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小结

2024-09-04

预防接种小结(共9篇)

预防接种小结 篇1

堰塘乡卫生院2018年免疫规划工作

培训小 结

为抓好2018年的免疫规划工作;做好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防控。按照上级相关文件精神的要求,结合我乡实际,召开此次免疫规划知识培训会,现将我乡免疫规划知识培训工作小结如下:

刘娟院长作2017免疫规划工作上级考核情况通报,同时对本次培训会纪律作强调。

堰塘乡2018年免疫规划年初工作安排会现场 田景良副院长针对他负责的工作情况进行通报,针对免疫规划工作出现的问题,是大家对免疫规划工作不负责,前期要求大家来完善,至今没有人来做,所有考核肯定会有问题出现。2017年以考核,是好是坏不能改变了。在此宣读《堰塘乡2018年免疫规划工作计划》希望大家接下来在2018年里,按照乡党委政府的要求,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好村级免疫规划工作。

贾晓敏(免疫规划主要负责人医生)对免疫规划知识进行系统规范培训,主要讲到以下知识要点:

1、对《免疫规划资料管理规范》(1)免疫规划资料的 类型:统计表、非统计表及资料收集。重点为村级资料

2、《预防接种规范管理》及《预防接种技术操作要点》 等免疫规划内容作培训,宣读《堰塘乡卫生院2018年免疫规划工作计划》,签订《堰塘乡卫生院2018免疫规划工作目标责任书》;

3、培训后对村医生进行了测试。

最后刘娟院长作此次培训总结,希望防保医生、各村医生加强工作责任心,共同努力为辖区内每一个免疫规划儿童服务,做好免疫规划疫苗针对性传染病防控工作。

堰塘土家族乡卫生院

二0一八年一月二十九日

预防接种小结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2—5月接受预防接种的468例健康儿童作为观察对象, 其中男231例, 女237例, 年龄2个月至4岁, 平均年龄 (1.6±1.5) 岁。将儿童按护理措施不同分为观察组238例和对照组230例。观察组男121例, 女117例, 年龄2个月至3岁, 平均年龄 (1.7±1.3) 岁;对照组男110例, 女120例, 年龄3个月至4岁, 平均年龄 (1.5±1.6) 岁。两组儿童在性别、年龄和健康情况等基线特征方面大体一致。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免疫接种护理, 如监护人介绍预防接种的步骤、在接种前了解儿童身体状况、注意接种环境卫生、接种后观察儿童反应状况。观察组在安全预防接种护理措施下进行预防接种, 护理内容如下:第一, 接种前健康教育, 告知监护人疫苗种类和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处理方法等;第二, 多与儿童进行肢体和语言沟通, 建立友好关系, 消除儿童恐惧心理;第三, 接种前仔细核对, 保证接种安全性;第四, 加强接种环境的整洁无菌, 提高安全性;第五, 接种后, 留儿童再休息至少30min, 观察是否有不适反应。

1.3 判断和评估标准[4]

比较并评估两组疫苗接种率、家长安全预防知识知晓率、家长对服务满意度和儿童配合度。家长安全预防知识知晓包括接种疫苗的种类、接种意义、不良反应和应对措施。服务满意度包括护理态度、接种技术、讲解细致等。儿童配合表现为接种时不乱动、放松, 顺利接种, 反之即为不配合。

1.4 统计学处理分析

应用S P S S 16.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预防接种效果比较

观察组疫苗接种率、儿童配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2 两组家长知晓率和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家长安全预防知晓率、对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3 讨论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 预防接种的儿童不断增加。预防接种既是最经济有效的预防疾病的公共卫生措施, 又是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一项基本国策[5]。在预防接种的过程中, 不仅需要护士操作熟练, 还应进行安全预防接种护理, 以提高接种护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我院在实施安全预防接种护理过程中有较深的体会。第一, 有研究表明家长会因为儿童的紧张而变得焦虑[6], 故在接种前健康教育, 告知监护人疫苗种类、适应证、注意事项和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处理方法等, 使家长明白预防接种是保证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 主动配合, 并能在接种后出现发热等一般不良反应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提高安全性。第二, 当儿童进入陌生环境时会产生紧张和恐惧心理[7], 以致肌肉紧张和哭闹。为此, 我院布置了温馨的接种环境, 且要求护理人员多与儿童进行肢体和语言沟通, 建立友好关系, 消除儿童恐惧心理。第三, 疫苗质量安全是最关键因素之一[8]。疫苗质量涉及运输、保存、领取和核对各个环节安全[9], 要求护理人员在接种前仔细核对, 取出疫苗后在0.5h内使用, 现配现用, 保证接种安全性。第四, 加强接种环境的整洁无菌, 提高安全性。要求每天用消毒液擦拭接种诊室的车、床、桌面和椅子等, 地面湿式拖扫, 并紫外线消毒, 接种时严格遵循无菌要求。第五, 接种后, 留儿童在休息至少30min, 观察是否有不适反应。若接种后1天内出现肿、红、痛、热或局部淋巴结肿大反应时, 一般会在2~3天内自行消退[10], 可不作处理。若家长担心, 可用洁净的温热毛巾对局部热敷。

我院入选进行预防接种的儿童分别在安全预防接种护理措施下和常规免疫接种护理下进行预防接种, 结果发现, 安全护理组疫苗接种率、儿童配合、家长安全预防知识率和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常规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安全预防接种护理下接种疫苗成功率高, 儿童配合度高, 家长对疫苗接种及不良反应处理能力强。

综上所述, 儿童安全预防接种护理有利于提高儿童接种安全性、成功率、儿童配合度和家长满意度, 促进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肖静, 许建军, 杨梅, 等.南通市儿童计划免疫基础免疫合格率综合评价[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2, 16 (11) :970.

[2]彭瑞吟.深圳市社康中心计免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华全科医学, 2013, 11 (2) :271.

[3]王丽婵, 马霄, 孟丽, 等.百日咳疫苗免疫接种策略及相关研究进展[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3, 47 (1) :70.

[4]张莉萍, 余峰, 金宝芳, 等.上海市闵行区2007至2010年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监测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 2012, 50 (11) :859.

[5]苗良, 卢莉, 吴疆, 等.北京市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疫苗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0, 44 (10) :884.

