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工作实施方案

2024-06-29

预防接种工作实施方案(共13篇)

预防接种工作实施方案 篇1

预防接种工作实施方案

为了更好地落实国家预防接种基本服务工作,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逐步均等化,根据国家基本公共服务预防接种管理项目要求,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

(一)保持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减毒活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疹类(含麻风疫苗、麻腮疫苗、麻腮风疫苗、麻疹疫苗)疫苗高水平的接种率(98%以上)。

(二)做好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流脑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等新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实 施工作。

(三)在全乡组织对适龄儿童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

二、项目范围和内容

(一)范围

1、覆盖全村。乙肝、卡介苗、脊灰、百白破、白破、流脑(A群和A+C群)、甲肝减毒活疫苗等疫苗继续在全乡范围实施。

2、脊灰减毒活疫苗强化兔疫活动覆盖全部目标儿童。(二)内容

1、常规接种按照《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为适龄儿童提供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减毒活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腮风疫苗、A群流脑疫苗、A+C群流脑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等疫苗的常规接种服务。因麻腮风疫苗供应不足,采用过渡期免疫方案:8月龄接种麻风疫苗,18-24月龄接种麻腮风疫苗或麻腮疫苗,不足的部分继续使用麻疹疫苗。在无细胞百白破疫苗供应不足阶段,按照免疫程序,根据分配计划用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替代第3、4剂次,不足部分继续使用全细胞百白破疫苗。

2、脊灰减毒活痪苗强化免疫对象为0-4岁儿童,每名适龄儿童接种2剂次。

3、发生炭疽疫情时,对重点人群进行炭疽疫苗应急接种。

三、组织实施

按照县卫生局、县疾控中心、乡卫生院要求,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

预防接种工作实施方案 篇2

1 影响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的因素

1.1 疫苗储存运输及管理过程中的危险因素

运输疫苗过程中未按要求使用冷藏设备, 存放疫苗的冰箱温度不合格, 冰箱中混杂存放其他物品, 疫苗的生物学特征, 疫苗中的附加剂, 疫苗污染外源性因子, 这些因素可不同程度地引起无效接种或接种反应[1,2]。

1.2 精神因素

过度紧张和恐惧是出现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又一重要原因。接种前医务人员要以和蔼的语言引导, 减轻受接种者恐惧心理和紧张情绪, 使之主动配合接种, 减少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行之有效的方法[3]。

1.3 环境因素

如果接种场所脏乱、窄小拥挤、空气不流通等, 容易造成受种者的心因性反应。接种场所应预先进行清整消毒, 室内应宽敞清洁、光线充足, 通风良好, 防止灰尘。避免在阳光直射下进行接种, 或疫苗被阳光直射, 这种阳光中的紫外线会杀灭活疫苗, 导致无效接种。

1.4 健康因素

接种对象选择不当, 是发生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 对受接种人员应进行健康观察和检查, 凡有禁忌证者应暂缓或免于接种。另外, 受接种者, 应在接种前一天洗澡, 更换内衣;接种当日和次日, 受接种者要避免剧烈的体力活动, 不洗澡, 不吃刺激性的食物。

1.5 不规范的操作规程

无菌操作意识不强、消毒方法不当等不规范的操作, 容易引起感染。另外, 不严格遵守各类疫苗的接种途径接种剂量及接种次数过多, 也会引起或加重不良反应[1]。

2 预防接种健康教育的意义

2.1 健康教育对预防接种工作的促进

预防接种不仅是一种方便、有效和经济的手段, 而且是控制以至最终达到消灭某些传染病最基本的措施, 但要想达到理想的免疫结果, 还需要广大官兵的理解和自觉参与。健康教育的功能是通知知识的传播和信息的传递, 指导、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认识和正确的行为。提前将传染病的危害性, 预防接种的意义和接种后异常反应的处理信息告之大家, 可提高官兵对预防接种的自觉性, 是完成预防接种工作的重要基础。

2.2 健康教育预防或减少了疫苗接种的不良反应

有效的预防接种可提高个体和群体的免疫水平, 从而防止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但机体在受到外来抗原刺激后除了产生有益的免疫反应外, 有时还会伴随着发生对机体无益的甚至是有害的免疫反应, 也可发生一些非免疫性反应。虽然发生的概率较低, 但也直接影响到预防接种工作的效果。通过提前宣传教育, 使官兵增长疫苗接种知识, 如疫苗接种种类、效果、接种的禁忌证、接种后可能出现的反应及处理方法, 做好提前预防, 可有效地减少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发生率[4]。

3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防范措施

3.1 加强疫苗贮存和运输的管理

疫苗要通过冷链系统按规定的温度贮存和运输, 以保证疫苗的效价, 冷链设备专物专用, 专人管理, 并保持清洁。新兵预防接种主要疫苗的贮存运输的温度要求为:卡介苗、百白破三联疫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麻风腮 (麻疹、风疹、腮腺炎联合疫苗) , 在4~8 ℃贮存和运输。

3.2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使用疫苗前要严格检查, 如发现过期、包装损坏、标签脱落或标记不清、以及疫苗混浊变色、沉淀、有异物等, 一律不得使用。对安瓿开启后未用完的疫苗盖上无菌棉球冷藏, 并记录开启的时间, 活疫苗超过30 min, 灭活疫苗超过1 h, 应将疫苗废弃。接种人员熟识疫苗的性质、接种对象、途径、部位、剂量、禁忌证及注意事项, 接种前后做好知情告知。并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3.3 加强医务人员健康教育技能的培训

健康教育是所有卫生问题、预防办法和控制措施中最重要的[5]。充分认识到健康教育在预防接种工作中的重要性, 是保证预防接种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医务人员熟识各类疫苗的生物、药理及理化性质, 以及注射过程中的语言和肢体语言的应用, 可减轻或避免一些不良反应的发生。

3.4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各单位要利用宣传栏、宣传画、电视录像、上卫生课等灵活多样、喜闻乐见的形式, 广泛开展心理性疾病、心理卫生知识及各种疫苗的相关知识宣传教育, 使官兵能从多方面多角度了解预防接种的意义, 掌握预防接种前的注意事项及接种后常见反应的正确处理方法, 不断提高预防接种率和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6]。

