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 贝壳教案(精选8篇)
蝉 贝壳教案 篇1
蝉和贝壳
教学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一、导入新课:
生命真是一个奇迹:
一枝从淤泥里长出的夏荷,竟开出雪一样洁白纯净的花儿;一粒细细黑黑的萤火虫,竟能在茫茫黑夜里发出星星般闪亮的光;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竞开出像海洋一样湛蓝的花;一只毫不起眼的鸟儿,在树头唱出远胜小提琴的夜曲;一条柔软无骨的蚯蚓,居然能在坚实的土地里如鱼在水中似的自由遨游。美丽的生命在静静地绽放!那夏天里不断聒噪着的蝉儿,,那海边美丽的小贝壳,都会引起我们对生命 意义的追问和思索„„
二、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收敛: 宽恕: 短暂: 脆弱: 卑微: 一丝不苟: 2.解释词语: 收敛: 聒聒: 宽恕: 短暂:
一丝不苟: 卑微: 上苍: 把玩:
3.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小思,原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原籍广东番禺,一九三九年香港出生,一九**年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毕业,翌年进入罗富国师范学院进修,获教育文凭。七三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当研究员。八一年,以论文《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获香港大学硕士学位。她以笔名“小思”出版了散文集《路上谈》、《承教小记》、《日影行》、《不迁》、《彤云笺》、《香港文学散文》等。
三、研读思考《蝉》。
1.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一抑一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3.“斜阳里,想起秋风的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怎样理解这句话?
四、总结本文主旨。
五、知识拓展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研读思考《贝壳》。
教学目标:
1、揣摩作者借一枚贝壳领悟且阐释的对生命和人生的深刻体验,择取积极求实的人生态度和敬业求新的精神;
2、联系语境和结合托物释理散文的特点,明了本文的中心意思;
3、熟读课文,把握行文的思路,懂得作者是怎样借“贝”言“理”的。教学重难点:
懂得作者是怎样借“贝”言“理”的。
一、有关作者
席慕蓉,蒙古族,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及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毕业。她是台湾知名画家,更是著名散文家与诗人,著有诗集《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散文集《有一首歌》、《江山有诗》等。1981年她“从来没有刻意去做过些什么努力”的诗集《七里香》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读者喜爱。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她的作品浸润东方古老哲学,带有宗教色彩,透露出一种人生无常的苍凉韵味。
二、自由朗读课文,研讨下列问题: A、贝壳的特点是什么?
B、古人用贝壳做钱币的原因? C、作者倡导的人生态度是什么?
D、第5节中作者 感受、慨叹是针对什么而发的? E、第5节这句话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F、研讨“思考和练习”第二、三题
三、自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1、作者对贝壳的精美做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2、“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是一颗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说说你对这句话理解.四、《贝壳》的主旨
五、比较阅读:试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六、课堂小结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我们会高声回答:
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七、作业:仿照下列例子,你也写两句
1.生命就要像蝉一样,即使短暂,也要固执地等待。2.生命就要像贝壳一样,即使卑微,也要一丝不苟。
八、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收集一些有关小思和席慕蓉的诗文,让同学们自己去欣赏和品评。
2、课外搜集一些关于热爱生命、对生命执著追求的名人事例,并讲给你身边的人听听。
3、摘录一些咏赞生命的名句。
4、生命是盛开的鲜花.用它艳丽的花瓣铺就人生的道路:生命是美妙的乐章,用它跳跃的音符谱写生活的旋律;生命是翱翔的雄鹰,用它矫健的翅膀搏击广阔的天宇;生命是奔腾的河流,用它倒海的气势冲垮陈旧的桎梏。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打算怎样做,才让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更有意义?
5、写作:生命是辽阔的大海,蕴蓄着不尽的情思;生命是深邃的湖泊,孕育着无限的希望;生命是广袤的星空,绽放着智慧的花朵。请以“感受生命”为话题写——篇文章。
要求:题目自定,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少于500字。
九、拓展阅读:读文段,谈感受。席慕蓉精美片段积累:(1)所有的岁月都已变成 一篇虚幻的神话任它
绿草如茵花开似锦
也终于都要纷纷落下
在坠落的昏眩里
有谁能给我一句满意的解答
(摘自《无怨的青春•距离》)
(2)我喜欢回顾,是因为我不喜欢忘记。我总认为,在世间,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时刻似乎都有一种特定的安排,在当时也许不觉得,但是在以后回想起来,却都有一种深意。我有过许多美丽的时刻,实在舍不得将它们忘记。(摘自《成长的痕迹•回顾所来径
(3)整个人类的生命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着的艺术创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开始,在我之后也不会停顿不会结束,而我的来临我的存在却是这漫长的琢磨过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点,我的每一种努力都会留下印记。(摘自《生命的滋味》)
席慕容的诗歌
乡愁
故乡的歌 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 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 挥手别离
离别後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树的画像
当迎风的笑靥已不再芬芳 温柔的话语都已沉寂 当星星的瞳子渐冷渐暗 而千山万径都绝灭踪迹 我只是一棵孤独的树 在抗拒著秋的来临
蝉 贝壳教案 篇2
知识与能力:
积累字词,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过程与方法: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2、对比探究阅读。情感态度价值观:
联系生活实际,在熏陶感染中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2、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反映的情感 教学难点:
1、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2、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反映的情感 教学方法:朗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诗人王家新通过一首《在山的那一篇》把自己在亲身经历中的人生感悟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今天我们来看看作家小思和席慕容对人生有哪些感悟呢?他们又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来学习短文两篇。一篇是小思的《蝉》,一篇是席慕容的《贝壳》。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小思和席慕容。
二、走进作者
1、《蝉》选自《承教小记》,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wěi銮luán,另有笔名明川、卢颿。祖籍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
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判,参与各种文学活动。
2、席慕容,生于1943年,台湾女诗人,出生在四川。1981年,台湾出版席慕蓉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出版七次,造成:“席慕容旋风”。席慕蓉既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性诗人,又是一位卓越的女画家,因此,她的诗具有极强的画面感。诗情画意、情景交融是她诗的最显著的特征。她的诗空灵、奇幻、辽远,令人回味无穷,同时又深沉、豪放、旷达,具有极强的个人特征和风格,精炼隽永而富于哲理是她诗的另一个特点,因此耐读。主要作品《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写给幸福》《河流之歌》、《有一首歌》等。
三、初读课文,弄清字词 收敛(liǎn):本课指收拢。聒聒(ɡuō):持续嘈杂,本课指不停地叫。宽恕(shù):宽容饶恕。
短暂(zàn)
颤(chàn)动 一丝不苟:(gǒu)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小的地方也不马虎。卑(bēi)微:卑贱微小,地位低下。上苍:上天。
把玩:拿在手中玩赏。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学生分组朗读,体会)
过渡:下面我们朗读课文,读的时候要吐字清晰,融入感情,同学们仔细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变化。
2、抽学生朗读(可以自己设计)《蝉》{配乐} 《贝壳》,配乐。
3、全班齐读。
过渡:在读的过程中,请注意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对蝉的感情有没有变化?有什么变化?作者通过哪些语句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呢?