[6]曹正香, 周国秀, 赵玉芹, 等.婴幼儿健康教育在预防接种留观过程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 (25) :3030.

[7]赵亚丽, 陶慧, 许婷, 等.儿童预防接种护理安全管理的实施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3, 19 (17) :2047.

[8]江明.预防接种门诊感染控制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9) :1970.

[9]赵爱园.浅谈小儿计划免疫成功接种的要点[J].中国乡村医药, 2011, 18 (9) :37.

预防接种小结 篇3

【关键词】 儿童预防接种;安全;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2-0173-02

预防接种是将人工培育并经处理的病毒、病菌(疫苗)接种到人体内,从而获得特异性免疫,起到对相关疾病的预防作用[1]。儿童免疫能力弱,接受预防接种对保障其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2],但儿童年龄小,接种时配合度差,往往影响顺利进行。故为提高接种的安全性与成功率,笔者将322例接受预防接种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安全预防接种护理的应用效果,现将研究过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322例接受预防接种的儿童,接种疫苗种类包括卡介苗、乙肝疫苗、麻疹疫苗、流脑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及脊髓灰质炎疫苗等。将儿童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161例,男85例,女76例,年龄2个月~6岁,平均年龄(2.47±0.83)岁;对照组161例,男86例,女75例,年龄3个月~6岁,平均年龄(2.48±0.81)岁。两组儿童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常规预防接种护理,了解儿童身体情况,向家长简单讲解接种步骤及注意事项,接种后观察儿童反应等。观察组则实施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具体如下。

1.2.1 健康教育 接种前对家长进行一对一健康教育,告知接种疫苗的必要性,提高家长的重视度与自觉性;设立咨询处,详细讲解接种疫苗的适应症、注意事项等,并解答家长疑问;防止不良反应与处理措施卡片,操作护士一份,家长一份,并讲解卡片内容。

1.2.2 心理护理 主动和儿童进行沟通、交流,对其恐惧、不安情绪进行安抚,并积极鼓励;营造温馨的环境与氛围,保持光线明亮,空气流通,温度适宜,维持候诊室安静,墙壁以儿童感兴趣的海报、字画等进行装饰;取得家长配合,对过分紧张儿童提前予以安抚。

1.2.3 注意饮食 提前告知父母,避免儿童于饥饿状态下进行接种,同时勿给儿童食用刺激性和易引起过敏的食物,防止接种时发生不良反应。

1.2.4 环境卫生与无菌操作 接种室以84消毒液消毒(包括墙面、地板、桌面、椅子等),疫苗接种方每日消毒;接种时严格无菌操作与手卫生制度。

1.2.5 疫苗与信息检查、核对 实行双人核对制度,仔细了解儿童近期健康情况,对有心肝肾疾病、活动性结核及过敏性疾病者不予接种,并向家长说明原因;严格检查药品,包括名称、有效期限、药瓶是否有裂痕、药液有无变色、混浊、异物凝块等现象,并按规定方法充分溶解、稀释、摇匀后方予使用。

1.2.6 减轻疼痛 帮儿童摆放舒适体位,以斜卧位或环抱坐位为宜;动作需轻柔,控制好进针、注射及拔针速度;针对对年龄稍大者,护理人员可以讲故事、聊天等形式分散其注意力,年龄较小者则可用玩具吸引其注意力,并轻轻抚触背部,缓解紧张感;对因紧张、饥饿或疲劳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等症状者,可放低其头部,使其仰卧。

1.2.7 观察反应,离院指导 接种完成后,嘱家长带儿童静坐休息20min,期间若出现不良反应则予及时处理,离院前对家长进行注意事项指导,儿童接种后2d内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保持注射部位皮肤清洁、干燥,瘙痒时避免用手抓挠,不食用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儿童配合率、家长知识知晓率、疫苗接种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家长护理满意度。配合度:儿童接种时较放松、不乱动、顺利接种为配合,反之为不配合;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总分100分,<60分为不满意,60~80分为满意,>80分为非常满意。

1.4 统计分析 以统计软件SPSS20.0处理数据,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儿童配合率、家长知识知晓率、疫苗接种率 观察组儿童配合率、家长知识知晓率、疫苗接种率分别为90.68%、95.65%、98.7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不良反应率 两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3.11%、8.70%,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家长满意度 护理后,两组满意度评分均明显提高(P<0.01),观察组提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见表3。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与医疗水平的提高,儿童预防接种成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基本国策之一,对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起到有效的预防与控制作用[3]。然而,部分家长因对疫苗接种相关知识认识不足,对接种后不良反应和危险因素存在错误理解[4],同时某些不良案例的发生使得家长对预防接种的安全性产生怀疑,从而影响其对接种的认可度。针对此情况,护理人员不仅要熟练操作,提高技术水平,还应加强安全预防接种护理,从而提高接种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预防接种的健康、安全教育是实现预防工作的重要措施[5],通过设置咨询处、一对一讲解及发放知识卡片可对家长进行基本知识宣教,提高其对预防接种的认识与了解,从而充分领悟其重要性,建立安全感与信任感,积极主动的配合护理人员工作,并可在出现不良反应时予适当干预,不会慌乱[6];儿童接触陌生环境时多会出现恐惧、紧张心理,导致肌肉紧张与哭闹,为此,本院创造了温馨的接种环境,转移儿童注意力,使其感到放松舒适,且护理人员积极、主动地与儿童进行语言、肢体沟通,建立友好关系,接种过程中也通过正确摆放体位、针对性安抚措施等消除其恐惧心理,有效提高儿童的配合度,减少断针等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的发生[7];疫苗质量是安全预防接种的关键因素之一[8],其涉及保存、领取及核对等多个环节,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对疫苗仔细检查核对,现配现用,保证安全性,同时,接种环境的无菌、卫生也是提高安全性的重要措施;另外,护理人员还应加强细节护理,对儿童接种前后饮食方面加以提醒,指导离院后注意事项,减少感染等的发生,使家长能及时、正确的应对相应情况[9]。通过以上安全预防接种护理措施,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儿童配合率、家长知识知晓率、疫苗接种率分别为90.68%、95.65%、98.7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率较对照组的8.70%降低至3.11%,同时,该护理方式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家长满意度评分明显提升。此结果与赵亚丽等[10]的研究结论一致,有效体现了安全预防接种护理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可有效提高儿童配合度和疫苗接种率,降低不良反应,增加安全性,家长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晁慧.社区小儿预防接种行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3):77-78.