3.5 努力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缺乏预防接种知识的官兵, 容易引起恐惧、疑惑、不安的情绪。加上部队的预防接种常是集体接种, 这种情绪很容易感染他人, 甚至有可能会出现群体性心因反应。因此, 在预防接种过程中, 应采取“分散法、激励法、比较法、暗示法”对受接种者进行心理疏导, 有效减轻其心理负担和消除紧张恐惧情绪。即医务人员与受接种者聊些轻松、愉快的话题, 分散其注意力;鼓励其观看其他受接种者的接种过程, 并说出内心真实感受, 减轻压力;通过和蔼的语言暗示, 使其增强信心。

在预防接种中, 存在着许多已知未知的危险因素, 对预防接种危险因素的防范除了不断提高接种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业务技能外, 实施健康教育是做好预防接种的重要环节之一, 而医护人员是健康教育的传播者和执行者, 因此, 医务人员必须对预防接种有科学的、客观的认识, 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健康教育的宣传方法和技巧, 充分发挥优势, 向官兵宣传预防接种的意义、接种前的注意事项以及接种后各种反应的观察和处理方法, 消除受接种者的紧张情绪, 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以达到预防接种工作的顺利有效的完成, 从而达到预防为主、防病治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罗耀星.免疫预防与疾病控制[M].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69-71.

[2]迮文远.计划免疫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7:325.

[3]杜芳, 万桂荣.健康教育在预防接种门诊中的应用[J].现代预防医学, 2007, 23 (34) :4549.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S].2005:3, 24.

[5]耿庆茹.社会医学[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139.

预防接种必须实施安全注射 篇3

关键词 预防接种 安全注射

健康教育

接种工作开展前,接种管理单位和施种者应通过有效宣传途径告知受种者及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免疫作用、适用对象、禁忌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仔细调查受种者健康状况及接种禁忌情况,筛选出非适应接种对象。

上述告知和询问情况及相关健康体检资料应予以记录在案。

施种者接受疫苗知识培训

除应学习所接种疫苗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操作要点外,还应学习关于“安全注射”的亚穆苏克罗国际免疫接种会议宣言[1]。使施种者认识到“安全注射”是医务工作者的社会责任,认识到在保障受种者接受的注射时安全的同时,也要加强自身防护的重大意义。

预防接种过程中,针刺伤是常见并严重威胁施种者健康的职业性伤害,它可造成经血传播的严重疾病(如HBV、HCV、HIV等)。提高自身防护的意识就在于保护施种者免予因损伤而受疾病的感染。

实施预防接种过程的要点

(1)接种部位与途径:应严格执行疫苗制品说明书。

皮内注射、皮下注射、皮肤划痕、口服等途径是常用预防接种方法。但因上臂外侧三角肌处组织无大血管及重要神经通过,且易于暴露和操作,故4/5以上的预防接种要求在此处皮下或肌肉注射[1]。

注射深度要达到疫苗说明书要求。过浅则易在局部产生硬结,重者可致炎症反应。

应注意的是,使用口服疫苗时,受种者未咽入或10分钟内发生呕吐应及时补充口服1剂,如仍咽入补充的口服剂,则改日应再服[2]。

(2)接种剂量[2]:剂量为影响免疫效果的另一重要因素。

接种剂量过大,抗原剂量会超过机体免疫反应的能力,将产生免疫麻痹,使机体在相当长时间内处于免疫状态,并加重免疫反应的临床过程;反之,剂量过小则抗原量不足以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反应,会产生免疫失败或弱免疫应答反应,达不到接种之目的。因此,不可主观随意增减剂量。

(3)按规范细心操作。

下述环节应尤为注意:①核对受种者,再次询问是否有禁忌证,并对受种者注射部位消毒待干(目的:避免消毒液杀死疫苗或降低疫苗免疫效果);②核对疫苗名称,效期,检查安瓿,观察药液;③一人一针一管(自毁性注射器最宜),按说明书剂量吸抽药液(需摇匀者应抽吸前完成),并按规定方法注射;④拔针后以无菌干棉球保护针眼;⑤向受种者或监护人重点交代此疫苗可出现的接种反应及注意事项;⑥施种者处理用后的一次性注射器及超时未用完的疫苗。

正确处理预防接种后异常反应

首先,应明确预防接种后异常反应的概念:质量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概率极低的,对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造成损害的,与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疫苗不良反应,谓之预防接种后异常反应 [3,4]。

显而易见,下列情况则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范围:疫苗本身质量引发的不良反应;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受种者于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受种者患有疫苗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常因施种者未仔细询问筛选非接种对象,或受种者或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健康状况而致),接种后使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加重病情;社會、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群体性的心因性反应[3]。

应当指出,预防接种后异常反应发生的几率很小,只发生于极少数人或个别人中。

常见的异常反应有过敏性休克[4]、过敏性紫癜[4]、无菌性脓肿[4]、晕针[1]等。

发生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则应及时按预防接种规范正确处理并报告相应行政主管单位。

小 结

我国目前施行的计划免疫主要是对1周岁儿童进行卡介苗、脊灰糖丸、百白破混后制剂、麻疹疫苗和乙型肝炎疫苗的基础免疫及以后的加强免疫,按照规定的儿童免疫程序,孩子在1周岁以内必须依次打8次防疫针,口服3次糖丸疫苗,在1.5~2周岁、4岁、7岁时仍需加强免疫,打5次防疫针,服2次糖丸疫苗。

不宜打防疫针的情况:①当孩子患有急性疾病时不宜接种。另外,发热往往是流感、麻疹、脑膜炎、肝炎等急性传染病的早期症状,接种疫苗不仅会加快发病,还会加重病情,使病情复杂,给医生诊断带来困难。②患有皮炎、牛皮癣、严重湿疹以及化脓性皮肤病时,也不宜进行预防注射。③患有肝炎、结核、严重心脏病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决定是否预防注射。④患肾炎的孩子服用激素期间或病愈停药后3年之内均不宜注射疫苗。⑤过敏体质的孩子、患有哮喘、荨麻疹或接种疫苗有过敏史的孩子,不宜打预防针。⑥患有白血病、恶性肿瘤者,不宜接种。⑦严重腹泻或痢疾时,大便每天超过4次者不宜服用小儿麻痹糖丸活疫苗。⑧传染病流行期间,接触了病人的孩子,不宜马上接种疫苗,必须观察病情后,在医生的指导下接种。正在患急性传染病或痊愈后不足2周,处于恢复期的儿童应缓期接种防疫针。⑨神经系统疾病,如癔病、癫痫、大脑发良不全等及血脑屏障作用差,也不宜接种疫苗。⑩重度营养不良、严重佝偻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儿童不宜接种。

综上所述,只要注意前述各环节,即可确保预防注射全过程的安全,达到免疫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曙光,等.对社区儿童预防接种安全注射的深层次探讨.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5,19(2):72-73.