4、在读《贝壳》的过程中请大家注意,作者对贝壳是种怎样的感情?(评价:声音优美,融入了自己的感受。)
四、合作探究
1、把握两篇文章的感情脉络。
下面我们来分析课文,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虽然是一篇小的哲理散文,但是文章的结构脉络也是比较清晰的。文中是一条非常鲜明的线索就是作者的感情变化。作者对蝉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目光首先停留在课文第一、二自然段。首先作者表达了对蝉的一种什么感受?
一个字来概括。对是“烦”。烦它什么呢?它的“知知不休的叫声”。就在我们记忆中涌现知知不休的叫声出现的时候,并试图带着这种感觉读到结尾时,却发现作者感情发生了变化,这时他对蝉的情是什么呢?用一个词概括,对了,是宽恕。从哪里能看出来呢?“忘却恼人的聒聒”。
为什么作者的感情会发生变化呢?(整理出下面的板书)
知知不休的叫声
抑
↓烦
蝉
特殊的生命经历
↓思考
忘却恼人的聒聒
↓宽恕
扬
2、在对蝉的独特的生命经历的思考,似乎让我们看清了作者要讲述道理,能够看出文章的主旨,那么《蝉》主旨是什么呢?大家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一些标志性的句子。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
哪管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3、大家读完《贝壳》了,贝壳的主旨又是什么呢? 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贝壳》。作者刚刚拿到手上的时候,觉得贝壳是什么?
然后作者由贝壳联想到了什么?由贝壳里的生命又想到了什么?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思路。(整理出下面的板书)
艺术品、宝贝
喜爱 贝壳
脆弱卑微的生命
赞叹 贝壳
精致、仔细、一丝不苟
“我”自己
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
立志 人生 第二课时
一、导入
生命是多彩的朝霞,映照着广阔的大地;生命是智慧的火花,点缀着灿烂的星空;生命是美丽的鲜花,装扮着绚丽的人生。生命真是一个奇迹。一枝从淤泥里长出的夏荷,竟开出雪一样洁白纯净的花儿;一粒细细黑黑的萤火虫,竟能在茫茫黑夜里发出星星般闪亮的光;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竞开出像海洋一样湛蓝的花;一只毫不起眼的鸟儿,在树头唱出远胜小提琴的夜曲;一条柔软无骨的蚯蚓,居然能在坚实的土地里如鱼在水中似的自由遨游。夏天里不断聒噪ɡuō zào 着的蝉,海边一枚小小的贝壳,都会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
二、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交流
1、《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原因,也是由蝉引发的关于生命的深刻道理。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厂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2、《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作者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苍却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
三、合作理解,讨论回答
再次默读全文,思考下面问题:
1、《蝉》一文中的“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噪”,“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我们一般是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有新意。它赋予秋风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厂进来。言少而意浓。
2、《贝壳》—文中的“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此句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点,空间要多一点,以,一颗感激的心情表达珍惜、回馈生命的激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3、《贝壳》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巳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尸你怎样理解此处的“怎样固执而又怎样简学-的心”?
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不是人们对她的绝对地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平常但执著的爱的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白谦的说法,其实足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4、试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1)都是由—„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都细致人微,笔触清柔而自然。
不同之处:(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蝉的生命意义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丁白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留下令人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收集一些有关小思和席慕蓉的诗文,让同学们自己去欣赏和品评。
生命是盛开的鲜花.用它艳丽的花瓣铺就人生的道路:生命是美妙的乐章,用它跳跃的音符谱写生活的旋律;生命是翱翔的雄鹰,用它矫健的翅膀搏击广阔的天宇;生命是奔腾的河流,用它倒海的气势冲垮陈旧的桎梏。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打算怎样做,才让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更有意义?
五、教师小结
这两篇短文都从细小、具体的事物中让我们感悟出深刻的人生道理,引起了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思索。是啊,天真烂漫的童年是人生的春天,血气方刚的青年是人生的夏天,沉着稳健的中年是人生的秋天,步履蹒跚的老年是人生的冬天。逝者如斯,青春不再。躯体的老化是自然规律.但人只要我们保持心灵的春天,生命将永远年轻!