[2]程曼君,连庆华.儿童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护理干预的预防作用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3,20(12):1503-1504.

[3]肖静,许建军,杨梅,等.南通市儿童计划免疫基础免疫合格率综合评价[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2,16(11):970-973.

[4]曹巧林,雷永革,魏妮萍.护理干预在社区小儿预防接种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29):3289-3290.

[5]隋凤湖,张艳玲,李振玲,等.心理干预及健康教育在预防接种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4):2098-2100.

[6]吴锦珍,庄丽凰,周丽卿.预防接种纠纷常见隐患及防范对策[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12):1932.

[7]徐菊英,杨玉英,徐淑英,等.精细化护理干预对儿童预防接种效果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5):424-425.

[8]江明.预防接种门诊感染控制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9):1970.

[9]黄息凤.护理干预在社区小儿预防接种中的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20):1910-1911.

[10]赵亚丽,陶慧,许婷,等.儿童预防接种护理安全管理的实施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17):2047-2049.

预防接种小结 篇4

4.25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活动小结

今年4月25日是全国第27个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我院预防接种门诊结合本地实际,进行了一次以“接种疫苗,家庭有责”为主题的一系列宣传活动。

2012年4月25日上午,我院吴雪峰副院长、王长伟副院长以及预防接种工作人员走上街头、走上集市、走进托幼机构采取悬挂条幅、发宣传资料、设立咨询台、帖贴标语、LED滚动播放字幕等多种形式,对计划免疫的程序,对疾病的预防以及在预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进行重点宣传,儿童权利优先,是全社会的共识,接种疫苗是每个孩子的权利,也是家长的义务;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在计免程序上,提出五个原则:即两针次间隔时间许长不许短;同种疫苗间隔28天以上;起始月龄许晚不许早;基础免疫在职12月龄内完成。并将我国现行免疫程序制成宣传单,进行了发放,使群众对计免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医务人员走进托幼机构发放宣传材料,讲解预防接种证制度,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的分类,让儿童家长了解什么年龄段该接种什么疫苗,接种前应该注意什么事项,了解儿童身体状况,接种后留观30分钟和少吃容易引起过敏性的食物。同时,对接种后可能发生的反应如一般反应、异常反应、甚至严重反应的鉴别以及处理原则,让群众对预防接种反应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重点强调及时接种疫苗的必要性,开展学龄前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和接种证查验对保护儿童健康、减少疾病的重要意义,提高全镇对预防接种工作的认识。

此次活动我院发放宣传单2000余份,近百人咨询预防接种事项,工作人员一一进行了讲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为本科室在计免宣传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提高儿童接种及时率和接种率夯实的基础。

附:4月25日宣传照片

看庄卫生院

查验接种证培训小结 篇5

为了搞好我街道2015年新生入托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防止疫苗相应传染病在各中小学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发生流行,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于2015年8月28日对我院全体员工进行预防接种证查验技术培训会议,现将培训情况小结如下:

一、培训内容:

1、查验预防接种证的重要意义;

2、预防接种证查验办法;

3、相关表格的填写及报告有关事项;

4、督促无证和漏种儿童及时到预防接种门诊补证和补种。

二、培训结果:

我院全体员工参加培训率达100%,说明我院职工对预防接种工作都很支持。本次培训由我院主任对预防接种证查验技术有关事项进行系统详细的培训,对各位员工提出的不明白的问题能够认真解答,使各位职工掌握了预防接种证查验的基本方法,提高了我们对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并组织培训考试,为搞好我街道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全预防接种知识 篇6

一、儿童为什么要进行预防接种

婴儿出生后,离开了母体,生活在外界环境中,受细菌、病毒感染的机会增多,特别是易患麻疹、流脑、结核、百日咳、小儿麻痹症、白喉、乙肝等各种传染病。而婴幼儿身体各器官的机能发育还不完善,抵抗疾病的能力很低。染病后,不仅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有很大影响,甚至还能危及生命。接种疫苗可使儿童体内产生抵抗相应疾病的抗体,增强免疫力,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所以,儿童必须进行预防接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儿童的监护人应当相互配合,保证儿童及时接受预防接种。

二、家长怎样配合接种工作

孩子出生后或从外地迁入,要在30天内到所在镇卫生院防保科登记建簿,免费领取《儿童预防接种证》和《儿童预防接种票据》。然后按照免疫程序携带《儿童预防接种证》和《儿童预防接种票据》,按时带孩子去打预防针,防疫医生凭证给孩子接种疫苗。有些疫苗需要多次接种,应按预约的时间打针或服糖丸,只有按免疫程序全程接种,才产生理想的免疫效果。预防接种证要妥善保管,丢失后要及时补办。儿童入托、入学时幼儿园和学校将查验每位儿童的预防接种情况。

三、预防接种后要过多久才能产生免疫力

预防接种后,人体产生免疫力需要一段时间,时间的长短取决于疫苗的种类、接种次数、接种途径以及身体健康状况等,一般疫苗初次接种后约需1-4周才能产生免疫力,但免疫力弱,维持时间短,而再次接种后,可在一周左右产生有效的免疫力,且免疫力强,维持时间较长。因此一定要按规定完成接种次数。

四、如何减少预防接种后副反应的发生?

一)、打“预防针”之前,家长应主动向接种门诊的检查医生提供儿童近期健康状况及既往免疫情况。

二)、打“预防针”之后,家长应使自己的孩子做到以下几点:(1)要好好休息,不要跑跳过多。(2)保护打针部位的清洁,不要用手抓。(3)不吃有刺激性的食物,如大蒜、辣椒等。(4)多喝开水(除服脊灰糖丸外)。

五、疫苗接种后有什么反应吗?