2 李秀玲,郝春生.疫苗接种的有关问题.中国临床医生,2006,34(4):10-11.

3 薛家鑫.关于预防接种后异常反应的思考.中国计划免疫,2005,11(1):243-244.

预防接种工作实施方案 篇4

各设区市卫生计生委,xx综合实验区卫生计生局,省疾控中心:

XX年4月25日为第30个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今年宣传主题为“信任预防接种

享受健康生活”。为进一步提升全省公众对预防接种工作的信心,激励全民支持疫苗接种,提高预防接种服务质量和可及性,现就做好XX年xx省预防接种科普宣传工作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坚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和群众参与的工作原则,将常规宣传和集中宣传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积极扩展新媒体的应用,以惠及群众为核心,确定重点,明确任务,结合实际,保证实效。

二、宣传重点

紧紧围绕预防接种有效安全,强调预防接种工作以公众对其信任为基石,大力宣传预防接种工作的政策和取得成绩,宣传各级预防接种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凝聚社会共识,提振公众信心,为公众建立牢固预防传染病的免疫屏障。

三、工作内容

(一)紧贴宣传主题,宣传相信预防接种这一基本国家政策,使公众积极主动的接受预防接种,从而远离传染病。通过主流新闻媒体对专家进行访谈,组织人大代表、公众代表到疾控中心、接种单位参观我省疫苗的使用管理等方式进行正面宣传,大力宣传预防接种对防病工作的作用,以及疫苗接种管理和安全接种的知识,树立群众接种疫苗的信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将日常宣传教育和重点科普宣传有机结合,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不断丰富形式与内容,发掘动员多方面力量,营造有利于预防接种工作开展的良好社会氛围。鼓励以“妈妈班活动”,“健康知识进社区”等形式,做好对社区群众的疫苗接种宣传,利用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的咨询服务。

(三)精心组织宣传日相关活动,做好媒体沟通,重点利用宣传日的前后一周时间开展主题科普宣传,传播疾病预防知识,普及有关政策,提高群众认知水平。宣传海报从中国疾控中心网站下载。下载网址:

xx

(四)不断提高卫生计生行政人员和疾控人员媒体沟通、健康知识传播能力,强化疾控机构在预防接种科普宣传中的技术支持作用。提升基层预防接种人员有效应对公众关切和媒体关注问题的能力,把有关内容纳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强化意识,努力改善服务质量。

各地要汇总本辖区科普宣传活动实施情况,于XX年5月15日前报我委疾控处。

xx卫生计生委

全国预防接种日宣传活动方案 篇5

坚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和群众参与的工作原则,将常规宣传和集中宣传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积极扩展新媒体的应用,有计划有重点地统筹开展预防接种宣传工作。

二、宣传重点

紧密围绕保持高水平接种率的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目标,大力宣传预防接种工作的政策和取得的成就,宣传各级预防接种工作者的先进事迹,正确引导舆论,凝聚社会共识,提振公众信心。

三、工作内容

(一)做好重点宣传日的策划组织工作。要结合4月25日“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和7月28日“世界肝炎日”提早安排宣传工作,精心组织,周密计划,整合资源,在本地主要媒体和本单位可以利用的媒体开展集中宣传,扩大正面宣传覆盖面和影响力。“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的宣传主题是“接种疫苗 保障健康”。相关宣传海报(电子模版)可从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中心网站下载。

(二)做好面向人民群众的宣传工作。要结合在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和乙肝疫苗事件对公众信任度和接种率带来的.负面影响,深入调查研究,找出影响因素,确定宣传重点人群和内容。要充分发挥卫生计生、疾控机构、医疗单位网站的主渠道作用,拓展网络服务优势,逐步在网上公布预防接种单位的地址、服务时间、咨询电话等便民信息,优化服务质量。

(三)做好面向广大媒体的沟通工作。要通过座谈、培训等方式,积极主动地和本地主要媒体沟通,重点宣传预防接种工作的重要作用,普及预防接种及异常反应相关知识,介绍异常反应补偿政策,引导媒体正确认识。

(四)4月25日9:00开始,市区以区卫生局为牵头单位,组织辖区内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在辖区内定点开展“全国预防接种宣传一条街”活动,通过标语、悬挂横幅、出展板、发放宣传材料、解答咨询等多种形式,宣传免疫接种知识和惠民政策等。每个单位至少要制作两块宣传展板,参加宣传咨询人员不少于5名。届时,市卫生局将组织有关人员对各单位宣传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三县卫生局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开展系列活动,动员和组织有关单位在当地繁华地段设立街头宣传咨询站,围绕今年“全国预防接种宣传日”主题,大力开展全国预防接种宣传活动。

另外,各区4月24日前将活动地点,通过电子邮箱报市疾控中心健康教育与慢病防治科。

(五)其他事项

活动期间,各单位要精心组织、认真落实,保障活动的质量和效果。活动结束后,请各县、区将宣传活动工作总结于4月29日前通过电子邮箱,报市疾控中心健康教育与慢病防治科。

xx市卫生局

预防接种工作实施方案 篇6

一、目的

(一)在规范管理中加强服务,在优化服务中提高管理水平。

(二)将宣教关口和人群前移,提高免疫规划知识知晓率。

(三)提升预防接种服务质量,保证疫苗接种安全。

(四)向孕妇及家属普及母乳喂养、婴幼儿喂养、儿童系统保健等相关知识,提高儿童保健相关知识的知晓率。

二、实施对象

(一)辖区孕20-32周的准妈妈;