六、作业
1、实践作业:课外搜集——些关于热爱生命、对生命执著追求的名人事例,并讲给你身边的人听听。
2、写作:生命是辽阔的大海,蕴蓄着不尽的情思;生命是深邃的湖泊,孕育着无限的希望;生命是广袤的星空,绽放着智慧的花朵。请以“感受生命”为话题写——篇文章。要求:题目自定,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少于500字。板书设计
知知不休的叫声
抑
↓烦
蝉
特殊的生命经历
↓思考
忘却恼人的聒聒
↓宽恕
扬
艺术品、宝贝
喜爱 贝壳
脆弱卑微的生命
赞叹 贝壳
精致、仔细、一丝不苟
“我”自己
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
立志 人生 板书设计:
蝉
聒噪、瘦弱————延续生命
抑
————
扬
哲理:…………
贝壳
生命脆弱、卑微————居所精致、仔细
《短文—蝉贝壳》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短文两篇—蝉、贝壳》是九年级义务教育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这两篇散文语言清新、凝练、意味隽永,因而既是指导学生朗诵的好材料,又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的经典之作。两篇文章都是精致而内涵深刻的优美散文,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自读《蝉》与《贝壳》,将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来对比欣赏。
2、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年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易于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思维。有感情的朗读时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但对已初一的学生来说,较难以达到。因此需要教师师范朗读,指导诵读。要注意引导学生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发现两篇文章都是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分析
(一)结合上述的教材和学情分析,以及新课标中对阅读教学“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的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2、了解欲扬先抑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对比探究阅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二)依据教学目标,本课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感受作品语言优美、细腻的风格,学习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
教学难点:对比探究阅读;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方法。
三、教法学法分析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利用多媒体课件,以诵读—鉴赏—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散文阅读能力。我准备采用的方法有:创设情景法、朗诵指导法、诱导点拨法。
学法指导:
在对本课的学习过程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朗读法、对比探究阅读法法。
四、教学过程
依据上述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并以语文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我设计了六个环节来完成这一课的教学。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入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痛苦又何尝不是一种美丽呢?”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篇优美的散文,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吧。
2、夯实基础
(1)知人论世,作者简介
小思和席慕容的相关介绍,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活历程和创作情况。
(2)检查字词预习,为更好阅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3、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听准字音,注意朗读的感情、节奏。目的是“品语言,入意境,展想象”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出语气,读出感情。此环节教师指导诵读,通过范读、指导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初步感知文本表达的情感和哲理。在读的过程中,请学生思考:
(1)、《蝉》这篇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2)、《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此环节的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并且要求学生联系文章的主旨以及问题所处的具体语境作深入的分析和解答。
明确答案:
1、“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
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了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2、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并没有就此停笔,而是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4、研读赏析,合作探究。
(1)、《蝉》一文中的“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颜色”给你怎样的感受?
(2)、《贝壳》一文中“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3)、《贝壳》课文最后一段说 “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
(4)、这两篇散文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研读赏析课文,对文本进行深入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通过对比阅读和思考,更深一步的分析体会两篇短文的写作手法。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这一环节中,要把着力点放在过程上,既要看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还要看是否做到全员参与和全程体验,更要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以及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明确答案:
(1)、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
(2)、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感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因为爱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为热爱生命,她加倍喜欢美。在作者的心中和笔下,这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她才会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仔细、一丝不苟。
(3)、作者并不希望建立叱咤风云的丰功伟业,她只想像那颗小小的贝壳,用仔细、精致、一丝不苟来塑造执著而美丽的形象,回馈生命,打动人们。“固执”和“简单”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表现了她并不渴求人们对她绝对地赞美和崇拜,她渴望的是一种感动,希望能像贝壳的美感动她一样感动着世界。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4)、明确: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5、课堂小结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我们会高声回答: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6、布置作业
生命是辽阔的大海,蕴蓄着不尽的情思;生命是深邃的湖泊,孕育着无限的希望;生命是广袤的星空,绽放着智慧的花朵。请以“感受生命”为话题写——篇文章。要求:题目自定,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少于500字。
五、板书设计
短文两篇
蝉 ——珍惜生命——欲扬先抑
蝉 贝壳教案 篇4
——“立足文本,学习写作”教学尝试
博野县第二中学 李丽贞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意的能力,养成圈点批注的读书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生命的意义,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运用于写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一抹清脆欲滴的新绿能让我们联想到哪两个字?(板书:生命)生命不只属于我们人,同学们还能联想到大自然哪些事物?(学生随意说)师出示范例: 草原上奔驰的野马
学生仿照示例,你能联想到------(生自由回答,包括动物植物静物的例子)(如:蓝天上搏击的苍鹰,沙漠中昂首前行的骆驼,地底下蠕动的蚯蚓;墙角里怒放的野花,马路边参天的白杨;大海中风浪里的白帆,广阔平原上呼啸的列车,亦或是老师手中默默的粉笔……)师板书于黑板: 草原上奔驰的野马
墙角里怒放的野花
大海中风浪里的白帆 看一组图片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世界万物都有它们存在的价值,我们能从它们身上看到生命的力量、想到生命的意义、悟出生命的真谛,就像夏天聒噪的蝉,海边沙地的一枚小小的贝壳……今天,我们学习《短文两篇---<蝉><贝壳>》.二、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1、字词准备,词语释义
(首先认识一下本课出现的字词)
收敛 liǎn
聒聒 guō
宽恕 shù
卑微 bēi
响彻 chè
一丝不苟 gǒu
聒聒:持续嘈杂,本课指不停地叫。
一丝不苟: 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小的地方也不马虎。卑微:卑贱微小,地位低下。把玩:拿在手中玩赏。学习《蝉》——
2、听读课文,思考问题
听老师朗读课文,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
(1)文中是如何描写蝉的?