预防接种就是将疫苗等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使机体产生抵抗感染的有益的免疫反应,以达到预防相应疾病的目的。但是,各种生物制品对于人体来说,毕竟是一种异物,接种后机体在产生有益反应的同时,有时也会产生一系列副反应。这些副反应大多无害,为一过性,2~3天可自行恢复。

多数情况下,一些人接种疫苗后会出现发热、注射部位红肿、疼痛或出现硬结等炎症反应,我们称之为一般反应,也叫正常反应。

这类反应往往不需处理,一般 2~3天可自行恢复。

极个别人由于个体差异(如过敏体质者),接种某种或某些疫苗后可能发生与一般反应性质及表现均不相同的反应,如无菌化脓、皮疹、颜面部水肿、过敏性休克等变态反应,我们称之为异常反应。这类反应症状有时可能很严重,需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治疗。无论一般反应或异常反应,在大规模的人群接种中客观上是不能完全避免的。

六、您的宝宝在什么时候不能接种疫苗?

假如您的宝宝出现了以下情况时,专家建议不宜进行预防接种:(1)空腹即饥饿时,血糖过低,可引起严重反应。

(2)有活动性肺结核、活动期风湿症、过敏性疾病,或者患有高血压、肝炎、肾炎等症的病儿,也不宜预 防接种。(3)患有荨麻疹、支气管哮喘等过敏性疾病时。(4)接种部位患有皮肤病时。

(5)正在感冒发烧的病儿不宜接种,以免加重病情。

(6)脑或神经系统发育不正常,有脑炎后遗症、癫痫病的孩子,不宜注射乙脑和百白破预防针,以免引起抽风。(7)有免疫缺陷的孩子,不能接种疫苗。

(8)腹泻孩子不要吃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等病好后两周才能吃。

七、流动儿童怎么打预防针

流动儿童已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工作中,流动儿童与常住儿童享有同样的权利,享受与本地儿童同等的免疫服务。接种疫苗的种类也与常住儿童一样。凡未在原居住地接种过疫苗的儿童,可到就近卫生院补种有关疫苗。流动儿童应妥善保管预防接种证。接种证是预防接种的有效证明,全国通用,在预防接种、入托、入学、出国时均要求出具接种证。流动儿童居住地发生变动时,应携带接种证或向原接种单位索取接种证明,并到新居住地就近的卫生院防保科建立卡、册及安排预防接种。

八、宝宝出生后 家长怎么做?

当您的宝宝出生后,若没有接种禁忌症,将在24小时内接种卡介苗和首针乙肝疫苗,同时产科将发给您一张《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和卡介苗接种登记卡》(红联),您要凭此卡在1个月内携带儿童到居住所在地的接种门诊办理接种手续,接种门诊将为您的宝宝建立接种卡片和发放《儿童预防接种证》。以后,接种门诊将根据您提供的登记信息,按免疫程序预约儿童接种。每次接种,务必带上《儿童预防接种证》,以便门诊打印接种信息,同时不要折叠、揉损和丢失此证。接种证记录了儿童所有接种资料,宝宝须凭此证办理入托、入园、入学手续;若要出国,对方国家则要您书面提供本国的预防接种情况。

全国预防接种日宣传材料(二)

一、儿童出生后即可接种卡介苗,用以预防结核病。卡介苗接种2-3周局部可出现硬结、红肿、继而破溃,最后形成疤痕,此为正常反应,不需处理。

二、儿童满2个月后服第1次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预防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第一次服苗后间隔1个月服第二次,再间隔1个月服第3次,4岁时再加强服苗1次。服苗后无明显反应,服后半小时请勿喂奶或饮热水,如有呕吐请补服。

接种脊灰疫苗需注意哪些问题

人体感染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病毒后,绝大多数为隐性感染,临床上无任何症状,仅有极少数感染者,由于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脊髓灰质炎,会导致肌肉麻痹,俗称“小儿麻痹症”。儿童服用脊灰疫苗(俗称小儿麻痹症糖丸),是预防此病的重要手段。满2、3、4月龄的儿童,各服糖丸一粒,一岁以内共服3次,满4岁再服一粒。糖丸采用直接口/嚼服或溶于凉开水送服,服苗后半小时内不要喝热水及哺乳,以免降低疫苗活性。目前,我国是无脊髓灰质炎病例的国家,但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仍然有脊灰流行,特别是与我国接壤的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尼泊尔等国家仍然有脊灰的暴发流行,发生输入性病例的危险始终存在,因此各个国家仍旧对适龄儿童接种脊灰疫苗,直至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

三、儿童满3个月后开始接种第一次百白破混合制剂,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三种儿童传染病。第一次接种后间隔1个月接种第二次,再间隔1个月接种第3次,1岁半到2岁时加强接种1次,6岁时再加强1次白破二联制剂。接种后少数儿童出现局部红肿热痛、发痒,接种部位出现硬结、全身微热,不适等,此种状况不需处理,可自行消退。硬结可用热敷(避免烫伤)。

四、儿童到8月龄时应接种麻疹疫苗,预防麻疹。接种后少数儿童可出现短暂性发热或一过性皮疹,不需处理,可自行消退。

五、乙肝疫苗儿童出生后24小时内即可接种第1针,预防病毒性乙型肝炎。间隔1个月接种第2针,再间隔5个月接种第3针。接种后少数儿童有轻微发热,不需处理。

及时接种疫苗可有效阻断乙肝病毒传播

我国是乙肝大国,约有9300万乙肝病毒携带者。乙肝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经血传播。在无任何干预措施的情况下,40%携带乙肝病毒的母亲可将病毒传染给孩子。婴幼儿感染乙肝病毒后,90%~95%发展成慢性携带病毒状态,而成人仅为10%左右。

2002年,我国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为所有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接受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后,几乎所有的儿童都可受到保护,并且效力持久。

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按照0、1、6月龄的接种程序,全程接种3次乙肝疫苗。由于携带乙肝病毒的孕妇在怀孕、分娩及产后,有可

能将乙肝病毒传染给新生儿,所以乙肝疫苗接种更强调首针的及时性——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应立即接种第一针。如果孕妇已经明确是乙肝病毒携带者,新生儿的接种时间越早越好,同时还要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以提高阻断病毒传播效果。

预防控制乙肝宣传教育知识要点

1、乙肝是一种危害大的严重传染病,但可以通过接种乙肝疫苗和其他措施预防。

2、乙肝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三种途径传播。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传播乙肝病毒。