(二)0-6周岁儿童家长(监护人),重点是1周岁内的儿童家长(监护人)。

三、宣传方式

(一)一对一宣传

1、各医院妇产科在为孕妇建立围产保健册时,工作人员应向准妈妈预约参加“儿童预防接种家长学堂”和孕妇学校。

2、各预防接种门诊新建卡、发放接种证及儿童预防接种告家长书时,工作人员应向儿童家长(监护人)简要介绍免疫规划知识,预约参加“儿童预防接种家长学堂”。

(二)学堂宣传

1、开设频次:各预防接种门诊开设“儿童预防接种家长学堂”(各地根据实际情况以乡镇为单位整合资源落实),至少每2个月1次,开设时间应相对固定。

2、培训对象:孕20-32周的准妈妈和各预防接种门诊新建卡的儿童家长(监护人)。20xx年培训人数达本年度出生儿童新建卡数的50%以上。

3、培训要求:讲课人员需表达清晰、条理清楚、趣味性强、内容易于理解。培训后应安排现场答疑或有奖知识问答时间,公布本单位相关热线咨询电话。每次培训班需进行培训对象签到,保存宣传资料发放记录和现场培训影像资料。培训内容以区疾控中心统一下发内容为准,各基层预防接种门诊不得随意变动培训内容。

四、管理及考评

(一)各医院妇产科在为孕妇建立围产保健册时,向准妈妈发放“准妈妈、准爸爸课堂”听课证;各预防接种门诊在为当年出生儿童新建卡时,向儿童家长(监护人)发放“儿童预防接种家长学堂”听课证,两证均需注明听课时间、地点、咨询电话,便于组织协调管理。

(二)相城区疾控中心、妇幼保健所对辖区内“儿童预防接种家长学堂”培训执行情况进行督导、考核和效果评估,每年两次。督导内容包括讲课人员讲解清晰程度、到课人数、家长问题知晓率、是否公开咨询电话等。现场指出存在问题,有效进行技术指导。

预防接种工作实施方案 篇7

1.1资料来源

1.1.1调查对象随机选取168所县疾控中心门诊、 乡镇卫生院门诊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调查,被调查单位分布在全省11个设区市内。

1.1.2调查方法采取现查看及问卷调查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问卷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填写。

1.2成本计算方法

1.2.1成本统计此次成本调查主要包括硬件设备成本和其他成本投入。

1.2.1.1硬件设备成本包括电脑、打印机、移动硬盘等设备,硬件设备按使用年限5年计算[2],折旧成本按每年折旧率算20%。

1.2.1.2辅助成本包括系统维护、人员培训、耗材(纸张、硒鼓等)、电费和网络租用。

(1)维护成本 = 江西省维护人员总数×在职人员平均工资 / 全省接种单位数目前江西省信息系统客户端维护人员共10人,平均工资按江西省南昌市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计算;全省接种单位数根据江西省免疫规划信息管理平台统计为1 835个。

(2)人员培训成本 = 每年参加培训人数×培训天数×江西省培训费用标准江西省培训费用标准按每人每天100元计算[3]。

(3)电费 = 硬件设备平均耗电量×江西省非居民照明电价×预防接种门诊电脑(打印机)数量电脑和票据打印机耗电量按平均每小时分别为400瓦和300瓦计算[4],电脑平均每天按开机8小时,打印机运行状态4小时计算;每月工作时间按20天计算,每年运行240天;根据江西省电价表,江西省非居民照明电价(事业单位照标准)为1.005千瓦 / 时。

(4)网络租用费 = 单位每年网络租用费用 / 全单位位电脑总数×门诊电脑数量

1.2.1.3实施成本=硬件设备成本+辅助成本;维持成本=折旧成本+辅助成本。

1.2.1.4开展信息化相关工作的成本部分单位依托信息化工作基础开展了信息化相关工作,包括使用免疫金卡,使用短信通知服务以及开展数字化门诊建设等,计算其工作所投入成本。

1.2.2未纳入统计项目各单位开展预防接种信息化建设工作大多基于原先手工管理模式,大部分单位人员及工作用房均因信息化工作而有所增加,故此次成本调查中未包括人员工资和工作用房成本统计,仅统计实施信息化管理所需要增加的成本;信息化客户端软件由国家疾控中心免费下发也未计入成本统计。

1.2.3人口、人口数据及江西省在职人员工资数据源于2013年江西省统计年鉴。

1.3资料整理分析所有资料使用EPIData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使用Excel2007软件进行分析统计。

2结果

2.1硬件设备成本按不同类别门诊统计,县疾控中心门诊、乡镇卫生院门诊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在硬件设备上的投入分别为26 210元、10 749元和9 572元,按每年20%折旧计算每年分别需投入5 242元、 2 150元和1 914元。按预防接种工作量统计,每建卡1 000名儿童硬件设备投入需14 086元,按每年20% 折旧计算每年需投入2 817元。见表1。

2.2辅助成本调查显示,县疾控中心门诊、乡镇卫生院门诊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辅助成本投入分别为11 277元、3 647元和3 606元。按预防接种工作量统计,平均每建卡1 000名儿童投入的辅助成本为7 074元。见表2。

2.3开展信息化相关工作成本在省部分预防接种单位依托信息化开展了以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儿童预防接种率的相关工作,主要有使用免疫金卡管理儿童,建设数字预防接种门诊以提高工作效率,使用短信提醒以提高儿童接种率等。调查结果显示,在开展相关工作的单位中,使用免疫金卡、短信提醒和建设数字门诊每个单位分别需投入13 318元、7 638元和174 194元;按预防接种工作量统计,每建卡1 000名儿童在使用金卡、短信提醒和数字门诊建设的投入分别为8 930元、4 070元和71 700元。见表3。

2.4每年信息化工作成本投入不同类别预防接种单位县疾控中心门诊、乡镇卫生院门诊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实施信息化工作需投入成本为37 487元、14 396元、13 178元;每年维持成本分别为16 519元、5 797元和5 520元;按预防接种工作量平均每建卡1 000名儿童实施信息化工作需投入21 160元,每年维持成本为9 891元。见表4。

3讨论

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是通过软件系统收集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经电脑自动汇总、分析,这一模式可解决以往手工书写模式存在的统计困难、人为因素干扰等缺点,可提高基层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2]。江西省自2007年开始实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目前各预防接种单位已实现信息化全覆盖,各接种单位信息化工作维持模式基本是依托本级免疫规划工作经费来开展,故有必要对预防接种单位实施信息化工作的成本进行调查,为制订预防接种单位信息化建设投入标准提供依据。