用
画出
(2)作者从中感悟到了生命或人生的什么?
用~~~~~~~~画出 生回答,齐读蝉的生命意义的语句。
师:本文由“蝉”这个小小的“物”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
3、默读课文,具体分析
(1)作者抓住了“蝉”的什么特点来写的?(在原文中找出相关词语或句子圈起来。)
(物:知知不休、小、响、病蝉等)(2)蝉的哪一点触动了作者?
(触动点:17年等到一个夏天,生命完结)
(3)蝉的生命意义是什么?作者的感悟是什么?
(志: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不管生命长短,都要积极面对。)小结:要写好托物言志的散文就要先写好“物”,抓住物的特点具体描绘;再找到触动点,由物的哪一点进行联想;进而想到生命或人生的什么意义,这就是“志”,揭示出文章中心,意蕴深刻。
(4)作者对蝉的态度是怎样的?结合文中语句分析。(烦----惊----叹----恕)
这种写法叫做“先抑后扬”或“欲扬先抑”,能够使文章有波澜。
小结:因此,要想写好托物言志的文章,还有一点要向作者学习,就是“要倾注感情”,你笔下的物才会有灵性。
总结:怎样写好托物言志的散文?
1、抓特点重描写(物)
2、找准触动点
3、立意要明确(志)
4、倾注感情写
蝉虽然烦人、弱小,但蝉一生的经历给人的启示却是深刻的。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贝壳》—— 默读课文,看谁找得快!
1、文中是如何描写贝壳的?
(用横线画出)
2、作者从中感悟到了生命的什么意义?(用曲线画出)细读课文,具体分析:
1、作者抓住了贝壳的什么特点来写的?(物:贝壳小、坚硬、精致)
2、贝壳的哪一点触动了作者?(触动点: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给它制作的居所却多精致,仔细、一丝不苟)
3、贝壳的生命意义是什么?作者的感悟是什么?(志:要把自己的事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
4、作者对贝壳的感情是怎样的?(赞叹)
三、练笔
我们来回顾课的开始时,提到的几种事物,你感悟到了什么?
物
→
志
草原上奔驰的野马
→
生命有激情,才能活得轰轰烈烈 墙角里怒放的野花
→
1生命从不卑微,要活出自己的精彩
2不做井底之蛙(由冰心小诗引导)大海中风浪里的白帆
→
做生活的勇者,笑对一切
(附: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变小了。——冰心)
师: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请用一颗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眼睛,寻找自然之美,感悟生命的意义。
作业:请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选大自然一事物抒发你对生命(人生)的理解和思索,400字左右。
学生习作:
蜜蜂
里村中学七年级一班 郄宇飞
一天,我正在写作业,一只很小的蜜蜂飞进了我的房间。蜜蜂的“嗡嗡”声使我很烦,再加上,我正在做一道很难的题,所以我气冲冲地拿起书朝那只蜜蜂打去。那只蜜蜂受了一点伤又飞了起来。我急忙又挥了一下,将那只蜜蜂打在了地上。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它又坚强地飞了起来,我呆住了,我已经感觉到了一股顽强的生命力,是那么强烈。我注视着那只蜜蜂,看着它向外飞去,只见它没飞出去多少就摔在了地上,它不气馁,继续向外飞,一不小心,跌落在“洗脸盆”里,我看着它“扑通”着翅膀,溅起水花,水上一层层的波纹动着,没过一会儿,那只蜜蜂便死去了。
这样一个小东西,生命竟如此顽强,我不禁肃然起敬,比起这个小东西来,我们经历的挫折比它多得多,是不是也应该像蜜蜂一样坚强面对挫折与打击,给后人留下值得珍惜惊叹的东西来吧!也许在千年之后,会有人对我们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顽强的生命啊!”
垂柳
里村中学七年级一班 郄宇飞
学校里有几棵高大的垂柳。
它们的根深深地扎在泥土里,给它们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和充足的水分。垂柳最大的特点是:它的枝条都是向下垂着的,越长得高,枝条就越垂得低。一阵微风拂来,柳条左右摇摆,好像一个少女甩动着柔软如丝的头发。
《贝壳》教案 篇5
一、自学内容及自学目标
1.自学内容
《贝壳》
2.自学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2)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3)请学生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二、重点、难点
重点: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难点:拟人手法的运用。
三、自学提纲
1、作者简介
席慕蓉,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等。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1943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港迁至台湾。她从小酷爱绘画,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学习。后在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任教。多次举办画展,出版画册并获奖。1981年她“从来没有刻意去做过些什么努力”的诗集《七里香》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读者喜爱。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2、品读课文,找出运用拟人手法的句子。
3、再次朗读课文,请学生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4、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四、自学测评
1、《同步测练考》第7、8题。
五、你认为的疑点、难点是什么?
