疫苗死亡的案例,听起来让人胆战心惊,但是这毕竟是少数,如果疫苗本身没问题,只要注意新生儿的各种身体状况,一般是不会出现这种意外的。一般对于疫苗的接种,新生儿是会有一些反应的,一种是接种反应,也就是生物制品本身所引起的接种反应,一般比较轻微,会自然消失,另一种是异常反应,这与新生儿的体质有很大关系,过敏体质的宝宝容易发生异常反应,可能出现晕厥、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接种疫苗后全身感染等,这时候父母和医生就要特别注意了。对于宝宝接种疫苗中可能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具体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呢?

1、及时让医生知道宝宝的各项身体状况,比如是否是早产儿,是否营养不良等,这些情况是不适合接种疫苗的,应该咨询医生后再商量对策。

2、患有感冒、腹泻、发热等疾病的宝宝是不可以接种疫苗的,应该在病情痊愈之后再行接种,而肝炎、结核等传染病以及严重心脏病等疾病会导致宝宝免疫力下降,也不可以注射疫苗。

3、患有皮肤病或者过敏体质的宝宝不宜注射疫苗,应该咨询医生的建议。

4、刚刚接种疫苗的宝宝不应该急着回家,而是需要在医院等候20~30分钟左右,一旦宝宝发生不良反应可以及时就医。

5、宝宝出生后,医生会给父母一个小册子,上面会详细写出宝宝需要注射的疫苗和注射时间表,爸妈们一定不要粗心,要严格按照小册子来接种疫苗。

6、宝宝接种疫苗之后,爸妈要注重宝宝的卫生,保证接种部位的清洁,以免引起局部感染。

给宝宝接种疫苗要注意什么

在接种疫苗的时候,如果宝宝有发热或者其他一些特殊情况的,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关疫苗接种的。另外,在给宝宝接种疫苗时还需要注意下面这些事项!

1、先了解自家宝宝的健康状况。宝宝近几天是否接触过有传染病的人,有没有发热、拉肚子、咳嗽等症状,这些问题在给宝宝接种前都需要告诉医生,作为能否进行预防接种的参考,以免造成反效果。

2、查看宝宝有无禁忌症和过敏史。心脏疾患、肝肾疾病、活动性肺结核、皮肤化脓性疾病、急性传染病以及有过敏史、惊厥史等都属不能进行预防接种的范畴。此外,如果宝宝正在接受皮质激素、放射治疗或抗代谢药物治疗也应推迟接种时间。

3、需详细了解要接种的疫苗。接种前,父母不但要事先准备好《预防接种证》以便让医生凭证接种,而且自己也要了解接种的是什么疫苗。如果宝宝在上次接种这种疫苗后出现过一些严重的不良反应,或出现过敏反应,都要告诉医生,看这次能不能再接种这种疫苗。

儿童预防接种的护理 篇3

【关键词】 儿童预防接种;安全;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2-0173-02

预防接种是将人工培育并经处理的病毒、病菌(疫苗)接种到人体内,从而获得特异性免疫,起到对相关疾病的预防作用[1]。儿童免疫能力弱,接受预防接种对保障其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2],但儿童年龄小,接种时配合度差,往往影响顺利进行。故为提高接种的安全性与成功率,笔者将322例接受预防接种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安全预防接种护理的应用效果,现将研究过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322例接受预防接种的儿童,接种疫苗种类包括卡介苗、乙肝疫苗、麻疹疫苗、流脑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及脊髓灰质炎疫苗等。将儿童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161例,男85例,女76例,年龄2个月~6岁,平均年龄(2.47±0.83)岁;对照组161例,男86例,女75例,年龄3个月~6岁,平均年龄(2.48±0.81)岁。两组儿童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常规预防接种护理,了解儿童身体情况,向家长简单讲解接种步骤及注意事项,接种后观察儿童反应等。观察组则实施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具体如下。

1.2.1 健康教育 接种前对家长进行一对一健康教育,告知接种疫苗的必要性,提高家长的重视度与自觉性;设立咨询处,详细讲解接种疫苗的适应症、注意事项等,并解答家长疑问;防止不良反应与处理措施卡片,操作护士一份,家长一份,并讲解卡片内容。

1.2.2 心理护理 主动和儿童进行沟通、交流,对其恐惧、不安情绪进行安抚,并积极鼓励;营造温馨的环境与氛围,保持光线明亮,空气流通,温度适宜,维持候诊室安静,墙壁以儿童感兴趣的海报、字画等进行装饰;取得家长配合,对过分紧张儿童提前予以安抚。

1.2.3 注意饮食 提前告知父母,避免儿童于饥饿状态下进行接种,同时勿给儿童食用刺激性和易引起过敏的食物,防止接种时发生不良反应。

1.2.4 环境卫生与无菌操作 接种室以84消毒液消毒(包括墙面、地板、桌面、椅子等),疫苗接种方每日消毒;接种时严格无菌操作与手卫生制度。

1.2.5 疫苗与信息检查、核对 实行双人核对制度,仔细了解儿童近期健康情况,对有心肝肾疾病、活动性结核及过敏性疾病者不予接种,并向家长说明原因;严格检查药品,包括名称、有效期限、药瓶是否有裂痕、药液有无变色、混浊、异物凝块等现象,并按规定方法充分溶解、稀释、摇匀后方予使用。

1.2.6 减轻疼痛 帮儿童摆放舒适体位,以斜卧位或环抱坐位为宜;动作需轻柔,控制好进针、注射及拔针速度;针对对年龄稍大者,护理人员可以讲故事、聊天等形式分散其注意力,年龄较小者则可用玩具吸引其注意力,并轻轻抚触背部,缓解紧张感;对因紧张、饥饿或疲劳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等症状者,可放低其头部,使其仰卧。

1.2.7 观察反应,离院指导 接种完成后,嘱家长带儿童静坐休息20min,期间若出现不良反应则予及时处理,离院前对家长进行注意事项指导,儿童接种后2d内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保持注射部位皮肤清洁、干燥,瘙痒时避免用手抓挠,不食用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儿童配合率、家长知识知晓率、疫苗接种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家长护理满意度。配合度:儿童接种时较放松、不乱动、顺利接种为配合,反之为不配合;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总分100分,<60分为不满意,60~80分为满意,>80分为非常满意。