调查结果显示,每个单位开展预防接种信息化工作的成本根据不同门诊类别而有不同,均是以县疾控中心门诊最多,乡镇卫生院门诊次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最低,这与所管理的接种对象的数量存在相关关系,为缓解工作压力,管理儿童数较多的单位需配备更多的电脑等硬件设备来录入儿童预防接种数据,对儿童实行有效管理。因此,就成本投入标准而言按工作量统计的成本投入更加符合实际。根据调查,每建卡1 000名儿童的开展信息化工作每年的维持成本为9 891元,按全省每年出生60.5万名儿童计算[4], 每年需投入598.4万元用于预防接种单位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

预防接种工作实施方案 篇8

【关键词】 儿童预防接种;安全;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2-0173-02

预防接种是将人工培育并经处理的病毒、病菌(疫苗)接种到人体内,从而获得特异性免疫,起到对相关疾病的预防作用[1]。儿童免疫能力弱,接受预防接种对保障其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2],但儿童年龄小,接种时配合度差,往往影响顺利进行。故为提高接种的安全性与成功率,笔者将322例接受预防接种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安全预防接种护理的应用效果,现将研究过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322例接受预防接种的儿童,接种疫苗种类包括卡介苗、乙肝疫苗、麻疹疫苗、流脑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及脊髓灰质炎疫苗等。将儿童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161例,男85例,女76例,年龄2个月~6岁,平均年龄(2.47±0.83)岁;对照组161例,男86例,女75例,年龄3个月~6岁,平均年龄(2.48±0.81)岁。两组儿童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常规预防接种护理,了解儿童身体情况,向家长简单讲解接种步骤及注意事项,接种后观察儿童反应等。观察组则实施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具体如下。

1.2.1 健康教育 接种前对家长进行一对一健康教育,告知接种疫苗的必要性,提高家长的重视度与自觉性;设立咨询处,详细讲解接种疫苗的适应症、注意事项等,并解答家长疑问;防止不良反应与处理措施卡片,操作护士一份,家长一份,并讲解卡片内容。

1.2.2 心理护理 主动和儿童进行沟通、交流,对其恐惧、不安情绪进行安抚,并积极鼓励;营造温馨的环境与氛围,保持光线明亮,空气流通,温度适宜,维持候诊室安静,墙壁以儿童感兴趣的海报、字画等进行装饰;取得家长配合,对过分紧张儿童提前予以安抚。

1.2.3 注意饮食 提前告知父母,避免儿童于饥饿状态下进行接种,同时勿给儿童食用刺激性和易引起过敏的食物,防止接种时发生不良反应。

1.2.4 环境卫生与无菌操作 接种室以84消毒液消毒(包括墙面、地板、桌面、椅子等),疫苗接种方每日消毒;接种时严格无菌操作与手卫生制度。

1.2.5 疫苗与信息检查、核对 实行双人核对制度,仔细了解儿童近期健康情况,对有心肝肾疾病、活动性结核及过敏性疾病者不予接种,并向家长说明原因;严格检查药品,包括名称、有效期限、药瓶是否有裂痕、药液有无变色、混浊、异物凝块等现象,并按规定方法充分溶解、稀释、摇匀后方予使用。

1.2.6 减轻疼痛 帮儿童摆放舒适体位,以斜卧位或环抱坐位为宜;动作需轻柔,控制好进针、注射及拔针速度;针对对年龄稍大者,护理人员可以讲故事、聊天等形式分散其注意力,年龄较小者则可用玩具吸引其注意力,并轻轻抚触背部,缓解紧张感;对因紧张、饥饿或疲劳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等症状者,可放低其头部,使其仰卧。

1.2.7 观察反应,离院指导 接种完成后,嘱家长带儿童静坐休息20min,期间若出现不良反应则予及时处理,离院前对家长进行注意事项指导,儿童接种后2d内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保持注射部位皮肤清洁、干燥,瘙痒时避免用手抓挠,不食用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儿童配合率、家长知识知晓率、疫苗接种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家长护理满意度。配合度:儿童接种时较放松、不乱动、顺利接种为配合,反之为不配合;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总分100分,<60分为不满意,60~80分为满意,>80分为非常满意。

1.4 统计分析 以统计软件SPSS20.0处理数据,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儿童配合率、家长知识知晓率、疫苗接种率 观察组儿童配合率、家长知识知晓率、疫苗接种率分别为90.68%、95.65%、98.7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不良反应率 两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3.11%、8.70%,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家长满意度 护理后,两组满意度评分均明显提高(P<0.01),观察组提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见表3。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与医疗水平的提高,儿童预防接种成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基本国策之一,对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起到有效的预防与控制作用[3]。然而,部分家长因对疫苗接种相关知识认识不足,对接种后不良反应和危险因素存在错误理解[4],同时某些不良案例的发生使得家长对预防接种的安全性产生怀疑,从而影响其对接种的认可度。针对此情况,护理人员不仅要熟练操作,提高技术水平,还应加强安全预防接种护理,从而提高接种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预防接种的健康、安全教育是实现预防工作的重要措施[5],通过设置咨询处、一对一讲解及发放知识卡片可对家长进行基本知识宣教,提高其对预防接种的认识与了解,从而充分领悟其重要性,建立安全感与信任感,积极主动的配合护理人员工作,并可在出现不良反应时予适当干预,不会慌乱[6];儿童接触陌生环境时多会出现恐惧、紧张心理,导致肌肉紧张与哭闹,为此,本院创造了温馨的接种环境,转移儿童注意力,使其感到放松舒适,且护理人员积极、主动地与儿童进行语言、肢体沟通,建立友好关系,接种过程中也通过正确摆放体位、针对性安抚措施等消除其恐惧心理,有效提高儿童的配合度,减少断针等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的发生[7];疫苗质量是安全预防接种的关键因素之一[8],其涉及保存、领取及核对等多个环节,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对疫苗仔细检查核对,现配现用,保证安全性,同时,接种环境的无菌、卫生也是提高安全性的重要措施;另外,护理人员还应加强细节护理,对儿童接种前后饮食方面加以提醒,指导离院后注意事项,减少感染等的发生,使家长能及时、正确的应对相应情况[9]。通过以上安全预防接种护理措施,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儿童配合率、家长知识知晓率、疫苗接种率分别为90.68%、95.65%、98.7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率较对照组的8.70%降低至3.11%,同时,该护理方式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家长满意度评分明显提升。此结果与赵亚丽等[10]的研究结论一致,有效体现了安全预防接种护理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可有效提高儿童配合度和疫苗接种率,降低不良反应,增加安全性,家长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晁慧.社区小儿预防接种行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3):77-78.