互动学案
一、教师预设疑、难、拓展点及解决办法。疑点:
了解本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解决办法
提醒学生从联想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难点:
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解决办法:
提醒学生从想象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拓展点:
《贝壳》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
(作者并不希望建立叱咤风云的丰功伟业,她只想像那颗小小的贝壳,用仔细、精致、一丝不苟来塑造执著而美丽的形象,回馈生命,打动人们。“固执”和“简单”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表现了她并不渴求人们对她绝对地赞美和崇拜,她渴望的是一种感动,希望能像贝壳的美感动她一样感动着世界)
课外阅读欣赏席慕蓉或小思的几篇诗文。
解决办法
从作者的生平事迹,探寻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师记录新生的问题。
三、课堂小结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我们会高声回答: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课堂测评
初一语文《蝉》教案 篇6
指导思想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2、了解欲扬先抑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过程与方法: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对比探究阅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二)依据教学目标,本课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感受作品语言优美、细腻的风格,学习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教学难点:对比探究阅读;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方法。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蝉》 一.导语:
在中国古代,有一种昆虫得到了许多诗人的眷顾,它多被赋予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曾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被称为北宋第一贫平民词人柳永也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之句.为什么小小的蝉会吸引如此多的文人墨客的关注,它有什么特别之处?我想学完本课大家就会明白这个问题了.二.字词积累
零落 断续 收敛(liǎn)宽恕(shù)颤动(chàn)三:作者介绍
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祖籍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 四.整体把握
这是一篇短小的哲理散文。作者用先抑后扬的手法,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从写蝉的聒噪,到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刻意表现了蝉的惹人厌烦和微不足道的一面。然而当知道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本来无足轻重甚至恼人的蝉令作者惊讶起来。何必这样受苦而又执著?朋友的话
揭示了朴素而深刻的哲理:生活历程就是如此,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不管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而已。
结尾作者写自己被这蝉的生命意义感动着,“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又照应到文章开头的“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的“烦”字上,但已经从开头的“烦”变成现在的宽恕,形成一个首尾照应又有变化的完整结构。文虽短而理深厚,言有尽而意无穷。它提示着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四.朗读课文,理清作者的感情思路,了解本课的写作手法。
第一段:交代了故事的主人公——蝉,作者在文章开篇对于蝉的感情是厌烦的.烦 第二段:作者无意间拾得病蝉,病弱脆微仅仅为了一个夏天而已,令作者觉得微不足道,不足挂齿.第三段:朋友说他为了活一个夏天,竟在土中埋藏了17年,使作者感到无比惊讶。
第四段:十七年只为活一个夏天,作者宽恕了它那烦人的聒噪。
明白段意与作者感情变化之后进而分析写作手法欲扬先抑或者先抑后扬。五: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可以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了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六:名句赏析
“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颜色”给你怎样的感受?
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七:作业布置
《蝉》名师教案 篇7
(一)教学建议
1.在学习之前指导学生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尽可能多个版本,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课外阅读结合起来。
2.本文写的是“蝉”,这是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话题。尽管每个夏天都可以见到这个小小的生命,会对它们有不同的情感,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真真切切的了解蝉的丰富多彩的生命历程,会对蝉有全新的认识,进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获得新的体验。
3.法布尔细致的观察,客观的记录,他身上体现出的可贵的科学的创新精神,这可以让学生讨论,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如何启发和借鉴。
教学建议:一课时
(二)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说明文,对法布尔的作品已经有了自己的阅读积淀和不同的看法,但大部分同学的阅读还是浅层次,没有深入,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既要让他们对作品内容已进行概括、分析的能力,同时通过具体词语句子分析掌握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学习法布尔孩童般的纯真童心,潜心观察,科学创新的解读自然界中那些无言的昆虫,探究它们丰富多彩的生命历程,神奇的本领,进而尊重生命,亲近自然。学生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只要给他们机会就会展示出来。因此,多注重课前预习指导,课堂引导得当,他们就会迸射出智慧的火花。