3、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的关键。新生儿出生后要及时并全程接种三针乙肝疫苗。

4、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已经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管理,免费接种。

5、推广新生儿以外重点高危人群接种乙肝疫苗。

6、避免不必要的注射、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使用安全自毁型注射器或经过严格消毒的器具,杜绝医源性传播。

7、乙肝病毒携带者在工作和生活能力上同健康人没有区别。由于乙肝传播途径的特殊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在生活、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中不对周围人群和环境构成威胁,可以正常学习、就业和生活。

8、目前,乙肝病毒感染尚无理想的特异性治疗药物,医学科技领域亦尚未攻克有些媒体广告宣传的“转阴”“根治”等难题。

9、乙肝病毒携带者应定期接受医学观察和随访。乙肝患者要规范治疗、定期检查。

10、乙肝威胁着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庭,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稳定。预防乙肝是全社会的责任。

六、让流行性乙型脑炎不再流行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感染乙脑病毒所致。乙脑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猪是乙脑最重要的传染源。蚊子叮咬了感染乙脑病毒的猪后,再去叮人,可以造成乙脑在人群中的传播。乙脑常见症状是发热、头疼、喷射性呕吐等,病死率高达5%~35%,约30%的幸存者有神经系统后遗症,主要有失语、肢体瘫痪、痴呆等。

给儿童接种疫苗,是预防控制乙脑最经济、有效的手段。2008年起,我国将乙脑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儿童要及时全程接种乙脑疫苗。我国目前使用的乙脑疫苗有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两种。减毒活疫苗接种全程共打2针,分别在8月龄和2周岁接种;灭活疫苗接种全程共打4针,分别在8月龄打2针(间隔7~10天打第2针),2周岁、6周岁各接种1针。从非流行区到流行区的人,也最好在来流行区前1个月完成接种。另外,除了接种乙脑疫苗,还要积极灭蚊、防蚊,预防乙脑传播。

2008年国家扩大免疫规划范围,将甲肝、麻腮风、乙脑、A群流脑、A+C群流脑等15种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有效预防的传染病纳

入国家免疫规划。

预防接种小结 篇7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⑴选择截至2013年4月30日止,在东莞市厚街镇居住满3个月的0~6周岁儿童的家长,包括本地户籍和外地户籍人口。调查对象入选471例,实际调查439例,有效应答例,有效应答率为;厚街镇个预防接种门诊及厚街镇免疫规划工作报表。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自行设计“社区预防接种服务需求与利用调查问卷”,对社区儿童家长开展入户访问调查。内容包括儿童及其家长的个人基本信息及有关情况、一般预防接种的认知与行为、预防接种过程中的心理与行为及儿童家长对接种单位各项预防接种服务的需求与期望心理等。

1.2.2预防接种门诊规划建设参考标准:以《东莞市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标准》为参考。

1.2.3人员培训:调查实施前调查人员需进行为期1个月的学习培训,内容包括熟悉研究流程、研究方法及调查工具,掌握厚街镇5个预防接种门诊现状、现场访问调查的询问方式及技巧,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有效性及完整性。

1.2.4调查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厚街镇5家预防接种门诊服务覆盖的社区运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以面对面的方式进行访问调查。对调查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预防接种行为及服务需求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员由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组成,经培训合格后开展调查工作。调查员进行问卷调查时,现场审核问卷的完整性,发现漏项,立即补填;随后审核问卷的逻辑性并抽查10.0%复核,发现错误,及时修正。自2013年5月1日 —12月31日,通过访问调查,共收集439名儿童家长的调查问卷,其中422份问卷为完整有效,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1%。调查人员收集整理全部有效问卷资料进行录入和统计学处理。

1.3统计学分析

⑴问卷调查资料经审查合格后,使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采用资料双人双输入制,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⑵统计分析厚街镇免疫规划工作报表。

2结果

2.1一般情况

调查的422名儿童家长中,男性117人,占27.7%,女性305人,占72.3%;家长平均年龄为(30.82±5.65)岁;本地户籍98人,占23.2%,外地户籍324人,占76.8%;文化程度在初 中及以下 者239人 (56.6% ), 高中/中专135人 (32.0%),大专及以上48人(11.4%);在厚街镇居住时间>2年者为254人,占60.2%,1~2年者114人,占27.0%,<1年者54人,占12.8%。

2.2儿童家长预防接种服务需求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23.7%的家长希望医生增强责任心; 67.8%的家长希望排队等候时间在10分钟以内;29.6%的家长认为有必要增设午间预防接种门诊;44.8%的家长希望从专业医师的咨询、讲解中获得预防接种知识;而有29.8%的家长希望第二类疫苗收费告知应更清晰,见表。

人(%)

2.3社区预防接种门诊现状

2.3.1基本概况:厚街镇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岸,穗港经济走廊中段,北连东莞市区,南邻虎门港,256省道和广深高速公路纵贯全镇,横跨107国道。厚街镇下辖23个社区, 面积126.15 km2,2013年总人口数为43.83万人。

2.3.2门诊硬件设施:厚街镇现有预防接种门诊5家,分别按照东莞市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的要求进行设计建成,并经东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广东省预防接种规范化门诊考核方案考核验收合格。硬件设施包括预防接种门诊的占地面积、计免门诊登记室、候诊室、接种室、儿童保健室、儿童活动室、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置室、疫苗存储室及冷链设施基本完善,预防接种专用计算机数量和配置以及计划免疫工作网络系统基本能满足日常工作使用;各门诊使用面积均大于规范门诊总使用面积≥40 m2[1]和示范门诊总使用面积≥80 m2[2]的参考标准,具体见表2。

2.3.3门诊服务人口及服务半径:5家预防接种门诊中,以桥头接种门诊服务人口数最多,为228 031人,服务半径也最大,为11.23 km,见表2。

2.3.4门诊预防接种人员配备:5家预防接种门诊中,预防接种相关医护人员共有37人,医生23人(高级职称1人,主管医师13人,医师8人,医士1人),护士14人(主管护师2人,护师6人,护士6人),各门诊人员配备情况见表2。每位预防接种人员均按照东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要求, 每3年参加1次预防接种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考核,取得预防接种工作合格证后方可上岗。