[2]程曼君,连庆华.儿童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护理干预的预防作用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3,20(12):1503-1504.

[3]肖静,许建军,杨梅,等.南通市儿童计划免疫基础免疫合格率综合评价[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2,16(11):970-973.

[4]曹巧林,雷永革,魏妮萍.护理干预在社区小儿预防接种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29):3289-3290.

[5]隋凤湖,张艳玲,李振玲,等.心理干预及健康教育在预防接种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4):2098-2100.

[6]吴锦珍,庄丽凰,周丽卿.预防接种纠纷常见隐患及防范对策[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12):1932.

[7]徐菊英,杨玉英,徐淑英,等.精细化护理干预对儿童预防接种效果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5):424-425.

[8]江明.预防接种门诊感染控制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9):1970.

[9]黄息凤.护理干预在社区小儿预防接种中的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20):1910-1911.

[10]赵亚丽,陶慧,许婷,等.儿童预防接种护理安全管理的实施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17):2047-2049.

预防接种工作制度 篇9

一、上班穿工作衣、佩带胸卡,衣帽整齐,坚守工作岗位。

二、保持室内外卫生整洁,按时做好室内消毒,并做好消毒记录。

三、接种前做好准备工作,包括准备疫苗、注射器等。严格“三查三对”,即诊查儿童健状况和接种禁忌症,查对预防接种登记薄与接种证,查看疫苗外观与批号效期;核对接种对象姓名、出生年月日、本次接种疫苗品种(规格、剂量、)接种部位、接种途径。)

四、接种时严格疫苗接种操作技术,做到安全预防接种。

五、接种后注意留观儿童反应情况,正确处理接种反应并及时上报,与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预约下次接种疫苗疫苗的种类、时间。

六、应及时处理剩余疫苗,并做好疫苗交接。及时上证、上册并及时将接种情况转入预防接种登记本或录入预防接种信息系统。

七、正确使用和保养专用电脑,做好数据备份,及时上报(传)计划免疫各种报表。

冷链设备管理制度

一、加强冷链设备的管理,建立冷链设备台账,记录各种设备的品名、型号、到货时间、数量,建立设备运转与维修记录本,记录发生故障与维修情况。

二、冷链设备做好专人管理,定期保养,经常擦擦拭保洁,冰箱冷冻冻结霜不超过4毫米,建立温度度监测记录。每日2次(上午上班班后与下午下班前)观察记录冰箱冰柜内运转温度;冷藏包每次用后及时擦晾干备用,冰排用后及时送回冷冻室冻存。

三、冷链冰箱和冰柜应安放在干燥、通风、避免阳光直射、远离热源的地方,后部要留有空间,底部要垫搁架,电源线路与插座应专线专用。

四、所有计划免疫冷链设备仅专用于于贮存疫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存放疫苗的冰箱和冷库严禁存放其他物品、过期疫苗。

疫苗、注射器管理制度

1、严格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管理使用疫苗及注射器,实行专人管理。

2、建立、健全各种疫苗和注射器出入库台账,并做到账物相符。

3、疫苗按品名、批号、分类摆放,按规定的温度要求储存,并按先进先出,近期先出的原则,有计划的领取和使用疫苗及注射器,杜绝失效浪费。

4、冰箱内不存入除疫苗以外的其它物品。

5、严格遵守活疫苗、灭活疫苗的开启有效使用的时限。

6、认真做好过期、失效疫苗、注射器及废弃疫苗、注射器的销毁处理及记录。

7、若有发现疫苗或注射器外包装破损或从外观上有质量可疑,应暂停使用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

8、每日2次做好疫苗温度监测,并认真填写相关记录。

疫苗储存和运输安全管理制度

一、妇产科确定专(兼)职人员负责疫苗管理。

二、我院所进疫苗均由城区疾控中心提供,由预防保健科专管人员根据妇产科提供的领取疫苗计划,使用配发的冷链保温箱加冰排到城区疾控中心领取疫苗并及时运回医院。疫苗在运输到位后,应马上放置于冷库(冰箱、冰柜等冷链设备),保证疫苗质量安全。疫苗在运输过程中,温度每件应符合储存要求。

三、在接收疫苗时,应当索取和检查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提供规定的证明文件及资料。收货时应核实疫苗运输的设备、时间、温度记录等资料,并对疫苗品种、剂型、批准文号、数量、规格、批号、有效期、供货单位、生产厂商等内容进行验收,做好记录。符合要求的疫苗,方可接收。疫苗的收货、验收、在库检查等记录应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2年备查。

四、对验收合格的疫苗,应按照其温度要求储存于相应的冷藏设施设备中,并按疫苗品种、批号分类存放。

安全接种制度

一、预防接种全部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或自毁型注射器。使用的注射器必须是正规厂家的合格产品(具有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并通过计量认证)。

二、接种前核对疫苗的品名、批号、有效期等。无标签或标签不清,过期、安瓿破裂、变色、有凝块或异物的疫苗严禁使用。

三、接种时核对姓名、接种疫苗名称。检查一次性注射器包装是否完好,是否在有效期内。按接种技术规程和疫苗说明书进行接种。

六、做好应急药品的管理,设专人负责,定期查看药品是否在有效期内,以备出现异常接种反应时使用。

七、接种后须观察30分钟。

八、疫苗必须实行带冰接种。活疫苗开启后半小时,灭活疫苗开户后一小时未用完应废弃。

预防接种工作总结 篇10

此次活动是以健康教育大讲堂的形式举行的,通过向村委会的老百姓介绍预防接种相关知识,来提高老百姓对预防接种的认识。4月25日上午8:30,防保组成员准时来到宣传地点。在活动现场我们悬挂了有今年宣传主题的横幅“预防接种,守护生命”,同时摆放了各种各样的宣传展板,并且设立了宣传咨询台,摆放了大量的宣传预防接种的宣传折页及免疫规划的知识手册,张贴了宣传画宣传计划免疫知识,同时我们还在活动现场为前来咨询的群众介绍了预防接种知识,使人们很快的了解到了及时接种疫苗的重要性。