二、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的音词义,了解作者及作品《昆虫记》相关知识。2.掌握文艺性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3.概括文章内容,学习作者葆有纯真爱心,潜心观察、科学记录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艺性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2.理解文意,概括蝉的地穴,蝉的卵写作的内容,体会法布尔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方法
情境渲染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加上教师亲自写作的范文,营造与课文内容想吻合的浓厚的学习氛围。
合作探究法:用于文本内容的分析。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圈点勾画,紧抓关键词,研讨交流,大胆质疑,以感悟词语句子中作者渗透的对蝉生命历程真实准确的记录和真挚的情感。
诵读教学法:本文有情节,有描写,读起来像小故事,通过诵读精彩句子和语段,感受其中的趣味,关注作者的细致观察,客观记录。文中体现出的浓浓的科学精神。
五、教学过程及要点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的音词义,了解法布尔及《昆虫记》相关知识。2.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文段内容。
/ 6
3.掌握文艺性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4.学习作者葆有纯真爱心,潜心观察、科学记录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文段内容。2.掌握文艺性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3.学习作者葆有纯真爱心潜心观察、科学记录的精神。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老师范读自己的文章《说蝉》。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说 蝉 李 艺
夏天的世界是蝉的世界,三五个、七八只,在夏日炎炎的时候,各据一两高枝,引商刻羽,高唱着对阳光的一曲颂歌,偶尔飞过别枝,远远望去,碧空中几处黑点,居然也如小鸟一样翩迁。聒噪
蝉的鸣叫声仿佛在嚷着“知了,知了”,于是好事者便写了寓言嘲笑它,草木一秋的小小年纪,就不知道天高地厚,整天“知了知了”地知道什么。可是蝉不懂文学,照样“知了知了”地嚷个不停。七月流火的夏日,本已经够热的了,再听着蝉的聒噪声,更添了一种无名的烦躁。古时候的寺庙里倒常是有高树鸣蝉,也不知那些佛家的修行者如何可以对此做到置若罔闻,反正我是不行。
古人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高士,很有些激赏,更多的却是同病相怜的惺惺惜惺惺之感,其中尤以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最为声悲,“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远,风多响易沉。”李义山也有诗云:“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诗人是敏感的,从蝉声中可以听出“发声幽息”,更能感慨出“仆失路艰虞”。
我没有诗人的气质,也没有诗人的敏感,从蝉声中想到最多的还是童年时的趣娱。同样的炎炎夏日,在儿童眼里,是生机与活力张扬的季节,树撑起绿的华盖,水荡起绿的涟漪,蜻蜓在飞,鱼儿在游,知了在叫,春天虽然美丽,但终究不如夏那么热烈奔放,何况蝉的鸣唱,在春天是听不到的。经常是五六个小伙伴,跑到林荫中,用竹竿缠上蜘蛛网,攀到树干上粘知了,运气好呢,一次能粘十来只,装在小盒子里,像得了什 么宝贝似的,听着盒子里的悲鸣,有一种胜利者的得意,——后来回忆起,这大约就是精神分析学者称之为“虐物恋”的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的不自觉表现罢,人之初,性本善看来是靠不住的。童年时的许多“惊天动地”的事都渐忘却了,唯有这件事,久萦亘于怀,总觉得对蝉有些歉疚。生灵何辜,人类捕之戏之,歌之咏之,其实都是有违其自然天和的。
黄昏渐渐薄近了,霞光也越来越淡了,夕阳一树,“蝉噪林愈静”的境像渐静默了下来,蝉是应时而动的翼虫,它不会为黄昏而歌,为暗夜而吟,它是阳光下的昆虫,只为阳光而歌唱。”
顺势导入,今天,我们就随着法布尔的不一样的笔调,一起来认识蝉的丰富多彩的生命历程。
二、检查预习,积累字词义,作家作品。
/ 6
1.读准字音,准确写字形,牢记词义。①字音
暴晒(bào shài)金蜣(qiāng)窠(kē)隧道(suìdào)地穴(dì xuã)黏土(nián tǔ)涂墁(tú)刹那(chà nà)纤弱(xiān ruî)臃肿(yōng zhǒng)罅隙(xià xì)轧(yà)蚋(ruì)鳍(qí)车辙(chē zhã)钹(bï)跳蚤(tiào zǎo)
②多音字
sāi 堵塞 bï轻薄 塞{ sài 要塞 薄{ bî薄荷
sâ闭塞 báo薄纸 ③易错字形
燥(zào)干燥 塌(tā)倒塌 蜣(qiāng)蜣螂 黏(nián)黏土 躁(zào)急躁 榻(tà)下榻 羌(qiāng)羌族 拈(niān)拈须 操(cāo)操行 墁(màn)涂墁 噪(zào)噪声 幔(màn)窗幔 ④重要词语。
刹那:极短的时间;一念之间。纤弱:纤细柔弱。
臃肿:肌肉肿胀 或者物体粗大笨重。
抵御:全力抵抗入侵之敌。掠夺:抢劫,夺取。
无动于衷:无:没有。衷:内心。动,动作,触动。指心里一点也没有触动,一点也不动心。
开合自如:自如:不受阻碍和拘束。打开闭合不受拘束,形容按照自己的意愿办事。欢愉:欢乐愉快。寻觅:寻求;寻找,探索。2.作者作品。
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法布尔及《昆虫记》有关资料。
法布尔(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一生最大兴趣,尽在于探索生命世界的真面目,发现自然界蕴含着的科学真理。正因为他热爱真理所以他撰写《昆虫记》时,一贯“准确记述观察得到的事实,既不添加什么,也不忽略什么”。法布尔的心中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他以人性观照虫性,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无不渗透着人文关怀;并以虫性反观社会人生,睿智的哲思跃然纸上。在其朴素的笔下,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如优美的散文,人们不仅能从中获得知识和思想,阅读本身就是一次独特的审美过程。
《昆虫记》是法布尔以毕生的时间与精力,详细观察了昆虫的生活和为生活以及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然后以其观察所得记入详细确切的笔记,最后编写成书。《昆虫记》十大册,每册包含若干章,每章详细、深刻地描绘一种或几种昆虫的生活:蜘蛛、蜜蜂、螳螂、蝎子、3 / 6
蝉、甲虫、蟋蟀等等。
三、合作学习,圈点勾画文章内容。
教师导学:请同学们分小组快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概括文段主要内容。1.理清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1段)写“我”有研究蝉的好环境,引出下文,强调作者写作的真实准确。第二部分(2—11段)写蝉的地穴及蝉出洞脱皮的过程。第三部分(12—17段)写蝉产卵及蚋怎样破坏蝉刚产出的卵。第四部分(18—24段)写蝉卵孵化,幼虫出壳及幼虫挖穴隐藏。
第五部分(25—26段)作者发出感慨,蝉生长的艰难,进而让人们喜爱它们,尊重生命,亲近自然。
2.思考,交流。蝉的地穴和蝉的卵具体写了哪些内容?