2.3.5门诊预防接种服务方式及周期:5个接种点均采取乡镇预防接种门诊定点集中接种的方式。预防接种服务周期为:每日接种(节假日照常开诊)1处,每周接种3天1处,每周接种3个上午或下午(共1.5天)3处;预约方式以建证时打印接种通知单和每次接种填写预约时间相结合的方式。

2.3.6门诊接种量:2013年5家预防接种门诊总接种量为273017剂次(一类疫苗为201630剂次、二类疫苗为7138剂次),接种门诊的接种量与门诊配备的专职人员数量及该辖区的服务人口数量大致成正比,见表2。

2.4预防接种门诊设置

2.4.1服务人口与门诊人员设置分析:预防接种人员的配置是预防接种开展的必要实施者。合理的人员配置能够使预防接种更加规范化,各司其职,协作发展,更有利于工作的有序开展。预防接种人员包括主要负责人、经培训合格的疫苗接种人员、系统管理人员以及冷链系统管理人员等[3]。厚街镇现有预防接种相关医护人员共37人,按照2013年全镇总人口43.83万人计算,预防接种专业人员与总服务人口比例为1∶11 846,略低于1/10 000的配备[2]标准 , 但差异无 统计学意 义(Ζ =1.055, P>0.05)。各门诊专业人员与服务人口比例分别为:桥头1∶12 668, 双岗1∶10 929, 三屯1∶11 283, 环冈1∶10936,赤岭1∶11 024。服务人口数以桥头接种门诊为最高,其专业人员与服务人口比例低于标准的情形较为明显 , 但与标准 的差异亦 无统计学 意义(Ζ=1.042, P>0.05),见表2。桥头接种门诊服务人口数量较大,主要是由于该门诊建立时间较长,人们对其较为熟悉,而且门诊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较为便利以及服务时间是5家门诊中惟一在每日上午和下午均开诊等缘故,以致一半以上的人口选择桥头接种门诊作为接种点。应适当增加专业人员以确保计划免疫各项工作更顺利地开展。

2.4.2接种量与门诊设置分析:各预防接种门诊配备专职人员的数量,与该辖区的服务人口数及接种量成正比。以现有的预防接种工作人员数量,按照各门诊工作量配备人员,并通过固定上午或固定下午的半日开诊形式(除桥头全日开诊外,其余4家门诊中三屯为周一至周六上午开诊,赤岭为周一、三、五上午开诊,双岗为周一、三、五下午开诊,环冈为周二、四、六下午开诊),在某个接种门诊非接种日和非接种时段灵活调派人员至其他接种点分担部分工作量的方式,使2011年、2012年及2013年各接种门诊人均日接种量分别保持在27.3~36.1剂次、26.7~37.3剂次及31.4~41.3剂次之间。3年各门诊之间的人均日接种量总体平均水平一致(F=1.357,P>0.05)。分析认为各门诊人员设置和工作量分配较均匀,各门诊预防接种人员的分配设置大致合理。

2.4.3预防接种项目补助经费与门诊设置分析:按照广东省卫生厅、财政厅联合制定的《广东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指导目录》的相关标准,预防接种项目补助经费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人均经费的范围为5.3%~6.4%[4]。2013年财政补助预防接种项目经费为84.15万元,全镇一类疫苗接种量为201 630剂次。预防接种项目补助经费折算成疫苗接种每剂次劳务费用为4.17元,基本保持在2010年接种一类疫苗每针补助4元[5]的水平。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角度考虑,笔者认为目前补助经费偏低。项目补助经费是保障预防接种工作良好运作的重要基础,关系到门诊人员配备和硬件设施能否进一步完善的问题,应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逐步提高预防接种项目的补助经费,确保免疫规划工作可持续发展。

2.4.4门诊地理位置及交通状况与门诊设置分析:目前,5个接种点除双岗接种门诊没有公交车到达外,其余4个接种点均在交通主干道附近,有较便利的公共交通工具到达, 其中以桥头接种点地理位置最为优越,交通最为便利。从各门诊地理位置设置和结合人口分布、交通状况分析:服务人口和接种量较大的3个门诊(桥头、三屯和赤岭)设置分布于交通相对方便的256省道旁;而环冈接种门诊设置于3个距离镇中心和主干道较远的社区的中心位置;双岗门诊则位于该社区居民住宅中心位置,后两者是前三者预防接种服务未能完全覆盖的有力补充。笔者认为目前各接种点地理位置设置合理。

2.4.5门诊信息化、人性化服务环境设置:预防接种服务需求调查结果显示,有56.6%的家长希望改善接种门诊环境。说明群众对候诊、接种的服务环境及设施的要求越来越高,应改善接种门诊环境、优化服务设施,提高人性化服务和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门诊应建立排队叫号系统, 增设候诊座椅,按先来先服务原则,避免排队拥挤和接种次序的混乱,化解医护人员和接种对象之间不必要的纠纷,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营造和谐的接种氛围。有条件的门诊可增设丰富多彩的儿童娱乐设施,为儿童提供温馨、人性化的接种环境和规范的预防接种服务。67.8%的家长希望缩短候诊及接种时间(10分钟内),预防接种登记及排队等候时间长主要与门诊服务人口数量较大有关,亦与信息化系统配备情况、预防接种服务模式和接种服务流程有关。应提升计免专用计算机的配置,并完善正在运行的 “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改变预防接种登记专用计算机及计免网络系统运转速度慢的现状,提高工作效率, 更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预防接种的服务需求。

3讨论

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的实施,越来越多的疫苗纳入扩大免疫规划,预防接种服务内容与范围增加,居民对预防接种需求与服务水平要求也不断提高。随着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各级政府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投入不断加大,预防接种门诊的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质量已得到明显的改善,但仍有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的空间, 让儿童及其家长享受人性化的服务是今后预防接种服务的发展趋势。在实际工作中,根据预防接种服务需求制定决策和计划,有利于减少资源的浪费[6]。