1.4 统计分析 以统计软件SPSS20.0处理数据,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儿童配合率、家长知识知晓率、疫苗接种率 观察组儿童配合率、家长知识知晓率、疫苗接种率分别为90.68%、95.65%、98.7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不良反应率 两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3.11%、8.70%,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家长满意度 护理后,两组满意度评分均明显提高(P<0.01),观察组提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见表3。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与医疗水平的提高,儿童预防接种成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基本国策之一,对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起到有效的预防与控制作用[3]。然而,部分家长因对疫苗接种相关知识认识不足,对接种后不良反应和危险因素存在错误理解[4],同时某些不良案例的发生使得家长对预防接种的安全性产生怀疑,从而影响其对接种的认可度。针对此情况,护理人员不仅要熟练操作,提高技术水平,还应加强安全预防接种护理,从而提高接种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预防接种的健康、安全教育是实现预防工作的重要措施[5],通过设置咨询处、一对一讲解及发放知识卡片可对家长进行基本知识宣教,提高其对预防接种的认识与了解,从而充分领悟其重要性,建立安全感与信任感,积极主动的配合护理人员工作,并可在出现不良反应时予适当干预,不会慌乱[6];儿童接触陌生环境时多会出现恐惧、紧张心理,导致肌肉紧张与哭闹,为此,本院创造了温馨的接种环境,转移儿童注意力,使其感到放松舒适,且护理人员积极、主动地与儿童进行语言、肢体沟通,建立友好关系,接种过程中也通过正确摆放体位、针对性安抚措施等消除其恐惧心理,有效提高儿童的配合度,减少断针等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的发生[7];疫苗质量是安全预防接种的关键因素之一[8],其涉及保存、领取及核对等多个环节,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对疫苗仔细检查核对,现配现用,保证安全性,同时,接种环境的无菌、卫生也是提高安全性的重要措施;另外,护理人员还应加强细节护理,对儿童接种前后饮食方面加以提醒,指导离院后注意事项,减少感染等的发生,使家长能及时、正确的应对相应情况[9]。通过以上安全预防接种护理措施,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儿童配合率、家长知识知晓率、疫苗接种率分别为90.68%、95.65%、98.7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率较对照组的8.70%降低至3.11%,同时,该护理方式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家长满意度评分明显提升。此结果与赵亚丽等[10]的研究结论一致,有效体现了安全预防接种护理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可有效提高儿童配合度和疫苗接种率,降低不良反应,增加安全性,家长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晁慧.社区小儿预防接种行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3):77-78.

[2]程曼君,连庆华.儿童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护理干预的预防作用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3,20(12):1503-1504.

[3]肖静,许建军,杨梅,等.南通市儿童计划免疫基础免疫合格率综合评价[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2,16(11):970-973.

[4]曹巧林,雷永革,魏妮萍.护理干预在社区小儿预防接种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29):3289-3290.

[5]隋凤湖,张艳玲,李振玲,等.心理干预及健康教育在预防接种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4):2098-2100.

[6]吴锦珍,庄丽凰,周丽卿.预防接种纠纷常见隐患及防范对策[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12):1932.

[7]徐菊英,杨玉英,徐淑英,等.精细化护理干预对儿童预防接种效果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5):424-425.

[8]江明.预防接种门诊感染控制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9):1970.

[9]黄息凤.护理干预在社区小儿预防接种中的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20):1910-1911.

[10]赵亚丽,陶慧,许婷,等.儿童预防接种护理安全管理的实施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17):2047-2049.

预防接种儿童的心理护理 篇4

1 临床资料

2011年1月—2011年12月, 我院对接受预防接种的1 800例1个月~7岁儿童, 实施了心理护理, 男1 000例, 女800例。

2 心理护理方法

2.1 亲近法

多数儿童因为已有几次或多次预防接种的经历, 所以看到护士多表现为紧张、害怕、肢体收缩, 护士要以亲切、和蔼的态度跟儿童打招呼, 消除他们紧张害怕的心理。

2.2 体贴法

用手轻轻抚触儿童的肢体, 亲切称呼儿童, 使之产生亲切感。

2.3 指导法

指导儿童接种时不要乱动, 只有好好配合, 才能减少疼痛。

2.4 分散注意力法[1]

针对年龄较大的儿童, 接种时要有意询问一些与其生活学习有关的问题, 使之在思考与回答中能够分散注意力。

2.5 鼓励表达法

针对儿童疼痛程度、感受, 用口头语言与其交流, 如:低着头, 用鼓励的目光询问:“乖乖痛不痛, 痛了就告诉阿姨, 阿姨推药再慢点儿。”

2.6 及时表扬法

注射时护士要保持心理平静, 进针要做到轻、准、快, 以和蔼的态度缓解儿童的恐惧心理, 取得信任和配合。注射后孩子常有需要补偿的心理需求, 此时护士要理解孩子的需要, 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2.7 直接面对法

让儿童直接看到注射过程, 护士边注射边简单解释:“你看, 阿姨是不是快把药推完了?马上该拔针了。”儿童多次经历后, 会认为接种疫苗并没那么可怕, 从而慢慢接受。

2.8 积极劝导法

对极度恐惧、哭闹的儿童, 采取缓和处理方式, 待儿童稍平静后, 慢慢说服, 并限制一定时间考虑, 这样既不强迫, 也不迁就, 充分表现出对其的尊重。

2.9 家长配合法

耐心向家长解释, 争取家长的支持, 使之诚实对待儿童, 以良好的情绪、信任的表情和态度感染儿童。

3 结果

医务人员通过与预防接种儿童的亲切沟通, 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 通过对儿童父母进行指导, 提高了家长正确管理孩子的能力, 逐步缓解了儿童对预防接种的恐惧心理。

4 结论

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 护士工作范围已由单纯护理疾病扩展到整体护理。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 缺乏认知, 需要成人的引导、教育和关心。儿童来到医院, 看到的是穿着白大衣、戴着口罩的医务人员, 拿着锐利的穿刺针为其扎针或口服苦药, 大部分患儿会紧张、恐惧和哭闹。

通常幼儿惧怕某事物, 是因为不了解该事物, 一旦明白其真相, 恐惧感便会消除[2]。儿童不知道预防接种是怎么回事, 一旦他知道注射预防针不再得相应疾病了, 是件好事, 就会逐渐接受这一事物。

注射带来的疼痛刺激是幼儿哭闹的主要原因。如果前几次注射没有给予积极的影响或穿刺技术不精湛, 会使幼儿对注射感到十分恐惧。所以护理人员应努力钻研业务, 提高注射技术, 减轻对儿童的疼痛刺激。

对预防接种儿童施以心理护理, 可以消除儿童的恐惧心理, 减轻儿童的痛苦, 做到安全注射, 达到家长满意和认可。

参考文献

[1]韦林安.心理干预对患儿静脉穿刺时疼痛行为反应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06, 20 (12) :3164.

儿童预防接种小常识 篇5

来源:黄石日报 时间:2008-9-8 10:59:00文字大小:【大 中 小】

9月1日开始,我市正式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政策。为使儿童家长及时了解并享受到

该项政策,现就有关知识宣传如下:

1、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种类有哪些?