在宣传过程中,基本上前来接种疫苗的儿童家长都会领取宣传资料,并且还简单咨询了一些宣传内容等;我们在什么是计划免疫,计划免疫的程序,哪些疫苗是免费的,哪些是不免费的,接种疫苗前应做哪些准备,接种后应注意哪些问题等诸多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此次活动我们共解答群众问题50余条,发放宣传折页200余份,宣传手册100余册。

预防接种方法的革命 篇11

不过,要获得多种免疫力倒也并不容易。有些婴儿出生以后就开始打防疫针,而粗略计算一下,打全或接种全各种菌苗或疫苗至少要打二十一针,有些针打后还起局部或全身性变态反应。儿童不胜其苦,家长不胜其烦,医护预防人员也常年在辛劳。国家为了制造、运输、储存、消毒、打针,每年也要花赞若干亿元。

但是,这种状况正在改变,预防接种方法正经历一场革命。

自从七十年代初,科学家发现一类可以分段切开DNA(去氧核糖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长链的酶,叫做DNA限制性内切酶。这种酶如同基因(遗传的单位物质)手术刀,能够从基因组中选择某一特定的基因,把它切下。这一发现,使科学家很快于1973年发现了一种崭新的研究生命物质的手段——重新组合DNA技术,这好象电影拷贝的剪接,可以按照人为编制的蓝图在体外进行基因剪接和加工,再把改造过的基因送进生物体内,让它们表现出本来的面目,重组进去的病原性微生物的DNA可以表现它们原来的抗原性,可引起免疫,且无毒害。

1979年美国旧金山成立了基因工程公司,其他国家和地区也相继成立同样性质的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也已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并取得成果。

预防接种工作实施方案 篇12

1 接种车设计基本思路

1.1 目的

为方便农村儿童按时接种疫苗, 提高疫苗接种率, 确保疫苗接种质量, 预防接种车主要是针对儿童免疫规划而设计, 用于村级预防接种点的预防接种。

1.2 车辆配备

1.2.1 车型

厦门金龙大巴XMQ5160XYL, 外形尺寸10.6m×2.48m×3.470m, 前后两门 (接种时前门上, 后门下) 。预防接种车严格按照《佛山市村级 (临时) 接种点设置标准》要求进行配备, 车内实用面积17.04m2, 划分为接种区、咨询登记和观察区及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置区, 各功能区独立。其中接种区面积为5.28m2, 咨询登记和观察区面积为9.12m2,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置区为2.64m2。接种台可供2名护士同时开展预防接种, 车内可容纳30人同时开展咨询登记和接种。

1.2.2 设备、设施

内部配备车载冰箱、紫外线消毒灯、急救药械、计算机、读卡器、无线上网卡、不间断电源、激光打印机、电视机、DVD机、音响、空调机和饮水机等设备。

1.2.3 管理制度

制定严格的预防接种车管理制度、疫苗冷藏保管制度和安全注射制度, 符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佛山市村级 (临时) 接种点设置标准》中关于村级预防接种点的场所及接种要求[5]。现场对《广东省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二类疫苗收费标准》和《预防接种须知》等内容进行公示。建立疫苗储存运输设备档案, 对疫苗储存、运输设施设备运行状况进行记录。设置温度记录本, 定期监测疫苗储存温度。设置紫外线消毒记录, 专人负责, 每次记录。

2 管理模式

高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招标购置大巴1台, 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和《佛山市预防接种门诊考核标准》的规定, 完成硬件配置工作[5、6]。预防接种车由区疾控中心实施车辆管理, 实行定期、定点、巡回、便民服务, 定时定点到达各村级接种点, 提供接种的场所及设备。接种前的准备工作, 包括查漏、接种通知单的发放、疫苗和注射器的准备等, 现场接种的组织, 以及接种后资料录入、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置等系列相关工作由各镇级预防接种单位负责。接种车严格按照《佛山市预防接种门诊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和验收, 有效期为3年, 期满后由区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考核, 市卫生行政部门抽查复核、公示和通报。

3 接种车使用的效果评价

3.1 冷链质量得到保障, 接种安全性增加

3.1.1 冷链符合要求, 确保疫苗质量

接种车配置一台车载冰箱, 总容积为130L, 存放疫苗量大大增加。冰箱采用车载电源连续供电, 冰箱冷藏室温度维持在2℃~8℃, 冷冻室温度保持在-20℃。经过监测, 疫苗在储存、运输和接种整个冷链过程均达到相关温度要求, 保证了疫苗的质量。这种做法改变了过去在临时接种点内用冷藏箱储存疫苗的状况。冰箱的使用, 彻底解决了原来疫苗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表1)

3.1.2 分区明确, 流程合理, 消毒合格

接种车内科学划分为咨询登记和观察区、接种区和异常反应处置区, 分区明确, 接种流程合理。有了专用的接种场所, 也改变了过去寄生于村卫生站、借用场所和健康儿童与病人混杂的局面, 防止交叉感染[7]。车内设置医疗垃圾回收安全盒和专用医疗垃圾回收袋, 专人负责回收, 并设有交接记录, 防止污染环境和造成职业暴露。接种室内面积为5.28m2, 配紫外线消毒灯管2支, 每支30W, 符合《医院消毒技术规范 (2009版) 》要求[8]。 (表1)

3.1.3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置规范

为了对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出现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作出正确、及时处置, 预防接种车专门设置异常反应处置区, 区域独立, 设备齐全。配备诊床、供氧设备、小儿呼吸囊、血压计等设备和器械, 储备肾上腺素、地塞米松等常用处置药品, 并把过敏性休克处置流程图上墙张贴, 保证接种安全[5]。 (表1)

3.2 接种车提供优美舒适的服务环境, 群众满意度增加

预防接种车内环境干净整洁, 温馨舒适。前后配置两匹空调各一台, 饮水机一台, 家长可以在舒适的环境内等候。舒适优美的环境和贴心的服务使群众满意度大大增加。经调查, 群众的满意度达到98%。接种车启用至今, 未收到任何因预防接种问题引起的投诉。