调查显示,群众对预防接种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尤其是对预防接种知识的获取需求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有专职咨询医生为他们提供预防接种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在一些疫苗的选择上存在的困惑以及提高他们对疫苗接种禁忌症和不良反应方面的认知。由于受种者的信息缺乏,供需双方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受种者无足够的信息来做出自己的消费选择,大多数受种者对于预防接种服务的消费是由接种门诊医生来决定的[6]。本调查结果显示,44.8%的家长更倾向于专业咨询的方式获取更多更深层次的预防接种知识,支持高洁等[7]的观点。家长们希望从专业医师的咨询、讲解中获得预防接种知识。因此, 建议在接种登记窗口人员充足的情况下,指派一名医师专职负责预防接种知识咨询服务工作。实际工作中,除了在门诊尽可能地为家长讲解交流外,还需在社区以多种形式 (如在社区开展由专业医师主讲的专题讲座、互动问答、小组讨论、例子讲解及服务咨询等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预防接种知识的普及,同时也要求免疫规划宣传工作应避免简单重复,务必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提高[7],才能满足群众对预防接种知识不断增加的需求。

调查结果显示,56.6%的家长希望改善预防接种门诊环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服务的质量和人性化服务的体现。在规范化门诊建设标准中,没有涉及 “儿童娱乐设施”的内容,但从儿童家长的观点看,儿童娱乐设施的配备有利于减少儿童的恐惧心理,是一项人性化举措[8]。但在门诊中增加儿童娱乐设施,门诊管理者往往存在一定的顾虑。一方面考虑门诊需要足够大的空间才能容纳这些设施;另一方面需要考虑设施使用的安全性。因此,在门诊增设儿童娱乐设施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研究; 调查显示,41.7%的家长希望接种前有短信或电话预约提醒,应加强儿童免疫规划信息化建设,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传递儿童的个案信息,保证并利用儿童预防接种的连续性[9],建立门诊-家长网络平台,利用网络推广使用短信预约、电话预约等通知形式,提高工作效率;67.8%的家长希望缩短候诊及接种时间,为使门诊免疫接种工作和秩序更加规范,应积极推进信息化预防接种门诊的建设,优化接种服务环境、提升接种服务能力,使预防接种更趋于服务化、人性化和公益化[3]。建议全市免疫规划工作加快完善信息化预防接种门诊的建设,使门诊接种流程规范化,保证各步骤如:取号→儿童预检→叫号系统的叫号→预防接种网络系统及接种证登记→下次接种预约→叫号系统二次叫号→疫苗接种→接种后留观等一系列环节有条不紊地进行,既可节省医生工作时间和儿童家长等候时间,又可减少因接种先后顺序的争吵而影响工作和候诊的现象出现。

预防接种门诊的设置不可盲目地增加,应合理地设置[10]。 通过对服务人口、接种量、门诊地理位置、交通状况及政府的经费投入与预防接种门诊设置的分析,本研究认为厚街镇预防接种门诊设置现状基本符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 和《东莞市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标准》的要求,基本适应社区群众的预防接种需求。但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不足之处。其中,预防接种人员与总服务人口比例为1∶11 842, 专职人员配备略低于1/万的要求,并以桥头社区接种门诊较为明显(1∶12 668),所以门诊时有接种量较大并略显工作超负荷的情形,目前尚可通过灵活调配的方法解决人手紧缺的问题;但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加,应考虑增加预防接种工作人员和增设1个接种门诊以减轻较繁忙接种点的压力, 为群众提供更高质量的预防接种服务。计划免疫是公益性卫生服务,依赖政府的经费投入[10],当前正处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模式转型期,政府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投入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逐步倾向以预防为主的意识,但就目前全市预防接种项目补助经费偏低的情况,应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探讨解决。基层公共卫生人员普遍一人多职,既要参与计划免疫工作,也要开展传染病控制、儿童保健、慢性病防治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等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流动儿童及新生儿主动搜索,易留下免疫空白点,流动儿童的聚集使相关传染病流行成为可能[11]。所以,加大政府投入显得十分重要。

预防接种方法的革命 篇8

不过,要获得多种免疫力倒也并不容易。有些婴儿出生以后就开始打防疫针,而粗略计算一下,打全或接种全各种菌苗或疫苗至少要打二十一针,有些针打后还起局部或全身性变态反应。儿童不胜其苦,家长不胜其烦,医护预防人员也常年在辛劳。国家为了制造、运输、储存、消毒、打针,每年也要花赞若干亿元。

但是,这种状况正在改变,预防接种方法正经历一场革命。

自从七十年代初,科学家发现一类可以分段切开DNA(去氧核糖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长链的酶,叫做DNA限制性内切酶。这种酶如同基因(遗传的单位物质)手术刀,能够从基因组中选择某一特定的基因,把它切下。这一发现,使科学家很快于1973年发现了一种崭新的研究生命物质的手段——重新组合DNA技术,这好象电影拷贝的剪接,可以按照人为编制的蓝图在体外进行基因剪接和加工,再把改造过的基因送进生物体内,让它们表现出本来的面目,重组进去的病原性微生物的DNA可以表现它们原来的抗原性,可引起免疫,且无毒害。

1979年美国旧金山成立了基因工程公司,其他国家和地区也相继成立同样性质的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也已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并取得成果。

预防接种工作规范 篇9

1机构

1.1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1.1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立免疫规划中心。

1.1.2 县级以上地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立负责免疫规划工作的业务科(所、室)。乡镇、社区防保组织

乡镇、社区防保组织依据其职责设专人负责预防接种工作。

1.3 预防接种单位

1.3.1 从事预防接种工作的医疗卫生机构(以下称接种单位),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并明确其责任区域。

1.3.2 接种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3.2.1 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件;

1.3.2.2 具有经过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

1.3.2.3 具有符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保管制度。

1.3.2.4 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城镇医疗卫生机构,应当设立预防接种门诊。

1.3.3 接种单位接受所在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技术指导,并按照预防接种工件规范和卫生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承担责任区域内的预防接种工作。2人员

2.1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乡镇、社区防保组织根据其职责、任务,结合本行政区域的服务人口、服务面积和地理条件等因素,合理配置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

2.2 接种单位根据工作任务,合理安排工作人员。承担预防接种的人员应当具备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资格,并经过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3职责

3.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施免疫规划,负责疫苗的使用管理,履行下列职责:

3.1.1 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3.1.1.1开展免疫规划策略研究,为制订国家免疫规划相关的法规、规章、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3.1.1.2根据国家免疫规划,制订有关技术方案、技术标准等,为实施规划提供技术指导,开展督导和评价。