答:扩大后的疫苗有: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风疫苗、麻腮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A群流脑疫苗、A+C群流脑疫苗、炭

疽疫苗、钩体疫苗等13种疫苗。

以上疫苗可有效预防乙肝、结核病、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炭疽、钩体等13

种疾病,其中炭疽疫苗和钩体疫苗只对疾病流行地区的重点人群进行免费接种。

2、哪些儿童属于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免费接种对象?

答:我市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免费接种对象为:从实施时间起,全市0-6岁达到

免疫规划程序规定各剂次起始月(年)龄的儿童。

3、2008年9月1日以前某孩子到了接种时间,如果推迟到免费接种实施后再接种,可以免费吗?

答:我市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时间为2008年9月1日,如果孩子在9月1日前已达到接种起始月(年)龄,不属于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对象,如果推迟到免费接种实

施后再去接种,仍应收取相关费用。

4、为什么要办理接种证和免疫信息卡?

儿童预防接种的护理 篇6

【关键词】预防接种;护理安全管理;实施效果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142-02

为了研究预防(或减少)儿童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出现率,本研究对本医院2014年2月~2015年8月进行接种的200例儿童进行研究分析,通过研究分析获得了一些体会,现将其综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2014年2月~2015年8月我院进行接种的200例儿童进行研究,研究中的所有儿童按照随机的方式进行分组,每组100例,观察组男55例,女45例,年龄平均为(1.6±1.5)岁。对照组男60例,女40例,年龄平均为(1.7±1.4)岁,将2组基本资料进行对比,没有较大差异,可以用作比较(P>0.05)。

1.2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预防接种,观察组在护理安全管理下进行预防接种,具体为:(1)对接种人员加强管理。

全面提高接种人员的职业素质与业务知识是保障预防接种质量的关键。所有接种人员必须经过严格考核,考核合格了之后才可以上岗。接种人员每个星期要进行一次学习,采用岗位责任制度对在岗人员进行管理。

(2)建立完善的制度。

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要对所有制度进行完善,重新规范或者改无菌操作流程、疫苗管理制度以及过敏休克管理制度。可以将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制作成为小手册,并将其发放给所有接种人员,同时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督促接种人员进行学习。

(3)将疫苗管理制度不断健全。提高接种质量的关键在于对疫苗的质量进行有效保证。首先要根据接种人群的实际特点对疫苗进行选择与采购,通过正规的渠道来购进疫苗,并且要详细记录所购买疫苗的规格、批号以及数量以及运输冷链记录等。要在预防接种室内放置一个冰箱,并将疫苗存放在合适温度的冷冻室或者冷藏室之中。接种工作人员每天都要测量冰箱的温度两次,如果发现了异常状况,就要及时对其进行处理。要注意不能将其他物品放置冰箱中。

(4)对预防接种管理流程进行管理。在对儿童进行预防接种之前,要向其了解其疾病史、过敏史、接种史以及是否存在接种禁忌症等。除此之外,还要对儿童的身体状况进行检查,对疫苗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解,并且提前将接种的相关物品准备好。在接种时,要对相关信息进行严格查对,并向家长讲解进行疫苗接种的好处,并请家长在接种本上签名,然后再进行接种,接种之后要对儿童进行半小时左右的留观之后才可以离开。

1.3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儿童的疫苗接种率以及配合度,其次对家长对服务的满意度及其对安全预防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进行对比性的研究分析。

1.4 统计方法

对研究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和分析,统计学软件选择SPSS19.0,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 ±s)表示,用t检验。以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疫苗接种率、配合度、家长对服务的满意度及其对安全预防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显著要高(P<0.05)。详见表1。

3讨论

儿童预防接种均是根据国家的免疫计划进行的,属于一种计划性的行为。预防接种是针对某些疾病所采取的免疫程序。对儿童进行预防接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疾病的传染,促使儿童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近年来,随着预防接种种类的不断增加,不断提高接种的质量是十分重要的。护理安全管理能够有效防止接种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接种的安全性。

3.1不良反应分析

(1)疫苗因素影响:疫苗针对接种对象的机体而言,自身属于一种异物、异体蛋白质,有一定的生物学活性,易造成机体发生接种反应,例如,百日咳菌体疫苗中含有很多脂多糖,而且,疫苗中也含有一定量的氢氧化铝吸附剂,儿童在接种注射以后,会将局部抗原渐渐释放出来,注射以后经急性的炎症阶段,造成结缔组织的增生,从而产生硬结,这就造成在注射疫苗的过程中,易出现不良反应[3]。

(2)疫苗使用受到影响:百白破疫苗需要在2-8℃的运输环境下存储,在接种的时候,需严格按照接种的禁忌证,操作规范流程等进行无菌接种。且接种的时候若剂量较大,注射较浅及接种方法错误以及接种之前没有充分的摇匀等,均会加大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造成注射的部位出现严重红肿、硬结等。

本研究通过对我院进行接种的200例儿童进行对比性的研究分析可知,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疫苗接种率、配合度、家长对服务的满意度及其对安全预防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显著要高(P<0.05)。

综上所述,护理安全管理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显著提高接种安全性,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深受家长欢迎。

参考文献

[1]于涛,刘文丹. 预防或减少儿童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探讨[J]. 中国医药指南,2013,34:401-402.

[2]程曼君,连庆华. 儿童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护理干预的预防作用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2013,12:1503 -1504.

儿童预防接种过程中的护理体会 篇7

为有效防止儿童预防接种过程中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 提高预防接种的安全性, 使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得以顺利实施, 我们从2005年1月开始, 在预防接种工作中逐步采取了一系列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 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中心预防接种门诊2005年1月—2010年12月共接种0岁~6岁儿童53 720例次, 出现不良反应者115例, 男58例, 女57例, 统计逐年的不良反应情况, 2005年发生不良反应31例, 2010年不良反应9例, 不良反应发生呈逐年下降趋势。相应的各种疫苗接种率逐年上升, 2010年全县基础免疫疫苗接种率、及时接种率均在90%以上[1], 比2005年的85%有了较大提高。不良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异常反应及偶合反应。全身反应67例, 多出现在接种后24 h~48 h, 表现为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全身性反应, 由接种全细胞百白破疫苗所致者占多数, 接种麻疹、麻风疫苗、乙肝疫苗者次之, 体温一般在37 ℃~38 ℃, 持续1 d或2 d。局部反应21例, 偶合反应23例, 异常反应者4例, 主要有无菌性脓肿、变态反应, 经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 在短期内均恢复正常。