第一部分《蝉的地穴》里,作者由外到内,依次说明孔口出现的位置,洞口的大小。最有趣的是蝉的神奇的本领,它像矿工或铁路工程师那样修建的地穴不会坍塌,蝉还能在隧道里具体考察外面的天气情况。作者在花了大量时间的精确观察下,科学细致地描述了蝉出洞脱皮的艰难过程。
第二部分《蝉的卵》这一章节,作者先说明蝉产卵选择的地方、方式、数量,产卵的过程。再具体生动而准确的描述蚋是怎样破坏蝉刚产出的卵,描写这部分时,还渗透了法布尔对蝉卵的悲悯怜惜之情。接着将笔调转为活泼,描写蝉卵孵化,幼虫出壳,字里行间洋溢着生命的喜悦。最后幼虫开始挖穴隐藏投入严肃的实际生活。
四、合作交流讨论以下精彩句子,掌握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教师出示以下句子,学生通过关键词语分析出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讨论1.蝉的隧道大都是深十五六英寸,下面较宽大,底部却完全关闭起来。明确:“大都是”“十五六英寸”“完全”,这些词语从程度和数量上都真实而准确说明作者细致的观察,科学的表述。
讨论2:接着,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
明确:采用拟人手法,把蝉当作体操运动员来写,生动有趣的写出蝉离开壳的过程。讨论3:假定它在早晨九点钟占据了树枝,大概要到十二点半才扔下它的皮飞去。明确:九点钟到十二点半,一方面写出作者细致耐心的观察,真实准确的说明蝉全部脱出壳需要三个半小时。
讨论4:在阳光暴晒的道路上有好些小圆孔,孔口与地面相平。
明确:在道路的前面加“阳光”“暴晒”两个限定词语,准确写出小圆孔出现的位置,也反映出作者观察的真实细致。
讨论5:我要考察它们遗弃下的储藏室,必须用刀子来挖掘。
明确:“必须”这个副词从程度上,“刀子”从工具上,一方面看出作者观察的真实,记录的准确,另一方面也写出蝉建造的地穴之坚固。与后文“未长成的蝉的地下生活,至今还是个秘密。不过在它来到地面以前,地下生活所经过的时间我们是知道的,大概是四年。”这句话相呼应,突出蝉生长的艰难。
讨论6:这小圆孔约一英寸口径,周围一点儿土都没有。
/ 6
明确:“约”表示估计;“一英寸”“一点儿”用数量词准确而真实的说明小圆孔形状。讨论7:其实,它干起活来简直像矿工或铁路工程师。
明确: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蝉当作矿工或铁路工程师,生动形象写出蝉神奇的本领。……
师生明确,总结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
文艺性说明文是说明文的一种,运用形象化的手法来介绍事物、阐述事理的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它与其他说明文不同之处,是采用了文学的表现手法。特点: ①短小精练,一篇集中说明一个问题。②资料可靠,数据确凿,力求知识的科学性。
③文笔轻松、活泼、生动、形象,颇有文采,有叙述,有描写。④题材新颖、适时,是广大读者所关心的问题。
⑤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多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科学融入艺术之中,富有情趣,引人入胜。
文艺性说明文具有较多的文学色彩。科学小品、名胜古迹、文物的说明简介等都属于这一类。写法活动活泼,富有情趣,多采用文艺笔调。比如,课文《松鼠》《绿色蝈蝈》都属于文艺性说明文。
老师启发学生再找出类似句子相印证。并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1.文艺笔调。本文不像一般的说明文那样平实,而是灵活生动,不拘一格。既有对蝉的地穴和卵的形象描写,又有个人感情的流露。2.生动传神的语言。作者对蝉充满了悲悯喜爱之情,因此在语言的使用上尽量生动感人。比如,“可怜做母亲的对此一无所知”“幼虫落地之前,就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绳端摇摆着”这些语言都很生动传神。3.拟人手法的运用。像“其实,它干起活来简直像矿工或铁路工程师”“身体在空气中渐渐变坚强了”等都运用了拟人手法。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
五、合作探究法布尔孩童般的纯真童心,潜心观察的毅力。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出词语句子,然后全班交流分享。讨论1.空壳挂在树枝上,有时可达一两个月之久。
明确:“一两个月”表达出法布尔潜心观察,对人类的“远亲”—昆虫的无限温情。讨论2.这个刚得到自由的蝉,短期内还不十分强壮。在它的柔弱的身体还没有精力和漂亮的颜色以前,必须好好地沐浴阳光和空气。
明确:“自由”“强壮”“柔弱”“漂亮”“沐浴”这些词语的运用,可以看出法布尔对蝉的喜爱,对自然的亲近,对生命的尊重。
讨论4:我从放大镜里见过蝉卵的孵化。
明确:用“放大镜”来仔细观察蝉卵的孵化,可见法布尔具有孩童般的童心和细腻的科学的严谨的观察力。
讨论5:接着,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这个动作使尾端从壳中脱出,总的过程大概要半小时。
明确:“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采用拟人的手法,像体操运动员表演体操,生动形象
/ 6
的描写出蝉离壳的过程。“腾跃”“翻转”“倒悬”“伸直”“张开”“翻”“钩”“脱”等动词用得非常准确,具体生动地展现蝉脱壳的整个过程之艰难,漫长。
讨论6:普通的蝉喜欢在干的细枝上产卵。它选择最小的枝,像枯草或铅笔那样粗细,而且往往是向上翘起,差不多已经枯死的小枝。
明确:这个自然段记录蝉产卵的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观察是多么的仔细,用笔是多么的准确。蝉在干的细枝上产卵,最小的枝,小到什么程度,作者用枯草或铅笔来比较。而且小枝还需要那种翘起的,并不是枯死的,只是差不多。“最小”“往往”“差不多”这些词语的运用,看出作者的科学严谨的态度。力求准确无误的记录。
讨论7:鱼形幼虫一到孔外,皮即刻脱去。但脱下的皮自动形成一种线,幼虫靠它能够附着在树枝上。幼虫落地之前,就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绳端摇摆着。
明确:这一段着力描写幼虫脱下皮,在树枝上活动的情态。作者笔调转为活泼,用拟人的手法,当作一个可爱的婴孩,晒太阳,踢踢腿,试试力,这些动作描写,生动而具体地展现出蝉的幼虫的调皮,惹人喜爱,字里行间也洋溢着作者看到蝉的幼小生命的喜悦。
讨论8: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来之不易的刹那欢愉呢?