3.1.1.3负责全国预防接种冷链系统建设的技术指导。

3.1.1.4负责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和预防接种服务实施情况的监测、评估和分析。

3.1.1.5承担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重大疫情的调查与处理。

3.1.1.6承担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的实验室监测及其技术指导工作。

3.1.1.7承担有关疫苗应用效果的观察与研究、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和评价工作,参与和指导与预防接种活动相关重大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

3.1.1.8负责全国预防接种师资和专业技术骨干培训,组织编写培训教材。

3.1.1.9组织开展预防接种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活动,制作健康教育材料,对有关部门和基层开展的预防接种宣教活动提供技术指导。

3.1.1.10组织开展预防接种政府间和多、双边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参与、实施国际预防接种策略研究;收集、交流国内外预防接种资料和有关疫苗进展的信息。

3.1.1.11组织开展预防接种策略、国家免疫规划管理、疫苗及疫苗针对传染病流行病学、卫生经济学、实验室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和推广应用。

3.1.2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3.1.2.1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免疫规划的要求,协助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制订实施国家免疫规划的具体方案;提出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含省级增加免费向公民提供疫苗,以下同)疫苗购置费和工作经费的预算计划。

3.1.2.2 根据国家免疫规划的要求,制订技术方案、管理制度和工作计划,并在组织实施过程中,提供技术指导和咨询,进行督导和评价。

3.1.2.3 根据国家免疫规划和本地区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的需要,制定本地区第一类疫苗的使用计划,包括疫苗的品种、数量、供应渠道与供应方式等内容,并向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采购第一类疫苗的部门报告,同时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3.1.2.4根据卫生部制定的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结合本地区的传染病流行情况,协助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本地区的接种方案,指导疫苗使用管理工作。

3.1.2.5协助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制订冷链设备建设、补充、更新计划,指导本地区的冷链管理,开展冷链系统的监测。

3.1.2.6组织开展预防接种服务、安全注射和常规接种率监测,并进行督导、分析、评价和反馈。

3.1.2.7组织开展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疫情报告和监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疫情处理,以及实验室监测工作。

3.1.2.8负责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免疫成功率、人群免疫水平监测工作。

3.1.2.9组织开展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参与和指导重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调查处理,以及其他与预防接种活动相关重大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

3.1.2.10组织开展预防接种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活动,制作健康教育材料,对有关部门和基层开展的预防接种健康促进、健康教育活动提供技术指导。

3.1.2.11组织编写培训教材,对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开展学术活动和信息交流,引进和推广先进技术。

3.1.2.12负责收集相关资料,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开展预防接种工作的经验和问题,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提出改进建议。

3.1.3 设区的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3.1.3.1 根据上级制定的免疫规划、策略和技术规范,结合当地情况,制订并组织实施本地区工作目标、策略和措施;检查、督导、评价和反馈执行情况,及时向上级报告和采取纠正措施。

3.1.3.2 提出工作经费预算草案;协助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制订冷链设备和接种器材补充、更新计划,指导本地区的冷链管理工作。进行冷链系统的监测及冷链设备的检查、维修和保养。

3.1.3.3 制订本地区第一类疫苗使用、分配计划,进行疫苗管理。

3.1.3.4 指导和参与接种率常规报告、监测和分析评价。

3.1.3.5 指导预防接种服务和实施预防接种安全注射,做好检查、督导和监测工作。

3.1.3.6 组织开展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疫情报告、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疫情处理、实验室监测,以及免疫成功率和人群免疫水平监测工作。

3.1.3.7 指导和参与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调查和处理,以及其他与预防接种活动相关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

3.1.3.8 组织开展健康促进、健康教育活动,对专业人员进行培训。

3.1.3.9 收集相关资料,加强调查研究,总结开展预防接种工作的经验和问题,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工作进展情况,提出改进建议。

3.1.4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3.1.4.1 组织实施上级制定的免疫规划、策略和技术规范;制订和实施预防接种工作计划,并对计划的落实情况,定期检查、督导和反馈。

3.1.4.2 根据本规范及其有关规定,协助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对指定的接种单位和接种人员的资质进行认定,并提供技术指导。

3.1.4.3 提出第一类疫苗使用、分配计划,进行疫苗管理。

3.1.4.4 协助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冷链设备和接种器材更新、补充计划,指导乡级、村级冷链设备管理和温度监测工作。

3.1.4.5 指导实施预防接种安全注射,开展接种率常规报告,评价预防接种工作实施质量。

3.1.4.6 组织开展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疫情报告、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疫情处理;协助省级或市级开展免疫成功率和人群免疫水平监测工作。

3.1.4.7 开展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调查和处理,参与其他与预防接种活动相关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

3.1.4.8 开展预防接种健康促进、健康教育活动,对乡、村级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对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提供技术指导。

3.1.4.9 收集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基础资料。

3.1.4.10 定期向上级报告预防接种工作实施情况,并提出改进建议。

3.2乡镇、社区防保组织

3.2.1 根据上级的要求,组织开展或实施预防接种工作,保证预防接种注射安全。

3.2.2 提出国家免疫规划疫苗使用计划,建立健全疫苗领发登记,做好疫苗管理。

3.2.3 开展冷链温度监测,指导村级冷链设备的使用与管理。

3.2.4 进行常规接种率、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

3.2.5 开展预防接种健康促进、健康教育活动和对村级人员进行培训。

3.2.6 收集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基础资料。

3.2.7 以乡镇为单位负责预防接种服务的乡级单位,同时应承担本章3.3中接种单位的职责。

3.3接种单位

3.3.1 根据责任区域内预防接种工作需要,按照各项技术规范要求,具体实施预防接种工作。

3.3.2 制订第一类疫苗使用计划和第二类疫苗购买计划。做好疫苗管理,保证疫苗冷藏。

3.3.3 按照有关规定对新生儿建立预防接种卡(证),及时发现流动人口中的儿童,并按规定建卡,给予接种或补种。

3.3.4 开展接种率常规报告和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的报告工作。

3.3.5 开展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对预防接种后的一般反应进行处理。

3.3.6 开展健康教育和有关咨询活动。

上一篇:数据分析员英文简历下一篇:中班教育随笔多鼓励少批评