2 护理

2.1 接种前护理

首先对辖区内的全部接种对象都要建立完整的计划免疫档案, 做到基本情况清楚, 表、卡、证相符, 系统掌握每个儿童的健康状况和预防接种情况。从宣传教育工作入手, 取得政府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 通过电视、广播、新闻媒体及宣传栏、面对面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 让儿童家长充分认识计划免疫工作的重要性, 主动接受各种疫苗的接种。实行接种前家长告知制度, 告知内容包括:接种疫苗的目的和意义、疫苗品种、作用、禁忌证、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 并建立与家长保持电话联系制度, 以便随时了解接种后的反应情况。每次接种前, 要详细询问家长儿童近期的健康状况, 有无禁忌证, 有无过敏史, 将详细资料记录在册, 家长或监护人签字后妥善保管, 若日后出现纠纷可作为告知凭证。杜绝在受种者不知情的情况下接种二类疫苗, 以二类疫苗代替一类免费疫苗接种时, 一定要告知家长, 在知情同意的原则下, 签字后接种。儿童有发热或不适者不予接种, 待身体状况完全正常1周后再予接种。

通过系统的护理干预, 预防接种中的不良反应逐渐下降, 且杜绝了因接种疫苗引起的医疗纠纷和接种事故的发生, 各种疫苗的预防接种率逐年提高。

2.2 接种中护理

接种人员必须是经专业培训, 持证上岗并定期进行业务考核, 加强接种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接种人员的专业和道德水平。接种人员中要有取得护士执业资格的护理人员。建设规范的接种门诊, 接种门诊应设有登记预检室、接种室、观察室、冷链室。接种室最好做到疫苗分室接种, 避免错种。接种人员要正确掌握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免疫接种程序, 严格按照程序要求实施接种工作:①做好疫苗的冷链管理, 领取疫苗时必须用冷藏包和冰排, 冷藏包内有温度计做温度监测。冰箱内储存的疫苗要摆放整齐, 疫苗和箱壁、疫苗和疫苗之间要有一定间隙, 并按疫苗的性质、温度要求、有效期分类摆放。冰箱内配有温度计, 分别放在冷藏室和冷冻室, 每天记录冰箱内的温度以及运行情况。②严格按照受种儿童的起始月龄、间隔时间、疫苗剂量、接种部位进行操作。严格按照注射规程进行查对, 杜绝差错事故发生。③正确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对近1个月内曾注射过丙种球蛋白等免疫制剂者, 应推迟接种, 既往患过某种传染病者 (如水痘) , 近期内不可接种相应疫苗, 对发热、急性传染病潜伏期、前驱期、发病期及恢复期, 重症慢性传染病 (如活动性肺结核) 、神经系统疾病、严重营养不良, 以及初次接种某种疫苗出现过高热、惊厥、变态反应者不予接种或延缓接种。④接种人员要熟练掌握各种疫苗的接种方法, 尤其对接种技术要求高、易出现接种反应的疫苗 (如卡介苗、百白破疫苗) , 要选择接种技术过硬的人员接种。⑤掌握疫苗的性质和特点, 不得使用过期、变色、冻结、发霉、有摇不散的凝快或异物、安瓿有裂痕的疫苗。吸取疫苗时, 要充分摇匀。疫苗开启后, 活疫苗在0.5 h, 灭活疫苗在1.0 h内用不完时要弃用。⑥正确使用消毒剂, 75%的乙醇消毒待干后再接种,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严格实行一人一针一管, 做到安全注射。⑦接种时, 再次核对疫苗的名称、剂量、注射部位, 确定无误后实施接种。

2.3 接种后的护理

注射完毕后, 让儿童静坐休息, 观察15 min~30 min, 出现反应及时处理, 观察无反应再让其离开。同时应让家长了解如下内容:接种后要让孩子休息, 不要让其做剧烈活动, 注射部位瘙痒时, 不要让孩子用手抓, 以免诱发感染, 并避免着凉。大多数儿童注射疫苗后, 局部和全身反应轻微、短暂, 告诉家长不需做特殊处理, 这是接种疫苗后常出现的正常反应。极少数儿童接种后出现发热 (体温低于38 ℃) 伴头痛、头晕、乏力等全身不适症状, 此时要加强观察, 注意休息, 适当保暖, 多喝开水, 这些反应在1 d或2 d自行消退。要做好家长的解释工作, 以免引起紧张, 如果体温过高 (超过38℃者) , 并伴有其他急性症状, 需到医院诊治。局部反应表现为接种部位红、肿、热、痛, 或淋巴结肿大, 多在接种后12 h~24 h发生, 48 h~72 h消退, 一般无需处理。应嘱咐家长保持孩子皮肤和衣服干燥, 避免用手抓挠, 防止发生感染。接种含吸附剂疫苗 (如百白破) 的部分儿童会出现接种部位不易吸收, 刺激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硬结。轻度局部反应一般不需做任何处理, 红肿明显、较重的局部反应可用干净的温热毛巾热敷, 每次15 min, 保持局部清洁, 坚持到消肿为止。极少数儿童出现异常反应, 主要表现为局部脓肿、变态性皮疹、过敏性休克。局部脓肿一般由接种卡介苗不正确引起, 可局部热敷, 用无菌注射器抽取脓液后用5%异烟肼液冲洗。变态反应者必须积极抢救, 使病人平卧, 头部放低注意保暖, 吸氧, 同时立即皮下注射1∶1 000肾上腺素等, 并给予其他的对症治疗。

3 小结

预防接种是控制传染病发生的有效方法之一, 是儿童保健工作的重要内容, 然而接种疫苗难免会出现一些反应, 加强环节质量控制, 可以减少预防接种反应[2]。通过认真做好接种过程中的家长告知及系统的护理工作, 有效减少了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 使预防接种工作得以安全顺利开展。

通过实施接种前、接种中、接种后的系统护理, 使儿童及家长能以良好的心态配合预防接种, 通过健康教育履行家长告知义务, 让家长充分认识到了预防接种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加强业务培训以及严格控制预防接种技术质量等途径, 不断实施儿童预防接种的护理干预, 极大地提高了预防接种的安全性, 预防接种率不断上升, 不良反应逐年下降, 有效地促进了预防接种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范芳, 徐瑞卿, 刘晓峰, 等.五寨县儿童免疫接种情况调查[J].山西医药杂志, 2011, 40 (4) , 238-239.