明确:这一段作者先用“四年”与“一个月”进行对比,突出强调蝉生长的艰难。作者怀着孩童般的纯真爱心,诚心诚意跟蝉交朋友,进行心灵的交流和沟通,他是如此的理解无言的蝉,进而希望人们喜欢它们,理解它们微不足道但一样伟大的灿烂的生命。
……
课堂小结:《昆虫记》是法布尔在数十年观察的基础上写成的巨著,其中既有准确翔实的客观记录,又倾注了他对“人类的远亲”——昆虫的无限温情。本文笔调活泼,读起来饶有兴趣,让我们对蝉这个小小的生灵有了全新的认识。文章语言真实准确,灵动而又蕴涵着真挚的感情,这一点我们在写作中应该好好借鉴,让我们再次深情的朗读课文中精彩的语句,体会法布尔孩童般的纯真爱心,潜心专注的精神,进而尊重生命,亲近自然。
六、布置作业:
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客观记录一种小动物(如白兔、金鱼等)的习性与成长规律,学习本文有情节,有描写的方法,写作一篇说明文。
蝉教案1 篇8
1、能借助拼音读准“很、有、名、本、领、以、为、然、识、结、永”11个生字的音,并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读;认识笔画“横折提”,并能在田字格中正确描摹“识、本”。
2、能正确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能按标点正确停顿,能读出“不以为然、不耐烦”等语气。
3、在阅读中了解蝉没有好的学习态度,不愿学习,结果什么本领也没有学会。
4、通过学习课文后,知道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学不好本领的,并能用比较规范的话把自己的感受说一说。
重点难点:
1、在阅读中了解蝉没有好的学习态度,不愿学习,结果什么本领也没有学会。
2、通过学习课文后,知道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学不好本领的,并能用比较规范的话把自己的感受说一说。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让学生说出图片上昆虫的名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简介:蝉以吮吸植物的汁液为生。雄蝉能鸣叫,因为雄蝉的腹部有个音箱一样的鸣叫器官。
3、蝉也叫知了,因为它一天到晚“知了,知了”地叫。(播放蝉鸣声)这样的叫声真难听,森林里的动物们都想来教蝉本领。
4、出示:许多有名的歌唱家想要教蝉学本领。
(1)指名读,把句子读正确。
(2)学习生字:有名 本领 正音。
(3)自由读,齐读,把句子读通顺。
二、感知课文,学习生字。
1、师范读课文,生边听边思考:哪些有名的歌唱家想来教蝉本领呢?蝉的表现怎样?
2、交流、板书:黄莺 画眉 云雀(可简单介绍)
3、开放式回答:有名的歌唱家黄莺、画眉和云雀想教蝉本领,可是蝉
三、学习课文,指导朗读
1、蝉的叫声很难听,有名的歌唱家们到底要教蝉什么本领呢?自己轻声读读课文第2节,思考。
2、交流:(可出示句型,填空)
(1)黄莺想教蝉发音,画眉想教蝉识谱,云雀想教蝉唱歌。
(2)黄莺、画眉和云雀分别想教蝉发音、识谱和唱歌。
3、板书 黄莺 画眉 云雀
发音 识谱 唱歌
老师给你们一个填空,请你们想一想,该怎么说?
出示:、和 分别想教蝉、和。
学生思考,准备
4、蝉学会这些本领了吗?读读课文第三节
果然,蝉什么本领也没有学会,而且,它永远只会叫“知了,知了”。这里有个生字:永。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书空
5、蝉怎么就没学到本领,永远只会叫“知了,知了”呢?我请一个小朋友读读第2节,其他小朋友好好想一想。
交流、补充板书: 不以为然 摇头 很不耐烦
6、学习:不以为然 生字:以、为、然
7、指导朗读:
(1)听蝉与黄莺、画眉和云雀三次对话的录音,感受蝉的语气。
(2)出示黄莺和蝉的对话:
黄莺飞来了:“我教你发音吧!”
蝉不以为然地说:“知了,知了!”
a. 指名同桌读,把句子读正确。
b. 自由读,想想蝉是怎样说话的?
c. 体验朗读。
(3)同桌合作,读蝉和画眉、云雀的对话,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
(4)分角色练读、比赛读。
蝉对教它本领的黄莺、画眉和云雀感到不以为然、不耐烦,结果怎样?
8、指名读,齐读课文第三节。
9、说话练习:
那么多有名的歌唱家想教蝉学本领,可到现在为止,蝉还是只会“知了,知了”地叫。学了课文,你想对蝉说些什么?(要求句子规范、连贯,意思明确。)
四、复习巩固
1、双轨火车:读字组词。
2、欢乐蹦蹦跳:积累词语。
3、读句子:
蝉很不耐烦地说:“知了,知了!”
爸爸耐心地对我说:“别着急,你能行!”
(1)指名读,男女生读,全班读。
(2)你能试着也用“很不耐烦”和“耐心”说一两句话吗?
4、有感情朗读全文。
五、指导写字
1、认识“言字旁”,观察笔画“横折提”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了解“本”的笔顺,适时渗透笔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