3.3 提供定时定点接种服务, 疫苗接种率和接种及时率有保证, 相应传染病发病率降低

3.3.1 预防接种车的使用, 改变了过去临时借用接种场所, 或者寄生于乡村卫生站的情况

同时保障每月定时、定点的服务和规范、规律的接种, 使家长对预防接种工作信任度、重视度和主动性增强[9、10]。

3.3.2 疫苗的接种率和接种及时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相应传染病发病率降低

现场接种率调查结果显示, 一类疫苗的接种率由2011年的92.5%增加到97%, 二类疫苗开展种类增加到4~5种, 接种量也不断增加。接种地区也未发生疫苗针对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表2)

3.3.3 接种车配备计算机、无线网卡、打印机等设备, 实行信息化管理, 实时上网, 数据与全市同步

可实时进行接种信息查询、录入、儿童资料迁出和迁入等操作, 使卡证符合率显著提高, 免疫程序执行准确无误, 数据报表快捷准确。 (表2)

3.4 作为疫情处理应急接种的平台

接种车成为可机动的预防接种平台, 能迅速实施接种任务及预防重大疫情。2011年10月~2012年8月, 在多起麻疹疫情和流行性腮腺炎疫情的应急接种工作中突显其优势, 方便、安全、操作性强[4、5、14]。

3.5 经济效益

接种车在10个村级接种点巡回开展接种工作。原有接种点都是临时点, 存在房屋安全和接种安全等隐患, 不符合接种要求, 必须进行新建或改建。如果对所有接种点进行重新建设或改建, 按照每个接种点15万元计算, 共需要投入约150万元。接种车的使用, 可以减少对各接种点的反复投入, 节省了重复建设所需要的资金。

3.6 良好的宣传效应

接种车的投入是农村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的一项有效举措, 也是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体现。解决了基层预防接种工作的实际困难, 使农村居民对免疫规划工作的信心增强, 对塑造政府公共服务形象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在儿童等候接种疫苗时或接种后留观时, 家长可以通过观看电视宣传片、挂画和小册子等, 对疾病防控及预防接种等方面知识进行了解, 提高家长的防病意识, 让他们主动参与到预防接种工作中, 及时带小孩进行免疫[1、9]。

4 讨论

疫苗是一种特殊的生物制品, 它对储存、运输的环境温度有着严格的要求, 其失效很难从感官识别, 只有严格遵循冷链要求, 才能实现接种目的。接种车内配备符合要求的冷链设施, 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 保证了疫苗的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的冷链质量, 确保了疫苗接种的效果[6]。

预防接种车为群众提供安全的预防接种和优美舒适的服务环境, 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方便、安全的服务形式, 使高明区农村及偏远地区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和接种及时率大大提高。预防接种车具有符合预防接种要求的各种设备、设施, 可以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防接种车使用[5、6、13]。该模式减少了新建或改建多个村级预防接种点在人力和物力方面的重复投入, 节约了庞大资源的同时, 使农村服务对象同样享有优质的预防接种服务, 解决了该区农村预防接种工作存在的技术性问题[5]。预防接种车是区、镇、村三级防疫工作联系的桥梁, 是镇级防疫的巩固和补充形式。随着业务上的频繁接触, 使各级防疫工作更加紧密结合, 形成“以区带镇, 以镇带村”的模式, 进一步巩固该区三级防保网[1、2]。

预防接种工作计划 篇13

1.为全旗所有城乡0-6岁儿童提供安全、有效、免费、均等化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预防接种服务,为重点地区的重大人群提供疫苗接种服务,有效预防和控制疫苗针对的传染病。

2.一是做好免疫规划工作,六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旗疾控中心要定期对防保人员进行考核指导。

二、主要任务

(1)及时为辖区内所有居住满3个月的0~6岁儿童建立《预防接种证》和《预防接种卡》等儿童预防接种档案(含电子档案),并做好预防接种资料管理。

(2)根据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确定受种对象。

(3)采取预约、通知单、电话、手机短信、网络、口头、广播通知等适宜方式,通知儿童监护人,告知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地点和相关要求。农村交通不便的地区,可采取入户巡回的方式进行预防接种。在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可设立临时接种点,适度增加门诊开放的频率和服务时间等,提供便利的接种服务。

(4)接种工作人员在接种前应查验儿童《预防接种证》和《预防接种卡》或电子档案,核对受种者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及接种记录,确定本次受种对象、接种疫苗的品种,并填写知情同意书。

(5)接种工作人员在实施接种前,应当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情况。

(6)接种时的工作。接种工作人员在接种操作前再次查验核对受种者姓名、预防接种证、接种凭证和本次接种的疫苗品种,核对无误后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规定的剂量、接种部位、接种途径、安全注射等要求予以接种。

(7)接种后的工作。告知儿童监护人,受种者在接种后应留在留观室观察30分钟。接种后及时在《预防接种证》和《预防接种卡》上记录所接种疫苗的年、月、日及批号,有条件的地区录入计算机并进行网络报告。与儿童监护人预约下次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和地点。

(8)处理、报告和登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如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接种人员应及时诊治,按照“常见的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处置原则”进行处理。及时填写相关记录表,并向所在地的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告。

三、工作要求

(1)接种单位要求。接种单位必须为旗卫生局指定的预防接种单位,并具备《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规定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链管理制度并按照要求进行疫苗的领发和冷链管理,保证疫苗质量。

(2)接种人员要求。承担预防接种的人员应当具备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执业护士或者乡村医生资格。

(3)主动发现预防接种对象。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积极通过民政、公安部门等多种渠道,采取各种办法,主动发现未建卡建证的儿童。

(4)接种服务。至少每半年对责任区内儿童的预防接种卡进行1次核查和整理。合理安排接种门诊日,有条件的机构每周至少开展2次接种服务。

(5)接种单位的工作人员,在接种期间要及时对每名受种儿童填写《预防接种门诊日志》,必须填写每个栏目。接种完成后要填写《内蒙古自治区预防接种门诊每日疫苗接种与乡镇疫苗管理情况汇总表》。

新生儿首剂乙肝疫苗接种单位要及时登记和转发《新生儿首剂乙肝疫苗和卡介苗接种登记卡(三联单)》。

(6)开展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接种单位要及时录入和上传疫苗、注射器使用和接种等数据。

未开展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接种单位要按月上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常规接种情况报表》和《第二类疫苗接种情况报表》。

(7)做好疫苗管理,确保国家免疫规划疫苗1个月储存量,同时避免疫苗过期失效,对储存疫苗的冰箱须每日记录2次温度。

上一篇:蝉 贝壳教案下一篇:鲁迅小说故乡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