儿童预防接种的护理 篇8

1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1) 在接种了卡介苗后2周左右, 有些儿童局部可出现红肿、浸润, 当到了8-12周后结痂, 但是如果化脓形成小溃疡的时候, 就会出现腋下淋巴结肿大等情况, 通过局部处理以防感染扩散, 但切记不可切开引流。

(2) 在接种了脊髓灰质炎三价混合疫苗后, 会有极少数儿童出现腹泻等症状, 但这种情况通常能不治自愈, 当达到一定的时间就会自然痊愈。

(3) 有些儿童在接种了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后局部可能会出现红肿、疼痛或伴低热、疲倦等, 偶而可以看见过敏性皮疹、血管性水肿等情况的出现, 如果出现的全身反应比较严重的话, 应该及时到医院诊治, 尽量减少因接种不当所造成的损害。

(4) 大多数儿童在接种了麻疹疫苗后, 局部一般均无严重的反应发生, 但是少数儿童可能会在接种后的6-10d内出现轻微麻疹等情况, 针对上述症状采取对症治疗即可。

(5) 儿童在接种了乙型肝炎病毒疫苗接种后很少会有不良反应发生, 但个别儿童还是会有发热或局部轻痛等症状的出现, 这些情况不必看的太严重, 也不必严格处理, 一般会自然消失。

预防接种中出现的一系列异常反应都属于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 为减少和避免接种不良反应的出现, 医疗护理人员应通过增强责任感、加强学习培训、严格执行接种流程, 使儿童家长明确预防接种的意义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禁忌证等, 尽量的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2 护理方法及体会

2.1 作为预防接种护理人员

作为预防接种护理人员, 应告知家长, 儿童在接种疫苗前需要洗澡和换干净的衣服, 同时还要询问孩子的健康状况以及以前是否出现过接种不良反应等;还要告知家长大多数的疫苗接种后一般不会引起严重反应, 但是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 所以每个人在接种后都有可能会出现一些轻重不同的反应, 这些症状一般不需要进行特殊的处理, 休息一段时间这种症状就可自行消退, 还要注意在疫苗接种后要加强护理指导, 随时观察儿童的反应, 要嘱咐家长注意在儿童打针后2-3 d内应好好休息, 注射部位应保持清洁卫生、注射部位不能抓、注射当天不宜洗澡, 以免引起局部感染。接种人员技术操作水平等方面的原因, 可以通过提高接种人员业务技术水平、执行计划免疫规范流程等措施避免因注射疫苗引起的不良后果[3]。

2.2 作为预防接种医疗人员

作为预防接种医疗人员要增强法律意识, 能够明确“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权”, 努力做好与接种儿童及家长的沟通, 同时还有义务用准确的、通俗易懂的语言, 认真、科学的告诉儿童监护人员及家长所接种的疫苗的优劣所在, 他们需要承担的费用以及接种这种疫苗的禁忌证和接种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常见不适症状, 还应该熟练掌握各种疫苗的接种年龄、接种剂量、接种途径等方面的知识, 接种人员要具备过硬的操作技术。

2.3 接种疫苗链管理

疫苗应设专人负责管理, 且严格按照疫苗贮存温度和储存注意事项进行保管, 同时每日记录存放疫苗的冰箱温度, 日常疫苗及注射用水在储运过程中应该防止疫苗效价的降低或消失, 从而使人为因素引起的不良反应的概率降低, 在注射疫苗时, 疫苗接种人员应该严格的执行无菌操作, 及时检查疫苗质量并做好登记, 疫苗的注射部位皮肤消毒, 要用75%乙醇消毒, 待酒精干后注射, 以免影响疫苗接种的效果, 儿童在接种后留观15-30 min, 如果无异常情况出现方可离开[4]。

2.4 接种后的随访干预

对疫苗接种儿童进行随访, 方便减轻家长的心理负担, 同时要针对儿童的具体表现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指导, 避免和降低发生中、重度反应发生的概率。疫苗接种医护人员通常在筛查接种儿童阶段就会将儿童的相关资料整理入档, 在儿童接种后的30min内让其留下以便观察, 将观察结果记录入档, 分别在接种后的一天内和一周内进行电话访问, 使接种引起的不良后果的可能降到最低。

3 讨论

3.1 预防接种的重要性

正确的预防接种是预防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 也是保护儿童健康的重要措施。《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 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儿童的监护人应当相互配合, 保证儿童及时接受预防接种。要能做到每个家庭自觉规范及时主动对子女进行预防接种。有许多家长对儿童进行预防有错误的认识和理解, 认为预防接种可导致儿童长大后终生不育等。我国每年流行的疾病不断, 如肠病毒、流行性脑膜炎球菌、水痘、流行性感冒病毒的感染, 均造成社会 (尤其是家有婴幼儿者) 恐慌。近代医学的发展贡献中, 首推有效疫苗的发明, 确实阻止及减少了许多以往严重且盛行疾病的流行。该院通过预防接种前后的护理干预, 并积极主动地带儿童参加预防接种, 有效地控制了相应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3.2 预防接种的认知性

有些家长认为预防接种可造成儿童长大后不育、自身抵抗力下降、长大后缺乏对疾病的免疫力等问题, 有些认为有的疫苗可能对儿童造成伤害, 因此不愿意给儿童接种疫苗。通过接种前后的宣教, 使家长对预防接种有了正确的认识, 使其对每一个年龄段接种的疫苗心中有数, 给家长详细讲解各种疫苗的作用, 接种前后的注意事项, 使家长意识到免疫规划对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并对预防接种的疫苗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3.3 预防接种的安全性

在接种前、接种中、接种后, 要分别做好护理干预, 使儿童和家长有良好的心态配合预防接种, 避免晕针、断针和心因性反应的出现, 接种前询问儿童疫苗禁忌证, 如有些儿童在接种麻疹疫苗前询问出该儿童有鸡蛋过敏史, 应立即停止对该儿童麻疹疫苗的接种;还有一些先天性缺陷的患儿需经临床安全性评估后再进行预防接种, 这样就提高了预防接种的安全性, 减少和杜绝了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

4 结束语

疫苗接种人员的良好的护理、热情、和蔼的态度, 医师熟练的操作技术, 和护士与医师积极的配合, 以及在此项操作过程中是很重要的。患者在感到备受尊重、关怀的同时, 对医护人员产生亲切感、信任感, 从而消除顾虑, 积极主动配合完成预防接种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预防接种的人群不断增加, 儿童的预防接种越来越普及, 预防接种是疾病预防中最经济有效的公共卫生措施, 也是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一项基本国策。在预防接种工作中, 护理人员不仅要具有熟练的业务素质, 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良好的医德医风, 争取家长及儿童的信任与配合, 保证预防接种工作顺利进行。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点, 进行不同心理护理, 使预防接种工作在轻松的环境及气氛中进行, 将对预防接种工作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鸣.实用免疫接种培训教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2]刘东磊, 苗良, 刊关平.北京市2002年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 2004, 2 (5) :82.

[3]杨艳春.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分类及防范措施[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10, 12 (6) :312.

儿童预防接种的护理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进行预防接种的儿童300例, 并将其设为对照组。自2014年1月起, 我院对进行预防接种的儿童进行精细化护理, 并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进行预防接种的儿童300例设为观察组。其中观察组男162例、女138例, 儿童年龄为8~15个月, 平均 (11.2±2.4) 个月。对照组男160例、女140例, 儿童年龄为8~15个月, 平均 (12.0±2.5) 个月。在一般临床资料上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儿童实施常规护理, 在对儿童进行预防接种时, 由护理人员检查接种证, 并核对本次接种的疫苗信息。在疫苗接种时, 需执行“三查七对”的制度, 不可出现疫苗接种错误。对接种部位进行严格的消毒, 而后对其进行疫苗注射。在注射后指导儿童家属不要离开, 应观察一段时间, 待无异常后方可离开。在疫苗接种本上注明患者下次疫苗接种时间, 指导患者家属不要忘记。告知儿童家属科室的电话, 若儿童出现不适症状时可拨打电话进行咨询。

观察组儿童在此基础上实施精细化护理, 具体包括:①当家长交递接种本后, 护理人员仔细核对, 并了解本次接种的疫苗。向家长发放有关本次疫苗的相关资料, 资料上讲明本次疫苗接种的目的, 可能出现的症状等, 希望儿童家长能够全面配合[3]。②在疫苗接种时, 因儿童害怕疼痛等不愿意配合, 此时可向儿童家长讲明, 希望其能够帮助固定儿童的手臂, 陪伴在儿童身边, 使得儿童能够有所安慰, 也保障接种的一次性成功。③接种完成后, 向儿童家长告知下次疫苗接种时间, 并留取儿童家长的联系方式, 以便其忘记时进行提醒, 保障每次疫苗接种的及时性。④因许多家长工作繁忙, 在疫苗接种后未能留观足够时间而提早离开, 但这是十分不安全的。我院新增留观30 min后刷卡离开的模式, 所有接种及儿童家长需在留观室内留观30 min后再离开, 避免出现不良情况。⑤改善接种科室的环境, 可在科室内的墙壁上张贴许多儿童画报, 宣传手册、在科室内播放儿童喜爱的动画片等, 能够吸引儿童, 减少儿童的陌生感与恐惧感, 同时护理人员也需注意自身的仪表态度, 面带微笑, 可以与儿童进行逗乐交谈, 以缓解儿童的紧张心理, 保障接种的顺利进行。

1.3 观察指标:本次观察指标包括两组患者接种及时率、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儿童家长与护理人员之间的纠纷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以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以百分比形式表示, 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接种及时率比较:

由统计学处理可知, 观察组儿童的接种及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其中观察组儿童接种及时率为95.3% (286/300) ;对照组儿童接种及时率为76% (228/300) ,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8.281, P<0.05) 。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儿童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3 两组护患纠纷发生率:

由本次调查结果可知, 观察组护患纠纷发生率为6% (18/300) ;对照组护患纠纷发生率为12.6% (38/300) ,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9.921, P<0.05) 。

3 讨论

儿童身体各项机制尚未发育完全, 若不通过有效的医学手段对其进行保健, 则可引发多种传染性疾病, 影响其后期的生长发育。近年来, 我国越来越重视儿童预防接种, 以提高儿童的免疫能力。但在接种过程中, 往往出现接种不及时、接种后不注意留观导致不良反发生等情况, 这对儿童的心理、生理均将造成不良影响[4]。且现在独生子女较多, 在接种过程中一旦儿童出现哭闹、乱动情况导致一次性接种不成功时, 儿童家属易与医师及护理人员产生不必要的纠纷。为了改善这一情况, 我院对接种儿童实施精细化护理, 旨在提高接种及时性, 降低接种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护患纠纷率。

儿童预防接种科室具有人口流动量多, 工作繁忙, 工作困难度较大等特点, 在接种过程中, 易出现一次性接种不成功等情况, 这对于儿童及医师而言均将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对儿童预防接种科室实施精细化护理是十分必要的。在本次调查中, 笔者将分析精细化护理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精细化护理这一概念由发达国家传入, 其讲解细节、注重细节、并对制度执行具有较高的要求, 精细护理可以充分体现出管理过程中的精心与精细, 注重以患者为核心的护理宗旨, 具有“精”、“细”、“严”、“准”四个特征。通过精细护理, 往往可提高整体护理质量, 树立较好的院方形象。更为为患者提供实质性的护理服务[5]。

由本次调查结果可知, 观察组儿童在应用精细化护理后, 其及时接种率、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护患纠纷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该调查结果可充分说明, 对儿童预防接种科室实施精细化护理具有积极作用。本次护理内容共包括五项, 分别通过接种前仔细核以保障接种的准确性、安全性;通过在接种前与儿童家长进行沟通以保障接种的顺利进行, 同时获得家长的配合以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通过告知儿童家长下次接种时间及留取儿童家长的联系方式以保障儿童接种的及时性及有效性;通过要求接种后留观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通过改善科室环境来抚慰儿童。与常规的护理模式相比, 通过精细化护理往往更能拉近儿童家属与医师之间的关系, 端正医师及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 并使得工作具有计划性、执行性及系统性。

综上所述, 精细化护理在儿童预防接种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该种护理模式可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以提高院方的执行能力, 维持护患之间的关系, 提高患者的满意率。

摘要:目的 探讨精细化护理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临床护理价值。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进行预防接种的儿童300例, 并将其设为对照组。自2014年1月起, 我院对进行预防接种的儿童进行精细化护理, 并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进行预防接种的儿童300例设为观察组。分析比较两组儿童在预防接种中的表现及护患纠纷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儿童接种及时率优于对照组, 而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护患纠纷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精细化护理在儿童预防接种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该种护理模式可有效预防护患纠纷, 提高满意率, 利于预防接种工作的顺利进行, 临床上可对该种护理模式进行广泛推广, 以帮助更多患者受益。

关键词:精细化护理,儿童,预防接种,临床护理价值

参考文献

[1]徐菊英, 杨玉英, 徐淑英, 等.精细化护理干预对儿童预防接种效果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 2014, 29 (5) :424-425.

[2]范小燕.探讨精细化护理在幼儿预防接种中的临床护理价值[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4, 34 (8) :12-13.

[3]赖月花.系统护理干预在非合作儿童预防接种中的应用及疗效评价[J].医药前沿, 2013, 23 (19) :58-59.

[4]晁慧.社区小儿预防接种行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33) :77-78.

儿童预防接种的护理 篇10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本院进行脊灰和含麻成分疫苗无接种禁忌的300名儿童, 这些儿童均为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 其年龄在两个月~四岁之间, 其中进行口服疫苗的有135例, 进行注射疫苗的有165例。

1.2 方法

(1) 在为其进行接种前, 要做好摸底登记和宣教工作, 要与相关人员取得联系, 为其进行摸底登记并且通过询问对儿童的健康状况作出相应的了解, 若儿童对鸡蛋或新霉素有过敏史、因免疫缺陷而正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患有严重的慢性或急性感染疾病或者脑病以及神经系统等疾病则不能为其进行接种工作。按照卫生行政部门下发的文件严格执行, 由受种单位进行对手中这和家属进行宣传并且要得到受种者监护人和受种者的知情同意并取得书面签字[1]。除此之外, 院方要做好人员安排和工作分配, 观察并注意此次接种疫苗的注射部位、禁忌证、性质、注意事项和剂量以及注射途径还有疫苗反应并对其不良反应作出相应的处理。医护人员应积极地与患者和患者家属进行沟通, 耐心的为其介绍接种疫苗并解释对接种疫苗的疑问, 以减少或消除受种者和家长的恐惧心理, 从而促进接种预防接种工作顺利展开。 (2) 对接种场所进行选定, 选定接种场所不但要求光线充足而且还要求环境清洁, 所以要应禁止在教室里进行集体接种, 可选择在空气流通的临时专用的接种室或是卫生室进行。另外, 对于接种时间要合理安排, 对于学生接种疫苗的时间应尽可能地设在周五或周六的餐后并且距离放学和下班前半小时以上进行, 其原因是这样可以让接种疫苗的学生在接种后可以休息1~2 d, 若个别学生出现一般反应也会在休息的1~2 d内得以恢复[2]。 (3) 院方应搞好接种人员的培训工作, 派遣业务骨干去参加疾控中心的专项培训, 然后再由参加培训的业务骨干对免疫活动的人员进行培训, 除了对其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其掌握接种工作规范外还要使其对自己的任务和职责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为防止严重接种异常反应的发生时能够迅速及时地进行处理, 应由设立应急小组并做好急救药物的准备。 (4) 院方要保证疫苗的质量, 为此应建立不良反应报告和处理制度并且成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小组, 严格按照规定冷链化管理, 对其温度进行定时的监测, 尽量避免因疫苗保存不当而引起不良反应。在接种者进行接种时若出现任何异常反应当立即现场处理不及时记录并且及时报于区卫生局和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疾控中心。

2 结果

300例均接种完毕, 其中感觉不适的有5例, 其中2例出现乏力和头晕的症状, 由医师立即查看发现其呼吸稍急促, 面色潮红并且心率加快, 对此, 经过医师指导后, 使患者口服温开水并卧床休息, 作出相应处理后处都有所好转。

3 讨论

预防接种不仅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服务和预防与控制疾病的重要手段是, 而且还是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的行政行为。群体性预防接种的目的是提高人群免疫水平, 阻止传染病病原体在人群中传播并且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最终消灭疾病, 它是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疾病控制重大事件和工作目标的需要, 在一定的范围内对某些传染病的易感人群进行有组织地使用预防性生物制品进行预防接种。近些年来, 问题疫苗事件的发生对受种者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并且造成了很多不良的社会影响。疫苗的接种范围随着国家免疫实施的扩大也越来越广泛,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们文化水平以及法律意识的提高与增强, 安全接种备受每个医务工作者和受种者的关注。护理工作的基本要求和人的基本需要在于安全, 因此每个护理管理者应该重视护理安全, 必须要做好预防接种工作[3]。在群体性预防接种的现场, 儿童和家长比较多并且还会有部分儿童吵闹和乱跑, 为了防止接种儿童出现跌伤和撞伤以及漏种和重种等事故的发生、保持现场秩序和接种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以及确保儿童群体性预防接种的安全和高效, 有必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 工作流程的科学和合理并且高效是决定工作成败的关键因素。整个接种过程中, 因为有了护理人员对受种者进行心理护理和对其各种不良反应的观察,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预防接种工作的顺利展开, 对儿童群体性预防接种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琼, 代英.在计划免疫工作中应开展健康教育.现代预防医学, 2009, 36 (2) :371-374.

[2]梁晓峰, 罗会明.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用手册.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0:25.

散居儿童预防接种漏种对策 篇11

影响接种率的几种情况

流动人口中大部分家长对计划免疫工作不重视,很难找到他们或接到通知后不来接种。另外,超生子女的家长持回避态度,拒绝给孩子预防接种,因此影响正常接种率。接种证在家长手中,底卡由地段保健醫生控制,很难做到在预定时间内及时核对,易造成漏种和反复通知接种。

目前散居儿童几乎全部是独生子女,居住地点经常变动。

父母外出,孩子暂时委托寄养给别人,被寄养者对预防接种底卡情况不清楚。

防止预防接种漏种的对策

建立交接班制度,值班护士每日认真记录接种情况,并逐个在底卡上标明,交到主管地段医生手中。

建立预防接种底卡、地段医生接种卡,地段医生接散居儿童的出生年月日及居住地区列出名册。按实际搁时间填写预防接种通知单(自拟),家长持通知单来接种。

目前我科预防接种安排

地段医生按疫苗接种要求通知家长接种时间。儿童保健日免门诊负责接待前来预防接种的儿童,对其进行常规体检;对于身体状况不适于接种者,预定下次接种时间。

值班护士按规定日期进行接种,并填写交班和接种底卡。

儿童预防接种的护理 篇12

1 儿童的心理分析

1.1 紧张恐惧心理

现在的家庭多为独生子女, 家长平时对他们过分宠爱, 养成了任性、娇气、爱哭的脾气, 心理活动不稳定。多数的儿童存在着对医院恐惧的心理, 到了陌生的环境, 看见穿着白大褂的医护人员, 就会紧张、焦虑, 一有要不顺着他的情况, 就会哭闹, 给注射疫苗带来困难。现在的家庭在儿童任性的时候, 用孩子怕疼的心理, 以打针的方式恐吓儿童, 达到让其乖顺的目的, 这种方式进一步让儿童对医院、医护人员产生恐惧和紧张, 进而产生对注射疫苗的排斥心理。

1.2 胆怯心理

儿童对疼痛较为敏感, 多数的儿童以往有过接种经历后, 知道接种是疼痛的, 来到医院见到穿白大褂的医护人员, 知道自己又要接受接种, 害怕疼痛的心理让儿童有抗拒的意识。有时在多次注射疫苗的过程中, 产生硬结的不良反应, 给儿童带来了痛苦, 印象深刻, 使其拒绝再次接受疫苗的注射。儿童对预防接种认识不足, 往往认为只有生病了才来打针, 所以当家长带儿童来接种室时会害怕, 而产生反抗心理。另外, 儿童的心理活动不稳定, 见到在接种室里注射的小儿哭闹, 就会影响到等待注射的儿童, 使其产生恐惧, 而抗拒接种。

2 监护人心理分析

2.1 对接种知识缺乏了解

监护人知识结构的差异其表现悬殊, 有些监护人对禁忌证往往认识不足。有些人认为耽误接种时间会比禁忌证更为重要确属一般禁忌证期间 (例如发热>3.75℃、严重腹泻等) 或特殊禁忌证 (如自身免疫性疾病) 也强烈要求接种, 怕耽误接种时间, 影响接种效果;相反少数农村打工身份的监护人拒绝接种任何疫苗, 对接种目的不了解甚至曲解, 认为会给儿童带来严重后遗症, 影响小儿的身体健康。

2.2 对接种的紧张心理

有的儿童接种疫苗后出现一般反应如发热、注射部位红肿疼痛等, 不少监护人由于不了解接种后的反应, 而接种时又未做到较好的沟通,

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疾控中心 (425000) 使得他们出现过分的紧张和焦虑。另外有研究表明, 95%的家长担心疫苗的质量、发生错种和误种、是否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及针头[2], 这些问题也是造成监护人紧张的原因之一。

3 儿童心理护理体会

3.1 和蔼热情耐心

儿童来到接种室时一般都伴有疑惑和紧张, 护理人员首先要取得他们的信任, 以稳重端庄的仪表、和蔼可亲的态度、亲切的笑容、轻巧的动作给其留下良好的印象。从感情上与他们沟通, 用儿童常用的语言与他们交流, 让儿童感到自己被重视、被关怀, 逐步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 让儿童体会到穿白大褂的人不可怕, 值得信赖。有的儿童情绪急躁, 好发脾气, 易产生逆反心理。如果不做好安慰和解释工作而强行注射, 儿童会发生粗暴的反抗行为, 对这样的儿童要更加耐心、热情, 说明必须注射的道理和好处, 让儿童主动合作。

3.2 分散对接种的注意力

接种时儿童过份关注、紧张可影响交感神经, 而增加疼痛感, 不利于顺利的完成接种。故在儿童接种前护理人员可主动和儿童讲故事、做游戏、唱儿歌、看图画等方法, 吸引儿童的注意力, 一方面消除儿童对接种室的陌生感, 怕打针的恐惧感, 另一方面可增加儿童对护理人员的感情, 得到他们的信任。注射前给儿童解释接种时会出现的疼痛, 尽量轻淡的描述, 让儿童心理上有所准备, 不应欺骗儿童说不痛, 这会让儿童产生不信任的心理, 影响接种的顺利进行。在注射时护理人员还可以和儿童谈些其它的问题, 如以关心的语言询问一些学习情况、生活情况等, 转移儿童的注意力, 可减少注射的疼痛, 有助于顺利的完成接种。

3.3 增强儿童的自信心

儿童怕接种时疼痛的心理, 会产生胆怯的心理, 而对这样的情况, 鼓励和表扬可增加儿童的自信心, 让儿童敢于面对接种。接种时可让儿童自己默念“我不怕”, 从潜意识中消除儿童的胆怯, 护理人员则对儿童给予“勇敢”“坚强”等词语表扬, 消毒完皮肤后快速进针, 慢慢推药, 再用消毒棉签按住针眼后快速出针。

4 监护人的心理护理体会

4.1 对接种知识的宣传

疫苗接种前要详细、认真地对监护人进行相关疫苗接种知识宣教, 使其了解疫苗接种的重要性、要求及相应的反应, 消除其疑虑、矛盾和紧张心理。印刷一些宣传册子, 在办理接种证时分发给监护人, 上面有疫苗的知识, 说明接种的必要性, 及可能出现的反应, 说明出现副反应时的处理方法, 实事求是地介绍了预防接种的好处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护理方法, 这样提高了家长对预防接种的认知率, 对出现的接种反应也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在接种中心制作一些宣传橱窗, 粘贴一些简单的一目了然的图片, 让监护人看了迅速的掌握接种常识;并定期开展一些讲座, 用简单易懂的图片讲解, 宣传接种的知识, 以达到预防接种态度积极, 又有良好的遵医行为, 同时能够理智地对待接种反应, 并能够通过正确途径处理难以预测的严重不良反应。为了及时解答家长的问题, 采用现场咨询及电话咨询措施, 这样面对面的沟通极大方便了家长, 当出现接种反应时, 接种人员应急家长所急, 沉着冷静以极大的爱心和责任心观察处理。

4.2 说明注射的安全性

接种的顺利进行, 要求护理人员有较高的责任心和较高的业务素质。绝大多数的监护人担心疫苗的质量、发生错种和误种、是否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及针头。针对这些情况, 应对家长做解释说明, 减少家长的忧虑。在家长初次建卡时就告知接种器材全部采用一次性物品, 实行“一人一针一用一毁”的安全注射原则;接种登记处的护士要熟悉免疫程序, 向家长解释生物制品的性质, 接种、方法、剂量、次数、间隔时间等, 而且严格按照疫苗说明书或上级疾控中心的规定执行, 严格遵守三查七对原则。告知家长凡过期、变色、有摇不散的凝块和异物, 无标签或标签不清、安瓿有裂纹的疫苗一律不用, 生物制品安瓿启开后活疫苗限半小时内用完, 灭活疫苗限1h内用完, 过时废弃, 这些都可明显减少家长对药物质量的担心。

4.3 接种后的护理措施

接种后向家长详细交待注意事项并教会其观察接种反应以及相应的处理措施, 使其有所心理准备, 遇到接种反应不致于紧张不安或惊惶失措。并告之大多数儿童均无任何反应, 少数儿童主要反应是低热和局部红肿等一般反应, 可自行缓解, 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局部红肿若1~2d仍未消退可予热敷。出现接种反应时, 医护人员可通过电话或亲自上门积极做好回访工作,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要动态追踪接种反应情况, 及时指导处理或就诊, 避免病情变化或偶合反应引起医疗纠纷。

5 小结

心理因素在人的健康和疾病中有重要作用, 及时、正确的疏导, 不仅能调整儿童的身心状态、减轻心理压力, 控制消极情绪, 从而帮助儿童保持最佳身心状态, 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提高预防接种的质量[3]。监护人的心理疏导, 不仅可帮助儿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而且可减少医护人员与监护人之间的纠纷, 有利于预防接种工作的顺利进行。

摘要:本文分析了在预防接种中儿童及监护人的心理特点, 并根据这些情况对其进行了心理护理工作, 改善了护患关系, 提高了护理质量, 有利于接种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预防接种,儿童,监护人,心理分析,护理

参考文献

[1]严谨.住院学龄期儿童的医疗恐惧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 (10) :584.

[2]许桂, 欧阳.红家长在儿童预防接种过程中的心理需求及护理干预[J].医学信息, 2008, 5 (21) :699-702.

上一篇:中医方剂下一篇:中心静脉/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